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条 »论坛首页 »法华论坛·2003~2006   »论题组:3011  »上层 »主题组:4  2005.3.13 14:24:39   法华微信 注册
 恕我太笨〖戏说〗(3.2 22:22) (39)
 嘻嘻,我也有同感〖片上〗(3.3 8:12) (45)
 好事啊大家探讨一下...不明则问..:)〖燕七蝶舞〗(3.3 11:23) (55)
 主要是您的说法闻所未闻〖片上〗(3.3 18:07) (62)
 少欲知足..:)同意.....但爱有不同看法:)〖燕七蝶舞〗(3.4 13:23) (70)
 呵呵,最后的问题不过是开个玩笑〖片上〗(3.4 14:35) (79)
 有所求的爱,是无法永久存在的〖采薇〗(3.4 13:46) (3.4 13:47) (73)
 金色花 ^_^〖片上〗(3.4 18:04) (80)
 我想我努力爱万物.现未一视同仁.有待努力!:)〖燕七蝶舞〗(3.4 20:00) (85)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阅尽沧桑,方知佛法弥足珍贵(内空)〖云起〗(3.4 20:06) (70)
 不敢苟同〖燕七蝶舞〗(3.3 11:21) (49)
 还是没有理解〖戏说〗(3.3 21:31) (55)
 论爱与痴〖智净居士〗(3.5 20:38) (59)
 正论(内空)〖戏说〗(3.6 4:10) (64)
 还是有疑问...爱是慈悲...?:)〖燕七蝶舞〗(3.8 18:46) (67)
 慈悲详解〖智净居士〗(3.8 21:00) (73)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4 主题索引
恕我太笨
不理解你的结论如何得到:

“人类千百年来..因贪舒服,房屋得以如今的发展”,在“贪舒服”和“房屋得以如今的发展”之间没有看出必然的联系。

“因执着或是因嗔,而带来更多的进步”因执著、因嗔带来了那些进步?这些进步为什么是因执著或因嗔带来的?

“因痴而得以追寻真爱...”什么是真爱?追寻真爱的原因是痴,好像说不过去。

戏说  2005.3.2 22:22:26    

(3011-4)  显示次数:39(32+7)     查看戏说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 主题索引
嘻嘻,我也有同感
本来昨天我想跟一个贴子:“现在不是您有疑问而是我有疑问”,后来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作罢。

.......................

佛地人间有,心如万法忘。

片上  2005.3.3 8:12:43    来自:人间  

(3011-5)  显示次数:45(39+6)     查看片上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7 主题索引
好事啊大家探讨一下...不明则问..:)
好事啊大家探讨一下...不明则问..:)

幸有同感!

燕七蝶舞  2005.3.3 11:23:05    QQ:113064778  

(3011-7)  显示次数:55(48+7)     查看燕七蝶舞的所有文章 给燕七蝶舞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7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1 主题索引
主要是您的说法闻所未闻
按政治学上的观点,社会进步的根源,首先是在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在阶级社会里表现为阶级和阶级斗争);其次在于社会的发展一个“扬弃”的过程(即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的选择过程)。

佛法宗旨是度一切苦厄,扼要的说,是解除众生(主要指人类)的忧苦困厄,自己要求解脱——自利;想解救别人——利他。一般来说,人类的忧苦,存在于个人、家庭、国家、国际的关系中;存在于对自然界、对众生界的关系中。所以世间的医药,教育……一切文化设施,对人类忧苦或福乐的关系,异常密切。佛法并没有轻视这些的重要性,而是说,老、病、死引起的忧苦,虽仅是个人的,却是最基本的(也可说最原始的);一切问题,一切苦痛即使解除了,而每个人的老、病、死苦还是存在的。物产的增加,政治的革新等,对人生苦厄的解除,幸福的增进,虽极为重要,而最根本的,是每个人理性的智慧与道德的提高(对治愚痴)。消除种种不良的心理因素,净化自己的身心。重视个人──根本的革新与完善,才能彻底的解除苦厄,实现个人、家庭、国家、国际的真正幸福。

物质欲求(燕兄所谓的“贪”)是人生所必要的,在众生来说,没有欲是作不到的。然人为了物欲的无限追求,而引生种种问题,陷于忧愁苦恼之中。没有得到的,焦虑不堪;得到了,又害怕一朝失去。甚至因欲望而走上罪恶,制造纷争。佛以“少欲知足”来教导我们。在未获得前,要提防欲望的过分发展,也就是不存过分的奢望;得到时,要能感到满足。凭自己的福力,凭自己合法的求得生活,不存过分的欲望,能够随遇而安。合法的得到什么,就是什么。多也好,少也好,一样的不失望(失望就痛苦),这是“少欲知足”的真意义。如不能这样的知足随缘,纵心逐物,“大欲”“不知足”,那就不是因而引起罪行(非法的去求得),便是身心不安而苦恼了。从前释迦佛住世时,对佳肴珍馐的供养,固然欣然接受;而三个月以马麦充饥,也照样恬然而过。外出时,在荒郊野外,席地而宿;到了祇园,住于庄严的精舍。遇到什么就什么,得到多少就多少,佛的随缘而安,是“少欲知足”的模样。要知道物资的获得,有应该遵循的正轨,而不是凭自己的欲望而可得的。例如望远,如处身平地,或住在屋里,那怎么眺望,即使望得两眼发酸,也看不到远处。如走着上坡的路,渐渐的登上山顶,那就一望而一切都在眼底了!佛要我们少欲知足,是要我们不因过分欲望而焦渴不安,不因欲望而走上罪恶,制造纷争,并不是要我们永久的贫困。

爱(燕兄所谓的“爱”)为何物?
有人说:没了爱,人生犹如荒漠。
有了爱,生命就是绿洲吗?
一生中,绝少有人不经历几次爱与被爱。父母儿女之爱、情侣夫妻之爱、兄弟朋友之爱……然而,满目的却是:人生喜剧总匆匆落幕,悲剧却往往终其一生,梦萦魂牵,挥之不去。
有人说:因为爱已远去。
是爱无情地去了吗?可是,爱如果不能永久,追求它,祈盼和等待它,又有何益?
一梦醒来,一切依旧。挽留不住,这是爱的幻影。
爱就是梦幻吧,几多次梦寐梦醒,却不知爱为何物?
爱,不应该是真实的吗?不应该是无私的吗?你说“应该”!可是,你又何曾爱得真实、无私?
你说你很爱你的儿女,可你却不能同等地去爱别人的儿女。也许有一天,命运和你开个玩笑:你和儿女长久离别,十年、二十年。当你们再度相遇,已不再相互认识。你心中那份思念和爱意,是不愿施给眼前这陌生人的呵,尽管他们还是他们——你的儿女。
为什么会这样呢?你不是爱你的儿女么?
不,命运已经证明,你并不爱他们——你的儿女,你只爱你自己——以及属于你的某些东西。
你说你很爱你的爱侣,一千句山盟海誓,一万句甜言蜜语。
可是某一天,命运之神也找你玩个游戏:一夜之间,你天仙般的爱侣变得奇丑无比,你们不知出了什么事,只知嚎啕痛哭,怨天怨地。这之后,这之后你又会做些什么呢?
你还会温柔地拥抱她亲吻她吗?你还会不知饥渴地陪伴她吗?也许你会说:会的,我爱她的灵魂,不是她的肉体。可是,灵魂也会变的呵。如果她的灵魂也变了,不再让你喜悦、尊敬,你还能那样爱她吗?
我不敢为单个的你作个结论,但我敢为多数的你作个结论:你会离去,带着一丝歉疚,但过不了几天、几月,也许几年,这一丝儿歉疚也随风飘散,可那时,她还是她——你的爱侣。
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你不是很爱她的么?
不!命运之神已经证明,你并不爱她,你只爱你自己——以及让你愉悦的某些东西。
在寒冬刺骨的风中,爱煞了太阳那红扑扑的脸,可是一到夏季,又狠狠诅咒它的残酷;和爱侣花前月下,深深感恩圆圆的月捧来圆圆的祝福,可是一被抛弃,又痛恨它圆圆的脸嘲笑自己残缺的心……
爱为何物呵?爱就是这样一些东西吗?
突然有一天,你猛然惊醒:原来自己从没爱过,别人也从没爱过自己。
那一瞬间,忽然地,心中消失了生机,浸透了悲意,世界也失去光彩,好灰暗、好污浊、还好罪恶。那时,你才明白了人生荒漠的真滋味。

.......................

佛地人间有,心如万法忘。

片上  2005.3.3 18:07:44    来自:人间  

(3011-11)  显示次数:62(56+6)     查看片上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4 主题索引
少欲知足..:)同意.....但爱有不同看法:)
少欲知足....同意..:)

对爱有不同看法:

父母对我的爱...以我之感30年没有变:)可说长可说是短...:)
是我的幸运与福气吧

朋友之爱:你要得到.就要先付出....这样就会得到

男女之爱:我相信缘份...注定在一起就好好的对待对方,不在一起是缘尽
了..不伤悲:)(当然当时怕也未必想得开:)

儿女之爱:现时未有不作评...

但我做义工一年了...福利院小朋友一般我都会对他们好...
但我仍世俗,面对一些残障的小朋友我仍未能放下喜恶之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争取中:)

燕七蝶舞  2005.3.4 13:23:53    QQ:113064778  

(3011-14)  显示次数:70(63+7)     查看燕七蝶舞的所有文章 给燕七蝶舞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9 主题索引
呵呵,最后的问题不过是开个玩笑
同情

如果我只是一只小狗,而不是你的小孩,亲爱的妈妈,当我想吃你的盘里的东西时,你要向我说“不”么?
你要赶开我,对我说道:“滚开,你这淘气的小狗”么?
那末,走罢,妈妈,走罢!当你叫唤我的时候,我就永不到你那里去,也永不要你再喂我吃东西了。
如果我只是一只绿色的小鹦鹉,而不是你的小孩,亲爱的妈妈,你要把我紧紧地锁住,怕我飞走么?
你要对我摇你的手,说道:“怎样的一个不知感恩的贱鸟呀!整夜地尽在咬它的链子”么?
那末,走罢,妈妈,走罢!我要跑到树林里去,我就永不再让你抱我在你的臂里了。

(呵呵,泰戈尔的诗还是郑振铎译得最好。)

.......................

佛地人间有,心如万法忘。

片上  2005.3.4 14:35:51    来自:人间  

(3011-19)  显示次数:79(70+9)     查看片上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9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8 主题索引
有所求的爱,是无法永久存在的
我的朋友,你的语声飘荡在我的心里,
象那海水的低吟声,绕缭在静听着的松林之间。

============================

  慈悲喜舍这四个字,分开来说,慈喜是予乐,是教富;而悲舍是除苦,是救贫。慈就是爱,是清净的爱。

  “无缘大慈”,是指没有污染的爱:他与我虽然无缘无故,而我却能爱他;爱得他快乐,我也没烦恼。这就是最大最清净的爱。

  有所求的爱,是无法永久存在的。能够永久存在的,就是那分无形、无染而无求的爱。
  父母过分爱子女的心力会反射成子女的烦恼,对子女要放心,他们才能安心。
  清茶淡香,既可口又提神;若是太浓则苦得喝不下。世间的情爱也是如此。
  爱——这件东西在人心中常觉得奇缺,常觉得饥饿难饱足,像饿鬼一样。人在爱欲中,是永远没办法满足的。

  要谈情,就必须谈长情——觉悟的情;
  要说爱,就必须说大爱——解脱的爱。

  佛鼓励我们要有大爱,要爱得透彻,爱得普遍,尽虚空遍法界,达到冲破自我,和合于大自然同体大我的爱。不要像泥泞一样,有色彩、湿粘粘的。

  一切有宗教思想的妇女,应把身心培养得像月光一样慈悲柔和。宽大自己的心胸,燃起智慧之光,使一家人,甚至整个社会,每个人与你相处,都像是沐浴在清凉的月光中,这样才能达到人人爱我、我爱人人;这才达到爱的真谛,迈入人格升华的境界。

节选自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发布于:2005.3.4 13:46:43    修改于:2005.3.4 13:47:11  
采薇  2005.3.4 13:46:43    

(3011-18)  显示次数:73(66+7)     查看采薇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8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0 主题索引
金色花 ^_^
假如我变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的香气,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投我的小小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小孩子的小影子么?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个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

佛地人间有,心如万法忘。

片上  2005.3.4 18:04:09    来自:人间  

(3011-20)  显示次数:80(72+8)     查看片上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0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1 主题索引
我想我努力爱万物.现未一视同仁.有待努力!:)
我想我爱万物.但未一视同仁.有待努力!:)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乾坤...

当然未必能时时体味:)

燕七蝶舞  2005.3.4 20:00:41    QQ:113064778  

(3011-21)  显示次数:85(78+7)     查看燕七蝶舞的所有文章 给燕七蝶舞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2 主题索引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阅尽沧桑,方知佛法弥足珍贵(内空)

云起  2005.3.4 20:06:35    来自:北京朝阳区  

(3011-22)  显示次数:70(62+8)     查看云起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6 主题索引
不敢苟同
不敢苟同
“人类千百年来..因贪舒服,房屋得以如今的发展”,在“贪舒服”和“房屋得以如今的发展”之间没有看出必然的联系。

复:追求舒服,我们不再如祖辈住山里茅屋吧...至少有高楼大厦..冬暖夏凉的房子...

“因执着或是因嗔,而带来更多的进步”因执著、因嗔带来了那些进步?秦皇因执着侵四方.一统天下..统一度量衡..焚书坑儒...够离谱了吧...对于他当时的社会是如何的残暴....但对于千秋之中国是功大吧...


“因痴而得以追寻真爱...”什么是真爱?不追寻何得真爱...世事不努力不是随手可得的吧....不痴于于何得情爱...天下掉不下来的..

燕七蝶舞  2005.3.3 11:21:58    QQ:113064778  

(3011-6)  显示次数:49(41+8)     查看燕七蝶舞的所有文章 给燕七蝶舞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2 主题索引
还是没有理解
复:追求舒服,我们不再如祖辈住山里茅屋吧...至少有高楼大厦..冬暖夏凉的房子...

这只是说了房屋的发展,还是没有说他和追求舒服之间的联系啊。

秦皇因执着侵四方.一统天下..统一度量衡..焚书坑儒...够离谱了吧...对于他当时的社会是如何的残暴....但对于千秋之中国是功大吧...

“因执著侵四方”?又好像一个原因和结果对不上号的推理。“统一度量衡”和“焚书坑儒”归结到同一个原因上,是否简单化了?

不追寻何得真爱...世事不努力不是随手可得的吧....不痴于于何得情爱...天下掉不下来的..

还是没有解释什么是你所说的“真爱”。再,你把“追寻真爱”和“痴”等同起来了。

我没有发表自己的什么观点,你老兄不“苟同”什么?

仔细想想自己的原因和结论是否合理再发帖,这样会好一点。

戏说  2005.3.3 21:31:11    

(3011-12)  显示次数:55(48+7)     查看戏说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6 主题索引
论爱与痴
佛说的“痴”与您说的“爱”是不同的概念。以略说以辨之。
先说“痴”:心所名。音译慕何。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又名愚痴。指闇愚痴昧,不能解知事理之精神状态。与‘无明’同义。《俱舍论》卷四云(大正29·19c)︰‘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无智、无显。’《顺正理论》卷十一云(大正29·391c)︰‘痴谓愚痴,于所知境障如理解,无辩了相说名愚痴,即是无明、无智、无显。’《成唯识论》卷六云(大正31·31b)︰‘云何为痴?于诸理事迷闇为性,能障无碍,一切杂染所依为业,谓由无明起疑、邪定、贪等烦恼、随烦恼业,能招后生杂染法故。’

关于‘痴’与‘无明’之关系,诸书颇有论及,《俱舍论光记》卷四云(大正41·77a)︰‘照嘱名明,审决名智,彰了名显。此三皆是慧之别名。痴、无明等故名为无显,即是无痴所对除法。’《瑜伽师地论》卷八十四云(大正30·772a)︰‘愚痴者,于不实事妄生增益。无明者,于所知事不能善巧,于彼彼处不正了知。’同书卷八十六亦云,痴有无智、无见、非现观、惛昧、愚痴、无明、黑闇等异名。乃三不善根之一、大烦恼地法之一、六根本烦恼之一、十随眠之一,为一切烦恼之所依,三界系、四谛及修道所断者。

《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八载,痴即无明,有相应与独行二种。相应者,与贪等诸惑相应俱起;独行者,与贪等不相应。《唯识论述记》卷六(末)云(大正43·444b)︰‘独头无明迷理,相应等亦迷事也。’可知,无明除了与贪等相应之外,亦有独头孤起者。

又,《成唯识论》卷五特将无始以来,与第七末那识恒常相应的我痴,称为‘恒行不共无明’,以便与前第六意识相应的‘独行不共无明’有所区别。而《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说随烦恼中,覆、诳、谄、惛沈、忘念、散乱、不正知等,都是以‘痴’之一分为体,《成唯识论》卷六亦云,诸烦恼之生起,必定由痴故,因此痴与其余九根本烦恼一定相应。

故佛说的“痴”指“愚痴”而不是“痴爱”。

再说“爱”,佛经上是如何解释“爱”呢?
爱:(一)又作爱支。十二因缘之一。意为贪恋执着于一切事物。基督教向来被视为爱的宗教,佛教中则以‘慈悲’为中心,而不直言‘爱’字。佛陀曾喻示有关爱者,增支部经典即谓:‘爱可生爱,亦可生憎;憎能生爱,亦能生憎。’故佛教言爱言憎,恰若手心、手背,为一体之两面。爱之愈深,则憎怨之可能愈大。

 于南传之法句经二一二偈中有言:‘从爱生忧患,从爱生怖畏;离爱无忧患,何处有怖畏?’继于同偈之中,又从‘爱’转变,而依次列出亲爱、欲乐、爱欲、渴爱等四种。所谓爱,乃指对与自己有亲族血缘关系之情爱而言;所谓亲爱,乃对他人之友情;所谓欲乐,则是对某一特定人物之爱情;所谓爱欲,专指建立于性关系之情爱;所谓渴爱,指因过份执着以致于痴病之爱情。此五阶段皆属人类之爱,其本质皆以自爱为前提,由自爱出发而至性爱,更甚者,以自爱为主而形成变态情爱乃至于渴爱,此中层次逐渐加深,而未曾更变其型态。渴爱乃人类之爱的本体,由此种爱乃产生苦恼,更由此苦恼而生悲,悲之原意即为痛苦。人类不仅能感受自己之痛苦,亦能感受他人之苦恼,若对所有苦恼之人,皆以亲切、友情待之,则可称为慈,而慈乃由‘友’演变而来者,其意即含深刻之友情,故慈悲实为爱之代名词。慈悲之极致为‘无缘大慈’,意指吾人于毫无条件、毫无意识下,而能予任何人幸福,此亦称大爱,为佛教待人态度之最高表现。[杂阿毗昙心论卷八、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三、成唯识论述记卷八]

 (二)爱结之略称。九结之一。又作随顺结。即指于境染着之贪烦恼。大毗婆沙论卷五十(大二七·二五八上):‘云何爱结?谓三界贪。然三界贪于九结中总立爱结,七随眠中立二随眠,谓欲界贪,名欲贪随眠;色、无色界贪,名有贪随眠。于余经中,立为三爱,谓欲爱、色爱、无色爱。’是以三界之贪,总称为爱结。又集异门足论卷四谓,欲爱、色爱、无色爱等三爱,于诸欲中,诸贪等贪,执藏防护,耽着爱染,称为欲爱;于诸色中,诸贪等贪,执藏防护,耽着爱染,称为色爱;于无色中,诸贪等贪,执藏防护,耽着爱染,称无色爱。又谓欲爱、有爱、无有爱之三爱,于诸欲中诸贪等贪,执藏防护,耽着爱染,称为欲爱;色、无色界诸贪等贪,执藏防护,耽着爱染,称为有爱;欣无有者于无有中诸贪等贪,执藏防护,耽着爱染,称为无有爱。此外,胜鬘经一乘章说五住地惑中,亦举出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等三名。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三谓四谛中之集谛为爱,而有二种、三种、四种、五种等之别,凡此种种,皆以贪名为爱。

不堪众生苦,不忍圣教衰。是故于此中,缘起大悲心。奈何孽障重,难把菩提证。沉溺苦海中,六道轮回尽。

智净居士  2005.3.5 20:38:00    来自:浙江温岭  

(3011-26)  显示次数:59(50+9)     查看智净居士的所有文章 给智净居士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智净居士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7 主题索引
正论(内空)

戏说  2005.3.6 4:10:12    

(3011-27)  显示次数:64(56+8)     查看戏说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7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9 主题索引
还是有疑问...爱是慈悲...?:)
再问:)

---从爱生忧患,从爱生怖畏;离爱无忧患,何处有怖畏?

但从爱也生无畏...生勇气..啊?

但爱是慈悲?
爱情呢???

也同意----大爱吾人于毫无条件、毫无意识下,而能予任何人幸福,此亦称大爱,为佛教待人态度之最高表现...

当然希望这个能做到:)

燕七蝶舞  2005.3.8 18:46:00    QQ:113064778  

(3011-29)  显示次数:67(58+9)     查看燕七蝶舞的所有文章 给燕七蝶舞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9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0 主题索引
慈悲详解
印顺〈三种慈〉(摘录自《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

‘无我’与‘慈’,这两者要如何才能平等呢?也就是要如何才能相应呢?佛法中说到,菩萨智慧越高,慈悲就越大;并非是有了慈悲便没有了智慧。假如只有慈悲,没有智慧,则无异于凡夫;只有智慧,没有慈悲,那么这种智慧也就和小乘一样了。所以菩萨应该是悲智一如;大乘法应该是慈悲与智慧平等的。那么要如何才能使得慈悲与智慧平等呢?

佛法之中有不少话是为佛教徒所常说,而几乎成为口头禅的,比如︰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等。但‘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所指的是什么?在这里我们必须要有一番分别,才能了解何以菩萨在通达了一切法空的境界后,还能够有慈悲心。

我们先要知道,慈悲心究竟是如何生起来的?慈悲心是缘众生而生起的。如果不知道有众生,则慈悲心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生起来的。不论是对于我们的亲属或朋友,甚或是小动物,当见到他们的苦痛时,我们便发起了慈悲心,想要消除他们的痛苦(这是悲),或者是使他们得到快乐(这便是慈),既然缘众生而生起,那又怎么会是无缘大慈?般若与慈悲,如何能合得起来呢?

佛法中,慈(悲)有三类︰第一类是众生缘慈︰是缘众生而起慈心。由于在生起慈悲心时,心境上便显现了一个一个的众生。平常我们见到众生,总会把他们当做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独立自体。比如,当见到一位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内心中会有种种感想,他变老了、变瘦了,或者是变胖了等等;总会把他当做是固定的个体,而只是瘦弱或肥大。似乎这个人的本身,是一定的,不会有什么变化的。因此,我们对于众生,总是执着于他各人有他的实有自体;人人有此观念,以这样的认识再来起慈悲心,便是众生缘慈。众生缘慈修得慈定的,可以得生梵天。

第二种是法缘慈︰其境界的程度较高,已经超出一般人之上。他所见到的个体,张三是张三,李四是李四,人还是人,狗也仍然是狗;但他了解到我们所见到的一个个众生,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东西,可以说他已经体解了无我的真理。但是无我,并没有抹煞众生的生死轮回;生死还是生死,轮回还是轮回,众生还是众生,不过其中没有了实我,只有‘法’的因缘起灭而已。佛在阿含经里便说到︰人只不过是六根和合,除眼、耳、鼻、舌、身、意之外,要求‘我’是不可得的。佛又分析,人不外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或者是不外乎地、水、火、风、空、识,这六大结合起来便成为人,此外求人,再不可得。所以佛一再宣说,除了‘法’之外,根本就没有如外道所想像的,一个永恒不变的真我。如此一来,则好像只有几种元素,只有法而没有了众生,这在佛法,便称之为我空,没有真实的我,而只有诸法因缘和合的假我而已,如此,则见到众生,尽管他没有‘我’,但是由于因缘和合而起烦恼、造业、受果报;一下子得升天上,一下子又生在人间,欢喜不了多久,又有新的苦恼,永远是在那里哭笑不已。若由此而生起慈悲心则为法缘慈,这在一般人是不可能做到的。大多数的人所具有的,是众生缘慈;若谈到众生的苦恼,总想成有个实实在在的众生在那里苦恼着。

法缘慈,必须是在证悟了声闻乘的圣果以后而起的慈悲心,但这还不能一切法空与慈悲相应。在证得圣果的,虽决定不执诸法实有,但心目中的‘法’,还是呈现实有的形相。如对六根、五蕴,看成实在存在着的;没有证得的学者,就会在法上执着,而成‘法有我无’的思想。举个例子来说︰平常人见到书,便会把书当做是实实在在的。而法缘慈的人,便会了解书是一张张的白纸装订起来,然后在白纸之上写了黑字。同样是书本,它却可以是令人起恭敬心的经典,也可以是一本普通的小说,甚或是一本禁书等等。因此,知道书本是不实有的,但是他却执着于那一张张的纸与那些黑字,认为它们是实有的;所以小乘人,多数认为除了‘法’之外,假我是不存在的。法缘慈就是这样,虽然知道众生无我,但却有众生的假相;否则,连众生相都没有了,怎么还会起慈悲心呢?法缘慈就是二乘圣者的慈心,依凡夫境界来说,已经是相当地高深而不能得了。

最高深的慈悲,是‘无缘慈’。小乘人所执着的法,在大乘人看来,依然是属于因缘和合的。我们的身心活动,依然是由因缘和合而生起变化;那么不但众生是由因缘假合,即使一切法也是由因缘假合,这样才能够了解到一切如幻如化,并没有真实的众生与法。在我法皆空,因缘和合,一切法如幻如化之中,众生还是要作善生天上,或是作恶堕到恶道,享乐的享乐,痛苦的痛苦,在生死轮回之中永远不得解脱。菩萨便是在这个境界上生起慈悲心。如有一个人很早便去就寝了,不久之后,大家听到他的惊惧喊叫声,跑去一看,知道他是做了恶梦,但是叫他却又不容易叫醒。这时,我们就很容易地想到,他梦中所见的,明明就是虚幻不实有的东西,但是他的痛苦却又是如此真切,如此深刻。菩萨眼中所见到的众生,沈溺在苦海中便是如此的情况。

因此,菩萨并非见到了真实的众生,或真实的法而起慈悲心的。他是通达了一切法空之后而起慈悲心的,这便叫做‘无缘慈’。在一切法空的深悟中,不碍缘有,还是见到众生的苦痛,只是不将它执以为实有罢了。到这时,般若与慈悲二者便可说是合而为一,这才是真正的大乘慈悲,所以又叫它为‘同体大悲’。一切法都是平等的,而就在这平等中,没有了法与众生的自性,而法与众生宛然现前。即空而起慈,这便叫无缘慈。所以讲到佛菩萨的慈悲,这其中一定有般若,否则便不成其为真正的慈悲。讲到般若,也必须包含了慈悲,否则这种智慧也就不是佛菩萨的智慧了。


欧阳渐〈起悲〉(摘录自《支那内学院院训释》〈释悲〉五)

谁不有悲性,谁不欲起悲度众,名字远闻。然无方便,悲不得起。悲不得起,或怖自苦而为声闻,或破自惑而成缘觉;是故直往菩萨起悲第一。起悲方便第一中之第一。(1)多闻,(2)清净,(3)不离众生,(4)发愿布种,(5)修慈滋润,(6)多作功德,(7)观众生苦,(8)观众生倒惑,(9)取相作观,(10)习以成性。茍能如是十种方便殷重不已,悲念不生,如来世尊则为妄语。

云何多闻而起悲耶?智由悲起,悲亦由智起。悲起之智,能自抉择,加行根本,及与后得,遂尔次第而成。起悲之智,数他珍宝,七事四理,深信不诬,遂尔知见有力触感根心。是故必得多闻而后知苦真实,知苦真实而后不同苦役,不同苦役而后能观众生役苦以起悲。必得多闻,而后知法真实;知法真实,而后不同法执;不同法执,而后能观众生执法以起悲。若不知苦真实,则又不能代众受苦;不能代众受苦,虽或能悲,乃亦不能念念相续。不能念念相续,刹那已灭,乌得谓其真能起悲。若不知法真实,则事有触而应悲者,由衷而出不免为世俗附庸,非由衷出不堕于口惠之随风,即堕于感情之躁动。凡若此者,又乌得谓其真能起悲?

云何清净而起悲耶?五百盐车截渡浑浊丧真,沧浪之清物来必鉴,久氛尘境,黑暗冥顽,不染一埃,空灵照烛。感触捷应之机,捩则失用,净则精通,理固然也。是故物至而悲起者,清净无秽之心境也。《大宝积经》︰如是大悲由于不谄而得生起,譬如虚空永出离故。如是大悲由于不诳而得生起,从增上意而出离故。如是大悲非由诈妄而得发起,从如实道质直其心而出离故。如是大悲由于不曲而得生起,极善安住无曲之心而出离故。如是大悲由彼无有憍高怯下而得生起,一切有情高慢退屈善出离故。

云何不离众生而起悲耶?悲是能缘,众生苦惑是为所缘。草木河山,骚士情人因之而多感。羌无寄托,则秋风肃杀,或亦喜彼威刚,落日昏黄,时则赏其索寞。唯夫有情疾痛相对黯然,盖未有不悲从中来也。空山趺坐,飞鸟不闻,足音跫然,定中憎扰。肝胆楚越,人事迷茫,苦且不知,从何悲起!是故大乘大悲,当处人闲尘坌阓闹,然后乃得众生业惑情伪离奇,然后有动乎中,酸辛悲愤。奈何菩萨如彼声闻,了自业缘,避人逃世。是故《大庄严论》︰菩萨大悲,略以十种众生而为境界。《菩萨藏经》︰菩萨大悲,略以十六众生而为所缘。

云何发愿布种而起悲耶?行菩萨行但是行愿,发愿为因,愿满为果,因果不二,但是其事,不必事圆。是故不能起悲,但应悲愿。愿则易举,德輶如毛故。愿不可毁,金刚不坏故。愿则能引,招同类故。愿则能续,恒长养故。愿则不断,恒希望故。愿则能展,久具计故。愿则能赴,机相应故。愿则能任,力渐充故。是故不能起悲,但应悲愿。悲愿者何?不舍众生而已。众生与悲,如命与息,当愿众生起悲第一。《华严》〈净行〉︰百四十一,当愿众生,愿在发心前。《璎珞本业》︰有二十四,当愿众生,愿在发心后。佛前佛后皆普贤行,而皆行愿,愿此众生,愿此众生大悲无已,尽未来际。

云何修慈滋润而起悲耶?取与舍对,乐与苦对,交相系属,即交见栽培。与之以乐,不能不拔之于苦。悲为因缘,慈为增上,因缘增上,乃得成办,法性自尔,智者能知。《大庄严论》︰悲树六事成,根出以慈润,由有慈者见他苦已生悲苦故。云何多作功德而起悲耶?菩萨功德,十波罗蜜。施度、忍度、力度,详于威力。进度、智度,详于功德;慧详多闻,戒详清净;愿度详愿。惟禅方便须续而谈。舍身代苦,若觉其难,即应退堕,但告奋勇,而难为继。故有方便修三三昧,五蕴皆空,无愿,无作。此观若成,能所俱寂,三轮清净,得大涅槃。然三三昧若无方便,必乘果报生长寿天,退失悲心,堕于小外。因悲而空,因空而悲,禅与方便,交相利用,有益无危。《大智度论》︰大慈大悲用方便力,不随禅生,不随无量生,不随四无色定生,在所有诸佛于中生。众生着空堕大地狱,是故菩萨深入大悲,悲因缘故得无量福德,生值诸佛,从一佛国至一佛国。是故大悲不妨实相,诸法实相不妨大悲。

云何观众生苦而起悲耶?诸圣声闻,苦谛现观,证苦深远,厌俱行心,相续而转,悲故微薄。菩萨正观,堕百一十极大苦蕴,正熏心故,悲亦正强。是百一十应悉披陈。云何是耶?(1)流转苦;(2)欲痴苦;(3)三苦;(4)别离断坏相续毕竟苦;(5)贪嗔疑悔惛沉睡眠苦;(6)因果财护无厌变坏苦;(7)生老病死怨爱不得苦;(8)寒热饥渴,自逼他逼,及不自在一类威仪苦;(9)自他亲财戒见无病现法后法一切衰损苦;(10)食饮衣乘庄严器物香鬘乐伎照明给侍一切乏匮苦。如是增数有五十五。宿因现缘有一切二苦,长时猛利杂类无闲有广大四苦。狱鬼傍生善趣所摄有一切门四苦。他触自缠现造当趣界不平等有邪行五苦。父母妻子奴仆朋友财位自身一切流转有不定六苦。长寿端正多智胜人族富大力一切不得有不随欲七苦。妻子贪增饥俭怨敌野难属他根缺摈杀一切损恼有违害八苦。坏时尽时老病死时无利无誉有讥希求一切必至有随逐九苦。无乐受因不断结寻逼匮不平爱坏粗重有一切十苦。如是增数复五十五。此百一十,是菩萨行悲所缘境。缘此境故,悲不生起,是为木石,悲有情类。

云何观众生倒惑而起悲耶?如来大悲三十二种救护众生,众生于法发生颠倒有二十四,又于有情发生迷惑而有其八,如来一一观诸众生而起大悲,而为说法,菩萨大悲依此修习而得生起。云何然耶?一切法无我人众生寿者,而众生以为有,菩萨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无体无住,无执藏主宰事物我所,而众生以为有!菩萨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无生无灭无垢,离三毒,无来去,无造作戏论,而众生以为有,菩萨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空无相无愿,缘生静寂,而众生以为不然,菩萨于此而起大悲。是谓观诸众生于法颠倒有二十四而起大悲。世间众生,诤论嗔恨,倒见邪行,饕餮互陵,为妻子役,恶友近习,邪命自活,居家浊秽,堕小舍智,菩萨于此而起大悲。是谓观诸众生于有情迷有其八事而起大悲。菩萨若能如此修习,大悲熏炽,则为已入阿鞞跋致。

云何取相作观而起悲耶?《大智度论》︰菩萨学悲无量时,先应发愿,愿诸众生拔种种苦,取拔苦人相摄心入禅,自诸亲族至十方界。取相作观虽近小定,然入观根本,一主厌弃,一主拔济,所趣自不相淆,方便不妨一致。云何习以成性而起悲耶?酒嗜痂癖,吾生以尔为命,人之所恶,彼之所好。中有开导,临事不造。法性自尔,悲亦何独不然。从他苦生悲,从悲生自苦,从苦拔他苦,从拔他生乐。夫至于乐,则成癖成嗜,非此不适。是故信行位怖苦,未见自他等,未触如实苦,习而未性故。净心位怖苦,已见人畜等,已触如实苦,习已成性故。铜钟感应,天下易事,无过成性,菩萨念哉。

不堪众生苦,不忍圣教衰。是故于此中,缘起大悲心。奈何孽障重,难把菩提证。沉溺苦海中,六道轮回尽。

智净居士  2005.3.8 21:00:44    来自:浙江温岭  

(3011-30)  显示次数:73(64+9)     查看智净居士的所有文章 给智净居士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智净居士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0 主题索引


转向网页顶端

微信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微信»发现»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张彦梅(当宣)小波

◇    程序占用服务器时间 USR + SYS 总计 0.01 秒    ◇   



转向网页顶端

妙法莲华 法华论坛 www.fahua.com  WiseForum1.0  Since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