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条 »论坛首页 »法华论坛·2003~2006   »论题组:2939  2005.1.12 18:55:13   法华微信 注册
 请问回向的含义是什么?〖灵儿〗(1.10 9:50) (1649)
 临终一念生贪嗔,即然能灭掉平生所作的善根吗?〖灵儿〗(1.10 9:55) (2247)
 一念生嗔即灭善根or一念生善即灭恶业只是善巧〖采薇〗(1.10 14:58) (1.10 16:10) (2195)
 不会;临终时,善根暂时未成熟但不失,而贪嗔痴业先行成熟即受报。〖iamfisher〗(1.10 19:28) (2170)
 法界有没有没因却有果的事情?〖灵儿〗(1.10 9:58) (2028)
 临终若恶业现前,就说明业障未尽。〖iamfisher〗(1.10 19:44) (1.11 11:30) (2130)
 关于堕胎的问题!!!〖灵儿〗(1.10 10:41) (2107)
 您怎么知道那些红光、紫光是什么?〖漪线〗(1.10 13:58) (2327)
 菩萨入胎有多种情况〖iamfisher〗(1.10 18:38) (1.10 18:39) (2192)
 提供自己背诵的楞严咒的一种方法。〖小小〗(1.10 20:47) (2230)
 是福德不可得与一切众生,而果报可与。若福德可以与人者,诸佛从初发心,所集福德尽可与人〖漪线〗(1.10 13:55) (1811)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 主题索引
请问回向的含义是什么?
  有一个农夫,礼请无相禅师到家里来为他的亡妻诵经超度,佛事完毕以后,农夫问道:‘禅师!你认为我的太太能从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无相禅师照实的说道:‘当然!佛法如慈航普渡,如日光遍照,不
止是你的太太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无不得益。’农夫不满意道:‘可是我的太太是非常娇弱的,其他众生也许会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夺去。能否请您只单单为她诵经超度就好,不要回向给其他的众生。’
  无相禅师慨叹农夫的自私,但仍慈悲的开导道:‘回转自己的功德以趣向他人,使每一众生均沾法益,是个很讨巧的修持法门,“回向”有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小向大的内容,就如一光不是照耀一人,一光可以
照耀大众,就如天上太阳一个,万物皆蒙照耀,一粒种子可以生长万千果实,你应该用你发心点燃的这一根蜡烛,去引燃千千万万支的蜡烛,不仅光亮增加百千万倍,本身的这支蜡烛,并不因而减少亮光。如果人人都能
抱有如此观念,则我们微小的自身,常会因千千万万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乐而不为呢?故我们佛教徒应该平等看待一切众生!’
  农夫仍是顽固的说道:‘这个教义很好,但还是要请法师破个例,我有一位邻居老赵,他对我可说是欺我、害我,能把他除去在一切有情众生之外就好了。’无相禅师以严厉的口吻说道:‘既曰一切,何有除外?’农夫茫然,若有所失。

有些人说,回向众生不如回向家属好,因为好像一个饼子一样,每人才分一点,如果分给几个人,那他们得到的利益会多一点。好像这种说法也有点道理,不然为什么超度,也要指定某某人呢?而不直接回向法界众生就成了?

回向是不是这样?回向法界众生,果大但报应迟?回向自己,比如自己生病,双亲生病,然会回向给他们,报应快而果小?

灵儿  2005.1.10 9:50:22    

(2939-1)  显示次数:1649(1253+396)     查看灵儿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 主题索引
临终一念生贪嗔,即然能灭掉平生所作的善根吗?
昔有沙門行草間。有大蛇言。和尚道人。道人驚左右視之。蛇言。道人莫恐莫怖。願為我說經。令我脫此罪身。蛇曰。道人聞有阿耆達王不。答曰聞。蛇曰我是也。道人言。阿耆達王立佛塔寺供養功德巍巍。當生天上。
何緣乃爾也。蛇言。我臨命終時。邊人持扇墮我面上。令我瞋恚受是蛇身。道人即為說經。一心樂聽不食七日。命過生天。卻後數月持花散佛。眾人怪之。在虛空曰。我阿耆達王。蒙道人恩聞法得生天上。今來奉花報佛恩耳。是以臨命之人。傍側侍衛者不可不護病者心也

古时有夫妇二人,很是亲爱,生平深信佛法,奉持斋戒,一日夫君死时,那个妇人悲哀啼哭,他夫君身体虽死,神识尚未离体,听到自己妇人悲哀的音声,心生情爱的念头,于是神识就随着这一念的情爱,投入妇人身上
,做鼻孔中的虫了,那妇人为夫君死,涕泪悲泣,那时由鼻孔中堕下一只虫,妇人想以脚踏虫,一僧人制止她说:不要伤害你的夫君,那妇人惊问缘故。那僧人说:你夫君平生奉持斋戒应当生天,因为你悲哀啼哭的缘故
,你夫君听到,心生爱念,神识就随着这爱念,投入你身上,做鼻孔中的虫。那妇人十分懊悔,即求僧人对虫说法,那虫由于听佛法的缘故,便脱虫身,神识也生天上。

那平生所做的功德善事,因为临终一念,所有功德都没了,那平生所做的善事不是白做吗?那还做那么多善事干嘛?还有畜生的含义又是什么?不做恶事,做善事却因为情爱的念头投生畜生,这畜生含义又是什么?

灵儿  2005.1.10 9:55:27    

(2939-2)  显示次数:2247(1766+481)     查看灵儿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7 主题索引
一念生嗔即灭善根or一念生善即灭恶业只是善巧
想靠佛菩萨保佑自己,老实说,佛不大管你这个闲事,佛会告诉你保护自己的方法。这一点与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一样的,自求多福,自助而后天助,自助而后人助。换句话说,你自助而后佛助,如果今天做了坏事,赶快到佛菩萨前面祷告,说声对不起,佛就赦免了你,那是不可能的。

我们在西藏的时侯,虽然是佛国,也有做土匪的,抢了人以后,赶快到菩萨前跪下忏悔,下次再也不敢了。下次钱用完又去抢了,抢完又来忏悔,反覆来去,自心不能净,佛也不会感应的。所以一切要自求多福,佛法就是这个道理。
节选自南怀瑾之《金刚经说什么》
---------------------------------------
1,为什么会有“一念生嗔即灭善根”的说法?无非是佛家劝人多行善少为恶的善巧方便说罢了。

2,做了功德为了求福报?呵呵,快把您那个“求福报”的心念断了吧,清清净净了,才刚刚是“止”的境界。

^_^

发布于:2005.1.10 14:58:41    修改于:2005.1.10 16:10:54  
采薇  2005.1.10 14:58:41    

(2939-7)  显示次数:2195(1872+323)     查看采薇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7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9 主题索引
不会;临终时,善根暂时未成熟但不失,而贪嗔痴业先行成熟即受报。
临终一念贪嗔现行,随贪嗔业受恶道报。
但,以蛇身,遇比丘,得闻法;这就是其过去世善根的成熟果报。

经上多有其例。

另外一个,类似。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5.1.10 19:28:15    QQ:12205397  

(2939-9)  显示次数:2170(1859+311)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9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 主题索引
法界有没有没因却有果的事情?
地藏经说:临命终的人,听到一佛名号,消灭五无间,大地狱的重罪。那么如果,临终人临终一念生贪嗔心,旁人又为他助念阿弥陀佛,那这个人到低是下三恶道还是上升善道?

假如有人将平生所作的恶事忏悔掉,后来有冤家要报复的念头没灭,欲来害人,那这人是不是无因有果了?因为他的"因"忏悔掉了就没"因"嘛,但是他所害的冤家却来报复,却是有果了。有这种事情吗?假如有又怎么看待这样的事情?

灵儿  2005.1.10 9:58:57    

(2939-3)  显示次数:2028(1707+321)     查看灵儿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0 主题索引
临终若恶业现前,就说明业障未尽。
正确的忏悔,可得净相。
但是,忏悔得净相,也可能是重罪轻受,而并非不受一切恶业报。
比如:我们的身心就是一期果报,忏悔并没有去消灭这个果报。
这期人身本身就是业报。

忏悔业障,其实是忏“恶业障”。
善业,分有漏善业、无漏善业,并不需要去忏除。

如果临终有过去造作恶业的成熟现前,那么已经表明恶业未竟。
反过来,若凡夫临终之前说恶业已尽,其实一般也只是是恶业种子不再到贪嗔痴等烦恼的滋养,而正念等善法欲意乐现前。
暂时拔净恶业障,能保我们不落恶道;
但如果不修圣出离行,依五戒十善只能得人身或天道报。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发布于:2005.1.10 19:44:05    修改于:2005.1.11 11:30:33  
iamfisher  2005.1.10 19:44:05    QQ:12205397  

(2939-10)  显示次数:2130(1790+340)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0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4 主题索引
关于堕胎的问题!!!
佛经上的说法是“三元和合”,是指父精,母血,神识,这三样因缘和合就会有个新生命的产生,就是说,在受精卵产生的一刹那,且有神识加入,再堕胎的话就是杀生.
但是,民间故事中,有福报的人,传说圣人出世时都有各种瑞兆,一投胎(比如说一道红光、紫光...)小孩就出生了,那么胎儿之前就没神识驻入,此时堕胎是不是杀生呢?可是他们和植物一样,同样也找不到冤家债子来,因为没神识嘛。

灵儿  2005.1.10 10:41:53    

(2939-4)  显示次数:2107(1735+372)     查看灵儿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6 主题索引
您怎么知道那些红光、紫光是什么?
○法师对堕胎有何看法?可以在堕胎后供奉婴灵吗?
◎衲的看法是什么并无关系。你既是一个佛教徒,就要研学佛的教法,不是我的看法。“三宝弟子”就是以佛法为依皈的人,而不是以自己或任何人的看法为准则。佛法指出中阴身与父精母血结合时入胎,所以胚胎已是一个有情生命,绝不可加以伤害,否则就是杀生。杀生既为十不善业之首,也是违反了皈依之不共遮止学处。我们常自称为“佛教徒”,而“佛教徒”的最低定义正是“不伤害众生的人”。即使婴儿未出生,由于中阴身已入胎,他也就已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你不能说因为婴儿智力有问题或有残障就加以杀害。世上有很多残障的人,你有权把他们一一以慈悲为名而杀死吗?即使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母亲不能养育儿子,宁可把孩子生出来交予他人哺育也绝不可把他杀死。不论甚么情况,中阴既已入胎,就代表这女人与腹中生命有过往的因缘,所以千万不要把他杀害。总括来说,不论什么情况都不应堕胎,否则就是谋杀生命,此乃佛法之观点。堕胎是明显地有违佛陀教法的,亦是十不善业之一。供奉婴灵并非佛教传统,亦没有意义,死了的小孩并不会因此而得益。你千万不要以为在堕胎后供养婴灵就能补救杀生的业力。如果你把自己的母亲谋杀,再供奉她的木牌名字(注:法师指汉地文化中之灵位),是否等于你没有错呢?堕胎是杀生,不论社会风气怎么想,佛法的观点就是如此,而佛教徒是不论在甚么情况下皆不杀生的人。供奉婴灵是民间信仰,并不能补救杀生的业力,亦没有任何效用及意义。在末法中,会有越来越多人进行及同意堕胎,并视之为正常,但作为三宝弟子,要依佛陀的教法奉行,不是依大多数人的意见而决择。你依止的是三宝,不是社会风气及大多数凡夫的意见,这一点你要常常记着。

——大藏寺祈竹仁波切问答选录

^_^ ^_^ ^_^ ^_^ ^_^

须知诸相皆非相 能使无情尽有情

漪线  2005.1.10 13:58:40    来自:长白山天池  

(2939-6)  显示次数:2327(1900+427)     查看漪线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8 主题索引
菩萨入胎有多种情况
不同经论各说不同.

一般说,释迦最后身菩萨入胎时示六牙白象从佛母右肋入,处胎十月方出生.
也有说,释迦最后身菩萨示六牙白象从右肋入,是佛母摩耶夫人孕前梦中所感,并非别人所见.

至于胎儿十月足满时,若菩萨夺舍而入,这就是菩萨夺舍.
菩萨夺舍,原胎儿神识一般安详转生到天界或净土.
这是特殊情况,少见.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发布于:2005.1.10 18:38:23    修改于:2005.1.10 18:39:11  
iamfisher  2005.1.10 18:38:23    QQ:12205397  

(2939-8)  显示次数:2192(1869+323)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8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2 主题索引
提供自己背诵的楞严咒的一种方法。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金刚藏菩萨

尔时世尊 从肉髻中 涌百宝光 光中涌出 千叶宝莲 有化如来
坐宝华中 顶放十道 百宝光明 一一光明 皆遍示现 十恒河沙
金刚密迹 擎山持杵 遍虚空界 大众仰观 畏爱兼抱 求佛哀佑
一心听佛 无见顶相 放光如来 宣说神咒


第一会

1 南无 萨怛他 苏伽多耶 阿啰诃帝 三藐三菩陀写
2 萨怛他 佛陀 俱胝瑟尼钐
3 南无 萨婆 勃陀勃地 萨跢鞞弊
4 南无 萨多南三藐三菩陀 俱知喃 娑舍啰婆迦 僧伽喃
5 南无 卢鸡 阿罗汉跢喃
6 南无 苏卢多波那喃
7 南无 娑羯唎陀伽弥喃
9 南无 卢鸡 三藐伽哆喃 三藐伽波啰底波多那喃
14 南无 提婆 离瑟赧
16 南无 悉陀耶 毗地耶 陀啰 离瑟赧
17 舍波奴 揭啰诃 娑诃 娑啰摩他喃
18 南无 跋啰诃摩尼
19 南无 因陀啰耶
20 南无 婆伽婆帝 卢陀啰耶 乌摩般帝 娑醯夜耶
21 南无 婆伽婆帝 那啰野拏耶 盘遮
摩诃三慕陀啰 南无悉羯唎多耶
22 南无 婆伽婆帝 摩诃迦啰耶
23 地唎般剌那伽啰 毗陀啰波拏迦啰耶
阿地目帝 尸摩舍那泥 婆悉泥
摩怛唎伽拏 南无悉羯唎多耶
13 南无 婆伽婆帝 多他伽跢 俱啰耶
南无 般头摩 俱啰耶
南无 跋阇啰 俱啰耶
南无 摩尼 俱啰耶
南无 伽阇 俱啰耶
11 南无 婆伽婆帝 帝唎茶 输啰西那
波啰诃啰拏啰阇耶 跢他伽多耶
12 南无 婆伽婆帝 南无阿弥多婆耶
跢他伽多耶 阿啰诃帝 三藐三菩陀耶
南无 婆伽婆帝 阿刍鞞耶
跢他伽多耶 阿啰诃帝 三藐三菩陀耶
南无 婆伽婆帝 鞞沙阇耶 俱卢吠柱唎耶
般啰婆啰阇耶 跢他伽多耶
南无 婆伽婆帝 三补师毖多 萨怜捺啰 剌阇耶
跢他伽多耶 阿啰诃帝 三藐三菩陀耶
南无 婆伽婆帝 舍鸡野母那曳
跢他伽多耶 阿啰诃帝 三藐三菩陀耶
南无 婆伽婆帝 剌怛那鸡都啰阇耶
跢他伽多耶 阿啰诃帝 三藐三菩陀耶

24 帝瓢 南无 萨羯唎多 翳昙 婆伽婆多 萨怛他伽都瑟尼钐
萨怛多 般怛嚂 南无 阿婆啰视耽 般啰帝扬岐啰

28 萨啰婆 部多 揭啰诃 尼揭啰诃羯 迦啰诃尼
29 跋啰 毖地耶 叱陀你
31 阿迦啰密唎柱 般唎 怛啰耶儜 揭唎
32 萨啰婆 盘陀那 目叉尼
33 萨啰婆 突瑟咤 突悉乏般那 你伐啰尼
34 赭都啰 失帝南 羯啰诃 娑诃萨啰若阇 毗多崩娑那 羯唎
35 阿瑟咤 冰舍帝南 那叉剎 怛啰若阇 波啰萨陀那 羯唎
36 阿瑟咤南 摩诃 揭啰诃若阇 毗多崩萨那 羯唎
37 萨婆 舍都卢 你婆啰若阇
38 呼蓝 突悉乏难遮 那舍尼
39 毖沙 舍悉怛啰 阿吉尼 乌陀迦 啰若阇
40 阿般啰视多 具啰 摩诃般啰战持 摩诃迭多 摩诃帝阇
摩诃税多阇婆啰 摩诃跋啰
41 盘陀啰 婆悉你 阿唎耶多啰
42 毗唎俱知 誓婆 毗阇耶 跋阇啰 摩礼底
43 毗舍嚧多 勃腾罔迦 跋阇啰 制喝那阿
遮摩啰制婆 般啰质多 跋阇啰 擅持
44 毗舍啰遮扇多 舍鞞提婆补视多 苏摩嚧波
摩诃税多 阿唎耶多啰
45 摩诃婆啰 阿般啰 跋阇啰 商揭啰制婆
跋阇啰 俱摩唎俱蓝陀唎
46 跋阇啰 喝萨多遮 毗地耶
47 干遮那 摩唎迦 啒苏母婆羯 啰多那
48 鞞嚧遮那 俱唎耶夜 啰菟瑟尼钐
49 毗折蓝婆 摩尼遮 跋阇啰 迦那迦 波啰婆 嚧阇那
50 跋阇啰 顿稚遮 税多遮 迦摩啰
剎奢尸 波啰婆
51 翳帝夷帝 母陀啰 羯拏 娑鞞啰忏 掘梵都 印兔那 么么写
(诵咒者至此句称弟子某甲受持)


第二会

52 乌「合+牛」
53 唎瑟揭拏般剌 舍悉多 萨怛他伽都瑟尼钐
54 虎「合+牛」 都卢雍 瞻婆那
虎「合+牛」 都卢雍 悉耽婆那
55 虎「合+牛」 都卢雍 波啰瑟地耶 三般叉拏羯啰
57 虎「合+牛」 都卢雍 萨婆药叉 喝啰剎娑 揭啰诃若阇
毗腾崩萨那羯啰
58 虎「合+牛」 都卢雍 者都啰尸底南 揭啰诃
娑诃萨啰南 毗腾崩萨那啰
61 虎「合+牛」 都卢雍 啰叉
62 婆伽梵 萨怛他伽都瑟尼钐

63 波啰点 阇吉唎 摩诃娑诃萨啰 勃树娑诃萨啰
室唎沙俱知 娑诃萨泥帝「口+隶」

64 阿弊提 视婆唎多 咤咤罂迦
摩诃跋阇嚧陀啰 帝唎菩婆那 曼茶啰

65 乌「合+牛」 娑悉帝 薄婆都么么 印兔那么么写
(至此句准前称名若俗人称弟子某甲)
第三会

啰阇婆夜 主啰跋夜 阿祇尼婆夜 乌陀迦婆夜 毘沙婆夜
舍萨多啰婆夜 婆啰 斫羯啰婆夜 突瑟叉婆夜 阿舍你婆夜
阿迦啰蜜唎柱婆夜 陀啰尼部弥剑波伽波陀婆夜 乌啰迦婆多婆夜
剌阇坛茶婆夜 那伽婆夜 毘条怛婆夜 苏波啰拏婆夜

66 药叉揭啰诃 啰叉私揭啰诃 毕唎多揭啰诃 毘舍遮揭啰诃
部多揭啰诃 鸠盘茶揭啰诃 补单那揭啰诃
迦咤补单那揭啰诃 悉干度揭啰诃 阿播悉摩啰揭啰诃
乌檀摩陀揭啰诃 车夜揭啰诃 醯唎婆帝揭啰诃

67 社多诃唎南 揭婆诃唎南 嚧地啰诃唎南 忙娑诃唎南
谜陀诃唎南 摩阇诃唎南 阇多诃唎女 视比多诃唎南
毗多诃唎南 婆多诃唎南 阿输遮诃唎女 质多诃唎女

68 帝钐萨鞞钐 萨婆揭啰诃南 毘陀耶阇 瞋陀夜弥 鸡啰夜弥
69 波唎 跋啰者迦 讫唎担 毘陀夜阇 瞋陀夜弥 鸡啰夜弥
茶演尼 讫唎担 毘陀夜阇 瞋陀夜弥 鸡啰夜弥
摩诃般输 般怛夜 嚧陀啰 讫唎担
毘陀夜阇 瞋陀夜弥 鸡啰夜弥
那啰夜拏 讫唎担 毘陀夜阇 瞋陀夜弥 鸡啰夜弥
怛埵 伽嚧茶西 讫唎担 毘陀夜阇 瞋陀夜弥 鸡啰夜弥
摩诃迦啰 摩怛唎伽拏讫唎担 毘陀夜阇 瞋陀夜弥 鸡啰夜弥
迦波唎迦 讫唎担 毘陀夜阇 瞋陀夜弥 鸡啰夜弥
阇夜羯啰 摩度羯啰 萨婆啰他 娑达那 讫唎担
毘陀夜阇 瞋陀夜弥 鸡啰夜弥
赭咄啰 婆耆你 讫唎担 毘陀夜阇 瞋陀夜弥 鸡啰夜弥
毘唎羊 讫唎知 难陀鸡沙啰 伽拏 般帝 索醯夜 讫唎担
毘陀夜阇 瞋陀夜弥 鸡啰夜弥
那揭那 舍啰婆拏 讫唎担 毘陀夜阇 瞋陀夜弥 鸡啰夜弥
阿罗汉 讫唎担 毘陀夜阇 瞋陀夜弥 鸡啰夜弥
毘多啰伽 讫唎担 毘陀夜阇 瞋陀夜弥 鸡啰夜弥
跋阇啰 波你 具醯夜 具醯夜 迦地般帝 讫唎担
毘陀夜阇 瞋陀夜弥 鸡啰夜弥

70 啰叉罔 婆伽梵 印兔那 么么写
(至此依前称弟子名)


第四会

婆伽梵 萨怛多 般怛啰 南无 粹都帝

71 阿悉多 那啰刺迦 波啰婆 悉普咤 毘迦 萨怛多钵帝唎

72 什佛啰什佛啰 陀啰陀啰 频陀啰频陀啰 瞋陀瞋陀

73 虎[合*牛]虎[合*牛] 泮咤泮咤泮咤泮咤泮咤 娑诃醯醯泮
74 阿牟迦耶泮 阿波啰提诃多泮

75 婆啰 波啰陀泮 阿素啰 毘陀啰波迦泮
76 萨婆 提鞞弊泮 萨婆 那伽弊泮
萨婆 药叉弊泮 萨婆 干闼婆弊泮
77 萨婆 补丹那弊泮 迦咤补丹那弊泮
萨婆 突狼枳帝弊泮 萨婆 突涩比[口*犁]讫瑟帝弊泮
78 萨婆 什婆唎弊泮 萨婆 阿播悉摩[口*犁]弊泮
萨婆 舍啰婆拏弊泮 萨婆 地帝鸡弊泮
萨婆 怛摩陀继弊泮 萨婆 毘陀耶啰誓遮[口*犁]弊泮

79 阇夜羯啰摩度羯啰 萨婆罗他 娑陀鸡弊泮
毘地夜遮唎弊泮 者都啰缚耆你弊泮

80 跋阇啰 俱摩唎 毘陀夜啰誓弊泮
摩诃 波啰丁羊乂耆唎弊泮
81 跋阇啰 商羯啰夜波啰丈耆 啰阇耶泮
摩诃迦啰夜 摩诃末怛唎迦拏 南无娑羯唎多夜泮

82, 83 毖瑟拏婢曳泮 勃啰诃牟尼曳泮
阿耆尼曳泮 摩诃 羯唎曳泮
羯啰 檀迟曳泮 蔑怛唎曳泮
唠怛唎曳泮 遮文茶曳泮
羯逻 啰怛唎曳泮 迦般唎曳泮
84 阿地目质多迦 尸摩舍那 婆私你曳泮

85 演吉质 萨埵婆写 么么 印兔那 么么写
(至此句依前称弟子某人)


第五会

突瑟咤质多 阿末怛唎质多

87 乌阇诃啰 伽婆诃啰 嚧地啰诃啰 婆娑诃啰 摩阇诃啰
阇多诃啰 视毖多诃啰 跋略夜诃啰 干陀诃啰 布史波诃啰
颇啰诃啰 婆写诃啰

88 般波质多 突瑟咤质多 唠陀啰质多

89 药叉揭啰诃 啰剎娑揭啰诃 闭隶多揭啰诃 毘舍遮揭啰诃
部多揭啰诃 鸠盘茶揭啰诃 悉干陀揭啰诃 乌怛摩陀揭啰诃
车夜揭啰诃 阿播萨摩啰揭啰诃 宅袪革茶耆尼揭啰诃
唎佛帝揭啰诃 阇弥迦揭啰诃 舍俱尼揭啰诃
姥陀啰难地迦揭啰诃 阿蓝婆揭啰诃 干度波尼揭啰诃

90 什伐啰 堙迦醯迦 坠帝药迦 怛隶帝药迦
者突托迦 昵提什伐啰 毖钐摩
什伐啰 薄底迦鼻底迦 室隶瑟蜜迦 娑你般帝迦
萨婆什伐啰 室嚧吉帝 末陀鞞达 嚧制剑

阿绮嚧钳 目佉嚧钳 羯唎突嚧钳

揭啰诃揭蓝 羯拏输蓝 惮多输蓝 迄唎夜输蓝 末么输蓝
跋唎室婆输蓝 毖栗瑟咤输蓝 乌陀啰输蓝 羯知输蓝
跋悉帝输蓝 邬嚧输蓝 常伽输蓝 喝悉多输蓝
跋陀输蓝 娑房盎伽 般啰丈伽输蓝

92 部多毖跢茶 茶耆尼 什婆啰 陀突嚧迦 建咄嚧
吉知婆路多 毘萨般 嚧诃凌伽

93 输沙怛啰 娑那羯啰 毘沙喻迦 阿耆尼乌陀迦
末啰鞞啰 建跢啰 阿迦啰 蜜唎咄

94 怛敛部迦 地栗剌咤 毖唎瑟质迦 萨婆 那俱啰 肆引伽 弊揭啰 唎药叉 怛啰刍 末啰 视吠帝钐 娑鞞钐

95 悉怛多钵怛啰 摩诃跋阇嚧瑟尼钐 摩诃般赖丈耆蓝

96 夜波突陀舍 喻阇那 辫怛隶拏
毘陀耶 盘昙 迦嚧弥
帝殊 盘昙 迦嚧弥
般啰 毘陀 盘昙 迦嚧弥

97 跢侄他 唵 阿那隶 毘舍提 鞞啰跋阇啰 陀唎
盘陀盘陀你 跋阇啰 谤尼泮
虎[合*牛] 都嚧瓮泮 莎婆诃

小小  2005.1.10 20:47:00    来自:北京朝阳  

(2939-12)  显示次数:2230(1861+369)     查看小小的所有文章 给小小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 主题索引
是福德不可得与一切众生,而果报可与。若福德可以与人者,诸佛从初发心,所集福德尽可与人
大智度论卷第六十大智度论释随喜回向品第三十九(卷六十一)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语慧命须菩提。有菩萨摩诃萨随喜福德。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所得故。若声闻辟支佛福德。若一切众生福德。若布施若持戒若修定若随喜。是菩萨摩诃萨随喜福德。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福最上第一最妙无上无与等者。何以故。声闻辟支佛。及一切众生。布施持戒修定随喜。为自调为自净为自度故。所谓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空无相无作。菩萨随喜福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持是功德为调一切众生。为净一切众生。为度一切众生故起。尔时慧命须菩提白弥勒菩萨言。诸菩萨摩诃萨念十方无量无边阿僧祇世界中无量无边阿僧祇诸灭度佛。是佛从初发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入无余涅槃。乃至法尽。于其中间诸善根。应六波罗蜜。及诸声闻人善根。若布施福德持戒福德修定福德。及诸学人无漏善根。无学人无漏善根。诸佛戒众定众慧众解脱众解脱知见众。一切智大慈大悲。及余无量阿僧祇诸佛法。及诸佛所说法。是法中学得须陀洹果。乃至得阿罗汉果辟支佛道。入菩萨摩诃萨位。及余众生种诸善根。是诸善根一切和合随喜福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最上第一最妙无上无与等者。如是随喜已。持是随喜福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善男子行菩萨乘者作是念。我是心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生心缘事。若善男子。取相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所念可得不。弥勒菩萨语须菩提。是善男子行菩萨乘。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缘事。若善男子取相。不得如所念。须菩提语弥勒菩萨。若诸缘诸事无所有。是善男子行菩萨乘者。取相于十方诸佛诸善根。从初发心乃至法尽。及声闻辟支佛诸善根。学无学善根。一切和合随喜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相故。是菩萨将无颠倒。无常谓常。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不净谓净。苦谓乐。无我谓我。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若如缘如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如是。回向心亦如是。檀波罗蜜尸罗羼提毗梨耶禅般若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若尔者。何等是缘何等是事。何等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是善根。何等是随喜心。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释曰。先七品中。佛命须菩提令说般若。中间帝释多问。多说功德事。今弥勒顺佛本意。还欲令须菩提因随喜法。广说般若波罗蜜。复次帝释闻上供养般若以华香妓乐幡盖之具得福甚多。深自庆幸。此供养具唯我等能办非出家人所有。是故弥勒欲抑其自多之情故语须菩提。菩萨但以心随喜。则胜声闻辟支佛一切众生布施等及诸无漏功德。何况华香供养经卷等。菩萨摩诃萨义如先说。随喜福德者。不劳身口业作诸功德。但以心方便见他修福。随而欢喜作是念。一切众生中。能修福行道者最为殊胜。若离福德人与畜生同行三事。三事者。淫欲饮食战斗。能修行福德行道之人。一切众生所共尊重爱敬。譬如热时清凉满月无不乐仰。亦如大会告集。伎乐肴馔无不毕备。远近诸人咸共欣赴。修福之人亦复如是。福德有二种乐因缘。世间出世间。出世间者。诸无漏法虽无福报。能生福德故名福德。是故有漏无漏通名福德。复次福德是菩萨摩诃萨根本能满所愿。一切圣人所赞叹。无智人所毁呰。智人所行处。无智人所远离。是福德因缘故。作人王转轮圣王天王阿罗汉辟支佛诸佛世尊。大慈大悲十力四无所畏一切种智自在无碍皆从福德中生。如是等种种福德。得正见故随而欢喜。复次菩萨自念。我应与一切众生乐。而众生能自行福德。是故心生欢喜。复次一切众生。行善与我相似。是我同伴。是故随喜。诸菩萨摩诃萨。于十方三世诸佛及菩萨声闻辟支佛。及一切修福众生布施持戒修定慧。于此福德中。生随喜福德。是故名随喜。持是随喜福德。共一切众生。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共一切众生者。是福德不可得与一切众生。而果报可与。菩萨既得福德果报。衣服饮食等世间乐具。以利益众生。菩萨以福德清净。身口人所信受。为众生说法。令得十善道四禅等。与作后世利益。末后成佛得福德果报。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无量光明。观者无厌无量。清净梵音柔和无碍解脱等诸佛法。于三事示现。度无量阿僧祇众生。般涅槃后碎身舍利与人供养。久后皆令得道。是果报可与一切众生。以果中说因故。言福德与众生共。若福德可以与人者。诸佛从初发心。所集福德尽可与人。然后更作善法体。不可与人今直以无畏无恼施与众生用无所得故者义如先说。是名菩萨摩诃萨随喜福德比一切声闻辟支佛及众生三种福德中。最胜最上第一最妙无上无与等。义如先说。是中说胜因缘。是二乘福德。皆为自调自净自度。持戒者是自调修。禅者是自净。智慧者是自度。复次自调者。正语正业正命。自净者。正念正定。自度者。正见正思惟正方便。复次布施因缘故自调。持戒因缘故自净。修定因缘故自度。修定者。是无漏法近因缘。无漏者。所谓三十七品三解脱门等。布施持戒远故不解。菩萨随喜福德虽无勤劳。为度一切众生故胜。问曰。实不度一切众生。何以言度一切众生。故胜。答曰。诸佛菩萨功德力。能度一切众生。但以众生无和合因缘故。譬如大火常有烧力。但以薪不近故不得烧。近则能烧。尔时须菩提。以毕竟空智慧。难问弥勒菩萨。念诸佛福德随喜。回向无上道。是所念过去事。是事如所念不。弥勒以二因缘故。答言。不也。一者过去无量阿僧祇劫诸佛久已灭度无复遗余。菩萨或无宿命智。或有而不能及。但以如所闻忆想分别故。不如所念。二者诸佛及功德。出三界出三世。断戏论语言道。如涅槃相毕竟空清净。随喜者。分别诸佛及诸弟子善根功德。是回向心及无上道非实故言不也。须菩提难言。若无是事是菩萨忆念分别应堕颠倒。若是事毕竟空清净相。忆念亦如是。诸过去佛功德亦如是。无分别无异。云何得随喜。是略说义。广则如经说。所谓须菩提问弥勒。若菩萨摩诃萨。忆念过去十方无量无边阿僧祇世界中诸灭度佛者。是菩萨欲起随喜福德。佛是福德主。是故念佛。闻经书说。有过去佛名故。因是名广念一切过去诸佛。从初发心者。初发心作愿。我当度一切众生。是心相应三善根。不贪不嗔不痴善根。相应诸善法及善根所起身心口业和合是法名为福德。从初发心行六波罗蜜。入菩萨位得十地。乃至坐道场。是中菩萨自修福德。和合得佛道。乃至入无余涅槃。灭度后舍利及遗法。皆是佛自身功德和合。因诸佛大乘人。行六波罗蜜相应福德。相应者。除六波罗蜜。余菩萨所行法。皆摄入六波罗蜜中故。说应六波罗蜜和合。若求声闻辟支佛人。种布施持戒修定等福德。声闻辟支佛人有二种。一者漏尽名为无学。二者得道。漏未尽名为学。是二人诸福德中。善根胜故但说善根。上言求二乘人者。总凡夫圣人。今学无学者纯是圣人。相好是无记色法。非是善功德故但说佛。五无学众大慈大悲佛法义。如初品中说。诸佛所说法。学是法得须陀洹果。乃至入菩萨位者。是佛灭度后。遗法中得道。是故重说。及余众生种诸善根者。此是佛在世及遗法中。天人乃至畜生。种福德因缘。是上四段福德。行者心遍缘。忆念随喜求佛道故回向。名无上随喜最上无与等。问曰。求佛道者。何以不自作功德而心行随喜。答曰。诸菩萨以方便力。他勤劳作功德。能于中起随喜者福德胜自作者。复次是随喜福德。即是实福德。所以者何。念过去佛即是念佛三昧。亦是六念中。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等。因行清净戒入禅定。起毕竟智慧和合故。能起正随喜。是故不但随喜而已。亦行是实法。是心回向者。即是随喜心。缘者随喜心所缘。所谓一切诸佛。及一切众生所作功德。事者若是所缘之本。福德是缘功德所住处。所谓诸佛及众生。并土地山林精舍住处皆名事。如所念可得不。弥勒答言不也。须菩提语弥勒。若诸事诸缘无所有者。云何不堕颠倒。颠倒者四颠倒。三种分别。此颠倒是譬喻。无佛而忆想念佛。犹如无常而念常不净而念净。问曰。见为诸颠倒本。如得初道人。能起想心颠倒。无见颠倒。以见谛道断故。答曰。是颠倒生时异断时异。生时想在前。次是心。后是见。断时先断见。见谛所断故。颠倒体皆是见相见谛所断。想心颠倒者。学人未离欲。忆念忘故取净相。起结使还得正念即时灭。如经中譬喻。如渧水堕大热铁上即时消灭。小错故假名颠倒。非实颠倒。是故说凡夫人三种颠倒学人二种颠倒。复次诸缘诸事如实。毕竟空念亦空。菩提亦空。随喜心亦空。檀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亦空。若诸法一相。所谓无相。此中何等是缘。何等是事。何等是心。回向无上道。

【经】弥勒菩萨语须菩提。若诸菩萨摩诃萨久行六波罗蜜。多供养诸佛种善根。与善知识相随善学自相空法。是诸菩萨是缘是事。诸佛诸善根随喜。福德不取相。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不二法非不二法。非相非不相。非可得法非不可得法。非净非垢不生不灭法。是名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诸菩萨不久行六波罗蜜。不多供养诸佛。不种善根。不与善知识相随。不善学自相空法。是诸菩萨是诸缘是诸事。诸佛诸善根随喜福德诸心取相。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不名回向。须菩提。如是般若波罗蜜义。乃至一切种智义。所谓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不应为新学菩萨说。何以故。是菩萨所有少许信乐恭敬清净心皆亡失。当在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前说。若有为善知识所护。若久供养诸佛种诸善根。应为是人说。如是般若波罗蜜义。乃至一切种智义。所谓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是人闻是法。不没不惊不畏不怖。须菩提。菩萨摩诃萨随喜福德。应如是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谓菩萨用心随喜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心尽灭变离。是缘是事。是诸善根。亦尽灭变离。是中何等是随喜心。何等是诸缘。何等是诸事。何等是诸善根。随喜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心不俱是心性亦不可得回向。菩萨云何随喜心。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如是知是。般若波罗蜜无有法。乃至檀波罗蜜亦无有法。色无有法。受想行识。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法。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随喜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能如是回向。是名随喜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释曰。弥勒意。以诸法甚深随喜心微妙。所谓不坏诸法相。而随喜心。回向无上道。是事甚难。凡夫人心刚强。不能行是法。是故弥勒答言。若行者久修六波罗蜜。诸功德深厚故不动所谓能信能行。多供养诸佛。种善根故。集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结使折损其心柔软此是先世因缘。今世得好师好同学。亦自学诸法实相空。巧方便故不着是空。如是等种种无量因缘故。诸法虽无相而能起随喜心。回向无上道。譬如铁虽坚[革*卬]入炉则柔软随作何器。菩萨心亦如是。久行六波罗蜜。善知识所护故其心调柔。过去诸佛诸缘诸事诸善根中不取相。能起随喜心用无相。回向无上道。无相者。能用不二非不二乃至不生不灭等。与上相违者。是名不能回向。弥勒知须菩提乐说空故语言如是。般若波罗蜜随喜义。不应新学菩萨前说。何以故。若有少福德善根者。闻是毕竟空法。即着空作是念。若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者。我何为作福德。则忘失善业。以是故。新发意菩萨。先教取相随喜。渐得方便力。尔乃能行无相随喜。譬如鸟子羽翼未成不可逼令高翔六翮成就则能远飞。阿鞞跋致菩萨。入法位得法忍能信能行故可为说。若有久行六波罗蜜。与善知识相随。内福德外因缘力助。虽非阿鞞跋致能信能行。是二种人。闻是心清净欢喜信受。如久饥渴者得好饮食。如大热得凉大寒得温。其心爱乐欢喜。是二菩萨亦如是。得是无相智慧作是念。我因是智慧。能度无量众生。何况有惊惧恐怖。恐怖从我心中出。是法中诸法相尚空。何况有我而决定取诸法相。闻一切法无相则生惊惧。是说随喜义体竟后。当更以种种异门释上事。复次须菩提。菩萨应如是思惟。用是心回向无上道。是心念念尽灭变离无有住时。是诸缘事。所谓过去诸佛。及诸善根。诸佛等诸缘事久已灭。随喜心今灭既灭无异。是故经中说。用是心回向。是心即尽灭。如是等入过去世故。入诸法实相故。无有分别是心是缘是事是善根等。若能如是回向。是为正回向。复次一时二心不和合。随喜心时无菩提心。一切心相毕竟空。不可以取相回向。何以故。菩萨知般若波罗蜜。空无有定法。如般若波罗蜜。一切法乃至无上道亦如是。是时断法爱舍着心于空无诤。是名菩萨正回向。

【经】尔时释提桓因语须菩提。新发意菩萨。闻是事将无惊惧怖畏。须菩提。云何新发意菩萨。作诸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云何随喜福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语释提桓因。若新发意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受是般若波罗蜜。以无所得故。无相故。乃至檀波罗蜜亦如是。多信解内空。乃至多信解无法有法空。多信解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常与善知识相随。是善知识为说六波罗蜜义。开示分别如是教授。令常不离般若波罗蜜。乃至得入菩萨法位。终不离般若波罗蜜。乃至不离檀波罗蜜。不离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亦教语魔事。闻种种魔事已不增不减。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不受一切法故。是菩萨亦常不离诸佛。乃至得菩萨位。于中种善根。以是善根故。生菩萨家。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离是善根。复次新发意菩萨摩诃萨。于过去十方无量无边阿僧祇世界中诸佛。断生死道断诸戏论道。尽弃重担灭聚落刺断诸有结。正智得解脱。及弟子所作功德。于中若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净居天所种善根。是一切和合称量以。随喜心最上第一最妙无上无与等者。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弥勒菩萨语须菩提。若新发意菩萨摩诃萨。念诸佛及弟子诸善根随喜功德。最上第一最妙无上无与等者。随喜已应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菩萨不堕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须菩提言。若菩萨摩诃萨念诸佛及僧。于中不生佛想。不生僧想。无善根想。用是心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心中亦不生心想。菩萨如是回向。想不颠倒。心不颠倒。见不颠倒。若菩萨摩诃萨。念诸佛及僧善根取相。取相已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如是名为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若菩萨摩诃萨。用是心念诸佛及僧诸善根。是心念时即知尽灭。若尽灭是法。不可得回向。所用回向心亦是尽灭相。所回向处法亦如是相。若如是回向。是名正回向。非邪回向。菩萨摩诃萨。应如是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若菩萨摩诃萨。过去诸佛善根。及弟子善根。是中凡夫人。闻法种善根。若诸天龙夜叉揵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闻法种善根。若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闻法种善根。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一切福德和合称量随喜功德。最上第一最妙无上无与等者。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时菩萨若如是知是诸法尽灭所回向处。法亦自性空。能如是回向。是名真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若菩萨如是知无有法。能回向法。何以故。一切法自性空故。若如是回向。是名正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乃至檀波罗蜜。不堕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何以故。菩萨不着是回向。亦不见以诸善根回向菩提心处。是名菩萨摩诃萨无上回向。

【论】问曰。新发意菩萨。闻是事将无怖畏惊惧者耶。此义先已问答。今何以复问。答曰。上弥勒虽语须菩提。不应为新学说。可为阿鞞跋致及久行者说。是二种人闻能信行。已说正回向因缘。而犹说空法。是故帝释疑言。是众中有新发意者。云何更说使不恐怖。须菩提欲成弥勒所说。欲令新发意者应正回向故答帝释。若新发意菩萨。虽不久行六波罗蜜不供养诸佛。而以利根得善知识。是二因缘故。堪任正回向。是故语帝释。新发意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受是般若。以无所得故。毕竟空故。般若波罗蜜。亦不得亦不着。乃至檀波罗蜜亦如是。多信解内空者。常修乐入观内空三昧故信解。乃至十八不共法。多信解亦如是。善知识相如先说。此中但明能随六波罗蜜义说。闻是义已。常不离般若波罗蜜。乃至得入菩萨法位。有久行入菩萨位。有新发意入菩萨位。复次是新发意菩萨。善知识为说魔事。闻魔事已不增不减。以善修习诸法实相故。若魔欲破为欲破空空则无破。若有增益如幻如梦何所增益。是故说不增不减。是因缘故常不离诸佛。常生菩萨家。世世不离善根乃至无上道。是新发意菩萨。得如是因缘。与久发意无异。复次随喜回向。所谓新发意菩萨。于过去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中诸佛断道者。断生死道入无余涅槃。诸戏论断故。言灭诸戏论。以空空等三昧。舍八圣道分故言道尽。五众能生苦恼故。是重担五众。有二种舍。一者有余涅槃中。舍五众因缘诸烦恼。二者入无余涅槃中。舍五众果。一切白衣舍名为聚落。出家人依白衣舍活。而白衣舍有五欲刺。为食故来入恶刺果林。以取果故为刺所刺。如人着木屐践刺。刺则摧折。如是诸佛以禅定智慧屐。摧五欲刺名灭断下五分结。有分结尽。名断上分五结。诸法实相金刚三昧相应智慧。断一切烦恼及习故。言正智得解脱。如是等皆名赞叹过去诸佛及弟子所作功德者。佛弟子有三种。菩萨辟支佛声闻。刹利大姓乃至净居天。是中种善根者。是四种福田。因是种福德处。是福德和合称量。随喜心最上无与等。回向无上道。是回向心作正非邪。所以者何。今弥勒问须菩提。若新发意菩萨。念诸佛等功德。回向无上道。云何不堕颠倒。须菩提答。若是菩萨以般若波罗蜜方便力故。于诸佛不生佛想及弟子想。诸善根中不生善根想。一切法从和合生。无有自性故。无有定法。名为佛。是故不生佛等想。是回向心亦不生心想。是故菩萨不堕颠倒。与上相违即堕颠倒。复次菩萨以是心念。诸佛等及诸善根。是心尽时即知尽。尽心不得回向。何以故。变失灭坏故。是心亦入无常门到法性中。法性中无有分别是心是非心是佛是弟子是善根是无上道。回向心回向处尽相亦如是。初心是忆念过去诸佛等随喜功德。后心是回向心。若如是回向。是名正回向。问曰。初心后心是生灭相可无常。所回向处法。是无上道。在未来世中。云何言尽灭。答曰。汝不闻我先答。入无常门到法性中。此中不说尽是无常。但说诸法实相是尽。先亦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出三世过三界无受相。能如是回向者。是为正回向。复次非正非邪回向。所谓菩萨。于过去诸佛善根等。乃至无上无与等。回向无上道。若菩萨知是事皆尽灭。知回向处法亦自性空。能知灭知空。是真回向。若过去法无常。无常故不可回向自性空法中。若过去法空空故。不可回向自性空法中。用如是智慧回向。是名正回向。复次若菩萨。知一切法因缘生故。无自力常住。自法相不动。况能有所作。无所作故。一切法中无有法能回向法。是名正回向。如是菩萨。虽行般若波罗蜜等诸善法。亦不堕颠倒。一切法不着故。

【经】复次若菩萨摩诃萨。知所起福德。离五众十二入十八界。亦知般若波罗蜜是离相。乃至檀波罗蜜是离相。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是离相。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是离相。如是菩萨摩诃萨。随喜心起福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若菩萨摩诃萨随喜福德。知随喜福德自性离。亦知诸佛离佛性。诸善根亦离善根性。菩提心菩提心性亦离。回向回向性亦离。菩萨菩萨性亦离。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性亦离。禅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檀波罗蜜性亦离。乃至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性亦离。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行离相般若波罗蜜。是名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中生随喜福德。复次菩萨摩诃萨。诸过去灭度佛诸善根。若欲回向。应如是回向。作是念。如诸佛灭度相。诸善根相亦如是。灭度法相亦如是。我用心回向。是心相亦如是。若能如是回向。当知是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堕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取诸佛善根相。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不名为回向。何以故。诸过去佛及善根。非相缘非无相缘。若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取相。是不名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菩萨摩诃萨。堕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若菩萨摩诃萨诸佛。及诸善根及诸心不取相。是名以诸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菩萨摩诃萨。不堕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尔时弥勒菩萨问须菩提。云何菩萨摩诃萨。于诸善根不取相。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言。以是事故当知。菩萨摩诃萨所学般若波罗蜜中。应有般若波罗蜜方便力。若是福德离般若波罗蜜。不得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中。诸佛不可得。诸善根不可得。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亦不可得。于是中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如是思惟。诸过去佛及弟子身皆灭。诸善根亦灭。我今取相分别诸佛诸善根及诸心。如是取相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佛所不许。何以故。取相有所得故。所谓于过去诸佛取相分别。是故菩萨摩诃萨。欲以诸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应有得。不应取相。如是回向。若有得取相回向。诸佛不说有大利益。何以故。是回向杂毒故。譬如美食杂毒。虽有好色好香为人所贪而杂毒。愚痴之人食之欢喜。贪其好色香美可口。饭欲消时。受若死若死等苦。若善男子善女人。不谛受不谛取相不谛诵读不解中义。如是教他言。汝善男子过去未来现在十方诸佛。从初发意已来。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入无余涅槃乃至法尽。于其中间行般若波罗蜜时作诸善根。行禅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时作诸善根。修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佛十力。乃至修十八不共法时作诸善根。净佛世界成就众生。作诸善根。及诸佛戒众定众慧众解脱众解脱知见众一切种智。无错谬法常舍行。及诸弟子是中所种善根。及诸佛所记。当作辟支佛。是中诸天龙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所种善根是诸福德称量和合。随喜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回向以取相得法故。如杂毒食。得法者终无正回向。何以故。是得法杂毒。有相有动有戏论。若如是回向则为谤佛。不随佛教不随法说。是善男子善女人。求佛道应如是学。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从初发意乃至法尽。及弟子行般若波罗蜜时作善根。乃至修一切种智。如上说。云何诸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正回向有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行般若波罗蜜。不欲谤诸佛者。诸福德应如是回向。如诸佛所知无上智慧。是诸善根相。是诸善根性。我亦如是随喜。如诸佛所知。我亦如是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求菩萨道。善男子善女人。应如是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如是回向。则为不谤佛。如佛所教如佛法说。是菩萨摩诃萨回向。则无杂毒。

【论】释曰。所起福德离五众者。先但说过去事。今说自起随喜福德。若知是福德中。无五众十二入十八界。虽行般若波罗蜜等诸法。亦知空离相。如是福德名正回向。复次若菩萨知随喜福德中。随喜福德性自离。诸佛及善根。并诸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回向心。菩萨般若波罗蜜等诸行法。知自性空。是名正回向。随喜福德者。总说一切福德相。善根随喜起福德。是别相说。菩萨自缘所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菩萨随喜心功德果。但求无上道。是名回向心。行者五众中。假名字为菩萨。般若波罗蜜等诸法如先义说。先说福德中离五众。今说福德福德自相空。复次菩萨念过去佛因缘生福德。应如是回向。如过去诸佛。入无余涅槃。无相无戏论性常寂灭。是福德及回向心亦如是。如是回向是名正回向。不堕颠倒。复次若菩萨。于诸过去佛功德。取相分别回向。是不名回向。何以故。有相是一边。无相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诸佛实相。是故说诸过去佛不堕相数中。不堕无相数中。若如是取相数。是不名回向则堕颠倒。与上相违。是为不堕颠倒。是事难故弥勒重问。所谓一切法不取相而复能回向。须菩提。是中不得决定答处。是故语弥勒以是事故。菩萨学般若波罗蜜求方便力。是福德离般若波罗蜜。不得回向者。一切法中一法实而不诳。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随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不诳道尔乃可得。不诳道者。即是般若波罗蜜。是故说离般若波罗蜜是福德不可得回向。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毕竟空无有分别福德。若离般若波罗蜜。若不离般若波罗蜜。不可得回向。菩萨应作是念。诸过去佛及弟子身。并诸善根福德皆灭。我今取相分别。所谓是诸佛是弟子是善根。是随喜福德取相回向我为不是。何以故。与诸法实相异故。受果报已久久当尽故。不疾至佛道。有所得故。于过去诸佛。忆想分别即是大失。所谓过去佛空无。而我忆想分别。譬如杂毒食。食是随喜福德。毒是取相故。爱见等诸烦恼生。好色者。福德因缘作人王转轮王天王得福乐。好香者。得好名誉富贵势力。凡夫无智之人所共贪爱。愚痴人者。是新发意取相着心菩萨。食之欢喜者。富乐福德因缘故。于天人中受此富乐。饭欲消时受若死若死等苦者。是富乐若无常破坏。离时忧愁遂死。若次死受诸苦恼。复次若死若死等者。自失命根名死。失所著物名死等。复次若死若死等者。苦恼多故失智慧命名死。妨行善道名死等。此经中须菩提自说。是无智人不审谛受。不取其义但着语言。不谛取相者。不如法分别。不谛读诵者。忘失句逗若自失若受不具足。不解义者不得经意。如是少智师教化弟子。汝善男子。过去未来现在十方诸佛。从初发意乃至如是回向。则为谤佛。不随佛教不随法说。与此相违名为正回向。复次正回向菩萨应作是念。如十方三世诸佛所知。用无上智慧。知诸善根相。一切智人中佛第一胜。佛所知诸善根必是实相。如佛所知。我亦用如是善根相回向。譬如射地无不着时。若射余物或着或不着。如诸佛所知随喜。如射地无不着。若用余道随喜。如射余物或着或不着。如是回向是为不谤佛。

【经】复次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行般若波罗蜜时。诸善根应如是回向。如色不系欲界。不系色界。不系无色界。不系法者。不名过去。不名未来不名现在。如受想行识。不系欲界不系色界。不系无色界。不系法者。不名过去未来现在。十二入十八界亦如是。如般若波罗蜜。不系欲界。不系色界不系无色界。不系法者。不名过去未来现在。禅波罗蜜乃至檀波罗蜜亦如是。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亦如是。如四念处。不系欲界。不系色界。不系无色界。不系法者。不名过去未来现在。乃至八圣道分亦如是。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如如法性法相法住法位实际不可思议性。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众。一切种智无错谬法常舍行。不系欲界。不系色界。不系无色界。不系法者。不名过去未来现在。是回向所回向处。行者不系皆亦如是。如是诸佛亦不系。诸善根亦不系。是诸声闻辟支佛善根亦不系。不系法者。不名过去未来现在。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如是知色不系三界。不系法者。不名过去未来现在。若法不过去未来现在者。不可以取相有所得法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是色无生。若法无生则无法。无法中不可回向。受想行识亦如是。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四念处乃至无错谬法常舍行。不系三界。不系法者。亦非过去未来现在。若非过去未来现在法者。不可以取相有所得法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是法无生。若法无生则无法。无法中不可回向。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则无杂毒。若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以取相得法。以诸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邪回向。若邪回向诸佛所不称誉。用是邪回向。不能具足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不能具足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佛十力乃至无错谬法常舍行。不能具足净佛世界成就众生。若不能净佛世界成就众生。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是回向杂毒故。复次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作是念。如诸佛所知诸善根回向是真回向。我亦应以是法相回向。是名正回向。尔时佛赞须菩提。善哉善哉。如汝所为为作。佛事。为诸菩萨摩诃萨。说所应回向法。以无相无得无出无垢。无净无法性自相空常性空法性如实际故。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众生。皆当得十善道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五神通。于须菩提意云何。是众生得福多不。甚多世尊。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于诸善根心不着。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最上第一最妙无上无与等。复次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众生。皆当作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辟支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尽形寿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供给所须。于须菩提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是因缘故得福德多不。甚多世尊。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于诸善根心不着。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最上第一最妙无上无与等。复次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一一众生。如恒河沙等劫。恭敬尊重赞叹供养是菩萨。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供给所须。于须菩提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是因缘故得福多不。甚多世尊。无量无边阿僧祇不可以譬喻为比。世尊。若是福德有形者。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所不受。佛告须菩提。善哉善哉。如汝所言。虽尔不如善男子善女人于诸善根心不着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最上第一最妙无上无与等。是无著回向功德。比前功德。百倍千倍百千亿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取相得法行十善道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五神通。取相得法供养须陀洹。恭敬尊重赞叹。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供给所须。乃至取相供养菩萨故。尔时四天王天与二万诸天子。合掌礼佛作是言。世尊。菩萨摩诃萨最大回向。以方便力故。以无所得故。以无相法故。以无觉法故。诸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回向不堕二法。尔时释提桓因。亦与无数三十三天及余诸天子。持天华璎珞捣香泽香天衣幡盖鼓天伎乐。以供养佛。作如是言。世尊。菩萨摩诃萨最大回向。以方便力故。以无所得故。以无相法故。以无觉法故。诸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回向不堕二法。须夜摩天王与千天子。删兜率陀化乐他化自在诸天王。各与千天子俱。供养佛已。作如是言。世尊。菩萨摩诃萨最大回向。以方便力故。以无所得故。以无相法故。以无觉法故。诸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回向不堕二法。尔时诸梵天王。与无数百千亿那由他诸天俱。诣佛所头面礼佛足。发大音声作如是言。未曾有也。世尊。菩萨摩诃萨为般若波罗蜜所护。以方便力故。胜前善男子善女人取相有所得者。光音天乃至阿迦尼吒天。与无数百千亿那由他诸天俱。诣佛所头面礼佛足。发大音声作如是言。未曾有也。世尊。菩萨摩诃萨为般若波罗蜜所护。以方便力故。胜前善男子善女人取相有所得者。尔时佛告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诸天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一切菩萨。念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及声闻辟支佛诸善根。从初发意乃至法住。于其中间所有善根。并余一切众生所有善根。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戒众定众慧众解脱众解脱知见众。如是等诸余无量佛法一切和合随喜。随喜已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取相有所得故。复有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念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及声闻辟支佛。从初发意乃至法住。于其中间所有善根。并余一切众生所有善根。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檀波罗蜜乃至无量诸佛法。一切和合称量。以无所得故。无二法故。无相法故。不着法故。无觉法故。是最上随喜。第一最妙无上无与等随喜。随喜已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胜前善男子善女人功德。百倍千倍百千亿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世尊说。善男子善女人和合诸善根称量。随喜回向。最上第一最妙无上无与等。世尊。云何名随喜最上乃至无与等。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念过去未来现在诸法。不取不舍不念非不念不得非不得。是诸法中亦无有法生者灭者若垢若净。诸法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合不散不入不出。如过去未来现在诸法相如如相法性法住法位。我亦如是随喜。随喜已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回向最上第一最妙无上无与等。须菩提。是随喜法比余随喜。百倍千倍百千亿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复次须菩提。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于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及声闻辟支佛。从初发心乃至法住。于其中间所有善根。若布施乃至智慧。檀波罗蜜乃至无量诸佛法。及余一切众生所有善根。若欲随喜者。应如是随喜。作是念。布施与解脱等。戒忍精进禅智与解脱等。色与解脱等。受想行识亦与解脱等。内空与解脱等。乃至无法有法空亦与解脱等。四念处与解脱等。乃至八圣道分亦与解脱等。佛十力与解脱等。乃至一切种智亦与解脱等。戒众定众慧众解脱众解脱知见众亦与解脱等。随喜与解脱等。过去未来现在诸法与解脱等。十方诸佛与解脱等。诸佛回向与解脱等。诸佛与解脱等。诸佛灭度与解脱等。诸佛弟子声闻辟支佛与解脱等。诸佛弟子灭度与解脱等。诸佛法相与解脱等。诸声闻辟支佛法相与解脱等。一切诸法相亦与解脱等。我以是诸善根相随喜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与解脱等。不生不灭故。须菩提。是名诸菩萨摩诃萨随喜功德最上第一最妙无上无与等。须菩提。菩萨成就是随喜功德。当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须菩提。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及弟子。现在若有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尽形寿供养是诸佛及弟子。一切所须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是诸佛灭度后。昼夜勤修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华香乃至旛盖伎乐。以取相有所得故。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修智慧。以取相有所得故。复有善男子善女人。发意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时。以不取相无所得法方便力诸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福德最上第一最妙无上无与等。胜前福德百倍千倍百千亿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及。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时。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时。以方便力故。诸善根应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不取相无所得法故。

【论】释曰。菩萨应作是念。从色乃至常舍行。诸法不系三界故三世不摄。诸佛及弟子并诸功德随喜心回向处所用回向法回向者亦如是。是名正回向。尔时菩萨作是念。若色出三界三世不摄。不可以取相有所得回向。何以故。是色出三界者。即是色实相。初后生相不可得。如破生品中说。若法无生即是无所有。无所有回向心。云何回向无所有菩提心。色受想行识乃至常舍行亦如是。是名无杂毒回向。所谓无相无得回向。杂毒者。所谓诸佛不赞叹。不能具足六波罗蜜等。乃至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菩萨应作是念。如十方三世诸佛所知。应如是生心如是念如是观如是回向。是功德直至无上道。我亦如是随喜回向。是菩萨必得实随喜回向不虚。如先说因缘。是略说诸回向品。菩萨礼佛有三品。一者悔过品。二者随喜回向品。三者劝请诸佛品。广说则无量无边。善哉善哉。汝作佛事者。佛初发心誓度一切众生。须菩提虽是阿罗汉。而能助佛说法开菩萨道。是故赞言善哉善哉。复次佛自说因缘。为诸菩萨说所应回向法。用无相故者。以无相智慧和合回向。福德相者。与上相违名为无相。无相有三种。假名相法相无相相。假名相者。如车如屋如林如军如众生。诸法和合中更有是名。无明力故取是假名相。起诸烦恼业。法相者。五众十二入十八界等。诸法肉眼观故有。以慧眼观则无。是故法亦虚诳妄语。应舍离法相。离是二相。余但有无相相。有人取是无相相。随逐取相还生结使。是故亦不应取无相相。离三种相故名无相。若无有相是中无所得。无得故无出。若法无得无出。即是无垢无净。若法无垢无净则是无法性。若法无性即是自相空。若法自相空。即是法常自性空。若法常自性空。即同法性如实际。用如是法和合随喜福德回向故。赞言善哉善哉。复有善哉因缘。所谓随喜福德。大利益众生有大果报。何者是大利益。所谓佛语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众生。行十善乃至五通。问曰。欲界中二处天及梵天王。何以与多天俱。余四天何以少。答曰。是二天依止地近佛故。又五欲不如上天。佛生时苦行时降魔时得道时转法轮时。常来供养佛。是故多。余四处天宫殿在虚空中不属地。五欲妙染着深故。不能多来。又兜率天虽利根乐法。而其天上常有补处菩萨说法。是故不来。梵天虽远离欲。故乐法情深。佛为法王。是故多来。复次梵天王为色界主。请佛初转法轮。是故应与多众俱来。余色界天尽名梵天。问曰。先种种因缘说正回向。正回向即是最上。今何以更问。答曰。上处处广说。今略说。所谓三世十方一切法决定心。知于是法中无生者灭者等。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念。不得不念故不取不舍。入诸法实相中作是念。如诸法实相我亦如是。以随喜福德回向。不分别诸法。不坏法性。是名最上回向。何以故。果报常无尽故。问曰。六波罗蜜等。诸法各名相。若色相若无色相等。解脱有二种。有为解脱无为解脱。云何皆与解脱等。答曰。我先已说。凡夫人以肉眼。六识颠倒观故见异。若以慧眼观诸法皆虚妄。唯涅槃为实。是有为解脱属无为。随无为故名解脱。如实得道者名道人。今未得道者。衣服法则随得道者故。亦名道人。如无余涅槃。不生不灭不入不出不垢不净非有非无非常非无常常寂灭相。心识观灭语言道断。非法非非法等相。用无所有相故。慧眼观一切法。亦如是相。是名六波罗蜜等与解脱等。是故佛法中说解脱为贵。上智慧贵解脱。佛是中分别说。若人无量阿僧祇劫。行六波罗蜜用有所得法。种种修集善根。一人用无所得法。但以心随喜。念他功德回向无上道。是人百千万分不及其一。何以故。先福德有量。今福德无量。先福德有尽。今福德无尽。先福德杂毒。今福德无毒。先福德随生死。今福德随涅槃。先福德不定。或作佛或退。今福德定到必疾作佛。有如是等差别是故四种人。若凡夫人求世间乐。若声闻辟支佛人求涅槃乐。若诸菩萨摩诃萨求佛乐。应如是随喜生福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此品中说。

^_^ ^_^ ^_^ ^_^ ^_^

须知诸相皆非相 能使无情尽有情

漪线  2005.1.10 13:55:02    来自:长白山天池  

(2939-5)  显示次数:1811(1410+401)     查看漪线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 主题索引


转向网页顶端

微信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微信»发现»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好傅瑾 StellaJenny陈菊华15925368572

◇    程序占用服务器时间 USR + SYS 总计 0 秒    ◇   



转向网页顶端

妙法莲华 法华论坛 www.fahua.com  WiseForum1.0  Since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