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条 »论坛首页 »法华论坛·2003~2006  »论题组1810  »主题组:1 2003.10.16 12:54:52  法华微信 注册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
  《认识菩提心》前言 (转)
"认识菩提心"下载地址

http://jiqun.com/dispfile.php?id=4236 (济群法师个人主页)
http://jcedu.org/dispfile.php?id=4213 (戒幢佛学教育网)

说明:点击播放按钮即可在线收看,如文件播放不很流畅,建议下载后收看或收听。播放界面的右下角有下载按钮,点击右键选择“目标另存为”即可。
为了给宽带和拨号上网的道友提供方便,我们视频和音频两种格式。全部文件共十小时,视频文件为456MB,音频文件为93MB。

==========================================
《认识菩提心》前言


  学佛首先要发心。发心有二:一者出离心,二者菩提心。声闻行者依出离心而成就解脱,菩萨行者依菩提心而成就无上菩提,可知发心是学佛的根本。大小乘经论中无不强调发心的重要性,尤其是发菩提心。
  凡夫众生之所以为凡夫者,是因为有凡夫心。而学佛者之所以难以摆脱凡夫心者,则是因为缺乏出离心、菩提心。如能发起猛利的出离心、菩提心,修行就会走上轨道。反之,即使学佛数十年,也往往只能停留在凡夫心行上,很难契入菩提之道。
  大乘菩萨道的修行包括三大内容:菩提心、菩萨道、空性正见。《大日经》告诉我们,菩萨的修行是:“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也就是以菩提心为因,依菩提心生起大悲心,由大悲心成就无上菩提。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将学佛修行的过程归纳为三主要道:出离心、菩提心、性空见。以出离心为基础,进而发菩提心,同时通过闻思经教获得性空正见,依此正见成就圆满的菩提心行。
  十方诸佛菩萨的修行,都是从发菩提心开始。所以诸佛菩萨在因地上都发过宏愿,如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愿,药师如来所发的十二大愿,普贤菩萨所发的十大愿王等。可见,诸佛菩萨皆是依愿力成就依报庄严。
  要成就菩提心行,还必须受持菩萨戒。而受菩萨戒,又必须先发菩提心。受菩萨戒时,戒师问言:发菩提心否?如果没有发菩提心,就没有资格受菩萨戒,即使受了也不能获得菩萨的戒体。因为缺乏菩提心的菩萨戒,就如没有灵魂的躯体。而菩萨戒的止恶、行善、利益众生,都必须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才具有力量。
  大乘的正见也是为了帮助我们圆满成就菩提心。《金刚经》中,须菩提尊者提出:“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全经的内容都是围绕着修习菩提心而展开,从发菩提心,进而行菩萨行,修六度四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然而凡夫的心行难免执我、执法,摆脱不了凡夫心的作用,因此《金刚经》处处告诫我们,不论认识世界或行菩萨道的过程中,都要以般若性空正见,以无我、无相、无所得的智慧去除凡夫心,成就般若智慧。
  《华严经》云:“初发心即成正觉”,又云:“初发心与三世诸佛功德同等”,显示了菩提心的殊胜无以伦比。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就告诉我们,佛与众生没有本质上的不同,相反却有着本质上的相同。代表诸佛菩萨的品质主要有两种:即慈悲与智慧。这两种品质在我们的生命中本来具足,只是被凡夫心遮蔽而已。发菩提心直接立足悲智两种品质的成就,我们只要把菩提心发到位,自然和诸佛菩萨没什么区别了。
  菩提心总持一切。菩萨道的修行首先要发菩提心,而最终成就的还是菩提心,因为无上佛果便是菩提心的圆满成就。大乘佛教中的愿力、戒、见,虽然是依菩提心生起的,最终还是为成就菩提心服务的。
  如果说修习一种法就能成佛,那便是慈悲行。《普贤行愿品》曰:“诸佛菩萨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佛菩萨皆具悲智两种品质,二者似乎是各自独立的,其实圆满的慈悲一定包含智慧。如果没有空性慧为基础,便无法成就诸佛菩萨所具足的圆满大悲。
  中国自称为大乘佛教的故乡,佛教界流传的也是大乘经典。可中国佛教自古以来却被社会当成消极避世的宗教,作为大乘佛教的修行者,似乎也缺乏积极利世的精神,而公然以菩萨行者身份出现的更少之又少。禅宗和净土宗原为大乘佛教的两大行门,但不论是念佛还是参禅的行者,多以个人了脱生死为急务。以至在世人心目中,佛教似乎只关心来世,与现实社会人生根本没什么关系。究其根源,正是因为长期以来忽略了对菩提心的提倡和弘扬。
  佛法在认识论上,谈空说有;在行为上,有消极、积极。针对众生对我法的实有妄执,所以经教中多说无常、无我、无自性空。修行有止恶行善两个层面,从止恶的意义上,佛陀就告诫我们,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因而佛教往往给人以消极的感觉。事实上,佛法不仅讲空,更讲有,有就是要有菩提心。佛法不仅告诫我们要消极的对待恶行,更要积极的止恶,积极的行善。发菩提心是便是积极的止恶,积极的行善。
  片面的强调空,片面的强调止恶,是佛教走向消极避世的原因,也是我们修行难以有重大突破的根源。依菩提心的修行是积极的,在积极的利他行中成就菩提心,成就慈悲品质,成就诸佛具备的种种功德。以此功德的力量,自然战胜不善的心行,导向解脱自在的圆满人生。
  菩提心在学佛修行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因而,我愿意积极地推广这一殊胜的教法。此次《认识菩提心》的讲座,是我为“戒幢佛学研究所”的学员所讲。讲座从凡夫心说起,依唯识宗的教法说明凡夫心行运作的规律,指出了凡夫的心行是无始以来的积累,而许多学佛者也难以超越凡夫心。进而提出对治凡夫心的方法,即发起出离心、菩提心。立足《华严》的见地,依《华严》、《般若》经教,指出菩提心的殊胜及菩提心具备的特征。再依汉藏两地高僧大德的著述,揭示菩提心发起的因缘。最后,建立菩提心实践的方法及次第。


  此次讲座共分为八个方面:
  一、我们有那些心
    1、虚妄的心(成就凡夫的品质)
    2、觉悟的心(成就诸佛菩萨的品质:慈悲、智慧)
  二、世俗一般人的发心
    1、一般人发心
    2、一般人发心与学佛人发心的不同
  三、普通人在学佛发心中存在的误区
    1、因贪执某人某事而发心
    2、在正确发心过程中误入凡夫心
  四、正确的发心
    1、出离心
    2、菩提心
  五、菩提心的殊胜
  依《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说发菩提心功德
  六、菩提心的种类(愿、行、胜义)
  1、愿菩提心,依菩提心发起之愿力,如诸佛菩萨之愿力。
  2、行菩提心:依菩提愿生起之行,如六度四摄。
  3、胜义菩提心:由契入空性而发起无限的、平等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
  七、菩提心发起的因缘
  1、依《行愿品》发心
  2、依阿底峡尊者所传七因果言教修:即知母、念恩、报恩、修慈、修悲、增上意乐、菩提心、无上佛果。
  3、依寂天菩萨教授自他相换法而修:思惟无始以来由执我利已产生种种之过失,及思惟利他之种种功德。
  4、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中发起菩提心的十种因缘:一、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念正法得久住故。 
  八、菩提心的实践
  1、见(定解)
  A、认识菩提心成就的功德,
  B、认识菩提心的特征:利他、平等、无我、无相、无所得
  C、落实到心行上
  2、定(稳定)
  通过不断的训练、不断的调整,最后在心行上获得稳定、持续……
  3、行(持续的作用)
  落实在生活中 
  4、菩提心实践的典范:各大诸佛、菩萨


  二00三年十月八日写于阿兰若处 济群


===============================
"认识菩提心"下载地址

http://jiqun.com/dispfile.php?id=4236(济群法师个人主页)
http://jcedu.org/dispfile.php?id=4213(戒幢佛学教育网)

说明:点击播放按钮即可在线收看,如文件播放不很流畅,建议下载后收看或收听。播放界面的右下角有下载按钮,点击右键选择“目标另存为”即可。
为了给宽带和拨号上网的道友提供方便,我们视频和音频两种格式。全部文件共十小时,视频文件为456MB,音频文件为93MB。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发布于:2003.10.16 11:33:41    修改于:2003.10.16 12:54:52  
iamfisher  2003.10.16 11:33:41    QQ:12205397  

(1810-1)  显示次数:1045(308+737)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网页顶端

提示  单击主页面文件夹图标 显示本讨论组主题和全部跟随主题

微信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微信»发现»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lucky桑秋法成,万法一心

◇    程序占用服务器时间 USR + SYS 总计 0 秒    ◇   
妙法莲华 法华论坛 www.fahua.com  WiseForum1.0  Since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