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条 »论坛首页 »法华论坛·2003~2006   »论题组:3014  2005.3.8 12:45:27   法华微信 注册
 《惟贤法师文集》目次及下载地址(电子书)〖nature.y〗(3.3 12:42) (34)
 师兄吉祥(内空)〖tyro〗(3.3 13:41) (42)
 您一切吉祥!顺利圆满。(内空)〖nature.y〗(3.3 16:36) (48)
 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常随佛学〗(3.7 20:13) (3.7 20:25) (50)
 顶(内空)〖nature.y〗(3.8 11:54) (62)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内空)〖tyro〗(3.8 12:45) (52)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 主题索引
《惟贤法师文集》目次及下载地址(电子书)
(3014-1)  显示次数:34(27+7)     查看nature.y的所有文章 给nature.y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 主题索引
师兄吉祥(内空)

忏悔发愿

tyro  2005.3.3 13:41:26    来自:shanghai  

(3014-2)  显示次数:42(35+7)     查看tyro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 主题索引
您一切吉祥!顺利圆满。(内空)

nature.y  2005.3.3 16:36:08    

(3014-3)  显示次数:48(41+7)     查看nature.y的所有文章 给nature.y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4 主题索引
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
>> 慧山有路学为径,愿海无涯行作舟,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佛法论坛 → 佛法探讨 → 菩萨行处 →
贴子主题:《惟贤法师文集》目次及下载地址(电子书)


《惟贤法师文集》目次及下载地址(电子书)
http://www2.fodian.net/hanchuan/weixian.chm

  惟贤法师小传
一.《般若与人生》
  第一部分 《大般若经》之精华
   一、般若经的传承
   二、佛说般若的缘起
   三、《大般若经》的内容
   四、般若要义
  第二部分 般若与人生
  附: 重庆慈云寺简介

二、《法华经说什么》
  第一章 法华经就是讲心灵建设
  第二章 《法华经》综述
      《法华经》的翻译与鸠摩罗什
  第三章 《法华经》正文的要义
      提婆达多与龙女
      法师功德品
  附一:中国佛教的慈善事业
  附二:重庆佛协慈善功德会简介

三、心经讲记
  第一部分 心经综述   第二部分 经文解释
    一、心经总纲
    二、明所观境
    三、解空相
    四、破明执
    五、明般若果

四、《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说在前面的话 《妙法莲华经》的宗趣和《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经题解释
  长行部分
  重颂部分
  结赞部分

五、开示、杂文、答疑
  玄奘精神与人间佛教
  学佛答疑
  响应“德”治,弘扬传统文化——儒释道三教文化漫谈

附:北京三学读书会简介



该电子文集中,没有收录惟贤法师在深圳弘法寺讲的《普贤行愿品纲要》,下面是该文的全部文字。

————————————————————————————————

《普贤行愿品》纲要

———讲经:惟贤长老于2003年11月18日讲于深圳弘法寺

惟贤老法师简介:各位法师、各位居士,今天我们隆重请来了当代高僧惟贤老法师来我们深圳弘法寺讲经。惟贤老法师是我国当代著名高僧,1920年农历5月21 日生于四川蓬溪县,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咨询委员会副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重庆佛教学院院长,重庆慈云寺方丈,他幼年出家,童贞入道,曾就读于龟山书院和汉藏教理院,受教于太虚大师、法尊上人、王恩洋先生等等许多大善知识,是龟山书院和汉藏教理院的高材生,老法师慈悲亲切、才华横溢、著述丰富,讲经说法、赋诗作词,佛法典故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使闻法者无不受益非浅,坚定信心,为了绍隆佛种,续佛慧命,老法师不顾年高体弱,应邀前往各地讲经说法,倡导人间佛教精神,救苦救难。此次来深讲经是我们佛门弟子的福报,望各位有缘珍惜。谢谢!




(一)

师傅们、居士们,这是我第一次到深圳,第一次到弘法寺,昨天到了以后,承蒙净天老法师、妙峰法师、明成法师、一如法师和张籍圆居士等,对我热忱接待,晚上又有《香港佛教》总编秦孟萧先生,还有何有成教授来看望我,热忱的接待使我身心感受到感动,所以在此,我首先向我们全体师傅们、全体居士们表示我的感谢!并祝师傅们、居士们身体健康、一切吉祥!弘法寺四山环抱,环境优美,殿堂庄严,现在是本焕老法师在这里住持,本焕老法师德高望重,全国全世界的信众都很敬仰,所以这样一个道场清净庄严、人杰地灵,这使我感受很深。这次到弘法寺来主要就是与我们大家进行佛教文化的交流,讲讲《普贤行愿品》,但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一个是交流、一个是学习,我读《华严经》入法界品,最后一品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当时文殊菩萨住在印度的南城(印度南边的佛城),善财童子拜见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叫他发菩提心,五十三参第一参,参的就是文殊菩萨,同时文殊菩萨叫他从此南行,参访各个善知识,遵照文殊菩萨的指示,善财童子从参访文殊菩萨开始,一直到普贤菩萨为止,参访了五十三个善知识,善财童子就从五十三个善知识中得到法益,特别是普贤菩萨的十大愿,使他得到法乐,从此深入法界、亲证法界。所以,我想到善财童子南行五十三参,而今天我们深圳就在中国的南方,因此我刚才说我是来学习的,一方面交流,一方面要学习。那么,这次特别是讲《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结合今天的社会,面对现实很有意义,因为时间关系,从今天起到后天只有三天,时间比较短,所以对《普贤行愿品》只有提纲节要地讲一下。我讲的内容首先有个前言,就是要用佛法觉悟人生。第二就是要介绍一下《华严经》的要义。第三就是关于普贤菩萨《普贤行愿品》,根据正文的简单解释,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提纲。

首先,我讲一个题就是以佛法觉悟人生,这是一个前言。我们经常听到这么几句话,这也是我们善知识指示的: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善友难遇。这个人身是难得的,得了人身我们应该怎样办?人在众生之中具有灵性,所以人为万物之灵,我们中国孟子也讲,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稀,几稀就是在我们心灵之间因为我们有心,有感情、有觉知、有理性,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就是这一点。在佛法来讲得个人身很困难,因为人具足灵性,我们就要善于利用这个灵性,不能使这个灵性丧失,灵性是什么呢?就是觉性,佛法分本觉、始觉、妙觉,就好象一颗夜明珠,当明珠埋在土中的时候不能放光,但是明珠的本性是不会丧失的,我们现在学了佛以后,就要把明珠发掘出来使它放光,我们听闻佛法的时候就是一个增上缘,这个阶段就是始觉,多闻熏习、如理作意、法随法行,由人生趋向解脱,由解脱进一步发菩提心修菩萨行,那么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圆成佛果,就是妙觉。所以这个人生,我们要尊重他的灵性,发挥它的价值,那么我们就要去参加佛教、学习佛法、具足正见,认识宇宙人生的真谛,认识诸法实相,对于事物的观察应该正确的了解,就可以产生智慧,以智慧因修六度行、证菩提果,才能发挥人生的价值。我们看一般的人生,在世间上很多很多的人,在生死苦海中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不能发挥人生的价值,那么这种人,我现在把他分为四种:第一种人是一种懵懂的人生,吃饭穿衣、穿衣吃饭,忙忙碌碌只是为了生活,不知生从何处来死向何处去,懵懵懂懂过了一辈子,这是懵懂的人生。第二种就是作恶的人生,不单是懵懂,而且为了自己的利益,处处损害他人以利益自己,这种现象存在比较多,比如争权夺利、权权斗争,造成社会的五毒现象,破坏家庭社会国家的秩序,这一种人生就是作恶的人生。第三种人生是什么呢?邪见的人生。这个邪见是不信三宝、不信因果、不信六道轮回,知见上只见眼前,不见未来,执着宇宙一切都是常恒不变,或者错误地执着一切现象消灭以后,包括各种现象,人生现象,就没有了。那么,前一种叫常见,后一种叫断灭见。象这种见解来指导他的思想,既属于偏见,在行为上往往也导致道德堕落、理性丧失,否定一切、打倒一切,这就是邪见的人生。第四种人生是比较好的,但是只行善修福,只想来世好,不求解脱生死,不求解脱,但是修善积福固然好,充其量只能保持人生,这个人生由于业力的支配,不见得永远都是人生,造了业还要下堕,堕落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因为没出轮回、不彻底,这一种人生就是世俗的人生、世俗知见的人生,所以我简单把人生一般分为这么几种。学佛以后我们应该具备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行为观,也叫做价值观,正确的宇宙观。在这里我简单引证一个公案,佛陀在世的时候有千二百五十弟子,其中有十大弟子,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很出名的,这个弟子就是周利磐陀伽,迦利磐陀伽,有这么一个弟子,您们读了《阿弥陀经》,关于这个大弟子二百五十人具里面,就有这个迦利磐陀伽。他为什么叫迦利磐陀伽呢?这个迦利磐陀伽,磐陀伽就是道路的意思,迦利就是继续的意思。他们是兄弟两个,第一个就是磐陀伽,他父母因为在外面旅游,母亲怀胎在路上,胎儿成熟后在路上生下来,第一个磐陀伽,路上、路边的意思,路生,这是大的一个;接着他母亲怀胎又是在外面旅行,胎儿成熟又生了一个,就是周利磐陀伽,这个周利就是继续的意思,叫继生,就是继路而生,继路又叫继道,翻译过来又叫小路,因为他年纪小一点嘛!小路。这两弟兄后来都学佛出家,磐陀伽很聪明又有智慧,学习佛法很有悟性,而周利磐陀伽生性愚钝。这个在佛法来讲是过去一种因缘,哥哥在过去他是闻过佛法,生性比较灵敏,悟性比较高,而这个弟弟呢,过去就没熏习过佛法,但是有慧根,以至于后来出家,但是生性就很迟钝,那他出家以后,在学习佛法过程中,学习经典表现就是很迟钝,记性差、理解也很不够,所以佛很慈悲呀,在这个情况之下,就教授他一个四句偈,这四句偈就代表了佛法的人生观、宇宙观、价值观,我把这个四句偈念一下:身语意业不作恶,莫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这个头两句“身语意业不作恶,莫恼世间诸有情”,这是佛法学佛的价值观,在行为上的价值观,表现在行为上要做到身业清净、语业清净、意业清净,要做到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做到三业清净,同时对一切有情不能扰恼他,不能损害他,而要饶益他,要救苦救难,所以第二句说莫恼世间诸有情,就这么两句,说明佛法以戒律建立道德,我们佛法是以戒律建立道德,一个做到三业清净,在三业中不要造业,身业、语业、意业,同时要发菩提心呐,要饶益有情,不要扰乱不要烦恼,使别人不安呐,这是菩萨心胸啊,这就是佛法的价值观,这样子才能发挥人生的价值,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做到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第三句“正念观知欲境空”,这就是一种宇宙观,必须要保持正念,不要有邪念染念,以这种正念观察事物、观察宇宙,对于六尘境界,也就是众生贪婪的境界,色声香味触法,才能看破,才能由现象到本质,了解一切如幻如化啊,当体即空!从缘起法中了解性空的道理,缘起性空,这个在《华严经》中就是法界观!这一种观察就是我们佛法的宇宙观,对于宇宙的观察,对于事物整体的观察,必须要了解他的实相,这个实相就是缘起性空,也就是《华严经》讲的法界观,一切事物、形形色色的事物,森罗万象,不管染的净的,有漏的无漏的,都是唯心所现,属于清净的就是心的妙用所显,属于染污的就是由于妄念的蒙蔽,成为染污的六凡境界,还是属于心的妙用!那么这一点我们就晓得、我们晓得佛家的哲学,看问题、看事物,他是心物总和,不是单讲心、也不是单讲物,不是哲学上的唯心论,或者唯物论,有心就有物、有物就有心,心物融合,即在现象上能够看破放下,就可以恢复自己的妙明真心,也就是缘起法上当体即空,消除我执法执,就可以见到一切法的本体实相,所以这句话“正念观知欲境空”,内容很深的啊,我们必须要有这么一个宇宙观,以这个宇宙观才能指导我们的行动,正确的行动,这中间来讲就是普贤的十大行愿。



(二)

最后一句“无益之苦当远离”,世间上,在《法华经》讲的: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犹如火宅,众苦充满,这个众苦就表现很多,那么具体来讲,有苦苦坏苦行苦。苦苦就包括八苦嘛,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冤憎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那么这些本性都是苦,所以叫苦苦。坏苦是什么呢?坏苦就是说,人以为乐,比如家庭聚会、有地位、有钱财、功名利禄,这一些似乎是乐,他是在变化之中,没有不散的家庭,没有不散的筵席,没有不凋谢的花,没有不缺的月亮,您们想嘛,世间上就是这样的,那么当事物在快乐的时候,妄乎其行了,当变化成苦的时候就痛苦交加,实际上还是苦,花不常好月不常圆啊!这个是变化的,这就叫坏苦,这个要看清啊!行苦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五蕴身,这个五蕴身是四大假合,包括色受想行识五种元素,五蕴身的细胞随常都在变化,时时变化新陈代谢,一个人身生下地来以后,从幼儿开始到少年、到青年、到老年、一直到死亡,时刻时刻刹那刹那,无不在变化之中,由生到死,从这个来讲叫行苦,苦苦坏苦行苦,所以最后这句话讲“无益之苦当远离”,必须要有厌离心,要看得淡放得下呀!这就是我们佛法的一种人生观。因此,我们了解这个人生,就必须由恶转善,由邪转正,由染趋净,要把这个转过来,所以这四句话是佛陀当时由于悲心,给周利磐陀伽讲,叫他经常念,那么周利磐陀伽读这首偈子很久,读了以后他经常念,后来他的悟性开发,就得了悟啊!得了悟以后就证了道,证了阿罗汉果,千二百五十人里面都是大阿罗汉,您们读《弥陀经》就有这么一句话,皆大阿罗汉成了阿罗汉果。他就在四句话之中,认识宇宙了悟人生,以自己的行动解脱人生的痛苦,最后证得阿罗汉果报。

第二段,我就接着讲《华严经》的要义。这个《华严经》是大乘经典,一般被称为经中之王,篇幅很大,我们晓得大乘经典中,除了《大般若经》六百卷以外,就要数《华严经》。它的内容,我们必须先要明白,然后才能与它其中的那一卷《普贤行愿品》相结合,现在关于它的要义,我简单分为这么七项七个小点:第一个小点就是《华严经》理论的特点,它的特点是什么。第二个小点是《华严经》的宗趣,它的宗旨、它的归向是什么。第三个小点是《华严经》的翻译和传承,它有几种翻译,从印度到中国,华严思想的传承情况怎么样。第四个小点是《华严经》全部经典的内容。第五个小点就是特别提出法界观里面的四法界观,这个贤首大师的立宗,就把这个法界讲明它为四法界十种玄门六种相,法界观都包括在里面,这里提出四法界观。第六个小点是《普贤行愿品》的人生价值,有关人生价值的意义,那么结合现实讲。第七个小点就简单介绍一下,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善财童子,他们的事迹。所以讲华严要义,就包括这七个小点。那么讲这七个小点,因为时间关系,都不能发挥,只能大概地说一下。

那么,第一个小点就是《华严经》理论的特点。它的特点,我体会有这么三点:第一个说明一切唯心造,那么这个在经里面有很多内容,有很多偈子都谈到这个,比如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又有一个偈子就是: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譬如在《观无量寿经》里也讲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在心地观里讲:心净国土净、心染国土染、心生法生、心灭法灭。那么在唯识法相里,根据《华严经》就提出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所以修唯识观做到转识成智,这个都是第一个要点。第二个要点讲什么呢?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平等平等。那么从十法界来看,我们晓得,十法界有四圣六凡,四圣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佛,六凡就是人、天、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四圣六凡包括四圣六凡的正报和依报,就是清净的世界、染污的世界都包括在里面,无不由心所造,所以在佛法来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迷则成凡、悟则成圣,必须认识现实,了悟人生,转妄归真,这一个理论《楞严经》、《圆觉经》、《起信论》,还有现在我们讲的《华严经》都是一致的啊!学习佛法,由闻思修经过一定的阶段,做到转妄心成真心,转迷成悟,就要用这个功夫。那么,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来讲,众生主要是迷,佛已经是得到了觉悟的圣者,实际上都是在一念之间、一心之间,从这方面来讲,它是平等的,因为众生有佛性,佛是已成佛、众生是未成佛,因此,我们对一切众生要尊重、要承侍、要平等对待,建立佛教的平等观,过去有过去诸佛,现在有现在诸佛,未来有未来诸佛,而一切众生都是未来诸佛,所以我们要尊重承侍,不能轻贱,更不能够虐待残杀,这个思想好伟大,所以第二点就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平等平等。您看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要饶益众生,恒顺众生。《华严经》文殊菩萨的四十一大愿,您们读哪个《净行品》,起心动念,举足下足,行住坐卧,一切都是愿众生怎么样、怎么样,《华严经》的《净行品》就体现了文殊菩萨的大愿,这是第二个要点。第三个要点,从法界观说明真俗无碍,真俗圆融这个道理。俗,就是世间法、世俗谛;真,就是出世间法、胜义谛。在佛家来讲,必须要由俗入真,而后回真向俗,真俗是无碍的,真俗是圆融的,即世间法而做到出世间法,即世俗谛而进入胜义谛,并不是说,离开现实世界另外去找个涅磐菩提、找个真胜义谛。所以,我们禅宗讲平常心就是道,我们在生活中自己做人,对事接物,要以平常心对待,什么叫平常心呢?就是真实心,就是佛心,事事物物以真实心对待,就在宇宙森罗万象中,就可以当体见佛、当体见道,所以一切万法当体即空,就可以由俗入真呐!这也就是法界观的道理。所以苏东坡有一首诗: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世人。天台宗的湛然大师有这么两句: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尽是法身。还有两句话也很重要的,就是:生死即涅磐,烦恼即菩提。那么这些话都是形容真俗无碍的道理,由俗入真、回真向俗,真俗无碍、真俗圆融,这一个从整体来讲,既表明了我们大乘佛法的宇宙观,也表明了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法界一切法,在经上来讲就是层层互入,法法圆融,都体现了这个真俗无碍的道理,这是第三点,就是关于华严理论的特点。这是第一点。

第二就是,明《华严经》的宗趣。根据华严宗第五祖宗密大师,他建的法界观说明《华严经》的宗趣。它的宗趣是什么呢?以入法界缘起、普贤行愿为宗趣,很简单这么两句话。在这里我讲讲什么叫法界?法界这个界包括两种意义:一个从理来讲就代表法性;一个从事来讲就代表一切法相,一切事物。从理方面、从事方面总合拢来叫法界,一切万事万物,包括有为法、无为法,染污法、清净法,善法、恶法,不出于理,这个理是什么呢?就是心!这个心就是妙明真心!这一切万法都是妙明真心产生的妙用,就是我刚才讲的,物不能离开心,心物总合,不能把它截然分开,其中以心为主,心就是诸法的本体。在万象森罗之中,都是属于因缘生法,因缘生法不出因、缘、果三个字,因就是主因,缘就是助缘、就是条件,果就是一切现象,已经现行的一切果、一切现象。那么,这一种因缘果的缘起法都是相支相助,互为因互为缘,不能够割开,而在这一切事物之中,不管是一是多、是大是小,一多是从数字方面来形容,大小是从相方面来形容,山河之大、微尘之小,都是离不开它的性啊!都离不开这个心!心物不能分离,能够了解诸法现象,透视本体,就可以从有知空,从妙有见真空,进一步悟得诸法实相,这个在天台宗来讲就是三观嘛,空、假、中,杜顺大师第一祖立的这三观,也是相似的内容。杜顺大师立的三观就是: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涵容观,都是说这个内容,了解诸法的空相,了解诸法缘起的假相,由假入空,由空了解假的道理,显假。一切诸法既是空又是有,就是中道!所以在天台宗立空谛、假谛即俗谛,真谛是中道。我们看一切事物不要单纯地看,要连带地看,事物是相关、相承的,有联系的,不能把它分开,不管一多、不管大小,都是有连带关系,芥子纳须弥、须弥入芥子,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那么现在哲学家来讲呢,说一叶知秋,从一滴知大海,你尝这一滴,就晓得大海百川之味,就代表大海,从秋天的一片落叶,你要知道整个秋天的现象,不能分离掉,这就是法界缘起观。这个道理非常微妙,我们立华严宗的贤首国师,为了给武后武则天解释这个妙理,一个呢就以镜子,二一个就以金狮子来解释。镜子就是在四方八面都是镜,中间供一尊佛像,燃一支灯具,那么这尊佛、这个灯具在四面镜子之中都现影象,这个镜子照到那个镜子现出影相,那个镜子照到这个镜子也现出影相,镜中有镜、影中有影,就形成一种无尽的缘起,层层无尽。我昨天晚上在弘法寺看卧佛殿,它就是以这个原理来庄严的,镜中有镜、影中有影,所以法界缘起无有穷尽,我们要悟得这个道理,悟得这个道理以后呢,不管是一尘一事一物,我们以平常心对待、以真实心对待,就可以入法界缘起,所以这里讲,以入法界缘起、普贤行愿为宗趣,法界就是这么一个解释。那么,法界缘起是所入的境界,能入是什么呢?就是普贤行愿。今天因为时间关系,就讲到这里。


(三)

全体师傅们、居士们,这次讲经的法缘很好,在这一个庄严清净的寺庙,有这么多的出家众、在家众,共同听闻佛法,这个因缘也很殊胜,时间很短,我们大家要尊重这个因缘,闻法以后应该有一个心得,应该有个感受,所以我们在这几天,一个是要抓紧时间,二一个是自己要用心听。在上午我把《华严经》大义的第一个小段讲了,第一个小段提出《华严经》理论的特点,一个就是万法唯心,一切唯心造。第二个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平等平等。第三个,真俗无碍,真俗圆融。那么佛法就在世间,能够看透世间,了悟世间,就可以由世间法到出世间法,由俗谛证入真谛,所以佛法不是离开现实的呀!就在现实中善用其心,走“止恶行善”的道路,走“利益众生”的道路,遵守佛陀的遗训,慈悲利生,救苦救难,就在这个工作中、生活中,就可以了悟、就可以见佛,这个道理是很深微的,但是谈起又很平常,所以在上午我就把这几点讲了。接着是讲的第二点,《华严经》的宗趣,根据华严五祖宗密大师解释的,就是:以入法界缘起,普贤行愿为宗趣。那么什么叫法界呢?我这里补充一下,法界,从本体来讲、从它本质来讲,就叫法性;另外一个意义呢,从事相来讲,就是森罗万象染净诸法。单说法界,从法性来讲,究竟是什么呢?它叫法性、叫空性、叫真如、叫菩提、叫涅磐,其实都是一个内容。不过,从分别来讲,法性就包括了色心诸法在里面,它是一个总合的观点,既谈心又谈物,法性。空性,就是了解一切法如幻如化、梦幻泡影,没有一个实体,没有一个不变化的东西,其性本空,从空中,我们就消除了私心杂念,消除了我执法执,消除了颠倒妄想,这叫着空性,这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了的那个空性。又说真如,什么叫真如呢?又从心方面来讲了,我们这个真心由我空法空显出它的本质,也就是本来面貌,这种心就是妙觉明心,这一种心可以说就是如来心,在凡夫来说,有个名称叫如来藏,也就是说隐藏起来的叫如来藏,这一个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它是真实的,它是如常不变的,所以叫真如,它也叫菩提,什么叫菩提呢?菩提是果,菩提之果如何得到?就要修般若因、修菩萨万行,才能证到无上的妙果,菩提就是无上的妙果。它也叫涅磐,为什么叫涅磐呢?涅磐就是灭度的意思,能够消灭一切烦恼,能够度脱一切众生,达到功行圆满的境界,也叫做涅磐。所以法界性这个“性”就包括这些,很明确!代表了诸法的本体,在禅宗来说就是本来面目,我们人就要恢复这个本来面目。至于它的相,分体相用,刚才说了体,这个相包罗万象:有漏法、无漏法,净土染土、心法色法,有形体的法、无形体的法,都包括在这个相里面,它各有差别。用是什么呢?用就是一种作用,就是由心生起万法的作用,这个作用是什么功能呢?在唯识学来讲就是种子:染法有染法的种子,净法有净法的种子;善法有善法的种子,恶法有恶法的种子。这个种子潜藏在阿赖耶识中,生起诸法的功能,待缘而现,所以我们在众生界学佛,最重要的是熏习善法种子、熏习清净种子,以这个种子逐步消灭恶法染污种子,恢复如来妙心,恢复法界自性,这就是法界这个名词的定义,它既包括体、包括相,也包括用。那么,什么叫法界缘起呢?法界就体现在宇宙森罗万相上,森罗万象、染净诸法,都离不开法界,离不开这个心,一心生万法、万法归一心,所以事事物物,我们能够从心的方面有正确的观点,正确的对待,另外,我们学佛以后,从见佛闻法多多熏习佛法,我们就发挥妙用啊,这就是个缘起,合拢来讲叫法界缘起,我们学佛就要了解这个道理,所以《法华经》讲,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间,就是为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是什么呢?就是指的真如真心它的妙用,使众生都能了解,都能悟入,都能证得,佛大悲啊!就以这个因缘出现于世,这个在《法华经》里面讲的有。那么,证入悟入这个“入”字,一个是悟入,二个就是证入,那么怎样证入呢、怎样悟入呢?必须修普贤行愿!所以普贤行愿就是能入,法界缘起就叫所入,我们修普贤行愿就可以证入法界缘起,了悟法界缘起就可以了解诸法实相。所以,《华严经》的宗趣就是:以入法界缘起,普贤行愿为宗趣。在这里我还要提出来《华严经》八十华严、三十九品,内容很多,但是它的核心就在《入法界品》,特别是《普贤行愿品》,这是它的核心!中心在《普贤行愿品》,另外要了解的是,《普贤行愿品》的核心是什么呢?就是由普贤大愿临终导归西方极乐世界,《华严经》最后讲的《普贤行愿品》“愿我临于命终时,净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这个颂子有好几首,就说明《普贤行愿品》的归趣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说到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就与念佛有关系了,与净土宗有关系,所以这里我还要简单介绍一下净土宗的重要。关于净土,这是很殊胜的啊!我们中国净土宗的建立,是开始于慧远大师,成立于善导大师,净土有五经一论,原来是三经一论,有《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在清代有文人学士叫文远,就把《普贤行愿品》加进去,到了民国初年印光法师又把《楞严经》里面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加进去,就成了五经,加上印度世亲菩萨写的解释叫《往生论》,所以研究净土就五经一论,虽然叫净土,实际上教义很深很广,与般若、与天台、与法相、与三论、与密宗、与律宗都是相通的,所以我们祖师称赞净土,即显即密即顿即圆。我们念佛,它的好处在哪里,一个在现生中以净念代替妄念,我们内心就清净,就达到平和、心胸广大、慈悲善良、内心清净,那么这个内心的修养,对我们的身体有好处,对我们的家庭、对我们的事业有好处,在现生中都可以获益,临命终时由于念佛,就可以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到了西方就是不退转,直到花开见佛,这个净土可以说是很重要,在西藏密法里面有弥陀法,一句 “阿弥陀佛”就包括了密法里面的胎藏界、莲花界、金刚界,这个学过弥陀法、学过密教教义的人就晓得,密法里面的胎藏界、莲花界、金刚界都包括在里面,就是一句“阿弥陀佛”。那么,关于念佛往生西方,从古到今这也是事实,我在重庆听到一个姓杨的居士——杨佳玉,我记得她的名字,她跟我说,她对母亲很孝道,她劝她母亲念佛,她自己也念佛,到她母亲病危要临命终时,她就从晚上初夜一直到早上,跪在阿弥陀佛前,给她母亲念佛,念一个通夜,到了她母亲要走的时候,她就亲自见到母亲的神识脱离了她的躯壳,从空中一双大手,她一看就是阿弥陀佛,把她提到虚空,接着她母亲就变形,也很高大,就在佛的身后,同时母亲给她讲,说:极乐世界境界殊胜,很好很好!说了就不见了。这是那个杨佳玉居士亲自给我讲的,她不会说谎话,那么当然这类似的事情还很多,这就是念佛生起的正念,但是根据古今讲,特别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提出来,念佛有正念、有助念,有正修、有助修,那么念佛以外,我们要礼拜持诵观察回向、要结合,除此以外,在我们生活上、行动上,要修三福业、修净业,这是相当重要的呀,所以念佛不只是念佛而已啊,要修净业要修三福业,经文上就讲得很清楚。第一个福业:要孝敬父母、要恭敬师长、要慈心不杀、要修十善业,这是人天善啊。第二个福业: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要守戒,威仪要整齐严肃,以戒为主,佛家就是讲以戒为主,有戒才有德,有德才能有福,这是一个必然的因果关系,那么这个中心就是要清净三业,身业、口业、意业要达到清净,才能取得解脱,这叫做解脱善。第三个福业: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念佛的人要发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呢?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利有情愿成佛果,你要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首先不能离开众生,要救济众生与乐拔苦,广做救苦救难的事业,按现在来说就是慈善事业、公益事业和福利事业,行菩萨道要深信因果,因果是佛法的中心,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善受福、作恶遭殃,种什么因就有什么报,条件成熟他就要报,所以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若到一切都报,一定要相信因果啊!要读诵大乘,读诵大乘经典,净土五经都是大乘经典,除此以外,《华严经》、《法华经》、《地藏经》、《报恩经》、《涅磐经》都是大乘经典,读诵大乘经,我们心就广大,愿力就大,目标就高,所以必须要读诵大乘。那么当然在居士中,有些文化低的,或者没有文化的,除了念佛以外,多听开示,多请教,同时还要劝别人发大乘心,多做善事、广利众生,这一条福业就叫做菩萨善。所以这三福业就包括了人天善、解脱善、菩萨善,所以念佛不是与生活,不是与工作,不是与现实脱节的,它有它的积极性,这就是净土法门的殊胜啊!这个入法界缘起就要靠普贤行愿,《华严经》就以普贤行愿为核心,所以以这品为核心,而这个核心又以导归极乐、念佛生西为核心,我刚才讲的净土宗念佛的重要,今后大家不要轻视念佛,意义很深广、目的很高很大的。但这里讲“入”,那么怎样“入”法呢?普贤行愿是能入,法界缘起是所入,这个“入”有身入和口入,身入怎么样,那么我们读经念佛,身体方面要恭敬、礼拜、供养、持诵,这些都叫做身入;心入怎么样呢?心入就要做到具足正信,要具足正解,要具足正行,在内心要具足这几方面。什么叫正信呢?信仰三宝、信仰因果、信仰功德,三宝的功德,因果的真理,修善积德的功德,不落虚空,我们要坚定信仰,这是一种正确的信仰,既不是迷信也不是邪信,叫做正信,要从心底来信。正解是什么呢?就是必须要了解这个真实道理,比如我们读《华严经》,我们必须要了解《华严经》的道理,读五经一论,或者《阿弥陀经》,或者《无量寿经》,我们就要了解它的道理,了解道理以后,我们才能加固我们的正确信仰,所以不是盲从迷信。正行是什么呢?就是要身体力行,结合礼拜、持诵,那就要修福修慧,修福要广积功德、广修善业,修慧就要多闻熏习、深入经藏,学佛就是要福慧双x,你单单有福,只能说你生活好、事业好,少受挫折、顺利,这是有福,但假若你没有慧就不行了,福必须要靠慧来养,有慧指导,深入真理的了解,就可以以这个慧斩断烦恼无明,消灭生死根本,消灭一切痛苦的根本,必须要靠慧啊!有福还要继续修福,除了修福以外还要修慧,福慧双x,所以菩萨事业叫做悲智兼修,有悲心,广利众生就有福报,能够多闻熏习,有智慧就可以证得菩提,要悲智兼修,达到福慧圆满,到了佛的境界就叫两足尊,什么两足嘛?就是这两种,一个是福、一个是慧,那么这样子就可以入,一个是悟入,一个是证入,这就是实际行动,我们必须要这样做。以上是讲的关于第二个小点,《华严经》的宗趣。

第三个小点是《华严经》的翻译和传承。《华严经》传到中国来以后,有三种翻译,第一个就在东晋年间,距现在大概是一千五六百年,在庐山有一位印度高僧,叫佛陀跋陀罗,就在庐山翻译的,你们现在到庐山去看嘛,佛陀跋陀罗翻译经的经台还在,他于当时翻译《华严经》一共译了六十卷,根据范本有十万偈,那么翻译过来以后呢,一共是四万五千偈,佛陀跋陀罗是印度语,翻译到中国来叫觉贤,这是第一部。第二,以唐代的实叉难陀,在长安、现在的西安,翻译了八十卷一共三十九品,现在通行的是八十卷。实叉难陀,翻译到中国来叫做学喜,由学习佛法感到欢喜,得到了法喜叫做学喜,这是第二种翻译。第三种翻译就是唐朝般若三藏翻译了四十卷,这四十卷其实就是《入法界品》,那么因为这个八十华严缺了最后一品《普贤行愿品》,所以唐德宗的时候,华严宗的第四祖澄观法师,一般叫做清凉国师,就把这个四十卷的最后一卷《普贤行愿品》,加到八十华严里,一共是八十一卷。这个就是《华严经》的三种译本,我们现在通行的就是八十华严,这是简单地叙述翻译。至于传承,在印度,我们首先要讲到的是龙树菩萨,那么根据历史的记载、根据传说,龙树菩萨在龙宫发现《华严经》,觉得很珍贵,就把《华严经》请出龙宫供养、宣传、弘法,龙树菩萨写得有著作,他是空宗的祖师,实际上在中国来讲,他是八宗的祖师,他各宗都在弘扬,他写得有《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另外还写的有《毗婆沙论》。在《毗婆沙论》中,他又把修行分成难行道、易行道。难行道就是要学习菩萨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经过五十二位,可以修成佛果,易行道就是念佛,那么就可以一生成就,我们念佛好了,用不着经过三大阿僧祗劫,一生成办,叫易行道,这个是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里面讲出来的,所以他提倡弘扬净土宗,提倡念佛,也提倡真心的妙用,所以龙树菩萨在印度来说,他是宣传华严的、弘扬华严的。另外,在印度有一个马鸣菩萨,为什么叫马鸣呢?因为他很聪明、很有智慧,他的门前有一匹马,往往在说法的时候,马都静心地听,听了以后马就感动流泪啊,叫唤流泪,所以一般人称他马鸣菩萨。马鸣菩萨写得有《起信论》,《起信论》就讲真心的妙用,分为心真如门、心生灭门,真心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法性,就是真如,真如门,生灭门讲的就是妄心,妄心有生灭,真如本性也就是本觉,由于无明蒙蔽,所以就生起三细六粗,流转生死,能够见佛闻法,返妄归真,就可以恢复这一个法性,《起信论》就讲这个内容,也就是《华严经》的重点,在《华严经》叫做法界缘起,讲真心就叫真如缘起,其实都是一样的。另外,在八九百年间,弘扬法相唯识的有无著、世亲两兄弟,无著菩萨是弘扬法相唯识的,世亲菩萨是他的兄弟,最初弘扬小乘、毁谤大乘,后来经过无著菩萨的点化,专门发心弘扬大乘,就是天亲菩萨也叫世亲菩萨,他写的书很多,叫千部论师,其中他读《华严经》并专门写了一部书,叫《十地经论》,专门阐扬《华严经》的十地品,它的重要、它的意义,那么这个就是在印度《华严经》的传承。到中国以后,中国的传承从唐代开始,第一个就是杜顺大师,第二个叫智俨大师,第三个叫法藏大师,也就是贤首国师,到了第三个就正式成宗,成为华严宗,第四个叫澄观法师,又叫清凉国师,第五个叫宗密大师,第五祖也是唐代的。唐代以后,由于佛法在唐武宗之后遭受到教难,经典散逸,那么到了宋代以后,也有研究华严的,但是没有那么显著,但是一般人、一般的弟子还是很尊重《华严经》的,因为在明代,憨山大师为了报母亲的恩,血书华严,以血来书写《华严经》。在民国初年,上海有个应慈大师,也是专门弘扬华严的,那么至于这些祖师,他们都有著述,从唐代到清代,有关《华严经》的著述有一百多种。现在我简单把我们中国这几个祖师,有些事迹向大家介绍一下,使大家更加明确。第一个就是杜顺,他是第一个祖师,他在终南山修行,读《华严经》有一种神验,现神验,关于重要的内容他写得有一些,因为他现神验,当时唐太宗正在害疾病,发热,那么因为杜顺法师有神验,唐太宗就把他召入宫中,希望他以神力来蠲除他的疾苦,消除他的痛苦,当时杜顺大师讲,皇上,你能统领全国,功盖宇宙,你这个都是小病,还容易好,但是他有个愿望,从现在起,你能够大赦天下,你的功德大,你的病也就完全好了,唐太宗听了他的话,就下大赦令,以后他的病也就逐步好了。当时,唐太宗得了好处,他很感动,他说,你深合帝心,尊曰帝心大师。那么,杜顺大师读了《华严经》,他就建立了华严三观,第一观就是空观,第二是理事无碍观,第三就是周遍涵容观,就从这里开始弘扬《华严经》,就为华严宗奠定了基础,那么他传下去的第二个就是智俨,智俨是很有智慧的,深解杜顺法师的三观,也有很多著述。第三个法藏大师,他是以智俨为师,同时对于华严宗的教义有所发扬,当时是唐武后武则天在位,武则天召他入宫供养他,请他讲《华严经》,当他要开口讲的时候,就有一种异相,口放白光,白光深入空中后合为云盖,当时武后很受感动,正式开始后讲了序品,大地震动,在他的传记里有这个记载,有这些奇异。后来,武后不了解法界缘起的道理,贤首国师就是法藏法师,他就以殿前的金狮子来比喻,把法界缘起讲给武则天听,武则天就很有感悟,对《华严经》法界缘起有所了解,所以他就写了金狮子章,就是贤首国师。至于五祖宗密大师是继承法藏,弘扬法界缘起,解释法界缘起。这就是我们中国华严传承的简单内容,以上第三小点讲的华严的翻译和传承。

第四小点,介绍一下《华严经》的重点和内容。我们学《华严经》,读诵《华严经》,它的重点内容应该知道,这里分为三点:第一点,我们要晓得,《华严经》是经中之王,大乘经典,它的境界不是凡夫境界,也不是二乘声闻缘觉境界,是地上菩萨的境界,所以它说的境界和内容,不是一般凡人的那种看法,假若以凡人来看,特别是有些有偏见的人来看,他认为你那些是不可信的、玄虚的,殊不知这个境界不是凡人境界,也不是声闻罗汉的境界,而是地上菩萨的境界,我们凡人境界那就很狭窄,只见到眼前,不晓得世界,只看到现在,不晓得过去和未来,就好比井中之蛙,只有那么一个天地,看问题往往都是片面的,就像瞎子摸象,片面的,不是整体。所以,大家千记注意这样一个问题,你不要学世间上的那些人,以世间的凡夫观点来对待佛经,特别是大乘经典,经是佛说的,佛他不会说谎话,真语、实语、如语、不诳语、不异语,佛有三十二相,其中广长舌相,他就是由于不说谎这个因感得的广长舌相,他不说假话。这一个境界也是佛自证的境界,佛亲证的境界,比如说西方极乐世界,佛介绍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佛亲证的啊!佛介绍华藏世界,也是佛亲证的,你不能以普通学者那种考证眼光、进化论的眼光来对待,那是错误的东西,所以过去在民国初年,有些学者,他就以这么片面的眼光来对待佛经,一会儿《楞严经》、《圆觉经》是假的呀,一会儿《起信论》也是假的呀,一会儿大乘不是佛说的呀,引起很多论诤,这就是以世俗眼光来对待佛经。我们在坐的很多是青年,也是知识分子,你们进入佛门皈依三宝,就要注意这个问题,要相信佛经,不要去宣扬那些东西!不要去偏听那些东西!否则,你只有生起疑悔,只有退化!所以,我这里要特别讲一下。它这个内容,第一个就说明释迦牟尼佛他的法身境界,他的报土卢舍那佛的报土,就是华藏世界,《华严经》有几卷都是华藏世界品,这个华藏世界很广大,依正庄严重重无尽,根据《华严经》《华藏世界品》一个叙说,这里简单说一下,这个世界下面有风轮,风轮上面有水轮,水轮上面有金轮,这个水就是大香水海,在香水海的中心,就是莲花藏,大莲花,莲花从底到上一共是二十层,这二十层里面就包括诸佛世界,就包括四种土:凡圣同居土,这是凡圣同居一起的,比如娑婆世界就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就是声闻独觉罗汉所修的;实相庄严土,就是菩萨所居的;常寂光土,就是法身佛的世界。那么,这个华藏世界就包括这四土,很广大,四周是十一边,十一个方向,十一边外面各各又有十边,很广大,叫华藏世界,这是佛的境界,广大微妙,这个不是我们想得到的,不可思议。所以第一个,它是介绍华藏世界,是佛的报身佛土,依正庄严,广大无边,层层无尽。第二个就说明了菩萨如何达到这个境界,就要经过五十二位,这五十二位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地以后经过金刚道,由等觉到妙觉,妙觉就是佛位了。这就是一个菩萨修行的路程图,那么这些品里面就提到信解行证,必须经过信、解、行,然后才能证,这就是学佛的修行次第,也是修菩萨行,证得佛位这么一个次序,要有信仰、要有了解、要有行动,行持以后才能证果,《华严经》的三十九品都包括了这个信、解、行、证的内容。所以第二个内容说的菩萨如何由凡夫发心,到成妙觉佛果境界的这个阶段,这是第二个内容。第三个内容就是讲,主要就是《法界品》,最后一品普贤菩萨的十大愿,《入法界品》的最后一品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所以我们先前讲了《华严经》是大经,它的核心就在于《法界品》的《普贤行愿品》,而《普贤行愿品》的核心最后是导归极乐、往生西方。那么,以上这三点就说明《华严经》的内容,这是讲的第四个小点。第五个小点是关于它的教义,华严宗的教义讲四法界、十玄门、六相,主要介绍这个四法界,这段讲了以后,第六还有《普贤行愿品》的人生价值意义,要结合现实讲,第七段就简单介绍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善财童子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因为时间关系,明天上午继续讲,讲完以后我们就接着讲行愿品的正文,现在就休息。



(四)

诸位师父们、居士们,我从昨天开始主要是就《华严经》的重要内容,提出纲要地讲。昨天第一大段讲了以佛法觉悟人生,第二大段就开始讲《华严经》的重要意义,这一段分了七个小点。第一个是《华严经》理论的特点,又分为三点。第二个小点,《华严经》的宗趣。第三个小点,《华严经》的翻译和传承。第四个小点,《华严经》的内容。那么昨天就把《华严经》的内容分三项讲了一下,这三项第一项就是说明华藏世界,就是释迦佛的报身佛的世界,庄严广大、重重无尽。第二项就讲菩萨修行的阶段,分为五十二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是地前的十个阶段,十地是结合修行,分分断、分分证真如的阶段,断除烦恼障所知障,十地以后经过金刚道,彻底斩断烦恼障所知障的种子,连根拔生死根本,以后就进入等觉位,等觉位以后就是妙觉位就是佛果,这就是菩萨修行的阶段。第三项就是最重要的,最后一品叫《入法界品》,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的是《华严经》的核心,讲境界、讲愿行,以此愿行而入法界,所以它是《华严经》的核心,但是另外还有一个核心,就是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往生西方,这就是核心的核心,说明了念佛的重要性,说明净土,在我们中国祖师爷的话来讲,是显教也是密教,也是顿教、也是圆教,可见它的殊胜。昨天总结《华严经》的内容,就是这三点。今天要开讲的是第五个小点,四法界观,第六个小点,《普贤行愿品》的人生价值意义,结合现实讲,第七个小点介绍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善财童子,他们的殊胜、他们的德行。

那么现在就讲第五个小点,四法界观。《华严经》的立宗叫贤首宗,讲到法界观的内容就有四法界观,有十玄门,有六相,都是讲的法界观,这个四法界观很重要,是哪四种呢?第一个就是事法界,第二个理法界,第三个理事无碍法界,第四个事事无碍法界,这称之为四法界。第一个法界就叫事法界,事,就代表一切法相,在唯识学来讲就是一切法相,一切有为法,一切无为法,一切染污法,一切清净法,一切心法,一切色法。那么在现代来讲就是,人生现象、生物现象、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等等,都包括在这个事法中,宇宙森罗万象都在这个事法界里面。所以这个事法界包括得很宽广,我们世间上只看到有形的,那么我刚才讲这个不单是有形的,无形的都包括在里面,比如精神境界的,以及六道轮回里的有些现象也不是一般人都晓得的,还有佛菩萨的境界、净土境界,也不是一般人都晓得的,超出我们的意识以外,超出世间上的时间、空间,所以说事法界包括的很多,这一切都是现象,世间的、出世间的、染污的、清净的,各种现象,都包括在事法界里面。昨天我讲的佛的净土,比如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还有华藏世界,这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得到的,但它是存在,不过你没有到那个境界、没有那个因缘,但它是存在的,你不能否定的,这是第一个叫事法界。第二个叫理法界,什么叫理呢?理,就代表心性、心的本体,那么讲到这个心,我们就有简别了,这个心决不是一般讲的心脏的心,心脏的心是主使血液循环,血旺精神就好,血虚精神就衰,这个肉团心就这么一回事。所以这里说的心性不是这个心,另外也不是现代生理学讲的脑神经,脑筋,脑神经在唯识学来讲属于胜义根,这个根属于意识,第六识,潜意识所依的。根,有浮尘根、有胜义根,浮尘根可以见,我们这个眼睛眼珠眼末都可以见。胜义根不可见,是微细的神经梢末,神经中枢在唯识学来讲就等于胜义根,很微细,它主使什么呢?主使触觉,所以这个胜义根神经,假若受了损伤,这个人的身体就麻痹。但是这一个神经也不能代表心性,因为根据医学来讲,有些脑神经得了病,尽管切除以后,他的生命依然存在,他的意识还存在,这就可以证明,医学上有这些发现。所以,这个心是真心,佛菩萨的境界就是以真心发挥妙用,就有净土世界,在凡夫来说,这一个真心受了蒙蔽,无明障蔽,所以发挥作用尽管是真心的妙用,但是它已被虚妄的意识盖覆了,就成为污染的世界,成为五浊恶世的世界,我们现在修行学佛,就是要把这层污染的东西去掉,消灭无明烦恼,逐步转妄归真,而这个方法就在一切事物上用功,要看破事物、透视事物,看得淡放得下,在这方面用功。所以,这个理法界就代表心性,这个是不可以形象来解决的,不可作摸、不可思议,竖穷三界、横遍十方,空间很宽、时间很长,我们在一念间就包括若干的空间,也包括若干的时间,这个就是一念的妙用,所以第二个就是理法界。第三个理事无碍法界,就是说一切事相,由理性所显、理性所变,所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而这个事方面是一种缘起法,事与事之间相支相助,宇宙一切不管各种现象都是缘起法,一个植物的生长要靠各种原因,一个人的生长也要靠各种原因,有父母关系、家庭关系、社会关系都离不开,人的生长不在空间,与各方面都是相联系的,这就是理与事的关系。事成于理,事显于理,有事就有理、有理就有事,这就是心物总合,就不像一般哲学讲的唯心论、唯物论,二元论、多元论,不是那样的,那是片面的讲法,讲唯物就偏于物,讲唯心就偏于心,脱离客观事实,这是个总合的观察,所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就特别讲这个缘起法,缘起无尽,就象大海一样,风吹水就起波浪,波浪一层接一层,大波浪小波浪层层起伏,这是一种现象,尽管波浪起伏,但是大波小波都有水性,湿性,湿性不会丧失,大海归于平静时,就是真如境界,湿性不会失的,大海起波浪的时候,每一个波浪的湿性都不会失掉,风一息波浪就平息了,就恢复真如境界,波浪起就是世间相,波浪平复就归入真如境界,不管是真如境界也好,世间境界也好,理性不会失掉,都有理性,这就叫事事无碍法界,缘起无尽、层层相关。所以在事相上,我们能够透视事物,透视事物的现象,从而了解它的本体,这样子就可以入法界,就可以了解真如的道理,我们生在这个世界,我们得了人身,我们的身体是五蕴身,是个假躯壳,是一种幻相,尽管如此,我们的主宰是心性,我们学佛修行,就是要经过修行阶段,识透本来面目,见到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就叫真心,就叫法性。因此,我们对一切事物的看法,要从苦空、无常、无我,梦幻泡影来观察,《圆觉经》讲的,要把一切现象看成梦幻泡影,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你知道一切是幻,你就有厌离心,不要贪恋、不要追求、不要执着,能够这样看淡放下,就觉悟了,就恢复本觉了,由始觉到妙觉,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以上就是四法界的重要意义。

第六小点就是《普贤行愿品》的人生价值意义。这段里面,我讲三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普贤行愿品》普贤十大愿,从礼敬诸佛到普皆回向这十个愿望,其中表现的有身业、口业、意业,不管哪一愿都要做到身口意三结合。身,要恭敬、要端庄、要严肃、要威仪;口,要赞扬佛法、要请转法轮、要随喜功德;意,就是要与礼相应,礼这一佛要观想十方诸佛,我一身变为若干亿身礼若干亿佛,内心清净、诚恳真实。所以,要做到三业清净,身口意相结合。我们学佛的时候,不管是礼拜、赞叹、忏悔、发愿、回向,必须做到三业清净,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检点自己,我的身是不是在造业,杀、盗、淫,伤害众生,是不是爱护众生,可以现行检点,我的口是不是在说谎话,是不是在说挑拨离间话,是不是说的粗恶话,是不是说的下流话,假如说这些话语业不清净,那么我的心意起心动念,是不是起的正念,正念是什么呢?六念嘛,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布施、念第一义天,第一义天就是真如啊,是与真如相应。我们是保持正念没有,相反的,贪念、嗔念、痴念,那个叫做恶念,或者叫做邪念,我们有没有。在日常生活之中,行动之中,待人接物,你可以在身口意三方面检查,能够做到三业清净,哪怕是你各种生活、各种工作、各种对事接物,你以正念保持,你行动是正确的,思想也是正确的,那就是在世俗的一切事物中,都在做好事,都在做善事,都在行方便事,与佛心相应,这就是普贤行愿啊!所以普贤行愿入法界,行使愿行,心胸广大,没有执着,没有障碍,到这个境界就可以入法界了!就可以见得妙明真心,就可以见到诸法性空,诸法法性,就可以证得真如境界,佛的境界!所以,十大愿与我们修行相结合,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它有很大的作用,你结合文殊菩萨一百四十一愿,就是《华严经》的净行品,那是文殊菩萨的愿望,一百四十一愿有生活中的、有行动中的、有出家生活的、有在家生活的,都包括在里面,起心动念、举足下足、行住坐卧,一切保持正念,一切都念到众生,这既是文殊菩萨的大愿,也包括了普贤菩萨的十大愿,它是相结合的。这是第六小点,《行愿品》它的人生价值意义,要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学佛的人要注意活学活用,要体现在生活上、工作上,要以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的精神来对待,来了悟人生、证悟法界。刚才讲的是关于《普贤行愿品》的人生价值意义的第一点,主要是清净三业,要实行意业清净、身业清净、语业清净。那么第二个,它体现在哪里呢?《普贤行愿品》十大愿就包括了四宏誓愿,包括了菩萨的三聚净戒。四宏誓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四种宏大的誓愿。三聚净戒就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三种,不管出家菩萨戒,在家菩萨戒,都包括在里面。摄律仪戒,就是不要作恶,一切要遵守戒律,不要危害他人;摄善法戒,就是一切行动,不管大善、小善,大功德、小功德,都要去做这一切善法;饶益有情戒,主要就是悲闵众生、救苦救难,给有情众生以安乐,解决他们的痛苦,叫饶益有情戒。那么在四宏誓愿中,烦恼无尽誓愿断,就包括摄律仪戒,在我们修行之中,在修戒定慧之中,要断尽烦恼、消除烦恼,这就是一种我们修行的受用,烦恼不断,习气不除,尽管你念佛念经,没得受用,你们注意这个问题,所以第二个,烦恼无尽誓愿断。第一个,众生无边誓愿度,无边众生都要发愿去救度,就包括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发愿救度各种众生。第三个,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就包括摄善法戒,从学佛、学法,一直到成佛,都包括在善法之中,所以四宏誓愿就包括三聚净戒,而普贤十大愿就体现了四宏誓愿三聚净戒这个内容和精神,这个十大愿就是一切菩萨、一切佛,都应该发的愿,都应该修的行,这是它的第二个特点。第三个特点,它是修行十大愿结合般若精神,什么是般若精神呢?就是一种智慧,于相无所著而修布施,三轮体空,不要执著能施、所施、施果,我是能施,某个东西是所施,施了以后我要得什么果,那就有所执着。三轮体空,就是说能所和得的果都不要执着,那就是无住精神,无住,在《金刚经》上讲的嘛,不要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要住法相、非法相,般若就是空,修行十大愿而无所住,这就是般若,愿行与般若相结合,这种缘起叫无住缘起,以无住的缘起就能见到诸法真实之相,进入法界,这就是十大行愿重要的一点。那么至于这三点,一个清净三业,第二个十大愿包括了四宏誓愿、包括了三聚净戒,整个菩萨行,第三个,与般若相应,以无住精神奉行十愿,心无所住就可以入于法界,这就是核心的思想。以上就是关于《普贤行愿品》的人生价值意义。

最后一个小点就是关于《华严经》的要义,第七个小点,就介绍一下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善财童子,这三位大士他们的殊胜功德。第一个文殊菩萨,在佛说《华严经》的时候,是文殊与普贤作为协侍,左边文殊、右边普贤,以文殊普贤为上首。文殊,具体来讲就叫文殊师利,或者叫曼殊室利,这是印度语,翻到中国来就叫妙吉祥,表示非常微妙、吉利、祥瑞,叫妙吉祥,据说他出生的时候,有很多吉祥瑞,有十种吉祥现象,比如满室光明、甘露普降、宝藏出现、涌现奇珍、鸡生凤子、猪生龙儿、牛生白驹,另外有麒麟,还有仓库出现金属,象具六牙,这些都不需要细说了,有十种吉相,生下来以后,他就能说话,他的相就象天宫的童子一样,微妙庄严。他是生在印度一个婆罗门家,后来由于根性智慧聪明、有福德,所以就随佛出家学佛,他的行持是以楞严三昧入定而得的境界,你们学过《楞严经》嘛,首楞严三昧,首楞严就是一切事究竟坚固,包括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六大,那么这一切事相都通于妙心,通于法性,修这个定,即事而真,可以直接见到诸法实相,由妄归真,这是首楞严三昧。在大乘法会上,很多地方都是文殊菩萨出现,文殊菩萨请示佛,提出问题,佛解答。他在南印度带领弟子弘扬大乘妙法,特别是般若方面。那么,佛有两个大弟子,一个叫文殊,一个叫弥勒,文殊就以般若空宗弘扬不二法门为主,弥勒菩萨就以弘扬瑜伽唯识法相为主,讲般若就讲空,讲瑜伽就讲有,空与有就是佛教大乘最大的两个妙义,就象车有两个轮子一样不可偏废,说因缘生法就叫有,因缘生法归于法性、归于圆成实就是空。有,就不是实有、不是常有,空,就不是断灭空、虚无空。所以,由空入有、由空显有,由有入空、由空显有,这就是中道。


(五)

所以文殊菩萨讲空,弥勒菩萨讲有,这两种是相辅相成。空就表现在不二法门,文殊菩萨是弘扬不二法门,你看那个维摩诘经,文殊菩萨与维摩诘辩论,主要是不二法门,不二法门最重要的是什么意义呢?世间一切是相对的,相对之产生,就由于我们众生的虚妄分别,那么有种种虚妄心,就有种种差别,就有种种相对的事物,在众生境界由于虚妄计执,片面地看问题、片面的执着,就生出种种颠倒妄想,这是生死的根本,痛苦的根本,能够认识诸法不二,由不二归于一,一是什么呢?真如、法性!那么这个境界统摄心物、统摄一切事物,归于一种,万法归一,那么这一个就是整体看问题,就可以包揽一切现象,认识一切现象,观察透视一切现象。所以这个不二,实际上就显的真如法性的道理,这个境界不可思议,也就是说不可以想得到,也不可以言语表达,超出时间空间,不可思议。文殊菩萨是以智慧为主,着重解、着重智慧、着重般若,他就代表这一些方面。普贤菩萨他的名字,从因和果来解,从他的行、他的因,他的德行,他的品德,他的加持众生,德无不普、德无不遍,遍与众生,在因行上来讲,他的德遍与众生,叫普。在果行上来讲,他位居十地以后,居于亚圣地位,那就是等觉,由等觉进一步就是妙觉,就圆成佛果,所以他位居等觉,就叫做贤。所以,叫普贤,德无不被曰普、位居等觉曰贤,叫做普贤。普贤菩萨居于佛的右手边,他就代表一种理性、法性,另外,代表一种行,普贤行嘛!也代表禅定,定力很高,所以文殊与普贤是相辅相成,理与事相对,行与证相对,禅与般若相对,这是修学大乘佛法必须要具备的条件,就在文殊、普贤这二大菩萨的精神中体现出来。文殊菩萨的道场在五台山,五台山就是清凉世界、清凉界,他在五台山坐道场,宣化弘扬佛法。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公案,五台山有座祖寺,当中有座塔叫发塔,这个庙子在过去,据说每年正月都要广修布施,施茶、施饭,所以来受供养的人很多。有一次,有一个妇女带着一条狗,抱着两个小孩子,一大早就来到山门外,门开了以后,要求施食、要吃饭,守门的僧人看到是妇女带着娃娃、带着狗,认为她要赶路,就把门开了,开了后,这个妇女要求马上先吃饭,饭头僧就把饭舀好,舀了三份,她一份、两个娃儿各一份,后来她还要求要一份,就是狗也要吃,好,就把这一份也舀了出来,舀出来后,她说还要给我一份,这个僧人就奇怪了,你明明是来的四个嘛,你一个、两个娃儿、一条狗,已经有四份了嘛,为什么还要一份呢?她说,我的肚子里面怀有胎,胎儿也要吃啊,这个僧人就不高兴了,他说你太不满足了,要了四份还要,胎儿吃什么嘛,胎儿还没出生,吃什么!就发脾气,就叫她出去,等于撵她出门,这个时候,这个妇人出门后马上就变现了,化为文殊菩萨,狗就是狮子,腾空,文殊菩萨坐在狮子身上,两个娃儿,一个化成善财、一个化成欲天王,当时她进门的时候供养了一束头发,他说我没有其它供养的,只有一束头发,后来发现是文殊菩萨后,这些僧人大家都看到,大家都很后悔,对文殊菩萨当面不识,很后悔!就把这个头发修塔供养,同时住持僧就立定个规矩,以后每一年的正月施舍饭菜,不管男女老少,平等对待,不要生起意见,就是由文殊菩萨示现这么一段事情,就是五台山文殊菩萨发塔的来由,到了五台山,大家都可以听得到这个公案。

至于普贤菩萨,他是在过去世世生生中修苦行,修苦行而不退,不退愿、不退道心。在他过去有一世中,生在婆罗门家,生下来以后,由于父母亲很贫困,养不起,就把他丢在大路上,遇到另外一个婆罗门把他捡起来养起,取名叫吉儿。这个人为什么养他呢?因为没有孩子。后来,几年以后这对夫妇生了自己的孩子,便嫌弃吉儿,又把他抛在山谷之中岩底下,吉儿啼哭,遇到狼群,有一条母狼把他叼去,喂他奶,找东西给他吃,成了狼儿。有一天母狼出外找食,被猎人杀死了,狼儿没有吃的,爬出洞去哭涕,又遇到一个商人把他捡回家抚养起来,他很乖巧,很得商人的爱心。后来,商人外出旅行,住到黑店,店主贪恋商人的钱财,在半夜把商人杀了,随行的吉儿很机灵,他发现后,就爬到角落里藏起,因此没被杀。天亮后就逃出去,遇到一个卖农具的人,卖农具的人又把他养起,吉儿很聪明、很伶俐、很通情达理,所以卖农具的人也很高兴,把他养到十多岁。后来,卖农具的人家庭不顺,自己得病,妻子死了、儿子死了、钱财也丧失了,遇到一个占卜的相师给他占卜,说你捡的那个娃儿是你的障星、你的孽星,因此,你的命运不顺,你必须把他除掉,把他杀了,没有他,你就顺利了。但是卖农具的人心里很慈悯,这孩子很规矩,不忍杀害,相师说你可以假他人之手把他杀了,这个卖农具的人决定把他送到一个朋友家,打铁的铁匠。卖农具的人经常到铁匠家去玩,吉儿也跟着去玩,铁匠也很喜欢吉儿,就把他养起来,并且不杀他,慢慢地吉儿就长大了,成了青年。有一天,他到铁匠的朋友家去做客,这家有个女儿见到吉儿生起了爱心。这个女孩儿很聪明,会看相能预知吉凶,她跟吉儿讲,你今晚就在我家住,不要出门,假如你出门之后,你就有杀身的灾害,你不要出去。但是,吉儿他不听,他说一切随缘嘛,一切由业力定吧。他就出去了,走到一个森林边遇到一条惊马,狂奔出来,踏到吉儿身上,受了重伤,接着走出来的是当地的国王,原来是国王的马,国王把他扶起来,很抱歉,说这个马性很难调服,造成这个事端,希望能够帮我调服这匹马,当时吉儿就讲,马性难调,要调马性,必须要靠佛说法,依法修行,净化内心,使内心调服,才能服马性。国王就问这句话是哪个说的,吉儿就讲是佛说的,必须要依止佛、皈依佛,佛可以以妙药来治一切病,说完以后,吉儿就死了。这一段公案就是普贤菩萨在多生累劫中修苦行,在环境之中保持真性,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这么一段公案,这是普贤菩萨的事迹。华严会上,华严三圣,左边文殊、右边普贤,中间是释迦佛,称之为三圣。我刚才讲的,文殊就表现智德、证德、般若德,普贤就表现理德、行德、禅定德,这两种相辅相成,那么修学大乘菩萨,必须要学习文殊普贤,要有这么大的心胸、这么大的境界、这么大的行持,要学习!

那么刚才介绍的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第三个是善财童子。善财童子为什么叫善财?据说,他生下来以后有种种祥瑞,出现各种资财、各种珍宝,出现满室祥光,所以称之为善财。实际上从法义来讲,什么叫善财呢?就是我们要广修善法,人天善、解脱善、菩萨善一切善法,能够修一切善法为因,就可以积累功德之财、福德之财,学佛就要这样子。要知道,世间财富,不管高楼大厦,不管你有满室金宝,不管你有万贯家财,总是有变化的,总是带不走的。你看,从历史到现在,那些有地位的、有钱财的,哪个带走了的呀,秦始皇死了以后,他的坟墓任何人都不知道,地下埋了很多东西,还有很多陪葬的,到清代,慈禧太后死了以后,她坟墓里面陪葬的很多财宝、很多东西,但这些东西都不存在了,盗窃坟墓的把这些东西都盗起跑了,生前不能带起走,死后也不能带起走,这个财靠不住的啊!什么财靠得住呢?善法财!有善法才有财富,才有功德财富,这一个就带得走。所以,我们现在学佛,要利用你的地位,利用你的钱财,多做好事,多培阴功,多积善德,这就是无形的财富,带得走的!所以我们要看得远,从善财这个名义,我们就体解佛法的宗旨,要这样修行。假若看不破、看不透、放不下,那么你一生都不自在,死了以后都还没有结局,没有归宿,那时可怕的啊!所以面对现实,我们要了解这个道理,结合修行,要了解这个精神,这叫善财。善财童子是我们学习的一个榜样,《入法界品》最后一品就是说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到普贤菩萨为他说十大愿王,他一共是五十三种,五十三个善知识中有各种各样的,有菩萨、有声闻罗汉、有比丘比丘尼、有男居士女居士、有童男童女、有护法神金刚神、有天神、有传师、有医师、有工巧师,五十三个包完了的,说明学习佛法,要包括世间学、出世间学,达到二谛融通,也说明世间法也就是出世间法,那就要看透。善财童子第三参就参德林比丘,他在山上找了七天,在山顶上才把德林比丘找到,就说明这个求法不是那么简单的,要诚心、要难行、要坚韧,这样才能见佛,才能闻法,德林比丘就指示他忆念诸佛、现见三昧,就指示他这一个法门,人能够时常忆念诸佛,念佛忆佛决定见佛,这是《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讲的,我们能够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所以,德林比丘就给他讲这个忆念诸佛、现见三昧,就讲这个内容。那么到了普陀山,见了观音菩萨,在《华严经》里面有这么一个专门章篇,观音菩萨就告诉他大悲法门,要以大悲为根本,救度苦难众生,行持大悲法门,这也是佛教的根本法门。那么参访观音菩萨以后又见了弥勒菩萨,登弥勒楼阁,弥勒菩萨给他开门,开门后善财童子见了无尽的楼阁、无尽的佛境,层层无尽,这就体会到文殊菩萨要他发菩提心、广大心,必须要以菩提心为因,才能证得佛果,才能够见到无边无尽的佛刹,所以弥勒菩萨就告诉他,一生佛果、三世境界的法门。最后,参访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就告以十大愿行,在无住缘起之中,须修大愿而不著,而不执着,由无住之这么一个精神,就可以入于法界。所以,善财童子在五十三参中深得法义,现身证入法界,我们佛法提倡修学要闻思修,闻慧要多闻熏习,思慧要多思维,要修定、修止观,修慧要持戒,修戒定慧三学,由闻思修就可以深入禅定,得到智慧。这个音声很要紧,法的音声,佛的法音,必须要多闻,所以要广闻经教。《楞严经》中文殊菩萨讲了一首偈: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趣三摩提,实从闻中入。所以,学习佛法必须由文字般若,进入观照般若,由观照般若而证入实相般若,这是很重要的,不要流于文字。你们在修学佛法过程中,要多学经典、多闻经典,要依止善知识,多听经典,即使文化水平低也要多听开示,要学习,这是很重要的。这是我介绍的文殊、普贤、善财童子,这三个形象在《华严经》中很突出、很特殊,所以把它提出来。以上就把第二大段,《华严经》的要义,这中间分成七点,一下讲完了,你们听了这个七点以后,也大概了解了《华严经》的内容,它的精神。

现在第三大段,就要开始讲《普贤行愿品》的正文,一般讲经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第五祖宗密大师,他写得有《普贤行愿品》的疏钞、别钞,他那个科分得很详细,在藏经里面有,我们现在不以那个来分科,那个太繁了,我们只是按照一般讲经的程序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来讲。第一个讲题,就是这个品的题,第二个就讲正文,正文里面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就是叙述因缘开始,是哪个启请的、是哪个说的,正宗分就讲文章正式的内容,这个内容就是十大愿。在正宗分里面有长行、有重颂,长行就是一般长短不齐的文章,一种论文式的长行,重颂在这里面共有六十三颂,也就是六十三个偈子,有十六颂重颂十大愿王,把这个长行讲的重复加以总结,有二十二颂就在十大愿王的基础上,重新又发学习佛法的十大愿,从修行到度众生,也就是十大愿的发挥,最后有二十五颂就赞颂普贤菩萨的功德,其中,以普贤菩萨的十大愿导归极乐世界的功德,都包括在里面,同时也赞颂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的功德,普劝世人,一切学佛的人,要学习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这就是六十三颂的内容。最后一段长行是流通分,也是一个结论,当时在会的有诸大菩萨、诸大声闻罗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有天龙八部,都在听法,听法以后,闻法欢喜,信受奉行,这是流通分,也是一个结论,所以整个《普贤行愿品》的正文就包括这些,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其中有长行、有重颂。那么讲到这里,因为时间不多,已经去了一天半,还有一天半就抓紧讲正文,但有可能讲不完,也只有大约讲一下。


(六)

师父们、居士们,在上午已经把《华严经》的要义讲完了,现在第三个大项就正式讲《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这个《普贤行愿品》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中三十九品里面的第三十六品。佛说《华严经》,根据华严宗的判教,是在佛初成道以后,我们晓得佛成道是在腊月初八的晚上,当中夜明星出现的时候,佛就成道了。在没成道以前,还受到了魔王波洵的干扰,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是佛在金刚座上以定力、威力,就把他对付了。所以,降服魔怨以后,佛就在中夜睹明星而成正觉,当他成正觉之初,就讲得有这么几句话:奇哉!大地众生无不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灭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自然成就。这是佛最初说的话,由这个话就体现了佛教的大乘思想、佛陀的境界,是广大的,而且昨天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迷则成凡、悟则成圣,佛是已成佛、众生是未成佛,所以在这方面来讲,生佛平等!那么对于一切众生,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都要以悲心对待,要尊重承事,就是体现这个法义。所以佛在成道以后最初二十一天,就讲了这个《华严经》。五时判教,第一时就是华严时,第二时就是阿含时,第三时就是方等时,说大乘经,第四时般若时,说大般若经,第五时就是法华涅磐时,说《法华经》说《涅磐经》。这个《华严经》就在第一时讲的、最初讲的,佛不是对一般众生讲的,是对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讲的,所以我昨天讲大乘境界、华严境界,这种境界不是一般众生,乃至二乘所可了解的,不可思议、广大无边、超越时空,那么这个正题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先就讲一下《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经题,大方广是佛证的法,佛是能证的人,也就是说大方广这种所证的境界,能证的就是佛。《华严经》这一部经典,说明佛在因地上,以六度万行的因华,这个华就是因,种了这个菩萨因,以此而庄严佛果、证得佛果。那么大方广怎样讲呢?这就分真心的体相用,那么就是果位上的真心,这个果位上的真心,从体相用来讲,大,就代表佛的心体,广大如虚空,点尘不染,《华严经》有一首偈子: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这个是《华严经》的偈子,佛的心胸是广大的,我们要晓得佛的境界,要把内心静下来,就象虚空一样的广大,当净其意如虚空,如何静下来呢?要远离妄想及诸取,要把虚妄的妄想离开,要把由妄想而引起的追求执着,贪念六尘境界这种追求执着要消灭、要远离,那么这样一来呢,令心所向皆无碍,那么你心里的那种境界所向都没有障碍,无挂无碍,那就是在虚空无挂无碍。又有两句话,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千江有水,各条江河都有水,但这个水一定要澄清,水清月现,水不清月就不现,那个波涛起伏就不会看到月亮,叫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你要看天空的面貌、虚空的面貌,阳光四射的面貌,必需万里无云,没有云雾。你们看这两天的这个天没有云雾,阳光焕发就是天的本来面目,必须没有云雾,这就象征什么呢?我们众生的境界,心里没有妄想颠倒,消灭了种种执着,消灭了种种私心杂念、妄想,就可以把天空太阳光现出来,太阳光的天空就可以现出来,智慧光明就现出来了。所以这个大,形容佛的心境之大、佛的心体之大,心如太虚,量周沙界。至于这个方呢,就是代表佛他的德,方正庄严,凡是佛土他都是依报庄严,正报庄严,无量庄严,这就不象我们这些国土,五浊恶世、污秽杂染充满,就不是象那么一回事,无边尘刹的佛土都非常之清净庄严,就形容这个相。广,广是什么呢?就说明佛身的妙用很广大,为了悲愿渡生,可以现千百亿化身,可以现五眼六通,这个作用很大的,这一个不是一般人可以了解得到的,万里虚空都有佛身存在,有感即现,无感既隐。所以,诸佛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诸佛影现中。你不相信佛吗,你只要是虔诚拜佛,就象上午说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举个例,譬如很多人朝普陀山,朝普陀山有千千万万的人,但是其中有少部分人就在梵音洞见到观音菩萨的圣像,我本身就是证明人,我第一次朝普陀,就在梵音洞见到观音菩萨,那个现的是白衣观音像,与我同时见的旁边还有一个老居士,当时我们是一个团,四川省佛教代表团,一共二十多个人,有干部、有居士、有出家众,都没有看到,所以见到观音菩萨的人还是少数,不是全体都看得到,为什么见得到呢?当机内心清净不清净,是不是与观音菩萨那种悲心相应,与悲心相应,以观音菩萨之心为心,以观音菩萨之行为行,悲心悲行都相应,到了机缘成熟,你就可以见到观音菩萨。在平常虽然没有见到观音菩萨,观音菩萨都是在隐中示现,所以你要肯念观音菩萨的话,千处有苦千处应,寻声救苦,这种事例很多啊!

现在从中国到东南亚、到日本、到欧洲、到美洲,世界几个大洲都供养观音菩萨,为什么?大家想一下,我们到普陀山的时候,那个普陀山是相当闹热的,还有华侨外宾成群结队来朝礼观音,难道这些人都是迷信吗?事实证明不是的,是观音菩萨的感应。所以,这个“大、方、广”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可以体现佛的三身,“大”代表他的法身,“方” 代表他的报身,“广”代表他的化身。法身遍满虚空,报身是佛在过去生中修行了无量的福德智慧所感得的,有自受用报身,有他受用报身。自受用报身只有佛自己知道,他受用报身就现大身了,为地上菩萨所发,只有地上菩萨知道,只有法身大士知道。至于化身,那就是为地前菩萨、声闻罗汉、凡夫所应现,很广大。那么这一种佛身是由于什么呢,是由于佛在因地上修了六度万行,这个六度万行就等于莲花境界,莲花就是因华,你看我们佛坐的是莲花,拿的是莲花,现的是莲花,莲花就是因位上的因行,具足大悲大智,莲花的功德在弥陀经形容微妙香洁,微妙就说明他有大智慧,出污泥而不染,香洁就说明他的大悲心品德很高,虽然是处在污泥当中,但不舍众生、时时吐出芳香,净化环境、净化众生,所以一个是代表大智慧,一个代表大悲心,以此因华庄严佛果,所以叫大方广佛华严。经,在印度叫修多罗,在中国又叫契经,上契诸佛之理,下应众生之机,有规律、有条理、有方法、有道路,这个经就包括这些,这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经题的解释。

下面就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这个入是什么呢?一般来讲,我们能了解,能够开悟,那么根据这个本经来讲,这个“入”有悟入有证入。我们了解就有觉悟,不单是觉悟而已,还要跟着行,在行中得到受用,就可以证入。那么,在因位上也有悟入证入,果位上也有悟入证入,不过这个是分层次的、浅深而已。你说禅宗开悟吧,禅宗开悟它是初地见道,见道以后就叫悟了,禅宗讲悟要过三关嘛,先要把私心杂念、欲心大死一翻,其次才能够证到见到本来面目,那就是见到真性,经过见到本来面目以后,才能够由真向俗,见到一切事事物物都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在事事物物中要随顺、不要有所执着,要随缘不变,体行菩萨大行,这就是第三个阶段,禅宗开悟就是这样子的。那经过这个悟了以后,还要继续修行,从初地一直到十地,对烦恼障所知障现行要伏,种子要断,第七地以前就伏住了烦恼障的现行,所知障的现行是分分伏分分断,这两地的种子必须在十地以后,在金刚道完全斩断,才出了生死,把根本生死拨除。所以,悟不等于说就证,还要行,悟入证入,悟只能说了悟开悟,行要结合,有行结合才能证入,这是一个修学次第,这就叫入的意思。不思议,就是说入这种境界不可思议,为什么不可思议呢?第一个,这个境界这个事相很广大,无量无边,在理性来讲道理很深,精深博大,那么在二谛来讲,真俗互容、二谛融通,由真俗互容、二谛融通,就可以入中道,所以这个都是不思议的境界。解脱境界,什么叫解脱境界呢?我们修行,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就要求得解脱,我们身心要得到解脱,身解脱就不受业障所累了,我们是业障牵缠不得解脱,所以一个人平常遇事往往不顺心,这样不顺心、那样不顺心,业障多,这就是业障牵缠不能解脱,身解脱就消除业障,心解脱就达到不被烦恼所障,消除烦恼障,以定力除烦恼、消灭烦恼,内心不受烦恼的障蔽,另外,由定生慧,达到慧解脱慧自在,那么就要了解中道的道理,消除无明之惑,不受无明障蔽,所以我们学佛就要做到这一点,要达到解脱。这个地方的解脱就说明了佛的境界、佛的解脱,从作用来讲,佛有无边无量的威力作用,神通威力所行无碍,从智慧来讲,他得了如理智如量智,在法相上来讲,叫如所有智、尽所有智,如所有性智就了解真如,尽所有性智就了解法相,就得了二智。这两种智慧,一种消除理障,另一种消除事障,理障就是道理不明、不明真理,事障就是不了解法相,处处受障碍,也就没有办法度众生。所以这个解脱一个是在作用方面来讲,威力无边,一个在智慧方面来讲,具足二智,能够消除二障,那么这种境界就叫不思议解脱境界,不思议,不是我们可以做,不是我们想得到的。普贤行愿品,普贤代表普贤菩萨,普贤他是一个名称,我在上午讲了的,从德行方面来讲,是周遍于众生、普利于众生,德无不普。从果位上来讲,他已经具足等觉的果位,仅次于佛,位居贤位就是等觉位,所以叫普贤。关于他的事迹,我在上午都介绍了一下的,普贤菩萨就代表理性真如性,在密宗来讲就是胎藏界,另外就代表行,行愿嘛,着重行,在止观上,他代表禅定功夫很塌实,深入禅定,所以他坐那个象,象就是很塌实的,于身负重而行步塌实,步步很牢很稳,象就是这个样子的。文殊菩萨骑青狮,那又是一个象征,文殊菩萨有大智慧,说法象狮子吼一样的,雷音震动,百兽降服,可以震动法会就骑狮子。行愿也就是愿行结合,有十愿,就有十行,不单是发愿,愿中有行,叫行愿。品,就是这一类。《华严经》有三十九品,第三十六品就是《普贤行愿品》,第三十五品就是《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赞扬佛的功德。这个上面是经题,至于翻译这个《普贤行愿品》也就是《法界品》,是唐(艹+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本来是八十华严,是实叉难陀翻译的,后来因为般若三藏翻译了《入法界品》,四十华严都是《入法界品》,清凉国师就把《入法界品》,特别是《普贤行愿品》加入在八十华严之后,共成八十一卷,所以这个地方写的是般若三藏。唐太宗的时候(艹+罽)宾国就是北印度,三藏就是通达经律论,般若就是这个法师的名字,般若三藏,般若就是智慧嘛,奉诏就是奉唐太宗的诏把它翻译过来,下面就是正文。

第一条这个第一种就是叙分,这个叙分就从尔时普贤菩萨到十大愿最后普皆回向,都是叙分内容。这个在华严会上,是哪个介绍,哪一个讲,哪一个请示的,就在这段把这个因缘说了,叙述因缘。这个尔时,因为上一品是《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在这一品里面普贤菩萨赞扬佛的功德,赞扬佛的功德很多内容,那么现在继续讲《行愿品》就在这个时候,普贤菩萨又开始讲《普贤行愿品》的内容,对象就是善财童子,当然也不只是善财童子,告诸菩萨嘛,还有诸大菩萨,经上说的善男子,还有没有善女人呢,他都包括在里面,你看后面那个流通分就知道了,也包括优婆塞优婆夷。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这是一个菩萨的通称,菩萨摩诃萨,菩萨印度语叫菩提萨埵,菩提代表觉悟,萨埵代表有情,自己要觉悟,也要觉悟有情一切众生。菩提萨埵就代表了菩萨的大悲大智,菩萨具足大智大悲,菩提代表有大智慧所证得的果报,萨埵代表对有情有大悲悯的心,要救度众生行菩萨道,必须要具足悲心,所以作为菩萨要发菩提心,菩提心又叫广大心,广大心一个就要有大智慧,一个要有大悲心,具足这个条件,才叫菩萨。摩诃萨,摩诃形容其伟大啊,功德殊胜、境界广大,叫摩诃萨。所以,讲到这点我们就要晓得,一般所称的菩萨,把神当成菩萨,这是错误的!神,他不是菩萨,古人讲聪明正直之谓神,这个人或者死了以后,进入神道,在鬼中是比较聪明的,这个就叫神,神不是菩萨,要把他分清楚。这个时候,普贤菩萨在上一品称赞如来圣功德已,功德是什么呢?叫殊胜的功德,如来有什么殊胜的功德呢,有智德、断德、恩德。有广大的智慧,具足一切种智,称之为智德。断德就是断除了烦恼,证得了大涅磐,无住涅磐,佛菩萨是无住涅磐呐,称之为大涅磐,这就是断德。恩德就是佛菩萨具足无量悲心,说法度化众生,对众生来讲有很大的恩啊,于悲心化度众生,使众生得到度哇,就象苦海中的舟船、暗夜中的明灯,他有恩德啊!所以,这个圣功德呢,就代表智德、断德、恩德,就包括这些。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及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这说明菩萨、佛的功德很大,《华严经》受机的对象就是善财童子,善财怎样讲呢?我上午讲过的,一个他生的时候有种种吉祥,现出珍宝,二一个以法义讲他是修行善法积累功德之财,这叫善财。当时,普贤菩萨就告诉善财,善男子,这个善男子包括的内容不单是出家的,出家在家都包括在里面,心地善良、广修善法,称为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及微尘数劫,这是我以上讲的如来的功德。这个如来就是佛的称号之一,佛的十大称号之一,第一个就叫如来。什么叫“如”呢?证得有真如法性,“来”就是根据真如法性当中,而有佛果的产生,叫如来。《金刚经》讲,如来者是诸法如义,就是一切法的真如就代表如。还有一个地方讲,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真如理体不象世间上的东西,有所运动有所来去,他本来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也不来不去呀,就叫如来,这是《金刚经》上面的一个解释定义,就是佛的一个称呼。有些世间上的人,他把如来佛喊成一个名称,特别是最错谬的就是FL功,FL功最错误,他把法轮也乱解释,把佛也乱解释,所以我在这里要讲一下。法轮,法,就是佛所说的法,轮,他有两个意义,一个是佛法它可以摧伏烦恼,消灭障碍,就象轮子一样的,经过之处可以碾碎一切杂乱的东西,这是第一个意义,第二个,法轮常转,就是我们的希望,希望佛法今常转动、常住世间,作众生的依怙,这是法轮的真义。佛初成道,三转法轮,就对鹿野苑五比丘说了三次四谛法,苦集灭道四谛法,这个四谛法门是佛教的基本原理,它的中心就说的世间因果出世间因果,佛教的中心就是讲因果,那么对于这个真理,苦集灭道四谛的意义,佛说了三次,叫三转法轮。当时的五比丘,原来是五大臣,后来成五比丘,得到开悟,出家后就是最初的五比丘,就是僧宝。那么,这个李洪志的法轮是什么东西呢?他把法轮上面画了些太极图、八卦图,佛不佛、道不道,我说的乱七八糟,他称之为法轮,以法轮之名破法轮之实,把法轮的真理摸掉了。另外,他讲这个佛如来,如来是最高层次,佛是最低层次,他这么讲,你们看那个FL功嘛,那本书我看完了的,佛与如来都是一个名号,佛有十种功德,具足十种名号,那有什么最低层次、最高层次呀,这话从哪里说起呀。至于FL功,除了这两种以外,对于佛家的内容,很多歪曲,什么是法身呐,把法身说成是人婴儿出窍,叫法身。我们的法身,哪里是那个道理嘛!我讲了两天,大家就晓得法身是什么意思。把法轮呢,当成小肚子里面有个东西在转,把法身说成是法轮修好了婴儿出窍,就成为法身。这个就是神我境界,神我境界恰恰是佛教要破除的东西。佛教讲无我,还有个什么神我哇!佛教讲要消灭我执法执嘛,佛在世的时候,破除九十六种外道,其中种类很多,有不相信因果、不相信后世的顺世外道,有执着梵天万能的神我外道,还有其它外道,什么狗外道、学狗的,牛外道、学牛的,可以说多得很,佛都破斥!婴儿出窍叫法身,婴儿就是神我了,神我恰恰是佛所破的,所以这个内容是相当荒谬的!我们的不二法门是说的空性、说的真如,由世间相对的东西到绝对的东西,是不可以言说的,真如境界、法性境界。他把这个不二法门怎么讲呢,说天上有一部《金刚经》,地上有一部《金刚经》,人间有一部《金刚经》,这都叫不二法门。所以我们看了他那个FL功,我们觉得就是胡说、乱道!但是现在我们中国有些佛教的人参加FL功,这是少部分人,还有一部分人也参加FL功,是受了他的迷惑,出现种种悲相,出了很多惨剧,因为我们站在正理立场,护法立场,我们就要驳斥他,就要取缔它!就要邪正分明!我在重庆的时候,我对FL功写了好几篇文章批判它,我的第三妙文集对它进行批判,但是其中有一个弟子,他原来是个教授,他参加了FL功,他总有偏向、总有执着,尽管表面上他不学法轮了,实际上他暗地里还在信它,他有一天来会我,他说师父啊,你不要批判了,我笑一笑。还有一部分弟子,也是在我手里皈依的,当FL功在中国猖獗的时候,他们居然跑到我庙上来,来了七八个,坐下来后,我就问他们,你们今天有什么事情啊,他们居然讲,今天我们是来向师父宣传法轮法轮的,我当时就问他们,我也很冷静,我说什么叫法轮啊,你们把法轮的来源,法轮的意义,有关法轮的内容讲给我听一下啊,这些人你看我我看你,没有哪个讲得出来,所以受李洪志的毒染呐,很深!没有哪个讲得出来,后来我讲,我今天恕不接待,你们去吧,我不接待,我就走了,这些人恢恢溜溜地也走了。在我身边就出现这些事情,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驳斥呢?我们是站在维护佛法、维护真理来驳斥,并不是世间上那个看法,那个派这个派,不是那个意思,我们要破邪显真,不能让邪法有市场使人走入邪途,不走正道走邪道,结果自己堕落下去,不好!所以我顺便讲讲这个事情。这里讲,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及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就是功德很大啊,哪怕十方的诸佛,十方的空间很宽嘛,东南西北、四宇、上下,十方,诸佛经很长的时间,不可说不可说,很长的时间,佛刹是佛的国土,微尘数劫在数量上来说,象微尘数那么多,劫就是时间,有这么长,要继续把它演说出来都说不完。关于这个劫,要把它加以区别一下,不是劫难那个劫,不是灾难那个劫,当然在这个时间长河中也有灾难出现,这个地方的劫就是时间比较很长,它的算法根据解释从人寿来算,人寿一增一减,从十岁增加到八万四千岁,再由八万四千岁减到十岁,一增一减叫做一个劫,二十劫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个中劫。那么这个中劫怎么算呢,就是世界的成住坏空,一个中劫从成到住到坏到空,四个中劫叫做大劫。那么菩萨修行呢要三大阿僧祗劫,就说明时间之长,当然这个算法就用不着去算它,就说明时间很长。至于这个五浊恶世的劫浊,也就是说,在时间的长河中有各种灾难,小三灾大三灾,小三灾就是瘟疫、饥谨、刀兵,这个是今常出现,大三灾就是世界在空的时候、坏的时候,出现火灾、水灾、风灾,一直到色界天三禅以下都不可避免,火灾、水灾、风灾叫大三灾。因此,这劫浊里面的劫也含有这个意思,在时间长河中出现这些灾难。为什么啊,这是人心染污发生的!人心不染污也不会有这些灾难,所以叫劫浊。上面说明佛的功德,假使经过极微尘数劫,形容多,微尘数,这是分其到最低点,微尘,数也数不清,说明这么长,数字这么大,相续演说,都说不完。下面就说明如何才能证得佛的功德,才能完成佛果,就提出广大行愿,十种行愿,下面就是总标,叙分中的总标。若欲成就十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总标,就把这个题名标出来,就是说要成就佛的功德,完成佛果,必需要有因素,这个因是什么呢,就是十种愿行,这十种愿行很殊胜很广大,上面讲过了的,境界很广大,意义很殊胜,所以叫广大行愿。这十种也代表我上午讲的,菩萨四无量心、四摄六度,也代表菩萨的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所以这十种行愿是诸佛菩萨通行的、都要修行的十愿,代表诸佛菩萨的行愿,当然每一种的解释,下面还有正文,我在这里只是把十愿的名称,根据这个长行这个正文,把它念出来。好,今天就到这里。


(七)

各位师傅们、居士们,两天以来到昨天为止,已经把《华严经》其中《普贤行愿品》的要义大纲讲完了,从昨天下午起开始讲正文,也就是叙分部分,那么今天应该讲正宗分和流通分,由于时间关系,如果依照正文讲,不可能讲完,所以现在根据正文提纲来讲。各位居士可以把正文对照,今天可以对照,过了今天以后可以看一看,温习一下。这个十个愿,是普贤菩萨的一个伟大愿行,普贤菩萨的这十大愿行,称之为无尽缘起,无碍无尽的缘起。无尽说明了这一个关系遍及于法界,很广。无碍是什么意思呢,修普贤行而不执着,三轮体空而不执着,没有障碍,所以它应该是无碍无尽的缘起。普贤十愿行,诸位听了以后,我奉劝大家发菩提心,根据十大愿王来修,因为这个十大愿行是诸佛菩萨之所共修,我们学佛,也要学佛菩萨发心修十大愿。昨天我讲过的,结合现实、结合人生,可以与现实人生结合起来。这个十大愿第一是礼敬诸佛,礼敬是很重要的,礼就是要顶礼,敬就是要恭敬。礼是以什么为重心呢?礼是以戒为重心,一个人不讲理,就没有道德,没有约束。中国孔子都讲,非礼无视、非礼无言、非礼无听、非礼无动,那么我们佛家三千威仪八万细行,都是属于礼字,以戒律为重心,所以它的意义很深的呀。敬就是要恭敬,从身语意业都要恭敬,内心诚恳。礼敬诸佛这中间有这么几个内容,礼敬的作用它的功德,第一个除骄慢障,除骄慢障,那么你能够尊重佛菩萨,你就自己晓得消灭骄慢,内心谦下和蔼和平,将来得了人生也得了尊贵之身,你尊重佛菩萨,你将来得尊贵之身。第二个除名利心,世间上一切世俗法都是追名夺利,能够恭敬佛菩萨,礼拜佛菩萨,就把这个名利心淡下来了,就消灭了,这是第二点。第三点清净三业,我们礼敬诸佛必须身口意三业清净,我们身要合掌,惭愧五体投地顶礼;口要念佛号,尽管不大声念,金刚念默念,念佛号;意要观想,所以内心清净礼拜佛像,不要有妄念,也不要有杂念,要清净三业。第四遍礼诸佛,不单是礼这个佛,要遍礼十方世界的佛,自己尽管是一身,也要观想自己的身变成若干身,礼若干佛,这个就是遍礼诸佛。第五要进行实相礼,什么叫实相礼呢,由这个形式的顶礼,进入诸法实相,观诸法空性,不执着所礼、能礼、礼的功德,都不要执着,很自然,不要有所执着,进入实相礼。第六就是要发长远心,文上说的就是: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就是这一段,要发长远心,这是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这么远我的礼才尽,但是实际上呢,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虚空界等都无有尽时,所以我这个礼也没有尽时,保持念念相续,保持身语意三业清净,进行顶礼,没有疲劳,没有疲厌,那么这一段最后这一点,通行下面九个愿,都通行,都要有这个长远心,这是第一个礼敬诸佛,你们大家看后文,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念。

第二个称赞如来,这个称就是称扬,赞就是赞叹。称扬佛度众生的功德,称扬佛在因位修行一直到果位的功德,都包括在里面。这个称赞如来,如来是佛的名号,称就是称赞,赞就是赞扬,称赞什么呢,一个是佛度众生的功德,一个是佛在因位修行和证了果以后的所有功德。那么下面就是关于称赞它的好处,能够赞扬,可以灭烦恼、增智慧、除口业障,赞扬佛也就有福德,可以消灭烦恼,你就可以有智慧,可以消灭愚痴,最重要的可以把你恶口的障碍消除。人都是有恶口的,多生累劫以来,口业不晓得发了好多,堆起来象大山一样,都没法形容,假如这个罪不消的话,那后果不堪设想,恶口障!你能够称扬赞叹佛,那么可以灭烦恼、增智慧、消除恶口之障,它的好处除这点之外,可以得无碍的辩才,你能增智慧,从多闻熏习到说法度生,达到辩才无碍,这是它的好处,这是第二个称赞如来。同时在称赞过程中,我们要进行语供养,要进行礼供养。什么叫语供养呢?就是以言语音声赞扬佛的功德,包括我们早晚上殿唱这个佛赞,包括我们的佛事活动,唱这个赞颂,所以赞颂利人天嘛,赞扬佛的功德,这叫语供养。礼供养就是在赞扬过程中,想到佛的功德、佛的智慧、佛的威仪,也就是很恭敬、很敬仰,这就叫礼供养。这些都包括在称赞如来里面的,你看正文都有。

第三个广修供养,这个供养是什么呢,供叫供奉,养叫做孝养,等于对父母亲一样的,要供奉、要孝养、要诚心。它的好处,能够广修供养,就可以消除我们内心悭贪的障碍。悭贪,有些人一文不舍片善不修,上供三宝下施众生,一点都办不到,为什么?贪心重!属于悭贪的障碍,悭吝不施,这种人假若不改过来的话,将来后果也不堪设想,那么三恶道里面饿鬼道有他的份,人间贫穷下贱有他的份,这是可怕的呀!所以要广修供养,这个广修的广字包括财供养,包括法供养,财供养就是一般的财物,香、花、灯、水、果,茶、食、宝、珠、依,在正文里面举得有香灯这些,依这些积累起来供养三宝,这叫财供养。法供养就是以法供养,这中间说的有七种,你们看正文,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一共七种。那么简单来说,你能够依佛所说的教法,信受奉行,这个信受奉行的方式就包括这七种,如说修行、利益众生、摄受众生、代众生受苦、勤修善根、不舍菩萨业、不离菩提心,这是佛教我们的呀,佛的经典里就教授这些,我们能够依教奉行,就等于供养佛,为什么原因呢?因为一般的资财只能养活我们的肉身,你施别人财物,充其量解决生活问题,衣食住的问题,但是不能解决法身慧命问题,不能使他度脱苦海,出离生死,只有修法供养才可以度脱众生,使众生出离生死,拨除根本的痛苦,这个功德大啊,所以后面就有一个比喻,你修财供养,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祗那由他分不及其一,迦罗分、数分、算分、喻分、优波离沙陀分,亦不及一,这个数字很大的呀,这些数字都是最大的数字,但是这些最大的数字财供养,不及法供养一分,一分都及不到,这说明比较之下,法供养的功德很大,如法修行。这个法供养,我希望你们大家深刻了解一下,看看参考书,而且在实际上身体力行,那就了不起。另外你看我们历代祖师,有很多居士,他之所以高尚伟大,修法供养,所以有成就。最后一段表示长远心,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烦恼尽、众生业尽,这个愿望都不间断,要继续行持发长远心。

第四忏悔业障,这个忏悔呀,忏就是忏除以往,悔就是对于现在的罪恶有所追悔、不再造,就是忏悔了不要再造罪,不能一边忏一边造,那就不行!忏悔什么业障呢?经上讲的三障,消除三障,一个就是业报障,二个是烦恼障,三个是果报障。我们这个人造了业,恶业随身,一点都不自在,内心无明不净,烦恼不除,有时也不自在,我们得了果报有这个五蕴身,也不自在,没得到解脱嘛,所以业障、烦恼障、异熟障这三障都包括在这里面。我们能够忏悔业障,它的好处是将来你的正报和依报都很完善,都很圆满。你看不要说菩萨佛,声闻罗汉的正报依报都很好,菩萨正报依报比声闻好,佛正报依报一切佛土比菩萨高。我们能够忏悔,能够进一步提升,在人天之中正报依报就好,比一般的好。能够出世修解脱行,正报依报也好。修菩萨行,那当然佛菩萨的正报依报就更好。正报就是我们的身体,依报就是我们所依止的环境。你看极乐世界正报就是诸佛菩萨庄严美好,依报就是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弥陀经》都有描写的,美好庄严,正报依报。能够忏悔业障消除三障,感得正报依报庄严具足,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忏的什么呢?忏悔的五逆十恶,五逆:杀父、杀母、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合和僧,叫五无间罪,犯了这个罪就要堕无间地狱,一般叫阿鼻地狱。十恶就是身三口四意三,身三种:杀、盗、淫,口四种:妄语、粗恶语、离间语、恚邪语,意三种:贪欲、嗔恚、邪见,这叫做十恶业。造了十恶业,上品的就堕地狱,中品的堕饿鬼,下品的堕畜生,未来没有你的好处。所以要忏悔呀,就要忏悔五逆十恶,这是第二点。第三点以三心忏悔,在正文上有好几心,我这里总拢来讲三心。第一个惭愧心,要有惭愧心,假如没有惭愧心,表面忏悔,还要再犯!等于那些刑事犯一样的,一进宫、二进宫、三进宫,为什么,没有惭愧心!所以第一要有惭愧。第二要有恐惧心,恐惧什么呢?不忏悔、不改过,将来没有好处,恶报现前那就是痛苦。第三个勇猛心,勇猛心是什么?下定决心,以快刀斩乱麻的手段,干净利落,不要怀疑!叫勇猛心,所以这个以三心忏悔。第四,一个进行事忏,一个进行理忏。事忏,你犯了哪一种就忏悔哪一种,比较具体。理忏,从内心彻底根除犯罪的根源,从内心消除无明烦恼,拔除犯罪根源,杜绝生死根本,这叫做理忏。所以忏悔业障就包括这些内容,那么最后也说明了要发长远心,这是第四种。

第五种随喜功德,随喜是什么意思呢?随,就是不违反,随顺。喜,就是欢喜,不记恨。别人有功德,我们要随喜,不要嫉妒、障碍,所以这个随喜功德,除嫉妒障,嫉妒是烦恼,你这个烦恼不除,将来后果也不好,也遭他人记恨,能够随喜就可以除嫉妒障,得到众人拥护,得大眷属。功是什么呢?属于公益之事,公共之事。德是什么呢?就是人们的道德之行,这个道德之行,有显德、有隐德。一般看得到的道德之行、利人之行叫显德,一般别人做了阴功,不吭气,任何人都不晓得,这叫做隐德。就包括这两种德,我们听到了都要欢喜,而且这中间包括什么呢?不单随喜别人的功德我们要跟着学习,也要做这些功德,这个在正文上分好几类。第一个随喜佛功德,第二个随喜六趣四生功德,第三个随喜声闻缘觉功德,第四个随喜菩萨功德,就这四种。佛的功德、一切六趣四生凡夫的功德、一切声闻缘觉功德、一切因位菩萨果位菩萨的功德,我们都要欢喜,而且要跟着行持,这就是随喜功德的内容。最后也说明了要发长远心,这个虚空无尽、世界无尽、众生无尽、烦恼无尽,我这个愿心也无尽,同上面第一段一样。

第六就是请转法轮,这个法轮,根据轮子有这么三个意义,第一个轮子所到之处可以碾啐一切杂乱的东西,就代表学习佛法可以除烦恼、除障碍,第二,车子所到之处,可以使人由此到彼,佛法能够使众生由此岸到彼岸,第三,车轮常常转动对运载人、运载东西有好处,佛法常常转动,众生得到智慧、得到福报,那么就可以常住世间、利益世间,这个请转法轮,转法轮就有这些好处。能够劝请佛转法轮,就可以消灭骄慢障,得到多闻智慧,这中间包含这么三段:第一个礼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常住世间说法,第二必须以清净身口意三业进行劝请,那么现在来说,由于佛不住世,一切能够讲法的善知识,我们都应该劝请,为什么?说法利人天,对于众生开慧眼、举指路明灯有好处,都可以包括在里面,这是第六请转法轮。

第七请佛住世,同上面一样,也是除骄慢障、增长智慧,这一段也包括了这么三点:第一个,请的对象,包括佛、菩萨、声闻缘觉,都要请。除了佛、菩萨、声闻缘觉以外,一切善知识,我们都要礼请。善知识呀,就是能够善识人心,知人的根机,善说法要,都称为善知识,那么有这么三种:一种是外护善知识,外护就是护持正法,保护道场、护持正法,这也是善知识;第二个同行善知识,我们同道信仰佛教的,走到一条路上的,能够互相传受、互相勉励,这也叫知识、同行善知识;第三教授善知识,能够使我们得到佛的经论的了解,教授我们佛法,使我们能够通达经论,这叫教授善知识。所以,第一点就包括佛、菩萨、声闻缘觉一切善知识,我们都要礼请,请他们住世,长住世间,这是第一。第二,这个礼请要发长远心,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烦恼尽、众生业尽,我这个礼请没有尽,发长远心。

第八常随佛学,常随佛学能够除骄慢障,能够增加智慧,能够消灭愚痴,开智慧、除愚痴,也就是除愚痴障,这个愚痴障是我们生死的根本,是痛苦的根本,我们能够常随佛学就可以消除这个愚痴障,如何学法呢?学佛所修,学佛所证,包括在里面。这中间学佛所修,就是学佛在历经三大阿僧祗劫以来,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这一些事情这些行动,苦行呐,这个正文上都有的,上面说佛在过去生中修苦行的时候,拨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正法故、不惜生命,就包括在里面。大家读经典有很多事迹,比如说,佛在修忍辱仙人的时候,那个《金刚经》有嘛,歌利王割截佛的身体,佛都不发嗔恨。《涅磐经》也有记载,释提桓因为了试验佛的修行,变化为恶魔,佛在静坐的时候(那是在修行阶段),这个魔就说了两句话: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佛就听到了,这是法语呀,了不起呀,但不止这两句,还有两句,他就下了座,走到恶魔身边说,你这两句是佛法呀,了不起啊,但是还有两句我要听一下,这个魔就讲,我们魔的生活是以吸血为主,要吃人血,你能够牺牲你的身体,你的血要能让我吸,我就给你说,当时佛一点不动心,为了佛法生欢喜心,他说好嘛,我就牺牲生命供养你,他就爬到树上跌下树来粉身啐骨,要跌下来的时候,魔就复形了,就复形为释提桓因,把他接着,接到以后恭敬礼拜,就给他说了两句: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佛很欢喜,当时修行得了这么一句话,这是《大涅磐经》里的一个典故。当然在《华严经》中也还有典故,我不多说。那么,常随佛学,就要学佛之苦行。第二,要学佛之所证,佛成道以后度众生,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是众生的指路明灯,他的功德很大,我们都要学,那么这种学、常随佛学,也要发长远心,这是第三点要讲的。

第九恒顺众生,我们对于众生要随顺,恒常都要随顺,不要扰恼他,不要使他得到痛苦,这是恒顺众生的意义。这中间就分为五段,这一段有五段:第一段众生的种类,包括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等,广大的对象。第二段总明各种随顺,对于这些众生,我们要象对父母一样孝顺,象对于师长的恭敬,象对于菩萨阿罗汉的诚实,象对于佛的供养,不要分别,相等相等,这是一个总说的随顺。第三点别名四种随顺,利益众生之行,这些正文上有:第一个于诸病苦为作良医;第二个于失道者示其正路;第三个于暗夜中为作光明;第四个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这很具体的,对于有病苦的人,我们要施医施药,要解决他的医药问题。对于失道的人,我们要指示他的道路,使他不迷失道路。在暗暗黑夜中,我们要燃灯给他们以光明。处于贫穷中的人,受饥饿贫穷之苦,我们要使他得到财富宝藏,伏藏就是金银财宝、钱财,使他得到钱财,这四种。这个四种有他的的法义,表面上对于病苦施医施药,实际上就法义来讲,众生病很多的呀,烦恼病、业障病、无明病,我们就要以佛法的无上妙药来医治他,使他彻底解除这些病苦。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众生都失道啊,不能走正道,往往走邪道、走恶道,我们就要以佛法这个正道,就是八正道,戒定慧三学给他讲,指示他,使他走正道,不走邪道、不走恶道。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众生无明障很重啊,不懂因果、不懂出离,违背因果、贪念世俗,就在这黑夜之中,我们就要燃一个光明灯,以佛法的光明灯破除他的愚暗,使他生长智慧。于贫穷者令得伏藏,众生都很贫穷啊,什么贫穷呢?功德财贫穷,没有功德就没有福报,我们就要使他修福修慧,福报圆满,这个就好象得到金银财宝一样的,当然这个价值比金银财宝高得很多,不可限量!所以这四种随顺众生的法义,就包括这些内容,这是第三点。第四点,重要的一点,随顺众生就是随顺诸佛,供养众生就是供养如来,这个相当重要。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得成正觉。就是这一段,下面有个比喻,这一段相当重要!这个在《大日如来灌顶经》里面有三句话,学佛、学菩萨,要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要发菩提心,巩固菩提心,生长菩提心,就要以大悲心,大悲是根本!实现大悲心就要修各种方便,象观音菩萨一样,现三十二应身,说法救度,第三句话。所以,供养众生、承事众生,就等于供养诸佛菩萨,生佛平等,我们应该尊重承事,这个在佛法里,这种观点是相当伟大的、了不起!最后一段呢,接愿无尽,恒顺众生要发长远心、修长远行。

第十普皆回向,普就是普遍,以自己的善法功德普遍回向于众生,回就是回转过来,向就是归向众生,一切善法功德不能据为私有,那样很狭窄的。所以能够普皆回向就可以除掉狭隘的障碍,人天欢喜,诸佛欢喜,得到广大欢喜的果报,这种人,人天欢喜、人天拥护,诸佛欢喜、诸佛加持,就可以成就这么广大欢喜的果报,所以心胸要广大。回向有三种,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回事向理,称为三种。回自向他呢,就以自己的功德回向给别人,使别人有。回因向果呢,我种了这个因,要证菩提果,也普愿众生种菩提因得这个果报。回事向理呢,就是说做了这个功德事,要合符空理,不要执着,三轮体空,我回向别人,我也不要执着,不要执着别人给我一个什么好处,要回事向理。这一段主要是回自向他,这个正文主要是回自向他,这有两段,中间的正文又是什么呢?愿众生常得安乐,愿众生欲趣恶法不生不成,修善法得成就,愿众生关闭恶趣之门,开示人天正路、涅磐正路,愿于我代众生受苦。这个正文包括这几个内容,就是在回向之中要发这几种愿:愿众生常得安乐,愿众生做恶法不成,不作恶法,关闭三恶道之门,修善业成就,愿众生走人天道路、涅磐正路,愿于我代众生受苦,来回向发这些愿,这在正文上都有的,可以看。第二点就是发长远心,再远再远的时间我们都要回向,发长远心,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烦恼尽、众生业尽,我愿无尽,要有这个长远心,这是正文的第一大段。

第二大段就说明十愿的功德,在正文上有三段,第一个以此功德,能够修行十大愿的,可以成熟一切众生,使众生得到各种好处。第二个使众生得到菩提,随顺菩提。第三个使众生都能成满普贤大愿,入于法界圆满真如,这是总名的功德。别名,能够听闻、书写、受持十大愿王,功德无量,以物质功德来比较,象前面讲的一样的,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万分不及一,这是听闻书写受持的功德,第二个你能够听闻书写受持,一切恶魔鬼怪、魔军不能干扰,灾害不能侵凌,得到吉祥。第三个得到五果,第一个增上果,世间上没有障碍。第二个等流果,得的人身果报很好,以善行得善果。第三个异熟果,就是说你的果报起码保持人天之身,总说很优胜。第四个士用果,能够得人身、保持人身,就可以远离恶趣,远离恶友,远离一切邪师,制服一切外道,这叫士用果,也就是作用。第五离系果,什么叫离系果呢?就是最终能够解脱一切烦恼,利生说法。这就是五果,这是一段。

第三段,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能够受持十大愿王,临命终时可以往生西方,三圣接引,同归极乐,就说明这个功德,这段比较长,回归西方。

那么以上都是正文,第二段的正文,长行。最后是重颂,重颂一共是六十三颂,六十三个颂子,这个颂有四个字的,有五个字的,有七个字的,就好象我们中国的诗歌,很短,四句叫一个颂,或者叫一个偈。后面有六十三个颂文,有十六个颂文重结十大愿,有二十二个颂文在学习十大愿的基础上,又重发十愿,有二十五个颂文,对普贤行愿进行赞扬,其中说明他的功德,有六颂赞扬回归净土,其余十九个颂文赞扬文殊普贤的功德,赞扬持诵修行的功德,所以合拢来就是六十三颂,你们把颂文读了就可以了解。

最后一个大段就是流通分,叙述当时在华严会上,听《普贤行愿品》的,在这个会上,善财童子同普贤菩萨说了以后,很欢喜,佛也赞叹,善哉善哉,佛也赞叹。由于佛与普贤菩萨演说这个不思议解脱法门,当时在会有哪些呢?有文殊菩萨,以文殊菩萨为上首,还有弥勒菩萨,诸大菩萨,还有六千比丘,另外还有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十大弟子,诸大声闻就包括千二百五十人,除此以外,还有人、天、天龙、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目+侯)罗伽、、非人等,就说明在这个法会上,圣贤凡夫,圣位、贤位的和凡夫都很多,听了《普贤行愿品》以后都很欢喜,而且信仰、奉持、实行,这就是最后这个流通分,也等于是一个结语。

这次法缘殊胜,我来了以后,到了弘法寺,感到很欢喜,天时、地利、人和都占了,师傅们,本焕老法师很关心,妙峰法师、明诚法师、一如法师,班首执事大众,很关心、很护持。居士里面,张居士,还有好多居士,还有我们记录的吴居士,从始到终把这个讲经法会维持下来,费了很多力。还有我们搞后勤工作的,还有搞治安工作的,大家都出力,使这个法会比较圆满,所以我很感欢喜。这是一个法缘呐,与大家结法缘,希望大家听了以后,一个多复习、多温习,多看参考书,二一个法随法行,就以普贤行愿、十大行愿,受持读诵,不单为别人讲,自己要行持,那么这样子一来,大家就可以共种般若因,共证菩提果,这是一个殊胜因缘,最后祝大家修普贤行,福慧增上!一切吉祥!

2003年11月18日惟贤老法师讲于深圳弘法寺。


===================================================
出自: http://bbs.fjnet.com/dispbbs.asp?boardID=16&ID=25133&page=1

赞叹!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发布于:2005.3.7 20:13:37    修改于:2005.3.7 20:25:11  
常随佛学  2005.3.7 20:13:37    

(3014-4)  显示次数:50(40+10)     查看常随佛学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 主题索引
顶(内空)

nature.y  2005.3.8 11:54:18    

(3014-5)  显示次数:62(50+12)     查看nature.y的所有文章 给nature.y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6 主题索引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内空)

忏悔发愿

tyro  2005.3.8 12:45:27    来自:shanghai  

(3014-6)  显示次数:52(46+6)     查看tyro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6 主题索引


转向网页顶端

微信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微信»发现»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幸运女神

◇    程序占用服务器时间 USR + SYS 总计 0 秒    ◇   



转向网页顶端

妙法莲华 法华论坛 www.fahua.com  WiseForum1.0  Since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