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条 »论坛首页 »法华论坛·2003~2006  »展开论题组:1397 »展开上一层主题组2 »主题组:3 2003.6.2 16:57:37  法华微信 注册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
  善知识为……
【善知识】
 (术语)知识者,知其心识其形之义,知人乃朋友之义,非博知博识之谓,善者于我为益,导我于善道者。法华文句四曰:‘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法华经妙庄严王品曰:‘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有部毗奈耶杂事曰:‘阿难陀言: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办。得善友故,远离恶友,以是义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佛言:阿难陀勿作是言,善知识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识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离恶知识,不造诸恶。常修众善,纯一清白,具足圆满梵行之相。由是因缘若得善伴与其同住乃至涅槃事无不办,故名全梵行。’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善知识(梵kalya^n!a-mitra,巴kalya^n!a-m!itta,藏dge-bah!i bs/es-gn~en)】
‘恶知识’之对称。指教示佛法之正道,令得胜益之师友。又作知识、善友、亲友、善亲友、胜友。《玄应音义》卷九云︰‘弥窒,(中略)秦言善知识。(中略)一本作弥多罗尼子,亦是梵言,讹转耳。’其义散见于诸经论。南本《涅槃经》卷二十三云(大正12·754c)︰
‘自修菩提,亦能教人修行菩提,以是义故名善知识。(中略)诸佛菩萨名善知识,善男子,譬如船师善度人,故名大船师;诸佛菩萨亦复如是,度诸众生生死大海,以是义故名善知识。’

《华手经》卷十云(大正16·204c)︰
‘若有四法,当知是为善知识也,何等为四?一能令人入善法中,二能障碍诸不善法,三能令人住于正法,四者常能随顺教化。’

又,《释氏要览》卷上引《瑜伽论》,谓善知识具调伏、寂静、惑除、德增、有勇、经富、觉真、善说、悲深、离退等十功德。

在佛典中,被明确指为善知识者,有佛、文殊等多种。旧译《华严经》卷五十五谓文殊师利为大善知识,菩提心为善知识;《华手经》卷八云(大正16·188b)︰‘善知识者,谓诸佛是。’《法宝坛经》则称现前大师众为善知识。盖凡能导人入善道者,莫不为善知识,故道绰《安乐集》卷下依《法句经》云(大正47·20c)︰
‘善知识者,是汝父母,养育汝等菩提身故;善知识者,是汝眼目,能见一切善恶道故;善知识者,是汝大船,运度汝等出生死海故;善知识者,是汝■绳,能挽拔汝等出生死故也。’

善知识乃出离得脱之大因缘,天台家谓其为二十五方便之一。《摩诃止观》卷四(下)谓善知识有三种,文云(大正46·43a)︰
‘善知识者,是大因缘,(中略)有三种︰(一)外护,(二)同行,(三)教授。(中略)夫外护者,不简白黑,但能营理所须,莫见过、莫触恼、莫称叹、莫泛举而致损坏,如母养儿,如虎衔子,调和得所,旧行道人乃能为耳,是名外护。二同行者,行随自意及安乐行,未必须伴,方等般舟行法决须好伴,更相策发,不眠不散,日有其新,切磋琢磨,同心齐志,如乘一船,互相敬重,如视世尊,是名同行。三教授者,能说般若示道非道,内外方便,通塞妨障,皆能决了,善巧说法,示教利喜,转破人心,于诸方便,自能决了,可得独行,(中略)是名教授。’

◎附︰印顺《成佛之道》第二章(摘录)

颂文︰‘趣入正法者,应亲近善士,证教达实性,悲愍巧为说。’

解说︰正法,虽可以从经典去了解,但主要还是要从说法师去听闻。法师的开导,比起自己阅诵,到底迅速而容易得多。所以为了要‘趣入正法’,进求佛道,‘应’该‘亲近善士’──善知识,尤其是大乘善知识。佛曾以︰‘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说为预入圣流所必备的四大条件,这可见亲近善知识的重要了。

怎样才算是善知识呢?这不是因为他徒众多,寺院大,相貌好,或者是世法场中多知多识。因为他有︰(1)‘证’德,指三学修证︰戒清净成就,定成就,观慧成就。(2)‘教’德︰深入经藏,成就多闻,能开示导引学众,进修大乘正道。(3)‘达实性’︰实性是正法的别名,这或者由现证慧通达,或是从闻思教理得通达。(4)‘悲愍’︰有慈悲心,不是为了名闻利养,而是能清净(为利益众生)说法。(5)‘巧为说’︰成就辩才,能善巧方便的为众说法,所以容易了解,容易得益。如成就这些功德,那就是了不得的大善知识了!可是末法时代,全德的善知识,是难得遭遇的;而修学佛法,却又不能没有师友,所以不能不退求其次。经上说︰如有八分之一的功德,也可以亲近。《涅槃经》说‘四依’──四种可以为人依止的师长︰初依人,虽没有断烦恼,证实性,但已能通达佛性义十六分之一。总之,末世善知识难逢,如于佛法的行解,有一分长处,胜过自己,也就不妨如法亲近了。

颂文︰‘观德莫观失,随顺莫违逆。佛说满梵行,学者应尊敬。’

解说︰无论是全德的善知识,少分功德的善知识,如不能如法亲近,都不能得应得的功德。所以对于善知识,要‘观’察他的功‘德’,‘莫观’察他的过‘失’。如听受善知识的教导,或从举止动静、待人接物处去学习,只要有一分长处,就注意他的长处而修学。这样,虽然是少分功德的知识,也可以得到法益。反之,如不观功德,专在善知识的缺点上着想,不是这样不对,就是那样不够,那虽然逢到全德的大善知识,也毫无利益。因为全德善知识,也不能一切圆满,没有一些缺点的。所以亲近善知识,应随时提醒自己︰来这里做什么?不是为了寻求知识的过失,而是想学习师长的长处。能这样,就到处有师长可亲近,随处都能得益。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就是这个意思。

亲近善知识,扼要的说,要‘随顺’师长的意旨,使师长欢喜,切‘莫违逆’师命。就是师长有所呵责,也应受责,不可生嫌恨心、恚恼心。怎么能使师长欢喜呢?(1)要随力供养种种财物;(2)为师长服劳务;(3)照着师长的开导教授去修行。佛法的恭敬亲近善知识,完满的表现‘尊师重道’的精神。假使师长要你作种种非法呢?那是不应该随顺的,但应该婉转的说明不能奉行的意思。修学佛法,如不能如法尊敬师长,想得到佛法的功德,那是完全不可能的。如经上说︰‘若彼于师,住嫌恨心、坚恶心、或恚恼心,能得功德,无有是处。’

某次,如来赞叹善知识的功德,阿难说︰‘半梵行者,所谓善知识。’‘佛说’︰‘莫作是言。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善知识。’阿难的意思,亲近善知识,那清净梵行,可说已完成一半了。可是佛的意思,亲近善知识,可说圆满清净梵行,已经完成。佛是怎样的重视善知识!所以‘学者’,‘应’该‘尊敬’供养善知识。亲近善知识的功德,《华严经》等都说得非常详明。

[参考资料] 《杂阿含经》卷二十七、卷三十五;《长阿含经》卷五〈阇尼沙经〉;《中阿含》卷十〈即为比丘说经〉;《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大般若经》卷三一三~卷三一六;《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五。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念佛一声功德无量,礼佛一拜罪灭河沙^_^

流云  2003.6.2 16:57:37    

(1397-3)  显示次数:1717(1303+414)     查看流云的所有文章 给流云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流云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网页顶端

提示  单击主页面文件夹图标 显示本讨论组主题和全部跟随主题

微信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微信»发现»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芸( 当来)妙莲周品丞好

◇    程序占用服务器时间 USR + SYS 总计 0.01 秒    ◇   
妙法莲华 法华论坛 www.fahua.com  WiseForum1.0  Since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