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条 »论坛首页 »法华论坛·2003~2006   »论题组:1537  »上层 »主题组:39  2005.7.18 15:43:28   法华微信 注册
 切莫称什么“开示”,一起讨论吧:〖十方〗(7.25 11:06) (9348)
 积习难改呀〖zsj〗(7.25 13:25) (10144)
 若罪业非实〖iamfisher〗(7.25 13:40) (10689)
 非断非常〖zsj〗(7.25 17:07) (11550)
 (被发送者删除)〖1586〗(7.25 21:40) (11858)
 可惜没机会给你一棒子。(内空)〖zsj〗(7.26 0:23) (12088)
 关于惊、怖、畏,推荐给善知识一段末学极为赞叹的说法。〖iamfisher〗(7.26 9:43) (12237)
 空与空性〖zsj〗(7.26 14:12) (13190)
 您有没有准备系统读经的打算哪?〖iamfisher〗(7.26 15:12) (13634)
 关于读经和亲近法师〖zsj〗(7.26 15:54) (14045)
 善友是否已经发出离心?〖holoyo〗(7.26 19:00) (14117)
 善友想一想...〖iamfisher〗(7.26 19:05) (14411)
 更痒了〖zsj〗(7.27 14:04) (14551)
 楞严经(卷二)〖cqaman〗(7.28 13:57) (14150)
 还是不解〖zsj〗(7.28 16:59) (14592)
 接着读读后面的“无可还地”的部分,〖常青〗(7.29 8:56) (15214)
 谢谢指教。《愣严经》我是打算认真读的。“自从一读愣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多合算!^ ^(内空)〖zsj〗(7.29 13:14) (16146)
 论坛是交流的地方,“指教”万不敢当(内空)〖常青〗(7.30 7:57) (16703)
 尽管身体的变化不停,而‘见’依然不变?〖三家村内〗(12.31 12:47) (17438)
 我认为“见依然不变”不成立,光从生理学上说“见”就是不稳定的〖缘起〗(12.31 14:30) (17942)
 错了。〖常青〗(1.2 16:47) (18452)
 原文(摘自般若文海)如下〖缘起〗(1.2 17:08) (18993)
 “人身”的确是无常变化的,〖常青〗(1.2 17:47) (19623)
 [“回答问题”是没法解决问题的],这样的回答令我啼笑皆非〖缘起〗(1.2 23:51) (20192)
 “不生不灭”其实是个简称〖iamfisher〗(1.3 12:46) (1.5 15:39) (20418)
 杂阿含:第一义空和俗数法〖iamfisher〗(1.3 13:18) (20754)
 我对您的一些看法持保留态度〖缘起〗(1.3 16:37) (20774)
 此见确实不在“诸行”的范畴之内。〖十方〗(1.5 13:38) (20673)
 诸行无常〖缘起〗(1.5 20:47) (21084)
 这个见不是你那个见,〖十方〗(1.6 17:18) (21611)
 问题好象涉及面很大〖缘起〗(1.6 21:14) (21900)
 谁说此见在缘起之外?〖十方〗(1.6 23:00) (22350)
 这样的辩论必然归到对八不中道的看法上来〖缘起〗(1.7 11:45) (1.7 11:52) (22815)
 我另开新帖,请有兴趣的诸位跟贴(内空)〖缘起〗(1.7 14:34) (22859)
 师兄善巧(内空)〖tyro〗(1.7 12:13) (22501)
 很像外道"一分常论"啊?(内空)〖又来了〗(1.6 19:49) (21087)
 是像,〖十方〗(1.6 23:09) (21082)
 并非您问的不如法〖常青〗(1.7 10:22) (20267)
 高见〖三家村内〗(1.5 18:23) (18530)
 个人意见〖常青〗(1.2 17:33) (17872)
 领教〖三家村内〗(1.5 18:32) (17999)
 善哉,禅宗的"真如"就是指的这个吗?(内空)〖又来了〗(1.6 19:43) (17901)
 看了一下自己想着写了一点帖上〖慕圣〗(1.7 1:59) (14064)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9 主题索引
切莫称什么“开示”,一起讨论吧:
  尝闻,修学次第为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修道,我们也许单一地把注意力侧重于方法上,而忽略了方向。也就是说,资粮、加行二道是为了什么?为了见道。在见道位之后,接下来才是修道位。才谈得上真修。五个次第都有相应的方法与之对应,但其中的见道位具有深远的意义,我理解见道即等于顿悟,它指出了修行的方向。先不论怎么修,修多久,试问:修什么?拿什么来修?磨砖不能作镜?积雪何能为粮?再问:什么是修?进耶?退耶?大需深究。如果不明方向,纵得善报,报终止后,销归乌有,流浪生死,岂不可怕!

  然“悟既顿悟何假渐修?修若渐修何言顿悟?”经云:“理即顿悟,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祖云:“识水池而全水。借阳气以熔消”——《修心诀》,如人初生,虽一应俱全,然终不为成人,还需勤苦修持,方得为人。善友问:“悟前算不上修,不修如何悟?”按五次第,悟前不算真修,但是非常重要,因为我们长劫以来,无数贪镇痴、邪见遮盖了真心,若不整治,难以拨云见日,整治之法,一出离心、二菩提心、三空性正见,熏习功深,必然见道,经中世尊称学生为善男子善女人,又称诸上善人,可见若不具善心善行,若不具般若正见与三法印契,若不积累资粮,则不能见道,更无从修道。

  所谓修者,其义甚简,其理甚明,即矫正错用心。有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又禅门喻之为牧牛,此法贯穿五次第全程,有问:“悟前如何?答如丧考砒,悟后如何?答如丧考砒”。悟前的资粮加行同样是修,然与悟后之修亦同亦别。

十方  2003.7.25 11:06:37    来自:云南昆明  

(1537-39)  显示次数:9348(9027+321)     查看十方的所有文章 给十方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9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43 主题索引
积习难改呀
谢谢详解。
善知识所言,不违经论,又流畅清晰。

我只能用世间法常人的道理来提问。
比如读书,小学、初中恐怕大多数人并不明了读书的意义,因为家长、老师的引导或强迫,按部就班读了;到了高中、大学,以为自己知道了一些道理,因而学习自觉性增强;研究生的时候,觉得有滋味了,才会深入钻研,自求进步。
如果是学佛,谁来引导或强迫入门?佛的圣言量虽能启人思维,然毕竟妙难思;更何况我人还会常自疑惑:若一切子虚乌有,如月中宫殿嫦娥,岂非自欺欺人;若生命只有这一回,虚度光阴,岂不可惜?——这又回到了我最初的提问——如何除断灭见?我是心里存了个断见,却又不甘(或是又暗藏了常见?),寝食不安。
改革开放前,有人说美国发达、好,国人不信;改革开放后,美国的东西进来了,还有人去了,又回来,现身说法,大家相信了,发愿要去“西方”。
乘愿再来的人,因为不愿自夸、贡高我慢,就不敢现身说法,都只在示寂前稍透消息?某某是某某菩萨再来之说,在世人眼里,不过是缅怀先人,高帽子一顶罢了。——若以上所说谤法,我愿承担一切罪业,若罪业实有。
事实上,我是未明方向,不肯上路呀。牛不喝水强按头,若是阳焰而非水呢?

你说得有道理。

zsj  2003.7.25 13:25:11    来自:上海  

(1537-43)  显示次数:10144(9724+420)     查看zsj的所有文章 给zsj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4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44 主题索引
若罪业非实
若罪业不是实有,你我在此世间仍然承担一切罪业,这叫作【缘起因果如如不虚误】。

善知识说“我愿承担一切罪业,若罪业实有”,这里面就包含了断灭见。
按照佛法来说,罪业因果非是实有,但并不是什么也没有,这样就不落断;罪业因果如如不虚误,然如梦如幻而没有丝毫之实存,这样就不落常。

不常,不是为了表达什么也没有,是为破除实有的执着;
不断,不是为了表达什么永恒的外在或者内在,是为了破除断灭见。

这两个说法的表达,详见于 《中论》 中观无我正见的一个表达方式: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顶礼龙树菩萨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7.25 13:40:22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537-44)  显示次数:10689(10434+255)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4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47 主题索引
非断非常
谢谢回复。

其实,非断非常的道理,用瀑布来打比方,在凡夫思维层次上,已经足够清晰明了。

但道理是道理,恐惧还是恐惧。

据说,唯物主义者有一个著名的思想试验:如果认为意识观念是第一性的,打你一棍子,疼不疼?这个棒喝,谁接得住?

你说得有道理。

zsj  2003.7.25 17:07:59    来自:上海  

(1537-47)  显示次数:11550(11160+390)     查看zsj的所有文章 给zsj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47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49 主题索引
(被发送者删除)

1586  2003.7.25 21:40:54    

(1537-49)  显示次数:11858(11624+234)     查看1586的所有文章 给1586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49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6 主题索引
可惜没机会给你一棒子。(内空)

你说得有道理。

zsj  2003.7.26 0:23:23    来自:上海  

(1537-56)  显示次数:12088(11729+359)     查看zsj的所有文章 给zsj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8 主题索引
关于惊、怖、畏,推荐给善知识一段末学极为赞叹的说法。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稀有。”

世尊观察须菩提的所证予以印可,并且说末法五百年或现在以后,如果有人听到此般若空性法门,并且此人对人无我之法不惊、对法无我之法不怖、对一切人法之空性不畏,这样的人确实非常稀有。

根据嘎玛拉希拉的观点解释,应从闻思修而分别解说,不惊是听闻空性法后思维其义不生惊怖,不怖指修持,不畏指精通后,完全乐意接受。具足此三种功德之人,已于无量佛前积累资粮,善缘善根成熟之故,今生有这样的殊胜因缘,并且于般若空性不生畏惧。此处怖畏并非如害怕魔鬼般的恐惧心理,而是指认为空性法不应理、不可能,无法接受诸法的本来空性。笔者出访泰国在一次演讲前,有位法师提醒暂时不应涉及中观空性方面的法,否则听众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我在演讲时特别小心懂慎,一提到空性马上转移。确实一些小乘根机的人对空性法门存有执着,印度历史上曾有两位行持十二头陀行的小乘比丘来到阿底峡尊者面前求法。尊者先为其宣说小乘人无我法,二人喜不自禁,尊者又进一步讲大乘法无我时,二人惊恐万分地说:太可怕了,请尊者切莫如此宣讲。当二人听到尊者诵读《心经》之时,忍无可忍便以双手遮耳而逃,由此可见法器清净非常重要。《四百论》中亦云:“愚闻空性名,皆生大怖畏,岂见大力者,怯弱不生畏。”确实慧浅识薄的愚劣之人,听闻空性法的名字都会生起大怖畏,可见甚深空性法义难以为人接受,若听闻后不生恐怖的确极为稀有难得。特别是当今末法浊世,邪魔外道的各种邪说、邪法充斥世间,凡夫人的空性慧微弱,对空性不易理解。即使闻思空性法理的经论后稍稍有些感受,若疏于薰习,则几天几月后又被强大的凡俗分别念遮障,逐渐消于法界。般若空性如此难得,所以有缘者应经常训练修习,增上自己的空性习气,通过这样的方式,依不可思议法性力必定能够入于如来大智海中。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7.26 9:43:34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537-58)  显示次数:12237(11915+322)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8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62 主题索引
空与空性
谢谢回复。

据说,六度万行,般若为眼;又所,般若经典中,《心经》《金刚经》为精华,讲空性。二麻子居士说他常用“空性”一词,而不用“空”,我以为很好。我等凡夫所害怕的是断灭空,如木石的顽空;真空妙有,不断不常,又有何惧?
在理上,这两类空的区别还是容易理解的,在事上,如何证明?

你说得有道理。

zsj  2003.7.26 14:12:59    来自:上海  

(1537-62)  显示次数:13190(12836+354)     查看zsj的所有文章 给zsj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6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64 主题索引
您有没有准备系统读经的打算哪?
如果有,建议您建立一个数年之内进行循序读经的打算。

另外,您是上海人吧,那建议您到玉佛寺等道场亲近法师,找一些有缘的清净同修吧。

末学只能这么建议您了。
我之所以这么建议,是因为我曾经因为“不愿同流合污”这样的想法远离了清净道场(教训)......


哦,BTW,空和空性在很多佛法三藏场合下,是同一个意思....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7.26 15:12:13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537-64)  显示次数:13634(13353+281)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6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66 主题索引
关于读经和亲近法师
谢谢回复。

我在上海住。
没有系统读经的打算,三藏十二部,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随兴趣,读一些,南怀瑾的,相对通俗易懂;网络上也下载一些。

善知识关于亲近法师的建议,有两重障碍:一者,我是学经济的,得失心、利益心强一些,方向没有明确,不肯死心塌地化力气,担心万一都是思辨戏论,岂非浪费大好青春?断灭见不除,不肯上路。二者,玉佛寺那样的地方,难道你买了门票进去,就能随便看到一位师父直接发问?人家会以为你有毛病,再说,我根基浅,问题在他们看来或许不值一答。静安寺旁边的居士林,大门也常常是紧闭的。佛门广大,我心量狭窄,还没摸到。

你说得有道理。

zsj  2003.7.26 15:54:43    来自:上海  

(1537-66)  显示次数:14045(13780+265)     查看zsj的所有文章 给zsj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6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71 主题索引
善友是否已经发出离心?
恕我眼拙,端详了一会儿,没看出来。

holoyo如是说,不起顺心,不起逆心,不起爱心,不起憎心。

holoyo  2003.7.26 19:00:58    来自:石家庄  

(1537-71)  显示次数:14117(13852+265)     查看holoyo的所有文章 给holoyo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7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72 主题索引
善友想一想...
您为什么来法华论坛?
除了来看看能否给心目中定好的那个“断灭见”求(讨论?)个处方,还有什么其他答案吗?

=====================
我在上海住。
没有系统读经的打算,三藏十二部,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随兴趣,读一些,南怀瑾的,相对通俗易懂;网络上也下载一些。
-------------
三界也有涯,轮回六道也无涯。
学了佛理,信了这个,呵呵,态度就不同了。
呵呵,您还是在闻思佛法的道上。溜不掉。佛法无边。:)

=====================
善知识关于亲近法师的建议,有两重障碍:一者,我是学经济的,得失心、利益心强一些,方向没有明确,不肯死心塌地化力气,担心万一都是思辨戏论,岂非浪费大好青春?断灭见不除,不肯上路。二者,玉佛寺那样的地方,难道你买了门票进去,就能随便看到一位师父直接发问?人家会以为你有毛病,再说,我根基浅,问题在他们看来或许不值一答。静安寺旁边的居士林,大门也常常是紧闭的。佛门广大,我心量狭窄,还没摸到。
------------------
1、继续保持警惕心,去读经论,看看到底什么是断灭见。
2、进寺院,应该找【知客师】,重要的是应该很高兴很尊重常住三宝。
3、大门紧闭,佛门大开,敲门即是,法华论坛即是三宝无尽体现之一微尘。


另外建议善友,借着访问法华论坛的机缘,愉快地读一下法华经:
http://www.whlz.net/sutra/fahua.htm
那是比看还珠格格或青春剧,带来更多精神享受的...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7.26 19:05:28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537-72)  显示次数:14411(14139+272)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7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77 主题索引
更痒了
谢谢回复。

善知识此一帖以问带答,隔靴搔痒,痒更难禁。尤其其中“溜不掉”之语,奇痒;“比看还珠格格或青春剧,带来更多精神享受”之语,刺痛。

我这一论题该结束了。以后还是只看不说,免得旁生枝节。

你说得有道理。

zsj  2003.7.27 14:04:28    来自:上海  

(1537-77)  显示次数:14551(14254+297)     查看zsj的所有文章 给zsj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77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84 主题索引
楞严经(卷二)
正文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



译文 佛告诉大王:你的身体现在还在,我试问你?你现在这个肉体,到底是像金刚一样的永远常存而不朽坏呢?还是最后仍然终归于消灭?世尊!我现在这个身体,最后终归于消灭。



正文 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译文 佛说:大王!你的身体现在并没有消灭,你怎么知道将来会消灭呢?世尊!我现前这个不能常住终于变坏的身体,虽然还没有完全销灭,但是,我看我现前的这个身体,哪怕是一个念头与一个念头之间,都不断的在迁移变化之中。旧的被新的所代替,新的刹那之间又变成了旧的。又被更新的所代替,永无停息。如像火烧成灰,逐渐销毁而灭亡。销毁而灭亡从来没停息过一时一刻。因此我决定知道我这个身体,终有一天会全部消灭完。



正文 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



译文 佛说:正是如此!大王!你今天的年龄,已走向衰老,你的容颜和像貌比你童年时如何?



正文 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译文 世尊!我从前还是一个孩子时,皮肤和腠理都很润泽;等到我成年时,身体的气血充满;而今年龄巳到衰败的时候,一天一天接近衰老的耄年;形貌和颜色都已枯槁而憔悴,精神也昏暗不明;头发也白了,面皮也皱了,我看我这个身体已不可能存在多久的时间。怎么能和年青壮盛的时候相比呢?



正文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



译文 佛说:大王!你的形貌和容颜,该不是突然朽败的吧,王说:世尊!这个变化,微密潜移,我自然没有什么感觉,然而寒来暑往,时光不断的变迁,逐渐就到了今天。何以呢?当我在二十岁时,虽说是年少,但是容颜像貌已比我十岁时老了一些;到了三十岁时,又比二十岁时更老了一些;到今天我六十二岁了,回看我五十岁时,觉得比现在强壮多了。



正文 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惟年变;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译文 世尊!我见这个微密潜移的代谢现象,虽然今天看来,有很大的变化。但其间的变易,哪里限于十年!假如让我仔细思考,这个变化哪里是一纪二纪的变化,实在年年都在变;岂但年年在变,月月都在变;岂止月月在变,实在天天都在变;再深入更仔细的观察,每一‘刹那’〈注〉,每一念念之间,从未停止过变化。因此,我知道我身体,终有一天会彻底销灭。



注 是印度计算时间的单位,《俱舍论》上说‘时之极长名劫波,时之极少名刹那。’又《仁王经》上说‘一念中具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因此‘刹那’是一个极短的时间概念。



正文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



译文 佛告诉大王:你看见这个变化现象,刹那不停。就悟到你的身体终有一天会彻底消灭。你还知不知道在你身体消灭时,你的身中,另有不灭的东西存在?波斯匿王合掌对佛说:我的确不知道。佛说:我现在把不生不灭的自性,给你显示。



正文 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



译文 大王!你多大年龄看见恒河水的?王说:我三岁时,慈母带我去朝礼耆婆天〈注〉,经过这条河,当时即知道是恒河水。



注 这是梵文译音,‘耆’当读‘尸’。不能依原字音读。耆婆天意为长寿国。是印度教奉祀的神。朝礼他为了求长寿。



正文 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译文 佛告诉大王:如你刚才所说,二十岁时,比十岁时衰老。一直到六十岁,每日每月每年每时,念念不停的变化迁改。那么,你三岁时看见这条河水,直到十三岁时,这水有什么不同?王说:和三岁时一样,没有什么不同。甚至今天我已经六十二岁了,这水仍然没有什么不同。



正文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



译文 佛说:汝今天自己哀伤你的头发白了,面皮皱了。可见你的面皮必然比孩子时候皱一些。那么,你今天看恒河水和你幼小时候看恒河的‘见’,有没有年青和衰老呢?王说:没有!世尊!



解 前文虽说明了头动而见不动,但只是就眼前现象而显示见不动。此处更深入的就波斯匿王六十多年中,尽管身体的变化不停,而‘见’依然不变。



正文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译文 佛说:大王!你的面皮虽然皱了,然而你精微的‘见’性并不曾皱。皱的在变化中,不皱的就不在变化中。在变化中的自然终有消灭之时,不在变化中的,本来就没有生灭。既然没有生灭,身体的生死,又怎么能影响到它呢?如何还举未伽黎〈注〉他们的说法来说‘现前的这个身体死后,就一切都消灭了。’



注 末伽黎也是印度的断见外道之一,认为身体死后,就一切都消灭了。



正文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译文 王听了这话后,确知此身死后,并不是完全消灭,舍掉了现前的生命,又走向了新的生命。于是和在座大众一样,都欢喜激动到极点,从来没有这样高兴过。



解 这里所说的大众,是指座中还没有登‘圣位’的凡夫而言。座中的菩萨阿罗汉已了知生死之义,不在此内。

cqaman  2003.7.28 13:57:34    来自:重庆  

(1537-84)  显示次数:14150(13703+447)     查看cqaman的所有文章 给cqaman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8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85 主题索引
还是不解
谢谢回复。
原本已打算结束此讨论组,善知识提出这一典故,再饶一句。

前面七处征心,八还辨见,真心、妄心的解答,老实说,我仍未搞清楚,波斯匿王之问,也正是我心中的大疑问。若佛问我同样的问题: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我只能老实回答,未知,世尊!乃更求问何谓“观河之见”?——不是眼根,不是眼识,是什么?到了腊月三十,这“观河之见”又在哪里?

你说得有道理。

zsj  2003.7.28 16:59:05    来自:上海  

(1537-85)  显示次数:14592(14322+270)     查看zsj的所有文章 给zsj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85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90 主题索引
接着读读后面的“无可还地”的部分,
第二卷中从“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到后面的部分

如来会把观河之见的见性“剥脱”出来的,这段要靠细心体会,不是读读白纸黑字就算了的。
楼下1586师兄的帖子,是从耳根入手(上面是从眼根入手),要看师兄喜欢那一种方式了,也可能更适合您。
以上意见仅共参考。

常青  2003.7.29 8:56:07    来自:深圳  

(1537-90)  显示次数:15214(14893+321)     查看常青的所有文章 给常青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90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94 主题索引
谢谢指教。《愣严经》我是打算认真读的。“自从一读愣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多合算
( 谢谢指教。《愣严经》我是打算认真读的。“自从一读愣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多合算!^ ^(内空))

你说得有道理。

zsj  2003.7.29 13:14:09    来自:上海  

(1537-94)  显示次数:16146(15856+290)     查看zsj的所有文章 给zsj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9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95 主题索引
论坛是交流的地方,“指教”万不敢当(内空)

常青  2003.7.30 7:57:48    来自:深圳  

(1537-95)  显示次数:16703(16450+253)     查看常青的所有文章 给常青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95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12 主题索引
尽管身体的变化不停,而‘见’依然不变?
见字当何解?
我以为应该是人的真心自性。这应该是不生不灭的。

在心的天平上没有得失。

三家村内  2004.12.31 12:47:33    来自:安徽理工大学(北区)  QQ:343016478  

(1537-112)  显示次数:17438(17119+319)     查看三家村内的所有文章 给三家村内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1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13 主题索引
我认为“见依然不变”不成立,光从生理学上说“见”就是不稳定的
眼睛有了毛病,见还能不变?

缘起  2004.12.31 14:30:57    

(1537-113)  显示次数:17942(17651+291)     查看缘起的所有文章 给缘起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1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16 主题索引
错了。
您还没有细致的体会发现到此“见”不是指尘像,尘像当然是有生灭变化的,可它不是尘像。
眼睛好坏,和这里的“见”无关,纵使眼睛失明了,此“见”无缺无失。
奥妙吧,您可以去读读原经。

常青  2005.1.2 16:47:45    来自:深圳  

(1537-116)  显示次数:18452(18209+243)     查看常青的所有文章 给常青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1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17 主题索引
原文(摘自般若文海)如下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

请问仁者,人尚无常,观河之见如何无生灭?
再者,此见不在“诸行”的范围之内?请一一回答。

缘起  2005.1.2 17:08:49    

(1537-117)  显示次数:18993(18710+283)     查看缘起的所有文章 给缘起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17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19 主题索引
“人身”的确是无常变化的,
可是此“见精”,却非关“人身”的事情。眼睛也只是它的“浮尘根”。
于“见”相关的一切尘像,如来在经中简单的归纳为四种:“明、暗、通、塞”,此“见精”却超出这四种之外,这一点您具体可参读楞严经。
“回答问题”是没法解决问题的,只能告诉您读经的时候,要去亲身体会。

常青  2005.1.2 17:47:28    来自:深圳  

(1537-119)  显示次数:19623(19330+293)     查看常青的所有文章 给常青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19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22 主题索引
[“回答问题”是没法解决问题的],这样的回答令我啼笑皆非
我的提问不如法吗?
再一次问您,此见在不在“诸行”的范围之内?难道这是一个无记的问题吗?

缘起  2005.1.2 23:51:19    

(1537-122)  显示次数:20192(19925+267)     查看缘起的所有文章 给缘起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2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26 主题索引
“不生不灭”其实是个简称
如题,全称应该是“不生、不住、不异、不灭”。

说“心不老”,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心不异(变老),那么人的心,在人身败亡时也就不会随着身体败亡而一起死去。这样,“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也就顺理成章。其实这段经文就是遣除断灭见,使人深信业果轮回。

说“心不死”,其实就是说“业果相续”,这是站在世间轮回的角度。
如果说站在出世间的角度,说“心不死”,其实就是“涅磐并非断灭”。

看看南传关于“自然”(这个“nature”,就是指“一切法”)的这个开示吧:

张开法眼
http://www.buddhastation.org/book/why_are_we_born_here/chapter%209.txt
(注意这一段:这“自然”是不生的,它不老也不病,这“自然”不死。)

其实,人身的“生、老、病、死”,就类似于心心数法的“生、住、异、灭”。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发布于:2005.1.3 12:46:14    修改于:2005.1.5 15:39:21  
iamfisher  2005.1.3 12:46:14    QQ:12205397  

(1537-126)  显示次数:20418(20045+373)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2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27 主题索引
杂阿含:第一义空和俗数法
《杂.335经》:「云何第一义空(法)经?诸比丘!眼生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如) 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比丘!是名第一义空法经。」

一般来说,蕴界处之不生(不生,就是生时无有来处、“不实而生”)不灭(不灭,就是灭时无有去处、“生已尽灭”),是就胜义谛(第一义空法)而言,而顺生灭和逆还灭二门,说有法之缘生、有法之缘灭,则是就世俗谛(俗数法)而言,成立顺于轮回或者顺于解脱的世俗谛。

一切法的无生(无住、无异)无灭,或者一切法的缘生(住、异)缘灭,这分别基于胜义谛和世俗谛的角度。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5.1.3 13:18:37    QQ:12205397  

(1537-127)  显示次数:20754(20367+387)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27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28 主题索引
我对您的一些看法持保留态度
如您所言:“文字永远有歧义,所以有些时候才需要超越它,不要纠缠于文字,尤其是指向胜义谛的时候。。。。 ”,脚踏实地才令人放心。
呵呵,我胆小 :)

先了解简单的事情,再去解决复杂的问题。我认为这是较妥当的作法。毕竟我提的问题是很明了的。

缘起  2005.1.3 16:37:33    

(1537-128)  显示次数:20774(20474+300)     查看缘起的所有文章 给缘起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28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34 主题索引
此见确实不在“诸行”的范畴之内。
  诸行是有为法,此见是无为法,此见既非常见,也非断见,而是真如的作用,因性觉妙明,故强名为“见”,它是不生不灭的,而不生不灭并非就是“常”,它并不是“无常”的反义,这是属于真谛的范畴。而诸行因为生灭,故称无常,这是俗谛的范畴。此见是体,诸行是用,非此见外另有诸行,诸行外另有此见,因为真俗二谛本质上是一种站换角度的工具,万法唯一心,如《大乘起信论》中说:是故一心开二门,心真如门,心生灭门,缘起兄不妨对照一二。

十方  2005.1.5 13:38:44    来自:云南昆明  

(1537-134)  显示次数:20673(20392+281)     查看十方的所有文章 给十方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3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37 主题索引
诸行无常
“观河之见”就“观河”而言,还是在十二因缘之内的;若不“观河”,认为此见可以不在“诸行”的范畴之内,那么仁兄就要陷入有神论了。

缘起  2005.1.5 20:47:37    

(1537-137)  显示次数:21084(20811+273)     查看缘起的所有文章 给缘起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37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38 主题索引
这个见不是你那个见,
  也谈不上有神论,因为有神论是常见,而此见非常非断,这个我上贴也说过,所以并非有神论。其实不一定观河,观别法也一样,比如灵云志勤的“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这里见桃花一样是见,却非有为法,因此不属“诸行”,也不属“十二因缘”,而是真如体性的自然显露。又,六根门头都可以见,比如耳根的见:五祖法演“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这个“认得声”与观河公案也无二致。这类公案不胜枚举,正是楞严文中“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楞严经是诸佛之顶,观河一案,非以有为可以测度,缘起兄应该信得过才对。

十方  2005.1.6 17:18:53    来自:云南昆明  

(1537-138)  显示次数:21611(21330+281)     查看十方的所有文章 给十方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38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41 主题索引
问题好象涉及面很大
若观河之见不属“诸行”,也不属“十二因缘”,如此说来,此见在缘起之外,亦非四法本所能局限,是不是这样?

仁兄,这样的问题不是我能谈论的。我还是老老实实用四法本来衡量自个吧。我还没见法啊。

缘起  2005.1.6 21:14:14    

(1537-141)  显示次数:21900(21659+241)     查看缘起的所有文章 给缘起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4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42 主题索引
谁说此见在缘起之外?
  说来说去,缘起兄,还有楼下的又兄,就是觉得这个观河之见是常见,因此与“诸行无常”印矛盾,故不可信。可是经中明言“彼不变者,元无生灭”,这里的无生灭,是对“不变”的说明,表明这个“不变”并非是“常”,意思是就说此见是不生不灭,所以说容颜易老,见精未皱,难道不生不灭就一定得是常见吗?莫不闻“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何“常”之有?至于此见与缘起的关系,如波与水,全波即水,缘起不坏此见,全水即波,此见不坏缘起,非此见外另有缘起,缘起外另有此见,水与波且如此,又何谈谁在谁之外呢?中论云:“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妄分内外,不依二谛,此事终难全。缘起兄所不愿谈论的这个,正是楞严要义,既然提起,何必旁顾左右呢?

十方  2005.1.6 23:00:37    来自:云南昆明  

(1537-142)  显示次数:22350(22071+279)     查看十方的所有文章 给十方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4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47 主题索引
这样的辩论必然归到对八不中道的看法上来
我对八不中道持怀疑态度:

其一,《中论》的指向似与阿含相违

《杂阿含》:

(三五○)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多闻圣弟子不作是念。何所有故此有。何所起故此起。何所无故此无。何所灭故此灭。然彼多闻圣弟子知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以此二偈赞佛。则已略说第一义。问曰。诸法无量。何故但以此八事破。答曰法虽无量。略说八事则为总破一切法。不生者。诸论师种种说生相。或谓因果一。或谓因果异。或谓因中先有果。或谓因中先无果。或谓自体生。或谓从他生。或谓共生。或谓有生。或谓无生。如是等说生相皆不然。此事后当广说。生相决定不可得故不生。”
====================
从上可见,这里是从生相着手的:“生相决定不可得故不生”。是探求“生相”不可得后得出的结论。再从中论的其他偈上看,中论探求“生相”的态度是很明显的。

阿含明示:“多闻圣弟子不作是念。何所有故此有。何所起故此起。何所无故此无。何所灭故此灭。然彼多闻圣弟子知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告诫弟子必须以十二因缘为准绳,不要去探讨无益以修行的事:“多闻圣弟子不作是念。何所有故此有。何所起故此起。何所无故此无。何所灭故此灭。”

“多闻圣弟子于此因缘法.缘生法正知善见。不求前际。言。我过去世若有.若无。我过去世何等类。我过去世何如。不求后际。我于当来世为有.为无。云何类。何如。内不犹豫。此是何等。云何有此为前。谁终当云何之。此众生从何来。于此没当何之。”

不求前际,不求后际。从中论探求“生相”的态度来看,我认为中论违背了阿含的指向。

其二,对于二边问题,生灭、断常、一异、来去.....,依十二因缘已讲的很明白了,“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十二因缘即是“离于二边”的中道。相反八不中道却在二边上纠缠不清,认为“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事实上把“诸行无常”否认了。我认为八不中道实际上是混于二边的说法。

抛砖引玉,望诸位多多指点。

发布于:2005.1.7 11:45:33    修改于:2005.1.7 11:52:39  
缘起  2005.1.7 11:45:33    

(1537-147)  显示次数:22815(22549+266)     查看缘起的所有文章 给缘起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47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50 主题索引
我另开新帖,请有兴趣的诸位跟贴(内空)

缘起  2005.1.7 14:34:08    

(1537-150)  显示次数:22859(22604+255)     查看缘起的所有文章 给缘起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50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48 主题索引
师兄善巧(内空)

忏悔发愿

tyro  2005.1.7 12:13:36    来自:shanghai  

(1537-148)  显示次数:22501(22238+263)     查看tyro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48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40 主题索引
很像外道"一分常论"啊?(内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又来了  2005.1.6 19:49:36    来自:A区  

(1537-140)  显示次数:21087(20792+295)     查看又来了的所有文章 给又来了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40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43 主题索引
是像,
所以更要好好分辨。

十方  2005.1.6 23:09:32    来自:云南昆明  

(1537-143)  显示次数:21082(20857+225)     查看十方的所有文章 给十方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4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46 主题索引
并非您问的不如法
我这里只是提醒您,要想体会到这一点,关键不是讨得个文字理解知见即罢,如果是这样,实在是很冤的事情,宗门不是常说:禅不是文字,不是知识、见解。。。比如有人想学游泳,但他只是站在岸上和别人比划,争论,却不下水亲自体会,如何能解决问题?
为什麽这样比喻呢?因为楞严经这段文字的目的是“直指本性”,此本心性真圆明,周遍法界,等同虚空,却不是凭靠思维分别心所能攀缘的到的,如果您真想弄清这个问题,解决您心中的疑惑,单靠在这里运用第六思维分别识心讨论,辩论,十方兄虽说的好,恐怕却不能真正的除去您心中的疑惑的。您的问题提的很好啊,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您何不带着这个问题仔仔细细的并且结合一定的禅修来读它一遍经呢?
吉祥!

常青  2005.1.7 10:22:27    来自:深圳  

(1537-146)  显示次数:20267(20011+256)     查看常青的所有文章 给常青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4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35 主题索引
高见
的确是,此见非彼见。

在心的天平上没有得失。

三家村内  2005.1.5 18:23:05    来自:安徽理工大学(北区)  QQ:343016478  

(1537-135)  显示次数:18530(18269+261)     查看三家村内的所有文章 给三家村内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35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18 主题索引
个人意见
如来在经中说,此“见”如果和“常住真心”来比,好比第二月,乃是“真月”的影子,在最初的认识体会上,这一点可是马虎不得。
此“见”,是真心的性能作用,后面经文也说到,此“见”大,本如来藏。只是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不识真心,只是随着它的作用,流逸向外,结果“认贼做父”,流浪生死。如果要返本溯源,仅仅认识体会到此“见”大,还不够,还存有细微“能所”执,还应励励上进。
以上意见仅供参考。
吉祥!

常青  2005.1.2 17:33:00    来自:深圳  

(1537-118)  显示次数:17872(17589+283)     查看常青的所有文章 给常青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18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36 主题索引
领教
多谢师兄。我当再细读几次原文。
吉祥!

在心的天平上没有得失。

三家村内  2005.1.5 18:32:04    来自:安徽理工大学(北区)  QQ:343016478  

(1537-136)  显示次数:17999(17675+324)     查看三家村内的所有文章 给三家村内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3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39 主题索引
善哉,禅宗的"真如"就是指的这个吗?(内空)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又来了  2005.1.6 19:43:00    

(1537-139)  显示次数:17901(17581+320)     查看又来了的所有文章 给又来了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39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44 主题索引
看了一下自己想着写了一点帖上
正其空性而性在作用,性不空则作用不显
醒时睁眼见闭眼而能见在,睡时则眼根不发挥作用,其缘不足,无所谓见不见,能见之者实非有一主宰,而是于法尔本然中妄执实际,虽然妄执却也不离实际,即于作用上而见实际
“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性既不生则不有,不灭则不无,何必于身中妄执实际,如果仅“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而认取不灭便映射为生则太不小心了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此“见精”即作用显现,也是法性显现,见精与见似乎不可等同,皱者为妄想,不皱为本然(所谓本然也是不得已而说之,不必作真假看)
“都言此身死后全灭”一句小心看,佛如此说不表示死后就有,联系上句来说可见元无生灭,无生灭中起妄想而有无轮回

慕圣  2005.1.7 1:59:35    QQ:54232962  

(1537-144)  显示次数:14064(13800+264)     查看慕圣的所有文章 给慕圣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44 主题索引


转向网页顶端

微信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微信»发现»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幸运女神芸( 当来)妙莲

◇    程序占用服务器时间 USR + SYS 总计 0.01 秒    ◇   



转向网页顶端

妙法莲华 法华论坛 www.fahua.com  WiseForum1.0  Since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