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条 »论坛首页 »法华论坛·2003~2006  »展开论题组:2219 »展开上一层主题组1 »展开主题组:2 2004.3.8 17:24:40  法华微信 注册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
  《普贤行愿品》纲要(二)惟贤长老讲于深圳弘法寺
(二)
最后一句“无益之苦当远离”,世间上,在《法华经》讲的: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犹如火宅,众苦充满,这个众苦就表现很多,那么具体来讲,有苦苦坏苦行苦。苦苦就包括八苦嘛,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冤憎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那么这些本性都是苦,所以叫苦苦。坏苦是什么呢?坏苦就是说,人以为乐,比如家庭聚会、有地位、有钱财、功名利禄,这一些似乎是乐,他是在变化之中,没有不散的家庭,没有不散的筵席,没有不凋谢的花,没有不缺的月亮,您们想嘛,世间上就是这样的,那么当事物在快乐的时候,妄乎其行了,当变化成苦的时候就痛苦交加,实际上还是苦,花不常好月不常圆啊!这个是变化的,这就叫坏苦,这个要看清啊!行苦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五蕴身,这个五蕴身是四大假合,包括色受想行识五种元素,五蕴身的细胞随常都在变化,时时变化新陈代谢,一个人身生下地来以后,从幼儿开始到少年、到青年、到老年、一直到死亡,时刻时刻刹那刹那,无不在变化之中,由生到死,从这个来讲叫行苦,苦苦坏苦行苦,所以最后这句话讲“无益之苦当远离”,必须要有厌离心,要看得淡放得下呀!这就是我们佛法的一种人生观。因此,我们了解这个人生,就必须由恶转善,由邪转正,由染趋净,要把这个转过来,所以这四句话是佛陀当时由于悲心,给周利磐陀伽讲,叫他经常念,那么周利磐陀伽读这首偈子很久,读了以后他经常念,后来他的悟性开发,就得了悟啊!得了悟以后就证了道,证了阿罗汉果,千二百五十人里面都是大阿罗汉,您们读《弥陀经》就有这么一句话,皆大阿罗汉成了阿罗汉果。他就在四句话之中,认识宇宙了悟人生,以自己的行动解脱人生的痛苦,最后证得阿罗汉果报。

第二段,我就接着讲《华严经》的要义。这个《华严经》是大乘经典,一般被称为经中之王,篇幅很大,我们晓得大乘经典中,除了《大般若经》六百卷以外,就要数《华严经》。它的内容,我们必须先要明白,然后才能与它其中的那一卷《普贤行愿品》相结合,现在关于它的要义,我简单分为这么七项七个小点:第一个小点就是《华严经》理论的特点,它的特点是什么。第二个小点是《华严经》的宗趣,它的宗旨、它的归向是什么。第三个小点是《华严经》的翻译和传承,它有几种翻译,从印度到中国,华严思想的传承情况怎么样。第四个小点是《华严经》全部经典的内容。第五个小点就是特别提出法界观里面的四法界观,这个贤首大师的立宗,就把这个法界讲明它为四法界十种玄门六种相,法界观都包括在里面,这里提出四法界观。第六个小点是《普贤行愿品》的人生价值,有关人生价值的意义,那么结合现实讲。第七个小点就简单介绍一下,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善财童子,他们的事迹。所以讲华严要义,就包括这七个小点。那么讲这七个小点,因为时间关系,都不能发挥,只能大概地说一下。

那么,第一个小点就是《华严经》理论的特点。它的特点,我体会有这么三点:第一个说明一切唯心造,那么这个在经里面有很多内容,有很多偈子都谈到这个,比如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又有一个偈子就是: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譬如在《观无量寿经》里也讲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在心地观里讲:心净国土净、心染国土染、心生法生、心灭法灭。那么在唯识法相里,根据《华严经》就提出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所以修唯识观做到转识成智,这个都是第一个要点。第二个要点讲什么呢?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平等平等。那么从十法界来看,我们晓得,十法界有四圣六凡,四圣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佛,六凡就是人、天、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四圣六凡包括四圣六凡的正报和依报,就是清净的世界、染污的世界都包括在里面,无不由心所造,所以在佛法来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迷则成凡、悟则成圣,必须认识现实,了悟人生,转妄归真,这一个理论《楞严经》、《圆觉经》、《起信论》,还有现在我们讲的《华严经》都是一致的啊!学习佛法,由闻思修经过一定的阶段,做到转妄心成真心,转迷成悟,就要用这个功夫。那么,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来讲,众生主要是迷,佛已经是得到了觉悟的圣者,实际上都是在一念之间、一心之间,从这方面来讲,它是平等的,因为众生有佛性,佛是已成佛、众生是未成佛,因此,我们对一切众生要尊重、要承侍、要平等对待,建立佛教的平等观,过去有过去诸佛,现在有现在诸佛,未来有未来诸佛,而一切众生都是未来诸佛,所以我们要尊重承侍,不能轻贱,更不能够虐待残杀,这个思想好伟大,所以第二点就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平等平等。您看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要饶益众生,恒顺众生。《华严经》文殊菩萨的四十一大愿,您们读哪个《净行品》,起心动念,举足下足,行住坐卧,一切都是愿众生怎么样、怎么样,《华严经》的《净行品》就体现了文殊菩萨的大愿,这是第二个要点。第三个要点,从法界观说明真俗无碍,真俗圆融这个道理。俗,就是世间法、世俗谛;真,就是出世间法、胜义谛。在佛家来讲,必须要由俗入真,而后回真向俗,真俗是无碍的,真俗是圆融的,即世间法而做到出世间法,即世俗谛而进入胜义谛,并不是说,离开现实世界另外去找个涅磐菩提、找个真胜义谛。所以,我们禅宗讲平常心就是道,我们在生活中自己做人,对事接物,要以平常心对待,什么叫平常心呢?就是真实心,就是佛心,事事物物以真实心对待,就在宇宙森罗万象中,就可以当体见佛、当体见道,所以一切万法当体即空,就可以由俗入真呐!这也就是法界观的道理。所以苏东坡有一首诗: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世人。天台宗的湛然大师有这么两句: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尽是法身。还有两句话也很重要的,就是:生死即涅磐,烦恼即菩提。那么这些话都是形容真俗无碍的道理,由俗入真、回真向俗,真俗无碍、真俗圆融,这一个从整体来讲,既表明了我们大乘佛法的宇宙观,也表明了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法界一切法,在经上来讲就是层层互入,法法圆融,都体现了这个真俗无碍的道理,这是第三点,就是关于华严理论的特点。这是第一点。

第二就是,明《华严经》的宗趣。根据华严宗第五祖宗密大师,他建的法界观说明《华严经》的宗趣。它的宗趣是什么呢?以入法界缘起、普贤行愿为宗趣,很简单这么两句话。在这里我讲讲什么叫法界?法界这个界包括两种意义:一个从理来讲就代表法性;一个从事来讲就代表一切法相,一切事物。从理方面、从事方面总合拢来叫法界,一切万事万物,包括有为法、无为法,染污法、清净法,善法、恶法,不出于理,这个理是什么呢?就是心!这个心就是妙明真心!这一切万法都是妙明真心产生的妙用,就是我刚才讲的,物不能离开心,心物总合,不能把它截然分开,其中以心为主,心就是诸法的本体。在万象森罗之中,都是属于因缘生法,因缘生法不出因、缘、果三个字,因就是主因,缘就是助缘、就是条件,果就是一切现象,已经现行的一切果、一切现象。那么,这一种因缘果的缘起法都是相支相助,互为因互为缘,不能够割开,而在这一切事物之中,不管是一是多、是大是小,一多是从数字方面来形容,大小是从相方面来形容,山河之大、微尘之小,都是离不开它的性啊!都离不开这个心!心物不能分离,能够了解诸法现象,透视本体,就可以从有知空,从妙有见真空,进一步悟得诸法实相,这个在天台宗来讲就是三观嘛,空、假、中,杜顺大师第一祖立的这三观,也是相似的内容。杜顺大师立的三观就是: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涵容观,都是说这个内容,了解诸法的空相,了解诸法缘起的假相,由假入空,由空了解假的道理,显假。一切诸法既是空又是有,就是中道!所以在天台宗立空谛、假谛即俗谛,真谛是中道。我们看一切事物不要单纯地看,要连带地看,事物是相关、相承的,有联系的,不能把它分开,不管一多、不管大小,都是有连带关系,芥子纳须弥、须弥入芥子,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那么现在哲学家来讲呢,说一叶知秋,从一滴知大海,你尝这一滴,就晓得大海百川之味,就代表大海,从秋天的一片落叶,你要知道整个秋天的现象,不能分离掉,这就是法界缘起观。这个道理非常微妙,我们立华严宗的贤首国师,为了给武后武则天解释这个妙理,一个呢就以镜子,二一个就以金狮子来解释。镜子就是在四方八面都是镜,中间供一尊佛像,燃一支灯具,那么这尊佛、这个灯具在四面镜子之中都现影象,这个镜子照到那个镜子现出影相,那个镜子照到这个镜子也现出影相,镜中有镜、影中有影,就形成一种无尽的缘起,层层无尽。我昨天晚上在弘法寺看卧佛殿,它就是以这个原理来庄严的,镜中有镜、影中有影,所以法界缘起无有穷尽,我们要悟得这个道理,悟得这个道理以后呢,不管是一尘一事一物,我们以平常心对待、以真实心对待,就可以入法界缘起,所以这里讲,以入法界缘起、普贤行愿为宗趣,法界就是这么一个解释。那么,法界缘起是所入的境界,能入是什么呢?就是普贤行愿。今天因为时间关系,就讲到这里。

nature.y  2004.3.8 17:02:57    

(2219-2)  显示次数:4136(3201+935)     查看nature.y的所有文章 给nature.y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网页顶端

提示  单击主页面文件夹图标 显示本讨论组主题和全部跟随主题

微信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微信»发现»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幸运女神

◇    程序占用服务器时间 USR + SYS 总计 0 秒    ◇   
妙法莲华 法华论坛 www.fahua.com  WiseForum1.0  Since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