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条 »论坛首页 »法华论坛·2003~2006   »论题组:2286  2004.4.7 13:50:37   法华微信 注册
 如何读诵佛经?〖the84000〗(4.1 22:38) (3092)
 方便说法总有适应性〖iamfisher〗(4.2 15:44) (3664)
 看来,是很难以弄清楚这个问题的。〖the84000〗(4.2 15:53) (4377)
 :)〖iamfisher〗(4.2 16:17) (4831)
 千万别告诉我,读经有八万四千种方法~~~〖the84000〗(4.2 21:54) (4978)
 正好读到这一段...〖iamfisher〗(4.2 18:06) (4.2 18:06) (4522)
 无题〖孤晓老人〗(4.2 16:18) (3323)
 那您读经时,心是如何安住的呢?〖the84000〗(4.2 21:53) (3843)
 读经便读经,于心有何干系,不要总想着我心如何如何......〖孤晓老人〗(4.3 0:09) (3993)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徐风依旧〗(4.3 8:08) (4041)
 愚不知“舍识用根”是什么意思〖疑問〗(4.3 8:52) (4.6 12:32) (3897)
 这个,末学也不懂,可能是不起心动念的意思吧(内空)〖the84000〗(4.3 14:47) (4757)
 学佛务从根本上著手——王骧陆居士〖常青〗(4.5 9:41) (5420)
 学习这篇文章〖常青〗(4.5 11:55) (5625)
 有两种“五根”,一比较仁兄就能够明白〖iamfisher〗(4.3 18:30) (4205)
 读经依于义〖毋二〗(4.4 16:11) (2992)
 一个是止,一个是观。〖十方〗(4.5 11:41) (3450)
 嘻嘻兄〖常青〗(4.5 12:22) (4010)
 嘻嘻兄大概不在计算机前。〖莫问〗(4.6 2:39) (4.6 3:02) (4357)
 重在行〖毋二〗(4.7 13:50) (2947)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 主题索引
如何读诵佛经?
如何读诵佛经?

  末学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开示道:舍识用根,读诵大乘。
究其意思,是强调

  “读经不能够求解义,念经是三学三慧一次完成,修行
的时间是愈长愈好。读诵是修行。读诵的时候不能求解义,
一求解义,这个读诵的目的完全破坏了。”

  给出的原因是:“一起分别,就落到意识里面去了,就
错了。”。

  文中开示,读诵佛经时,要“眼睛看得清清楚楚,念的这
个句子,耳朵也听得清清楚楚,一个字也没念错,一句也没念
颠倒。读诵时要舍识用根。”

  这个说法是否正确呢?如果不正确的话,那念诵佛经时,
我等的心念,如何做才对?

  看来,念经,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的。
师兄们是怎么做的呢?

  祈请上师、师兄开示。

  另,念佛号、六字真言时,也是要这样“舍识用根”么?

生死本无常 生而复灭亡
超越生与死 平静又安详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南无普贤菩萨摩诃萨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日光遍照菩萨摩诃萨
南无月光遍照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

the84000  2004.4.1 22:38:28    

(2286-1)  显示次数:3092(2263+829)     查看the84000的所有文章 给the84000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 主题索引
方便说法总有适应性
“舍识用根”,印象当中是印光老法师与一位居士的信件中提到的。

印光老法师当然不可能无任何前提地说“什么都不用想”。如果老法师的意思是让我们糊里糊涂地什么也不要想,那么何必净土宗大德又何必目标明确地要念诵佛号呢。

那信件好像这里也贴过。实际上也好理解,以前净土宗慧远祖师主要是观想念佛,后来净土宗大德持名念佛。金刚经虽然不专属于净土宗,但是净土宗大德来解释,大概就会有净土宗的特点了。

本人想,大概,净土宗渐渐提倡持名而不提倡观想的道理,就是提倡“但念金刚经而不提倡思维其义”的道理。本人冒昧地说一句,这是一种接引方便,但是佛法确实并非只有一种方便。比如,观想正是《观无量寿经》的主要法门。经上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而现在净土宗不提倡也有道理。

总之,明白就是。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4.4.2 15:44:53    QQ:12205397  

(2286-2)  显示次数:3664(3039+625)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 主题索引
看来,是很难以弄清楚这个问题的。
  读经人人都会,但是,要真正读好佛经,是有相当的难度的。

  有没有地方能找到,具德上师就此问题的开示呢?

  要不,弄不清这个问题的许多同修,白白走弯路。

生死本无常 生而复灭亡
超越生与死 平静又安详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南无普贤菩萨摩诃萨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日光遍照菩萨摩诃萨
南无月光遍照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

the84000  2004.4.2 15:53:10    

(2286-3)  显示次数:4377(3769+608)     查看the84000的所有文章 给the84000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4 主题索引
:)
释迦牟尼佛开演了诸多法门,每个法门都适应于相应的根基。

这个问题好像也不是难不难的问题。
说穿了,就是应机说法的问题。

一统天下的结论是不可能找到的。
即使有人声称找到了,也不会普天下都承认---不管这普天下人是学佛还是不学佛的。

据说,这就叫the84000 ??? ;-)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4.4.2 16:17:05    QQ:12205397  

(2286-4)  显示次数:4831(4370+461)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8 主题索引
千万别告诉我,读经有八万四千种方法~~~
:)

生死本无常 生而复灭亡
超越生与死 平静又安详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南无普贤菩萨摩诃萨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日光遍照菩萨摩诃萨
南无月光遍照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

the84000  2004.4.2 21:54:42    

(2286-8)  显示次数:4978(4493+485)     查看the84000的所有文章 给the84000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8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6 主题索引
正好读到这一段...
当代唐密大阿阇黎 冯达庵金刚上师 的这段法华经开示,其中有一段谈到---“然具何资格方堪为本经说法之师?本段乃楷定之。” 大概可以给the84000兄相应的启示。 :)

================================


法華特論第十二 一乘法力品


此文晋译药王如来品,以开首详述如来古史也。秦隋译缺之,惟说持经之功效,命曰法师品,约行者立名也。此品正明法华经为应身佛汇归之所;得其旨者,法力极大;为佛成因,即唯一佛乘;故以“一乘法力”标题。

佛告诸比丘:佛法唯有一乘,直达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妙法莲华经正宣此旨。所谓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无非入手方便;一达佛乘,三乘不复存在。譬如众川,皆归于海;合为海水,无复诸川之名。欲持此经,须会无上智慧。得此慧者名法供养,胜余一切事供。久远劫前,药王如来现身于大净世界;我时为转轮王宝盖之太子,名曰善盖,即修法供养之道,得柔顺忍;于一世中化千忆人,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方便令入声闻缘觉化城者,人数十四载;生天上者不可以数计。男女二众欲供养十方诸佛,以受持法华经为最;由此能会三权归一实故。

一切众生莫不隐具菩提心,而不能迳发之者,缺乏缘力耳。妙法莲华经所谓唯一佛乘,即直达阿耨多三藐三菩提之道。权教三乘,无非俯就众生机宜,迂回曲折导入此道。已能汇归无上智慧,菩萨固成如来;声闻缘觉亦复如是。无上智慧为五智总称。内心密修此智,为法供养。由此法性增长,则能开作法相;其事甚捷。若从事迹入手,须取一一庄严具以资供养;精纯之极,依相会性;亦可得圆融之旨;然收效甚迟。故曰法供胜于事供。释尊在因地时,曾于大净世界亲近药王如来,实修法供;不久便得柔顺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身为转轮王太子,却能转一乘法轮。其从菩萨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有千亿人。根机不相及,姑令先习声闻缘觉之行者,多至十四载。(载者巨大数目之名也古法万以上为亿亿以上为京京以上为垓递上为姊为穰为沟为涧为正为载为极)而修人天乘得生天者,则穷于算数矣。能受持法华经之人,其初虽权习余乘,终得会归一实。

尔时世尊因药王菩萨告座上八万大士言:药王,汝见会中无量八部四众求三乘者,凡于佛前闻此妙法莲华经,乃至一偈一句;虽只一念随喜,我皆与授无上菩提记;我灭度后,一念随喜者亦一一记之。

释尊久远劫前,曾从药王如来学得一乘大教而修之;即生能转大法轮。所谓药王者,法法皆具,无所不治;实即一切种智也。释尊接此法流,终至于修习成佛。而此法流,随时应机显现外迹;行人能与其等流法身相应者,名曰药王菩萨。于是以此位菩萨为当机,而普对座上八万大士(即经初所举八万菩萨摩诃萨)宣说一乘法力内容;即如上所说之法华要旨。平日无论权修何乘;若闻法华全经,乃至一偈一句,能领略其旨而随喜者,虽一念之暂,已接受法流;使菩提性种萌动于心;佛即记为他日成佛之正因;属浑略授记也。佛身既寂,而有药王菩萨代扬法流,密密加持众生;复得诸大菩萨如文殊等,各乘相当机缘显说是经。于时众生闻而一念随喜者,亦植菩提性种;而隐蒙法身佛授记焉。

药王,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此经,乃至一偈;复种种供养,合掌恭敬,视之如佛;当知是诸人等已曾供养十万亿佛;于诸佛所,成就大愿;愍众生故,生此人间。若有人问:何等众生于未来世当得作佛?应以此等人对。此等人即是大菩萨;一切世间皆应瞻奉供养,与佛无异。其舍清净业报,生此恶世,为演此经故。

受持经旨,读诵经文,解说经义,书写经卷,虽少至一偈;但能种种供养恭敬,视此法宝犹佛者,是等行人即非凡流可比;必曾于十万亿佛所,亲近供养,大愿成就,誓入此间度生者也。此等人本应长居净土,而却示身恶世;原为宣扬法华妙旨而然;当来决定成佛,自无疑义。已被授记之未来佛,应如现在佛而瞻奉供养之。

药王当知,我灭度后,善男子善女人,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即如来使,行如来事。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

一乘人不论男女,凡会得法华妙旨,为他宣说;虽当前听者不过一人,所说不过一句,总属转一乘法轮。是说经者,即衔如来使命而行如来大事之人。若听者众多,则其事更大;法益广播故。

药王,若有恶人,于一劫中以不善心现于佛前,常毁骂佛,其罪尚轻;倘以恶言诋訾在家出家读诵法华经者,其罪甚重。

以不善心毁佛,此属尘相;应得相对果报。及彻悟罪恶性空,则尘相如如,不落相对;一劫所积恶业,当然顿隐。故曰其罪尚轻。读诵法华者,不论在家出家,皆直显佛性。于佛性起处而以恶言诋訾之,不啻自行断灭佛性;万劫不得翻身。故曰其罪甚重。

复次,药王,其有读诵法华经者,当知是人以佛庄严而自庄严;为如来肩所荷担;所至之处,众应恭敬赞叹;或以人中上供而供养之;或以天上宝聚而奉献之。所以者何?是人欢喜说法;须臾闻之,即植菩提因种故。

如来现身于世界,以加持众生,两肩则放光焰;此乃精进力之果德也(参观准提密轨)。至心读诵法华经之人,恒隐受如来加持;故曰为如来肩所荷担。得此加持,则佛之庄严功德运入行者之身;故曰是人以佛庄严而自庄严。其身既寓佛之功德,大众自应恭敬赞叹。人趣当以上供供养;天趣当以宝聚奉献。缘是人以欢喜心将法华妙旨转宣于世间,而净信者即顿植菩提之因也。

佛复告药王菩萨言:我所说经典,其数无量;而以法华经最难信解;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共加守护;苟非当机,率行传授,如来在世犹招憎嫉;况灭度后;是故从昔已来未便显说。

应身佛说法,阿含、方等、般若诸经多至无量;遮情法门,钝根固易信解;显性法门,利根亦可领会。至法华一经,原摄诸佛之大用;为一切如来秘密加持力之结晶品;借一佛之金口,作流通增上缘;信受者于不断加持之中,勤修三密之行;真实心地,自然日惭开朗;终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心地未开朗以前,惟有净信,不容思议;欲以意识思议,转滋疑窦。是故诸佛不欲率行传授,恐根机逊者因疑生谤也。如来在世犹招憎嫉,如五千退席增上慢人是。如来已灭,虽有法身大士支持;则以摄受之力较小,憎嫉之辈尤多矣。古来诸佛,唯密择适宜根机而秘传之;不便公开宣说。

药王当知,如来灭后其能书持读诵供养此经且为他人说者,如来则衣覆其身;亦为十方现在诸佛之所护念。若是人有大信力,志愿力,诸善根力,斯与如来共宿;亦蒙如来摩顶。

法身如来常住不灭,示生示灭者,众生眼中之应身耳。能见应身,法流加持力自然较大;学习一乘,三密成功自易。若应身已隐,现前无佛领导;学习较难。然能真心书写受持及读诵供养法华经,而且为众宣扬;其隐接法身佛之支持力亦不可思议。深心所感,十方现在佛亦必共同护念。衣覆其身,即功德之光辉映于外。若更有大信志愿及诸善根力,则自体恒与如来同化。发为妙相,得见如来手摩其顶焉。实乃自身与诸佛法流相接,以顶点为枢纽耳。

药王,凡书说读诵收藏法华经之处,皆应起七宝塔,高广庄严备极供养;此中已有如来全身,不须复安舍利。若有人得见此塔竭诚礼敬者,即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在家出家菩萨,不得见闻读诵书持供养是经,非能行真实菩萨道;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尚远。所以者何?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属此经;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故。

写经之处,说经之处,读诵收藏之处,皆应起高广庄严七宝塔,备极种种珍物而供养之者,以行人至心所格,法华经所在之处,即佛性所寓之处也。常途塔中特安舍利,重在佛遗骨中寓有佛性耳。今此经塔既有佛性寓于经中,故不须复安舍利也。但对此塔敬礼,即隐蒙如来法流之益;为一乘入道初门。菩萨所以可贵,为能与诸佛法流相接,将来决定成佛;故在家出家之人,如不得见闻法华经而读诵书持供养之;虽行菩萨道,只属三乘,不足以入真实一乘之室;以无如来加持实力,去阿耨多罗三藐三善提尚远也。然三乘菩萨能受持此经,则可打开方便之门,显出真实菩提路焉。

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今佛为教化菩萨故,方便开示。菩萨闻是经惊疑怖畏,当知是新发意者。声闻闻是经惊疑怖畏,当知是增上慢者。

法华经为诸佛究竟法藏,等觉以前不能深造其极;必须适宜根机乃堪与闻;能接受者即称真实菩萨;然多藉三乘权教作预科。其根机未熟者,闻辄惊疑怖畏;以与三乘路迳绝异也。此类惊疑怖畏之人,约菩萨乘,为新发心之流;约声闻乘,为增上慢之辈。前者多属愚痴,后者兼具贪嗔。

药王,若如来灭后,有善男子善女人,欲为四众说是法华经者,是人须具三种功行:一者入如来室,起大慈大悲也;二者著如来衣,具柔和忍辱也;三者坐如来座,知一切法空也。能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心为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经。

佛灭度后,凡能领会法华妙旨为他人说者,功德已如上文(第四第八两段)所云。然具何资格方堪为本经说法之师?本段乃楷定之。内心恒起大慈大悲,即是广行慈无量心,与普贤三昧相应;亦行悲无量心与虚空藏三昧相应;此诚如来家里之事,具此堪称入如来室。法法接以净喜,外表自然柔忍,是行喜无量心与观自在三昧相应者;喻如著如来衣,得庄严之相也。洞明一切法空,事事自然能舍;是行舍无量心与虚空库三昧相应者;喻如坐如来座,真不动之相也。安住如是功行,而以精勤之心为诸菩萨四众宣说是经;方有实效。菩萨为正机,兼摄四众,一乘之法本来如是也。

药王,真具说法功行者,我于他国遣化人为作集众开会因缘;亦化作四众听其说法。是诸化人闻法信受,随顺不逆。若说法者在空闲处所,我则遣天龙八部加入听席。我虽在异国,时令说者得见我身。若于此经句读忘失,则密令记忆。

三乘人不知一乘秘要,对于法华经亦只从显浅处讲解;粗得皮相者便称法师。听众惟羡闻经功德;有无真实法益,不知分辨。佛恐谬种流传,大失法华价值;应身虽在异国,却遣化人为择真具说法功行者,邀集大众请其宣说。若大众不知随喜,则复化作四众,加入听席以为之倡。此等化人闻法师真实解说,表示信受不逆。道场若在空闲之地,无愦闹景况,天龙八部亦现身为听众焉。说法之师虽未得亲见如来应身,而说至相应时,辄感法身现前。句读偶有遗忘,隐若有提示之者。化人原本来去无迹;有时曲顺机宜,或于此土隐择具有相当善根福德之人,密令发心启请法师宣说此经也。

论曰:一乘法力之所以大,为与真实佛性相应也。三乘多方对治,只求渐近本体;而大用茫然。虽证果位,相似觉耳。真实佛性如何相应?须修最上无量心。及得四种三昧,则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具焉。具此功行以转一乘法轮,在在皆显法华妙性;听者获益不可思议;宜其视法师如佛,而备极供养也。若无此等功行,即非入如来室,著如来衣,坐如来座,之人。惟凭意识,依文解义,为人宣说,法力殊属微薄。倘不会经旨为何?妄以不了义逞其臆说;不惟绝无法益可言,甚或导人入于邪道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发布于:2004.4.2 18:06:04    修改于:2004.4.2 18:06:54  
iamfisher  2004.4.2 18:06:04    QQ:12205397  

(2286-6)  显示次数:4522(3923+599)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 主题索引
无题
如有必要,可回儿时学校请教老师,记得自己在校读书时,亦是先读诵一遍,后老师方予讲解,此一遍读诵,实亦未解其意。

南无阿弥陀佛

孤晓老人  2004.4.2 16:18:24    QQ:16853709  

(2286-5)  显示次数:3323(2850+473)     查看孤晓老人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7 主题索引
那您读经时,心是如何安住的呢?
:)

生死本无常 生而复灭亡
超越生与死 平静又安详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南无普贤菩萨摩诃萨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日光遍照菩萨摩诃萨
南无月光遍照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

the84000  2004.4.2 21:53:58    

(2286-7)  显示次数:3843(3394+449)     查看the84000的所有文章 给the84000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7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9 主题索引
读经便读经,于心有何干系,不要总想着我心如何如何......
南无阿弥陀佛!

孤晓老人  2004.4.3 0:09:45    QQ:16853709  

(2286-9)  显示次数:3993(3517+476)     查看孤晓老人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9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0 主题索引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庚一 问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乃至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不说是佛说。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何因说言:不说是佛说”?


佛之一切不说,毕竟无所说,当有密意。大慧恐后人怀疑,故须打破此关。


庚二 答

辛一 长行


佛告大慧:“我因二法故,作如是说。云何二法?谓缘自得法及本住法,是名二法。因此二法故,我如是说。云何缘自得法?若彼如来所得,我亦得之,无增无减。缘自得法,究竟境界,离言说妄想,离字二趣。云何本住法?谓古先圣道,如金银等性,法界常住,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如趣彼城道,譬如士夫行旷野中,见向古城平坦正道,即随入城,受如意乐。大慧!于意云何?彼作是道及城中种种乐耶”?答言:“不也”。佛告大慧:“我及过去一切诸佛,法界常住,亦复如是。是故说言: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


二法者,依二种密法,非言诠表面所明者。自得者,即自证圣智。本住者,即未成佛以前本来如是者。自觉境界佛佛相同,离言说相,离分别相,离名字相,所以终日虽说,毕竟未尝说到。是不思议亲证诸法实性,乃本有之法,如金之在矿,性本是金。佛出世不出世,法界法性,常住不变。又如遵循古道而行,行道入城受乐,道与城乐皆是现成,非彼之所造作。众生迷故,在安乐中受颠倒苦,佛随机以止息其惑念而显彼真性,故佛说法并非造作,佛出世不出世,法界众生之真性常住也。乃至飞潜,湿化、大地、山河,恒转法轮而无一字可得。因其如是,还他如是,所以古人有曰:“古镜不磨,照天照地。古镜既磨,照天照地”。然则法岂有增减耶?岂有说耶?


辛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某夜成道,至某夜涅槃,于此二中间,我都无所说。缘自得、法住、故我作是说:彼佛及与我,悉无有差别”。


十方三世佛,皆不说一字。所以者何?缘自得法、本住法、无有差别故。

辛二 离言释


“大慧!诸彼痴人作如是言:“义如言说,义说无异。所以者何?谓义无身故;言说之外,更无余义,惟止言说”。大慧!彼恶烧智,不知言说自性,不知言说生灭,义不生灭。大慧!一切言说堕于文字,义则不堕,离性非性故,无受生,亦无身。大慧!如来不说堕文字法,文字有无不可得故,除不堕文字。大慧!若有说言如来说堕文字法者,此则妄说!法离文字故。是故大慧!我等诸佛及诸菩萨,不说一字,不答一字。所以者何?法离文字故。非不饶益义说。言说者、众生妄想故。大慧!若不说一切法者,教法则坏,教法坏者,则无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若无者,谁说为谁?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莫著言说,随宜方便广说经法。以众生希望、烦恼不一故,我及诸佛为彼种种异解众生而说诸法,令离心意意识故,不为得自觉圣智处。大慧!于一切法无所有,觉自心现量,离二妄想,诸菩萨摩诃萨依于义不依文字。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文字者,自坏第一义,亦不能觉他,堕恶见相续而为众说,不善了知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亦不知章句。若善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通达章句,具足性义,彼则能以正无相乐而自娱乐,平等大乘建立众生。大慧!摄受大乘者,则摄受诸佛、菩萨、缘觉、声闻;摄受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者,则摄受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者,则摄受正法;摄受正法者,则佛种不断;佛种不断者,则能了知得殊胜入处;知得殊胜入处,菩萨摩诃萨常得化生,建立大乘,十自在力,现众色像,通达众生形类、希望、烦恼、诸相,如实说法。如实者,不异;如实者,不来不去相,一切虚伪息,是名如实。大慧!善男子、善女人不应摄受随说计著,真实者离文字故。大慧!如为愚夫以指指物,愚夫观指,不得实义;如是愚夫随言说指,摄受计著,至竟不舍,终不能得离言说指第一实义。大慧!譬如婴儿应食熟食,不应食生,若食生者则令发狂,不知次第方便熟故。大慧!如是不生不灭,不方便修,则为不善。是故应当善修方便,莫随言说,如视指端。是故大慧!于真实义当方便修。真实义者,微妙寂静,是涅槃因;言说者妄想合,妄想者集生死。大慧!真实义者,从多闻者得。大慧!多闻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善义者,不随一切外道经论,身自不随,亦不令他随,是则名曰大德多闻。是故欲求义者,当亲近多闻,所谓善义。与此相违,计著言说,应当远离”。

佛法使人因言辨义,不当随言取义。乃有愚痴妄计言说即义,二者一致。盖以诠言之义,体不可见,遂计言外无义,唯是言说。此等恶见,不知言说堕于文字,是生灭法;第一义离文字,离有无,非生灭法。佛以离言说,离分别智所证法,为众说此令离文字言语分别,非堕文字有无者能了解。故佛菩萨说法宣化,无时不说,无处不说,而说者、问者、答者,无一字可得。古人喻如空中鸟迹,不可捉摸。倘说者、问答者、见闻者、堕文字,非特不能饶益,且增妄执。然离文字言说,非闭口不说,闭目不看也。若堕于不说句,则是破坏教法,佛及三乘谁为谁说?故佛、菩萨随宜而说,不著能教所教,正可说法教化,以殊胜方便随顺众生烦恼根性之不一,而各令其离三界有漏妄习之八识心心所聚,舍二分别。以遣离虚妄分别故,无分别智即得现前而证真如。故菩萨观一切无所有,觉自心现量,依义不依文字;以依文不依义,自坏亦坏他故。若善了知一切法相,通达句义,正智具足,则不乐著相而得觉法乐,以平等大乘法摄化众生,绍隆佛种,自证悟他,两臻胜妙,宏扬离言说虚妄分别之正法,是真实第一义!奈何愚者只求文字,不观实义!如人指物以示,但观其指而不见物;又如婴儿食生,则成狂乱,盖不知次第方便熟后而食。正如痴人闻不生不灭法,不修方便观行亲证,随言取义,自病病人。故依佛无分别智所证真实义,当方便修,所谓六度万行,止观双运,离分别相,得真实相,微妙寂静,乃自性涅槃为解脱之因,离分别妄想,即离生死故。大德多闻,当善观于语义,勿执著于文字,尤当远离外道经论,化他亦然。如此、可得佛之离言说不生灭第一义境。

﹝疑﹞空生闻说佛本无相可见,遂疑既无身相,谁当说法?故佛以无可说破之。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解﹞此破报身如来有所说法之疑也。如来出世本无法可说,但就众生所执之情,随宜而击破之,唯一字而已。凡曰非,曰不,乃遮止之辞。以遮止众生之妄想耳。正是护念之意也。故曰:是名说法。

师谓学徒曰:我不会禅,立无一法可示于人,故不劳汝久立,且自歇去。时学侣渐多,日夜叩激,事不得已,随问随答,其辩无碍。时有法师数人来谒。曰:拟伸一问,师还对否?师曰:深潭月影,任意撮摩。问:如何是佛?师曰:清潭对面,非佛而谁?众皆茫然。良久,其僧又问:师说何法度人?师曰:贫道未曾有一法度人。曰:禅师家浑如此?!师却问曰:大德说何法度人。曰:讲金刚般若经。师曰:讲几座来?曰:二十余座。师曰:此经是阿谁说?僧抗声曰:禅师相弄,岂不知是佛说耶?!师曰: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是人不解我所说义;若言此经不是佛说,则是谤经;请大德说看。僧无对。师少顷又问: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大德且道阿那个是如来?曰:某甲到此却迷去。师曰:从来未悟,说什么却迷。僧曰:请禅师为说。师曰:大德讲经二十余座,却不识如来。其僧再礼拜,愿垂开示。师曰:如来者,是诸法如义,何得忘却?曰:是,是诸法如义。师曰:大德!是亦未是。曰:经文分明,那得未是?师曰:大德如否?曰:如。师曰:木石如否?曰:如。师曰:大德如同木石如否?曰:无二。师曰:大德与木石何别?僧无对。乃叹云:此上人者,难为酬对。良久却问:如何是大涅槃?师曰:不造生死业。问曰:如何是生死业?师曰:求大涅槃是生死业,舍垢取净是生死业,有得有证是生死业,不脱对治门是生死业。曰:云何即得解脱?师曰:本自无缚,不用求解,直用直行,是无等等。僧曰:禅师如和尚者,实谓希有!礼谢而去。有行者问:即心即佛,那个是佛?师云:汝疑那个不是佛?指出看。无对。师曰:达即遍境是,不悟永乖疏。

一者礼敬诸佛 二者称赞如来 三者广修供养 四者忏悔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
六者请转法轮 七者请佛住世 八者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 十者普皆回向

徐风依旧  2004.4.3 8:08:53      

(2286-10)  显示次数:4041(2562+1479)     查看徐风依旧的所有文章 给徐风依旧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0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1 主题索引
愚不知“舍识用根”是什么意思
愚不知“舍识用根”是什么意思,但认为决不会是“读经不能够求解义”的意思。
就如同上学,一步一步上上升进,如今上了大学,那小学里学的东西还在不在,有意无意?

发布于:2004.4.3 8:52:39    修改于:2004.4.6 12:32:30  
疑問  2004.4.3 8:52:39    

(2286-11)  显示次数:3897(3356+541)     查看疑問的所有文章 给疑問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2 主题索引
这个,末学也不懂,可能是不起心动念的意思吧(内空)

生死本无常 生而复灭亡
超越生与死 平静又安详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南无普贤菩萨摩诃萨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日光遍照菩萨摩诃萨
南无月光遍照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

the84000  2004.4.3 14:47:47    

(2286-12)  显示次数:4757(4325+432)     查看the84000的所有文章 给the84000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5 主题索引
学佛务从根本上著手——王骧陆居士
学佛务从根本上著手,否则尽是外道魔业,反加生死,入手即须谨防,此责任全在于师,不可因其初学而误之也。根本者,心地法门也,宗下直证法之可贵,在使学人勿远绕圈子,直下荐取,说悟就悟。本来众生是佛,因迷而成众生,一醒遂又是佛,所以本极容易。奈无始无明所覆,如荡子狂迷外走,不生厌心,即不肯回家。佛祖种种言说引导,只是引其自觉,遂成为教;一闻即悟而归宗者为顿;久教始觉而求归宗者为渐,是人的因缘利钝问题,于法无顿渐也。迷在自心,悟亦在自心,成佛成众,亦在自心,入生死,出生死,亦在自心。离自心更有何事可说,离自心而谈宗说教,正如画饼充饥,万年不饱。故知心地法为根本也。
  学佛只是学成个佛的意境,意境一著实即成六道,一空灵即成佛。凡一切经论言句只是要你心境空灵不离一切。不著一切,所谓“若人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世人处处自碍,所以入生死而不觉,“当净其意”四个字何等简捷了当,哪有许多言句理论。且道“其意”是谁的意,“当净”是谁的事业,为师的且勿先净学人的意,你自己的意尚不净,安足以为人师。所以师资者必先有其资,资者能自净其意者也。意中不宁不净,即无为人之法,而法不净者,心未净也。有得失心,名闻利养心,分别门户心,皆非师资。故不论师与友在说法闻法时,都莫在文字法门上会,要处处会。归心地法去,即于平时人事世法上尤要在道上会,切莫在道理上会。道者,自觉圣智之境界也。道理者,是非得失人我胜负二见之境界也。一涉道理意即不净,纷乱遂起,所以说教是佛祖万不得已的法门,宗下最上乘法只是开门一斧,打净来见,不讲道理,不等你开口,便一棒打出,正是不教之教。用心至苦,用法至简,逼到你无意可净,无心可心,让你再去体会,逼出你自己本来空寂无染之心来,然后心所向处,处处是心,处处无著,即处处无碍,在先却要你昏头昏脑,活中求死,死中求活,疑神疑鬼的参求,进不得退不得,取又取不得,舍又舍不得,如狗子看热油锅,舐又舐不得,舍又舍不得,经过如是一番苦功,得来才结实,永不退失矣。如艰苦出身得来的钱财,个个宝贵不肯浪费,然后敌得住万万年来生死习气,用千万斤气力去挽转来,方是真熟,处处勿忘失矣。此正是大慈悲处也,要无非逼你心上去体会,道上去参究,正是没道理的大道理也。
  从来讲密宗的总要偏重在仪规上,疏了心地法,参禅的人死在一句话头上,疏了个活参法,念佛的人偏重在西方往生,疏了个如何是西方,如何得往生的参究法,不知三法都是方便,目的全在学人自己向心地上努力。三法都是打净法门,如不从自己心意识上去打,正如以心意识添心意识,而心意识是家贼不是外贼,是造成生死的根本。所以永嘉禅师云:损法财,减功德,莫不由兹心意识。佛住世说法四十九年,正为众生受此病苦,不得解说,不得已而说了三百会,专为此事,今学人日日礼佛拜佛,佛前悲泣忏悔,念佛几十年,求了生死,且明知心意识是毒蛇猛兽,却反不听佛说,岂不谬哉。故因地不正,果招迂曲,正似海中沉沦遇船得救,才上得船又跳入海也。
  学人总要拿定这一个最究竟法门,不到究竟切勿放手。先把心意识打净,看一念未起时怎样,不思善,不思恶,正这个时不是断灭,不是无心净荡荡地,有个圆妙明心在前,普照大千世界,却不著一物一见,如镜子照物,胡来胡现,汉来汉现,不因有影无影,有象无象,而镜体动摇也。
  心地法只是一路,没第二条路,要想认定一个不是两个,先拿镜子来譬喻,所名为镜者,以其能鉴照。惟有光,故能照(是一个,即光体)。照则有形,为影为象,或好或丑,或光明或糊涂,有时有影,有时无影,种种变化,光只是一个,并不因影象之变化而光体有异,故认定是一个,且种种变化者,乃暂时之幻影,仍由这一个中所自出。如是种种即是一,一即是种种,种种由一起,仍灭还于一,种种无形段,一亦无体相。故曰:不一不异,生不见其来处,灭不见其去处,却有一个常恒不变,遍满法界的东西在。以不变,故名不动,以不动,故名无污染,以无污染,故名清净,以朗朗觉知,故名清净觉相,又名菩提。如是无明烦恼由这一个起,这一个就是菩提。所以云烦恼即是菩提,你就是要分为两个,请问从何下手,如何分法,作此念者即是无始无明烦恼,总因不觉故。是以不觉由于无明,无明由二见比量,二见比量由于取相,取相还因不觉,故先勿谈无明烦恼妄想业障等,只先从能觉的,能烦恼的,能生死的,能见性的,这一个是什么东西?这个东西上面又有什么可以著得牢呢?你且看无明烦恼妄想业障附在何处,著在那里,寻来寻去,只是不可得。本来不有,一当他即似有而实不有,你把梦作真,死不承认是假,无端幻立生死,枉受诸苦,当知开悟成佛,是何等大事。此处要讲福德,无福德者难与言也,难信也,难以承当也。以上是正面了义说。
  虽然中人以下不可与语上也,彼不信,反远矣。但又不可轻慢,又以为终不可入也,当方便引之证入,初说实有无明、妄想、业障、烦恼,说此皆生死之根实,可怖可畏,实是大苦,不亟了脱,苦无穷期。如是,引之痛切发心,且让他昏天黑地东撞西碰,弄到头破血淋,苦闷已极,然后开一条方便线路,一因其人习性如是,不走远圈,其心不死,亦不肯就范。二因其人夙世法障深厚,曾以法误人,此生应受此报,亦难遇善知识。即遇亦不识,即识矣亦无缘与之相接,终不信受。三因自己劣见,闻法疑怖,复有恶因缘引之使远,故必自动走绕远圈,非其时不得跳出此法坑也,岂不哀哉。但真痛切发心者,早晚一样成就。因一旦开悟,与三十年后开悟,所悟正等。悟后力量,是在修养经年,却另一问题矣。是以为人第一在知机,非有定法。前为上上根人了义的决定,此为反面说,予中下根人以方便,是不了义教,非分人之高下也,机不同也。遂无定法,至其极,同归一路。盖如是方便,斯名究竟,而究竟亦不可得也。

常青  2004.4.5 9:41:11    来自:深圳  

(2286-15)  显示次数:5420(4920+500)     查看常青的所有文章 给常青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5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7 主题索引
学习这篇文章
从文章中,个人的浅见:学佛最根本上来说,是心地法门。离开心地法门修行,都是外道。种种经论都是为了让我们明了心地法门,就是要明心见性,了悟本心。因为此心具足如来一切功德智慧德相,本是人人本具,个个无缺。经论如同“指头”,是引导我们去“见月”(心地)的方法:有个人想知道月亮在哪里,于是另一个人告诉他,你顺着我手指的方向望去,就看见了。我们读经论也是这样,非是不去理解它的含义,不是干脆连“指头”都不看,我们常说要“闻,思,修”,不如理正思维,如何称得上“闻,思,修”?只是要心里要明白:“言说”非第一义谛,“所说”亦非第一义谛,“言说所入”是为第一义谛。“入”就是要挈入,要“顺藤摸瓜”,经论是“藤”,顺着“藤”要去摸“瓜”,挈入本心,方是心地法门,平时读经颂经,书写等等都是积累资粮,等到资粮够了,若遇明师指点,即能了悟本心。
“舍识用根”就是为了让我们挈入的方法。挈合就是一心,不能有杂念,即能和本心相应,就是“入”,心地法门是大智慧门,大解脱门,能出生一切如来智慧微妙功德。智者大师在读法华经的药王菩萨本事品的时候,就能当于时入于定中,亲见灵山法会未散,释迦佛为诸大弟子恭敬围绕说法华经。
这就是“舍识用根”的妙德。智者大师是何等的智慧功德,我们要到他老人家的那一步,还是踏踏实实好好用功吧。

常青  2004.4.5 11:55:07    来自:深圳  

(2286-17)  显示次数:5625(5101+524)     查看常青的所有文章 给常青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7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3 主题索引
有两种“五根”,一比较仁兄就能够明白
【五根】
----------------------------------------------------
 1.指眼等之五根,眼根能生眼识,耳根能生耳识,鼻根能生鼻识,舌根能生舌识,身根能生身识。2.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舍分别念,用“信、精进、念、定、慧”根,可否?
:)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4.4.3 18:30:19    QQ:12205397  

(2286-13)  显示次数:4205(3547+658)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4 主题索引
读经依于义
或许以下的经文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佛言.惟愿世尊.为我等说一切法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我等及余诸菩萨众.觉悟是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已.离有无妄想,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当为汝广分另说.……”(《楞伽经》)
在这段经文里,佛不是要众菩萨弟子不去求解其所说法之义,真理是不怕验证的。而是,因为所说法义理甚深,佛用了“谛听谛听.善思今之”作为答问的话头,嘱咐众菩萨弟子对其下面所说法要认真仔细听好,并善于思考其义。
如果我们听法或读经都不求甚解,那当年释迦牟尼佛何必在这世间说法?又何以有诸经藏留到末世的今天?
只是佛法义理甚深,常人不易理解,搞得不准,常常是失之毫厘,谬这千里。当我们读经的时候,如果一遍二遍乃至读多遍仍未能尽通其义时,实不如以至诚至纯至善的心(舍识用根)来读诵,不急于去执着求解其义。况且,一切的识(觉知、心意)来源于六识(眼、耳、鼻、舌、身、意)或七识八识的作用,不过是客尘表相的反映,它本身不能非别是分,但却可对心意起污染与影响,而且识大都起自觉情识,情识分别大都以著相为因,而不是真理的分别,这就很容易让人产生“觉碍”,成为我们证悟佛理的障碍。观察周围的人,聪明人不及无甚知见的小女子容易信佛,我认为这是人的“觉碍”所致。幸好,聪明不是智慧,智慧不是聪明。这世间还有另一种人对佛理深信不疑,那就是对宇宙人生极具悟性、对生活有极强观照能力的智者,他们比常人较易证悟佛典的义理。我是常人,众生里面极其普通的一个,读经通常要读多遍或书写几遍才读懂那么二三句,着实吃力,且不敢说真懂了。但我仍乐于读经,乐于逐一去证悟其中的义理。只是懂与非懂之间,让它纯任自然罢了。若是心灵已展现义理中境界,懂与非懂、最初与最后没有明确的界限。
如果读经不求解义,那不必读经,单持名念佛可能见效更好。
佛在《维摩诘经》中明确提到,读经要“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以不了义经;依于法,不依人”,这是著名的“四法依”。依于法的义理,不依靠言说。佛法义理不依言语介说而定,如果按语寻义,有时会失掉其义,法理妙绝常一不变,而言说的对象大都有形有相随感而发无有固定,以不定变化的言说去衡评常一不变的妙理较困难,也易错漏。我们念诵经文时,恭敬虔诚仔细认真是需要的,至于看、听要清清楚楚,一个字也不能念错,一句也不能念颠倒,我认为这是困难的,也过于讲究形式,容易著相。人犯错常是在所难免,只要他不是存心的。况且,我们又怎能肯定经文中就没有错漏字,或是译者的错译?
“舍识用根”是从某一方面而说。

毋二  2004.4.4 16:11:45    

(2286-14)  显示次数:2992(2456+536)     查看毋二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6 主题索引
一个是止,一个是观。
  个人理解,这里说的不解义读经与解义读经是两种修学的路子,前者的方法是读经时念念清楚,了了分明,不起分别意识,我们不妨自己尝试一下,半个小时下来,确有涤除妄念、清净空明的效果,这其实是一种“止”的方法,系缘一处,摒除杂念,可以对治散乱,使心念渐渐平和,利于得定,这与持咒念佛的道理是相通的,只是所缘不同。而后一种方法,所谓“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不仅要解其义,而且要解其真实义,这并不是一件易事,读经之时,先闻而思之,然后从第六识思辨入手,用之与修行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对照辨析,然后渐渐明白诸法空、苦、无常、无我的道理,体悟诸法实相的不二中道,这种方法,更接近于“观”,可以对治昏沉,利于生慧。
  两种方法相比,似乎前者更需要集中的时间来作这种专门训练,而后者则不仅需要对文句有正确的见解,还需要及时地与实践相结合,所谓“学而时习之”。但二者也非截然隔阂,如果没有止,那么必然散乱,要能在散乱中起观实非易事。同样如果没有观,单纯的止也难以突破无明。与此同时,前者虽然由止入手,但读经时字字清楚分明,这便是观,后者着力于观察辨析,洞明性空之时,自然会平息乱心,于是产生止的效果。二者分别具有对治昏沉与散乱的作用。其实,就像做梦一样,若无散乱怎会致昏沉,若不因昏沉怎会生起散乱,二者都是因妄执而起的病象,因此对止观学习也不应偏废,而是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
  个人浅见,请笑正。

十方  2004.4.5 11:41:30    来自:云南昆明  

(2286-16)  显示次数:3450(2923+527)     查看十方的所有文章 给十方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8 主题索引
嘻嘻兄
莫问兄,您看众兄弟们都阐述了自己的一些意见和想法,何不也来讨论讨论?:)

常青  2004.4.5 12:22:53    来自:深圳  

(2286-18)  显示次数:4010(3616+394)     查看常青的所有文章 给常青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8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9 主题索引
嘻嘻兄大概不在计算机前。
莫问正在向各位学习。

莫问没有看出来“舍识用根”就是“不解义”,两者有联系但不完全等同。就跟“解意”不等同于“只用识”,两者也有联系,但不能等同起来。

另外,很重要的是“用根”。

十方兄的见解,莫问非常佩服,也很受益。不过,莫问觉得十方兄把两者份得太清楚了。在实际当中,止和观只是偏重于那一边的事。

莫问读经就是反复读,尤其是《金刚经》。没有事情的时候读,遇到事情的时候更要反反复复地读。意也解,也不解。

现在觉得,自己的表达能力不太好,以上所说得有点词不达意,诸位见笑了。

阿弥陀佛!

发布于:2004.4.6 2:39:54    修改于:2004.4.6 3:02:14  
莫问  2004.4.6 2:39:54    

(2286-19)  显示次数:4357(3813+544)     查看莫问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9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0 主题索引
重在行
千佛反复所说的东西是一个。

半年前,寺里一位师父赠了毋二一些经书,并说道,佛法博大精深,非言语能说,言语所能说的,只是某种譬喻;佛法也是应运而生的,根椐众生机根种类等的不同,而显出分别,就像世间的莲花,只合池塘淤泥里有,半空中就长不出这种东西。那时毋二虽然有时也能见法如幻,却还未“十分决定的信”佛,只觉得这些话既从那样一位有涵养而又沉默寡言的人口中说出,自是所言不虚。师随后又用武则天死后其墓碑不立一字的故事来说明佛法无言可说的道理,让毋二明白准确说法不易,而读经的要通义也难,难于融会贯通,没有疑义歧义。诸法中,有些义理超出了人类理解的界限,言语并不能精确道出其内涵;加上年代环境语言的不同,令我们在理解经典时更为困难;高僧大德一般隐而不出,或潜藏不露,使我们无法得到更直接的开示。我们去佛的时代已远,无法亲身聆听其教诲,佛留给我们的东西,又大多在我们手上的这些经论里头。因此,也只好顺着这只手指的方向去寻妨月亮了。只是,读经、通义也有种种方便,世上难以找到普遍应用于一切事物的法则,只能根据不同对象,因人而教,因材施法,不可一概而论。法并无高下,在诸经论中,可能有人适合读《无量寿经》《 阿弥陀经》,又可能有人适合读《金刚经》 《坛经》,而又可能有人喜读《华严》《 楞伽》。法性平等如一,方便法门却因人而异,多得让人眼花缭乱。
不过无论用何种方便,最后都要让它归于行。信佛的人多,行菩萨道的人少。光说不练,无法证悟佛果。理有顿渐,事须修行。一切的言论并不重要,它只是一道桥梁,最终是以见到月亮为归宿。毋二有时会想,在这条路上,是如法修行,还是无所依而行;是修戒定慧,还是修其它。其实,当我们的心灵现出大慈大悲的佛性时,也就无所谓念不念佛、读经解义与否的对立了,一切是那么自然而然的运作。
近现代净宗发展得比较快,但是容易留下误区,使有些人认为只要拜佛念佛念经就可往生佛国,而不用勤于行善修福。佛学是智慧之学,也是修善之学。如果功德不圆满,心灵不广大如虚空,那也许往生佛国受佛授记后仍是要入世历经万劫千生的修行,直至功德圆满才得不退法身。很欣赏宗杲禅师说过的一句话:但知行好事,休要问前程。有宗杲师的这句话,毋二的脑袋才得以空闲。“但得雪消去,自然春到来”(宏智禅师语)。只是有时想到普贤菩萨的大愿,再想到佛教的现状,毋二不免有些黯然。

发心应学二事。一智慧,二慈悲方便。欲学智慧,莫若读诵大乘方等经典,深解义趣,随文入观。不堕嚼木之讥,不招数宝之诮。又数近明师良友讨究决择,不可师心自是。欲学慈悲方便,须深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定当作佛。见僧俗造恶者,忽生轻慢,须怜悯受念种种善巧而回护接引之。倘恃己修,见不修行便生忽慢;自持戒,慢破戒者;自读诵大乘,慢无闻者;自解义,慢愚鲁者;自观心,慢口说者。人我山高,胜负情重,毕生勤苦,止成修罗法界去菩萨道远矣!(弘一法师《寒笳集》)

进了这个论坛,毋二听到很多高见,获益良多。毋二机根愚钝,兼之是新学,言辞难免浅薄,带个人偏见,在这里,毋二需向看到毋二文章的仁者致歉。在佛学的园苑里,毋二是个孩子,所以才敢如此淘气捣乱。

末了,奉上弘一法师的《 清凉歌集》(全集共五首词,这五首词递次渐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可惜找不到曲子),愿诸位心境常得清凉,愿人间更加谐和美好。

清凉歌集

弘一法师词 刘质平及其众弟子曲

清凉

清凉月,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洁,今唱清凉歌,心地光明一笑呵。
清凉风,凉风解愠,暑气已无踪,今唱清凉歌,热恼消除万物和。
清凉水,清水一渠,涤荡诸污秽,今唱清凉歌,身心无垢乐如何。
清凉,清凉,无上究竟真常。

山色

近观山色苍然青,其色如蓝。远观山色郁然翠,如蓝成靛。山色非变,山色如故,目力有长短。由近渐远易青为翠,自远渐近,易翠为青,时常更换,是由缘会。幻相现前,非惟翠幻,而青亦幻。是幻,是幻,万法皆然。

花香

庭中百合花开,昼有香,香淡如;入夜来,香乃烈。鼻观是一,何以昼夜浓淡有殊别? 白昼众喧动,纷纷俗务萦。目视色,耳听声,鼻观之力,分于耳目丧其灵。心清闻妙香,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古训好参详。

世梦

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人生自少而壮,自壮而老,自老而死。俄入胞胎,俄出胞胎,又入又出无穷已。生不知来,死不知去,蒙蒙然,冥冥然,千生万劫不自知,非真梦欤?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今贪名利,梯山航海,岂必枕上尔!庄生梦蝴蝶,孔子梦周公,梦时固是梦,醒时何非梦?!旷大劫来,一时一刻皆梦中。破尽无明,大觉能仁,如是乃为梦醒汉,如是乃为无上尊。

观心

世间学问,义理浅,头绪多,似易而反难。出世学问义理深,线索一,虽难而似易。线索为何? 现前一念心性应寻觅。试观心性:在内欤 ?在外欤? 在中间欤? 过去欤? 现在欤? 或未来欤? 长短方圆欤? 青黄赤白欤? 觅心了不可得,便悟自性真常。是应直下信入,未可错下承当。试观心性:内外中间,过去现在未来,长短方圆,青黄赤白。

毋二  2004.4.7 13:50:37    

(2286-20)  显示次数:2947(2440+507)     查看毋二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0 主题索引


转向网页顶端

微信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微信»发现»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青石快乐心139大道至简一心?

◇    程序占用服务器时间 USR + SYS 总计 0.01 秒    ◇   



转向网页顶端

妙法莲华 法华论坛 www.fahua.com  WiseForum1.0  Since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