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条 »论坛首页 »法华论坛·2003~2006   »论题组:1677  2004.11.7 17:31:30   法华微信 注册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行传 〖Dorje〗(9.20 9:55) (4657)
 萨迦法王谈钦哲仁波切〖Dorje〗(9.20 9:56) (7860)
 蒋扬钦哲甯波车简介〖Dorje〗(9.20 9:57) (9098)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Dorje〗(9.20 10:01) (9613)
 顶礼(内空)〖tyro〗(11.5 20:55) (9539)
 轮回是战场,菩萨是勇敢的战士〖Dorje〗(9.20 10:02) (9128)
 不分教派--专访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Dorje〗(9.20 10:03) (9115)
 慈 悲 与 信 心 〖Dorje〗(9.20 10:05) (9037)
 金刚乘的外相与内在意义〖Dorje〗(9.20 10:07) (9512)
 我等受益匪浅〖星光引路〗(9.27 23:30) (9.27 23:41) (9590)
 无知始于当下〖Dorje〗(9.20 10:08) (9051)
 四共加行与四加行〖Dorje〗(9.20 10:09) (9105)
 末法时期如何成为实修者〖Dorje〗(9.20 10:11) (9230)
 智慧与慈悲〖Dorje〗(9.20 10:12) (9090)
 給修道者的建言 〖Dorje〗(9.20 10:13) (9083)
 在金剛乘的道路上〖Dorje〗(9.20 10:15) (9033)
 奢摩他之開示 〖Dorje〗(9.20 10:16) (9179)
 什么是佛法 什么不是 〖Dorje〗(9.20 10:17) (9131)
 忠告〖Dorje〗(9.20 10:18) (9059)
 佛法概要 ZZ〖Dorje〗(11.4 14:19) (9168)
 深心顶礼仁波切。(内空)〖iamfisher〗(9.21 17:38) (4686)
 愿仁波切长住世,引导众生得安乐。(内空)〖tyro〗(9.22 11:24) (5060)
 此主题贴极为精彩,我顶,我礼!(内空)〖一语道破千行万行〗(10.12 18:59) (5163)
 希望那位师兄上传一下这位大德的著作,大家学习学习!〖烈日〗(11.6 11:07) (5078)
 中华佛典宝库/藏外佛典/藏传佛教典籍〖嘻嘻哈哈〗(11.7 17:31) (5127)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 主题索引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行传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行传

二千五百年前,佛陀降临世间,他所传下的教证二法,由於过往上师及善知识们的执持与弘扬,使得至今仍有佛法可以听闻。也由於他们的指导,使我们入佛们之后,知道要去恶行善,进入解脱遍智的道上,他们的功德是等同佛陀的。西藏四大教派中有一最重要的口诀就是「要知道上师善知识的恩德比佛陀还要高、还要大」。说明了上师的重要。

知道上师的重要后,必须对上师有信心、相信上师,但是对上师的信心要如何产生呢?就是要了解上师的生平事迹,对上师的信心自然生起。不论是显教或密教,对上师的信心,都要透过上师行传的了解,因此听闻传记就显得非常重要。



第一世 蒋扬钦哲旺波

第一世汤杰千巴蒋扬钦哲旺波的名字是蒋噶旺贝蒋千,第二世的名字是确吉罗卓,第三世的名字是突登却吉嘉措;在这三世仁波切的名字之前,都要冠上「汤杰千巴蒋扬钦哲旺波」,这个名称为蒋贡康楚仁波切所赐。

汤杰的意思为一切,千巴是知道,合译为「了知一切」。所谓「汤杰千巴」意即没有一样不知道的,是全知的;这四个字的涵义是不容易做到。以世间法来说,要精於歌唱、舞蹈等技巧,就得花上一、二十年的工夫,更别提要完全了知了。因此蒋扬钦哲旺波名字之前冠上「汤杰千巴」就是意谓他对一切所知法的要点完全了知,而且对於西藏八大教派,他没有不知道的。

蒋扬钦哲旺波到卫藏、西康等地游学参访十三年,在这十三年当中,亲近了一百五十位上师,接受他们的教法、口传、灌顶及教导。曾依止过一百五十位上师的,在西藏是绝无仅有的。他所依止的一百五十位根本上师都是不分教派的上师,其中不共的根本上师有四位,女性上师也有四位。他将依止一百五十位根本上师所听闻的教法集结成七百大册,这就现在来说是无法计算的。以大藏经为例,共约四百册,而七百册是远大於四百册的,所以它难以计数。即使全世界最大的图书馆里西藏教法的藏书也不可能有七百册,且要七百册均是不同的教法,更是困难。就密续教法而言,目前存在的只有五、六种之多,如:幻化网、喜金刚等,但当时蒋扬钦哲旺波就已听闻到二十七种;他不但将所听闻的教法合集为七百册,并且加以修学,他亲口讲说自己对每一教派都非常熟悉;所以他是经学习后而成为智者、博学多闻的。试问世间能读上七百本书的人有多少?且对於所学的七百册教法,不只是读诵而已,听闻后,又自修自学。且所听闻的是七百大册而非七百小册;因此蒋扬钦哲旺波的博学多闻和智慧是不可思议的,这就是所谓的「了知一切」。

其次,「蒋扬」是文殊的名字,即诸佛的智慧称为「蒋扬」。西藏有很多上师是文殊的化身,而我们说蒋扬钦哲旺波为文殊的化身,是根据几个原因来说的:文殊真实名经上记载:「赤松德真王是文殊化身」此乃佛陀亲口授记的。

赤松德真王在西藏有身语意功德事业五个化身,如:第五世的达赖喇嘛是赤松德真王的事业化身,而其五个化身的总集就是蒋扬钦哲旺波。莲师也授记里赤松德真王的五个化身会总集於蒋扬钦哲旺波,并且说他出生时就有头发。当蒋扬钦哲旺波出生时,果真如莲师授记般,头发长及耳际;也就是一出生就是长发。蒋扬钦哲旺波在他自己的传记也提到,他出生时就得到莲师和文殊的摄受。他出生时,天空中出现「第」字的声音,当时他的心并非一般的意识,而是已了知一切法,且对於他以前所有的转世及过去所做的事,嘹若指掌。他对寻获的法本或佛像,一看即刻知道它是写於或制於什么年代。比如第五世达赖喇嘛时的法本,他一看就知道是第五世达赖喇嘛时代的。再说到蒋扬钦哲旺波有肚子痛的毛病,为什么呢?他回忆起自己还是一位印度班智达时,名叫拿吉宁千。当他在没有人烟的山上修行时,一天一位外道国王带著臣子来到他修持的地方,歌舞饮酒、尽情欢乐;开心之际,他们商议要做一件大事。有臣子建议去抢夺其他国度的村镇,搜刮他们的钱财,有些则认为:「若能毁灭佛教,使他们改信我们的教法,这才是好事。」建议一提出,国王和其他臣子都一致赞同。当时空行母授记说:必须由拿吉宁千班智达诛除这些国王及大臣才能拯救佛教,若拿吉宁千不将他们诛除,佛教将此毁灭。因此拿吉宁千化为一头牛。牛一出现,国王及大臣们完全还来不及知道它从哪儿来,就以牛角将他们骶死;由於这个缘故,蒋扬钦哲旺波才有肚子痛的果报。

又在第一世蒋贡康楚仁波切殷切祈请下,蒋扬钦哲旺波写下宁玛巴一百多位伏藏师的传记。这是他於禅定的净相中,了知这百位伏藏师的出生年月、出生地点、父母是谁、住世几年、取出何种教法等等,除了文殊菩萨之外,是没有任何人办得到的。当时若你知道八百多年前有位名叫多杰汤美的伏藏师,其余别无所知,以此请教蒋扬钦哲旺波,只要他稍作禅定,便能清楚的告诉你他是什么时代的人、出生在何处、取出多少伏藏教法、现在仍有多少伏藏教法留存世间。所以他是文殊化身,他的了知是没有任何障蔽的。

钦哲的「钦」是智慧的意思,「哲」是慈爱的意思,指对所有的众生就如同母亲对独子般的慈爱。「旺波」是最好的、最上的意思。蒋扬钦哲指的是文殊菩萨现出人身,用意就是为了利益人道的众生。蒋扬钦哲旺波住世七十三年间,所做一切都是利益众生的事,除此之外其他都没做。他如何利益众生呢?可以外传、内传、密传三部分来讲。

外传讲的是他的父母亲、出生到圆寂前依止的上师、接受的灌顶、教法、如何传给弟子、一生如何修持、修建几座寺庙、塑了多少佛像等等。这些由蒋贡康楚仁波切写下,已有英文版发行。

内传记述他亲见到八大教派的上师、本尊,且得到他们的摄受,并获得八大教派近传承的教法等,这些以我们来看都非常神奇。

密传记述他经由不同途径,亲见印度班智达、成就者等传授给他七种教诫,也就是密传中提到的气脉、明点的部分。

佛陀降临世间,转法轮是佛陀的利生事业,那么蒋扬钦哲旺波的利生事业又是如何呢?在他的讲述下由蒋贡康楚仁波切写成了五部大藏教法:大宝伏藏、所知法遍布(了解这个法后,其他的法都能了知)、教授藏、噶举语藏、广大教敕等五部大藏。这些教法至今仍然存在,很多上师都还在教授及口传。另有二部是过往印度修行教法全集和续部全集,现今萨迦法王在印度各地都还在传授这二部全集的教授和灌顶,其中续部全集灌顶花了十年的时间。这二部全集是蒋扬钦哲旺波收集后,指示其弟子写成的;它们的存在是他的恩德,我们才得以修持。

以上为名字的意义-「了知一切的文殊悲智最上」的解说。

蒋扬钦哲旺波出生在白玉县的NaMoNa顶波家族(至今仍存)。他住锡的寺庙是现今的宗萨寺;他因寺名宗萨而被称为宗萨蒋扬钦哲旺波。目前西藏存有四个教派,过去有八个教派,而蒋扬钦哲旺波是通达一切教派。若有人问他,你的教派是什么?他一定回答是释迦牟尼佛教派。在他之前,并无不分教派的教派,不分教派是在蒋扬钦哲旺波时代产生的。各位大部分是宗萨仁波切的弟子,对自己上师的传记一定要了知。若要考证其是否属实,可以阅读过去所留下的文字。了知以后,就要修学对上师的信心和恭敬之心。经由上师的传记,对上师生起信心,这种信心就十分坚定。

席间有人问:「蒋扬钦哲旺波和伏藏师秋吉林巴的关系为何?」

蒋扬钦哲旺波有六位伏藏师弟子,在这六位当中,和他互为师徒的就是秋吉林巴。大伏藏师秋吉林巴是赤松德真王第二个儿子的化身,而蒋扬钦哲旺波又是赤王的化身,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他们二人有七世父子的关系。

秋吉林巴从岩洞中所取出的伏藏教法是意修持、除障的教法及金刚鬘的伏藏法,三者是蒋扬钦哲旺波和秋吉林巴共同的伏藏教法。秋吉林巴共有四位根本上师,其最重要的根本上师和大圆满最根本的上师就是蒋扬钦哲旺波。秋吉林巴在其座下接受萨迦派普巴金刚教法时,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降伏了二十一位的魔障,并在梦中看到蒋扬钦哲旺波就是普巴金刚。第二个接受的是扬大本尊灌顶,灌顶时看到灌顶上师就是本尊,并看到上师背后有空行母,为上师撑著一把孔雀羽毛伞。由於秋吉林巴对上师的虔诚恭敬,在上师的加持下,五轮中喉轮的喉结因此而解开,这使得他在写伏藏教法时,将空行文字写成一般的藏文时,变得非常容易。吟唱道歌,也变得没有障碍。接受贝玛宁体灌顶时,看到的上师蒋扬钦哲旺波就是贝玛那密渣,也看到了一发母护法。当一发母出现时,大地震动。一发母必并说将在三年内赐给上师和弟子成就。其次,在接受无死度母心髓时,亲见到自己的上师就是度母,在整个灌顶的过程中,秋吉林巴见到自己上师的手、脚掌心上各有一只眼睛,额间亦有一眼、见到上师共有七只智慧眼。另外一篇授记文写到「伏藏王的眷属」,伏藏师之王指的就是蒋扬钦哲旺波,而「眷属」在授记文中就写到秋吉林巴。因此秋吉林巴和蒋扬钦哲旺波的关系是非常的深且密切的。

蒋扬钦哲旺波亲见过很多的上师和本尊,包括莲师、贝玛那密渣、依喜措嘉等。他只要念几次七句祈请文即能亲见莲师,然而讲这些亲见上师本尊的情景彷若在讲故事一般,意义并不大。但若依其名号来解释这一段,仔细想想便可知道,蒋扬钦哲旺波已经成佛了;既已成佛则所有业都是清净的,亲见上师本尊、得授记是自然的了。三界轮回中的众生,就是有烦恼障、所知障和习气障,所以对一切法无法了知。如:对於昨天发生的事,今天已不记得;明天将发生什么事,今天也无法预知。为什么我们会不知道或忘记呢?那是因为我们的所知障、习气障并未清除,若能清除则就能了知一切了。

视上师为凡人,则自己只是一般凡夫,所获上师的加持,也只是普通人的加持。如果视上师为有功德者,则自己稍微有功德,也能获得上师慈悲的加持,对自己是有利益的。如视上师非常珍贵,上师在此世间是非常稀少,如奇珍异宝般稀少,会非常重视他,加持也就不可思议。

上师的事迹必需与一般上师相符,而共同的事迹又必需不同於其他上师,这才能显出其不共、其特别。钦哲旺波的传记与其他上师相吻合,如:一开始是依止上师闻法,修持、再为他人灌顶,此事迹与一般人相同;另外还要更殊胜、不同:依止一百五十位上师、听闻七百多教法、为别人灌顶次数多到无法计数,还磨破两个宝瓶,受教的弟子也非常有名,如雪谦嘉察等。可以看出与其他上师相符,但又特别殊胜不同。目前有人到尼泊尔与法王合照,回到台湾后,说他与法王平起平坐,自称为法王,他的行传就与一般人不吻合。

这些年来台湾的上师多如雪片般的降下,其中有真有假,如每位都亲近,也是相当困难,何况依止一百五十位;接受纯正的七百册不同教法、并实际修持,更难以想像;从三十八岁到七十三岁,足不出户闭关,还能完成五部大藏、其利生事业,无法思议。诸如此类,已经了知上师事迹,再思维自己的上师与他人不同,思维后所生起的信心,将会非常稳固。透过这样的观察,会发觉自己的上师比连花生大士、贝玛那密渣还要殊胜,因为连师的行传只是事迹,没有让我们思维、观察的空间,而钦哲旺波,是近代人亲眼见到的,是可以观察思维的。不对自己的传承,仔细观察思维,对传承的信心,即会不稳,随时都会改变。



第二世 蒋扬确吉罗卓


扬钦哲旺波在他所寻获的伏藏法中,授记到他圆寂后,他的心会融入五台山贝玛那密渣的心中;融入之后会再转世到西藏来利益众生和佛法。转世后,会有身、语、意、功德、事业五个化身,五个化身又各会有五个化身,总共会有二十五个化身来利益众生。蒋扬钦哲旺波的五个化身,将会由自己的弟子来护持和照顾,并住在他们的寺庙中。例如:蒋贡康楚仁波切就是主要护持者之一,他所认证的一位蒋扬钦哲旺波化身,出生在北瑞称北瑞钦哲,迎请入寺庙后称为巴旺钦哲仁波切,曾为蒋中正迎请至中国。蒋贡康楚仁波切并认证另一位化身,住在宗萨寺,十三岁时圆寂。卓千寺的卓千仁波切也护持一位旺波的转世。雪谦嘉察仁波切认证的转世住在雪谦寺中,即是顶果钦哲仁波切。还有噶陀寺的却吉罗卓也是经由蒋贡康楚仁波切所认证的,是蒋扬钦哲旺波的事业化身。

却吉罗卓仁波切生於蛇年,父亲是位大伏藏师。十三岁时由噶陀寺的锡度仁波切将之迎请至噶陀寺,在寺里住了五、六年之后,恰遇那位住锡宗萨寺的钦哲仁波切圆寂。当时护持宗萨寺的是蒋扬钦哲旺波的侄子,向锡度仁波切禀告后,即将却吉罗卓仁波切迎请回宗萨寺。到了宗萨寺却吉罗卓仁波切也经由不断地学习,学问渊博而通达。他有四位不共的根本上师,其中萨迦派的上师是洛卓旺波,在其座下受教,由於上师的加持使他亲见到自心的实相。第二位根本上师噶陀锡度却吉蒋措,在其座下接受了三种戒律(别解脱戒、菩萨戒及密乘戒)。第三位根本上师即第三世多竹千仁波切登多宁玛。第四位是安卓竹巴仁波切,在其座下接受了大圆满心髓的教法。以上四位为主要上师,其他尚有五十一位上师,共依止了五十五位上师。而和却吉罗卓仁波切互为师徒的,有现住在尼泊尔的贾札仁波切及在锡金钢铎的多竹千仁波切,还有顶果钦哲仁波切等主要的弟子。在却吉罗卓仁波切弟子当中,就我所认识的,仍在世间的尚有一百多位。例如:住在锡金钢铎的佛母、储熙仁波切、敏林赤千仁波切、萨迦大部分的上师和白教的上师都是钦哲仁波切的弟子;西康也有五、六位堪布。堪布贡噶旺丘和堪布阿贝也是他的弟子。

却吉罗卓仁波切一生闭关的修持,前后加起来有十四年之久,毕生的著作有二十二册,他二十五岁创办康杰宗萨佛学院,一直到现在,西康、印度也都有宗萨佛学院。又如:佛陀的教证二法中的教法之所以能在西藏历久不衰以及萨迦巴的教法之所以能住世,完全要归功於钦哲仁波。他为了要执持正法,在嘎巴嘎仓设有关房让行者在此修持八大教派的教法。并於德格印经院成立关房,让行者修持道果的教法。他一生都在给予灌顶和口传,而他所塑的一尊青铜塑金佛像,在西康是最大的一尊。以上是却吉罗卓仁波切共通的外传。

却吉罗卓仁波切共通的内传──他小时候住在噶陀寺时,噶陀锡度仁波切常问寺庙中年纪轻的转世祖古,他们的梦境为何?有的说梦见喇嘛,有的说梦见到班智达或大成就者,只有却吉罗卓仁波切一再地梦见自己是在家人,留长发、绑辫子、身穿丝绸的蓝袍,右耳戴著松耳石的耳环。当时锡度仁波切就说这是非常奇异的。其他的祖古於是称他为在家祖古。其实他所梦到的这位在家居士就是赤松德真王。还有当他於噶陀寺寒林(尸陀林)中修行时,有天晚上,当他念诵到一位本尊咒语时,月亮现出,他看到萨迦寺在月中,如此景象浮现了很长的一段时间,这是他有一世曾为萨迦家族后代的原因。有时候他的心不知到哪儿去,当前的景象消失了;有时又浮现出第五世达赖喇嘛的转世或第六世达赖喇嘛或大圆满的上师吉美林巴的景象。在宗萨寺他亲眼看到汤东嘉波坐在宗萨寺上师的座椅上,手拿水晶为他指示心的实相。有次当却吉罗卓仁波切一大早起来修十六罗汉供养仪轨时,看见释迦牟尼佛及声闻众的弟子和十六罗汉从虚空中飘降,进入宗萨寺内。还有一次,在十五月圆时,看见了宗喀巴祖师在月中,结说法印、穿三法衣,并见他融入自身。而密勒日巴尊者的习气也经常在他心中显现出来。还亲见宁玛巴的祖师龙钦然蒋九次。

传记中也提到却吉罗卓仁波切亲见到印度的大成就者沙拉哈,在其座下接受了密咒乘不共的第三灌和第四灌的近传承和教法。钦哲仁波切的日记中统计,自己到铜山净土面见莲师,接受灌顶、授记、口传共达九到十次之多;依喜措嘉佛母和他也是如影随形不分离,经常给予授记并为他清除障碍。他在为弟子灌贝玛宁体时,也经常见到贝玛那密渣坐在坛城内蓝色的光圈中。传记中提到他到印度喀林邦山上看日初时,心中想著东方有五台山,五台山住著贝玛那密渣;於是太阳一出现,马上转为贝玛那密渣为他灌顶、授记。

他并亲见过莲师几位重要的伏藏弟子,从那儿接受了伏藏教法和灌顶。例如:他亲见到在吉美林巴的顶上有持明总集的坛城,里面有持明圣众。在其喉轮处出现单尊依喜措嘉的坛城,坛城内亦有依喜措嘉的圣众。其心轮出现八大嘿噜嘎坛城及圣众,在脐轮处看到普巴金刚的坛城及圣众。密轮处见到一发母的宫殿。当他祈请时,见到各轮圣众身上放光为他灌顶,之后光再收回本尊圣众身上;光在放收之后,吉美林巴五处的圣众身上都放光,融入吉美林巴的身上和吉美林巴合而为一。之后再见到吉美林巴化光融入他自己的身上,此时吉美林巴与却吉罗卓仁波切无二无别。

再如大宝伏藏里面有二千多个坛城的本尊教法,却吉罗卓仁波切知道噶玛巴的儿子第二世蒋贡康楚仁波切大宝伏藏的传承非常纯净、非常好,他想得到这个传承的灌顶。於是当他祈请时,就看到康楚仁波切和莲师是一体的,且由他心中放光,放射出无量无边的本尊空行圣众,再从无量无边的本尊圣众中化现出大宝伏藏中所有教法的坛城,在坛城内又有主尊和眷属圣众们。他不但看到不同的坛城和本尊圣众,而且在同一时间,於不同坛城前接受所有不同本尊圣众坛城的灌顶,之后这些本尊圣众全部融入莲师身上,莲师再为却吉罗卓仁波切灌顶,再化光融入却吉罗卓仁波切的身上和他合而为一。像这样的事迹是一般凡夫所难以想像的。

还有当他见到蒋贡米帕仁波切时,米帕仁波切身穿游牧民族的衣服,不断向他祈请之后,米帕仁波切转变成四臂双运文殊菩萨,他看到四臂佛父佛母的文殊,在其顶喉心脐密五处有身语意功德事业五部的文殊和佛母双运;亲见这个景象后,看到文殊菩萨手上的剑朝他砍来,当时他的执著心全部消失,心的意识转为「第」字进入对生文殊口中,到文殊身上的五处,受不同文殊的五个灌顶,受完后从文殊密处出来,「第」进入坛城中,转为却吉罗卓仁波切的形相,文殊菩萨则转为米帕仁波切,手拿一法本(法本发出子、母音的咒音)为却吉罗卓仁波切灌顶。当他接受灌顶后,他把法本全部吃下,子母音的咒字和「第」字刹时遍满全身,他的身体如彩虹消失在虚空中一般,完全化空。

他也一再亲见到宁玛派中重要的教传派和伏藏派的上师,从他们接受了不共传承的教法。当他修护法的时候,他曾见到雷登护法(四臂智慧尊的护法),对他非常的恭敬,弯著身聆听他的指示。

他也曾亲见一发母;在浓烟中只见一发、一眼、一齿、一乳的一发母在听他的指示,之后即融入他的脐处,拙火阿喜里面。也曾亲见大护法贝噶王骑大象来到宗萨寺,然后将象系在门口,自己徒步入寺见他,向他顶礼并聆听吩咐。

像萨迦巴的祖师毗哇巴,也亲见过几次。一次亲见毗哇巴传道果时,毗哇巴用脚踢他的身体;当他被踢到时,整个身体顿时消失,心念进入到无念的境界中,身体消失转成为喜金刚。毗哇巴也转成喜金刚的形相,手拿宝瓶为他做瓶灌等。获得了道果近传承的教法。凡接受道果教授的第子,都知道这个过程。

乌金督佳仁波切接下来要说少一点,若就仁波切所知,恐怕要讲上七天。

其次他在贡噶桑波座下接受过几次的比丘戒。他在禅定中见到萨迦班智达,在其座下获得有关因明的教法,如四量论、量明宝藏论等的因明教法近传承。在迦巴蒋千上师座下,亲见迦巴蒋千并获得喜金刚道灌。并亲见过萨迦祖师贡噶宁波三次,获得完整的道果近传承。他将所亲见到的贡噶宁波形相塑成像供奉在宗萨寺。在德格有个地方叫忍叩,有一个护法殿叫那吉滚康,殿中有元朝帝室八思巴所塑的智慧尊护法,因为有点破损,却吉罗卓仁波切就为他修护并开光,开光是要迎请智慧尊降临融入护法塑像;当其专注观想迎请智慧尊降临时,护法像的身体突然动了起来,当时事业金刚正拿著除障香来到护法像面前,护法像的脚因踏动的关系,所以地也跟著震动;这时事业金刚以为是地震,害怕的逃到外面去了。

接下来为亲见噶举巴的上师:当他到尼泊尔帝诺巴修行的山洞时,见到了帝诺巴;到玛尔巴的住处时,见到了玛尔巴,并在他身体的五处看到上乐金刚,同时接受上乐金刚的灌顶。到那西当处见到密勒日巴。见到冈波巴时,达波仁波切和帕莫是没有分别的,并在他座下接受咒的灌顶。在黄教中,他亲见到许多祖师,例如宗喀巴、帕当哇桑杰获得大威德金刚的灌顶以及玛姬瑙准并获得施身法的近传承教法。

到菩提迦耶金刚座朝圣三天时,三天当中都见到了塔里的释迦牟尼佛穿著化身的三法衣。释迦牟尼佛心中有蓝色的金刚持,蓝色金刚持心中有普贤王如来佛父佛母安坐。在金刚座菩提树下禅定时,於面前虚空中看到千佛、佛父佛母在转法轮,周边围绕著无量无边的诸佛菩萨。他将所见到的景象逐一写下来有一大册之多,因众生的业力,现所存的一册大约只是二十年所见的纪录,而非一生所见的全部景象。一九五九年六月一日,确吉罗卓仁波切六十五岁时,当天晚上天空出现如太阳般的强光,地上微微的震动;当时他在住处,身坐直,手结旗克印,面向西藏,手指天,口念「啊!啊!」示现涅槃。



现今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蒋扬确吉罗卓圆寂之后,有三位转世,其中经萨迦法王和顶果钦哲仁波切认证的就是突登却吉嘉措,现在的宗萨仁波切。萨迦法王受托寻找转世,寻到之后保密了七年,并说:「在这三位转世中,若认证敦珠法王长子董谢听列仁波切的长子为宗萨寺确吉罗卓仁波切的转世的话,对众生和佛法会有最大的利益。」

在萨迦法王未认证之前的二年,听列仁波切曾带他的儿子到菩提迦耶朝圣。当时顶果法王也在菩提迦耶,曾对罗卓仁波切的侍者札西南嘉说:「这就是确吉罗卓仁波切的转世。」侍者问:「要是萨迦法王认证另一位怎么办?」顶果法王回答:「如果萨迦法王有神通的话,就只会认证他。」

宗萨仁波切七岁时,顶果法王在锡金的寺庙,为他举行坐床典礼,并择吉日给予他无死度母心髓长寿灌顶;还教导他藏文字母gha、ga、kha、nga 等,自此以后,在顶果法王座下接受上千灌顶。坐床之后,我本人(邬金仁波切)曾陪同宗萨仁波切到达兰萨拉面见观音怙主,最主要是去接受皈依戒和接受法名。当时观音怙主送给他一尊佛像及一件衣服,并为他取名为突登却吉嘉措;对他说道:「你前世是一位学理渊博通达的成就者,这一世也必须和前世一样。」

宗萨仁波切从萨迦法王座下接受道果传承教法及续部全集的所有教法的灌顶,可以说萨迦派的灌顶在法王座下都已完全获得。截至目前为止,宗萨仁波切共亲近了五十位上师,在其座下接受灌顶。虽然不像第一世蒋扬钦哲旺波接受七百大册的教法,但是在当今所有转世的上师中,他已算是接受最多教法的一位。

他的第一位指导老师是罗卓仁波切的事业金刚确滇。确滇在指导宗萨仁波切的期间,身体无任何病痛,有天晚上自然入睡,隔天早上就圆寂了。第二位老师为上一世的一位出家众弟子苏渣,他是一位很好的僧侣。第三位老师是邬金仁波切寺庙(秋林寺)的一位喇嘛,他负责教导念诵读写。之后为乌金喇嘛和香窦贡噶(前一世的弟子,也是一位很好的上师)。

萨迦佛学院一成立,宗萨仁波切就在堪布阿贝的座下研读经论约七年之久。他的学习无人能比,尤其善於辩论。至於闭关的修持,六个月的关共闭了四次,三个月的关约六、七次,为弟子灌顶,第一次是在不丹给予敦珠新岩藏的灌顶,总共有一万五千人受灌,为时一个多月。又在不同的时刻传了一次,共给了二次敦珠新岩藏教法的灌顶。另外在比尔给了秋吉林巴新岩藏宝藏教法的灌顶。在西康宗萨寺给了教法全集及前世仁波切的教法和灌顶。至於其他国家给了什么灌顶我不是很清楚。

乌金仁波切和宗萨仁波切非常的熟,也很了解他的个性。他总把最不好的表现给别人看,但一个人独处时,最好的部分就完全展现出来,这就是他独特的个性。他做别人没有做的事,在世间法上,绝不依传统、反传统,创造自己的风格。但仔细观察现今世上,法上应怎么做就那么作,真正如法去做的就是宗萨仁波切了。他不高兴把他所做的事告诉别人,他一定会问其他人,我说了什么?他有没有说我作了什么坏事,有没有说我有很多女朋友。因为没有人说,他很痛苦。不像有些上师暗中做些隐密不为人知的事情,虽隐密在做,却为大众流传著。宗萨仁波切常问──为什么我都在做,别人却不讲,到底是何原因?例如:我有很多女朋友,萨迦法王一定知道,也应该有所听闻,可是他从不问,也不提这件事,这实在令我担心。还有一次宗萨仁波切自己向顶果法王报告,他有多少女朋友这件事。而顶果法王却只有双手合掌说:「是的」。也没骂他,这为什么,令他很担心。前几天,他跟我说:「我做了很多坏事,萨迦法王却对我愈来愈好,这是为什么呢?」他的个性就是要大家说他不好,可是没有人说他不好。

有一回,他在巴黎,戴著很长的假发和胸罩走在香榭大道上,要我走在后面注意有没有人看他。很多人走在路上却不看他,当我告诉他:「路人都是看我们这些穿喇嘛服的。」,他立刻把假发和胸罩都脱掉,嘴里直嚷著:「这真没有用!这真没有用!」。他在加拿大,只有他一人的时候,他就穿僧服修法。课诵时,必须要没人看到,他才做功课。人多的地方,他就会带很多女朋友去看电影,他说要让很多人都看到;但没有人会去说他这些事。有时候他问:「堪布贡噶旺秋常会指责弟子,要他们做一个好的出家众,可是他从未责骂过我,这是为什么呢?」

仔细观察他,不管他有多少财物,只要用於法上的,他毫不吝啬;不是用於法上的,他就不会去花这个钱。至於供养上师的物品,他也绝不吝啬。萨迦法王有次到比尔,他把前一世仁波切珍贵的佛像、经典和塔都供养给法王。供养前还问我「好不好?」我是觉得可惜,可是他一点也不觉得。他可以说是一位很特别的上师,愈是亲近他就愈能了解到他的深处。他的口中是什么都说得出来,但他内心所想的是绝不会说出来的。例如:他要往东去,他定会说往西走。我经常跟他说──钦哲仁波切有七种不同的法必须由他取获和修持,而你除了这七种之外,还要加一种,就是「说谎」。

他的确是第一世、第二世蒋扬钦哲旺波的转世,但他自己却不认为他是一位这么重要而珍贵的转世。我们常跟他说第一世和第二世仁波切是多么重要和珍贵的上师,但他却不这么认为,他说他们没有到过洛杉矶、好莱坞,也没坐过飞机,他们一点都不重要,我才是全世界三十七个国家的上师。嘴巴虽然这么说,但其实在他心中第一世和第二世仁波切和佛是无二致的。

平常他都说他不会卜卦,但其实所有的事情,他是完全了知的;关于这一点我是很清楚知道的。有时候他会说,在那个时候我就是这么想的,由此可以确定他对於情况是了知的。还有前二世的钦哲仁波切都是修持大威德忿怒文殊有成就的,因此这一世也必定有极大的慈悲和力量;但是他总说自己没有任何的能力和力量。他说:「我的功德主们经济情况愈来愈不好,不管我修多少法,他们的情况都是每况愈下。」

实际上,他和其他人是不同的。看他所行的事业就知道他都是在弘扬护持佛法的。他护持西藏及印度的宗萨佛学院,还有西藏闭关关房的费用。在印度、不丹也有他护持闭关的行者;可见他的确有能力护持弘扬佛法事业的。他绝对不会浪费他自己的时间,只要一有时间,他马上修法或举行大法会,他所做的事,绝对是有利於佛陀教法的讲说和修行。有时候他会说该有一部好车子,可是他又说这在因果上是不容许的,因此而作罢。嘴巴去讲这是合法不合法是容易的,人人会讲,但是像这样真正去想这是合法不合法的人,却是非常的少。如此观察他隐密的作为时,可以发现他许多特殊不共的地方。如果你愈观察宗萨仁波切,你会愈觉得他好;但是你若不观察他,你会觉得他是一个疯子。

宁玛巴曾在菩提迦耶举行一次会议,会议中有几位转世仁波切建议成立一个团体,并应迎请宗萨仁波切参加。当时有位祖古提到宗萨仁波切是萨迦巴,绝不能让他加入。宗萨仁波切听了之后,表示非常的高兴,且从没有这么高兴过。那一年会议结束后,宁玛巴在菩提迦耶举行大法会时,宗萨仁波切决定把他在菩提迦耶原预定盖萨迦寺的一块很大的土地献给了宁玛巴。他所做的事就像这样──在萨迦巴说宗萨仁波切是宁玛巴,在宁玛巴说他是萨迦巴──他却很高兴。

在没有神通的众人中,我算是最了解他的。他有时会叫我到他身旁,然后说了好多好多的话;但我知道他讲的都不是实情。我坐那儿是要看他做什么事情,而不是听他说些什么事情。要是我听到有人说宗萨仁波切要去当小偷,我可以肯定他一定说过这样的话;但是如果有人说宗萨仁波切是小偷,我绝对不会相信的。我对宗萨仁波切是有这样的信心,他是个什么话都说得出口的人。例如:他会说谁是他的女朋友,实际上他和那人一点关系都没有。我观察过几次,当他这么说时,根本和那人一点关系都没有。不管第一世、第二世或这一世的宗萨仁波切都是不分教派的上师。在教派上绝不会有偏失、偏颇的。对人种他也没有分别。但是如有西藏人在场时,他定说西藏人不好;有不丹人时,则说不丹人不好;他在东方人面前会说欧美人的头发、体态等多么的优美;到欧美国家则说东方是个非常美的地方,佛法非常的兴盛,你们就像猴子一样。他虽年已过四十,但是习性还是和小时候一样,根本没有改变过。八岁时作的表情,现在还是这样,所以我相信他一定会非常长寿的。


以上钦哲仁波切行传由 乌金督佳仁波切 於 悉达多本愿佛学会讲授 ,张惠娟 居士 口译。
http://www.chokyilodro.org/teacher/teacher.htm

Dorje  2003.9.20 9:55:23    

(1677-1)  显示次数:4657(4326+331)     查看Dorje的所有文章 给Dorje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 主题索引
萨迦法王谈钦哲仁波切
萨迦法王谈钦哲仁波切

非常高兴来到宗萨仁波切的中心,首先祝各位吉祥如意、一切顺利。虽然这是我第一次来台湾访问(注:萨迦法王於西元1999年第一次访问台湾),但是经由我的台湾弟子与朋友,以前就知道这儿的佛教徒非常虔诚、充满慈悲心和乐於布施。也很高兴,能够藉由共同对佛的信心、对法的热爱,而认识彼此、建立友谊。因为如此,虽在时间、距离的分隔下,还是能将我们连系在一起。

身为人有非常多的生活需要,但是对於这一生以及来世,最重要的是灵性上的修持。因为佛法可以给我们平静的心情和有力量的心灵,来面对挑战与困难。当生活平顺时,大家通常不太注意,但当生活不顺时,就注意到佛法。因此非常重要,当生活还很平顺、健康的时后,即应开始学习、禅修佛法。要修行佛法,第一要有精神上的导师,要有一位正确的灵性上的导师。这点非常重要。因为这个人要带领你走灵性道路。很多经与论都谈到:灵性的导师所具有的品质和条件,依照萨迦的传统,萨迦上师给予教授时一定要具有四种权威。

四威权之一系上师 (精神上的导师),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精神导师。在座各位都非常幸运,能有宗萨钦哲仁波切为各位的精神导师。还不止说这一世宗萨钦哲仁波切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师,而且历史上,传承前二世钦哲仁波切对整个西藏而言,都是非常卓越的上师。第一世宗萨钦哲仁波切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不止学养高、而且证悟非常好。

我们如何知道这一位上师很伟大呢?从他的事业即可看出,他一生写过多少的书、多少的论注释佛经、建过多少的寺庙、多少的学校、关房等等这些能传播佛法、利益众生的事业;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大师。尤其在他那年代,西藏各派大师都到他那儿接受加持、教授、灌顶等等。一位喇嘛具有各个传承,是非常稀有的。

西藏目前有四个主要教派,这些不同教派实际上从最初的见、中间的修、到最后的果,基本上都是一样。像前面所说,这些不同教派基本上都一样,惟传承不同而已;譬如从那一位大师开始,经过那些译经师,又传到西藏,西藏如何一代一代传下来。此种传承不一样,一般人都是根据这传承来接受、宏扬。但所有不同教派的大师们,对蒋扬钦哲旺波都是同样尊敬,就像对他们自己传承上师一样尊敬,从他那儿接受教授。

同样的,第二世蒋扬确吉罗卓仁波切亦是一位非常伟大的上师。在他年纪还小时,被认证为蒋扬钦哲旺波的转世后,他非常特殊的品质即显露出来,年纪还小即能解释非常深奥的教授。他继续前一世仁波切的事业:由闻思修、讲座、开示等等非常多的事业来弘扬佛法。他是位非常伟大的大师,本世纪无人能比拟。

法王第一次碰到确吉仁波切是五0年代在拉萨,那是仁波切第一次到拉萨。在那儿,法王从他受了很多重要的教授、释论。从一开始,法王觉得只见到确古仁波切的身相,其感受和看到一般仁波切就不同。法王后来离开拉萨回到萨迦,确吉仁波切也离开拉萨,到西藏南部朝圣,并来到萨迦,住在法王的宫殿,法王再次从确古仁波切处接受许多灌顶与教授。

其中一件事,任何见到仁波切的人,都自然而然的生起信心,就算不足教徒、或平常不太修法、也不太有信心的人,见到确吉仁波切,都会生起信心、觉得受到激励和鼓励。这能证明他是一位真正的大师、菩萨、证悟者。他把内在的证悟,显现在外,能很自然的感动别人。

1959年法王离开西藏,再次见到确古仁波切。当时仁波切身体欠安,法王他们修了很多法,那年夏天,仁波切圆寂进入涅槃时,因为不希望太多人打扰尚在定中的仁波切,圆寂消息没有立即发布保持秘密数天。几天的某一晚,太阳已下山,有一块非常亮的云突然出现。对这件事法王记得非常清楚,那时太阳已下山,起先有点光亮,到后来整个云非常亮,他们都把灯关掉,因为云实在太亮了。当然还有其他的瑞相,如大地震、天上出现虹等。以上是法王与确吉仁波切碰面的情形。

为了对上师生起虔敬的信心,研读上师的传记非常重要。上一世仁波切的传记非常感人。几乎所有过往的大师、本尊,都在他修法时,如活人般的显现在他面前。确吉仁波切不仅见到,还能从这些本尊、上师接受灌顶、教授。如果研读这种传记,会令我们非常鼓舞、对我们的修持、走在佛道上会很有助益。大师最开始亦为普通人,因为他精的修持,最后可以达到很特殊的大师地位。如果我们一样的努力,没有任何理由,说我们不能达到同样的境地。追根究底的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具备成佛的种子,也就是佛性,我们也接受到、同时正在修持已往大师所修过的同样法门。因此没有任何理由,说我们不能达到同样的境地。所以对大家非常重要的是:精进修持,不要再拖延。

目前这一位第三世蒋扬钦哲仁波切,也是从非常小时,即显示出非常的特质。最先要认证他时,法王们即以非常多的方式来验证。经过这些很有权威的测验结果,可以证明这一位就是确吉罗卓仁波切的转世。这一世仁波切也具足常多的特殊品质。所谓特殊的品质足他能依照上一世仁波切的路走下去。譬如,小时即从各个传承教派接受许多法教。同时也学习许多的经与论,作了各种层次的闭关,非常努力的修持,建立许多关房、寺庙、学校等等,以各种各样的事业推广佛法,所以对学生来说,要有非常虔诚、明确的信心,来接受并跟从这位导师所给予的教授和指引。

要修行佛法,第一步要先学习,没有学习想要修行是不可能的。经过学习的过程,将所学的用来修持;因为学习的目的,就是要修持,只有这样,才能除掉我们的障碍。经过这样能够发展各种正面的心性,最终可以证得心的本性,除了证到自己的本性,没有另外一个佛可以成。但是这种本性,不可能只经过学习、或逻辑辩证,或经过他人举个例子即可证得。

证到心性的办法,须自己积聚资粮和上师的加持。积聚资粮最好的办法是修上师瑜珈。一般而言,灵性的导师非常重要,尤其在金刚乘,上师更加重要。佛的加持像大雨一样,随时随地降临在众生的身上。但是因为众生的恶业,无法看佛的身相,也没办法直接听到佛所说的法。

而经由上师我们可以听到佛所说的法,得到佛的加持,所以上师带领我们经由佛道是非常重要的。在座都是非常虔诚的人,也受过很多教授,应该精进来修行。现在法王祈求宗萨仁波切长寿,其弟子一切世、出世间法皆顺利圆满,一切根本传承上师的加持与大家同在。

以上由马君美翻译,李香兰整理。
http://www.siddharthasintent.org/~chinese/

Dorje  2003.9.20 9:56:26    

(1677-2)  显示次数:7860(7559+301)     查看Dorje的所有文章 给Dorje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 主题索引
蒋扬钦哲甯波车简介
蒋扬钦哲甯波车(第一世)(1820-1892)简介


罗美玲


降生事迹

蒋扬钦哲旺波又名「贝玛峨些(莲花光)多鸦甯巴」,於藏历第十四耀宗金龙年(1820年)六月初五日,降生於前藏德格之德龙殿窝村,并於降诞时示现多种希有瑞相。其幼时只要稍一动念,护法大黑天与一发母即前来保护;而於多生前之事业,均能随念忆记。小时已具「大乘」根器,常欲出家。其智慧无与伦比,

所写之字、所念之书,极易了知;於大部分之经典,只念一次,语及意义,均能领悟。

甯玛派(红教)相信他是吉美甯巴的转世;萨迦派(花教)则相信他是另一位萨迦派大师的转世;而所有西藏佛教徒均相信他是藏王赤松德真及啤吗那密渣尊者合一的化身。


受法经过

蒋扬钦哲旺波是宁玛巴五大岩取者(伏藏师)之一,为宁玛巴之法王,被尊为第五代岩传导王,亦为当时「利美(Remay)运动」最主要的领导之一。他曾参访整个西藏以至最偏远的地方,寻找并发现很多稀有传承之上师,领受完美而深奥之经典开示、灌顶及教法。其所皈依之四大派金刚上师、圣士、十明通达之大学者共一百五十位之多,根本上师共四位。

四十岁至七十岁期间,闭关修持三十年,於五大明、五小明、经、律、论三藏等经典,以至四大派之教法均能彻底领悟,了知无碍,并建立密乘戒律之根本。

其接受之经卷有七百多卷,於甯玛巴之教传派、岩传派;噶登巴、萨迦巴、噶举巴(白教)等各派之所有教法,全部得闻完备并了悟。於「密续」方面,如幻化网心要、时轮金刚、胜乐、密集、喜金刚等密续,以至甘珠、甯玛十万续、丹珠及无分派别之论著等,尽皆通达。

於研究各宗派之见、纲要与修持之方便,均能无碍融合。由於他搜集散布全藏之众多经典,加以整理保存而得以流传后世,故被西藏佛教徒推崇为「无上至宝」,并尊崇备至。


修行品格

虽然蒋扬钦哲旺波地位超然,难觅匹敌者,但於自身之地位、族之高贵、上师之尊、能力、财宝等之傲慢,尽皆根除;对殊胜者、富豪、权贵、平民以至乞丐,悉予以平等之法布施,圆满众愿。蒋扬从不作五邪命之事,於其所拥有之一切财物,永不浪费,并以之作为「供养之资」。例如──

身之供养:造二千余尊青铜塑金之佛像。
语之供养:於所有经卷,已雕版者四十卷,手写者二千余卷。
意之供养:於伦朱汀修建大塔,全用金铜铸成者一百余座。而於大大小小之佛堂,十三座中之常年常住经费,供养不断。以往因战乱失修之各地寺庙,亦按其规模之大小,给予资助,使诸寺庙,恢复以往庄严。而各寺庙每年所费,按年分配给予之财宝供养四千余种。

其功德之积聚,按共义而言,蒋扬已达愿、行二种菩提心之坚定不退;依不共之义而言,其於各不同宗派,均极恭敬,不分彼此,故其弟子,遍及四派,数量之多,倾服之众,难以估量。其著作有二十四函,并未包括与蒋贡康初同著的「甯青唾初」等重要法宝在内。

其修持之精进、广博、深入,尽皆融入及显现於行为当中,故「断除」、「诵读」、「所作」三事业,已达圆满。其胸襟之广阔、见识之卓越,显现於其对万法之包容及对各宗派之尊重,其修为已达「无我」,并已断除「法执」。观其行为,可知何谓「真正之修行人」。其一切所为,既不求报酬,亦不希求福报,故其布施供养事业,於「无求」之清净意念下,积聚功德如恒河沙数,为后世修行者之典范与指标。

如此功德深厚、积多世修行已达究竟之大修行者,仍作诸广博供养及布施,发大愿之菩提心,精进修持,并断除一切骄慢。我等修行人,若怨尤修持未有寸进,以至怀疑密法之殊胜性,不妨先与此等大修行者作一比较,再观察己过,将会觅得真正之原因。此等大修行者之生平,对后世修行人,起著极大之启发性意义。


修持证量

蒋扬於八岁时,身体不甚康和,时感疲乏。莲师与移喜磋嘉佛母面见蒋扬,於「普巴金刚」中围给予灌顶、加持,并付以教诲及为其除障。

十五岁时,於清净明显定中,受蒋巴舍甯(人间之第二位大圆满上师)加持,悟知己为啤吗那密渣尊者化身。

此后经常於定中及梦中,亲见印度、西藏之大学者、大成就者、寂忿本尊、三界空行母等,并得他们之身、语、意加持及近传教法。一刹那间,清净明显定中之所见,无量无边。

由於蒋扬对诸派不共传承之法要、众多上师之教法,均极为尊敬,每受一法皆加以思维断疑及请教诸师,绝不得法即弃,故修行时得极大之证悟。


七种教诫

蒋扬得莲师授权,赐以「七种教诫」之许可以饶益后世,并赠诗一首:

自性是无所取境
能取心寻思亦无
赤裸裸了知空性
此是一切佛之意

第一教诫--蒋扬十六岁,十月初十日黎明,於清净明显定中,到雅饶州「莲花光法界」面见莲师,得加持及赐以「表示传承」之灌顶、七种教诫之许可。

莲师赠诗后,与其诸眷属化光融入蒋扬之身,此后蒋扬之意与莲师无二,得清净本性之坚定。其心极欢喜并作祈祷,因而得新旧经续、教传、岩传成熟解脱后依之法,及一些甚少流传之法。蒋扬得法后勤力修行,并以之开示及弘扬,此为第一教法。

第二教诫--主要是地上之岩传教法,取自不同之处。蒋扬二十岁时,前往渣玛甯桑,得智慧空行母现前献以一箱,内有「大悲意修法类」及二十一位婆罗门之舍利。於登疏迎锺,得地神献上「上师四身修法类」及莲师牙之舍利。於诗俄肓楚,得「三根本之幻化网类」。从德龙啤吗舍呢之空行母,神变请法时,呈献「三根本共同集类」。其后得「意修如意宝类」、「莲师代表成就吉祥光辉法」、「上师意修类」、毗卢遮那之「心要大圆满」三部等法要。

第三教诫--主要是「又岩」所取之法,为以往导师之岩取法,因复置岩内,蒋扬将之重新取出,故名「又岩」。

第四教诫--为甚深之意岩法要。蒋扬二十九岁时,於初十会供:莲师现前加持,得「上师意修」三种类之「密修海生心要法类」。三十五岁时,本尊予以面见,得「空行母法要类」、「成就心要类」。

第五教诫--「随念」而生之法,蒋扬忆起前生之法要。

第六教诫--取自清净明显定中之法。例如「无死心要」之「车雍珍渣里教训」、「广大心要上修明点」之经卷、「卓甯上修」、「三身部集」等。

第七教诫--「耳传」教法,例如「大修八教」、「幻化网寂静忿怒成熟解脱之心要」等。以上七种教诫,蒋扬曾多次传出,有些亦至少传出一次,饶益后世有情,其数量难以估计。


示现涅槃

蒋扬七十三岁,壬辰年(1892年)二月初六日至初十日当中名「嘉华呢巴」之晚上,抛献花朵,念「祝福(圆满吉祥颂)」后,入定中圆寂,其意入啤吗那密渣尊者之意法界中。

又根据授记,其根本化身在五台山,并会以身、口、意、功德、事业五个化身转世再来,利益有情。其转世的情况如下:

一、身--未升座
二、口--贝鲁钦哲甯波车
三、意--顶果钦哲甯波车
四、功德--未升座
五、事业--蒋扬钦哲卓之罗爵甯波车,为主要化身之转世,是宗萨法座之持有者。



宗萨蒋扬钦哲甯波车(1893--1959)第二世简介

陈建强


降生事迹

蒋扬钦哲卓之罗爵甯波车(第二世)为本世纪西藏极杰出及教证俱备之完美上师,亦为上师中之上师,降生於藏历第十五耀宗水蛇年(1893年),降生地为噶妥寺附近之历奇亚针。

七岁时被第一世蒋贡康初甯波车及第二世噶妥锡杜甯波车认证为蒋扬钦哲旺波之事业化身,升座於噶妥寺,赐名蒋扬罗爵嘉措。


受法经过

蒋扬自此学习语文文法、祈祷文、占卜学、梵文及经典。从第二世噶妥锡杜甯波车处得学龙沙仍波之大圆满法要、「四种心髓」及诸多经典。噶妥锡杜甯波车因而成为他的主要精神导师之一,对其精神学养及人生起着重要的影响。

其後蒋扬不断从学於各派诸大学者,及证悟上师,达八十馀位之多。所受之法要,例如从阿崇竹巴上师学习「龙钦领体」、「上师仰的」等大圆满法要及直指「且却」教授。

宗萨寺是萨迦派之大寺,为八思巴大师所建。蒋扬十五岁时移居德格,成为宗萨寺之主持,以广大之慈悲心及卓越的领导能力来主持寺院,此後开始传法,并同时不断地向诸位上师领受四派之重要法要。

十七岁时,从泰谢榜诺罗特旺波处领受萨迦之「道果」法要、「喜金刚」密续及其他经典。十八岁时则从其父亲领受「甯青唾初」及楚朱甯巴之岩取法要。廿八岁时,於第三世多竹清甯波车(乃著名岩取者敦珠甯巴之儿子)领受「龙钦领体」、「持明总集」、「智慧上师」等大圆满教法。并同时於岩取者甲索处领受「普巴金刚」法要。

三十二岁时,其具恩上师第二世噶妥锡杜甯波车圆寂,因而蒋扬亦肩负起处理噶妥寺之行政工作达十五年之久。其间表现出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并能够不分彼此地去维护、调和及弘扬各宗派之丰富传统,使无数众生得沾法益。同时,他亦於噶妥寺堪布雅旺豹生处领受「空行仰的」、龙沙仍波及都都多杰之岩取法要
等。


修行品格

蒋扬於十岁时,一位亲如其父母之导师生病三年。蒋扬一直独力亲自照顾其起居饮食,相信如此不单能令导师欢喜,并可以为自身除障。

蒋扬引导无数众生修习佛法,对一切有情,不分贵贱、聪慧顽劣,一律施以教法,令众愿圆满。

一如其上一世之功德,蒋扬持一切教派之传承,继续发扬利美运动,其著作共有十三函。为了能够进一步利益众生,使教证俱全,蒋扬开办一所宗萨堪杰大学培育佛教人材,并开辟了闭关圣地堪摩他桑以训练实际修持,其弟子遍及四派,不计其数。兹将其著名者罗列如次:

噶举派--桑杰念巴甯波车
第二世蒋贡康初甯波车
甯玛派--敦珠智者移喜多杰甯波车
顶果钦哲甯波车
戚操生纪多杰(佛金刚)甯波车
听列罗布甯波车
邬金甯波车
塔尚活佛甯波车
索甲甯波车
萨迦派--德松甯波车
萨迦崔津法王
格鲁派--吉利恰恭甯波车

蒋扬一生曾多次传出各种传承系统之重要法要,例如「大圆满四种心髓」灌顶三次,龙清巴法王及无畏洲尊者之「龙钦领体」无数次。


修持证量

蒋扬一生谦恭,甚少提及其修持证量,然於其自传中,可略知一二。例如他能清楚记忆前生之事迹,其中包括前生曾为雅里班青啤吗汪渣(为宁玛巴之岩传导师,在大幻化网本续传承中,是第三十四位导师,名班青班妈汪遮,其论著之一是有名的《三律仪决定论》,而敦珠法王为此著有《三律仪决定论释》行世);并曾得汤东嘉波用水晶杵显示法界自性等事迹。

於定中及梦中多次面见啤吗那密渣尊者、龙清巴尊者,及宗喀巴大士等大德。蒋扬所开光之佛像,旁人触之亦感觉其热力;为大黑天庙开光时,所加持之大黑天像栩栩如生地移动;灌顶时,天上自然地洒下金粉;如此之事迹甚多。


示现涅槃

蒋扬晚年驻锡於锡金,并受王室供养,於当地弘法施教。

六十七岁时,於藏历第十六耀宗土猪年(1959年)七月初六日圆寂。圆寂时出现地震、光明与异声等徵兆。其舍利塔现存放於锡金之王室佛堂。



宗萨蒋扬钦哲甯波车(第三世)

罗美玲


降生事迹

第三世宗萨蒋扬钦哲甯波车生於一九六一年七月六日,降生地为不丹,为文殊师利菩萨之化身。其祖父为红教法王依怙主敦珠甯波车,父亲为红教大德依怙主听列罗布甯波车,母亲之家族出自贝玛宁波,外祖父为著名之竹巴噶举喇嘛,得法自释迦师利,终身修持「那洛六法」。

宗萨蒋扬先由萨迦崔津法王认出,後由大宝法王、萨加达钦法王等认证。

敦珠法王授以法衣,并由顶果钦哲法王在不丹为其主持升座大典。


受法经过

宗萨蒋扬升座时年七岁,其後十年间,跟随众多之堪布学习佛教哲理,包括在印度德拉东的萨迦大学就读六年,此後七年间又从众多不同教派之甯波车学习,例如从顶果钦哲法王和敦珠法王得完整之宁玛派教法;从萨迦崔津法王得完整之萨迦派教法;从噶举派的大宝法王、苏南桑波、康杜、圆社等甯波车修习佛法,钻研西藏佛教四大宗派之法要。


弘法特式

宗萨蒋扬甯波车自一九八一年开始,先到东南亚,後到香港访问。一九八四年先後到澳洲、东南亚及香港、台湾、日本、韩国等地弘法,此後随缘度众,如今其弟子遍及全球,为新一代最具风格及名气之大甯波车之一。

其弘法之方式深入浅出,透过世俗之电影、音乐、艺术、幽默之演说方法,将佛法渗入人心。其作风果断而大胆,将一些佛教名相与概念,以崭新的理念加以诠释。例如将寂天菩萨所著的「入菩萨行论」配合中国著名之《孙子兵法》及卓钦充巴甯波车之《香巴拉》教法加以融和来讲授;将苦恼之人生比喻为「战场」;修行人为「战士」;「菩萨」为内心充满勇气及使命感之战士;「五毒」--贪、嗔、痴、妒、慢为「敌人」;「戒律」与「专注之投入」为行军所须之「纪律」;「智慧」为战士之眼睛,失却则变成盲目等。

宗萨蒋扬甯波车另一个特点是坦率、真诚、谦卑、敢言而无畏--言人所不敢言,将一些传统之藏密概念、修行过患,甚至自身之尊严加以击破。从以下之演说及答问对话中,可略知一二。

如:--「今天许多自称上师的人,提供许多缺乏基本见地的修行方法,却根本不知道,它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西藏人有个特徵,喜欢追逐许多喇嘛和灌顶,这是为甚麽西藏人比较迷信的原因之一;而印度人虽然可能也有许多迷信,但基本还是倾向於理智。」

--「给予灌顶的人,必须从他自己的上师得到过同样的灌顶,而且他也必须修过所灌的这个「本尊」或「密续」的法--这些条件是绝对必要的,因为了悟的相续,必须要出现在上师身上,灌顶才能有效。

如果你想为某人倒一杯水,那麽从水咙头经水管到水源,都必须有水才行;要是水咙头坏了,或是水管接得不对,就算井里的水再多,你也无法从那个水咙头取得一滴水。这种不中断的连接是给予和接受灌顶时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现代许多上师并没有这种连接,很可能是因为从来没修过这个法,没受过这个灌顶。

在你和上师建立关系之前,譬如接受他灌顶之前,要毫不犹豫地检查上师的资格与凭证。误把敬意或信任放在甯波车、活佛、喇嘛等头衔上,或者放在某人的名声上,可能会为你带来许多麻烦。有些人自称为甯波车,但却未必有资格给人灌顶。」

--问:「怎样将忍辱与智慧落实於日常生活?」

甯波车答:「这是相当困难的事情,而且你也问错对象。不过倒是可以提供两首偈颂,凡是关切这个课题者,赶快将之记下。(外相是骗人的,外相所显未必是事物之本性。)、(替别人着想、以别人的观点看事情。)这或许多少帮助你长养忍辱、智慧,我本人则根本做不到。之所以再三强调这点,无非是希望大家不要对我有过高的期望。十七年来,我被训练如何说法,因此我可以说法无碍。但是永远不要来到我面前,祈求做我的弟子。我太爱自己,以致不会对你说实话,自然是不够资格做别人的上师。」

宗萨蒋扬甯波车弘法多年,其间亦经常闭关修持,对自身之要求,从不松懈。他甚少为其弟子举行灌顶,喜欢以说法的方式先令众生之智慧萌芽,再引导他们作进一步之短期闭关修持。其作风踏实而稳健,不喜浮夸,也不会为收多点供养而随便举行大型灌顶,因而建立了一种既清新、爽洁而又带刚强之气之独特形象,为新一代之修行人树立了典范。

为了培训人才,利益後世,宗萨蒋扬甯波车开办佛教大学和闭关处多所,造就许多有学问和有成就的导师,遍及整个世界去弘法利生。甯波车除了承继在西藏东部之弘法职责,主持「宗萨大学」及其闭关中心外,亦在印度、不丹、西锡金之圣地扎卡塔西顶开办佛学院及大学。

宗萨蒋扬甯波车不喜欢成立学会,後因顶果钦哲法王之提示与感召,并应信众之恳求,作出了具智慧之抉择,於世界各地纷纷成立「悉达多本愿佛学会」,以更有效及有组织地弘扬「不分教派」之思想及佛法。学会分布於加拿大、美国、德国、印度、澳洲、台湾及香港。

由於顶果钦哲法王的指示,宗萨蒋扬甯波车制造数以千计经特别修法之宝瓶,由各喇嘛或堪布带往世界各地埋藏地底或投入海中,以祈求世界和平及环境物质元素之调和。此行动历时数年,宗萨蒋扬甯波车花了无数的精神、金钱与时间以完成此悲愿。此行动亦突显他的毅力与无尽的慈悲,以实际行动寓修持於日常生活中。


修持证量

宗萨蒋扬甯波车从不谈及此等话题,亦无人敢问,即使有此提问,相信答案一定十分有趣。毕竟众生之「执着」与「我见」甚重,修行时若视此等所谓「证量」为必备产品,将之投以「崇拜」、「祈求」甚至「渴求」之心态,将令修行误入歧路,引致严重之障碍。对大德之生平及其证量,应以随喜赞叹及鼓励视之,修行时之心识变幻无尽,执之将成过患。所有神变,可以当作一场魔术表演,甚至一笑置之。修行欲更上一层楼,必须破此一执。


请转法轮

宗萨蒋扬甯波车近数年因闭关修持而甚少来港弘法。为解众生之渴求,甯波车之著作「佛教的见地与修道」最近被译成汉文在台湾出版。此书以深入浅出之例子与文字,精简地对佛法作全面之通论,并将西藏佛教的一些正确观念带出,以纠正扭曲不纯的一般观念。此书既适合初学者,亦带给资深佛学者一些启示与提醒。

宗萨蒋扬甯波车的著作一般比较凌散,由其弟子结集并译成中文的不多,亦不普及。今次此书以具体、系统而富结构性及较详尽之形式编排推出,为众生之一大福音。此书虽然能舒解众生之短暂饥渴,仍有待甯波车之努力,为再进一步之深广弘扬佛法,作出更大之贡献。除了祈望他能够接触更多信众,举办更多佛学讲座外,对他更大之祈愿,是希望他能够推出更多有系统、有层次之佛学著作,以其独特而精辟之演译风格,带领众生进入智慧之佛法大海。由於他曾周游列国,对大多数众生修行时之弊病甚为了解,其著作将可适当地纠正歪风。若能如此,实乃众生之福,如甘露飘降。


请佛住世

宗萨蒋扬甯波车秉承藏传佛教里最优质之传承与教育,是一位出色的上师,享誉世界。由於推行「不分派别」之优良传统,其胸襟之宽大引发修持佛法之正确观念。为利如母有情,於此谨以至诚,衷心祝祷宗萨蒋扬钦哲甯波车健康长寿住世,并祈望所有众生及其弟子,均能常持忆念,颂祷甯波车之长寿祈祷文,请佛住世。


常忆文殊师利师
至诚祝祷恒住世
健康化示无尽法
利乐有情甘露施


以上资料来源:敦珠佛学会
http://www.dudjomba.org

Dorje  2003.9.20 9:57:43    

(1677-3)  显示次数:9098(8697+401)     查看Dorje的所有文章 给Dorje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4 主题索引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chm版)【宗萨钦哲仁波切著】
http://www.fodian.net/zangchuan/fojiao.chm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宗萨钦哲仁波切著】 TXT版压缩
http://www.fodian.net/zangchuan/fjdjdyxd.zip

Dorje  2003.9.20 10:01:24    

(1677-4)  显示次数:9613(9178+435)     查看Dorje的所有文章 给Dorje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3 主题索引
顶礼(内空)

tyro  2004.11.5 20:55:39    来自:Peking  

(1677-23)  显示次数:9539(9259+280)     查看tyro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 主题索引
轮回是战场,菩萨是勇敢的战士
轮回是战场,菩萨是勇敢的战士(chm版)【第三世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开示】
http://www.fodian.net/zangchuan/zhanshi.chm

Dorje  2003.9.20 10:02:34    

(1677-5)  显示次数:9128(8786+342)     查看Dorje的所有文章 给Dorje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6 主题索引
不分教派--专访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不分教派--专访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所谓佛的化身,事实上是--
因众生的善业所感生。
只要世界上的一些众生虔诚又有信心,那化身佛自然就会显现;如果众生贪、嗔、痴等各种烦恼炽盛,那就会见到各式各样恶形恶状的人,
事实上,他们也都是化身。


采访、整理:黄英杰


问:请问转世喇嘛是否在前世的基础上继续修行,或必须重新开始?
答:这要看转世喇嘛个人而异。


金刚乘与大、小乘的差异处
问:金刚乘强调证量,并认为密乘要比大、小乘殊胜。但菩萨道以救度众生为已任,而金刚乘行者却强调即身成佛,是以在未证果前,需要生生世世不断地全心投入修行,那么在救度众生上,是否不如大乘来得直接有力?
答:这种说法并不正确。
以菩提心而言,一般所谓大乘与金刚乘并无不同。密宗之修行,无论称为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或任何次第,其目的乃在帮助一切众生,这个目标在任何时候都不改变,这在大乘和金刚乘而言并无差异。

问:那么在救度众生的实际行动上,是否会比一般大乘为少?
答:不会。我认为比大乘更多。
因为在大乘中,有很多戒律必须遵守。但金刚乘的修行道路却更宽广,没有任何地方不能修行或利益众生的;虽然说金刚乘本身也有一定的规律要遵守。
举例而言,大乘不太重视利用忿怒的方法来帮助众生。可是这在金刚乘中并不排斥,只要对众生有帮助,任何方法都可以加以利用。因为有某些众生,是没有办法用慈悲或是微笑的方式去救度;这里的慈悲是指一般我们认为一定要采取微笑方式的慈悲。举例来说,如果现在有一条牛,它就站在悬崖边,你是没有办法走过去告诉它说,“唉啊!你往后走吧!不然马上就掉下去了。好危险!”因为它根本就听不懂你的警告。如果你仍想救这条牛的话,唯一能用的方法,就是拿鞭子把它打走,尽管救牛的动机是慈悲。所以对烦恼、愚痴的众生,只有用忿怒的方法降伏他们;在金刚乘中,可以看到很多忿怒相的佛像。这样也很好,因为实际上这个时代忿怒的众生是要比平和的众生多得多。
还有一些增益的修行,例如修财神,可以带来财富,然后从这也可得到成就,像这样的修行方法,大乘中也不太重视。一般说来大乘是要抛弃、远离财富的,但是佛经中却有如下的说法:假使一位比丘没有任何贪欲的话,那么是可以拿取如须弥山那样大的金子。
为什么金刚乘的行者,并不排斥这种增益法--即让自己更富裕的方式,来助人成佛?因为一方面,这些财富可以帮助很多众生;另一方面,有的众生原来对财富就有很深的执著,如果要这些众生不执著并放弃各种财富而好好修行,这恐怕很困难!假使非要这些众生放弃财富修行,他们不但没办法接受佛法,更有可能进一步排斥佛法。那么,如何救度这类众生?
这在小乘而言,除了放弃,或不断说服他们应该抛弃欲望,是没有其他办法的。但金刚乘因为有很多不同的修行方法,所以它可以让这些众生不要抛弃对财富的欲望,却强调应该利用这种执著,转变成修行的力量。金刚乘便是以这种方法来帮助某些众生。

所谓化身佛是众生心识的投射
问:如果成佛以后,就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救度众生,为什么很多的大菩萨却不愿成佛呢?
答:不!他们并不是因为有意保留疑惑、烦恼以致不能成就。佛因智慧故,不住轮回;因慈悲故,不住涅槃。菩萨并非有意要留下一些烦恼不去除而轮回;菩萨之所以轮回,是要以救度众生的方式,来帮助自己清除最后的那些烦恼。

问:以业力而言,化身佛根本没有任何因缘可以使他进入六道,那么如果要来救度众生,是否要先经过染污?
答:不是这样的。佛的化身,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如同耶稣生在世界上是由外界来的。所谓佛的化身,事实上是因众生的善业所感生。因此,只要这个世界上的一些众生虔诚又有信心,那化身佛自然就会显现;如果众生贪、嗔、痴等各种烦恼炽盛,那就会看到各式各样恶形恶状的人,事实上他们也都是化身。
虽然有各种不同的见地存在,但对佛教徒而言,重要的并不是谈论何种见地,而是谈论见地的是什么人。谈到化身佛,重点不在化身,而是在那些对佛有信心、虔诚的人。我们已经染污的心灵,认为佛来了,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已经来了。照小乘的说法,释迦牟尼佛出生在印度叫悉达多太子时,是住在资粮位;但依照大乘的看法,释尊其实早就成佛了,只是为了要示现给众生看,所以再来娑婆世界,这是为了要帮助众生。
照密宗来看,甚至根本就没有什么释迦牟尼佛来了,或什么是释迦牟尼佛。这完全是我们心的投射,由于把对他的崇敬、信心投射出去,所以我们便看到或认为有一个释迦牟尼佛来了,这完全是心识的投射。

问:依此而言,所谓化身佛,是我们自己心识投射出来的;那么为什么有些转世的喇嘛,被称为是某某菩萨或是什么佛乘愿再来?
答:那就是因为众生对他们有这样的信心。所以说,假如你真的认为嘉华仁波切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他就真的是观世音菩萨--那是指对你而言。不要说是嘉华仁波切,就像是我自己,虽然充满各种染污,可是如果一个人对我深具信心,认为我是文殊菩萨或观世音菩萨,则对这个人来说,我就可以是文殊菩萨,就可以加持这个人,使他成佛。
可是如果有人认为我是假的文殊菩萨转世,是一个罪恶的人,对于抱持这种想法的人而言,我就足以伤害他们了。对佛的堂弟提婆达多来说,佛从来不曾是一个好人;这并不能表示佛是好的,或是坏的,好与坏完全来自于那位看佛的人是采取何种价值观!
虹光身、实体明妃定义的澄清
问:如果没有经过实体双运的话,是否能自在证得虹光身?
答:可以。得到虹光身有种种不同的方法,修六度或十度也一样可得到,就算是修大乘菩萨道,一样也可以证得虹光身。其实虹光身就是你证悟到自己乃是空和明的合体,因为虹光本身是空的,可是它的颜色(红橙黄绿蓝靛紫……)又是我们肉眼能看得见的。

问:在领受无上瑜珈密四灌顶时,据书上所言,需要明妃的配合。但就我所知,目前在台湾并没有这种的仪式;那运用观想或是其它的方式,是属于方便法?或是仍为究竟法?
答:无上瑜珈密四灌顶所用的明妃或空行母,有外、内、密三类,而内、密两种空行是更重要的。
自己的智慧就是内、密的两种空行母,而自性方便就等于是内、密的两种勇父。一般说外空行,就是指实体的明妃。除非金刚弟子实在难以认识到内、密两种明妃,在这种情况下,才必须依赖外空行(或实体明妃)。
但,很多人认为所谓的明妃或者空行母,是女性,是位漂亮、美好的女孩,这种看法相当混浊,很不正确。“明妃”,其实是要比上面所讲的定义更微妙的。

问:现在人大部分都没有采用实体明妃这种仪式,是否表示(意味着)现在已经不需要?
答:对那些真正需要的人,当然是需要。但这并不表示我们一定不需要,不过最好是不要随便去使用这种方式。

问:虹光身代表的果位是什么?
答:可以说已经证到十三地,即最高佛位。

问:虹光身与所谓天色身有什么不同?
答:一样,只是使用的名字不同罢了。使用不同的名字也是很重要的,因为众生的根器有别,有的人喜欢叫它报身,也就是刚刚提到的天色身。由于报身在大乘经典使用次数频繁,所以很多人认为报身是最好的说法;但是如果我们对报身执著的话,那就如同我们执著自己的姓名般没什么差别。
因根器不同而有解脱道与方便道之分
问:法身、报身、化身可同时证得,或必须分别证得?
答:依大乘而言,当然是同时证得。但照金刚乘,尤其是宁玛派(即红教的教授),根本不必去证得什么,它原本就已经在我们身上,重要的是要实际上真正的知道。

问:在无上瑜珈密是照气、脉、明点的次弟修持,如果这是方便道,那么应该还有一个解脱道;现在的人似乎直接修持解脱道较多,是否表示他们逾越了这个修行次弟,或者方便道与解脱道,只采行其中一个即可成就?
答:为什么有的人可以直接修大手印?那是因为他们是最上根器的人。但对很多众生而言,尤其是现代人有一开始就只想修最高法的趋向,如果今天询问各位要求什么灌顶?是事部的观世音灌顶或是无上瑜珈部的喜金刚灌顶?我想,“接受喜金刚灌顶”是一般人最可能的回答。
密乘在台普传之流弊及对治方法
问:现在,常常有很多仁波切来台,而灌顶法会也相当频繁。事实上,这些仁波切也许根本就不认识弟子是谁,在戒律上来说,上师对弟子不是应有清楚的了解吗?为什么现在会如此呢?
答:我并不了解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但这样做是不对的,至于说他们为什么会如此,只好去问当事人了;信徒是应先研习经论并仔细观察上师的。
但如果说每位上师都像我一样,经常批评别人这个不对、那个不好,说你们一定要仔细观察上师,那究竟要观察多久才能受法?如果一定要有这样的要求,就(则)没有人敢修学金刚乘了,因为大家都不愿过苦日子。对我个人而言,我希望尽量给予开示而避免给人灌顶;但通常开示时,来的信徒就很少,而灌顶时就有两、三倍的人前来,尤其一些年纪比较大的人,对他们而言,所谓学佛,好像只是学供桌上的供杯要如何放、怎么打坐、念什么咒、要怎么念……等而已,如果向他们开示的话,他们当场就睡着了。
对这样的情形,便只好给他们灌顶,在灌顶中向他们说法,也许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在这次十天的教授,法会中有很多年轻人都蛮实际的,我喜欢。有些人具备大乘的基础,我觉得很好;有些是金刚乘的弟子,其中当然也有不错的,但优秀的并不多。
很多密乘弟子把金刚乘当成占卜看相的工具,金刚乘在他们的手中变得非常狭隘。尤其是很多年纪大的人,好像修得很好,但他们并不在乎怎么修学、怎么了解,他们只在乎怎么念咒;当然如果他们很有信心,这样做也还不错!
我认为年纪大的人也应该影响年轻人多从事佛学研究,如果年纪大的人不影响他们,年纪轻的人受益就有限。

问:如果这些人对金刚乘并不是有很深的了解再来学习的话,是否说这些人根本就不适合修金刚乘?
答:当然,你讲的也对,但如果他们已经来了,我们也不能放着他们不管,因为他们也是众生啊!既然我们强调发菩提心,要利益众生,而他们既然来了,就不能把他们赶走。我应该要做的是教授他们佛法,请他们仔细研习佛法,然后好好修行。
离开概念,无死虹光即身体的实相
问:无死虹光身如何证得?
答:有各种不同的方法,如修六波罗蜜、十波罗蜜或金刚乘的方法都可以。什么叫波罗蜜呢?就是到达彼岸、超越的意思,当你超越以后,当然你就无死。

问:虹光身化光的次第如何?从那一部分开始化光?
答:不是这样子的,前面说的虹光身是超越我们一般的概念,可以说是我们身体的实相。其实在大乘也谈到,唯一不同的就是一般大乘是因乘,以因为主,所以他们并不这样讲。
实际上,现在你也在化光,你身体的实相就是空和明。《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就是虹光身啊!

问:那么像莲花生大士的虹光身照片,为什么是从脐轮化出一个光轮?
答:这是画家的概念。同样地,这样做是为了吸引众生,当然这也是好办法。也许现在应该把它变成可见的光电影片,在很多戏院上映。我们以为是真的,事实上那只不过是画者的概念,他的概念是希望用画来吸引人学佛,并不是表示那就一定是,或一定不是,并不是说画上从脐轮开始,就一定从脐轮开始,那都只是我们的概念。

宁玛、萨迦、格鲁三派大圆满见地的不同
问:大圆满、大手印、道果的见地有何不同?
答:这些都是不同的名字,但它们趋进见地的方法可能有所不同。
举例来说,大圆满的教授是为最上根的人而准备,而道果教授的对象是最上根及资质不错的弟子。像道果教授中到的四个共加行,有所谓三种见地或现观,第一种见地是不净见地;但在大圆满,则从来不谈这些,他们只是提佛的境界是什么样子。而道果,却先谈前面的各种见地,然后再谈最后的果;大圆满却(则)只谈最后的果位,不太谈前面的各种见地。
像道果中有顶礼上师传承、礼敬喜金刚等说法;虽然大圆满中也有礼敬,但礼敬的方式完全不同,而说自己就是普贤王如来,如果真的能知道、证到这一点,就是最伟大的礼敬。
大手印主要是谈明,也谈空。所以尽管大手印、大圆满、道果见地它们的名字都不一样,其实究竟目的皆是相同的。

问:他们在修法上是否一致?
答:有一点不一样,像萨迦派也许会告诉你,去找找看你的心是什么?而宁玛派则会叫你去研究一下,心的实相是什么?事实上这两个意思是一样的。当然也有点不同,因为有些人喜欢想他的心是怎样的,而不是喜欢想心的实相是什么。

问:格鲁派的见地是什么?
答:在格鲁和萨迦本身,为了要增加彼此的了解,所以有时会辩论,但并不是那么重要。
萨迦派认为修行不需另外创造出一个空性来,但格鲁派(黄教),则强调在修定时,应该要摧毁分别见地,造出空 ;这是萨迦和格鲁主要的不同。
宁玛和萨迦之间,没什么文献记载的辩论,但他们在发展空性见地上,有所谓“自空见”和“他空见”之不同。如果以自空和他空来说,多半格鲁派是自空见,竹巴噶举也是自空见,噶玛噶举是他空见,萨迦派有的持他空见,如萨迦秋登,另一个萨迦派学者叫都润巴,这个人是持自空见,很多宁玛派持他空见。
所谓“自空见”是说佛性本来是空;“他空见”是说佛性本身不空,但对无明来说他是空的。这样子的话,可以说有一种无意识的辩论。
当然噶举(白教)和萨迦也有一点辩论,象止贡噶举派和萨迦派在戒律这方面有辩论。其中止贡派大师说,比丘戒是属心戒,一直到破戒才会消失。
不过这都只是游戏,他们所有见地都是好的,只不过是趋进的方法不同。一个会读书的人,如果读到这些见地,读得愈多信心反而愈强,因为这些见地都很好,可以使你了解佛法;对一个不良的读者而言,当然也会增加他的贪、嗔、痴。
深层的密法唯实证者能生起觉受
问:像传承或者是上师自己证到的境界,这是我们根本无法看到的,那么如何判断、选择有资格的上师呢?
答:使你见到自己本性的人,就是你的上师。像密勒日巴,起初在宁玛派的大圆满成就者那里学法,接受了很多灌顶,但毫无觉受生起,他的上师便建议他到玛尔巴译师那儿学法,当他一听到玛尔巴的名字,全身立刻生起特殊的觉受。

问:最后我帮别人请问一个问题,如果已经如实趋入中脉,烟等十项如实现证,无修觉受自在生起,如何圆满瑜珈、生起我生法忍、般若自在、大悲如幻六道?
答:对不起,这是秘密,我不能告诉你。

问:如果密法有一些是秘密的话,那为什么很多人都公开普传呢?
答:我也不懂,但对顶果钦哲仁波切、敦珠法王、萨迦崔津法王、大宝法王、嘉华仁波切,我相信他们知道,因为这几位都是大菩萨,他们当然知道弟子中有什么根器的人。但别人是把佛法当做生意一样,以示与众不同,他们不知佛教哲学为何,又没有别的东西可教,而教这些的确比较容易,一般人也比较想学,而且可得到好的名声!

之二
问:可否请您说明三宝的含意?
答:一般而言,佛就是已成正觉、功德圆满、圆满一切佛之特质,并清净一切染污(譬如由无明而起之)的人。
当然啦!佛的定义有许多种,有很多不同的角度来认定佛是什么?以及如何使人成佛?我们可看到佛教中有许多派别,如小乘:释迦牟尼佛在菩提迦耶诞生到此世间,事实上佛和我们众生的诞生一样,但他遇到老师,并从他的老师那接受教法,且加以修习、克服许多障碍,最后终于在菩提迦耶成等正觉;当他在释迦族时,身为悉达多太子,那时他尚未成佛,仍然是个菩萨,此后经六年苦修,到达菩提迦耶时始成正觉。接着是大乘:他们的定义有点不同,认为释迦牟尼佛早已成佛,但他是一个象征,真正的佛是法身,释迦反尼所做的便是示现给众生看,示现成佛给众生看并且示出成佛之道,以使众生了解,因为痴愚的众生很难真正了解佛是什么。
什么才是真正的佛?也许我们可等一下谈到,但真正的佛是超乎我们的概念之外,是很难让每一个众生都了解到的。因此需要化身,化身佛使人们看到时有信心,如果没有信心,佛只是一个历史人物罢了!化身佛事实上早已成佛,他只是来示现的。

问:什么是金刚乘中佛的表现法呢?
答:跟大乘佛教几乎相似,他们也认为释迦牟尼只是来示现的,事实上他早已成佛。
我们刚说到三宝?(对)
法,这个字在梵文中的意义有很多,简单的说是去持有、保护的意思,这两个定义现今被佛教徒所引用。一般而言,法有两种:教法和证法;法对许多人来说,像是一本书或佛的教授,这没有错,但真正的佛法并不是一种知识、语言或概念性的文章,而是我们生命的实相、现象的实相和事实,生命的真理、来世的真理和现象的真理,因为我们关切的是现在生命是什么?未来生命是什么?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甚至我们常不自觉地寻问这些问题。为了回答诸如此类的问题,许多偶像论者、哲学家都在努力,佛教亦同。所以也许可说真正“法”就是趋近实相的方法;或者说“法”就是实相,而佛所说的就是方法,依之便可向诸法实相趋近。
常有人以为佛教徒必须崇拜佛,摆设佛像然后崇拜他,这有些不正确,其实他们并不是因佛拥有权力、超自然力等而向他崇拜;在佛教中我们有佛像或佛相,向其表示敬仰甚至供养他,是因为我们尊敬他的教法,如果我们思惟他的教法,可藉之得到喜悦平和或成正觉,正如我们敬重优秀的顾问,因为他给予好的忠告,所以得到我们敬重,而为了表示我们苑鸬木粗兀虼宋颐丘б浪?
现在再谈到"法",一般说来,佛陀所给予的教法超过八万四千法门,这就是我们所说许多佛经的来源。这些教法可分为大乘和小乘两部分,再细分的话大乘中仍可分为两种教法:一种教法较强调"因",由因地起修以至证果,另一种则较倾向于"果地"上;前者我们一般称为大乘,后者称为金刚乘,因为它较多提及果地本身;在大乘中我们修行六度圆满(圆满六波罗蜜),然后成正觉,但金刚乘中说到你已经是佛了,唯一需要做的事便是认得他,这是因地和果地起修之不同。
问:再谈谈僧宝吧?
答:僧侣是法的实修者,僧伽分为许多种,一般来说,大部分的小乘行者认为僧伽是受过出家戒的人,如和尚和尼姑;但金刚乘中则不仅如此,僧伽也可能是在家修行者,只要任何为众生工作而依慈悲心、志求佛果的想法来帮助众生的人,就是僧伽;当然僧伽可分很多层次,依其智慧、悲心之圆满程度而分。

上师的重要性
问:众所周知上师在金刚乘中十分重要,可否请您解释其重要性何在?
答:Guru这是梵文,意为老师。我们不论做什么事都需要老师,需要建言。如你所说,金刚乘中很强调上师,甚至对弟子而言其重要性超越一切诸佛之上,这是有道理的,即使千佛出世而未得值佛,但佛陀教法依众生之环境,所能接受程度而教,因此对弟子(学生)而言,上师的慈悲超越一切诸佛。
但是在此摩登时代,对上师的信心、奉献等概念并不易被接受,因为每个人都被教导要准备独立,并且我们的环境和社会也必须如此做,自然地我们想独立,太多的环境使我们独立,过民主的生活,没有人想依赖别人,没有人愿意由上师来决定弟子的命运;但无论我们多么想要独立而不愿顺从,但我们总是在接受别人的命令,你看我们的家庭导致命令的出现,欲从别人的身上寻找实相,所以我说我们常依赖他人,虽然我们想要结束依赖而独立,但不论你是谁总是依赖别人,即使你有许多机械常识,你的国家是超级强权,你仍然依赖别人、别的国家、别的社会。
现在人们非常熟知佛陀告诉了我们一些在生活中可采行的事,在此人们用各种方式依赖时,我们何不依赖一个能给你精神导引,告诉你生命道路、慈悲和圆满觉悟的人,这比依赖教你一些不恰当的观念,令你不自觉地痛苦的人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各派的修行,内在的成长上,上师重要的原因。事实上在许多显宗的经典中说到"自己的智慧便是自己最好的老师,没有人可为你做决定。"但我们可看到,我们的智慧非常无知,并不以上述的方式运作,而无知却成为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某些能训育我们生命的人。
然而,在各方面我们接受一个人或社会的号令,例如我们一起吃饭,有礼貌,这被认为是好的,一个绅士和淑女所应具备的,但我们并不一起上厕所,对吧?其实并没有什么真正的理由说我们不该(能)一起上厕所,我们既然一起吃饭,何不也一起上厕所呢?但我们并不如此做,是因为社会觉得这是不好的,如果你要与众不同(特立独行),则不会得到社会的信赖,自然地在今日社会中,我想做个绅士,你想做淑女,为了成为绅士和淑女,我们一起吃饭但不一起上厕所,看到没,我们不自知地接受社会之法律和规定,而如此的规定其实并没有什么道理,法律或礼不礼貌是由社会或个人所制订的,而我们相信它并努力研读和练习之。
问:我们如何寻找上师?一位好的上师必须具备那些特质?
答: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因为现在有很多人想要有一个好上师,并且成为一个人的弟子一定有一些仪式,像剪下一点头发、皈依等等,但什么是真正重要的呢?就如同结婚、恋爱是两回事一样,结婚必须要有仪式,否则婚姻并不完全;但对恋爱来说,没有人可说这是你将恋爱的人,没有人可指引你恋爱,如果你遇见某人,你被自己的感觉所动,你就自然地恋爱了,为什么呢?因为其中有过去世的连结,知觉上的连结。
上师也是如此,当你看到某位上师,你很喜欢他,他好像你的老师或精神上的伙伴一样,那么你自然地就会有信心,当他教导你时,无论他教导什么,都使你了悟现象的实相,而进一步走向究竟觉悟,那么这个人就是你的上师,无论有没有仪式、他是不是仁波切或被认为是伟大的老师。但我们总是由广告宣传来引导意念,判断他是否是伟大的老师,可是这并不表示他或她认为的伟大老师就是你的老师,其实真正可以给你一些话,使你了悟诸法实相或成等正觉的那个人,才是你的上师。
问:请问六道轮回和业力的关系?
答:业是因,而结果或其影响便是六道轮回,其中因善、恶业又分为下三道--地狱、饿鬼、畜生,上三道--天、人、阿修罗,业善乃因好的动机、行为,如赞叹别人很好等。
问:请问六道存在于那里呢?
答:在许多不同种的教法中有不同的说法,但一般人认为地狱是在我们所居住的地面下,在某些特定经典中提到地狱乃在于菩提迦耶的正下方,或在海下。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很聪明,很多人一直以为地狱是存在于特定的某个地方,它是依你的所在而定,譬如你在那里做了某些恶业,便可能投生到地狱,在你死后并不需要离开这地面,也许在这屋子中你便有地狱的经历,你并不需要到那里去,你在的地方便是了。
曾经有一个教法说,地狱中的一天是人间的千年,当我们读到此处时,可能会想说我们在地狱一个月的话,人间已过了三万年了,但这是很合逻辑的,因为有时我们很忙、很急或极度思惟一小时,会觉得已经过了一个月,觉得时间太慢了,由于你太专注了,因此时间似乎停止、变慢了,也可能是一年的时间转眼过去。
问:可否请您谈谈西藏的转世喇嘛?
答:喇嘛事实上是指很高的人,没有比他更高的,但在西藏还有很多不同的术语称呼,像仁波切、图库等。图库是指化身的意思,他们都源自法身的释迦牟尼佛,图库不一定是转世的,他可能是任何一个佛、菩萨的化身。你刚提到的转世仁波切或喇嘛,我不知道是不是只有西藏才有,但每个人都是自己过去世的转世。
无论如何在西藏有特写的转世定义,为什么呢?其目的乃在于西藏受佛教的影响深远,佛法已成为西藏的一部分,他们做任何事,即使是走路都受影响,因此可见佛法对西藏的影响之大;而佛教的修行者、领导者,像一些大喇嘛、仁波切等,对西藏社会的影响太大了,所以当他们过逝后,他们的学生,继续找出他的转世来助益有情众生,也有一些是喇嘛自己想再来利益众生的;因此在西藏,去认定一个转世,他是某某佛菩萨或喇嘛的再来是十分重要的事。
如果我们广义地说,佛菩萨的化身是无处不在的,但这些并没有被 认定,像在西藏、台湾或其他任何地方,不同文化、语言、肤色的人都可能是佛菩萨慈悲地示现来饶益有情,无论他们有没有被认定。
问:人们对如何认定转世的喇嘛十分好奇,可否请您谈谈?
答:有许多或大部分转世喇嘛是由大修行者所认定出的,或是身为转世者前生的弟子,也可认出这个人是不是他以前的上师。像噶玛巴他的转世一向是由他自己认出的,在他圆寂前,他写下自己转世家庭父母的名称、年月日、特征等等,十分清楚。例如十四嘉华仁波切则是由他的一师认定的,他到特定的地方去修本尊法,然后到大黑天护法的一个特殊湖泊去,湖上有许多象征符号使他观察而了解,有时候这湖会有很清晰的指示,经过这些手续终于找到第十三世嘉华仁波切的转世者,然后再给他许多他上一世所用过的东西让他选择来确认。
而今天许多仁波切很容易就可认定出来,但利益众生并不一定要被认定是转世的。许多的总统、议员、国王不必被认定就辛勤地为众生谋福利,他们很可能就是佛菩萨的化身,但没有被认出来,也没有必要被认出来。佛法中说:即使?quot;佛教"这名也不十分重要,名称引起了太多的问题,只要是能让你了悟心的实相的道路,不管它是否称为佛教都没关系。
问:为什么佛教中有这么多的象征呢?
答:象征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轮回的苦痛源自象征,一切皆是象征面非他物,像语言、沟通皆由象征而来,而我们无时地受到物质、精神上种种象征的影响,也许用更多的象征会更好。藉某种象征上的专注,可以开启我们的智慧

问:坛城、曼达也是一种象征吗?
答:在金刚乘中运用了许多的象征,在这许多的象征中,圆形、循环最常被使用,因为它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无始无终;而自心的实相也是无始无终的,故圆或循环是最重要的象征;另外中心或 间也是重要象征……。
曼达也同时表示本尊所住的地方,其中有宫殿、土地和房屋。
曼达有许多咱意义,代表无始无终、中道,曼达拉是梵文,其中一个定义是循环,佛法中并汪相信有所谓的最初起点和最后终点,而圆正可代表。中心也是曼达的一个象征意义,他不执二边。
在金刚乘中我们用曼达来修法、灌顶,有沙做的、绘画的、或观想出的曼达,用沙做的或绘画出的曼达是今日较常见的,但这两种皆是外曼达,是外在可见的存在形态;但提到内曼达,也就是身曼达,就比较深了,你所修的一切本尊法,本尊并汪是外在的实体存在,是你自心的开启而现的,故实际上佛陀便是觉发自己本性的人,而他所在的地方便称为曼达,所以你可称自己的身体是内曼达。
问:我们常听到转世这个术语,可否为我们解释什么是转世--再来的人呢?
答:如果我们不相信转世就不会有这么多佛法,因为修法的最终目的便是求取正觉,但如果我们不能在此生达成这目标,我们仍可在下一世继续尝试,直至成佛为止;这是说明转世的重要。但证明转世是很困难的,因此他令人难以信服,今日的科学仍不能证明转世的有无,但事实上有许多的逻辑、哲学谈到转世,而我们相信转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业力,在了解转世之前我们必得了解业力,否则非常困难去理解和接受转世的观念。
我们常自觉或无意识地想:是谁制造、创造了这个世界?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回答,有的说是创造的、有的说是自然形成的……等等;但佛教中并不认为神是一切的创造者,我们相信业力,而并非一个神控制了每一个人,业的意义是行动--身心的行动,也可说业是心的能量。我想或我做任何事都有他的动力,开显出不同的经验和结果,而贪嗔痴等之外显结果,当然是不好的经验,我们称这经验为地狱、饿鬼、畜生。
如果你有好的意图、行为、发心,能量当然也是好的,于是投生到天、人、阿修罗道之中,为什么我说要想解脱就要对“业”有相当的了解呢?你可看到,世界上有很多人工作很勤快,但什么也没有得到;而也有很多人不用工作便拥有一切,在逻辑上工作愈多的人该得到的也愈多,但事实确不是如此,为什么呢?从佛法的业力来说,这一世的一切源于过去世的身心行为,所以现在的我们便是过去我们身心行为结果的呈现,我们这一世是过去世所做一切的结果所造。如果没有业力的话,上述工作的例子不可能产生,因此业力,也就是心的力量十分重要。
一般说来,我们都是过去世的转世,这并不表示我们现在以人类的状态存在,过去也以人类的状态存在,我们的存在状态乃决定于业力,事实上业力和自己是不可分的,那是由自己的心所产生的力量。你的过去世可能是狗、穷人等等,如果你积聚了善业或好的动机,便有好的结果,而现在的你并不一定是由那一世的业力所显现。
很可笑的,有一些业力牵引我们,有一些业力使我们悲惨,善业可能和恶业相随发生作用,这表示如果你过去积聚了恶业,你可能转世为狗,但如果你过去也同时积聚了善业,而你的善业不如恶业多,所以你成为有钱人的宠物,比其他的狗幸福多了;也可能你出生在很有钱有势的人家中做人,但却是盲人或天生奇丑无比。由于我们相信业力的存在,因此也相信转世的必然存在。而如果你不相信,修行的动力将大量减少。
问:一个人如果遇到不好的上师该怎么办?
答:一个人在选择上师时就该非常小心,此时看看上师的上师是谁是很重要的,我想选择上师时,一个人不该受到他人或广告宣传的影响,他对上师的了解应该要比广告多的多,这是极重要的;此后如果不幸地由于自己的恶业或愿力而遇到了不好的上师,而且也从他那接受了一些教法,依照金刚乘的规矩,这个人已成为了你的上师,你必须尊重和拥有信心;此时你了解了一些事情,使你不再觉得他有什么好,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技巧性的放弃此类上师,这将不会伤害到你或其他众生。
在大乘佛教的修行中,帮助众生是最重要的,而不只是要自己成佛而已,由于你遇到不好的上师将会阻碍你去真实地利益众生,所以我想一个人要技巧性地远离不好的上师,同时一个人也不要因此忿怒,因为是你自己选择到这不好的上师,所以不要抱怨。
问:但如果一个人对上师已经失去信心且十分忿怒呢?
答:我已经说过,你可以丧失你的信心,但不可陷入嗔恨中。丧失信心并不表示你就可起嗔恨心。佛法的修行者对敌人都不可起嗔恨心了,更何况是上师。
问:请略述金刚乘和密乘之不同,与金刚乘之函义?
答:事实上我们说金刚乘或密乘几乎是一样的。密乘是密续的一般称呼,密续是秘密的教法,而乘是载的意思,密乘这个字同样在印度教中也可以看到,他们也有密乘的修持法。但金刚乘是特别仅指佛教的修行法,所以我们说金刚乘时,他包括了密乘,但我们说密乘、密宗时却不一定是指金刚乘。
金刚乘有许多译意,如密宗的神祗、不可改变的本质等,但无论如何,他是指一种不可动摇的东西,有些人认为是轮回的本质;但事实上是指心的本性,这不是意识可知觉到的,是一切外在所不可毁坏的,是自性的身身。而乘是车辆的意思,由于金刚乘所提到的是心的本性,那不可分离的自性,所以称为金刚乘。
密是指秘密的修持,事实上全部金刚乘的修持是极为秘密的,其秘密的原因并不是由于有一些丢脸,令人窘迫的情形才要保密;而是像黄金、钻石这样珍贵的东西,我们不会拿着到处展示,到超级市场之类的地方去,因为那样可能会被偷、抢,如果被偷了而那人又不知道什么是钻石、黄金的话,他们将误用它,使它一点用处也没有,但如果有人真的知道如何运用的话,他们将可得到大利益。
因此金刚乘的教法十分珍贵,我们必须将它妥善密存,否则将为一些不够格的人所误用。密续十分地珍贵,所以要保密,这也是它所以称密的原因。
问:可否更仔细地解释密宗、密乘的内容?
答:密宗的定义是连续性的,这个连续性我想在金刚乘中是很特别的;在金刚乘中有三种连续,也就是根、道、果的连续,这三个是金刚乘中十分重要的重点。根是种子,一个人如果被净化,在将来就可成佛,我们想到我们是染污的,无明的小规模污产生了我们藉种种方便法来净除贪、嗔……,这个根在修行上十分重要,因为他就像修行者自身;为了要在清净的大地或根上积聚功德,要继续下去--即称为道,在金刚乘中有种种不同的道,分为不同的程度,种种禅定的境界,这便是道的连续;任何想要净化此大地、积聚功德,设计或发心于此大地、根的人,在此积聚功德,直至最后终于完成、达成净化、摧毁一切障碍者,也就是圆满成等正觉者称为果。
问:为何称连续、相续呢?
答:在金刚乘中,如果你净化这地或积聚功德于此,直至成佛,事实上佛果并不是在此地、此根之外的,所以你到达的是根的自性,整个的修持是在于回归自性,这工作无始无终、永不停止,并不是有某个目的地可到达,所以我们所能对它的最好称呼便是相续、连续。
问:什么是灌顶的意义?
答:金刚乘的灌顶,其梵文叫阿比屑卡,事实上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我知道这儿的人从许多不同的上师那得到灌顶,在金刚乘中灌顶是最重要的行为、方法之一,去了解灌顶中到底发生什么事,灌顶的理论依据,和灌顶中的种种观想,这些观想中有许多教法包含其中,并不仅是普通的图片而已,而是灌顶之主要部份。对弟子和上师而言观想都十分重要,同时对传承也很重要。
问:谁有资格给予灌顶呢?
答:一位具德的上师必须要有丝毫无损的完整传承,和给予灌顶所需具备的种种特质,如完整传承、无漏的修持--对于将给予灌顶之本尊,还要有慈悲心,因为他可能会遇到种种不同的学生,至少的条件是上师需完整无漏地修持过任何一种高级密法。如我所说人们到某处去接受某些上师的灌顶,喝了点水,吃了一些东西,然后回家,也许学了一些咒,但通常还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我不认为这会有什么效用,也许可得到一点加持,反正只要有信心,随时都有加持的,我不知道学生得到了多少真正的灌顶。
问:灌顶的方法是什么?
答:在灌顶中你可发现许多种不同的方便,像喝、吃许多东西,拿许多东西放在你的头上或心脏,而这些都是有原因的。金刚乘中充满了物质象征,但这是佛陀为了心喜众多物质的众生,所开的方便,像水或灌顶中你喝的一些东西,是因我们喝水乃表示净除的意思,虽然日常中有时拿来解渴,但用在除垢比较多。
所以金刚乘中引伸之,用咒使水有强大的加持力、观想成本尊的甘露,或加上更深的哲理,如水对鱼来说,并不只是水,虽然我不知道鱼的想法,但他们可能认为水是可以喝的、可以睡、可以住的;但对人来说水是用来洗和喝的,那一个说的才是真实的呢?没有人能决定,即使在小乘教法中,也认为水的实质是空的,由于水的实质是空的,我们有不只一个理由将之用在灌顶中。对不同的对象而言,水可以是家或净化用,但水本身并没有实在的本体,在金刚乘中便用来做净除罪业的方便,因为佛陀说过一切现象因环境而生,而一切环境乃由心生。佛陀的根本教法便是去达到我们心的实体,那是一切万物的主宰,所以金刚乘灌顶中你可发现水或其他东西,如咒和手印及种种观想。
问:为何观想的力量如此强大?
答:这有许多原因,其实人都一直在观看,像看着地,但我们为何不称为观想,因为我们习惯将地看为实有的,真实存在的,这是真实、可触摸到的,所以不叫观想;又台敌人,我们习惯以为是外在的,而没有想到是来自内心的嗔恨,所以当有人说摧毁敌人多么困难,这是由于不能了解敌我是由嗔恨心相对而生的;由于我们平时已有观想的习惯,所以金刚乘中也藉之以为方便,因为人们都一直在观想,那么何不教一些有意义,能得到结果的观想,如观世音菩萨的观想,藉此来发展一个人的大悲心、慈爱等。
问:咒的意义为何?
答:咒有许多意义,最简单来说,咒是循环,主要原因是一般现象也有中心的意义,那是指本尊的房子,本尊所在之处,土地之义。
问:佛法的老师为了除去身体的欲求,所以修双身法,但会不会有些弟子误用此法呢?
答:是的,有许多人都误用了。事实上金刚乘中行方便道的问题,有许多人认为是受了印度的影响,这个争论老早就有了,但以我自己的经验来说,双身是一个很深奥的哲理,没有提到性行为,并没有提到事业手印双身。
很久以来我们就结合了联想许多东西,男生和女生的结合、善与恶的结合、笑和丑联想在一起,而金刚乘的教法,认为他们在实相、本体上是没有分别、不同的,是不可分别的,在究竟实相中,一切事均都是平等的、空的状态,同样的纯净,这是最初、最原始的结合;而为了使人们了解,因此我们必须用点计策说是的,有一些东西是可结合的,所以先让人们谈论到结合、修身,然后再使他们了解结合、双x的原始状态和意义。
正如你所说的,人们可能会误解它,认为这类教法是教人去贪,似乎这种教法是很世俗的,但佛陀的教法种类有许多,有一些施教重点在于身心之间的关系;当佛的教法是直接的可对人产生效用时,是较好的,像出家成为僧侣,是解决贪欲的一个最好建议之一,但这里有太多太多的众生,在这许多人中,有多少人可成为僧侣呢?百万人吗?对他们来说,出家做和尚实在太困难了,即使那样并不困难,但要他们放弃美满的家庭、漂亮的女朋友对他们来说是太困难了,所以我们就不理他们了吗?一位菩萨道行者绝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人的,即使他们不听你的话、不想出家做和尚,或根本不接受这样的看法,但我们必须用一点不同的方法去协助他们解脱,所以我们说:好吧!你仍然可以做个一般在家人,但依照这方法仍可成等正觉。
我这便有个真实故事,有一个小乘佛教的僧侣,在静坐上的功夫很是了得,你知道他们有个誓愿的目的便是不迷失在世俗的喜恶中,而这个特殊的僧侣在白骨观上有很好的成效;由于僧侣是不能对异性有欲求的,为了与贪欲、欲求分离,因此他们观想人的丑陋、污秽,而这个僧侣在这一方面做得非常好,以此闻名。有一天文殊师利菩萨想考验一下这个和尚的禅修功夫到底好不好,他化成一位非常漂亮的女生,来到这个和尚的住处,以种种妩媚的动作来考验这和尚的定力,起初这个和尚丝毫不为所动,但渐渐地,由于这位女孩子的挑战太大了--这是来自文殊师利菩萨的挑战,文殊师利菩萨充满智慧、洞悉人心,因此这个和尚的定力渐渐不敌诱惑,最后他干脆逃跑,而这位美女在后紧追不舍,和尚实在累得跑不动了,于是两眼一闭往地上一坐心想完蛋了,但此时什么事也没发生,于是他睁眼来看,这美女突然破裂成无数碎片,文殊师利菩萨现出庄严法相,说道:你的白骨观修得很好,但你把别人认为是美的这个概念,会导致你轮回痛苦;如果你把别人当作是丑的,那仍然是个概念,这概念会使你无法觉悟,因此你需要做空性的禅修,这才能使你觉悟。
这是一个大乘佛教的故事,藉之我们可以了解即使在大乘中,一切现象都是空的,包括贪欲和欲求的对象,一切的本质皆是空性;而在金刚乘中认为一切既然是空的,也就没有什么东西可放弃、该放弃,没有坏的东西要抛弃,也没有好的东西要掌握,因为一切都是平等的、空性的,这就是最高深的结合、双运之见解,男与女的双运、好与坏的双运,最究竟的双运是轮回、涅槃的双运,藉此二者的双运可成正觉,为什么呢?因为并没有轮回实体的存在。
这个房间如果很暗、地上有一捆绳子,有人进来时可能认为那是蛇,那是由于一种习惯的思惟形态,他可能因此而感到惊怖,甚至可能被吓死,你看,这就像轮回一样,其实根本没有痛苦、天堂、饿鬼、地狱的存在,但它依然能污染人们,使人惊怖,使众生痛苦;如果那个进入黑暗房间的人能认出那是一条绳子而不是蛇,他便离开了可能的痛苦,但他该如何做呢?离开那间房间吗?不,那也是错误的方式;因为最初当他在光线下的时候并没有蛇的存在、没有蛇的行动、出现;同理来看,并没有轮回可厌离,也没有涅槃可得证,二者都不存在,有轮回才有相对的涅槃,当你了解了轮回的本质,轮回便不存在、不痛苦了,这便是轮回与涅槃的双运。
在这样的基础上去看,欲望也可藉之从中修持的,因为贪欲的本质也是空的。在金刚乘中并不是教你如何在欲望行为修持、或在实际的性行为中修持,而是教你去认识什么是欲望的本质,去了解贪、嗔、痴的本质是很重要的,如此的发展正如摧毁敌人般,如果你在战争中,你必须去摧毁敌人,但首先你必须去了解谁是你的敌人,你不知道什么是敌人时,你要去摧毁什么呢?所以当我们思惟什么是贪欲、什么是嗔恨、忿怒时,当你真的深思时,你会发现它们是空性的而没有实体存在


问:什么是空性?
答:"空"是佛法中的根本哲理之一,但许多人对"空"有错误的认识,以为空是没有的或是指某种空间而言,但其实不然;当我们提到"空",是指能量或其潜在性,举例而言,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时,我们可以看到他非常漂亮,但同时有人会觉得他很丑,在同一个客体上有两种现象产生,如果我们看一百个客体,可能有一百种现象,对吧?但美或丑存在于那里呢?是在这里或在那里呢?客体可延展出美和丑的问题,但美和丑是潜在的,是看的人自己的想法,因为客体可被视为美的、丑的或其他任何的一切,因此无论大的、小的、男人、女人都只是概念罢了。你一定听过在某些显宗佛经上说:我向诸佛祈请、向诸佛顶礼,向能将千百亿化身、无量等虚空物同时存在一芥子上的佛陀顶礼,向能将十方化为一方的诸佛顶礼、祈请。
对于不相信的人来说似乎是不可能的,或认为说那是佛才能做到的,而不是我们凡夫俗子可做到的。而这样的句子中有多种涵意,但不在说一个超自然或超人的事,这是在说明现象的本质中,没有所谓大或小的;你说这是小的,别人可拿一个更小的来告诉你原来那个小的是大的,由此可知,小和大是一种概念,并没有真正所谓的大和小存在,而是我们有大和小的分别与执著,所以我们常被自己的理念所锁住、限制住。
你知道密勒日巴的故事吗?他是西藏的大圣者,他的弟子惹琼巴有一次从印度学习了一大堆东西回来,密勒日巴去接他,途中惹琼巴谈到道果的教法,他吹嘘自己学了多少又是多少,突然间一块大石滚下,密勒日巴瞬间躲入一个牛角中,他的身体没有变小,而牛角也没有变大,但牛角在密勒日巴身体之外,密勒日巴的全身却在牛角之内,然后他唱喝道:"如果你真正了知什么是实相、什么不是,那么请进来吧!这里还有一些空间。"大和小仅是概念上的啊!是我们所取著的,现在什么是双运的目的呢?就是摧破这些概念,男、女,好、坏……之类,所以我们需要修双运。
但双运的修行者,非常少能真正接受到,因为那是非常秘密、稀有珍贵而有危险又困难;密法的修行者犹如竹子上的蛇一样,只有上和下两条路,这个修法充满了危险和困难,一定要是很好的修法者才行。
问:可否请您顺便说明西藏喇嘛训练徒弟的情形?一共有多少步骤呢?
答:我想训练徒弟是最困难的事情之一,这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而弟子要有无比的信心,不要有任何的鼓励,如果你想成佛你就做,有许多的故事都在说明这,像前面说的密勒日巴,想想看他在玛尔巴上师处修学的事情,他起初没有学到任何法,只是一直在帮助玛尔巴盖房子而已,即使我们没有那样的故事在今日发生,但修法的练习在今日仍十分艰辛,我想这同时也是意义深远的,为什么要开始去修行呢?佛法只有在你去实行、修行的时候才能了悟到,你不可能只研读佛法就真正了知佛法,只有实际修行才能了知。
问:您曾到过台湾很多次,并停留了一段不短的时间,请问您对此地修行者的看法如何?
答:虽然我到过这里很多次,但对此地的修行者所知有限,我所遇到的仅是密宗的行者而已,所以我不知道其他宗派的情形,但我想无论他们修的是小乘、大乘或金刚乘都没关系,无疑的他们需要的是好的老师或指导者--在他们做任何事情时,我想要有一个好的老师,你必须跟他在一起,对他有信心。在这方面,这里的人发现一个老师时,就去问他一些问题,看看他如何回答,如此几次后,又再到别的老师那去,继续不断换老师、上师,永无止境,因为每一个老师有他独到的方法,能给你不同的意见,但也会给你更大的疑惑。
现在当我教学时,我遇到两种听众,首先是已了知基础的大乘教法的人,然后如果他们对金刚乘有兴趣的话我再教他们;而另外某些听众则是接触到金刚乘--由于相信喇嘛的大力量、咒语、可致富的魔力而来,对这些被此类广告宣传所吸引的人而言,我较喜欢前一种人,因为他们对菩提心有较好的了解,而这在金刚乘的修行中十分重要。我实在不知道可提供什么特别的意见,但无疑的无论你修什么,你需要好的老师,并且不要只听信广告宣传,一旦你找到了一个或甚至两个老师也可以,要随侍在侧、跟着学习。
我想不只在台湾,即使在西方国家也一样,人们运用佛法来建立此生的幸福,很多人为了长寿佛去接受长寿的灌顶等等,这是很令人伤心的,因为从佛法来说,它是为了成佛,为了在未来能解脱轮回之苦成正觉的;而现在人们对成佛、解脱痛苦似乎一点也没兴趣了,他们想要的是权力、财富、地位、成功、名声,所以他们修财神法,想要财神法的灌顶,为了求取权势又要大黑天的灌顶。
如果你是因为这些才去修法,我想你完全的误用了,了解吗?如果仅是为了此生的一切,有太多的高明办法去得到,佛法恐怕是其中最差的方法了,佛法是对此生,此世界的再认识、藉此去帮助一切有情,这不只是台湾人、你或我,而是一切佛教徒由慈悲心所现的,我想这十分重要,因为佛法中一再提到慈悲心,但我想,有多少修行者有大菩提心呢?想想看有多少人在非洲正面临死亡、痛苦,但却没有任何一个佛教徒到那里去实际帮助他们,给他们食物、水、衣服……,真是太丢脸了,但却有无数的基督徒到那儿去济助难民。
如果我们看到乞丐、老人、有困难的人,我们可能看都不看他们一眼,如果因为一点点的慈悲心看一下他们,我们所做的一切也仅是为他们祈祷,即使你有能力去实际帮助他们,但因为要花费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们永远只是口头上说慈悲心而已,我想口头上的大菩提心绝对是不够的,我们一定要有实际的行动,像基督徒一样地去帮助别人,有时候我们以为他们比较有钱,但这不是富或贫的问题,即使你真的很贫穷,也能有限的帮助别人,无论你拥有多少,你基于菩提心真正去做了,你就是真正的佛教徒。
问:在西藏有很多不同的派别,可否请您谈谈相关的事情?
答:西藏有萨迦巴、格鲁巴、噶举巴、宁玛巴和笨钵等派,事实上以前西藏共有八大派,但现今有一些派别已经融入其他派中而不独立存在了,像香巴噶举融入于萨迦派之中,噶当派融入格鲁派之中等等。
问:第一世宗萨钦哲仁波切曾发起"利美"运动,可否请仁波切谈谈其内容。
答:我将它称为不分宗派运动,就像合众国那样不可分离的关系,它从来没有成功过,但每个人都愈来愈从派系至不分派的倾向,我想我的第一世的不分宗派运动,已逐渐为人所接受其观念。
问:人们常提到双x法,但什么是双x法呢?
答:佛的一个称号叫正遍知,正遍知并不表示你要把所有的东西都读完,在实相中也没有什么所有的东西,一切即一,这个修法只是让你了解这个自然状态的一个方法。
问:在双x法中,会不会太强调了贪欲,而有些人误用了它呢?
答:是的,这是一个问题。一切佛陀的教法都能令人简易地了知,即使在小乘教法中,也没提到双运、双x的问题,但这个方法虽然很容易让人误用,却也不是太令人惊讶的事,因为它是蕴含极深哲理的,也是比较有效的教法,为何比较有效呢?因为它跟人的生命是紧密相关的。
问:您已来过台湾多次,也停留了不短的时间了,您对台湾佛教徒的看法如何呢?
答:我想他们不该成为佛教的盲信、狂热者,也不要变成炼金术士,当你太盲信时,会失去了平衡,当你不平衡时是很难了解实相的。
之三
问:我们常谈到善业和恶业,什么是善业的意义呢?
答:有好的意图,当我们做任何事情时有好的行为,明显地会给我们带来好的结果。同样如果你有不好的意图、动机,将为你带来不好的结果,使你经验到地狱,或种种不好的事。动机对业力来说,对行为的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它决定了业力的好坏。
问:六道轮回和业力的关系是什么呢?
答:我们在先前已经谈到原因和结果,虽然业力可能有不导致任何结果的情形,但六道轮回的不同经验,乃由不同的业力所致。譬如人身是由善业和恶业二者所致,幸福的人是由于较多的善业,而不幸福快乐的人乃因其恶业,同样地,其他道的情形也是如此,由业之结果所致。
问:可否谈谈西藏转世的上师呢?
答:有很多转世的人,事实上每个人都是自己过去世的转世,但有一些特殊定义的转世者在西藏,是仁波切、喇嘛或图库,他们被定义为某些特殊人物的转世,一些大师的转世。认定这种转世者的目的在于,伟大上师的弟子们,希望他们能继续地来饶益众生,或喇嘛本身希望能继续修行来帮助有情,或是喇嘛、菩萨们想以某个特定形象去助人,所以在西藏有很多的转世者被认定。
但无论你有没有被认定都不是问题,重要的是继续帮助众生的菩萨誓愿,而帮助众生并不一定要被认定为仁波切、喇嘛或什么职位才行,一位好的总统、国王,他们也可能是菩萨的化身,因为他们正在为整个社会而工作。
问:西藏有许多不同的派别,可否请仁波切谈谈?
答:所有的佛法传承、修行方法都来自印度,西藏本来是没有佛法这种东西的,直到赤松德真藏王时才将佛法介绍到西藏,他也邀请了莲花生大士等诸印度圣人来西藏,他是西藏佛法的引入与建基者,他对不同传承的上师都十分亲切,许多西藏人也到印度去向很多圣人学法,当他们回到西藏时便形成了不同的传承,这是西藏传承的起源。
其中我们所称为宁玛巴的旧派是由莲花生大士所传下,是最古老的一派,事实上宁玛就是旧的意思,现今由顶果钦哲仁波切为此派领袖。接着是由许多西藏学者到印度求法回来后所建立的派别,像玛尔巴从那洛巴那学法,将他的传承传予密勒日巴,此后演变为噶举巴派,事实上噶举派又分为四大派八小派,另外有香巴噶举派。而由卓弥大译师等西藏圣者到印度从那洛巴、唯鲁巴、迦耶多罗等印度大成就者处学法,后来形成了萨迦派,这派在西藏流传很广,也曾一度统治全西藏,萨迦派是元朝的国教。再来是格鲁巴派的传承,他并不是直接由印度传下来,其传承是间接由阿底峡和噶当派传承及萨迦派传承来的。宗喀巴在尚未建立格鲁派前是一名萨迦派僧侣,后来他自己了悟了特别的方法,因此创立了格鲁派。
所有这些不同的传承,尽管对实相的所持见解和趋入方法不同,他们都同意伟大的空义和究竟佛果,仅在方法和行为上有一点点不同。任何一个成佛的人将他成佛的方法教予他的学生,每个人的经验总是和别人有所不同,而后来的人将这些东西形成不同派别,这就是四派的由来,但其实不该叫做派别,称做四种不同方法倒比较恰当,在历史上曾有八种派、方法的存在,但今天仅剩四种,因为像印度一样,西藏分为许多小邦国,各有不同文化。我想人们对文化的注意古今皆然,似乎人们对文化和佛法分不大清楚,佛法是佛陀的教授,它不是文化,文化是人所建立的,这完全是两码子事;但如果你修学佛法,你须要文化,因为没有一个人能与文化脱离,因数人一出生就在文化之中,没有选择的。就像如果你生在德国,自然便接受德国文化一样。
如同我们喝茶般,茶杯是文化,茶是佛法,要喝茶就要用茶杯,但喝了茶,就不需要茶杯了,因为你是要喝茶不是喝杯子;同样地在你了悟之后,便不需要文化了,因为没有佛的文化这一回事。但当你修持时,文化像杯子对喝茶一样地重要,我们所要关切的重点是茶,而不是茶杯长什么样子。并不只在西藏,似乎每一个地方都在为茶杯打架,有太多的争执起于对茶杯不同的看法,上述西藏的萨迦、格鲁、宁玛、噶举各派都曾为了自己的派别打行天翻地覆;但事实上,佛陀从来没有特别只教了那一派,不同的文化是适用于不同的人身上。所以我说这四派只是四种不同的方法罢了,但后来学生将他们形成四大文化,其实他们的究竟见解是一致的,但有不同的术语而已,譬如在本尊观上,宁玛派叫做"卓千",而萨迦派叫做"昆替也咩",噶举派叫"大手印",格鲁派也叫"大手印"等,人们喜欢不同的术语和不同的解释方法,像一个人进入空性中,有些派叫做进入清晰的虚空,但其实没什么不同的。
问:可否请您谈谈第一世钦哲仁波切的利美运动?
答:人们以为利美是什么新的形式,但事实上利美是佛陀教法的精髓,不是什么新的形态,所有的佛陀教法就称做"利美",意为不排斥的心,当你掉入一个知见中,便开始失去平衡,修法也不清楚。佛说不论你在做什么,即使是佛法的修持,如果以贪、嗔、痴来进行,一切都徒劳无功的,所以在佛法修持中,如果你自认为是大乘行者,却没有清楚的信心和奉献,而只是为了博得(取)名声或为了自己,甚至对其他宗派有强烈忿恨,逞其口舌,评论是非,如此的修行永远也成不了佛,因为你是用贪、嗔、痴在修,这种修行只会使你轮回而不是涅槃,这是"利美"的基本单纯意义。
为何第一世宗萨钦哲旺波很有名,成为伟大的修行者,因为他将这个看法新鲜地提了出来,那时的西藏有着太多的派系主义,每个人都很自私,许多重要的传承因此濒临断绝,所以宗萨蒋扬钦哲旺波心想这是不好的,如果这种互相排斥的偏见再持续下去,我们自己必将受害,伟大的教法和传承将延续不了几年,因为每个人都不想学别人的东西,于是他自己便亲自到各派去学习,接受传承,阅读经典、书籍,然后教给学生们。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认为是由宗萨蒋扬钦哲旺波开始这个运动的原因,但事实上这些都是佛陀的教法。
问:许多人谈论双x法,但请问仁波切什么是双x呢?
答:好像有许多人认为双x法是金刚乘中的性修持法,这种说法我并不抱怨,因为已经有很多金刚乘的修持者自己没有很小心注意了。当时金刚乘的修法在印度,被保存得十分秘密,他们做得很好,仅教给有优秀资格的弟子,在晚上无比小心地授予;但在西藏这传统遗失了很多,我想是由于西藏人信心太重了,而且也没有其他像印度教或其他宗教在西藏,使他们须要保密的;然而在印度的情形就不同,有许多的外道,使他们一定要保密。这咱的秘密外泻并不好,像有些唐卡上有父母本尊双运的种种图像,在普通的密续修行中,与性行为很类似,很容易使许多人误以为密宗知识和技术在密续中,因为密宗是保存在弟子经验中的一种教法,是为了那些特别聪明的弟子而教的,他们要有特别开阔的胸襟。
佛陀在教导众生时,并不只用一种方法,因为众生个个不同,有些人心胸狭窄,有些人则心胸开阔,心胸开阔的人容易了解诸法实相。如果你生在印度的种姓主义中,身为婆罗门族,你必须每天洗身体三次、不用当兵、不吃肉、不近女色、紧守净戒;你生在那就必须做那样的行为,在一个很严格、胸襟很窄的规定生活中,你很难敞开心胸,因此对这些人只能教他说:是的,不要喝酒、吃肉、一天要洗三次澡保持高贵的身体;因为这些适合他,他不适合开阔心胸的教法。
而双x的概念有许多种,光明和空性的双运,空性和大乐双运,为什么要双运?为什么要把这些东西结合在一起?首先要了解,我们并不是把两个东西合为一个,结合、双运在金刚乘中是有关实相、本体的概念,并不是一个东西由两个结合而成,在大乘佛教中说:"一切都是本来清净、空的,根本没有东西可双运,在实相中没有所谓两件东西,也没有双运这一回事。"因此没有任何东西可双运的这个东西本身就是大双运啊!所以并不是两个东西合在一起,而是实相是一个二合一之外的东西。双运的目的也在升起大乐,双运是去结合,像佛陀他以人身示现、教导我们,所以才能使我们容易了解实相、本体。
人类很自然地喜欢双运、结合这个概念,把两个东西合为一个,加以调整、联合,诸如结合成合众国、联邦、结交朋友、结婚--结合男与女等,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投生在一个贪欲很重的人身,即使我们有许多种欲望、情绪,但其中最强的是贪欲,所以贪欲放在第一位,人常被贪欲压迫,生理、心理、物质上的,而贪欲的实际行为是双运、结合对吧?
金刚乘便是运用这个心理而把他们带往实相去,藉由某些双运的教法,让人们了知事实上真相是痛苦的,但当你双运时了悟现象的本质;双运可以是任何事,如生和死的双运,像我们前面说的,我们想要快乐,但双不知道如何结合生与死、好与坏双运、结合在一起,而其实相、本体却是一致的,没有所谓的生也没有死、没有好也没有坏,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死就没有生,一切都是自然的结合、双运。
为了彰显上述所说,因此有男女本尊的双运等等这类的教法,其实这些都是在表示智慧与方便的双运,因为没有智慧,方便流于世俗,没有方便只有智慧流于危险、困难,因此须求得智慧和方便之平衡、和谐。但这些是很高深、秘密的教法,很难为一般人所理解,因此人们多有误解。
问:究竟是什么东西造成了善业呢?
答:一般说来业就是行为,造善业这在佛教来说,是依其动机、意图而定,去圆满业力,动机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有好的动机,无论你做什么行为就是善业;如果你的动机不良,无论你做什么就是恶业。你可以为了出名、权势、骄傲等等做许多功德,但如果你的动机如此,无论你多努力去做,善业也成恶业,因为你动机不纯正。

Dorje  2003.9.20 10:03:58    

(1677-6)  显示次数:9115(8801+314)     查看Dorje的所有文章 给Dorje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7 主题索引
慈 悲 与 信 心
慈 悲 与 信 心

第三世宗萨钦哲仁波切


坐在这很高的座位上,大家这样看著我,令我非常紧张,我从来都不习惯坐这种座位。在西藏有一种传说:有一个法座,大威德金刚曾被摄于法座里面。因此每一次坐在法座上,就觉得底下有个角。

今晚我们谈的是对普通佛教徒主要的两件事:第一件是慈悲心,第二件是成佛的信心。我们要谈慈悲的方式,并不是神的一种力量,也不认为慈悲是只有佛才具备的特性,要了解慈悲是每个人都具有的特质,而慈悲常为佛教徒忽略。或许是因空性非常的风尚,所以慈悲的声望就越来越低;同时谈到空性会令人很愉快,但谈到慈悲就令人感觉有很大的责任感。

每一个人都谈自己的权利是什么,身为被自由宠坏的现代人,我们经常谈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及各种自由;我们谈了很多的权利,却很少人谈到自己的责任,这就是人道渐衰落的原因。尤其在佛教圈内不只是我们把慈悲给忘了,而事实上,一直没把慈悲好好地修行过。

也许我们在修各种的观,但修行的目的都是希望自己能成佛或是得到什么成就,所以这基本上就缺乏慈悲在里面。也许我们修各种仪轨,作各种仪式或修无上瑜伽法,同时也领受了一些灌顶;但是对于众生有没有这种责任呢?似乎真能慈悲众生的人是很少的。就算在一般的世间生活,这种想法也是非常不合逻辑的。

举例来说:有五个人坐一船,当时风雨很大而且在很大的海洋中,各种各样的灾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船就要沉没了,而且船很小,十只脚都觉得不够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想到自己,只想救自己,即使四人中有一个被风浪冲走,你可能也不会在乎,没有认识到要五个人平衡才能渡过海洋,五个人须互相扶持。

其实,这时你们需要十只臂膀,而不是只靠两只臂膀。我们自我中心观念太强,因此缺乏慈悲的观念,就算有这种观念,也会因自我中心观念太强,而压抑了慈悲心。如果希望在不快乐的人身上得到快乐,那是一件愚蠢的事;因为每一个人自己的快乐是依靠著别人的快乐,所以从这种角度来看慈悲是重要的。

从另一方面来说,佛教是谈空性,为了要成佛,必须要证得空性。教导空性有很多种方法,有的说是禅,或是大手印、大圆满。我知道很多人都希望成佛,成佛后休息一下,再回来度苦难的众生。但是在我的观念里,如果没有慈悲的观念,而要谈空性,是不可能的事。把空性放在慈悲之前是错误的,但如果把慈悲放在空性之前就对了。

其实慈悲和空性是同时产生的。我要告诉你们,为什么慈悲对于证悟空性来说是很重要的?一般人很少去仔细思考过。我们没有仔细去思考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看了太多的中观、般若这方面的书,在那些书里都讲到修行空性有许多方法。那为什么我要强调慈悲对认识空性是重要的?因为慈悲是唯一能带来平等的方法,而平等就是空性最重要的本性和精华。

你一定很清楚,所谓证悟到空性,并不是把这世界所有美的东西都去除掉,或把所有的目标或客体都除掉;如果想这样做,必定永远都无法成功,因为每一次当你试著去消除一个现象的时候,这个消除现象的意愿,本身就是另一个现象。空性并不是去空那个“空”的情形,我们所谈的并不是一个杯子里有没有水,也不谈二边的那种状况;所谓那种不存在的极端的现象,是一个很有弹性的状况,是一种潜力,是一个被所有现象所共同分享的一个特质。

一个现象对某些众生而言是美的,可是另外一些众生可以观察它是丑的;而同样这个现象它的本质并不因一个人看它是丑而减少,另一个人看它是美而增加,现象保持它原来的样子,不受任何的干扰。你可以对一个现象放上上千个不同的标签或作各种不同的分别,但现象本身并不因此而改变,而所有的现象都有同样的这种特性,能了解这点就是了解了“空”,空掉你自己的捏造,而不是什么东西变成空了。

慈悲怎能带来这种证悟或认识呢?对一个像我们这样具有染污的众生,要证到完全没有捏造的境界是非常困难的。首先我们从来就不认为自己是可以被清洁、被洗净的。实际上,我们并不相信自己具有佛性,一直相信自己是一个罪人或是不好的,也认为自己内在是不可改变的。

由于我们认为自己不可改变,就起了或许可以贿赂一些佛或菩萨的念头。用什么方法贿赂他们呢?我们用供养一些东西或向他祈祷的方式来贿赂佛菩萨,这个可能给你带来暂时的一些安适或一些了解。我们有各种各样的烦恼,因为每个人有染污,所以想要见到事物的本性是非常困难的,为什么?因为若要见到一个没有染污的外境或客体的话,首先必须先清净这个要见客体或接触客体的主体;除非主体清净,否则不可能看到清净的客体;如果主体有染污,所看到的客体也一定有染污。

在座的各位有多少人修过空观?

你是怎么修呢?

坐下,观想自己的身体并不存在、感觉不存在,这是一种折磨自己的办法,这等于是侮辱你自己。在美国,前两年圆寂的却扬宗巴仁波切,他曾说一个人如果拿他的自我来修空观,实际上是一种非常极端的自杀方式。所以如果你坐在一个修定的房间,想把自己的脑袋砍掉,希望用这种方式来认识空,然后试著告诉你自己:这些地板,房顶及很漂亮的佛像都是不存在的,自以为这样比较接近空。

这并不是空观,实际上反而是空观的反面。或许我们可以给它取名为“难观”,因为你这样做要经历很大的困难。几乎就像一个推土机或压路机一般,想把所有的东西都压平。这样做会流很多的汗,也要经过很多的心理程序。

如果修的时候没有做得很好,当你起座,走向街上,看到美丽的客体时,贪心会比平常更快升起;当这种贪念产生时,你想把它压下去,但越想把它压下去它就越多。这就像你贴了一个标签在门上说:“不准进入”,每当门上贴了这样一个“不准进入”的标签时,人们经过那边,都想看看那里面在做什么。所以任何一个我们想压制的东西或任何一秘密的东西,我们永远都对它有好奇心;然后愤怒、嗔恨也就越来越高。我们最好跟每个平常人都一样,但我们比他们还差,因为每个人都具有一个名号。

我们认为自己是一个修行者,但是如果你修慈悲观,例如一个母亲,对儿子女儿有同样的慈悲,所以没有任何的分别,在两者之间也不会做什么样的判断。虽然这种慈悲是非常粗浅的讲法,但你仍可看出平等性在这里面。然后把这种慈悲扩大,扩及配偶、朋友,慢慢地你的慈悲就扩充了,而会渐得平等的观念。你的儿子也许会忤逆地打你,也许你的女儿对你很孝顺,但实际上你并不很在意,对他们两个都很喜欢。在这种情况下,便达到了一种平等。你看到美好的东西,就会感到很愉快,看到一些很可怕的客体,就认为它是一个可怕之物;但是因为你从慈悲那得到一种平等的感觉或观念,所以不会有像前面那样想把一切东西都压平的这种过程。

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慈悲就是当我们看到另外一个人在受痛苦的时候,替他觉得很难过,那是第一级的慈悲。第二级以上的慈悲,实际上不需要有一个个体正在受苦。如果你看到两个客体,一个可能正在受苦,而另外一个可能没有,以第一级的慈悲来说,你对痛苦的那个众生当然有慈悲心,但对第二级来说,你对不是正在受苦的众生就没有慈悲。所以第二级的慈悲是不需要什么客体的,它没有慈悲的对象。

但这两种慈悲仍是制造出来的,必须有人告诉你,需要避免那些使你不慈悲的影响,需要跟著你的老师或任何可以带来慈悲的环境。这样慢慢做的时候,最后会达到一种情形,就是不太需要捏造的一种慈悲,慢慢的也会有一种不捏造的状况或境地,到那时候就没办法分别什么是慈悲,什么是空性。以上是对慈悲一个简单的介绍。




而如何修这种慈悲呢?可以建议你做一些简单的事,不要让修行慈悲的方式成为程式化、规律化生活的一部分。举例来说,你如果定了一个规矩,就是只有在每天早上修行的时间,或去寺院里的时候才好好的修这个慈悲观,这样会使你的慈悲越修越少。这并不是说不需要有这样修行的时间,你应该有这样特定的时间去修行慈悲观;但不要让这程序或是节目表成为慈悲观的主人,让它管住了慈悲。

不要只在当你看到某人正在受痛苦时才有慈悲,因这样做很容易忽视了现在并没有受苦的那些人;就算你不知道怎样修慈悲观,也应当尽量在每天早上或晚上或每一分钟里记得慈悲或至少念“慈悲”这两个字。而如果觉得念“慈悲”没什么加持力,可以念观世音菩萨的咒;观世音菩萨的咒基本上讲的也是慈悲。

修慈悲的方式不应该只想说你可以给别人多少东西,或是能从别人那里接受多少东西。其实没有任何东西是可以给别人或从别人那边接受到的,也没有什么目标,总括来说是没有目标也没有极限的。用慈悲做你所有问题最究竟的答案,用慈悲来解决你所有的问题,同时也像前面讲的,应尽可能处于使你易于产生慈悲的环境里。如果你是一个大乘的修行人,应在前面讲的以外加上修菩提心,这样子菩提心就会使所修的慈悲成为成佛的原因,这时候你甚至不会想到自己怎样去成佛。

修行慈悲并不表示在形式上先要坐下来闭上眼睛。很多时候不管你是和别人在一起,或单独的,保持一分钟的安宁,然后想一想慈悲,这有很大的帮助。修金刚乘仪轨的人,当在修生起次第的时候,本尊的身体永远在提醒你记得慈悲这件事。身为一个初学佛的人,我们每个人都会认为慈悲就是对于一个受苦的众生觉得非常难过。当然,这在某种程度来讲也算是部分正确,不过在究竟上来说并不是这样。

你有没有听过无著的故事?他是一个很伟大的论师,也是写下弥勒五论的作者。

无著曾非常努力地修弥勒菩萨法,他希望至少能看到一个什么样的现象,或者得到一个好梦,或者真正地看到弥勒菩萨。但三年后什么也没发生,他觉得有很大的挫折感,于是就出关。在路上看见一个老人在弄一根铁棒,他就问那老人:“你在做什么?”老人说:“我要做一根针。”他终于把那根铁棒磨成一根针。无著想,对于世间法如做一根针都有人肯花一辈子的时间,那我想见弥勒菩萨当然是更好的一件事,所以他就赶快回去继续闭关。

又三年下去了,连好梦也没得一个。再三年后,他又觉得很挫折感,于是又离开了。在路上看见两个人用水泼在石头上,就问他们在做什么,他们说:“这山挡在我们家前面,我们看不到太阳,所以想把这山弄低一点。”像这类的事一再发生。

十二年后,他真的决定放弃闭关,出来在路上走,碰到一条狗,那只野母狗刚刚生了一堆小狗,因此有半身都在血里面,母狗及小狗都有很多苍蝇在叮它们。当他看到这个状况,慈悲心升起来,想如果把这些血弄干净,则这些苍蝇、虫子都会死,但如果不做,这些狗会死。后来想到一个主意:他要把自己的肉割下来。就到一个店里,拿杖和钵向店主换了一把锋利的刀,从大腿割了一些肉下来,当他要把小昆虫都拿起来的时候,深怕会把它们弄死,于是就用舔的,用舌头把那些虫子都拿起来。当他把眼睛闭起来,把舌头伸出来,想把那些虫子舔起来时,却什么东西也没碰到,只舔到土。然后他把眼睛睁开,却看见弥勒菩萨,立刻就哭起来,很感动地抱住弥勒的脚说:“十二年了,我天天向你祈祷、供养,连一个影子也没看到。”

弥勒菩萨说:“并不是我没有在你身边,我一直在你身边,只因为你有很多业障,这些障难是没有办法用这些咒和空观来清净的。那些你所看到正在磨缝衣针、泼水的人,实际上都是我。这一次你有这样的慈悲心,它清除了你所有的障难,所以你可以看到我。如果你不相信我所说的话,可以把我放在你的肩膀上,带我到城里去。”

于是无著菩萨就很高兴地把弥勒菩萨带到城里去,在街上大叫说:“现在在我肩膀上的就是弥勒菩萨,你们不要丧失掉这个机会,赶快来看!”每个人都笑他,有的人看见一只身上都是血的死母狗。这些人他们的恶业还算比较少的。还有一个老太婆看到弥勒菩萨的两只脚。



一般人好像误解了信心和自我之间的关系,这两者是不一样的。自我是当你想你是这样,而实际上你并不是这样的时候;信心是你认为你是这样,而实际上你真是这样的时候。所以说自我的见解是错误的,信心是对的。我们必须发展出这种信心,除非具有或发展出这样的信心,否则没办法具有正常的概念和了解。

佛教里有很多种修行方法,在大乘里有皈依,有修菩提心;在小乘里知道痛苦可能被止息、有佛性的概念;在金刚乘里有自观为本尊,同时观想坛城,有上师、对上师的信心。实际上对上师的信心,并不是为了让上师高兴或满足上师,而是要发展我们的信心,这就是我们现在要谈的。

第一个要接受“我们都有佛性”的观念,但这有点困难,因为可能需要经过很多理论上的学习来了解什么是佛、为什么我们有佛性。若不能接受这种程序,至少必须能接受自己的烦恼可以被清净,可以被改变。只要有足够坏的影响就可以变坏;有足够好的影响就可以变好。每天你有一千种不同的情绪产生,也许你修十二年了,仍觉得没什么结果,就会怀疑所修的这些法有效没效。因为没有信心,不只是对佛法或上师没有信心,主要是对因缘果没有信心。

有一次我问我的老师:“我修了这么多年,好像也没有什么很好的结果。”我的老师说:“哦!这样是一个很好的理由,来证明因缘果这关系真是很有效果。”

这很有道理,为什么他这样说呢?他的意思是说你修的时间这么短,例如你要耕一块地,就只有一点点种子、一点点水,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这块地长出庄稼的情况非常小。你花的力气很少,也许只在睡觉时丢几粒种子出去,就去问园丁,我那庄稼什么时候才长出来?这表示你不重视因缘果的关系,因为因和果间需要时间、条件才能发生。

你想想看,我们造恶业造了几百万生了,而修了几年了呢?就算我们在修行的那几年,知道不要去做坏事,可是还是做了很多坏事。所以,若你想要有一个结果很快出现,这对因缘果来说实在是很不公平的一件事,但若因缘正确,稻米仍是会长出来的。虽然我们只用一点点水,也不很花功夫,还是会长一点点稻子出来,即使你曾做过很大、很多的恶业,只要你肯修行,还是会有效果产生的。

我们都可以被改变,例如我们的贪、嗔、痴,这并非一下子就出现,因我们曾好好地学习过它们,受过各种欲望的灌顶,每天都很勤奋地修习各种欲望的仪轨,甚至从来也没有破过受欲望灌顶的三昧耶,所以我们是非常完美的欲望修行者,在欲望上,我们都有足够的程度可以为别人灌顶。用同样的逻辑你就可以知道,如果我们可被欲望的环境影响而产生欲望,同样也可以被慈悲的环境、情况影响而产生慈悲,只因没给后者较多的机会。

就像我常讲的,你为何会去洗衣服?因你知道只要用正确的方法去洗衣,就可以把衣服洗干净,若认为一件衣服脏了就是永远脏的,则没有人会去洗衣服;同样的我们也是可以被洗净,这是信心的层面。如果你想把它提升上来,在那种情况下,不但要认为自己可以洗净,同时别人也是可以被洗净;若想再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就是必须了解衣服和污垢本来就是两样的东西。污垢是暂时的,它并不是衣服,因为污垢是暂时的,所以衣服可以被洗净,然后我们慢慢会对别的众生产生净观。

第二曾以上的信心或许并不那么容易,所以我们需有一个上师。很多人认为上师是我们崇拜的一个人,但并不一定是那样,为何我们须认为上师是很高尚的人?因身为一个人,我们很习惯去接受别人的各种命令或影响;纵使你不信教,不相信这一切的事情,但你相信自然,还是被人影响,而接受别人的影响。所以在此种情况下,我们最好有一位上师来做好榜样。而把这个人看做清净、神圣的,就像一面镜子,慢慢的,每天对这镜子看,最后你会发现自己也是很清净的。

但问题是现在的上师通常只能被你看几天,他们都只是给一些开示,然后赶快就走了。在那种情况下,他给你的答案永远都是一般性的,所以从他那里得到的永远是一般性的概念。这就等于医生和病人的关系,若你每次生病都看同一个医师,慢慢地他就知道你是什么样体质的人,知道你生什么病,所以你应该设法看这种医生。

例如你患头痛,认识你的医生会告诉你不要吃头疼的止痛药,因他知道你的身体不能接受这么多化学的止痛药;像我这样外来的仁波切就好像外来的医生,如果你问他头疼该怎么办,他只有一个答案:吃止痛药。因这是一般的知识,因为以一个个人而言,他根本不知道你是谁,所以有一个个人的指导老师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在座很多人有你们的师父,但这并不表示在座没有一位指导师父的人,要像捞鱼似的赶快去捞一个。也许应该先增加你的知识,先分析一下不同的上师。然后再决定接受那位上师,例如你跑到一个上师那边,他给你一个答案,你觉得蛮舒服的,过了一阵子,对他有点厌烦,就想出去再探索一下,然后又到另一个上师那边去,这样你永远学不好。我曾在83年到台湾的某个中心,那中心有一个人告诉别人:“我的根本上师是某人,他是非常好的一位上师。”他跟每个人都这样讲。84年再看到同一个人时,他已换了一个佛教中心和别人在一起,他又重复同样的话,只不过换了不同的上师,希望大家不要这样。

Dorje  2003.9.20 10:05:52    

(1677-7)  显示次数:9037(8768+269)     查看Dorje的所有文章 给Dorje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7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8 主题索引
金刚乘的外相与内在意义
金刚乘的外相与内在意义

宗萨蒋扬钦哲宁波车


金刚乘(密宗)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传统

我们今天晚上来简短的讨论一下,「金刚乘」的各种附属物,或属於「金刚乘」的一些东西。在我们讨论这些附属物之前;如果能了解一下「金刚乘」的基本理论,那对於我们以下的讨论,将会非常有益。「金刚乘」在许多世纪以来,都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传统。「金刚乘」之所以这么具有争议性,是因为要了解「金刚乘」的理论非常非常困难。困难之处并非在於「金刚乘」的理论广博深奥,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太简单了。反而使得别人难於置信和了解。

因此,「金刚乘」的许多方便法门,对许多不同的社会而言,难於接受,尤其接近或趋近佛法。

举例来说:印度的社会,受到古老「吠陀经」非常深的影响。「吠陀经」相信种姓制度。因此相信种姓制度的人,自然相信所谓的清净或污秽。在印度的社会里,当然有很多他们的道德律是受到印度教或佛教的影响。所以有很多事是不能公开讨论或公开给别人看的。因此,在这样的社会里,如果你公然展示了一座佛父拥抱着佛母的雕像,那么对别人的确是会有一些震撼。

当然,我不敢说对中国的社会了解多少。但是从我这很有限的观察里面,看到中国的社会仍然有著许多非常保守的一面。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面,通常我们说比较神圣的行为,一定不能扯上比较粗暴的那一面。对於具有这种心理状态的人或社会,佛陀当然也给了一些能满足他们这种「心理状态需要」的教授。

譬如说佛也讲了「小乘」的法,或「大乘」的法,像刚才所说的所谓「神圣的」这种法。同时这「神圣的」概念,也是我们这个世界一般人所具有的概念。这也就是化身佛(即释迦牟尼佛)为甚么要显现一个出家众的样子。剃了头,赤著脚,拿着一个行乞用的钵。

也许大家都能够了解,如果化身佛带著佛母,露出獠牙,赤身裸体,有着一万六仟支手。这样的「佛」对多半的众生来说,可能不太合适,同时这种事情,你也可以从佛的十二种事业里了解到它。

佛一生中十二种事业的故事,也是我们实际上需要了解的。但身为一个佛教徒,通常我们都忽视了佛一生的故事。或许我们觉得这很简单,也并不太重要。如果你喜欢读这一类的书,那么有一本由梵文翻译成英文的书。书名叫作「布达恰哩塔」(佛所行赞)。作者名叫「阿虚哇钩夏」(马鸣菩萨),是印度古代一个最伟大的诗人。他原本是一个印度教徒,曾经和那烂陀寺的许多佛教学者辩论,这些佛教的学者们都输了。后来有一位名为法称的佛教大师跟他辩论。当时约定,辩输的人要拜对方为师。结果这个印度教的大师输了。但是由於他的慢心,他拒绝成为法称大师的弟子。心里想;不如跳到恒河里淹死算了。

但,不幸的是,事情并未如这位印度教大师「阿虚哇」的愿。法称大师命令众弟子们把他逮住,关在那烂陀寺的图书馆里。把门关上、镇住、钉牢、整整关了七天。(历史上是这样的)七天之后,他垂头丧气的出来,作了法称大师弟子。实际上这位「阿虚哇」,是佛曾预言的少数几位佛教学者之一。很多人说,他可能是第一个写下佛本生故事的人。


佛故事的真正意义──出离

在佛的故事里,你一定也看到。当佛在「叨利天」的时候,他观察这个世界上,他所要选择投生的家族。在众多的选择中选了第二个种姓,那就是武士。佛选择武士作为自己出生时的种姓。就好像未来的弥勒佛,选择婆罗门,作为出生时的种姓是一样的。

这个故事并不是说,佛选择投生的家族或种姓,是一件多么大的事情。所以说释迦牟尼佛选择作净饭王的儿子,并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不管怎样,他最后还是从王宫里离开了。把他所有的六千或六万个妃嫔,都留在王宫里。这个故事只是要告诉我们,佛所示现的这一切,不管是剃了他的头,或从王宫里出离,主要的目的,都是在於教化众生。

你可以说;当时王子悉达多,他主要显示的是「出离心是多么重要」。因为;当时若佛陀投生在一个乞丐的家里,那么:一个乞丐丢掉他的破草席走到深山里,也不会有甚么人去恳求他回来。

王子悉达多,他当时住的是三个季节里的三个不同宫殿。然后有五头大象作为随时的坐骑。而又有五百头大象准备随时替换这五头象。马、皇后、将军、大臣,所有无数的珍宝与荣耀。这一类的全部东西。

就是说,虽然在这种状况下,王子悉达多仍然是从王宫里出来。我所要表示或强调的是这一点。所以我们要了解,从王宫里逃出来,或六年的苦行,或者在菩提树下得到最究竟的觉悟,都是有它所象徵的意义。佛陀之所以要这样的示现「出离心」。是因为「出离心」对一般人是非常重要的。以一般人而言;要舍弃六千个妃嫔或六万个妃嫔是非常困难的。有的人会说,我就一个老婆也丢不掉。

但是佛有一些弟子,非常非常聪明,心智极为锐利。他们了解,离开一个老婆和离开六千个老婆;并无不同。对於这一类的弟子,佛就教导他们,「从出离中出离」。因为所谓的「出离心」本身,也会变成另外一种执著。所以;你可以说,为了要表示或培养这种「从出离中出离」的心。为了要表示这个,所以「密宗」有许多非常复杂的坛城中的宫城、佛母、供养天女、各种空行勇父。它的理由是这样。

我们要了解,「金刚乘」的教授是「果乘」的教授;「结果」的教授,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举例来说,你有一个非常顽固的朋友,你想让他看你家里一个非常贵重的东西。这东西你没办法拿到外面去。如果你跟他讲,嘿!我家里藏了十六公斤钻石!请你来看看。他可能根本不相信这个,连到你家去都懒得去。不管你怎么讲都没有用。

也许对这么一个人来说,你告诉他,我家放了十六公斤钻石,请你来看。倒不如跟他说,我烧了顿好菜,晚上请你来喝两杯。於是当你那顽固朋友来了之后,你就可以安排他看一看你那十六公斤的钻石。这个比喻,可以说是一般「大乘」或「小乘」教授的方法。而「金刚乘」则是直接的把这十六公斤的钻石,展示给你。


何谓真正的「金刚乘」(密宗)

也许你会认为我在这里赞美「金刚乘」或有意看低「大乘」或「小乘」。但完全不是这样,我们所谈的是那个很顽固的人。因为如果你碰到一个心灵很开放的朋友,你会很轻易的把他请到家里来。如果他是一个很顽固的人,你就要准备给他烧上一顿好饭了。

我所要讲的「金刚乘」的弟子是需要最上根器的。这并不表示「金刚乘」的教授比一般的教授更好,更高。只不过是「金刚乘」的弟子,应该具有更开放的心灵。说实在的,如果有人问我个人的意见,我倒觉得「小乘」是最好的,然后是「大乘」,然后是「金刚乘」。理由是:例如你有一个学校,里面有三个老师,三个学生。有一个学生非常难教,然后第二个稍好,第三个是特别的聪明。在这三个学生里面,若其中一个老师能带好这第一个学生,那他比其他两个老师可能要好得多。因为这老师面对的是更多的挑战,我的意思是在这边。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里,大家也都认为:要和顽固的人打交道,是需要更好的涵养和沟通能力。

因为「金刚乘」很直接和结果来打交道,所以「金刚乘」可以使用任何东西作为教材。但对於一个「小乘」的老师而言,很多东西他都不能够用。因为对这老师而言,他知道,这学生最大的障碍,就是各种各样的象徵。所以这个老师,他会避免用各种各样象徵性的东西作为教材。因此在「小乘」,譬如说上座部的出家人,他们的生活都是非常的简单。

「金刚乘」假定前来的学生都是「能了解」,并且「能欣赏」这些象徵物意义的学生。所以就使用了许多这种象徵物作为教材。在「小乘」里,你很少看到他们的老师会把一些泡了西藏红花的黄色的水倒在徒弟的手里,让他喝下去。然后告诉他,「你这样的喝下去,就可以成佛」。「小乘」的老师对这种方法;可能会发笑。

在「金刚乘」的传统里,用水作灌顶所依物。我相信在座各位一定已经喝下非常多的这种水了。「金刚乘」相信水可以作为灌顶所依物,也相信有一种很好的逻辑在里面。就像前面所讲的,「金刚乘」是「果乘」的教授,是一个「结果的教授」。他所要告诉你的是;你所认为的水,只不过是你一个概念。水只不过是一个概念的这点,可以用逻辑来证明。就是说并没有一个独立於你之外的水是存在的。

「金刚乘」是可以说,把一个东西赤裸裸的显示在你面前。你几乎可以这样讲:当「小乘」或「大乘」讲到「空性」的时候,他们是把「空性」煮熟了给你吃。而「金刚乘」就好像给你吃生菜沙拉一样,不煮的,直接的就给你端了上来。

在我们相对的,一般的世界里,会认为这个是水,而水可以喝,可以沐浴,可以洗涤。我们有这样的概念。所以在「密乘」的逻辑里,它就会说,这水也可以代表「本尊」,也可以代表「坛城」。实际上,他们经常说:一滴水里面有三百二十亿个「空行母」在其中。同样的,这样讲也是一个概念。

我们把面前这个杯子里的,当作是水。和把它当作是本尊的坛城。站在我们的观点,或概念的立场上来说,这两者完全相同。

但这两个不同的观点,对我们却有著不同的影响。就算这同样的水,你也一定会注意到,如果它出现在杯子里,你会认为它可以喝。如果它出现在水桶里,你会认为它可以用来洗东西。如果同样的它出现在马桶里,你就会觉得,它万万碰不得。

所以我们同样对於水的概念,也是这样子在改变。所以如果你能把认为「它」是水的概念,转化成「它」就是本尊,「它」就是坛城。如果你真的有这种概念,而且很牢固的话,当你喝了它,它就真的能够帮助你。

非常抱歉我要这样说,它实际上是一个能够操纵你的办法。如果我现在一遍又一遍的跟你说,「这个翻译是个坏蛋」。由於在座各位都非常相信「宁波车讲的话」,而我又一遍一遍的讲。到最后你就真正的相信,这个翻译的确是一个坏蛋。而且怎么看他,也看不出一丁点的好样来。

同样的这种情形也发生在你修「仪轨」的时候。你希望看到的一切外相都是本尊,一切的声音都是本尊的咒音。那个时候,你实际上是依照这个方法为你自己洗脑。

也许你会问,我们这样作,要作到甚么时候呢?我们到底为甚么要从一个概念跳到另一个概念呢?到底用意在那里?如果你观想这个水就是一个黑色空行母,然后你有很多很多的执著,然后又造了许许多多和这个空行母的绮思幻想。在这种情形下,倒不如你单纯的认为这是一杯水比较好。因为至少你对一杯水不会有甚么绮思幻想。

我发现有很多「金刚乘」的学生,真的是把这个观想出来的本尊,当作是他们一种「性」的对象。这样子听到总是令人有些挫折感。是吧!这样子的作法,是件非常明显令人失望的事。在现在这个时代,就算你有一个活生生的对象在那里,通常我们所谓的这种恋爱关系,都弄得不好。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会相信一个你想出来,你观想出来的一个关系会弄得很好?这怎么可能呢?

如果你能了解,你所观想出来的空行母,他是你自己心情中那个「空」的特质的话。那你的这种了解,势必可使你趋近成佛。即使不能使你因此而成佛,但至少可以让你比较接近成佛。


密乘的独特修持方法:净观

上面我们简短的稍微谈了一下「密宗」的哲理。现在要开始讲一些比较契入题的东西。对於比较不熟悉这些「密宗」术语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比较无聊。可是我见到现场许多老面孔。所谓老面孔是一些「密宗」场合的狂热份子,经常出现的;或者我们可以说是每逢灌顶必到的这一种。

这个实际上和现在许多场合一样,你第一次去,他给你一张卡片。以后每次去,给你的卡片记上几个点。然后累积若干点数之后,他免费给一些甚么东西一样。

「小乘」当然是接受「空性」的见地。然后他要放弃伤害一切众生的行为。「大乘」;当然是在「小乘」既有的基础上建立。「大乘」所谈到的「空」,不仅包括了小乘的「人无我」,也包括了「法无我」。也就是现象的无我。在修行的过程来说,除了前面说的不伤害一切众生之外,还要加上「必须去帮助一切众生」。

我再次强调,「金刚乘」和一般的大乘,并无不同。所以「金刚乘」解释「空性」的方法,和「大乘」可说是完全一样。在修行上来说,除了「小乘」的「不伤害一切众生」和「大乘」的「要帮助一切众生」之外,密乘更加上一个「净观」的修行。对所有修习「密乘」的学生而言,「净观」这两个字,是你最应该知道,也最应该了解的,也最关键的两个字。所谓「净观」是表示说,你并不是毫无一点「觉知」,毫无一点「觉性」的来接受任何事情。

因此许多「金刚乘」的老师,包括我在内,都要占学生的便宜。怎样占学生的便宜呢?首先,对学生大谈「净观」。然后当学生把这些话听进去之后,老师就可以为所欲为,要求学生把他所作的一切事情,都看成是清净的。这个并不是「净观」。因为在这过程中,有一个人,他在否定一些甚么东西。同时这里面也有一些基本上是自我欺骗的心态。然后在相对的层次上而言,这种作法也和我们所处的相对层次产生矛盾与冲突。

所以!我再重复一次,所谓「净观」也就是说:不以这种不加「觉知」的方式来观察一切的事物。

当我们谈到「净观」的时候,我们所讲的是「没有分别,没有特殊的喜好」。学生的修行是「经由修行而减少你的各种各样的喜好,或选择上的喜好」。当然如果我们指的是「特别喜好甚么或特别选择甚么,或是,不喜好甚么,特别不喜好甚么。」这就简单了。但在「金刚乘」里,它有著很特别的意义。这种所谓「没有特别的喜好」,并不是表示别人问你「要茶或咖啡」,你说「没有关系,我并无特别喜好」。并不是这样的,在这边,我们的意思是「以修空性为道」。当你以「空性」为基础,观察一切事情的时候,你会看到,没有甚么是叫你「比较好」的。「金刚乘」接受这样的观点。

像上面讲的一样,「金刚乘」是「果乘」,是以「果地」的修行为「道」。所以我们对於「空性」,是以这种没有喜好,或「没有偏颇的心」来修行。譬如说「金刚乘」里所使用酒或肉,就是这个样子。

谈起这件事很令人伤心,这个伤心有一部分是来自「大乘」的人。因为他们对「金刚乘」缺乏了解。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现代某些「金刚乘」师徒之间的表现,或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让人觉得,或他们自己觉得,「金刚乘」允许你饮酒,吃肉,或者允许你纵情於异性之间。他们认为「金刚乘」是一条允许你干这些事的道。

但是我可以向各位保证,在所有的「密续」中,找不到任何一句话,是允许你作以上这些事的。

在「小乘」的传统里,非常卑视或渺视「欲望」。在这情况下,这个欲望的对象,举例来说,对一个修「小乘」的人来说,可能是一个美女。但他们用修行的方法来对治。例如说「不净观」。

在「大乘」里来说,以相对的层次而言,还是很轻视欲望。但在究竟的这个层次,你会认为欲望实际上就是「空性」。所以对於一个「大乘」行者,一个修习比较广大的道的修行人来说,他们会认为:假如你认为某人很丑,而你又执著在「他很丑」的概念上时,仅仅这个概念,就足以将你系缚在轮回之中。

对「金刚乘」而言,我刚才已经讲过很多次了。「金刚乘」是没有特别的喜好或特别的偏颇。换句话说,就是直接的去修「空性」。然而在没有偏颇或没有分别的这种状况之下,而你说「我一定要吃甚么,或我一定不能吃甚么」,这个当然也是一种偏颇。

像我,或者别人称我为一个「金刚乘」的修行人,对於「空性」,我并没有完全的了解。这表示我有特别的喜好,如果我吃肉,那完全出於我的欲望和以前这些不好的习惯。所以身为一个「金刚乘」的修行人,若他不能了解「空性」而去吃肉,同样也破了「密乘」的戒律。

在「金刚乘」的戒律中,第二个最重要戒律就是要遵守一切佛说的话,不管佛说甚么。佛在「大乘」的经典里,重复的讲「不要吃肉」。所以对我们这样子,在「空性」上只有一点点学理的了解,而实际上对「空性」完全没有「证悟」的人来说,吃肉,不仅破了「大乘」的戒律,也破了「密乘」的戒律。

这也是为什么,在前面我说对於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可能最好的道是「小乘」。看起来有非常严格规律的「小乘」,实际上远比看起来非常开放、你可以为所欲为的「密乘」要更容易修行的多。我们也比较容易说「我是一个大乘行者,从今天起,我不吃众生的肉」。也许断除肉食的那几天,你会对肉味念念不忘,但慢慢的,你就习惯素食了。而且素食有益健康,这类的修行也很简单。

如果你是一个「金刚乘」的修行人,别人拿了两盘东西给你。一盘是麦当劳汉堡包,一盘是很精美的食物。比这个更极端的是:若有人端了一盘食物和一盘粪便给你。而你对那粪便有丝毫的不悦,或对那盘食物有丝毫偏私的心,那都是破了「金刚乘」的「事业戒」。所以比较起来,「大乘」的素食,是要容易得多。

同时对於「修双身」,也是同样的这种情形。我知道很多东方或西方的学生,甚至老师,因为首先他们不了解「金刚乘」的真正意义,其次把「金刚乘」的这些东西,当成满足自己私欲的许可证。许多人听到「密宗」有所谓的「双身法」,都觉得对自己的情绪或欲望是一个很好的消息。这些人是完全不了解「金刚乘」。

我这样说是有一个绝对的理由。因为只要一有人提到空行母,所有学「金刚乘」的人,包括我们这屋子里的每一个人,立刻会联想到一个非常美的女性。这个概念在我们实际的生活中,如果看到一个漂亮的女性,我们会说「哎唷!一个空行母呀」,这表现出你对於所谓「空行母」这个字,是一点都不懂。

如果我们看那诺巴金刚瑜伽女的教授。依照这个教授,如果我了解得没错的话,那些漂亮得会让你产生欲望的女人,她完全不是空行母。若你修这个教授,然后你向某一个方向走去,你所碰到的第一个异性,不管是甚么样子,你都要有勇气去拥抱她。也许你会碰到只患有极严重皮肤病的母狗,是的!在那个情况下,她就是空行母。你若有勇气真诚的去亲吻,去拥抱这只母狗的话,那你对空行母,可以说是稍微有一点了解。


何谓真正的金刚乘「上师」

所以,从这边你可以看得出来。我们对於空行母的概念,是完完全全不同的另外一套东西。对不对?

以上讲的,只是给你一个简短的背景,可以让你了解甚么叫「金刚乘」的「净观」。以这个为基础,我们来谈「上师」是修行上很重要的关键。首先,请你要忘掉刚才所说的,没有偏颇,没有好恶的这种状况。然后把你熟知的那些所谓上帝,仪轨,你的灌顶,你的修行,套进去。这样才比较接近「密乘」真正的意思。

举例来说,一开始,要你对每一个众生都有「净观」,会比较困难。因为至少你自己就没有这种净观。为了要发展出你自己的净观,所以我们需要有一面镜子。因为有镜子,你就可以为自己涂些口红,擦点粉。这样一来,你就会觉得对自己有信心。「上师」就是这个目的,就是那个镜子。就是你一直放在手提包里的那个镜子。你永远不应该跟他分开。

例如,你在「轮回」里参加了一个宴会甚么的,然后你要吃芒果,那吃完之后,你的口红都没有了。这时你就需要一个小镜子。就像这样,因此「上师」一直要在那边。这个可以提醒你,让你知道。我们所谓的「上师」,同时也是指你内在和秘密的「上师」。这三个都是同样的重要。

「上师」和「弟子」间的问题,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几乎就像你和某人恋爱一样。当你期望太高,或希望太多的时候,这个关系通常没有办法维持。你们一定都知道这个,对不对?就像经常所讲的一样,当你有问题的时候,你就希望你的「上师」有许许多多的神通来解决他们。总是期望,当「上师」把手放在你头上的时候,你的问题就去掉一半。

但若是你今晚为「上师」举行一个宴会,你就会希望这个「上师」和凡夫一样,从大门走进来而不是由窗户飞进来。所以如果我们以情绪上的观点来观察或看待一个「上师」,那「上师」和「弟子」间的关系是无法维系下去的。

就一般来说,「上师」是要破除你的『自我』。但在现代如果真有一个「上师」要干这种事的话,他肯定会搞到衣食无继的。在现代反而是那种把你的『自我』喂得肥肥胖胖的那种「上师」,是我们认为最好或最成功的「上师」。

如果你回头看一下我们的「传承上师」,像帝诺巴,那洛巴,他们之间,老师从未给弟子一些所谓的特权或特许的东西。在座的大多数是竹巴噶举的修行者,如果今晚,那诺巴若真要从门口走进来的话,我甚至怀疑,各位是否会允许他走进来。这老兄看起来不怎么庄严,吃活鱼过日子。衣服破烂看起来怪怪。你若请他去吃午饭,他也许坐在桌子上也不一定。总而言之,他不会是你想要的那种「上师」。

然后我们说「本尊」;「上师」的「传承」。「上师的传承」非常重要,就像一座楼梯,你一直往上爬。爬到最上面,碰到的是你自己。若这条楼梯断掉的话,你就没办法爬上去了。


金刚乘的专有名词

(一)「本尊」、「空行」、「灌顶」、「修仪轨」的真正意义

然后「本尊」,这也是最重要的,如果说你的「上师」修得很好,那当然你可能就不需要修「本尊」了。但是「本尊」主要是清除我们一切的概念。

然后「空行」,我们说到「空行母」的时候,并不只是讲女性的这些好的特质,我们讲的是我们的能量和行为。

然后「灌顶」也很重要,在「灌顶」之中,我们可以说是直接的把我们自己介绍给「空性」,或我们的「自性」。用的方式是这一切的「灌顶」所依物。用「手印」、「持咒」等这些方式,直接的把我们自己介绍给「空性」。

受「灌」之后,「修仪轨」也是很重要的。「修仪轨」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我们能够在每天的二十四小时中,保持住「净观」。若我们认为「修仪轨」只是为了得到一些特殊的「力量」或「神通」的办法,那是我们以一个非常有限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仪轨」。「修仪轨」是使我们保持或安住在「净观」之中。

(二)「法会」、「荟供」、「开光」的真正意义

然后是修的法,修「法会」。再一次我强调,你不应该把这些「法会」当作驱除你暂时性头疼,或其他问题的一个方法。「法会」是一次一次的增加你的「净观」。举例说:像「荟供」。「荟供」不只是「我们肚子饿了要吃东西」。而是说用以供养我们内在的「本尊」。然后「火供」,「火供」是我们用以供养外在的现象,而这些外在的现象,是我们用以观想成「本尊」的。这一切都是要使你认知「平等」。

「开光」也是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密宗」的「咒语」、「手印」、「三摩地」(定),可以把任何一个东西转他成另外一个东西。这朵小小的花,在刹那间可以转他成上乐金刚或时轮金刚的坛城。「加持」这些米、「加持」这些花,或者说,对这些米或这些花朵「开光」,让它们转化成「本尊的坛城」。是我们另外一个增加「净观」的方法。

(三)「金刚乘」四种事业中的两种:息与增

然后;密宗所谓的四种事业。「息灾」,用以消除我们的恶业或过失。「增益」,这并不是为了我们自私的目的去企图得到甚么。如果是为了自私的目的,那我们在「没有偏颇」的这场战争上,又输了一阵。所以「增益」实际上是使我们增加在「净观」上的财富。利用修法或法会来增加我们的净观。

但是这样子的作,这个「自我」仍然非常作怪,非常干扰我们的话,这时「密宗」的人就修一些「忿怒」的法,例如「降伏」的法,「调伏」的法,「捆绑」的法。这一类的。

(四)口诀

问:为甚么有些「金刚乘」的上师说「口诀」是秘密,不能公开?
答:因为这些「口诀」也许会被别人误用。也许别人会把它浪费掉,同时一些「口诀」也是非常的危险。因为很多时候,「金刚乘」的学生把「金刚乘」当作是一种可以放纵他们情绪的许可。当然这也可能是这些上师们对这些「口诀」不太清楚。所以当你问他的时候,他会说「喔!这是秘密,不能讲」。但这也可能是他的慈悲。同时也可能是他的慈悲与方便。

(五)「上师」的辨别

问:我们应该怎样去辨别「上师」?
答:你问要怎样去辨别!这很困难,这几乎就像问我,你应该怎样去选择恋人。这种时候你就必需要靠你的「直觉」。或你的「业」(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你的「业」是让逻辑的推理去发生一段时间的作用。不要让某种突发的情绪冲动即刻占有你。因为身为一个人类,我们很容易被这种突发的情绪冲动所驱使。或让我们感觉到应该怎么样。如果我们立刻让自己跟?所谓的「直觉」跑,那就好像你跟很多不同的人约会一样,到后来你发现你一个人也没抓到。不但没抓到,可能还有很多妒忌的状况,很多困惑的情形会发生。

(六)「咒语」与「神通」

问: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咒语」?
答:对待它们最好的方法就是念诵它。嗯!我们除了念它之外还能作甚么?还可以把它当作一个非常宝贵的东西,保存。

问:很多人认为念诵「咒语」可以得到「神通」,是或不是?
答:关于这一点,我认为身为一个佛教徒,或已经作了这一阵佛教徒了。现在我们应该搞清楚,佛教徒所说的「力量」或「神通」到底是甚么?佛弟子们所真正应该得到的「神通」或「力量」,是那一种「神通」或「力量」呢?在天上飞行?能知道别人心里想甚么?预知股市涨跌?或变得富裕?不是的!这些!就是这些!使我们系缚於「轮回」。这些绝对不是佛弟子所应该追寻的力量。有一个近代的西藏学者,名叫根顿秋培。他说「佛真正的神通是佛真正的,看到了、见到了并且就安住在实相当中」。我觉得;根顿秋培是以一种非常具有评断性的语言来赞美佛。因为,你要知道;真正看到事情的「实相」,是这么的有力,在一瞬间旋转了九十六亿个银河。你仔细看一下,在我们平常的日子里也这样。我们先不要讲佛教。讲我们的日常生活。举例来说,你是一个非常有权力的政治家。或者你是一个有十亿家财的商人。或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人。但是,你竟然不知道你床底下有颗滴答滴答的定时炸弹,那你就甚么都不算了。对不对?因为随时你都会被炸成一片片的。而你茫茫然是吧!反过来说!任何一个最卑微的人,如果确实的听到那滴答声,像听到自己的心跳这么确实的话,那他绝对能逃开,能活得下去,对吧!至於说到算命或卜卦吧!我不知道为甚么大家要找西藏喇嘛,我每次来都找台湾的相士卜卦,算命,结果比我自己卜的还要准(全场爆笑)。所以我们真正应该觉得自豪的是「我们能够看到万物究竟的实相」。这是这样。

问:我们是否可以透过「持咒」来看到「实相」?
答:当然!「持咒」当然也可以看到「实相」。但这要看你如何的去持它,以及是谁教你,这一类的。

(七)小乘、大乘、金刚乘(密乘)
问:情欲是否是一个很大的障碍,使我们见不到「实相」?如果是的话,「金刚乘」有甚么办法?
答:它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障碍,使我们见不到「实相」。但,「金刚乘」有一个办法;就是去修「小乘」。你要知道,小乘是「金刚乘」的一部分。这点!各位要非常非常清楚的知道,它们绝非如此。绝非一个是马铃薯,一个是橘子,一个是苹果。不是这样子的。我觉得「金刚乘」最基础的教授,就是「小乘」。因为你问这个问题,所以我想知道你是否可以接受我的请求去作一件事。你是否可以去做一件T恤。然后上面印上中文「请不要忘记小乘」。你去做两件,一件送给我。(全场爆笑)

问:「持咒」是否在「修定」?
答:「持咒」可以是「修定」的一个办法,但「持咒」也可以是一种最持续的干扰。

问:请问宁波车,「金刚乘」和印度教相通和相异的地方?
答:关于这个问题,阿底峡尊者曾经说过。这世界上能谈这个问题的人至多只有两人,一个是阿底峡尊者本人,一个是弥勒巴,就是玛尔巴的上师。

问:何以说「持咒」是最久的打扰?
答: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认为你是知道的!我的意思是;很多人「持咒」,像是鹦鹉学舌,骚扰四邻而已。

问:既然宁波车说「密宗」的这些象徵性的东西,都是与「空性」、「佛性」有关,那我要如何把它们和「空性」、「佛性」连在一起呢?
答:要了解这些,需要适当的环境、教材、和适当的老师。解决一个问题,老师可以教给你各式各样不同的方法。但是!同样的!你如何去吸收如何去运用这些方法,也是个很重要的因素。对於这一点,我建议大家除了努力在学理上作了解之外,多去听教授,多提问题也是很重要的。

问:如何能了解一切外相都是「本尊」?一切声音都是「咒音」?
答:你了解的方法,就是要确知,它们就是那个样子。请不要忘记「果地的修行」。譬如说;你怎么知道我的翻译是「吉米」?就算我告诉你:他是「吉米」。那你怎么把「吉米」和他连在一起呢?为甚么你不怀疑这一点?为甚么你不问我「他何以是吉米」呢?主要原因是;你接受「他就是」。

问:何以我们不能接受外相就是「本尊」?
答:我们现在之所以不能接受,是因为我们以前这些负面的影响,习惯太过深入。我们的习惯不但不能接受这一切的外相都是「本尊」。我们甚至不能接受别的众生或别的人和我们是平等的。这就是为甚么有很多人愿意花上一两万元去喝一点点东西,或花很多的钱去卡拉OK荒腔走板的唱一段。比较於像柬埔寨这地方,平均每人每年收入四十三美元而已。虽然有这么大的差异,可是我们对於自己这样富饶的生活,却不能由衷的欣赏它!感谢它。

问:如果以「小乘」的身体,「大乘」的心来修持,宁波车可以接受吗?
答:如果容我略作调整,「小乘为身,大乘为语,密乘为意」,这样我就可以接受了。这个好问题,最好再穿上印度教的衣服!好吧!

(八)转化与适应
问:以前的社会很单纯,现代的社会很复杂。我们要怎样把「心」变得像以前这样单纯?
答:我不想把「心」变得单纯,我们为甚么回去过石器时代的生活。在现代这种情况,我们能作的已经不多了。我的意思是;若我们设计一个像公司这样外在的东西,而想去达到这个目的,是不可能的。寂天菩萨曾说:你如果要把整个大地用皮革铺起来,使它柔软是不可能。你没有这么多的皮革。所以!用它作一双鞋子穿在你脚上。因此在这种情况,只要改变你的「心」。改变你的「心」之后,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完美的世界。我再一次重复,把这放在日常生活里来看。譬如说,你们家一直有很多困扰,你不要尝试去改变家人。你改变你自己,改变之后,别的事就都好办了。

问:宁波车说;「轮回」就是痛苦,痛苦就是没有安全感,我们要如何得到安全感?
答:得到安全感的方法,就是你不要想去得到安全感。因为根本没有一种叫作安全感的东西。

问:「执」是修行上很大的障碍,要怎样去除对人、事、物的执?
答:这是一个大问题,有很多解决的方法,但是!这个问题要去请问你自己的上师。


(九)「坛城」与「菩萨戒」

问:请宁波车解释一下「坛城」的意思。
答:「坛城」的意思就是「中间」,早期的翻译,有人翻作「中围」。「坛城」实际的意思就是「中观」。或者我们说是「中道」,也就是不落在那四种偏颇的任何一种。在绘制坛城的时候,虽然也画了角堕落边等。但事实上在「观想」时,不应该「观想」它有边。

问:当生命受到威胁时,如何保持「净观」?
答:这个问题是,当你觉得生命受到威胁时,那就代表你已经失去「净观」了。

问:甚么是「菩萨戒」?
答:那就是你发誓使一切众生得到解脱,这也是最大的「戒」了。

(十)「修持」上应有的一些正确观念
问:「上师」是否是弟子唯一修「净观」的对象?
答:绝对不是的,我们修「净观」的对象,不仅是对一切的众生,而且是对一切的东西都修「净观」,但对我们而言,「上师」比一个纸巾盒更易於修「净观」罢了。因为以我们一个人类的心灵而言,我们绝对不会认为一个纸巾盒子可以使我们得到「成就」(成佛)。我们的心灵认为「上师」可以使我们得到成就。

问:宁波车你经常作「开示」,很少给「灌顶」的原因是甚么?
答:并不是我随便说说,许多宁波车以及他们给的「灌顶」,都是珍贵难得的。真的,许多传「灌顶」的「上师」是真正的珍贵难得。我很少给「灌顶」,修法会,或替人占卜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是,我要让大家知道,「金刚乘」不只是这些。学理上的了解也是「密乘」里极重要的部分。我希望别人了解这一点。不过这也很难。因为对学理有兴趣的人不多。另一方面,我觉得,安排「法会」的人偏重於安排仪式性的「法会」,以便吸引会众,也是一个原因。

问:我们是否能摆脱藏传佛教外在的形式,而直接得到它的精要?
答:当然是有办法。但首先你要好好的多学一些。大家要知道,「金刚乘」有很多外相的内在意义,是我们必需要学习的。

问:如果受「灌顶」,回来没有「修」,怎么办?
答:严格的来说,这不可以。因为「灌顶」的时候,「灌顶」上师通常都会跟你讲,你要记得怎样怎样。而你也承诺,我们记得这样这样。一般来说;若你没有「修」,就是破了这个誓言。但是另外一点就是说,你修一个「仪轨」,可以替代别的「仪轨」。

问:如何和「传承上师」有最大的相应?
答:修「上师相应法」是最好的办法。

问:如何「从出离中出离」?
答:就是你要安住在没有偏颇或没有喜好或厌恶的状况。

问:该要怎样去作或怎样修行,才能离开一切的痛苦,或抛下沉重的负担?
答:最好的方法就是接受它,以一颗坦然而不偏颇的心,去接受它。

问:如何对「上师」有正确的概念,而不盲目的崇拜?
答:要作到这样,你最正确的方法,就是你要以「上师」为「道」。例如今天「法会」完了,你坐计程车回家,那司机带你东绕西绕的,你就观想他是你的「上师」,这样也正好可以试一下你的「执著」是多少,或是你的忍耐有多大,但是要小心,这样可以不太经济就是了。

(以上是宗萨蒋扬钦哲宁波车,在一九九四年讲於台北竹巴噶举中心。台湾悉达多本愿佛学会提供稿件,谨此致谢!)

Dorje  2003.9.20 10:07:24    

(1677-8)  显示次数:9512(9143+369)     查看Dorje的所有文章 给Dorje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8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0 主题索引
我等受益匪浅
这样的开示真是百千亿劫难遭遇,令人心生渴仰啊

我愿是你们的益友

发布于:2003.9.27 23:30:46    修改于:2003.9.27 23:41:25  
星光引路  2003.9.27 23:30:46    来自:兰州玉门街10号  

(1677-20)  显示次数:9590(9258+332)     查看星光引路的所有文章 给星光引路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0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9 主题索引
无知始于当下
无知始于当下

宗萨钦哲仁波且


文化与佛教
  “不明了”、“无知”本身就是痛苦,或者我们可以说,它就是痛苦的原因。我们都应该避免文化的影响,因为在不同的社会里,人对各种不同的名字有很大的执著。例如谈到佛教我们便会认为它是很好、平和的,并且会对我们微笑;因此,只要我们一谈名字,就不再谈真理了,其实最重要的是要趋近真理。我们热爱各种名字,没有名字我们就受不了。大家为各种不同的名字打得头破血流,产生各种恨,以及情绪上的问题。虽然在相对的社会里,名字也有它相当的功用,至少它可以给我们一种认同。但是我们应该透过智慧去趋近真理,而不是用名字或者阶级、优势去趋近真理。好像多半的人很在乎文化,却不在乎佛法本身,例如,我们很在乎小乘、大乘,而金刚乘有戴红帽子、黄帽子、各种不同颜色的帽子的,可是就从没听过释加牟尼佛戴过什么帽子。这些都是人类狂热的心灵创造出来的现象,是我们加进佛教的不同文化。文化和佛法是完全不同的二件事。仔细想想,这是非常有趣的事。佛教从印度开始,传入不同的国家,每一个国家的人,都把他们自己的看法加一点到佛教里面。以佛像来说,每一个国家对“最好看的”都有不同的定样,每个国家的人都希望他们的佛像最好看。有一次,我去日本,看到日本佛像不好看,肚子大大的,好像都太胖了。后来,我想想,这样的想法实在很蠢,因为佛不是为了我一个人来的。对日本人来说,只要他们向这样的佛祈祷,佛便会给予加持,那么佛像肚子的大小又有何关系。所以,由此可以看出文化一点关系没有,重要的是佛法。文化像是茶杯,佛法好像是茶,为了喝茶,你需要茶杯,为了修习佛法,你当然需要根据某个传统,也就是某种文化,否则没有办法开始。重要的是你要喝茶,而不是要喝茶杯,但现在我们总是在谈论茶杯如何,而不是谈论里面的茶。总之,我认为佛教并不是一种宗教,它跟你的生活是不分的,它是对生命的阐释,这种阐释可以让你了解你自己。

文化篇
   很多人有意无意地都有这个问题:我们到底是什么?这一切到底为了什么?对于这一生都觉得很厌烦,同样的事情一再发生,每天吃饭、睡觉、上班,第二天同样的事情又重新再来一次。多半的愚痴的众生感觉这样子已经很满意了,但他们真的满意了吗?不尽然!他们似乎永远都在想追求什么,或许追求所谓的成功,或许追求真理。因此,有些人就问比较聪明的人到底生命是什么,得到的却往往是肤浅的答案。如果他们问基督徒,基督徒说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他们就很满意了。如果问佛教徒,佛教徒的答案可以说一切都是空的,这类答案实际上是很肤浅的。这一类空洞的答案我们已经讲了二千五百年,我们经常说空啊,空啊,或者有时换个别的名词叫“无常”,或者有时候我们去落发,衣服的颜色也改了,然后到山上把门关起来,但问题是没有人能真正花时间去看看什么是实相。有人想真正追寻真理时,却往往走错路,甚至离真理愈来愈远。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受很多人影响的结果。别人给我们答案,我们就接受,如同婴儿一般让别人用汤匙来喂食我们。是婴儿还好,只怕我们往往因此变成了二手人,如同二手车一样。我们体会的往往是第二手的一些现象,这些现象是别人创造出来的,父母、老师、社会都在教导这些,譬如,别人教导我们一齐吃饭是好的礼貌,一齐上厕所是坏的礼貌,我们就毫不考虑的接受了。

如果你问为什么,那他一定说:“不可以!不可以!否则社会会把我们摒诸门外。”就这样,所以我们没有自发性。如果我们修的都是这些东西的话,怎么可能接近智慧?佛陀曾说过许多次,我们的智慧是自己最好的老师。如前所说,要喝茶,我们需要茶杯;我们是须凭藉某种文化,但要明白,是藉由文化的帮助去了解真理,而非完全接受文化的束缚影响。我遇到过很多人对我说:“我什么宗教都不信,我只想念自然的东西。”其实这种说法很笨,佛教和自然有何不同?自然和基督教又有何不同?佛教不是自然,他认为的“自然”其实并不是真正的“自然”,因为他从不接受“自然”,也就根本不了解“自然”。所以无论你认为自己多么独立,其实永远都在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影响。

痛苦是什么
   “无知就是痛苦”,这是文殊师菩萨给的有关智慧最重要的教授。一切现在的不幸,如战争等等,都是因为无知,所有的误会源自于无知,可以说,现在我们的智慧很愚蠢,无知它会让我们产生各种各样不同的想像。比如有一个故事:从前西藏有一位格西,因为重听,所以老是以为别人在讲他的坏话。一个年轻的和尚想开他玩笑,当他在花园散步时,就问:“老师,你要做什么?到哪里去?”格西因为对这个年轻人有成见,认为他们老要找他的麻烦,就说:“你给我闭嘴!”年轻和尚又小声的说:“那你去吃大便好不好?”格西回答:“那当然好!”就像这样,格西完全被自己的想象控制住了,这都是因为对真相无知的关系。释迦牟尼在菩提迦耶成佛之后,帝释天王和大梵天王请转法轮,佛在现今称为瓦拉那西(鹿野苑)的地方给的第一个教授就是“了解痛苦”。不了解痛苦的话,痛苦将会继续下去,而且我们也会不知道什么是该放弃的。没有一个人喜欢痛苦,人们却时常感到痛苦,为什么?因为没有人了解痛苦以及它的原因。如果我们真正了解痛苦和其原因,当然就应该去除苦因,是不是?所以,如果我们能真正了解痛苦,那么真诚的出离心也会产生的!在这个时代里,世界的各个角落,修金刚乘的人看起来都没有什么出离心,没有出离心的人学佛法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好像是个犯人了解监狱是一个不好的地方,他唯一的希望便是离开它。我们如果知道轮回的痛苦,自然会想要离开轮回的监狱,而且一点执著也不会有。但非常可悲的是,现代人学佛却是为了这辈子要过得很好,如受增益灌顶,祈求今生富裕;受长寿灌顶,祈求今生活得长久;求文殊灌顶,希望变得聪明,考试考得好,这些都是在显示你对今生的强烈执著。如果想利用佛法来使今生过得很好,那是完全错误的,其实佛法是让你今生过得最差的一种方法,因为它叫你落发,对不对?因为它叫你放弃世间的一切,对不对?

很悲哀的是,一般人很少想到下辈子会怎样,即使你不想成佛,起码也要想想下辈子会怎样吧?但是,好像我们很少追寻成佛,而只希望活得久、活得好,做这一些世俗的事情,而最糟的是,我们把佛法运用到这里,并希望达到目的。不知幸运或不幸,金刚乘来了,他们给了各种各样的广告说:“持咒很有效!只要上师一吹法器,什么事都没问题了,那些多头多脸的本尊也都很有力量!”受了广告的吸引,只要有方法能令今生过得好,任何人都希望去做这种事。所以现代人参加了成千上百的灌顶,换了成千上百的本尊和上师。他们这样做了三十年,还是回到原来的地方,一点效果也没有。他们认为佛教徒在说假说,因为做了这么久还没有效果;他们会说修了三十年的财神,还是像三十年前一样穷,为什么?因为他们离开智慧越来越远,从来没有人想要作一个真正的自己。多半人都只想今生,而不想想下辈子。我们持了很多咒,仍对此生很多执著,只是为了竞争心,希望比别人好,所以念了很多咒,像这样做能够再投生人道已经很不错了,像这样子的修习佛法是完全错误的。印度有一位圣者说:“如果你不知道怎样习佛法的话,佛法是最好的毒药,它可以立刻让你下地狱。”所以,每一个人应该好好地想一想什么是痛苦!

痛苦篇
   有很多人来找我说:“我今生实在过得很厌烦,这么多的工作,得到的东西却是这么少,压力又大。既然生活过得这么不好,我想出家当和尚,到山上好好去闭关算了。”这些人对佛法的看法实在是很大的不敬,学佛好像是出去野餐一、二个月,再回来过正常生活似的。但是如果你真正有智慧的话,便能够找到涅槃的地方,就在痛苦里面。痛苦是最好的老师,你不必花一分钱,不必很尊重他,也不须发什么戒言,这位老师都与你同在,事实上,痛苦是你逃不掉的。所以,我们虽然生活在这充满痛苦的社会里,如果有清楚的觉知,那我们便会更尊重佛法。这即是法对我们的加持。我们常常说要去闭关,这表示你划出一个界线,什么界线?这个门我不出去了,别人也不能进来,然后你坐在里面,远离一切车子、电话等等吵闹的声音,然后你觉得非常轻松,在好好地招持你自己似的。你坐在里面,以前所做的事滚滚而来,以后的事情你了都为它做好了周详的计划。几个月以后,你出来了,好像比以前胖了一点,然后你对别人说,你闭了这个关,闭了那个关,但是你真正做的是打妄念。妄念比持的咒还要多,就算你是在持咒吧,也是自私的,因为你想把咒念完,你要比别人好,你要做一个很好的老师,很好的禅定人。这些想法都是自私的,如果你是为了这样的目的,你大可不必去闭关。不了解痛苦的人自然不能体会别人的痛苦,举个例说,现在有一个疯子来找你,希望得到你的帮助。这时如果外面有一个很富裕的人要见你,你多半会进去,而不会注意脚下的那个疯子,这表示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痛苦。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痛苦是最大的,穷人认为总统没有痛苦,因为他坐的车子很大,住的房子也不错,其实总统也有他的麻烦。很多有钱人觉得穷人很好,因为他们一无所有,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实际上,我们都不能了解别人的痛苦,就连婴儿、动物、精神病患者也都有很多痛苦,只是我们不注意罢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知道他们的痛苦。通常我们都在非常好的地方修行,所以我们会说:我从没有那样的问题,你怎么会有呢?疯了附说许多奇怪的话,因为他生病了。所以了解别人的痛苦,体会别人的痛苦,在佛教里是很重要的,只知道还不够,应该进而去尊重别人的痛苦。如果你真正具有这样的心,就可以算是真正的慈悲了。这种慈悲与智慧是没有分别的,这也就是菩提心的真义。知道别人的痛苦,同时也尊重别人的痛苦。别人的痛苦对我们来说,也许没有什么,但是对他自己来说是一件很大的事,这是我们都应该知道的事。其实谈痛苦并不需要讲得太多,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痛苦,问题是我们永远都在欺骗自己,就算我们有痛苦,也装著不知道。就在现在这一刻,有上千百万的人正面临死亡,有人快渴死了,有人在水里快淹死了,还有很多诸如地震、洪水的灾难正发生。事实上,没有一个理由可以让我们继续活得下去,情况有问题时,一张纸都可以要掉我们的命。从实相上来说,谁也无法知道是晚餐先到,还是死亡先到?我们一直无意识地认为我们可以活下去,我们都避免谈论死亡,都希望把死亡隐藏起来,我们远觉得前面还有很多好日子在等著我们。事实上,我们一直都在死,从出生那一刹那就一直在死,我们一直在为将来作安排,我们一生都花在这样的安排上,我们一直都在准备什么,但是在准备的当中,一生就结束了。从智慧的观点来看,我们是可以利用这些显现发展出一些正面的意义的,我们也许应该好好讨论什么是死亡。从某个角度来说,没有死亡,就没有生命,所以我们应该感谢死亡。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没有死亡,我们也不会感谢此生,就象没有分离,就不会珍惜友谊一样,朋友死了以后,我们才会觉得此人还不错。要知道,死亡是生命的一面镜子,告诉我们如何感谢生命。

今天谈智慧,谈智慧就得先谈无明。无明可以创造很多想像,想像可以创造很多愤怒、嫉妒。举个例子来说,你很喜欢你的女朋友(或是男朋友),因为五毒中的我慢,你想在你朋友面前好好表现一下,就带著你的女朋友去参加舞会。再谈无明,在舞会里你看到女朋友跟别人讲话,便产生了很多怀疑,心想:我从不知道他们会这样搞......,如果他们两人谈笑自若,你就越发嫉妒。其实,也许她只是问别人洗手间怎么去罢了,那个人根本是无辜的。以后,你若再遇见他们两人时,因为心中有了这样的种子,各种行为就产生了。你或者把门用力关上,或者把杯子摔破,或者用眼睛瞪他们,这一切都是从无明引起的无知。

问答录

问题:为什么有无明及无知?
仁波切: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为什么有无明?无明到底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什么时候开始的?这有两种答案,一是究竟的,一是相对的。就是因为我们有无明,所以我们认为自己有无明,我们不知道自己就是佛。好像云和太阳一样,太阳在云后头,云遮住太阳并不表示没有太阳。好比一个小孩问父新:今天为什么没有太阳?你回答小孩说:有云遮住。云即无明,智慧即太阳。为什么有无明?因为有无知。为什么没有太阳?因为有云。这个问题实际上是错误的,就像我们问为什么我们有无明一样,是错误的。太阳是一直都在那儿的,只是云遮住了而已。那现在云走了,小孩又说:太阳出来了。这也是错误的,因为太阳本就一直在云后头,只不过是云走了。如果你是一个聪明的父亲,由于孩子还小,你也许可以告诉他:不是这样的,太阳一直都在云后头,现在只不过是云离开而已。大乘与小乘的区别就像这样的。有人认为大乘与金刚乘是不同,这种讲法是很悲哀的,大乘与金刚乘实际上一样的,因为具有相同见地。对金刚乘来说,最重要的见地是修习菩提心。但金刚乘的方法与大乘不一样,大乘讲的是要去除无明,就好像我们说云走了一样。这个教授当然很好,但金刚乘却直接跟他说,根本没有无明这回事,从无始以来,我们就是佛,就好像刚才的譬喻一样,太阳一直都在那里的呀!所以从相对的方面来说,什么是无明呢?不如说它如何产生,如何存在。它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没有敏锐的觉知。因为无明本身并不知道它是无明,所以才有无明的相续。那么它停留在什么地方?只要有任何染污的心灵存在,无明就住在那个地方。无明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就相对来说,佛教徒是不相信有个开始的,因为所谓开始的概念,本身就是一个无明,像一九三二年,廿世纪等等这些时间的称谓都是无明。地球在旋转,所以我们会十二小时看得见太阳,十二小时看不见,于是我们将之分为白天和晚上。我们称三十天为一个月,称十二个月为一年。就这样我们定出一连患各种各样不同的年代。如果你希望得到答案,无明是西元前那一年开始的,这个答案就没办法回答了,因为所谓开始与结束的概念本身就是一种无明,在实相里没什么叫开始。如果你坚持要问无明的开始,那么我会说:就在现在,任何时候就是开始。

Dorje  2003.9.20 10:08:33    

(1677-9)  显示次数:9051(8784+267)     查看Dorje的所有文章 给Dorje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9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0 主题索引
四共加行与四加行
四共加行与四加行

宗萨钦哲仁波切主讲
马君美口译  余以纯整理
於噶举佛学会

四加行的教授不是用口说的教授,而是应该去修持的教授。就好像讲慈悲一样。讲慈悲的话不多,但是要做的却很多。佛法讲起来并不很困难,但却有很多是要去做的。如果你不去做的话,就看不出佛法的价值。举例来说,我们讲慈悲讲太多了,已经讲得令人生烦了,慈悲并不是一个令人刺激的话题,像要爱一切众生啦!对一切众生都要有慈悲心啦!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可说的。但是慈悲的教授,并不是让你听了就算了,而是要你培养慈悲心。如果只是听这样子的教授而不去做是不够的。如果只靠听就够了,你可以做得比说者还好。比如,你可以写很多具有慈悲的纸条,然后把它吃掉就是了,这样子,第二天变成粪便出来了。可是这种样子,根本不能帮助我们。同样的,四加行也是要去修的东西,并不是只是听听就算了。密勒日巴的大弟子刚波巴说:「心要转向法,如果我们的心一直停在轮回里,是没有办法得到解脱的。」所以,我们的心一定要进入法。

但是,我们现代所说的法、佛法、或精神的领域,我宁可叫它「精神性的物质化」。现代人所说的精神上的修行,即使不比我们追求物质方面差,但也不会比这好到那里去。如果持续这种情况下去,就表示佛法被我们误用了。

我们要怎么做才能让我们的心转向法呢?第一,就是要修四个共加行。四个共加行的第一个加行是人身难得。相信各位都知道为什么人身是这么难得的。身为一个人是不错的,现在伊朗与伊拉克正在作战的也都是人类,但是他们是不幸的人类。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连一分钟谈到空性与慈悲的机会也没有。他们并不只没有机会谈这些,连佛的名字也没听过。所以,假如你生在伊朗,不论你是长得怎么的漂亮,或生在多么富裕的家庭,以佛法的观点来看,你都不能称为暇满的人身,你只是身为人罢了。能够称为人身难得的,是我们所具有的机会,所以并不是指我们的面貌、地位、权力等,因为这些并不能给我们永远的快乐。但是,当人们企图得到富裕的时候,他们是多么的痛苦呀!即使最后他们真的富裕了,他还是认为自己的钱不够。虽然他们已经获得想要的东西,却还是感到不满足。所以,这种的人身并不能算是胜妙的人身。我们所说的胜妙人身指的是你有机会来谈法,来谈真理。

我们用什么名字来称呼真理都没有关系。你想想看,在这世界上有上百万上百万的人都在谈真理,多半的人谈的都是怎样去跟别人争斗啊,谈一些很自私的事情。在任何一个国家里,上至总统,下至庶民百姓,讲的都是一些为自己打算的自私事情。无论他们怎么说自己是如何的忠於国家或社会,其实他们的目的是很自私的。在家庭里.无论我们怎么说我们的家庭多么好,就个别来说,我们还是很自私的。在佛教里,即使我们不去修法,至少我们口中所说的要救度众生,就是很好的,就算我们不去实际修行,能知道这样说已经不错了。能够发这种帮助别人的声音是好的。不止如此,我们在佛教的团体里,所谈的都是成佛、解脱、智慧这些,能有这样的社团让我们讨论这些法理,就表示我们具有胜妙的人身。

机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也许大家会说:「待在像台北这种现代化的都市里,要找时间来修行是很困难的。」如果你对刚才这句话够了解的话,就表示你己知道佛法的价值。在尼泊尔修行的一些和尚或修行人,他们没有很多事做,虽然他们说自己是修行者,於日出、日落漫长的时间里,他们慢慢的将自己惯坏了,他们会对自己说:「啊!我明天再念咒吧!」「我明年再闭关吧!」「今天做些什么事情呢?今天做一些稍为简单的事情来消磨时间吧!」在纽约你可以发现一些修行的人远比喜马拉雅山的行者好得多。有些纽约人一天要工作十二个小时,有的人甚至要工作十八小时,像这种忙碌的人们,他们非常努力的在找出一点点空档的时间,做二、三十个礼拜,然后做五分钟的禅定。对他们来说,他们真正了解时间的价值,他们才算是知道佛法真正的价值的人!他们是真正知道时间不会久长的人!所以他们可以过得很好。我觉得纽约的那些人,做一百个大礼拜与尼泊尔的人做十万个大礼拜是一样的。佛也说过:「佛陀在世的时代,一个和尚能够终生严守戒律,与末法时代能守住一条戒律的和尚的功德是相同的。为什么功德是一样的呢?有一个原因,不过你们听听就算了,不要太当真。“在佛陀时代,没有人穿著像比基尼的泳装乱跑。”(笑)真正的意思是,外界的引诱不多。因为引诱少,所以较易守戒。

再回到我们的主题,一个人应该不要丧失他的机会。我们现在都具有这个机会,不像伊朗那里。在伊朗,你没有任何选择,你非去打仗不可,你的一生都要花在这个上头。再来看看我们是怎么样的呢?至少我们今天晚上可以花上一个小时来宏扬佛法,这是非常好的机会。比这个机会更大的是,我们现在有机会碰到一些很优秀的老师,这些老师都很尊贵。我们有机会读到经典,这是非常难得的,希望我们都能真正的知道这些机缘的价值。上面所讲的是1987年版的人身难得。

第二个共加行就是无常。令我们的心转向法第一个是知道人身难得。知道人身难得之后,我们应该知道这个难得的机会并不是永远存在的,它是会消失的,它是会死亡的。从我们出生那一刹那起,我们就一直在死亡。但是我们一方面故意不去想它,另一方面在潜意识里不肯承认我们会死。我们永远都在想前面好的日子还有很多。不论你是八岁或者是八十岁都是在想前面还有很多的好日子。实际上,一切变化非常得多。我们小时候没有牙,现在都有牙了。小时侯我们没有头发,后来长了很多,到老时又掉光了。原来皮肤非常光滑漂亮,现在越来皱纹越多了。年青的时候身体看起来就像运动家,现在的身体东肥一块西肥一块的,以前人人都赞美我们身材漂亮,现在身体越来越迟缓,人人看了都感到讨厌。但是我们老是认为我们跟以前一样没有改变。说实在的,如果我们睁开眼睛看看,有太多的例子都在告诉我们「无常」。但是我们却傻到从来没有去注意过。如果我们将五年前拍的照片拿来与现在拍的比一比,就会知道无常是什么滋味。就算你看到了改变的事实,你也许还是认为:我没有变。每一分每一秒我们都在走向死亡。就在这一刻,有成千上万的人都在死亡的边缘,但是,我们都把死亡藏起来,不愿意去谈它。在别人死亡的时候,我们会寄一张卡片给他,同时将自己对死亡的恐惧藏起来。这实在是我们所做的最愚蠢的一件事。死亡是藏不住的,死亡是一件我们随时应该清清楚楚知道的事情。因为它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死亡实际上是生命中最根本、最精华的一部分。修法的人都应该想到无常。修法的人如果经常想到死亡,远比想到空性或智慧更有用。就算你不是佛教徒,只要你经常想到无常,也可以使你在日常生活中轻松一点。有一天当你的生意倒了,你也不会觉得很难过,因为你老早就知道一切都是要变的。就算你是一位很好的教徒,如果你不知道无常的话,一有任何事情发生,诸如你这几天修定修得不好等,你就会马上觉得非常不舒服。如果有一天,你的上师走了,你也会觉得很难过,因为你不了解一切都是无常的。所以了解无常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都一定会死。为了让世人知道这一点,连释迦牟尼佛都示现死亡给我们看。当死亡来临的时候,就算是长寿佛亲自前来给你灌顶,你也是活不下去的。当死亡来临的时候,就算一位非常有权力的人,他可以命令任何人做任何事情,也没有办法命令你活下去。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知道的一件事情。你应该时刻想著:死亡并不是将会来临,而是马上就会来临。它现在就到了,我们都正在死,我们现在在死亡,我们都已经死了。你可以说,我们过去的时间都已经死了,昨天再也不会来。我们经常都是在做这种蠢事,譬如我们到一条河去。今年去,五年后又去,你会指著那条河说:「啊!这是我五年前看到的那条河。」如果五年前的河还停在那里不动让你看的话,这条河大概已经乾了。所以生活中瞬间的相续,我们就叫它做生命。关于这一点,我不会讲太多,因为每一个人都知道的,如果你真的要我教你无常的话,也许我们大家到医院去看看就知道,这的确对你会有很大的帮助。现在我们老是开死亡的玩笑,我们都以很差的态度来对待死亡。当我们自己要死的时候.会感到很痛苦。一般说来,我们都将别人的死亡当做娱乐来看待,像在很多的的功夫电规节目里,老是演一些这个杀那个的,像这样打打杀杀的东西看多了,对我们会有什么影响呢?关于这一点,我特别要提醒在座为人父母的人,不要让你们的小孩经常看这一类充满杀戮的电视节目,因为那些东西会使我们觉得死亡好像是一种娱乐。当死亡真正的落在你的头上时,你就不会觉得那是快乐的事。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花点时间想一想死亡。假如你发点时间去想它的话,你的心会立刻转向法。西藏有一位很伟大的修行者,有一次他从修行的山洞出去,山洞的洞口外面长了一株树,他想把树砍掉。后来,他又想:可能在我还没有把这株树砍倒之前,我就已经死了。一想到这里,他就赶紧回到洞里继续修行。这种情形一再发生了几年,后来有人说一直到他死去之前,他都没有办法将树砍倒。这位修行者,他几乎任何时候都记得无常。知道无常其实就是了解世界。

前面几分钟都是在谈无常,也许你会觉得那是一件可怕又不好的事。现在换一个角度再来看看无常,我们可以往好的一方面来看。无常是很美的,我们需要无常来改变一些事情,如果不是无常,穷人永远富不起来,犯罪的人永远不能出狱,众生永远不能成佛,婴孩永远不能成熟。所以无常是很美的。

第三个是使心转向法的修行,这是讲业。业是佛教哲理最深的一个。如果你真的了解业的话,自然就会了解业会带动重生的。举例来说,有两个人一起长大,一个人很拚命的工作,另外一个人却很懒得工作:但是努力工作的人很穷,懒惰工作的人却很富有。如果没有业力存在的话,为什么有人穷,有人富呢?就算那个人再怎么努力的工作,他还是很穷。一般社会的人都教我们要好好的做事才会发财,但是事实却不是永远都是这样子的,因为有些事情是控制不了,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呢?那是由於我们以前的业力所致的。如果不是以前的业力,怎么变成这个样呢?也由於这个业力,我们可以证得再生。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出生在一个相信重生的国度里,所以我就不必再举例说明再生的事情。

业是心灵的一种力量。动机好的时候就会产生善业,动机不好就会产生恶业。为了要了解业,也许各位要去读羯磨经和其它类似的经典。我们有很多不同的业,但是所有的业都是以阿赖耶识为根本。所有的人只是一个阿赖耶识。所谓不同的业,就是有一种业,像推动的业一般,另一种是完成的业。有的众生以善业来推动,以恶业来完成,或者反过来也有可能。举例来说,一个众生是以恶业来推动的,也许生为一条狗,如果它在同时发展的是善业,它可能成为富裕人家的宠物。像这种情况非常的多。业是唯一能够跟著我们到任何地方去的东西。阿赖耶识就像一家银行,具有提存的功能。业是一种能量或是一种力量,所以它不会被自己消耗掉,只要你做了任何一种行为,就会产生一种业,它就会自动存进阿赖耶的银行里。除非有人去把它提出来,否则它就一直待在那里。举例来说,今天早上你造了恶业,你已把恶业存进阿赖耶的银行里,到了晚上你忏悔时就把业提出来了。如果你不忏悔,这个业就会在那里等待,等待成熟的机会。所谓成熟就是等待合适的机会,它可以等待一千生以上。当情况合适时,这个恶业就会再出现。

第四共加行是轮回皆苦。为了使我们的心转向法,我们必须知道轮回的痛苦。如果我们不知轮回的痛苦,心是不会转向法的。轮回有各种各样的痛苦,地狱道有它的痛苦,其他道也有它自己的痛苦,这些我们都不必谈。但是人道上很多的痛苦,是可以谈一谈的,如生的痛苦,错误的痛苦,生老病死的痛苦。然后又有各种地位的痛苦。举例来说,你想存很多的金钱,好吧!就说你现在想存一些金币,为了要得到这些金币,你花了很多的精神,骗了很多人,讲了很多的谎话,甚至去偷去杀等等不法的行为。最后总算得到一些东西,可是到这个时候,你仍觉得不满足,因为你想得到更多。当你满足另一种愿望时,你又会产生另外一些问题。但是当我们死的时候,这些金币,它们还是会留在原来的地方,一点也带不走的。这是自己给自己的痛苦。有可能,在你死以前,这些东西都会被别人偷走,或发生别的事情而全部消失光光。一般的父母都要为子女存一些钱,但是,现在的子女却很少记得父母对他们的恩惠。很有趣的,这些小孩将来也要做人的父母,他们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我们总认为要替儿子或孩子们存一些钱,但是你知道下一代会怎么样做呢?他们可能连一封信也不寄给你,就算他们寄信给你吧,他们又能对你做些什么呢?他们不可能将那些钱与你分享,所以这样想一想,你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你费心费力为人存了一些钱,实际上只是存下一些敌人罢了!那些钱花了你不少的时间,你把头发弄白了。如果一个很富裕的人,且能把这些钱用来帮助众生的话,当然他这是在行菩萨行。

这四个共加行就是要使你的心转向法。一旦我们的心转向法,我们在修法上将会成功。要修法成功,必须如何做呢?那就是要修四个不共加行,也就是皈依、大礼拜、金刚萨埵、献曼达、上师相应法。

为什么要皈依呢?有很多原因,像我们向谁皈依,如何皈依。皈依的对象本身就有很多不同的见地。为什要皈依,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小乘皈依目的是为了要自求解脱,大乘皈依是为了一切的众生。小乘皈依的是佛,是法身与化身的佛。大乘皈依的是法报化三身。金刚乘的行者皈依,他们知道他们自己是皈依者,也是受皈依者;他们知道接受皈依的人与皈依的对象(三宝)有著相同的本质。在外表上,金刚乘皈依上师。上师代表佛法僧三宝。对於僧侣也有各种不同的见地,一般来说,是指出家的男众或女众。在大乘来说,我们为什么要皈依,是要我们发愿,要救度一切的众生,但是仔细想一想,连救度自己都没有力量,却夸口说要帮助一切的众生。我们该怎么做呢?所以我们要依靠三宝的帮助,就像我们如果能够获得一位有势力的朋友的帮助,我们什么事情都能做成功。所以,我们向三宝求皈依。举例来说,如果你犯了罪,你向一位很有权力的人请求帮助,跟他说你要依靠他,如果他要保护你,你就没有问题了。同样的道理,我们就如罪犯,因为无明而犯了罪,所以我们要由轮回里逃出去,由上面的例子知道,要请求帮助,必须找最大最有权势的人,而三界之中最大的就是三宝,除了三宝以外,没有更大的了。

皈依是我们最好的保护。如果你皈依了三宝之后,只要你真的具有信心,你的脖子不必挂什么金刚索。另外有一则故事。有一个修行人,他不做别的修行只念:「南摩布达雅,南摩达尔麻雅,南摩桑嘎雅(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有一天他遭小偷,当小偷在偷东西的时候,他将小偷抓住,并且将他痛打三顿,一边打一边念三皈依文,因为他已经习惯不停的念诵。然后这个贼逃跑了,他跑到一座桥上,那座桥到了晚上没有人敢走。这个小偷因为路不熟也不知道桥上有鬼,於是他就跑到桥下躲起来。其实桥下有很多很多的鬼。当地的人不敢走,当时小偷想:佛实在太好了,还好只有三皈依没有四皈依,不然那人如果边念四皈依边打我的话,我不被打死才怪。为什么他打我时还在念著“南摩布达雅,南摩达尔麻雅,南摩桑嘎雅”呢?当他念到南摩桑嘎雅时,我已经被他打得很惨了,如果他就在桥下反覆念著三皈依而且很庆幸没有第四宝,所以一个晚上竟然没有鬼前来找麻烦。由此可知,我们要有信心而无怀疑的皈依。

第二个加行是净障。如果不清除业障,我们就会像一个有毒的容器一样,有毒的容器就算放进药也会变成毒药。所以先要把容器弄干净。为了要清净有毒的容器,我们要修净障法。净障的方法很多,最好的是修金刚萨埵。至於要怎么修,就要依照个人上师所传的修持。这个我不在此地讲。

第三个加行是集资粮。为什么要积聚资粮?因为你的功德不够的话,是没有办法修行佛法的。佛法是这样的珍贵,而我们是非常的福薄,就像国王如果突然将所有的财富送给一个乞丐,这个乞丐一定会觉得不知道要怎么办才好。这些财富只是给乞丐加添麻烦而已。国王的财富对国王是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如果功德不够的话,是无法做一个适当的法器的。一些人修行佛法时,就会有很多麻烦很多的障碍出现。因此必须积聚资粮。

积聚资粮的方法很多,比如,供香、献花、修荟供等。最好的方法是供曼达。同样的,供曼达的方法也是要各位去向你们的上师及传承请求指导。

现在我们谈的是冈波巴四个教授的第二个次第,即修行成功的因素──上师相应法。为什么要修这个法呢?要成佛先要认识自己的心。但是目前我们没有能力可以来认识自己的心,因为要去认识这个心的人本身仍是很愚笨的。所以要了解自己的心必须要有上师的加持。要得到上师的加持一定要有虔诚的信心。为了增加虔诚的信心,必须修上师相应法。同样的,要修上师相应法也要去向你们的上师及传承请求。

一般说来,上师是非常重要的。所谓的「上师」是与你非常有缘、能够帮助你、能够为你显示你本性的人才是你的上师。上师的身份可能是是一位妓女,如果这位妓女告诉你一句话能够点醒你的本性,她就是你的上师。举例来说,今天讲台上挂的都是噶居派传承祖师的法相。白教第一位祖师是帝诺巴,他的外表看起来就像一位相当不成功的渔夫,不像现代的上师全身都是闪闪发光的。我们总认为上师看起来一定是非常漂亮,而且全身会发光的。但我们必须知道外表长相并不能帮助我们。上师也不一定要非常老,因为他脸上的皱纹与白发并不能帮助你成佛,而且你也不是想要找个爸爸。当然,父亲的年纪都是比较老大的,我们不可能叫年轻的人爸爸。你所要找的是能告诉你究竟本来面目的人,他就是上师。

在此地,很多人都认为如果皈依了某人,那个人便是你的根本上师,好似以皈依这个仪式来决定自己的上师。另有人问:我是否可以有超过一位的上师?当然可以,只要上师要你守的三昧耶戒你全守住了,上师超过一百万个也可以。但是你要知道守三昧戒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例如有一天你的上师没有请你喝茶,你便生气了。这一点点小事你都忍受不住,更别谈守三昧耶戒了。你的上师如果有一天坐在法会的法座上坐得不太庄严,你的心里就会想:啊!这个人怎么这么没威仪呢?如果你在接受灌顶的时候,上师在你的脑袋上所放的法器不够久的话,你的心就会觉得上师的定力不佳。上师在给你灌顶的时候,如果他没有咕噜咕噜的为你念几句,你就会觉得上师本身的修行还不够。但是,上师给的三昧耶戒每条都要守住才行,这点对金刚乘的行者是非常重要的。大乘称佛最重要的瑞相之一是无见顶相,如果你想要成就这个无见顶相,你就要对你的上师具有很虔诚及极大的信心。除非,你想在成佛的时候,头顶上保持光光平平的,否则你就要对你的上师具有很大的信心。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已经有成千上万的上师来过世间,有的会再回来。有的上师已经留下教导,有的也许将来不再教授弟子。上师是非常珍贵的,没有上师的话,就算所有的佛都对我们微笑,我们也看不到他们的。


问:佛的净土是建立於因果或建立於空性?
答:建立於因果。但是,因果就是空性。

问:如何才能保持临终正念?
答:从现在开始做。

Dorje  2003.9.20 10:09:50    

(1677-10)  显示次数:9105(8825+280)     查看Dorje的所有文章 给Dorje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0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1 主题索引
末法时期如何成为实修者
末法时期如何成为实修者

第三世宗萨钦哲仁波切讲


我第一句想讲的话是“我非常痛恨坐在这种法座上”,今晚排的节目是什么?今晚的主题是如何在末法时期做一个修行者。我觉得我们做得都不好。

有一次,当释迦牟尼佛教导人的时候,他说:那些受有足戒的比丘,根据戒律来说,在佛的那个时代,如果有一位比丘,能把戒律完完全全地都守住,以及跟在目前,末法时期有一和尚破了所有的戒,只守住一条戒律的情形相比较,佛说,这二位比丘的功德是一样的,因为在佛的那个时候,打扰我们的事情比较少,能够帮助我们趋近法,帮助我们清净修法的机会比较多。末法时期像现在,虽然佛法本身无高峰期、衰落期,但因末法时期阻碍佛法的事情很多,所以一个人在末法时期修行,所得修行的功德力量,就算比不上佛时期大,也会和那个时候相等。

这不光只是牵涉到时间的问题,「地点」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像住在此地或住在纽约的人会想象在尼泊尔是一个完美修行之地,人的想象不仅仅如此,自己的心里还会憧憬,憧憬自己会到高山去,听著淙淙的流水声,喝著山泉水,在空气清新、人堙罕至的地方,人们对以上之景,或多或少都有这种憧憬,但我们憧憬之时,我们应该看看在憧憬愿望之后是什么东西。

为什么?因为多半人们会被如上这些美好的状况带著走,误以为这种想法和希望代表我们的出离心。就像几年前,我曾经说过的一样,我们应仔细考量我们所具有的、或者我们所认为的出离心,究竟是怎么样的出离心?我一直怀疑这种人──一个一直想往山上躲的人,他所谓的出离心,实际上是一种非常自私又非常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此一想法的人都是这样,但大部分的具有这一想法的都是如此。

为什么我有这种怀疑呢?因为我发现,当人有这样到偏远山上去的意念时,绝大多数的人,我们多半的原因是想放自己一个长假,因为我们暂时地对变化觉得非常厌烦,也暂时性对交通阻塞觉得非常厌倦。如果我们真的永久性地对世界觉得非常厌倦,真的是这样的话,其实,我们甚至根本不必到偏远的山上去,目前的这个环境、这个地方,我们就可以好好的修行。

但是事实上,我们只是暂时性地对这个生活方式觉得有所厌烦,只是想知道一些新的东西。因为实际上,我们只想暂时性地从交通阻塞,忙碌的生活逃开一阵子,所以在此情况下,去了高山,在那所做的事,毕竟只是表示我想好好享受、轻松一下而已。但对多数人而言,就算跑到山上,也过不到好日子,怎么说呢?因为我们在山上的时候,就在计划着下山以后要做什么。所以,我们真的要看一下什么是出离心。

昨晚,我和一位小姐谈话,我们谈有关「出离心」的问题,那时,我发现这位小姐的脖子上,挂著一个价值非常高贵的东西。我告诉她说:「你绝对不应该这么想,认为佛教是一种阻碍你去享受生命的东西。」很多人都有这种概念,以为佛教是一种阻止或者是享受世界美好的阻碍。

佛教与其说是去阻止你享受这些东西,倒不如说是教导我们如何去享受它。

我记得昨晚与这位小姐讲过:我们一般人当脖子上戴着项链时,我们心里充满著各种希望、各种惧怕、各种骄傲,各种的方式来戴着。因为上述原因,使得我们戴项链时只注意到:「那一面朝外或链子正不正,会不会歪歪的;也许会担心这个项链会不会被偷走,或被摔坏」。换句话说,我们戴着的项链是一串痛苦的项链,那也就是说,在我们本身许多的打扰事情之外,另加了一件事来干扰我们。实际上,如果我们不戴那串项链,或许就会觉得更舒服点。

佛教并不是不允许戴那条项链,佛教是如此认为:如果我们能找到任何东西,都可以戴它,但是当我戴它之时,也同时准备好,当时机变化显示要把它放弃时,我们要随时把它放弃掉。如果照上述的方式戴着项链,那就足以以一种非常优雅的佛教方式来戴它。我觉得非常抱歉,好象有点偏离主题。

现在我们回谈「一个修行者在末法时期该怎么修行」。刚才我从辛亥路坐车到这边来的时候,在车上想到一个主意,所有修行的人,尤其是在台湾修行佛法的人,应该拿出在台湾开汽车的精神:完全没有惧怕、非常勇敢、对任何规则都藐视、开车时心都会从嘴巴跳出来,换句话说,应该具有这种「无畏」的精神。我认为我们实在是缺乏这种精神,同时我们也缺乏这种反叛性,因为我们非常怕社会压力,如果都做到这些,在这上还要加一点幽默感,上述都做得到的话,那么我们大概就可成为一个一九九一年健全的金刚乘修行人。

当我每次去看佛法和平常生活时(生命),实际上在我们生活中可以把二者溶合在一起,做出许多许的事情。但问题是当我们修行佛法时并不是照法本去修行,我们总是把许许多多不同的像、不同颜色、不同的分别带进我们的修行里头,所以使我们的修行变得非常困难,比如说我是修小乘的,所以大乘、金刚乘的事不能做,障碍就这样产生了。

所以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各种不同的卷标、各种不同的传承都放在些念头时,我们的修行,就变成了对我们生活的一种打扰。

我必须这么讲“我们的修行应该不会使我们忘掉我们每天的承诺”。但实际上我们总是会这么认为:一个好修行者一定是忽视他公司的工作,他一定也不去整理他的床、也不洗碗、小孩也不管,一定得忽视这些东西,在理论上而言,这样想是对的。

在修行上来说,当我们谈到修行时,具有这种理论上的了解,当我们实际去修行时,我们就会变成:企图有意从轮回里逃开,并不是丢弃掉,然后企图去修行达到涅槃的法,这种做法是很笨的。举例来说:我们想要洗衣服,认为衣服是很脏的,认为肮脏的东西是对于洁净衣服的打扰,但当真正洗的时候,那时我们完全从污垢离开。若没碰这些污垢,你洗污垢从这些污垢离开它,这时想离开污垢找到想要的清洁。在此情况之下,根本把污垢忘了,怎么可能把这件衣服洗干净呢?

我们如果把轮回放在一边,我们去那里达到涅槃?我认为:在这个年代的修行佛法的人,第一个得承认,我们在轮回里,然后要好好的在轮回里工作。

我在此要谈三类人。第一类人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现在在街上所看的那一类,他们很幸运,从来没被佛教洗过脑,那类人有一个非常纯净的轮回。第二类是这菩萨,他们已经走在涅槃的道上。第三类就是像我们这样的人,我们生活在轮回里,但我们又同时想象著各种不同的轮回和涅槃,我们想象将轮回丢掉,而去得到涅槃,我们都是属于第三类的人。

对我们而言,我们称不上是一个走在涅槃道上的众生,我们甚至根本不能被称为是轮回里面的众生。你们了解我在此要说什么吗?我们大家都想成佛。我们想作佛,我们想要些什么东西?我们想要得到没有痛苦的状况。但当我们想得到没有痛苦的状况时,难道你不认为我们应该先解决「痛苦」这一问题吗?我们都好似吊在一种状况之中,那种状况充满了可口可乐。以下我讲的,大家可能难以了解,但我希望大家能明了。

我们平常都这么说,轮回是不好的,当我们讲出此话是,实际上等于是表示我们尽一切努力想要留在轮回里。真正的轮回是充满痛苦的,但我们却从来都不努力去改变。我们从书上,从老师口中,看到了、听到了很多东西,从那上面制造出了一个新轮回,而想把那个新的轮回丢掉。我们从来就未真正努力想放弃本身真的欲望。因此,我们永远想放弃的欲望只是书上和老师告诉我们的欲望,如果我们真的想放弃这些从书上、老师口中得来的欲望,首先,我们必须把这些欲望找来,我们才能够放弃得了,是不是?

我们现在处于何种情况呢?我们本身原来不仅有一轮回,此时我们又学到一个新的轮回,而又再思想制造一个新轮回,你了解我所说的吗?有问题可提出来讨论。

现在我们回头来讨论主题。我认为,你可以作生意人,你也许可做仁波切,你可以作攻治家,你可以作科学家;不但如此,你同时可作一个小乘的修行者,可作一个个大乘的修行者,同时也可以修行,做一个密乘的修行者。你不需要改变任何东西,当你学到更多的东西时,并不表示你得把你的卧房弄得乱七八糟,像吉卜赛人算命的地方。我最近看到别人点香,就怕得要命。因为我一看到别人点香,就会想到吉卜赛人算命的地方,有香,香的前面有水晶球。

至于如何作一个生意人,当然不用我来告诉你;如何作政治家、如何作律师也不需我说,因为你自己都知道该怎么做。举例来说:你的职业是律师,在你作律师之外,你应该努力地避免伤害到别人,或者制造伤害别人的原因,如果这么做,就可以是一个生意人,同时又是小乘的修行者。我们并不需要跑到泰国去,做一个小乘的修行人;也不必把小乘的经典全部都念过一遍。也许我们会这么说:「不伤害别人,那太简单了。」,其实这是相当相当不容易做到的事,这即是佛教最基本的教授。

「不伤害」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就算是身为佛门弟子的我们,也一样不容易做到。我们是否曾经想过,我们有多少时间都在伤害我们的同伴呢?当然这并不表示我们和朋友之间互相砍杀,而是说:至少我们都在别人后面讲过闲话,是吧?好比说:你告诉我,这个人不好,你不要见他,在这种情况下,你就伤害了这个人,伤害了这个人去看仁波切的机会,所以不伤害别人,在这之中,包含了许多微细的事情。所以我在此,得对各位亲爱的朋友这么说:「不伤害别人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得好好的修行此事」。

我也知道,有人想要学更多的东西,每个人都想抓住很多东西,想要更上一层楼,所以我继续地谈下去。

你本来是一个律师,你觉得这样不够,所以你修小乘,你可以成为小乘修行人,若你仍不满意,我想,这是可以的,你能这么做。换个角度来说也很简单,就是在前面谈过的「不要伤害别人,和放弃伤害别人的原因」基础上,帮助别人,同时积聚帮助别人的原因,这种修行就是大乘的修行。这里头包含著「无私」,就是「没有自我在的」。

如果我们想帮助别人,帮助别人这件事并不难,举个例子来说,大庭广众之下,看到一个乞丐或极需救济的人,在此情况下,任何人都能毫无困难的从口袋里,抽出一张千元大钞放在他的手里,但做这件事可能跟自私有关。「要帮助别人,同时是毫无自私的帮助别人」是非常因难的,这是表现在非常微细的事情上。怎么说呢?比方:因今晚空间不够,可能有这样的事会发生:也许有人想坐在前面,但前面的人却不想放弃他坐的地方,此情况下,我们就是没准备好要帮助别人。

当我谈到「帮助众生」时,并不是要大家去做一件大事:如去非洲帮助那些饥民什么的;我说的是一种基础的修行方式,是对于在每一天每一分钟所能做到的事情,尤其是对于那些最重要的事情或东西。举个例子来说,把你的座位,让给一个最想坐的人。我在此对这些坐在前面位子的人,感到很抱歉,我不是要讲前面的人怎么样,我也无意伤害别人,可是当大家听到时,心里是不是觉得不太舒服呢?这也是我们得检查的事情。

当我们听到这里时,是否觉得不好意思呢?是否应选后面一点的位子呢?如果我们那么觉得的话,那么我们自己就明自了,我们的确有点自私。又为什么呢?因为你在此完全是顾著自己的面子。我以上所谈的都是活用的方法,这也就是每一天的生活。

今晚,我不打算谈很高的哲理和「空性」、「般若」这类等等。现在,在大乘之上,我们也许想再上一层楼,想作一个金刚乘的修行著。这就表示了我们可以作律师,可以做小乘的修行人、大乘的修行人、金刚乘的修行人,我们可同时这么做,这是没有问题的,很简单,就是「你对一切的众生都要有清净的见地」。但换句话说,这也可以是很难的,如果我们没有如此的净观,我们认为自己是观世音菩萨,那又有什么意思?这一切的观想,在藏文中是表示「增加你的净观」或「清净的见地」这种净观,在金刚乘中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座的人,很多是竹千法王的弟子,在竹千法王领导的竹巴噶举派中,非常非常重视这种净观。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净观,却想「我是观世音菩萨」,我想若自己老是如此做,一定老觉得自己孤独。

「我在此」「我有四只手」「别人又不太亲近、又难看」「又想从我这儿要很多东西」以上,都不是金刚乘的办法的。我们必须把净观用于每一个众生的身上、每一件事、每个时间、每个地方,如果你都能真正的产生净观,这种清净将是任何事物都不能打扰得了的。

这种不会被打扰的特性,就是我们所说的「金刚」物质的金刚,即我们手里的物质金刚,不但不是不受打扰的,本身还须要别人来保护它,真令人丢脸。

什么是真的不受打扰?我们知道一切事情是「清净的」,当我们知道一切事情是清净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什么是对的,因为我知道每件事都是清净的。举例来说,我们若把仁波切误认为某一个人,此时,由于我们的误解,将会对于认识他的人形成了打扰,但如果我们认识他的样子就不会形成打扰。

所以在此末法时期,可以同时作小乘、大乘、金刚乘的修行人,如果我们希望同时作这三类的修行者,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我非常强调菩提心,一般而言,佛教里面的修行人缺少菩提心,尤其是修金刚乘的人,为什么修金刚乘的人总是缺少菩提心呢?因为修金刚乘的人借口特别多。

不知道各位是否听过,释迦牟尼佛曾讲过,如果有一辆车子,车上有五百个大阿罗汉,像舍利弗的大阿罗汉,这时释迦牟尼佛也许会来用他的脚趾头拉车子,但是释迦牟尼佛也许不会来,为什么呢?因为,这五百个大罗汉加起来的功德,可能还请不到释迦牟尼佛。可是释迦牟尼佛自己也讲过若一个人发菩提心或甚至一个人曾听过菩提心的教授,这样的人坐在车上释迦牟尼佛就得来,用脖子来拉这辆车子。

在很多经典里头都很重视菩提心,我们一定要赞美它,为什么呢?因只有菩提心,才是真正关怀别人。是不是真正关怀别人?你会说我关怀别人。菩提心有最终最究竟的关怀,有很多人认为菩提心会让我们觉得悲哀,我认为大概是我们看多了眼睛细长的佛像之故,真正的菩提心应该会带来很多很多的快乐,菩提心是让我们舒服松弛的东西。如果没有菩提心,在此情况下,如果我们想建一个塔,在此情况下,必须把一切所有事情完成,才算是建完了这个塔。在此情况下,这个塔永远不能完成,因为这永远是一个憧憬。

但是如果我们真有菩提心,就算是刚发心想建一个塔时,此时我们即充满快乐,因为我们的愿望没有一点点自私在里面。对于那些有菩提心的人做什么都很容易,没有所谓失败,因为当我开始说“希望众生如何时”,这种外在的失败,实际上不算什么,并不表示这菩萨很懒惰,还是要努力去做,这是一个没有目标的旅程。

为什么菩提心这么重要?另一原因:因为菩提心有很多很多的慈悲。多半的人对慈悲有错误的见解,多半人觉得慈悲心是替别人感到难过,这原因也许是英文对慈悲的定义,中文定义是否也如此呢?慈悲并不是为别人感到难过,真正的慈悲心是平等的心境,这种心境是没有任何的分别区别,没有任何偏颇的意见,所以叫作「慈悲观」,心中平等的见解就愈强,所以由此可知慈悲也是修静观的方法,因为我们愈修慈悲感觉得外面的一切都平等的。我很强烈的建议大家,希望大家多修慈悲观。在大乘中,慈悲和空性几乎一直是同时谈到的,我不知道各位是否了解到为什么大乘同时谈到二者,我说:我能确定在座的每个人,都想知道什么叫空性。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觉得「空性」是佛教最高的教授,因我们觉得这个是属于比较高级的,而且我们认为如果在公众场合问这类的问题,大家都会认为这个人是一个很好的学者。同时也许因为我们每次想到空性时,都会认为空性给我们什么都不必负责的舒坦。我认为如果真正想知道空性的话,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修慈悲观,因为它会自动带你到空性之中,因为那种平等是和空性一样的,所以做一个时同时就给我们带来了空性。

对目前我们来说:空性我们只是一个概念,至于如何产生空性我们都不知,但至少我们知道怎样修慈悲,所以要试著有慈悲,愈慈悲是最好保护。这个人就算不戴沉重的金刚绳,一个有慈悲的人他永远是被保护的。

如果我们可以每天修慈悲,每天若不能,一个星期作一次或一个月做一次,若连这个也不能,那就一年做一次,只要做一分钟,我只要求一年做一分钟,这要求不过分吧!只要求你一年修一分钟,你只要你一年做一分钟,就算你拿什么证书来,我也一定会在上签字,我保证就算你修这一分钟,你也一定会改变。我们修仪轨,我们认为你是平等,如果我们中没有慈悲,那这永远都是建立你的自我。

你去过「健康俱乐部」,或洗蒸汽浴,或做各种运动,或去很多地方锻炼身体,这样作是为了使我们的身体好,使我们的身材美,修仪轨可以有很多「精神上的肌肉」,但不是好的,是不好的肌肉,为什么呢?因为这种精神上的肌肉充满了自我,我们会想「我是嘿鲁嘎」「我是金刚瑜珈母」「我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我们会认为就算把世界翻过来也可以做得到,但实际上我们什么也作不成,如果修这种仪轨,而没有慈悲,如果如此做,我无法描述出你下辈子生出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因为没有慈悲,就有很多自私,而又去修这种仪轨,以自私为出发点去修仪轨,所以佛曾说过以自私为出发点去做任何事,任何事都会产生许多恶业。有人跟你说你想发财,你就修财神;你要做这样你就修这个法;你要成为那样,你要修那个法;可是好象没有一样是实现的。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永远富有,没有人永远健康,为什么?因为修法时没有慈悲。因修法时总是想著我们的身体、财富、这个、那个,这完全是自私的。虽然如此,在这末法时期只要有人肯把仪轨拿出来念一遍,也已经不错了,因多半的人修仪轨,只不过因为已经发过誓了,因发过誓没有办法,想不念却不得不念,卡在中间,就好象是被人牵绊住了。慢慢这个就变成我们罪恶感。我几乎可以猜到在座有一半的金刚乘的修行人,一定秘密在心里希望把仪轨去掉一半不要修它,这样讲当然是开玩笑的。这么讲只是告诉大家我怎么想,因为我一直想做这样的事,因为修那么多的法实在是件很麻烦的事,我们老实说,当每天我们把仪轨修完的时候,尤其在早上的时候,难道不曾觉得「啊!好轻松」,或者会觉得「啊!我觉得很难过我怎么把法修完了,我要再修一次」在修完法的一天之中,可曾怀念过法本呢?

我们总觉得今天修完了法好轻松,从这里我们可知,我们不是一个好的修行者,在此情况下我们根本就不该开始。可是问题在于:我们修仪轨后,此种修仪轨成为我们减轻痛苦的原因。在我们生命之中很多件事都是这样子的,我们对于某件事好象上了瘾,最先我们觉得没什么关系,可是隔了一阵子,这种上瘾的事就叫我们反悔了。然后我们就想找一件事来解决使我们反悔的前一件事。接著我们就对第二件事上了瘾,所以在此情况下,如果对佛法上了瘾,那不太好,不要对佛法上了瘾,只要去修,我认为我讲已经够了,开始觉得不太舒服。

我每次来台湾时,都觉得好象有人认为说「这个大嘴巴的又来了」。所以我也觉得好象有点罪恶感,为什么呢?因为有人在听了我讲法后回去都有点不舒服,所以我应该把嘴闭住,有什么问题吗?

问:请仁波切解释「慈悲」。
答:像刚才讲的一样,以究竟来说慈悲就是了解平等,并不只是对生病的人感到难过,而是了解到所有的人都有同样的问题,了解到所有的人需要我们的关怀,也是无尽的关怀没有目标的关怀。一般来说,这是一种愿望,是希望众生从痛苦之中能解脱出来。

问:仁波切刚才讲的我们自己原来就有一个轮回,而我们又从佛典范上学到了一个新的轮回,我们如何平衡这两者?
答:根本不要平衡,把那个新的轮回照著那个书上去掉。我从什么地方得到这个概念?从看电影得到,不知道各位是否看过这部「春风化雨」的电影,其中有一景,是老师把很多东西撕掉,我们佛教徒老是被书困住,我们老是被书限制在那里,有时候甚至连佛怎么讲,我们都懒得管。

问:问题是仁波切讲得轮回和别人讲的是不是同一个意思?答:我不知道,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我所讲的轮回是有更多染污的。

问:每天生活之中是不是有轮回呢?
答:对,还是有轮回,因为我们掉进到一个不关怀的陷阱之中。

问:像两面镜子,看看外在,内在境界有不何不同?
答:你看外界世界在看看内心有何不同,有时也是一种修行。

如果涅槃是真正的快乐的,那今晚我们就不会坐在这里了,只要有轮回涅槃分别的概念在,永远都是痛苦的。同时身为你和我,我们也要为痛苦做一个最后的抉择。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具有一个不偏颇的心,就是不分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现在修金刚乘的人因为没有依循次第,所以修行往往没有结果,现在的上师也没按次第教。

问:金刚上师不按次第教,是否表示修行可不照次第修?
答:我说不完全是这样子的,现在情况,没有弟子找按次第教的老师,我每次在台湾停留的时间都不久,但我总是在远处注意台湾的状况,台湾有不少的喇嘛来这儿,但其中真正好的却没几个。真正好的密宗老师第二次来时,会发现最不成功的都是这些好的老师。我可为这句话负责,现在是实际看此问题的时候,我觉得很多西藏聪明的小孩,他们都在占台湾迷信的人的便宜,我很难过。因为身为佛教徒应有慈悲,同时应知怎么学金刚乘,这是你的责任。许多人想的,像方便面一样,一下子可以如何如何。

我建议各位如果你要学,你要跟一传承,可看看西藏社区中他们认为的好老师,你才去依止他。不要讲别的不好,对别的要有净观。


本文为全佛出版之《藏密基础修法与正见-殊胜的成佛之道》一书之内容

Dorje  2003.9.20 10:11:15    

(1677-11)  显示次数:9230(8837+393)     查看Dorje的所有文章 给Dorje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2 主题索引
智慧与慈悲
智慧与慈悲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金刚乘中,上师的观念是非常特别的。我们有许多人都是尊贵的顶果钦哲仁波切的弟子,今天是仁波切转世的坐床大典。而所有的钦哲转世都被认为是无垢友(Vimalamitra,毗玛拉密扎)与赤松德赞王的转世。

伟大的蒋扬钦哲汪波是藏传佛教共与不共传承最重要的导师之一,不是因为他的法座殊胜、位阶甚高,而是因为他证悟上的成就。他与姜贡康楚 (Jomgon Kontrul)、秋吉林巴 (Chogyur Lingpa)及姜贡罗迭旺波 (Jamgon Loter Wangpo),一起推展了利美运动(不分派运动)。他不只是位学者和圣人,也被认为是五位国王(化身的)伏藏师( five king tertons)之一。他有五位化身──身、语、意、功德、事业。意的化身即是尊贵的顶果钦哲仁波切,他和伟大的蒋扬钦哲汪波其有相同的特质。

「钦哲」(Khyentse)一语的大意是智慧与慈悲。见过前一世尊的顶果钦哲仁波切的人,我相信你们一定还记得他是智慧与慈悲的化身,也是两者的展现。对我们这些无明的众生来说,即使我们能够在智识上明白智慧与慈悲,要实际见到智慧与慈悲的例子却非常困难。这是极为珍贵的,但我们许多人却有这个机会,因为我们过去世的善业,而见到前一世的仁波切,现在又有这么好的机会见到他的转世。虽然我(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是被祖古贝玛旺嘉(Tulku Pema Wangyal)拖来(开示),但我想我还是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能有这个机会借着宣说几句法语而累积福德。

因此我决定说一说和「钦」「哲」二字有关的几句话,因为我们都认识一些钦哲的转世,同时也多少知道所谓智慧与慈悲的概念。现在,像我前面所说的,「钦」一字代表智慧或了解。这里我们所说的并不是一般的智慧或一般的理解,这里所说的智慧,是指了知所有现象之究竟真理的心。有一些例子可以说明智慧为何必要,当我们不知道一些事情时,通常就会产生问题;当我们不全然了解时,就会瞎疑猜。我们有许多误解或不了解的事实,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无明,是因为累世的习性。

虽然有些人可能对智慧有一点智识上的理解,但要有智慧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在佛法里当我们谈到智慧时,我们所谈的是把我们从这些妄想中解脱出来的智慧。许多时候,我们所认为的智慧,事实上并不是真正的智慧。在大乘中,智慧指的是了知无我的心或了知自我本空的心。即使研读起来容易,要实证却非常困难,这是因为累世对自我的执着使然。

在佛法中,我们谈到轮回与涅槃,轮回是有这些妄想的地方。当我们谈到无明或妄想、譬如执着自我时,并不是说我们确实有一个染污存在,因此我们必须要清除掉它。事实上,所有的这些妄想、这些无明,实际上并不存在。但是因为我们自己的不安全感,让我们以为它们是存在的。我们对自我的存在非常执着,常忙于成为这个自我的奴隶。现在,智慧了知这个妄想并不实存的真相,但就像我已经说过很多次一样,一个人能够透过研读与接受开示而大致理解智慧,但要真正证得智慧必须要具有许多福德。

对虔诚心来说,也是如此。要理解什么是虔诚很容易,但要有虔诚心,需要具备很大的福德。在你有福德之前,是不可能有虔诚心的。我想不只是精神性的、像智慧、慈悲、虔敬这样的开悟特质,即使是我们曰常生活中的快乐,也需要有许多的福德才行。

举个例子来说……,这么说好象有点野。举例来说,假如有某个人像我的翻译,对这位尼师(这位)说:「你好美喔!」。假如她备有即便是稍纵即逝的快乐福德,那么这恭维必定会带给她很大的快乐。假如她没有足够的福德,同样一句翻译所说的话,可能会造成许多问题。打个比方,这句话会让她有所期待,虽然它可能只是翻译出于礼貌而说;但因为没有足够的福德来适当地诠解这句话,她可能会有所期待而跟着他到处去!这时候,如果他是那种有耐性或有技巧的人,这还好,不过我并不认为他可以每天对她说你很漂亮。所以福德,藏文称为「索南」(Sonam),是真的能对每件事产生重大影响的最重要特质之一。我相信你一定在人生里经历过某些事,有时候令你不开心的事,却让你高兴不已,这.极大部分是因为福德的缘故。

现在你可能会想着:「那要怎样.才有福德?」很奇怪,即使想要有福德也必须得有福德才行,福德是福德的因,这是佛法修行中困难的部份,就某方面来说,完整的智慧观念(idea)是超乎各种概念(concepts)之上、超乎所有习性的攀缘之上的。为了要得到这种智慧,所以我们谈福德,而福德与我们的情绪息息相关。空性亦然。这是我们必须了悟。为了要证悟空性,一个人必须要有福德,就像是对他们的上师赞诵或献供(一如外面的人们正在做的),或是像你们之中的某些人耐心地听我说而又不被(外面的)鼓声所千扰一样。一个人也能以这种方式来累积福德。

两种积聚福德的殊胜方法:对众生的悲心以及对佛、法、僧与上师的虔诚心。事实上,这两者可以缩简为一,即慈悲心,因为当我们谈到大乘时,谈的就是慈悲心。

这种悲心在金刚乘里,大多被诠译为虔诚心(devotion)。这也是「钦哲」之名的第二个面向,藏文里的tsewa、即是悲心(compassion)。悲心不只是同情心,事实上,它是了知平等的心,了知我与他人之间的平等、好与壤之间的平等、一切二元对立现象的平等;这就是悲心。但对我们大多数的人来说,悲心是很难生起的。有太多阻碍悲心、与悲心作对的强而有力东西,如自私、对自我的执着等,以及许多自我攀缘的有利环境。

我无法讨论你们的状况,但如果就我自身的经验来说,哪怕只有几秒钟的时间,我都很难拥有真正的悲心。当我读到菩萨戒、祈请文、祈愿文时,即使我了解其意义,但这一切的背后仍然是自私之心。在大乘经典里,有许多不同的菩提心,最殊胜的菩提心,是一种牧羊人式的菩提心,这种人希望为了众生而成佛、希望在所有的众生都成佛之后他才成佛,这种菩提心是非常难以理解的。

我不知道你们是否有这样(的菩提心),我可没有。我不在乎别人,但最起码我觉得自己很棒,好歹我想要成佛;因为很多人并不想成佛,至少我是想成佛的。虽然,我只是为了自己而成佛!对你们来说想必也是如此。当我们向佛、法、僧三宝献供时,虽然嘴里说的是为了一切众生的缘故,但心里想的,却总是为了自己的好处。所以对我来说对众生的悲心是很困难的,在金刚乘里虔诚心被解释为较高层次的悲心,我想这是为什么我喜欢金刚乘的原因之一吧!

至少对一个初学者,对一个充满染污的众生来说,开始修习虔诚心时,可以从某个人、譬如你的上师开始着手,赞赏某个人比承担每个人的责任要来得容易多了,而且我想我被吉美林巴之类的人洗脑得很愉快。吉美林巴曾说过,年复一年地诵咒、修习仪轨、做法会是很好的,但没有一件事能和一分钟的禅定相比,因为禅定更能洞澈我们的心灵。然后他又说,年复一年的禅定,是无法和片刻地忆念上师相提并论的。这是为何我觉得虔诚心的修行,非常重要且无所不含的原因所在。

但我也明白,许多人很难拥有虔诚心。对那些见过伟大的上师,如至尊顶果钦哲仁波切的人来说(像我自己就非常幸运地能亲见),我想我们会比较少有不恭敬的看法;但对那些必须跟我这般人相处的人来说,我完全能理解为何虔诚心会是这般地困难!因为在今日你们甚至对上师都没有太多的信心。

其次,我还要谈一些我自己的经验,我知道你们之中有许多人是老修行,一定重复地听说过这些事情了。我想说的是,要全然地信任上师是相当困难的。举例来说,最近当我在修上师相应法时,我完全照着法本观修,观想上师在你的面前和其它的一切,到了祈求加持的部份,祈请殊胜或不共的加持,我们也可以祈请一般的加持……,当然,殊胜的加持祈请,是为了成佛、智慧的增长、去除无明等等,这是修持上师相应的究竟己的。然后,为了助益人类,我们也可以祈求加持,好让我们可以长寿、不生病和种种世俗性的加持。

我注意到我对胜义性加持的寻求,远远地少于对世俗性加持的追求。我并没有如祈求长寿、计划的成功等等那般真诚地祈求除掉自我。于是我明白了──我依然执着于这世间的生活。事实上,我把上师当成了神祇,请他赐予特定的报酬。当我一明白这并不是很好的想法时,我就觉得能体察到这种过失,也是上师的加持。有时候,当我设法解我的过失时,马上又不知打哪儿冒出傲慢和不知不觉混进来的自我,想着:「喔,我设法要了解我的过失,很好」情况总是这样。然后我又开始自责起来,对自己说道:「不行,我不能有这样的自我。」

然后有一天……,你们知道的,我对写剧本、拍电影这些事情都很感兴趣,于是有一天,我发现自己对上师这般祈请:「请加持我,让我顺利写完剧本,使我的拍片计划成功。」马上我又想到:「不行,至尊顶果钦哲仁波切根本不知道怎么拍电影,我怎么可以这样要求他呢?」那时我正在读蒋扬钦哲汪波和钦哲秋吉罗卓的传记,在他们的传记中,屡屡提到他们对上师所持的虔诚心是如何地深厚,以及他们如何向上师析求,赐予证悟成佛、饶益众生等一切成佛特质的加持。我觉得很是惭愧,因为我所祈求的,是如此世俗的东西。但是因为我读了够多的佛教书籍,可以让我这么地想……;因为我的心、我的自我、我的自私是这么地聪明,所以能巧妙地找到了很好的借口;于是我会想祈求加持我,让我写好剧本,是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

然而我又告诉自己:「不行,我利用各种大乘的借口,只不过是助长了我的自我和自私而已,是不对的。」再回到我向上师祈请赐给我拍电影的加持……之后我想到:「不对,不对,他不知道如何写剧本,他不知道如何掌镜头,这类的事情他都不清楚。」接着我就明白了:「看吧,这表示我对他没有信心,他是佛,他应该知道一切的事情,我把他看成了是个不知道像掌镜之类简单、世俗事物的凡夫,而那些事务只要花上两天或顶多一个礼拜就能学会了。」从这里看出我对他的没有信心,这也表示我还需要培养我的虔诚心,培养我的信心。

之后,我试着花更多的时间在祈请和祈愿上,这样上师就会加持我,我的智慧就会增长、我一切成佛的特质就会展。于是我的信心增多了一点,所以这些日子以来,我对祈求任何的加持,如把剧本写好之类的,就不会觉得不好意思,我想这样是可以的。我想告诉各位的是,我们有着无法专一的毛病以上师来说他是一位老师,但如果想要长寿,而碰巧又知道有长寿佛,你会另外向长寿佛祈求加持。若是想要增长智慧,又会向文殊菩萨祈求加持,如此这般。这也说明了,我们对上师乃是一切皈依对象的总集缺乏了解;也表示了我们的心仍然充满了二元对立。只要我们仍有这些弱点,我们就无法有勇气去获得智慧。

我们称拥有菩提心的人为菩萨,而菩萨的称号,也代表着他是一个有勇气的人,不单是具有帮助众生的勇气,同时有勇气去面对现实,去面对这个充满了无明、迷惑的人生。因此为了获得「钦」(khyen)或智慧,一个人必须要有悲心。没有悲心,是不可能有智慧的。我个人觉得获得「钦哲」(khyentse)或是悲智这两种证悟最快的方法,就是虔诚心,也就是悲心的精髓所在。为此,虔诚心有许多的层次,我们可以从主要是发自情感,例如赞叹、发愿等最简单的虔诚心开始。最后,当虔诚心增长时,这虔诚心就会转成智慧,到时候,我们就不会有老是需要倚赖某个人的恐惧了。倚赖某个人,是件非常奇怪的事;有时候我们的心想要倚靠某个人,但别的时候,这个想要倚靠个人的想法,可能会是个很大的麻烦。我想大概就是这些了!

Dorje  2003.9.20 10:12:54    

(1677-12)  显示次数:9090(8796+294)     查看Dorje的所有文章 给Dorje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3 主题索引
給修道者的建言
給修道者的建言
去年七月(即一九九八年七月時)宗薩欽哲仁波切造訪澳洲的期間,曾給予修道行者諸多振奮、幽默與實用的建言。為使讀者能一瞥仁波切的智慧與機智,在此僅節錄其於澳洲金剛總持寺(VajradharaGonpa)開示的部份內容。

有兩種趨近精神性道路與佛法的方式,理想地來說,學習佛法或修行精神之道的動機,應該是為了開悟成佛,僅止於這樣,就此打住!但是因為我們的習性而有了另一種方式,不管在東方或西方都是如此。舉例來說,在東方,佛法成了某種近似宗教的事務,人們修習佛法是為了長壽、為了財富、為了驅魔等等。他們想要開悟嗎?不,他們想要的是增飾這一生。

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西方,佛法並不是真的用來開悟,修行主要是為了紓緩個人、治療個人、放鬆個人、改變個人。從佛法的觀點來看,這兩種方式都是錯誤的。為什麼?因為佛陀說法並不是為了這些世俗的目的。或許你不是求取物質上的利益,但也是為了某種精神上的獲益。如果你的動機是想要擁有快樂的人生,佛法是你應該規避的一條道路,因為你研究佛法越深刻,就會與自我越相牴觸。

容我再談談這些世俗性的目的。什麼會使一個人變得脆弱?印度最偉大的註釋者及噶當派(Gadampa tradition)最偉大的祖師——阿底峡尊者,基於佛陀的法教得出一個高妙的結論,他說有八種陷阱能讓一個人變得脆弱。第一種陷阱是想要得到讚美,第二種是不想被批評,然後是想獲得和不想失去,想要快樂和不想不快樂,想要被注意和不想被忽視。這些便是八種陷阱或所謂的世間八法(譯注:古譯為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你必須時時檢視自己是否已掉入這些陷阱之中,一項或至全部。小小的、空洞的、沒倖的、荒謬的溢美之詞,就能讓你變得脆弱不堪。批評亦然,一些荒謬的、毫無意義的批評,可以永遠地傷害你。那被關注又是如何呢?我們是多麼喜歡被注意啊!是多麼不喜歡被忽視!如果你掉進這其中的某個陷阱,你就是一個不堪一擊的人。所以假如想成為精神道上的行者,必須每天自我提醒一件事--今天掉入了哪些陷阱?

動機非常重要。如果修習佛法的動機是為了開悟,那麼就一定要有一個完整的修行之道。什麼造就了完整的修行之道?一個完整的修行之道,必須具備見、修、行……等。談論「見」有些困難,但擁有正「見」卻非常重要。
多數人知道許多方法,但對「見」的了解還是不夠。

「見」極為複雜,舉例來說,為什麼要打坐?因為想要成佛,單是說說還是不夠的。成佛可能嗎?當然!但是為什麼?怎麼做?你不能只是盲目地想要成佛,你必須建立起為何有可能成佛的理由。以佛法的觀點看來,無明是暫時的,可以被淨除、被摧毀的;因此成佛是可能的!如果沒有這樣的「見」,如果只是模糊地跟隨;雖然會意外成功,但你不能永遠相信那個成功會到來,你必須要有一個見。

當我們看電影時,會有真正的出離心。為什麼?因為看電影時,螢幕上發生的事情,在你的腦袋裡,會知道那是假的,那只不過是一場電影罷了。假如中途想上廁所,一定要有膽子站起來走出去。這便是我們所稱的出離心,因為你對這部電影持有正見。

現在當這部人生大戲正在放映時,卻沒有多少人有膽子去上廁所,哪怕是才一秒鐘!我們一直看著電影,被它牢牢地佔據。如果你突然了解到這只是一場電影,並不意味著你就要離開電影院,並且承諾再也不看電影了。這好像是當一名僧人或尼師;只對某些人有好處,但不是人人都適合。在明白這是一場電影之後,你會繼繽觀看它,但採用一種態度。你瞭解以前所認為的大事,現在變得不那麼重要了,這種態度的改變正是你所需要的。但要明白這是一場電影卻相當困難,我們總是被信以為真所困住!

試著想想看,因為你的業力與福德,電影院中鄰坐的人,知道你強烈地認同這部影片,以至於有某種程度的執迷,因而哭、因而笑。所以他便對你說:「喂,親愛的,這只不過是場電影!」這正是你的上師告訴你的事。但要有機會坐在有這種膾識的人身旁,是相當難得的。你必須要有許多福德才能如此。也想看看可能有多糟糕:當這個坐在你身旁的人,正要告訴你這只是一場電影時,坐在你後排的人剛好咳得很厲害,讓你錯失了聽到這個建言的機會!

Dorje  2003.9.20 10:13:50    

(1677-13)  显示次数:9083(8791+292)     查看Dorje的所有文章 给Dorje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4 主题索引
在金剛乘的道路上
在金剛乘的道路上(一) (二)
談究竟菩提心

弟子:在龍欽心髓四加行的發菩提心文之後,有一簡短的經文說道:「竭盡所能地修持究竟菩提心,它是止與觀的合一,並以深信二無我,為修持的導引。」可否請仁波切講述這段經文的涵義?

仁波切:嗯,我會一輩子談論這個問題。菩提心有兩個面向,一是相對菩提心,另一個是究竟菩提心。相對菩提心也包含了「願」(願菩提心)與「行」(行菩提心)兩個面向。究竟菩提心為空性的實修,也就是此處所說的「止與觀的合一」。我們稱它為空性的禪修;如果你從你的上師接受了特定的把心安住在當下剎那的教授,那就是究竟菩提心。把心安住於當下,你的注意力就不會橫衝直撞地追趕著過去與未來。這就是究竟菩提心。除此之外,沒有什麼可以稱之為究竟菩提心。

談圓滿次第的修行

弟子:在金剛薩埵的結行中提及:「此乃空性的覺知(awareness-emptiness);在此中,所有關於被清淨者與清淨者的念頭,從一開始便不存在。」可否請仁波切稍加說明?

仁波切:修持金剛薩埵時,總是以發菩提心為起始,而不是只為了自己而修行。如果你是一位如王者般的菩薩,你心想:「我的修行不僅僅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所有的眾生。」如果你是位如牧者一般的菩薩,你完全不為自己著想,「我為了所有的眾生而修行,至於我自己?我才不在乎自己是否能夠證悟成佛呢!這完全不是我的目標。」你要有這種菩提心。當你修行之時,不論是修持金剛薩埵或所謂的珍貴殊勝的上師相應法,這些修行之法皆為幻影。整個修行的道路是幻影,修行的結果是幻影。這個道理是如此的重要,必須一而再、再而三地謹記在心。然而,身為一個初學的弟子,牢記此一道理是如此的困難,因此上師慈悲善巧的把圓滿次第的修行纳入所有修行之中,甚至也纳入归依之中。當你修持大禮拜的時候,你可以祈求、哭泣、吶喊,然後在最後將本尊融入你的身體之中。這相當的特別。我不認為你可以在耶路撒冷的哭牆面前又喊又叫,然後將那堵哭牆融入你的身體之中。你不會期待那樣的結果。

弟子:然而,它也說:「凝視著究竟的金剛薩埵面容,安住於大平等捨之中。」你如何凝視金剛薩埵的面容?

仁波切:不斷地詢問我這個問題,在未來的歲月裡,也要不斷提出這個問題;這關乎到你,不論是大手印或大圓滿的修行。此刻,你觀想金剛薩埵融入你的身體之中,然後凝視那一剎那的心。那一剎那間、那一短暫的時刻。當然,你的心將開始游移,因此你進行下一個階段的修持。在那個時刻,這是你唯一能做的事。切勿躁進。在那一剎那凝視你的心便已經足夠。除此之外,我將不再多加說明,因為如果我再加以解釋,它將成為理論,而這種理論將在未來對你們形成困擾。它有點困難。

談謙遜

仁波切:當你們與世界互動的時候,你們應該學習不抱持期望,不心懷恐懼。剛開始,從世人的眼光來看,你與世界互動的方式可能被視為瘋狂。聽列諾布仁波切(Thinley Norbu Rinpoche)正是這樣的一個人。他不會對你說:「喔,你看起來非常體面,你的模樣真美。」他反而會對你說:「喔,我的老天,你看起來很慘。」他之所以如此,乃是因為他沒有太多的期望與恐懼。然而事實上,你可能因此而從某種緊張之中獲得釋放。如同聽列諾布仁波切這種人,沒有目的或擔憂某個人將因此而感到失望沮喪,例如,「我可能會失去我的弟子或我的朋友。」一開始,你們可能會認為聽列諾布仁波切實在惡劣;但我認為,他只是在做他自己。你們認為呢?

弟子:非常自在。

仁波切:聽列諾布仁波切可能對你說:「我的天啊,你看起來糟透了。你的鼻子是怎麼回事?它一直都是這樣嗎?」令人驚奇的是,像他這樣的人儘管言談如此,事實上卻受到許多人的欣賞。從傳統的角度來看,這般的言詞是一種羞辱。而聽列諾布仁波切一向如此,不只是偶爾為之。但是說也奇怪,許多人卻深受吸引,成為他的追隨者。我們是如此的無知,但仍然保有一絲的敏感;這一丁點的敏感,使我們能夠認清一個人之所以言談如此,乃是出於愛,乃是因為他沒有期望,沒有恐懼。因此,當你面對這樣的情況時,你感到舒坦自在。我們常常聽到人們對自己說:「喔,你看起來棒極了。喔,你是如此的這樣,喔,你是如此的那樣。」這番話或許給予我們一絲絲短暫的快樂,但之後我們卻需要來自他人的一再肯定。因此,當某個人實話實說的時候,我們感到如釋重負。但它十分稀有難得;而如聽列諾布仁波切者,為數不多。

我想要提出一個論點;它有點複雜,但十分重要。它關乎謙遜。當我們修習佛法,個性變得溫順馴良是對佛法有所鑽研的徵兆,不再那麼情緒化則是有所禪定的徵兆。培養謙遜真的十分要緊。每一個人,包括上師、弟子、修行者,都必須學習如何保持謙遜。然而,謙遜是微妙且不可思議的。若要加以解釋,則有一點複雜。

在佛教之中,謙遜十分受到珍視與强调;正因為如此,你也可以說,西藏文化也重視謙遜。然而,有些人卻幾乎以自己的謙卑為傲。事實上,幾乎有百分之九十九的西藏人為自己的謙卑感到驕傲。目前有些西藏喇嘛,特別是那些來自果洛地區的喇嘛-- 那是一個以培育無數偉大的大圓滿行者為傳統的地區,他們的行事作風相當直率,因此在西藏社會中引起了極大的反感與不恥。西藏人是那麼的以謙卑為傲;而在這些喇嘛之中,有些人卻是一點也不謙遜。有一次,某個人向一位果洛喇嘛問及,他閱讀經典的速度何以如此快速,那名喇嘛回答,「那是因為我已經完全清淨了我的語輪,看這兒!」然後他展示舌上一朵自生的紅色蓮花。以謙卑為傲的西藏人面對這種情況,只會認為,「喔,老天爺,這個人又在炫耀了。」然而,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此事。我認為,這位喇嘛真是謙遜,但卻是以一種非常非常不同的方式來呈現。你瞧,他並沒有背負謙卑的重擔。

從如此造作的謙卑重擔中解脫的狀態,和那些傻頭傻腦、完全沒有腦筋,或聲稱自己是大圓滿傳承的持明者,還是狄帕.丘普拉(Deepak Chopra,被認為是身心靈醫學領域最偉大的領導人物之一,也是一名執業醫師、暢銷書作家)的轉世者,這之間是一點關係也沒有。若想從中分辨出真正謙遜的人,可能需要一點點敏銳的洞察力。真正從謙卑重擔中解脫的人,是相當了不起的。我喜歡這樣的人。但是,如果你自陷在那種造作謙遜的沈重包袱之下,那麼你可能就無法領會欣賞真正的謙遜。

為了安全起見,我真的建議你們要珍視謙遜。去擔負起謙遜的重擔。比起想要超越謙卑的重擔-- 這是有點困難的-- 它的風險要少些。如果你遇見某些果洛喇嘛,你將會發現,他們是那麼的天真無邪。如先前所提的那位喇嘛所說的,「我能夠讀經典讀得那麼快,乃是因為我的語輪無垢無染」,那正如同蘇菲說「我是一個女人」一般,心中沒有一絲懷疑。

談驕傲與忌妒

弟子:仁波切,什麼是對治驕傲與忌妒的良方?

仁波切:如七支祈禱文所建議的,隨喜乃是對治驕傲與忌妒的良方!驕傲與忌妒很難應付,尤其是驕傲。我建議你們戒除驕傲,避免去產生驕傲的地方。經過多年的修行之後,你們仍然會察覺驕傲、忌妒與憤怒從心中升起,但是你也會發現,它們出現的時間變短了。此刻你明白自己有驕傲與忌妒,其實已經相當不錯了。你應該承認,那確實是驕傲與忌妒。當然這些與自信心大有關連。如果你充滿信心,你就不會驕傲,不會忌妒。


談散亂

弟子:仁波切,某些修持或許因為繁複的形式和咒語,反而讓心更加興奮,升起更多的念頭。我發現,光是靜坐,就可以讓心平靜下來。特別是供曼達的修持,因為它的趨勢,可以讓我完完全全地分心,而且是長時間的分心。

仁波切:我認為,修持獻曼達而分心,仍然比自以為在修持禪定,而實際上心不在焉所冒的險更小。禪定有很多的漏洞和歧路,而這些歧路又很細微而難以察覺。禪定者最大的困難即在於,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分心,還是專注。尤其當禪定的工夫比較成熟的時候,這種困難更大。

弟子:那麼你如何知道自己是分心,抑或是專注?

仁波切:一旦你禪定的工夫相當不錯,你就會知道。如果是半生不熟,那就很難分辨。然而,當你明白的時候,又會面臨另一個難題:你不相信你所知道的事物。然後,老習慣告訴我們:「喔,去看書,分析它。」於是,我們分析它,閱讀有關中觀的東西。這就是一條歧路。中觀有助於建立見地,但是實修的時候,我們也需要某種程度的信任。我想,這也是為什麼上師們总是强调四加行的重要性。帕楚仁波切(Patrul Rinpoche)以一頭野生難馴的犛牛做為例子:你用一條長繩繫住犛牛,然後把繩子綁在牢固的木樁上。諸如獻曼達之類的修持,正如同木樁。在這樣的修持中,你可以輕易分辨自己是不是在供養身、語、意,或供養須彌山,或清泉,或美麗的花環,或花鬘女、燈女、媚女等等。相反的,如果盡想著羅馬和巴黎,你就分心了。這很容易去分辨。

談祈禱
弟子:關於如何面對心中的疑慮,你有什麼忠告?當我修持的時候,總覺得在作假,因此心中充滿許多疑慮。

仁波切:有很多方法。別以為疑慮會減少;事實上,它會越來越多。修行的越多,你的疑問會變得更聰明銳利。此刻,這些疑問都非常愚蠢,很容易回答。如果真有需要的話,你只要讀一些書,就可以解除這些疑惑。但是我建議不要讀書。我所知道最好的方法是,當疑慮升起的時候,如果你正在修持皈依,那麼就再度向皈依境或上師祈禱,祈禱將疑慮轉化成為智慧。這是最好的,也是最容易的方法,不要尋求其他的方式。你可以分析,閱讀所有關於中觀的書籍;這方法今天管用,但明天又會有新的疑慮。然後,你又得去讀另一本書。

我給你一個忠告:當我們修行,當我們請求加持的時候,我們往往想到諸如清淨染污等巨大又遙不可及的問題。你應該為此時此刻所面臨的問題祈禱,例如,失去靈感、心思散亂、不瞭解佛法等等,而非籠統的事物。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弟子:你是指清淨正在發生的問題嗎?

仁波切:是的。這樣做總是比較好。當然,籠統的事物也可以。你甚至可以想:「願我清淨過去、現在、未來所有的一切染污。」事實上,人們真的這麼做。法本上也這麼說。但是,我總是喜歡把我現在所面臨的問題囊括進來,不論是什麼樣的問題。我們的問題可多了!你不能想,「這個問題很世俗,我不應該拿這些俗務來煩擾蓮華生大士。」你不應該這麼想。蓮華生大士包辦所有的事情。如果廚房的爐灶壞了,你也可以向蓮華生大士祈請。蓮華生大士看管從證悟到爐灶等所有事情。或是兩個人之間的爭端,特別是以下的情況:一個名叫傑森的人可能祈請:「蓮華生大士,請你讓海瑟聽我說話。」而海瑟也祈請:「蓮華生大士,請你讓傑森聽我說話。」然後,兩個人就能夠傾談了。如此,你可以把每一件事都囊括進去。經常憶念虛幻不實的一面,每件事物都是虛幻的,沒有一件事物擁有真實存在的本質。如此一來,當祈請沒有立即獲得回應的時候,你就不會感到氣餒沮喪.

談觀想

弟子:仁波切,我很難觀想。對觀想你有何建議?

仁波切:如果你很難觀想,那麼開始時學習建立信心,相信他們(本尊)就在那裡。與其觀想他們頭髮的細部、頭髮落在頸項上、肩膀上的樣子、他們持劍的方式等等,倒不如算了吧!只要想他們就在那裡。

談座下修行

弟子:座下修持的時候,你把身體或周遭世界視為法身嗎?

仁波切:理想上,我們應該把每一件事物視為本尊。但是對我們而言,這非常困難。因此,如我們這般的初學者應該學習去把他們視為幻象。把現象視為本尊,以及把現象視為幻象,這兩者之間關係密切。但是如果你問我:「哪一種積聚較多的功德資糧?」那麼我會說,把現象視為本尊積聚較多的功德。此乃金剛乘精純練達之處。然而,這又帶出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把現象視為本尊?」因為現象是虛幻的。你看著海瑟。她純粹是一個幻象,你看待她的方式,是你的心的投射。因此,無論她在你心中是什麼模樣,都不是真實的她。以此為基礎,你想像她不是你所認為的凡夫俗子,而是金剛亥母。於是,你和她之間的互動變得更有意義。上座部的老師希望把你從痛苦哀傷中解脫,因此他們教導你,把她想像為醜惡,一具骷髏。大乘佛教的老師教你把她視為幻象。在金剛乘,她則是本尊。

談本尊

仁波切:當偉大的薩迦派上師談論心的時候,他們說:「觀察心。心的明相是僧;心的空相是法;明空不二是佛。」明空不二是無法言說,超越語言的,它是上師,不可言傳,亦即大樂。它離於言說及分別造作。本尊就是大樂。當然,我們必須暫時地創造本尊,但是究竟上,他們超脫形色。他們雖有形有色,但又超脫形色。與本尊合一的空行母則是:明、空,離於言說,充滿大樂,不中斷的心。薩迦派對於本尊的概念,與寧瑪派或噶舉派之间,沒有太大的差異。

Dorje  2003.9.20 10:15:11    

(1677-14)  显示次数:9033(8775+258)     查看Dorje的所有文章 给Dorje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5 主题索引
奢摩他之開示
奢摩他之開示
宗薩欽哲仁波切曾在許多國家和場合,講授奢摩他(或稱為〝止〞)作為定心與安心的方法,本文是節錄自仁波切在澳洲雪梨的奢摩他開示,原文登於1997年8月Gentle Voice。

首先我們應找出為何要修習奢摩他的理由,基本上,修止是為了獲得某種程度的自我控制力。這表示目前我們毫無自我控制力。在我們面對的許多難題,我認為我們經歷最深層的焦慮和痛苦之一,是內在的基本不安全感。此不安全感正是我們必需摧毀或至少應了解到的。

我們的基本不安是有關於我們本身,更具體地說,此不安乃關於是否有〝我〞或〝自己(heself)〞,通常我們不太可能問這個問題,但下意識或半下意識裡一直都在質疑。佛教教義上認為內在不安,乃當我們不斷審視自己的生活,尤其是日常生活時,會發現自我的存在頗為懷疑。

舉例來說:自我介紹時,我們會說〝我是某某某〞;我們可能將自己名字印在名片上,或尋求各種途徑以獲得進階或得到某種稱謂,更細一層的探究:我們還經歷像摯愛與爭鬥等等的各種極端情緒,這些情緒,實際上還超乎了對別人的愛著與侵犯它們產生的原因是為了說服我們「自己存在,我確實存在」。

無可避免的,我們還是常感不安,出於這種不安全感,我們製造了許多無謂的希望與期盼,無以設數的期待都落空了。

事實上,我們也常歷經那些不期望它發生的、實際中,我們不希望發生的,似乎老是出現,當這種情況反複發生後,人們開始失卻對自己的尊敬,也喪失對周遭環境的尊敬,信任就不再有,這就是為何多數的我們,不易對人或事有崇敬的看法(sacred outlook)對自己沒有崇敬的理念,就不會有確定性,更不用談對,宗教事務上,如對上帝或聖靈等有崇敬的觀點,我們甚至不確定自我是否存在。我們態中。即使如此,多數時候我們還是我們存在。但我們也相當聰明,我們知道我們在偽裝,我們想要隱藏,不願自我承認我們正偽裝。為了遮掩,我們可能做一些與別人有關的極端事情,或對別人吼叫。做完這些事情以後,它給予你一種自我存在的滿足感。你也活在這種膚淺的滿足感生活中,實際上你的自信還是不堅固。

於是我們逐漸喪失對生活的認知與欣賞…我認為我們應該對自己的生命出某種程度的了解與感恩,當我談到生活的欣賞與認知,此生活可是包羅萬象。舉例來說,我吃餅乾時,當餅乾進入我的喉嚨,我應該真實感受到「哇!真不可思議!我能夠實實在吃到餅乾,太美妙了」你知道嗎?也許事情不會是這樣。再舉例來說,當我在嚼餅乾,餅乾在我嘴裡溶化,可能忽然間屋頂塌下來,可能把我壓死了。這片餅乾永遠也不會進入我的喉嚨!所以發展出對生命的認知與欣賞多麼地重要,而「止」的禪修即是一把鑰匙,一把非常特殊的鑰匙,得以進入這種認知與欣賞。

因此我們現在有了二個目標:藉由禪修建立相當的自信,換句話說即消除基本不安,同時學習如何欣賞分分秒杪的生活。然而這不是真正的佛教,而是很人性的作法。你不能稱其為一種宗教,事實上,許多奢摩他禪修大師常說修止並非是要達到去除各種煩惱,完全捐棄二元對立現象的開悟境地。其目標,正如我較早所說的是得到自我控制的能力,當能自我控制時,我們可以獲得相當程度的信心,認知與欣賞每一分,每一秒的生命。

Dorje  2003.9.20 10:16:02    

(1677-15)  显示次数:9179(8783+396)     查看Dorje的所有文章 给Dorje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5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6 主题索引
什么是佛法 什么不是
什么是佛法 什么不是
今天晚上主办单位要求我做的开示主要是为了新的佛教徒所讲的。不过我看到好多比我还老的(比我时间还长)的这种佛教徒在做。
也许,我们自己该想一想,有哪些地方使佛教很不同很特殊。因为,偶尔我们会碰到有人问我们说佛教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当然,也有人这样想(或讲)所有的宗教都是一样的,虽然路不同,但最后的目标都是相同的,但是也有人认为佛教一定有他特别的地方。
也许为了回答上面的问题这个目的,可以听听今晚我要怎么说。
对于已经做了很久的佛教徒而言,如果你对今晚我所讲的有很坚固的了解呢,也能够让你在未来漫长艰苦的修道的过程中更加坚固。
很多人认为佛教等于是不信神的,没有神的宗教,这个讲法我们要好好的分析一下:
我们知道佛教徒确定佛教不是个信神的宗教,但虽然这样讲我们并不是说佛教否定神,但不信神并非佛教特别的地方,其实有很多哲学和意识形态都是不信神的。我经常碰到有的人吹嘘我们佛教不相信神,这个好象是佛教非常独特的一点,其实并不是的。
也有人认为,佛教这种非常独特的哲学或者是意识的形态是“慈悲”,这么讲也许可以说对,但这中间也有很多绕圈子和有陷阱的地方。如果你说的是一般的“慈悲”,那这个佛教也没有多么特殊,很多宗教也都是这样谈。所以,“慈悲”也不能说是佛教特别的地方。
这边我们不能谈“菩提心”,为什么呢?因为“菩提心”是佛教里面一个大乘的支派,如果我们谈到整个佛教,不能把“菩提心”拿出来说。
也有佛教徒认为“佛性”一定是佛教非常特别的地方,因为印度教没有谈到“佛性”,基督教也没有谈到“佛性”,所以,当我们讲到“佛性”的时候,这一定是佛教非常特殊的地方。我对这个地方也非常怀疑,也是我们该非常小心的地方。因为,如果说你真正完全了解“佛性”,也许你会有办法为自己自圆其说;但是如果你所认为的“佛性”是非常美妙,充满大的力量,非常神圣的这么样东西的话,那么,很多别的宗教也同样谈到神充斥在所有地方等等,所以在这个地方也没有什么特别。那么,我们身为佛教徒,是不是认为“佛性”像刚才讲的,非常美呀非常伟大会发光动地呀等等,你看到佛经上都是这么写的,这是我们一般佛教徒对“佛性”的概念。对于这一点,我把他留做和大家讨论甚至争论的一个主题,如果大家有问题可以提出来。
现在谈到“空性”,那么“空性”一定是佛教很特别的地方吧?如果你正确的了解“空性”那当然是可以,但是,你有某一个部分的无分别或很大的部分的无分别,那在印度教也同样的淡,那么,在这个地方佛教也不是真的特别的。

讲来讲去,佛教到底特别在哪里呢?为什么在座的各位有的把头发剃掉了,牺牲了一切你所拥有的东西到底为了什么呢?又为什么有些人穿着这种绛色的袍子,原因到底是为什么呢?这个当然是我们非常重要要知道的一点。
经常有小孩子(8岁左右)问你,你信这个佛教,那么这个佛教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当这种的人问你的时候你就无话可说,因为对于8岁的小孩,你就无法把宗论的东西搬上来跟他讲。当然,这种问题问你的时候最简单的答案就是--宗教基本上都是一样的,都是一个神啊,这个回答当然最简单了。但有一些人比如我被洗脑了,认为佛教的确是很特别的。如果我做回教徒,那只要看一本《可兰经》就可以了,然后一天祈祷五次就可以了,可是我选择了做佛教徒,有上千本经典等着我去读,有十万个以上的大头在那边等着我磕,有十万个以上不同的咒子等着我念,我选择这条路当然有一个很好的道理,这是第一个目的。
第二个目的(或理由):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突然之间灵性的道路变得非常非常多,你只要随便走到书店到那个新时代运动的书架前,或者你打开你得网页网站,你就会看到成千上万的新的宗教有好多新的老师提供好多新的不同的办法给你。就算在佛教之中也是,我们有这么许多不同的方法,这么许多不同的教授,许多新的老师。在台湾尤其是,这种事情就更多,我在印度碰不到的喇嘛在台湾都碰得到。
每个人心里头都总会有这类的问题,就是说当这么多教授出现的时候,每个人都会问这个问题--哪个是正确权威的教授?哪个是非常正确权威的老师?
如果上面这类问题您从来没有问过的话,它的答案只有两种:第一个就是您一定是修行静观非常有成就的修行人;第二个,如果你不是前者,也就是说你不是是修行静观非常有成就的修行人,那么就是说,你是一个非常容易被操纵的人。
大家一定都看过这样一个事情,原来有一位商人,结果有一天他跑到印度去,和一位大喇嘛照了一张照片,把那个照片拿回来,在很有名的杂志上发表了,还有一些文章,于是就马上有一群一堆的人马上跟这这个上师,这种事大家都看过对不对?
佛曾经讲过--真正只有佛能够来判断一个人。所以,以一个个人来说,他没有办法来判断哪一个人是真正正确的,哪一个不是正确的。所以今天晚上要讲的第二个理由,或第二个目的,也就是说你听过今天晚上要讲的东西之后呢,也许你能比较容易的判断哪一个是具备权威的正确的教授,不过要判断哪一个是正确的老师恐怕更难。那佛教特别的地方在哪里?佛自己曾经教导过“四法印”,那么,今天晚上要讲的就是“四法印”这个可能在座的某些人过去已经听过很多次了,如果有任何一个教授或者一本书或者一种修持的方法是建立在“四法印”上头呢,那他就是佛的一个教授,不管他叫什么名字,都没有关系。
第一个,所有组成的事物,所有组成的现象都是无常。
第二个,有漏皆苦,就是一切烦恼都是痛苦。
第三个,诸法无我,就是一切的现象都没有实存的本性。
第四个,NIRVANA寂静,也就是NIRVANA超越涅造,NIRVANA超越造作。
任何一样教授如果包含这“四法印”或者至少不和“四法印”矛盾,他就是一个正确的有权威性的一个佛教的教授。这一点是非常非常实际的一个东西。譬如说,你现在到一个庙,你去那边祈祷,你点了香去供佛,如果你这么做没有以“四法印”为基础,或者你做的事与“四法印”矛盾的话呢,你这样做不但不是个佛教徒,实际上你只是个神道教徒。也就是说你把佛当成神看,你把寺庙当成教堂看,但是如果一个人要随时都很留意这四件事,也是很难的。
像我自己,虽然我成为佛教徒已经30年了,我这一生也碰到过很多最伟大的老师,我也学会了怎样向我的上师向佛祈祷,“四法印”我也学过,我至少学了二十年这么多年,有的时候我生气或情绪不太好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就向佛菩萨祈祷,这个也好,也没有什么错,有时候我祈祷,如果答案没有出现,我就会有种感觉,学佛到底有什么用呢?这就表示“四法印”实际还是没有真正进到我的脑子里。举例来说,也就是说,没有意识到第二点,有漏皆苦,也就是一切烦恼都是痛苦的,或者说没认识到一切组合的现象都是无常。知道这些东西呢,也只是概念上的了解,其实并不真正的了解他们。这就是为什么会去祈祷,就是为什么要求祈祷的那个东西那个结果一定要出现。如果结果不出现,那绝对不能怪我,只能怪神。这件事在座的每一位都会有同样的经验,尤其是越久的佛教徒越会这样想,是不是?因为一个越久的佛教徒对佛对你的上师期望值就越高,所以这四点要好好想是很重要的。
这四点,这四个法印就是说一切组合的现象都是无常的,这四点并不是由佛讲出来的,好象佛的一个判断,好象佛定出来的一个规矩。这“四法印”实际上是对真理的一种描述,但最先讲出来的是佛。并不是两千五百年前佛出行于世,然后佛讲了“四法印”以后,于是组合的现象才从那个时候开始无常,并不是这样的。任何组合的现象都是无常,这个至于佛来佛不来,佛说法或者不说法,都毫无一点区别,这个是事实,是实相。如果把“四法印”一个一个仔细的去看呢,你会得到很多的益处。所有组合的现象都是无常,光这一点就能把我们自己从很多没有必要的成见中解放出来。


最先,讲一下什么是一切组合的现象都是无常,我们中国人说的诸行无常。当我们说组合的现象,就是说把几个实体或把几个部分或把几个分离的个体放在一起,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你就会知道就算是科学家必须要承认,地球上没有任何一个现象不是组合而成的。当我们说组合的时候,你就会认为,哦,有两个,三个或者是四个这种固定不变的东西把它放在一起,其实这个“法印”所讲的远比这个维系得多,最先呢,一切的东西都是和时间有关系,当我们说到时间的时候,有三个部分组成,哪三个部分?开始,中间和结束。如果你不讲这三个部分,就不可能讲时间。当我们说到时间好象停止了,那么这个讲法本身就是矛盾的,根本没有这种事。因为开始有一个终结,所以中间有一个开始。昨天结束了,那么今天才有可能发生,今天又在慢慢慢慢的结束之中,明天就在这中间逐渐的出生出来。这个是我们谈的时间。我们上面那样讲时间实际没有什么错误在里面。我有一种感觉,当佛教徒谈到无常的时候,多半的人会觉得这种讲法是非常悲哀的,令人难过的这种讲法,当谈到无常都是这个样子。其实并不是。也可能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农夫能够种田,能够种稻米为什么?就是因为无常。
当我们讨论这个几个法印的时候,你所要知道的一点是,当我们不知道一切组合的现象都是无常的时候,那个时候最先的错误都是从那时开始的,当你不知道组合的现象是无常的时候,那就表示你认为现在这个现象会永远继续下去。然后,你就会有希望,然后就会有期望,这个又会带来惧怕,然后又会有失望啊等等等等。所以知道这个其实很重要。这个就是我们的无明,也就是我们不知道组合的现象实际上是无常的。那么这些我们有很多的这种(例子),有一些东西我们可以接受无常,譬如说天气是无常,但我们也只能接受这种事情是无常。当然,我们知道天气是有很多事情组合而成的。如果我们能够把对天气的这种无常了解不用全部,如果一半或者四分之一的这种了解用在生命的其他方面的话,那么我们生活得就会非常好。如果是这样子,那些唱热门歌曲唱出另外的调子来了。他就不会唱“我永远爱你”,他会唱“我今天爱你,但这是个组合现象,明天怎么样呢?我就不知道了”,对方也能够了解这个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人的关系也许会更好也不一定。但是,我们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恋爱双方都会认为说这个爱一定能够继续下去,这个就是说我们不了解第一个法印。
那么第二个法印就是有漏皆苦,也就是所有的烦恼都是痛苦。这个其实和第一个法印很有关系。第一个说一切组合的现象是无常,这个有什么不对呢?这种情况就会引出某种不安定性。举例来说,我们永远不知道其中一个现象它什么时候会终结。譬如说我们从来不知道我们哪一天要死,这个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给了你一个预定的日子,那么大家每个人都可以好好的计划一下,对不对?那我们都知道,她(生命)一定会结束,而且正在结束之中,但是我们不知道下一刻会怎么样,这是一个很大的一个痛苦。当我们知道下一刻会怎么样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惧怕,各种各样的期待,各种各样虔诚的信心。不过很不幸的是,这一切都包括在痛苦里面。
第三个在这“四法印”里是非常特殊的一点,也就是说一切现象都没有不改变的本质,没有实存的本质。这边讲的是“空性”,明天我们讲的是“律宗论”,将有很多时间谈这一点。完全为了新的来听的人呢,我会讲下面这样子--事情的真相或者一个现象的真相并不是它对你显现出来的样子,或者我们可以把这个讲法改成这么说,就是你认为或你预期的那个现象是什么样子,或许那并不是那个现象本来的样子,也就是说,现象的真相是远离或者与我们所期望的样子是不一样的,那么第三个是很困难的一个。甚至说佛教徒谈到“空性”的时候或《心经》谈到“空性”的时候,这个也是空,那个也是空,这个也是空。那里面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啊,最后说一切都是空,在《心经》里有这么讲。也许给你讲无眼耳鼻舌身意,这些大家都可以了解。但是跟你说“一切的现象是空”是很重要的一句话,实际上你该用描红的笔在旁边好好的把它划出来。眼睛当然是一种现象,鼻舌身意这些都是现象,但是跟你说没有眼睛这也是一个现象,没有鼻子,没有耳朵,这个也是个现象。所以当最后讲“一切现象都是空”的时候呢,是非常大的一句话。为什么呢?因为这句话它跟你说,眼睛是空的,没有眼睛也是空的。所以,谈这个谈得太多了就没什么意思,因为《心经》最后的那个咒--大悲咒(中文讲远离或超越)这些其实我们是没有办法去讨论它的,要了解这个你要有很多的公德,要稍微读一点点书这样才能够了解。
第四个,NIRVANA寂静,或者说NIRVANA是超越过造作或无造作的,我认为对我个人来说第四个法印这句话是真正最特别的地方。因为任何宗教和哲学里面,当他们谈到成就,谈到天堂的时候,总是有捏造,好象做出来的这种感觉在里面。但是如果你认为成佛是一个地方或是一个境界,那么这样就是错的。但是呢,在所有的佛教的画里面都会看到这种影响。譬如说,现在让在座的各位画一尊佛,一尊圆满成佛的佛,那么每个人都不忘掉他头上要画个光环,对不对,那是某一种状况。这个“四法印”是让佛教很特别的地方,这四点尤其是最后一点NIRVANA寂静,你恐怕很难在别的宗教或别的系统里面能够找到同样的这句话,就是说,成佛是超越过这种造作。你恐怕也很难找到任何一个宗教对你讲,修道的这个“道”本身呢也是痛苦的,或者任何一个宗教会承认你所修的这个“道”本身实际上是一种烦恼,但这些话佛教都讲,甚至无常也是。也非常不容易找到哪一个宗教或哪一个系统他会说“一切组合的现象都是无常”的,那现在我们讲了“四法印”,现在你到了一个寺庙或庙堂里面去,你该怎么祷告祈祷呢?我们现在说有一个人到庙里面去祷告,当一个人了解了“四法印”以后他去祈祷的最大的动机就不会是你看到了某个问题你希望把某个问题解决,这个不是他祈祷的最大动机了。如果你祈祷的动机是因为你碰到了一个问题,希望问题通过祈祷解决,如果你有这样子的概念呢,基本上有了这种“常”,常见的概念而不是无常,因为你希望某一个人或什么样的人能够来解决这个问题。当一个人到了寺庙里面去祈祷的时候,他应该知道,所有组合的现象包括你所遇到的问题本身都是无常的,因为你有这样的了解,那这种祈祷是非常有利的这种祈祷。同样,了解这一点的人去祈祷,会毫没有一点厌倦的不断的去祈祷,他不断的祈祷,不是因为他盲目的相信这个问题最终会解决,原因是他了解“一切现象都是无常”。同时他也了解到他的祈祷和他所祈祷的目的都“没有实存的本性”,同样,当一个人真正了解到这“四法印”的时候呢,他根本不会执著于任何祈祷的结果。为什么呢?因为任何祈祷最终的结果就是达到NIRVANA,而NIRVANA是什么,NIRVANA是超越任何造作的,这个“四法印”我认为是所有佛教徒应该知道的,但是,有关它的知识也是无穷尽的,并不是简简单单这四件事这样子。
我没有太多要讲的,如果大家有问题可以问,不然我们就可以回家了。


问:想请教仁波切,如果我们平时在家里面修一些东西的话,完了之后我们都要做回向,比如回向世界和平,众生离苦得乐,这个跟刚刚仁波切讲的“四法印”我们要如何去融合?
答:这个问题问得不错。当你回向的时候,你意图并不是想让你的这种祈祷或你所修持的东西变成“常”,变成固定不变的,不是这个意思,并不是让你的功德变成“常”,变成固定,可以说,是让你的修法的功德又加了一层保险,这是真的,这是真的,不是开玩笑,。因为我们平常各种各样的功德,因为我们的烦恼非常的至盛,又生气呀等等,把我们自己的功德又毁掉了,所以说菩萨用这个办法把功德回向,回向实际就象我们的一个保险一样,保了一个很大的险把她保住了,回向的时候实际上是我们把这个你为了众生你为了成佛回向的功德能够逐渐减轻你自己的烦恼。因为功德是无常的,为什么,因为功德也是组合的,功德是无常的,同样,无明也是无常的,他们两个都是无常的,那我们怎样做呢?第一点,身为一个非常简单的修持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我们首先要让无明第一个去面对无常,而不是把功德第一个去面对无常,在修行上,你不用担心怎么让功德变成无常,就好象吃药一样,你有病,就吃药,吃了药把病治好了,这样子作呢,就会慢慢把自己提升到了某个阶段,慢慢的,当你达到了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你以前吃的药变成了你要去掉的东西。

问:谢谢。我想请教仁拨切,在藏传佛教的文献里面,有一部龙树菩萨的著作,他特别有一个表达叫做“佛种从缘起”,我想请仁波切说明一下这句话,谢谢。
答:主要是有两个学派,举例来说这本书,有东西把它包住了,我们希望看到的是这本书,但要看到这本书有两种去近的办法,或者有两种解释的办法,一个是把遮盖它的东西拿掉,这个把遮盖它的东西拿掉的过程,可以解释为这本书出现的种子,但是也有一某些学派反驳这种看法,这个学派的看法认为--没有种子叫做“佛种”这个东西,所以,当龙树菩萨在他的作品里讲到“佛种从缘起”,他所站的角度是把遮盖住“佛性”的东西把它去掉。这两个学派实际上都是非常非常好的学派,一个学派谈得比较多的是怎么去掉遮盖的东西,另外一个学派根本不谈书被什么东西遮盖住,怎么去掉他不谈这些,他主要和你谈这书是什么样子,这书是如何。在佛教比较后期的学者,他们认为,谈把遮盖的东西拿掉这种是你在做学生也就是你学佛教哲理时期学生比较适合的办法,第二个学派(讲法)是谈这个东西它的状况是怎么样得,也就是谈书本身,这个状况对修行的人非常好。第一个学派就是谈怎样把遮盖去掉多半是龙树菩萨的弟子。第二类这种学者多半是受到弥勒的影响,两个都很好。

问:我想请问一下,首先在我们的生活中,假如我们希望自己是一个佛教徒,如何保持一个不退的心又不是过分猛烈的精进,因为,佛陀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了,譬如说琴弦不能太紧也不能过度松弛,那么在这里,我想请问,尤其现在社会环境里,诱惑的原因又有很多,在这种情况下,怎样保持自己的精进以及心灵的放松。另外一个我曾经在想有关“空性”的表达,我在想,譬如说看一面镜子,我们看镜子里的东西,应该是“空性”的,就是断业界了,或许有人会认为说,既然什么都是“空性”的,就随便它去了。我就告诉我的一些朋友说,我们照镜子,我们应该以希望更好的样子来看镜子里的东西,是more better感觉更好的。举个比较夸张又很切身的例子,在现在青年朋友当中,经常有人认为同性恋这种东西是一种时髦,对这种时髦的东西种有一种偏颇的资见,认为说我们应该去追求,那么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样去告诉他们或者我们该怎样认知?谢谢。
答:第一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非常个人性的问题。我觉得你在开始修持之前应该好好的去研读,因为好好的研读可以作为你修持的一个很好基础。同时,如果谈到研读,开始最好先研读佛所说的话,即佛经,而不要研读后来的尤其是现代的这些作者所作的东西,如果您的问题是针对台湾或者某一个台湾人来问的,那么我真的很诚恳的建议你走大乘的路子,我曾非常深入诚恳仔细的想过,这个实际对于台湾人来说是最好的一条路。因为大乘就像一棵树一样,它有很多树叶呀等等的,金刚乘就像树上少数开的花儿呀结的果实。实际我们台湾人有很大的功德,我们有这样大乘的一种环境。当然,下面可能是我说得比较很有限成见得看法,如果有大乘背景得一个人后来变成一个密乘的一个行人,这个人不管怎样好歹还像个人的样子,有很多一开始就跳到密宗里的不管是道家或者是任何这种背景的人,这些人后来就越搞越不象话了。对于在座如果有这种大乘的行人,我也要建议各位应该去学小乘的,而不应该认为由于发心小所以叫小乘,这种不在乎看不起的态度这是不对的。我非常高兴有很多大乘的老师在各处给各种各样的教授,甚至把电视一打开某几个台也在播这些,看到这个就非常高兴,当然,有很多密乘的老师要到台湾来,有很多老师要从加得满要定票到台湾来都定不到。看到这样的事,还是比较让人愉快的,但是看不到斯里兰卡和缅甸的出家人来这里就令人悲哀,因为不管大乘或金刚乘的行者,我们不管怎样吹嘘自己多了不得,我们都要记得小乘是佛教这棵树的树根,如果这棵树根完蛋了,整棵树都会倒下去。第二个问题谈到同性恋,我倒不觉得这是个很奇怪的现象。如果我们说这件事情奇怪呢,其实人本来就是非常奇怪的东西,从无始以来我们作了许多奇怪的事情,如果你真的是头脑比较清楚的一个人,你走到今天的一个百货公司里面你就会知道人类这么多世代以来作了多少疯狂的事情。也许这样讲你会认为从道德的观念判断也许是这个样子,但是在这边这点你要非常小心,你什么东西都从道德的角度去看呢,很容易让你自己认为你好象高人一等,你好像比别人更清净更圣洁这样子。

Dorje  2003.9.20 10:17:12    

(1677-16)  显示次数:9131(8786+345)     查看Dorje的所有文章 给Dorje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7 主题索引
忠告
忠告(張惠娟譯)


2000年四五月間,宗薩欽哲仁波切在金剛持寺帶領龍欽心隨加行閉關,臨飛往舊金山短暫訪問前,給予閉關者下述忠告。

現在我要探討蔣貢康慈仁波切所著「遙呼上師」祈請文末段注釋。我認為不但此時,於整個佛法修持中都非常重要。這些祈禱文非常短。各位無須撰寫一字一句,只需想和有如面對上師、本尊、勇士、空行、諸佛菩薩說話般即可。現實上,你們確定可以和他們對談。

依照蔣貢康慈仁波切的說法,在上師瑜珈的結行部分唸誦此段祈請文是非常殊勝。我也常常持誦,對我有些助益。"請瞭解我,就在此時,這個時刻,示現您的慈悲"'Lama khyenno tukjey du zik damcho taru chinpar jingyi lob',"加持我,使我成就勝法"。

一方面,修持佛法或精神道,如大圓滿法,可以是非常簡單;如果你具足功德、有虔誠心、上師的慈悲伴隨、與上師有業緣,它是非常非常的簡單。

另一方面,佛法修持可能會非常迂迴、非常無聊、消耗時間,令人畏懼或未受鼓舞,因而喪失動力。能修持一天或兩天、一星期或兩星期,一個月或兩個月,都是好事。要持續到死亡,真正發願…,要一而再、精進再精進來改善對法的熱誠,殊為不簡單。

最重要的原由是對法不夠瞭解,無法看出它的吸引力。例如,在發現一塊綠松石為寶玉前,沒有人會要拿他來加工,可是一旦知道它是美玉,即會加以琢磨。我們聽聞過法是如何的珍貴,但由於我們修法不足,無法看出應該看到的,法的價值、美麗、吸引力、豐盛與富裕。因此修法的渴望與熱誠,就弱了些。

此外,雪上加霜的是,數世累積的業債、煩惱又從旁侵襲。一方面,不瞭解修持佛法的價值;另一方面又受到過去業債的侵逼,兩者交相攻擊。此乃'damcho taru chinpar jingyi lob'之意。加持我,賜予我加持力,使我頑強、堅毅,無論發生任何事,我絕不放棄,賜予我如是加持力。

我們在獻曼達時,應如是祈求,而皈依時更該如是祈求。例如: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會堅持、我不會退轉等等。發菩提心時,更應如此。我們最大的問題只因沒有好夢,即喪失對法的熱誠。無論我們修持多久,只因未曾有好夢、或身體無任何好的覺受、或感官的愉悅等等因素,使我們喪失對法的熱誠。真是有這樣的事發生。

我們必須銘記在心,我們曾受過菩薩戒。寂天菩薩曾說:身為菩薩,對眾生即有責任。我們都知道,基本上我們修行,不是為了自己的解脫;理論上也許我瞭解,但事實上常常忘了這回事。譬如我修法,我不為自己而修;你也不是為你而修,而是為了所有眾生。你是否開悟,誰理你?為何我們要在乎?我們應有如是的態度。

走在修行道上,我們有機會和各種怪異的、邋遢的、醜陋的、令人惱怒的人相處(多數的我們甚至因未作好夢早已棄離佛法而去,不會遭逢此機會)。想像一下,我們一一的面對他們。誠如寂天菩薩所說,你必須發時間和精力在這些人身上。我的意思是,你理應使這些人解脫。因此毅力和堅強是非常重要。

蔣貢康楚仁波切多麼不可思議,簡單數語即能詮釋無量涵義。Kyoshey tingney kyewar jingyi lob. ' 加持我,使我具有衷心的傷悲'(genuine heart of sadness)。卻傑創巴仁波切會這麼翻譯。具幾分傷悲是有必要的。與你們各別會談時,多數人會提到對自己的生活不滿意。(不曉得你們是否注意到)多數時後我不會刻意要解決這些問題,修行人,不滿意此生,就某方面而言是件好事。此生,稱為世俗生活的,是不可取的不是嗎?我們應常有'我們在作什麼'的意識。為何要起床、吃早餐、上班、賺錢、也許打十五分鐘的盹、然後回去工作、再上床睡覺,第二天也是如此。五天後,稱為週末的日子來臨,如未去海邊、野餐,就去佛法中心。我們為何要作這些事呢?這類的傷感是我們應有的。它不是疑難問題。這有點像吃飯或喝湯時所用的盤子,盤子有翹起的邊緣,使湯或飯不致於溢出。衷心的傷悲類似翹起的邊緣,不能棄捨。有了它,心就會趨近佛法,尤其是修持佛法、追隨上師等等。所以任持它,因而願我自內心深處,常持衷心的傷悲。

但這不是說在佛道上,我們要採取逃避方式。你不能,你不可以!你要過活、付帳單,即使是佛法中心,在現代也有帳單要付。有時我會為西方社會,沒有佛法文化,而對這一代,你們這些傢伙感到難過。現今西藏和不丹還保有這些文化。在不丹,修行者所需的僅是一個手鼓、一隻鈴和一個大腿骨作成的號。只要搖著鈴到村裡繞一圈,就會有人供養吃的。然而這種傳統也在消失中。同時我們貪婪的心也不允許我們過那種有一餐沒一餐,不舒適的乞討生活。因此衷心不意謂必需拋棄一切。但具足衷心的傷悲,我認為非常重要。

接下來是longmey lona tungwar jingyi lob,'加持我使我不浪費時間、縮短計劃'。這樣的翻譯難以打動人心,longmey藏文意思是當你非常忙碌時,時間會不夠用。因為沒有時間,所以只作短程規劃。例如,當你只有兩天可活時,你根本不必作計劃。為什麼要呢?na 是尾狀物或鼻翼,這裡指的是尾部。我們常會有'明天我要去雪梨,明年再修法,五年後我會蓋個閉關小屋'等諸如此類的未竟事。尾巴實在有夠長。看看我們,當然包括我在內,我們目前都在坡上正往下走。我認為多數的我們都已登頂,作計劃時都應比以往更為短程。我們應該想還有三十年可活,可是多數人作計劃時,好像還可以活一千年似的。我們應該只擬定短期計劃,有如我們將於幾天內逝去,日子不多了。

下一句是chiwa nyingney drenpar jingyi lob '加持我,使我銘記死亡。'我們多不會自心深處思考死亡。我們認為死亡是在一段期間過後才來臨;譬如說十天後。這還算好。當我在不丹閉關時曾禪修死亡,它確實有幫助。我是否提過,當我在Paro時,我決定十四天內只作死亡禪修,我的作法是數分鐘內我一定會死亡。我看著我的錶,如果是在九點十分,我會想:九點十一分時,我還能瞧見我的手嗎!即使這樣進展也不大,我們還應向上師、本尊、勇父及空行祈求,使我們能能從心深處憶念死亡,而不是嘴裏說說而已。

Lleyla yichey keyewar jingyi lob。又是很重要的一句話,'加持我,使我堅信業力法則。'這個主題我們已討論過很多次,對於因果業力,我們並未完全信服,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會有意識、無意識的作出非必要的善行。這也是為何我們不熱衷獻曼達,那是因為我們對所謂的業力不是真正相信。

Lamla barchey meypar jingyi lob。"加持我,使我的修行道無障難。'由於我們的習性、自身的不安全感、著重八種世俗法的舒適和愉悅,我們的修行道滿布荊棘。身心脆弱,所以受干擾時,錯在我,卻責怪對方。寂天菩薩曾說:有人以杖鞭你,應責備的是自己的身體太羸弱。各位知道,我們有太多的障難,由其是現閉關時。即使目前這個關不算大關,但也足夠成為一個閉關模式。它已足夠認真、有意義。處於閉關中,障難常會成熟現起。因此往後的十二天,我們應小心翼翼,因為每項事件都在突顯、成就,都是你的障難。即使像隔鄰同參放屁的小事,都會令你惱怒十二天。所以不要演變成那樣。

還有Drnbla tsondru nupar jingyi lob。'加持我,使我能精進修持"Kyenngen lamdu longwar jingyi lob '加持我,能轉困境為道。'再舉隔壁同參放屁為例,或是某人打膈,或是小小的一件事,如筆掉落地等荒謬理由;也或許是不好的消息,如接到父親死亡的電報。佛法修行者應有能力轉此為道,或接受其為一種挑戰。挑戰是個不錯的字眼。這個能力,是我們應該追尋的,是我們應從蓮師處獲取的。

再來是Nyenpo rangtsuk tubpar jingyi lob。'加持我,使我能屹立不搖的採用對治法。' 不!不!這樣翻不太好,'加持我,使我從上師處獲得的慈悲、忍辱、淨觀、虔誠心、咒語、手印、禪定、三摩地等等這些應屬防禦系統的對治法。…加持我,上師,當時機來臨時,這些攻擊或防禦系統或對治法門都能發揮作用。例如當有人激怒你時,你失控了,沒有悲心、沒有愛心、不能容忍別人、甚而忘了忍耐。這是因為對治法沒有運作失效了。因此這是我們所要求的。加持我,使其發揮功效,使其有能力,平時算了,但在緊要關頭,請使它具足力量,不要讓它平擺、失效、四處散落。請助它一臂之力。

Chomin mogu kyewar jingyi lob。'加持我,使我能具純正虔誠心。'目前我們只有創造的、捏造的虔誠心。這我們以前已談過。下一句neyluk rangzhai jalwar jingyi lob。'加持我,使我能面見本性。'目前我們的心在此,所有的境界在彼,心到彼時,我們也只能說彼,無法內省。因此加持我,使我能面見心的本來狀態。

'加持我,使我的本覺能自心甦醒'。Rang-rig nying-u seypar jingyi lob。加持我,使本來狀態、本覺或俱生智在心中覺醒。康楚仁波切曾說智慧不是出於外,而是發於內。Trulnang zhitsa chopar jingyi lob。'加持我,使迷網的經驗連根鏟除。'我們所見所作的每件事都是迷網的經驗。還記得我說過的帕楚仁波切的故事嗎?(他問他的學生紐修浪託)"你看到星星嗎?你聽到狗吠嗎?"當下這位學生的終生經驗崩潰了,他跳脫了這一生,這個經驗。這是各位所需的。

最後Tsechik sangye drubpar jingyi lob。'加持我,使我能於一生中成佛''加持我,使我能於此生中開悟'這是各位所應該祈求的。

Dorje  2003.9.20 10:18:13    

(1677-17)  显示次数:9059(8768+291)     查看Dorje的所有文章 给Dorje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7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2 主题索引
佛法概要 ZZ
佛法概要
宗萨钦哲仁波且

  佛教是什么?佛教是哲学?还是宗教?在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大家都犯了将文化与佛法混为一谈的错误,其实文化与佛法并不相同,如果把文化譬喻为茶杯,佛法就是茶。喝茶需要茶杯,但喝完茶后,就不再需要握着茶杯。
  世界上所有的文化都是以人类有限的智慧所发展出来的,是人造的,但佛法并不是人造的。当然,就相对的教法来看,它是由佛所说的,可是由绝对的教法来看,佛法不是佛说的。
  这个时代,大家只在乎文化是什么,而不在乎佛法是什么,就像人们在乎茶杯,而不管茶的内容,所以大家探讨红帽系、黄帽系如何做大礼拜,尽把重心放在人们所创造的事务上。
  在日本,我们看到眼睛细细、肚子大大的佛像;在印度,看到腿长、身体长、鼻子挺挺的佛像;在阿富汗,看到有胡子、有胸毛的佛像,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做的佛像最接进实相。真正的佛是什么样子?没有人知道,除非他自己已经成佛。当然,佛也没有告诉我们,他决定要像日本的佛、印度的佛、还是阿富汗的佛。所以,不要这么在乎文化的差异,虽然文化可以帮助我们,就像茶杯可以让我们喝到茶一样,但更重要的是,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佛法。
  佛法是不是一种宗教?一般的宗教相信宇宙存在一个创造者,以此来检视佛教,正如一些佛学大师所言,佛教并不是宗教。虽然,佛教徒相信有神,但神也是六道轮回的一种型态;神,并不是创造者。不管是小乘、大乘或金刚乘,都相信宇宙是由众生业力扭结而成。
  那么佛法是不是一种哲学呢?哲学是由人类智慧所创,以此定义来审视佛教,佛法也不是哲学。那么佛法是什么?佛法是佛的教法,包括一切究竟的真理。若不了解佛法的真义,每天只是念诵、修行,就不算真正跟着佛的教法而行。
  一般人以为,学佛是一种自外于日常生活的状态,这是错误的。佛法就是生活,佛法就是把生活真实状况说出来的教法。因为我们不了解实相,即使修行了很久,也没有修成;就像我们修财神,修了半天仍然贫穷;就像我们灌了上千个顶,却没有培养出一丁点善的品质。
  也许我们曾经做了个怪梦,就认为这是受到某种灌顶或加持的结果,如果只是放在心里,当然没有关系;但一般人绝对不会把它放在心里就算了,一定会到处嚷嚷。其结果是让周遭的人嫉妒,为何只有少数人有此梦境。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在家人”身上,“出家人”亦然。当我们在路上碰到一个疯疯颠颠的计程车司机而心生不悦,那就表示以前的修行对我们并没有帮助。
  另一个问题是时下认为修行一定要设佛堂,然后坐在禅垫上,每天花一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来修行。或者有些人做“无我观”,以减轻自己的我执,一上座就想,今天“我”上座、今天“我”做的很好、今天“我”修得很高兴,这种“无我观”不但不能减少我执,反而会使我执更加坚定。
  一般情况是每天都花一个小时修行,用力看着上师,盯着佛像,闭着眼睛专心持咒,但修完之后,就把上师、佛堂关在门后,心中再没有上师、没有佛,于是所有的贪嗔痴慢疑都起来了,我们如何认为,一个小时可以对抗其余的二十三个小时呢?
  当然,在上师面前发菩提心、修行也是很好的。透过这些修持使自己平静、快乐也不错,但是,在佛堂外呢?有疯疯癫癫的计程车司机、有坏人、有和我们吵架的人,种种状况无不刺激我们升起忿怒的情绪。
  所以,一个人应该对我们周遭的事务敏感、关心,应该有好的发心(菩提心),应该是出于自发的,但是我们并没有真正自发的去做任何事,我们像个小孩,被父母、被社会影响,被人用汤匙一口口喂食长大。就像大家高高兴兴地“一起”吃饭,这是代表一个好的社会,应该一起用餐。但有什么理由告诉我,为什么大家可以“一起”用餐,却不能“一起”上厕所?在社会的观念里,身为一个绅士淑女就是如此行事。所以我们依照“定律”生活,接受社会的规范,从未以自己的方式来决定前途,我们的生命是如此受到众人影响,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见容于社会中。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欺骗。
  二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应世出生,他选择诞生在印度的第二个阶级——皇室,以获得度化众生所需要的尊敬与地位。当他出生时,有一位星相算命家预言:“此儿若能从尘世中出离,将成为佛;若留在尘世中,将成为万王之王(king of the king)”。国王为了避免释迦牟尼佛抛弃王位,用尽各种方法欺骗他,当然释迦牟尼佛还是发现了人生的苦,亦从车夫口中得知,即使贵如国王也不可能避免老病死。这使释迦牟尼佛产生强烈的出离心,当夜便舍弃一切离家苦行。最初他追随印度苦行僧的教法历经许多苦修,后来发现这样下去不行,才到菩提迦耶,最后在菩提树下得证成佛。成佛后,释迦牟尼佛并不希望将此体悟宣扬(有些教法无法以言语描述),希望继续在定中修行,在帝释天王与大梵天王的祈请下,释迦牟尼佛才在鹿野苑传下了第一个教授(佛陀共有三次传法)。
  佛陀所宣说的第一个教法就是——“要知道痛苦”,这是非常重要的教授,可惜现在有许多人都不重视它,只对大圆满、大手印及金刚乘所作的广告有兴趣。了解痛苦,是一切佛法的基础。为了离开这痛苦的六道轮回,才有修行佛法的必要,这就好像犯人知道监狱的痛苦,想离开是一样的。如果不觉得监狱是痛苦的,就不会想离开,而我们就是身在轮回的监狱里。
  四加行也是要我们知道痛苦、了解痛苦。大部分的时间,我们错将痛苦当成快乐,如果我们检视生活中的一事一物,不管是地位、权力、金钱、豪华或奢侈,其实没有一件是快乐的。苦有三种,苦苦、行苦、坏苦是最大的痛苦,只是我们不了解;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无齿无发,在地上爬来爬去,长大之后拥有年轻、美丽与健壮,老了以后皱纹满布、头发稀疏,这些事都变了,我们却还以为自己跟以前一样。为什么会忽略这些痛苦?因为我们有野心,以为自己有朝一日可以不再痛苦。
  真正的情况是,痛苦不断,想除掉痛苦的心也不止,然而一切都是徒劳无功的,这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我们对于死亡的认知上,当我说“希望明天能见到各位来参加法会”时,大家都理所当然地应允,因为我们下意识认为今晚我们不会死,但我们凭什么认为明天还会活着?在我们的周遭,有许多足以致命的因素。当因缘成熟时,一张纸也可以杀人,甚至是那些我们可以维持生命的东西,在适当的时机,同样也可以夺人命,食物、空气、水亦是如此。在这个瞬间,有很多人正在生死边缘挣扎,有些人快渴死了、有些人快淹死了;有些人正处于快乐、有些人正处于痛苦;有些人正以数百万元换取少许的食物、有些人正以数百万元从事减肥,而你无法告诉我,是节食痛苦,还是饥饿痛苦。其实,两者皆痛苦。
二、问与答

●问:四加行是消除业障,还是为了增加修行的痛苦?
 答:以历史的观点来看四加行,佛从没有教过四加行吧!密勒日巴也没有修过四加行!许许多多大成就者,像帝洛巴、那洛巴也没有修过四加行。虽然他们都没有真正修过四加行,但他们确确实实做过上千次的加行。
  “加行”是什么?是忍耐。使人坚定是很重要的,在理论上,一切都是本性清净,无差别的。这在口头上谈得容易,但实际上我们并未真正去了解。如果我们用头去撞墙,即使不小心撞到了,也会原谅自己。同样的道理,为什么会有敌人?因为有我,如果世界上没有我,就不会有一个“我”的敌人存在。就像撞墙头会痛,是因为我们有头的缘故。
  加行就是训练我们的坚持、忍耐。喜欢的就去做,那么和我们以往所造的业有什么不同?喜欢杀人就去杀人、喜欢追求感官快乐就去追求、喜欢灌顶就去灌顶、不喜欢这个上师就赶快换一个上师,所以我们常说这是“以前的”,以前的上师、以前的丈夫、以前的太太、以前的女朋友……。
  为什么会如此?因为我们被宠坏了。对一个这样被宠坏了的自我,难道不应该去调整、不应该去忍耐吗?这就像一头牛站在悬涯边,因为无知而不知闪躲走避。当我们告诉它种种危险牛听不懂,所以不会走开。但如果我们鞭打它,牛就会走开,这就是忍耐的重要。现在的问题是,对许多人来说,修四加行是一件挺愉快的事,而且大家还把它视为一项运动,可以减肥、可以锻炼胸肌,可以降低胆固醇、可以防止高血压,做完一百个大礼拜会让人感到身心舒畅。如果是以这样子的心态来修四加行,即使修一百万次,也不算是加行。

●问:在哪里训练忍耐?
 答:忍耐是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如果我看你很喜欢做大礼拜,不喜欢静坐,那么我会要你静坐,一个大礼拜也不让你做。现代人的悲哀是,上师和弟子之间都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互相观察,所以上师并不知道弟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问:忍耐是为了消业障?
 答:是的,忍耐是为了消业障。消什么业呢?就是清净那个被宠坏的心,清净那个想做大礼拜的欲念。从印度大成就者的传记可知,帝洛巴从没有教那洛巴四加行,帝洛巴是个非常伟大的成就者,他叫那洛巴去城里偷汤,那洛巴遵守上师的命令,结果被人逮到,给狠狠的揍了一顿,回到上师处所,也因为没有偷到汤,又被上师狠狠揍了一顿。帝洛巴不像我们一样,给那洛巴上千个灌顶、上千个教法,他只是给他上千个苦行,训练他的忍耐。忍耐(坚定)是以不同的形态出现的,对一个人有意义的忍耐,对另一个人未必有用。

●问:如果上师不在身边怎么办?怎么判断该不该忍耐?
 答:上师不在身边,就是一种要忍耐的状况。
  什么是“上师”?上师就是告诉你本来面目的人。
  上师与弟子的关系和结婚不一样(倒有点像恋爱),没有人可以告诉你,上师和弟子间该如何如何。上师和弟子间有宿世业力的牵引。如密勒日巴尊者在跟随马尔巴之前,向卓千喇嘛学习,他是一个教大圆满的上师。他说“这是最殊胜的法,如果你早上听闻,就可以早上成就,如果你晚上听闻,就可以晚上成就,如果你是最上根器的弟子,你可以在听闻的当下成就”,他给过密勒日巴这些重要的法,可是密勒日巴从山洞中修行回来却没有太大的觉受。当他告诉卓千喇嘛这个情况时,卓千喇嘛推荐马尔巴上师,密勒日巴一听到马尔巴之名,全身汗毛都竖了起来,这就是一种有缘的示现。最初的相见,马尔巴是以农夫之姿出现,他要密勒日巴把田耕完、把酒喝完才带他去见马尔巴。密勒日巴虽然不知眼前的农夫就是马尔巴,但他见到农夫时,仍产生乐的觉受。当然马尔巴并不像卓千喇嘛一样,给密勒日巴很高深的教授,而是无数的苦行与磨难,经过几年的折磨都无法动摇密勒日巴对马尔巴的强烈信心,最后马尔巴将密勒日巴的自信引出来,这就是上师。
  上师不一定是一位非常高的喇嘛,高低并不能帮助我们成就;上师也不一定得年高德绍,白发和皱纹也不能帮我们成就;有时候上师会隐没在一些不可思议的地方,以极卑贱低下的样子出现。在白教中堪称是最伟大的传承之父之帝洛巴,他只是一个渔夫,在别人眼中是一个坏渔夫,因为他老是不等鱼死掉就把它们吃掉。萨迦派的传承之母是毕瓦巴,一个醉鬼。只有到后来,我们才知道他们是身上闪闪发光的上师。

●问:为什么上师要示现这些奇奇怪怪的相?
 答:有些人认为佛给了八万四千个教法,不是把人都给弄糊涂了?因为人有八万四千种烦恼,所以佛用八万四千种法门对治。你想想看,如果一个医生不管你生什么病,都给同样的药,你会感觉如何?
  举例来说,在对治“贪”的问题上就有许多不同的教法,小乘提出“不净观”,大乘在不净观上再增加“空观”,金刚乘提出“无二教授”。以前有一位和尚将不净观修得很好,也获得大家的赞赏。文殊菩萨为了要试探他的功力,便化身成一位非常美丽的小姐来引诱他。最初他不为所动,但他的对手(文殊菩萨)实在太强了,知道各种引诱人的怪招(如果文殊菩萨不知道如何引诱人,那么世界上就没有人会引诱人了,因为他是智慧之主),慢慢的和尚把持不住,干脆站起来跑出去,文殊菩萨也跟在后面紧追。一个不小心,和尚摔了一跤,他心想“完了”,担心美丽的女子靠近。结果什么事也没发生,他紧张地向后看,却见美丽的女子碎成千片、消失,最后化成文殊菩萨。以小乘的观点来看,和尚的不净观修得很好,但他应再加上“空观”。金刚乘的教法有些类似,但更微妙;“她漂亮”,是一种概念,“她丑”,也是一种概念,真正的事物是一样的,不需要去抛弃,也不需要去攫取,因为所有事物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平等的。
  佛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教法。小乘是比较小的车乘,给求自己解脱的人,大乘是比较大的车乘,给求众生解脱的人,我们无法判断哪一种教法比较难得可贵?两种都是佛的教法,同样难得可贵,唯一的不同点在于“动机”。

●问:生命是如何形成,如何进行的?不同型态的生命从何而来?
 答:我们可以从轮回图来了解。轮回最外围是由一个死神所控制,中间有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佛法相信有不同的宇宙存在,即使在同一宇宙中,也有不同的星球存在,因此世界上有成千上万个佛来度化众生,六道中也有不同的佛存在,目前我无法将六道生活的情况展现在大家眼前。
  每一道对明和时间长短的感觉(认知)都不同,例如饿鬼道的众生对冬天的太阳感到冷、对夏天的月亮感到灼热;有些动物一辈子没有看过自己的身体、没有见过日月;地狱道的众生则随时处于火烧、滚水及地裂的痛苦中;修罗道则时时战斗与妒嫉之中;天道应该是最快乐的,他们有“全知”的智慧,但心意总是东奔西跑,无法专注,在死亡前七天可知下辈子投生所在而造成极大的痛苦。时间也是一样,人类的一年,在地狱道也许只是一天。
  要看真实的六道,也许我无法展现;但在心里,我们都知道它确实存在。印度寂天大师曾说——“六道不离本心”某些人现在很快乐,好像快乐了一整年,但事实上只有一个月得时间。不管在哪一道,都免不了受死神的控制,不要以为死神是有三个眼睛的怪物,因为大家怕死,就把他丑化,所以我们不会看到有人把死神画得很美。
  在中间有三种动物,分别是猪、鸡、蛇,表示生在六道中的任何一个地方都脱离不了忿怒(蛇)、愚痴(猪)、贪婪(鸡)的情绪。此外,还有两个动机,好的发心,有善业,会投生到善道,不好的发心会造恶业,投生到恶道。在六道中有三善道与三恶道,所谓的善恶与好坏,只是比较上的差别,并不是究竟上的差别,不表示成佛,所以不管是在善道或恶道,都离开不了贪嗔痴的控制。但不要误会自己是由猪鸡蛇变来的,这只是一个象征。为了表示善道,在右边画上白色的部分,为了表示恶业,在左边画上黑色的部分,在善业的部分是头朝上,在恶业的部分是头朝下。
  目前我不准备谈地狱道的情况,因为大家在人道就已经够苦了。不过一般来说,下面有八大热地狱、八大寒地狱、近边地狱及孤独地狱,共十八个地狱。中间是大威德金刚,有人恨他,称他为死神、地狱之王,有人喜欢他,称他为天王。但他什么也不是,他是每个人业的力量,真正审判你的是你自己,是你自己的业在欺骗你。如果有好的业就会生在善道,如果有不好的业就会生在恶道。不过,佛菩萨也很慈悲,会到地狱救度众生。如果我们的业是由强烈的嗔恨心所引发的,那么就会投生到地狱道里。

●问:我找不到心,没有心?
 答:是谁在找心?是谁在感觉?

●问:无心是本体,谈无心是把心放到另一个主体上?
 答:那你现在又有心了?

●问:刚才是说对自己无心,但对别人仍有心?
 答:你像杯子一样无心,你成佛就不是你成佛了。

●问:对自己无心是不执着,还是因为把心放在众生上?
 答:如果你已无心,又如何将心放在众生上,为众生做事?你不能用你没有的东西去做事,你的第一个问题已经证明你无心了。当有一个概念,一个觉知时,就表示有一个主体在感觉;你没有耳朵,就无法听,耳朵是主体,你有耳朵,你就是觉知的主体,所以你可以看到我、听到我,这就是你的觉知。你第一次见到、听到我是在何时?
 答:今天见到,昨天听到。
 答:过去你从未听过我,对你而言,我并不存在,现在我已经二十五岁了,你也已经看见过我了,所以现在你可以揣想我过去的样子,我的所做所为;甚至你可以认为我是魔鬼,会吸血、伤害人,你也可以认为我是佛,可以加持你、让你成佛,但这些都只是概念。

●问:现象是真?还是假?
 答:我站在你的面前,你认为我是好的坏的、真的假的,都只是你的觉知,真正的我并不会因为这些而改变。超出好坏之上的状态才叫做空性,现象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那是你给的定义。就像我们认为大便是脏的,但自己的大便却比别人的大便香。

●问:修行是净化我们的思想?
  仁波切:所以修金刚乘要观想,观想我们的身体不净。你怎么做观想?你观想过哪些本尊?
  师兄答:药师佛。
  仁波切:你现在“看”我,事实上你是在“观想”我。因为我们有个坚固的念头,认为这是“看”,这个身体是真实的、可以和他说话、可以触摸到,但如果你对观想也同样用这样坚固的想法去做,那么你就可以真正和药师佛说话,可以摸到他,以后也不必上医院了。

●问:是不是最后还是要把这些都空掉?
  仁波切:对。观想是把不净的习惯去掉,如果你是迷信的人,说昨晚床前有个鬼,要请我修法解决,那么我只会在绳子上吐点口水(其实什么也没做),你把绳子带在身上就可以睡得安稳。为什么?就是因为观想有效。我们认为自己是一个很坏的人,慢慢把这种概念发展出来,而不要老是在发展“自我”,这样就可以转化出比较好的习惯,最后再把好的及坏的习惯都丢掉。成佛就像一条船,到了彼岸就要离开船,如果一直待在船上,就永远也无法到岸,所以修法,修到成就之后,就要把这些都放掉。当我们说“佛在定中会知道所有的事”时,我就想笑,佛为什么要入定?佛从来也没有忘记任何东西,为什么要靠入定来记得某些东西?

●问:这是意味着把假的当真来修行,但最后要把真的也否定掉?
 答:修到最后,不管是假的、真的都要放弃。两者都是又真又假,既不真也不假的。

●问:到一定的境界就要度众生,赶快结缘?
 答:从现在开始就要和众生结缘。

●问:心真一切真,还是在中间的过程一切都是真的?
 答:当你没有心的时候,你根本不必担心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问:如何分辨真假?
 答:当我们觉得一件事是真的,那只是我们的习惯,一个好梦,很真实,但并不是真的。在梦中你感到饿,吃了东西,你真的饿吗?你真的吃到东西吗?等到我们成佛,就会知道现在的一切就像梦境一样,都只是我们的心和经验投射出来的,只是一种想像。我们认为佛是最好的,是成就者,在实相中佛和众生一样,成就只是让我们证悟到这一点,让我们了解到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这三个时态只是众生的习惯而已。
  现在来谈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道?当我们在学佛或听闻佛理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把佛法当成是生活以外的东西。尤其是谈大乘或金刚乘,任何一件事都可以归于道,一个人应该把心胸放宽。之前我已经谈过文化和佛法的不同,文化把我们的见地变得狭小,向我们常说这是西藏式的,这是中国式的、这是印度式的,这种分类把我们的观念变得狭窄,当我们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杯子时,就自然会产生好坏的分别心,所以学佛最重要的是“心胸广阔”。
  以前在印度有个修行人是骗子,他的师兄弟都不喜欢他,他难过地哭了起来,当上师问他原因时,他说“因为我说了很多谎话,养成习惯,大家都讨厌我”上师回答“其实你说的是真话,因为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假的,当你说谎话时,反而变成真的”。最后这个经常说谎的弟子也成佛了,因为他变得更开阔。
  我们很少有自发性的行为与思考,大家就像二手车一样,是个二手人。我们接受文化的教育,很少把心打开,不管我们生在何处,接受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我们从生下来就注定要接受别人的概念。我们最主要的问题是“去追寻别人所给的真理”,所以我们想做绅士、淑女,也不过是为了被他人所接受,以便获得最好的对待。当我们要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就要接受别人给的概念,尽力去讨好别人。于是问题就出来了,斗争、内战、国际间的战争都开始了,因为每个人都要独立,要自主,但越要独立的人(国家)就愈得依赖别人。
  很多人不肯接受上师的命令,以免过份依赖上师,反而搞错了,如果真想独立,我们自然要依赖某个人,为什么不依赖上师或佛呢?事实上,上师和弟子的关系是使一个人争取独立的最重要关键,金刚乘的修行者在修上师瑜伽(上师相应)时,最后要把自己的意念和上师的意念溶和在一起,这不是告诉我们,自己和上师是不可分的吗?在实相中,上师和弟子并没有分别,在道上我们是非常肮脏污秽的,和上师不同,但经由这些特别的修持,我们和上师就没有差别了。
  法(或佛法)具有两种意义,一个是可以被执持,被捉住的东西;一个是可以保护我们的东西。比较好的说法是前者——“执持”,表示法可以指所有的现象或真理,因为任何现象都具有执持本身的特质。
  什么是真理?别人认为的真理,另一个人不一定认同。“法”如果可以因人而异,那么法就没有意义了。我们先谈相对的法,再谈究竟的法。相对与绝对并不是从哲学的范畴来看,而是从我们的生活基础来谈。如果一个吃迷幻药的人现在看到满室的鳗鱼(其实是地毯),对我们而言他看到的是相对的真理,因为他使用药物,这有许多意义在其中,必须非常小心,当我们说这是相对真理时,并不是指他所看到的这些鳗是相对真理,而是指他的心被外物迷惑。对我们来说,我们并没有使用药物,所以我们的看法是绝对的真理,大家要注意相对和绝对的差别,并非在于客体(地毯和鳗),而是在于主体,那个了解事物的心不同。
  另一种状况是,这是个多数人所统治的世界,从无始以来,大部分的人都使用药物,都看到满地的鳗,这就变成了绝对的真理。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我们都是二手人的意义。从无始以来,金子并没有理由变得昂贵,大家为了金子争夺打斗,但因为我们的业,所以金子愈来愈稀少,业是非常奇怪的东西,业会经常使人陷在极大的困难中,如果我们从无始以来就认为石头才是珍贵的宝物,那么我们现在就会为了石头打得头破血流,因为我们的业会使石头愈来愈少,没有价值的金子反而愈来愈多,这就是“业”的准则。
  饿鬼道的众生因为业的缘故,即使在冬天,也会觉得太阳非常寒冷;在夏天,也会觉得月亮非常炎热。我们并不知道太阳究竟是冷还是热,对人类而言它是热的,那是我们的业,是我们的心所感受的。
  回到“药物”的例子,如果我们把“药物”改为“烦恼”,我们被烦恼染污,看到所有的东西都是相对的真理。看到一个美丽的世界,让我们升起无穷的贪欲,看到一个丑陋的敌人,就想和他战斗。如同你带着女朋友出席一场宴会,穿金戴银无非是让人嫉妒羡慕,想炫耀一番,如果有某个陌生人和你的女朋友说话,光是远远看到,就会惹得你满心不快,也许他只是在问“到台北的路怎么走”而已。因为你嫉妒,你以为他们在说你的坏话,即使他们笑一笑,也会让你嫉妒,或者他们打起来了,也会让你嫉妒,因为你的心会想“也许他们以前很要好,现在分手了”。这样看来,我们是被烦恼严重地影响着,佛菩萨没有被烦恼染污,所以他们所见所闻都是超越美丑、好坏的对立,这才是绝对的真理。

●问:仁波切一直在转世度众生,为什么众生还是那么多?
 答:你认为众生很多吗?(回答“是的”),那你为何不认为佛也一样多呢?你有多少的信心敢说在场的人都不是佛,而是众生呢?就我自己而言,也只有这一点勇气,敢说在座中只有我是众生。我从来不说别人是众生,如果你说别人是众生,那你对佛的化身就有很大的侮辱。

●问:为了避免引起嫉妒,而不能说出观想上的问题,我们到底可不可以说出来?
 答:你觉得应该要说就可以说。佛教的圣哲曾说,当别人说“了解”时,这就像一件破洞的衣服被补丁一样,迟早这个补丁还是要再换一个补丁的。我们的见地,也许是个好梦、也许是个好征兆,但就像晨雾一样,早晚要走。对于任何好的、坏的、奇怪的感觉,都不应该执着,要既不充满希望,也不失望。我的父亲曾说,“在希望和绝望之中,就是佛法”。
  佛法可以分成理论性的佛法和实际的佛法。我希望大家都能了解理论性的佛法,许多人常说,为什么我们每天修财神,还是贫穷如故?这个问题就是不知道理论的缘故。你以为财神的身上有角,屁股上有尾巴?这是不对的,这是迷信,是魔术,是一种低级的宗教。许多人听过爱因斯坦,他是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对佛法非常惊讶,这不是指他知道财神、知道文殊菩萨,而是他对佛法的理论、见地、修行的方法感到惊讶。如果我们知道这些理论,百分之七十五的问题都解决了,我们就不会再问“应该修什么本尊?”、“修白财神会不会让黑财神不高兴?”、“以前修萨迦派,现在修宁玛派好不好?”
  佛说过许多不同的教法,有些教法需要解释,有些教法不需要解释。例如点香为什么可以成佛,这是需要解释的。有的众生需要点香或供花;有的众生需要把头发剃掉穿上红袈裟;有的众生不需要出家,但应该到人烟罕至的地方,盘起腿、闭起眼睛打坐;有些人为了破除贪要修不净观、破除嗔要修慈悲观。
  以前有个印度国王因渣菩提请佛给他一些教法,佛告诉他不净观及无常,但他希望仍能保有妻妾、宫殿、儿女,同时也能成佛,他说“你是佛,一定知道有什么方法可以不放弃五欲仍可以成佛”,佛说“你不须要放弃,你只要把这些欲望当成道就可以了”。
  回到刚才的例子,点香可以创造一个环境,帮助你成佛的一个环境;佛有许多弟子,有些不适合谈论空性,一个简单的教法,例如点香,反而是个最适合的教法。观音有男相、女相,有红、白、黑不同的观音,有二臂、四臂、八臂、十六臂、千臂,所以大家要了解,以后根本不用再问要修什么本尊,也不用再问修二臂会不会让其他臂的本尊生气之类的问题。在理论上,我们已经了解到这不过是不同的教法而已。
  另一种分类方法,称为三藏,谈智慧的论藏、谈戒律的律藏、谈禅定的经藏。佛有些教法是相当直接了当的,有的则是间接的。理论上的问题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我们常问,什么是真理?什么是真的?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所以产生不同的派别、不同的看法,不管是哲学家、意识理论家都尝试寻找答案。
  以下的内容,我希望大家能以一个纯粹的自己来聆听,不要预设立场把自己当成佛教徒,不要被任何宗教所影响。当我指着桌上的香蕉问这是什么?你们的心中会出现几个概念,这是香蕉、可以吃….,所以当你去买香蕉时,你的脑中会浮现这些概念,然后走出去买它,这就是我们修的禅定,吃掉它,就是我们的行为。在这个例子,“见”识对香蕉的概念、“行”是出去买它、“果”是吃掉它。所以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见地”?见地是一种盲目的决定,我们说它是香蕉,其实并没有什么道理。如果我们问一个基督徒这是什么,他会说这是香蕉,更进一步还会说:“这是上帝所创造的,如果你不知道这是上帝创造的,那你真是罪恶”很明显地,他对香蕉的看法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对他们而言,这是他们的真理、他们的见地。对佛教徒而言,又不同了。小乘经部的人会说:“这不是上帝创造的,如果上帝可以创造任何东西,祂为何不创造一切都是平等的?如果祂有全知、智慧,就应该把大家都带到天堂,为什么祂的态度是不公平的?”小乘有部的人会说:“实际上,万物都是由最小的质点所组成,无法再细分(现在这是哈佛、牛津的学者都认为有部的论点非常科学),一切主观的现象都是由不可分的心识所构成,如果你认为有上帝,那是你的认为。”有部的学者很会讲笑话,有一次印度教和佛教徒辩论,印度教徒认为一切是由神所创的,有部的学者就说:“好吧,我相信有神,但神也是由我所创的”。大乘唯识派会说:“即使是这个最小的粒子都是愚蠢、不真实的。大小只是心的概念,在我们外面的世界里,根本没有一个大或小的东西,真正的是你的心识”。中观应成派会说:“我们从来没有做任何错事,因为我们从不允诺任何事”。这一派又会击败唯识派,心识也是不存在的,心识只是个名字,它没有颜色、形状,,它不存在,没有东西是存在的。照这样看来,哪一种看法最合逻辑呢?有时候一个普通人的看法还比基督教好,至少他知道这是香蕉。

●问:打坐时像有点空,但又好像不空?
 答:如果经常静坐,会有三种不同的经验,乐、明与无念。乐是快乐,快乐得不想动;明示知道许多事情;无念是连平常的妄念都会停止。

●问:请解释六道轮回的状况?
 答:畜生道有很多不同的动物,有的动物被驱役、被食、被剥皮、被骑或被当成宠物,有的从出生至死都未看过自己的身体。我们所做的事情,若最强烈的念头来自痴,就会投生到畜生道。就像我们自夸,我们的宗教是最好的,这也是一种痴。不管萨迦、宁玛、大乘、小乘,都是佛说的,喜欢大乘、排斥小乘,认为大乘比小乘好,可能下辈子你就会生在头上有角、屁股上有尾巴的地方。
  恶鬼道的痛苦来自贪,他们有许多不同的痛苦要受,其中最主要的痛苦是没有东西吃、没有东西喝,这就是因为贪所造成的。
  依俱舍论来说,三恶道在我们之下;依大乘来说,三恶道存在我们的心识,不必改变外在的情况,有些人因为痴而做出愚笨的行为,有些人因为贪而吝啬,有些人因为憎而杀人,这三种人即使面对同一件事,也会有不同的见地;充满憎恨的人认为这间房子像地狱一样、地板像火在烧,但这一切只是我们的想像。
  台北市对某些人而言,美丽得像天堂,对一个在台北犯了罪的人来说,一看到台北就害怕,想逃开。对同样的地方、同样的事情,每个人也有不同的想像,有的人觉得如同身在天道、人道,有的觉得如同身在三恶道。
  阿修罗道是三善道中最坏的,他主要的痛苦来自嫉妒;有一棵树,根在阿修罗道,花及果实开在天道,这是因为他们的业所造成的。如果我们充满嫉妒,就会出现一种情况,想要的东西都得不到,即使得到,也会和自己的敌人共享。所以阿修罗和天神常有战争。
  天道有许多快乐,但缺乏佛法,也不能再充电,而前生所充的电(累积的善业),在这一世都消耗殆尽,死后就会投生到三恶道,再加上有预知的能力,死前便得忍受极大的痛苦。相形之下,人道才有让我们充电的机会。
  现在来谈业,业有许多种。在西方把业当成一种“能”,业不是神,而是我们心识的力量。如果动机是善的,就是善业;如果动机是恶的,就是恶业。
  对中国人来说,业的解释较为方便,因为中国人相信佛教、相信轮回。想想有二个人受同样的教育,生长在同样的家庭,受同样的外界事物影响,但一个人可能只需要花点时间,做点事,就可以享有富裕;另一个人虽然拼命工作还是穷得要命,饥饿受冻,为什么?这个差别不是神造成的,一富一贫,可以说明背后有一个业在推动。
  业是一种能量,业本身不会消失。如同一杯水,如果没有人去喝它、没有阳光去照它、没有风来吹它,没有任何外界力量的干扰,水可以保持原状甚至千年,心的能量也是如此;但如果有外力来干扰,水就会消失。
  我们造业,业本身并不会消灭,但如果有一个力量——“忏悔”,就可以把业消灭。今晚你造了个恶业,又忘了忏悔,这个恶业的力量就会保留上千世,就像我们在银行存钱一样,没有人提钱,钱会一直存在那里。业会等待机会成熟,显现力量。如龙树菩萨的弟子想砍他的头,没有刀子,龙树菩萨告诉他可以用吉祥草,这是他几百万生以前杀了一只小动物而未对治的业果,仅仅是一根草,因为业的缘故,便取了龙树菩萨的性命。

●问:如果忏悔可以消业,那杀人全家岂不是太便宜坏人了?
 答:如果有一个人不小心碰你一下,没有说对不起,你会想,多奇怪的人,为什么一句抱歉都不说。另一个人用力撞了你一下,说了对不起,你就会原谅他。这就是忏悔有用的地方,这就是心识的力量。

●问:如果龙树所杀的昆虫正处于痛苦,是不是可以杀它?
 答:昆虫觉得痛苦,那是昆虫的事,龙树菩萨杀它,就是龙树菩萨的事。

●问:曾经在庙里打破碗,当时住持要我赔偿,是不是有这条规矩?
 答:在佛所制的戒律中,一个受比丘戒的比丘不能积聚东西,当时佛有六个非常顽皮的弟子,所以佛才会制定出很多戒律,当然这些都是佛的化身,是为了制定戒律而化现的。有一个叫恰达的人非常调皮,当时不准受戒的比丘与非亲戚关系的女子坐在房间里,可是恰达常和他的前妻坐在房间里说话,造成僧团各种耳语。因此佛说:“不能和非亲戚关系的女子坐在房间里说话”,但恰达依然故我,只不过他不是坐着说话,而是站着。隔天佛又说:“不能和非亲戚关系的女子站在房间里说话”,恰达又依然故我,只是他改成一边走路一边说话。像这些戒律是佛所说的,也有一些戒律是自然产生的,例如不杀生,因为杀生会伤害其他众生。在二百五十条戒律中,我并没有看到打破碗要不要赔,但我们可以把它视为一个自然法则,因为你如果在餐厅打破碗,也一定要赔。

●问:对于一些假装是乞丐骗钱的人,应该如何自处?
 答:如果你只是判断这个人是装的,这是无记业,没有好也没有坏。如果你因此而生气,有坏动机,就有业。乞丐要如何做,是他的事,为什么你要将他的业当成是自己的事?他做什么只会伤害他,而不会伤害你,这就是业的好处,不同的现象有不同的美,罪恶的美就在于可以让人去清净它。

●问:观想时脑中会出现一些肮脏的事,怎么办?
 答:这就是观想,修法时大家都应该期待有些障碍,这表示你修得还不错,如果没有障碍,可能表示你修得不好,很懒惰。障碍的责任就是要来打扰你,如果你本身修法就没有进步,障碍会想“这个人已经有够多问题了,何再去麻烦他呢?”,就像有些人观想时,会观到自己上吊自杀,你仍应该继续修下去,不过,这还有一个可能,就是这一类的电影你看太多了。

●问:我不知佛菩萨的长像,因此我在持咒时并不会特别去关想佛的样子,只是相信他有很强的力量会加持我,这样可以吗?
 答:实际上没有人可以真正将佛的形象表达出来,因为我们都是很愚笨的,我们所做的观想也是以自己的心识为出发点,用这个被污染的心识来观想,即使我们观想到一尊美丽的佛,这也是我们自以为是的美丽。在究竟上来说,佛可能没有我们认为的美;在相对上来说,佛有不同的美。日本佛像是眼睛细长的,阿富汗的佛像是长胡子长胸毛的。对你来说,你也可以创造自己认为最美丽的佛。就像献供,我们无法提供究竟上的供品,佛不会饿,佛不需要我们供的食物,但是我们会饿,是我们要吃,所以我们要供。为了积聚自身的功德,所以花了很多钱买最好的东西来供佛。如果你生长在一个鞋子可以吃的国度里,你可能会把鞋子放在佛桌上。一般来说,供比较便宜的食物,功德会比较少,这是因为我们如此想的缘故。

●问:如果有个坏人拿枪要杀我们,仁波切会杀了这个坏人来救我们,还是会谨守杀戒?
 答:在释迦牟尼佛未成佛时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有五百个商人(也是菩萨)到岛上来求珍宝,在回程有个坏人想杀掉他们独占财宝,但释迦牟尼佛不忍坏人造如此大的恶业,便杀了这个坏人,承担这份恶业,因为这件事反而使他累积了九十九大劫的功德。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文殊菩萨身上,在文殊菩萨还是比丘的时候,严守色戒,一位公主求爱不成想自杀,文殊菩萨知道如果公主自杀,势必会引起许多人对佛教的不谅解,为了不使众生受损害,不得不放弃戒律和公主结婚。在你的例子中,我是很软弱的,可能会吓得先跑掉,或者在还没有想到要跑之前,就已经昏倒了。

Dorje  2004.11.4 14:19:43    

(1677-22)  显示次数:9168(8806+362)     查看Dorje的所有文章 给Dorje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Dorje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8 主题索引
深心顶礼仁波切。(内空)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9.21 17:38:15    QQ:12205397  

(1677-18)  显示次数:4686(4403+283)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8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9 主题索引
愿仁波切长住世,引导众生得安乐。(内空)

tyro  2003.9.22 11:24:37    来自:Peking  

(1677-19)  显示次数:5060(4785+275)     查看tyro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9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1 主题索引
此主题贴极为精彩,我顶,我礼!(内空)

一语道破千行万行  2003.10.12 18:59:34    

(1677-21)  显示次数:5163(4853+310)     查看一语道破千行万行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4 主题索引
希望那位师兄上传一下这位大德的著作,大家学习学习!
大德著作能让我们学习到很多东西,三宝之中法为最尊,能让人起正信!

烈日  2004.11.6 11:07:36    

(1677-24)  显示次数:5078(4756+322)     查看烈日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5 主题索引
中华佛典宝库/藏外佛典/藏传佛教典籍
下载位置:http://www2.fodian.net/zangchuan/zangchuan.htm

嘻嘻哈哈  2004.11.7 17:31:30    来自:地球  

(1677-25)  显示次数:5127(4821+306)     查看嘻嘻哈哈的所有文章 给嘻嘻哈哈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5 主题索引


转向网页顶端

微信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微信»发现»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张彦梅(当宣)小波

◇    程序占用服务器时间 USR + SYS 总计 0.01 秒    ◇   



转向网页顶端

妙法莲华 法华论坛 www.fahua.com  WiseForum1.0  Since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