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条 »论坛首页 »法华论坛·2003~2006   »论题组:2233  2004.3.13 14:42:59   法华微信 注册
 ZT:论 达 摩 禅---惟 贤〖nature.y〗(3.13 14:30) (2276)
 zt:惟贤法师访谈录〖nature.y〗(3.13 14:42) (2529)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 主题索引
ZT:论 达 摩 禅---惟 贤
论 达 摩 禅

惟 贤



  内容提要 达摩禅的核心理论是“壁观”,主要是比喻人心如同墙壁,要舍伪归真、消除一切执见。“二入四行”是达摩禅法入道途径。“理入”是对经教的理论思考,“行入”是禅的实践。达摩禅的具体实践是“四行”,即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达摩禅所包含的“藉教悟宗”内容,孕育和形成了自由解经的特点;达摩禅对《楞伽经》“如来佛性”的重视,为禅宗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


  关键词 达摩禅 壁观 二入四行 藉教悟宗



  戒、定、慧三学为佛学之总括,所谓“由戒入定,由定生慧”,定又处于联系戒与慧的枢纽,而禅是佛教定学之核心,太虚大师更把中国佛学的特质归为禅【参太虚:《中国佛学》,中国佛教协会,1994年。】, 以禅为中心的佛教宗派--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独有的影响最大的宗派之一,达摩被尊为禅宗中土初祖,他的禅法和禅学理论在中国禅学史和中国禅宗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极大的影响。可以说,不了解禅,就不能理解佛教;不了解达摩禅,就不能理解中国佛教。本文拟从达摩的事迹与传说、达摩禅的内涵和达摩禅的影响三方面对达摩禅作一初浅的评述。



一、达摩的事迹与传说


  一般认为,记载达摩事迹最早的也是比较可信的典籍当推北魏杨衒之撰《洛阳伽蓝记》(卷一)和唐道宣撰《续高僧传·菩提达摩传》,而又以后者较为详细。以后禅宗,尤其是南宗兴盛以来的灯录、传记等多带传说的成分。依此两种典籍的记载,达摩主要有以下一些事迹:菩提达摩,亦作菩提达磨,《续高僧传》记生于南印度,婆罗门种姓【《高僧传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1年,231b。】 ;《洛阳伽蓝记》又称其为西域沙门、波斯国胡人【周祖谟:《洛阳伽蓝记校释》,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26页。】。自幼聪明颍悟,志存大乘,冥心虚寂,对禅数之学尤其精通。南朝时由海路到达宋境南越,后又从此北行至魏。在洛阳见到永宁寺建筑之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岁,历涉诸国,靡不周遍,而此寺精丽,遍阎浮所无,极佛境界,亦未有此。口唱南无,合掌连日。又曾见洛阳所修建之梵寺金刚,亦称为得其真相。洛阳永宁寺建于北魏熙平元年(516),毁于东魏天平四年(534),达摩应在此期间游历嵩洛,其间可能曾到过邺地。达摩在游历中土的行程中,到处以禅法教人。由于达摩禅法与前此流行中土的禅法有异,时人闻所未闻,因此常常受到讥谤。抵魏后,游嵩山少林寺,在此独自修习禅定,人称壁观婆罗门。道育、慧可二沙门礼见达摩,亲近供养四、五年。达摩感觉他们学习禅法的真诚,以衣法相授。又将四卷《楞伽经》授与慧可说:“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弟子还有道副、昙林。东魏天平年间(534~537)于洛阳示寂。《续高僧传》记“不测于终”,也有记载称遇毒身亡。


  禅宗在中国兴盛以后,在达摩身上逐渐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传说,许多更成为禅门著名的公案。人们熟知的首先是达摩初到金陵(今南京)时与梁武帝的问答。梁武帝笃信佛教,即位以后建寺、写经、度僧、造像甚多,他很自负地询问达摩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达摩却说无功德。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回答这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达摩即渡江入魏。记载这个传说最古的文献应是敦煌出土的佚名《历代法宝记》(774年间撰)和唐代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二),以《景德传灯录》的记载最为完整,《碧岩录》又把它作为第1则“颂古”,广为流传,成为禅门众所周知的公案。其次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也相当著名。关于达摩晚年的事迹,传说他遇毒而逝,葬于熊耳山;又传魏使宋云自西域回国时在葱岭遇见达摩,时达摩手携只履翩翩独逝,这就是“只履西归”的传说。依上所述,关于达摩的事迹可以确定的有以下几点:第一,达摩为南印度人,在中国的活动行程大致是由南向北,活动的区域以洛阳为中心,活动的时间大约为公元5世纪末到6世纪初。我们之所以不认为达摩是波斯人,主要根据是从《续高僧传》所记来看,达摩所传授的禅法为当时人所不理解,即与当时流行的禅法有所不同,而达摩以前中土流行的禅法主要是安世高所传小乘安般禅,安世高乃西域僧人。达摩所传禅法与之不同,地分南北当是可以成立的因素,故认为达摩是南印度人更可信。因此达摩在中土的行程由南向北也可成立。第二,达摩所传禅法依据的经典是四卷《楞伽经》,其核心内容是“二入四行”。第三,达摩的直接弟子有道育、僧可和僧(道)副、昙林等。



 二、达摩禅的内涵


  记载达摩禅法的禅宗典籍很多,被作为达摩学说予以流传的的著述,最著名的当推《达摩论》。《达摩论》有两种:一是唐代净觉所撰《楞伽师资记·达摩传》中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由达摩弟子昙林记录而传出。昙林在序文中说,是他把达摩的言行集成一卷,名为《达摩论》;另一是达摩为坐禅僧众所撰《释楞伽要义》一卷,也名为《达摩论》。还有《少室六门集》上下两卷,包括《心经颂》、《破相论》(一名《观心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和《血脉论》六种。其他还有敦煌出土的《达摩和尚绝观论》、《释菩提达摩无心论》、《南天竺菩提达摩禅师观门》(一名《大乘法论》)等,以及朝鲜梵鱼寺所刻《禅门摄要》上下二卷,日本铃木大拙校刊《少室逸书》所收关于达摩诸论文。这些著述的内容大致相同或近似。


  一般认为“二入四行”是达摩禅法的核心内容。有关“二入四行”的记载,以《续高僧传·菩提达摩传》最为详尽。“然则入道多途,要唯二种,谓理、行也。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名理入也。行入四行,万行同摄。初报怨行者,修道苦至,当念往劫,舍本逐末,多起爱憎。今虽无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无怨忤。经云:逢苦不忧,识达故也。此心生时,与道无违,体怨进道故也。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苦乐随缘。纵得荣誉等事,宿因所构,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心无增减,违顺风静,冥顺于法也。三名无所求行,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道士悟真,理与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三界皆苦,谁而得安?经曰:有求皆苦,无求乃乐也。四名称法行,即性净之理也。”【《高僧传合集》,231b~c。】 知所谓“二入”指“理入”和“行入”,理入属于教的理论思考,行入是属于禅的实践,即禅法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义。“四行”指“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和“称法行”,其要旨在于以清净本性了悟佛法以至觉悟之境。


  “二入四行”又以“壁观”法门为中心。《续高僧传》记达摩感于道育、慧可之精诚,“诲以真法。如是安心,谓壁观也;如是发行,谓四法也。如是顺物教护”【同上书,231b。】。道宣在《续高僧传》卷二十一《习禅篇》末评价达摩禅法:“大乘壁观,功业最高,在世学流,归仰如市。”【同上书,284a。】 可见无论在达摩自己心目中还是在世人眼中,壁观确为达摩禅法之精髓。关于壁观的涵义,唐代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载:“达摩以壁观教人安心云,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岂不正是坐禅之法?”【《大正藏》卷四八,403c。】 所谓“壁观”应指“心如墙壁”,即心静如墙,而非传说中的面壁而观。


  达摩以《楞伽经》授人,表明该经与达摩禅法必定存在内在关联。《楞伽经》全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也称《入楞伽经》。共有四种中文译本,最早为已佚之北凉昙无谶所译《楞伽经》,现存三种,一是刘宋元嘉二十年(443)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又称《四卷楞伽经》、《宋译楞伽经》;二是北魏菩提流支译《入楞伽经》十卷,又称《十卷楞伽经》、《魏译楞伽经》;三是唐实叉难陀译《大乘入楞伽经》七卷,又称《七卷楞伽经》、《唐译楞伽经》。现存三种汉译本中,实叉难陀的译本与梵本比较接近,而求那跋陀罗的译本则最能表现此经的原始形态,流传最广,与禅宗的关系也最为紧密。《楞伽经》为印度佛教法相唯识系与如来藏系的重要经典,与禅宗相联系的主要内容当为:第一,“三界唯心”说。认为一切诸法都系“自心所见”、“自心所现”,是“自内证”。第二,“藏心自性”说。标明真妄的因缘,辨明邪正的因果,说明去妄归真的旨意及五法(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三性、八识、二无我(法无我、人无我)的道理。认为八识是阿赖耶识大海生起的波浪,阿赖耶识是“原因”和“根本识”,它是无始以来的本体。阿赖耶识也就是“如来藏”。明法身之常住,以示真妄、生灭、平等之相。全经以离名绝相的第一义心为宗。重心为本体,立证无相,乃达摩、慧可所谓“南天竺一乘宗”以《楞伽经》为其禅法经典依据的初衷。道宣《续高僧传·习禅篇》论曰:“审其所慕,则遣荡之志存焉。观其立言,罪福之宗两舍。详夫真俗双翼,空有二轮,帝网之所不拘,爱见莫之能引。静虑筹此,故绝言乎。”吕澂认为原始禅宗思想和四卷本《楞伽》密切相关,分析慧可重视《楞伽经》的原因在于经文明白解释了佛性和人心的关系这一点,并且这是受达磨谈禅提出借教悟宗的理入法门的启发所致 【参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附录《谈谈有关初期禅宗思想的几个问题》,中华书局,1979年。】。汤用彤认为《楞伽经》虽为法相有宗典籍,但其说法,处处着眼在破除妄想,显示实相,所明实在无相之虚宗。所谓“南天竺一乘宗”即上承《般若》法性之义【参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19章,中华书局,1982年。】。据上述,达摩禅法之要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菩提达摩在北魏传授的是以《楞伽经》为依据的独特大乘禅法。第一,提出了“理入”和“行入”的“入道”途径,即“二入四行”。第二,禅法的核心理论是“壁观”,其内容为“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这种特重心性的大乘壁观,主要是喻人心如墙壁,中直不移,从认识上舍伪(抛弃现实虚妄世界)、归真(追求超世俗的真如世界)、无自(否认个人存在的真实性)、无他(否认他人以致整个客观世界存在的真实性),排除一切执见。第三,禅法的具体实践是“四行”。即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四行着重在于劝人在日常生活中去掉一切爱憎情欲,严格按佛教教义苦下功夫。“理入”与“行入”结合起来,就是达摩所传授的简易禅法。达摩禅法突出的特点在于“藉教悟宗”,即启发信仰时不离圣教的标准,构成信仰以后教人“不随于文教”,即不再凭借言教的意思。二入之中以理入为主,行入为助。其理论基础在于“如来佛性”。总之以究明佛心为参禅的最后目的。以后禅宗“直指本心”和“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宗风实滥觞于此。



三、达摩禅的影响


  达摩在中国的影响最大者莫过于被尊为中土禅宗初祖,达摩禅法成为禅宗法统相续的心脉所在。《楞伽师资记》推求那跋陀罗为初祖,菩提达摩为二世,下以神秀为七世。慧能法嗣神会坚持南宗为正统,肯定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主张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六代一脉相承。吉迦夜、昙曜译《付法藏因缘传》等又有西天世系的说法。智炬《宝林传》以印度自迦叶传至师子比丘为二十四世,继以婆舍斯多、不如蜜多、般若多罗至菩提达摩为二十八世。此说为五代南唐泉州静、筠二师所集《祖堂集》、永明延寿《宗镜录》所继承,宋代道原《景德传灯录》和契嵩《传法正宗记》也依此记载禅宗世系,遂成为正统的禅宗传承说;在佛学理论上,达摩禅所包含的“藉教悟宗”的内容,孕育和实际形成了自由理解经典的特点;对《楞伽经》中“如来佛性”的重视,将法性与般若两系统一起来,为禅宗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达摩禅经慧可等的发展,至慧能处成为最具中国化特征的佛教宗派,“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风格不仅对佛教的影响巨大,对中国传统文化其他方面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



 〔惟贤,1920年生,四川蓬溪人。早年追随太虚法师、印顺法师等学习法相理论。现为重庆佛教协会会长,重庆佛学院院长,重庆慈云寺方丈。发表有《惟贤法师诗文集》等。〕http://www.guoxue.com/magzine/zgcx/zgcx112.htm

nature.y  2004.3.13 14:30:36    

(2233-1)  显示次数:2276(1446+830)     查看nature.y的所有文章 给nature.y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 主题索引
zt:惟贤法师访谈录
发扬玄奘精神 促进弘法事业


——惟贤法师访谈录

  惟贤法师早年出家,15岁即就读于汉藏教理院,追随太虚法师、印顺法师、喜饶加措喇嘛和雪松法师等,比较系统地学习了法相唯识理论。曾主编《大雄》佛教月刊,主持多所佛学院的教学,出版有《惟贤法师诗文集》。现任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重庆慈云寺住持。虽然已届八十高龄,依然精神矍烁。3月22日,在陕西铜川市召开的第二届玄奘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他愉快地接受了本刊编辑部的采访。   

  编辑:法师长期研究玄奘慈恩宗理论,能否先谈谈对玄奘法师的认识?

  惟贤法师:这次能参加第二届玄奘国际学术研讨会,非常高兴。当年玄奘法师有一半以上佛经在铜川的玉华寺(玉华宫)译出,尤其是带病译出六百卷《般若经》后,不久即圆寂于此。上午参观了玉华寺遗址和玉华玄奘纪念馆,非常激动。我年青时即读过《大唐西域记》和有关玄奘法师的传记。我认为玄奘法师有两点特别值得学习。一是他高尚的品格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西行求法,历尽千辛万苦,前后学法十七年,回国后更是译经讲学不辍。唐太宗爱其才华,劝他还俗从政,他不慕虚荣,婉言谢绝;他信仰坚定,生活淡泊,临终前还嘱咐弟子们不要买棺材,将遗体置于殿外山谷间即可。其高风亮节堪作万世楷模,故鲁迅也赞扬他为民族的脊梁。二是他广参博究,治学严谨。不仅深研唯识法相,而且还广泛学习大乘空宗、小乘乃至印度哲学,因而能高树法幢,在印度赢得“大乘天”的声誉,在国内成为一代宗师。弥勒菩萨指示菩萨学处当于五明中求,玄奘法师世出世法兼学,较好地体现了大乘佛教法门无量誓愿学和二谛融通的精神。

  编辑:从当今来说,应如何发扬玄奘精神?

  惟贤法师: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六届代表会议上,赵朴初会长提出了加强佛教界自身建设的号召。其中信仰建设、道风建设、人才建设十分重要,这方面玄奘法师可以作为我们的楷模。铜川市举办第二届玄奘国际学术研讨会,很有意义。我认为,无论是纪念玄奘法师还是纪念中国佛教二千年,都应突出佛教的哲理性和文化性。玄奘法师在一千多年后还能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推崇,他的著述被译成各国文字广泛传播,充分体现出佛教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文化性。然而由于历史传统的影响,佛教界多安于现状,关起门来谈佛教,居士们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引导,缺乏明确的理念和信仰,多数只是从形式上学佛。因而佛教不被人理解,以致被斥为迷信。如今科学日益昌明,新世纪即将到来,若佛教仍因循守旧,就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无论是僧人还是居士,都要深入研究、大力传播佛法真理。如办好各级佛学院、开办各类培训班;编辑出版佛教报刊和书籍;举办讲经法会;搞好佛经流通处;甚至利用电台、电视台弘扬佛教文化等。

  其次,要突出佛教的伦理道德和净化社会的作用。大乘佛教的宗旨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要真正实现,还得落实于心灵的净化。唯识宗的最高理论就是“转依理论”,即所谓转染成净,转迷为悟,转识成智,转烦恼为菩提。要实现转依,须经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趣向究竟位。学佛不可能一步登天,须循序渐进,要务实不要务虚,首要的是完善人格。这方面玄奘法师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因此要提倡人间佛教,以避免那种无补于人生的高谈阔论或只谈后世的流弊。

  编辑:法师如何看待慈恩宗在玄奘法师圆寂后不久即趋消沉?我们从中应汲取哪些教训?

  惟贤法师:玄奘法师身处唐代鼎盛时期,政治昌明,文化繁荣,人民的文化素质比较高,因而法相唯识学得以兴隆。后来遭遇会昌法难,慈恩宗经籍大量散失,加上唐末五代社会动荡,士大夫重空想不重实际,而老百姓只想到生后如何如何,故不重文字、简便易修的禅宗和净土宗大为流行,自然法相唯识学少人问津。倒是日本、韩国法相唯识经籍保存完好,讲学不断。此外,慈恩宗所宗依的经论多,六经十一论多依据因明解说法相,逻辑性强,比较繁琐,故难于普及。中国佛教天台、华严、禅宗、净土等各宗都讲修心,净化心灵,乃至达到无漏无分别的境界,各宗是一致的,不可偏执。但要明白,佛教讲闻思修,讲教理行证,光修而不学,盲修瞎炼,是很危险的。近代科学发达,人们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哲理性、逻辑性强的法相唯识学日益受到重视,大学和研究机构也喜欢研究和教唯识法相。因此从修行和弘法来说,当今应以唯识学为中心。说到教训,我看还是唯识宗的经典太多,法相繁琐,不通俗。所以要努力使唯识宗经论大众化、普及化,要编写出初中高的唯识学教材和普及性读物。

  编辑:在内地,只在宗教场所可以宣传宗教,然而相当一部分寺院并没有充分运用自己的这一阵地来弘扬佛法。法师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惟贤法师: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中国人修庙塑像做功德的观念重。作为僧人,学法弘法才是最主要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由像显,但若无人讲解弘扬也不行。佛经无不强调“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诸布施中,法施第一”。佛经中有“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的偈子,并将缘起法视为佛的“真身舍利”。因此弘扬佛法、续佛慧命,才是最大的功德。

  修建寺院是可称赞的。但值得警惕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借修庙敛财,或住庙不弘法,争权夺利;教外有不少人借修庙搞旅游、搞经济,染污了佛教,把佛教的真精神给掩盖了。这成了一大痼疾,应引起广大佛教徒的警觉,大力扭转这个局面。佛教界要在全国树一些学修佛法、弘扬佛法的典型,要以各种方式弘法,把有限的经费多用于这些方面,真正是为利益众生。若一味因循守旧,佛教前途亟亟可危。正如国家贫穷落后要挨打一样,佛教落后了就难免遭淘汰。

  今天我们纪念玄奘法师,就是要发扬玄奘法师求法弘法的精神,重现当年那种突出佛教文化的氛围。并不是庙修得越多越好,关键在培养佛教人才,建立健全佛教文化机构。

  编辑:改革开放以来,各地佛学院也办了许多,培养了不少人才,但讲经说法的人却很少,这是什么原因?

  惟贤法师:原因很多,一是佛教教育从“文革”以后才恢复,佛教人才有断层,青黄不接;二是各地佛学院办了许多,但步调不一致,教材不统一,初中高三级佛学教材一直没有编出来,教学难于规范,师资缺乏。研究佛学绝非二三年之功,我很赞成香港永惺法师提出的三个五年的教学计划;三是寺院住持或当师父的不能只想着多收徒弟,而要考虑如何教好徒弟、管好徒弟。但一些师父带徒弟,往往满足于形式或寺院日常应酬,忽略了从教义上佛学上教好徒弟,未能把寺庙真正作为弘法场所,有的甚至把寺庙当作个人私产。这种情形流弊极大,不改变不行。佛教人才从居士中来或从小庙中来,寺院住持和当师父的责任重大。若各自为政,没有全体观念,佛教的确亟亟可危。

  由于政策落实,寺院经济收入增加,富起来了,这是好事,但若不会用就会坏事。对于寺院收入,应一份用于日常开支和维修寺院;一份用来搞文化教育;一份投入社会慈善事业,这样才能体现佛教的真精神,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编辑:现在社会上伪气功或附佛外道不少,给佛教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法师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惟贤法师:关于附佛外道,是当前佛教界应予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例如FL功就流毒很大。它以法轮之名行反法轮反佛法之实,在理论上是一个大杂烩,却凌驾于儒释道之上。李洪志严重曲解佛法,如将法身与大梵天的神我混同。佛法讲八识,非断非常,缘起性空,是无我的,他偏偏把法身描述为可创造世界的神我,佛法中对此早就批驳过了。不久前,一些FL功弟子在慈云寺门前拉起宣传横幅,练FL功,甚至阻止居士进庙烧香礼佛,这是对合法宗教的干扰破坏。我知道以后,经向宗教主管部门和公安部门反映,他们才撤离。听说练FL功的不看病不吃药,然而有病不治而死人的事时有所闻。FL功既非宗教,又不为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承认,国家新闻出版署早已明令将出版的李洪志《转法轮》等书收缴封存。象这样危害群众身心健康的非法的附佛外道,应吁请国家有关部门明令取缔。从佛教界来说,附佛外道之所以盛行,关键还是佛教弘法人少,正法不昌,以致邪教得以开辟阵地,占领市场。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大弘法力度。若寺院有人才,重视讲经说法,有丰富的佛教文化活动,附佛外道就兴不起来。

  (常正整理)
http://fy.fjnet.com/dharma/9904/g9904f11.htm

nature.y  2004.3.13 14:42:59    

(2233-2)  显示次数:2529(1732+797)     查看nature.y的所有文章 给nature.y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 主题索引


转向网页顶端

微信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微信»发现»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lucky桑秋法成,万法一心

◇    程序占用服务器时间 USR + SYS 总计 0 秒    ◇   



转向网页顶端

妙法莲华 法华论坛 www.fahua.com  WiseForum1.0  Since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