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条 »论坛首页 »法华论坛·2003~2006   »论题组:1537  »上层 »主题组:122  2005.7.18 15:43:28   法华微信 注册
 [“回答问题”是没法解决问题的],这样的回答令我啼笑皆非〖缘起〗(1.2 23:51) (20194)
 “不生不灭”其实是个简称〖iamfisher〗(1.3 12:46) (1.5 15:39) (20420)
 杂阿含:第一义空和俗数法〖iamfisher〗(1.3 13:18) (20756)
 我对您的一些看法持保留态度〖缘起〗(1.3 16:37) (20776)
 此见确实不在“诸行”的范畴之内。〖十方〗(1.5 13:38) (20676)
 诸行无常〖缘起〗(1.5 20:47) (21086)
 这个见不是你那个见,〖十方〗(1.6 17:18) (21613)
 问题好象涉及面很大〖缘起〗(1.6 21:14) (21902)
 谁说此见在缘起之外?〖十方〗(1.6 23:00) (22352)
 这样的辩论必然归到对八不中道的看法上来〖缘起〗(1.7 11:45) (1.7 11:52) (22817)
 我另开新帖,请有兴趣的诸位跟贴(内空)〖缘起〗(1.7 14:34) (22862)
 师兄善巧(内空)〖tyro〗(1.7 12:13) (22504)
 很像外道"一分常论"啊?(内空)〖又来了〗(1.6 19:49) (21091)
 是像,〖十方〗(1.6 23:09) (21085)
 并非您问的不如法〖常青〗(1.7 10:22) (20269)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22 主题索引
[“回答问题”是没法解决问题的],这样的回答令我啼笑皆非
我的提问不如法吗?
再一次问您,此见在不在“诸行”的范围之内?难道这是一个无记的问题吗?

缘起  2005.1.2 23:51:19    

(1537-122)  显示次数:20194(19927+267)     查看缘起的所有文章 给缘起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2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26 主题索引
“不生不灭”其实是个简称
如题,全称应该是“不生、不住、不异、不灭”。

说“心不老”,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心不异(变老),那么人的心,在人身败亡时也就不会随着身体败亡而一起死去。这样,“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也就顺理成章。其实这段经文就是遣除断灭见,使人深信业果轮回。

说“心不死”,其实就是说“业果相续”,这是站在世间轮回的角度。
如果说站在出世间的角度,说“心不死”,其实就是“涅磐并非断灭”。

看看南传关于“自然”(这个“nature”,就是指“一切法”)的这个开示吧:

张开法眼
http://www.buddhastation.org/book/why_are_we_born_here/chapter%209.txt
(注意这一段:这“自然”是不生的,它不老也不病,这“自然”不死。)

其实,人身的“生、老、病、死”,就类似于心心数法的“生、住、异、灭”。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发布于:2005.1.3 12:46:14    修改于:2005.1.5 15:39:21  
iamfisher  2005.1.3 12:46:14    QQ:12205397  

(1537-126)  显示次数:20420(20047+373)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2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27 主题索引
杂阿含:第一义空和俗数法
《杂.335经》:「云何第一义空(法)经?诸比丘!眼生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如) 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比丘!是名第一义空法经。」

一般来说,蕴界处之不生(不生,就是生时无有来处、“不实而生”)不灭(不灭,就是灭时无有去处、“生已尽灭”),是就胜义谛(第一义空法)而言,而顺生灭和逆还灭二门,说有法之缘生、有法之缘灭,则是就世俗谛(俗数法)而言,成立顺于轮回或者顺于解脱的世俗谛。

一切法的无生(无住、无异)无灭,或者一切法的缘生(住、异)缘灭,这分别基于胜义谛和世俗谛的角度。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5.1.3 13:18:37    QQ:12205397  

(1537-127)  显示次数:20756(20369+387)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27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28 主题索引
我对您的一些看法持保留态度
如您所言:“文字永远有歧义,所以有些时候才需要超越它,不要纠缠于文字,尤其是指向胜义谛的时候。。。。 ”,脚踏实地才令人放心。
呵呵,我胆小 :)

先了解简单的事情,再去解决复杂的问题。我认为这是较妥当的作法。毕竟我提的问题是很明了的。

缘起  2005.1.3 16:37:33    

(1537-128)  显示次数:20776(20476+300)     查看缘起的所有文章 给缘起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28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34 主题索引
此见确实不在“诸行”的范畴之内。
  诸行是有为法,此见是无为法,此见既非常见,也非断见,而是真如的作用,因性觉妙明,故强名为“见”,它是不生不灭的,而不生不灭并非就是“常”,它并不是“无常”的反义,这是属于真谛的范畴。而诸行因为生灭,故称无常,这是俗谛的范畴。此见是体,诸行是用,非此见外另有诸行,诸行外另有此见,因为真俗二谛本质上是一种站换角度的工具,万法唯一心,如《大乘起信论》中说:是故一心开二门,心真如门,心生灭门,缘起兄不妨对照一二。

十方  2005.1.5 13:38:44    来自:云南昆明  

(1537-134)  显示次数:20676(20394+282)     查看十方的所有文章 给十方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3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37 主题索引
诸行无常
“观河之见”就“观河”而言,还是在十二因缘之内的;若不“观河”,认为此见可以不在“诸行”的范畴之内,那么仁兄就要陷入有神论了。

缘起  2005.1.5 20:47:37    

(1537-137)  显示次数:21086(20813+273)     查看缘起的所有文章 给缘起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37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38 主题索引
这个见不是你那个见,
  也谈不上有神论,因为有神论是常见,而此见非常非断,这个我上贴也说过,所以并非有神论。其实不一定观河,观别法也一样,比如灵云志勤的“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这里见桃花一样是见,却非有为法,因此不属“诸行”,也不属“十二因缘”,而是真如体性的自然显露。又,六根门头都可以见,比如耳根的见:五祖法演“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这个“认得声”与观河公案也无二致。这类公案不胜枚举,正是楞严文中“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楞严经是诸佛之顶,观河一案,非以有为可以测度,缘起兄应该信得过才对。

十方  2005.1.6 17:18:53    来自:云南昆明  

(1537-138)  显示次数:21613(21332+281)     查看十方的所有文章 给十方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38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41 主题索引
问题好象涉及面很大
若观河之见不属“诸行”,也不属“十二因缘”,如此说来,此见在缘起之外,亦非四法本所能局限,是不是这样?

仁兄,这样的问题不是我能谈论的。我还是老老实实用四法本来衡量自个吧。我还没见法啊。

缘起  2005.1.6 21:14:14    

(1537-141)  显示次数:21902(21661+241)     查看缘起的所有文章 给缘起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4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42 主题索引
谁说此见在缘起之外?
  说来说去,缘起兄,还有楼下的又兄,就是觉得这个观河之见是常见,因此与“诸行无常”印矛盾,故不可信。可是经中明言“彼不变者,元无生灭”,这里的无生灭,是对“不变”的说明,表明这个“不变”并非是“常”,意思是就说此见是不生不灭,所以说容颜易老,见精未皱,难道不生不灭就一定得是常见吗?莫不闻“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何“常”之有?至于此见与缘起的关系,如波与水,全波即水,缘起不坏此见,全水即波,此见不坏缘起,非此见外另有缘起,缘起外另有此见,水与波且如此,又何谈谁在谁之外呢?中论云:“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妄分内外,不依二谛,此事终难全。缘起兄所不愿谈论的这个,正是楞严要义,既然提起,何必旁顾左右呢?

十方  2005.1.6 23:00:37    来自:云南昆明  

(1537-142)  显示次数:22352(22073+279)     查看十方的所有文章 给十方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4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47 主题索引
这样的辩论必然归到对八不中道的看法上来
我对八不中道持怀疑态度:

其一,《中论》的指向似与阿含相违

《杂阿含》:

(三五○)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多闻圣弟子不作是念。何所有故此有。何所起故此起。何所无故此无。何所灭故此灭。然彼多闻圣弟子知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以此二偈赞佛。则已略说第一义。问曰。诸法无量。何故但以此八事破。答曰法虽无量。略说八事则为总破一切法。不生者。诸论师种种说生相。或谓因果一。或谓因果异。或谓因中先有果。或谓因中先无果。或谓自体生。或谓从他生。或谓共生。或谓有生。或谓无生。如是等说生相皆不然。此事后当广说。生相决定不可得故不生。”
====================
从上可见,这里是从生相着手的:“生相决定不可得故不生”。是探求“生相”不可得后得出的结论。再从中论的其他偈上看,中论探求“生相”的态度是很明显的。

阿含明示:“多闻圣弟子不作是念。何所有故此有。何所起故此起。何所无故此无。何所灭故此灭。然彼多闻圣弟子知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告诫弟子必须以十二因缘为准绳,不要去探讨无益以修行的事:“多闻圣弟子不作是念。何所有故此有。何所起故此起。何所无故此无。何所灭故此灭。”

“多闻圣弟子于此因缘法.缘生法正知善见。不求前际。言。我过去世若有.若无。我过去世何等类。我过去世何如。不求后际。我于当来世为有.为无。云何类。何如。内不犹豫。此是何等。云何有此为前。谁终当云何之。此众生从何来。于此没当何之。”

不求前际,不求后际。从中论探求“生相”的态度来看,我认为中论违背了阿含的指向。

其二,对于二边问题,生灭、断常、一异、来去.....,依十二因缘已讲的很明白了,“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十二因缘即是“离于二边”的中道。相反八不中道却在二边上纠缠不清,认为“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事实上把“诸行无常”否认了。我认为八不中道实际上是混于二边的说法。

抛砖引玉,望诸位多多指点。

发布于:2005.1.7 11:45:33    修改于:2005.1.7 11:52:39  
缘起  2005.1.7 11:45:33    

(1537-147)  显示次数:22817(22551+266)     查看缘起的所有文章 给缘起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47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50 主题索引
我另开新帖,请有兴趣的诸位跟贴(内空)

缘起  2005.1.7 14:34:08    

(1537-150)  显示次数:22862(22606+256)     查看缘起的所有文章 给缘起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50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48 主题索引
师兄善巧(内空)

忏悔发愿

tyro  2005.1.7 12:13:36    来自:shanghai  

(1537-148)  显示次数:22504(22240+264)     查看tyro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48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40 主题索引
很像外道"一分常论"啊?(内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又来了  2005.1.6 19:49:36    来自:A区  

(1537-140)  显示次数:21091(20795+296)     查看又来了的所有文章 给又来了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40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43 主题索引
是像,
所以更要好好分辨。

十方  2005.1.6 23:09:32    来自:云南昆明  

(1537-143)  显示次数:21085(20860+225)     查看十方的所有文章 给十方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4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46 主题索引
并非您问的不如法
我这里只是提醒您,要想体会到这一点,关键不是讨得个文字理解知见即罢,如果是这样,实在是很冤的事情,宗门不是常说:禅不是文字,不是知识、见解。。。比如有人想学游泳,但他只是站在岸上和别人比划,争论,却不下水亲自体会,如何能解决问题?
为什麽这样比喻呢?因为楞严经这段文字的目的是“直指本性”,此本心性真圆明,周遍法界,等同虚空,却不是凭靠思维分别心所能攀缘的到的,如果您真想弄清这个问题,解决您心中的疑惑,单靠在这里运用第六思维分别识心讨论,辩论,十方兄虽说的好,恐怕却不能真正的除去您心中的疑惑的。您的问题提的很好啊,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您何不带着这个问题仔仔细细的并且结合一定的禅修来读它一遍经呢?
吉祥!

常青  2005.1.7 10:22:27    来自:深圳  

(1537-146)  显示次数:20269(20013+256)     查看常青的所有文章 给常青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46 主题索引


转向网页顶端

微信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微信»发现»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幸运女神芸( 当来)妙莲

◇    程序占用服务器时间 USR + SYS 总计 0.01 秒    ◇   



转向网页顶端

妙法莲华 法华论坛 www.fahua.com  WiseForum1.0  Since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