导航条 »论坛首页 »法华论坛·2003~2006  »论题组958  »主题组:1 2002.12.9 7:53:35  法华微信 注册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
  一封家信
孝孝,你好:


以下是禅宗青原和石头的对话。看看祖师如何以第二方便义妙透第一圣义。(妙透:以反示正,以隐显幽,以攻代守,以曲示直。第一义:不可得,唯可悟)
希望你好好的思,反复的参。等我回去后共同参究。

師曰:「子何方來?」遷曰:「 曹谿。」師曰:「將得甚麼來?」曰:「未到曹谿亦不失。」師曰:「若恁麼,用去 曹谿作甚麼?」曰:「若不到曹谿,爭知不失?」遷又曰:「曹谿大師還識和尚否? 」師曰:「汝今識吾否?」曰:「識。又爭能識得?」師曰:「眾角雖多,一麟足矣 。」

遷又問:「和尚自離曹谿,甚麼時至此間?」師曰:「我却知汝早晚離曹谿。」 曰:「希遷不從曹谿來。」師曰:「我亦知汝去處也。」曰:「和尚幸是大人,莫造 次。」

他日,師復問遷:「汝甚麼處來?」曰:「曹谿。」師乃舉拂子曰:「曹谿還 有這箇麼?」曰:「非但曹谿,西天亦無。」師曰:「子莫曾到西天否?」曰:「若 到即有也。」師曰:「未在,更道。」曰:「和尚也須道取一半,莫全靠學人。」師 曰:「不辭向汝道,恐已後無人承當。」

此公案(密示本义),清静智,妙分别智在大师的互考互鉴中呈现出来。仔细参透此公案,才能于理体会以外切身体会中道义。也就是:事上悟理,事上显理。祖师这一段平铺直叙的对话,是“事”——庞居士所谓“话生活”,但暗里书字,于平常日用话中显理。

目前我仅到“思慧”(闻慧,思慧,修慧)之事上悟理的门前(学教用功人的思慧只能到文字上悟理的程度,就是说只能以意识心(颠倒心)对第一义的概念义分别拟量,离门差得更远,但也很少有人达到文字通经教的地步,因为那也属于妙慧之一部)。也就是说还离不开公案这个“事”, 一离开它对法义的体察就差很多。也就是说不能自缘,还要依靠外缘(虽然已入密文字,但还是有义可示, 不是真“事”)。 义思尚不能自在,口说,身行就更谈不上自在(身口意三净业都不离第一义谛)。 既是思慧,则见思二惑根本没除,故称门前。但能依此入门,若于除人我之事上有一毫的透悟就好了。然后方能如祖师般自在的依事密示圣义,接引有缘人。

啃鸡骨头时:嚼之无味,弃之不舍。学佛修行到半路有点类似这种情况。舍到只剩鸡骨头了,再难放下。妙真如心象个魔法师。本自非味,却变出无味,有味,无量之味。佛现世唯有一大因缘要以无量法味教化众生归于非味。可我们却以脯特加罗习性耽酌在法味之中,与自相违。这是为什麽呢?可能有如下原因:
1. 本性之衍识确是“依他起”幻有,而本性则“离他灭”本无。虽有“非有”,虽灭“无灭”,是名如来。
2. 众生一念无明妄认衍识为主而起计执。虽源于本心之“依他起”,“离他灭”,却因误解而成:起则计有,灭则计无,有无皆“有”而起偏计。偏计生爱,由爱偏取,执着幻味,而陷苦井。
3. 佛下接众生,必须适应众生的执义,以义示非义。所以“因缘无量法,皆示第一义,其义本来空”
4. 修道人为义而来者,以识性妄心学受无义,无还归有。因为爱故,任其取舍恒不离爱,故成法味之执。又因有情愿度众生,离不开方便法,无明有情而耽着法味。
5. 偏取正法,情意热烈,于外于内遍起争论。

你应特别注意此问题,因为我们在崇仰智慧这一点上完全类似。

现下又把矛盾转回来,以次第学位不同,初学人必依法而修学参思,无正法即同魔说。明理者必弃法而行,不能以法弃法者,欲见实相终不可得。证道后不离一切法,亦不住无为,真修方始。金刚经乃为明理,证道之大根人说。所以先要我们弃法死心,再教我们大死彻活,涅磐寂静在妙法方便之中。这就是禅宗奉持金刚经的缘故。此公案实际上是祖师以自性慧演说了部金刚经。
金刚经中说:“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
“曹溪来”,喻从这世界来,一真一切真。哪里不是世界呢?迷时有所为而去,所以去曹溪有目的,为了修道正果,明白整个身心世界。师问有所得否(关怀,考验)?徒弟心明肚了,无所得而还(真性本具足,得无所得)。但第一义心不可说,明说即违。第一义心可示,不示何以显自在,度众生?故答:“未到曹溪亦不失”。以妙分别慧巧用俗谛二元法之对立相依律,侧显所证妙心,一箭中双雕(妙有显真空)。师再深入考验:既然一切具足还到曹溪求什麽?徒弟再一次避实就虚的化解:到曹溪学无为法,才解迷生悟,明白无量法界一合大相具藏我心啊。到此为止徒弟非常巧妙的与师周旋,虚到连第一义性都不急着示给师傅,只是妙用文字慧一尘不染,不着于相地显此净心。不比我辈立即登上境界直锋相对迫不及待的漏己真知,交考卷完事。
前面的考较似已结束。徒弟却有大师风,要以攻代守示己心胸,同时趁师松心下来之际反探师的底(第一次反客为主),却又不以平常习性顺问“师识得六祖否?”而代之以“曹谿大師還識和尚否”(第二反客为主)?以一句平常的问候话“阴险毒辣”地设下陷阱诱师入瓠,比量得宗门下义的禅合子,于不习惯的语句就反应不过来。万法总归一,常驻真心,何有间疏,师不愧丈夫,绕你百般的来,也只反客为主轻松的攻回去:“你现在认得我吗?”。徒弟初达目的方祭出金刚宝剑直示本源:“认得,又如何说得?”于二谛上同显对若一合相实有者,即是不可说之真实体认。正合金钢经四句偈中前三句之模式“若xx(认得),即非xx(认得),是名xx(认得)”到底认得个什麽,明说不得,要好好反复的参思啊!(宗门下人,非亲历其境不可,否则自认识境,搬非弄事,徒生慢心,还不如老实学教念佛呢)本性空空如也,有什麽好说的呢? 妙慧层出无尽,“方便”则有广博深浅,徒弟继续进攻,又依语言文字的妙方便射出一枝更“阴险”的暗箭,此后师徒一对一答险象环生,句句皆透第一本心。正印涅磐经说:“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试问有谁能这麽好的像祖师那样以身讲经,于事示法呢?
过去我看此公案到上面一段为止还能勉强解了,这次才看出更多眉目,佛法无止境,修行也要扎实深入才行啊!什麽时候到了妙慧随时起,本性恒不昧之地才稳妥。
佛在金刚经里没有具体指明四句偈,这是金刚经的密中之密。唯有具眼人(两种慧)能见。否则六祖为何说:“密在汝边,亲验始得?”古德解释四句偈的很多,不知有没有这样解释的。但我明白这样解释是对的,这就是二元法的一合义(圆成实义),法轮万字符类似于西方的十字架,说的是二元合一的一合相,但佛法大智慧以折性十字,显示了二元法的互依对立,旋转衡动,瞬时对变的化性及二而不二的空性。它代表万法所由出的心相和心性(关于万字符和十字架我还有更多的想法,也即他们的相依和分别性相,并非哪个比哪个高妙,希望将来思想更成熟后专写文章,也许你可以此为题写一篇“上帝Meet佛”博士论文,对此的体会要象禅师一般以实智加妙智反复深入园融才行,那是大菩萨的实证境界,不修行行吗?)。上面说了前三句,那末第四句是什麽呢?第四句就要你参了,参到了才是一真一切真,参不到则说食不饱。如参不到,不妨下一个台阶把: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偈子做为方便第四句来参真实第四句。此偈在理上说明法的空幻性,上偈于事上揭示了空有,心法,虚实等于一真法界里的化律。那末离开理事的是什麽呢?喝!!!

一定要真修实参,切不可单以意识心玩弄宗门文字苟且自己,心之法轮如电光石火,衡转不定,一住此轮叶,下一轮叶就旋转着砍过来,若以意识的相分见分恒起知见,粘于法味,这是左足自绊右足,无解脱日。反之要敢于全体放下,不断的修持体验圆成实心,学会以四句偈妙观察智指导我们如何在生活矛盾中跳舞。

爸爸根性不够,实在是以教下的习性而为。几年前初看公案时,都是用思维的方法分别,也就是唯识所说的比量。 比量是不可少的,如果相似比量到文字般若义,虽由比量得义,但此相似义种明白无误的种在八识田中,不因比量而失。继而依此般若种子在定境界上反复参寻(最好是禅宗定和楞严定,因为那是本无生灭的性定——不住取舍,又可在世间与境界中福慧双x),此种熏因好似制酒,因熏此种好比酿酒,循环反复待机成熟。忽然于无义放下之心态下,现量所缘,光照所聚(还有弥陀的加持),彻见本具第一真义(还是刚到理开悟境界——初见空性,随时可失)。这大概是第八异熟识的道理——四句偈及世间一切对法(瑜伽)变化的规律,(宗门下祖师依教义所现悟之第一义与教下纯以识心缘会名相之第一义有天壤之别,识别之处就看能否敢断一切心,舍一切法,于一切境界中不惊,不怖,不畏,比如说于听到喝佛,骂祖,无戒之说心能不动,住于本心性清静如,佛魔两边皆虚幻故。)此外要在隐示的公案或生活中看懂,密会此理。换句话说,一定要有能力离开经教名相的概念,在普通文句,生活境界中活脱脱的看到经教名相的实相意。这里爸爸怕你忽略什麽再次强调一下:宗门下的语录公案不单极谈,隐显性上事——中观毕竟空(只要对宗门没有遍计执成见的话,且用心的参思。这一类的语录容易懂。比如马祖答庞居士:我这无水亦无舟,谈什麽筋骨。)而且以唯识对法妙示本性,随缘度众,参谈这些公案就不仅要有空慧,有胆量,有自信还要有妙慧加持了,五宗七派公案都不离空性,但以万变的妙慧示现不变的本性,方便百出,光芒四射。这一点唯有悲智共具的“阴险”的东方人才做得到——曲心显直性。密宗似乎没有太注重唯识而认为中观第一,爸爸认为这都是相对的,看你在什麽位次,禅宗很多人都发愿到弥勒净土, 众生度尽方成菩提,可知唯识方便慧的重要。现在祖师的宗门哪里还有分毫禅性,好像反而是民间白衣知识分子中好禅,大概理解禅意者为多,实修者少,领众者少。大唐国土,有禅无师,我们能不努力?
为什麽比量能见相似第一义呢?二量具心,都缘如来藏识妙真如故,比量亦从现量出故。心本来就是刹那生灭的,现量心不计执,比量心依于先有之偏计成见比附相续,迷则比量,悟则现量,非是比量之外另有现量。心定在当下的成分越多,无取舍心之成分越大所见就越近于现量, 毫无取舍向背即是现量。所以我在思维公案时虽是比量亦有现量的成分,比如说思久了就放下,但下一次再看时,忽然有悟,可知依的是刚开始看的现量心,久瞪目劳,久想心乱,滑入了比量心。可知保任的重要。但这也不是完全坏的,我以为祖师依现量心透见法性后,也还是依比量心与现量心的和汇而总结出方便妙法暗示第一义。你看有的禅师开悟了,总是以竹竿打地或竖起一指,而马祖,临济,石头,法眼,雪峰,洞山等祖师则方便百出不离圣谛,那是对圣教文字有广学胜思的缘故。你要走那条路呢?
此外菩萨经过无量劫之修行八识田中种子自然有染净两种,法华经中说但有缘见法华经者,已于无量亿劫供养无量亿佛。比如前生精进闻思修般若,自然成理闻思二慧之种,前生精进修无相般若止观,住于无住,当然可能在佛加持下刹那间见第一义。今生的我们就可能是这种情况:道人似凡夫遍行比量心,道人非凡夫已种无义(圣义)种。有无相智慧的人于现实生活中可以识别这种根性。你是有这种根性的,要好自为之!此外我还有一个奇怪的想法,任何现代的有般若智慧的的佛教徒,他前生修行所达到的了悟不见得比现在低,因为共业的缘故,种子不一定有缘发出,比如建国后的无佛教土壤。更重要的是末法的总趋势,现代科学物质的丰富,节奏的加剧,选择的多样可能,知识的诱惑都使人身心向于浮华外现之美,心快速而由外向吧。相反奴隶制时的壁雕,陶制品则古朴庄拙,心慢内向吧。这不应以单纯的好劣定论。但可以推知我们内心里于前世种过大善种子,而升起信心,不为环境所转,好好修行让他光大起来。
我经过这几年的折腾,在定心(现下心)增加的基础上,好像容易把比量所得的思慧种籽从八识田中调出来。最近几个月尽量依无念心拜大悲忏,念大悲咒效果好象非常快。因此体会到密咒的力量。以无念,无愿,无做心(也是相似的)念咒特别容易得到观音菩萨的加持。
大悲心陀罗尼经里观音菩萨说:“我于是时。始住初地。一闻此咒故。超第八地…… 复白佛言。世尊。若诸众生。诵持大悲神咒。堕三恶道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者。若不生诸佛国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者。若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者。在现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唯除不善。除不至诚。若诸众生。侵损常住饮食。财物。千佛出世。不通忏悔。纵忏。亦不除灭。今诵大悲神咒。即得除灭。若侵损食用。常住饮食财物。要对十方师忏谢。然始除灭。今诵大悲陀罗尼时。十方师即来。为作证明。一切罪障。悉皆消灭。一切十恶。五逆。谤人。谤法。破斋。破戒。破塔。坏寺。偷僧祇物。污净梵行。如是等。一切恶业重罪。悉皆减尽。唯除一事。于咒生疑者。”
一闻此咒即从一地超第八地,一切所愿皆当能得,这是什麽样的境界啊!敢信吗?半信吗?全信吗?大概都不行,一定要至诚至信。诚是纯心,信是智慧(于空慧敢于承担),所以非得理解无念,无做,无愿的般若慧放下身心同时又以大菩提心无计执求法求智念咒才得实相利。你看,忏掉业障心变清静,咒本身是观音菩萨的无相无量同体悲心流出,咒子无名相之义可执,母子向依向忆而熏自已已种之般若慧种,无念而念当然快。若无般若第一义种的人念咒则功德不同,有相有所求故。此外,依现代人慧多定少,在家务忙,心恒不住的,魔多师少的环境特点及无出无入之本性,都有必要力宏于动中当下修定的法门(念咒与念佛)。此外根据我的体验顿悟渐修法门,也很危险(长者必有短),为什麽呢?顿悟法门依的是大信, 本来具足,不从外得,自当成佛,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不住杀盗淫,不住不杀盗淫,一切法不住,这要什麽样的信心?但千万不可忘了,自己无始来的染性——第七意识衡时执我,爱取不舍。第七识主思维,故知有智慧思辨能力强的人我字更顽固更有力量更自信。以这种力量转菩提为智慧是非常微妙的法门。我们稍不注意就被知见,爱习,我执拉入增上狂慢的陷阱,丧身失命成大邪魔,稍不注意就被法义所转,失去珍贵的悲心,成为理义,理想,目标的奴隶,遗害人我。我看毛先生就落了这个病,我自己和大部分东方人都苦与此病。因此广行忏悔,恒持大悲能够平衡对治此法的极端,此外你要用心学习西方平等民主的精神,佛教最强调平等,但有意思的是除了证道的祖师大德外能于事上行平等的人远差于西方人,我见比西方人顽固的多。我给你寄去的大悲咒必须背下来,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多少年后你必明白爸爸的苦心。
很久没看祖师的教导了,前天偶然看公案时依着过去比量熏成的慧种为助缘,由现下心(现观现量)的定力加持,根境识合和之光似乎很有力量,于义易懂,平时留意也能相似暂住在第一义心中。心里非常欢喜。但扪心自问恐惧心,人我心从本质上并未减少,常起法味知见执着。故知此之见性只是拨云所见, 力量太弱,稍不留意乌云弥合处处凡夫。非要常时保任,聚沙成塔,爆破大震,发起大悟不能了事。体会到楞严所说顿悟渐修的分量。盖成佛不是一时现量境界,是处处现量境界,处处事上显理。也就是说活在第一义中(活在现量心中),所以在明白法以后要时时以平等心行难行之事。以无相心不断忏悔消业。以慈悲心随处供养众生。忍辱负重不起知见。以无住定(楞严大定)恒时增胜转熏所成之相似第一义种,令发彻见。彻见之人又恒时保任令其彻在,是多麽必要。
你看上诉祖师们的往来言语来去自如,让实眼人抓不着一点把柄,令外行人起不到一点执着——却片刻不离第一义谛。都是实修的结果,如六祖的十五年随猎,赵州的二十年行脚,马祖的三十年不少盐酱,慧忠国师的四十年住山,那才是千锤百炼出真金。
我觉得我们到这个世上来不是仅仅为自己来的,为了菩萨的广大棋局很多时候都要牺牲自己的解脱为众生服务。我的意思是把心法的美好与一切有情众生分享,即使没有彻见本性,也要在一边宏法一边度众生的过程中完善自己,何况他们就是老师,就是真理。你我的因缘不太可能到哪里去隐二十年。特别是你,哲学,心理学,宗教学,佛学都要学。看起来是要先解决理论问题为这个世界服务,而你的好法好智慧更是出于个人对智慧的崇敬向往,这都没错,反而比我一天到晚的被度众生这颗心压着好。那末扎扎实实的学教理吧。但一定要用功啊?没有智慧的人用功摸不着边,有智慧的人夸夸其谈不用实功,浪费生命。
我前天看楞严写点体会附上给你。
楞严经中佛说,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于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无所著,但一虚妄,更无根绪。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皆由随顺,杀、盗、淫故。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淫,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尚无不杀、不偷、不淫,云何更随杀盗淫事?
从此更无根绪看——即达劳所说“照相啊,有没有底片啊?”第八识是空中种,种中空,如天空与星,如达老暗示之香港大会堂的背景和佛像。若单论识之因缘生法绝非圆成!故不可为唯识二字所转,因此唯识学若无“毕竟空”义(中观)则住边,相反中观学说亦如是,识有性发,性由识显,故楞严经之如来藏说是中道圆成之理。 而如来藏家反又必须精通唯识,中观。如仅是三家理性知识(见思)之精通则仍在外门(没有定攻加持也不可能精通深入),尚需于事(境相)上煅炼,在不立文字之宗法下,弃见解,承境界,无为而为,旋融业障,亲历空心,常住圣境(无根绪)方能于无碍心光中照耀前种,妙起精见,通达无碍。如是而成面南看北,前三后三,理事浑然,二而不二之中道圆心。

知道你喜欢密宗,我因为恭敬密宗曾问达老:密宗很有方便次第和条序,可以去学吗?老头挨了好半响后,痴呆呆的扬起头来结结巴巴地说出一句:“外面天气很清朗”。盼你用功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了不起),好好体察国粹,依着阴阳(二元对法)的妙和不二的空,你会发现中国佛路与密宗小乘相比也有不共的伟大,令人曈景,心潮澎湃。
你远离母亲和我,住在异国的偏野村庄,要好好照顾,爱惜自己的身心慧命。你自幼好画画,何不置心用工,画一幅华严世界方广庄严之大写意?

伟哉大教,妙兮一心,为己为人,终身不惰。

爸爸

发布于:2002.12.9 6:28:06    修改于:2002.12.9 7:53:35  
Youzhi  2002.12.9 6:28:06    

(958-1)  显示次数:904(309+595)     查看Youzhi的所有文章 给Youzhi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网页顶端

提示  单击主页面文件夹图标 显示本讨论组主题和全部跟随主题

微信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微信»发现»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幸运女神芸( 当来)妙莲周品丞

◇    程序占用服务器时间 USR + SYS 总计 0.01 秒    ◇   
妙法莲华 法华论坛 www.fahua.com  WiseForum1.0  Since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