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条 »论坛首页 »法华论坛·2003~2006   »论题组:1462  2003.6.24 19:51:56   法华微信 注册
 麻叔:唯识是从哪里说起的?〖nature.y〗(6.23 14:52) (2067)
 仅供参考:对唯识学的一点思考!!!仅供参考!!!〖nature.y〗(6.23 14:55) (2668)
 师兄贴的快,不过〖iamfisher〗(6.23 15:22) (3319)
 您好!〖nature.y〗(6.24 11:44) (3907)
 就是这两个所谓的差别,成为这次学习唯识的缘起。〖iamfisher〗(6.24 13:14) (3956)
 我的理解是这样,请指正。〖梦中人〗(6.24 19:51) (2183)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 主题索引
麻叔:唯识是从哪里说起的?
唯识是从哪里说起的?
---从观察自身看遍计执的积累 (初稿)
二麻子 静风
任何一个交谈的题目,理论的建立,都有个开始说话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话是说不起
来的.对于一个理论体系来说,这个起始的点"STARTING POINT"未必就是整个理论的
基石.相反,有的时候理论建立过程里甚至还需要否定/破斥这个起始点.但是,这个起
始点的选择,对理论建立的方式却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如果学习这个
理论的人忘记了这个起始点是什么样子的,会对后来的学习添加巨大困难,甚至导致
大量误解.

那么唯识学的这个起始点是什么呢?为说明这点,我们先粗略看看中观的起始点如何.
中观师对中观说话的起始点有明确说明,叫"名言共许".其意义为接受大众通常的共
业为说话的共同基础.恰巧,这个基础基本就是我们一般凡夫平常说话时的所谓理性
的基础,既是不特别明确说明大家也会自动用它.但中观师们仍然严谨地将这个共许
明确表达出来,说明是随顺世俗说有无,以防止凡夫由世俗谛而生实执.假如没这样
一个基础,则语言交流将十分困难,是非判断也没有共同规则了,那是不行的.明显的是,
中观并没将这个起始点"名言共许"当作真理,或者真理标准.而只是作为说话的基础.
但这个起始点带给中观理论的影响十分明显,基本上整个中观宗对法理的抉择都没
离开这个基础.

那么,相对应的,唯识学的起始点是什么呢?非常有趣,唯识说话的起始点几乎与中
观完全相反.我们知道唯识学最初是瑜伽行派的教课书,是指导佛弟子们借禅定
破除各种执着的教法.所以如同禅定,这里说话的起始点,完全是从一个人为本位
的感觉/觉受等说起的.即使所涉及的是共业,比如大家在开同一个会,唯识说话的
方式也是从某个具体参加开会者的自身体会等说起,而在相当一个阶段里不涉及
别人的感受,也不讨论相互作用.例如,唯识里最常见的例子之一,于人所见的水天
人见为甘露而饿鬼见为脓血,就是分别从个别众生的本位感受来说明识与境界的
关系的.由于没有现成词汇,对于这样一个个起始点,下文将暂时称之为"绝对别业".
绝对别业这里还有第二层含义:唯识说话实际上不仅仅是限制从某个人的本位
开始,还要在这种个人的本位上究其最"基本"的开始说话,当然,这里面对的是凡夫,
最基本也是相对凡夫所能做到的而言.那么,什么算更"基本"的呢, 两类事务相比较,
哪个算是更基本的?唯识这里使用了一个十分合理的判据:凡是推导/推断出来的东
西,都没有这些推断所依赖的素材(东西)更基本.于是,唯识学没有明确说出来的起
始点"绝对别业",就是对具体一个凡夫学人来说自己能追寻到的最基本的有情活动.

从这个"绝对别业"起始说话,唯识做的第一件事,显然是就让每个人都具体找出最
基本的来看看.对于一个修习禅定观察自己内心活动细节的学人来说,不需要多
少禅定功夫就可以看到,我们感受到的山河大地等外境,无非是前五根传来的感受,
经意根意识加以分别联想,而得出的推断.凡夫并不能也未曾直接感受过外境.
如果没有一堆感觉,或者不经我们推断,外境就根本无从谈起.所以,外境完全不是
基本的,而且除了作为意识的推论和推断,外境根本不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唯识
学说无境是绝对天经地义的,而且这个无,就是龟毛兔角的无!

然而这样地否定外境,虽然无,却与断灭根本没关系,因为这里根本没否定推断外
境所依赖的感觉.于是我们知道了与我们眼耳鼻舌身相对应的十八界里的五界,是
没有的,有的只不过是意识的推断.同样方式再进一步追寻我们马上会发现,眼耳鼻
舌身根也是推断出来的,同样属于无有,而其对应的识也是如此.这样十八界里已经
有十五界属于无有,仅剩下意了.再看下去,就是意识本身也是也是推断的结果,所
谓我思故我在,同样要归于无有.破到这里,似乎十八界都破光了.断灭了吗?没有.那
一堆在凡夫身上引发出外境推断的觉受感觉还在.

再继续仔细追究下去可以发现,既使是这些感觉,觉受一类的东西,其实也包含了某
些细微的推断,仍然可以否定.实际上,当感觉/觉受的原材料被认识为感觉/觉受时,
是已经使用了推断并且隐含(不明确地包括)了我与我所. 但引发这些觉受/感觉的
素材以及能将这些东西推断为"我的感觉/觉受"的能力,换句话说有情具备的分别
的能力,却没被否定掉.到这个地方,大致就是凡夫能追究的极限,这些没否定掉的,
唯识学称为识,或者识所变现. 这两词在一般情况下含义并不相同, 但在这个具体
情况下没有本质差别,因为这时还没有明确推断分别出能与所.所谓凡夫"及识而还",
就是说到了这种地方就不再能深入了. 由于未被否定的那些里面很大部分是指有
情具备的分别能力,所以,说有能(力)无(推断出的)所(境),也是一种相当合理的,属
于如幻有范畴的表述.

那些还没做这种推断前的"原材料",大略地说就是依他起,但并不纯粹.实际上,在凡夫
地这些原材料也是含有极其细微的执着和扭曲的.反证如下:如果此处全无扭曲执着,
那么这堆原材料就应该也能显现别人的乃至一起众生的觉受,事实却并非如此.说明
此处也是污染的.由此可见唯识学说一切众生都是染识的结论,是基于对凡夫心广泛
而深刻的了解,是非常真实的结论.了解了这个追究过程也可以明确看到,无论唯识怎
么强调无境,唯识不会落于断灭见,无境否定的只是凡夫的想象与推断----更唯识专业
化的词是否定"遍计所执".很明显,从原材料到感觉/觉受再到外境山河大地的推断过
程就是遍计的过程,而且是遍计层层相套越积越多的过程.然而,虽然遍计了,遍计未必
一定要带有执着.带执着是凡夫的特征, 凡夫在上述的推断过程里无一不加入大量的
自性见执实有,所以一般也称为遍计执.但对于圣人,他们确实可以为了交流方便而做
同样的推断却完全不落入执着.所以有时说遍计不说执也尤其合理性.

那么,那些"原材料"是怎么来的?唯识一般说依它起,说种子/现行和合,这就出现了阿
赖耶识的概念.从绝对别业的起始点加上唯识对遍计执的破斥来看,引入作为种子的
集合的阿赖耶识是非常自然的发展.我们知道,业果不失的规律在中观等宗见来看,很
容易用相续的因缘法来理解:因缘法的相续过程本身就是不错乱,这样的相续完全可
以在相对独立于特定个体的情况下不断,从而保持因果不错乱.但从绝对别业角度来
看,说外面存在相对独立的相续因缘实质是种推断或遍计,故而是没有的. 所以,因果
的不错乱只能是源于某种"一体的"而且观察不到的东西----对具体的现行是种子,对
总体叫阿赖耶.不幸的是,直到现行前,种子与阿赖耶都是凡夫观察不到的,所以对凡
夫依然是种推断或者遍计而已.

由上述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明确知道唯识的说话起始点是绝对别业的话,我们
可以非常容易了解唯识学里对外境否定的彻底程度及其意义,以及其条件限制.唯识
无境在这个意义下完全不会落于断见上去.而且可以看出引入八识概念是非常自然
的.然而,绝对别业并不是表述佛法唯一正确唯一方便的起始点.实际上,它有所方便
就有所不方便.当讨论到共业相关的问题时,上述结论成立的前提条件就有问题了,
需要小心修正.绝对别业角度需要修正的最明确情况是其他众生也有识存在,这个即
使是绝对别业角度也不能否定.因为否则这个,就是通过其他众生否定自己.所以,唯
识从来承认识外有识.而这个承认,也实际上是默认了众生的识之间,一定存在着相互
作用.那种说每人识里面有别的众生的识的复制件的说法,是过分生硬的包装,没法说
通的.这种相互作用是明显的,共业是大家每个人都觉受得到观察得到的.那么识与识
之间怎么作用是个需要解释的问题.因为所谓共业也可以说是多数别业相互作用相互
纠缠相互叠加的结果.所以,绝对别业角度下的结论,在适当修正下是可以推广的.但这
里有着非常多的陷阱,单纯用思维推断的遍计方式,几乎一定会执出问题来.这方面涉
及太宽广,此贴中暂时搁置,不予深入了.

由此联想到唯识与中观双方争论的很多问题,其实是源于对唯识这个起始点的不
了解.特别是唯识学人对这点不了解造成的辩论无力,有时候让人哭笑不得.比如
从中观立场看,兔子与兔角是相当不同的.兔子是俗有,有俗义上一定真实性,兔角
根本是非量,完全没这个东西,没有任何真实性.然后问,唯识无境是说境如兔角
吗?结果,不少唯识佛友回答时候,中气就显得弱了.其实唯识佛友大可回答得强硬
些.理由有两个.一个从唯识的角度如上面所说,在绝对别业起始点下外境就是兔角,
两者都是凡夫心遍计/推断出来的.另一个理由却是从中观的起始点分析一下建立
俗有/俗义真实的基础是什么?这个基础是共业,或者说共因缘.我们接受为俗义真实
的因缘一般至少要两条共性,1.这因缘要与意根以外至少一根相(共)关,否则不承认.
2.要与多数人相(共)关,否则不承认.比如兔子,符合这两条:很多人都看见过,而且能
看见摸到.兔角不同,虽然人人可以用意根想象兔角,没其他根能相关接触到所以不
被承认.再比如,有人白天见鬼,因为多数人没有这样的共同经验,不被认为是真实.但
是在唯识的绝对别业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判据都没有意义.既然是别业,谈不到大家共
的.既然前五根也同外境一样根本没有,就根本不能用做独立判断.所以,在这个绝对
别业的角度下,中观通用的那种相对真实与完全虚妄的差别并不存在.这地方用中观
的角度套到唯识头上完全不能成立,是鸡同鸭讲.唯识无境,可以不排斥这个俗义真
实与完全虚妄的差别,但这是要在对由"绝对别业"起始点导出的结论做出合理修正
以后,而不是对"绝对别业"下的结论本身."绝对别业"与"唯识无境"对于中观宗见里
俗义真实与完全虚妄的差别,既不在逻辑上排斥,也未在逻辑上要求,实际是逻辑中
立的.而在唯识对共业的推广,对这个问题将应该得出与中观类同的结果.

推论与疑问:
由上所述,假如"绝对别业"确实是唯识学当初开始建立时候说话的起始点,又假如
学人对这个起始点有明确了解,那么唯识学现今一些深奥难解问题可以得到很大
的简化,而且唯识学人与中观学人的很多争论就明确成为互不妨碍的多余.这看来
颇为有益.然而包括作者本人由此却产生一个相当的疑问:既然如此由益,为什么作
者等未曾见到中印藏祖师们说明这个问题?对此,作者谨列出数个可能性如下:
1.古德曾经开示过此点,但作者等学浅,未曾读到或读到未能记得,或有大德曾经读过.
这是作者最希望的情况,并且盼望饱学佛门大德能指点出处.
2.古德曾有此类开示,但在漫长的时间里消失了.这是作者最不希望看到的,但是却实
有可能性.理由与下条同.
3.从上古德未开示此事,更未曾录入经纶.这点虽然看来兀突,实际却有相当的合理性.
作为唯识发源的瑜伽行派,其主要成员应该都具备深厚的禅定知识与实践经验,对于
他们来说,上述的起始点问题可能是太浅显太明显太初级了,实在是不言自明,不需要
多说话的.既是不说话此派学人也都应该知道.问题是,当瑜伽行派慢慢演化到唯识宗
的过程里,由于修行方式的改变这个问题不再是不说自明的了,于是对这个起始点的
了解就湮没在历史中.如果是这样的,那也实在是没办法的事情.


小结.
明确地以绝对别业作为说话的起始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到外境只是对一些识所
变现的现象的推断,而凡夫对此推断执为真实.这就是所谓的遍计执.唯识破除这些
凡夫错误见而说的唯识无境,完全不会导致断灭见.而对识所变现说为依他起则避免
了常见.这种与中观从起始点就开始的不同观察角度与不同表述方式,使很多中观宗
常用的概念完全不适合用到唯识的表述模式里来.而学人对这点的了解不足,是引发
出若干中观唯识间无谓争议的原因之一.此外,假设以绝对别业作为起始点可以很明
确地看出,唯识宗引入阿赖耶识是非常自然合理的发展.当讨论的问题超越出绝对别
业可用范围时,对唯识理论的拓广必须十分小心.

本贴由二麻子于2003年6月23日13:24:05在乐趣园〖网海莲舟佛法论坛(国内版)〗发表.

nature.y  2003.6.23 14:52:09    

(1462-1)  显示次数:2067(1420+647)     查看nature.y的所有文章 给nature.y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 主题索引
仅供参考:对唯识学的一点思考!!!仅供参考!!!
对唯识学的一点思考!!!仅供参考!!!

唯识学的学证之路是渐闻思修,不能仅限于研究经论,应重视瑜伽行的修证,真经于何求?自性如来藏具足
三藏十二部,重瑜伽行,以定慧力,入自性如来宝藏中求,此为菩提达摩求法路线,当然这并非否定玄装大

师西求路线,两条道一个都不能少,渐闻思修,两路并进方能得真经。

菩萨依无明众生而建立佛土,菩萨无所住而生其心,众生住色生心,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为遍计无住,亦名妙

观察,众生住色迷幻执有,是为遍计所执,是故遍计无住遍计所执实为二者同一而异名,在凡夫位为遍计所

执在菩萨位为遍计无住(妙观察),禅宗大德言为“平常心是道”。

寂静涅磐位是非有为非无为,非有为佛是不度众生的,若以为佛度众生则是神我见真常唯心见;非无为众生

依佛而得度,圆满成就一切诸法故,依他(众生)缘起诸法故,无明众生恒审思量分别周遍计度故。圆满成

就一切诸法性名为圆成实性,如来藏,圆觉,大圆智镜,人格化即为观世音菩萨,说佛不度众生,众生依佛

而得度,是指依他起,依众生分别意识思量而起,所以驱动幻有三界的动力是众生的无明意识,也就是遍计

性,如来藏有如众生心中的摩尼宝珠,此摩尼宝珠具圆满成就一切诸法之性,能依众生意识分别(前念)缘

起诸法(后念),此后念者为意识遍计所执相,也就是住色生心,所谓“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执以为缘

故,依他起相而可了知”,否则依他起相如镜中相水中月,不能为意识了知。自已的遍计所执相是人我相,

他人的遍计所执相对为法我相,念念生灭,念念相续,是假有幻有,如电影非有执有,三界一切皆空幻。虽

空幻却是因缘法,也不是胡乱幻生幻灭,当合法则,当然法则亦是因幻而立。

遍计所执相依他起染污相是同一而异名,依他起清静者为无住相,如摩尼宝珠镜中相,不自显,依分别意识

而显,是“如是显现,非如是有”,是依他起而非自起,是相对分别意识而具起,若无明尽则行尽,遍计而

无执,前念灭则后念不生,所谓“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无执以为缘故,圆成实相而可了知。”意识尽成

圆觉而涅磐;依他起染污者为执住相,是意识遍计所执相。
有道是千处祈求千处应,有求必应,求者为意识遍计所执为他“依他起之他”,应者为依他起,是如来藏的

示现,是圆觉菩萨的示现,是大圆智镜的示现,是观世音菩萨的示现,当知是依他起是缘起,而非自示现,

否则就是外道的神我见真常唯心见;这里说的菩萨是圆觉地的菩萨,是缘起大悲心,因众生而显,因众生而

没,众生无量无边无始无终,是故观世音菩萨众生未尽誓不成佛,又有观世音菩萨无量劫前早已成佛之说;

非因地菩萨,因地菩萨无明未尽未成圆觉,乃有微细意识,因为心识只有三种状态,1无明不觉意识态,2圆

觉态,3意识息灭态(涅磐),遍计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是一个整体,具生具灭,意识恒审思量分别周遍计度
,念念生灭,念念相续,流转于生灭幻海,因缘成熟时都将圆成佛道,即是遍计无执时,便是顿悟圆觉,隐

如来藏,显成法身,成一合相寂静大涅磐。所以早期教法,只立六识,后来论师细分为八识九识。


意识的核心是如来藏,如来藏是真常净识,具圆成实性。摄论师真谛立第九真常净识为如来藏,地论师勒那

摩提认为第八阿赖耶识为真常净识,同于如来藏。意识念念生灭念念相续,住色所生心是为凡夫心,亦即遍

计所执相,是依他起性染污相,具有间断粗住状态和相续细住状态,所谓间断粗住和相续细住是相对的,于

是就有第六意识和第七未那识(意根)之分。
意识应二分为表显执住无明识和内隐无住圆觉识,内隐无住圆觉识亦名如来藏,是真常净识,如来藏恒与众

生俱显隐,没有独立存在的必要,所以经云:菩萨依无明众生而建立佛土。 表显执住无明识可二分为间断粗

住意识和相续细住意识,粗住和细住是相对的,间断和相续是相对的,都是相对意识的觉知而言,我们亦可

将相续细住意识再二分为比较相续细住意识和非常相续细住意识,整个意识是个立体圆融的。

如来藏含藏一切无量种子,具足一切无量种子,本有一切无量种子。所谓含藏就是没有而依他能显诸法;所

谓具足就是一样都不少,不必薰习而得;所谓本有就是非薰习成,本来就有,此有是含藏义。有的学者所认

为的种子薰习成的,实非种子,只是无量微细的业识而已,于是便有染污阿赖耶识种子说,阿赖耶识真妄和

合说。所以真谛法师就把阿赖耶识真妄和合说二分为第九真常净识和第八染污识,实际上九识说中的第八染

污识和第七识是极微细的意识而已。为何呢?因为意识恒审思量分别周遍计度,念念生灭念念相续,若无明

未尽,则意识活动只是极微细极微细而已,直至圆觉位,无明尽而行尽则意识灭。所以“依他起相上,遍计

所执相无执以为缘故,圆成实相而可了知”。

种子本有说几个理论依据: 第一 二进制(0,1)数学模型,一切数都可表达为二进(0,1)表达式 第

二 一切数之和恒等于零,零可演化为一切数之和,一切数可有无量无边种排列组合 第三 (A)+(-A)

,(+A)和(-A)表示相互依存相互对立存在,用二进制表达为:“1”+“0”=0,(+A)=“1”(-A)=“

0” 第四 相对性差别是意识的最基本的活动,我们的意识活动(+A)与(-A)是具生具灭的,即我们假

名安立“上”同时默认安立“下”,假名安立“内”同时默认安立“外”,假名安立“+A”同时默认安“-A

”,。。。。。。 第五 三界万有的二进数学模型,八卦图二进演化规律:无极而太极,太极生阴阳,阴

阳生四象,四象演八卦,八卦演十六卦,16演32,32演64,64演128,。。。。。。以至于无穷无尽。当然

这只是人为的规类,宇宙万有并非如此的对称,还有非对称性原则,宇宙是对称和非对称的对立统一,只有

对称性的宇宙将走向死寂,非对称性促使宇宙无始无终无量无边。

零中含藏一切数,一切数本无,依意识分别缘起而显诸相,如来藏有如摩尼宝珠,依他(意识分别)而显如

意识所求相,(是故如来藏又名如意藏),此无住本无幻相为意识执住,即是遍计所执相,执住了就是染污

的依他起相,不执住就是无染污,便是清静无住依他起相,而意识念念生灭,念念相续,如何能不执,须得

无明尽则行尽,则意识无住而息灭,顿成圆觉,便是圆成实相而可了知,此所谓“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

执以为缘故,依他起相而可了知;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无执以为缘故,圆成实相而可了知”。所以如来

藏是真常净识,是不动地,以是义故,佛不度众生,如来藏能依他起而自清静不染,动的是意识分别,如来

藏座不动地依众生意识分别(恒审思量周遍计度)而转大-法-轮,所以能动的是意识,意识虽然不能绝对真

实地认识真理,但众生必须如理善思,以幻去幻,灭尽无明,最终才能出离幻海,顿成圆觉,所以原始教法

以意识为重点,以人为本,强调众生自度走向解脱。

能所不二性,能所相对性。离能无所,离所无能,如来藏为能,意识为所,如来藏是意识的核心,是意识的

所依,如来藏与意识具有,圆融不二,不能各自独立存在。能所相对性,意识相对如来藏为所,微细意识相

对粗意识为能,粗意识相对微细意识为所。所以只要是有为法就必然是能所同具,能所圆融不二,只是微细

程度不同而已。

只要是有为法就必然是执住相,也就是遍计所执相,以圆成实性为根,是对清静无住的依他起相的执住,遍

计所执圆成实依他起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圆融体,是一个相互依存体,是一个连在一起的三个齿轮互动体。
遍计所执相就是意识,是染污的依他起相,意识从污到静有:坚固的意识,呆滞的意识,散乱的意识,粗住

的意识,细住的意识,无住的意识(圆觉),意识的息灭(圆寂)。

遍计所执相是对如来藏(摩尼宝珠)所显清静无住的依他起相的执住,也就是觉知,住色生心,执为我我所

,这就是为何有第七未那识说,我们把他定义为细住的意识,第七未那识说认为未那识内缘第八阿赖耶识见

相分为我我所,第六识外缘外境,实际上不管什么境,都是前念缘起后念,前遍计所执相缘起后遍计所执相

,意识(觉知)生起都是遍计所执相,都是对如来藏所显清静无住的依他起相的执拄,所谓外境只是一种表

相语言,唯识无境,外境是什么?不也是遍计所执相,或为意相,或为口相,或为身相,所谓“相名相应以

为缘故,遍计所执相而可了知”,这就是密法身口意三密相应的机理,如我们口持经咒,口持经咒是相名,

与此相应的是菩萨的意相,如来藏依菩萨的意相相对持咒人缘起如意清静无住相,为持咒人遍计所执住(觉

知),于是持咒人的心识状态发生了变化。再如我们用眼看前面有棵树,对树的觉知是如何生起的?山河大

地是如来的身相,一样所看之树也是如来的身相,此身相(树)相应的意相,如来藏依他(此身相应的意相+

其他缘)缘起如意无住相,为我们遍计所执,这遍计所执相就是我们对树的觉知。在八识论中前六识只是外

境(唯识)语言的翻译转换器,真正起觉知的是第七识的遍计所执。第八识所谓染污薰习的种子实际上是极

微细极微细的业识(意识),微细的业识因缘成熟一样可以缘起现行,因为业识的种子本来就含藏在如来藏

。微细业识与本有种子的区别为:微细业识是极微执住相,种子是没有的,缘起而显,是相对缘起法而有,

是故是含藏义。因此可以把八识说中的染污薰习的种子和前七识总归为染污的意识。

所以南道地论家勒那摩提的唯识思想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仅供参考!!!个人浅见,定多有不如理之处,敬请指正。
仅供参考!!!个人浅见,定多有不如理之处,敬请指正。
仅供参考!!!个人浅见,定多有不如理之处,敬请指正。



【勒那摩提(梵Ratnamati)】

北魏译经僧。又作勒那婆提,或单称勒那。意译宝意。中天竺人。学识优赡,理事兼通,博诵三藏教文,尤

明禅法。常志于游化。北魏宣武帝正始五年(508)始达洛阳,奉敕与菩提流支共于洛阳殿内,译《十地经论

》十二卷、《妙法莲华经论优波提舍》一卷等。又于赵欣之宅内译《究竟一乘宝性论》四卷,总计译出经典

六部二十四卷(一说三部九卷)。又,据《法苑珠林》卷二十〈致敬篇〉所载,师曾别传七种礼法。相传师

常奉勒讲《华严经》,每能发挥经文微意。其后,不知所终。

《历代三宝纪》卷九与《续高僧传》卷一〈菩提流支传〉皆记载,在《十地经论》译出时,由于师与菩提流

支意见不合,故互不询访。然崔光之《十地经论》序文则未载此事。其后,慧央箭相州(河南邺都)南部弘

阐《地论》之学,祖述勒那摩提之说,故其门流世称‘相州南道派’;而与菩提流支门人道宠之法系‘相州

北道派’两相对峙。

[参考资料] 《法经录》卷五;《续高僧传》卷七〈道宠传〉;《华严经传记》卷二;《华严经疏》卷二

十七;《开元释教录》卷六。


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


唯识无境是说明,一切境是识的显现,离识之境是绝对无,识是能显,境是所显,能所不二圆融,执住是为

镜,故假有非绝对无。识境不二圆融为一,无离识之境,亦无非境之识。唯识无境也就是唯了别无境,唯觉

知无境,唯执住无境,一切境是识,一切境是了别,一切境是觉知,一切境是执住;无识,无了别,无觉知

,无执住,则大涅磐,是故心经言:无所得故。从究境相对离言实相而言,一切三界万有都是龟毛免角,一

切众生都是病者,一切觉知都是龟毛免角,一切见都是龟毛免角,圣者知是龟毛而凡夫迷为实有而不知,圣

者明十二因缘而能随顺,是故平常心是道。龟毛免角不是绝对的没有,而是幻有,有一定的幻化规律可循。

举例说明:计算机有A二进语言(0,1),B有DOS语言(程序化),C有WINDOWN语言(可视化对象),B是C

的源程序,A是B的源程序,ABC对于计算机专家而言是明白的,而我们一般人却只能识别操作WINDOMN视窗,

我们可以认为C是粗色坚固色,B是细色柔软色,A是细微色极软色。同样是01数字化的信息,当我们用DOS时

识别操作的是程序化的语言,当我们用WINDOWN时识别操作的是可视化对象。 三界万有就象一个无量极的

电脑多媒体,如来藏有如无量CPU,计算总规则是恒等于零,相对性有如(0,1)是最基本的分别,可细分别

出无量数,一切相都是二进数的显现,一切数总和恒等于零,零者无差别。微观物理研究到最后就是力的相

对性,而相对性的本质就是零寂势能,也就是意识息灭的状态,意识的相对差别是最基本的动能,是最基本

的相对力,是最基本的运动态,一切复杂运动都是简单运动的组合,一切复杂运动都是意识差别,一切复杂

运动都可数量化为二进数。相对论认为同一事件相对于不同观察者有不同的状态。每个众生的心识是不一样

的,也就是众生有自已的业识,业识有如计算机的程序,经业识计算结果产生的觉知是不一样的,这是差别

业识对同一事件产生不同的认识。 差别业识有共业的部分,是人都有眼识,是共业是共有程序,有如安装

了WIN98的所有电脑都有共业程序对同一事件的显现都是一样的,所以用人眼看的世界都是一样的。WINSOWN

看世界有如色界众生观世界,对同一事件作有色见,DOS看世界有如无色界众生观世界,对同一事件作无色见



看计算机对同一事件“关闭这个窗口”的不同语言描述:视窗语言为“点击窗口右上角叉叉”,DOS过程语言

为“thisform release”,二进语言为“00101011110011001100。。。”三界众生依不同的语言觉知世界,

而众生的觉知就是三界万象,山河大地只是觉知而已。 我们的双眼所向就是鼠标所指,山河大地是立体三维

视窗语言。一切都是意识,一切都是如来的心声,一切都是言语。


仅供参考!!!


本贴由仅供参考于2003年6月23日01:27:23在乐趣园〖网海莲舟佛法论坛(国内版)〗发表.

nature.y  2003.6.23 14:55:24    

(1462-2)  显示次数:2668(2104+564)     查看nature.y的所有文章 给nature.y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 主题索引
师兄贴的快,不过
[仅供参考]这帖子,俺和ZS兄一样也认为是杂烩。经不起推敲的。
和麻叔、静风的帖子不好比...
你信不信,“仅供参考!!”这样的帖子,我一天之内可以写出几个来。。。

你想别人为什么不像顶别帖一样顶礼该帖呢?
俺认为,原因如下:
它挠的是不着痛痒的地方;
而麻叔和静风兄挠的是最痛最痒的地方。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6.23 15:22:40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462-3)  显示次数:3319(2748+571)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4 主题索引
您好!
莲舟那边我只能当看客,就不去赶热闹了。
在这里回复您,兼答zs的提示。
我认为[仅供参考]的文章,中心思想是把“遍计”和“遍计执”的概念分的很清,在此基础上理解唯识三性就更顺畅一些,因为在慈氏论坛没有看到这样的区分,对我这样不懂唯识的学人或许有帮助,故顶了一下,想与我一样有兴趣的人看到。没想各位都是持否定态度的,也不见[仅供参考]再有说词。

nature.y  2003.6.24 11:44:51    

(1462-4)  显示次数:3907(3372+535)     查看nature.y的所有文章 给nature.y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 主题索引
就是这两个所谓的差别,成为这次学习唯识的缘起。
坛上坛下、此坛彼坛,酝酿了好多天,终于酿成一坛好酒。
至于酒好不好,确实是各说各话--辩论嘛。

[仅供参考]兄是不停地变着nickname的呢。
这个情况,我倒是看见了:那几个新冒出来的nickname就有些呢。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6.24 13:14:17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462-5)  显示次数:3956(3489+467)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6 主题索引
我的理解是这样,请指正。
唯识无境,是说一切,内外境界,有情无情,皆是识心,之所变现,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如楞严经云: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识即是境,境即是识,识不离境,境不离识,识能生境,境能生识。众生迷境,不知境是心造,沉沦生死苦海,无有出期。但能转识,不愁转境,但得本,不愁末。境分空有,龟毛兔角,同于虚空,亦是境界,亦在所转之列。我于中观唯识都没有深入,甚至于佛法亦未有缘接受系统学习,愿与有缘一起探讨,错谬之处敬请指正!

肉身即六根,外境即六尘,心识即六识。六根六尘六识合为十八界,空表如来藏性,非与有相对之顽空。迷则识逐尘,妄分空有,即是众生;悟则尘归识,妙有真空,即如如佛。此楞严经上说得明白,不必怀疑。

梦中人  2003.6.24 19:51:56    

(1462-6)  显示次数:2183(1627+556)     查看梦中人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6 主题索引


转向网页顶端

微信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微信»发现»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秦限花开莲现华开莲现~王子清lucky

◇    程序占用服务器时间 USR + SYS 总计 0.01 秒    ◇   



转向网页顶端

妙法莲华 法华论坛 www.fahua.com  WiseForum1.0  Since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