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条 »论坛首页 »法华论坛·2009版区 »展开论题组:317 »展开上一层主题组12 »展开主题组:13 2013.7.17 20:13:36  法华微信 注册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
  誦法華談體會(十二)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及無數諸菩薩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云何世尊於少時間,教化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諸大菩薩,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法會大眾聽了世尊話,疑惑更重,為何佛行化時間很短,而度化的眾生這樣多,化成功德這麼大,故難信。
   
   即白佛言,世尊,如來為太子時,出於釋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是已來,始過四十餘年,世尊,云何於此少時大作佛事,以佛勢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無量大菩薩眾,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此大菩薩眾,假使有人於千萬億劫,數不能盡,不得其邊,斯等久遠已來,於無量無邊諸佛所植諸善根,成就菩薩道,常修梵行。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難信。
   
   釋迦佛降生在西元前六世紀中期,由摩耶夫人右肋降生。降生地是嵐毗尼花園,十七歲其父淨飯王就為他選擇了德貌雙全的耶輸陀羅與其結婚。十九歲他遊四門感到生命暫短,世事無常,便下決心出家修道,至二月初八深夜在四大天王的幫助下,離開迦毗羅城。經六年的苦心修行,經過降魔,於十二月初八黎明之前,夜睹明星悟道成佛。有首偈頌:十九逾城六苦行,五歲遊歷三十成,說法度生五十歲,是則共壽八十年。成佛是怎麼回事?眾生有了妄想心、執著心、分別心,迷了真心,把虛幻妄心當作真如妙心,迷失了本性,認財、色、名、食、睡五欲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為真實、實得,故產生我執、法執煩惱和塵沙無明煩惱,由是生起貪心、嗔心、愚癡心三毒根本煩惱,使本具的智慧德相迷而不知,隱而不顯,就不能成大覺佛陀了。什麼時候洗淨三毒,對名相認清了,運用它而不執著它,看淡一切世出世間法,對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真的放下就是佛。從前有一位禪師做了一首詩勸人修行:“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彌勒菩薩問世尊:您成佛到現在不過四十多年,怎能在這麼少的時間大做佛事,度如此無量多的菩薩?以佛的功德教化這麼多的大菩薩,使他們皆成無上正等正覺。這即是開近顯遠的大教。佛說法五十年,其過程是“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年(一晝夜說涅槃經)。”彌勒菩薩對世尊說,假使有人在千萬億劫中計算從地湧出菩薩數,也不能計算窮盡。他們在無量劫諸佛處所種植了許多善根,常修清淨的梵行而成就了菩薩道,世尊這樣事情世間人是不會相信的。
   
   譬如有人色美髮黑,年二十五,指百歲人言是我子,其百歲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難信。
   
   譬如有人很年輕,面相很美,頭髮很黑,年紀在二十五歲左右,可他指著百歲老人說:他是我兒子。老人還承認此事,亦指年少人說:他是生我養我的父親。父少子老,如此之事令人費解,尤疑難信,可謂事近欲誣,理涉於誕。
   
   佛亦如是,得道已來,其實未久,而此大眾諸菩薩等,已於無量千萬億劫,為佛道故,勤行精進,善入出住無量百千萬億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習諸善法,巧於問答,人中之寶,一切世間甚為稀有。今日世尊方云,得佛道時,初令發心,教化示導,令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
   
   此段經文乃彌勒等大眾以時間推算,對佛的解釋更加疑惑難信。因為地湧菩薩眾,已於無量千萬億劫以前修習成就,而世尊今日乃說自己成道後方令發心,世尊成道不過四十餘年,從時間考證更不可相信了。善入出住者,指禪定功夫而言,若依藏通教的教理來講,善能入定、善能出定、善能住定。心凝集一處而不動為三昧定。依別教的教理來講,從初地到十地叫善入。從十地倒駕慈航,再入凡夫所修之事叫善出。從妙覺圓滿叫善住。若依圓教的教理來講,入法性三昧叫善入(法性即實相真如,為萬法不改不變之本體,在有情眾生稱佛性,在礦物、植物、萬事萬物無情眾生稱法性),首楞嚴三昧叫善出,十地菩薩自在示現,能降伏內魔、外魔不受干擾,定功堅固。菩薩得首楞嚴三昧,能以三千大千世界入芥子中,令諸山河日月星宿悉現如故而不迫迮(則)。無緣三昧叫善住。滅一切識心而離所緣之禪定,即滅盡定。實則三昧無量無邊,淨土有念佛三昧,即以定功伏煩惱,心不散亂義。
   
   我等雖覆信佛隨宜所說,佛所出言未曾虛妄,佛所知者,皆悉通達,然諸新發意菩薩,於佛滅後,若聞是語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業因緣。惟然世尊,願為解說,除我等疑,及未來世!諸善男子聞此事已,亦不生疑。
   
   所謂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彌勒菩薩說,我們雖然相信佛說的話沒有一句妄語,所教化的法通達無礙,但恐怕將來初發心的菩薩在佛滅度後不會相信,哪有年輕的佛陀,教化出無數無量修行多少大劫的菩薩呢?父少而子老是不可能的,就會生出謗法的罪業。正因如此,請佛將始末根由為我等解說,這樣不但解除我們大家的疑惑,也使未來善男善女免造惡業。
   
   爾時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昔從釋種,出家近伽耶,坐於菩提樹,爾來尚未久。
      此諸佛子等,其數不可量,久已行佛道,住於神通力,
      善學菩薩道,不染世間法,如蓮華在水,從地而湧出,
      皆起恭敬心,住於世尊前。是事難思議,云何而可信,
      佛得道甚近,所成就甚多,願為除眾疑,如實分別說。
   
   此頌事相難信。彌勒菩薩說:世尊從夜睹明星開悟成佛至今,不過四十多年,時間很短,但從地湧出無量無邊的大菩薩皆是佛子,乃於很久以前已修諸佛之道,各各都有大神通,好似蓮華從水中湧出,在世尊前恭敬禮拜,如子見父,這太不可思議了!世尊成佛很近,而菩薩修亦久遠,這些不能不讓人生疑,故請世尊依於真實之理而一一解說。佛法講真實就是永恆不變,無生無滅的心性。心與性本無差別,但又有差別,經上說,佛性是常,心是無常。但二者亦無差別,猶如寒時結水為冰,暖時融冰成水,迷時結性成心,悟時融心成性,心性本同,依眾生迷悟而有差別。在佛教裏心性別名很多,如:本來面目、常住真心、如來藏、法身、實相、自性、真如、般若、禪等,迷悟雖有差,本性則無異,皆是吾人之本體。如實分別說,即請佛揭開父少子老之迷。
   
      譬如少壯人,年始二十五,示人百歲子,髮白而面皺,
      是等我所生,子亦說是父,父少而子老,舉世所不信。
      世尊亦如是,得道來甚近。是諸菩薩等,志固無怯弱,
      從無量劫來,而行菩薩道,巧於難問答,其心無所畏,
      忍辱心決定,端正有威德,十方佛所讚,善能分別說,
      不樂在人眾,常好在禪定,為求佛道故,於下空中住。
      我等從佛聞,於此事無疑,願佛為未來,演說令開解。
      若有於此經,生疑不信者,即當墮惡道。願今為解說,
      是無量菩薩,云何於少時,教化令發心,而住不退地。
   
   首句頌,云理難信,父少而子老故。後五頌頌時期難信,謂佛成道不久,就能教化無量菩薩令住不退之道,實不易相信,願佛為末法修行人解說,免因疑謗招來重罪。而住不退者,即三不退:⑴位不退,所修得之位而不退失。菩薩位不會退二乘位,二乘位不會退生死位。⑵行不退,對所修之行法不退失。如修六度法,不會退四諦法,利他之行不退。⑶念不退,於正念不退失,念念入真如性海。念念破無明,念念證法身。此為彌勒菩薩為後世啟請決疑。
   講一公案:禪宗有一個笑料,從中可悟出常住真心無時不在,無處不顯。從前有一位自稱沉默大師的,他對佛法一知半解。為了賣弄禪法,便雇傭了兩個才思敏捷的和尚替他作答,自己一言不發,以顯高深莫測的無言禪。
   一天大師雇傭的兩個和尚外出了,湊巧有一位雲遊僧慕名來拜訪他,雲遊僧問:“大師什麼是佛?”沉默大師不知如何作答,便東張西望尋找他的代言人。雲遊僧對大師的舉動非常滿意,然後接著問:什麼是法?大師仍不能回答,一會兒看看天花板,一會兒看看地,好似祈求天地幫助他。雲遊僧又問:什麼是僧?大師什麼也不能做了,只好閉上眼睛。最後雲遊僧問:什麼是福樂?大師徹底絕望了,無可奈何地向發問者張開雙手作無言以對狀。雲遊僧非常滿意地離開了“沉默大師”。路上遇到大師的兩個代言人,告訴他們道:沉默大師果真名不虛傳!我問他什麼是佛?他立刻東張西望,意思是佛到處都有,徧虛空法界;我問什麼是法?他上下看看,是說諸法平等,沒有高低之分;我問什麼是僧?他雙目緊閉不被境緣轉,修戒定慧者是。最後我問什麼是福樂?他攤開雙手,其意不積財物,幫助別人才能得福樂。當兩位代言人回來時,這位沉默大師再也沉不住氣了,他怒責道:你們跑哪去了?剛纔我幾乎被一個雲遊僧給問垮了!
   由此可見,佛法越高深越精要,越簡捷越有效。參禪、念佛、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中,可通過生活的瑣事,自然而然地顯露出來。禪即心,是不可琢磨的。
   
      四大原無主,五陰本來空。
      將頭迎白刃,猶如斬春風。
                             ——僧肇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佛之法身、報身、化身如來,體深用巨集,為顯示成菩提無上,故有此如來壽量品。如來者,通於法、報、化三身。“金剛經”云:“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古德云:“法身佛沒模樣,一顆圓光含萬相。”有佛無佛,性相常然,此即法身如來。始覺與本覺不二,乘如實道,來成正覺。究竟圓滿常住,讚佛偈:“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即報身如來(自受用報身)。隨眾機緣示生示滅,度生願及與眾生緣無盡,即示現無盡,處處示成正覺,轉妙法輪,此即應化身如來。從三身如來顯佛壽量無有齊限,以顯佛究竟功德之果相。
   所修之法即法華經,所修之人即從地湧出之菩薩,為佛所化。此經喻無量者很多,佛說此經前,初說無量義經方便智慧無量;譬喻善巧無 峛 峛R`綩垗b@峛@@峛法及能行之人,但未涉及法身慧命眾生亦無量之理,諸多無量之根、之體﹑之本實心性也。此心性先天之生而生,後天之滅而不滅,可謂壽命無量,故佛說此品。顯如來本在塵點劫之先成道已竟,由此方知如來從無量劫,現無量身,入無量國土,演說無量法,度化無量眾,方有今之從地下湧出無量大菩薩。此皆是佛的方便。佛降生、入滅是方便,應明瞭平等法身本無生滅,沒有壽量,今說壽量是詮十方三世諸佛功德,亦詮本尊法、報、化三佛功德。如來有二身,就是真身和應身。真身亦稱法身,應身是化身,名詞不同,體用相同。應身可為眾生應機說法。猶如空中月喻真身,應身如水中的月影,“千江有水,千江月。”水中月無去,天上月也未來,所以說如來是不來不去。釋迦佛雖來此世界示生,但他并沒有生,雖然示滅,亦無所滅,因佛的本體未動。佛的壽命也沒有限量,在世間上是無限的,在空間是無量的,對此許多人不理解。晉美彭措如意寶印證純印老人乃西方三聖――觀世音菩薩來此世間大權示現,許多人問我:“若是這樣西方三聖豈不是缺一聖了嗎?”佛菩薩有無量化身,本體如如不動,法華會上的諸佛亦皆化身佛。法身稱毘盧遮那(徧一切處),報身稱盧舍那(淨滿),諸惑皆淨,智慧圓滿之義。應化身稱釋迦牟尼(能仁,寂寞)。此三者非一非異,非縱非橫。以如來稱之,法身無始無終,眾生本具,在佛不增,在凡不減,以理為命,文云:數數現身,數數現滅。以上即三如來之壽命。佛本無身無壽,隨順世間而論三身三壽。此品正論報身壽量。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一切大眾,諸善男子,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復告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又復告諸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
   
   彌勒等既疑佛於少時不能教化無量菩薩,佛則開近跡而顯遠本,故先誡信,佛門對身口意嚴諭為誡,眾人機緣成熟能接受為信。此處佛說了三徧“當信如來誠諦之語”,顯本壽量奇特大事,殷勤珍重,再三叮嚀,表誡之甚深,分別告誡聲聞、緣覺、菩薩。不疑世尊今世成佛曰信,又明瞭世尊在無量劫前已成正覺曰解。誠是忠誠,諦是審實不虛之義。四十年為眾生說法乃方便說,尚不足以誠實言,今法華會上開權顯實,不欺於物,言則必真而不虛,故云誠諦之語。菩薩既奉誠誡,則不敢致疑,必然取信佛言。
   
   是時菩薩大眾,彌勒為首,合掌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如是三白已,復言,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
   
   彌勒大眾三白:“當信受佛語,惟願說之”,三白,謂佛每一誡敕,彌勒等即白一次,聲明信受。可見請法之殷切,如渴思飲,如飢思食,篤信之心,懇切之至也。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三請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諦聽,如來秘密神通之力。
   
   世尊在眾菩薩再三請求下,方開金口告眾等諦聽如來秘密神通之力。諦聽,寧靜專一而聽。秘者,諸法實相,惟佛與佛乃能究竟,為九法界所不盡知,故為秘。密者,嚴密、縝密、妙密,不被人知為密。神通力,乃三身之用,神是天然不動之理,即法身。通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自然智、無師智,即報身。又變化不測曰神,出入無礙曰通。力者實體上之力用,是作用自在之義,即應身也。佛可以應以何身得度而現何身,為身輪,觀眾生機為意輪(皆知無量劫前的因緣)。說種種法為口輪,此皆不思議的變化身,故曰如來神通之力。有此不可思議之秘密神通力,故提示大眾諦聽佛說遠劫之事。
   
   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為微塵,過於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如是東行盡是微塵。諸善男子!於意云何?是諸世界,可得思惟校計知其數不?彌勒菩薩等俱白佛言:世尊!是諸世界無量無邊,非算數所知,亦非心力所及,一切聲聞辟支佛,以無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數;我等住阿惟越致地,於是事中亦所不達。世尊!如是諸世界無量無邊。爾時,佛告大菩薩眾:諸善男子!今當分明宣語汝等: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為塵,一塵一劫。我成佛已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
   
   正因佛於三世等有三身(法、報、應),於諸教中秘而不傳,故一切天人修羅等眾,皆謂今佛出王宮去伽耶城修道,始於菩提下,夜睹明星而見性成佛,執近而疑遠。佛告與大眾,不要看我出釋宮,坐道場,這些事相為佛應化身之跡,應由跡溯本。故此段經文述報身成佛之久。因為法性身,非修而有,眾生皆有,平等一如,無成無不成。報身佛之所以成,乃由見性而使法身顯現證於法身,菩薩亦能證少分法身,但欠圓滿,至第四十二位次妙覺,此時法性顯現究竟圓滿,則為法身佛成。若起於因行,修證功德圓滿一絲一毫不欠缺時,則為報身佛成。佛此一語,破盡人天二乘諸菩薩之疑,見跡不見本之迷惑。所謂達本情亡,知心體合,知本是為真知真見。釋迦佛證道時現大盧舍那身,為法身大士說大方廣佛華嚴經,猶如日出先照高山,二乘及諸小菩薩如聾若啞,他們眼裏所見的佛只不過丈六老比丘相。所謂“有眼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登地以上的法身大士,方得見佛的報身。
   譬如下,述世尊久遠已成佛。那由他,云萬萬億,此處喻無量無邊之數,以不可說塵沙為喻,今經喻佛壽命長遠。以若干世界抹為塵,過若干世界下一塵,如此可知下塵世界不可說,更何況所下之微塵世界呢?世尊成佛之久遠若过於此。阿惟越致,即位、行、念不退之位。這樣的聖者以無漏神通尚不可計算出世尊成佛之時間,太久遠了!我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在世界上來看很了不起了,但與世尊成佛之久相較,猶如大海中的一滴水。如此久遠之佛居在何處呢?大部居在現今我們住的南瞻部洲娑婆國土,和十方其他國土,以不同形體,不同方式善巧開導,廣度有情,只不過不以佛身而度罷了,世尊雖入滅二千五百多年,但佛并未離開眾生,仍然觀機逗教,因人說法,度化眾生,怎奈眾生業重障深而不相識,乃“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佛的智慧,辯才之巧妙,世界上諸大文學家之智慧聚在一起,亦無與倫比。前經無量以恒沙為喻,此處又將三千大千世界抹為微塵,以微塵作比喻,真乃巧妙之極!此段經文應明法性身緣徧法界,一真常住,固無時空的邊際,而佛之報身果覺圓滿,無欠無遺,亦不可以壽限。
   
   諸善男子,於是中間,我說然燈佛等,又復言其入於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別。諸善男子,若有眾生來至我所,我以佛眼觀其信等諸根利鈍,隨所應度,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亦復現言當入涅槃,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能令眾生發歡喜心。諸善男子,如來見諸眾生,樂於小法,德薄垢重者,為是人說,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
   
   此段經文多述方便,巧入無生之理。世尊以方便應化群機,非用語言宣示各有顯現之事相,如出生、住宮、出宮、八相成道之相,共見共聞,機熟而至,出家、成道、說法,緣盡而去,即入涅槃。皆為應化身之用也,乃方便法,非實說之。不僅如此,佛在四十餘年所說諸法亦然,佛觀眾生信根利鈍隨宜說法,如為人、天說五戒十善,人天乘;為二乘人說四諦出世法;為菩薩示修菩薩道與授記作佛等事。說法之相不同,皆是應化身方便妙用。說燃燈佛授記及入涅槃,皆方便說,非實說。為什麼方便說而不實說呢?眾生根有淺深,機有遲速,著有所見為真,說佛則執有彼佛、此佛、古佛,今佛、來去坐臥佛、相好光明佛、出家成道佛、三轉法輪佛、大悲涅槃佛等種種差別之相,實則非一非異,一句彌陀佛,統攝三世佛。云何非一?對異而言一,無異必無一,報身佛亦然。非異者,以報身圓同法界,沒有分齊限量,似如虛空,況報身功德福德,三世十方諸佛本無差別。非一者,十方三世分身諸佛,各自示現的願力不同與果德土相也不同。但是諸佛應機隨類示現之化身,均能為種種法說、喻說、權說、實說,因得令一切眾生起於分別,此足以顯現如來秘密神通之力。
   “若有眾生來至我所”,即是過去眾生漸頓兩種緣,冥緣已熟。“佛眼觀其信等”,佛眼照機,無有差謬,起勝劣兩應而利益之。信等即五根也。慧即了因。餘即緣因。此二善各有利鈍。“利”表聰明有智慧的人。“鈍”表愚癡不信因果的人。聰明人不被境界轉,而能轉境界。惡能轉善,逆能轉順,老人言:“聰明乃是陰德助,陰德引入聰明路。不行陰德使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不行陰德使聰明,即鬼聰明。陰德即作善不宣說,如無條件幫助人,對他人、社會、國家多作奉獻而無所圖,不沽名釣譽。古人云:“萬事皆虛善不虛,萬物皆空德不空。”無心行善就是陰德。愚癡、鈍者恰好相反,好事辦成壞事,善事做成惡事,竟做顛倒事,想占小便宜,不肯喫虧,不知喫虧是福。“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亦復現言,當入涅槃”,處處行化於諸國土,凡現形體者則有名字,形貌不同,名字亦不同,機有大小,形有勝劣,劣是劣應,被小機。勝是勝應,被大機,此為示現佛法界之身,如阿羅漢、辟支佛,四十一位菩薩名字不同,十方三世諸佛名字也不同。若現六凡法界身,名字無量無邊。年紀大小者,明壽命長短,大即勝應身,小即劣應身,壽命有量為小,壽命無量為大。視大小壽命不同,說法亦有別,故云說微妙法。因契理契機,聞者受益,故生歡喜心。
   “樂於小法,德薄垢重者”,即佛眼照見,契其根機而應機說法。對貪於三界者說人天機;對貪於涅槃求自解脫者,即說二乘法;對有大心樂於漸次迂迴佛道者,即說菩薩機,此等皆名樂小。垢重者,見思二惑未能伏斷,此執著心非始今日,乃久染之習性,若先樂大,佛既不說始成耳。此二明應化方便。正因眾生樂小方說我少出家,苦行六年而得果。“然我實成佛以來,久遠若斯”,實則我成佛早在久遠久遠之前,本實不生亦不滅,豈今日始生始成哉!但為樂小垢重者,始得佛道,故作如是說。由此而知,佛出生是為眾生,佛入滅也是為眾生,佛是離不開眾生的。因為佛是眾生之佛,眾生是佛之眾生。眾生如大樹根幹,佛菩薩是此大樹上的花果;眾生是大海之水,佛菩薩是海浪花、一滴水,從性體上講本無差別,差別在迷悟不同。猶如水與冰,濕性無別,水遇寒成冰,遇暖冰又成水。故經云:佛不度眾生,乃眾生自度耳。
   
   諸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皆為度脫眾生,或說己身,或說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諸所言說皆實不虛。
   
   如來說法皆為度眾生,說己身者,如說往昔作忍辱仙人、國王、王子、鹿王、常不輕等。說他身者,如說彌勒往事,阿彌陀佛作法藏比丘,提婆達多等,過去聞法之眾生及現在聲聞弟子皆是他身。示己身者,現釋迦身,分身十方國土是。示他身,開寶塔見多寶如來,地湧諸菩薩等。示已事,成道降魔,說法,現神通等是。示他事,弟子修行成佛事,弟子說法度生事,極樂國土事,琉璃世界事,彌陀發四十八大願事。凡言說皆對眾生實有利益,非虛語也。有聲必有形,聲必兼形,二者不可分。
   
   所以者何。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
   
   此明法身無生滅變異為實,權現諸相非真。三界者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亦非實有,乃六道眾生因惑造業,因業受善惡之果報,悉眾生所起之空華、幻相,假名三界耳。若能如實知見三界本空虛幻之相,即證真如平等常住法身。眾生在三界中因迷惑顛倒,認相為真,認體為我,故而造業,因業受報,報熟則有生,報盡則有分段,變易二種生死。“若退若出”者,有五住能生根本煩惱,道心忽昧,復致墮落為退。五住者,謂三界見惑為一住,三界思惑分為三住,根本無明為一住,共成五住也。由此五惑,能令眾生住著生死,故名住地。
   ⑴見一切住地,身見、邊見等三界見惑;
   ⑵欲愛住地,欲界之貪愛等一切思惑;
   ⑶色愛住地,色界之壞苦、行苦煩惱等一切思惑;
   ⑷有愛住地,無色界之行苦等一切思惑,此為最終煩惱,故名有愛;
   ⑸無明住地,三界一切無明,此為癡暗之心體,其體無慧明,是一切煩惱的根本。
   出者,發心修道求解脫為出,無有二死為出。此種種對待變異之名,均為因果而有。常住不滅之法性無生死相,無世間相亦無出世間相。此二相皆是如來平等法身。非實非虛者,有實在因緣及實在作用入一真之法為實,與實相、中道不相應之假法為虛,即空、假、中三諦不可分為實,分開為虛,能證法身為實,搞六道輪迴為虛。換言之有生死者為虛,證涅槃為虛。實則本無生死,亦無涅槃之相,虛實乃分別法,清淨平等即真如實相,若明“純印”二字之理,即明實相之義。等同為如,差別為異,平等法身,非有為,非無為,故曰非實、非虛、非如、非異。六道眾生見三界為異,異即有相也,三乘見三界為如,如即空也,佛見三界非如非異,中道也。有無皆非,一多互攝,是法身已盡離一切法相;佛能如實證知三界之實相無相,不隨三界眾生之見以為見,故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所謂生死、退出、生滅、虛實、同異,佛皆隨順眾生而說有分別。文中惟實智照實,顯如來二智明審,形聲兩益,智實不虛,無有錯謬也。
   
   以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欲令生諸善根,以若干因緣、譬喻、言辭、種種說法,所作佛事,未曾暫廢。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
   
   此明法身應化,應機施教。性,若是由後天染污積習而成之性,非清淨的本體,乃習性、根性、惰性、愚性、貪性,世俗稱天生所致。青山易改本性難移的嗜欲、業行,它是業報而得,與生具來的。欲,所喜樂者為欲。以後天習成之性引欲為行,思念所行為憶,比較所行為分別。佛欲令眾生明諸法實相,由此種種習性化導轉移,發生善根,故用種種的因緣、種種的比喻、種種的言辭、種種的說法大做佛事。從久遠以來從未間斷、廢止。總是隨緣方便設教,未曾休息。行菩薩道者,誓願眾生離苦得樂,度盡眾生方入無餘涅槃。眾生無盡,行菩薩道亦無盡,故萬行圓滿,萬德莊嚴之報身慧命無盡。復倍上數者,將來壽命更倍於過去無量阿僧祇劫的壽命。行菩薩道時所感因壽,無量尚自未盡,成佛後果壽亦無量,以明因果具常,佛壽無量不可稱計。此段經文突顯一個“益”字。視根性不一,隨機演說,為人益也;欲即樂欲,樂欲不一,隨欲設化,眾人明因果,社會、世界益也;除眾生修行之障,對治益也;憶想即相似分別解,隨其憶想分別更為說法,令得入理,第一義益也;眾生煩惱無盡,復有色、受、想、行、識五陰,更有煩惱,為令生善根,隨根說法,令入佛知見,法益也;佛事即度生之事,令眾生入一乘了義之境為佛事,乃不滅利益也;成佛以來甚大久遠,常住不滅,未來益也。
   何謂眾生?凡有血有氣有生命者為眾生。即由眾緣和合而生,胎卵濕化而生者。草木金石為無情眾生。有情眾生稱佛性,無情眾生稱法性,兩者均有見聞覺知,“有情無情,同圓種智”,日本江本勝博士對水作的實驗,印證此理。所以對一切眾生皆應愛護,不要傷害。據說澳洲政府,以法令保護動植物,環境非常幽美。
   
   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
   
   此句講滅度之事。法身本無生滅,報身壽命無量、無盡,應化身為隨順眾生而示現滅度,實非滅度。而佛言入滅者,為使眾生受益,珍惜三寶而示現涅槃,此即如來方便教化。眾生有生滅,應化身如來亦示現生滅。
   
   所以者何,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於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以方便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所以者何。諸薄德人,過無量百千萬億劫,或有見佛或不見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諸比丘,如來難可得見,斯眾生等聞如是語,必當生於難遭之想,心懷戀慕,渴仰於佛,便種善根,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又善男子,諸佛如來法皆如是,為度眾生,皆實不虛。
   
   此經文解釋佛示現滅度的理由。佛本來是不生不滅的,但是倘若佛久住於世,雖然聞佛法的人多,但真信的人不多,或信而不解,解而不行,善根很難培植,功德法財不能滋生。而福薄的人,必然生依賴心:“反正有佛常住世,修行慢慢來吧!來日方長不在一時一事上。”佛示現涅槃的本意,令眾生有危急感,早種善根,早修行,早出三界,早成佛。
   我們修行一是要珍惜緣份;二是要和合;三是要有正法,缺一不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非常可貴,天天在一起不覺怎樣,待離開時就覺得重要了。
   不種善根,自甘輕蔑,貪著財、色、名、食、睡,五欲的人為貧賤。不知不覺墮落在見、思二惑,顛倒憶想妄念之網中。將本具的智慧覆蓋,失去了光明,竟做違背自然,幹惡因惡果的傻事。
   人今生為何貧窮?與前世有關,不行布施,無施捨的美德,不種善根,竟想佔便宜,患得患失,所以今生無福報。因果勸世文:“今生富貴是何因?前生捨財裝佛金;今生貧賤是何因?前世不肯濟窮人。”此眾生均為薄德之人,倘見佛常住世間,則生憍慢恣意之心,心自放逸,懷有厭怠,習以為常,沒有難遭難遇之想,則不能勇猛精進,沒有恭敬心。武則天的開經偈云:“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意。”如果佛常住不滅,就不會有此感受,也不會生恭敬三寶的心。所以如來對比丘說十方諸佛出現世間是不容易遇到的。見佛聞法有八難:地獄、餓鬼、畜生,無善因;北拘盧洲,樂殊勝無苦;色界無色界天,長壽安穩故;聾盲喑啞之人;世智辯聰之人不信因果;生在佛住世之前或入滅之後者。所以見佛太難太難了。因佛有入滅,所以人們才會珍惜、戀慕、渴仰於佛。正因如此,佛才方便入滅。實則佛并未入滅,只不過換個頻道,如今佛仍然在靈山法會講法華經,天臺智者大師在定中見到此境界。
   “諸佛如來法皆如是”,十方三世一切佛都說一樣法,都示現入滅,“佛佛道同”。均先說三乘法,為實施權,開跡顯本,最後泯三歸一,泯跡歸本。佛度眾生,即告眾生與佛一際平等,無有差別,登地見實相,令眾生獲益,真實不虛。
   
   譬如良醫,智慧聰達,明練方藥,善治眾病。其人多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數。以有事緣,遠至餘國。諸子於後飲他毒藥,藥發悶亂,宛轉於地。是時其父還來歸家,諸子飲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遙見其父,皆大歡喜,拜跪問訊,善安隱歸,我等愚癡,誤服毒藥,願見救療,更賜壽命。
   
   此段經文暗含六方面比喻。佛為無上大醫王,對治八萬四千種煩惱,故以良醫為喻,良以表德行。智慧,明正知正見。聰達,明利根。明練者,通曉之義,通曉藥性。妙藥喻理,喻知教法,契理契機,對治眾生種種性欲之藥。所謂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明練方藥,通曉之義。喻佛智慧甚深,通曉眾生種種病原,方能善治眾病。以上顯佛三身、四智(大圓鏡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之德。此為善達機宜喻;多諸子息者,即人、天及十法界眾生。十,喻頓悟種性眾生;二十,喻漸悟種性眾生;百數,喻此二類種性眾生甚多。此為慈矜(今)起化喻;此土已度而緣盡,他土當度而機熟,應住他土度眾,故曰以有事緣遠至餘國。即此土化緣畢,故隱身不現而現他土。他土或淨或穢。此為觀機道隱喻;遠離佛的教化,眾生受煩惱無明、三毒的障覆名食毒,亦可解釋修外道法、小乘法為食毒,惑起為藥發。業重為悶亂,輪迴六道,沉淪不覺之義。以惑業招受生死之苦為宛轉於地。有的雖發大心而無大行,甚至破壞道場而流轉生死,此為逢緣惑起喻;佛以應化機熟,復現斯土為還家。以度生故重返此眾生生死之家,亦可理解機熟,佛至之國土為家。佛本無家但示現八相成道於此土,以此土為家(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悟道、轉法輪、入滅),此為濟生成道喻;眾生在流轉生死中有善根深厚,本性不迷者,為不失心。值佛應化歡喜信受,為不失心的印證,故見父則認父,并知是大醫王, 峛 峛R`綩垗b@峛@@峛絕的可能,這樣的人不老實,專挑他人過失,爭權好勝,虛榮心很強,則失去修行人的樣子。六合敬,戒律就是救療,就是賜汝壽命。
   
   父見子等苦惱如是,依諸經方,求好藥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搗篩和合予子令服,而作是言,此大良藥,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惱,無復眾患。其諸子中不失心者,見此良藥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盡除愈。餘失心者,見其父來,雖亦歡喜問訊,求索治病,然予其藥而不肯服。所以者何。毒氣深入,失本心故,於此好色香藥而謂不美。
   
   此經文為觀機施教。色香味并美之好藥,色喻戒,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防身口惡行。香喻定,功德妙香普熏一切,末法以遠離名利為主定。味喻慧,能得大乘法味故,此真實慧非從外得,內修內證而顯發自性般若,一心念佛,伏住煩惱,是未法修慧的惟一途徑與方法。好藥,喻大乘實相妙法,能成佛之法是。搗篩和合予子令服,空三昧如搗,無相三昧如篩,無作三昧如和合,一一三昧皆具戒定慧,以此法說予眾生修行,故云予子令服。即以種種方便,善巧說此妙法,令眾生由信起解,由解起行,由行取證以斷諸苦。諸子因誤服旁門左道的邪見,使三毒病根未除,反而加重則苦患日增,只有服大醫王的法藥,苦患可速除。此為應機說法喻。不失心者見藥便服,服便病癒,喻根善機緣至的人眾及有三乘(聲聞、緣覺、菩薩)機感之人,服一乘法藥病皆除愈。成佛的法華,真乃神丹妙藥。亦喻頓悟菩薩有領受妙法之智慧,得因妙法發生功德,即把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破除,此為根熟成道喻。失心之人,中毒太深的諸子,見父歡喜求治,然不肯服藥,雖知佛法是萬能妙法,能治眾生八萬四千種煩惱熱病,能化解貪嗔癡三毒,但不肯依教奉行。亦可理解佛現滅的因由。因眾生德薄,見佛常住世間而增憍恣,不能精勤苦修,懈怠、鬆弛。對佛歡喜、對法讚歎之心本非真誠,尚無辨藥(法)的智慧。喻漸悟菩薩覆障甚深,根性未熟,故對妙法雖然歡喜而不肯依教奉行,此為未熟厭法喻。
   
   父作是念,此子可愍,為毒所中,心皆顛倒。雖見我喜,求索救療,如是好藥而
   不肯服,我今當設方便,令服此藥。即作是言,汝等當知,我今衰老死時已至,是好良藥,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憂不瘥。作是教已,復至他國,遣使還告,汝父已死。是時諸子聞父背喪,心大憂惱,而作是念,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見救護,今者捨我,遠喪他國,自惟孤露,無復恃怙(音:世戶),常懷悲感,心遂醒悟,乃知此藥色香美味,即取服之,毒病皆愈。其父聞子,悉已得瘥,尋便來歸,咸使見之。
   
   此段述佛以方便度眾。“此子可愍,為毒所中”,在修淨土的人中,此類人也很多,不聽佛話,聽人話,對佛說:“未法億億人修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不相信,反認為念佛不殊勝,來得慢,遂改換法門,可憐憫者呀!佛觀眾生無進取心,知見顛倒,不求正法,中外道法太深,佛住世有損無益,示滅反能喚起其驚覺心。衰老,喻佛住世已久。死時已至者,喻佛將入涅槃。父喪子悲者,子心可醒悟。留經住世,良藥在此,服之病癒,喻珍惜最後機緣,勇進於行,可斷苦證道,此為戀佛愛法喻。復至他國者,即佛於此方現滅,遂在他方現生。遣使還告者,佛入滅前留下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典。”佛雖入滅但留此法,依此而修尚可擺脫痛苦,證不生不死之果。汝當奉行,後世若無四依法,眾生則無可遵循,不知邪正,四依法即如來遣使也。聞父悲喪心大憂惱者,知父喪方能醒悟,喻佛入滅,眾生始憂惱感念,方依法修行。父聞子瘥歸使子見,喻大心菩薩已證法身,入於聖位,故復得見佛身,此為得聖見佛喻。
   
   諸善男子,於意云何,頗有人能說此良醫虛妄罪不。不也,世尊。佛言,我亦如是,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為眾生故,以方便力,言當滅度,亦無有能如法說我虛妄過者。
   
   良醫為治狂子,無死言死,如來為度眾生,非滅現滅,事似虛妄,利益弘深。佛法雖戒虛妄,然無有能說佛過失者,實為度脫眾生故,故云頗有等。不也世尊,直答不虛。假死而救將死之毒者,以此些小之權巧,而轉救毒火入心之病人,非良醫而何?古代亦有此例,心有重病而言頭病,以轉移病人思慮,久之心、頭皆愈。聖人之心,以眾生為心,益物之道有實有權,無可不可,但於眾生有益,什麼善巧方法都可以施為。是知佛示生示滅之大權,都是為眾生曲順時機,豈有虛妄哉!
   釋迦成佛以來已經塵劫,為了眾生方便言滅,本實不生,處處現生。本實不滅,處處現滅。三世益物,化化不絕,真實不虛,故云亦無有能如法說我虛妄過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自我得佛來,所經諸劫數,無量百千萬億載阿僧祇,
      常說法教化,無數億眾生,令入於佛道。爾來無量劫,
      為度眾生故,方便現涅槃,而實不滅度,常住此說法。
      我常住於此,以諸神通力,令顛倒眾生,雖近而不見。
      眾見我滅度,廣供養舍利,咸皆懷戀慕,而生渴仰心。
      眾生既信伏,質直意柔軟,一心欲見佛,不自惜身命。
      時我及眾僧,俱出靈鷲山,我時語眾生,常在此不滅,
      以方便力故,現有滅不滅。
   
   此通頌法身常住,隨機隱顯。自我得佛一句,頌成佛久遠,常住不滅。“為度眾生故”至“現有滅不滅”,頌以滅度眾生,乃權見非實滅。實則法身常住,滅者乃神通之力,令顛倒愚迷眾生,雖近而不見,天天抱佛眠,而不知佛所在,謂佛滅耳。欲求見佛而東奔西跑,不知佛性眾生本具,自己本有,却認為佛滅度,世上無佛了。時則釋迦佛乃在靈鷲山講法,而語眾生言,我常在此,故曰以方便力,現有滅不滅,非真實滅也。
   
      餘國有眾生,恭敬信樂者,我復於彼中,為說無上法,
      汝等不聞此,但謂我滅度。我見諸眾生,沒(音:末)在於苦惱,
      故不為現身,令其生渴仰,因其心戀慕,乃出為說法。
      神通力如是,於阿僧祇劫,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
      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隱,天人常充滿。
      園林諸堂閣,種種寶莊嚴,寶樹多花果,眾生所遊樂。
      諸天擊天皷,常作眾伎樂,雨曼陀羅花,散佛及大眾。
      我淨土不毀,而眾見燒盡,憂怖諸苦惱,如是悉充滿。
   
   從“餘國有眾生”,至“及餘諸住處”,頌法身普應,隨機隱顯,所謂水清月現,感應道交。機怠則隱,機至則出,是知隱顯在機不在佛。佛的法身常住,無論此界他方,佛常住不滅。從“眾生見劫盡”至“散佛及大眾”,頌報身應化身二土之相,眾生所依之土,即凡聖同居土,即化土。見劫盡,謂見此妄想所成之世界為劫火燒盡,報佛如來之真實淨土,為第一義諦所攝,非世俗諦攝之化土可比,故化土燒盡而淨土不毀。
   
      是諸罪眾生,以惡業因緣,過阿僧祇劫,不聞三寶名。
      諸有修功德,柔和質直者,則皆見我身,在此而說法。
      或時為此眾,說佛壽無量,久乃見佛者,為說佛難值。
      我智力如是,慧光照無量,壽命無數劫,久修業所得。
      汝等有智者,勿於此生疑,當斷令永盡,佛語實不虛。
   
   見佛聞法也非易事,若沒有緣,三寶名字也聽不到。純印老人住世一百多年,她走以後,對面樓有許多人聽說她是百歲老人都驚詫地說:“鄰居住了十幾年,怎麼沒見過這位老人呢?實際老人天天在外坐著,這就是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不但聽說純印二字的很少,能理解純印二字真實義的就更少了。猶如入佛門,受三歸的人很多,但明三歸之理的不多,能念佛實修、備三資糧求往生的人就更少了,這些全是緣份。
   “我智力如是”下兩句經文總結法身常住,本無隱顯,勸眾當信佛言。“光明徧照”即毘盧遮那,法身之義。以法身智慧光照無量,故壽亦無量。什麼是三寶?佛、法、僧。而為何稱三寶?三寶分幾類?則知者不多。三寶是導引胎、卵、濕、化四類眾生,驅惡向善,離苦得樂,了生脫死的首要法門,是接引、運載六道眾生的舟航。三寶有實相三寶;自性三寶;主持三寶。
   “汝等有智者,勿於此生疑,當斷令永盡,佛語實不虛”,上言佛壽命智慧無量,皆久遠修諸行業之所報身,此句為舊疑當斷,新疑勿生,如來誠諦之語,真實不虛。
   
      如醫善方便,為治狂子故,實在而言死,無能說虛妄。
      我亦為世父,救諸苦患者,為凡夫顛倒,實在而言滅。
      以常見我故,而生憍恣心,放逸著五欲,墮於惡道中。
      我常知眾生,行道不行道,隨所應可度,為說種種法。
      每自作是意,以何令眾生,得入無上道,速成就佛身。
   
   佛好像前面講的那位良醫,為救病入膏肓之子,故說自己已死亡,以方便法救子。佛方便入滅,所遺留的法就是解三毒、除無明煩惱的藥,有緣人依佛所教之法修禪、教、律、密、淨皆是依方服藥,都可收到除病之效,假如看方而不實修,等如癱子。若修行不明理盲修瞎練,猶如瞎子。口不念佛,身不拜佛,猶如四肢不全的聾啞人。當今佛門,門戶之見和嫉妒心非常嚴重,然所有法門都是佛金口宣說,皆是令眾生破我法二執,去貪心修淨心,證本具之慧,契機就好。為使佛的法脈長存,凡有弘法能力者都應發心度眾,見到有許多寺院出刊物報紙,為法燈續燃做了大量工作,作為佛弟子應積極參與。對弘揚正法的人應愛護關照,僧讚僧佛法興。佛方便入滅,佛法就仰賴四眾去弘揚。凡夫顛倒者,視正為邪,視善為惡,視因果為迷信。在佛門中的凡夫也有四顛倒:無常謂有常;以苦當作樂;以不淨為淨;無我認為有我,不明真如實相。什麼是實相?永恆不變的心性即是。換言之,沒有二執心,沒有四相(人我眾生壽者)心就是實相。眾生不悟不證的主要原因是憍恣、放逸、散懶及五欲六塵的誘惑而墮入惡道。佛知眾生心,而說種種法,應機而施教,令眾入佛道,使眾生早日成就佛的法身,此即佛的本懷。
   
   
      淩晨隨筆
   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生住異滅的自然規律,構成一幅農家樂圖。天高氣爽的秋季,瑟瑟秋風拂面而來,使人感到十分愜意,輕安。它傳遞了萬物成熟的信息。
   在一個幽靜的小寺院裏,却另有一番別致的景像。牆外的白楊樹、梧桐樹被風吹得沙沙作響,片片黃葉隨風不停地飄落院中。老和尚漫不經心地彎著腰,將一片片落葉撿起來,輕輕地放進地上的背簍裏。
   幾個小沙彌看得十分有趣,跑過來說:“師父!您不要撿了!一會兒我們幾個用掃帚一掃,就會把地上的落葉,打掃得乾乾淨淨。”
   老和尚仍然彎著腰并沒有停止撿葉的手說:“我撿一片葉子,地上不就增加一分乾淨嗎?”
   小沙彌說:“那樣太慢了!您回頭看,您撿了前面的葉子,後面又落下葉子來了。”
   老和尚還是彎著腰,低著頭邊撿邊說:“你們認為只有地上才有落葉嗎?其實心中的落葉更多!我在這裏撿的是我心裏的落葉,功夫不負有心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只要下決心,不懈怠,終有撿完的時候!到那時智慧光就顯現了。”
   幾個小沙彌聽了,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修行就是修心,修心就要在生活中處處體證本覺的意趣!它來不得半點虛偽與輕浮,也不能貪求快速,欲速則不達,猶如坐牛車,性急不得。
   
      黃葉任從流水去,白雲飄過嶺前來。
      寥寥靜室三間舍,傳出木魚伴經聲。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法會大眾由聞佛說壽量長遠,已悟法身常住,不生不滅,又聞淨土不毀,已經明瞭三界惟心,不離當處,此時眾菩薩生滅情忘,淨穢見泯,深心信解,妙悟已極。個個入佛知見,有證入、解入之別,故如來與之分別。甄別行位,疏通聞證,謂之分。造道證性,淺深不同,謂之別。地湧無量劫前弟子,靈山現在弟子聞壽命長遠得種種益,謂之功德。功德分三:入道功德、得果功德、發心功德。群賢聞法,默識心融,佛為分別稱揚,則物色自分,如剖璞玉出,淘沙見金。前品(如來壽量品)為已滿之佛果,為明聞佛果者所成之德相及顯佛法之威力,故有此品。
   法力有五門:一證、二信、三供養、四聞法、五讀誦持說。前三門在本品中顯示。為顯法力無上故有此品。
   
   爾時大會聞佛說壽命劫數長遠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得大饒益。
   
   佛說壽命長遠如是指上一品,三世益物,非生現生,非滅現滅真實不虛等。無量無邊之眾生獲大饒益。
   
   於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我說是如來壽命長遠時,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眾生,得無生法忍,復有千倍菩薩摩訶薩,得聞持陀羅尼門,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樂說無礙辯才,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百千萬億無量旋陀羅尼,復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不退法輪,復有二千中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清淨法輪,復有小千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四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四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三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三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二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二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一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從上品經如來壽量品以後,世尊已不是為聲聞弟子說法,乃為果地菩薩而說實相之法。故此处呼果地菩薩上首彌勒之名而告之。此中人數多少不一,所證淺深不同。無生滅法為無生法,證無生法而安住其中,為得無生忍。證此者為初地、二地菩薩;聞持陀羅尼即發生智光,得大總持,能入一切智海。證此者為三四地;樂說無礙辯才,左右逢源,誨人不倦,證此者為入五六地;旋陀羅尼,即由無相而觀有相,復由有相而觀無相,能觀空有一如,空有不二,與法門旋轉自在為得旋轉陀羅尼。證此者入於七地;轉不退法輪,即念念不退轉,證此者入於八地,轉清淨法輪,即具足辯才,現大神通,覆眾生界,無礙無著,證此者為入於九、十地。三千大千世界者,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即一個須彌山,一日月,一個四大洲為一世界,一千個世界為一小千世界,積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積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因有三個千故稱三千大千世界。二千中國土者,即二千個中千世界,即二百萬個小千世界。
   “復有小千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至“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謂再受後生之次數而有證得之益也。然華嚴、法華乃一乘圓頓法門,發心時即得菩提覺悟之道,是以法界一念因心即賅果海,故曰:因賅果海,果徹因源。復有小千國土那樣多的微塵數菩薩,八生當得菩提,超入聖位。八生者,謂聞佛壽量之法即超入四地功德,取妙覺之位(中間尚有五、六、七、八、九、十、等覺、妙覺八個位次)。故下面偈云:“餘各八生在,當得成佛道。”四生當得者,即超入八地功德,取妙覺之位有四生(九、十地、等覺、妙覺)。三生當得者,即超入九地,取妙覺之位有三生(十地、等覺、妙覺)。二生當得者,即超入十地功德,取妙覺之位有二生(等覺、妙覺)。一生當得者,即超入等覺,取妙覺之位一生直入,故曰餘有一生在,當成一切智。如來壽量,是不覺不壞之實相,即前面佛說的如是大果報,種種性相義,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此語至上品和盤托出。徹底掀翻十信、住、行、向次第配釋。其理由有三:
   ㈠此經是圓頓大教,二乘、人、天若緣成熟,聞此經即身成佛,八歲龍女,乃畜生道眾生,聞此經成佛可證之,無須從信、住、行、向賢位次第而修,所以可一超直入十地聖位。無論利鈍聞此經,若當下識得心,即可悟證。根性雖然有淺深之別,皆能頓超,故古德公認成佛的法華。此絕非漸次修進,那樣豈不是又回三乘教法了嗎?
   ㈡靈山大會無大福德者無緣參加此會,五千人退席者可證之,凡聞法華妙法即得授記,直超入十地菩薩的聖位,免去了兩大阿僧祇劫的修行。
   ㈢地湧之眾皆是塵點劫前所化所修,怎麼會有住、行、迴、三賢十信位菩薩呢?
   四天下即東西南北四大部洲,每一四大部洲為一個四天下。
   “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此就發心眾生而言,乃未入道者。就法、報、化三身之無量壽,故各發正因心,以求正覺果。學佛念佛的人一定要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才能結菩提果,否則是開花不結果,等於說食終不能飽一樣,最後還是落空。猶如念佛不改三毒之心,不持戒、不修善却想成佛,哪有這等便宜事?學佛修行亦如是,口念彌陀而貪心不改,毫無行持。說一丈不如行一尺,光說無行是佛門的混混,口頭信,無願無行怎能成就?
   
   佛說是諸菩薩摩訶薩得大法利時,於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以散無量百千萬億眾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并散七寶塔中師子座上釋迦牟尼佛,及久滅度多寶如來,亦散一切諸大菩薩及四部眾。又雨細末栴檀沈水香等,於虛空中,天鼓自鳴,妙聲深遠。又雨千種天衣,垂諸瓔珞、真珠瓔珞、摩尼珠瓔珞、如意珠瓔珞,徧於九方,眾寶香爐燒無價香,自然周至,供養大會。一一佛上有諸菩薩執持旛蓋,次第而上,至於梵天。是諸菩薩以妙音聲,歌無量頌,讚歎諸佛。
   
   時四眾聞深遠妙法,得大饒益,故獻種種供養:雨華、雨香、鼓樂、雨嚴飾具、燒香、旛蓋。佛凡說證果之法,均有瑞應,此非有意而成,皆是佛法威德之力所感召,為不可思議之佛境界也。此供養為事論,此空瑞證法妙,壽量如空本具萬德,故空中降大小天華與法身無別,三身同體。上至梵天,顯法身徧至色界天邊際。空中出音讚佛者,喻法性妙空,法音充滿法界,讚佛功德不可思議。主伴重重(主,釋迦;伴,十方諸化佛),亦借事顯理。從性空中發常樂我淨四種因行,上契三身果佛,下徧九法界眾生因行。旛者轉義,蓋者覆義,智斷番番轉,慈悲番番覆。地者始義,梵者淨義,高下深淺,不失次第。天鼓自鳴,即忉利天善法有鼓不擊而自發,妙音,妙聲傳播深遠。又雨天衣垂著一切瓔珞。普徧於四方、四維、中間為九方。無價妙香為心香,此香周徧法界,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其能熏惡成善。每位佛的上邊,有菩薩持寶旛寶蓋次第上升至梵天(色界天十八層)。菩薩以微妙音,讚歎諸佛功德。
   
   爾時彌勒菩薩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佛說稀有法,昔所未曾聞,世尊有大力,壽命不可量。
      無數諸佛子,聞世尊分別,說得法利者,歡喜充徧身。
      或住不退地,或得陀羅尼,或無礙樂說,萬億旋總持。
      或有大千界,微塵數菩薩,各各皆能轉,不退之法輪。
      復有中千界,微塵數菩薩,各各皆能轉,清淨之法輪。
      復有小千界,微塵數菩薩,餘各八生在,當得成佛道。
      復有四三二,如此四天下,微塵諸菩薩,隨數生成佛。
      或一四天下,微塵數菩薩,餘有一生在,當成一切智。
      如是等眾生,聞佛壽長遠,得無量無漏,清淨之果報。
      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聞佛說壽命,皆發無上心。
   
   世尊說長文,彌勒說偈頌,世尊是現在果地佛,彌勒是未來因地佛,彌勒偈讚,顯此法利益,為當來成佛真因。子承父業,父作之事,由子表述,一法相貫,接拍成令,不失利益。佛說稀有法下五句,頌諸佛子、菩薩於大會蒙益,讚妙法之利益及入道功德。復有小千界下三句,頌得果德,即指三地乃至十地、等覺位菩薩。隨數生成佛者,即有四個四天下(四個四大洲)微塵數那樣多的大菩薩,經四生(八九十地等覺)的果位而證佛果,餘皆同。如是等眾生下二句,頌因聞如來壽量得實果報。各得證入無量無邊清淨法身,當得修證無漏無為圓滿報身,亦得非生非滅千倍化身,故曰得無量無漏,清淨之果報。復有八世界下一句,頌發心眾生同求正覺果也。
   
      世尊說無量,不可思議法,多有所饒益,如虛空無邊。
      雨天曼陀羅,摩訶曼陀羅,釋梵如恒沙,無數佛土來。
  峛 峛R`綩垗b@峛@@峛萬種,旋轉而來下,
      眾寶妙香爐,燒無價之香,自然悉周徧,供養諸世尊。
      其大菩薩眾,執七寶旛蓋,高妙萬億種,次第至梵天,
      一一諸佛前,寶幢懸勝旛。亦以千萬偈,歌詠諸如來。
      如是種種事,昔所未曾有,聞佛壽無量,一切皆歡喜。
      佛名聞十方,廣饒益眾生,一切具善根,以助無上心。
   
   世尊說無量下六句,總結利益弘廣。以法身如空,體具萬德,故空中種種瑞應以供諸佛。種種瑞事昔所未有者,蓋為聞說壽量長遠,助發妙心,現此諸瑞。前開經現瑞為助顯第一義,今現瑞為助發無上心。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其有眾生,聞佛壽命長遠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於八十萬億那由他劫行五波羅蜜、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除般若波羅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如是功德,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者,無有是處。
   
   聞佛壽命長遠,僅生一念信解,為隨喜信解,而其功德已為長劫修五波羅蜜者所不能及。五波羅蜜為:
   ⑴檀波羅蜜,華言布施。分財、法、無畏施。財施是修福,法施是修慧,福慧雙修,功德才能圓滿。“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古人云:“修福不修慧,大象戴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無畏施,例如有人發生恐懼不幸的事,幫助其解決,令他無怖畏心,以慈悲憐愍心去幫助,使其心得安隱;
   ⑵尸羅波羅蜜,華言持戒,戒是止惡防非。止惡就是諸惡莫作;防非就是眾善奉行。戒律在佛教中非常重要。唐,道宣律師是律宗初祖,在終南山研究律論,持戒一絲不苟,感天人每日為其送飯,作供養。由此可知鬼神亦崇拜嚴守戒律的人。窺基大師聽後,欲看個究竟,即從長安來到終南山,可是過午亦不見天人來送飯,窺基大師走後第二天中午,天人送飯來,道宣問“為何昨日不來?”天人說:“昨天我來到門外,見室內肉身菩薩身上發出的光太耀眼,不敢進來”(由此可見,中陰身、天人等見佛光強烈耀眼,而活著的人見光為柔和)。戒有開、遮、持、犯。分五戒、八戒、六重二十八輕戒、十重四十八輕戒,出家人沙彌十戒,然後受二百五十條比丘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條戒(因女身障礙多,故多九十八條)。但應知受戒容易守戒難,重實質不重形式。守戒犯戒必墮地獄;
   ⑶羼提波羅蜜,譯忍辱。他人加惱為辱,於辱安受曰忍。謂內心能安忍外所辱也。經云:菩薩悉能忍受一切諸惡,於諸眾生其心平等,無有搖動,是名羼提波羅蜜;
   ⑷毗梨耶波羅蜜:譯精進,即修行不懈怠。要明白,“業精於勤,荒於嬉。”精進,身、心都要精進;
   ⑸禪波羅蜜,譯靜慮、思惟修,即停止心中的妄想。
   佛號能入心妄念則少,以佛號伏煩惱是最好的修行方法,即修禪定,不著相,不動心,心淨生般若。但般若波羅蜜不含在內,因為般若波羅蜜是諸佛之母,現今講的是功德而非講成佛,所以不講般若。若修五種波羅蜜經八十萬億那由他劫的時間,所得的功德也不如對佛講的壽量品生一念信解心的功德大,百分不及一分,千分不及一分,甚至百千萬億分不及一分。得如此大的功德,若有人退道心者,無有是處。此處示明對如來壽命長遠深信,或一念信解者之功德無量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求佛慧,於八十萬億 那由他劫數,行五波羅蜜。
      於是諸劫中,布施供養佛,及緣覺弟子,并諸菩薩眾,
      珍異之飲食,shànɡ服與臥具,栴檀立精舍,以園林莊嚴。
      如是等布施,種種皆微妙,盡此諸劫數,以回向佛道。
      若復持禁戒,清淨無缺漏,求於無上道,諸佛之所歎。
      若復行忍辱,住於調柔地,設眾惡來加,其心不傾動。
      諸有得法者,懷於增上慢,為斯所輕惱,如是亦能忍。
      若復勤精進,志念常堅固,於無量億劫,一心不懈息。
      又於無數劫,住於空閑處,若坐若經行,除睡常攝心,
      以是因緣故,能生諸禪定,八十億萬劫,安住心不亂,
      持此一心福,願求無上道。我得一切智,盡諸禪定際,
      是人於百千 萬億劫數中,行此諸功德,如上之所說。
      有善男女等,聞我說壽命,乃至一念信,其福過於彼。
      若人悉無有 一切諸疑悔,深心須臾信,其福為如此。
   
   此頌一念生信之福。解而能信,斯為真信,故不言解,而解在其中。“若人求佛慧”至“行五波羅蜜”,總頌標五度。“於是諸劫中”至“以回向佛道”,別頌施度。“若復持禁戒”至“諸佛之所歎”,頌戒度。“若復行忍辱”至,“如是亦能忍”,頌忍度。“若復勤精進”至“一心不懈息”頌進度。“又於無數劫”至“盡諸禪定際”,頌禪度。“是人於百千”至“如上之所說”,頌結五度總的功德。“有善男女等”至“其福為如此”,頌較功德,謂一念信解壽量,其福過彼多劫,行五度者,以斷諸疑悔,安住實智,絕諸思量外慕,故功德勝彼,不可思議。
   
      其有諸菩薩,無量劫行道,聞我說壽命,是則能信受。
      如是諸人等,頂受此經典,願我於未來,長壽度眾生,
      如今日世尊,諸釋中之王,道場師子吼,說法無所畏。
      我等未來世,一切所尊敬,坐於道場時,說壽亦如是。
      若有深心者,清淨而質直,多聞能總持,隨義解佛語,
      如是諸人等,於此無有疑。
   
   此為能信之人均發願頂受經典。從其有諸菩薩下三句,稱頌上根者聞佛說無量壽深信不疑,并讚諸菩薩無量劫行道,宿種深厚,故聞說壽命,心能信受而頂禮此經,願於未來長壽度生,就如現今佛說無畏法一樣,說壽也是如此,願力堅固亦如此。“若有深心者”一句,頌上根利智之人,深達諸法實相之理。清淨而質直者,清淨喻戒根具足,戒可生定,定則發慧。純印老人告之“遠離名利”。心不被外塵境緣所擾,心則淨,身則輕安,煩惱則不起現行。質直則志念堅固。認準適於自己根性的法門,咬住不放,不見佛誓不罢休,絕不改換門庭。雖然禪教律密淨都是佛教的,但以契機為宜。末法佛告知,惟以念佛得度生死。多聞能總持者,多聞,則承事多佛,佛佛道同,諸佛無不講說此經。總持,則通達法藏,隨義而解,妙契離言說、離文字、離心緣、離名字相。為何呢?名是假名,它是由相而得名。相是假相,它是由因緣而生,有生必有滅,故相是假相,無真實義。何謂真實?心性,不生不滅者是,真入佛根本法者離名離相為修行。如此之人則能必信。所謂此經不入餘眾生手也。
   
   又阿逸多,若有聞佛壽命長遠,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能起如來無上之慧。何況廣聞是經、若教人聞,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書、若教人書,若以華、香、瓔珞,幢旛、繒蓋、香油、酥燈,供養經卷,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
   
   此明行者功德無邊,能生佛智。“解其言趣”,謂解如來壽量品所言之意趣,悟其理,解其義,能起如來無上之慧。無上慧即無上菩提。起者,能發生、開發之謂。聞此經,謂求法;自持,謂修行;書寫謂流通,若信解之,功德無量。或用鮮花、妙香、瓔珞、寶旛、寶蓋、香油燈、酥油燈等供養《妙法蓮華經》,此人之功德則無量無邊,能成就如來一切種智,更何況聞、持、書寫、供養是經呢?功德更為無量,必生佛智無疑矣!
   
   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我說壽命長遠,深心信解,則為見佛常在耆闍崛山,共大菩薩,諸聲聞眾圍繞說法;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閻浮檀金以界八道,寶樹行列,諸臺樓觀皆悉寶成,其菩薩眾咸處其中。若有能如是觀者,當知是為深信解相。
   
   此明行者為見報身淨土,惟深心信解,故能見如來報身與如來報土。故穢土即淨土,若發深心而能信解,又能明如來心法義理,就有機緣見佛的法身,此經就是佛的真身,即佛法身。見此經即見佛,此經所在處即佛在。世尊說此經八年,如今仍在靈鷲山說此經。有許多大菩薩聲聞圍繞聽法。昔智者大師在定中見靈鷲山法華會尚未散,佛仍然在說法,智者大師是天臺宗第四代祖師,是對天臺法門貢獻最大的一位祖師。他誕生於南北朝時期的荊州華容(今湖北潛江),十八歲出家,二十三歲時拜見天臺慧思大師,慧思大師一見到他即說: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師徒一見如故。原來昔日曾在靈山法會上同時聽受“法華經”,因宿緣的追尋,今生又相逢在一起。後智者大師誦“法華經藥王品”至“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時,身心豁然開朗,照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修行正如古人云:“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即不得,得亦非真。”
   “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此為實報土相也,堪忍土本來平坦,七寶而成,惟開示悟入佛之見者,則能見此境界。但此土眾生無明深厚,諂曲濁心,業重障深,故不能見,此即一切為心造,依報隨著正報轉,心淨土亦淨。若能這樣明理誦經,才是深信法華經的信解相。
   
   又復如來滅後,若聞是經。而不毀訾,起隨喜心,當知已為深信解相。何況讀誦受持之者,斯人則為頂戴如來。
   
   隨者隨順,喜者喜悅。謂如來滅後,從善友處,聞聽到此法華經,深信不疑,不譭謗,而生隨喜功德心,此人已經深信解相,何況又能讀誦、受持、聆聽妙法,此人即是頂戴如來,將佛恭恭敬敬頂在頭上。因此經就是如來全身。佛入滅,此經不滅,聞此經與佛親說無異,功德分毫不差。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須為我復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養眾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養眾僧。則為以佛舍利起七寶塔,高廣漸小至於梵天,懸諸旛蓋及眾寶鈴,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眾鼓、伎樂、簫、笛、箜篌,種種舞戲,以妙音聲歌唄讚頌,則為於無量千萬億劫作是供養已。阿逸多,若我滅後,聞是經典,有能受持,若自書、若教人書,則為起立僧坊,以赤栴檀,作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羅樹,高廣嚴好,百千比丘於其中止,園林、浴池,經行、禪窟,衣服、飲食,牀褥、湯藥,一切樂具充滿其中,如是僧坊、堂閣若干百千萬億,其數無量,以此現前,供養於我及比丘僧。是故我說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供養經卷,不須復起塔寺、及造僧坊、供養眾僧。
   
   佛言善男子、善女人。若能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此經,不需要再為我造塔寺,即為已起佛塔、僧坊供養。對出家二眾,佛慈悲告誡四事供養,即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等。受持讀誦書寫此經,就是身口意三業供養,則等於已起造塔寺,已供養僧眾。佛這樣說是示此經之重要,造塔可供養佛舍利。造寺可供佛像,使佛弟子安身,常住三寶永存,使眾生增信仰而發菩提心,種善根種子。供養僧,僧稱福田僧,為自己種福田。居士則無此福田。若能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此經則等於無量劫以寶旛等供養,不須要起塔寺,造僧坊,供養眾生了,因為受持經卷的功德,已超過供養的功德。
   
   況復有人能持是經,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其德最勝無量無邊,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量無邊,是人功德亦復如是無量無邊,疾至一切種智。
   
   此言受持此經又能兼行六度,則功德無量,以能疾至一切種智故。一心即禪定。能修六度,不但能安住於教義,并能践之於躬行,實際去修,去證,其功德不可思議。此處顯兼行功德。
   
   若人讀誦受持是經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復能起塔,及造僧坊供養讚歎聲聞眾僧,亦以百千萬億讚歎之法,讚歎菩薩功德,又為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復能清淨持戒,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嗔,志念堅固,常貴坐禪得諸深定,精進勇猛攝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問難,阿逸多。若我滅後,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復有如是諸善功德,當知是人已趣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
   
   上言表此經之重要猶如佛之全身,佛之舍利,故此又言既能持經又能兼行六度,讚歎三乘之人理事雙修更為殊勝。起塔造僧坊等為財施。讚三乘說“法華經”為法施,若合持戒、忍辱、禪定、精進、智慧六度,六度修圓滿就是佛。修六度萬行,多為利他而起、而行,故為直趣菩提道場。
   此段經文,為何世尊非常巧妙地深談六度呢?六度是菩薩道上根本的行法,對六度的深度與廣度的不同體證,即是菩薩道的位差與作用。
   六度觀亦分事、理、不思議、稱性四種。
   依六度事緣而起諦觀,一一明瞭。瞭知其中差別之相用,體現在日常生活中,以無我利他之行而獲六種度脫。純印老人以布施、忍辱、禪定帶動餘三度,走時現十大圓滿(見純印一書);
   二、理六度的觀修在事相六度的基礎上,以如幻的智慧,瞭悟事相皆如夢幻,凡是有相皆是虛幻,本無所有,當體皆空,做到三輪體空,即無能施的我,所施的物件,中間傳遞的方法與財物等;
   三、不思議六度的觀修非空非有、無內無外、主客不立。菩薩在無生正觀的基礎上,連無生也去掉,即不住兩邊,亦不要中間,儘管行而無行,無形而行,却不通過思惟與觀念去做。度生亦然,心中不留影相,這是菩薩在諦觀中以大願、大智、大力、大方便體現六度的無量行法,當達不思議心妙時則與性體融會貫通。純印老人走後,只剩下三件洗得乾乾淨淨的舊衣服,其它衣物皆不知捨於何人了;
   四、稱性六度,以實相圓悟的心智,念念之中均符合於法界的真性,由此展開圓融的六度,每一度均具法界的全體,包含六度的萬行,無欠缺,無遺漏,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即空即假即中。所以圓悟的人,在布施時,諦觀施從緣生,當下即空,豎窮橫徧,體自如如。而在施時無可得之心,如無財施得富貴、法施得智慧、無畏施得長壽之心。無一法可得,則假觀現前。正當即空即假之時,無一切布施與不布施的兩邊,平等圓照,即無空無有,無真無假則中觀現前。純,空也;印,法,假也;純印,即非空非假,中也。
   修六度,純印老人示現先從禪定來體悟,即內不動心,外不著相,時時在事緣中去應用,這樣才能圓融一體,而五度也就自在地顯於生活之中,成為圓明無礙的修行人。
   禪定功夫深的人可改變外境,我講一個真實的故事。一九三九年八路軍攻打四平、瀋陽,國民黨飛機每天都來海龍掃射、轟炸,家家院內都挖一個兩米來深,半米多寬,彎彎曲曲的防空壕。一天敵機來了,大家都躲進防空壕。我大哥二哥跑回屋一看媽媽正四平八穩在南炕坐著睡覺呢!怎麼呼叫也不醒,兩人一合計,咱哥倆把媽媽抬出去吧!可是任憑哥倆使足勁兒却怎麼也抬不動,猶如大樹紮了根似的。飛機的轟鳴聲越來越近了,無奈丟下媽媽兩人跑進防空壕躲起來。機關槍雨點似的射進院裏接著扔下兩顆重型炸彈。轟隆一聲響,山搖地動,泥土碎瓦塊鋪天蓋地落進防空壕裏,險些把人埋上。我大哥看一眼二弟,意思是說:“媽完了!”不被炸死,也得被倒塌的房子埋在下面。飛機走後見僅一牆之隔的張家油坊三間大瓦房炸平了,死的人被拋在破房頂上。這時大家纔發現,我家緊貼南窗根下,有一顆未爆炸的大炸彈,鑽進地裏一米多深,大家不覺倒吸一口涼氣,好險呀!這時媽醒了,她看一眼深埋入土裏的炸彈說:“該井裏死,河裏死不了哇!你們為窮人打天下,老天爺也睜眼睛啊!”最奇怪的是北炕兩個重傷員,却未聽到有炸彈聲,也沒有震動感。可見禪定,心淨一切都淨,這可能就是一切惟心吧!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經行處,此中便應起塔,一切天人皆應供養如佛之塔。
   
   真能受持是經又兼行六度,無異於賢聖,即為佛法身所在之處,以佛法身徧於法界,能持是經即與法身相應。故行住坐臥四威儀猶如報身所在。因諸佛報身福德智慧,亦是此經所成就,行者若能受持此經兼修六度萬行,即為報身少分之所在處,故應起塔,接受天人的禮敬與供養,此人所行在未來佛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我滅度後,能奉持此經,斯人福無量,如上之所說。
      是則為具足,一切諸供養,以舍利起塔,七寶而莊嚴,
      表剎甚高廣,漸小至梵天,寶鈴千萬億,風動出妙音。
      又於無量劫,而供養此塔,華香諸瓔珞,天衣眾伎樂,
      燃香油酥燈,周匝常照明。惡世法末時,能持是經者,
      則為已如上,具足諸供養。若能持此經,則如佛現在,
      以牛頭栴檀,起僧坊供養,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羅樹,
      上饌(音:转)妙衣服,牀臥皆具足,百千眾住處,園林諸浴池,
      經行及禪窟,種種皆嚴好。
   
   此頌持經之福猶如佛在,故應起塔供養。牛頭栴檀,此樹類似白楊,其質冷涼,蛇多附在其上,香氣純正,據說印度摩羅耶山有之,其山峰似牛頭,故稱牛頭栴檀。若諸天與修羅戰,為刀所傷,塗之即愈。
      
      若有信解心,受持讀誦書,若復教人書,及供養經卷,
      散華香末香,以須曼薝蔔(音:沾博),阿提目多伽,熏油常然之。
      如是供養者,得無量功德,如虛空無邊,其福亦如是。
   
   此頌,若人受持讀誦法華經,兼行六度自利利他,則得一切種智,受人天供養猶如佛在。須曼華即適意華,悅意華,高三四尺,下垂如傘蓋,花開黃白色,甚香。薝(音:沾)蔔,即黃花。阿提目多伽,草本,又稱善思夷花,形如大麻,紅花青葉,可壓油塗身,香濃郁異常。
   
      況復持此經,兼布施持戒,忍辱樂禪定,不嗔不惡口,
      恭敬於塔廟,謙下諸比丘,遠離自高心,常思惟智慧,
      有問難不嗔,隨順為解說,若能行是行,功德不可量。
      若見此法師,成就如是德,應以天華散,天衣覆其身,
      頭面接足禮,生心如佛想。又應作是念,不久詣道場,
      得無漏無為,廣利諸人天,其所住止處,經行若坐臥,
      乃至說一偈,是中應起塔,莊嚴令妙好,種種以供養。
      佛子住此地,則是佛受用,常在於其中,經行及坐臥。
   
   能持,能說、能誦、能書此經的菩薩,又能兼行六度法門,恭敬有此經的塔廟(佛法)和出家二眾(僧),五體投地的禮拜,消除貢高我慢心,又能恒順眾生講說經典,所得的功德不可限量,必受人天的恭敬供養,猶如對佛的尊重,因為不久此菩薩將得佛果。對此菩薩的恭敬就是對三寶的恭敬,故對他說法、起居處,應起塔廟作為紀念。莊嚴塔廟,即莊嚴自心佛,受用亦如佛。此菩薩法師,已得無漏三昧,無為妙法,因其功德的感召,故天衣而降,天華而落,殊勝無比。可見受持、弘揚此經的功德無量無邊。
   講一公案:
   仰山慧寂是唐代高僧,歸其門下的學者如雲,盛冠一方。
   一天仰山與弟子一起賞月,仰天指著月亮說:“善道你說這月亮缺時,圓相哪裏去了?月圓時缺相又哪裏去了?”
   善道信口回答:“缺時圓相隱,圓時缺相在!”
   仰心搖頭。
   雲岩說:“缺時圓相在,圓時缺相無!”
   悟道說:“缺時亦不缺,圓時亦不圓。”經云:“凡是有相,皆是虛妄。”善道和雲岩的答話,皆是知見之相有而說,猶如神秀大師: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是一個類型,均屬漸悟未見實性。善道的意思是缺時見缺相,圓時缺相仍在圓中,并未跳出缺圓之相。雲岩的意思是缺時雖然不見圓相,而圓相不失,圓時缺相還沒形成。二人解釋不同,但都沒離開相有。只有悟道的:“缺時亦不缺,圓時亦不圓”則超脫形象,因缺、圓之相,都是相對而言,如果心中沒有圓相,怎知有缺相,心中沒有缺相,怎知有圓相?圓、缺都是相有,不是空寂的自性。有的邪法好端端地讓人往心裏安輪子、安相有,豈不是偏邪是什麼?若能離開形象,空寂的本體就會現前。唐,慧能大師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才是真正悟道的境界。
   
      風卷浮雲盡,青天絕點埃,
      山川俱在目,何必上高臺?
                             ――葛蘆草

心为净土  2013.7.17 20:03:39    

(317-13)  显示次数:1318(1236+82)     查看心为净土的所有文章 访问心为净土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网页顶端

提示  单击主页面文件夹图标 显示本讨论组主题和全部跟随主题

微信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微信»发现»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花开莲现华开莲现~王子清lucky

◇    程序占用服务器时间 USR + SYS 总计 0 秒    ◇   
妙法莲华 法华论坛 www.fahua.com  WiseForum1.0  Since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