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条 »论坛首页 »法华论坛·2003~2006  »展开论题组:3299 »展开上一层主题组1 »展开主题组:4 2005.7.22 8:46:36  法华微信 注册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
  <空性> 宗萨钦哲仁波切
  空性

  宗萨钦哲仁波切

  虽然“空性”是佛教最有名的教法之一,但它和“无我”以及“业力”一
样,也是最常被人误解的概念。

  人们常认为“空性”就是空无所有,有的时候则认为空性是没有了什么东
西,譬如说空杯子里没有茶。有些修行者误认为思想暂时停止的辽阔感就是空
性,另外有些人则认为,空性是隐藏在一般现象界或经验之后的某样东西、或某
种隐藏次元,只有具足智慧的人才能看得到。

  这些误解是可以谅解的,因为佛法中空性的概念非常难于了解,而我们唯一
具有的,又不足以表达或描述它。我们使用文字、片语所组成的语言来说话,在
我们心中为每个字和概念都创造了一幅图像,这些图像障碍了我们的沟通。“空
性”超越了这些图像和概念,只有从“没有这些图像”的观点上,才能讨论空
性。

  但由于我们没有这种影像,所以只要一讲到或想到“空性”,一般都会设法
先把心里已经有的图像去掉,以我们假想的“空性”图像取代——这只是另外一
张图像而已。因此,我们的心企图捕捉或抓住“空性”的见地,这本身就是个错
误。札巴姜臣曾说:“若有执着即非正见。”

  可以这么说:无见就是正见。伟大的中观论师龙树菩萨曾经说过:“我没有
创造任何理论上的见地,因此没有任何过失。”这句话指的是绝对的层面。在相
对的层面上,龙树当然接受平常的现象或传统性的真理中所指“事物的显现”和
“事物的本性”。

  当我们研读和思惟佛法的时候,必然会讨论和分析绝对真理,这时候就可能
有困惑发生。每当我们说到或想到“绝对真理”的时候,必须警觉到,我们是在
相对的层次上,以概念来说或思考非概念的绝对真理。

  有两种绝对真理;一种是真正的绝对真理;另一种是为了沟通所建立的绝对
真理模型,这种模型是相对的。我们能讲、能思考的,只有后面这种模型绝对真
理,因为真正的绝对真理超越一切概念,而我们却局限于概念之中。

  如果你必须找一个从未见过的人,认识那个人的朋友可以为你描述他,或给
你一张照片。当然,你绝不会把相片当成真人,你会利用这张相片,在你碰到那
个人的时候,就可以认出他了。同样地,佛教老师们试着给你绝对真理的概念化
模型,帮助你在见到它的时候认出它来。在试图沟通的时候,老师们有时候会
说:“有智慧才能了解空性。”似乎空性是客体,而智慧是主体。试图解释,有
时候只是徒增困惑,因为没有一个坚固实存的客体可以标明为“空性”,也没有
一个坚固实存的主体可以标明为“智慧”。只要有主体、客体,就有二元对立—
—二元对立是自我的观点,不是空性见地。

  不幸的是,在相对的层次上所建立的绝对真理模型,反映了“自我”的观
点,否则我们无法了解它。然而,我们还是能够利用这样的模型让我们远离“自
我”的观点,走向究竟;不过千万不要把模型与真实混淆,这很重要。

  “空性”不是某种坚实存在的物体,也不是空无所有或虚空,例如把一切现
象消失掉所遗留的空间当成是空性。消失表示先有个东西在,然后才能“消
失”;这就像认为“自我”是不存在的问题一样:“自我”先存在,后来才不存
在——但从来就没有的东西根本谈不上什么存在或不存在。

  我们标示每一种客体。“空性”的意思是,事物并不是依照你所标示的样子
存在。佛法告诉我们:凡夫所见的一切,都是透过情绪、习性和二元对立等自我
的滤光镜,就像前面琥珀色太阳眼镜的例子一样,使我们看不清楚事物完整的显
现,也看不清楚事物真实的本性。首先,你看不见事物的真实本性;接着,虽然
你看到了显现,却不明白这种显现可能只对你而言是这样,并不通用于其他众
生。我们自然倾向认为自己的见解最正确,别人见到的显现是错的,然后经常变
得很生气,并且浪费时间去做一些无益的争论,试图说服别人——接受所谓“正
确的看法”,而这种正确的看法其实是我们的看法。

  如果你能明白,你所看到的显现是由于你所戴的有色眼镜,别人所看到的显
现是由于别人所戴的有色眼镜,大家都没有看到事物的真正面目,那么你的生活
就会更和谐了。不幸的是,大部分的众生都不明白每个人都戴着有色眼镜,因此
他们对自己所看到的都很认真,其结果是,大家卷进了包括战争的各种冲突之
中。

  “无二”或“无分别”是说明空性的另一种方法。有些对佛陀的祈祷文说:
“顶礼大力佛陀,能把整个宇宙放在一个原子上。”密勒日巴尊者与弟子惹琼巴
也有类似的故事:惹琼巴想要到印度去研习无二空性,密勒日巴告诉他没有必
要,可是惹琼巴坚持去了印度。当惹琼巴回到西藏的时候,密勒日巴去见他,惹
琼巴对于自己新学到的知识感到十分骄傲。在师徒二人走回密勒日巴洞穴的途
中,突然落下一阵大冰雹,密勒日巴看到路边有个牦牛角,就进入牛角里,但牛
角没有变大,密勒日巴也没有变小。密勒日巴在牛角里对着惹琼巴唱了一首歌,
说牛角里的空间对任何了解无二的人还大得很!

  这样的故事和祈祷文对于怀疑论者而言,简直就是宗教上可笑的符咒;而缺
乏智慧的虔诚信徒,把它解释为“神一般的英雄,利用凡人所没有的超能力,表
演了一些奇迹”。仔细研究分析这些祈祷文和歌集,就能知道,这并不是什么超
能力,而是对于实相的某种了解或知识——他们了悟事物大小内外的不二性,也
就是“空性”。

  强烈的习性限制了像我们这种以我执为导向的人。我们和我们所处的世界,
都被一些固定的特征,例如颜色、大小、方向等限制住了。对我们而言,“小”
的特质代表有个小的现象真实存在,而“大”就表示有个大的现象真实存在。在
我们二元对立的世界中,只要某件事物被定上了固定的性质,它就永远被困在那
些性质的框框中。

  我们僵化地生活在认为现象实存的自设牢狱中,这些成见是我们根本的问题
所在。如果我们认为某人很坏,这种见解就蒙蔽了我们的双眼,即使他真的做了
些好事,我们也会说他在做坏事;相反地,如果我们爱上了某人,那么他所做的
一切都是美妙的,连他的粪便也可以忍受,他就算杀了人也是被杀的人不对。

  依照佛法,我们从来没有真正看到任何事物的真相,只看到了自己的成见—
—我们误把所收集的一大堆照片当成了实物。在我们把事物分类、标示之前,可
能在一刹那间真正觉察到它;但在这之后,我们就落入自己对它的成见中,不再
觉知事物的真正面目。这样的造作不仅出现在例如美丑等粗劣的层次上,而且也
在例如主体、客体或天堂、人间等极微细的概念层次上运作着。

  没有图像、标签等成见而能够见到真相的人,就不会被“小永远是小”和
“大永远是大”的概念束缚。超越自我观点的人,不仅不会僵化地认为他就是他
的自我(与充满实存的东西的世界分离的一个实存主体),而且因为没有二元对
立,所以他也了解到主体、客体都没有真实存在的本性,因此,他不受颜色、大
小、形状、年纪、性别、地点等任何固定性质的拘束。

  有时,在梦中,我们能瞥见没有成见的自由。梦中可能有一千头大象舒适地
在我们的卧房中起舞,而房间和大象却都没有改变它们平常的大小;或者解放对
于时间、空间的成见,瞬间在一个地方,下个刹那就到了一千里外。

  平常我们认为杯子比桌子小,所以我们把杯子放在桌子上,绝不会把桌子放
在杯子上;我们心中认为小的东西很容易放在大东西上,而大东西却绝不能放在
小东西上——我们被教导成这样,这也是我们所认为、所感受的情况,这种概念
卡住了我们。距离、重量、向度等事物对我们而言都像这个样子。

  不在二元对立陷阱中的人,就不会黏着某个特定的大小。杯子并不是究竟地
小,只是和桌子相比显得小而已;和调羹相比,杯子又显得大了,原来“杯子是
小”的概念被消灭掉了,现在杯子大了;而调羹和一滴茶水相比又显得大了,于
是原来所认为的小就消失了;和原子相比,一滴茶水又显得大了,而“一滴茶水
是小”的概念又消失了;就连原子和原子内的粒子相比也显得大——这样的步骤
可以一直进行下去。像这样的比较可以让你知道,没有任何物体是绝对的小或绝
对的大,因为小和大是相对的、是互相依存的(这又好比最先和最后的数字一
样,每个数字之前和之后都还有另一个数字,因此永远找不到第一个和最后一个
数字)。了解“无二”的人知道这一点,因此不执着于无条件的最小或最大的概
念,这样的人能够把整个宇宙放在一颗原子上,就像我们把茶杯放在桌上一样容
易。

  有人会想,看佛陀表演这种魔术一定很妙——的确也是这样。你可能会想,
佛要花多少时间、用什么工具才能举起这样庞大的宇宙呢?但是就算亲眼看到佛
举起巨大的宇宙而把它放在一颗微小的原子上,这也完全是想像所虚构。我们是
充满了奇思幻想的人,会看到东西、会作梦、会见到种种境界等,但是这一切都
与证悟无二真理了无关系。

  如果你真的要看佛陀成功地把宇宙放在原子上面,那么,首先你必须了悟不
二,才有资格当观众;这并不表示佛陀是个在做某件事的另外一个人,而是代表
了超越一切标示的悟境——不去强加限制地把某些感受标示为“主体”、把另外
一些感受标示为“客体”,也不区分现象,标示为“大”、“小”等等,这样一
来,宇宙很容易地就可以放在原子上面,就连“可能”和“不可能”也都只是标
签而已。

  惹琼巴的例子也是一样的。惹琼巴了解无二,所以他才能清楚地看到密勒日
巴表演的事情。二元的难题,例如“牛角那么小,密勒日巴怎么进得去”等,都
不会产生。如果像我们这样的人站在旁边,我们什么也看不到,因为我们完全陷
在二元对立之中,只能够看到自已对于实相的成见。

  就连日常生活中,成人也无法看见小孩们奇想的天地;因为成人缺乏赤子之
心,无法超越他们所谓的可能和不可能的坚固信仰。

  佛陀和密勒日巴都是无二之心或究竟真理的展现;至于你如何看他们,决定
于你自已的悟境层次。虽然在相对的层次上,佛陀把钵放在桌子上,而不是把桌
子放在钵上面;但究竟上,佛陀并没有像小、大、自、他种种的偏见。同样地,
对密勒日巴而言,究竟的层次离于大小、内外的概念。事实上,任何知道无二和
实证无二的人,都能够看到非常美妙的实相表演。如果你真的能够看到这场表
演,就具足了西藏人所称的“塔瓦托巴”——证悟了见地。

  谈到“无二”时,我们总是这样说:“佛陀做了这样的事。”有时候,我们
误解了真正要传达的讯息,而以为我们可以在相对的层次上看到这样的事情——
就好像魔术表演一样。

  二元对立表示我们只见到事物的一面,也就是我们这一面。我们习惯性地改
编实相,以便能看到自我的版本。由于自他分别以及拚命地执着“自我”,所以
我们除了自己的见解外,什么也看不见。二元对立使我们和其他的人、事、物分
开,严重限制了生活中的可能性,因为没有其他的想法或建议可以不经改编地进
入我们心中。

  这种和万物分离的感觉,常被解释成孤独和无聊,结果我们不断去找寻和执
着一些能娱乐自己、捕捉我们注意力的东西,来忘记孤立的感觉。

  为了补偿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我们制造了成见所形成的替代性虚假的实
相和激烈情绪,借以安慰自己,让自己全神贯注——把生活变成夸张的连续剧,
而自己则是主角,很愚痴地幻想着痛苦的来源会带来快乐。

  就好比去看一场强烈而又有力的电影,因为太专注于情节,忘了那是一场电
影,把它当成自己的生活一般;有时候你陷得太深,甚至于看完电影的几个小时
之后,还为电影的结局哭泣和忧虑。由于二元对立的成见,把自己和他人画出界
线,我们在“真实”生活中就是这样;忽略了,这是我们的作为,不一定是事物
本来的面目。

  另外一个了解“空性”的方法,就是要明白具足空性见地的意思是:避免
“二元对立”的一切极端——避免“二元对立”的极端本身就是“空性”。一个
自我本位的人永远都会掉到某个极端中,因为他一看到任何事物,就会自动形成
例如美丑、好坏等的判断;他相信这些性质天生就存在那件事物之中,并自认了
知那件事物的一些真相。如果不用例如好坏等概念支解事物,只看事物本来的面
目,就非常近似于空性的体验。

  你可能会认为,只要抑制对事物的判断,对它们漠不关心,就成就了某种空
性——这种冷漠只不过是一种愚痴,同样没有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有时,某些
事物既不吸引也不让人排拒,我们完全忽略了它们——这种空白茫然是因为忽
视,所以也是愚痴。

  真正的空性觉知一切事物,因为它不受贪、瞋、痴等自我的观点所遮蔽。见
到空性并不意味着达成“见到某种东西”的佛教目标。见到空性表示“见到一切
事物”,因为空性不排斥任何事物,函括了一切事物。见到某件特别的事物,必
然表示你没有见到某些其他的事物,所以你没看到的就被排除在外而没有感受
到。空性去除了那些“没看到”,因此每件事物都在其中;空性去除了一切事物
的“不存在”,包括不存在的不存在。讽刺的是,见到一件东西是“二元对
立”,而见到一切事物却非“二元对立”。

  趋近空性的另一种方法,就是把空性当成满。虽然现象并非天生以某种事物
的状况而存在,但也并非天生不以某种事物的状况而存在。现象并没有任何真实
存在的本性,这就是它“满”的性质。正因为这样,对同一个现象,甲、乙二人
才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事物的真相与人们对事物的感受并不相同。例如,假
设有真正存在的美丽东西,那么每个人都会把它看成美丽的东西,而它也绝不可
能成为不美的东西。

  因为并没有真正存在的美丽或丑陋限制着事物,不具美丽和丑陋本质的空
性,才可以同时具有成为美丽和丑陋的可能性。空性的意思是:虽然事物并不是
天生具有某些特质,但也不是天生就不具有那些特质,这使得事物具有成为任何
东西的可能性——事物并不是那个样子,但也不是“不是那个样子”。因此,空
性并不是一种断灭论,并没有否定任何东西的存在。空性是离于二元判断,因此
没有任何限制。

  空性也指“因缘相依”的真理。一切事物都互相依靠其他的东西而存在,就
像左和右,如果没有右,那就没有什么叫做左——那就是空性。没有独立存在的
左,也没有独立存在的右。如果右能够独立存在,不依赖其他东西,那么应该有
一个不以左为参考点的右;同理,也应该有不需要客体的主体、有不需要他人的
自己等等。由于存在与不存在是互相依存的,因此没有所谓的“真正存在”,也
没有“真正不存在”。

  龙树在《中观论》(Madhyamika Mula)里说到,我们不应该说一切是空,
也不应该说一切都不是空;此外,事物不是又空又不空,也不是非空非非空——
这样说是为了沟通的缘故,龙树还提到,如果有的现象不是空性,那就表示有的
现象是空性〖编按:既是空性,就没有不是空性了〗——但因为没有事物不是空
性,那么空性又如何存在呢?

  有些人误以为“空性”就是空无所有,而且执着于那种想法,试着去观修空
无所有——释迦牟尼佛在《大宝积经》里谴责这种见解。执着“有”大如须弥山
还容易解决,但执着“空性”即使小如芥子许,都是很麻烦的事。空性的见地是
最高的见地,但若执着空性真实存在,就无药可救了。

  为什么佛陀赞美空性是至高的见地,却又谴责对于空性的执着呢?因为真正
的空性超越了“存在、不存在、既存在又不存在、既非存在亦非不存在”这四种
极端,它也超越了可能产生执着的主客二元对立。在相对的层次上,佛陀教导以
空性见地来对治众生相信现象实存的这种虚妄见地,因为现象本身既非真实存
在,也不是它们的“不存在”就是真实存在。你误以为,空性就是你原先认为真
正存在的现象不再存在时所留下的“空无所有”,然后你又执着于它们的“不存
在”是真实的——这样的见解完全扭曲了空性的真谛。这种谬误远比原先执着事
物实存的见地更难根治。

  空性的见地不会把你带到愚人的天堂,也不会以各种想像的未来苦恼和折磨
来吓唬你。空性展现出事物的本来面目,也就是“实相”。

  选自 宗萨钦哲仁波切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from:

http://www.whlz.net/theory
http://www.whlz.net/theory/kongxing.txt

忏悔发愿

tyro  2005.7.16 22:12:44    来自:shanghai  

(3299-4)  显示次数:1190(891+299)     查看tyro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网页顶端

提示  单击主页面文件夹图标 显示本讨论组主题和全部跟随主题

微信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微信»发现»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好傅瑾 StellaJenny陈菊华15925368572

◇    程序占用服务器时间 USR + SYS 总计 0 秒    ◇   
妙法莲华 法华论坛 www.fahua.com  WiseForum1.0  Since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