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条 »论坛首页 »法华论坛·2003~2006   »论题组:1633  2005.2.26 14:16:18   法华微信 注册
 (转2组贴)南传禅法如何分辨色心二法;密乘修持脉轮与明点。(内空)〖iamfisher〗(9.2 14:51) (1915)
 佛家密宗修持脉轮与明点(转)〖iamfisher〗(9.2 14:53) (2893)
 补.〖iamfisher〗(9.2 15:10) (3062)
 顶礼!(内空)〖梦中人〗(9.6 12:35) (3146)
 有点接近道教的炼丹术〖戏说〗(2.20 23:01) (3100)
 若没有出离心菩提心而进行任何“修持”,不管其法门属大小显密哪个都暂是三界有漏法。〖iamfisher〗(2.21 9:52) (2.21 11:06) (3697)
 ^_^〖戏说〗(2.22 1:56) (3714)
 《如实知见》:如何辨识色法〖iamfisher〗(9.2 15:05) (2715)
 如何辨识名法 〖iamfisher〗(9.2 15:27) (2781)
 《如实知见》其他一些章节〖iamfisher〗(9.2 15:30) (2856)
 顶礼 !(内空)〖梦中人〗(9.6 11:47) (9.6 13:05) (3281)
 一起顶礼十方三世常住三宝:)(内空)〖iamfisher〗(9.7 10:43) (3399)
 有了点显教的基础,再来看密教的东西,真好!〖梦中人〗(9.6 13:04) (1968)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 主题索引
(转2组贴)南传禅法如何分辨色心二法;密乘修持脉轮与明点。(内空)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9.2 14:51:29    QQ:12205397  

(1633-1)  显示次数:1915(1553+362)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 主题索引
佛家密宗修持脉轮与明点(转)
  佛家密宗修持脉轮与明点

陈兵
  印度佛教晚期盛行的密乘,受印度教瑜伽学的影响,立足于大乘如来藏思想,重在从法界本具妙有
的一面建立瑜伽体系,至无上部瑜伽,从身心不二论出发,对身体及心识的物质基础更为重视,有一套
颇不同于显教的身心境缘起观。
  无上瑜伽把身,心都分为粗,细、最细三个层次,深层为浅层的内在基础,并说在每一层次上,身
心都相互依存,一体不二。既重视心识,又重视对心识所依的粗细色身的分析,表现在瑜伽观行上,则
既重修心,又重修身,与道教内丹之性命双x颇为相近 。
  三层身心中,表层粗身,指四大集成的血肉之躯及肉身所具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粗心,指前六识
的了别活动及其所属受、想,思等心所法,或曰加第七末那识。这一层次的身心功能及身心关系,粗显
易见,属生理学、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无上瑜伽对此论析不详,无多特色。无上瑜伽阐述最多,从禅学
角度看来最具价值的,是对粗身心层下不为常人及近今生理学、心理学所熟知的细、最细两层身心的探
讨,这两层身心的建立,多分依瑜伽修习中的内省观察。
  一、细身与细心
  细身,是由气,脉、明点按一定法则构造而成的内在微细生理机制,为表层粗身心的活动正常进行
的本源功能,《大圆满禅定休息要门密论》云:“心依于身,身之根本为脉,脉中有气与明点,是气与
明点依于脉,脉又依于身也。”
  1 脉与脉轮 ,脉,梵语曰nadis,为气所循行的轨道,其相微细,非生理解剖所能发现,其作用
略当于中医所言经络。无上瑜伽说人身几有七万二千脉,分水、气、血三类,各二万四千条,水脉从头
领向下伸,白色:血脉从心间向上伸,属黑白脉之静脉;气脉与黑白脉并行,属动脉,红色;七万二千
脉中,主要者有一百二十,切要者有二十四,对瑜伽修习来说,最为重要者,是位于身体中枢部位的左
中右三脉,三脉中又以中脉为最极重要。
  中脉又名:“命脉”,梵语阿缚都底,藏语曰武嘛、滚打嘛。关于此脉的位置,密典上有数说,大
体相去不远,如《教授穗论》,云:“脉谓阿瓦都帝,从顶髻至摩尼(男性龟头)及足心际”。《大乘要
道密集·拙火定》云:“阿斡都帝翻C有二:‘粗,于脊骨内上下充直,有一道脉,二细,于粗内有一极
细白色脉,”并说邻近脊骨的粗中脉为俗谛,脊骨中细如马尾,百分之一的细中·脉名“命脉’者,乃
真谛,乃“依自性习成”,是瑜伽成就时所证见。《大幻化网导引法》分中脉为“住中”、“修中”两
说,住中指中脉的天生位置,此在脊骨中,修中,为瑜伽修习时观想的中脉,应在脊骨之前。近人陈健
民《曲肱斋文集·中黄督脊辨》曰:“中脉从身之中央得名,不在前,简别任脉;不在后,简别督
  脉;不在左与右,不在左右之中间,简别脊柱;不在前后之中间,简别黄道(道教所言中黄正脉),
乃在前后左右之中央。盖以其为无为法故,而无造作,此坚固不变之中位,应进而认为任运在虚空之中
央,任运在法界之中央”。陈氏所言中脉,当为修法时观想的“修中”
  据《大幻化网导引法》说,中脉上端达头顶“梵穴”(囱门处,当百会穴),向前弯下至两眉间印堂
而止,下端在脐下四指处与左右二脉会合,交缠而成剪刀形状。中脉粗细如笔管,或曰如箭杆、如麦杆,
其色外白内红,整体蓝色,或曰外蓝内红。其相有四:薄如莲瓣,直如芭蕉,色如茜草汁(棕红色),明
如麻油灯焰,或曰空如芭蕉,直如箭,红如黄丹,热如劫火。中脉又分为三段:从眉间上至梵穴下至心
间一段,名噶底脉,纯净无染。《金刚鬘本续》云:“连接宝海脉,白腻内复空,精血所未染,大慧由
此遍”。即指噶底脉而言,据称此段为超越性智慧的通道。《宁提自本续》云,“心与眼连结,自然大
密脉,其名为噶底,状如水晶管。”谓噶底脉外通二目,大圆满“妥噶”法以之为连结内外法界的通道。
中脉从心间下至脐下四指一段,名“无我母脉”,染净相杂。中脉从脐下四指至密处(龟头)一段,名
“海螺脉”,纯染无净。
  左脉,梵各辣麻那,藏语名江嘛;右脉梵名辣罗那,藏名若嘛,左阴右阳,夹持中脉,离中脉约二
指许。左脉白色,主运精,右脉红色,主运血。二脉上端经两耳后,通于两鼻孔,下端在脐下四指处与
中脉会合。或曰男性左右二脉分别通左右睾丸,女性左右二脉下通子宫。左右二脉呈交叉状,在脉轮处
缠绕中脉,形如麻花,故人身左病右痛,右病左痛。左中右三脉在胎中最先生成,然后才依次生其余诸
脉。
  中脉附近,还有“魔坏脉”,一名“时脉”、“塞脉”,在中脉前,下起脐间,上至喉间。另外还
有一些次要的脉,如“生病脉”,能生种种疾病。
  以中脉(见图1)为轴,在顶、喉、心、脐等处各辐射出若干支脉,状如车轮,称为脉轮(chakra),对
瑜伽修习至为重要。《教授穗论》云:“然于顶髻、顶、喉、心、脐、密轮、摩尼中央,如其次第,有
四、三十二、十六,八、六十四、三十二、八支,于莲花及薄伽轮中作脉结形”,莲花,谓脉轮处作盛
开莲花状,各轮莲花瓣数不一。脉轮有根本四轮、五轮、六轮、八轮等说;最重要的根本四轮,位于顶、
喉、心、脐。
  顶轮,又名“大乐轮”,在囱门颅骨下,三角形,赤色,以千瓣莲花(表圆满智慧)为标志,从中脉
分出三十二支脉,向下弯如伞形。此轮被认为是打通心灵与宇宙形而上实体联系的关隘,也是心灵解脱
肉体束缚而自主生死的门户,是修“颇瓦” (迁移神识、灵魂出窍)法的关键部位。《大悲空智金刚大教
王仪轨经》云;“于妙(大)乐轮具大力,能有士夫用,相应出生清净果根。”谓此轮与解脱证果有极大
关系。
  喉轮,又称“报轮”、报身轮”、“受用轮”,在喉结后,圆形,红色,向外辐射出十六根支脉,
朝上仰如碗形。此轮为清净身心而得报身、受用的关键部位。
  心轮,又称“法轮”,“法身轮”,在二乳连线中点后,略与心脏同一高度,三角形,或曰“ㄞ”
(万)形,白色。从此辐射出八支脉,向下弯如伞形。此轮是阿赖耶识的中心,为见证心性光明而证
“法身”的关键部位。《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云:“是法轮者,如其受用,说无所动而得大
果。”谓于此可证“不动智”而得菩提道果。心轮中有黄豆大圆点名“都帝”(和合)者,为阿赖耶识根
本,打开此物;是放射本有心性光明之秘要。
  脐轮,又名“化轮”、“化身轮”,位于脐后,圆形,杂色。由此圆身备。婴孩出生后;十种气各
司其职,各住其位,若某一气稍有错乱易位,便会导致该气所生部位及机能的疾病。最根本的持命气若
稍错乱,轻则令人疯癫、晕绝,重则死亡。人从生到 死,各种气在体内不停地运动循环,其运行分为
内行,外行。内行谓气在身内运行,以中脉为中心,从顶喉心脐等轮出,散入余脉,复从余脉回归中脉;
诸轮中脐轮为气之根本,从彼处中脉分出十二支脉,为气之迁移宫,凡十二宫,每宫各具五脉、五大,
其中六宫主收气,六宫主生气。气之外行,指通过呼吸,与外界交换气体。
  无上瑜伽还把气分为业气、智慧气两类。业气,指凡夫业报之身所具五大之气,此气在母胎中与母
气相连而行胎息,出生后经鼻孔行外呼吸,吸入之气,经左右二脉与喉心脐诸轮,贯空脐轮十二宫,呼
出之气,向上贯空左右二脉,从右鼻孔出者,为阳性之日气,从左鼻孔出者为阴性之月气。每日所出二
万一千六百息中,业气占二万零九二五息。业气出入时,右鼻孔中日气大种之生起与收摄,依次为地、
水、火,风、空,每气行三百六十。左鼻所出月气之生起收摄,次第则反之,为空、风、火、水、地,
亦每气行三百六十。五大气在鼻孔中出入之孔道亦有不同;地大气从鼻孔下方往来,水大气从鼻孔内方
(近鼻梁处)往来,火大气从鼻孔外方往来,风大气从鼻孔上方往来,空大气从鼻孔中央往来。
  智慧气,以空大为体,蓝色,能入住于中脉,为产生出世间智慧的物质基础。此气在常人身上,一
半入中脉,一半从鼻孔中出入,在每日二万一于六百息中,凡出入六百七十五息,名罗喉罗气。
  无上瑜伽还说气在身内外的运行节律,与身外天地日月的运转节律有一致性。《大幻化网导引法》
云:“外相一年,为内,气一日,外为十二月,内为十二宫”。如外一年为二万一千六百;时,内则一
日出入凡二万一千六百息。这各小天地等于大天地,的思想,盖取自印度教,与,道教内丹人身一小天
地说亦颇相近。
  3。明点
  明点简称:“点”,,梵语曰bindu,意为“精滴”,指圆润明亮的生命能量凝聚体,略近道教所言
“精”。藏密分明点为离戏、错乱、物三种。
  离戏明点,亦称“智慧呀点”,冠以“离戏”,谓此明点的体相实不可言说,超越时空。主客、心
物,不同于人,们所知的一切物质属性。此明点是产生出世间般若智的本体,亦“最细心”之体,本性
空,自性明,不生不灭,为法报化三身之体,乃修证成就时所现。
  错乱明点,在凡夫身中,由无明所起受想行识四蕴所造成,分为三种:一不坏明点,又译“真精”、
“真水”,禀之于父母精血,是人生命之本,终身不灭,不增不减,故曰不坏,又称严持命明点”。主
要住于心轮中,与阿赖耶识和合为一,可谓人的灵魂。随人心理活动之不同,此明点可在中脉内上下移
动。当熟睡时,只有阿赖耶识在活动,上身一切气摄集于心间,下身一切气摄于宝珠中,斯时的不坏明
点称“心真水”。当做梦时,第八识的习气种子与第六、七二识同时活动,上身一切气摄于喉间,下身
一切气摄于密处,其时不坏明点称“敕(语)真水”,当醒觉时,五、六、七、八识皆现行,上身一切气
摄于额间,下身一切气摄于脐内、,其时不坏明点称“躬真水”。当性欲炽盛时,上身一切气摄于头顶,
下身一切气摄于海螺脉,其时不坏明点称“智慧真水“一一意谓此明点蕴含着可产生“俱生智”(本来与
实相相应的自然智)的能量。二咒明点,指修密法时,配合诵咒,在脉轮内所观想的明点,此明点为意识
想象,故亦非本然所具明点之原样显现。三风(气)明点,指意念为内外因缘动摇,产生杂念妄想,瑜伽
行者当识其为内外风力使身中明点动荡的反应,加以对治。修气而令明点坚固,此修气所坚固的明点称
风明点,此明点也属主观意念有为地修成,故称错乱。
  第三类物明点,为有质地形相者,可由内外缘而漏失。此又分净浊二分。净分主要指禀自父母精血
的红白大,皆以心轮为中心。红大又称红菩提,禀自母血,从心轮向下扩充至脐下三脉会合处而凝聚,
为生发阳性生命能量“拙火”(梵火、忿怒母火、了义短阿)之本,以梵、藏文a字表示,白大又称白菩提,
察自父精,从心轮向上扩充至顶轮而凝聚,为产生阴性智慧(月、兔)之本,以梵、藏文han字表示,其大
小如芥子,色白莹澈,有如玻璃,喻如霜露点。
  物明点之浊分,为由先天红白大能量为本,吸收饮食中营养精华而生的各种体液。此又分浊中之净
分与浊中之浊分。浊中之净分,指吸收饮食精华而转化为血肉髓精者,其中精为骨髓之净分。浊中之净
分益养色身,称之为宝,其中精液之净分,转化为容光与气力。男固精不漏·,女炼精血不漏,曰“坚
固菩提”,极为无上瑜伽所强调,一如道教内丹之强调炼精化气。物明点浊中之浊分,指从饮食中所吸
收的水液中被排泄者,如汗、尿、涕,泪、精液、经血,屎、垢等。密典中说明点有圆润、明空、清凉、
暖热四相,这主要是就不坏明点与物明点中的净分而言,其中言清凉者专指白大,言暖热者专指红大。
  气,脉,明点按特定的结构组合为细身,其中脉为气与明点运行的轨道,明点可看作气之凝聚,气
可看作明点所蕴能量的运行。
  与气脉点集成的细身相应的细心,指意识层下的末那识及阿赖耶识,尤其指与阿赖耶识中所藏一切
有漏种子所生心识相俱的六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等八十“性妄”相联系的一切无明妄心。八十性妄即
植根于无意识层、具染污性的本能性心理机能,粗分为贪嗔痴三类,细分则贪类有贪、遍贪、下喜、中
喜、上喜、踊跃、胜变,希有、掉举、憎、相抱,作吻、咂、固、勤、骄、求、势、乐,下合喜,中合
喜、上合喜,紧,舍、不睦、欲、句显、真实、不真实、决定、不取、布施、警策、勇健,无愧、慎、
恶、劣性、欺诳凡四十种,属嗔类者有下离贪,中离贪、上离贪,来,下烦恼,中烦恼、上烦恼、寂、
寻、下怖、中怖、大怖、下爱,中爱、上爱、取、不喜、饥、渴、下受,中受,明了。明执、分别、不
知惭,无悲、下慈、中慈、上慈、老、收、妒凡三十三种,屑痴类者有中贪,失念、迷乱、不语、恹嫌,
懈怠、疑悔七种。
  无上瑜伽认为,细身与细心缘集为人内在的生理、心理机制,身心互相依存,一体不二,不可分离。
细身中的气,《戒集续》称为“识之所乘者”,《五次第论,亦云:“一切有情命,名风 (气)作诸业,
此是识所乘,五性亦十性。”甚至说气即是心识的物质基础,心识是气的作用。《密集论》云:“成于
心之自命者,三界之中无别有,变幻之气遍三界”。《大幻化网导引法》云:“识等诸蕴,彼之本体,
为五大之气。”具体而言,色蕴本体为地大气,受蕴本体为火大气,想蕴本体为水大气,行蕴本体为风
大气,识蕴(阿赖耶识)本体为空大气。这虽未必不可由显教的心色不二论推导而出,却为显教所不谈。
  无上瑜伽还认为心理上的无明、烦恼及智慧,皆有其细身气脉点的物质基础,Jb的变化,能引起气
脉点的变化。心理上有一烦恼,身中必有一脉结缠缚,令智慧气无法趋入中脉,贪嗔痴等,皆为气血精
之妄动,精(白大)妄动则生贪爱,血(红大)妄动则生嗔恼,气妄动则生无明。而生起贪嗔无明的生命能
量,与佛菩萨生起智慧、慈悲、方便的生命能量,同出一源,只不过凡夫依无朗我执为本,对外境物生
起迷执而妄用生命能量,使其作无价值或负价值的业用,诸佛菩萨以智慧为本,善于运用生命能量,用
之为极具自利利他价值的业用。据称一个人所具烦恼的深浅厚薄,在深定中可由脉结的缠缚、气的阻滞
而向内照知,具灵敏超觉能为的密乘上师,也可据直觉学法者气脉的情况而知其心理素质如何。陈健民
《曲肱斋文集·略论金刚乘人与般若乘人用心之大异)说:“九结十使五毒等,以密乘理观之,是脉结缠
缚而成。而九结从脉上言,十使从气上言,五毒(贪嗔痴慢疑)则从明点言之也。”其《密宗灌顶论》说:
“盖心理上有一自私,生理上必有一脉自缚。”烦恼大者,脉结阻滞气血通行,便会导致种种疾病,嗔
怒忧喜;皆可令气乱而生病。贪淫纵欲,或劳心过度,耗散气与明点,生命能源枯竭,不能不病衰夭亡。
三毒十使等烦恼的总根子无明痴暗,以凡夫业气为基础。常人皆因宿世的无明烦恼,造成今生所受的既
定“异熟果”,自出娘胎,智慧气入住的中脉即扁缩不通,有如干枯羊肠,从先天红白大所生生命气,
走左右二脉,出生后天精血,并从鼻中,出入,摄取外界五大,孳生烦恼妄想,随业气之生灭,生命形
态亦被拘囿于欲界,障蔽本有智慧光明不得显现。
  根据对无明烦恼与细身密切关系的认识,无上瑜伽除了
  也象显教一样注重从心理上下手,自净其心外,也注重从修炼气脉明点着手,用逆转的方法,将凡
夫孽生无明烦恼的业气转化为智慧气,将后天的物明点炼化为智慧明点,为进发本有智慧光明提供物质
基础。无上瑜伽部本尊法的圆满次第或正分,即专以炼气脉点为内容,宝瓶气,金刚诵、拙火定等,便
是用来修炼气脉点的手段,其中宝瓶气,金刚诵等气功,旨在炼气,从控制呼吸之气入手,逐渐使呼吸
变慢,业气出入渐久从面使智慧气得以入住融于中脉中。无上瑜伽对练气最为重视,认为气与意念关系
极为密切,《虚空藏经》,云;“此心极难调伏者,由气与心所缘异。”密典中常比喻说:“心如跛子,
气如言马,人乘马而奔驰,心乘气而纷沓。心不定则气乱,气乱则心亦难定,故人定之要,莫过于以调
息之缰,制伏气马,随气之渐伏,念亦渐寂,心空念寂,则气自然入住于中脉,当周身五大气皆入住融
于中脉时,心寂至极,粗细妄念粉碎,本有心地光明智慧便会迸露。拙火定则主要炼明点(红白大),由
专注观想之力,激发脐下生法宫内蕴藏的拙火,调动潜在的阳性生命能量沿中脉上升于顶,熔化顶上阴
性白菩提下降,于下降时所生空乐不二的禅定觉受上,本有心光也会迸露。修气修明点,皆须观想中脉,
用气与明点打通,据称如法修气脉点,不但能开发般若智,而且易生身体上的效应,使人身体轻健,无
病无恼,容光焕发,返老还童,乃至长命不死,如《恒河大手印)所云:“长命黑发相饱如满月,光采焕
发力大如狮子。”
  二、最细风心与“光明”无上瑜伽认为,炼化气脉点及其他各种瑜伽修炼的目的,
  超出生死的决要,在于证见最细风心或心性“光明”。最细风心,又称“本来身心”,被认为潜在
于细身心层下,为生死涅盘、世间出世间一切法之本体。最细风,又曰“光明气”、“不坏气”、“智
慧气”,实即“离戏明点”之运动,或最细风聚而为离戏明点。按现代物质观念,最细风,智慧气,可
理解为某种作为超越智慧基础的至极微细的能或场。在凡夫身中,最细风依脉中的不坏明点而潜在,所
生之气为“俱生气”或“不坏气”,是周身一切气的最终本源。不坏明点、俱生气与藏有无明烦恼种子
的阿赖耶识和合,住于中脉内,以心轮为本位,其内蕴藏最细风心,故曰:“本觉光明住于凡夫肉团心
中,名菩提心”。
  与最细风一体不二的最细心、本来心,其最为根本者称“光明”,一译“净光”、“明体”。光明
论是无上瑜伽修学体系之枢要,有“印中最极光明印”之说,一如显教顿教以心印为枢要,光明,梵语
曰:prabhasvara,意为极净光,指心未被妄念遮蔽时本具的觉性,相当于显教所言“心性”、4f心体”、
“心地”,言光明者,盖从心性本具明照不昧的功用着眼,并有心性呈露时有光明辉耀及心性本质是光
明的含义。“心性即光明”,其义早就见于《阿含经)。
  无上瑜伽分光明为根、道,果三种。
  1、根光明
  又称“根本光明”、“母光明”,分实际光明、死光明、眠光明等多种,谓此光明本具于众生根身,
不管其人是否修证,在特定时刻都会自然显露。
  实际光明(理光明),指众生心本具的体性,《明行道六成就法》云:“所谓此心之真体,诸法之实
相,不二不异之真空,当
  彼已得受用于无上清净大安乐境时,即获证于超乎一切之法者,是即根本净光也。”实际光明实即
显教所言“本觉”、“正因佛性”,天台宗六即佛义中的“理即佛”。
  死光明,指人临终之际至死后未生“中阴身”期间(“死有”)自然呈露的离念心体,(密宗道次第广
论》卷二二引无著之说,谓众生生命之形成,是从自性光明生无明,由无明生空,从空依次生风、火、
水、地四大,由四大集起色身,当人临命终之际,神识、气与四大肉身分离,逆出生的次第而渐次收摄:
“地界入水中,水界入火中,火亦入风界,风界入心中,心入于心所,心所入无明,此入光明中,如是
三有灭”。当心识乍脱离四大肉身的系缚时,一切藉四大而生的粗细妄念失其所依,得以暂时止息,从
而呈露出未受妄念遮蔽时的心地光明。伴随四大的依次收摄,及周身气向中脉、心轮内的凝缩,在主观
心识中现为种种光亮境相,最后呈现心光明,这一过程一般说为“临死八相”
  1,如烟雾相,乃地大收入水大的反应。外相则身不能动,自觉山地崩溃,沉重不堪。
  2。如阳焰(水波反射之阳光)相,为水大收入火大的反应,其时灭由嗔性所起三十三种分别,外相则
汗液、唾液干枯。
  3,如萤火相,乃火大收入风大的反应,斯时灭由痴所起四十种分别,外相则身之暖热减少。
4。如灯光相,乃风大收入识大的反应,其时灭由痴所起七种分别,外相则呼吸出多入少,甚或停止。

  《大幻化网导引法》云:“以上四种死相,为细质收灭所现之相,有于死前依次发现。亦有卒尔一
时发现者,种种不定。”当灯光相现而风大收入识大时,周身一切气收摄于心轮内,阿
  赖耶识所藏细心之八十性妄;随细身气之收摄而止息,从而得以豁露出最细心,此心的显露分为四
个过程:
  5、如月光相(白道相):如无云晴空皎洁月光,当对此光的分别心息时,粗分别心灭,初现空境,称
为‘所显空”,简称“显”。
  6、如日光相(红道相):如无云晴空朝暮时分红黄色日光,当息灾对此光的分别时,细分别心灭,空
境增广,称“大空”,简称“增”。
  7、如黑暗相(暗黑道相):如无云晴空黄昏时天光,斯时大半傲细分别心息,显现“胜空’,简称
“近得”(接近于光明)、“得”。
  8、如黎呀晴空相:如黎明晴空东方曙光,极为明湛,其时一切微细分别心息,显露出真正的心地光
明,此与实相空相应之境,称“最胜空”,简称“空”。
  据今国外通过临床死亡后复活的病人之追述对濒死经验研究的结果,证明在濒死经验或“脱体经验”
中;几乎都有某种灿烂的光明及黑暗相出现,有如密乘临死八相中的如月、如日、如黑暗等相出现者,
可见临死八相说当有一定的依据。
  密乘依死光明的自然显现,建立“中阴成佛法’;谓若平时修持,体认过光明,纵生前未能解脱,
当临死及死后死光明显现时,予以认识,自心与光明溶为一体,任持不失,便会于斯际证得法身,解脱
生死,又说修气脉,明点,当气入住融于中脉时,也会依次显现如临死之八相,见证光明。
  根光明的自然呈露;据称尚不止于临死际。《口授论》云;“法身喜遍空,死;闷绝、睡眠,呵欠
及喷嚏,刹那能觉知。”意谓在临入睡前、闷绝之际及打呵欠喷嚏之时,根光明都会暂时显
  现,不过为时极短、不太好体认罢了。《大乘要道密集;。·大手印九种光明要文》说光田有丸种
显现,其中婴孩时光明,指婴儿未饮母乳前的混沌心态。大醉时光明,谓“君子醉时不随诸境而不作意,
于内心中光明全发”。此中最重要者是眠寝时光明 (眠光明),文中说,“方就寝前刹那中六境念止,后
刹那中梦寐未起,斯二中间杳杳冥冥。光明显发,斯则名为眠寝光明”,密乘依此设睡眠修法,于临睡
前醒、眠之间体认根光明,修禅定观想,据称修习纯熟,能于梦寐中保持光明而不迷失,并随意转变、
制造梦境。
  按此。无上瑜伽所说根光明,系指意识之流忽然截断时,呈露出来的空白心地,就象用大闸突然
闸断河水时露出来的河床。密乘所言调心以体证光明的法则十分简单。其所言光明呈露的主观体验,看
来也并不神秘,可以当下试验。
  2、道光明
  指修道过程中,由瑜伽调心所知见体证的光明,亦称“子光明”。根据所修的法及见证光明的层次,
道光明分为通义光明,密义光明、觉受光明、眠薄光明、眠重光明、喻光明、实义光明等多种,通过瑜
伽修习,了达心性本来无生,与显教尤中观派关于心性的见地一致者,称“通义(显密共通)光明:”由
修习密法生起、圆满二次第,及双运道,睡眠定等所体认的光明,称“密义光明”。无上瑜伽见证光明
之道,大略可分为顿渐二途。顿见光明,系依根光明之理,或冥心离念,调心令与真如契合,或顿断妄
念,于离念的刹那间体认根光明,这多依成就上师的指授、
  加持。或依光明理,于临睡前体认眠光明,依法修掸定,修定至得决定了知光明、领受澄湛之心光,
称“觉受光明”。依觉受修睡眠定,于眠梦中能灭除昏昧,识持心性明空,然梦中尚现粗细尘境,称
“眠薄光明”,功力增进,于眠梦中唯现光明而恒识持,称“眠重光明”。眠梦中依次了达四空(显,增、
得、空)境,恒识本来心地,为真正眠光明,亦称“通达光明”。
  渐见光明之道,是根据身心不二的原理,从修身入手,修宝瓶气、金刚诵等气功,淅渐令气入住于
中脉,于所生寂定离念心上,尤其是于内见如月之光后所体认的光明,仅相似于本觉光明,称“喻光
明”,或修拙火定、双运道,于白大从顶降下时所生最胜“俱生喜”空乐不二的觉受上体认的光明,以
空乐为喻,亦称“喻光明”。气入,住、融于中脉,临死八相完全出现,于最后所现如黎明晴空相上所
证见的光明,方为真正的心地光明,称“实义光明”、“义光明”,无上瑜伽谓得见义光明,即为见道
一一亲见实相本面,入密乘菩萨初地,然后依此光明修道,便可直证究竟佛果。3、果光明
  瑜伽修习得大成就,所修子光明与根本母光明完全契合无间(‘子母光明会合”),证得密乘菩萨道
第十三地金刚持地一一亦即成佛之时,本觉光明完全开发,穷彻心源,其时所证光明称果光明,果光明
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妙用,能使修行者永离生死苦海,证入常乐我净的涅盘,发大神通,成就庄严净土,
获得分身无效、度化众生的妙用,密典中常总结为八种成就,如偈云“圆具一切金刚力,身语意及诸悉
地,动静显变俱无碍,庄严福德一切成。如是无上八最胜,即瑜伽道圆满果。”
  与显教大乘性宗一样,无上瑜伽以穷证光明为解脱成佛的秘要,谓自心明体即佛,佛被称为“明满”
(圆满证得明体)。《喜金刚续》云:“内外觅佛不可得,此心即是圆满佛。”{大乘要道密集·金璎珞要
门)载黑足大师颂云;“三世明满体是一。彼之自性即自心。”这里说的“此心”、“自心”,指众生心
体光明,这与禅宗以“即心即佛”概括的宗要可谓同调。无上瑜伽把见证光明时的主观体验或光明的特
性,总结为乐,明,无念之三们一体,乐,谓深受妙乐,不觉身心存否,内心踊跃、舒适、安逸,自然
远离一切苦及五欲粗乐,如《大乘要道密集·大手印顿入要门》所说:“因有漏乐发生无漏,其相犹如
少女之乐,离于言说,不可属当。又虽是乐,当体全空,空乐不异也。”明,谓昭昭朗朗,明明白白,
本来明照自觉,自巳明证心本体或实相,如实知真正自我,而非同一般对知识之通晓。前书云;“明者
非是世间明色,但心体上离过失垢染浑浊,譬如秋日澄湛晴空,即于彼等,能知能觉自体本有”。无念
或无分别,谓无妄念分别,并自然具对万法性空无生的定解(自然智)。乐明无念一体不二,同时具足,
如《大乘要道密集·大手印伽陀支要门》,所言;“乐即无念,乐即明照,明照即是无念之乐,乐明无
念无别异故,名为无念。”密乘虽说见证明体时有乐、明,无念的觉受,但又强调具乐明无念未必是见
证明体,不论见证与否,只要于乐明无念上稍起执着,便堕入世间三界,修习禅定时必须舍弃乐明无念
的觉受,才能真正见证,任持光明,无上瑜伽说光明体本来具足佛的三身,{大乘要道密集·大手印引定)
云;“无念者法身,乐者报身,明者化身”。一说明为报身,乐为化身。《大圆满无上道广大心要》说
明体本具空、明,大悲周遍三德,“体性空即法身,自性明即报身,大悲周遍即化身。”这与禅宗《坛
经》“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之说,可谓同一旨趣。
  光明、最细心与最细风、离戏明点的自性是一,一体不二。无上瑜伽说见证光明时,气必然入住融
于中脉,使凡夫业气化为智慧气而进入智慧脉道,打开心轮上缠缚遮盖本性光明的脉结,被无明遮蔽的
本有心光于是乎随智慧明点的凝成或扩张而顿然进发,大乘经中所谓“心华发明,照十方刹”,盖即指
此种捷况而言。不过密乘无上部更说圆证光明时,不但证得以最细风或离戏明点为体、量等宇宙、不生
不灭的“法身”,而令现前肉体四大也融入光明中而发生物质结构的改变,变成“虹光(光蕴)身”,这
被奉为瑜伽修炼的最高目标。









本贴由白衣于2003年9月02日12:16:20在〖〗发表.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9.2 14:53:23    QQ:12205397  

(1633-2)  显示次数:2893(2296+597)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4 主题索引
补.
如来藏和印度教的区别,

请读索达吉堪布《藏密问答录》(11)如来藏与外道思想之关系

http://fahua.com/cgi-bin/forum/wiser.cgi?kd=wise&rn=1406&om=812&ot=4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9.2 15:10:31    QQ:12205397  

(1633-4)  显示次数:3062(2717+345)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8 主题索引
顶礼!(内空)

肉身即六根,外境即六尘,心识即六识。六根六尘六识合为十八界,空表如来藏性,非与有相对之顽空。迷则识逐尘,妄分空有,即是众生;悟则尘归识,妙有真空,即如如佛。此楞严经上说得明白,不必怀疑。

梦中人  2003.9.6 12:35:23    

(1633-8)  显示次数:3146(2804+342)     查看梦中人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8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2 主题索引
有点接近道教的炼丹术
看了觉得非常好。但,没有名师指点,很难自己修炼,瞎练一气,弄不好会出乱子的。

戏说  2005.2.20 23:01:51    

(1633-12)  显示次数:3100(2791+309)     查看戏说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3 主题索引
若没有出离心菩提心而进行任何“修持”,不管其法门属大小显密哪个都暂是三界有漏法。
如题,这是转一位密宗堪布仁波切所说。末学转该文是想稍作我们汉地佛子以前不太熟悉的佛法宗派的介绍。

临济祖师说:‘一念清净心光即法身佛,一念无分别心光即报身佛,一念无差别心光即化身佛'.也是如此,我们似不应该拿祖师传记语录来做口头禅.

显密教虽然差别明显,但于此“出离心、菩提心,乃至空性正见”的重视,了然无别。如果不具备出离心、菩提心而“修学”佛法,甚至“庄严”国土,都只是暂时成就人天有漏善法罢了。

当然,按照菩提道次第的施设,没有出离心菩提心而修学佛法,归入下士道。而下士道,也可以逐渐具备出离心而进入中士道成就解脱,进一步逐渐具备无上菩提心而进入上士道成就无上菩提。

或者,按照汉地包括人天在内的五乘佛法的施设,人天乘属于出世间上上四乘的前行基础。:)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发布于:2005.2.21 9:52:33    修改于:2005.2.21 11:06:48  
iamfisher  2005.2.21 9:52:33    QQ:12205397  

(1633-13)  显示次数:3697(3308+389)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4 主题索引
^_^
渔兄这是在解说:“煮沙成饭”

戏说  2005.2.22 1:56:58    

(1633-14)  显示次数:3714(3389+325)     查看戏说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 主题索引
《如实知见》:如何辨识色法
http://www.buddhastation.org/rushizhijian.html#download
http://www.buddhastation.org/book/rushi%20zhijian/12.chapter%204.doc

==============================
第四讲

如何辨识色法
前言
今天,我要解说如何从四界 分别观及对各种色法的分析下手,开始修行观禅。禅修者有两条修行观禅的路径:第一条路径是先修行止禅(如:安般念)达到禅那,然后进一步修行观禅。第二条路径是以四界分别观培育专注力达到近行定,然后就直接修行观禅 。在缅甸的帕奥禅林,这两条路径我都教授。然而,无论依循那一条路径,在开始修行观禅之前,禅修者都必须修行四界分别观。
如何修行四界分别观
在巴利圣典中记载两种修行四界分别观的方法,即:简略法与详尽法。简略法乃是针对利慧者说的,而详尽法 乃是针对修行简略法有困难者说的。佛陀在《大念处经Mahasatipatthana Sutta》中教导简略法:
“比丘如此观察其身,无论此身如何被摆置或安放,都只是由各种界组成的:‘在此身中,只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清净道论?第十一品?第四一至四三段Visuddhimagga, Ch.XI, para.41-43》更进一步地解释:“因此,先说想修行此业处的利慧者,独居静处,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物质构成的全身:‘在此身中,坚硬性或粗糙性的是地界;流动性或黏结性的是水界;遍熟性或暖热性的是火界;推动性或支持性的是风界。’他应当如此注意观察诸界,并一再地忆念:‘地界、水界、火界、风界’。也就是说,只是各种界的组合,不是一个有情,也没有灵魂。当他这样精进修行,不久之后,他的定力就会生起,此定力因为照见各种界差别的智慧而得以增强。因为此定力以各种元素作为对象,所以它只是近行定,而尚未达到安止定。”
“或者,正如舍利弗尊者所说身体的四个部位,显示在四界之中并无任何有情,即:‘当一个空间被骨、腱、肉、皮所包围时,于是称它为色(rupa物质)。’(M.1.p.190)他应当逐一地剖析它们,用智慧的手来分开它们,以上述的方法来辨识,即:‘在此身中,坚硬性……它只是近行定,而尚未达到安止定。’”
以帕奥禅林所教导的方法,辨识全身中四界的十二个特相:
一、地界的六个特相:硬、粗、重、软、滑、轻。
二、水界的两个特相:流动、黏结。
三、火界的两个特相:热、冷。
四、风界的两个特相:支持、推动。

若要修行四界分别观,首先你应逐一地辨识四界的十二种特相或性质。对于初学者,一般先教导较易辨识的特相,较难辨识的特相则留待于后。通常教导的先后顺序是:推动、硬、粗、重、支持、软、滑、轻、热、冷、流动、黏结。辨识每一种特相时,应先在身体的某个部位辨识到它,然后尝试在全身各部位辨识它。
一、开始辨识“推动”时,你可以经由触觉来注意呼吸时头部中央所感受到的推动。能够辨识推动之后,应当专注于它,直到你的心能很清楚地认识它。然后,你应转移注意力到附近的另一个身体部位,辨识那里的推动。如此,慢慢地,你将能先辨识头部的推动、然后颈部、躯体、手臂、腿乃至脚。必须如此一再地重复许多次,直到无论将注意力放在身体的那个部位,你都能很容易地感觉到推动。
如果不容易在头部中央辨识到呼吸的推动,那么,尝试辨识呼吸时胸部扩张的推动,或腹部移动时的推动。如果这些地方的推动不明显,尝试辨识心跳时脉搏的推动,或其他任何形式明显的推动;有移动的地方就有推动。无论从那个部位开始辨识,必须继续慢慢地培育透视力,使你在全身各处都能辨识到推动。尽管某些部位的推动很明显,某些部位的推动很微弱,但是推动确实存在全身的每一个部位。
二、当你对自己能如此辨识感到满意之后,可以尝试辨识“硬”。首先,在牙齿辨识硬的特相:将上下牙齿咬在一起,以便感觉它的坚硬;然后把咬紧的牙齿放松,再去感觉牙齿的坚硬。能够清楚地感觉到硬之后,以辨识推动时同样的方法,有系统地从头到脚辨识全身的硬,但不要故意将身体绷紧。
能够辨识全身硬的特相之后,你应再度辨识全身推动的特相。辨识了全身从头到脚的推动之后,接著辨识全身从头到脚的硬。如此交替地辨识推动与硬,一遍又一遍,重复许多次,直到熟练满意为止。
三、然后尝试辨识“粗”。以舌面磨擦牙齿的尖端,或以一手磨擦另一手臂的皮肤,感觉粗糙的特相。然后像前面一样有系统地辨识全身的粗。如果不能感觉到粗,你应重复辨识推动与硬,就会辨识到粗与它们在一起。当你能辨识粗之后,继续辨识全身从头到脚的推动、硬、粗,一次辨识一种,不断重复,直到熟练满意为止。
四、然后你应辨识全身的“重”。将双手重叠,放在膝上,感觉上面的手是重的;或将头垂向前,感觉头的重。有系统地修行,直到你能在全身各处辨识到重。然后继续逐一地辨识全身的四种特相:推动、硬、粗、重,直到熟练满意为止。
五、然后你应辨识全身的“支持”。先放松背部使身体稍微向前弯曲,然后再挺直身体,保持竖立。保持身体挺直、静止、竖立的力量就是支持。继续有系统地修行,直到能够辨识全身从头到脚的支持。若如此做有困难,你应尝试在辨识支持的同时也辨识硬,因为这样能比较容易辨识到支持。能够轻易地辨识支持之后,你应辨识全身的推动、硬、粗、重、支持。
六、能辨识这五种特相之后,藉著以舌头轻压嘴唇的内侧,可以感受到“软”。放松你的身体,并且有系统地修行,直到能够辨识全身的软。然后你应逐一地辨识全身的推动、硬、粗、重、支持、软。
七、接著,润湿你的嘴唇,然后以舌头在嘴唇上左右滑动,你能辨识到“滑”。如上述那样修行,直到能够辨识全身的滑。然后在全身逐一地辨识七种特相。
八、接著,上下地弯动一根指头,感觉它的“轻”。修行直到能辨识全身的轻。然后辨识全身的八种特相。
九、接著辨识全身的“热”,通常这是很容易做到的。
十、接著在吸气时感觉进入鼻孔气息的“冷”,然后有系统地辨识全身的冷。现在你能辨识十种特相。
注:以上十种特相都是可以直接由触觉得知的;然而,最后的流动与黏结这两种特相只能根据其他十种特相推理而得知。这就是为什么要将它们留在最后才教授的理由。
十一、要辨识“黏结”,你应觉察身体如何藉著皮肤、肌肉、腱而凝结在一起。血液靠皮肤包围而维持在身内,犹如气球中的水一样。如果没有黏结的作用,身体将分裂成碎片或颗粒。将人体粘附在地面的地心引力也是黏结的作用。如果黏结不明显的话,你应重复逐一地在全身辨识前面的十种特相。熟练之后,你会发现黏结的特相也变得很清楚。万一黏结还是不清楚,你应一再地只注意推动与硬这两种特相。最后,你会感觉全身好像被一捆绳子绑住一样,这就是黏结的特相。
十二、要辨识“流动”,你应觉察唾液进入口中的流动、血管中血液的流动、空气进入肺部的流动、或热气在全身的流动。万一流动的特相没有变得清楚,你应在辨识它的同时也辨识冷、热或推动,于是你将能辨识到流动。
能够在全身从头到脚很清楚地辨识到所有十二种特相之后,你应继续以如此的顺序一再地辨识它们。对自己能这么做感到很满意之后,你应将顺序重新排列成前面最初谈到的那种,即:硬、粗、重、软、滑、轻、流动、黏结、热、冷、支持、推动。以这样的顺序从头到脚逐一地辨识每一种特相,直到你能辨识得相当快速,一分钟内大约三转。
如此修行之时,某些禅修者的诸界会失去平衡。有些界会变得过强且令人难以忍受,尤其是硬、热与推动。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你应将较多的注意力放在与过强者相对立的特相上,并继续那样培育定力。如此可以再将诸界平衡,这就是最初要教导十二种特相的理由。当诸界平衡时,就比较容易培育定力。
平衡诸界时相对立的特相是:硬与软;粗与滑;重与轻;流动与黏结;热与冷;支持与推动。
假使一对当中的一个特相过强,可以多注意与它相对立的特相来平衡它。例如:当流动过强时,可以多注意黏结;当支持过强时,可以多注意推动。其余各对也以同样的方法处理。
当你已清楚地辨识全身的十二种特相,而且能辨识得相当快速(一分钟内大约三转)时,你应同时遍观全身:好像你正从两肩后面向前遍视全身,或好像从头顶上向下遍视全身。为了保持心专注与平静,你不应像前面那样将注意力从身体的一个部位转移到另一个部位,而应将全身当作一个整体,逐一地遍观全身的十二的特相。当你熟练到几乎可以同时遍观十二个特相时,应当将它们分成四组:同时辨识前六种特相时,默念它们为地界;同时辨识接著的两种特相时,默念它们为水界;同时辨识接著的两种特相时,默念它们为火界;同时辨识最后的两种特相时,默念它们为风界。继续如此辨识它们为地、水、火、风……以便使心平静及获得定力。不断重复地修行百次、千次乃至百万次。但这时某些禅修者会感到紧绷及诸界失去平衡。若是如此,禅修者应放松身心,并运用上述的方法平衡诸界中的对立特相。
《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的注释还提到,以十种方法专注来培育定力,即:有次第、不太快、不太慢、避开干扰、跨越观念、舍弃不清晰的、辨明诸相、以及依据《增上心经Adhicitta Sutta》、《无上清凉经Anuttarasitibhava Sutta》及《觉支经Bojjhavga Sutta》的方法修行。
一、有次第(anupubbato):这里的次第指的是佛陀教导的顺序,即:地、水、火、风。
二、不太快(natisighato):否则四界将不清晰。
三、不太慢(natisanikato):否则无法修完
四、避开干扰(vikkhepapatibahanato):保持心只专注于禅修的对象(四界),不让它转移到其他对象。
五、跨越观念(pabbattisamatikkamanato):不应只是心念“地、水、火、风”而已,同时要注意它们所代表的真实内涵,即:硬、粗、重、软、滑、轻、流动、黏结、热、冷、支持与推动。
六、舍弃不清晰的(anupatthanamubcanato):在你熟练于辨识所有十二种特相之后,而分成四组而培育专注力时,可以暂时舍弃不清晰的特相。然而,如果这样会导致诸界失去平衡而产生痛或紧,那么就不适合如此做。此外,对于每一界你应至少保留一种特相,不能只以三界、二界或一界修行四界分别观。最好是所有十二种特相都清晰,而不舍弃任何特相。
七、辨明诸相(lakkhanato):当你开始禅修,而每一界的自性相(sabhava-lakkhana)还不清晰时,也可以专注于它们的作用;当定力较佳时,你应专注于每一界的自性相,即:地界的硬与粗;水界的流动;火界的热与冷;风界的支持 。此时你将只照见各种界,并且照见它们既不是“人”,也不是“我”。
八、九、十:注释中还建议依据(八)《增上心经Adhicitta Sutta》、(九)《无上清凉经Anuttarasitibhava Sutta》、(十)《觉支经Bojjhavga Sutta》来修行。这三部经教导禅修者平衡信、精进、念、定、慧五根(indriya),以及平衡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七觉支。
继续以四界分别观培育定力,并且趋向于近行定(upacara-samadhi)时,你将见到不同种类的光。对于某些禅修者而言,刚开始的光是犹如烟一般的灰色。若继续辨识灰光中的四界,它将变得白若棉花,然后白亮得有如云朵。此时,你的全身会呈现为一团白色的物体。继续辨识白色物体中的四界,你将发现它变得透明晶莹,犹如冰块或玻璃。
这种明净的色法(透明的物质)乃是五根,我们称之为“净色”(pasada)。在这五种净色 当中,身净色(kaya-pasada)遍布于全身。在此阶段,身净色、眼净色、耳净色、鼻净色与舌净色看起来像透明的团块,这是因为你还未能破除相续、组合及作用这三种密集(ghana)的缘故。
继续辨识此透明体中的四界,你将发现它闪耀与放射光芒。当你能持续地专注于此光至少半小时,即已达到近行定。这时,你应当在此光的帮助之下,注意透明体内的小空间。你将发现透明体粉碎成许多微粒,这些微粒称为色聚(rupa-kalapa)。达到此阶段时,称为心清净(citta-visuddhi)。你可以藉著分析这些色聚而进一步培育见清净(ditthi-visuddhi)。
在解释如何修行观禅之前,我应当举出禅那与近行定的实修利益。修行观禅时必须辨识许许多多的法,疲劳可能因而产生。当感到疲累时,能休息一阵子是很好的。在《中部?双寻经 Dvedhavitakka Sutta, Majjhima Nikaya》的注释举了一个譬喻来说明以禅那作为休息处的情况:在战争当中,有时士兵们感到疲劳,然而敌人还很强盛,无数的飞箭不断射来。此时,疲劳的士兵们可以撤退到碉堡中休息。在碉堡坚壁的掩护下,不会受敌人飞箭的危害。他们可以休息到疲劳消除,体力恢复之后才离开碉堡,回到沙场作战。对于止行者,禅那就像一座碉堡,是修行观禅时的休息处。对于没有禅那而直接修行四界分别观的纯观行者,他可以近行定作为休息处。休息到恢复清新与活力之后,他们可以回到观禅之战场,继续观照。这就是拥有休息处的利益。
现在我应当从如何分析色聚开始解释如何修行观禅。
如何分析色聚
色聚有两种,即明净(透明)色聚与非明净(不透明)色聚。含有净色(pasada-rupa)(五净色中的任何一种)的色聚才是明净,其他的色聚都是非明净。
首先应当辨识个别明净与非明净色聚里的地、水、火、风四界。你会发现这些色聚非常迅速地在生灭,而你还无法分析它们,因为你还看到色聚是有体积的微小粒子。由于还未破除三种密集 ,即:相续密集(santati-ghana)、组合密集(samuha-ghana)与功用密集(kicca-ghana),所以你还停留在概念 (pabbatti施设法;假想法)的领域,尚未达到究竟法(paramattha胜义法;根本真实法)的境界。
由于还未破除组合与形状的概念,所以还有小粒或小块的概念存在。如果不更进一步地分析各种界(dhatu),反而以观照这些色聚的生灭来修行观禅,那么,你只是对著概念修行观禅而已(不是真正的观禅)。所以必须更进一步分析色聚,直到你能在单独一粒色聚中见到四界,如此做乃是为了见到究竟法。
如果因为色聚极度迅速的生灭,使你无法辨识单一粒色聚里的四界,那么你应该忽视它们的生灭。这就好像与不想见的人不期而遇时,装作没看到或没注意到他一样。不去理会生灭,而只是专注于辨识单一粒色聚里的四界。正因为禅定的力量,才使你能够忽视色聚的生灭。
若还不能成功,那么你应同时注意全身的硬,然后再注意单一粒色聚里的硬,如此一再交替地辨识,直到能清楚地辨识单一粒色聚里的硬。然后对地界的其他特相及水界、火界、风界的特相也都应当逐一地如此修行。应当如此辨识明净与非明净色聚里的四界。
成功后,你即可逐一地辨识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与心脏里诸色聚的四界。应当辨识这六处里明净与非明净色聚中的四界。
每一粒色聚中至少含有八种色法;它们称为“八不离色”,即:地、水、火、风、颜色、香、味与食素。辨识六处里明净与非明净色聚中的地、水、火、风这四界之后,你也应辨识它们的颜色、香、味与食素。
颜色(vanna):每一粒色聚里都有,它是色所缘(ruparammana视觉的对象)。此色法非常容易辨识。
香,或气味(gandha):每一粒色聚里都有。应当辨识鼻净色与有分心两者。首先辨识鼻子里的四界,你将很容易地看到鼻净色。必须在鼻子里正确的色聚中才能看到鼻净色。
当你能成功地辨识六处里明净与非明净色聚中的四界时,就能很容易地看到明亮的有分心(即:意门manodvara),它存在心脏里,以心处(hadayavatthu心所依处)为依靠。心处是由称为“心色十法聚” 或“心色为第十个色法的色聚”(hadaya-dasaka-kalapa)的非明净色聚组成的。
辨识鼻净色与有分心之后,你可以选一粒色聚来辨识它的香。香是一种可由鼻识或意识认知的法(dhamma事物;现象)。鼻识依靠鼻净色而生起;意识则缘于有分心生起,而有分心本身依靠心色。这是为何想要辨识色聚里的香时,必须先辨识这过程当中的鼻净色与有分心的理由。
味(rasa滋味):每一粒色聚里都有。在辨识舌净色与有分心之后,选一粒色聚来辨识它的味,可以从辨识舌头上唾液的味开始。与上述的香情况相似,味是一种可由舌识或意识认知的对象,所以舌净色与有分心两者都必须辨识。
《迷惑冰消》(Sammohavinodani)中提到:sabbopi panessapabhedo manodvarika-javaneyeva labhati。这显示可以只凭意识来认知色聚中的颜色、香与味。当禅修工夫还未深时,你用鼻识与舌识来协助自己学习如何以意识认知香与味;当禅修工夫深且强时,你就能够只以意识去认知香与味。
食素(oja营养素):每一粒色聚里都有。有四种食素,即:由业(kamma)、心(citta)、时节(utu火界)或食物(ahara)所产生。透视到任何一粒色聚里,你都可以找到食素,并且能见到从这食素一再地生出许多色聚。
辨识色聚中这八种基本的色法之后,你应尝试辨识特定色聚中其他种类的色法。
命根(jivita):这是维持业生色生命的色法。在心生色聚、时节生色聚与食生色聚里没有命根,只有业生色聚里才有命根。明净色聚都只由业产生,所以应当先在明净色聚里找命根。你应辨识一粒明净色聚里的八不离色,然后寻找命根。命根只维持同一粒色聚里其他色法的生命,不维持其他色聚里色法的生命。
辨识明净色聚里的命根之后,你也应尝试辨识非明净色聚里的命根。身体中有三种非明净色聚含有命根:一种是“心色十法聚”(hadaya-dasaka-kalapa),它只存在心脏;另外两种是遍布全身的“性根十法聚” (bhava-dasaka-kalapa)和“命根九法聚” (jivita-navaka-kalapa)。因此,若你能在心脏以外身体某处的非明净色聚中看到命根,你就知道该色聚肯定只是性根十法聚或命根九法聚。为了分别这两种色聚,你必须能够辨识性根色。
性根色(bhava-rupa):它存在全身六处的非明净色聚中。辨识明净与非明净色聚中的命根之后,你应在有命根的非明净色聚里找性根色。若你找到性根色,则那粒色聚即是性根十法聚(bhava-dasaka-kalapa),而不是命根九法聚(jivita-navaka-kalapa)。男性只有男根色,女性只有女根色。男根色是令你知道“这是男人”的素质,女根色是令你知道“这是女人”的素质。当你能够辨识性根色之后,继续在全身六处,即:眼、耳、鼻、舌、身与心脏的色聚里寻找性根色。
心色(hadaya-rupa心所依处色):这是支持意界(mano-dhatu)和意识界(manovibbana-dhatu)的色法。意界是五门转向心及领受心。意识界包括除了意界及眼、耳、鼻、舌与身这五识以外其他所有的心识。心色(或心所依处色)是意界和意识界产生的地方,它的特相是作为意界和意识界依靠的色法。
要辨识心色时,先使心专注于有分心,然后弯动一根手指,注意观察想要弯手指的心会在有分心里生起。然后观察那样的心依靠什么色法而生起。该色法称为心色,它存在心色十法聚中。你也应辨识与心色同在一粒色聚里的其他九种色法。
如何分析净色
眼睛里有六种色聚,它们就好像米粉和面粉掺杂在一起似的。在眼睛里有两种净色掺杂在一起,即:眼净色和身净色。这意味著「眼十法聚” (cakkhu-dasaka-kalapa)和“身十法聚” (kaya-dasaka-kalapa)是掺杂在一起的。含有身净色的身十法聚遍布全身六处,它在眼睛里与眼十法聚掺杂散置;在耳朵里与耳十法聚 (sota-dasaka-kalapa)掺杂散置;在鼻子里与鼻十法聚 (ghana-dasaka-kalapa)掺杂散置;在舌头里与舌十法聚 (jivha-dasaka-kalapa)掺杂散置;以及在心脏里与心色十法聚(hadaya-dasaka-kalapa)掺杂散置。含有性根的性根十法聚也是遍布全身六处,它也与明净色聚掺杂散置在一起。为了辨识它们,你必须先分析明净色聚中的净色。
一、眼净色(cakkhu-pasada):眼净色对颜色(色尘)的撞击敏感,而身净色则对接触物(触尘)的撞击敏感。这种对于对象(所缘)敏感性的差异令你能够辨析那一个是眼净色,那一个是身净色。首先辨识眼睛里的四界,再分析一粒明净色聚里的十个色法,特别注意其中的净色,然后看离眼睛稍远处一群色聚的颜色。如果那颜色撞击你选择看的净色,那么该净色即是眼净色,含有该眼净色的色聚即是眼十法聚;如果它不撞击该净色,那么该净色即不是眼净色,而肯定是身净色,因为在眼睛里只有两种净色。
二、身净色(kaya-pasada):身净色对触尘的撞击敏感。触尘即是地、火与风这三界。先分析一粒明净色聚里的十个色法,特别注意其中的净色,然后再看近处一群色聚里地界、或火界、或风界的某一特相。如果那特相撞击你选择看的净色,那么该净色即是身净色,含有该身净色的色聚即是身十法聚。以辨识眼睛里身十法聚同样的方法,你应辨识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与心脏里的身十法聚。
三、耳净色(sota-pasada):耳净色对声音(声尘)的撞击敏感。辨识耳朵里的四界,再分析一粒明净色聚里的色法,然后再听声音。若你见到那声音撞击你选择看的净色,那么该净色即是耳净色,含有该耳净色的色聚即是耳十法聚。辨识身十法聚的方法如同上述。
四、鼻净色(ghana-pasada):鼻净色对气味(香尘)的撞击敏感。先辨识鼻子里的四界,再分析一粒明净色聚里的色法,然后嗅近处一群色聚的气味。如果你见到那气味撞击你选择看的净色,那么该净色即是鼻净色,含有该鼻净色的色聚即是鼻十法聚。
五、舌净色(jivha-pasada):舌净色对滋味(味尘)的撞击敏感。先辨识舌头里的四界,再分析一粒明净色聚里的色法,然后尝近处一群色聚的味。如果见到那味撞击你选择看的净色,那么该净色即是舌净色,含有该舌净色的色聚即是舌十法聚。
身十法聚和性根十法聚在所有六处里都有,所以必须依次地在每一处辨识它们。
眼睛里的五十四种色法
眼睛里有六种色聚,一共有五十四种色法(10+10+10+8+8+8):
一、 眼十法聚:对颜色的撞击敏感,由业产生;
二、 身十法聚:对接触物(地界、火界与风界)的撞击敏感,由业所产生;
三、 性根十法聚:为非明净色聚,由业产生;
四、 心生食素八法聚(cittaja-ojatthamaka-kalapa):为非明净色聚,由心产生;
五、 时节生食素八法聚(utuja-ojatthamaka-kalapa):为非明净色聚,由时节产生;
六、 食生食素八法聚(aharaja-ojatthamaka-kalapa):为非明净色聚,由食物产生。

我已经举例说明如何辨识这六种色聚当中的前三种。后三种都是包含地、水、火、风、颜色、香、味及食素这八不离色的色聚,唯一的差别在于它们的来源不同:由心、时节或食素所生。因此,现在我将举例说明如何辨识那些色聚由心所生、那些由时节所生、那些由食素所生。
如何辨识心生色法
在一期生命里,除了结生心之外,依靠心脏里心色而生起的一切心识都制造许多“心生食素八法聚”,且广布至全身的各处。
如果专注于有分心,你会看到许多由心色支持的心识正在持续不断地制造色聚。若刚开始时看不清楚,可以在专注于有分心之后,上下翘动一只手指。你会看到由于心想要移动手指而产生许多色聚,也会看到这些色聚广布至全身的六处。这些都是由心产生的食素八法聚,乃是非明净色聚。
止禅心、观禅心、道心及果心在身体内产生许多代的心生食素八法聚。这些色聚里的火界则很持久地在体内与体外制造许多代的时节生食素八法聚。禅修之光乃是来自这些心生色聚和时节生色聚里颜色色法(vanna-rupa)的光明。
如何辨识时节生色法
由业、心、时节或食素产生之色聚里的火界也称为时节(utu)。这火界能产生新一代的时节生食素八法聚(utuja-ojatthamaka-kalapa)。这些时节生食素八法聚里也含有火界,这火界能产生许多第二代的时节生食素八法聚。若是业生色聚(如:眼十法聚)里的火界,那么此火界能制造四或五代的时节生色聚。这只在时节到了住时 (thiti kala)才能发生,这是色法的法则。意即它们只在住时才能产生新的色法。
如何辨识食生色法
身体中有四个部份只由时节生食素八法聚组成,即:未消化的食物、粪便、脓、尿。命根九法聚(jivita-navaka-kalapa)里的火界称为业生的消化之火;在此火界帮助之下,食物里时节生食素八法聚中的食素(oja)可制造许多代的食生食素八法聚(aharaja-ojatthamaka-kalapa),且广布至全身六处。一天里所吃的食物可制造食生食素八法聚长达七天之久;而天界(一天)的食物则可制造食生食素八法聚长达一或两个月。在业生消化之火的帮助下,一天里所吃的食物被消化而产生食生色聚,其中的食生食素在接下来的七天里支持业生色聚、心生色聚、时节生色聚与继起的食生色聚里的食素。
为了观察这些现象,你可以在用餐的时候禅修。你能见到食生色聚从口腔、咽喉、胃和肠散播至全身。先辨识在口腔、咽喉、胃和肠里食物的四界,然后看其时节生食素八法聚里的食素,直到看见它在业生消化之火的帮助下,制造了散播至全身的新色聚。
或者也可以在用餐后才观察这些现象。辨识在胃或肠里未消化食物中的四界。继续观察,你能看见食物里的色聚在业生消化之火的帮助下制造了散播至全身的食生食素八法聚,这些乃是非明净色聚。然后分析它们,并辨识每一色聚里的八种色法,即:八不离色。
然后辨识向全身散播并到达眼睛的那些食生食素八法聚。辨识眼睛里这些色聚中的八种色法;当知其食素是食生食素(aharaja-oja)。当此食生食素遇到眼十法聚中的业生食素时,它能帮助该业生食素制造四或五代的色聚。能制造多少代色聚决定于业生食素和食生食素协力合作的强度。再者,在这四或五代的新色聚里都有火界(时节),这火界在住时又能制造许多代的时节生食素八法聚。你也应辨识这些。
你也应观察身十法聚和性根十法聚里的食素在食生食素(aharaja-oja)的帮助之下,能够制造四或五代的食生食素八法聚。而这许多代新色聚里的火界都能再制造更多代的时节生食素八法聚。
眼睛的每一粒心生食素八法聚里也都有食素。这心生食素(cittaja-oja)在食生食素的帮助之下,能制造二或三代的食生食素八法聚。这些新色聚里的火界也能制造许多代的时节生食素八法聚。
以辨识眼处时所叙述同样的方法,你可以辨识其他五处里所有的色法。
结论
今天,我只是就如何分析色聚作了一个非常简短的概论,实际修行时还牵涉到更多,在此我没有时间详述。例如:详尽的修法需要分析身体的四十二个部份 ,即:二十个地界显著的部份、十二个水界显著的部份、四个火界显著的部份、六个风界显著的部份。这些在《中部?界分别经Dhatuvibhavga Sutta, Majjhima Nikaya》中提到。如果想了解如何修行,你应当亲近适当的老师,藉著有系统的修行,你将逐渐熟练于辨识四种原因产生的色聚:业生、心生、时节生、食生。总结如下:
一、在你见到色聚之前,先辨识地、水、火、风这四界,培育定力达到近行定。
二、在你见到色聚时,应当分析它们以便能见到每一种色聚中所有的色法,例如:地、水、火、风、颜色、香、味、食素、命根、眼净色。
三、简略的修法是:先辨识六处当中一处里所有种类的色法,然后辨识六处里所有种类的色法。详尽的修法是:辨识身体四十二个部份中所有种类的色法。
色业处的讲座到此结束,在下次讲座中我将解说如何辨识名法(名业处)。


[附注]:四十二身分(四界分别观与色业处的详尽法)
二十个地界显著的部份:
1. 头发(kesa)
2. 体毛(loma)
3. 指甲(nakha)
4. 牙齿(danta)
5. 皮肤(taco)
6. 肉(mamsam)
7. 腱(naharu)
8. 骨(atthi)
9. 骨髓(atthimibjam)
10. 肾(vakkam)
11. 心脏(hadayam)
12. 肝(yakanam)
13. 膜(kilomakam)
14. 脾(pihakam)
15. 肺(papphasam)
16. 肠(antam)
17. 肠间膜(antagunam)
18. 胃中物(udariyam)
19. 粪(karisam)
20. 脑(matthaluvgam)
十二个水界显著的部份:
1. 胆汁(pittam)
2. 痰(semham)
3. 脓(pubbo)
4. 血(lohitam)
5. 汗(sedo)
6. 脂肪(medo)
7. 泪(assu)
8. 脂膏(vasa)
9. 唾(khelo)
10. 涕(sivghanika)
11. 关节滑液(lasika)
12. 尿(muttam)



四个火界显著的部份:
1. 间隔性发烧之火(santappana-tejo),
2. 导致成熟和老化之火(jirana-tejo),
3. 普通发烧之火(daha-tejo),
4. 消化之火(pacaka-tejo),
六个风界显著的部份:
1. 上升风(uddhavgama-vata),
2. 下降风(adhogama-vata),
3. 腹内肠外风(kucchisaya-vata),
4. 肠内风(kotthasaya-vata),
5. 于肢体内循环之风(avgamavganusarino-vata),
6. 入息与出息(assasa-passasa)。





==============================
第四講

如何辨識色法
前言
今天,我要解說如何從四界 分別觀及對各種色法的分析下手,開始修行觀禪。禪修者有兩條修行觀禪的路徑:第一條路徑是先修行止禪(如:安般念)達到禪那,然後進一步修行觀禪。第二條路徑是以四界分別觀培育專注力達到近行定,然後就直接修行觀禪 。在緬甸的帕奧禪林,這兩條路徑我都教授。然而,無論依循那一條路徑,在開始修行觀禪之前,禪修者都必須修行四界分別觀。
如何修行四界分別觀
在巴利聖典中記載兩種修行四界分別觀的方法,即:簡略法與詳盡法。簡略法乃是針對利慧者說的,而詳盡法 乃是針對修行簡略法有困難者說的。佛陀在《大念處經Mahasatipatthana Sutta》中教導簡略法:
「比丘如此觀察其身,無論此身如何被擺置或安放,都只是由各種界組成的:『在此身中,只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清淨道論‧第十一品‧第四一至四三段Visuddhimagga, Ch.XI, para.41-43》更進一步地解釋:「因此,先說想修行此業處的利慧者,獨居靜處,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物質構成的全身:『在此身中,堅硬性或粗糙性的是地界;流動性或黏結性的是水界;遍熟性或暖熱性的是火界;推動性或支持性的是風界。』他應當如此注意觀察諸界,並一再地憶念:『地界、水界、火界、風界』。也就是說,只是各種界的組合,不是一個有情,也沒有靈魂。當他這樣精進修行,不久之後,他的定力就會生起,此定力因為照見各種界差別的智慧而得以增強。因為此定力以各種元素作為對象,所以它只是近行定,而尚未達到安止定。」
「或者,正如舍利弗尊者所說身體的四個部位,顯示在四界之中並無任何有情,即:『當一個空間被骨、腱、肉、皮所包圍時,於是稱它為色(rupa物質)。』(M.1.p.190)他應當逐一地剖析它們,用智慧的手來分開它們,以上述的方法來辨識,即:『在此身中,堅硬性……它只是近行定,而尚未達到安止定。』」
以帕奧禪林所教導的方法,辨識全身中四界的十二個特相:
一、地界的六個特相:硬、粗、重、軟、滑、輕。
二、水界的兩個特相:流動、黏結。
三、火界的兩個特相:熱、冷。
四、風界的兩個特相:支持、推動。

若要修行四界分別觀,首先你應逐一地辨識四界的十二種特相或性質。對於初學者,一般先教導較易辨識的特相,較難辨識的特相則留待於後。通常教導的先後順序是:推動、硬、粗、重、支持、軟、滑、輕、熱、冷、流動、黏結。辨識每一種特相時,應先在身體的某個部位辨識到它,然後嘗試在全身各部位辨識它。
一、開始辨識「推動」時,你可以經由觸覺來注意呼吸時頭部中央所感受到的推動。能夠辨識推動之後,應當專注於它,直到你的心能很清楚地認識它。然後,你應轉移注意力到附近的另一個身體部位,辨識那裡的推動。如此,慢慢地,你將能先辨識頭部的推動、然後頸部、軀體、手臂、腿乃至腳。必須如此一再地重複許多次,直到無論將注意力放在身體的那個部位,你都能很容易地感覺到推動。
如果不容易在頭部中央辨識到呼吸的推動,那麼,嘗試辨識呼吸時胸部擴張的推動,或腹部移動時的推動。如果這些地方的推動不明顯,嘗試辨識心跳時脈搏的推動,或其他任何形式明顯的推動;有移動的地方就有推動。無論從那個部位開始辨識,必須繼續慢慢地培育透視力,使你在全身各處都能辨識到推動。儘管某些部位的推動很明顯,某些部位的推動很微弱,但是推動確實存在全身的每一個部位。
二、當你對自己能如此辨識感到滿意之後,可以嘗試辨識「硬」。首先,在牙齒辨識硬的特相:將上下牙齒咬在一起,以便感覺它的堅硬;然後把咬緊的牙齒放鬆,再去感覺牙齒的堅硬。能夠清楚地感覺到硬之後,以辨識推動時同樣的方法,有系統地從頭到腳辨識全身的硬,但不要故意將身體繃緊。
能夠辨識全身硬的特相之後,你應再度辨識全身推動的特相。辨識了全身從頭到腳的推動之後,接著辨識全身從頭到腳的硬。如此交替地辨識推動與硬,一遍又一遍,重複許多次,直到熟練滿意為止。
三、然後嘗試辨識「粗」。以舌面磨擦牙齒的尖端,或以一手磨擦另一手臂的皮膚,感覺粗糙的特相。然後像前面一樣有系統地辨識全身的粗。如果不能感覺到粗,你應重複辨識推動與硬,就會辨識到粗與它們在一起。當你能辨識粗之後,繼續辨識全身從頭到腳的推動、硬、粗,一次辨識一種,不斷重複,直到熟練滿意為止。
四、然後你應辨識全身的「重」。將雙手重疊,放在膝上,感覺上面的手是重的;或將頭垂向前,感覺頭的重。有系統地修行,直到你能在全身各處辨識到重。然後繼續逐一地辨識全身的四種特相:推動、硬、粗、重,直到熟練滿意為止。
五、然後你應辨識全身的「支持」。先放鬆背部使身體稍微向前彎曲,然後再挺直身體,保持豎立。保持身體挺直、靜止、豎立的力量就是支持。繼續有系統地修行,直到能夠辨識全身從頭到腳的支持。若如此做有困難,你應嘗試在辨識支持的同時也辨識硬,因為這樣能比較容易辨識到支持。能夠輕易地辨識支持之後,你應辨識全身的推動、硬、粗、重、支持。
六、能辨識這五種特相之後,藉著以舌頭輕壓嘴唇的內側,可以感受到「軟」。放鬆你的身體,並且有系統地修行,直到能夠辨識全身的軟。然後你應逐一地辨識全身的推動、硬、粗、重、支持、軟。
七、接著,潤濕你的嘴唇,然後以舌頭在嘴唇上左右滑動,你能辨識到「滑」。如上述那樣修行,直到能夠辨識全身的滑。然後在全身逐一地辨識七種特相。
八、接著,上下地彎動一根指頭,感覺它的「輕」。修行直到能辨識全身的輕。然後辨識全身的八種特相。
九、接著辨識全身的「熱」,通常這是很容易做到的。
十、接著在吸氣時感覺進入鼻孔氣息的「冷」,然後有系統地辨識全身的冷。現在你能辨識十種特相。
註:以上十種特相都是可以直接由觸覺得知的;然而,最後的流動與黏結這兩種特相只能根據其他十種特相推理而得知。這就是為什麼要將它們留在最後才教授的理由。
十一、要辨識「黏結」,你應覺察身體如何藉著皮膚、肌肉、腱而凝結在一起。血液靠皮膚包圍而維持在身內,猶如氣球中的水一樣。如果沒有黏結的作用,身體將分裂成碎片或顆粒。將人體粘附在地面的地心引力也是黏結的作用。如果黏結不明顯的話,你應重複逐一地在全身辨識前面的十種特相。熟練之後,你會發現黏結的特相也變得很清楚。萬一黏結還是不清楚,你應一再地只注意推動與硬這兩種特相。最後,你會感覺全身好像被一捆繩子綁住一樣,這就是黏結的特相。
十二、要辨識「流動」,你應覺察唾液進入口中的流動、血管中血液的流動、空氣進入肺部的流動、或熱氣在全身的流動。萬一流動的特相沒有變得清楚,你應在辨識它的同時也辨識冷、熱或推動,於是你將能辨識到流動。
能夠在全身從頭到腳很清楚地辨識到所有十二種特相之後,你應繼續以如此的順序一再地辨識它們。對自己能這麼做感到很滿意之後,你應將順序重新排列成前面最初談到的那種,即:硬、粗、重、軟、滑、輕、流動、黏結、熱、冷、支持、推動。以這樣的順序從頭到腳逐一地辨識每一種特相,直到你能辨識得相當快速,一分鐘內大約三轉。
如此修行之時,某些禪修者的諸界會失去平衡。有些界會變得過強且令人難以忍受,尤其是硬、熱與推動。如果這種情況發生,你應將較多的注意力放在與過強者相對立的特相上,並繼續那樣培育定力。如此可以再將諸界平衡,這就是最初要教導十二種特相的理由。當諸界平衡時,就比較容易培育定力。
平衡諸界時相對立的特相是:硬與軟;粗與滑;重與輕;流動與黏結;熱與冷;支持與推動。
假使一對當中的一個特相過強,可以多注意與它相對立的特相來平衡它。例如:當流動過強時,可以多注意黏結;當支持過強時,可以多注意推動。其餘各對也以同樣的方法處理。
當你已清楚地辨識全身的十二種特相,而且能辨識得相當快速(一分鐘內大約三轉)時,你應同時遍觀全身:好像你正從兩肩後面向前遍視全身,或好像從頭頂上向下遍視全身。為了保持心專注與平靜,你不應像前面那樣將注意力從身體的一個部位轉移到另一個部位,而應將全身當作一個整體,逐一地遍觀全身的十二的特相。當你熟練到幾乎可以同時遍觀十二個特相時,應當將它們分成四組:同時辨識前六種特相時,默念它們為地界;同時辨識接著的兩種特相時,默念它們為水界;同時辨識接著的兩種特相時,默念它們為火界;同時辨識最後的兩種特相時,默念它們為風界。繼續如此辨識它們為地、水、火、風……以便使心平靜及獲得定力。不斷重複地修行百次、千次乃至百萬次。但這時某些禪修者會感到緊繃及諸界失去平衡。若是如此,禪修者應放鬆身心,並運用上述的方法平衡諸界中的對立特相。
《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的註釋還提到,以十種方法專注來培育定力,即:有次第、不太快、不太慢、避開干擾、跨越觀念、捨棄不清晰的、辨明諸相、以及依據《增上心經Adhicitta Sutta》、《無上清涼經Anuttarasitibhava Sutta》及《覺支經Bojjhavga Sutta》的方法修行。
一、有次第(anupubbato):這裡的次第指的是佛陀教導的順序,即:地、水、火、風。
二、不太快(natisighato):否則四界將不清晰。
三、不太慢(natisanikato):否則無法修完
四、避開干擾(vikkhepapatibahanato):保持心只專注於禪修的對象(四界),不讓它轉移到其他對象。
五、跨越觀念(pabbattisamatikkamanato):不應只是心念「地、水、火、風」而已,同時要注意它們所代表的真實內涵,即:硬、粗、重、軟、滑、輕、流動、黏結、熱、冷、支持與推動。
六、捨棄不清晰的(anupatthanamubcanato):在你熟練於辨識所有十二種特相之後,而分成四組而培育專注力時,可以暫時捨棄不清晰的特相。然而,如果這樣會導致諸界失去平衡而產生痛或緊,那麼就不適合如此做。此外,對於每一界你應至少保留一種特相,不能只以三界、二界或一界修行四界分別觀。最好是所有十二種特相都清晰,而不捨棄任何特相。
七、辨明諸相(lakkhanato):當你開始禪修,而每一界的自性相(sabhava-lakkhana)還不清晰時,也可以專注於它們的作用;當定力較佳時,你應專注於每一界的自性相,即:地界的硬與粗;水界的流動;火界的熱與冷;風界的支持 。此時你將只照見各種界,並且照見它們既不是「人」,也不是「我」。
八、九、十:註釋中還建議依據(八)《增上心經Adhicitta Sutta》、(九)《無上清涼經Anuttarasitibhava Sutta》、(十)《覺支經Bojjhavga Sutta》來修行。這三部經教導禪修者平衡信、精進、念、定、慧五根(indriya),以及平衡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七覺支。
繼續以四界分別觀培育定力,並且趨向於近行定(upacara-samadhi)時,你將見到不同種類的光。對於某些禪修者而言,剛開始的光是猶如煙一般的灰色。若繼續辨識灰光中的四界,它將變得白若棉花,然後白亮得有如雲朵。此時,你的全身會呈現為一團白色的物體。繼續辨識白色物體中的四界,你將發現它變得透明晶瑩,猶如冰塊或玻璃。
這種明淨的色法(透明的物質)乃是五根,我們稱之為「淨色」(pasada)。在這五種淨色 當中,身淨色(kaya-pasada)遍佈於全身。在此階段,身淨色、眼淨色、耳淨色、鼻淨色與舌淨色看起來像透明的團塊,這是因為你還未能破除相續、組合及作用這三種密集(ghana)的緣故。
繼續辨識此透明體中的四界,你將發現它閃耀與放射光芒。當你能持續地專注於此光至少半小時,即已達到近行定。這時,你應當在此光的幫助之下,注意透明體內的小空間。你將發現透明體粉碎成許多微粒,這些微粒稱為色聚(rupa-kalapa)。達到此階段時,稱為心清淨(citta-visuddhi)。你可以藉著分析這些色聚而進一步培育見清淨(ditthi-visuddhi)。
在解釋如何修行觀禪之前,我應當舉出禪那與近行定的實修利益。修行觀禪時必須辨識許許多多的法,疲勞可能因而產生。當感到疲累時,能休息一陣子是很好的。在《中部‧雙尋經 Dvedhavitakka Sutta, Majjhima Nikaya》的註釋舉了一個譬喻來說明以禪那作為休息處的情況:在戰爭當中,有時士兵們感到疲勞,然而敵人還很強盛,無數的飛箭不斷射來。此時,疲勞的士兵們可以撤退到碉堡中休息。在碉堡堅壁的掩護下,不會受敵人飛箭的危害。他們可以休息到疲勞消除,體力恢復之後才離開碉堡,回到沙場作戰。對於止行者,禪那就像一座碉堡,是修行觀禪時的休息處。對於沒有禪那而直接修行四界分別觀的純觀行者,他可以近行定作為休息處。休息到恢復清新與活力之後,他們可以回到觀禪之戰場,繼續觀照。這就是擁有休息處的利益。
現在我應當從如何分析色聚開始解釋如何修行觀禪。
如何分析色聚
色聚有兩種,即明淨(透明)色聚與非明淨(不透明)色聚。含有淨色(pasada-rupa)(五淨色中的任何一種)的色聚才是明淨,其他的色聚都是非明淨。
首先應當辨識個別明淨與非明淨色聚裡的地、水、火、風四界。你會發現這些色聚非常迅速地在生滅,而你還無法分析它們,因為你還看到色聚是有體積的微小粒子。由於還未破除三種密集 ,即:相續密集(santati-ghana)、組合密集(samuha-ghana)與功用密集(kicca-ghana),所以你還停留在概念 (pabbatti施設法;假想法)的領域,尚未達到究竟法(paramattha勝義法;根本真實法)的境界。
由於還未破除組合與形狀的概念,所以還有小粒或小塊的概念存在。如果不更進一步地分析各種界(dhatu),反而以觀照這些色聚的生滅來修行觀禪,那麼,你只是對著概念修行觀禪而已(不是真正的觀禪)。所以必須更進一步分析色聚,直到你能在單獨一粒色聚中見到四界,如此做乃是為了見到究竟法。
如果因為色聚極度迅速的生滅,使你無法辨識單一粒色聚裡的四界,那麼你應該忽視它們的生滅。這就好像與不想見的人不期而遇時,裝作沒看到或沒注意到他一樣。不去理會生滅,而只是專注於辨識單一粒色聚裡的四界。正因為禪定的力量,才使你能夠忽視色聚的生滅。
若還不能成功,那麼你應同時注意全身的硬,然後再注意單一粒色聚裡的硬,如此一再交替地辨識,直到能清楚地辨識單一粒色聚裡的硬。然後對地界的其他特相及水界、火界、風界的特相也都應當逐一地如此修行。應當如此辨識明淨與非明淨色聚裡的四界。
成功後,你即可逐一地辨識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與心臟裡諸色聚的四界。應當辨識這六處裡明淨與非明淨色聚中的四界。
每一粒色聚中至少含有八種色法;它們稱為「八不離色」,即:地、水、火、風、顏色、香、味與食素。辨識六處裡明淨與非明淨色聚中的地、水、火、風這四界之後,你也應辨識它們的顏色、香、味與食素。
顏色(vanna):每一粒色聚裡都有,它是色所緣(ruparammana視覺的對象)。此色法非常容易辨識。
香,或氣味(gandha):每一粒色聚裡都有。應當辨識鼻淨色與有分心兩者。首先辨識鼻子裡的四界,你將很容易地看到鼻淨色。必須在鼻子裡正確的色聚中才能看到鼻淨色。
當你能成功地辨識六處裡明淨與非明淨色聚中的四界時,就能很容易地看到明亮的有分心(即:意門manodvara),它存在心臟裡,以心處(hadayavatthu心所依處)為依靠。心處是由稱為「心色十法聚」 或「心色為第十個色法的色聚」(hadaya-dasaka-kalapa)的非明淨色聚組成的。
辨識鼻淨色與有分心之後,你可以選一粒色聚來辨識它的香。香是一種可由鼻識或意識認知的法(dhamma事物;現象)。鼻識依靠鼻淨色而生起;意識則緣於有分心生起,而有分心本身依靠心色。這是為何想要辨識色聚裡的香時,必須先辨識這過程當中的鼻淨色與有分心的理由。
味(rasa滋味):每一粒色聚裡都有。在辨識舌淨色與有分心之後,選一粒色聚來辨識它的味,可以從辨識舌頭上唾液的味開始。與上述的香情況相似,味是一種可由舌識或意識認知的對象,所以舌淨色與有分心兩者都必須辨識。
《迷惑冰消》(Sammohavinodani)中提到:sabbopi panessapabhedo manodvarika-javaneyeva labhati。這顯示可以只憑意識來認知色聚中的顏色、香與味。當禪修工夫還未深時,你用鼻識與舌識來協助自己學習如何以意識認知香與味;當禪修工夫深且強時,你就能夠只以意識去認知香與味。
食素(oja營養素):每一粒色聚裡都有。有四種食素,即:由業(kamma)、心(citta)、時節(utu火界)或食物(ahara)所產生。透視到任何一粒色聚裡,你都可以找到食素,並且能見到從這食素一再地生出許多色聚。
辨識色聚中這八種基本的色法之後,你應嘗試辨識特定色聚中其他種類的色法。
命根(jivita):這是維持業生色生命的色法。在心生色聚、時節生色聚與食生色聚裡沒有命根,只有業生色聚裡才有命根。明淨色聚都只由業產生,所以應當先在明淨色聚裡找命根。你應辨識一粒明淨色聚裡的八不離色,然後尋找命根。命根只維持同一粒色聚裡其他色法的生命,不維持其他色聚裡色法的生命。
辨識明淨色聚裡的命根之後,你也應嘗試辨識非明淨色聚裡的命根。身體中有三種非明淨色聚含有命根:一種是「心色十法聚」(hadaya-dasaka-kalapa),它只存在心臟;另外兩種是遍佈全身的「性根十法聚」 (bhava-dasaka-kalapa)和「命根九法聚」 (jivita-navaka-kalapa)。因此,若你能在心臟以外身體某處的非明淨色聚中看到命根,你就知道該色聚肯定只是性根十法聚或命根九法聚。為了分別這兩種色聚,你必須能夠辨識性根色。
性根色(bhava-rupa):它存在全身六處的非明淨色聚中。辨識明淨與非明淨色聚中的命根之後,你應在有命根的非明淨色聚裡找性根色。若你找到性根色,則那粒色聚即是性根十法聚(bhava-dasaka-kalapa),而不是命根九法聚(jivita-navaka-kalapa)。男性只有男根色,女性只有女根色。男根色是令你知道「這是男人」的素質,女根色是令你知道「這是女人」的素質。當你能夠辨識性根色之後,繼續在全身六處,即:眼、耳、鼻、舌、身與心臟的色聚裡尋找性根色。
心色(hadaya-rupa心所依處色):這是支持意界(mano-dhatu)和意識界(manovibbana-dhatu)的色法。意界是五門轉向心及領受心。意識界包括除了意界及眼、耳、鼻、舌與身這五識以外其他所有的心識。心色(或心所依處色)是意界和意識界產生的地方,它的特相是作為意界和意識界依靠的色法。
要辨識心色時,先使心專注於有分心,然後彎動一根手指,注意觀察想要彎手指的心會在有分心裡生起。然後觀察那樣的心依靠什麼色法而生起。該色法稱為心色,它存在心色十法聚中。你也應辨識與心色同在一粒色聚裡的其他九種色法。
如何分析淨色
眼睛裡有六種色聚,它們就好像米粉和麵粉摻雜在一起似的。在眼睛裡有兩種淨色摻雜在一起,即:眼淨色和身淨色。這意味著「眼十法聚」 (cakkhu-dasaka-kalapa)和「身十法聚」 (kaya-dasaka-kalapa)是摻雜在一起的。含有身淨色的身十法聚遍佈全身六處,它在眼睛裡與眼十法聚摻雜散置;在耳朵裡與耳十法聚 (sota-dasaka-kalapa)摻雜散置;在鼻子裡與鼻十法聚 (ghana-dasaka-kalapa)摻雜散置;在舌頭裡與舌十法聚 (jivha-dasaka-kalapa)摻雜散置;以及在心臟裡與心色十法聚(hadaya-dasaka-kalapa)摻雜散置。含有性根的性根十法聚也是遍佈全身六處,它也與明淨色聚摻雜散置在一起。為了辨識它們,你必須先分析明淨色聚中的淨色。
一、眼淨色(cakkhu-pasada):眼淨色對顏色(色塵)的撞擊敏感,而身淨色則對接觸物(觸塵)的撞擊敏感。這種對於對象(所緣)敏感性的差異令你能夠辨析那一個是眼淨色,那一個是身淨色。首先辨識眼睛裡的四界,再分析一粒明淨色聚裡的十個色法,特別注意其中的淨色,然後看離眼睛稍遠處一群色聚的顏色。如果那顏色撞擊你選擇看的淨色,那麼該淨色即是眼淨色,含有該眼淨色的色聚即是眼十法聚;如果它不撞擊該淨色,那麼該淨色即不是眼淨色,而肯定是身淨色,因為在眼睛裡只有兩種淨色。
二、身淨色(kaya-pasada):身淨色對觸塵的撞擊敏感。觸塵即是地、火與風這三界。先分析一粒明淨色聚裡的十個色法,特別注意其中的淨色,然後再看近處一群色聚裡地界、或火界、或風界的某一特相。如果那特相撞擊你選擇看的淨色,那麼該淨色即是身淨色,含有該身淨色的色聚即是身十法聚。以辨識眼睛裡身十法聚同樣的方法,你應辨識耳朵、鼻子、舌頭、身體與心臟裡的身十法聚。
三、耳淨色(sota-pasada):耳淨色對聲音(聲塵)的撞擊敏感。辨識耳朵裡的四界,再分析一粒明淨色聚裡的色法,然後再聽聲音。若你見到那聲音撞擊你選擇看的淨色,那麼該淨色即是耳淨色,含有該耳淨色的色聚即是耳十法聚。辨識身十法聚的方法如同上述。
四、鼻淨色(ghana-pasada):鼻淨色對氣味(香塵)的撞擊敏感。先辨識鼻子裡的四界,再分析一粒明淨色聚裡的色法,然後嗅近處一群色聚的氣味。如果你見到那氣味撞擊你選擇看的淨色,那麼該淨色即是鼻淨色,含有該鼻淨色的色聚即是鼻十法聚。
五、舌淨色(jivha-pasada):舌淨色對滋味(味塵)的撞擊敏感。先辨識舌頭裡的四界,再分析一粒明淨色聚裡的色法,然後嚐近處一群色聚的味。如果見到那味撞擊你選擇看的淨色,那麼該淨色即是舌淨色,含有該舌淨色的色聚即是舌十法聚。
身十法聚和性根十法聚在所有六處裡都有,所以必須依次地在每一處辨識它們。
眼睛裡的五十四種色法
眼睛裡有六種色聚,一共有五十四種色法(10+10+10+8+8+8):
一、 眼十法聚:對顏色的撞擊敏感,由業產生;
二、 身十法聚:對接觸物(地界、火界與風界)的撞擊敏感,由業所產生;
三、 性根十法聚:為非明淨色聚,由業產生;
四、 心生食素八法聚(cittaja-ojatthamaka-kalapa):為非明淨色聚,由心產生;
五、 時節生食素八法聚(utuja-ojatthamaka-kalapa):為非明淨色聚,由時節產生;
六、 食生食素八法聚(aharaja-ojatthamaka-kalapa):為非明淨色聚,由食物產生。

我已經舉例說明如何辨識這六種色聚當中的前三種。後三種都是包含地、水、火、風、顏色、香、味及食素這八不離色的色聚,唯一的差別在於它們的來源不同:由心、時節或食素所生。因此,現在我將舉例說明如何辨識那些色聚由心所生、那些由時節所生、那些由食素所生。
如何辨識心生色法
在一期生命裡,除了結生心之外,依靠心臟裡心色而生起的一切心識都製造許多「心生食素八法聚」,且廣佈至全身的各處。
如果專注於有分心,你會看到許多由心色支持的心識正在持續不斷地製造色聚。若剛開始時看不清楚,可以在專注於有分心之後,上下翹動一隻手指。你會看到由於心想要移動手指而產生許多色聚,也會看到這些色聚廣佈至全身的六處。這些都是由心產生的食素八法聚,乃是非明淨色聚。
止禪心、觀禪心、道心及果心在身體內產生許多代的心生食素八法聚。這些色聚裡的火界則很持久地在體內與體外製造許多代的時節生食素八法聚。禪修之光乃是來自這些心生色聚和時節生色聚裡顏色色法(vanna-rupa)的光明。
如何辨識時節生色法
由業、心、時節或食素產生之色聚裡的火界也稱為時節(utu)。這火界能產生新一代的時節生食素八法聚(utuja-ojatthamaka-kalapa)。這些時節生食素八法聚裡也含有火界,這火界能產生許多第二代的時節生食素八法聚。若是業生色聚(如:眼十法聚)裡的火界,那麼此火界能製造四或五代的時節生色聚。這只在時節到了住時 (thiti kala)才能發生,這是色法的法則。意即它們只在住時才能產生新的色法。
如何辨識食生色法
身體中有四個部份只由時節生食素八法聚組成,即:未消化的食物、糞便、膿、尿。命根九法聚(jivita-navaka-kalapa)裡的火界稱為業生的消化之火;在此火界幫助之下,食物裡時節生食素八法聚中的食素(oja)可製造許多代的食生食素八法聚(aharaja-ojatthamaka-kalapa),且廣佈至全身六處。一天裡所吃的食物可製造食生食素八法聚長達七天之久;而天界(一天)的食物則可製造食生食素八法聚長達一或兩個月。在業生消化之火的幫助下,一天裡所吃的食物被消化而產生食生色聚,其中的食生食素在接下來的七天裡支持業生色聚、心生色聚、時節生色聚與繼起的食生色聚裡的食素。
為了觀察這些現象,你可以在用餐的時候禪修。你能見到食生色聚從口腔、咽喉、胃和腸散播至全身。先辨識在口腔、咽喉、胃和腸裡食物的四界,然後看其時節生食素八法聚裡的食素,直到看見它在業生消化之火的幫助下,製造了散播至全身的新色聚。
或者也可以在用餐後才觀察這些現象。辨識在胃或腸裡未消化食物中的四界。繼續觀察,你能看見食物裡的色聚在業生消化之火的幫助下製造了散播至全身的食生食素八法聚,這些乃是非明淨色聚。然後分析它們,並辨識每一色聚裡的八種色法,即:八不離色。
然後辨識向全身散播並到達眼睛的那些食生食素八法聚。辨識眼睛裡這些色聚中的八種色法;當知其食素是食生食素(aharaja-oja)。當此食生食素遇到眼十法聚中的業生食素時,它能幫助該業生食素製造四或五代的色聚。能製造多少代色聚決定於業生食素和食生食素協力合作的強度。再者,在這四或五代的新色聚裡都有火界(時節),這火界在住時又能製造許多代的時節生食素八法聚。你也應辨識這些。
你也應觀察身十法聚和性根十法聚裡的食素在食生食素(aharaja-oja)的幫助之下,能夠製造四或五代的食生食素八法聚。而這許多代新色聚裡的火界都能再製造更多代的時節生食素八法聚。
眼睛的每一粒心生食素八法聚裡也都有食素。這心生食素(cittaja-oja)在食生食素的幫助之下,能製造二或三代的食生食素八法聚。這些新色聚裡的火界也能製造許多代的時節生食素八法聚。
以辨識眼處時所敘述同樣的方法,你可以辨識其他五處裡所有的色法。
結論
今天,我只是就如何分析色聚作了一個非常簡短的概論,實際修行時還牽涉到更多,在此我沒有時間詳述。例如:詳盡的修法需要分析身體的四十二個部份 ,即:二十個地界顯著的部份、十二個水界顯著的部份、四個火界顯著的部份、六個風界顯著的部份。這些在《中部‧界分別經Dhatuvibhavga Sutta, Majjhima Nikaya》中提到。如果想了解如何修行,你應當親近適當的老師,藉著有系統的修行,你將逐漸熟練於辨識四種原因產生的色聚:業生、心生、時節生、食生。總結如下:
一、在你見到色聚之前,先辨識地、水、火、風這四界,培育定力達到近行定。
二、在你見到色聚時,應當分析它們以便能見到每一種色聚中所有的色法,例如:地、水、火、風、顏色、香、味、食素、命根、眼淨色。
三、簡略的修法是:先辨識六處當中一處裡所有種類的色法,然後辨識六處裡所有種類的色法。詳盡的修法是:辨識身體四十二個部份中所有種類的色法。
色業處的講座到此結束,在下次講座中我將解說如何辨識名法(名業處)。


〔附註〕:四十二身分(四界分別觀與色業處的詳盡法)
二十個地界顯著的部份:
1. 頭髮(kesa)
2. 體毛(loma)
3. 指甲(nakha)
4. 牙齒(danta)
5. 皮膚(taco)
6. 肉(mamsam)
7. 腱(naharu)
8. 骨(atthi)
9. 骨髓(atthimibjam)
10. 腎(vakkam)
11. 心臟(hadayam)
12. 肝(yakanam)
13. 膜(kilomakam)
14. 脾(pihakam)
15. 肺(papphasam)
16. 腸(antam)
17. 腸間膜(antagunam)
18. 胃中物(udariyam)
19. 糞(karisam)
20. 腦(matthaluvgam)
十二個水界顯著的部份:
1. 膽汁(pittam)
2. 痰(semham)
3. 膿(pubbo)
4. 血(lohitam)
5. 汗(sedo)
6. 脂肪(medo)
7. 淚(assu)
8. 脂膏(vasa)
9. 唾(khelo)
10. 涕(sivghanika)
11. 關節滑液(lasika)
12. 尿(muttam)



四個火界顯著的部份:
1. 間隔性發燒之火(santappana-tejo),
2. 導致成熟和老化之火(jirana-tejo),
3. 普通發燒之火(daha-tejo),
4. 消化之火(pacaka-tejo),
六個風界顯著的部份:
1. 上升風(uddhavgama-vata),
2. 下降風(adhogama-vata),
3. 腹內腸外風(kucchisaya-vata),
4. 腸內風(kotthasaya-vata),
5. 於肢體內循環之風(avgamavganusarino-vata),
6. 入息與出息(assasa-passasa)。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9.2 15:05:56    QQ:12205397  

(1633-3)  显示次数:2715(2084+631)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 主题索引
如何辨识名法
http://www.buddhastation.org/rushizhijian.html#download
http://www.buddhastation.org/book/rushi%20zhijian/14.chapter%205.doc

第五讲

如何辨识名法
前言
在上次的讲座中,我解释如何修行四界分别观,以及如何分析称为色聚的色法微粒。在这次讲座里,我要就如何辨识名法(nama-kammatthana名业处)作一些说明。在观禅(vipassana毗婆舍那)的修行中,名业处是接续在色业处之后的阶段。
首先要简略地解释《阿毗达摩Abhidhamma》的基本理论。若要了解名业处,必须先知道这些理论。
在《阿毗达摩》中,名(名法;精神)包含能认知对象的“心”与伴随著心生起的“心所”。心所有五十二种,例如:触(phassa)、受(vedana)、想(sabba)、思(cetana)、一境性(ekaggata)、命根(jivitindriya)、作意 (manasikara)等。
心总共有八十九种,可以根据它们是善、不善或无记而分类;也可以根据它们存在的界而分类:欲界(kamavacara)、色界(rupavacara)、无色界(arupavacara)或出世间(lokuttara)。另一种简单的分类是把诸心分为两种:一、心路过程心(cittavithi-citta);二、离心路过程心(vithimutta-citta),即发生于结生、有分及死亡时候的心。
心路过程有六种: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及意门心路过程,分别取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为对象。前五种心路过程合称为五门心路过程(pabcadvara-vithi);第六种称为意门心路过程(manodvara-vithi)。每一种心路过程包含一系列不同种类的心,这些心依照心的定法(cittaniyama)而以适当的次第生起。若要辨识名法,你必须依循此定法的次第去照见它们。
辨识名法之前,你必须先培育定力,无论下手处是安般念、其他止禅法门或四界分别观。如果是纯观行者,还必须先辨识色法(rupa-kammatthana色业处),然后才能辨识名法(nama-kammatthana名业处)。
名法的辨识包括四部份,即:
一、辨识内在某一门心路过程(vithi)的各种心。
二、辨识该心路过程中每一心识刹那中的所有名法。
三、逐一地辨识六门心路过程中的所有名法。
四、整体地辨识外在的名法。
如何辨识禅那心路过程
如果你已能用安般念或其他法门达到禅那,那么,辨识名法最佳的起点是辨识与禅那相应的心和心所。
这么做有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是,在培育禅那时,你已经观察五禅支,因此对于辨识与禅那相应的心所方面已经有一些经验。第二个理由是,禅那速行心(jhana-javana-citta)连续生起许多次,因此非常显著而且容易辨识。对照之下,这与欲界心路过程(kamavacara-vithi)差别悬殊。在平常的欲界心路过程中,速行心(javana)只生起七次。
因此,你可以先进入安般念初禅,出定之后,应同时辨识有分心(即意门)与安般似相。当安般似相在有分心中出现时,你可以根据禅支的个别特相来辨识五禅支。五禅支是:
一、寻(vitakka):将心投入似相;
二、伺(vicara):使心维持在似相;
三、喜(piti):喜欢似相;
四、乐(sukha):体验似相而引生的乐受或快乐;
五、一境性(ekaggata):对似相的一心专注。

继续修行,直到你能在每一个初禅速行心(javana-citta)的心识刹那中同时辨识所有五个禅支。然后,你应辨识其他名法 ,从识(vibbana)、触(phassa)或受(vedana)其中最显著的一种开始辨识。成功之后,才渐渐增加所辨识的名法,一次加上一种。于是,刚开始时你能在每一个初禅速行心中见到一种名法,接著两种、三种……直到你能见到所有三十四种名法。
然后,你应辨识在意门心路过程(manodvara-vithi)里其他每一种心识刹那中的所有名法。
初禅的意门心路过程由一连串不同功能的六种心组成。第一种是意门转向心(manodvaravajjana),在这个心识刹那里有十二个名法(此心及与它相应的十一个心所)。其余五种心各有三十四个名法,即一个心与三十三个心所。它们是:遍作心 (parikamma)、近行心 (upacara)、随顺心 (anuloma)、种姓心 (gotrabhu)及一连串的禅那速行心(jhana-javana-citta)。
要辨识这些,你必须先进入初禅,如:安般念初禅。从禅那出定之后,你应同时辨识有分心与安般似相。当该似相在有分心中出现时,你可以观察到刚才生起的禅那意门心路过程。观察在初禅心路过程中每一种不同的心的十二个或三十四个名法。
然后,你应辨识所有名法的共同特相,即:倾向并黏著对象。然后辨识它们整体为名法(nama)。
你应以同样的方法辨识与分析安般念第二禅、第三禅与第四禅的名法,以及你曾以其他法门达到的任何禅那,例如:不净观,白遍,慈心观。
然而,如果你只以四界分别观培育定力而达到近行定,那么你无法辨识禅那的名法,只能辨识该近行定的名法。首先你应再度修行四界分别观,达到近行定,此时你的身体呈现为闪耀发光的透明体。在近行定当中休息一段时间之后,以恢复活力与清新的心转向修行观禅,辨识近行定的名法。
辨识你之前已修过的所有止禅的心路过程之后,接著你应辨识欲界意门心路过程(kamavacara-manodvara-vithi)中的名法。
如何辨识欲界心路过程
如理作意与不如理作意
欲界心路过程可以是善或不善的,这决定于其“作意”是如理作意(yoniso-manasikara)或不如理作意(ayoniso-manasikara)。这两种作意是决定欲界心是善或不善的最重要因素。
如果你取一个对象,并且如实地认知它为色(rupa)、名(nama)、因或果、无常(anicca)、苦(dukkha)、无我(anatta)或不净(asubha),则你的作意是如理作意,你的速行心是善的。
如果你以概念(世俗观念)的角度来看一个对象,如:人、男人、女人、众生、金、银、或认为它是恒常、快乐、自我,则你的作意是不如理作意,你的速行心是不善的。
然而,例外的情况是,与概念相应的速行心也可以是善的,例如:修行慈心观时或实行布施时。当你亲自辨识那些心路过程时,你将见到其中的差异。
如何辨识意门心路过程
你应从辨识意门心路过程开始,因为在它里面心的种类比较少。
若要辨识欲界的善意门心路过程(kamavacara-kusala-manodvara-vithi)的名法,首先你必须辨识有分心(亦即意门),然后再看眼净色(cakkhu-pasada),以眼净色为对象。当眼净色出现在意门之时,意门心路过程就会生起。
欲界的善意门心路过程由一连串不同的三种心组成。先是有十二个名法的意门转向心(manodvaravajjana);然后是七个各有三十四、三十三或三十二个名法的速行心(javana-citta);最后是两个各有三十四、三十三、三十二、十二或十一个名法的彼所缘心 (tadarammana-citta记录心)。
以辨识禅那意门心路过程的方法,从识、受或触开始辨识欲界善意门心路过程里每一心识刹那中的名法,一次加上一种。即先见到一种名法,接著两种、三种,直到你能见到每一种心识刹那中所有不同的名法。
以同样的方法,逐一地用你在修行色业处(rupa-kamatthana)时观察的十八种真实色 与十种虚假色 (非真实色)为对象,继续辨识意门心路过程。
如何辨识五门心路过程
辨识意门心路过程之后,你应从眼门心路过程开始继续辨识五门心路过程。
要辨识眼门心路过程里每一心识刹那中的名法,你应先辨识眼净色(即眼门),接著看意门,然后同时辨识这两门。接著,注意离眼净色稍远处一群色聚的颜色。当此颜色同时显现于眼门与意门时,你将能辨识到缘取那个颜色为对象的眼门心路过程及接著生起、缘取同样那个颜色的意门心路过程。
眼门心路过程由一连串七种心组成:
一、 有十一个名法的五门转向心 (pabca- dvaravajjana)。
二、 有八个名法的眼识 (cakkhuvibbana)。
三、 有十一个名法的领受心 (sampaticchana)。
四、 有十一或十二个名法的推度心 (santirana)。
五、 有十二个名法的确定心 (votthapana)。
六、 各有三十四、三十三或三十二个名法的七个速 行心 (javana-citta)。
七、 各有三十四、三十三、三十二、十二或十一个 名法的两个彼所缘心 (tadarammana-citta)。

在此过程之后,会有一连串的有分心生起。然后生起意门心路过程 的三种心,即:一个意门转向心、七个速行心及两个彼所缘心。
辨识这两系列的心之后,你应辨识它们每一个心识刹那中的所有名法。像上述那样,从识、触或受开始,逐一地增加所辨识的名法,直到能辨识眼门与意门心路过程里每一个心识刹那中的所有名法。
接著你应辨识耳、鼻、舌与身这四门的心路过程。
至此,你已经能辨识与善心相应的名法。现在,你需要辨识与不善心相应的名法。要做到这点,只需采取与辨识善心时相同的对象,但是改用不如理作意来看待它们。
在此没有时间详细解说这些,但是我希望在此举过的例子足以使大家对名业处的内容有初步的认识。
至此,你已完成辨识名业处的首三个部份,即:
一、辨识内在某一门心路过程(vithi)的各种心。
二、辨识该心路过程中每一心识刹那中的所有名法。
三、逐一地辨识六门心路过程中的所有名法。
如何辨识外在的名法
名业处的第四个部份是辨识外在的名法。首先辨识内在的四界,然后辨识外在你所穿著衣服中的四界。你将见到衣服碎成色聚,而且你能辨识每一粒色聚里的八种色法。它们是“时节生食素八法聚”,是由外在色聚中的火界所产生。
应当交替地辨识内外的色法三或四次。然后,以禅定之光继续观察外在稍远处的色法,如:你所坐的地板。在那里,你也将能辨识到其色聚里的八种色法。交替地辨识内外的色法三或四次。逐渐扩大辨识的范围,观察你所住的建筑物、建筑物周围的区域,包括树木等,直到你能辨识外在所有无生命的色法。有时,你会发现在它们之中也有净色(透明的色法)。这是因为有昆虫或动物居住在树木、建筑物之中,而你见到的其实是这些众生的净色。
然后,你应继续辨识外在有生命的色法,即构成其他众生的身体之色法。你只辨识他们的色法,并且了解:那不是男人、女人、人或众生,只是色法而已。同时辨识外在所有的色法,接著辨识内外一切不同种类色法。
若要做到这一点,你应该观察内在与外在眼睛中的六种基本色聚,辨识它们的五十四种色法。依照同样的步骤,分析内在与外在其余五处的色法,以及其他所有种类的色法。
现在彻底完成了辨识色法,你应继续辨识内在与外在的名法。再度辨识内在的名法,先从意门心路过程开始,然后眼门心路过程等。辨识它们当中所有的名法,无论是善或不善。
然后同样地辨识外在的名法。辨识一个众生的眼净色与有分心。当一群色聚的颜色出现在这两门当中时,辨识眼门与意门心路过程。如此内在与外在交替,一再重复,修行多次。对于其余的五门也以同样的方法修行。
若你能达到禅那,则你也能辨识外在的禅那意门心路过程。若你没有禅那的经验,则无法那样做。
如此,你应逐渐地扩大辨识的范围,直到你能见到遍及无边宇宙的色法。你也应如此辨识名法,直到你能见到遍及无边宇宙的名法。最后,你应同时辨识遍及无边宇宙的名法与色法。
然后,你以智慧来确定所有的名法与色法:遍及整个宇宙,不见有众生、男人或女人,唯独只有名与色。
名业处的讲解到此完成。
禅修到此阶段,你已经培育定力,辨识内外所有的二十八种色法及你所能辨识的所有名法。
在下次的讲座中,我将解释如何修行观禅的下一个阶段:辨识缘起(paticcasamuppada)。


=========================
第五講

如何辨識名法
前言
在上次的講座中,我解釋如何修行四界分別觀,以及如何分析稱為色聚的色法微粒。在這次講座裡,我要就如何辨識名法(nama-kammatthana名業處)作一些說明。在觀禪(vipassana毗婆舍那)的修行中,名業處是接續在色業處之後的階段。
首先要簡略地解釋《阿毗達摩Abhidhamma》的基本理論。若要了解名業處,必須先知道這些理論。
在《阿毗達摩》中,名(名法;精神)包含能認知對象的「心」與伴隨著心生起的「心所」。心所有五十二種,例如:觸(phassa)、受(vedana)、想(sabba)、思(cetana)、一境性(ekaggata)、命根(jivitindriya)、作意 (manasikara)等。
心總共有八十九種,可以根據它們是善、不善或無記而分類;也可以根據它們存在的界而分類:欲界(kamavacara)、色界(rupavacara)、無色界(arupavacara)或出世間(lokuttara)。另一種簡單的分類是把諸心分為兩種:一、心路過程心(cittavithi-citta);二、離心路過程心(vithimutta-citta),即發生於結生、有分及死亡時候的心。
心路過程有六種:眼門、耳門、鼻門、舌門、身門及意門心路過程,分別取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為對象。前五種心路過程合稱為五門心路過程(pabcadvara-vithi);第六種稱為意門心路過程(manodvara-vithi)。每一種心路過程包含一系列不同種類的心,這些心依照心的定法(cittaniyama)而以適當的次第生起。若要辨識名法,你必須依循此定法的次第去照見它們。
辨識名法之前,你必須先培育定力,無論下手處是安般念、其他止禪法門或四界分別觀。如果是純觀行者,還必須先辨識色法(rupa-kammatthana色業處),然後才能辨識名法(nama-kammatthana名業處)。
名法的辨識包括四部份,即:
一、辨識內在某一門心路過程(vithi)的各種心。
二、辨識該心路過程中每一心識剎那中的所有名法。
三、逐一地辨識六門心路過程中的所有名法。
四、整體地辨識外在的名法。
如何辨識禪那心路過程
如果你已能用安般念或其他法門達到禪那,那麼,辨識名法最佳的起點是辨識與禪那相應的心和心所。
這麼做有兩個理由:第一個理由是,在培育禪那時,你已經觀察五禪支,因此對於辨識與禪那相應的心所方面已經有一些經驗。第二個理由是,禪那速行心(jhana-javana-citta)連續生起許多次,因此非常顯著而且容易辨識。對照之下,這與欲界心路過程(kamavacara-vithi)差別懸殊。在平常的欲界心路過程中,速行心(javana)只生起七次。
因此,你可以先進入安般念初禪,出定之後,應同時辨識有分心(即意門)與安般似相。當安般似相在有分心中出現時,你可以根據禪支的個別特相來辨識五禪支。五禪支是:
一、尋(vitakka):將心投入似相;
二、伺(vicara):使心維持在似相;
三、喜(piti):喜歡似相;
四、樂(sukha):體驗似相而引生的樂受或快樂;
五、一境性(ekaggata):對似相的一心專注。

繼續修行,直到你能在每一個初禪速行心(javana-citta)的心識剎那中同時辨識所有五個禪支。然後,你應辨識其他名法 ,從識(vibbana)、觸(phassa)或受(vedana)其中最顯著的一種開始辨識。成功之後,才漸漸增加所辨識的名法,一次加上一種。於是,剛開始時你能在每一個初禪速行心中見到一種名法,接著兩種、三種……直到你能見到所有三十四種名法。
然後,你應辨識在意門心路過程(manodvara-vithi)裡其他每一種心識剎那中的所有名法。
初禪的意門心路過程由一連串不同功能的六種心組成。第一種是意門轉向心(manodvaravajjana),在這個心識剎那裡有十二個名法(此心及與它相應的十一個心所)。其餘五種心各有三十四個名法,即一個心與三十三個心所。它們是:遍作心 (parikamma)、近行心 (upacara)、隨順心 (anuloma)、種姓心 (gotrabhu)及一連串的禪那速行心(jhana-javana-citta)。
要辨識這些,你必須先進入初禪,如:安般念初禪。從禪那出定之後,你應同時辨識有分心與安般似相。當該似相在有分心中出現時,你可以觀察到剛才生起的禪那意門心路過程。觀察在初禪心路過程中每一種不同的心的十二個或三十四個名法。
然後,你應辨識所有名法的共同特相,即:傾向並黏著對象。然後辨識它們整體為名法(nama)。
你應以同樣的方法辨識與分析安般念第二禪、第三禪與第四禪的名法,以及你曾以其他法門達到的任何禪那,例如:不淨觀,白遍,慈心觀。
然而,如果你只以四界分別觀培育定力而達到近行定,那麼你無法辨識禪那的名法,只能辨識該近行定的名法。首先你應再度修行四界分別觀,達到近行定,此時你的身體呈現為閃耀發光的透明體。在近行定當中休息一段時間之後,以恢復活力與清新的心轉向修行觀禪,辨識近行定的名法。
辨識你之前已修過的所有止禪的心路過程之後,接著你應辨識欲界意門心路過程(kamavacara-manodvara-vithi)中的名法。
如何辨識欲界心路過程
如理作意與不如理作意
欲界心路過程可以是善或不善的,這決定於其「作意」是如理作意(yoniso-manasikara)或不如理作意(ayoniso-manasikara)。這兩種作意是決定欲界心是善或不善的最重要因素。
如果你取一個對象,並且如實地認知它為色(rupa)、名(nama)、因或果、無常(anicca)、苦(dukkha)、無我(anatta)或不淨(asubha),則你的作意是如理作意,你的速行心是善的。
如果你以概念(世俗觀念)的角度來看一個對象,如:人、男人、女人、眾生、金、銀、或認為它是恆常、快樂、自我,則你的作意是不如理作意,你的速行心是不善的。
然而,例外的情況是,與概念相應的速行心也可以是善的,例如:修行慈心觀時或實行布施時。當你親自辨識那些心路過程時,你將見到其中的差異。
如何辨識意門心路過程
你應從辨識意門心路過程開始,因為在它裡面心的種類比較少。
若要辨識欲界的善意門心路過程(kamavacara-kusala-manodvara-vithi)的名法,首先你必須辨識有分心(亦即意門),然後再看眼淨色(cakkhu-pasada),以眼淨色為對象。當眼淨色出現在意門之時,意門心路過程就會生起。
欲界的善意門心路過程由一連串不同的三種心組成。先是有十二個名法的意門轉向心(manodvaravajjana);然後是七個各有三十四、三十三或三十二個名法的速行心(javana-citta);最後是兩個各有三十四、三十三、三十二、十二或十一個名法的彼所緣心 (tadarammana-citta記錄心)。
以辨識禪那意門心路過程的方法,從識、受或觸開始辨識欲界善意門心路過程裡每一心識剎那中的名法,一次加上一種。即先見到一種名法,接著兩種、三種,直到你能見到每一種心識剎那中所有不同的名法。
以同樣的方法,逐一地用你在修行色業處(rupa-kamatthana)時觀察的十八種真實色 與十種虛假色 (非真實色)為對象,繼續辨識意門心路過程。
如何辨識五門心路過程
辨識意門心路過程之後,你應從眼門心路過程開始繼續辨識五門心路過程。
要辨識眼門心路過程裡每一心識剎那中的名法,你應先辨識眼淨色(即眼門),接著看意門,然後同時辨識這兩門。接著,注意離眼淨色稍遠處一群色聚的顏色。當此顏色同時顯現於眼門與意門時,你將能辨識到緣取那個顏色為對象的眼門心路過程及接著生起、緣取同樣那個顏色的意門心路過程。
眼門心路過程由一連串七種心組成:
一、 有十一個名法的五門轉向心 (pabca- dvaravajjana)。
二、 有八個名法的眼識 (cakkhuvibbana)。
三、 有十一個名法的領受心 (sampaticchana)。
四、 有十一或十二個名法的推度心 (santirana)。
五、 有十二個名法的確定心 (votthapana)。
六、 各有三十四、三十三或三十二個名法的七個速 行心 (javana-citta)。
七、 各有三十四、三十三、三十二、十二或十一個 名法的兩個彼所緣心 (tadarammana-citta)。

在此過程之後,會有一連串的有分心生起。然後生起意門心路過程 的三種心,即:一個意門轉向心、七個速行心及兩個彼所緣心。
辨識這兩系列的心之後,你應辨識它們每一個心識剎那中的所有名法。像上述那樣,從識、觸或受開始,逐一地增加所辨識的名法,直到能辨識眼門與意門心路過程裡每一個心識剎那中的所有名法。
接著你應辨識耳、鼻、舌與身這四門的心路過程。
至此,你已經能辨識與善心相應的名法。現在,你需要辨識與不善心相應的名法。要做到這點,只需採取與辨識善心時相同的對象,但是改用不如理作意來看待它們。
在此沒有時間詳細解說這些,但是我希望在此舉過的例子足以使大家對名業處的內容有初步的認識。
至此,你已完成辨識名業處的首三個部份,即:
一、辨識內在某一門心路過程(vithi)的各種心。
二、辨識該心路過程中每一心識剎那中的所有名法。
三、逐一地辨識六門心路過程中的所有名法。
如何辨識外在的名法
名業處的第四個部份是辨識外在的名法。首先辨識內在的四界,然後辨識外在你所穿著衣服中的四界。你將見到衣服碎成色聚,而且你能辨識每一粒色聚裡的八種色法。它們是「時節生食素八法聚」,是由外在色聚中的火界所產生。
應當交替地辨識內外的色法三或四次。然後,以禪定之光繼續觀察外在稍遠處的色法,如:你所坐的地板。在那裡,你也將能辨識到其色聚裡的八種色法。交替地辨識內外的色法三或四次。逐漸擴大辨識的範圍,觀察你所住的建築物、建築物周圍的區域,包括樹木等,直到你能辨識外在所有無生命的色法。有時,你會發現在它們之中也有淨色(透明的色法)。這是因為有昆蟲或動物居住在樹木、建築物之中,而你見到的其實是這些眾生的淨色。
然後,你應繼續辨識外在有生命的色法,即構成其他眾生的身體之色法。你只辨識他們的色法,並且了解:那不是男人、女人、人或眾生,只是色法而已。同時辨識外在所有的色法,接著辨識內外一切不同種類色法。
若要做到這一點,你應該觀察內在與外在眼睛中的六種基本色聚,辨識它們的五十四種色法。依照同樣的步驟,分析內在與外在其餘五處的色法,以及其他所有種類的色法。
現在徹底完成了辨識色法,你應繼續辨識內在與外在的名法。再度辨識內在的名法,先從意門心路過程開始,然後眼門心路過程等。辨識它們當中所有的名法,無論是善或不善。
然後同樣地辨識外在的名法。辨識一個眾生的眼淨色與有分心。當一群色聚的顏色出現在這兩門當中時,辨識眼門與意門心路過程。如此內在與外在交替,一再重複,修行多次。對於其餘的五門也以同樣的方法修行。
若你能達到禪那,則你也能辨識外在的禪那意門心路過程。若你沒有禪那的經驗,則無法那樣做。
如此,你應逐漸地擴大辨識的範圍,直到你能見到遍及無邊宇宙的色法。你也應如此辨識名法,直到你能見到遍及無邊宇宙的名法。最後,你應同時辨識遍及無邊宇宙的名法與色法。
然後,你以智慧來確定所有的名法與色法:遍及整個宇宙,不見有眾生、男人或女人,唯獨只有名與色。
名業處的講解到此完成。
禪修到此階段,你已經培育定力,辨識內外所有的二十八種色法及你所能辨識的所有名法。
在下次的講座中,我將解釋如何修行觀禪的下一個階段:辨識緣起(paticcasamuppada)。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9.2 15:27:37    QQ:12205397  

(1633-5)  显示次数:2781(2212+569)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6 主题索引
《如实知见》其他一些章节
http://www.buddhastation.org/rushizhijian.html#download

封面 [档案容量:19.0 kb]
目录 [档案容量:26.5 kb]
细目 [档案容量:37.0 kb]
禅者序 [档案容量:26.5 kb]
原编序 [档案容量:35.0 kb]
如何修行安般念到入禅 [档案容量:69.5 kb]
问答(一) [档案容量:38.5 kb]
如何以其他法门修定 [档案容量:47.0 kb]
问答(二) [档案容量:37.5 kb]
如何修行四梵住与四护卫禅 [档案容量:62.0 kb]
问答(三) [档案容量:47.0 kb]
如何辨识色法 [档案容量:70.0 kb]
问答(四) [档案容量:66.5 kb]
如何辨识名法 [档案容量:47.5 kb]
问答(五) [档案容量:42.5 kb]
如何透视缘起的环结 [档案容量:30.5 kb]
问答(六) [档案容量:51.0 kb]
如何培育观智以透视涅槃 [档案容量:53.5 kb]
问答(七) [档案容量:62.0 kb]
佛陀对其弟子及教法的期许 [档案容量:61.0 kb]
无上的布施 [档案容量:76.5 kb]
即席问答篇 [档案容量:68.0 kb]
算数师目莲经 [档案容量:40.5 kb]
巴利词汇集 [档案容量:111.5 kb]
帕奥禅修中心 [档案容量:107.5 kb]
正文索引 [档案容量:53.5 kb]
注脚索引 [档案容量:50.0 kb]
书名。人名。地名索引 [档案容量:44.0 kb]
下载全本书 (zip 规格) [档案容量:404.8 kb]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9.2 15:30:13    QQ:12205397  

(1633-6)  显示次数:2856(2536+320)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7 主题索引
顶礼 !(内空)

肉身即六根,外境即六尘,心识即六识。六根六尘六识合为十八界,空表如来藏性,非与有相对之顽空。迷则识逐尘,妄分空有,即是众生;悟则尘归识,妙有真空,即如如佛。此楞严经上说得明白,不必怀疑。

发布于:2003.9.6 11:47:37    修改于:2003.9.6 13:05:18  
梦中人  2003.9.6 11:47:37    

(1633-7)  显示次数:3281(2980+301)     查看梦中人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7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0 主题索引
一起顶礼十方三世常住三宝:)(内空)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9.7 10:43:58    QQ:12205397  

(1633-10)  显示次数:3399(3057+342)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0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9 主题索引
有了点显教的基础,再来看密教的东西,真好!
最起码不会被这么多名相所迷。如果能皈依具德上师修行就太好了,可惜福缘浅薄啊!密教重传承,就是这样的文章也很难看到,也该知足了。

肉身即六根,外境即六尘,心识即六识。六根六尘六识合为十八界,空表如来藏性,非与有相对之顽空。迷则识逐尘,妄分空有,即是众生;悟则尘归识,妙有真空,即如如佛。此楞严经上说得明白,不必怀疑。

梦中人  2003.9.6 13:04:01    

(1633-9)  显示次数:1968(1636+332)     查看梦中人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9 主题索引


转向网页顶端

微信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微信»发现»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一心?陈临祥产品供应链(当宣)润朵美容养生永生-一行丽娜铁观音世家高小楼卍至良知131419卍妙音(不加群)珮庄

◇    程序占用服务器时间 USR + SYS 总计 0.01 秒    ◇   



转向网页顶端

妙法莲华 法华论坛 www.fahua.com  WiseForum1.0  Since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