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条 »论坛首页 »法华论坛·2009版区 »展开论题组:477 »展开上一层主题组1 »展开主题组:2 2016.11.3 13:27:04  法华微信 注册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
  净慧法师网络问答录
第三十八问:“月薪至少8000元还有提成,8小时工作时间外不限自由,可由少林高僧传授少林72项绝技。一则招聘和尚的启事近期在网络流传甚广,招聘启事涉及陕西法门寺、新疆红山景区等多家寺庙。各寺庙声明,均无此事,也无委托任何中介;有的寺庙已报警,要求依法处理。”对此,不知您如何评判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在末法时代,魔王、魔法、魔子、魔民,用尽各种方法与极端手段,毁佛形像,破佛律仪,坏佛法藏,辱佛僧众。在一些人中,世智聪明,不知敬畏,乏少道德,恶搞取乐。昨天炒作某寺不实消息,今天散播某僧花边新闻,明天编造和尚招聘启示,后天又不知搞什么翻新花样。
寺庙清净是四众修学佛法的场所,僧人庄严是大丈夫壮举所为,理应受到世人拥护景仰、尊重赞叹。同时,寺庙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还不尽是人们心中的极乐净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与佛教义理不合的缺失;应给予正面理解,正确对待,正心处之,正语解说;不应片面放大、肆意诋毁、一无是处、全盘否定。还有,僧人也是由凡夫而出家,出家因缘多样、成份复杂、背景不同、善根差别,还不都是人们心中想象的那么圣洁高尚,难免会发生与戒仪身份不符的事项;应给予如戒相处、如仪和缘、如法认知、如事合理;不应用世俗常人心态理解出家人境界,或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出家人,以及“洪桐县里无好人,”如一颗鼠粪坏了一锅粥的效应。
如此一则招聘和尚的启事流传甚广,对人的健康心理危害极大,无非是想用扭曲的心态告知世人,寺庙商业化太有财富啦,僧人都是职业招聘的假僧尼,一切教义法理也是骗人的,僧人与俗人一样贪著欲乐不守戒律了,利用社会一些人存在的仇富心里损僧形像等。其实是不懂佛教义理,不知寺庙清规,不明僧人戒仪、不解因缘果报。还不知如此造作,对寺庙不益就是对社会无益,对僧人不利就是对世人无利。同时,佛教还是佛教传承不断,僧人还是僧人辈代不绝;无论什么人如何费尽心机,异想毁坏佛法教体,都如人力无法推翻虚空一样徒劳无益,还要因果自负。故而,这样造作的人,不该稀里糊涂地受魔王驱使、受魔法掌控、受魔子差遣、受魔民之事;应及早回心向善,拥戴佛法,利乐有情,造福世间。还有,寺庙也应加强管理,僧人也应守戒自律,不给这样的人提供方便借口。2015/11

第三十九问:“最近在德州大街上出现了几位‘高僧’,‘高僧’向路人推销佛教饰品。然而,这些人不是什么大师,而是打着‘高僧’幌子的大骗子。经过核实,这名‘出家人’王某来自安徽,是一位农民,并不是真正的僧人。王某称,农忙时在家务农,没有农活的季节就以僧人身份周游全国,兜售廉价佛教饰品。民警在其随行物品内发现了假证件。随后,王某因涉嫌招摇撞骗被处以行政拘留的处罚。同时,又将另外一假尼姑,以同样罪名进行了处罚。”您对此类事件,如何认知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信仰缺失,德少底线,使尽招数,欲心贪婪。不信因果,无法观念,现世有报,实在可怜。多年来此类事件层出不穷,常有街头巷议,也常见媒体报端。虽说什么骗子都有,百姓皆已司空见惯,自然增强防范意识,可是犯者翻新手段。若依佛法认知,以其它手段诈骗钱财,不论数额大小,业报尚轻,自有国法量罪,还有轮回相酬。可以僧尼形像蒙骗世人,不在数额多少,业报加重;除国法量罪外,轮回相酬万倍。首先,损毁佛教三宝形像,其业报是罪识堕大阿鼻地狱无量劫,苦受无期;其次,等于盗取十方佛财僧物己用,其业报是罪识由大阿鼻地狱转出后,再入挖心剖腹地狱,苦受惨烈无以言表,万劫不复。
有人可能不解,此类事件还比直接入寺抢劫、盗窃业报还重吗?答案是当然要重得多,或说重得太多太多。缘故是没有损毁佛教三宝形像,只有盗取十方佛财僧物为己用,其业报是罪识不堕大阿鼻地狱,只墮挖心剖腹地狱。
世人有不知业报者,利欲熏心时胆大妄为,什么事都干得出来,连最起码的“盗亦有道”底线都没有了,心中已无可怕二字,自为地狱之说是用来吓人的。故奉实言,佛法导化人心,莫欺他人善良,及早醒悟自新,免去后世业衍。劳做创造财富,享受身心安然,德荫子孙后世,当有福报人天。2015/11

第四十问:“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您是如何理解的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此偈源于《菜根谭》这本书,为明末一位隐士所著。“菜根谭”的含义,喻为咬得菜根,是人能吃千般苦,自然当得万事成。此偈全义,为“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唯苦事者,方知事少之为福;唯平心者,始之多心之为祸。”
对此偈义,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儒教的人,会理解为大智若愚,大巧似拙的境界,事务缠身苦于心,方知少事才是福;人心静时才觉得,没事找事为祸端。道教的人,会理解为一日清闲一日福,一日无事活神仙的境界,逍遥自在是真福,俗事一件为心烦;平心静气方可道,凡心一念祸及身。佛教的人,可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从佛教文化来理解,即从名相思维上,理悟到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境界,身心安稳大福报,不结俗缘结法缘;时处清净少魔扰,妄心一念业现前。另一方面从佛教义理来理解,即从修行证悟上,明了“能休尘境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的境界,清心无染自来福,定境能观物外闲;明月入空白云障,法中无我业习断。
当人淡泊明志,才能志存高远;达人修养身心,才悟贤德境界。可在尘世间,物欲横流为时尚,纸醉金迷是追求;大义道德少人守,方显国学百家坛。平常人生,饮食男女,情欲欢欣,生产事业;家庭生活,平常现实,本来面目,无可厚非。可是,人须升华境界,开阔达观胸怀;弄清人生意义,才有圣教同音。依宗开导善化,文化相融传统;唯佛教法了义,直指实相真谛。2015/11

第四十一问:“能亲证的了义,要取决于修行者的接受能力与认知水平,此二者又由阅历与经验决定。”果真如此吗?请帮助解除心中所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如此讲法,可为理悟境界,不是证悟境界。理悟,为读诵经典与参学古今法师所讲杂论,从中发挥了思维的接受能力与认知水平,并与自身的阅历与经验结合起来,形成理论上的了义究竟;并在思维中形成概念化、系统化、规范化、抽象化的心理境界。证悟,为身心依戒定慧修证所悟,定境中明了观察、究竟观知诸法实相;并随功德增长,智慧随之增长,从初定至百千三昧;既可观本世界,又可观他方世界;既可观自然法,又可观因缘法,明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真空境界。
能证悟了义境界者,是思维止、心智生、慧觉开、根不碍,或天眼观、法眼观、慧眼观、佛眼观。与修行者的接受能力与认知水平无关,又和修行者的阅历与经验无关。接受能力,只能是思维敏捷度与接受信息讯号的强弱;认知水平,只能是思维明辨能力与识别标准的高底;阅历,是人阅览事物发展变化历程的长短;经验,是人经历与验证正反两方面事物发展变化结论的多少。总之,修行者的接受能力与认知水平及阅历与经验,都是思维产生的法尘,未超十二因缘与十八界限,怎么能证悟了义境界呢!
末法时代,有的官阶和尚、学位法师,名头名气很大;仅修学佛教文化,广学博究空论,以文辞了义为究竟,便得少为足,未体悟言语道断的境界,未证悟转识成智的义谛。此非有意轻慢谁,恐学人自误道业,荒废了大好时光,执空谈名相诸事;故而勉为其难,权为仁心棒喝,诚祝早入中道,达佛法性彼岸。2015/12

第四十二问:“人生在世,一切都是机缘,离开有离开的道理,失去有失去的理由,所有的相遇相处,都是一种既定的缘分,离开就是缘尽,失去就是缘去,人生聚散离合,就是缘来缘尽,情淡情浓,记住那些美好,那些欢笑,走好现在,做好现在,就是人生又一次的美好。”看后有点人生宿命的感觉,不能完全认同;但又不知哪里不妥,您如何理解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在佛教因缘法中,一切自有因果 ,一切皆有因缘。为什么讲一切皆有因缘,而不讲一切都是机缘呢?因为,人生为因缘和合,命运还为因缘和合。命在人生因缘和合中占七,为前世作因,今世受果。运在人生因缘和合中占三,为今世作因,今世后世皆有受果。命为主导,运为造化;不可前世宿命占全,而无今世运气造化;那样会使人生程序化生活,而少人生生机活力创造;还不可今世运气占大,而无前世宿命因缘;那样会使人生无因果规律可循,失去厚重而过度机敏,失去自律约束而随意狂乱。所以,法则如此,一切皆有因缘。
若讲一切都是机缘,自然否定了人生的主观创造力,人为破坏了人生的丰富想象力;会导化人生变为呆滞等待而不去努力奋发,会影响人生情志低沉而不去积极向上。因为,人生命中无福无缘等事项,通过今世的主观创造与努力奋发,可以变无福为有福,变无缘为有缘;又为后世积下福因,结下因缘。所以,命运不是机械循环,而是有机往复;如《济公传》中,有一员外命中无子;但与济公结善缘后,捐一山木材修建寺庙,妻便产下一子。再如二人见面就吵,若坚持下去将是无缘;若一方容让感化另一方,或双方互让谅解,机缘会生转化,变无缘为有缘,变恶缘为善缘,变少缘为尚缘。
人生的聚散离合,有因缘可依,又有因缘可变,随缘变缘皆依身心造作;可依不可绝对化去认知,可变应相对化来理解。特别是大善大恶之人,可以改变命运,化解不同因缘,新结不便随缘。如此认知,既符合客观实际,又不违因果规律,还让世人接受。2015/12

第四十三问:“人的业力消失了,生命还存在吗?若生命不能存在,人学佛修行,去除业力,还有意义吗?若业力存在,生命就存在,那有业力也没什么不好的,至少还可以再入轮回。”您同意这种观点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行间距)
答:对人身而言,业力消失了,生命不能存在,或说死人没有业力;但对人的神识而言,业力没有消失,生命还以另外一种形态存在,死人对自己的神识,还有业力追加。所谓业力追加,善恶有别。善福追加,如请僧助念,举办各类法会,节俭办葬事,不建豪华墓地,不用贵重棺木,所剩资财用于供养三宝、救济贫困、公益事项等;十分之中,追加得三,作者获七。恶业追加,如毁谤三宝、赞叹杀盗淫妄等言论留世,多一人阅读,恶业追加一分,直至言论消失于世;还如大办葬事,铺张浪费,奢侈豪华,所剩资财用于杀盗淫等;十分之中,追加其三,作者七分。
人学佛修行,是去除恶业力,增长善业力;同时增长福寿,转烦恼为菩提。所谓业力,存在善恶差别。善恶差别,主要表现在本质、内含、形式、特点、界限上的不同。善恶业力不同,决定着生命形态的不同,即是十法界众生现象的差别。这是宇宙生命法则,也是人生真相,不随人的主观意志为转栘。人道之善,为行十善业,以及受持五戒、八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反之,所行为恶。业力,为一切言行造作,形成的习惯力,留存延续于心识之中,受报在身形苦乐之上;可分共业与个业,共业为共同作业共同受报,个业为个体作业个体受报。
善恶业力所表现的本质,是因果规律;既有因上为果,又有果上为因,因果循环不息,善恶有报不止。善恶业力所表现的内含,是一切唯心造;既有纯善无恶,又有纯恶无善,还有善恶间杂。善恶业力所表现的形式,是因缘和合;既有因和于缘,又有缘起于因。善业缘起于人天福受与四圣道乐受,最高表现形式为誓愿力;恶业和合于三恶道苦受与轮回厄受,最高表现形式为无明力。善恶业力所表现的特点,是放下与执著的不同;善即无为放下名相,恶即有为执著我法;放下解脱成就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执著我法成就六根绑缚与逆境恶缘。善恶业力所表现的界限,是功德与无明的不同;善即依功德分法界,恶即依无明有众生;四圣道众生由功德力成就,六道轮回众生由业习力牵引。
总之,人的业力不会消失,只能是善恶此消彼长,升清降浊,感召生命形态不同,所处生命现象差别;但心识性我是一,三世如此,始终不能改变。故云,涅槃路上无朋伴,黄泉路上无故人。2015/12

第四十四问:“学佛离不开经典,修行离不开传承,经典与传承是什么关系?”可否具体地开示一下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学佛人一生都离不开经典三藏十二部,从信佛开始,就应知教义明法理,增长福慧。在修行过程中,更应诵持戒仪,自净身心;深入经藏,印证梵行。有证悟境界后,当应依经弘法,明了要义,自破魔蕴。虽有言语道断,不执著文字相之说;但那是成道之人所悟,证悟境界无言语,空谈无证自道断;透过文字了义理,诸法空相入中观。
修行人一生都离不开师徒传承,从信佛开始,就应依法门传承,进入修行状态。在修行过程中,更应依师授传承,保持身心正法。有证悟境界后,当应依所受传承,如法教化信众。虽有各宗传承不同,又各有法脉分支;但是,传授法要最关键,功行践修师徒间;证悟道果心性是,继承过程密义宣。
佛教经典的实质,是教化一切众生,真实存在的规律;既依自然法则又超出自然法则,依因缘法则又超出因缘法则;也是佛陀从自身修行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出最具法性价值的典藏;还是佛陀从自心了观宇宙人生真相后,证悟出可以穿越时空的真理;更是佛陀从自性功德圆满显现时,揭示出人能信受行持义理中的精华。佛教的经典,具有乘别性、平等性、融合性、信受性、依皈性、示范性、威力性、传承性、广泛性、规律性等。
佛法传承的实质,是师徒间口耳相传法行的要领,是师徒间身传心授戒持的规范,是师徒间黙契配合掌握的诀窍,是师徒间心灵相通过程的象征。佛法的传承,具有可行性、操作性、实践性、程序性、系统性、真实性、普遍性、密义性、理化性、特征性等。特别是密宗传承特点中还有戒律、法门、功行一体同受,禅宗传承特点中还有心法密要等。根据宗门不同,传承方式有四种;即师徒传承、法嗣传承、嗣代(家族)传承、活佛转世传承。
经典与传承的关系,如同世间修学与习练、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操作等。二者必须有机结合在一起,相铺相成才能更好发挥功用,相互融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若是离开佛法传承的佛教经典,就会变为知识文化;佛教义理的教化,就会变为佛教教育,现出只有理性信从,不可证悟智慧。若是离开佛教经典的佛法传承,就会变为失去理性指导的实践,易为盲修瞎练;佛法义理的传授,易为世间法而无出世间法,易证世间智而无出世间智。故此,二者缺一不可,相互依存世间。2015/12

第四十五问:“在人际交谈中、义理交流中、网络媒体中等不同场所,戏论佛法或有意曲解法义等,有什么过失吗?”一些人于不知不觉中,容易拿佛法僧开玩笑,或用世法俗义强辩佛教法义,只是突显个人世智聪明,也不知有什么过失处,故请方便开示。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在佛法中,一言一行无小事,起心动念有因果;善恶造作业习生,正邪知见隔一线。就是无义语,或称绮语,皆有过失;于信众之间,一句轻浮无礼、义不正经的话,易令人生邪知、邪见、邪心、邪行、邪语、邪业等;其果报可堕入三恶道,若生人中,得言无人信、语不明了二种果报。更何况是戏论佛法、曲解法义等,其过失无量无边,其果报不可思议。
若具体而讲,其主要过失可略为十种;一是轻法慢教,增长魔法,做魔眷属,令魔子魔民心生欢喜。二是侮师辱友,增长嗔恚心,退失忍辱力,令行人自毁功德林。三是不亲善友,诸善知识皆自舍去,恶因缘自然围绕,令身心失去善行环境。四是退失正心,修行过程多有障碍,喜乐染著,令于戒法不得清净。五是不闻正法,身多受苦楚,心神难安宁,令三灾八难常相降临。六是增诸争斗,眷属乖离,怨恨生心,令争论不息至诋毁相攻。七是心多疑惑,不明法义,散乱懈怠,令正法日衰而误人正信正行。八是善根不生,丧失善法,业障现前,令邪知邪见充塞其心。九是退失善根,善心不起,心智昏昧,令邪魔鬼秽得其方便。十是心无欢喜$U$U匈N篮OH%U%U@%U受事累责难,争讼打斗伴临,睡常恶缘入梦。二是怨敌常相恼害,仇恨增长毒心,资财遭受侵损,戾气填胸恶狠。三是造作地狱恶业,身心时常畏惧,恶趣业习显现,恐其不得善终。四是容貌丑陋不善,身家常负骂名,事业惨受破坏,心多郁闷寡欢。五是舌不柔软口痴,语无伦次混淆,急事说不清楚,言词晦涩难懂。六是闻法不能意持,忘失不能记忆,义理难以入心,满脑欲念杂思。七是经典听不明白,音不入耳如风,稀里糊涂状态,懵懂似懂非懂。八是速当值遇恶友,欲罢不能随形,巧施千方百计,请君入瓮自恣。九是修行难得出离,其心不能专一,妄想得意妄形,实际在混日子。十是多闻不悦言语,因缘常遇不顺,闹心相邻性急,无奈逢毁损功。
过失有一不为少,果报得一业为多;偶有戏论失为少,曲解成习报为多。勿为说过便无事,鬼神察查有认真;八识田里铭印记,孽镜台前无好人。故此,一切智者,自当谨言慎行,快速远离戏论佛法,如是之人不应亲近,常修忍辱行,寂静息争论,法服自破魔,苦厄远离身。乖争无义事,曲解害人心,有意与无意,果报太吓人。2015/12

第四十六问:“因为一切唯心造,天堂与地狱都是精神世界,所以天堂与地狱都不真实存在,对不对?”这种疑问,困惑着很多人,带有普遍性,可以给予释解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如此疑问,是对佛所说心义与功用不能了知,才认知天堂与地狱都不真实存在,只是精神的、虚幻的言词罢了。由人的思维想象而产生,再依主观意志加以敬畏,是用来统治与束缚人的思想,其功用是蒙骗世人而已。故而有人说,“一切宗教都是骗人的,佛教认为无信仰的人愚痴,让我们看信佛的人才傻呢!这个不吃,那个不戴,出家人都不结婚,一世为人亏不亏。”实相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佛法若无真实义,几千年来谁人继;酒色财气百般好,为何智者竞逃离。万家寺庙香火旺,身披袈裟有僧尼;信众往来多供养,礼敬三宝尽虔诚。
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里的法界性,含义应包括器世间及法则性质与众生界及法则性质;从其形成的本质上说,一切皆是唯心造作的业力感召所成就。那么,处于不同时空点上的各类星球功用与不同形态生命现象的存在,怎么唯有心造化而成而不是其它呢?这就应该把心的含义与功用讲清楚,才能领会如来真实义。
心的含义,应从二方面来认知;一是思维心,二是真实心;二者皆不是指身体藏器心。思维心是大脑产生意识,意识支配言行,使身体具有生命特征的生理反应,受客观规律与世间法则支配调控。真实心是真实存在身体之中,功用潜隐化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又可独立冥存于身内外,身内外又无所见,不为人五根所感知,又不为意根所觉知,还不为身体的坏灭而随之消失;此身坏灭后,仍以中阴识、色蕴识、五蕴识的形态存在世间或出世间,感召不同生命体,受不同法则支配调控。
心的功用,还是从二方面来认知;一是思维心功用,二是真实心功用。思维心的功能,是支配人的语言、运动、听觉、视觉、感觉、触觉、味觉、情感等一切生命活动,通过神经中枢调节人体脉搏、体温、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生殖等生命体征,是一切思维活动的基础,类似于大脑的功能。思维心的作用,有主观、观察、记忆、思考、想象、创造、选择、动静、承受、弃舍等智力,有认识、理解、分析、判断、推理、谋划、表达、交际、感受、活动等能力。真实心的功能,以色、受、想、行、识五蕴形态住持色身,统摄七魄功用,使心,肝,脾、肺、肾、意根、性腺正常发挥功用,保持身体活力与协调。真实心的作用,贮存意根法尘,将思维心见闻觉知的一切信息,通过魄传导形成业习力;并将过去世中形成的业习力映显于思维心,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天才能力、性格气质、爱好习惯、精神境界、善恶观念等;还依因缘法则,形成亲人、眷属、朋友、同事的关系,及相遇、相谈、相处、相别等变化事项;还依因果规律,形成千差万别的福禄寿康财与贫病残孤贱等不同命运。
佛法中的一切唯心造,是从本质上揭示了一切善恶的源头,在于起心动念处。内有六根功用,外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偶立,中有六入为传导,搅动思维心产生需求、排斥、苦乐、善恶等差别,再形成言行造作。不同人的不同造作与共同造作,形成个业与共业,存贮真实心识之中,待因缘和合时,感召净土、天堂、地狱等不同生命体生存的不同时空环境与形态。时空环境与生命形态的不同,感召有变异与生灭的法则不同,对各自感召的生命体当然有苦乐不同。净土、天堂、地狱等不同时空环境,即是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星球,不同的众生。如此法界的形成,皆依诸佛愿力与众生业力和合而安立;故净土、天堂、地狱等真实存在,只是超出人的思維能力和科技手段亿万倍,无法用感官感知。确切一点讲,现代的人类,连太阳系内的事物尚不能尽知,如何谈得上超出太阳系外遥远的净土、天堂、地狱呢!
总之,善恶皆由心生,报应皆由身受;千变不离一念,万化一切唯心。法则依愿生成,规律因业造就;善行可造天堂,恶行可造地狱。这里的唯心,不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和意识先于物质的哲学唯心;而是宇宙中一切的一切,产生的本源动力,皆由佛的愿心与众生业心和合造化而成。2015/12

第四十七问:“法师是不是神职人员,还是沟通佛与人的中介?”您可以答复如此疑问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凡是能为信众释解佛教经典,开示戒法义理,证悟人法二空的人,皆可称为法师,或称为善知识。法师是将自己的修证过程与证悟镜界,通过明师印证后,结合教义法理,形成风格各异、宗门不同、见地差別、境界凡圣的知见,教化有缘众生,依愿利益世间。故此,从本质上认知,法师不是神职人员。
法师与信众的关系,法师有教化、授戒、传法、培德、解惑的功能,也起到使者、栋梁、示范、传承、引领的作用。这里,文字表面具有中介性,但只是比喻,并非实义;在此的实义,为法师是启发有缘人建立信仰,再依佛教为法缘,相互心灵沟通,交流修习知见。法师是于信众中载戒载法的人,身为戒体,心为法体,示范身心清净,与信众同修共度,共同越过业障苦海,到达极乐彼岸。故此,从功用上印证,法师也不是沟通佛与人的中介。
神职人员,是在各种宗教活动中,为所信仰膜拜对象服务的专职人员;如教皇、主教、司铎、拉比(智者的象征)、牧师、神父、方丈(道教中有人心方寸,天心方丈,亦可称住持;虽与佛教丛林名称相同,但有教义法理上质的差别)等。虽然在社会管理中,将佛教归类于宗教;但是根据教义法理,佛教不是宗教。因为宗教信仰的对象只是人类,不含其它众生类;而佛教教化对象是九法界众生,含一切有形无形众生,从蠕动含灵到人天鬼神至罗汉菩萨。所以佛教就是佛教,在此世界,佛教姓释。
中介,为中间介体,有其社会含义与哲学含义。社会含义,是指在不同事物之间,及同一事物内部两极之间,发挥联系作用的中间环节。其意在于使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探讨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寻求不同转化发展的方法,达到客观认识事物运动的规律。哲学含义,是指一切事物之间的联系,及一切事物转化与发展中间的因素,普遍存在的介体形态。其意在于使人在认识客观事物之间,及客观事物内部,在矛盾运动过程中,从简单到复杂,从偏面到全面,从偶然到必然,从主观到客观等,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故此,在佛教中,法师与佛之间是心通、性通,而不是不同事物之间与事物内部的两极;法师与信众之间是人与人的关系,是佛缘、法缘;而不是矛盾运动过程与普遍客观规律。
如此辩明法理,过于抽象,理性太强,使人不好理解;但有此疑问的人,具有高深学问、广博知识、良好素质,辩才技巧,若不能如此解答,恐难心伏佛法,信受法师所讲;只能各自理解,增进相互交流。2015/12

第四十八问:“凡是自称‘法师’,吹嘘神化自己,能给‘佛菩萨开光,替人灭罪除障、消灾延寿、超度亡灵’等,那只是自欺欺人,纯属魔道诱惑愚痴众生的雕虫小计。”对此争议颇大,请您给予解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在佛教中的法师,是他人对释经解法的人一种尊称;不是自称,也不可能自称。能给佛菩萨形像开光者,不是吹嘘神化自己;而是依经义与仪轨,为佛菩萨形像装藏,诵念大准提咒等,使佛菩萨形像由产品、商品,转化为供奉的佛菩萨形像,或为佛菩萨住世的象征。这里不是简单的法师个人能为佛菩萨形像开光,而是通过法师替佛结缘,仗佛真言咒语威神力,才能为佛菩萨形像开光。在《大日经》等经典中有记,可自学考究。
能替人灭罪除障者,也不是吹嘘神化自己;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大悲陀罗尼神咒》等多部经典中,都有称诵佛菩萨名号与诵持咒语者,可以灭罪除障。形式有多种,比较常用的有举办法会、升吉祥疏、法师称诵、自我忏悔等。这里不是简单的法师个人能替人灭罪除障,而是仗佛菩萨名号与诵持咒语及自我忏悔功德,回向怨亲债主与法界众生,使龙天鬼神欢欣,怨亲债主远离,达到灭罪除障的效应。
能替人消灾延寿者,也不是吹嘘神化自己;在《药师七佛本愿经》与《金光明经》等多部经典中,也有记述,礼佛、供佛、念佛、诵经、持咒、放生、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嗔恚、不邪见等,可以使人消灾延寿。形式有多种,可自我选择;也有请法师兴办法事,或举办法会等。这里不是简单的法师个人能替人灭罪除障,而是仗佛慈悲众生的愿力,使苦厄灾祸缠身者止恶向善,不再造作新业,不再加重旧业,坏掉一些恶逆因缘,收获消灾延寿的福报。
能替人超度亡灵者,也不是吹嘘神化自己;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有光目女救母事例;在《梵网经菩萨戒本》中,也有当亲人眷属亡故之时,请法师讲大乘经典等,超度亡者。形式有多种,比较常用的有举办法会、升超拔疏、善友助念、法师开示、遗财供养等。这里不是简单的法师个人能替人超度亡灵,而是仗佛菩萨喜舍的悲力,追福于亡者,使心识转化业习,减轻业报等,得到善生人天等度脱。
若说这是“自欺欺人,纯属魔道诱惑愚痴众生的雕虫小计”,不知是依以何经,据以何典;若无经法可依,又无典义可据,仅凭主观臆断,恐怕这种句义,适应自身最为恰当,须自负因果。2015/12

第四十九问:“高僧大德们研究的东西,是很枯燥的;他们埋头搞得那些经典,是没有机场读物好看的。现今社会要佛经来干什么?无非三个用途:高阁藏书装一下,师长讲话引一下,书法练字抄一下。真觉得对你有用么?别装了,你们真的需要高僧大德么?”您对此如何解析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高僧与大德,是两种称谓。高僧是指身心持戒清净、禅行证悟见道、通达三乘经论、明了真如本心、承载如来家业、善化无量众生的人,也称为大善知识。大德是指能够统领信众、译经释法、善化培德、精进禅行、受持戒律、自利利他的人,含在家居士,也可称为大善知识。若未悟言悟、未证谓证者,即使名声再大,仍是凡夫俗子,非实义高僧大德。实义高僧大德,心空诸法,绝不执高僧大德名相自居。
古今高僧大德的存世价值,稀有珍贵;可为佛法栋梁,醒世明灯;又可影响时代道德文明的潮流,为历史文化延续增添光彩。高僧大德,是以修行身心、奉行诸善、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心愿自利,证悟我法空寂的境界,明了人生实相真谛。又以续佛慧命、示范苦行、传戒授法、引领宗门的行愿利他,达摩法音流传千古,玄奘译经动人至今。高僧大德的普世价值,源于正法济世,为世人突破无明迷局,摆脱无常困惑,识得心性自我,到达寂乐彼岸,用心滴之血留下法脉标识,用身心铸就功德大行。高僧大德,身有禅悦终日,心涌法喜六时,何有一点枯燥,更无一丝烦恼。凡夫俗世心里,妄测圣贤妙境,红尘颠倒不觉,虚度不知亲近。
当今时代,文化多样,科技进步,欲求无边。染习蔓延,名利追求,昼夜荒迷,不知止足。当然,色情文章好看,暴力渲染刺激;网聊低头成习,关注发财给力。生活压力很大,自狭精神领域;奔波劳碌艰辛,五味杂陈人生。这样的人群中,少有自读佛经,阅览善法书籍,更少亲近高僧,难得一见大德。如此现象非常普遍,也很正常。他们观察高僧大德的角度,是取相定论;认知佛教经典的广度,是现实应用;对待人生厚重价值的态度,是跟随大流。故此产生了,佛教经典无用论,高僧大德无价值,生死大事无心理,堕落魔网无警觉。末法时代,少因缘者比比皆是,少善根者处处不乏;只能任其,浩荡乾坤随心所欲,大千世界生灭漂流。
如此价值取向,是人生断灭论,身体生于父母,不见有谁投胎。娱乐生活自主,七情六欲本具,人死断灭无神,何有轮回之说。故此应知自害,后世失善因缘,自我断灭善根,他人无法用力。若无众生可度,何以成就高僧;若无直心道场,何以世有大德。
总之,时光流逝无形,高僧大德辈出,无怨无悔往来,普度众生不厌。高僧普通众生,大德众生根同,心与众生相连,性与众生相通。佛法流通三世,见闻受益自醒,方知人生如梦,放下解脱归真。当知世论毁教,也有世俗坏法,自然世人受害,诸相世间无常。自结善法因缘,自种菩提善根,自救心性主人,自圆无量功德。2015/12

第五十问:“若不能挣钱安身养家,身家性命不保,学佛还有什么用?吃饱饭才能活命,有好身体才能修道;若无身命,就无道可修;应该是这样的吧?”如此议论,与佛教法理相合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对待如此议论,不同心境的人有不同认知,不同根器的人有不同理解。简单地讲,略分三种;即初入佛门者、声闻修道者、行菩萨道者。
初入佛门者,对教义法理认知尚浅,对学佛修道理解不深,将身家生活与学佛修道的关系对立起来,将身家生活奉为人生头等大事,将学佛修道视为可有可无小事。其不知学佛更能如法挣钱,修道更能安身养家。学佛人知善行、遵礼仪、守道德、有敬畏,会自觉把该做的事项做好,远离一切不善,正命做事,正业安家,正行保身,正心做人,正念护心,正见善行,正语视听,正定修道。吃得干净饭,挣得清净财,平安是福报,和气才富贵。学佛不碍安身,修道有益立命。否则,人心不知足,富贵难修道;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
声闻修道者,不明大乘法义,执著我法自了,多为智慧不足,心少正法念观。先有衣食床坐,再观身命道行,以修为修苦灭,以道为道乐空。将身命先于法事,将道寄于有身,将多闻替代正法。古有阿难为凭,《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记,“今日如來。安居說法。遠來者眾。飢勞疲乏。性命不濟。有食有命。有命有身。有身有道。無食無命。無命無身。無身無道。今於是中。無有如是可意之事。”今有媒体报导滥象为据,抽签看相与高价香拥进寺庙,在家信众也具见思二惑。其不能了知,大乘法食饱慧命,精勤正法可忘躯,佛昔舍身半句偈,观行道品三十七。声闻众中,大有坚固道行,多发菩提心者,身处红尘不染,心观纷繁离著。弃舍无学止足,行大阿罗汉道,证入第一义谛,明心见性自在。
行菩萨道者,一切言行为法,自无余念清心,身命幻化无常,真我常住是性。忆佛雪山修道,一日一麻一麦,皮肉消瘦皱减,心能堪忍不退。目陷如井底星,肋出如朽草屋,坐处如马蹄迹,不见退转菩提。内财外物能施,血肉头目手足,百千万劫无怨,剜身为灯不动。佛事高于一切,法事重于身命,古有传记高僧,今有鸡足茅蓬。终南万人隐世,尚有修住洞窟,无数行者闭关,皆是不惜身命。菩萨行人在世间,清净戒身依法修心,四相八相皆空无执,人同相异心境不同,愿心往来大行根器。惠能证道偈颂大空,宣化来空去空妙行,本焕觉观未来佛名,居士护法赞叹高僧。为何行菩萨道者有如此境界?因能明观于此世界,若贪一草,皆有因果;若执一花,往来有报。故菩萨畏因,不结俗缘。
在此世间,有凡有圣,凡不知圣,圣显凡相。凡心思欲,圣德善行,凡圣同住,法缘天成。在平常人眼中,满足财色名食睡为正常需要,各有贪嗔痴慢疑为人性本具,五蕴色受想行识为根深蒂固,根尘偶十二因缘为时处生心。圣心虽难以理解,但可依缘起性空,无为善行深般若,大观众生非众生。2015/12

第五十一问:“出家人能舍家,离开父母、夫妻、子女、兄妹、朋友等,说这是离欲离染,修行清净无生法忍;是不是无情无义就是无生法忍?有的在家学佛人,别人打他、骂他、辱他、害他,也不生气,好像没事人一样,都窝囊透了,这是无生法忍吗?”我也有此疑问,请给方便地讲一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离欲染出家,是放下俗缘,身与众生广结法缘,心与诸佛广结佛缘;修行清净无生法忍,而不是证得无生法忍;即无情无义与无生法忍是两码事。无情无义,可形容为人冷酷、残暴,不讲情面道义。无生法忍,是菩萨行人心生大悲,定观诸法空相,证悟身空、心空、法空、性空,明了一切法不增不减,于一切法无得无失,故心无作法相,天性不生无明。菩萨行人修习无生法忍,次第证得信不退、位不退、证不退、行不退菩萨品位。《大智度论》中有,七地菩萨证位不退,方得无生法忍。
在家学佛人,若能依法持戒,大精进禅行,大修忍辱又无辱可忍,是可以证得无生法忍;但于世间在家学佛人中,可为凤毛麟角,极其稀少。在平常人眼中,在家学佛人也其貌不扬,与常人没有两样,若有人打他、骂他、辱他、害他,都能忍受,这不是窝囊,而是修习忍辱。因为无生法忍,是从修习忍辱得。无生法忍,是菩萨行人成就菩提的关键,以智不执诸法空相,以慧超越二乘知见。但是,无生法忍是明了所缘顺逆境界真相,是通达一切法不生不灭真理的智慧。所以无生法忍,缘于忍辱,又高于忍辱。
依据不同经典法义,忍法有多种。一是生忍与法忍;生忍,也称众生忍;为菩萨行人,在行道中遇顺意、柔情、赞颂、财物与打杀、骂辱、毁谤、攻击等,能生七情六欲而扰其心之因缘,皆能堪忍,不起嗔喜。法忍,也称道法忍;为菩萨行人,在行道中遇舒适、美食、华衣、用具与饥渴、寒热、灾祸、疾病等,能生七情六欲而扰其心之苦乐,皆能堪忍,不起嗔喜。二是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观法忍;耐怨害忍与安受苦忍,法义与生忍、法忍相同;谛观法忍,也称无生忍、不起忍;为菩萨行人,于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法理,无碍不退心行,谛观真理而安住无生智慧。还有伏、信、顺、无生、寂灭五忍,信、法、修、正、无垢、一切智六忍,色蕴(无作)、受蕴(知见)、想蕴(定观)、行蕴(智慧)、识蕴(解脱)、欲界(空寂)、色界(无愿)、无色界(无相)、俗谛(无常)、真谛(无生)十忍等,不一而论。若具足忍法行菩萨道,即得清净无生法忍。
故此,世间的菩萨行人,荣辱不惊,顺逆不动,远离嗔恨;还会感恩与人,成就了忍辱行无量福德,成就了无生法忍无量慧德;还发愿心成佛之时化度,一阐提除外。可打他、骂他、辱他、害他等人,当世减福减寿,多遭苦厄;身灭后罪识堕无间地狱,无量劫难得出离。偶有菩萨行人悲悯,唯恐扰害之人苦报,示现一下愤怒相,令其止恶;应知是大菩萨乘愿再来,不可轻慢;否则,可获罪无量。2015/12

第五十二问:“不明白学佛人为何要修习无生法忍,如何修习无生法忍,是不是把人弄傻了,就是得无生法忍了?”修习无生法忍是这样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学佛人修习无生法忍,是智观嗔恚毒害之咎,可使众生堕入三途,久处轮回;又可使行人退心毁戒,火烧功德林。世人有一怒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杀人放火等一切罪恶事项皆能做,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世人皆知,在此不论。对于学佛人而言,其咎略讲有十;一是见思二惑结使心疾最难医除,可谓无始劫来根深蒂固,三毒之中坚如磐石,仇恨苦水深如巨海。二是堕入地狱苦受的根本业习之一,嗔恚心起,可毁教侮师、诽谤三宝、退失初心、犯戒失仪等,还反复无常,可经常发作。三是灭除身心善法的祸首,与慈悲善行背道而驰,与十不善道不谋而合,可使人心如毒蛇,伤害众生,造作无量恶业。四是常负恶名的罪魁,失六和敬,人不喜见,与善友为障,与恶朋无碍,与众生结下无量恶缘。五是诸烦恼中业习最重,常怀嫉妒、冷漠、贬低、排斥、敌视他人心态,听不得劝告,坏他人成功,好事皆自己,校量恩怨得失等差别。六是对修行障碍最大,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行道如逆水行舟,又遇狂风巨浪,进退事小,舟毁人亡事大,恐戒身法体难以保全。七是布施持戒功德付之流水的元凶,生嗔人愚昧,可倒百劫布施功德山于须臾;恨怨人昏钝,可涸千劫持戒功德海于刹那。八是破坏禅行般若的恶因,无福难修道,无德邪见心,逆缘扰禅行,痴心无般若;忙与人争讼,比较尽认真,时处不平事,量小难相容。九是毁灭自利利他的毒剂,摧毁慈心如吹毛,坏掉悲心如浮尘,失去摄法如旧物,放弃众生如无情。十是损毁菩提心的利器,拔济众生与我何干,成就佛道天方夜谭,苦行利他痴人说梦,忍受辱骂如同傻蛋;贡高我慢天下第一,傲世轻物自入俗流,染著尘垢身心邪行,不计后果过患无边。
学佛人如何修习无生法忍,须明了忍辱功德,时处修习诸忍法。忍辱功德,略讲有十;一是益于自度度人,以德报怨,化敌为友,不说是非,容让他人;心量自宽,魔法难坏,能利自己,众生获益。二是益于守持戒律,身心安稳清净,避祸消灾无形,善名人皆尊重。三是益于忏悔业障,常怀谦下心,多察自身过,受辱前世因,打骂缘报果;恶语世良药,医醒愚人脑,逆缘为善师,助人成大道。四是益于增加德本,吃得亏是福,受得气是度,耐得苦是品,容得下是量;行得正是端,想得开是明,转得了是智,脱得去是功。五是益于转化烦恼,忍一时,退一步,笑一下,低一点,身不为六尘所扰,心不为外缘所动,境不为妄念所破,道不为世俗所坏。六是益于精进禅行,行人清净无事扰,精进道业时如金,禅行定慧无明少,解脱自在道心生。七是益于结善法缘,理智处事稳妥,礼让不迁怒人,包容内心静闲,无争减少麻烦;家和万事兴旺,僧和法事空前,皆是自积福报,受人尊重赞叹。八是益于证得智慧,戒摄身口意,法都六根缘,一心专念佛,清净慧力显;诚实好求法,志坚过难关,若等诸苦事,空无相无愿。九是益于发菩提心,观魔法是考验,受恶缘业报完,度众生起心愿,第一义到彼岸;众生苦我代受,大乘法应弘传,菩提种续慧命,三世佛法脉连。十是益于相好庄严,佛陀三十二相,还有八十种好,大威德显庄严,瞻礼皆善缘;内心良善无恶,和蔼可亲相转,经劫利他无怨,可为众生福田。
修习忍法,略讲有十;一是心不执我,放下名相。二是心不轻仁,亲疏平等。三是谦礼慎独,心无骄慢。四是严持戒律,仇恶不报。五是生命无常,不结业缘。六是慈悲一切,常行布施。七是精进禅行,心不放逸。八是苦乐诸事,不计得失。九是观法空相,断除嗔习。十是增长智慧,常修忏悔。
学佛人修习无生法忍,不是把人弄傻了;而是大智若愚,大巧似拙,举重若轻,举轻若重;还是智慧方便,方便随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世人只是世智聪明,以荣辱得失为标准,去辨别是非,只能喻为,差之分毫,谬之千里。2015/12

第五十三问:“学佛人都一样修习无生法忍,是不是没有差别呀?”此问义理甚深,能为其解答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学佛人修行三乘法,无生法忍又为三乘共修,当有菩萨与二乘差别,显现智慧不同,可分别略讲。
菩萨行人有二种道;一是行般若道,禅定观空,明实相法,无诸戏论,智了诸缘;二是行方便道,了知因缘,观法性空,离于生灭。菩萨行人还有五种菩提,一是发心菩提,观诸法空苦无常,明二乘法不究竟,发菩提心愿救度众生,修菩萨行。二是伏心菩提,精进禅行,降伏其心,解脱烦恼,能行善法。三是明心菩提,观诸法实相,得身心清净,明心生智慧,究竟达彼岸。四是初到菩提,证方便智慧,行无生法忍,空一切法相,净心入道场。五是无上菩提,不入二门,成就佛道功德,坐十方清净道场,示现成佛或乘愿再来,教化无量众生。二道五菩提法共同特点,是不舍一切众生,修行六度万行,常忆四弘誓愿,践行四无量心,般若与道相应,万法源于自性,实无一法可得,又妙有诸法行。菩萨行人,在此世间,常依正知、正见、正心、正行,空观诸法无常,其心调柔,忍于诸法因缘,积无量功德,明了嗔恚过患,智断见思二惑,离荣辱得失等染垢;又依柔顺忍观,念起法空,得入无生忍观,心不生邪见,住于烦恼而忍于烦恼,空于烦恼,转化烦恼;深入佛法,通达无碍,言语道断,不动不退。常住菩提心、悲愿行、相空慧心法之中,直至成佛。
二乘人修习无生法忍,趣于证得解脱,不能明了诸法实相,不得无生法忍。由于善根功德尚不具足,入深禅次定而摄其心,不能证入中道,证得有余涅槃。三界烦恼已断,但业习之根未除,禅于法空境界,乐于世间加行,不舍顶法第一,不得出离三界,尚未真实自利;故无度一切众生悲心誓愿,只实证道果,不复受生。还不能深观,有余涅槃如梦幻泡影,若断若智于无生法忍,以智慧根器利钝差别,不能证得道种智,知空见空,不知空中妙有,空色无碍;不知空即是涅槃,涅槃即是空的境界。执空、苦、无常观,著无生无灭观,先观五蕴寂灭,再观四谛次第差别,再观十二因缘法缘起;以四谛而入道,以缘法而独觉,心厌离欲而得解脱,不能令众生皆得解脱。
在修习无生法忍中,有说七地以下菩萨,若退六度万行,可堕入二乘;在理相上,有外观法空,内观无我,我何所度,又何所灭。如此认知,是为醒化行人;因心愿坚固,悲心深重,诸佛护念,故不能退舍菩提。从实相上认知,只是菩萨行人,遇大恶因缘,遇大恶环境,须恒顺众生,应随顺因缘;行退位不退,心退道不退,名退实不退,为权宜方便。菩萨行人在世间,含出家与在家,心行证道空相,悟法真如境界,世出世皆涅槃。
当然,世人也修忍,可成就品德。天人也修忍,可成就天德。在相当数量的学佛人中,多流于世忍与天忍,或行二乘法忍,无法了知证悟菩萨无生法忍境界,更不能行无生法忍。只有菩萨行人,不厌生死,示现生灭,常行难忍能忍,成就无忍之忍。2015/12

第五十四问:“在汉传佛教中,人多喜大乘法,而轻小乘法,且影响巨大,这算好事吧?”您能给予答复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佛为众生说法,是佛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以万种善巧比喻,大行智慧方便;同时遍观众生根基,方开三乘法门。所说法义,难得见闻,闻者难信,信者难行,行者难证,证者难悟,悟者难明,明者难了。虽说三乘教法,可又三乘归一;法法平等,上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义理甚深,法味具足,纯正完备,福慧光明。上语善者,大乘法中内含二乘义理;中语善者,缘觉法中上联下含大小乘义理;下语善者,上联大中乘义理;三乘教法,义理相通,相体相容,互为依存;同本一源,别无二门,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如同一人,少年学知,中年学智,老年学静;理是一乘,义无二极,殊律解法,终为同归。观机逗教,普被三根,利钝有行,趣必佛乘;中道大观,第一义谛,究竟彼岸,常乐我寂。
佛遍观众生根基,是观正法、像法、末法时代众生根基,还观不同区域、不同种族众生根基。观众生什么根基呢?是观众生于过去世中,礼佛闻法因缘,与所植善根深浅。众生因缘与善根什么样呢?往来示现众生相的菩萨除外,重点是人道,总体状况是,善行者少,恶念者多,刚强难伏,傲慢难调;不善习重,喜乐乖巧,虚伪不实,难信一乘。贪著名利,执著法相,多生邪见,不肯苦行;五蕴炽盛,迷头弄影,恋染尘垢,难行正法。有人会想,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众生因缘与善根不随之变化吗?若从法相上讲,人相变化快,人性进化慢;世智变化快,觉智进化慢。若从实相上讲,业习加重,道德滑坡,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多弄权谋,厚重不足,名相文化,缺乏实干。
在汉传佛教中,人多喜大乘法,而轻小乘法,且影响巨大;若据信众法缘状况评判,确是事实。形成如此状况,既有历史缘因,也有现实缘故。但在历史转化过程中,人多喜大乘法,而不轻小乘法;还依声闻法为禅行基础,依缘觉法为入门方便,依大乘法为究竟了义。在实修中,知苦集灭道而苦行,觉十二因缘道法而开智,修六度万行而出离,成就者有千众万僧;故大乘教法深植人心,影响巨大,法运长久,佛风永固。在现实缘故中,众生因缘如此,众生根基也如此,感召末法风气不正,门庭乱象横生;空说佛法者多,真修实干者少。执著名相者多,放下解脱者少;研究理论者多,法门禅行者少。争论不息者多,恒持正法者少;求佛护佑者多,知佛法真谛者少。参访求法者多,得法得戒者少;安逸现状者多,具足正见者少。讲地再白一点,有些信众说大乘法似头头是道,其实连小乘法都实行不了,受了比丘戒自为罗汉者有之,受了菩萨戒自为菩萨者有之,没吃几天素自为成佛者有之,读了几天佛经自为大师者有之;不能了知小乘法是佛教有机法体,是佛接引不同因缘众生的方便智慧,是佛培植不同善根众生的大慈悲心;故轻慢小乘法不算好事,而且不利修行人速证道果。我曾讲过,三世诸佛法脉相承,不见一众生未证声闻道果,而直接入菩萨品位;若有个例,必是菩萨示现,而无其它,这是真实不虚。
人道众生如此因缘根基,佛教为何重视人道呢?虽然众生平等,但是心性平等,相体福报各有差别。人道处于众生轮回的关键环节,既有人天之善,又有道心之德;既有恶道之习,又有失德之业。如同人的左右手,不因右手灵活好用,就废掉左手;不因脚掌走路,就不需要脚背;人心也如此,既有阳光一面,也有黑暗心理;但能相互转化,不可废除。故人道众生,可受佛教,可受法化,可受僧修。2015/12

证悟为本  2016.11.3 13:21:40    

(477-2)  显示次数:4053(2911+1142)     查看证悟为本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网页顶端

提示  单击主页面文件夹图标 显示本讨论组主题和全部跟随主题

微信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微信»发现»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好傅瑾 StellaJenny陈菊华15925368572

◇    程序占用服务器时间 USR + SYS 总计 0 秒    ◇   
妙法莲华 法华论坛 www.fahua.com  WiseForum1.0  Since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