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条 »论坛首页 »法华论坛·2003~2006   »论题组:2617  2005.7.18 15:42:39   法华微信 注册
 探讨为什么学佛请大家指教〖佛说〗(8.15 11:52) (3439)
 我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希望诸位说实话。^_^(内空)〖毋二〗(8.15 11:59) (3402)
 除苦(内空)〖老居士〗(8.15 12:44) (3351)
 学佛就是为了成佛!〖梦中人〗(8.15 12:51) (4577)
 因为我们本来都是佛!〖常青〗(8.17 9:45) (5418)
 为你喝彩〖风云使者〗(8.17 11:40) (5532)
 (被发送者删除)〖ZGP〗(8.17 15:15) (6119)
 因为不识本心(内空)〖常青〗(8.17 16:30) (6039)
 (被发送者删除)〖rosyala〗(8.17 17:02) (6322)
 并没有什麽在生死轮回,是妄认为有个生死轮回!(内空)〖常青〗(8.18 10:30) (6322)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风云使者〗(8.18 13:30) (7219)
 呵呵,想成佛很好,〖梦中人〗(8.18 14:16) (8.18 14:34) (7484)
 我们〖常青〗(8.18 14:35) (7340)
 您讲得欠妥〖慈悲喜舍〗(8.18 14:36) (7096)
 答谢诸位评论〖风云使者〗(8.20 16:58) (7123)
 想起基督教也有“迷途羔羊”一说。〖莫问〗(8.17 23:37) (6235)
 兄台,〖常青〗(8.18 10:32) (6786)
 惭愧,本来故事中姓“张”〖莫问〗(8.18 12:01) (7321)
 这个故事〖常青〗(8.18 12:28) (7896)
 反和正是相对而言〖莫问〗(8.18 18:43) (7985)
 嘻嘻,“莫问”是姐姐吗?(内空)〖毋二〗(8.19 8:31) (8367)
 这个问题好像不重要,不回答可以吗?(内空)〖莫问〗(8.20 0:11) (8894)
 当然可以,已经有答案了。^_^(内空)〖毋二〗(8.20 7:53) (8990)
 张鸿渐〖嘻嘻哈哈〗(8.18 11:00) (6523)
 长生不老〖一问不知〗(8.15 13:09) (3727)
 谢谢楼上三位仁兄说真话。(内空)〖毋二〗(8.16 11:17) (3738)
 ...〖iamfisher〗(8.15 14:55) (8.15 16:52) (4025)
 想起一句使莫问受教的话。〖莫问〗(8.15 23:03) (4484)
 曾碰到另外一个问题,也感到很新鲜。^_^〖iamfisher〗(8.16 14:09) (5272)
 OK! ^_^(内空)〖莫问〗(8.17 7:50) (5159)
 ...复作是念...〖iamfisher〗(8.17 12:43) (5491)
 那些是您的发自内心的话还是哪位菩萨说过的话?〖毋二〗(8.16 11:16) (8.16 11:18) (4598)
 当然是在下鹦鹉学舌〖iamfisher〗(8.16 13:36) (5359)
 学舌就学舌,末作鹦鹉。〖莫问〗(8.17 23:50) (5639)
 是啊〖常青〗(8.18 10:41) (6214)
 其实莫问最不喜欢的就是“死记硬背”〖莫问〗(8.18 18:40) (6266)
 学佛不仅仅是学做人〖不知是谁〗(8.15 23:21) (3299)
 学佛就是。。。。。。〖风云使者〗(8.16 16:06) (3635)
 看到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只截取其中的一半。〖莫问〗(8.17 7:56) (3522)
 为了求得佛菩萨的帮助,临时抱佛脚姑妄信之。〖嘻嘻哈哈〗(8.17 20:17) (3570)
 学佛,降心魔、脱红尘、离万丈、救世人也〖本无名〗(8.17 23:54) (3349)
 求得人生真谛。〖梦痴〗(8.21 1:54) (3266)
 学佛,只为以他人经验见自性。经书非经典,只是经验汇粹。〖刘海〗(8.21 16:45) (3865)
 望师兄释疑。〖莫问〗(8.22 1:42) (4501)
 见内〖刘海〗(8.22 9:05) (5279)
 师兄莫当真〖莫问〗(8.22 23:56) (5261)
 何谓学佛?〖毋二〗(8.22 13:07) (4945)
 正所谓有些事知难行易,有些事知易行难.内附小诗一首,请毋二兄斧正.〖刘海〗(8.22 19:35) (5665)
 即使大方向不差也不宜过于狂妄〖毋二〗(8.23 10:19) (5993)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 主题索引
探讨为什么学佛请大家指教
个人认为.学佛既做人..做个好人..标准的人.何谓标准..没人说他坏...一个都没有...心胸宽广...光明磊落..那是不是知道这些就不用学佛了?不是的..佛会教你怎么去做一个这样的人...给你方法..很多的方法..所以学佛不一定要出家..要的是真实的做法和想法...而不是弄虚作假

学佛就是学做人.做人就是修佛.

佛说  2004.8.15 11:52:32    来自:少林寺  i  

(2617-1)  显示次数:3439(2782+657)     查看佛说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 主题索引
我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希望诸位说实话。^_^(内空)

信解微妙甚深法
成就清净无等心
随顺诸佛真实教
增长众生清净心

毋二  2004.8.15 11:59:17    来自:人间  

(2617-2)  显示次数:3402(2926+476)     查看毋二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 主题索引
除苦(内空)

老居士  2004.8.15 12:44:58    

(2617-3)  显示次数:3351(2913+438)     查看老居士的所有文章 给老居士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4 主题索引
学佛就是为了成佛!
学佛不是为了做人,做人是为了成佛。如果硬要说为什么学佛的话,只能是学圣希贤,希望能像佛那样。

肉身即六根,外境即六尘,心识即六识。六根六尘六识合为十八界,空表如来藏性,非与有相对之顽空。迷则识逐尘,妄分空有,即是众生;悟则尘归识,妙有真空,即如如佛。此楞严经上说得明白,不必怀疑。

梦中人  2004.8.15 12:51:45    

(2617-4)  显示次数:4577(4014+563)     查看梦中人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8 主题索引
因为我们本来都是佛!
只是暂且被无明遮盖住罢了。无明不是永久的,是暂时的,如同一个久久离家出走的孩子,终归会找寻回家的路的。唱青藏高原那首曲子的歌手李娜,出家后,有句话说的很好:我不是出家,而是回家。
学佛就是为了成佛,佛者,非从外而得,是成自家佛,自性佛。古德云:是心是佛,是心做佛

常青  2004.8.17 9:45:19    来自:深圳  

(2617-18)  显示次数:5418(5002+416)     查看常青的所有文章 给常青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8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9 主题索引
为你喝彩
圆融,大同。为我们都将成为佛而颂扬而喝彩

风云使者

风云使者  2004.8.17 11:40:13    

(2617-19)  显示次数:5532(5121+411)     查看风云使者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9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1 主题索引
(被发送者删除)

ZGP  2004.8.17 15:15:16    

(2617-21)  显示次数:6119(5548+571)     查看ZGP的所有文章 给ZGP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2 主题索引
因为不识本心(内空)

常青  2004.8.17 16:30:50    来自:深圳  

(2617-22)  显示次数:6039(5681+358)     查看常青的所有文章 给常青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3 主题索引
(被发送者删除)

rosyala  2004.8.17 17:02:40    

(2617-23)  显示次数:6322(5858+464)     查看rosyala的所有文章 给rosyala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8 主题索引
并没有什麽在生死轮回,是妄认为有个生死轮回!(内空)

常青  2004.8.18 10:30:11    来自:深圳  

(2617-28)  显示次数:6322(5973+349)     查看常青的所有文章 给常青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8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4 主题索引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佛的层次中有一些佛他们在佛的境界里思想乃至行为发生了滑落,那麽如同人的层次一样,人犯了错误就要改正,犯了大错就要进监狱,杀人了就要偿命;佛的层次中则要掉下来重新修上去,可是人这块都是迷的,所以即便是佛如果掉到人这里也有被迷住的可能,如果在人这里没能修好就会继续往下掉或者轮回转世继续做人。这是佛的境界掉下来的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则相反;佛的境界达到另一层次,他们想让其他层次中的生灵得离苦海,所以他们不顾自己的危难掉落到佛以下的层次中来帮助众生离苦,所以我们最熟知的一句话就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用在佛的身上最为恰当。
此乃小女子之拙见,若有偏颇请见谅。

风云使者

风云使者  2004.8.18 13:30:57    

(2617-34)  显示次数:7219(6594+625)     查看风云使者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5 主题索引
呵呵,想成佛很好,
但要先学佛,还是要先了解佛为何才好。
建议多闻思佛经,看看佛是怎么说的,学学佛是怎么做的。

肉身即六根,外境即六尘,心识即六识。六根六尘六识合为十八界,空表如来藏性,非与有相对之顽空。迷则识逐尘,妄分空有,即是众生;悟则尘归识,妙有真空,即如如佛。此楞严经上说得明白,不必怀疑。

发布于:2004.8.18 14:16:22    修改于:2004.8.18 14:34:38  
梦中人  2004.8.18 14:16:22    

(2617-35)  显示次数:7484(6829+655)     查看梦中人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5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6 主题索引
我们
目前的修学水平,不宜去推测佛的境界层次是否会“倒退”。而且这个问题在圆觉经金刚藏菩萨品中,金刚藏菩萨问过相似的话题内容,当时的话题是“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如来对此类问题的回答,当时是否定的。
千百亿化身入十方世界救度众生,也不是表明层次掉下来。我们没到那个地步,就无法理解“本位不移,起应万机”的微妙,更不宜猜测说会倒退。修行的层次如果还会倒退,就不能说是觉行圆满了。

常青  2004.8.18 14:35:36    来自:深圳  

(2617-36)  显示次数:7340(6809+531)     查看常青的所有文章 给常青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7 主题索引
您讲得欠妥
“佛的层次中有一些佛他们在佛的境界里思想乃至行为发生了滑落”,佛已经明了五蕴,五阴魔已降伏,您这样的话从何谈起?您整个的想法都是此岸之见,以您的心去想佛的境界,属以邪见。“名不正,言不顺”,您还没度过彼岸,就在谈彼岸的“情况”,不负责任啊!

慈悲喜舍  2004.8.18 14:36:38    

(2617-37)  显示次数:7096(6703+393)     查看慈悲喜舍的所有文章 给慈悲喜舍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7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44 主题索引
答谢诸位评论
看了诸位的回复,心生欢喜却又有忧虑。知道诸位皆是修行中人,对你们的批评甚感欢欣;忧的是诸位在评论我的同时起的是什麽心。。。。。。。
诸位一定自知。

风云使者

风云使者  2004.8.20 16:58:25    

(2617-44)  显示次数:7123(6723+400)     查看风云使者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4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5 主题索引
想起基督教也有“迷途羔羊”一说。
既然迷了路,就要找路回家。

学了佛,至少不是“乐不思蜀”了。

但又想起了《聊斋志异》中“方鸿渐”的故事。

想真正的回家也不是非常容易。

阿弥陀佛!

莫问  2004.8.17 23:37:06    

(2617-25)  显示次数:6235(5825+410)     查看莫问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5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9 主题索引
兄台,
“《聊斋志异》中“方鸿渐”的故事。”
——好象“方鸿渐”的故事是出自钱钟书的“围城”

常青  2004.8.18 10:32:41    来自:深圳  

(2617-29)  显示次数:6786(6434+352)     查看常青的所有文章 给常青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9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2 主题索引
惭愧,本来故事中姓“张”
莫问来了个“方”冠“张”戴。

不好意思。

谢嘻嘻兄!

阿弥陀佛!

莫问  2004.8.18 12:01:18    

(2617-32)  显示次数:7321(6961+360)     查看莫问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3 主题索引
这个故事
以前没读过,是我孤陋寡闻了。
不过,好象你上贴的比喻用反了:是来了个“张”冠“方”戴吧?

不好意思,常青十足乃一牙尖嘴利之徒,没事专挑人毛病,让他去死,这种人如果活在世上,一定国将不国。
:)

常青  2004.8.18 12:28:13    来自:深圳  

(2617-33)  显示次数:7896(7514+382)     查看常青的所有文章 给常青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40 主题索引
反和正是相对而言
这正是“概念”的妙处。

阿弥陀佛!

莫问  2004.8.18 18:43:14    

(2617-40)  显示次数:7985(7614+371)     查看莫问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40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41 主题索引
嘻嘻,“莫问”是姐姐吗?(内空)

信解微妙甚深法
成就清净无等心
随顺诸佛真实教
增长众生清净心

毋二  2004.8.19 8:31:08    来自:人间  

(2617-41)  显示次数:8367(8051+316)     查看毋二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4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42 主题索引
这个问题好像不重要,不回答可以吗?(内空)

莫问  2004.8.20 0:11:14    

(2617-42)  显示次数:8894(8547+347)     查看莫问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4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43 主题索引
当然可以,已经有答案了。^_^(内空)

信解微妙甚深法
成就清净无等心
随顺诸佛真实教
增长众生清净心

毋二  2004.8.20 7:53:55    来自:人间  

(2617-43)  显示次数:8990(8650+340)     查看毋二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4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1 主题索引
张鸿渐
  张鸿渐,水平人。年十八为郡名士。时卢龙令赵某贪暴,人民共苦之。有范生被杖毙,同学忿其冤,将鸣部院,求张为刀笔之词,约其共事。张许之。妻方氏美而贤,闻其谋,谏曰:“大凡秀才作事,可以共胜,而不可以共败:胜则人人贪天功,一败则纷然瓦解,不能成聚。今势力世界,曲直难以理定;君又孤,脱有翻覆,急难者谁也!”张服其言,悔之,乃宛谢诸生,但为创词而去。

  质审一过,无所可否。赵以巨金纳大僚,诸生坐结党被收,又追捉刀人。张惧亡去,至凤翔界,资斧断绝。日既暮,踟躇旷野,无所归宿。欻睹小村,趋之。老妪方出阖扉,见生,问所欲为。张以实告,妪曰:“饮食床榻,此都细事;但家无男子,不便留客。”张曰:“仆亦不敢过望,但容寄宿门内,得避虎狼足矣。”妪乃令入,闭门,授以草荐,嘱曰:“我怜客无归,私容止宿,未明宜早去,恐吾家小娘子闻知,将便怪罪。”

  妪去,张倚壁假寐。忽有笼灯晃耀,见妪导一女郎出。张急避暗处,微窥之,二十许丽人也。及门见草荐,诘妪。妪实告之,女怒曰:“一门细弱,何得容纳罪人!”即问:“其人焉往?”张惧出伏阶下。女审诘邦族,色稍霁,曰:“幸是风雅士,不妨相留。然老奴竟不关白,此等草草,岂所以待君子。”命妪引客入舍。俄顷罗酒浆,品物精洁;既而设锦裀于榻。张甚德之。因私询其姓氏。妪曰:“吾家施氏,太翁夫人俱谢世,止遗三女。适所见长姑舜华也。”妪去。张视几上有《南华经注》,因取就枕上伏榻翻阅,忽舜华推扉入。张释卷,搜觅冠履。女即榻捷坐曰:“无须,无须!”因近榻坐,腆然曰:“妾以君风流才士,欲以门户相托,遂犯瓜李之嫌。得不相遐弃否?”张皇然不知所对,但云:“不相诳,小生家中固有妻耳。”女笑曰:“此亦见君诚笃,顾亦不妨。既不嫌憎,明日当烦媒妁。”言已欲去。张探身挽之,女亦遂留。未曙即起,以金赠张曰:“君持作临眺之资;向暮宜晚来。恐旁人所窥。”张如其言,早出晏归,半年以为常。

  一日归颇早,至其处,村舍全无,不胜惊怪。方徘徊间,闻妪云:“来何早也!”一转盼间,则院落如故,身固已在室中矣,益异之。舜华自内出,笑曰:“君疑妾耶?实对君言:妾,狐仙也,与君固有夙缘。如必见怪,请即别。”张恋其美,亦安之。夜谓女曰:“卿既仙人,当千里一息耳。小生离家三年,念妻孥不去心,能携我一归乎?”女似不悦,曰:“琴瑟之情,妾自分于君为笃;君守此念彼,是相对绸缪者皆妄也!”张谢曰:“卿何出此言。谚云:‘一日夫妻,百日恩义。’后日归念卿时,亦犹今日之念彼也。设得新忘故,卿何取焉?”女乃笑曰:“妾有褊心,于妾愿君之不忘,于人愿君之忘之也。然欲暂归,此复何难?君家咫尺耳!”遂把袂出门,见道路昏暗,张逡巡不前。女曳之走,无几时,曰:“至矣。君归,妾且去。”张停足细认,果见家门。逾垝垣入,见室中灯火犹荧,近以两指弹扉,内问为谁,张具道所来。内秉烛启关,真方氏也。两相惊喜。握手入帷。见儿卧床上,慨然曰:“我去时儿才及膝,今身长如许矣!”夫妇依倚,恍如梦寐。张历述所遭。问及讼狱,始知诸生有瘐死者,有远徙者,益服妻之远见。方纵体入怀,曰:“君有佳偶,想不复念孤衾中有零涕人矣!”张曰:“不念,胡以来也?我与彼虽云情好,终非同类;独其恩义难忘耳。”方曰:“君以我何人也!”张审视竟非方氏,乃舜华也。以手探儿,一竹夫人耳。大惭无语。女曰:“君心可知矣!分当自此绝矣,犹幸未忘恩义,差足自赎。”

  过二三日,忽曰:“妾思痴情恋人,终无意味。君日怨我不相送,今适欲至都,便道可以同去。”乃向床头取竹夫人共跨之,令闭两眸,觉离地不远,风声飕飕。移时寻落,女曰:“从此别矣。”方将订嘱,女去已渺。怅立少时,闻村犬鸣吠,苍茫中见树木屋庐,皆故里景物,循途而归。逾垣叩户,宛若前状。方氏惊起,不信夫归;诘证确实,始挑灯呜咽而出。既相见,涕不可仰。张犹疑舜华之幻弄也;又见床卧一儿如昨夕,因笑曰:“竹夫人又携入耶?”方氏不解,变色曰:“妾望君如岁,枕上啼痕固在也。甫能相见,全无悲恋之情,何以为心矣!”张察其情真,始执臂欷歔,具言其详。问讼案所结,并如舜华言。方相感慨,闻门外有履声,问之不应。盖里中有恶少甲,久窥方艳,是夜自别村归,遥见一人逾垣去,谓必赴淫约者,尾之入。甲故不甚识张,但伏听之。及方氏亟问,乃曰:“室中何人也?”方讳言:“无之。”甲言:“窃听已久,敬将以执奸也。”方不得已以实告,甲曰:“张鸿渐大案未消,即使归家,亦当缚送官府。”方苦哀之,甲词益狎逼。张忿火中烧,把刀直出,剁甲中颅。甲踣犹号,又连剁之,遂死。方曰:“事已至此,罪益加重。君速逃,妾请任其辜。”张曰:“丈夫死则死耳,焉肯辱妻累予以求活耶!卿无顾虑,但令此子勿断书香,目即瞑矣。”

  天明,赴县自首。赵以钦案中人,姑薄惩之。寻由郡解都,械禁颇苦。途中遇女子跨马过,一老妪捉鞚,盖舜华也。张呼妪欲语,泪随声堕。女返辔,手启障纱,讶曰:“表兄也,何至此?”张略述之。女曰:“依兄平昔,便当掉头不顾,然予不忍也。寒舍不远,即邀公役同临,亦可少助资斧。”从去二二里,见一山村,楼阁高整。女下马入,令妪启舍延客。既而酒炙丰美,似所夙备。又使妪出曰:“家中适无男子,张官人即向公役多劝数觞,前途倚赖多矣。遣人措办数十金为官人作费,兼酬两客,尚未至也。”二役窃喜,纵饮,不复言行。日渐暮,二役径醉矣。女出以手指械,械立脱。曳张共跨一马,驶如龙。少时促下,曰:“君止此。妾与妹有青海之约,又为君逗留一晌,久劳盼注矣。”张问:“后会何时?”女不答,再问之,推堕马下而去。

  既晓问其地,太原也。遂至郡,赁屋授徒焉。托名宫子迁。居十年,访知捕亡寝怠,乃复逡巡东向。既近里门,不敢遽入,俟夜深而后入。及门,则墙垣高固,不复可越,只得以鞭挝门。久之妻始出问,张低语之。喜极纳入,作呵叱声,曰:“都中少用度,即当早归,何得遣汝半夜来?”入室,各道情事,始知二役逃亡未返。言次,帘外一少妇频来,张问伊谁,曰:“儿妇耳。”问:“儿安在?”曰:“赴郡大比未归。”张涕下曰:“流离数年,儿已成立,不谓能继书香,卿心血殆尽矣!”话末已,子妇已温酒炊饭,罗列满儿。张喜慰过望。居数日,隐匿屋榻,惟恐人知。夜方卧,忽闻人语腾沸,捶门甚厉。大惧,并起。闻人言曰:“有后门否?”益惧,急以门扇代梯,送张夜度坦而出,然后诣门问故,乃报新贵者也。方大喜,深悔张遁,不可追挽。

  张是夜越莽穿榛,急不择途,及明困殆已极。初念本欲向西,问之途人,则去京都通衢不远矣。遂入乡村,意将质衣而食。见一高门,有报条粘壁上,近视知为许姓,新孝廉也。顷之,一翁自内出,张迎揖而告以情。翁见仪容都雅,知非赚食者,延入相款。因诘所往,张托言:“设帐都门,归途遇寇。”翁留诲其少子。张略问官阀,乃京堂林下者;孝廉其犹子也。月余,孝廉偕一同榜归,云是永平张姓,十八九少年也。张以乡谱俱同,暗中疑是其子;然邑中此姓良多,姑默之。至晚解装,出“齿录”,急借披读,真子也。不觉泪下。共惊问之,乃指名曰:“张鸿渐,即我是也。”备言其由。张孝廉抱父大哭。许叔侄慰劝,始收悲以喜。许即以金帛函字,致告宪台,父子乃同归。

  方自闻报,日以张在亡为悲;忽白孝廉归,感伤益痛。少时父子并入,骇如天降,询知其故,始共悲喜。甲父见其子贵,祸心不敢复萌。张益厚遇之,又历述当年情状,甲父感愧,遂相交好。

嘻嘻哈哈  2004.8.18 11:00:20    来自:地球  

(2617-31)  显示次数:6523(6036+487)     查看嘻嘻哈哈的所有文章 给嘻嘻哈哈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 主题索引
长生不老
去无明,了生死

一问不知  2004.8.15 13:09:20    

(2617-5)  显示次数:3727(3276+451)     查看一问不知的所有文章 给一问不知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1 主题索引
谢谢楼上三位仁兄说真话。(内空)

信解微妙甚深法
成就清净无等心
随顺诸佛真实教
增长众生清净心

毋二  2004.8.16 11:17:28    来自:人间  

(2617-11)  显示次数:3738(3402+336)     查看毋二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6 主题索引
...
答案是,学佛,就是学佛。

首先,得生起出离轮回三有之心,令一切众生生起出离轮回之心。
所谓三界如火宅。一切父母众生不思出离,以苦为乐,颠倒行事。
若一切众生圆满生起出离之心,娑婆世界即成涅磐界。

其次,生起菩提心,令一切众生速趋于涅磐寂静之安乐解脱道。

再次,生起菩提心者、菩萨行、一切所缘众生,均如同空中华。
所谓无众生可度者。

虽无度生者、无众生可度、一切菩萨行也非实有,然而发菩提心、菩萨行,始终不断。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发布于:2004.8.15 14:55:48    修改于:2004.8.15 16:52:48  
iamfisher  2004.8.15 14:55:48    QQ:12205397  

(2617-6)  显示次数:4025(3493+532)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8 主题索引
想起一句使莫问受教的话。
一位师兄对莫问讲:

“修行人从一开始就要明了名闻的实质而彻底将其破除,任何时候若起了好名的倾向,就是堕落退失的开始,就是开始时的因地有问题,因地不真,果必迂曲。”

为什么学佛,讲白了是一个立脚根的问题。虽然简单却至关重要。

阿弥陀佛!

莫问  2004.8.15 23:03:32    

(2617-8)  显示次数:4484(4109+375)     查看莫问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8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4 主题索引
曾碰到另外一个问题,也感到很新鲜。^_^
财色名食睡或者名闻利养,确实难以对付,弄不好一脚淤泥就陷进去了。:(

不过,我还看到过另外一种说法。就是类样的这样的发愿:
“我要做第一名、我要做不可超越的、我要做最厉害的......”。

说句实话,小鱼还未敢发这样的愿。倒不是真不想发,而是没本钱发。
原文,莫问兄有兴趣听吗? :)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4.8.16 14:09:33    QQ:12205397  

(2617-14)  显示次数:5272(4735+537)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6 主题索引
OK! ^_^(内空)

莫问  2004.8.17 7:50:57    

(2617-16)  显示次数:5159(4840+319)     查看莫问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0 主题索引
...复作是念...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初地。多作阎浮提王。豪贵自在。常护正法。能以大施。摄取众生。善除众生悭贪之垢。常行大施。无有穷尽。布施爱语利益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不离念同行菩萨。不离念菩萨行。不离念诸波罗蜜。不离念诸地。不离念力。不离念无畏。不离念不共佛法。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为导为将为帅。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是菩萨。若欲舍家。于佛法中。勤行精进。便能舍家妻子五欲。依如来教。出家学道。既出家已。勤行精进。于一念顷。得百三昧。得见百佛。知百佛神力。能动百佛世界。能过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世界众生。能住寿百劫。能知前后际。各百劫事。能入百法门。能示现百身。于一一身。能示百菩萨。以为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是数。百劫千劫。百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若人集众善  具足白净法
 供养天人尊  随顺慈悲道
 信解极广大  志乐亦清净
 为求佛智慧  发此无上心
 净一切智力  及以无所畏
 成就诸佛法  救摄群生众
 为得大慈悲  及转胜法轮
 严净佛国土  发此最胜心
 一念知三世  而无有分别
 种种时不同  以示于世间
 略说求诸佛  一切胜功德
 发生广大心  量等虚空界
 悲先慧为主  方便共相应
 信解清净心  如来无量力
 无碍智现前  自悟不由他
 具足同如来  发此最胜心
 佛子始发生  如是妙宝心
 则超凡夫位  入佛所行处
 生在如来家  种族无瑕玷
 与佛共平等  决成无上觉
 才生如是心  即得入初地
 志乐不可动  譬如大山王
 多喜多爱乐  亦复多净信
 极大勇猛心  及以庆跃心
 远离于斗诤  恼害及嗔恚
 惭敬而质直  善守护诸根
 救世无等者  所有众智慧
 此处我当得  忆念生欢喜
 始得入初地  即超五怖畏
 不活死恶名  恶趣众威德
 以不贪着我  及以于我所
 是诸佛子等  远离诸怖畏
 常行大慈愍  恒有信恭敬
 惭愧功德备  日夜增善法
 乐法真实利  不爱受诸欲
 思惟所闻法  远离取着行
 不贪于利养  唯乐佛菩提
 一心求佛智  专精无异念
 修行波罗蜜  远离谄虚诳
 如说而修行  安住实语中
 不污诸佛家  不舍菩萨戒
 不乐于世事  常利益世间
 修善无厌足  转求增胜道
 如是好乐法  功德义相应
 恒起大愿心  愿见于诸佛
 护持诸佛法  摄取大仙道
 常生如是愿  修行最胜行
 成熟诸群生  严净佛国土
 一切诸佛刹  佛子悉充满
 平等共一心  所作皆不空
 一切毛端处  一时成正觉
 如是等大愿  无量无边际
 虚空与众生  法界及涅槃
 世间佛出兴  佛智心境界
 如来智所入  及以三转尽
 彼诸若有尽  我愿方始尽
 如彼无尽期  我愿亦复然
 如是发大愿  心柔软调顺
 能信佛功德  观察于众生
 知从因缘起  则兴慈念心
 如是苦众生  我今应救脱
 为是众生故  而行种种施
 王位及珍宝  乃至象马车
 头目与手足  乃至身血肉
 一切皆能舍  心得无忧悔
 求种种经书  其心无厌倦
 善解其义趣  能随世所行
 惭愧自庄严  修行转坚固
 供养无量佛  恭敬而尊重
 如是常修习  日夜无懈倦
 善根转明净  如火炼真金
 菩萨住于此  净修于十地
 所作无障碍  具足不断绝
 譬如大商主  为利诸商众
 问知道险易  安隐至大城
 菩萨住初地  应知亦如是
 勇猛无障碍  到于第十地
 住此初地中  作大功德王
 以法化众生  慈心无损害
 统领阎浮地  化行靡不及
 皆令住大舍  成就佛智慧
 欲求最胜道  舍己国王位
 能于佛教中  勇猛勤修习
 则得百三昧  及见百诸佛
 震动百世界  光照行亦尔
 化百土众生  入于百法门
 能知百劫事  示现于百身
 及现百菩萨  以为其眷属
 若自在愿力  过是数无量
 我于地义中  略述其少分
 若欲广分别  亿劫不能尽
 菩萨最胜道  利益诸群生
 如是初地法  我今已说竟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4.8.17 12:43:32    QQ:12205397  

(2617-20)  显示次数:5491(4952+539)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0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0 主题索引
那些是您的发自内心的话还是哪位菩萨说过的话?
学佛,您自一开始就大乘入吗?别不是妄语吧?

信解微妙甚深法
成就清净无等心
随顺诸佛真实教
增长众生清净心

发布于:2004.8.16 11:16:23    修改于:2004.8.16 11:18:37  
毋二  2004.8.16 11:16:23    来自:人间  

(2617-10)  显示次数:4598(4197+401)     查看毋二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0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2 主题索引
当然是在下鹦鹉学舌
“佛法與三士道的關係

本師釋迦牟尼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曾經在我們的世界中開示佛法。這些為利益衆生而說的佛法雖然有極多卷,但其實不外乎三種層次,亦即下士、中士及上士道。有些人幷不見得馬上希求超出輪回或成佛,而只滿足于下一世不墮入地獄、餓鬼或畜牲道受苦。這些人我們稱爲「下士」。為利益這類根器的衆生,佛陀教授了包括十善業等法義。此外有些人,幷不滿足于轉生在天、人或修羅道,而希望究竟地從六道輪回中解脫出來、永久性地離苦。這些人被稱爲「中士」。為利益這類衆生,佛陀教授了戒、定、慧這三學處等法義。再有另一些人,不單為求自己脫苦,更進一步希望所有衆生皆得樂離苦。這些人我們稱之爲「上士」。為利益這類人,佛開示了六度及四攝等菩薩道修行法門。”


http://fahua.com/cgi-bin/forum/wiser.cgi?kd=wise&rn=&om=1613&ot=24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4.8.16 13:36:04    QQ:12205397  

(2617-12)  显示次数:5359(4835+524)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6 主题索引
学舌就学舌,末作鹦鹉。
中国过去的教法就是死记硬背,不管懂不懂,时间长了,能懂得所背的东西了,记住的东西便有了非常多的好处。

阿弥陀佛!

莫问  2004.8.17 23:50:08    

(2617-26)  显示次数:5639(5317+322)     查看莫问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0 主题索引
是啊
哎!好象在楼上的帖子您死记硬背错了。。。
正常正常,智者千滤也有一失嘛
:)

常青  2004.8.18 10:41:22    来自:深圳  

(2617-30)  显示次数:6214(5827+387)     查看常青的所有文章 给常青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0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9 主题索引
其实莫问最不喜欢的就是“死记硬背”
总是记不住,没有办法。

阿弥陀佛!

莫问  2004.8.18 18:40:32    

(2617-39)  显示次数:6266(5935+331)     查看莫问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9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9 主题索引
学佛不仅仅是学做人
学佛不仅仅是学做人,既然是学佛,就要象三世诸佛那样,帮助一切有情都得到解脱,都成佛。

不知是谁  2004.8.15 23:21:05    

(2617-9)  显示次数:3299(2899+400)     查看不知是谁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9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5 主题索引
学佛就是。。。。。。
谈到学佛首先要知道“佛“是什么?在净空法师著有的《佛的认识》一书中谈到佛就是大智觉者。智就是智慧,觉就是觉悟。佛是由梵文转译过来的。佛所证得的果位是阿孺多罗三藐三菩提,译过来是无上正等正觉。那麽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佛的境界,精神及佛的智慧。如果你再问我为何要学习这些?因为只有象佛那样有智慧才能不迷惑才能分辨是非善恶。所以,佛家要我们戒贪嗔痴,修戒定慧。修成戒定慧就不会有烦忧,就会生出自在快乐之心。。。。。。。更多的所谓人世间的好处就不一一赘述了,自己感悟吧。

风云使者

风云使者  2004.8.16 16:06:09    

(2617-15)  显示次数:3635(3051+584)     查看风云使者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5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7 主题索引
看到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只截取其中的一半。
《修整寺庙》

有一个皇帝想要整修在京城里的一座寺庙,

他派人去找技艺高超的设计师,

希望能够将寺庙整修成美丽而又庄严。

后来有两组人员被找来了,

其中一组是京城里很有名的工匠与画师,

另外一组是几个和尚。

由於皇帝没有办法决定到底哪一组人员的的手艺比较好,

於是他就决定要给他们机会作一个比较。

皇帝要求这两组人员,各自去整修一个小寺庙,

而这两个寺庙互相面对面;

三天之后,皇帝要来验收成果。

工匠们向皇帝要了一百多种颜色的颜料(漆),

又要求了很多的工具;

而让皇帝很奇怪的是,

和尚们居然只要了一些抹布与水桶等等简单的清洁用具。

三天之后,皇帝来验收两组人员装修寺庙的结果,

他首先看看工匠们所装饰的寺庙,

工匠们敲锣打鼓地庆祝著工程的完成,

他们用了非常多的颜料,

以非常精巧的手艺把寺庙装饰得五颜六色。

皇帝很满意地点点头,

接著回过头来看看和尚们负责整修的寺庙,

他一看之下就愣住了,

和尚们所整修的寺庙没有涂上任何的颜料,

他们只是把所有的墙壁、桌椅、窗户等等都擦拭的非常乾

净,寺庙中所有的物品都显出了它们原来的颜色,

而它们光泽的表面就像镜子一般,

无瑕地反射出从外面而来的色彩,

那天边多变的云彩、随风摇曳的树影,

甚至是对面五颜六色的寺庙,

都变成了这个寺庙美丽色彩的一部分,

而这座寺庙只是宁静地接受这一切。

皇帝被这庄严的寺庙深深地感动了,当然我们也知道最后的胜负。

我们的心就像是一座寺庙,

我们不需要用各种精巧的装饰来美化我们的心灵,

我们需要的只是让内在原有的美,无瑕地显现出来。

莫问  2004.8.17 7:56:19    

(2617-17)  显示次数:3522(2989+533)     查看莫问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7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4 主题索引
为了求得佛菩萨的帮助,临时抱佛脚姑妄信之。
这是我最初学佛时的真实心态,后来应验如愿了,我就信了,不过那时的信是将信将疑的信,功利性很强的信。在这种信的驱使下,我开始广泛阅读佛教书籍,深入了解佛教思想,于是乎信仰基础就慢慢的改变了,变得越来越坚固,越来越无求,理智逐渐取代了迷信,兴趣逐渐取代了功利。现在如果问我为什么学佛?我会说:佛法和信仰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了,佛法和信仰已经成与饮食睡眠同等重要不可或缺的生命需求了。

嘻嘻哈哈  2004.8.17 20:17:38    来自:地球  

(2617-24)  显示次数:3570(3016+554)     查看嘻嘻哈哈的所有文章 给嘻嘻哈哈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7 主题索引
学佛,降心魔、脱红尘、离万丈、救世人也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学佛,降心魔、脱红尘、离万丈、救世人也

本无名  2004.8.17 23:54:11    来自:无丈国  QQ:44201617  

(2617-27)  显示次数:3349(2884+465)     查看本无名的所有文章 给本无名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本无名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7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45 主题索引
求得人生真谛。
我信佛主要是通过佛能认识这个宇宙。我为什么是人,人又是什么,世界是什么,生命是什么生命是怎么构成的。

梦痴  2004.8.21 1:54:44    QQ:284345232  

(2617-45)  显示次数:3266(2885+381)     查看梦痴的所有文章 给梦痴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45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47 主题索引
学佛,只为以他人经验见自性。经书非经典,只是经验汇粹。
能见自性为何,上天堂下或地狱,去西天或入轮回,不必妄加猜测,亦不能妄加猜测,只知必定无憾。

人亦佛亦魔.经半假半真.

刘海  2004.8.21 16:45:55    QQ:11052276  

(2617-47)  显示次数:3865(3481+384)     查看刘海的所有文章 给刘海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47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48 主题索引
望师兄释疑。
师兄所说“经典”指的是什么?

师兄为什么要“见自性”?

不学佛是否也能见自性?

若见自性,是否还有地域、天堂、轮回?

未见自性所以才猜测,若见了自性还有必要猜吗?

阿弥陀佛!

莫问  2004.8.22 1:42:03    

(2617-48)  显示次数:4501(4168+333)     查看莫问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48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49 主题索引
见内
师兄所说“经典”指的是什么?
是指众生皆能适用依行的真理,而经验是他人的真知灼见,只可作为参考.

师兄为什么要“见自性”?
见自性才能了我是谁.

不学佛是否也能见自性?
也能,但终不如有前人千百年的经验指导,不但可少走许多弯路,更如同心与心的直接交流,处处会心一笑.

若见自性,是否还有地域、天堂、轮回?
地狱、天堂、轮回只存在于旁人的经验里,未见自性之前不知其有亦不知其无,若见,地域、天堂、轮回该关的关,该开的开,该转的转.

未见自性所以才猜测,若见了自性还有必要猜吗?
智珠在手,三界通明,猜什么?

人亦佛亦魔.经半假半真.

刘海  2004.8.22 9:05:00    QQ:11052276  

(2617-49)  显示次数:5279(4781+498)     查看刘海的所有文章 给刘海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49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3 主题索引
师兄莫当真
师兄的回答好像是这样的意思(若猜的不对还望见谅)。

师兄不知道自己是谁,需要以他人的经验来认识自己是谁。

在知道了自己是谁之后“地域、天堂、轮回该关的关,该开的开,该转的转。”只是师兄现在还不知道是否有地域、天堂、轮回。

望你我共同哈哈一笑!

阿弥陀佛!

莫问  2004.8.22 23:56:01    

(2617-53)  显示次数:5261(4903+358)     查看莫问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1 主题索引
何谓学佛?
何谓学佛?学佛就是由解起行;就是把所学来的佛法、佛教、和研究的佛学的理论,来躬亲实践,付诸实行;由于实行,才能证诸理论之谬误与否。所谓由闻而思;由思而修;行起解绝。比如佛在因地时,曾三□修福慧,百劫种相好,由实行而证得法身遍满,佛既是由实行而证得法身遍满的,我们现在是信佛,学佛的,也应当由解起行,由实行做起。如果不实行,纵让你天天站在讲台上给人讲,讲到嘴里冒白沫,也只是像鹦鹉学人说话一样,一点用处都没有。譬如一个当教员的;或当医官的;当医生的,天天抱一大堆关于防治肺痨的书给人讲,还在黑板上画出解剖的图形来,让人怎样防范;怎样治疗。可是他自己却是一个面黄肌瘦的肺病患者,讲课时还咳嗽不止,痰中带血,末了自己还是因肺病而亡,这就是因他只顾研究书本上肺病怎样防范治疗的理论,而平素却不实行注意到自己的卫生。研究佛学的人,如果只顾学而不顾行,也和这种情形一样。

学佛之实行实做,有从智门入手的;有从行门入手的,从智门入手的,多是利根人;从行门入手的,多属钝根人。可是现代人从智门入手的,往往被聪明所误,横起知见,易入流俗。如普通一般学教人,大多是觉于口而迷于心;长于言而绌于行,这样尚不如从行门入手的比较可靠。真正上根利智的人,虽然其宿根深厚,要之其前因,亦从行门中来。如诸佛菩萨,声闻缘觉,阿罗汉等,莫不各有其所修之行,在劝化方面来说,也是劝人‘修行,’如说‘老修行!你好好修行,’没有劝人修智的。实际上,‘行’的工夫到家,自然就生出智慧来。因为众生本具妙智妙慧,无须另外去修,只要行力坚固,始觉妙观察智显发,本觉大圆镜智自然现前。尤其出家当法师,更要注重行持,如果没有行持,说得天花乱坠,也是无济于事的!

想行持,必先持戒。

——————
摘自《影尘回忆录》 倓虚大师自述

信解微妙甚深法
成就清净无等心
随顺诸佛真实教
增长众生清净心

毋二  2004.8.22 13:07:36    来自:人间  

(2617-51)  显示次数:4945(4444+501)     查看毋二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2 主题索引
正所谓有些事知难行易,有些事知易行难.内附小诗一首,请毋二兄斧正.
少时狂呼惠能妙,大了方知神秀好;非树非台无一物,骗来和尚真不少.

人亦佛亦魔.经半假半真.

刘海  2004.8.22 19:35:27    QQ:11052276  

(2617-52)  显示次数:5665(5264+401)     查看刘海的所有文章 给刘海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4 主题索引
即使大方向不差也不宜过于狂妄
事钞记有这么一段很具启迪意义:

原夫大小二乘,理无分隔。 对机设药,除病为先。 故鹿野初唱,本为声闻,八万诸天便发大道。双森告灭,终显佛性,而有听众果成罗汉。 以此推之。悟解在心,不唯教旨也。……二无分隔耳。 对下明因机故。 故下引证,初证说小悟大,即无量义经。双下证说大悟小,即涅槃经。 以下准经显意。此谓如来一音演法,众生随类得解。然此但望言教是一,至于佛意不无密赴,故使随类得益也。此明不以所学,即判大小。但达其大者,一切归大,何妨学律。志之小者,所为皆小,徒自穷经。故曰:在心不唯教也。

历代法宝记又有这么一段记述耐人寻味:

晋书云。晋桓帝时。欲删除佛法。召庐山远法师。帝问曰。朕比来见僧尼。戒行不纯。多有毁犯。朕欲删除。拣择事今可否。远公答曰。昆山出玉。上杂尘砂。丽水丰金。犹饶瓦砾。陛下只得敬法重人。不可轻人慢法。晋帝大赦之。

毋二是很注意佛法中三大理性(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的统一的,但也重视“四悉檀”的分别,不管别人的头大小就把帽子盖上去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地基打得不牢固的房子容易倒塌,因此,尊重经典,敬仰古德,深信因果,持戒,行善,这些是必须要作的。不然,把一个人托到高空,当支撑物一撤,那人便会重重的摔下来。

“少时狂呼惠能妙,大了方知神秀好;非树非台无一物,骗来和尚真不少”,说“骗”夸张了点,难道毋二不适合修学这种法门就应把它否定么?总有极少数上根利器的人适合修它吧?

这里有一请求,刘兄能不能把您的签名(人亦佛亦魔,经半假半真)改一改?毋二恐怕这样的话会让多数人误解。刘兄既是心无窒碍,大概不会在乎这一点。毋二倒是想到华严的两联句很好,一是:“其心无染著,如法而了知”,另一是:“自性真清净,诸法无去来”。

信解微妙甚深法
成就清净无等心
随顺诸佛真实教
增长众生清净心

毋二  2004.8.23 10:19:34    来自:人间  

(2617-54)  显示次数:5993(5478+515)     查看毋二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4 主题索引


转向网页顶端

微信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微信»发现»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傅瑾 StellaJenny陈菊华15925368572爱爱鱼菓靑当持珍惜

◇    程序占用服务器时间 USR + SYS 总计 0.02 秒    ◇   



转向网页顶端

妙法莲华 法华论坛 www.fahua.com  WiseForum1.0  Since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