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条 »论坛首页 »法华论坛·2003~2006   »论题组:1525  2003.9.21 22:26:46   法华微信 注册
 修行次第障:善根的产生有三种障碍〖iamfisher〗(7.17 12:46) (1222)
 第一种障碍是无加行。什么叫无加行?〖iamfisher〗(7.17 12:47) (1316)
 第二种障碍是非处加行。这是一种错误的加行。〖iamfisher〗(7.17 12:48) (1557)
 这一条,特别送给徐兄(内空)〖iamfisher〗(7.17 12:52) (1599)
 第三种障碍是不如理加行。〖iamfisher〗(7.17 12:49) (1259)
 菩提有三障,一不生善法,二不起正思惟,三资粮未圆满。〖iamfisher〗(7.17 12:56) (1303)
 发菩提心名为摄受。此有三障,一缺种性,二缺善友,三心极疲厌性。〖iamfisher〗(7.17 12:57) (1511)
 有慧者谓菩萨,于了此性有三种障。一缺正行,二鄙者共住,三恶者共住。〖iamfisher〗(7.17 12:59) (1590)
 这一条,与诸位师兄共勉。(内空)〖iamfisher〗(7.17 13:18) (1615)
 无乱有三障,一颠倒粗重,二烦恼等三障中随一有余性,三能成熟解脱慧未成熟性。〖iamfisher〗(7.17 13:01) (1381)
 障断灭名无障。此有三障,一俱生粗重,二懈怠性,三放逸性。〖iamfisher〗(7.17 13:02) (1754)
 这一条,与玄元兄共勉。(内空)〖iamfisher〗(7.17 13:16) (1716)
 回向有三障,令心向余不向无上正等菩提,一贪著诸有,二贪著资财,三心下劣性。〖iamfisher〗(7.17 13:03) (1402)
 不怖有三障,一不信重补特伽罗,二于法无胜解,三如言而思义。〖iamfisher〗(7.17 13:05) (1672)
 这一条,与徐兄共勉。(内空)〖iamfisher〗(7.17 13:13) (1551)
 不悭有三障。一不尊重正法,二尊重名誉利养恭敬,三于诸有情心无悲悯。〖iamfisher〗(7.17 13:06) (1389)
 自在有三障令不得自在,一匮闻生长能感匮法业故,二少闻,三不修治胜三摩地。〖iamfisher〗(7.17 13:07) (1307)
 要叫一大学青年看,能看进多少?他们的思想境界是什么?怎样引导他们?〖小号无能大号无知〗(7.17 18:15) (1361)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 主题索引
修行次第障:善根的产生有三种障碍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7.17 12:46:15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525-1)  显示次数:1222(960+262)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 主题索引
第一种障碍是无加行。什么叫无加行?
第一种障碍是无加行。什么叫无加行?
不肯亲近善知识,或者不肯听闻经教。一个人如果不肯亲近善知识,
不肯听闻经教,那就不可能种下善根。即使有了善根,如果不肯亲近
善知识,不肯听闻经教,善根也不会产生作用。所以,虽有善根,但
无加行也是不行。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7.17 12:47:38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525-2)  显示次数:1316(1054+262)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 主题索引
第二种障碍是非处加行。这是一种错误的加行。
第二种障碍是非处加行。这是一种错误的加行。修学佛法,有很
多人虽然有善根,对佛法也很感兴趣,也希望从修学佛法中解脱烦恼、
解脱生死、明心见性。结果呢?他(她)去亲近一些气功师。气功师
们打着佛教的旗号,什么菩提功、FL功、香功、中功等等,很多很
多。在佛门中也有一些依附佛法的外道,象清海法门、卢胜彦的密宗
等,打的都是佛教的旗号,其实弘扬的却不是佛陀的正法。如果跟随
他们去学习,跟随他们去修行,往往是南辕北辙,越是精进,离佛道
就越远。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7.17 12:48:19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525-3)  显示次数:1557(1331+226)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 主题索引
这一条,特别送给徐兄(内空)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7.17 12:52:07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525-5)  显示次数:1599(1378+221)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4 主题索引
第三种障碍是不如理加行。
第三种障碍是不如理加行。比如说修禅,或者修净土,或者学习
经教,在整个过程中,如果不能按照正常的途径或者是正确的方法来
修学,方法不对头,这就是一种不如理加行。所以,方式、方法的错
误也是不行的,它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善根的成熟。以上这三种障碍
都会影响行者善根的增长和成熟。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7.17 12:49:01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525-4)  显示次数:1259(1047+212)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6 主题索引
菩提有三障,一不生善法,二不起正思惟,三资粮未圆满。
  “菩提有三障,一不生善法,二不起正思惟,三资粮未圆满。”
第二种善法是菩提。菩提是修学佛法的目标,也是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要成就菩提,要达到这个最高的目标,有三种
障碍。
  一是不生善法障,不生善法就是不产生善法。一个人修学佛法成
就菩提,必需修各种各样的善法。从五戒、十善到六度、四摄、三十
七道品,凡是趋向佛果的一切行为,或与佛果相应的一切行为都可以
称为善法。如果不修善法,菩提的果当然也不能成就。所以,不生善
法是菩提的一大障碍。
  二是不起正思惟障,正思惟指正确地思考。不起正思惟,缺乏正
确的认识。不起正思惟的前提是缺乏正见,缺乏正见的原因是因为不
闻思经教。没有闻思经教,没有亲近善知识,就没有正见。没有正见,
就没有正思惟。没有正思惟,观念就是错误的。思想观念是错误的,
那么,一举一动、所作所为就不可能与菩提相应,只能与菩提背道而
驰。所以,不起正思惟也是属于菩提的一大障碍。
  三是资粮未圆满障。要成就菩提,先要积聚资粮。比如出门旅行,
必需准备干粮,准备钞票,带好衣服,这样在旅途中,才不至于挨饿、
受困。军队作战也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首当其冲的是积蓄资
粮。成佛的资粮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福德,一种是智慧,福智二种资
粮达到圆满,那就成佛了。所以,资粮未圆满也属于菩提的障碍。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7.17 12:56:26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525-6)  显示次数:1303(1066+237)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7 主题索引
发菩提心名为摄受。此有三障,一缺种性,二缺善友,三心极疲厌性。
“发菩提心名为摄受。此有三障,一缺种性,二缺善友,三心极
疲厌性。”第三种善法叫摄受。什么叫摄受呢?发菩提心名为摄受。
学修佛法,首先要认准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菩提。认准目标之后,进
一步要发心。发什么心?发菩提心。发心非常重要。在修学佛法的整
个过程中,都不能离开发心。发心决定学佛的目标,发心决定学佛的
成就。假如发出离心,根据这个出离心去修行,将来就有可能成就阿
罗汉果;假如对人天福报感兴趣,发这种心,来生就有可能继续做人
或者生到天上去享受。如果想成佛,就要发菩提心。菩提心为什么叫
摄受呢?因为菩提心能摄受一切善法。如果没有菩提心,所修的一切
善法,将会成为人天小果有漏之因。没有菩提心作基础所修的种种善
法,将来都会成为福报去享受,享受完了就没有了。好象银行的存款,
用完了就没有了。如果有菩提心的话,所修的种种善法,将会成为佛
果上的资粮。比如在家人,想等五年买一栋房子,再等五年买车。有
了这个目标之后,他能把钱积攒起来,准备将来买房子,买车,或者
干其它的事业。如果没有这个目标,赚一些钱,随手就花光了。发菩
提心、积蓄善法资粮就象这个比喻一样。所以,菩提心能够摄受善法,
能够使善法和功德法财不会散失。这必须靠菩提心的力量。
  菩提心的发起有三种障碍:
  第一种缺种性障。种性在唯识宗指种子。种子思想是唯识宗特有
的思想。唯识宗认为,世间万物的产生都需要种子。同样,成佛也需
要种子。如果想成佛,想发菩提心,就必须有菩萨的种性、成佛的种
性。这点非常重要。如果缺乏菩萨的种性、成佛的种性,那么,菩提
心根本发不起来。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压根就没想到应该去帮助
别人,心量窄小,这也许跟缺乏菩萨种性有关系。
  第二种缺善友障。缺乏善知识引导的障碍。菩提心有了,但是缺
乏善知识的引导,菩提种子不会自己开花结果。所以,有了菩萨种性,
还需要善知识的引导,缺少善知识是不行的。
  第三种心极疲厌性障。菩萨在发心的过程中,缺乏耐心、长远心,
其实是缺乏慈悲心。结果,发心度众生,麻烦一来,疲厌心生起,菩
提种子就退失了。为什么?原因是怕麻烦,发心不能长久。所以,发
菩提心就不能怕麻烦,怕麻烦,众生就度不成,必需有耐心。这个耐
心真是最要命的东西。发菩提心很容易,发心就发心,发一下心,没
什么了不起。如果发一下心就能成佛,那真是太好了。难就难在这里。
发一下心不能成佛,还必须有耐心、长远心,永远地发心。等到菩提
的福慧资粮圆满了,才能成佛。怕麻烦而生疲厌心,如何去积聚福慧
资粮呢?福慧不圆满,怎么能成佛呢?所以,心极疲厌是发菩提心的
障碍,是成佛的障碍。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7.17 12:57:31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525-7)  显示次数:1511(1092+419)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7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8 主题索引
有慧者谓菩萨,于了此性有三种障。一缺正行,二鄙者共住,三恶者共住。
  “有慧者谓菩萨,于了此性有三种障。一缺正行,二鄙者共住,
三恶者共住。此中鄙者谓愚痴类,乐毁坏他名为恶者。”第四种善法
是有慧。有慧指什么?指菩萨。菩萨的梵语称为菩提萨埵,华语称觉
有情,意思是有智慧的有情,又能令别人觉悟的有情,就是菩萨。
  取得菩萨的资格,有三种障碍:
  第一种缺正行障,缺少正行,正行是正道,按菩萨的正道去修行。
第二种鄙者共住障,第三种恶者共住障。鄙者与恶者有什么区别?“此
中鄙者谓愚痴类”。鄙者指愚痴的人。既然想要成就智慧,可是跟你
在一起的那些人,都是蠢不可及。当然,在这种环境中你是最聪明的。
不过,久而久之,你也越来越蠢(众笑)。然后,你也蠢不可及了。
所以,与鄙者共住,除非是真正地开了智慧,那没有关系。否则,没
有开智慧,跟那些没有智慧的人在一起,时间长了,容易自以为是,
认为自己了不起,老子天下第一。这样还能进步,还能开智慧吗?肯
定不行。
  什么叫恶者呢?“乐毁坏他类。”恶者就是坏人。坏人的特点就
是一天到晚想着如何去伤害别人。这种人属于恶者。跟恶者在一起,
能好得了吗?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想要做菩萨,首先必须
远离恶者,远离愚痴的人,远离没有智慧的人,远离坏人。等到你将
来真正成为菩萨的时候,再回头找这些人,度这些人。现在,你还没
有成为菩萨,却要去度他(她)们,结果是你被他(她)们度走了(众
大笑)。所以,菩萨有这三种障碍。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7.17 12:59:55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525-8)  显示次数:1590(1349+241)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8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7 主题索引
这一条,与诸位师兄共勉。(内空)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7.17 13:18:48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525-17)  显示次数:1615(1391+224)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7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9 主题索引
无乱有三障,一颠倒粗重,二烦恼等三障中随一有余性,三能成熟解脱慧未成熟性。
  “无乱有三障,一颠倒粗重,二烦恼等三障中随一有余性,三能
成熟解脱慧未成熟性。”第五种善法是无乱。无乱在修学的过程中属
见道位。见道位必须远离乱和倒,远离颠倒和倒乱。凡夫是颠倒的,
见道的人才不会颠倒。因为他们已经见到真理,已经如实地认识宇宙
人生的真理,所以是无乱。
  达到无乱的境界,有三种障碍:
  第一种颠倒粗重障。平常讲的颠倒,主要指四倒──常乐我净。
这四倒是凡夫众生对世界颠倒的错误认识。它本身也属于烦恼,所以
称为粗重。这种颠倒错误的认识是见道的障碍,称为见惑。见道以后
打破见惑,就没有见惑了。没有见道之前,见惑是最大的障碍。
  第二是烦恼等三障中随一有余性。 “烦恼等三障”指烦恼障、
业障和生障。烦恼的三障即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这三种杂染
又称为三障。这三种障中,随便余下一种都属于见道的障碍。
  第三是能成熟解脱慧未成熟性。能够成熟解脱的慧是般若智慧,
也就是根本智。见道是根本智亲证宇宙人生的真理。如果说,这种根
本智没有成就,也就不可能见道。如果有了根本智之后,才能成就解
脱。所以,解脱建立在慧的基础上。声闻讲五分法身,五分法身就是
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其中的核心就是慧。所以,持戒修定
都是为了成就慧。而慧成就了才能谈得上解脱、解脱知见。所以,根
本智又称为解脱慧。如果解脱慧还未成熟,想达到无乱,达到不倒乱,
那是不可能做到的。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7.17 13:01:02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525-9)  显示次数:1381(1095+286)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9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0 主题索引
障断灭名无障。此有三障,一俱生粗重,二懈怠性,三放逸性。
  “障断灭名无障。此有三障,一俱生粗重,二懈怠性,三放逸性。”
第六种善法是无障,无障指修道位。修道位要断除两种障碍──烦恼
障和所知障,从而达到无障的境界。要达到无障的境界,在这过程中,
有三种障碍。所以,有情在学佛的过程中,每迈开一步都有障碍,而
且不是简单的障碍。比如,想要干一番佛教的事业,魔障就来了。想
发心,障碍来了。想放逸,反而一切都很顺利,没什么障碍,谁也不
障碍你。想干坏事,也没有障碍。想走正道,障碍就来了。所以有人
说,“天道不公”。实际上,并不是天道不公,而是要往上走,好比
“逆水行舟”,难度自然大得多。在人生道上往下滑,好比“顺流而
下”,自然没有障碍。达到无障有三种障碍,把这三种障碍断除了,
才能达到无障。
  第一种俱生粗重障,指俱生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我们知道,粗重
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有俱生和分别两种。在见道位时,分别二障已经断
除,但俱生二障还在。
  第二种懈怠性障。修道是艰难的,需要精勤努力,好比逆水行舟
一样,不进则退。还有一个比喻说,修行就象一个人与一万个人打架
一样。可见修道是多么地不容易。所以,如果不精进,道就修不成。
要么你的舟无法逆流而上,要么你被一万人打死。
  第三种放逸性障。什么叫放逸呢?放纵自己,不约束自己,想干
什么就干什么,为所欲为。放纵自己的结果势必增长自己的烦恼和增
长自己的妄想。如果是这样,与修道就不能相应,背道而驰。克服这
三种障碍之后,能进入无障的状态。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7.17 13:02:38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525-10)  显示次数:1754(1432+322)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0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6 主题索引
这一条,与玄元兄共勉。(内空)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7.17 13:16:21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525-16)  显示次数:1716(1499+217)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1 主题索引
回向有三障,令心向余不向无上正等菩提,一贪著诸有,二贪著资财,三心下劣性。
  “回向有三障,令心向余不向无上正等菩提,一贪著诸有,二贪
著资财,三心下劣性。”第七种善法是回向。回向到哪里?回向无上
菩提。把修行所得的所有功德都回向无上菩提。回向在学佛中非常重
要。修行的人,每天修行打坐,早晚功课,诵经,念佛,乃至做每一
件善事,都要回向。回向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修得的功德回转来,
指向某一个目标,这就叫作回向。大乘的发心和修行当然是回向无上
正等菩提。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有三种障碍。这三种障碍能够“令心向
余不向无上正等菩提”,使得你把修行的功德回向到别的地方,不回
向到无上正等菩提。
  第一种贪著诸有障。“诸有”指三界。贪著三界,对这个世界充
满留恋,依依不舍。这世界真美啊!人生真好啊!有没有这种感觉呀?
大家都有这种感觉吧!这是回向的障碍。
  第二种贪著资财障。资财包括房产、家具、钞票、衣物之类的。
贪著这些资财,所以不肯了生死,不肯成佛。
  第三种心极下劣性障。这种人学佛的目标和志向不高,不想成佛。
心极下劣,一天到晚只知求佛菩萨保佑,保佑他(她)平安就行了。
只要平安,别无他求。这是心极下劣性障。因为有这三种障碍的关系,
所以障碍了成佛的目标和方向。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7.17 13:03:37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525-11)  显示次数:1402(1161+241)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2 主题索引
不怖有三障,一不信重补特伽罗,二于法无胜解,三如言而思义。
  “不怖有三障,一不信重补特伽罗,二于法无胜解,三如言而思
义。”第八种善法是不怖。什么叫不怖?不害怕叫不怖。不害怕指什
么呢?人害怕的东西太多,通常人们比较怕鬼。不过,这里讲的不是
怕鬼,而是对甚深佛法产生一种畏惧。你们信不信有人对佛法会产生
一种惧怕?有这样一些人,接触佛法之后,觉得佛法很好,但是不敢
再去接触佛法了。我碰过很多这样的人。他们觉得跟佛法再接触下去,
就不得了了。为什么?因为跟佛法再接触下去,非出家不可。但是,
真正出家的话,他又舍不得放弃多姿多彩的生活。于是干脆不再接触
佛法,对佛法产生一种畏惧。怖畏其实是贪著,因为有所贪著的缘故,
所以就怖畏。做到不怖,有三种障碍:
  第一种是不信重补特伽罗障。补特伽罗指有情。这里的“重补特
伽罗”不是一般的有情,而是一些特殊的有情。象善知识、高僧、大
德、菩萨、佛等,都是属于重补特伽罗的范畴。不信仰重补特伽罗,
不可能对佛法产生正确的认识。前面说有些人对佛法之所以怖畏,其
实是他们对佛法还没有正确地认识。对佛法认识了一些,不全面,所
以才会产生怖畏的观念。这是缺乏对善知识的信仰。
  第二种是于法无胜解障。“于法无胜解”,对甚深的佛法缺乏胜
解。这种胜解不是一般地理解,它是坚定不移地信仰和理解。在修学
佛法的过程中,有一个过程叫作胜解行地。资粮位和加行位都是属于
胜解行地。胜解行地再进一步就是见道。见道之后就不再是停留在理
解之上了。
  第三种是如言而思义障。依文解义也很难对佛法产生真正的信
仰。学习佛法不可以依文解义,你们知道吗?“依文解义,三世佛冤。
离经一字,即同魔说”。所以,研习佛法不容易啊!佛陀说法有四悉
檀,你必须根据四悉檀来理解佛法。佛法有方便、有真实,有世间悉
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有显了说、密意说。所以,
光是依文解义,诸佛菩萨就大喊“冤枉啊!冤枉啊!”(众大笑)问
题就严重了。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7.17 13:05:18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525-12)  显示次数:1672(1321+351)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5 主题索引
这一条,与徐兄共勉。(内空)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7.17 13:13:59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525-15)  显示次数:1551(1364+187)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5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3 主题索引
不悭有三障。一不尊重正法,二尊重名誉利养恭敬,三于诸有情心无悲悯。
  “不悭有三障。一不尊重正法,二尊重名誉利养恭敬,三于诸有
情心无悲悯。”第九种善法是不悭。悭是悭贪、吝啬、小气。不悭就
是不悭贪、不吝啬、不小气。不小气什么?还是佛法。学了佛法之后,
就要把佛法布施给别人。在这种情况下,不要悭贪,要勤布施。要做
到不悭贪,也不容易,因为有三种障碍。比如有的人婆婆妈妈,啰哩
啰嗦,没完没了地问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儿,你必须很耐心地为他们解
释。不悭有三种障碍。
  第一种不尊重正法障。这顶帽子扣得很大,指责你对佛法不够尊
重。如果对佛法有足够的尊重和重视,你就不会悭贪了。因为尊重法
的话,对住持正法和弘扬佛法会有很强的责任感。如果住持正法、弘
扬佛法的使命感非常强,那么,无论在怎么样艰苦的情况下,你也不
会吝法。只要有条件,就能弘扬佛法。佛法的道理这么好,为什么不
能够得到很好地弘扬?原因在于对弘扬佛法重视得不够。
  第二种尊重名誉利养恭敬障。这是吝啬的另一个因素。看钱说法,
有供养就说,没供养就不说,不能白说。这种人会吝法。看看哪个地
方有利养就去说法。这也属于悭法,这是障碍弘法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种于诸有情心无悲悯障。对有情没有悲悯心,慈悲心不够。
觉得有情的死活跟自己没关系,怕惹麻烦。怕麻烦的人其实是心无悲
悯,慈悲心不够的人是会怕麻烦的。真正象诸佛菩萨那种无缘大慈同
体大悲的人,就不会怕麻烦。所以,我们必须努力努力再努力,不要
怕麻烦。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7.17 13:06:20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525-13)  显示次数:1389(1074+315)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4 主题索引
自在有三障令不得自在,一匮闻生长能感匮法业故,二少闻,三不修治胜三摩地。
  “自在有三障令不得自在,一匮闻生长能感匮法业故,二少闻,
三不修治胜三摩地。”第十种善法自在。自在,指于法自在。学习佛
法,还有当法师的,要做到于法自在。当然,这种自在当然不能象佛
菩萨一样于法自在。但是,最起码要做到这一步,对于一般的信徒,
不管他们怎么问,至少不应该被难倒,你可以雄辩滔滔地给他们说法。
这也是于法自在。于法自在很不容易。一讲起课来,这也不懂,那也
不懂,整了半天还是不懂。这就不能于法自在。举行讲座,听众提问,
一问三不知,这就于法不自在。回到小庙,或者回到家乡,信徒向你
请教一些佛法,你不懂,不自在。学佛本来想要自在,结果反而不自
在。所以,要好好学,不好好学,总会有那麽难堪的时候。要不然就
是误导他人,乱说一通,不好意思说我不会,就开始绕弯,把人家带
入迷魂阵去转了一圈(众笑),听的人云里雾里,不辨东西南北,不
知道听到哪里去了,这就不能于法自在。学好了,才能于法自在。当
然,真正于法自在的只有佛陀。
  自在有三种障。第一种匮闻障,匮是缺乏,匮闻指缺乏接触。过
去生中,没有造下接触佛法的因缘,所以今生就缺乏接触佛法的机会。
这就是说,这一生能够生长在有佛法的环境中,能够到佛学院读书,
能够听闻法师说法,这一切的一切,跟过去生中种下的善因善缘很有
关系。过去生中没有种下这样的因缘,今生缺乏听闻佛法的因缘,想
要学佛法,没门!比如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想要看经、诵经,很不
容易。现在学习佛法的条件非常好。象我们小时候,在家就开始信佛,
当时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在家里早晚偷偷地做功课,诵经之后赶紧把
佛像经书藏起来。深更半夜,宣传部的人来搜查。那些信徒、居士,
经常被抓去游行,戴的帽子有一尺多长。那时候真是不容易。刚上北
京读书的时候,中国佛学院的老法师,象正果法师、巨赞法师等都穿
在家衣服,我们学生穿大褂。有时到颐和园,走到哪里,人群就把你
围观,一停下来马上就是一圈,围观的人还以为是少数民族的(众大
笑)。所以,这几年社会形势发展很好,变化还是很大的。现在可以
到大学院校举行佛学讲座,学佛的环境比以前好得多了,信仰自由也
稍微趋于正常。
  第二种少闻障。听闻得太少。大家在佛学院读书,读了几年,掌
握了佛法的一些皮毛,以及一些支离破碎的名相,对佛法的理解不够
圆融,这是因为少闻的缘故。所以,佛学院四年毕业以后,要继续学
习,一门深入地学习,再学上五年或者十年,最起码要五年,将来在
社会上,不仅仅为佛教,同时也能为社会起很大的作用。否则,不要
说对佛教、对社会有什么贡献,只怕连自己也救不了,一天到晚无所
事事,佛法没学好,修行也不知从何下手,苦苦恼恼。
  第三种不修对治胜三摩地障。修学佛法,除学教以外,还要修禅、
修定,这也是非常关键的。不修禅,不修定,对教理的认识很难有深
度。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7.17 13:07:48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525-14)  显示次数:1307(1087+220)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8 主题索引
要叫一大学青年看,能看进多少?他们的思想境界是什么?怎样引导他们?
在大学讲佛法,他们会怎么认为,会相对待满地的金银一样吗?还是向对待鱼缸中的金鱼,只是在观赏而无拿取之心,真不知二祖看了会怎么想。
现在学生的学识都不底而思想境界平平,如以宰相肚里能盛船,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这等境界引之,会是什么情型呢?

小号无能大号无知  2003.7.17 18:15:04    

(1525-18)  显示次数:1361(1077+284)     查看小号无能大号无知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8 主题索引


转向网页顶端

微信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微信»发现»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张彦梅(当宣)小波

◇    程序占用服务器时间 USR + SYS 总计 0 秒    ◇   



转向网页顶端

妙法莲华 法华论坛 www.fahua.com  WiseForum1.0  Since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