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条 »论坛首页 »法华论坛·2009版区 »展开论题组:317 »展开上一层主题组4 »展开主题组:5 2013.7.17 20:13:36  法华微信 注册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
  誦法華談體會(五)
   有八龍王,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娑伽羅龍王,和修吉龍王,德叉迦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摩那斯龍王,優缽羅龍王等,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娑伽羅龍王”,意譯海龍王,從居海立名,本住智度大海,跡處滄溟深水。又稱娑竭羅龍王,係古來請雨法之本尊,亦是觀音二十八部眾之一。
   “和修吉龍王”,意譯寶有龍王、寶稱龍王、多頭龍王、九頭龍王等。居於水中,能繞妙高山,並以小龍為食。本住普現色身三昧,多頭表法無量,分別無量法門。如以假而論,一假一切假,一空一切空,一中一切中,此即多頭之義。
   “德叉迦龍王”,此云現毒龍王,牠能施放毒氣,人受此毒必死無異。亦云多舌、兩舌,老人言:“多嘴多舌的人沒有福、壽命短,口業重進拔舌地獄。”本處指此龍王,樂說無礙辯才法門。
   “阿那婆達多龍王。”意譯無熱惱龍王,住於雪山頂,雪山頂有池名阿耨婆達池,中有五柱堂,龍居其中。此龍以此得名。閻浮提諸龍有三患,是龍最怕的。三患即:
   (一)熱風熱沙患,熱風起有熱沙,刮在龍身上,燒皮肉及骨髓很痛苦,故名為患。龍不怕水,但怕熱。純印老人講:她小的時候在關內老家,由天上掉下一條雪白的龍,縣官坐轎,讓百姓搭席棚為龍遮陰涼,組織百姓擔水,往龍身上澆,傍晚眾人跪求上蒼寬恕,還敲鑼打鼓,眼見此龍緩慢昇空後突然鑽入雲裏。她說此龍犯天條有罪了,因眾人求饒才免牠的死罪,龍鱗也得蛻下一層皮。她還見過龍尾在水池中攪水,頭在雲層裏看不到。當時我不相信,我認為是她編造的故事,以後我親身經過二次,給牠歸依後,瞬間就不見了這才相信。龍,不是神話,至今龍還是存在,但牠善變,讓你看你能看見,不讓你看就看不到。在七年前北京居士給我一張一尺五左右的大照片,是美國海軍在尼羅河捕到一隻小龍女,三十來人排成隊站在軍艦上,每人側身用手挾著龍身,約有一、二丈長,龍頭、龍尾露在兩端,眼睛是淺綠色的,身是灰白的……
   (二)惡風暴起患,若遇惡風吹其宮殿巢穴,失掉寶飾衣等,而現龍身即受苦惱,以此為苦,故名為患。
   (三)畏金翅鳥患,諸龍娛樂時,金翅鳥入宮,捕攝剛生的小龍食之,即生怖畏,故名為患。
   雪山頂阿耨婆達池,沒有以上三患,金翅鳥也不敢前往。故名無熱惱池。本住清涼。
   “摩那斯龍王”,此云大身、大意、大力龍王等。阿修羅排海淹喜見城,此龍縈(音:迎)身以遏制海水,其身可繞須彌山七匝。本住無邊身法門。
   “優缽羅龍王等,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優婆羅龍王,意譯青蓮龍王,此龍王因住黛色(青黑色)蓮花池而得名。本住法華三昧,跡居此池。經云,龍為諸天護法,修羅興兵,前與龍鬥,故知龍歸帝釋天所管轄,亦是佛家護法。
   “等”參加法會不僅這八個龍王,還有許多其他龍族,每一龍王各與百千眷屬。“俱”都帶了許多龍子龍孫,趕到千載難逢的法華會上,聽佛講經,此殊勝因緣怎可放過?何況聽法後皆可擺脫畜生道而得解脫。
   世界上不但遠古時有龍,現今也有龍,為什麼不見呢?當今人心太險惡了,不知保護而存傷害,世間有句對美味的評價,天上龍肉,地上驢肉,牠還敢出現嗎?有一個公園的飯店,只要花高價就可吃孔雀肉,指哪隻、殺哪隻,人們口福吃過頭了,多災多病必然找上身。另外槍炮也太厲害了哪有眾生不怕死的?龍是善變靈知動物,牠不會找死的。
   龍屬於畜生道的眾生,但與一般畜生不同,能大能小,能隱能顯。什麼人死後可投生龍呢?出家人,還是修行比較好的出家人,沒修出去,死後僥倖沒進地獄、餓鬼道,墮在高級的畜生道裏披鱗帶角活千年。修行分四方面:
   (一)用功辦道,戒律鬆弛。對大小乘佛法普修、急修而不專修,不一門深入,妄言有神通,善變化。對戒律不嚴持,鬆鬆垮垮,比丘戒二百五十條,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條任意破壞。
   (二)守戒嚴謹,辦道鬆弛。外表看能循規蹈矩,但對佛的根本法不瞭解,尤其對大乘佛法修持上不精進、喜穿戴,好潔淨、講口味。但居士供養的錢能用在印經、放生、修廟、濟貧上,此為功德簿,來世有兩個去處,一是得人身、很富有,二是投龍身,龍鱗甲花花綠綠的很美,所吃的也是淨物。
   (三)持戒緩,道亦鬆弛。這是身出家心沒出家,以出家像欺騙眾生,有的還能說法、是迎合眾人心裏而說,對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實相印避而不談。聽者不能受法益,所得的是邪法、因其花言巧語,不明理的人很歡迎他。得的供養很豐厚,用在什麼地方?他知道。我還見過信眾拿來供佛的供品剛擺上,此人磕頭時,敲磬的出家人伸手抓一個供品放入口中、邊敲邊吃,反成供養他了!此等出家人肯定入地獄,沒有出期。斷他人慧命,遠比殺人罪還重,眾生好不容易得人身、又接近佛法,結果因遇邪師使之失去人身,罪大焉!
   (四)守戒嚴謹,辦道精進。不但明瞭佛的根本法,又能依大乘法而修,依教奉行,精勤修行、嚴守戒律,並能發大菩提心,隨緣度眾生,這樣的出家人才是身出家、心也出家,能開悟證果,倘若不能成就,可昇到天上享受天福。其實出家是出三界家,不出三界在人、天中往來,屬於多走一步。在八萬四千法門中,優中之優莫過念佛帶業往生,尤其是末法時期,世尊為我們指出修行之路“唯依念佛得度生死。”純印老人更貼切地指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遠離名利(定),一心念佛(慧)。”照此而修必然萬人修萬人成就,都能上法船、乘牛車、去極樂。
   有四緊那羅王,法緊那羅王,妙法緊那羅王,大法緊那羅王,持法緊那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此法會不但有龍也有天神即緊那羅,譯真陀羅,此云疑神,似人而長一角,故號人非人。天帝的法樂神居十寶山,若身有變化、有異相,即上天宮奏樂。佛說法時,諸天弦歌而誦者,此神也。
   “法緊那羅王”,演奏苦、集、滅、道四諦法門。
   “妙法緊那羅王”,演奏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憂悲苦惱)。
   “大法緊那羅王”,演奏六度法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是菩薩修的,六度修圓滿就成佛,所以稱大法。
   “持法緊那羅王”,總奏上面三方面之法。也就是他演奏的四教法門,(藏、通、別、圓)本住不可思議,不起滅定,以千萬偈讚歎諸佛,以管弦之音,歌詠如來證得實相之智,了達一切,無能壞、無能勝之十種力用也。十力即:
知覺處非處智力(如來於一切因緣果報,審實能知。如作善業,即知定得樂報,名知是處;若作惡業,得受樂報、無有是處,名知非處。如是種種皆悉遍知,故名知是處非處智力);
   ⒉知三世業報智力(於一切眾生,過去未來現在三世業緣、果報、生處,皆悉遍知);
   ⒊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梵語三昧,華言正定。如來於諸禪定自在無礙,其淺深次第如實遍知);
   ⒋知諸根勝劣智力(即能知眾生根性的勝劣與得果大小的智力);
   ⒌知種種解智力(如來於諸眾生,種種欲望、善惡不同,如實遍知);
   ⒍知種種界智力;(如來於世間眾生,種種界分不同,如實遍知);
   ⒎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即一切眾生從五戒十善、八正道,生人天至涅槃行道因果皆知也);
   ⒏知天眼無礙智力(即能以天眼見諸眾生死時生時,端正醜陋、善惡業緣,皆悉無礙);
   ⒐知宿命無漏智力(謂如來於種種宿命,一世乃至百千萬世,一劫乃至百千萬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飲食、苦樂、壽命,如實遍知,故名知宿命無漏智力);
   ⒑知永斷習氣智力(於一切妄惑餘氣,永斷不生能如實知之智力也)。
   他們每位樂神都帶若干百千眷屬參加法會。
   參加法會的還有香神(乾闥婆)。
   
   有四乾闥婆王。樂乾闥婆王,樂音乾闥婆王,美乾闥婆王,美音乾闥婆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此為八部眾之一,與緊那羅相似都是樂神,所不同者,此等眾生不食酒肉,唯求香氣而滋養陰身。陰身者,即此身滅後尚未尋當生之處,一般在四十九日為期而投生。為何不食而嗅香?無身相故。此樂神自身亦出香,故有香神、尋香行之稱。此樂神眾,非佛教之眾,歸屬於玉帝管轄。玉帝歸依佛教後,他和他的眷屬部下都成為天龍護法。居士家中供的保家仙,亦可歸依為佛家護法。乾闥婆(嗅香)與緊那羅(疑神、有角故)相同,都是釋提桓因,帝釋的演奏伎樂之人。所不同者,緊那羅所表演的是佛法,乾闥婆所演奏的為俗樂,如鼓節弦管、笙管笛蕭,彈奏之絃樂器如琴瑟、琵琶、箏篌之類。另外此天樂神,還可演音樂舞蹈,與民間藝人所為的技藝相同。維摩經云:“乾闥婆,天樂神也,處地十寶山中,天欲作樂時,此神體上有相出,然後上天也。”民間稱的海市蜃樓,就是此眾之城。智度論曰:“乾闥婆者,日初出時,見城門樓,宮殿、行人出入。日轉高漸滅,此城但可眼見,而無有實,是名乾闥婆城。”可見尋香眾生、可作幻術,以此幻作城於中遊戲,此城觀之則有,實無也。經云“世法空曠如彼鬼城。”謂香城。佛講一乘法時,乾闥婆王至佛所彈琴贊佛,因有佛加持,三千世界皆為震動。觀世音菩薩為度此眾生,亦現此類而說法(三十二化身)。
   在此法華會上,乾闥婆王也不錯過歷劫難遇的機緣,率領其眷屬若干百千萬來參加法會。可見能聽聞此經,非宿世因緣而不能遇之。
   
   有四阿修羅王。婆稚阿修羅王,佉羅騫(音:千)馱阿修羅王,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羅睺阿修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此為六道眾生,八部眾之一,譯無端正,男極醜陋,女極端麗,為天人妻。又曰無酒,采四天下花,釀於大海,但因魚龍業力,其味不變,嗔妒發誓不飲酒,故名無酒。又曰非天,即有天福無天德。修行人布施、苦修很精勤,若不化性,嗔恚心、嫉妒心、傲慢、懷疑心不斷,走後皆入此道。此眾常與忉利天帝釋戰鬥,四肢斷都可復生。據傳說岳飛就墮此道。
   阿修羅福德很大,其琴欲聽無須彈奏而自鳴。其居處有二,海邊或海底。下面介紹四阿修羅王名字的含義:
   “婆稚阿修羅王”,婆稚,正名跋稚迦,此云團圓。或云五處被縛,或云五惡物繋頸不得脫。因其為帝釋所縛,無處逃避,最後以神通鑽入藕絲孔中。
   “佉羅騫(音:千)馱阿修羅王”,此云廣肩胛,(大肩膀),亦云惡陰,湧動海水者。
   “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此云淨心,又云種種疑。撥擊海水出聲音,他是玉帝的岳父。玉帝准他住居在七寶殿。淨心者譯般若淨,即心淨也。
   “羅睺阿修羅王”,此云障持,能吞食日月,是畜生種,身長八萬四千由旬(一由旬,四十里)口張開千由旬。此阿修羅與帝釋交戰時,能以手遮日月障避其光。故云障持。智度論曰:“一時羅睺羅阿修羅王欲噉月,月天子怖,疾到佛所說偈:大智精進佛世尊,我今歸命稽首禮,是羅睺羅惱亂我,願佛憐愍見救護。佛與羅睺羅而說偈言:月能照暗而清涼,是虛空中天燈明。其色白淨有千光,汝莫吞月疾放去。”是時羅睺羅怖驚,身流白汗,肢節戰慄,不敢為害。
   羅睺羅為何有此大本事?佛言,昔有婆羅門聰明非常,喜布施、不吝嗇,用四千輛車載著食品去布施,途中見有一座佛塔被惡人所燒,他急忙用此四千輛車載水救塔並發願,來世願得大身,即成為欲界第一大身。他雖然有此功德,可享天福,但沒有化性、更無正信佛法,所以有天福無天德,好鬥、好戰,而成修羅之主。修羅有人問羅睺羅,為何在佛前戰慄?他回答說:“我若不放月,頭破作七分,生活不會得安穩,沒辦法才放月歸。”此四位阿修羅王,帶眷屬若干百千也來參加法會,並作佛的護法。
   修行人若不化性,雖好修善布施齋戒,而多猜嫌孤疑進退,所修福業多為勝他。見人修善情多嫉妒,貢高我慢抬己輕人、淩人之上欲彼歸從、眾前跋扈毫無謙德,不循理正不敬賢能,外現修行內無實修,如此而修必墮修羅界。
   
   有四迦樓羅王、大威德迦樓羅王、大身迦樓羅王、大滿迦樓羅王、如意迦樓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講完龍、天人,次講鳥神。“迦樓羅”,此云金翅鳥,亦稱妙翅鳥,八部眾之一,居四天下之大樹,取龍為食,兩翅展開三百三十六萬里,鳥翅現種種寶色莊嚴,我們所居之地只能容納牠一隻腳,每日可吃一龍王、五百小龍,周而復始天天如此,其壽八千年。臨終時還想吃龍子,龍母和群龍口吐毒氣欲抵抗,牠發了脾氣從金剛山猛撲下來穿透海水,又穿透地輪,但不能透過風輪,而被風所吹還復上來,這樣牠七次往復,最後死在金剛山上,因食諸龍身肉毒氣發作,肉裂火起有燒寶山之險,大龍王難陀降雨滅火,身體消散唯有心在,輪王得之為珠寶,帝釋(玉皇大帝)得之為髻中珠。
   迦樓羅王雄鳥可化為天子,雌鳥化為天女,有百宮。四迦樓羅王亦帶領百千眷屬參加法會。以上是八部神祇齊聚法會。
   
   韋提希子,阿闍世王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參加法會的還有許多“凡夫”,以表大圓滿。韋提希的兒子阿闍世王亦帶領許多眷屬來參加法會,從中引出一部“觀無量壽佛經。”
   “韋提希”,譯思惟、思勝、勝妙身。是摩羯陀國頻婆娑羅王之皇后,阿闍世的母親。阿闍世譯未生怨。韋提希王后多年不育,相師告知××山仙人死後才能入胎,結果頻婆娑羅王派人將正在修煉中的仙人殺死,韋後懷孕,相師占之,說此兒生後必殺父。此即未生怨,一報還一報,因果不虛。阿闍世王的父母一聽心中恐懼,決定在婦人生產時,在二樓修一個特殊機關,嬰兒一出生直接墮到樓下摔死,恐父母一看見親生骨肉就捨不得,狠不下心來。也是此兒命不該絕,因果始然,只折斷一根小手指,被宮人救護,呼為善見,此兒非常聰明,文武全才。他為太子時接近惡友,在提婆達多的唆使下,幽囚父親,篡奪王位,併吞諸小國,他囚父於獄中不給飲食,其母身塗炒蜜令食,被他發現後用銅汁灌鎖,頻婆娑羅王遙望靈山禮佛,哀求佛來搭救。佛令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前來說法,使無退心,並傳梵天禪思食之法。
   一天闍王與母共餐,闍王之子攜犬而戲,凡飲食都供犬食,闍王對母說:我特別喜歡這條犬,猶如喜歡我的兒子,所以犬與兒子共食亦不嫌棄。母聽後淒然落淚說:你父對你尤甚,你足有瘡,恐你疼痛,以口含指吮濃血,順唇角流出膿血而不嫌臭穢……闍王聽後思悔,速令開獄門,但銅鎖已被銅汁灌鑄一時難開,頻婆娑羅王一聽有砸鎖聲,心想定是我兒取我性命來了,結果驚恐怖懼而死,生四天王天中。闍王聞父死於囚室中痛悔無奈,以五逆重罪身染重病,遍體生瘡,到釋迦佛所當眾發露懺悔,懺悔自己不該聽信提婆達多惡人挑撥之言,犯下了殺父、害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的五逆重罪,將所作惡行一五一十地訴說出,發心痛改前非,並在文殊面前求懺悔,得柔順忍,從此護持正法,結集經時他為護法。阿闍世命終雖即入地獄,但他發心大、真誠,即入即出,生極樂淨土上品中生。可見佛法大、大不過業力;業力大、大不過願力。從阿闍世王可見,無論造多大業,只要發露懺悔、誠心改過,亦不影響往生。但陽奉陰違、無至誠心,眾生可欺騙、佛菩薩騙不了。阿闍世生佛土得無生忍,達真如境界,無生無滅,後經多劫隨彌勒下娑婆度眾生,作不動地菩薩,作佛時號淨界如來。佛說法華時帶眷屬作清淨眾,這也是其根性始然。
   道,法也。道以通達為義,所覺之理,能通一乘實相,從因至果,故名為道。若深解“純印”之義亦為入道。否則有九界因心皆非道,因不圓滿故。阿闍世王所行皆係五逆十惡,為何成就非凡?止觀記引楞伽言:“行於非道等者,逆即是順,非道即道。惡業本空,心轉業必轉。”晚學六十五歲前謗佛謗法,不信天地鬼神、不信因果,導致身患許多重病,一夜之間篤信佛教併發心度眾,發大菩提度生之決心,寧捨生命不捨正法,不退度生之心、盡形壽不改此心,因願大業則輕報了,此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以上即是參加法會的聖者、天人、八部眾和清淨眾。此會是佛說法四十年後諸法歸一之機緣,使有緣人悟自性之理,明常住真心、無來無去,一毛容納大海,以揭示諸法的實相,真是希有難逢啊!
      白雲堆裏古家風,萬里霜天月色同。
      林下水邊人罕到,方知悟道樂無窮。
   
   各禮佛足退坐一面。
   
   此語非單指阿闍世王之眾,而是總上四眾八部,各以尊貴最高之頭,頂禮佛最下之足,示尊重、恭敬、無驕慢之心,亦表謙虛禮敬之意。此禮節直傳至今。禮佛後坐下,待佛說法。
   “一面”者,佛在眾中說法無前後左右、俱見佛面,所以云“一面”。有人會提出參加法會的眾生來路不同,語言如何解?這也是不可思議之事,經載佛語一音聲,有情各個隨類解,帶翻譯太麻煩了。
   
   爾時世尊,四眾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上二句明威儀。下二句明供養。
   “爾時”者,欲現六瑞時,指前事已完,後事開始,此處指佛現六種瑞相之前,欲說無量義經時。
   “世尊”佛之尊號。謂以智慧等法,破彼貪嗔癡等不善之法,滅生死苦、得無上覺,天人凡聖、世間出世間咸皆尊重,故號世尊。世尊圓收十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四眾”若以在家二眾、出家二眾解其意太狹。應理解為:
   一、發起眾,此為大道心者,權謀智鑒知機知時,視眾生機緣成熟而向佛請法,有權巧方便之智慧,自己本明乃為眾生請法。
   二、當機眾,宿植德本、緣合時熟、聞即得道,如舍利弗等。
   三、影響眾,往古諸佛、法身大士等,雖然聽過許多佛說法並已明瞭,但為了影響他人對佛法生起信心特地前來聽法,以引起他人重視、恭聽,如觀世音、文殊等。
   四、結緣眾,過去雖聞佛法,但不甚明瞭,根淺而不解,可作未來得度之因緣,如此會佛為授記之比丘等。此四法眾以聖凡交聚,尊卑忘懷、法性無別,平等一如。據跡則差別實繁,約機則不出此四眾,此為四眾之義。
   “圍繞”佛夜睹明星徹悟大覺後,人未知法,淨居天人化為人眾,到佛前右旋禮敬,禮已坐聽,天人尚如此,況一介凡夫,此後凡見佛必先繞佛三匝,然後坐聽,以成禮數。然此會乃一乘妙法,諒無凡夫,觀四眾之威儀,森嚴肅穆,猶如群星捧月相似,此即圍繞之義。
   “供養”者,供養佛可分三方面:
   ⒈香花飲食;
   ⒉敬供養,讚歎恭敬;
   ⒊行供養,依教修行妙法,當生成就。
   若通論正受身口意三業皆為供養。別論施其依報名供養,如香花、飲食、衣物。佛住世時,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三衣一缽,無收金、銀、錢財之事,園舍亦是暫用、暫住而非所有。
   “恭敬”卑謹、虔禮名恭敬。摯念專注名尊重。修淨土法門若能一心念佛、老實念佛,不懷疑、不分別、不夾雜、不間斷就是尊重,若能學會呼吸念佛,二六時中佛號入心,往生見佛才有把握,能修出去,起碼出三界不輪轉六道了,方是對佛尊重,佛者心也,乃真實尊重自性佛耳。淨心為尊重,非磕頭、作揖、擺供、焚香,這是相修,可得福報。“純印老人一生所示範的全是心上修,而無相上行之事。”臘月二十三家家灶王爺昇天,我家灶王爺連影兒都沒了。那時生活極簡陋,兩家住對面屋、火炕,灶台燒柴,我年幼只好和兄嫂參加對面屋的灶王昇天儀式:“灶王爺本性張,騎著馬,挎著槍,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還要叮囑一番:“好話多說,壞話別說……”老人坐在炕上呵呵笑:“心不正,哪有什麼好話。”所謂尊重乃尊重自心佛。
   “讚歎”發言稱美名讚歎。頌稱德業,曲韻流暢,如寺院早晚唱贊佛偈。
   總之供養如天香、天衣等;恭敬如合掌叉手等;尊重如一心瞻仰等;讚歎如彼偈“大哉大悟大聖主,無垢無染無所著,天人象馬調禦師,道德香風熏一切”、“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天上天下無如佛,十 峛 峛R`綩垗b@峛@@峛修行也罷,若無緣的助導一事無成。曾聽老法師講過一位高才法師弘法無人聽,他深知緣故,便天天鑽樹叢對鳥兒講法,順便撒些用大悲咒、往生咒加持過的小米喂小鳥,天長日久一晃過去二十多年,至此他的法緣來了,聽法眾絡繹不絕,最奇者全是年輕人。我法緣較好,但我深知絕非我有德行、有修持,而是仰賴純印老人加持,藉助她老人家的緣,因她與娑婆世界眾生無始劫結的善緣,我是藉此殊勝因緣而度生的。我是一介凡夫,既沒有文化又沒有修持,更不懂深奧,無一定義,一字一句又含無量之義的佛法,主要講老人身示、言教微妙之理,況且我欲完成她交給的弘揚如來心法的使命,佛菩薩必然要加持我,這樣才能完成度眾弘法的使命。修持接受佛法亦然。在佛門有句:“佛不度無緣人”佛普度眾生平等相待,怎會有分別,怎會有度與不度呢?非是佛不度而是度不了,一是機緣未至,時間、場所、對像不成熟,機緣成熟、萬緣俱備,度易事耳!我在老人身邊生活六十五年,每時每刻她都有意薰陶,怎奈兩者的心總是對立,後一夜之間人生觀、世界觀徹底改變,對佛的教誨篤信不疑,成為鐵杆佛弟子。另一種不可度者是無善根福德因緣,待無量劫三惡道業報盡時緣則成熟。眾生本來是佛,本能成佛嘛!單緣,無緣不結果此理也。
   經曰:“依義不依語”可作四解,在四眾中對經文亦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愚者則迷。有文有義常人用之,依文解義故;無文有義,智人用之,運用經而不著文字相;有文無義,暗人用之,隨幫唱影、人云亦云,無明則暗、智光被遮故;無文無義,迷者用之,站於迷位反斥他人迷,落於斷滅、斷見者。今經列四眾、具此四義,機隨可發、必籍先導,發起結緣眾生至、緣才具足,扣佛成機、方引出妙法。可見供養三寶須要真心、誠心,名為真供養。有求有得心非供佛,而以佛為仙耳。恭敬佛,主要是身心恭敬,內心外相合一,肅穆莊嚴而不輕慢,表現在供品、禮佛、拜佛上。供品只要素食、蔬菜、新米、瓜果皆可。心無分別則為淨,看香譜乃無稽之談,一切惟心造。
   
   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菩薩乃大乘法的應機者,大乘法又是菩薩所修之道,如戒定慧、六度等。“諸菩薩”表大乘菩薩之多。大者與小相較義,佛曆四十年所說之法與此法華相較,前者為小,後者為大。乘者,車、船載義。係指能將眾生從煩惱此岸載至覺悟彼岸之教法!菩薩地持經云有七種大名大乘。
   一、法大,法即諸佛所說之法,如十二部經(一切經分十二種類):
   ⑴長行:契理、契機之經典;
   ⑵重頌:重宣前義之經文;
   ⑶孤起:不依長行直作偈頌之經文;
   ⑷因緣:見佛聞法因緣,說法教化諸多因緣之經文;
   ⑸本事:佛說弟子過去因緣之事之經文,本經藥王菩薩本事品即是;
   ⑹本生:佛說自己過去修行之因緣的經文;
   ⑺未曾有:記說從未有事之經文,如佛出生時諸多瑞相;
   ⑻譬喻:以喻顯理,令聽者易解之經文;
   ⑼論議:問答之經文,以法理論義;
   ⑽無問自說:如阿彌陀經,弟子無從問起,佛視機緣而自說之經文;
   ⑾方廣:說方正廣大之經文;
   ⑿授記:佛為諸菩薩、辟支佛、聲聞授成佛記之經典。
   菩薩能受持十二部經之法,最上最大,故名法大。
   二、心大。心即諸佛廣大之心也。菩薩能發大菩提心,從歸依三寶,入佛門、聞佛法,依佛教誡而修至成佛,無論遇到什麼樣的挫折、磨難永不退道心及度眾生心,此為菩提大心、即作佛之心,故為心大。
   三、解大。菩薩明瞭一乘菩薩藏教法之理,依教奉行為解大。心印、純印皆是心經、金剛經、法華經最為精要的濃縮,是一乘教法,此二字含蓋了空、假、中三法,心、純即空;印、法乃假,有形有相故;心印、純印合起來即是非空非假、亦空亦假,空有不二就是中。中即大乘佛法,法華經中牛車也。
   四、淨心大。菩薩既能解了十二部經,依此而修心則淨,見道故,則能離諸惑染,超過一切解行,心得清淨,故名淨心大。淨心是本體,淨心生淨土。如何修?老人留下有針對性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遠離名利(定),一心念佛(慧)”,此偈是七佛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的引伸與發展,是針對當今社會而指明當生成就修持之路。淨心大者,見道而淨心。什麼品位可見道呢?登地菩薩、八地以上菩薩才真的見到諸法實相了。
   五、眾具大。菩薩所修福德智慧皆是成佛之具,畢竟證得無上菩提,故名眾具大。
   六、時大。時即時數。菩薩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持方成佛,時間久遠,故稱時大。
   七、得大。菩薩六度萬行全修圓滿了,以相好自圓而得此菩提果,成人天之師,果報大矣,故名得大。
   以此大因大果合為大乘經。法華經上契佛經之理,下契眾生之根機。
   世尊“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無量義”者,佛陀在說法華之前,經四十年所說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皆屬無量義。無量即無數量之義。無量是從有量而來的,有量從一實相而生的。實相是不生不滅的本體,諸相從一實相生,實相無相、無相無不相,名實相,無量法從此而生。但它又無形無相,實相無相無不相。中道為實相。經以能生一實為無相,從實生無量有相之法,無量是相。無相,無生死相;無無相,無涅槃相、而無所不相。凡是有相皆是虛妄,可見有相從無相而生。無相乃一、一生萬法,一為無量。佛說無量經總攝為一:凡聖一如、空有一如、諸法一如、諸見一如。一如亦無,為什麼呢?因一切諸法無非心性,一性無性三千大千世界宛然。當知心之妄心,即心名變,變又名造作,造作乃心之體用。所以稱此心為非色非心,而色而心,唯色惟心,良由於此。
   一念心生十法界,此心即識,識心一念,便見自佛、他佛,同樣識心一念即種善惡種子,為三善道、三惡道之因,十法界尚與心同,差差而不差矣!故無量義即一,一即無量義,它超乎思議、教量、含眾妙,故以無量義為名。大覺佛陀從度五比丘以來,視眾生根基不同,無明之差異、說種種教法,以方便引導一為無量,今說法華將四十年說無量義法,收無量為一,此即法華經之別名。“無二亦無三,只有一佛乘”,大白牛車、佛、牛王也。此即教菩薩法,諸佛所護念。
   
   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
   
   佛說完無量義經後,就結跏趺坐,亦名蓮花坐、金剛坐。佛門常說的雙盤五心朝天,入佛門晚單盤亦可,雙盤的好處很多,不易昏沉打瞌睡,還會出定力,有定力自然發慧。純印老人每日跏趺坐幾個小時,身體筆直不動不搖,呼吸微弱、均勻。端正坐不疲勞,護法歡喜,妖魔鬼怪會退避三舍。佛說法不離四悉檀:
   ⒈世界悉檀,佛先順凡情,用人我等假名說世界法,使聞者樂於接受。如對幼兒園兒童,先教兒歌,講高深道理他不懂。
   ⒉各各為人悉檀,佛視眾生根機大小,宿種之淺深,說各人所應之法,使眾生發起正信,增長善根。
   ⒊對治悉檀,佛視眾生對嗔恚多者教以慈心;貪欲多者教觀不淨;愚癡重者教因緣觀,業障多者教以念佛觀,對癥施種種法藥,遣除眾生之惡業,開發眾生之本智。
   ⒋第一義悉檀,佛見眾生機緣成熟,方說諸法實相,入真實慧而入聖道--成佛。
   悉是遍之義,檀是印度語,為施,華梵兼稱,故名悉檀。佛以四說法遍施眾生,故言四悉檀。
   “入於無量義處三昧”,此句乃指佛陀欲說法華經時所入之三昧。無量義者,修行未得定者對佛法有分別,有出有入,其實如來心法一實相法無入可入,亦無不入,無入不入,無定不定,無處不處,深徹諸法之源底,了達實相之本根,於無住而住,住而無住。謂無量義處者,唯佛與佛乃能究竟它是諸法實相之體,從體起用,故說無量義經。經云:大莊嚴菩薩並八萬大士同白佛言:菩薩欲速成無上菩提,應當修行何等法門?佛言:有一法門,名無量義,菩薩欲得修學無量義者,當觀察一切諸法自本來今性相空寂。猶若虛空無有二法。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如是無相,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為實相。菩薩若能如是修一法門無量義者,必得疾成無上菩提。此即一多一如,與會者親自印證諸佛之法無二無別,真是佛佛道同。“聖人發一言為天下則,行一事為天下法。”此即無量義之義,實相為義處,從一義處出無量法,無量法歸一義處。生無量法義依處之實相無相三昧,稱無量義處三昧。
   世尊說無量義後,將說實相入此三昧,依所出無量義,故為無量義三昧;依所歸之義處,則為法華三昧。“三昧”亦稱三摩提、定、正受、息慮凝心。有多解,如心定一處而不動,曰定;息止緣慮,凝結心念,名息慮凝心,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一切禪定攝心皆名為三摩提,即正心行處。“身心不動”者,與講法處參加法會聽法相應也。身之本源,湛若虛空。心之理性,畢竟常寂。淺譯即身體及手足寂然安不動,其心常淡泊、不散亂,即身若金剛而不動轉,心若虛空無有分別,因佛入於無量義處三昧持於身心故不動。此即慧定相成。
   世人尤其佛門弟子常作善事善行謂功德。功即無量,德本為一,乃實相之義。功德不在事相上,也不在修持的方法、法門上,如誦多少經咒,念多少佛號,印多少經,放多少生,助修多少廟……均無功德。所謂功德必須與無相的清淨心相應,它是內心世界脫離了煩惱的一種清淨無染的狀態,是生萬法的無念,見、聞、覺、知沒有了、念頭也沒了,淨心則現就是功德。功德易失,福德不失。消失功德的敵人是嗔恨心、惱火、發脾氣,火燒功德林、功德就消失了。佛號是伏妄心的。如果執著這些有相的善行,必然產生我慢心、妄想心,是分別起用,有人我的知見則遮障了清淨的自性,無功德可言,學佛人最忌執相忘性。功德絕非求來的,也不是做來的,而是在念佛修持中念念無住、無住生心,放下有念、不住無念,有念是萬法,無念是心性、是實相,“凡是有相皆是虛妄”,也就是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才使身心世界與菩提融入一體,無求功德之心,功德自然在無求中顯露,道業即在無知無覺中完善了,此即功德觀,亦稱萬善同歸。
   若給功德下個定義,即無念、無知、無見、無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開口便錯、舉念皆乖,是實相正悟的顯現。其含義有二:一是念佛時念念無滯,洞見本性的妙用,即見性為功,平等心是德;內心謙謙毫無我慢心待人處事是功,身行與理相和是德;以佛號修清淨心與自性相應是功,在生活中不染六塵是德;念念無念清淨心是功,心地平等慈悲是德;無我相是功,行普供養常行布施,心不住供養、布施之事是德;心存孝敬是功,仁愛駐心是德;能念之心是功,所念之佛是德;始覺是功,本覺是德。一念不生,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一心不亂就是功德。功是純粹的功夫,德是身口意的德行,凡與清淨心不相應,所言、所行、所修有相的善都是福報。達摩祖師與梁武帝就因談功德一事,梁武帝不護他法,無奈到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
   
   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
   
   “是時”即當時。佛欲講法華一乘大法時,天上的四種華(華即花也)如降雨似的紛紛而下,此段經隱含將說妙法,此妙法總結佛陀四十年所說法之精要,所以才出現此瑞相。天華表因,如是花如是果。今天降雨華表諸聖人四十年所修所證之因果,非佛因。藏、通、別、圓四教法,除圓教外都有欠缺有不足。三藏法是二乘因,通教法因是共因,尚有小、大乘法之別;別教法是菩薩法,皆屬修持的層次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範疇不是佛因,此四果不實,不能顯法華宗旨,只有希有難逢的法華會,方使眾善歸一圓成佛道,滿佛陀四十年之慈心悲願。今在法華會之前,天隨人意普降四種雨華,即預先報知二乘當獲佛因。
   “曼陀羅華”,即小白華。表修行的種性,十住,已開佛知見。
   “摩訶曼陀羅華”,即大白華。表性種性,十行,示佛知見。
   “曼殊沙華”,即小赤色華。表道種性,十回向,悟佛知見。
   “摩訶曼殊沙華”,即大赤色華。表聖種性,十地,入佛知見。
   四種華皆表因,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全是成佛之因,屬佛的因位,故以華表之。此為修菩薩道的四種階段,不可超越。
   “而散佛上及諸大眾者”如是因如是果,有趨果之義,故而四種華都紛紛撒在佛陀及諸大眾者身上。此因此果誰是當機者?當然是參加法會的大眾,皆得供養。此即表此會聖眾機緣成熟,上契佛義,下契與會眾生心,即下合機心也。
   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佛陀為了標記法華經之重要,而現出種種瑞相,十方三世佛的國土普遍感應六種動感,即動、起(形相)、湧、震、吼、擊(聲音)。搖昇不安名動;自下昇高名起;嶙壟凹凸名湧;隱隱有聲名震;雄聲猛烈名吼;砰磕發響名擊。喻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擴大,每一種分三種,即喻十八界:六根、六識、六塵。動分遍動,四天下(東勝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瀘洲)皆為震動;等遍動,即三千大千世界都震動了,餘皆然。六種動表圓教六番破無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無明煩惱如磐石堅固,浸毀非易,故以動破之。無明若轉,即變為明,煩惱將滅故動,即此義也。佛法之動,非地震破壞性動,而是有覺知,無破壞事。根雖有六,以心破故,一切俱破。
   六種震動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門頭的震動,它無時無刻都在動,造善、造惡。造惡時使法身墮落三惡道,造善時會生三善道。人成佛也要靠六根幫助而生淨業,淨業生淨土。什麼是淨業?淨業的主因是淨心,淨心的表現是意根淨,六根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不起分別,如眼根見色塵時,不起貪愛與厭惡、二者都是染污,傳導到意根受法塵的作用,則起無明煩惱,愛惡之心均是煩惱、無明,若能不起心、不動念則為淨業。眼根、法塵也給人帶來功德,看經、閱卷見佛像生歡喜心,支配色身禮拜,其它根塵亦然。所以說人生善道、惡道,成佛作祖全賴六根。愚癡與智慧也賴六根的運用,如善用耳根聽法,聽多了一通一切通,一覺一切覺,一經通一切經皆通,這即是:“自性如虛空,真妄在其中,徹悟本來體,一通一切通。”在待人、處事、接物中,不起分別執著,一切順自然即是善境界。“狂心不歇,歇即菩提”,“但盡凡情,別無聖解。”
   有人打坐時不自覺產生幻覺、這是魔考,魔來不驚,佛來不喜。有時手腳動,血液循環不正常了不要恐懼。呼吸念佛時有憋氣感,是念佛違背呼吸了,應佛號在不改變呼吸頻率的情況下練習呼吸念佛,順自然是佛法。這些都是六根的作用。對六根的作用若不覺醒,就產生八萬四千種煩惱,為對治眾生煩惱,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但眾生迷習太重而不自知,終日為塵勞、凡情所轉,以苦為樂、天天下墮,所行所想都是造惡業,所以此經以六種震動為喻,讓我們應對治六根,破六種無明,根塵相對,儘量使六識淡化,不分別、不執著,其方法就是一心念佛。
   佛法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太難,若做起來還勉強,解悟甚難。講一公案:唐,大詩人白居易,初為杭州刺史,聞鳥窠禪師的德風前去拜見,見鳥窠禪師於樹上搭一個小窩棚,在樹上打坐參禪,他關心的說:“大師樹上太危險了,請下來吧!”
   禪師回答:“我沒危險,反倒是你特別的危險啊!”
   白居易一驚,問道:“弟子位鎮山河,哪裏有什麼危險啊,我怎麼沒有感覺到呢?”
   禪師說:“薪火相交、識浪不停,怎能不危險呢?”
   白居易明白了禪師的暗喻,問道:“那佛法大意是什麼呢?”
   禪師回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失望的說:“這三歲小孩都知道。”
   鳥窠禪師說:“雖然三歲小孩都知道,但八十歲老翁却難做到。”
   白居易有悟,以偈問曰:“特入空門問苦空,敢將禪事問禪翁;為當夢是浮生事,為復浮生是夢中。”
   鳥窠禪師以偈作答:“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
   世間人貪著五欲六塵,這是人之所好,故有生死輪迴,對此有幾人能看得開、放得下呢?我們念佛人欲成就,必具堅韌不拔,持之以恆的精神,做一件有益眾生、有益社會、有益國家事不難,難的是一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遠離名利,一心念佛”,能盡形壽去做、無不成就者。
      陋室茅屋修最佳,小泉盆水洗落霞。
      愚牛耕地無須策,酬勞捧去一杯茶。
   
   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及諸小王、轉輪聖王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即參加法會當爾之時,受具足戒出家男女二眾。比丘、比丘尼又稱乞士,上從如來乞法以練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資身,為有緣人種福田名乞士,士者有學問有道德之謂。乞士亦名怖魔、破惡、淨命。世間的乞丐一無福田、二不乞法,專為衣食而乞討。
   “優婆塞、優婆夷”,亦稱近事男、近事女,即男女居士,居住在家庭的男女修行人,也是有道德之士。
   “天龍”龍有四種:⒈守天宮龍;⒉降雨龍,興雲致雨益人間者;⒊地龍,江河湖海井中居住者;⒋守伏藏龍,大福德的金、銀、銅、鐵四大輪王養藏者。龍是八部之一,護持佛法者,有神力、善變化,梵語稱那伽。龍的功能是小水以降大雨,龍與畫上塑的龍完全一樣,不同之處龍無足。我見的赤龍無足,美國軍艦捕到的小白龍女也無足,天龍是否有足就不得而知了。
   夜叉——捷疾鬼。
   乾達婆——帝釋之樂神。
   阿修羅——非天,有天福無天德。
   迦樓羅——金翅鳥,喜食龍子。
   緊那羅——法樂神。
   摩睺羅伽——大蟒神。
   人非人——鬼神類。
   諸小王——人王,如阿闍世王諸眾。
   轉輪聖王——有四,人壽兩萬歲時鐵輪王出世,治理一天下;人壽四萬歲時銅輪王出世,治理二天下;人壽六萬歲時銀輪王出世,治理三天下;人壽八萬歲時金輪王出世,治理四天下。轉輪者有金銀銅鐵四輪,乘此輪出巡。金輪王出世時有七寶自現於前,其中一寶叫如意寶,可生無數之錢物。當初釋迦佛若不放棄王位修無上佛道,只能成一個轉輪聖王。
   “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四眾欣悅,從未遇到如此盛況,能聽從未聽過之法,八部瞻其聖容,從來未有之殊勝,喜悅之情無以表達,故“歡喜合掌,目不轉睛地注視著佛,期盼佛說無上大法。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
   
   爾時即當時。此節經文往後一大段表佛放光瑞相,經云:佛出生時白毫牽長五尺,苦行時一丈四尺,成佛時長一丈五尺,其毫中表俱空,如白琉璃筒內外清淨。從初發心,中間行行種種相貌,乃至入涅槃,一切功德皆現毫中,毫在兩眉之間,即表中道常也。其相柔軟表樂。卷舒自在表我。其色潔白表淨。只有一真法界佛國土,方具足常、樂、我、淨四德。常者,涅槃之體,恒不變而無生滅,名之為常,又隨緣化用常不絕為常,常德真我,心性也。樂德,涅槃之體,寂滅永安為樂,永離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沒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患,無苦無樂為真樂。我德,若法是實、是真、是主、是依,性不變易是名為我。我有主宰之義,自然之義。我德具八種自在:
   ⒈能示一身以為多身(如來於一身中現無量身);
   ⒉示一塵身滿大千界(一塵之身與法身之量,同一廣大,大千世界悉皆充滿);
   ⒊大身輕舉遠到(廣大之身,飛行輕舉,無遠不到,亦為神足);
   ⒋現無量類常居一土(應以何身得度而現何身);
   ⒌諸根互用(眼等諸根,互相為用,自在無礙也。經云:如來一根亦能見色、聞聲、嗅香、別味、覺觸、知法。一根既然,諸根亦然);
   ⒍得一切法如無法想(如來知一切法,本性空寂,若言有法而可證得,則為虛妄。故雖有所證,而無能證之想,於法融通自在無礙也);
   ⒎說一偈義經無量劫(如來智慧辯才,演說一偈之義,雖經多劫無有窮盡,稱性宣揚自在無礙);
   ⒏身遍諸處猶如虛空(如來為諸眾生處處現身說法,猶如虛空、了無形相可得,隨緣應化自在無礙)。
   淨德,淨者,其色潔白,無五濁之垢染。五濁:
   ⑴“劫濁”劫,是時間無量之義,即減劫中人壽減至三十歲時,饑饉災起。減至二十歲時,疾疫災起。減至十歲時,刀兵災起。世界眾生無不被害,是名劫濁。
   ⑵“見濁”,身見、邊見、戒取見等,如無人謂有人(我、人、眾生、壽者),有道謂無道。
   末法時正法無人說,法壞法沒,邪法邪師很盛,正法極微弱,眾生聽邪信邪,不信正教正言,聽騙不聽勸。眾生被相所迷,多信外道、親近外道、惡見叢生,是名見濁。與其相反即為淨。淨,純、心也。
   ⑶煩惱濁,眾生多諸愛欲、慳貪、鬥諍、諂曲、虛誑,攝受邪法等貪嗔癡三毒引之十惡業,惱亂心神,是名煩惱濁。
   ⑷眾生濁,眾生多諸弊惡,不孝敬父母尊長,不畏惡業果報,不作功德、不修齋法,是名眾生濁。此為眾緣和合而生的心體之煩惱。
   ⑸命濁,往古世時,人壽八萬四千歲,今時人壽轉減,百歲者稀。以惡業增故,體弱多病、環境染污,天災人禍、生命短暫,死生六道永受輪迴,是名命濁。
   以上即五濁,無此即為淨。淨德者,涅槃之體解脫一切之垢染,又隨化處緣而不污,湛然清淨,如大圓鏡了無纖翳。
   常、樂、我、淨四德,白毫表之。它是由多生多劫忍辱、布施、孝敬等感此相好,是三十二相之一。
   “光”表一乘中道之智,光能破暗而生智慧之光。
   “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東方表光之始,十住菩薩是始位、可朗然見理,開佛之見。此處的萬八千世界表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此界迷情深故無有佛慧,此會當機、普攝應開,三乘歸一、有緣皆度,故靡不周遍。為什麼?因此經以境智圓融,理遍十方,本智瑩然,洞徹無遺。另外照東方,乃日出日落動靜之義,表生滅門,但真如隨緣,能生十法界,諸法雖動、其本寂滅,欲使修行人從相生法動之相,證如如不動之理。“靡不周遍”者,即以智而常照之光遍照大千世界。可謂豎窮三際(三際者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也),橫遍十方,無處不照。
   
   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於此世界盡見彼土六趣眾生。又見彼土現在諸佛,及聞諸佛所說經法。並見彼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修行得道者。復見諸菩薩摩訶薩,種種因緣,種種信解,種種相貌,行菩薩道。復見諸佛般涅槃者。復見諸佛般涅槃後,以佛舍利起七寶塔。
   
   此次法會佛放光與以往不同,往時從頭、身、足、手,而此次從白毫放光。佛法以光為本,光表覺智。純印老人度眾生以放香現瑞。香無染,清淨之義。此光橫遍十方,豎窮三際上至頂天(阿迦尼吒天為色界天之頂),下至地獄無不遍照。此段經文應明六種境界:
   一見彼土六道眾生;
   二見彼土諸佛及聞佛說法,有眾生必然有佛,佛是覺悟已證真如的眾生,眾生是迷惑顛倒的佛、尚未覺悟,不知自己本來是佛、本能成佛、本是未來佛,佛與眾生是無二無別的一體,也可說佛就是眾生、眾生就是佛,在佛不增、在凡不減,眾生是大海之水、佛是浪花;眾生是大樹、佛菩薩是花果;眾生是大地、佛菩薩是紮根在此地上的參天大樹,這就是上聖下凡為一雙;
   三見彼土四眾得道,佛來世間幹什麼?說法度眾生,形式不同、方法有別,但度眾生則為必然。有緣眾生必須聞經聽法可修可證,“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此為人法一雙;
   四見菩薩行行;
   五見諸佛入涅槃者;
   六見諸佛般涅槃後以佛舍利起七寶塔。
   “下至阿鼻地獄”,亦稱無間地獄。此為地下最底層,其餘大地獄均在其上。造什麼業入此地獄?殺父害母、破壞僧團、害阿羅漢(迫害弘揚正法之人)、放佛血(以嗔恚心砸佛像),必入無間地獄。無間有五義也稱五無間地獄。
   一、趣果無間,不問男子、女人、老、幼、貴、賤及天、龍、神、鬼,罪業所感悉同受之,故名趣果無間。
   二、受苦無間,於劍樹刀山,鑊湯爐火,洋銅鐵汁備受諸苦,無喘息之機,故名受苦無間。
   三、時無間,以劫定時日。墮此地獄歷劫受罪無有間歇,故名時無間。
   四、命無間,無死絕斷故。墮此地獄,從初入時至百千萬劫,一日一夜萬死萬生受苦無間,故名命無間。
   五、形無間,此地獄縱廣八萬由旬,一切有情於中受苦,一人亦滿、多人亦滿,故名形無間。
   此皆是造五逆業者報之,凡墮入其中萬劫難復。我親身經歷有三人,一是謗如來心法,“純印”書撕毀不到三個月得愚癡報,死現地獄相。一是以佛法業通騙財,走時舌根咬斷。一是從小出家,後經不住錢財誘惑,走時現大黑手、呈地獄相,嚇跑助念之人。
   “上至阿迦尼吒天”,此為色界十八層天的最上一層天。天有二十八層,欲界六層,色界十八層,無色界四層。阿迦尼吒,亦云阿迦尼瑟(音:色)吒。阿迦者,色也。尼瑟吒者,究竟也。其義為色界第十八層天,此天為色界終極,沒有超過此天者。另一解釋,“阿”譯無,迦尼瑟吒譯小,其義為色界十八層天最下一層天,梵眾天唯小無大,最上一層色究竟天唯大無小,餘十六層天,可上下互望,亦大亦小。總之十八層天可分初禪天三: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二禪天三: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三禪天三: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四禪九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阿迦尼吒天)。我們修淨土法門的,往生見佛可能,但生此天上絕不可能,這是禪定功夫非常好的人,守五戒修十善、發四無量心——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者,業未盡、情未消不能往生見佛,可生此色界天,此界天人有身相,而無淫、食二欲,壽命長、福報很大,享受無盡的樂趣,但天福享盡仍然還是墮落。
   下至無間地獄,上至色究竟天,白毫光無不照見,中間鬼畜人當然亦照無有遺漏。這些眾生依報正報雖然有差別,所造善惡之業形體雖然不一樣,但於一光中悉皆得見,都受佛加持之益。不但如此,他土法界眾生和佛的事相,始終於一光中顯現。“於此世界,盡見彼土六趣眾生。”參加法華會眾站在娑婆穢土,也能開眼即見彼土萬八千趣眾生六趣之情形也,見他們隨因召果,趣向各別。三善道、三惡道之六趣眾生(眾生者,有色、受、想、行、識五陰妄想和合,有生滅者名眾生,即眾因緣和合之體為眾生。)受報好醜悉皆見之。每一種果報都能清楚看見。
   不但能見彼土眾生,也能見彼土現在諸佛,並能聽到彼土諸佛說法教化四眾弟子,使他們依法而修,證得聖位。這是聞說法瑞,佛說法四十年第一次現此殊勝祥瑞,猶如當今電影、電視相似,能見能聽,所不同者,此瑞相顯每一諸國土的情形同時現相,就是同時現無量影相,這是非常不可思議之事。
   什麼業因生三善道與三惡道呢?天道,修五戒十善而生天。五戒:不殺生、不吃眾生肉,又能放生,得健康長壽報。反之得短命夭亡報。不偷盜:不予自取或收納違心給予為盜。持此戒可使富貴增長。不邪淫:淫人妻女者得家庭破裂,妻妾不貞報。不妄語:不說謊話騙人,得信譽報。有人說我一生老實為何反受人騙呢?佛講三世因果,經云:“縱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不飲酒,也含不良習性的吸煙,可預防犯戒。十善是身口意的展開,身不造殺、盜、淫;口不造惡口、兩舌、綺語、妄語;意不造貪、嗔、癡。修此十善得天道,但天福享盡也必墮落。修十善嗔恨心不斷得阿修羅報;守五戒又行孝得人道;貪心入鬼道;嗔心入地獄道;愚癡入畜生道,自己不信還促使他人不信,斥為迷信,都是畜生道的因。
   白毫相光照他佛土,表示自覺覺他,自利利他,即行菩薩道。
   “復見諸菩薩摩訶薩,種種因緣,種種信解,種種相貌,行菩薩道。”
   菩薩是覺悟的眾生,依六度法門為主修,以四攝為度眾生之方法,修圓滿一絲如微塵煩惱都沒有了就是佛(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菩薩為修行之始,佛為修行之終,行始必終,即是始終一雙。應從中明瞭我們念佛修淨心,作善為助緣是修行的淨因、也稱開始,往生極樂見阿彌陀佛,圓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為終,這僅是從凡入聖流之始終,見佛後還要經三大阿僧祇劫在度眾生中修,這就要待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跟隨彌勒佛來娑婆度眾生,實踐菩薩行,又要經無量大劫才能真的證大覺佛位。由此可知菩薩有始而必有終,如來已終必然經菩薩行之始。佛法亦然,法必有人、人必對法,有可化的眾生、就有能化之佛。
   “復見諸佛般涅槃者,復見諸佛般涅槃後,以佛舍利起七寶塔。”
   不但能見到菩薩的修持,還能見到彼諸佛土諸佛不生不滅,功無不圓、德無不寂,功德圓滿說教一乘法後,示寂所出現的佛舍利,統統都可見到、聽到,清清楚楚。
   “般涅槃”,涅不生、槃不滅,就是當一個人的智慧和德行,都達到究竟圓滿之領域,連生死和煩惱也都超越了、斷絕了,就叫作“涅槃”。這也是聖者所證得的超越時空的真如境界,即入不生不滅之境界,即大滅度。“大”即法身;“滅”即解脫;“度”即般若,就是三德:
   ⒈法身德,此係佛之本體,以常住不滅法性為身者,“法身佛沒模樣一顆圓光含萬象。”眾生本俱,凡聖一如皆指此法身而言,稱毗盧遮那佛。
   ⒉般若德,智慧圓滿,明瞭諸法實相,空寂一切見聞覺知,一無所知,又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具足常樂我淨。
   ⒊解脫德,遠離一切繋縛而得大自在,想生則生,想走則走,無病無殃非常自在。純印老人走時現十大圓滿,僅不飲不食二十一天,行動自如,非一般人能做到的。世人說:七天不吃陽間飯,就去陰間見閻羅面,而再來人却遠非如此。
   此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又各具常樂我淨之四德,故三德互攝不可分開,一即三、三即一,亦稱大涅槃之秘密藏。
   諸佛自利利他還有三德:
   ⒈智德。佛可破一切無明煩惱或無知,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物質、人事、環境無不通達,具無上菩提。
   ⒉斷德,佛為斷除一切煩惱惑業,具足無上不生不滅之涅槃者。世人應在任何條件下都能富不奢、不喜、不淫,貧賤勤苦不怨不憂,不怨天尤人,即不移做人本質。
   此智德、斷德屬自利、自修、自證。
   ⒊恩德,佛以大悲心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寧願自己入火坑,但為眾生得清涼,其想、說、行,皆是救濟一切眾生。純印老人為修行人作了示範,她以身帶言教印證解脫成佛之法,若能依她為楷模去修證,無不成就者。此為利他之德。佛在因地時也修三德:
   ⒈因圓德,佛為經三大阿僧祇劫行菩薩道,修六度圓滿者。
   ⒉果圓德,佛為依智斷無明、塵沙煩惱,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逐斷逐證,最終達終極,清淨平等者。
   破無明斷煩惱太難太難了,必須以般若之智去斷,否則說易行難。則應看得破、放得下、入佛慧,真修實幹才能真受益。從初發心至成佛就是捨,不但捨外財,內財也要捨。
恩圓德,佛為度一切眾生而使解脫者。
   佛入涅槃亦稱圓寂,就是化眾生之緣已盡,化法無施,法已講圓滿了,再也無可說了,化身遂隱。應化身也要適應眾生生老病死之機緣,也得將色身丟掉,留下舍利,使眾生見佛舍利猶如見佛。純印老人舍利,乃觀世音菩薩應化身舍利,所以祥瑞不可思議。舍利亦稱靈骨、堅固子,它是修戒定慧而生的,出現時很奇特,我寫金剛經時,在白紙中得一粒,居士拜純印老人像時得一粒,佛龕蠟燭燃時出一粒(黑色),舍利應供養高顯之處,它是佛菩薩末後遺教,令有情眾生造塔修福故,所以見舍利猶如見佛。我在北京雲居寺拜佛舍利時,心想眾生無色身時佛光是什麼樣的呢?請佛開示。舍利即放強烈耀眼之光,使我一下子明瞭,原來有色身時佛光是柔和的,無色身(即中陰身)時佛光是耀眼的,亦是眾生有感佛即有應,當時在場者有頓弘法師和北京十餘居士得見。在成都文殊苑拜舍利時,舍利現金佛。在五臺山北台見文殊菩薩,一是緣,二是遵純印老人囑託,弘揚如來心法,為恭敬法而示現、印證,非我自己的德性與修持,請勿錯解。“復見諸佛般涅槃者,復見諸佛般涅槃後”,此句有兩個“見”字,若悟得透徹,即知萬八千國土皆是本地風光,從自己真如心流出,心生萬法嘛!萬法心想生。古德云“盡大地是自己光明”無一人不在自己光明裏。人人有此光明,了無障礙,皆可頓見諸佛國土,法界生佛事相,始終善惡、好醜諸多差別境界相,一光一時皆能頓見,怎奈眾生業重、情深、愚迷而不自知耳。若能依純印老人教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遠離名利,一心念佛”去修、去證,本智現前,妙體實相昭然於心,我們的心就與佛心無異,我們的眼睛也能洞見大千世界。“以佛舍利起七寶塔”,七寶塔者,塔身七層表圓滿,塔中供佛舍利及實相了義經典為寶,此經以此諸多祥瑞烘托一乘之法,殊勝難遇也。
   講一公案:唐,洛浦禪師的弟子向其辭行,想到他處參禪修學,洛浦禪師問:“此處四面都是山,你要往何處去呢?”
   弟子不知如何作答。
   洛浦禪師說:“回去參究、參究,如果十天之內能回答,我就讓你走。”
   弟子回到住處冥思苦想,怎麼也無法想出解答之語。
   一天經過菜園時,遇到管菜園的善靜談起此事,善靜聽了說:“我教你,但不可對禪師說是我教你的。”然後他抑揚頓挫地念道:“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
   弟子將此二句向洛浦禪師說後,禪師搖頭說:“這不是你的悟境,快說是誰教你的?”
   弟子瞞不過,只好告知是菜頭善靜告訴的。當日洛浦向眾僧說:“不要輕視菜頭,他日座下將有五百多人。”後來善靜各處弘法時,弟子果然有五百多人。
   密竹、高山代表著人生旅途的障礙,但心性空靈悠游自在,如流水、白雲一般不可阻遏。唐,道吾禪師有偈云:
      樂道山僧縱性多,天回地轉任從他。
      閑臥孤峰無伴侶,獨唱無生一曲歌。
   
   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今者世尊現神變相,以何因緣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於三昧,是不可思議現希有事,當以問誰,誰能答者。復作此念。是文殊師利法王子,已曾親近供養過去無量諸佛。必應見此希有之相,我今當問。
   
   當時彌勒菩薩有三念:一為正念前的六種瑞相;二念,出此殊勝瑞相應該問誰;三念,文殊可解。此時後二念消失,唯存第一念,即是六種殊勝瑞相尚不可解。“作是念”此三字是譯經人加的,因彌勒口沒說心裏想的,為什麼今者世尊現從來未有的神變瑞相,此土他土之事全展現眼前。彌勒表現出疑慮重重,難測以何等因緣而現此瑞,必有希有之事,本想問佛,佛入三昧之定(三昧者息慮凝心,心住於一處而不動,定之義。)所以彌勒遍觀大眾,才智兼備的唯有文殊可解此疑。這是彌勒的第三念。因文殊是七佛之師,經得多、見得廣。“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唯有文殊能決此疑。“必應”肯定之義。
   “今者世尊現神變相”,“神變”者,神,內也;變,外相也。神明天心,即天然、天生本俱之智慧,此智慧是清淨心生的,不是後天學得的。變即變動、變化,可見可知者,如六瑞之相。六瑞係佛說一乘法之出世本懷,故先現六瑞。
   一、說法瑞,先說無量義經,而為法華作序(從一法說無量義,會無量義歸於一法,故無量義經為法華會多歸一之序。經云: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是也。且說法乃佛之常儀,何得為瑞?蓋佛說無量義經雖竟,時眾不散、待於後聞,此事奇特、與常說異,故名說法瑞)。
   二、入定瑞,佛說“無量義經”畢,即入無量義處三昧(佛將說法華,而欲會多歸一,故先入此無量義處定。佛雖入開定,意在合定,與常入定有異,故名入定瑞)。
   三、雨華瑞,佛入定時,曼陀羅等四種華從天而降(佛將說法華,故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以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諸菩薩,當獲成佛之因,故名雨華瑞)。
   四、地動瑞,雨華之後,大地六種震動(佛將說法華,故地六種震動,以表圓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六番破無明惑也。為無明堅固,盤根錯節,未曾侵毀,方將破壞,故先動地以表之,故名地動瑞)。
   五、眾喜瑞,大眾見此殊勝,內心生歡喜(大眾既見雨華動地,知佛世尊必說大法,欣躍內充,以表大機當發。天華悅眼,地動震心,是外瑞;心喜是內瑞,非常之喜昔雖曾有,而不為喜所動,今為喜動、而能一心觀佛,故名眾喜瑞)。
   六、放光瑞,佛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佛將說法華,先放毫光、照於此土,以至他土、與常放光有異,故名放光瑞)。
   此六瑞不但世尊說法華之前所現之瑞相,十方三世諸佛說法華經也皆現此六瑞之相,是必示現之教化法式。
   彌勒當時不測外變,亦不知內慧,故有此疑,此不足為奇(純印老人入定,家人不懂疑有病,送醫院扎針時方醒)。凡人不知聖者,我在純印老人身邊生活六十五年,反認為她是愚癡的老人。小聖阿羅漢不知舍利弗(諸佛弟子中他是智慧第一者),舍利弗不知菩薩,菩薩不知補處佛,補處佛不知尊極佛也。由此可見彌勒本補處佛,他是代眾請文殊示法,以此使眾人起信,更能專注聽佛說法,法益則更大。
   彌勒見佛入於三昧,身心俱寂,一切聲聞、天、人等眾無能力令佛由定中出來,甚深禪定既或雷鳴、地震亦不能動。據載虛雲老和尚曾在煮芋頭時入定,被眾人用引磬喚醒時,鍋裏的芋頭已長一寸長的白毛了,這僅是一般的定功,與世尊入三昧定無法比擬。佛既入定,彌勒不能問佛,但六瑞實在希有,所以想到文殊法王子。佛為萬法之王,故稱法王,文殊作為佛的弟子弘傳佛法,故稱法王子。文殊具根本妙智之德,是一切法會的上首菩薩,已曾親近供養過去無量諸佛,必應見此希有之相,欲解海會眾疑,非文殊莫屬所以彌勒問之。

心为净土  2013.7.15 19:22:26    

(317-5)  显示次数:699(572+127)     查看心为净土的所有文章 访问心为净土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网页顶端

提示  单击主页面文件夹图标 显示本讨论组主题和全部跟随主题

微信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微信»发现»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花开莲现华开莲现~王子清lucky

◇    程序占用服务器时间 USR + SYS 总计 0.01 秒    ◇   
妙法莲华 法华论坛 www.fahua.com  WiseForum1.0  Since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