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条 »论坛首页 »法华论坛·2009版区 »展开论题组:317 »展开上一层主题组2 »展开主题组:3 2013.7.17 20:13:36  法华微信 注册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
  誦法華談體會(三)
      序品第一
   
   序則引入正宗;品則總別名理;第則節目有次;一則數字之始,此即序品第一之義。
   所有經典都是六種成就,“天親菩薩論”說此經時有序成就,則為七種成就。即:一、序成就。二、信成就。三、聞成就。四、時成就。五、主成就。六、處成就。七、眾成就。
   所有經第一品沒有稱序品的,只有此經以整個第一品作為序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如是”是信成就。經一開始有如是則可信,沒有的就不能信。“我聞”是聞成就,即是我阿難親自聽佛講的。為什麼經典開章有此四字呢?為斷眾人的疑惑心。一、阿難在結集經藏時,登法座,受佛加持相好莊嚴。眾人皆起疑心,以為釋迦佛沒有入滅,今來講經說法。二、以為或許是他世界來的佛。三、以為阿難成佛了,今登法座講法,否則他怎麼會有這麼莊嚴的相好呢?當阿難一開口“如是我聞”,三疑頓消。佛法大海,信而能入。信是入法之基,若無信心則不肯修持,有信方起行乃至證入。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聖人度眾生但為顯知,除如之外,皆是虛妄,唯如為是,故稱如是。因果實相不異為如,心境諸法無非為是,一乘因果曰如,無二無三曰是。“我聞”我者唯法身真我外,皆有相之假我。聞乃耳聽聲產生耳識,眾識齊集,諸緣和合,故得有聞。耳六根之別,一身為總,棄別從總故稱我聞。
   此處尚有一疑需要解釋,阿難是佛堂弟,釋迦佛成道之夜生,二十年後方為佛的侍者,佛二十年前講的法,他如何得知?結集經通稱如是我聞,是有不妥?此有三義:
   ⒈佛命阿難為侍者時,阿難向佛乞願:不著退衣,佛穿過的法衣他不穿,免別人譏嫉;不隨受請,他人請佛受供阿難不參與,免別人說閒話;二十年前未聞之法重為說過,佛應允之。佛用神通力,將以前所講的經對阿難重說一遍,阿難記憶非凡,一歷耳根永不忘失。此即“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因阿難也是大權示現,往昔一切佛所說的法,都是由阿難結集的,佛佛道同沒有兩樣,阿難當然都可記得了,況又對未聞之法已得補聞。有經載,阿難得法性覺自在三昧力故未聞之法皆能憶持,與聞無異。
   此眾中有百千萬億菩薩現聲聞形,大權示現,何法不通,何法不曉?今阿難稱我聞,謂如是之法是我阿難親從佛聞,顯佛述有據而斷眾疑。
   ⒉遵佛囑。佛入滅時咐囑阿難一切經典的前面,都應以“如是我聞”為開始,為了尊重佛的咐囑,所以阿難登法座開口便說“如是我聞。”
   ⒊息爭論。阿難是佛的最年輕弟子,他講明白此經是我阿難親自聽佛說的,大家則無可非議,就平息了爭論與不平。
   ⒋異外道。外道經前用“阿嘎”二字,佛經用“如是我聞”為開始,而區別與外道經典。
   佛欲入涅槃時,阿難以四事問佛:
   (一)結集經典時,如何才能使人相信是佛說的?
   (二)佛住世都依佛住,佛不在了修持依什麼而住?
   (三)佛住世時依佛為師。佛入滅依誰為師?
   (四)佛住世時惡性比丘佛可管束他們,佛不住世惡性比丘應如何調伏?
   佛答復:
   第一、結集經時以“如是我聞”開始。
   第二、依四念處而住。四念處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法是緣生,無真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修行到極點是人我、法我雙亡。未讀經前是我執、入佛門後又法執),四者有連帶關係。每一位出家人都應依四念處而住,對色身可利用,不可為其貪吃,講究穿戴,接受豐厚的供養,貪圖安逸,不知惜福,不珍惜施主的供養,隨意浪費,更為嚴重的欺騙眾生販賣佛法,不講小乘三法印和大乘實相印,所行、所為、所說悖謬佛教,戒律鬆弛,生活散慢、懈怠,身住伽藍行魔之事,若不及早醒悟,必害人害己,地獄之門對其而敞開,後果苦不堪言。
   第三、依戒為師。不但出家人應依戒修行,在家二眾欲當生成就,也起碼要嚴守五戒。無戒佛法就消亡。可見戒律的重要。比丘二百五十條,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條,持的如何自己最清楚!戒是現在出家人修行之師啊!居士要有慧眼懂佛的根本法,否則最容易造業,雖造業反認為是種福田,護持佛法呢。
   第四、不與惡性比丘爭辯,以默擯待之(就是敬而遠之)。我在某某寺住時來一位西裝革履的比丘,搭衣後我給他頂禮,他不理不睬,並給我寫一偈,可謂驢唇不對馬嘴,落款是缺德和尚,我揉碎扔進垃圾筒裏,他說你怎麼不尊重法呢?我回答說:缺德的法,不值得尊重!他臉不紅不白的說:別人見我寫的都如獲至寶。我說:那是瞎眼居士,只認人不識法……將來佛法滅,必滅在所謂出家人之手。
   “如”,是不變,“是”,是隨緣。了了常明之義。“如是”是印證、印可,講法人的心是度生之心,無私心、無貪心、無名利心,與經相契合則如是,反之講的很能迎和人的心理,但與佛法不相應,或為了達到某種個人的目的則不如是。一切惟心造。應以四依法辨真偽,明是非。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經典。當今末法時期修行很難,稍不慎即成魔的幫辦。魔可分:煩惱魔、五蘊魔、天魔、死魔。楞嚴經佛講的更詳細,有五十種陰魔。不懂佛的根本法、人云亦云,人云亦聽、人云則信,遲早上賊船,不閱經、不聽法,不明理怎麼行呢?
   “一時”是時成就,非一刹那,也不是億萬劫,它包盡空間、時間。古德云,一時曰理。心境一泯,理智一融,凡聖一如,本始一會之時。亦可理解佛說法華之時,化眾機緣成熟之時,如日當午幽谷溝壑無所不照之時,即一切聲聞等授記成佛之時。
   “佛”主成就。梵語為“佛陀耶”佛者,覺也。即具有無上正等正覺之智者。覺義,可分為三:自覺,自覺者知自己有佛性,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真理。(二乘人只能自覺而不能使他人覺悟,不能覺他、不能利他、只能自利,民間語叫:“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自己出三界不輪迴了,不管苦海裏掙扎的眾生,佛稱其為自了漢不能發揚光大佛法,是自覺超於三界的凡夫)。
   覺他,覺他者告知眾生亦有佛性,本來是佛,本能成佛。即自己覺悟後,把真理發揚光大。教化眾生,令其他人也都明瞭真理。菩薩自利利他、自度度他即是,在利他中則自利,度他中則自度。覺他以超於二乘聖人。
   覺行圓滿,阿羅漢具有自覺之一,菩薩具自覺、覺他之二,佛具三覺圓滿,萬德齊備。超於菩薩而為佛也。
   三覺亦釋:
   “本覺。”一切眾生本來固有的自性清淨心。本具與佛無別的智慧德能,只因妄想、執著、分別而迷惑了,但並未失去,時刻亦未相離。
   “始覺。”依本覺內熏啟悟了,又有緣遇教法外熏,而妄心漸契入本覺使之知覺者。聞便信、信便行,依教奉行,發願見佛、漸漸明理,開始覺悟了叫始覺。
   究竟覺。始覺與本覺合,認真修持,成佛了就是究竟覺。覺謂覺察、覺悟。悟即照真本有;察則了妄本空。妄本空則不逐於妄;真本有而不迷於真。真妄認識清楚了,即明覺之義。
   此處講的佛,就是釋迦牟尼佛。佛有十大稱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出生在印度迦毗羅衛國(尼泊爾),係淨飯王的太子。姓喬達摩,名悉達多,漢譯為一切義成。他降生的時間在西元前六世紀中期。母摩耶夫人。印度古代風俗,女人生小孩一定要回娘家生產,摩耶夫人回家時,路過嵐毗尼花園,看到園裏有一顆美麗而又十分鮮艷的無憂大樹,她將右手攀著這棵大樹的樹枝,此時悉達多太子就從母親的右肋降生下來。太子適滿七日,其母摩耶夫人即命終。以其福報生忉利天。太子由其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撫養。太子降生時有許多瑞相如:世界放大光明;地湧金蓮自然捧足;九龍吐香水;太子東南西北各行七步,觀察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此處的“我”乃指眾生本具的靈知心,佛性耳。
   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我們身為一個佛門弟子,對佛的教法,根本心法應該瞭解,才能依教奉行,破迷開悟,由修得證,最後了脫生死見佛成佛。不明佛理盲目隨著別人的舌頭轉,愈轉愈迷,豈不白得人身了。現今就是末班車、末班船,上不去、修不出若再想得人身、聞佛法,猶如瞎眼海龜偶鑽木椽孔,塵劫無機緣。
   我們從佛的名號就可悟入佛法。
   “釋迦牟尼”:“釋迦”,譯能仁。即以仁愛之心憫念眾生,此即大慈大悲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拔眾生的痛苦,給眾生予安樂,救度眾生作不請之友。眾生最大之苦莫過輪迴六道,處三惡道是老家,三善道是客居。救度眾生是佛的悲德,其教法的宗旨是入佛知見,開佛知見而成佛。
   “牟尼”譯為寂默,指佛在因地修行時,以自己本覺本有的智慧,回光返照、斷除煩惱,達圓滿的智慧,此即佛的智德。佛具足能仁的悲德和寂默的智德,以此自利利他。教化眾生以八萬四千法門斷除無明煩惱,早成佛道。
   寂默故不住生死,能仁故不住涅槃,隨機普現說法利生,這就是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的名字由何而來的呢?
   據說在無量劫以前,有一位古佛叫 峛 峛R`綩垗b@峛@@峛根成熟了,於是佛就帶阿難、迦葉二弟子,到大光明瓦窯去教化他。瓦師一見到佛和二位弟子來到他的瓦窯非常激動,心想我這裏都是爛泥、灰塵,非常髒,偉大莊嚴的釋迦牟尼佛的到來我怎麼接待呢?他急中生智,抱來許多稻草將爛泥蓋上,又厚厚地用草鋪了三個座位,請佛坐中間,他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對佛頂禮。在拜佛時心想,佛的名號太好了,則發願說:我將來成佛時也叫釋迦牟尼,身旁同樣也有阿難,迦葉兩位弟子。後經多生多劫的修煉,依願持到這一生成就了,在菩提樹下得道成佛,叫釋迦牟尼佛。
   又於過去燃燈古佛時與他授記的。“金剛經”載:“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據說在無量劫前,有一婆羅門之子叫雲童。一天雲童辭行師父行至蓮花城,城裏的人們正在準備迎接燃燈古佛的到來。雲童也欣喜萬分。時燃燈佛與諸大眾。徐步而來。童子發現地面有一片污泥,恐弄髒佛足,頓發大心,將身體撲在地上,但還是有泥濘的地方沒有蓋上,遂又將頭髮鋪在污泥上面,讓佛從他身體及頭髮上走過。並發願言:若如來不與我授菩提記。我終不起。當下燃燈佛為其授記說:善男子,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具足十號,如我無異。
   此二故事說明一切事,無不是隨心所感、隨願所成,有感必應。佛法大、大不過業力,業力大、大不過願力。華嚴經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心印”是諸佛成佛之法,心印就是純印,純就是心嘛。老人住世就是大權示現,依她所修必然見佛。老人視當今世人的弊病,給我們指明了修行的準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遠離名利(定),一心念佛(慧)。只要我們能真心實意,懇切至誠、發菩提心,精進念佛修行、又隨緣作善,盡力度人,沒有不當生成就的,萬人修萬人去極樂,主要仰仗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帶業往生並不難,難在無恒心、無信心,去貪心、捨牽掛心。
   省庵大師曰“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無益。”大師是蓮宗十一祖往生前一年即告弟子:“我於明年四月十四日往生。”自此閉關晝夜念佛,至期跏趺見佛迎而化,年七十四歲。
   可見凡成就者,都是從因地發廣大心,立堅固願,苦修行而成的,佛法如此,世間法也如此,事雖不同,理無二致。
   “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的“住”,非行住坐臥四儀中之住,有、在之義。凡佛所居止遊化之處,即謂之住於是處。即能住住所住。佛為能住,所住者即忍土,就是娑婆世界,又云堪忍世界。
   “王舍城”,梵語:羅閱只伽羅。為中印度摩竭陀國中之城名,摩竭陀譯無惱無害,言無刑殺也。以經譯,王即心王,國無二王,主宰之義。舍即色、受、想、行、識五陰,心王造此舍,若將五陰捨空就是法性身,空則為涅槃城。諸佛菩薩度眾生獲得常、樂、我、淨,此為四德。四德者:一.常德,涅槃之體永恆不變而無生滅,又能隨緣、施化不絕,曰常德。
   二、樂德,涅槃之體寂滅永安,又運用自在,所為可隨已意為樂。如純印老人,不飲不食靜坐二十一天,行動自如,走後現十大圓滿,一生無煩惱,並選定時日走,豈不自在,樂也!
   三、我德,涅槃之體得大自在,沒有絲毫的束縛。我,主宰義,經曰“若法是實是真,是主是依,性不變易是名為我。”自在為我。
   四、淨德,涅槃之體,解脫一切之垢染則為淨。隨化處緣而不污。經曰,破煩惱為淨,破有業為我。不受諸有報為樂。無生死為常。涅槃經談此四德教也。
   “耆闍崛山”,此云靈鷲山,山形好像一隻鷲鳥。鷲,亦稱禿鷲,我國西藏地區此鳥眾多。酷似鷹。此鳥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雌雄各居,發情期各鳴,交已各去。故世人將此鳥比作皇帝的妃子,大婚時見一面,有的終身就是一面之緣。承德避暑山莊是清,康熙皇帝的行宮,其妃子即如此。詩云:“關關雎(音:居)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此詩藉物喻人。鷲鳥也有人稱鶚(音:惡)的。山南有屍陀林,鷲鳥食屍後就棲止其山,當時人們稱此山為鷲山。山有五個洞穴,佛居中穴,距城不太遠,所以佛與弟子可托缽供養色身,佛本不食,但為恒順眾生故。又前佛今佛皆居此山,佛滅後由羅漢住,法滅後(正常法運一萬二千年)由辟支佛居住,無辟支佛時,由鬼神居之。既然都是聖靈所居,所以稱為靈鷲山。佛、二乘人為聖,鬼神為靈,其名以下(小)含上(大)義。因眾生根性、業力、修持差別很大,見此城、此山也不盡同。有見草木、頑石者,有見七寶莊嚴,或見諸佛菩薩往來遊行。智者大師定中見佛在此山講法。這些都是不可思議之聖境。見純印老人舍利亦然。
   “山”者,觀有相的色陰。無知如山,識陰為靈,受、想、行為鷲。鷲即聚集緣因。但統觀“凡是有相,皆是虛妄。”山城再殊勝,再美麗莊嚴也是依報,不出五陰。主宰者心也,正報耳。
   “中”者,佛中道也。昇中天,降中國,“大乘佛法從東而載”,中日生,中夜滅皆表中道,今處山中,說中道義。純印老人午時生、午時走,純印二字合一,中道耳。諸宗教都講中道,但有自性體否,則見粗妙。法華經“即空、即假、即中”,由始至終論此理。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是眾成就。“與”共之義,可作七個一解:即一時、一戒、一處,一心、一見、一道、一解脫。佛制僧伽六和眾,一、二人不名和合,四人以上名僧團和合眾。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出家人有四種差別:
   ⑴不依淨命,破戒僧也。淨命者少欲知足。離四種邪命法而清淨活命,即以清淨心為活命,就是八正道中的正命。四種邪命比丘:以種植田園偽稱與藥,以求衣食者;以仰觀星宿,推測盈虛,求什麼法調治,騙人而活命者;以曲媚毫勢,巧言多求而活命者;謂學種種咒術,蔔算吉凶,為求衣食而活命者。總之施騙術而求衣食錢財者或妄言能超拔眷屬生天、生佛國,替消業者,均為邪命比丘。
   ⑵不解法律,愚癡僧也。
   ⑶行死文字、離心而修,慚愧僧也。
   ⑷依戒為師、依苦為師,真修法忍、明實相義,真實僧也。
   “大”,有多義、勝義,器量尊重為大。阿羅漢為天王等大人所恭敬,故言大;超出九十六種外道故言勝;遍知內外經書故言多;今比丘眾萬二千人故言多。
   今法華經有大道故,大用故、大知故,故言大;勝者道勝,用勝、知勝故言勝;多者道多,用多、知多故言多。總之數目多,名望重、德業隆,故云“大。”
   “比丘”泛指出家男眾,女稱尼。名實相符者實非易事。有四義:淨命乞食;破煩惱;能持戒;怖魔。佛教傳入中國,乞食一事廢了,但三義乃具。羅什大師云:“始出妻子家,應以乞食自資,清淨活命。終出三界(欲、色、無色界)家,必須破煩惱、持戒自守,具此二義,天魔怖其出境也。”能依此修,魔宮震動,焉有不恐怖之理?比丘戒二百五十條,尼師三百四十八條,持之不易,破之罪增。受戒容易,守戒難!
   破煩惱者,亦稱破惡真修者。破煩惱者必能持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戒防身口非,定除心亂,慧悟真空理。戒、定、慧三學無漏法,能破身三、口四,七支惡。誠心久習、不怠惰,亦能破三界見思之惡惑。
   眾生知見有五顛倒:
   ⒈身見,認為色身為我,物為我實有者;
   ⒉邊見,認為人死後則我無,即所謂人死如燈滅,此為斷見;或認為人死後來生還脫生人,豬馬牛羊死後仍為豬馬牛羊,此為常見,此斷常二見為邊見;
   ⒊邪見,謗無因果,故惡不足恐,善不足好,壞諸善事,如此謬見者眾。
   ⒋見取見,以卑劣的知見,取其種種劣事。如小偷認為取之有道,是有本事,認為偷是一種正當職業,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⒌戒禁取見,由邪見、見取見之因而生此見,認外道修牛戒、豬戒、鷄戒等非戒謬以為戒,非因計因,將塗灰、臥薪、食草、斷食等苦行,錯以為是涅槃之道。
   以上五見為見惑。
   思惑者,眼等五根對色等五塵而起貪愛曰思惑。貪、嗔、癡三毒引發之行為惡,無明惡。
   怖魔者,修行人從剃除煩惱雲,又依教嚴持戒律始,魔波旬即驚怖,恐怕擺脫魔轄。魔有四義:煩惱魔、五陰魔、天魔、死魔。魔在世間的表現有五十種,楞嚴經有載。修定欲伏煩惱,修慧欲破煩惱,煩惱破必出三界,不失初發心即成佛。初發出家心,起碼出三界家,魔當然恐怖。又能輾轉度眾生,使眾生亦擺脫魔的控制、違魔意,故魔驚怖出家。出家有三點使魔恐怖:出家時、發大心時、成聖成賢時。出家分為:心出家身出家;心出家身在家;心在家身出家;身心均在家。對第三者應具慧眼識別,默擯之。對第四者待機緣度之。對身、心出家者應親近,聽其教誡,對身在家心出家者應學之。
   出家二眾若能嚴持戒律,行持如法,則能生物善,除善惡之饉乏。出家應出三界家,斷分斷、變易生死為出家,否則只有個出家相,名出家實未出家。另外修行人應觀境緣本虛,不執著、不分別,起心念就是佛號,煩惱即轉菩提也。純印老人言:“世間本來無煩惱,煩惱全是自己找的,凡事不走心就沒有煩惱。”不走心心空,心清淨,此為純印老人自修的秘訣,告知修行欲成道者。此句中的“眾”,非單指比丘言,乃含四眾(出家男女,在家男女)。
   每一部經開篇必具六種成就: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主成就、處成就、眾成就。六種成就具足佛才說法,有一種成就不具足,佛不能說法。
   講一公案:
   坦山和雲昇兩位禪師,性情差異很大。坦山放蕩形骸、不拘小節,喜歡喝酒。雲昇為人莊重,不苟言笑,滴酒不沾。
   一天坦山正飲酒,雲昇進屋,坦山誠摯地將手一伸說:“請禪師與我共飲兩杯。雲昇一聽,整衣端坐,嚴肅委婉地謝絕了。
   坦山借酒性說:“酒都不會喝還是個人呐!”
   雲昇不禁變色道:“你敢罵人?”
   坦山疑惑地說:“我沒罵你呀!”
   雲昇問:“那你罵誰?”
   坦山從容地笑了笑說:“你的確不像人。”
   “那我像什麼?”雲昇惱羞成怒地問。
   “我看你像佛”坦山微笑答道。
   雲昇一時語塞,什麼都說不出來了。
   酒是佛門五戒之一,屬遮戒,晚學絕無勸人破戒之意,心不達淨怎可不嚴守戒律。嗔怒是五毒之一,是苦惱的根源,只有放下嗔毒,才會使心情平靜,心靈淨化。真修之人,應以寬容處世,不但能忍受別人的攻訐(音:潔),既或遭受迫害亦應坦然受之,三世因果故。為人言行不可傷害別人,免種不善因。唐,拾得禪師說:“無嗔即是戒,心淨即出家。”
      清溪流過碧山頭,白雲飄過一色秋。
      心離紅塵十幾載,念佛誦經兩悠悠。
   
   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此句話為歎德,贊羅漢的功德。阿羅漢的因是比丘,比丘的果就是阿羅漢。阿羅漢有三義:
   ⒈“應供,”在因地時比丘要自己托缽乞食。梵語比丘,華言乞士。乞是乞求之名,乞法資養道業,乞食資色身命。士者學識,智勇超凡之義。淨命自活、福利眾生,破憍慢心、謙下自卑,以成清雅之德也。淨命者,以清淨之食,自活其命也。在家居士則以耕田、經商、仕途、工人等為職業,用養身命。出家二眾,佛戒不允,唯乞食自濟,身安道存,種福田予施主。此即比丘之義。在果地羅漢則受人及天人的供養。因阿羅漢已有人天福田。也叫應供,人間、天上供養往返阿羅漢的果報不可思議,對眾生而言是供應。佛住世時比丘都供養佛,有一天佛變化成一個修行人,供養一切比丘,此即供應之義。
   ⒉“殺賊”,賊即見、思惑也。以其劫人功德之財,奪人智慧之命,故名為賊。即殺無明賊、煩惱賊、眼耳等六識賊,證阿羅漢果沒煩惱,沒分別,沒五欲(財色名食睡)了,這些有礙清淨心的賊殺盡了,對二乘人來說叫無學,謂其生死已盡,無法可學,即有餘涅槃圓滿了。也殺“不賊”,小乘人認為微細煩惱不是賊,但在佛菩薩看來也是賊,故要殺“不賊。”
   ⒊無生,謂其斷見、思惑盡,無復三界受生。證到四果阿羅漢,就悟了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遠離生滅的真如實相理體。羅漢的無生法忍趨於寂靜,但於利他不生喜樂。菩薩的無生法忍則可自利利他。真智安住此理而不動,為八、九地菩薩所得之智。也就是見到真如實相,微細法不可得何況大呢?即在三千大千世界裏,不見微細法的生滅相,又稱不動地。此境界之玄妙,非言說、思惟、體會能明瞭的,更講不明白,只可領受於心。
   阿羅漢有四個層次:初果、二果、三果與四果。
   初果阿羅漢稱須陀洹,是步入羅漢境界的第一步。因生死未了,尚須人間天上七次往來才生二果。須陀洹譯入流,預入聖人的法性流,逆凡夫的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流。證初果後的阿羅漢不被六塵所動,有定力,美色不動心;聞美聲不歡喜、不動搖,聞惡聲亦不厭惡,不被聲塵轉,而能轉聲塵;對香、臭、甜、酸、苦、辣、鹹、等味無分別,亦無感知。凡夫貪觸覺,不捨男女的情愛,對細滑欲有貪愛,對金銀、珠寶撫摸貪愛,即沒看破觸塵,執著法是真實的,不知“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初果位的阿羅漢不被六塵所動。當今許多人自謂證果開悟了,跑千百里地讓我給印證,我沒證果也沒開悟是個無知的凡夫,你找我不是最好的印證嗎?開悟證果的人怎會找凡夫印證呢?這是大妄語,欺騙眾生,不但自己造業,又斷他人的慧命,干擾他人的修行。
   二果叫斯陀含,譯“一來”,謂其當於欲界的天上人間一次往來。後證三果。
   三果叫阿那含,譯“不來”,即不受欲界的生死了。
   順便講講三界的關係。
   欲界:有淫欲與食欲的有情眾生所居處,共六層天。自人界四大洲起,上至六欲天,下至無間地獄,每洲都有一天王管轄:東,持國天王;南,增長天王;西,廣目天王;北,多聞天王。六層天稱:四天王天、忉利天、須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越往上二欲越淡薄。
   色界,顧名思義就是有形體,在欲界之上,此界的眾生、無男女二欲,但有色相,如有精美殊妙的宮殿相,故名色界。什麼人可生此天呢?念佛人無份,此界眾生由禪定之淺深、粗妙分四級稱四禪天,此中有立十六天,有立十七天,有立十八天。
   無色界:此界不像色界有物質現象、形體、宮殿、園林等,此界唯以心識住於深妙禪定,純無物質的世界,曰四空處。其名為: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又稱四空天。
   坐禪入空定真的沒有形象。古時有一位禪和子叫金碧峰,經常坐禪入空定,壽命終時無常鬼找不到他,請土地幫忙,土地說:此人什麼都不執著,有一個水晶缽是他心愛之物,你倆碰撞此物發出音響,他必出定,就能捕他。金碧峰入定可空掉身體,但不徹底還牽掛水晶缽,他一聽有人撞擊水晶缽立即出定,大罵:“哪個混帳東西碰我水晶缽!”黑白無常當即將他鎖拿,金碧峰覺出自己因有水晶缽的掛礙,才被無常鬼鎖拿,於是他請求最後玩一下水晶缽,二鬼應允將鎖鏈解開,他當即將水晶缽擲在地上打得粉碎,立即入空定說:“欲來找我金碧峰,猶如鐵鍊鎖虛空,虛空若然鎖不得,莫來找我金碧峰。”色界、無色界非是念佛人去得,但帶業往生見佛後諸佛國土都去得,去色、無色界更方便了,小事一樁嘛!另外無色界是否真無形相呢?下層人看不到,佛菩薩看得很真切。欲界有苦苦、壞苦、行苦;色界有壞苦、行苦;無色界只有行苦,可見三界皆苦,壽命再長也難免輪迴。
   四果阿羅漢,華譯為無生,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斷三界見、思惑盡,真理究竟,解脫生死,不受後有,為聲聞乘之最高果位。
   初果是見道位,二果、三果是修道位,四果阿羅漢是無學位,到無學位就真的了盡生死,五眼六通具足了。結集經前阿難證三果,迦葉不准他參加,他發奮修習,一夜之間證四果,從鑰匙孔入室而昇座復講。
   證阿羅漢果不輪迴就沒分段生死,出三界了,亦沒有後有身,神通不可思議,“法華”曰,可踴身到虛空,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下出火、身上出水變幻莫測。
   阿羅漢雖然沒有分段總變換形體的生死了,但變易生死還未了。就是心裏還有念頭,此念遷流不止。如果能回小向大,至菩薩果位兩種生死則了斷。
   “諸漏已盡”,何為漏?漏即煩惱之別名,流注、漏泄、漏落之義。凡煩惱起現行使心流散不絕,名之為漏。漏掉了,如漏器、漏舍,污損物體使人心煩不痛快。凡有煩惱之人必漏落於六道,受生死的果報,所修功德永無圓滿之望。“火燒功德林。”人失去理智,以相可取可得之心即是漏。
   漏可分三種:
   ⒈欲漏,欲界眾生因見、思二惑而造作淫欲、食欲、貪欲等諸業,而於欲界不能出離,故名欲漏。因身體就是有漏身,九孔常流不淨之物,漏。身體的肉容器無底,裝入多少排泄多少。純印老人說我:“凡夫子、不成材,吃了新的、把舊的頂出來。”她老人家吃的很少,幾天大便一次。欲界眾生煩惱最多,八萬四千種煩惱即無量煩惱。其根是貪欲心而生起的,故稱欲漏。
   ⒉有漏,因果不亡曰有,即色界、無色界之見、思煩惱也。因此煩惱不能出離色、無色界,故名有漏。有即三有,亦稱三界。亦稱二十五有。“有”是對空無而言,有可分實有、假有、妙有等之別。如三世之因因果果的形體變換為實有;因緣依他之法而成業身形體,假有也;圓滿的無生滅相,但又隨緣者,妙有也。也可說有,就是三界的生死相,亦可說是三界的異名。有可分三:
   ⑴本有,即現在之身心;
   ⑵當有,未來之身心;
   ⑶中有,即本有與當有中間所受之身心。欲界、色界生死必有中有身,亦稱中陰身。正常為死後四十九天投生轉世,在這期間為中有身。大惡人、大善人沒有中有身,直接入地獄或生人天,均為有漏身。
   ⒊無明漏。煩惱是漏之體,無明愚癡又是煩惱之本。眾生因此無明,漏落三界,叫無明漏。以聖智斷無明煩惱謂漏盡。所修功德不消失了,即容器有底了,不漏了為漏盡。證到四果的阿羅漢位,才真的沒有煩惱了。煩惱者略說則三毒,廣說則三界九十八使。一切煩惱通名毒者,惱壞之甚、故云沉毒,以其能造惡業,能壞出世善心,而導致生死苦,忘法身、失慧命,傷惱修行人。諸漏已盡,此處的盡,不是煩惱漏沒了稱盡,而是沒有漏,看清楚世出世間一切境緣,無不是虛幻的、不執著了,真的煩惱不起現行了,不漏了叫漏盡。“無復煩惱”,即不會再復生煩惱了。因果俱亡曰已盡,見思已減曰無復。“逮得己利”,逮,“及”義。贊諸大阿羅漢永離煩惱了,諸漏已盡無餘了,煩惱斷得乾乾淨淨,放棄了沉淪不息的大包袱,證涅槃之道果。涅者不生,槃者不滅,最大的己利也。羅漢證得的是有餘涅槃,雖然斷了三界的分段生死,但還有心念上的變易生死,業果之身仍然存在,所以相貌不一,菩薩的相貌幾乎與佛沒有差別。什麼時候回小向大,發大心以三昧真火自焚其身,正智解脫,則證無餘涅槃。
   “盡諸有結”,歎煩惱不生德。因果不亡曰有,有即相續不斷之相身,三有,即三界有因有果而受生死。結者即結縛之義,三界二十五有之結,如愛結、恚結、慢結、無明結等,如十二因緣中,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等都是有結之義。它是煩惱之因,而復起業力,重召果報。盡者,銷落得一絲不存,真的沒煩惱了,斷盡了。所有的繋縛之結全斷掉了。
   “心得自在”,總上五句見思惑盡,不染六塵之累,定力具足名心自在,慧力具足名慧自在。心自在必慧自在,慧自在不一定心自在,一切起於心嘛!心自在者,顯定慧具足。心得自在,就是以定力修行,心能在境緣中不起善惡之念,“穿越萬花叢,身不著一葉,”心學已得圓滿,能出入自在,此是因有定力而得自在。若於真諦、俗諦中了知“凡是有相皆是虛妄”,對人、事、物無結無縛,心得自在,能看破放下,此以慧力得自在也。清淨心中點塵不沾。真如實相本來就自在,它隨方就方、隨圓就圓,入水不溺、入火不燒,生天、成佛而無喜,入地獄而無苦,還不自在嗎?漏結已盡,本來自在之相全體顯現。得者亦得而無得,得豈不是貪嗎?得而無得無得而得,涅槃——大得也。此六句為上上起門。講一公案:
   唐,大詩人白居易早年歸依佛教,親近高僧,參禪問道。一次他參請惟寬禪師說 峛 峛R`綩垗b@峛@@峛邞玫姆椒ú煌薅际且粯拥模@就像長江、黃河、淮河和漢水,名稱雖然不一樣、但都是水,其濕性沒有兩樣。律就是法,法不離禪,為什麼從中妄起分別呢?”
   白居易問:“既然無分別,那麼請問,怎樣修心呢?”
   惟寬禪師說:“心本來就沒有什麼欠缺、傷損,為什麼還要修理呢?要知道無論是淨是穢,都是不可起念頭的。”
   白居易說:“垢不可起念;難道淨也不可起念嗎?”
   惟寬禪師說:“這好比人的眼睛不可容物。金屑雖然珍貴,落入眼裏就是病。烏雲可以遮蔽藍天,白雲同樣也能遮蔽藍天。”
   白居易問:“若無修無念,那和凡夫還有什麼區別?
   惟寬禪師說:“凡夫長無明,二乘長執著,離開無明和執著就叫真修。其真修不能過於刻苦,因無明是塵劫染習,但也不能懈怠,這樣雜念紛飛,再好的法也難控制住亂心,若過於刻苦則近於執著,若懈怠即落於無明之中,這就猶如琴弦,鬆者不發聲,過緊則崩斷,只有適中則相宜。這即是修行的心要。”白居易心中有悟,從此後他念佛非常精進,體會也深。晚年時寫有一偈:餘年七十二,不復事吟哦。看經費眼力,做事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聲阿彌陀。行也阿彌陀,住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臥也阿彌陀。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日暮而途遠,吾生已蹉跎。旦夕清淨心,但念阿彌陀。白居易一生宦途坎坷,却常以忘懷處順為事,且不介意逆的境緣,這種處世的境界深得於他的佛教信仰。
   淨土念佛法門,念起“阿彌陀佛”,無念還是阿彌陀佛,常住阿彌陀佛聖號上,又能隨緣作善就是修行。只有這樣念佛心才能清淨,淨心是佛嘛!清淨心是不能用語言說明的,因真心本自清淨、本自具足、本無分別的,它超越了生死、真偽、美醜、善惡、淨穢、勤怠等,脫離了一切外相。禪心即是不生不滅,能生萬法萬相的真心。這些我們只能返照內心去體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人人避暑走如狂,唯有禪師不出房。
      可是禪房無熱到?但能心靜即身涼。      ——白居易
      
   其名曰:阿若憍陳如,摩訶迦葉,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舍利弗,大目犍連,摩訶迦旃延,阿耨樓馱,劫賓那,憍梵波提,離婆多,畢陵伽婆蹉,薄拘羅,摩訶拘絺(音,吃)羅,難陀,孫陀羅難陀,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阿難,羅睺羅。如是眾所知識大阿羅漢等。
   
   以上所舉二十一人,是來參加法華大會萬二千人中,即聲聞、比丘中名高德眾及上首大弟子的名字。當時阿難尚未證無學阿羅漢果,但因他是佛十大弟子中多聞第一,佛所讚歎,眾所知識,故列大阿羅漢之內,又二十一人表圓滿法。其所列次序也具有意義,如憍陳如他是僧寶之首,五比丘中最早受度者。其它經大多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排第一位。
   “阿若憍陳如”,憍陳如是姓,阿若是名,其姓翻譯為火器,婆羅門種,此門種在印度是四大姓之一,據說是大梵天王留下的後裔,是較高貴之人種,謂淨行、高貴、捨惡法之人、博學多聞者。此族先人事火,因此以火命族。火有二義,能照、能燒。照,千年暗窟火進入即明,火能破暗。燒則物不生,以不生為姓。阿若者,翻譯已知或無知。無知者,非無所知,乃知無不知耳。所知之無即真諦也。已知者最初知也。若依二諦(真諦、俗諦)即是知真,以無生智為名也。經典有一個公案:佛在因地修行時,專修忍辱法門,稱忍辱仙人。一天歌利王(阿若憍陳如)帶著宮娥婇女進山打獵,嬪妃們無意中見到修道的忍辱仙人於是就圍著他問法,被歌利王看見誤認是引誘他的嬪(音:頻)妃而生嫉妒、嗔恨心,將忍辱仙人的手腳四肢一一割解,每割一肢問:“你嗔恨我否?”忍辱仙人說:我不嗔恨你。這時護法善神惱怒了,下大雷雨欲擊歌利王。割利王害怕了跪倒在忍辱仙人面前說:這是上天要責罰我呀!我知錯了,請你不要生氣,不要嗔恨我。忍辱仙人說:我沒有生氣,色身本來是假的,我怎能嗔恨你呢?因無嗔恨心,所以我的四肢還會復生。若有嗔恨心我的四肢就再也長不出來了!”話剛說完,四肢果然都恢復如初,完好無損。忍辱仙人還說待我成佛之日,第一個先來度你。
   另外在無量劫迦葉佛時,有九人學道,其中有四人成就,五人未證果,則發誓要在釋迦法中,最先證道開悟,也是其本願所牽,未證果人即憍陳如(摩耶夫人之弟,俗論乃佛的舅父而成佛的弟子)、十力迦葉母族二人,父族三人:阿濕波、拔提、摩訶男拘利,佛初出家入山修道時,此五人承王之命入山侍佛修道,因在修苦行時,見佛接受牧羊女的供養,以為佛退了道心,離佛而去。往鹿野苑修異道,佛成道後先度此五人,為其說四諦法,為初轉法輪,佛法僧才圓滿。往因是佛在饑饉之世化為赤目大魚,閉氣不喘,示為死相以供人食,當時憍陳如五人是木匠,其五人是先取魚肉者,佛發誓言,於當來世先度此等人,可見佛法中,寬仁博識,今世緣成而得果。
   釋迦佛成佛第一年,度憍陳如等五人,第二年度三迦葉,第五年度舍利弗、目犍連等。佛長子為第一被度者阿若憍陳如,最後度者是佛入涅槃前所度者須跋陀羅,為佛幼子也。
   “摩訶迦葉”,婆羅門種之一姓,為大富長者之子。摩訶譯大,亦名大迦葉。所謂大者,以別於十力迦葉和三小迦葉(優樓頻羅等三迦葉)。迦葉譯龜、或飲光。為何稱龜呢?因其先代學道,靈龜馱仙圖而應,助其成道,為感恩故為龜氏。飲光者,即飲日月之光,因其身有金光能遮蔽日月之光使不現,故名飲光。大迦葉的名字叫畢波羅,是他父母禱畢波羅樹神而生,故名之。他為何有此身光呢?有一個公案:迦葉尊者過去世為金師,值毗婆尸佛(九十一大劫之前佛)滅度後,四眾建塔,造佛像。有一貧女得到一顆金珠,見佛像上的金色有少缺處,她懇請金師來為佛像補金,金師深受感動,也發心倆人一起建廟,為佛像裝金,並相互發願生生世世做夫妻,因給佛像裝金之緣,九十一劫倆人身體都為金色,及至此世迦葉長大成人父母欲為他找妻子,他提出必須找身放金光的女子。恰巧在另一個國家,有一個女子身上也放金光……倆人結婚後一起出家修道,最後都證阿羅漢果位。
   在一次法會上,佛拈花示眾,迦葉破顏微笑,佛付囑並予金縷袈裟。佛入滅後結集經畢,迦葉持衣缽入鷄足山入寂滅定,待慈氏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下生時,交衣缽後方取滅。若與迦葉尊者有緣又有誠心,到鷄足山就有可能見到他老人家。據說鷄足山經常有三種光:佛光、金光、銀光,還可以聽見木魚和鐘聲,在幾百里外都能聽見。我們朝五臺山,在北台我和只有一側肺的趙淑波,快爬到山頂時見到文殊菩薩就是很好的證明,所以一定要有誠心才有感應。
   迦葉在佛的弟子中是最年長的,為苦行第一,很受佛的青睞。一次佛說法見迦葉進來,特分半座讓迦葉與他共坐。此時迦葉已有一百四、五十歲了。佛勸他歲數大了,行苦行有困難,各方面應該放寬一些,可迦葉繼續行苦行。佛讚歎到:我佛法能久住於世,與迦葉行頭陀行有很大關係。他能這樣行苦行,我佛法一定會久住於世。佛將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教外別傳,以心印心,付囑給迦葉。迦葉是西天第一代祖師。迦葉傳給二祖阿難……一代代單傳都是以心印心,直傳到二十八祖菩提達摩,達摩才將“心印”法門帶到中國來,達摩又傳給二祖慧可(神光)三祖僧璨(音:燦)……直傳到六祖慧能。以後花開五葉,分出臨濟宗、法眼宗、曹洞宗、溈(音:維)仰宗、雲門宗。
   迦葉年老體健、長壽與苦行有關。純印老人言:“十分福用三分,留下七分送給人。”惜福就是珍惜生命,老人活了一百多歲,就是惜福而增壽。
   “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
   “優樓頻螺迦葉”譯木瓜林,因其居處、近於此林,故以名之。
   “伽耶”,華言城。謂其居家近於王舍城附近,故以名之。
   “那提”,華言河名,因依河而住,故以名之。三位迦葉是三兄弟,兄有五百弟子,二位弟弟各有二百五十人,計一千人,在未歸依佛之前,都是拜火外道。他們認為火是最神聖的,是萬物之母,所以將火作為神靈頂禮、跪拜。
   優樓頻羅迦葉的部落一草堂中,有一條毒龍經常傷害人畜,優樓頻羅迦葉想盡辦法欲降伏毒龍都不行,即求助火神,想以火神的神力降伏之,但是火神也沒辦法做到。佛以神力知應度此三兄弟。佛來到優樓頻羅迦葉的部落,住於草堂中,毒龍即吐火焰逼佛,佛亦入火光三昧,身出大火,草堂內一時熾燃熱盛,如大火聚,時毒龍見唯有佛所坐之處寂靜沒有火光,就漸漸向佛靠近,踴身躍入佛缽中說一偈曰:若人百千億萬歲,一心祭祀此火神,彼輩不能斷去嗔,如今見聖歸忍辱,一切天人世界內,唯有世尊大丈夫,諸被嗔恚重病纏,世尊能與忍辱藥。佛為牠說法,毒龍歸依佛,作佛的護法神。
   優樓頻螺迦葉信服了,就帶著五百弟子歸依佛。兩個弟弟見水中漂下大哥的火具,去見大哥時,見大哥已作沙門(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的人)他們也歸依了佛。優樓頻羅將護四眾,供給四事,(吃、穿、用、醫藥)令無所缺乏為供給第一;迦耶比丘觀了諸法都無所著,善能教化,最為第一;那提比丘,心意寂然,降服諸結,精進第一。
   “舍利弗”,舍利譯為鶖鷺亦稱百舌鳥。因其母名舍利,眼睛美麗似此鳥,辯才似此鳥故名之。又因其母身材嬌美,其母眼似珠子般明亮、靈活,亦稱珠子。又梵語舍利,華譯為身。弗,子之義。故又名身子。從父名又稱優婆提舍,舍利弗多名號為:身子、珠子、舍利子、優婆提舍等。
   舍利弗八歲登論壇,語壓四座,十六歲博覽古今諸經,外道群中最為第一。他和目犍連是好友,相約誰得好師,將一同相隨。一日路遇馬勝比丘,威儀莊嚴端正,知非平常之輩,問其法,馬勝答:“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他即隨馬勝至佛所出家,七日遍通佛法,十五日證四果阿羅漢無學果位,亦引目犍連出家。舍利弗是佛十大弟子首座,稱智慧第一,許多經中舍利弗為當機者。他不但智慧第一,神通也非常大。一次舍利弗補衣,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喊他,言佛喚他,舍利弗如聾似啞,將衣服搭在右肩上,說你若能將衣服拿起來,我就聽你的,結果目犍連用盡神通亦未動一動衣角。可見智慧是無形的也是最重的。舍利弗告目犍連先回去,待目連回來時看見舍利弗已在佛側。眾議論說目連神通第一,如今不如舍利弗。目犍連自己亦不解,問佛,佛言汝試一下神通。目連禮佛,即於佛前現百般神變,一足蹋梵天,一足蹋須彌山,說偈聲祇園眾都能聽到,其身之大,眾人不見,不知所在,問佛,佛言他在彼界未在娑婆。眾人方信目連神通第一,並求佛讓目犍連回來。佛說六界法(地水火風空識)因各有分齊故名為界,目連方歸。因稱目犍連者很多,故加大字即大目犍連,以區別之。當今是末法時期,妖魔鬼怪,紛紛出籠各顯神通、然全是業通,靠不住的。有的無通也言通、全是騙術,但能迎合人的心裏,眾生不要聽騙不聽勸。
   “大目犍連”,又稱目連。目犍連,即姓也,因姓立名,故號目犍連。譯大贊誦,大萊茯根,又稱胡豆,據說上古仙人喜食之,乃以為姓。其母不信佛法僧三寶,誹謗破壞三寶,死後墮入地獄受苦。當目犍連證得五眼六通阿羅漢果之後,看其母親正在地獄受苦,目犍連悲慟(音:痛)哀絕,趕忙托一缽飯給母親吃,誰知飯一到口,即化為火焰。為什麼?業障太深重了感召的果報。目犍連雖然神通第一,也無法改變母親的定業。此即“佛法大、大不過業力,業力大、大不過願力。”
   目連沒辦法只好去找佛。佛說:“你母親生前誹謗三寶,斷他人慧命罪業太重了,非你一個人的力量能解決的,既使佛也拯救不了,若想救你母親,應該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設盂蘭盆供(解:倒懸),這一天供養三寶功德大矣!你母親就會離苦得樂。”目連依佛教誡其母才生天,免受地獄之苦。所以每年農曆七月十五寺廟都作盂蘭盆法會,超度七世父母和現生父母,在世的父母亦可得到增福延壽的利益。當今有人說他神通如何廣大,只要肯出錢就能將其三惡道眷屬,統統讓其昇天或送到極樂成佛,真是無稽之談,佛辦不到的事他能辦得到?純粹是大妄語,要進拔舌地獄的。我市十幾年前有一位能掐會算,畫符持咒、遣神驅鬼,打表消業、無所不能,靈驗非常,人稱沈活佛,所賺的錢給兒孫買樓房等,受益匪淺,……走時現地獄相,自己咬斷舌頭方咽氣,血水從口中淌一地。現在的人只管錢不管因果,可憐愍者呀!
   六道輪迴是真是假?亦真亦假,亦假亦真。四聖法界亦然,都是心造識變的。嗔心重——地獄;貪心重——餓鬼;愚癡重——畜生;守五戒——人道;修十善——天人;修十善若未斷嗔即為修羅,有天福無天德故。此即六道。修四諦法——二乘;修十二因緣——緣覺;修六度——菩薩;修清淨平等——“心印”就是佛。此為四聖法界。佛法大、大不過業力,業力大、大不過願力。信、願、行三資糧具足,就能往生淨土,就是佛願接、我願去,如法修、善行作助緣,今生就成就了。
   “摩訶迦旃延”,譯文飾。因他思惟敏捷,善能說法,令人心悅誠服故。他是佛十大弟子中論議第一。又叫扇繩,如扇繫繩。因他出生後父親就死了,母親想改嫁,可是有此子成為改嫁的累贅,就好像有一條繩子把她拴住了,不能隨願改嫁,故名扇繩。亦名好肩、思勝,皆從姓為名。迦旃延的父親是國王的國師,迦旃延從小跟隨舅父阿私陀仙學習,通達四禪五通。阿私陀仙對他說:待悉達多太子成道後,你要拜他為師。迦旃延懂多種文字,一次波羅奈城附近,發現一座古碑,上面的文字無人認識,國王出榜,有能識者給重賞。他應徵認出大梵天(欲界上之色界天)上的文字。其內容是:
      什麼人是王中王?什麼人是聖中聖?
      什麼人是愚人?什麼人是智人?
      什麼人沉溺在生死海?
      什麼人解脫在逍遙園?
      怎樣離垢染?
      怎樣證涅槃?
   迦旃延譯出的碑文傳誦全國,但無人能解其內容。他為了弄懂其中的內容遍訪了六師外道和一些有權威的老婆羅門,都無人能答出來。最後他想到阿私陀仙說的悉達多太子,聽說現已經成道,何不向他請教,以解開碑文的秘密。於是他到竹林精舍訪問佛陀。佛以偈語回答說:
      王中之王是第六天王;聖中之聖是大覺佛陀。
      被無明染污的人是愚人,斷除煩惱的人是智者。
      有我、法二執的人沉溺在生死海。證緣起性空的人解脫在逍遙園。
      修道斷貪嗔癡才能離垢染,勤修戒定慧即能證涅槃。
   迦旃延聽了佛的回答,當下邁進了真理的世界,歸依了佛陀。
   迦旃延歸入佛陀後智慧猛增,所有難題在他面前都會迎刃而解,所以稱論議第一。有一天一個婆羅門修道者問:婆羅門與婆羅門相爭,刹帝利與刹帝利相爭,是為了什麼?(刹帝利王室種族)
   迦旃延答:“為了貪欲。”
   “比丘與比丘相爭又為了什麼?”
   “是我見和法執。”
   “什麼人能離開貪欲、我見和法執?”
   “我的老師——釋迦牟尼佛。”
   婆羅門修道者聽了迦旃延的話也歸依了佛陀。
   他的好友魯醯(音:希)遮家中富有,一次見面,他為解開好友的疑惑心說:我們出家修道是為了脫生死,千萬不可把信仰和修道當成職業,現在婆羅門(婆羅門,據說是梵天的後裔,謂淨行、高貴、捨惡法之人,是天竺四姓之一)修道者專為別人祭祀作法,好像當作生意來經營,那些出家的婆羅門有幾個是為了修道的?都是為了名聞利養,還裝出很虔誠的樣子,掛著宗教的招牌,而追逐私欲,這是佛門最大的悲哀!魯醯遮聽了迦旃延的話,改正了對佛法的偏見。二千多年後的今天又是什麼樣呢?
   還有一次他看見一位婦女欲投河自殺,經詢問得知,她是富人家的奴隸,猶如解放前西藏的農奴制,沒有人身自由,成年累月的勞動,不但衣食不周,還要作主人的出氣筒,無端遭受打罵,想想活著不如死。迦旃延說:富人是前世布施,施捨得來的福報,貧窮是前世沒有布施修福。你把貧窮賣給我好嗎?婦人聽後十分驚奇地說:“貧窮也能賣出?還有人買貧窮的,多新鮮!”之後婦人又很為難地說:“我一無所有,拿什麼賣給你呢?”“你現在對我比丘行布施,就等於將貧窮賣給了我嘛!”婦人攤開兩手迷惑不解。迦旃延說:“我這裏有一個缽,你在河裏淘一缽水給我,此功德大矣!”此婦女以此供養四果阿羅漢之功德,不久得生忉利天享天福。
   佛有時令迦旃延代座說法。他辯才無礙,長於議論,先闡述原則再舉實例,令人易解。如他說無常:“一切事物有聚必有離,有生必有死,有成必有壞。世間一切有為法,山河大地森羅萬象都離不開無常的法則。再舉自然界和社會上各種實例:自然界春天來了百花開放,秋風一起黃葉飄零;無量光明的太陽天天要消失在黑暗的夜裏;美貌紅顏的倩女漸漸鷄皮鶴髮,老態龍鍾;恩愛眷屬面對死亡時誰也不能替代;各位權勢轉眼即逝;天災人禍無人能改變,這些都被無常所吞食,只有佛法才能證得不生不滅永恆的生命……”迦旃延說法入情入理,論議清晰,稱論議第一。
   唐,南泉禪師曰:真理不在於知與不知,知是妄見,不知是麻木,如果能毫無疑惑地證得真理,就如同虛空似的開闊、毫無間隔,是不會受外在是非觀念的約束的。
   《華嚴經》:“無見即是見,能見一切法;於法若有見,此則無所見。”知識是對現象世界的認識。自性則是超越現象的,只能感覺、不能想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能夠用見聞覺知去分別的都不是自性。不能離諸見,則無以明自心,不能知正道矣!”知見愈多,去道愈遠。
      南台靜坐一爐香,終日凝然萬慮忘。
      不是息心除妄想,都緣無事可商量。
   “阿耨樓馱”,又稱無貧尊者,也叫阿那律。在無量劫前,他曾供養一位辟支佛。七天吃一餐的辟支佛這天又托空缽回山了,當時鬧災荒,家無隔夜糧,怎麼會施捨給出家人呢?阿那律當時是個農夫,他正在農田裏幹活,當看到老比丘托空缽而回即生同情心說:這大災荒年,修道的人都沒飯吃,太可憐了,你若不嫌棄這碗秕糠飯供養給你。辟支佛很高興的接受了供養,馬上就顯神通,現十八變說:“我接受了你的供養,你以後生生世世再也不會貧窮了。”阿耨樓馱繼續耕田,不一會從田裏跑出一隻兔子,跳來跳去,跳到他肩膀上說啥也弄不下來了,回家妻子取下時,竟然是一隻金兔子,他將一隻腿剁下換錢,一會兒又長出來了,從此後他擺脫了貧窮,不但此生是富翁,乃至九十一劫他都富貴榮華。此即供聖人的果報。當今魔盛法微,應具慧眼搞布施,否則上賊船容易,下賊船難。
   阿耨樓馱是淨飯王之侄,世尊堂弟,阿難的哥哥,羅睺羅之叔父。佛在世時對釋迦族跟他出家的人要求特別嚴格。一次佛說法時阿那律打瞌睡,不敬法了,佛陀批評他說:“咄咄何為睡,螺螄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阿那律聽佛的批評,跪下懺悔說:“從今後盡形壽,不再睡眠。”沒有多久即患了眼病,佛勸慰說:“修行不食固然不行,太過了也是不行,一切眾生都要有食物才能生存,耳以聲為食、鼻以香為食,舌以味為食、眼以睡眠為食,你應睡眠保護眼睛。”並請名醫為他治療,阿那律倔犟地回答:“我發誓不睡眠就是不睡眠。”不久他的眼睛瞎了,三衣破得實在不能穿了,佛陀親自為他剪裁,縫製衣服水準非常高,眾人非常敬佩。可見佛的平等心、慈愛心。
   佛教阿那律修習金剛照明三昧,不久阿那律證天眼通,不論遠近、內外,肉眼看不到的地方,他能一目了然。佛說彌陀淨土有人不相信,請阿那律用天眼觀之,果然不虛,使人們生起虔誠的信心。
   “劫賓那”,譯房宿。因其父母四十歲左右尚無子,向星辰祈禱而生故名之。另外劫賓那初出家時行往佛住處,中途下大雨,即借宿陶師家以草為座,到夜晚來一位老比丘,劫賓那即將草蒲讓與比丘,自己席地而坐,來者就是佛,為他說法,即證羅漢果。劫賓那善識星宿,明識圖像,從而在眾僧中得名為星術學第一。
   “憍梵波提。”譯牛相,因昔五百世、曾為牛王,以其宿業,身帶牛相故。此即如是因,如是果。“眾生畏果不畏因,菩薩畏因不畏果、果報現前樂於接受。”安士高曾兩次主動找冤家對頭還命債……憍梵波提尊者前世作沙彌時,輕視戲弄老比丘,說老比丘吃飯時如牛反嚼,又不知發露懺悔,結果五百生中投生為牛,還口業、意業之債。“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今見他人死,不久輪到我。”對任何有宿疾之人應以平等心、慈悲心、同情心、憐愍心相待,千萬 峛 峛R`綩垗b@峛@@峛慌麦v、不怕累,吸允傷口膿血,塗藥、洗其換下的髒衣,始終如一,方得到其生癩比丘口授心經,仰仗此心經解脫妖魔鬼怪的干擾,越過了八百里沙漠。所以萬不可以貌取人。
   “憍梵波提尊者一朝口業,受五百世的牛業報,由此看來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謹慎小心,時時檢點反省自己,一個欲當生成就之人,是不可隨便誹謗、破壞別人的,尤其是對講正法者你說是邪法,斷他人慧命叫減損謗,講邪法你說是正法叫增益謗,兩者皆墮無間地獄。講法亦然,根本法有一句講錯,即墮五百世野狐身。我無學、無修、無悟、更無證,愚不可及、不敢講法,更無法可說可講,只是談體會。”
   此尊者受畜生報,業報完了後而得人身,仰仗根性好,又生在佛住世時。今雖成道,但五百世的餘習還在,嘴總是像牛嚼草似的,咀嚼不停。佛恐怕他人誹謗聖者感召過失,送他一串念珠,別人看他嘴動誤為念佛、持咒、誦經呢。佛又恐別人不知他是聖人而譏嫌,將其送天上受供。因其過去世為大雁時,以供養雁王之功德,今生為羅漢常在天上。佛一次受阿耆達王請,五百比丘皆食馬麥,而憍梵波提自己獨在天上尸利沙園,受天王供養。
   憍梵波提實際是舍利弗的弟子,佛入滅後迦葉欲結集毗尼法藏,長老阿那律尊者推薦憍梵波提,並告知他現在天上尼利沙樹園中住,可派人請來。迦葉便派一尊者至天上傳迦葉意。憍梵波提問:“是否佛入滅了?”
   “佛已滅度。”
   “佛滅度即世間眼滅。我師父舍利弗又在何處?”
   “舍利弗已先佛入涅槃。”
   “佛法將各自別離,奈何?大目犍連今在何處?”
   “也已滅度。”
   “佛法欲散,大善知識都入滅了,眾生可憐。我住天上毫無意義了,就此入涅槃吧!”即入禪定中,踴在虛空,身放光明,現種種神變,自心出火燒色身,身出水至大迦葉處,水中有聲說偈言:“憍梵波提稽首禮,妙眾第一大德僧,聞佛滅度我隨去,如大象去象子隨。”後人稱此偈為水說偈。
   樂在天上,不樂人間者,牛跡比丘為第一。
   “離婆多”,譯假和合。此尊者未出家前窮困非常,一次夜宿空亭,來了兩個大小鬼拖著一具屍體,兩鬼看見他即問道:“喂!你要我們吃這屍體,還是吃你!”離婆多默不作聲,於是兩鬼商議由大鬼吃屍體,小鬼則撕裂離婆多的一部分身體補上死屍。不久大鬼吃光了屍體,小鬼也將離婆多的整個身體,全補在屍體上了。他萬分驚惶:“我身上的肢體都安在屍體上,我的身體一點也不存在了,沒有自身怎麼辦?”
   次日他精神恍惚,在街上亂跑,逢人便問:
   “我還有身體嗎?告訴我!”大家以為他發瘋了。跑著跑著他遇著一群比丘,又問:“你們看見我身體了嗎?”其中有證果的阿羅漢,知他出家機緣已至,乃說:“人身本假,而非自有,你若修行證果,就擺脫此身的累贅了。要肉身又有什麼用呢?”他聽後猛然醒悟,歸依佛陀,證阿羅漢果。由此漏盡得道。阿含云:坐禪入定,心不倒亂者,離婆多為第一。
   一個修行人,我相是修淨心的最大障礙。勘破我相,才能見到自性如來。所以,悟道之人能夠把一切,包括自身都置之度外,不把外界的污辱、誹謗、迫害看得重,而作消業想。心性空寂為修行之道。
      咫尺無人到,山黃始覺秋。
      關坊瞬間夢,拋却世間憂。
   “畢陵伽婆蹉”,此云餘習。以有高慢之餘習故。此尊者五百世為婆羅門貴族,其傲慢習氣未斷,每當過恒河時,即喚河神云:“小婢止流,令我過去。”河神不服,奈其為證道之尊者,不敢不聽。河神向佛訴尊者不敬語言粗魯之事。世尊令其當眾向河神懺悔認錯。他很虔誠地合掌向河神道歉:“小婢莫嗔!”引得大眾皆笑,但他尚不覺己錯。佛言畢陵伽婆蹉,內心並無輕慢之心,純屬習氣,往昔河神乃其家的使女。老人言青山易改,本性難移。愚公可移山,習氣實難移。我壞習性更多,入佛門雖對此慎而慎之,但時有不覺而犯之,如當幹部說上頭話說慣了,稍不留意對人則有命令口吻……阿含云:樹下苦坐,不避風雨者,畢陵伽婆蹉為第一。
   “薄拘羅”,此云善容,又云重姓。因其相貌端莊,故謂善容。毗婆尸佛時,有一比丘患頭痛,薄拘羅尊者以一果藥布施有病的比丘,使其病癒,因施果故,感九十一劫人天受福,此外尊者在過去無量劫前,專修“戒殺”,不但身不造殺業,內心也清清淨淨不起殺念。因受持精嚴,故得到五不死報:
   ⒈繼母將其置火爐中燒不死;
   ⒉繼母將其置沸湯中煮,若無其事,煮不死;
   ⒊繼母將其推入河中,水溺不死;
   ⒋河中大魚吞之不死;
   ⒌刀割不死。大魚被人捕後,剖開腹中不傷其人,捕魚人即收為子,其父聞之,去索要,對方不給,後經協商作兩家之子,故云重姓。薄拘羅尊者壽命極長,八十歲時無一絲頭痛腦熱病,活了一百六十多歲。有異學問之:汝於八十年起欲想否?答不應作如是問。我八十年未曾起欲想,尚未曾起一念貢高,未曾受居士衣,我結跏趺坐,於八十年未曾依壁依樹……此尊者喜寂靜,不喜憒鬧。薄拘羅在眾僧中為閒居第一。
   “摩訶拘絺羅”,此云大膝,言膝骨大也。又稱長爪梵志。梵志者,以淨行為志向者,除諸妄想。又譯外道出家而修此法亦稱梵志。摩訶拘絺羅,是舍利弗的舅舅,在與其姐姐辯論中每次都能論勝姐姐,可是自從姐姐懷孕舍利弗後,就再也辯不過其姐了。他知姐姐懷上了大智慧之人,是藉助母口而論辯,將來出生時自己更不是外甥的對手了。他即出家作梵志,入南天竺國,始讀經書,讀許多經論。別人都譏笑他,未出生的小孩都辯論不過,你讀一輩子經也不會長智慧的。他感歎地說:“在家為姊所勝,出外為人所輕”,遂發願:誓不輟學。他連剪指甲的時間都覺得是浪費,人見其指甲很長,稱長爪梵志。學了十八年才回家,姐姐告訴他,外甥已做了佛的弟子。他聽後內心很不服氣,心想我外甥十八歲聲震五天(天竺國),你一個出家比丘有何德何能,用什麼妖術將我外甥騙去?他理直氣壯地到佛所,佛幾句話將其問住,他答不上來拂袖而去,至中途醒悟,於佛生信心。佛為說法,斷其邪見,歸佛出家。阿含云:得四辯才,觸難能答者,拘絺羅為第一。亦稱辯才第一。他與薄拘羅尊者都是佛的常隨影響眾。
   “難陀”,佛有三個弟子都叫難陀(難陀、阿難陀、孫陀羅難陀),此難陀是放牛難陀。譯“善歡喜”,他曾問佛放牛十一事,佛答復非常圓滿,知佛具足一切智,乃跟佛出家,獲阿羅漢果,他極聰明,音聲絕妙。以欣道而立名。
   “孫陀羅難陀”,此尊者之名是跟著他妻子孫陀羅而立名,因他極愛戀之妻的緣故。孫陀羅譯“好愛”、或“端正”、“艷喜。”孫陀羅難陀與佛長像酷似,有人不認識佛的,則誤認他為佛,所不同者矮佛四指。他是佛的同父異母的親弟弟。他的妻子孫陀羅,美艷絕倫,孫陀羅難陀極愛戀她。佛見他出家因緣已熟,想度他出家,可是他捨不得妻子。佛第二天設一個方便法門。佛到王宮化齋乞食,要他的弟弟孫陀羅難陀親自將齋飯送到祇園精舍,他平日廝守妻子身旁寸步不離,但又不敢違拗哥哥(佛陀)之意。他告知其妻給哥哥送齋飯去,孫陀羅往他手心裏吐一口口水,限他口水未乾之前馬上回宮,否則不准他進門,他答應妻子的苛求。到了精舍,佛不准其回家,硬給他落了髮,他幾次想回家都不得便。佛看他悶悶不樂、無精打采帶他去山上散心。在山上看見許多猴子,佛問:“你來比較一下,是孫陀羅美麗,還是猴子美麗?”“當然孫陀羅美麗了,佛陀怎麼能將猴子比孫陀羅呢?”佛說你很聰明。佛又帶他到天宮見天女、嬋娥,佛問他:“你看是天女美麗?還是孫陀羅美麗?”“當然是天女美麗了,孫陀羅與天女比就像猴子似的醜陋。”他見一群天女沒有天子陪伴,就上前去問:“你們的主人怎麼不在呢?”天女回答說:“我們的主人是佛陀的弟弟孫陀羅難陀,他現在已跟佛出家修道,來世就生到天宮來,我們這些天女都是要陪伴他的。”難陀聽了非常高興,心想我將來擁有這麼多天嬌美女陪伴我,我一定要用功修行。從此他將孫陀羅完全拋到腦後,一心只掛念天女。佛知他修行的目的是為了享天福,做天女的主人,有一天佛又帶他到地獄去見識見識。地獄恐怖極了,刀山、油鍋、火湯、拔舌……各種地獄,血、火、鐵、石的刑具,受者鬼哭狼嚎,慘不忍睹,使他毛骨悚然,全身不由自主的戰慄!最後來到一所地獄,見兩個鬼卒守著一口油鍋,鍋底火時燃時滅,兩鬼懶洋洋地無所事事。他問其中一鬼,為何沒有受刑之人?鬼回答說:“受刑之人來這裏還要很長時間呢?佛有個弟弟叫孫陀羅難陀,現在隨佛出家修道,死後生天享天福,待天福盡才來這裏受刑,將受無量劫輾轉地獄之苦,又過無量劫投生畜生……永無得人身之機會了!”難陀一聽頓時嚇出一身冷汗,原來油鍋是為自己準備的。佛將他帶回人間,為他說苦、空、無常、無我之法。孫陀羅難陀最後證阿羅漢果。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富樓那譯“滿願”,是其名;尼多羅尼譯“慈”,是其母姓。總譯滿慈子、滿願子,他與佛同日而生。其父於滿江禱梵天求子,夜夢七寶器,盛滿珍寶入母懷而有孕,以遂父願,故言滿願。富樓那父親是印度有名的富翁,佛在鹿野苑初轉法輪時,富樓那聽佛說法,了悟世間恩愛與財富,終有離別失散之時,人生最重要的是尋求永恆的真理,他歸依佛陀,從事探索真理、宣傳真理的活動,猶如行雲流水到處漂遊,到處弘化、到處為家,生活非常艱苦,除三衣一缽外、別無常物。
   富樓那說法善巧,入情入理。他說:佛陀的教法如同甘露法水,能洗滌眾生的心垢,戒定慧三學能醫治眾生貪嗔癡的心病,此病之惡必死無異,永無解脫。
   富樓那在布教時具足十德:⒈善知法義;⒉能為宣說;⒊處眾無畏;⒋辯才無礙;⒌方便巧說;⒍隨法行法;⒎具足威儀;⒏勇猛精進;⒐身心無倦;⒑成就威力。佛陀經常在大眾中稱讚他說法布教第一,要求大家向他學習。
   講一公案:某信徒向佛光師問:“佛經上說:供養百千諸佛,不如供養一無心道人。不知百千諸佛有什麼過失?無心道人有什麼德行?”
   佛光師答:“一片白雲橫穀口,幾多歸鳥盡迷巢。”
   信徒不解又問:“既然說是清淨伽藍,為什麼又要敲打木魚和皮鼓呢?”(伽藍,寺院稱謂)
   佛光師答:“直須打出青霄外,免見龍門點頭人。”
   信徒更迷再問:“既然學佛修行不分出家在家,那何必著僧而出家呢?”
   師答:“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鵠能遠飛。”
   佛光師答意為:一片白雲橫在穀口,歸巢的鳥兒都迷了路,看不見自己的歸宿。執著經典、執著佛像、有解有求之心則有了物件的概念,反而迷失了自己的本心,成為所知障、偶像靈,迷上加迷。所以,學佛、修行人寧願供養無心道人也不走執著之路。眾生本俱如來智慧德能,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世人如此,佛教徒也如此。“道人無心”,則超越了分別、執著。無心亦無妄念,豈不是銷歸清淨的本性、本心,證悟大道嗎?
   敲打木魚和皮鼓,一是顯示精進不懈的精神。二是提醒他人行為要遵守規則、守法、合眾。三是徹底敲打掉內心的妄念煩惱,不受魔擾和五欲六塵的束縛。
   孔雀色彩斑斕,絢麗多姿、尊貴莊嚴,人見人愛、令人心傾,但活動範圍局限小,眼界不寬,怎能像鴻鵠(天鵝)那樣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高翔於九天之上呢?在家修行固然很好,但每日雜事不斷,煩惱疊興,外界的誘惑力太大、境緣復雜,“定力不充”,則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怎比得出家人雲遊四海,“無牽無掛”,逍遙自在呢?
   “末法時期應作別論。”出家有四:一、心出家身出家為聖人;二、心出家身在家為賢人;三、心在家身出家為偽人;四、心在家身在家為愚人。應恭聖人,敬賢人,默擯偽人,度愚人。“邪師說法不得不防。”當今正處魔盛法微的時代,若不講三法印、實相印者就是魔說。應以四依法鑒別是非、正邪。所以應誦讀大乘經典,以文字般若開啟自性般若,才能展慧眼,識妖邪。玩弄神通、妄說因果、販賣佛法、妄說佛像靈騙人、捨錢消業、代人消災等皆是欺騙的手段,其軸心是一個“錢”字。
      為悟明心紙上鑽,廢寢忘食幾多難。
      純印示現修行路,始知平生被眼瞞。
   “須菩提”,譯善業、空生。其生之日家中珠寶、筐篋(音:切)器皿皆空,故名空生。父母驚異,請問相師,相師占云,此是吉中之吉,七日後又復回,故又譯善現、善吉。當佛陀去他家鄉布教時,須菩提出家做弟子。
   須菩提見空得道。佛在祇園精舍準備說金剛般若時,他站起問佛: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應如何安住?如何降伏其心?佛答:安住菩提心,即是布施時要行無相布施。度生時要行無我度生。如此安住才能降伏心中妄念,我法二執不能纏繞。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不能束縛。離一切執才能見到空理,離一切相才能見到人生。須菩提聞佛說法,證悟空之理,在佛十大弟子中被稱為解空第一。
   什麼是空?空是指宇宙間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因緣所生、因緣所滅,究竟而無實體,叫作“空”,也是假和不實的意思。因緣,因是內因、緣是外緣,因緣生法、緣起性空,就是諸多條件有生滅的,無常的、有變化的,生滅、無常,有變化這些都是空的同義詞。佛教說的空不是虛無的空,不是空洞的空、更不是無因果的空,不是因緣生法的空、而是終極之空,是充滿了利人濟世,廣修六度萬行的菩薩精神。
   傳說佛到忉利天為摩耶夫人說法,三個月後回到人間,大家爭先恐後地前去迎接,唯有須菩提穩坐石窟縫衣。他想佛的真身不是六根可以見到的。我現在若去接佛是把佛的法身當成“地水火風”四大假合的肉身,是不識空性的表現,不識諸法空性,就看不到佛陀的法身。空性無處不在,佛法身也無處不在。所以他安然不動,繼續縫衣。
   在眾多弟子中,蓮花色比丘尼以神通第一個見到佛,她邊頂禮邊說:弟子蓮花色第一個迎接佛。佛說:“第一個迎接我的人不是你,是須菩提。因須菩提觀諸法空性,見空即見如來,所以他是第一個見佛陀的人。
   須菩提的胸襟闊達自在,為諸比丘所敬佩。有人對他冷嘲熱諷時,有些人為他鳴不平,須菩提對這些好心人說:修道的人要將譏諷譭謗甚至迫害,看成是助道的增上緣,借此可消除業障、加強信心,看透世間不可久呆。諸法空性的真理,是無我無人、無彼無此,無高無下、無凡無聖,平等一相。辯白、爭論、報復是勝負心、嫉妒心,與真理相違。由於他對任何人、事都能做到無惱無爭,佛陀對他的修證十分欣賞,稱讚他已證得無諍三昧,是人中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阿難”,亦稱阿難陀,譯“慶喜”。又名無染。出家後見美貌女子、不起染心,故剛出家得入聖流果(須陀含),至楞嚴得二果(斯陀含),結集經典時方證四果阿羅漢。佛成道日誕生,他是白飯王次子,佛之堂弟,其兄即提婆達多。佛弟子覺得佛身邊需要一個常隨侍者,集眾推舉,一致認為阿難最合適。阿難提出三個條件:一、佛陀衣不論新舊,自己不穿;二、佛應供,自己不隨前去;三、不該見佛陀的時候,自己不隨便見。當舍利弗、目犍連,轉告佛時,佛非常歡喜地說:“阿難是一位品格優秀的人,提此條件是為了避嫌。”佛五十三歲時,十九歲的阿難,在竹林精舍正式被選為佛的侍者,侍奉佛二十七年。他待人謙遜誠懇,總是樂於助人,人們渴求見佛時,他總是巧妙安排、滿足其願,所以深受眾人尊敬,比丘尼能加入僧團與其有很大貢獻。另外佛教聖典流傳於世,全仰賴阿難之功。
   阿難一百二十歲時,一天在路上聽到一位比丘誦偈曰:若人生百歲,不見水白鶴,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見之。阿難懇切地糾正說:“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此比丘回去見師父,告知阿難糾偈一事。師父說:不要聽阿難的,他已老朽,出言多忘失,未必可依信,汝但依舊如是誦持。阿難聞聽後,心想我為眾生誦出佛陀大法,而人們不信,眾生我執我見深重,“愚癡難化”,不依佛法奉行了,我一棵孤樹能遮多大蔭涼,佛法大廈將傾,獨木難支。我留在世上已沒啥意義了,還是早入涅槃為宜。於是他到摩竭陀和毗舍離兩國交界處的恒河上空進入涅槃。爾時阿難見阿闍世王與毗舍離王於恒河兩側分別勸請即想:我若偏向一國而般涅槃,諸國爭競、無有是處,應以平等度諸有情,遂於恒河中流將入寂滅。舍利分四份,一份與釋提桓因。一份與娑伽龍王。一份與毗舍離王。一份與阿闍世王。四處各起寶塔而供養之。可見阿難大乘菩薩濟世度人的精神,是多麼可貴呀!阿含云:知時明物,所至無疑,所憶不忘,多聞廣達,堪任奉持者阿難為第一。
   “羅睺羅”此云“覆障”。在過去生中,他用木棍堵塞老鼠洞六天,使鼠不見天日,如是因,今世住胎六年。世尊欲出家,其父淨飯王不准許,他殷勤乞求,其父言:汝若有子,聽汝出家。世尊用手一指耶輸妃腹說,過後六年汝當生子。因在胎中六年,故曰“覆障。”佛出家後耶輸懷孕,佛的眷屬議論紛紛,怒聲沸沸、惱怒之極,眾人要懲罰她,以為她不守婦道,在外緣逼迫下,耶輸陀羅就發了個願:“若我不守婦道,跳到火坑裏,我與我兒皆被火燒死。若我是清白的,天神應該護佑我母子。”說罷即跳入熊熊烈火中,即刻火坑變成一池清水,水中昇起一朵蓮花將其母子托起,淨飯王及群臣始信不疑。此事傳開,國人亦無惡言了。“覆障”也是針對耶輸陀羅說的,因其懷羅睺羅時,產生許多煩惱障礙。
   當佛回國時,耶輸令其子托著盤子,盛著佛平日喜食之物供佛,父子天性溢於言表,自然流露在大眾面前。羅睺羅見到父親非常歡喜,總是跟在佛陀的身後來來去去。佛想到未來,淨飯王必扶持幼童做萬民之主,此非國家之福,於是就叫舍利弗收他為徒。羅睺羅十五歲出家,此為僧團中沙彌之始。
   佛陀對他要求特別嚴格,為讓他悟無常之理,要求他一個人獨自在精舍裏,結跏趺坐,思惟此理。又教他用慈悲觀除嗔恨心,用不淨觀除貪欲心,用數息觀除散亂心,用因緣觀除愚癡心。羅睺羅依此修行進步很快。
   佛看他就要證聖果了又對他說:“用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心,來對待一切人和事,你的心量就可以同宇宙一樣廣闊,把一切眾生容納到心中,即可以滅惡。”羅睺羅聽了佛的說法即從座起,頂禮佛陀說:“佛陀,我的煩惱已盡,我已證得聖果。”在佛法中他是密行第一。
   
   如是眾所知識大阿羅漢等。
   
   “如是”指上述二十一位大德之人而言。“知識”者,聞名為知,見形為識,見形為知,見心為識。心裏明白是知,眼睛看見是識。知識是對不知不識的愚癡而言的。對世出世間法通達無礙,可稱善知識,它是指智慧而說的。若依佛的根本法而論,有滿字知識(本)和權巧(跡)半字知識。滿字知識、無知無識,心清清淨淨、明明瞭瞭,不知不識、才是真正智慧,稱根本智。它無思無慮,一無所知、而無所不知,真的無妄想、分別、執著,就是佛知佛見。“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權巧(跡)半字知識不圓滿,小乘初果至三果阿羅漢即是。大乘人從初信位菩薩起:十信、十住、十回向、十地、等覺都屬於半字知識,到妙覺方為滿字知識,才真正達到無知而無所不知。前者為有學,後者為無學。
   “大阿羅漢”,聲聞乘中的最高果位名,含有殺賊、無生、應供等義。在此大阿羅漢眾中,亦含非斷盡阿羅漢者,如阿難、羅睺羅。無生是解脫生死不受後有,證阿羅漢果真的無煩惱了,出三界沒有分段生死了。可接受人天的供養——應供。殺賊,是殺盡煩惱之賊,煩惱、無明,影響本覺的賊統統殺,不但殺賊、也殺“不賊”,微細的煩惱在阿羅漢境界上認為是不賊,在菩薩境界上就是賊了,要回小向大不賊也殺。
   我講的公案大都是禪宗的,禪即心、正法眼藏、妙明真心,稍入此境不知不覺,就有點通你玄關之機,法益大矣!法爾如是。
   講一公案:唐,鳳林禪師與義玄師他們有一段對話甚好。
   鳳林以詩作問:“海月澄無影,遊魚獨自迷。”
   義玄反問道:“海月既無影,游魚何得迷?”
   鳳林又誦道:“觀風知浪起,玩水野帆飄。”
   義玄隨機答:“孤輪獨照江山靜,自笑一聲天地驚。”
   鳳林道:“任將三才輝天地,一句臨機試道看。”
   義玄道:“路逢劍客順呈劍,不是詩人莫獻詩!”
   鳳林不語。
   義玄乃有頌曰:“大道絕同,任向西東。石火莫及,電光枉通。”
   兩位的對話未離心源。心之快速,非電光石火可比擬,非用言語可表達。但又非如此,因為一切法皆是佛法,惟心所現、惟識所變,均在心源。心念一動即造十法界,即遊十方世界,電光石火哪及心快!由此可見,海月、遊魚、風浪、帆船,乃至寂靜的江山,詩人劍客、天地機遇,都由心所包涵,哪有什麼迷悟?又有什麼遲速呢?常住真心是超越一切的,所以它是動靜一如、東西一如、空有一如、迷悟一如、凡聖一如、諸法一如、諸見一如。
      桶底脫時大地闊,命根斷處心自清。
      好將一句彌陀號,散作人間解脫燈。
   
   復有學無學二千人。
   
   此解釋較多,要言之,小乘凡聲聞等眾修習戒、定、慧,學未圓滿者,如初果位至三果位為有學,四果羅漢見思煩惱斷盡為無學;從大乘來說,菩薩為有學,妙覺、佛究竟圓滿為無學。若從四教論,前藏、通、別為有學,圓教為無學。在此法華會上,又有有學、無學二千人。此數字表示“十如是”,即十法界始自地獄,終至佛界,各具十如是因果之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每一個如是亦含此十義,十變成百,百變成千。“十如是”此經中佛說之。
   
   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眷屬六千人俱。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亦與眷屬俱。
   
   “摩訶”譯大。“波闍波提”,譯大生主,亦云大愛道。波闍波提不單是釋迦佛的姨母,也是諸佛出世摩耶為母、她為姨母,護持他們長大,故名勝生主。波闍波提即是現今已圓寂的法王晉美彭措。佛在王宮時有三夫人(十二遊經):第一瞿夷;第二耶輸;第三鹿野。羅睺羅是耶輸所生。另“主”義,為眾尼之主。尼者,天竺對出家女人之稱謂。佛姨母是第一個要求出家的,佛不准,阿難為之三請,佛令行八敬,方准許出家。
   八敬者:
   ⒈百歲尼當禮初受戒比丘足。
   ⒉不得罵、謗比丘。
   ⒊不得舉比丘過。
   ⒋於大僧中求受戒。
   ⒌若犯僧殘(犯重戒者,猶如體殘耳。)應於半月中向僧中行摩那埵。(行懺悔,得依懺悔,洗除罪過!使眾僧意悅。此即批評與自我批評,自悔驚他。)
   ⒍每半月內當於僧中求教授之人。(宣傳聖言之法為教,傳授訓誨之道義為授。)
   ⒎不與比丘同住一處結夏安居,也不得遠離比丘住處結夏安居(為便利請求教誡故。四月十六至七月十五禁外出,致力修行)。
   ⒏安居日終,詣僧中求自恣(有大僧參加,舉所犯過,對他人而懺悔)。
   隨波闍波提出家者有六千人,皆是彼所攝之眷屬。
   
   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亦與眷屬俱。
   
   此以子標母,耶輸陀羅譯顏貌美。天人讚譽,亦有天人知識之稱而聞名也。在傢俱三從四德,她為佛在家時之妻,羅睺之母,二位聖母出家為尼眾之主,故此經列其名,亦統領眷屬。天性親愛曰眷,更相臣順曰屬。法眷屬也如此義。

心为净土  2013.7.15 12:35:29    

(317-3)  显示次数:233(179+54)     查看心为净土的所有文章 访问心为净土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网页顶端

提示  单击主页面文件夹图标 显示本讨论组主题和全部跟随主题

微信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微信»发现»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张彦梅(当宣)小波

◇    程序占用服务器时间 USR + SYS 总计 0 秒    ◇   
妙法莲华 法华论坛 www.fahua.com  WiseForum1.0  Since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