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条 »论坛首页 »法华论坛·2009版区 »展开论题组:317 »展开上一层主题组13 »展开主题组:14 2013.7.17 20:13:36  法华微信 注册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
  誦法華談體會(十三)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以一念隨喜、讀誦、受持此經之無量功德,顯此法華經殊勝之極。隨者,非事先有準備,有意而為,乃不期而遇,隨其所聞,所行也。隨是隨順、隨事、隨理、隨權、隨實。喜者,喜慶,慶倖奉行佛法,喜非但形於色,乃心悅誠服。功者,功績、功夫、功業、功效,此處即一念隨喜之功。德者,道德品行,功之所歸,不起念而得福報為德。若給功德下個定義,即無念、無知、無見、無相,是實相已悟的顯現。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開口便錯,舉念皆乖。功與德的含義是:念佛時念念無滯礙,無妄念,能伏住煩惱,洞見本性的妙用,即見性為功,平等心,清淨心是德;待人處事內心真誠、謙虛,無我慢心是功,身行順自然,與理相合是德;以佛號修清淨心與自性相應是功,在生活中不染六塵是德;念念無念,清淨心是功,心地平等、慈悲是德;無我相是功,行普供養,隨緣作善,廣行布施,心不住供養布施之事是德;心存孝敬是功,仁愛駐心是德;能念之心是功,所念之佛是德;始覺是功,本覺是德;念佛時一念不生,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一心不亂就是功德。功是純粹的功夫,德是身口意的德行。凡與清淨心不相應,所言、所行、所修之善,有相之善皆是福報、福德。但功德亦離不開福德,修福心中不落影像就是功德。福德得人天果報,功德可出三界。達摩祖師與梁武帝就因談功德一事,梁武帝不護他法,無奈到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此經亦然,若能聞、持、誦、書,功德不可思議。如來滅後,若有人偶至法華道場,聽此經入耳根毫無違逆之心,不生毀訾,而隨喜於心,能生歡喜,名自利隨喜,隨其所聞,喜為人說,名利他隨喜,功德大焉!如前經言,八部諸天見舍利弗尊者得佛授記,生隨喜心亦得授記。地湧諸菩薩,聞如來度生之事亦生隨喜,即得付囑。如今正值未法時期,人們犯的通病是依人不依法,要命的嫉妒心在佛門尤盛,從未接觸亦不相識,也不知他人講些什麼、幹些什麼、是邪、是正,就輕易的犯了增益謗、減損謗等輕法罪,種下了無間地獄的因,可憐愍者呀!因眾生不明四依法,又不具慧眼,不讀大乘經典,不知佛的根本法,故修隨喜功德很難。但亦非眾生之過,先人不善不識道德,殊無怪也!因弘揚正法,傳佛心法之人太少了。
   隨喜功德亦有感受之義,即六根、六塵、六識三者和合為受。順受為喜,違受為苦,不違不順之受為捨。凡對一切境緣必先領受而後思想,先有相後有名,故修心無別法,離名相而已。名是假名,相是假相,運用名相而不執著名相,不住名相,以此為領受之喜。顯心與所聞之佛境相順而不相違。若能達此境界絕非凡人,乃夙植德本,深具善根。什麼人可致此呢?本有法性之德,無漏之功的大菩薩或示現二乘,實非二乘,示現四眾,實非四眾而具大根性者,故一聞妙法,便現有隨順喜悅之相,能使本有之功德相顯現分明,榮發滋長。可見此品非為凡夫、二乘人所說。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法華經隨喜者,得幾所福。而說偈言:
      世尊滅度後,其有聞是經,若能隨喜者,為得幾所福。
   
   此為彌勒因聞持壽量功德,業已如佛殊勝之極,但不知偶爾或暫時隨喜功德,又當如何?尤其佛滅度後,聞此經而生歡喜,是否也有功德?得何福報呢?請世尊開示。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如來滅後,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餘智者若長、若幼,聞是經隨喜已,從法會出至於餘處,若在僧坊,若空閑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裏,如其所聞,為父母、宗親、善友、知識隨力演說,是諸人等,聞已隨喜,復行轉教,餘人聞已,亦隨喜轉教,如是輾轉至第五十,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隨喜功德,我今說之,汝當善聽!
   
   先說能隨喜之人,如四眾弟子,為已信佛法、受戒修持者,內攝人天三乘。餘智者,指未歸三寶,未聞法修行之眾。或治世名賢、隱世高流、清閑野叟、旁門異道,此外還有長幼、男女或有意來此法會,或無心偶到講堂,或聽一品、一章、一段、一句、一偈,不生嫉妒,聞此經法與心和順,不生違戾者,故云聞經隨喜。此餘眾等,聽此妙法後,遇有緣眾生能將所聞妙法相傳,隨解而說,均不必得經之全義。聞此經可不分道場、僧坊、寺院,陋地聚落、田間地頭或都城縣邑,華街柳巷等場所。說者或弟、侄等不分輩份,聽者父母,宗親眷屬,親朋好友,凡所熟悉之人,隨力演說,此諸人等,再相傳遞,一直傳到第五十人,言所傳法,義之微,其隨喜功德相當有限,既或是這樣,功德尚不可思議,何況最初在法會中,誠意精勤,信力堅固者,既或一念隨喜,豁爾開明,與實相相應,就能斷除五陰中(色、受、想、行、識)五十種惡。
   世尊重喚阿逸多,側重祥盡說,傳至第五十人時,他們若隨喜功德,汝等當聚精會神地聽,萬不可忽略,故稱善聽。
   
   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眾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若有形、無形,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無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眾生數者,有人求福,隨其所欲娛樂之具皆給予之,一一眾生予滿閻浮提金、銀、琉璃、車磲、瑪瑙、珊瑚、琥珀,諸妙珍寶,及象馬車乘,七寶所成宮殿樓閣等,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滿八十年已,而作是念,我已施眾生娛樂之具,隨意所欲,然此眾生皆已衰老,年過八十,髮白面皺,將死不久,我當以佛法而訓導之。
   
   從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至)七寶所成宮殿樓閣等,乃以財施之廣大,較隨喜之福。“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則世界之廣大且多矣。六趣四生以及十類眾生,則眾生之數不可量矣。六趣即六道(人、天、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四生即胎、卵、濕、化眾生。四生皆所感的業果;情想離合,皆是能感的業因。具體講:
   胎生:因情欲而有,乃因親愛之情,性欲交合而生。如人及走獸。
   卵生:惟以亂思之想而生,如禽獸等。
   濕生:嗅香貪味,附合而感則生,如混蟲類。
   化生:厭舊喜新,托彼而應如蝶蛾、地獄、諸天皆屬化生,惟鬼道眾生通胎化二者
   “若有形無形”至“如是等”,示四生的體性及住止之處。四生是欲界眾生;有形體是色界眾生;無形體是無色界眾生。有想是無色界,空識二無邊處的眾生。無想是無所有處的眾生。非有想非無想之識處,亦非無想無所有處之無想,即無色界第四天,這是九種眾生的名稱。
   無足眾生,蚯蚓、蛇類;二足眾生是鳥、禽類;四足眾生是獸類;多足眾生是爬蟲類。眾生之種類、數量惟佛知,菩薩亦不知,數量之大,種類之多不可量矣。雖然眾生如此之廣多,但亦能盡眾生之所求,隨所欲之樂具,一一給予滿足其所求的欲望而心無遮限。與滿閻浮提之金銀七寶及至樓閣等,則財施之廣大無邊矣。凡是眾生所需,這位大施主皆盡其所有而布施之,無有吝惜。此境界非想像可知。如此布施經過八十年,可見布施之廣,乃盡形壽時間久遠之施也。
   
   即集此眾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一時皆得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盡諸有漏,於深禪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脫。
   
   既然有財施,則眾生生活之困苦得以解決,然生老病死,流轉於六道之苦尚不能免。此非靠財施之力所能拔濟,故佛以解脫法而示教,令出三界苦苦、壞苦、行苦及八苦之難;令次第證於四果羅漢。盡諸有漏,為斷性障,將三界一切有漏之煩惱斷盡,所謂“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性障由無始具來,於諸禪定皆得自在,為斷定障。定障是由修而得。禪定可具八種解脫,即捨棄三界的貪愛,繫縛的八種禪定。
   ⑴有色觀諸色解脫;
   ⑵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解脫;
   ⑶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解脫;
   ⑷空無邊處解脫;
   ⑸識無邊處解脫;
   ⑹無所有處解脫;
   ⑺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⑻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解脫。
   四果前面已講了此處再重復一徧:初果稱須陀洹,譯預流,入聖人法性流,逆凡夫六塵流(色聲香味觸法),身心清淨,不為境界所轉。見惑八十八使斷盡,天上人間七番生死,方證四果無學位;二果稱斯陀含,譯一來往,人天各受生一次,斷思惑前六品。在三界有九地,每地有九品思惑,計八十一品思惑;三果稱阿那含,譯不來,即不來欲界受生死,已斷盡欲界思惑後三品,尚有色界、無色界七十三品思惑未斷;四果稱阿羅漢,譯為殺賊,殺盡煩惱賊。應供,當受人天供養。又譯無生,即不受生死的果報。四果又稱無學位,在二乘中為修習圓滿了。
   無畏施是救眾生命,使其離怖畏,得安樂;法施是救人慧命。法施有五種殊勝。
   一者法施兼自利利他,財施不具;
   二者法施能令受施者出三界,財施不出欲界,只能得富貴報;
   三者法施能淨法身,財施惟增色身。
   四者法施無窮無盡,財施有盡。
   五者法施能斷無明煩惱,增長智慧,財施惟伏貪愛。故法施為最,功德之勝不可稱說。
   
   於汝意云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甯為多不。彌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無量無邊,若是施主,但施眾生一切樂具,功德無量,何況令得阿羅漢果。
   
   此為較量財法施之功德。佛問彌勒,大施主將宇宙寶物全布施,此功德多不?因若干無量眾生好惡各異,而博施濟眾,不為聖所願,不能拔生死故,是為難事,雖然饋贈不絕,經長年而不厭怠,但財施只能益於生,不能益於死,利於世,而不利於道。若訓導以法,可出三界證四果羅漢,免沉溺五趣之患,使眾生受法益無窮無盡。佛喜憂在此。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因推果,勝劣便知。資身之施福德難盡,大亦小,益慧命之功德雖小亦大。梁武帝即錯解福德與功德而得福報,不能了斷生死。
   
   佛告彌勒,我今分明語汝,是人以一切樂具施於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眾生,又令得阿羅漢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聞法華經一偈,隨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此譯成施主功德不如第五十人隨喜功德之少分。因財施只救世人生計之苦,法施可令人出三界,證阿羅漢,雖然如此亦非究竟解脫;因阿羅漢著於小乘涅槃,無度生之大願,對眾生無益,故不如聞妙法一句一偈,若能明理受持,佛性種子現前,皆得佛知見耳。前者得福,後者得慧。前出三界自度為權法,羊車,後發廣大菩提心為實相大白牛車。前布施充滿四百萬億世界之諸珍寶,亦是有數之福,也是有漏,然聽聞法華一句一偈,一念含裹十法界虛空之深信,隨喜無涯,為不可稱計之無漏功德。論其教則偏果偏真有餘涅槃,怎能與圓頓一乘妙法證無餘涅槃相比?論其行則事度怎能與理度并論;論其理,則漸明焉同頓悟;論其人則千人面孔,怎能同幾乎與佛等同的妙菩薩相比?可謂菩薩,菩薩年年十八。論法施說四諦、十二因緣則易,說一乘妙法則難;論法門小乘與大乘則有天壤之別。這樣逐一對比較量,則彼布施之功狹而短,此隨喜法華之德廣而長。其功德豈是算數所能知哉?念佛亦然,有相念、計數念再多亦少,無念而念再少亦多,若能成串連片,此淨念則與淨土相應,見彌陀何難?若論功德,此阿彌陀佛聖號是萬德之本,全德立名,以名召德,名外無德。法門是愈高深,愈精要,愈簡捷,愈有效。純印老人留下三寶之一的銀葫蘆代表佛,則含此義。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輾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尚無量無邊阿僧祇,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其福復勝,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
   
   此顯示初隨喜法會者之福,較第五十人為勝。此第五十人,能以隨喜之法施饒益眾生,皆由輾轉傳說經義所致;而能將妙法傳出,全賴最初參加法會之人耳。沒有法會隨喜者演說,又怎麼能有五十人之傳說呢?故法會隨喜者,其福無能可比。因一偈一句隨喜演說,雖然得益甚微,而往往能喚起宿世之智根,由聞起信,由信生解,由解起行,由行證果。此即信、解、行、證,此乃地上菩薩之境界,聞妙法,直入佛慧,功德不可思量。因五十人屬道聼塗説之人,聽之則淺,解之則謬,尚獲如是功德,何況最初在法會中親聞者?又何況受持讀誦為人解說者?其福愈較愈不可窮矣!
   
   又阿逸多,若人為是經故,往詣僧坊,若坐、若立須臾聽受,緣是功德,轉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馬、車乘、珍寶輦輿,及乘天宮。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更有人來,勸令坐聽,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轉身得帝釋坐處,若梵王坐處,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
   
   此為隨喜生報之勝。前聞壽量品時,果報與佛等同,經行坐臥得佛受用,今隨喜之益轉身生報亦非等閑。往詣僧坊者,有人仰慕妙法蓮華經,到僧人所住的寺廟、道場坐立,在很短的時間能聆聽法華經,由此隨喜功德,來生得自受用功德。車馬為古代士大夫、大官所乘,考上狀元要騎馬,披紅綢遊街誇官,或富翁所用。象輦為帝王或王種所乘,天宮,天人飛行所乘之工具。須臾聽經亦可分專心、散心、隨喜不同,故功報有天、人、君王、士大夫之別。勸座、分座得的果報亦有天上人間之別。帝釋天即玉皇大帝,忉利天,三十三天主之位。大梵天王即色界天主,梵,清淨之義。轉輪聖王,分金銀銅鐵四輪王,當人壽二萬歲以上此輪王才出現,分別統轄四大洲。聽此經功德可得天、人等王位之福報。
   
   阿逸多,若復有人語餘人言,有經名法華,可共往聽,即受其教,乃至須臾間聞,是人功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利根智慧,百千萬世終不瘖瘂,口氣不臭,舌常無病,口亦無病,齒不垢黑、不黃、不疏,亦不缺落、不差、不曲、唇不下垂,亦不褰(音:千)縮、不粗澀、不瘡胗(音:珍),亦不缺壞,亦不咼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音:來)黑,無諸可惡,鼻不匾「匚+虎」(音:梯),亦不曲戾(音:立),面色不黑,亦不狹長,亦不窊(音:窪)曲,無有一切不可喜相,唇舌牙齒悉皆嚴好,鼻修高直,面貌圓滿,眉高而長,額廣、平、正,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見佛聞法,信受教誨。
   
   此為勸聽隨喜之果。先釋得好善友,方能勸人聽經。“即受其教”,謂此眾多人中,有人聽從其言而往聽經。“是人功德”,是人,指勸人聽經之人。“陀羅尼菩薩”,指五地以上之菩薩。“得與共處”,故常聞佛說法,因能完成慧德,永劫不受喑啞之報,音聲清澈也。此處告知道場、寺院,人與人之間切不可傷緣,應作助緣之人,有講經處勸人去聽,若阻人聽法,百千萬億世得六根不全之報,若謗正法,斷他人慧命者必墮無間地獄,永無出期。
   聞是經福相莊嚴,得六根好報。口不臭者,常出香氣,舌無病,語言敏捷也。口無病不歪斜。齒白淨、齊密、堅固端正也。唇不下垂,不脫唇也。不褰(音:千)縮,不短唇、不缺唇、不粗澀等,色赤而潤,亦不咼斜也。鼻端正而不平薄,亦非窊陷歪鼻。面貌如滿月也。此顯持經得六根清淨之報。利根智慧,意根也;不喑啞,舌根也;鼻修高直,鼻根也;見佛,眼根也;聞法,耳根也;餘皆身根。修行人應離名相運用而不執著。六根所接觸之相非真實,而依相得名更非實有。名與相均不可得。凡是有相皆是虛妄,六根、六塵、六識皆虛幻之物,猶如魔術師在舞臺表演,精彩但離不開手法門、彩法門(道具)、藥法門。人生大舞臺亦然,“日月兩盞燈,人間一臺戲,從朝演到暮,誰解其中意?”人生如夢,都是電影戲劇中的演員,萬不可執六根、六塵、六識為真實。
   “世世所生,見佛聞法,信受教誨”,生生見佛聞法世世不斷,終當成佛,其福慧何其廣大也。
   
   阿逸多,汝且觀是勸於一人令往聽法,功德如此,何況一心聽說讀誦,而於大眾為人分別如說修行。
   
   此以劣顯勝,勸一人聽法,所獲色相莊嚴之報,若能一心聽經或勸眾人如說修行,功德更為殊勝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於法會,得聞是經典,乃至於一偈,隨喜為他說,
      如是輾轉教,至於第五十,最後人獲福,今當分別之。
      如有大施主,供給無量眾,具滿八十歲,隨意之所欲,
      見彼衰老相,髮白而面皺,齒疏形枯竭,念其死不久,
      我今應當教,令得於道果。即為方便說,涅槃真實法,
      世皆不牢固,如水沫泡燄,汝等咸應當,疾生厭離心。
      諸人聞是法,皆得阿羅漢,具足六神通,三明八解脫。
      最後第五十,聞一偈隨喜,是人福勝彼,不可為譬喻。
   
   若人於法會中親聞此經,乃至一句偈頌,將其心得對他人講說偈之義理,如是輾轉相教,傳至第五十人時,其人之福報當為汝等說之:猶如有位大施主以種種財物、珍寶等作布施供無量眾生,八十年中隨其所欲樂,然被布施的眾生已體衰、髮白、面皺、齒疏,如今又面臨死亡。是時大施主欲令其脫離生死苦海,到達常樂我淨涅槃之彼岸,便向其講真實法,使之明了世間萬事萬物皆是無常,猶如水沫泡焰轉瞬即逝,應生厭離心。有緣之人聞其所說發心修行,皆證四果羅漢,具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又具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及違背三界煩惱而能以八種禪定對治的解脫之法。第五十位聞此法之人,雖然經輾轉相傳不甚準確,但聞此經名字,其福亦勝過廣為布施之人,兩者無法比擬。
   
      如是輾轉聞,其福尚無量,何況於法會,初聞隨喜者。
      若有勸一人,將引聽法華,言此經深妙,千萬劫難遇,
      即受教往聽,乃至須臾聞,斯人之福報,今當分別說。
      世世無口患,齒不疏黃黑,唇不厚褰缺,無有可惡相,
      舌不乾黑短,鼻高修且直,額廣而平正,面目悉端嚴,
      為人所喜見,口氣無臭穢,優缽華之香,常從其口出。
   
   傳至第五十人福尚無量,何況親臨聽法隨喜者。聞此經隨喜者得六根清淨。昔育王請僧人入宮供養,當時有一位比丘名叫優缽羅,其人口中常出優缽羅華香,育王懷疑這位比丘年少,口中可能含有香料,即叫人洗沖其口,洗漱後口中香氣更濃。王問是否口中經常含此香?比丘答,非也!乃在過去迦葉佛(人壽二萬歲)時,身為法師讚揚佛法,以此因緣,故四十九億歲轉生人天中,口常出此香。王聽後更加尊敬此比丘。今勸人往聽,又能讚揚此經深妙,得六根殊勝報,可見法華神功不可思議。若能常讀誦妙法蓮華經,口吐芝蘭的香味,不足為奇。
   
      若故詣僧坊,欲聽法華經,須臾聞歡喜,今當說其福。
      後生天人中,得妙象馬車,珍寶之輦輿,及乘天宮殿。
      若於講法處,勸人坐聽經,是福因緣得,釋梵轉輪座。
      何況一心聽、解說其義趣,如說而修行,其福不可限。
   
   有人為聽法華經到寺院、道場,在很短時間聞聽此經而生歡喜心,其人命終時得人天報,其福無量。若勸人坐下來聽法華經,可受人天恭敬,若能依法去修行,福報不可限量。
   講一公案:佛印大師是宋代著名禪師,少時出家,他天資聰穎,博通諸經,擅長言辯,為鎮江金山寺方丈,與大詩人蘇東坡交往甚密。
   一日蘇東坡欲拜訪佛印禪師,事先寫信要求佛印禪師,以趙州和尚迎接趙王的禮節迎接他(即在屋內等待不用出寮房)。
   蘇東坡如約來到金山寺腳下,很遠就看到佛印禪師立在山門前恭候他。
   兩人寒喧後,蘇東坡譏諷佛印禪師道行沒有趙州和尚高遠,趙州和尚對王駕來訪乃不卑不亢,足不出戶,有法王之風。古時或以佛教為重的社會均以出家人為大,視為三寶的代表,故趙州和尚不迎接趙王。
   佛印禪師對蘇東坡的傲慢回敬一偈:“趙州當日少謙光,不出山門見趙王,爭似金山無量相,大千都是一禪牀。”意為趙州和尚在室內迎接趙王是缺乏恭敬心而不是道行高遠,我站在山門迎接你,是謙虛恭敬,並沒有違背你先來函告知之意。因為大千世界何處不是禪房呢?
   一日兩人出遊,見一尊觀世音合掌持念珠的像,佛印禪師上前禮拜。
   蘇東坡却問:“人們都禮拜觀世音,可觀世音却執珠合掌,他又在禮拜誰呢?”
   佛印禪師答:“這要問你自己呀!”
   蘇東坡不解地說:“我怎知他禮拜誰,在念誰?”
   佛印 峛 峛R`綩垗b@峛@@峛骸!
   此語極為中肯,佛本自身作,法在自身行,大道本自有,當努力挖掘自家寶藏。向外馳求不但不能超越物我、內外的對立,反落入我、人、眾生、壽者四相,被諸境所迷,喪却自心,參禪是如此,念佛是如此,做人立身處事亦是如此。人生在世不應為金錢、物欲所驅使,幹傷天害理之事,當克勤修省,完善自身,才會真正自在灑脫。萬不可對佛像等執著,開光是開眾生心光,去迷而悟,拂塵垢,還本源之義。觀音菩薩合掌表十法界歸於一心,絕非有些外道的胡言亂語,將好端端的合掌觀音像送寺院堆積。修行最怕迷失方向,不明佛法,愈修愈迷,可憐愍者!
   
      古人得後便休休,茅屋青燈百不求,
      遮眼謾將黃卷展,不風流處却風流。
                             ——慈受懷深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法師者分弘法法師、能受持修行之人法師。此品法師,指能行之人而言,非所行之法。能行有受持法師,即對佛法受之於心,持之於身,嚴格依教奉行;讀經法師,每日以讀經修定力;誦經法師,以背經念誦為修持;解說法師,講解經義,說明道理,令眾生依法修行;書寫法師,恭敬書寫經典、印刷經典,製光碟上網流通於世,計五種法師。若能具足十種德行即為大法師:⑴善知法義;⑵能廣宣說;⑶處眾無畏;⑷無礙辯才;⑸善巧方便說;⑹法隨德行;⑺)威儀具足;⑻勇猛精進;⑼身心無倦;⑽成就忍力。
   何謂功德前已詳講,若言之,惡盡言功,是指行為的善而言;德者善滿,指心裏的慈悲而言。
   此品是說明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蓮華經的功德,能令六根清淨,有六根互用之功能。顯法華三昧之勝益,現前即登不退地,以激發二乘精進不退之道心。法,指教體,有執持義,師謂模範,所謂“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以法律己,以戒以法為己師,推以訓物,為人之師。前法師品以法師為助發之緣因,今此品乃正顯持經之人的功德,故有區別。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摩訶薩,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
   
   每品經文各有緣起,“如來壽量”及“隨喜功德”等品,都是佛果之德,所以彌勒等覺菩薩為應機。此品是說能依教修行之人,而修行又必備精進不懈怠之精神,以此因行方能證果。念佛求往生亦然,必“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修行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故佛告常精進菩薩為契機。善男子、善女人,此處指受持戒律的四眾,若能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蓮華經》,六根皆有功德。人的六根,每一根都有一千二百功德,前後左右各三百功德。此為由功行所發生之果德。為何此段經文講眼、鼻、身功德,不及耳、舌、意功德圓滿呢?因耳、舌、意三根對妙法之義理,能聞、能說、能證之義理無邊,而眼所見不圓滿,見前不見後,見左不見右,所以只有八百功德。耳可聽四方音聲無障礙,具足圓滿,所以有一千二百功德。鼻一呼一吸有停止之時,所以與眼功德相等。舌根能嘗百味,能說妙法,故與耳根功德同。身有觸覺逆順二緣,逆不喜觸塵,順喜觸塵,有分別故不圓滿。意識善思惟,可納無量法,可分別善惡、是非、好壞,具足圓滿,所以其功德一千二百。受持《妙法蓮華經》的法師有六千功德來莊嚴六根,令六根皆得清淨。眼睛明,耳朵聰,鼻嗅香,舌嘗味,身妙處,意通達,獲殊勝的福報,故此品佛以常精進菩薩作為當機眾。若想成就必須常精進。身精進、心精進、晝夜一如的精進永不懈怠,這才有成就。
   
   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淨肉眼,見於三千大千世界內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亦見其中一切眾生,及業因緣果報生處,悉見悉知。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於大眾中,以無所畏心,說是法華經,汝聽其功德。
      是人得八百,功德殊勝眼,以是莊嚴故,其目甚清淨。
      父母所生眼,悉見三千界,內外彌樓山,須彌及鐵圍,
      並諸餘山林,大海江河水,下至阿鼻獄,上至有頂處,
      其中諸眾生,一切皆悉見。雖未得天眼,肉眼力如是。
   
   此為受持、讀誦、書寫此經的眼根功德。只有明了佛的根本法,又參研了法華玄義,才有勇氣在大眾中解說妙法。晚學入佛門時六十五歲,因眼疾十年左右未讀經,至八十歲前因佛號基本入心,佛力加持將八百度的老花鏡摘掉方有緣讀經,即發心談讀法華的心得體會,但也恐有不足之處,只是將自己的理解向有緣同修彙報,而有一點是不能懷疑的,雖然不能與天眼相比,但自己與自己比還是很不可思議的,戴了三、四十年的老花鏡可以不戴了,豈不是念佛之力嗎?今又有一願:若壽命有在亦願將讀壇經的體會也留給後人,使有緣者讀後,在修行的路上有捷徑可走。
   偈中的彌樓山,云光明山,以金色光明而稱之,為圍繞須彌山七座金山之一,每一小世界以須彌山為體,以鐵圍山為邊際。悉見三千界之須彌、鐵圍,即悉見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之各小世界。肉眼見前不見後,見左不見右,隔物不能見。天眼能見最遠、最大、最細,能透障礙,能觀未來,乃以修證而得之,須證四禪而有此通,此即色界靜慮天的天人所具的天眼通。色界有十八層天,有宮殿、國土等物質,有眼根能見之物,此天無淫欲,故稱梵天,即寂靜、清淨、淨潔、靜慮之意。分四禪天:
   初禪天有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三天,修四梵行或禪定功夫的人可生色界天。
   二禪天有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
   三禪天:少淨天、無量淨天、徧淨天、三天。
   四禪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後六為淨梵地。有的經載不一。
   受持是經者,並不須修證四禪,由是經威力所加被,以父母所生的肉眼而見大千界。此屬天臺教所說之相似位佛也。天臺宗為使修行人不循名違實、以凡濫聖,增強信心,依次進修功不唐捐,而立了六個頓即成佛的階段,稱六即佛。
   ㈠理即佛,從性體而論凡夫與佛無二無別,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本能成佛,雖然被無明覆蓋覺性,漂流生死,但佛性還是無生無滅,不垢不淨的,古德云:“動靜理全是,行藏事盡非,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其意為,凡夫一動一靜都是佛性的起用,但眾生貪染分別,起心動念皆違真性,若行若藏,皆非佛所言所行,違佛所教誡,向黑暗的路追逐物欲,去六道輪迴,沉淪生死,不知返本歸源,開顯本具的佛性。
   ㈡名字即佛,我們讀經聽講後,知道自己應當成佛,但如今乃是一個有名無實的不覺之佛。頌云:“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今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意為未聽經習教時,執生死是正常的、不可改變的,聽經後方知眾生是可以不生不死的,這是眾生本具的,“何其自性,本不生滅。”生死輪迴,皆是自己不精進修持,枉造惡業,枉受輪迴之苦,思之悔恨不已,故“翻恨自蹉跎。”晚學前世也是一個修行人,因無緣遇到帶業往生的念佛法門,又沉淪六道,迷惑愈重、愈深,在六十五歲前謗佛謗法,若非純印老人相度,必墮無間,思之毛骨悚然。
   ㈢觀行即佛,時刻迴光返照,參究自性,依解起行。頌云:“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徧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其意為,達此位次理慧相應,念念返照真常之理,去掉六塵緣影,佛法絕待圓融,不可分別對立相待立名。
   ㈣相似即佛,觀行功夫得力,六根清淨有基礎,入十信位,發相似無漏的觀行,依稀見性。頌云。“四住雖先脫,六塵未盡空,眼中猶有翳,空裏見花紅。”其意為眾生煩惱共有五住:⑴見一處住地;⑵欲愛住地;⑶色愛住地;⑷有愛住地;⑸無明住地。觀法性功行到此,則消除了前四種見思惑煩惱。而法塵的所知障尚未空盡,法執尚存。稱“空裏見花紅。”
   ㈤分證即佛,達此境無明分分破,法性分分證。漸入十住至等覺的地位。如雲霧先散開一隙,逐漸擴大。頌云:“豁爾心開悟,湛然一切通,窮源猶未盡,尚見月朦朧。”意為此時心開意解,能所雙忘,心體湛然,一切無礙。但對諸法實相尚未全解,如薄雲見月,所見真而不明,並未見性。
   ㈥究竟即佛,斷了分段、變易生死,福慧圓明,究竟涅槃,稱妙覺果海,真的達佛果地。頌云:“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復本時性,更無一法新。”意為過去棄妄執真,使真性亦成妄執,因有執之心就是妄,清淨心中無此。今真妄全消,真體圓成,乃恢復離言絕待、法爾如是的本有之性而已,沒有一樣是從外面得來的。至此覺行圓滿,稱究竟即佛。
   受持、讀誦、書寫此經,其功德猶如相似位佛,六根互用本菩薩報身方有之,此經不離應化身而即法報身,不離肉眼而顯天眼通之力。此段經文具足五眼:見大千世界,天眼也;眾生業報,法眼也;其目清淨,慧眼也;一切悉見,佛眼也。小羅漢一、二、三果見小千世界;四果羅漢見大千;辟支佛見百佛界;菩薩見千佛界;如來見微塵界。阿那律沒離父母生身可觀大千世界如自己手掌。此為眼根功德。耳、鼻、舌、身、意五根亦然。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耳功德。以是清淨耳,聞三千大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其中內外種種語言音聲,象聲、馬聲、牛聲、車聲,啼哭聲、愁歎聲,螺聲、鼓聲、鐘聲、鈴聲,笑聲、語聲,男聲、女聲、童子聲、童女聲,法聲、非法聲,苦聲、樂聲,凡夫聲、聖人聲,喜聲、不喜聲,天聲、龍聲、夜叉聲、乾闥婆聲、阿修羅聲、迦樓羅聲、緊那羅聲、摩睺羅伽聲,火聲、水聲、風聲,地獄聲、畜生聲、餓鬼聲,比丘聲、比丘尼聲,聲聞聲、辟支佛聲、菩薩聲、佛聲。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內外所有諸聲,雖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淨常耳皆悉聞知,如是分別種種音聲,而不壞耳根。
   
   此為受持法華經的法師所得耳根神通。皆是持經之力所致,故能對全法界有情無情眾生,攝之竟盡。此處諸聲分八類:
   ㈠象、馬、哭、愁、鐘鼓等為雜類聲;
   ㈡男女聲,童男童女聲,法聲、非法聲,苦樂聲等為六對聲。法聲者,有理之言。非法聲,無理之言;
   ㈢八部聲:天、龍、夜叉聲(夜叉,譯捷疾鬼,有地行夜叉,空行夜叉,天行夜叉。歸依佛法後,成為護法)、乾闥婆聲(乾闥婆,譯嗅香神,帝釋有大法會、燃牛頭栴檀香他們嗅香而至,演奏音樂,表演歌舞)、阿修羅聲(阿修羅,有天福無天德,男奇醜無比,故稱無端正。女非常美麗,常為天人妻妾。性好鬥,報復心極強)、迦樓羅聲(迦樓羅,譯金翅鳥,喜喫龍。龍王請世尊慈悲救護,佛送龍王一件穿過的袈裟拆成一縷一縷,掛在龍角上,金翅鳥就不敢喫了。這樣一來,金翅鳥沒有了食物,也來請佛慈悲,佛為牠講因果報應,讓牠改喫素食,佛弟子在午齋時,出食就是供養金翅鳥)、緊那羅聲(緊那羅,譯人非人,頭上有角,能演奏法樂曲,令聞者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摩睺羅伽聲(摩睺羅伽,大蟒神,亦稱地龍),以上是天龍八部聲,此法師對其聲分得非常清楚;
   ㈣水、火、風三災聲;
   ㈤惡道聲:地獄、餓鬼、畜生聲;
   ㈥比丘、比丘尼二眾聲,含在家二眾;
   ㈦四聖聲:聲聞、辟支佛、菩薩、佛聲;
   ㈧總結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音聲,雖未得天耳,亦以清淨常耳悉聞之,耳根不壞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父母所生耳,清淨無濁穢,以此常耳聞,三千世界聲。
      象馬車牛聲,鐘鈴螺鼓聲,琴瑟箜篌聲,簫笛之音聲,
      清淨好歌聲,聽之而不著,無數種人聲,聞悉能解了。
      又聞諸天聲,微妙之歌音,及聞男女聲,童子童女聲。
      山川嶮谷中,迦陵頻伽聲,命命等諸鳥,悉聞其音聲。
      地獄眾苦痛,種種楚毒聲,餓鬼飢渴逼,求索飲食聲,
      諸阿修羅等,居在大海邊,自共言語時,出於大音聲。
      如是說法者,安住於此間,遙聞是眾聲,而不壞耳根。
      十方世界中,禽獸鳴相呼,其說法之人,於此悉聞之。
      其諸梵天上,光音及徧淨,乃至有頂天,言語之音聲,
      法師住於此,悉皆得聞之。一切比丘眾,及諸比丘尼,
      若讀誦經典,若為他人說,法師住於此,悉皆得聞之。
      復有諸菩薩,讀誦於經法,若為他人說,撰集解其義,
      如是諸音聲,悉皆得聞之。諸佛大聖尊,教化眾生者,
      於諸大會中,演說微妙法,持此法華者,悉皆得聞之。
      三千大千界,內外諸音聲,下至阿鼻獄,上至有頂天,
      皆聞其音聲,而不壞耳根。其耳聰利故,悉能分別知。
      持是法華者,雖未得天耳,但用所生耳,功德已如是。
   
   此重頌法師耳根清淨功德。雖然父母所生肉耳,但因受持、讀誦、書寫法華經故,使耳根非常清淨,能聞三千大千世界一切音聲。迦陵頻伽,譯好聲鳥,產於雪山,在卵中便會鳴叫,音和雅,又稱仙鳥、命命鳥,即共命鳥,一個身體兩個頭,同食同鳴。梵天即色界十八層天,無欲界的飲食、淫欲之心,寂靜而清淨,梵天王名尸棄,深信佛法,每逢佛出世,他總是第一個請佛轉法輪。光音天是色界二禪天的第三天,此天人身心能放光。傳說人類祖先是從光音天而來。此天人發現地球生長一種地肥,非常甜美,清香可口如甘露,遂起了貪心,因食之過量失去神足通,不能返回光音天,留在地球成為人類的祖先。徧淨天是三禪天的第三天,上邊還有福愛天等。此法師能聞十法界一切音聲:聞六道即肉、天二耳;聞二乘聲,即慧耳;聞菩薩聲,即法耳;聞佛聲,即佛耳。父母生是肉耳,能聞內外是天耳。聽之不著是慧耳,悉能分別是法耳。一時互聞是佛耳。所依仗即法華之力。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成就八百鼻功德。以是清淨鼻根,聞於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內外種種諸香,須曼那華香、闍提華香、末利華香、薝蔔華香、波羅羅華香,赤蓮華香、青蓮華香、白蓮華香,華樹香、果樹香,栴檀香、沈水香、多摩羅跋香、多伽羅香,及千萬種和香,若末、若丸、若塗香,持是經者於此間住,悉能分別。又復別知眾生之香,象香、馬香、牛羊等香,男香、女香、童子香、童女香、及草木叢林香,若近若遠、所有諸香,悉皆得聞,分別不錯。持是經者,雖住於此,亦聞天上諸天之香,波利質多羅、拘鞞陀羅樹香,及曼陀羅華香、摩訶曼陀羅華香、曼殊沙華香、摩訶曼殊沙華香、栴檀、沉水、種種末香,諸雜華香,如是等天香和合所出之香,無不聞知。又聞諸天身香,釋提桓因在勝殿上,五欲娛樂嬉戲時香,若在妙法堂上為忉利諸天說法時香,若於諸園遊戲時香,及餘天等男女身香,皆悉遙聞。如是輾轉乃至梵世,上至有頂諸天身香,亦皆聞之。並聞諸天所燒之香,及聲聞香、辟支佛香、菩薩香、諸佛身香,亦皆遙聞知其所在。雖聞此香,然於鼻根不壞不錯,若欲分別為他人說,憶念不謬。
   
   此為鼻根殊勝果用。鼻根所嗅之香大致分五種:
   ㈠人間無情之香,須曼那華香、蓮華、沉水、末利、末香、丸香、塗香等是。須曼那即善攝意花。闍提,即金錢花。薝蔔,即黃花。波羅羅即薰花。多摩羅跋,藿葉香名,此云芬香。多伽羅,即木香。
   ㈡人間有情香:眾生香、象、馬、牛羊、男、女、童男、童女等香。
   ㈢天上無情香:波利質多羅、曼陀羅華、曼殊沙華等。波利質多羅,云圓生樹,生長在帝釋殿前,逆風香熏五十由旬(一由旬四十里),順風百由旬。拘鞞陀羅,云大遊戲,地樹香。
   ㈣天上有情香:天人身香、說法時香等。
   妙法堂又稱善法堂,帝釋所居處。四齋日帝釋與諸天人在此堂中集會。
   ㈤四聖人香:聲聞、辟支佛、菩薩、佛身香。
   所謂戒香、定香、智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此即非有形色之香,修行人達心清淨時,身體也放香。但聞者也須身心清淨、鼻根清淨乃可聞。這就是古人說的:心空聞性香。有時誦經、念佛時也會有此感應。當送往生時,修行好、品位高者,香氣不可思議,風過處即香。而且經久不散,人人可嗅到。純印老人度眾生亦放香:書放香,舍利放香,其像放香,聽其事蹟也放香,走時其居室放香百餘日並有浮雲漂動,許多人前來參觀,有的還將香氣帶回家中。凡夫但能辨別少數之香,種數多則不能分辨,此為鼻根壞。持是經的法師以清淨鼻,能辨諸香,不會錯誤,六根還可互用。純印老人走後讓我弘揚如來心法,我提出八百度老花眼不能閱讀經卷,老人說:“眼非病,病非眼,心有病否?以耳代目。”六根真的可互用。世人有的會腹語,有的用耳呼吸,乃小小之通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鼻清淨,於此世界中,若香若臭物,種種悉聞知。
      須曼那舍提,多摩羅栴檀,沉水及桂香,種種華果香,
      及諸眾生香,男子女人香,說法者遠住,聞香知所在。
      大勢轉輪王,小轉輪及子,群臣諸宮人,聞香知所在。
      身所著珍寶,及地中寶藏,轉輪王寶女,聞香知所在。
      諸人嚴身具,衣服及瓔珞,種種所塗香,聞香知其身。
      諸天若行坐,遊戲及神變,持此法華者,聞香悉能知。
      諸樹華果實,及酥油香氣,持經者住此,悉知其所在。
      諸山深險處,栴檀樹華敷,眾生在中者,聞香悉能知。
      鐵圍山大海,地中諸眾生,持經者聞香,悉知其所在。
      阿修羅男女,及其諸眷屬,鬥爭遊戲時,聞香皆能知。
      曠野險隘處,師子象虎狼,野牛水牛等,聞香知所在。
      若有懷妊者,未辨其男女,無根及非人,聞香悉能知。
      以聞香力故,知其初懷妊,成就不成就,安樂產福子。
      以聞香力故,知男女所念,染欲癡恚心,亦知修善者。
      地中眾伏藏,金銀諸珍寶,銅器之所盛,聞香悉能知。
      種種諸瓔珞,無能識其價,聞香知貴賤,出處及所在。
      天上諸華等,曼陀曼殊沙,波利質多樹,聞香悉能知。
      天上諸宮殿,上中下差別,眾寶華莊嚴,聞香悉能知。
      天園林勝殿,諸觀妙法堂,在中而娛樂,聞香悉能知。
      諸天若聽法,或受五欲時,來往行坐臥,聞香悉能知。
      天女所著衣,好華香莊嚴,周旋遊戲時,聞香悉能知。
      如是輾轉上,乃至於梵世,入禪出禪者,聞香悉能知。
      光音徧淨天,乃至於有頂,初生及退沒,聞香悉能知。
      諸比丘眾等,於法常精進,若坐若經行,及讀誦經典,
      或在林樹下,專精而坐禪,持經者聞香,悉知其所在。
      菩薩志堅固,坐禪若讀誦,或為人說法,聞香悉能知。
      在在方世尊,一切所恭敬,愍眾而說法,聞香悉能知。
      眾生在佛前,聞經皆歡喜,如法而修行,聞香悉能知。
      雖未得菩薩,無漏法生鼻,而是持經者,先得此鼻相。
   
   此偈頌顯經力殊勝,有情無情,天上人間,地上地下之物皆以鼻根通曉。五通阿羅漢皆具有,但鼻舌等根之神通則為羅漢所無,惟菩薩有此通。持經法師雖然未證菩薩果位,但以持經故可得相似之位,鼻根也具五鼻之用。以肉鼻聞內外香即天鼻也;不染不著即慧鼻也;分別不謬即法鼻也;一時六根互用即佛鼻也。以鼻知好惡,別貴賤,睹天宮等,有眼之功能用也;讀經說法,聞香能知,有耳用也;知諸華香,舌用也;入出生沒,五欲戲嬉,即觸,身用也;知染欲癡,亦知修善,即意用也。鼻根自在,勝用若此。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舌功德。若好、若醜,若美、不美,及諸苦澀物,在其舌根,皆變成上味,如天甘露,無不美者。若以舌根,於大眾中有所演說,出深妙聲,能入其心,皆令歡喜快樂。又諸天子、天女,釋梵諸天,聞是深妙音聲,有所演說、言論次第,皆悉來聽。及諸龍、龍女,夜 峛 峛R`綩垗b@峛@@峛瑸槁牱ü剩詠碛H近、恭敬供養。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群臣、眷屬,小轉輪王、大轉輪王、七寶千子內外眷屬,乘其宮殿俱來聽法,以是菩薩善說法故,婆羅門、居士、國內人民,盡其形壽,隨侍供養。又諸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常樂見之。是人所在方面,諸佛皆向其處說法,悉能受持一切佛法,又能出於深妙法音。
   
   此顯舌根之用,又顯法師巧於說法,多眾生聽受供養。舌說正法功德無量,若兩舌、惡口,說是說非則造業極大,舌若不說正法而說邪法,就造無間的罪業。若能說此妙法,則一切不善的苦澀味皆變成美味。演說此甚深妙法,不但聞者皆歡喜,並受出家、在家四眾,國王臣民以及天龍八部及眷屬恭敬供養。小轉輪王指,銀、銅、鐵三輪王。大轉輪王指金輪王。又諸聲聞辟支佛二句,十方諸佛都向是人所在方面說法,而此法師亦完全能受持諸佛所說的一切法,並以淺顯之理說出甚深微妙的法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舌根淨,終不受惡味,其有所食噉,悉皆成甘露。
      以深淨妙聲,於大眾說法,以諸因緣喻,引導眾生心,
      聞者皆歡喜,設諸上供養。諸天龍夜叉,及阿修羅等,
      皆以恭敬心,而共來聽法。是說法之人,若欲以妙音,
      徧滿三千界,隨意即能至。大小轉輪王,及千子眷屬,
      合掌恭敬心,常來聽受法。諸天龍夜叉,羅刹毗舍闍,
      亦以歡喜心,常樂來供養。梵天王魔王,自在大自在,
      如是諸天眾,常來至其所。諸佛及弟子,聞其說法音,
      常念而守護,或時為現身。
   
   此重頌舌根不僅能說法,亦能聽佛菩薩法音,接受天龍供養,顯六根互用。羅刹,可怖畏之鬼。毗舍闍,啖眾生精氣以為滋養之鬼。諸佛及弟子聞其說法音一句,乃指舌之用。能作六道語,即肉天二舌。能作二乘語,即慧舌。能作菩薩語,即法舌。一時互用即佛舌。善持是經,則所說諸法即攝徧十法界,舌之功德殊勝如是。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八百身功德。得清淨身,如淨琉璃,眾生喜見。其身淨故,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生時、死時,上下、好醜,生善處、惡處,悉於中現。及鐵圍山、大鐵圍山、彌樓山、摩訶彌樓山等諸山,及其中眾生,悉於中現。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所有及眾生,悉於中現。若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說法,皆於身中現其色像。
   
   此明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此經之人得清淨身,其身如琉璃,身相內外明徹。上下好醜生善處惡處者,即人天為上界,地獄、餓鬼、畜生為下界。好相,為人者像;醜相:胎生畜類、卵生、濕生、化生之眾生,皆在清淨的身體中顯現出來,身中不但可現六趣眾生,亦現轉輪王及其眷屬,亦能現四聖說法之色像,此身猶如電視螢光屏相似。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持法華者,其身甚清淨,如彼淨琉璃,眾生皆喜見,
      又如淨明鏡,悉見諸色像,菩薩於淨身,皆見世所有,
      惟獨自明了,餘人所不見。三千世界中,一切諸群萌,
      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如是諸色像,皆於身中現,
      諸天等宮殿,乃至於有頂,鐵圍及彌樓,摩訶彌樓山,
      諸大海水等,皆於身中現。諸佛及聲聞,佛子菩薩等,
      若獨若在眾,說法悉皆現。雖未得無漏,法性之妙身,
      以清淨常體,一切於中現。
   
   此偈頌言持法華經之人身之殊勝因緣。猶如佛的清淨法身,佛無漏清淨法身,則圓同法界,即十法界皆是佛清淨無漏法身。故十法界一切眾生,上至非想非非想天,下至地獄眾生,悉在佛無漏法性身之內一一顯現。登地以上菩薩分能證此,惟佛始能圓滿。持是經之人,雖然未修到此境界,但可與此境界相應,正顯經力之殊勝。可見此經一句、一偈皆含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凡夫思量分別、猜測是無法體會到的。持經之人須隨順信受,如教修行,明諸法實相,待心清清淨淨,明明朗朗,方能有此感應,但自知,人不知。念佛亦然,純印老人告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遠離名利,一心念佛。”“一心”十分重要,也非常難能可貴,一個道場假如有萬人念佛,修淨心,恐怕找不出一個一心的人。不能一心,往生就靠不住。經言往生要一心不亂,一心與不亂是兩回事,一心是無煩惱,除阿彌陀佛外沒有妄念。不亂是不受外境干擾,心不隨境轉,只有這樣臨終時兒女、眷屬,魔擾、仙纏,心才能不顛倒,順順當當跟佛及聖眾走。這須要有念佛的功夫,達此境即斷惑證真,但淨土不必,伏惑就能往生,這就是帶業往生。“不必三祇修福慧,但憑六字出乾坤。”八地菩薩也不明此理,純印老人是觀世音菩薩示現,她的話你不信,只能說此生與佛無緣了!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意功德。以是清淨意根,乃至聞一偈、一句,通達無量無邊之義,解是義已,能演說一句、一偈至於一月、四月、乃至一歲,諸所說法,隨其義趣,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若說俗間經書、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三千大千世界六趣眾生,心之所行,心所動作,心所戲論,皆悉知之,雖未得無漏智慧,而其意根清淨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籌量、言說,皆是佛法,無不真實,亦是先佛經中所說。
   
   持此經得清淨意根。因意根清淨故,聞一偈一句,聞少字句,即能通達無量義,世出世間一切法豁然貫通,達一聞千悟。一月四月至一歲者,古印度歲分三季,謂雨季、熱季、寒季,四個月為一季。若能在一季至一歲者,顯真如性,無法不攝,稱性之談,所謂剖一塵經能書三千界事,演一字義,海墨不窮。又一月表一實相法,四月表小乘四諦法(苦、集、滅、道)。一歲表十二因緣,雖然講說一句一偈,能令合到一切法上,皆歸實相義理,不違實相。皆順正法者,萬法惟心,以實智了知,故俗間經書,古聖先賢治世言教如:弟子規、道德經、十善業道經及世人為生計而從事的一切勞作,以實智了知,無非正法。瞬目揚眉,語默動靜皆在道上,皆為修行。古德多以小事啟發本智,喻佛法,如麻三斤,庭前柏樹子、洗缽盂去、喝茶去等等,只要意根清淨,知一切法都是自己心性,皆順正法,六道眾生心所動作皆悉知之,以心徧十方同一體故,我心佛心本一心。總言六根清淨如此,為安住稀有地,顯經力不可思議,故思量言說,絕不會出佛法之外。其所得清淨意根之殊勝果用如是。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意清淨,明利無垢穢,以此妙意根,知上中下法,
      乃至聞一偈,通達無量義,次第如法說,月四月至歲。
      是世界內外,一切諸眾生,若天龍及人、夜叉鬼神等,
      其在六趣中,所念若干種,持法華之報,一時皆悉知。
      十方無數佛,百福莊嚴相,為眾生說法,悉聞能受持。
      思惟無量義,說法亦無量,終始不忘錯,以持法華故。
      悉知諸法相,隨義識次第,達名字語言,如所知演說。
      此人有所說,皆是先佛法,以演此法故,於眾無所畏。
      持法華經者,意根淨若斯,雖未得無漏,先有如是相。
      是人持此經,安住稀有地,為一切眾生,歡喜而愛敬。
      能以千萬種,善巧之語言,分別而說法,持法華經故。
   
   此重頌。上中下法者即菩薩、二乘、人天三法。以上六根殊勝果用悉由善持《妙法蓮華經》故。雖不離凡夫之六根,而即已深入諸佛秘密之藏,故於諸法能離執著,能善分別,能為方便,統教眾生共歸佛乘。天臺智者大師,妙悟法華三昧,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此即眼根、意根清淨的驗證。
   講一公案:河南熊耳山的吳坡乃達摩祖師所葬之墓地。具名菩提達摩,譯道法。南天竺刹帝種。父王曰香至,達摩為第三子,本名菩提多羅,後遇禪宗二十七祖般若多羅,改多羅為達摩。梁武帝時泛海至廣州,帝迎至建業(南京),問曰: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有何功德?摩曰:無功德。帝曰:云何真功德?摩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曰:如何是聖諦第一義?摩曰:廓然無聖。帝曰:對朕者誰?摩曰:不識!武帝不悟,不愉快而散。達摩遂渡江止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後得慧可,付法並衣,偈云:“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又曰:此有楞伽經四卷,為如來極談法要,今並付汝。梁大通二年圓寂,葬河南熊耳山。梁武帝立碑讚其德,封為圓覺大師。達摩祖師墳墓吸引眾多僧俗前來禮拜瞻仰。有位禪僧自願為達摩祖師守墓,栽花種草,清洗打掃。人們恭稱他為塔主。
   一天臨濟義玄禪師來瞻仰墓地,塔主問道:“大師法駕光臨,不知是先禮佛,還是先拜祖?”
   臨濟斷言說:“我既不禮佛,也不拜祖!”
   塔主不解:“難道佛祖與你有冤雠嗎?”
   臨濟道:“難道佛祖對你有恩惠嗎?”
   後來臨濟對眾僧開示道:“出家人開始學道時,總是先禮拜偶像,後來又在經論中尋討。慢慢才知道這是治表不治裏、治標不治本的藥,於是一概拋棄,去訪道參禪,尋找善知識,時間長了方能道眼分明,識得天下老和尚們的邪正真偽。所以,悟道不是生下來便會的,須要體究磨練,方能一朝自省。諸位要想得法,切莫受人迷惑,只應向內向外,不被外物所縛,則透脫自在。”
   “是法平等,沒有高下。”佛是已悟的眾生,眾生是未悟的佛,兩者從理體上,從本質上是平等的,沒有高下、貴賤、親疏、凡聖之分。臨濟主張殺者,悉殺情識中的妄想、分別、執著,殺名殺相,殺煩惱,殺本體沒有的、不淨的心,就是要徹底摧毀人們心目中的凡聖思想及差別相,這與講求名位等級的儒家來說,無疑是思想的一大解放。
   
      藏經功德大如山,勸君莫作等閑看。
      若無信心難入門,僧道無戒也是閑。
      三乘妙法古今傳,開度人天大因緣。
      生死海中念佛勝,人天路上作福先。
                             ——誌公禪師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上品釋明修行法師受持此經能得六根清淨功德,但誰知自昔以來有受持此經乃至一句一偈,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之人?此品述說常不輕菩薩之所行,即是世尊在因地修行之實事。菩薩精持妙法,以一聲佛號徧記四眾,不專讀誦,但能行忍辱、精進等菩薩行,自信作佛,亦信四眾修行人作佛,終得六根清淨功德,突顯能證之人為稀有,能悟入此妙法之難,既悟守之更難,於惡世弘如來心法,弘持此經尤為難上加難。所以世尊憂懸意深,叮嚀情切,引自己往昔之事,勸人當來進修。
   “常不清菩薩”,常,恒常,永遠不變之義;不輕,恭敬、尊重義。即常不輕慢一切人,恒順眾生,不見眾生是非,但見其佛性無別。六祖惠能大師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菩薩修忍辱,於忍辱駡詈歡喜忍受,修無我行,若非入佛知見,深達實相之理,人法雙空者,是做不到的。純印老人住世時,以布施、忍辱、禪定三者帶動持戒、精進、般若,乃六度全修,沒有遣漏。此即一多一如。常不輕菩薩我法二執已破,我人眾壽者四相不生,虛心弘道,忘己利物,內懷不輕之解,外敬不輕之境,身立不輕之行,口宣不輕之教,人作不輕之事,故名常不輕。
   
   爾時佛告得大勢菩薩摩訶薩,汝今當知,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持法華經者,若有惡口罵詈誹謗,獲大罪報,如前所說,其所得功德,如向所說眼、耳、鼻、舌、身、意清淨。
   
   得大勢菩薩,即大勢至菩薩。此菩薩只要舉足邁一步,大地就會發出六種震動,可見其威勢之大。喻成就圓滿之義。當四眾弟子受持此經時,若有人加以誹謗,所得罪報即如“譬喻品”所說,若順於經義修持者,所得功德則如“法師功德品”所說。
   佛告得大勢菩薩者,以顯常不輕菩薩持經勇猛成就功德之勢力。若有惡人以不善心常毀罵佛,其罪尚輕,若有一言毀訾在家、出家眾讀誦法華經者,其罪甚重,均得六根罪業之報。又大勢至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報身,常在西方極樂世界,助阿彌陀佛接引眾生,成彌陀左右侍者,而復應化於此土中,在法華經會上證明此經之威德力也。
   
   得大勢,乃往古昔,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離衰,國名大成。其威音王佛,於彼世中,為天、人、阿修羅說法,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應六波羅蜜法,究竟佛慧。得大勢,是威音王佛,壽四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劫,正法住世劫數如一閻浮提微塵,像法住世劫數如四天下微塵,其佛饒益眾生已,然後滅度。正法像法滅盡之後,於此國土復有佛出,亦號威音王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如是次第有二萬億佛,皆同一號。
   
   此釋遠古時佛世。此方佛教以音聞為體,音以具大威神力者。威音王如來為古佛之別號,劫名離衰,謂離一切衰惡之法。國名大成,謂成就一切善法。威音王國中,亦以三乘法教化眾生。
   “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天臺智者大師依四教中的四諦,升華為藏、通、別、圓四諦:藏教的生滅四諦;通教的無生四諦;別教的無量四諦;圓教的無作四諦。前三均有不圓滿之處,只有圓教的四諦是實相、是本具,非造作而後有,故稱“無作四諦”。今舉藏教生滅四諦及圓教無作四諦,以此對比則看出其差別之大。藏教生滅四諦:
   ⑴生滅苦諦:苦由眾生心中的貪嗔癡煩惱而來,生無量苦,三苦(苦苦、壞苦、行苦)、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等。它們在眾生心中出現時的變化,以至滅亡的三個過程,其苦是無常變化的。
   ⑵生滅集諦:招感義,由內心三毒起作用,不斷造作,使煩惱接踵而至,流動遷移,遂有了善、惡、無記的三有漏業,而招感生死苦果。
   ⑶生滅道諦:以戒定慧三無漏學等佛法對治自心的煩惱,如化性可改變後天染污的習惯,使三毒得以調伏,這是道法的善巧作用。
   ⑷生滅滅諦:以修行的功用,滅盡三界因果的有為有漏法,還歸真諦的無為無漏的寂滅空境,證寂滅涅槃之樂。煩惱不生,生死則了,獲證永恆的空性,迴歸本體。
   圓教的無作四諦為佛法最究竟圓滿的體現。表現在空有一如,有無平等,大小一體,是非齊觀,迷悟不二。
   ⑴無作苦諦:諦觀五陰(色受想行識),十二處即眼、耳、鼻、舌、身五根與色聲香味觸五境為十色,加之意根、法境心稱十二處。六根,六塵,六識為十八界等迷情苦境的存在,一一皆是實相的妙現,法爾如是,所以一切苦相從圓教觀點看,無苦無樂,不必捨棄,全體皆真實故。
   ⑵無作集諦:諦觀無明塵勞即是菩提,“煩惱即菩提”。因無明無性就是法性,法性的本體就是清淨心,念念清淨心,此心就是無遮無染的菩提心,故不必離菩提而修菩提,所以無集可斷。
   ⑶無作道諦:諦觀著有滯空之邊與心外取法之邪,當下無性,無性之性即是三千諸法,即空即假即中的實相正體。邊邪之人隨聞一句一偈,皆能作佛,所以無煩惱惑可斷,亦無菩提道可修。
   ⑷無作滅諦:諦觀生滅都是緣生,緣生無性,無性則空“生死即涅槃”,即是寂滅性。此性無生怎會有滅呢?因一切眾生本具涅槃相,離開生滅就沒有涅槃可得,所以生死即涅槃,若離生死無滅可證。
   若如此而觀,則理境明了,“達理無礙境,境無礙理,圓悟一切皆自心所現”,若能真正深入無作,那麼萬物緣生皆是一乘大道,絕不會被法所拘。實相即空有一如,若言之即“純印”二字,純即空,印即法,純印合則為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中諦也。
   “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十二因緣,也稱十二緣起、十二支,它是辟支佛所修之法門。無明,過去世一切煩惱。行,過去世所造作一切業。識,投胎時一刹那的意識妄念。名色,住胎早期的心識和身體。六入,在胎中諸根具足。觸,出胎後根塵接觸生起意識。受,根塵相觸領納前境。愛,因領納則貪愛勝妙衣食住行等物資與淫欲心。取,貪欲轉盛,各方遣求,欲為取得,為己佔有。有,後有積集善惡業,牽引未來果報。生,未來受生的因緣。老死,從五陰之身住世衰變直到身壞命終。無明與行是過去的因,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現在的五支果。愛、取、有是現在造作的因,生、老死是未來的果。可見十二因緣包括三世兩重因果,若依次第而行為“順生門”,眾生依此而流轉生死。若能逆向而修為“還滅門”,出三界證涅槃。
   “為諸菩薩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應六度波羅蜜法”,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布施度慳貪(財法二施)。持戒度毀犯。忍辱度嗔恚。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內不動心,外不著相。般若即智慧度愚癡、不信因果。六度萬行體現在人生實踐之中,以菩薩心而作利樂之行,從而獲得六種度脫。六度分事修、理修,事修為相修,理修為離相修。六度觀修以禪定來體悟,然後在事緣中去應用,漸悟後使悟智與妙行成為圓融一體,不分度與非度,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自在地妙顯於生活的當下,成為圓明無礙的大修行人。此為菩薩所修之法,六度修圓滿即是佛。修六度可入於佛之究竟智慧。昔威音王為三乘各各說法,皆令直趣於究竟佛智。四天下者,每四大洲為一個四天下,閻浮提即四大洲中之一洲,稱南瞻部洲,為一個四天下四分之一,故威音王正法住世之數,為像法住世數的四分之一。以洲碾微塵,每一微塵為一劫數,其數無量無邊,除佛知餘聖賢皆不得知。閻浮提,義言勝金洲,即我們現在所依止之土。世尊此處詳細講威音王佛之事,以啟常不輕菩薩出現耳。
   
   最初威音王如來既已滅度,正法滅後,於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得大勢以何因緣名常不輕,是比丘凡有所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而是比丘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乃至遠見四眾,亦復故往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如來滅後一千年入像法時期,二千年後入末法時期,約有萬年。此處佛講像法時四眾尚不修善,何況末法呢?佛言末法魔盛法微,五十種陰魔具全,出家人身出家,心未出家,性具三惡;意中未得三昧而謂得;對佛的根本法未解而言解;未修證果而言已修證。以業通欺騙眾生,身無四威儀之德相,但有殺盜淫等染污之行,口有妄語、惡口罵詈之為,亦留戀濁世時風熏習,出入豪門,攀權貴,喜名利,我慢貢高,失戒而不修。末法眾生亦然,善根淺,業障深,疑心重,不辨正邪,對於佛法,或信而不解,或解而不修,或不解不信,假現出家、在家佛弟子之像,不依佛教誡而行,豈是菩薩道?然值此時此類四眾最有勢力,因去佛遙遠故,妄人之勢復熾,很難扶正匡邪。若發大心弘揚、護持如來正法,沒有寧捨生命不捨法的決心、毅力是做不到的。當威音王佛法衰微之際,不輕菩薩不避譏嫌,甘受罵詈、捶打之苦痛,排除一切魔障,高唱正義,以無畏之力使佛法將亡者存,將晦者曙,將絕者續,一心深信眾生皆當作佛,不敢輕慢,此正是佛出世本懷。對眾生深敬不慢,意業善也;故往禮拜,身業善也;我不敢輕於汝等,口業善也。三業至善具大忍力方名常不輕。此菩薩在在處處獨標真義,統攝群機,使實相妙法不至流失、墮落,最難能可貴的是奉持經法,行動勝於言教,所謂說一丈不如行一尺。
   此處經言“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者,汝等萬不可錯解,以經乃詮顯如來法身佛性種子之具,此經在,即佛真身在。若以佛性普觀四眾,則法身徧在大眾身中,真經在人,而不在紙墨文字,能明此理,依此而修,便為真持經矣!
   
   四眾之中,有生嗔恚心不淨者,惡口罵詈,言是無智比丘,從何所來,自言我不輕汝,而予我等授記,當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虛妄授記。如此經歷多年,常被罵詈,不生嗔恚,常作是言,汝當作佛。說是語時,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避走遠住,猶高聲唱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以其常作是語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號之為常不輕。
   
   此釋不輕名之由來。語惡言,罵詈而能忍,身被瓦石杖木相害而能受,歷經多年而無嗔恚,乃一心深信眾生皆當作佛。此已攝盡忍辱、精進波羅蜜。見眾生與佛無別,實契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境。此即達安心寂靜,物我兩忘,無我之至也。以此久行則使一闡提四眾皆起信根,非此不足以化強暴。又喻法由人弘,若無人弘,則眾生慧命斷絕,佛法偏廢矣。但應明理,不要死在經教文字之中。“入世醒世出世間,入世迷世墮塵埃。”豐干禪師的弟子拾得云:無嗔即是戒,心淨即出家,我性與汝合,平等原無差。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若對此經深信不疑,依一句一偈而行,必得大自在。
   
   是比丘臨欲終時,於虛空中,具聞威音王佛,先所說法華經二十千萬億偈,悉能受持,即得如上眼根清淨,耳鼻舌身意根清淨。得是六根清淨已,更增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廣為人說是法華經。於時增上慢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輕賤是人為作不輕名者,見其得大神通力、樂說辯力、大善寂力,聞其所說皆信伏隨從。是菩薩復化千萬億眾,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釋勝果從一心清淨,發大心而生,惡人亦受度化。常不輕菩薩受持此經“眾生皆當成佛”一句之義,以專一禮拜盡形壽恒持不變,任憑他人罵詈、辱打始終如一,至臨命終時已滅度之威音王佛,於空中說授是經諸偈,故以此增上法力得六根清淨功德,顯此經乃真空法界所流轉也。空中即本體,為真,說法為妙有,為假,空有一如即中,示三諦實相之理。“二十千萬億偈”者,凡有對則為二,二法非佛法,佛法無分別,絕待圓融。此經乃心境雙忘,離相寂滅之法,眾生心境種種無量,一聞此經則一切心境化為寂滅之法矣。得六根清淨者,顯持經獲大益,增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昔輕賤不輕的四眾皆信伏,歸順不輕菩薩,皆由不輕忍辱之力所致。復化千萬億眾令住無上正等正覺,可見身教勝於言教。大善寂力,即由清淨功德所發生之禪定力。修行不是給他人看的,更不需要他人印證與評說,佛印證才算數,人印證不管用,別人說正說邪,說魔說佛毫無用處,尤其末法時期顛倒的事很多,自己造惡反誣陷他人,假話說十徧則變成“真理”了,而那些心地單純善良的人被惡人所欺騙,為虎作倀,不但害人更害了自己,冤枉否?別人的舌頭可信嗎?是非曲直一由後人評說,能身無病苦往生見佛就是最好的印證。修行是自己的事,佛菩薩亦不能代勞,更來不得半點虛假。常不輕就是修行人的表率。
   
   命終之後,得值二千億佛,皆號日月燈明,於其法中說是法華經。以是因緣,復值二千億佛,同號雲自在燈王,於此諸佛法中受持讀誦。為諸四眾說此經典故,得是常眼清淨,耳、鼻、舌、身、意諸根清淨。於四眾中說法,心無所畏。得大勢,是常不輕菩薩摩訶薩,供養如是若干諸佛,恭敬、尊重、讚歎,種諸善根,於後復值千萬億佛,亦於諸佛法中說是經典,功德成就,當得作佛。
   
   此釋常不輕菩薩更值諸佛,始終受持法華經,從而功德不斷增進最終成佛。因其說法華經的因緣命終得值二千億佛。皆號日月燈明者,謂住寂滅法,佛性種子猶如慧光常明,如日月燈可照無量劫愚癡無明黑暗,使自然智、無師智顯露。復值二千億佛,同號雲自在燈王者,謂妙法如雲普被群生,慧光破暗得大自在也。常不輕菩薩不但自己持法華經,並說法華令他人也聽聞受持,故功行圓滿,證得六根常清淨功德,得究竟清淨永住不退法身耳。此處引威音王如來在像法時,常不輕菩薩即修忍辱,弘揚眾生皆佛的密藏,後又在日月明、雲自在燈王佛及無量諸佛所,受持、演說法華,意明釋迦佛遠從塵劫直至今生,皆宣說法華,流通此道,使末法善根淺、業障重、疑心大眾生聞說法華而受益,非久值諸佛,善根深厚者才能遇,能解,能入,但能永住不退,非初地菩薩,餘(十住、十行、十回向)皆不能。因初地以上的菩薩方能六根互用,具圓通清淨之相。“心無所畏”者,謂無五怖畏:
   一、不活畏,初學佛人以為若廣行布施,擔心自己的生活資金都沒有了則難以活命,此為“不活畏”,而登地的菩薩證無住身,得淨慧命,隨願應生,為無不活畏;
   二、惡名畏。初小菩薩顧忌無量劫造的業,不能與佛和光同塵。而此菩薩無量劫所行皆利眾生,名稱普聞,無惡名所恐懼,故稱無惡名畏;
   三、死畏,修行人雖然發廣大之心,然恐死而不能證涅槃。而此菩薩法身常住,本無來去,既離見思惑,無我見,怎麼會有身相之慮呢?故無死畏;
   四、惡道畏,恐自己來世墮入惡道而對治不善法。而此菩薩無量劫即奉養佛,修諸善法,遠離三毒,除以大悲願力示現惡道度眾生外,自己所修所行與惡趣無一相應,故無墮惡道畏;
   五、大眾威德畏,心量小之人恐眾多之人或有德之人超過自己。而此菩薩尚不見世間有一眾生能與菩薩相等者,怎麼會有勝過之人呢?但由悲願隨順應導,故無此畏。
   六根既常清淨,故聞一切法都能持,並三德具足:
   法身德,為佛之本體,以常住不滅之法性為身,無體無相;
   般若德,佛智、無師智、自然智,對諸法實相如實覺了;
   解脫德,遠離一切繫縛而得大自在。
   此三者各具常樂我淨四德。三德又不可分,得一即得三。故說法無所畏。
   
   得大勢,於意云何,爾時常不輕菩薩豈異人乎,則我身是。若我於宿世不受持、讀誦此經為他人說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於先佛所受持、讀誦此經為人說故,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大勢,彼時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以嗔恚意輕賤我故,二百億劫常不值佛,不聞法,不見僧,千劫於阿鼻地獄受大苦惱,畢是罪已,復遇常不輕菩薩,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大勢,於汝意云何,爾時四眾常輕是菩薩者,豈異人乎,今此會中跋陀婆羅等五百菩薩,師子月等五百比丘,尼思佛等五百優婆塞,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者是。
   
   此言常不輕,乃世尊前身,以持經之久故成佛。彼時四眾等身為佛徒,而輕賤能奉持佛法之人,其果報慘重,受千劫無間地獄之苦。當今值末法時,此四眾謗正法尤甚,不加參究而枉造無間業,實為愚不可及又可憐之甚,盲從有加,覺路永絕,有因必有果,入無間地獄受報還不算酷毒,於二百億劫不聞三寶名之報為真殘酷,永不得離沉淪之苦,與佛法無緣為真苦。因昔曾與常不輕聞眾生皆當作佛一句經義之緣,能於罪畢又遇不輕菩薩,復因其教化而成就,此即顯經力圓賅統攝之殊勝勢力。亦可知聞而不信,尚結佛種之因也。晚學六十五歲一夜入佛門,則是純印老人生前言教之因成熟故。跋陀婆羅,譯善守、賢護、賢首,位居等覺,為眾賢之首,妙覺即佛。今法會四眾昔曾謗法,形雖非昔之色身,但秉性是一,蓋昔迷今悟,然迷悟不由人,但究其源,迷者是誰?悟者又是誰?作昔人者是誰?作今人者又是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本具之性是純淨純善的,惡習、私欲乃後天染污的,非本具的,故可修掉。若遇善緣相熏,佛法相導,其善可復。惡人亦不斷性善,故不可厭棄,是難得消業的戒師。此等人若不受毒苦之報,是很難有順受化度之希望。
   
   得大勢,當知是法華經,大饒益諸菩薩摩訶薩,能令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諸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常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是經。
   
   此顯經之大用,二乘人不聞此經不能迴小向大,永不得成佛。以隨順是經者,即疾得成佛,故稱成佛的法華。而違反是經者,久遠劫後亦可成佛,不聞此經則與成佛無緣。此為大饒益諸菩薩。若彼不聞是經,則終絕於佛,以是知正法、像法滅後,若為人說是經一偈一句能增益人以無上之功德。我們能聽法華,待往生極樂亦是早成佛的一大因緣。機不可失,機緣千載難逢。
   

心为净土  2013.7.17 20:07:56    

(317-14)  显示次数:1405(1324+81)     查看心为净土的所有文章 访问心为净土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网页顶端

提示  单击主页面文件夹图标 显示本讨论组主题和全部跟随主题

微信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微信»发现»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花开莲现华开莲现~王子清lucky

◇    程序占用服务器时间 USR + SYS 总计 0 秒    ◇   
妙法莲华 法华论坛 www.fahua.com  WiseForum1.0  Since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