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条 »论坛首页 »法华论坛·2003~2006  »论题组2219  »展开主题组:1 2004.3.8 17:24:40  法华微信 注册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
  《普贤行愿品》纲要(一)惟贤长老讲于深圳弘法寺
《普贤行愿品》纲要1
———讲经:惟贤长老于2003年11月18日讲于深圳弘法寺

惟贤老法师简介:各位法师、各位居士,今天我们隆重请来了当代高僧惟贤老法师来我们深圳弘法寺讲经。惟贤老法师是我国当代著名高僧,1920年农历5月21日生于四川蓬溪县,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咨询委员会副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重庆佛教学院院长,重庆慈云寺方丈,他幼年出家,童贞入道,曾就读于龟山书院和汉藏教理院,受教于太虚大师、法尊上人、王恩洋先生等等许多大善知识,是龟山书院和汉藏教理院的高材生,老法师慈悲亲切、才华横溢、著述丰富,讲经说法、赋诗作词,佛法典故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使闻法者无不受益非浅,坚定信心,为了绍隆佛种,续佛慧命,老法师不顾年高体弱,应邀前往各地讲经说法,倡导人间佛教精神,救苦救难。此次来深讲经是我们佛门弟子的福报,望各位有缘珍惜。谢谢!

(一)
师傅们、居士们,这是我第一次到深圳,第一次到弘法寺,昨天到了以后,承蒙净天老法师、妙峰法师、明成法师、一如法师和张籍圆居士等,对我热忱接待,晚上又有《香港佛教》总编秦孟萧先生,还有何有成教授来看望我,热忱的接待使我身心感受到感动,所以在此,我首先向我们全体师傅们、全体居士们表示我的感谢!并祝师傅们、居士们身体健康、一切吉祥!弘法寺四山环抱,环境优美,殿堂庄严,现在是本焕老法师在这里住持,本焕老法师德高望重,全国全世界的信众都很敬仰,所以这样一个道场清净庄严、人杰地灵,这使我感受很深。这次到弘法寺来主要就是与我们大家进行佛教文化的交流,讲讲《普贤行愿品》,但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一个是交流、一个是学习,我读《华严经》入法界品,最后一品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当时文殊菩萨住在印度的南城(印度南边的佛城),善财童子拜见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叫他发菩提心,五十三参第一参,参的就是文殊菩萨,同时文殊菩萨叫他从此南行,参访各个善知识,遵照文殊菩萨的指示,善财童子从参访文殊菩萨开始,一直到普贤菩萨为止,参访了五十三个善知识,善财童子就从五十三个善知识中得到法益,特别是普贤菩萨的十大愿,使他得到法乐,从此深入法界、亲证法界。所以,我想到善财童子南行五十三参,而今天我们深圳就在中国的南方,因此我刚才说我是来学习的,一方面交流,一方面要学习。那么,这次特别是讲《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结合今天的社会,面对现实很有意义,因为时间关系,从今天起到后天只有三天,时间比较短,所以对《普贤行愿品》只有提纲节要地讲一下。我讲的内容首先有个前言,就是要用佛法觉悟人生。第二就是要介绍一下《华严经》的要义。第三就是关于普贤菩萨《普贤行愿品》,根据正文的简单解释,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提纲。

首先,我讲一个题就是以佛法觉悟人生,这是一个前言。我们经常听到这么几句话,这也是我们善知识指示的: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善友难遇。这个人身是难得的,得了人身我们应该怎样办?人在众生之中具有灵性,所以人为万物之灵,我们中国孟子也讲,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稀,几稀就是在我们心灵之间因为我们有心,有感情、有觉知、有理性,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就是这一点。在佛法来讲得个人身很困难,因为人具足灵性,我们就要善于利用这个灵性,不能使这个灵性丧失,灵性是什么呢?就是觉性,佛法分本觉、始觉、妙觉,就好象一颗夜明珠,当明珠埋在土中的时候不能放光,但是明珠的本性是不会丧失的,我们现在学了佛以后,就要把明珠发掘出来使它放光,我们听闻佛法的时候就是一个增上缘,这个阶段就是始觉,多闻熏习、如理作意、法随法行,由人生趋向解脱,由解脱进一步发菩提心修菩萨行,那么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圆成佛果,就是妙觉。所以这个人生,我们要尊重他的灵性,发挥它的价值,那么我们就要去参加佛教、学习佛法、具足正见,认识宇宙人生的真谛,认识诸法实相,对于事物的观察应该正确的了解,就可以产生智慧,以智慧因修六度行、证菩提果,才能发挥人生的价值。我们看一般的人生,在世间上很多很多的人,在生死苦海中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不能发挥人生的价值,那么这种人,我现在把他分为四种:第一种人是一种懵懂的人生,吃饭穿衣、穿衣吃饭,忙忙碌碌只是为了生活,不知生从何处来死向何处去,懵懵懂懂过了一辈子,这是懵懂的人生。第二种就是作恶的人生,不单是懵懂,而且为了自己的利益,处处损害他人以利益自己,这种现象存在比较多,比如争权夺利、权权斗争,造成社会的五毒现象,破坏家庭社会国家的秩序,这一种人生就是作恶的人生。第三种人生是什么呢?邪见的人生。这个邪见是不信三宝、不信因果、不信六道轮回,知见上只见眼前,不见未来,执着宇宙一切都是常恒不变,或者错误地执着一切现象消灭以后,包括各种现象,人生现象,就没有了。那么,前一种叫常见,后一种叫断灭见。象这种见解来指导他的思想,既属于偏见,在行为上往往也导致道德堕落、理性丧失,否定一切、打倒一切,这就是邪见的人生。第四种人生是比较好的,但是只行善修福,只想来世好,不求解脱生死,不求解脱,但是修善积福固然好,充其量只能保持人生,这个人生由于业力的支配,不见得永远都是人生,造了业还要下堕,堕落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因为没出轮回、不彻底,这一种人生就是世俗的人生、世俗知见的人生,所以我简单把人生一般分为这么几种。学佛以后我们应该具备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行为观,也叫做价值观,正确的宇宙观。在这里我简单引证一个公案,佛陀在世的时候有千二百五十弟子,其中有十大弟子,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很出名的,这个弟子就是周利磐陀伽,迦利磐陀伽,有这么一个弟子,您们读了《阿弥陀经》,关于这个大弟子二百五十人具里面,就有这个迦利磐陀伽。他为什么叫迦利磐陀伽呢?这个迦利磐陀伽,磐陀伽就是道路的意思,迦利就是继续的意思。他们是兄弟两个,第一个就是磐陀伽,他父母因为在外面旅游,母亲怀胎在路上,胎儿成熟后在路上生下来,第一个磐陀伽,路上、路边的意思,路生,这是大的一个;接着他母亲怀胎又是在外面旅行,胎儿成熟又生了一个,就是周利磐陀伽,这个周利就是继续的意思,叫继生,就是继路而生,继路又叫继道,翻译过来又叫小路,因为他年纪小一点嘛!小路。这两弟兄后来都学佛出家,磐陀伽很聪明又有智慧,学习佛法很有悟性,而周利磐陀伽生性愚钝。这个在佛法来讲是过去一种因缘,哥哥在过去他是闻过佛法,生性比较灵敏,悟性比较高,而这个弟弟呢,过去就没熏习过佛法,但是有慧根,以至于后来出家,但是生性就很迟钝,那他出家以后,在学习佛法过程中,学习经典表现就是很迟钝,记性差、理解也很不够,所以佛很慈悲呀,在这个情况之下,就教授他一个四句偈,这四句偈就代表了佛法的人生观、宇宙观、价值观,我把这个四句偈念一下:身语意业不作恶,莫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这个头两句“身语意业不作恶,莫恼世间诸有情”,这是佛法学佛的价值观,在行为上的价值观,表现在行为上要做到身业清净、语业清净、意业清净,要做到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做到三业清净,同时对一切有情不能扰恼他,不能损害他,而要饶益他,要救苦救难,所以第二句说莫恼世间诸有情,就这么两句,说明佛法以戒律建立道德,我们佛法是以戒律建立道德,一个做到三业清净,在三业中不要造业,身业、语业、意业,同时要发菩提心呐,要饶益有情,不要扰乱不要烦恼,使别人不安呐,这是菩萨心胸啊,这就是佛法的价值观,这样子才能发挥人生的价值,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做到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第三句“正念观知欲境空”,这就是一种宇宙观,必须要保持正念,不要有邪念染念,以这种正念观察事物、观察宇宙,对于六尘境界,也就是众生贪婪的境界,色声香味触法,才能看破,才能由现象到本质,了解一切如幻如化啊,当体即空!从缘起法中了解性空的道理,缘起性空,这个在《华严经》中就是法界观!这一种观察就是我们佛法的宇宙观,对于宇宙的观察,对于事物整体的观察,必须要了解他的实相,这个实相就是缘起性空,也就是《华严经》讲的法界观,一切事物、形形色色的事物,森罗万象,不管染的净的,有漏的无漏的,都是唯心所现,属于清净的就是心的妙用所显,属于染污的就是由于妄念的蒙蔽,成为染污的六凡境界,还是属于心的妙用!那么这一点我们就晓得、我们晓得佛家的哲学,看问题、看事物,他是心物总和,不是单讲心、也不是单讲物,不是哲学上的唯心论,或者唯物论,有心就有物、有物就有心,心物融合,即在现象上能够看破放下,就可以恢复自己的妙明真心,也就是缘起法上当体即空,消除我执法执,就可以见到一切法的本体实相,所以这句话“正念观知欲境空”,内容很深的啊,我们必须要有这么一个宇宙观,以这个宇宙观才能指导我们的行动,正确的行动,这中间来讲就是普贤的十大行愿。

nature.y  2004.3.8 17:01:34    

(2219-1)  显示次数:3249(2289+960)     查看nature.y的所有文章 给nature.y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网页顶端

提示  单击主页面文件夹图标 显示本讨论组主题和全部跟随主题

微信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微信»发现»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幸运女神

◇    程序占用服务器时间 USR + SYS 总计 0.01 秒    ◇   
妙法莲华 法华论坛 www.fahua.com  WiseForum1.0  Since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