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条 »论坛首页 »法华论坛·2003~2006  »展开论题组:1391 »展开上一层主题组123 »主题组:128 2003.6.14 15:28:45  法华微信 注册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
  敏公上师的一些开示(转)
看了几个坛上的一些关于各宗见解不同的发言,以及见到不少人四处轻易受灌顶,想起了敏公上师过去的一些开示,不敢不说两句。(注:以下问答等均为大意,不是原话)

敏公上师谈到唯识,中观及中观内部的见地之争时,最后说了一句:“见地不同跟古德各自的修证有关,但无论哪一宗,依之修行都可得成就,得解脱,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各自按传承教授即可”。

所以对密宗来说,这里最重要的问题,不是非要争出谁高谁低,而是依止法的问题。密宗一切成就,皆从恭敬依止上师而来,西藏有句话,大意是:“上师说太阳从西边升起来,你就不能说是从东边升起来。”对上师要绝对依止,具体请见《事师五十法》等。我从未听过敏公上师说宁玛的见地是错的,倒是听他讲过红教祖师的功德,不过也从未见他老人家鼓励弟子去遍学各派。

一次,一位曾在敏公上师这里学法的居士去了五明,受了灌顶。听那里竟有人说《菩提道次第广论》也不了义,他就打电话问敏公上师说怎么办?敏公上师听了一笑说:“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很简单,《广论》就是了义的,因为我的上师就是这样告诉我的,我不违反我的依止法。你两边的灌顶都受了,夹在中间,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所以对于一般人而言,一门深入,从依止法的角度来说,确实有很大的优点。

敏公上师也不主张轻易受灌顶和依止上师。敏公上师幽默地说,“有些人到处受灌顶,运气好还罢了,万一碰到一个假上师灌顶,一颗炸弹就全炸光了。”
虽说有人也知道观察上师,但我们凡夫,观察力毕竟有限,很多还是道听途说,更何况没有太多时间亲近,种种原因,确实也不容易,有一定危险性。

敏公上师传法灌顶极为严格,比如大威德灌顶,基本要求大概是:学人应已修满四加行,《上师供》(五百座)、《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千座以上,“菩提道次第”已通达了解,受过五戒(或比丘戒),对上师有信心等。即使这样,上师仍会看学者的心得体会,并观察机缘,“淘汰”一些,所以最后得灌顶的者往往少之又少,而传过大威德法的人就更少的可怜了。敏公上师曾说过,如果是一个小孩子,去举一个大鼎,不但搬不动,可能还会把自己砸坏。

敏公上师说,当年跟海公上师在五台山,灌一个大威德的顶条件很严很高,跟了他很多年的(出家)弟子里符合的都没几个,还要交心得报告,上师及委员会考查等,敏公上师当时也已经跟了他好一段时间了吧,最后选定后一个顶就灌了一个月。就这样,之后敏公上师还是修《文殊五字真言》仪轨6年后才进修大威德,一修就是一辈子。哪似现在的人,求法学法受灌都如此轻率,上师象走马灯一样地换,灌顶受了一箩筐,学法更是猴子摘苞谷,最后一无所成。敏公上师还常说,得法不修,即有慢法嫌疑。其实智者学一法即可成就,愚者学百法也不能成就。

但上师也承认有例外,比如法尊法师就受过数个教派的灌顶,敏公上师说法尊法师这样的大德不同,心量特别大,一般人未必能作到。

我又问“但确有人依止数个上师而得成就的,岂非不专一哉?”敏公上师的回答是,“若真能观每一位上师都如佛,也没有问题,就怕分别这个上师高,那个上师低,就不好了。”可见问题还是在依止法上。

戒律也很重要,否则是很危险的。《菩提次第略论释》里讲的很清楚,“受灌顶而不知三昧耶戒为何物者,无异于见人跳崖而自从之。”这可能是当代很多佛弟子的通病了。敏公上师是戒律专家,在这方面我实在受益匪浅,以后有机会可专门讨论。当然,若真是如理如量之金刚上师,也应发心勇敢欣喜地受持。记得当年大吉佛爷来浙江,我因顾虑戒律问题不敢受灌顶(还不是无上部的大灌顶,概属瑜伽部的灌顶,不要求三昧耶戒,只要求菩萨戒),问于敏公上师。上师先夸了我们一通,说能提出戒律的问题,已经比别人高明了,很多人都是糊里糊涂地受了灌顶,不知道灌顶不仅是权力,还有义务呢。然后话锋一转,鼓励我们受灌顶。他还说:“做一个真正的金刚上师是不容易的,给别人灌顶,就表示,这几个弟子的生死问题,我负责到底,包在我身上了。”后来敏公上师还专门开示了戒律问题。

禅宗怕人执着,但其实禅宗也很重视依师法的,依师法出了问题,成就之基就没了。《略论明心见性》一书中有一段因负师而“悟后迷”的公案:
“暹道者久参雪窦,得法后,窦拟举往金鹅为方丈,而暹不从,后出世开堂,因德山远和尚声势、名望均高于雪窦,即改而承嗣远和尚。令使者通书各山,山前婆子欣然问曰:‘暹首座出世为谁烧香?’专使曰:‘德山远和尚。’婆子诟骂曰:‘雪窦抖擞尿肠,为你说禅,始有今日,你得恁么辜恩负德! ’”
“和州开盛觉老,初参长芦夫铁脚,久无所得。后造东山五祖演席下得法。出世住开盛,见长芦法席大盛,乃改嗣夫。不原所得,拈香时,忽觉胸前如捣,遂于痛处发痈成窍。以乳香作饼塞之,久而不愈,竟卒!”

总之,佛教一切功德,皆从戒所生,大乘一切功德,皆从菩提心所生,密乘一切功德,皆从上师所生。真正依止上师教导,不怀成见,自然远离诤论。
真正依戒,菩提心,则所受灌顶自具真实义。 真正依智慧,不贪多,善观察抉择,自然远离一切过失。

嘻嘻哈哈  2003.6.11 20:23:20    来自:地球  

(1391-128)  显示次数:3126(2828+298)     查看嘻嘻哈哈的所有文章 给嘻嘻哈哈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网页顶端

提示  单击主页面文件夹图标 显示本讨论组主题和全部跟随主题

微信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微信»发现»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芸( 当来)妙莲周品丞好

◇    程序占用服务器时间 USR + SYS 总计 0 秒    ◇   
妙法莲华 法华论坛 www.fahua.com  WiseForum1.0  Since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