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条 »论坛首页 »法华论坛·2003~2006   »论题组:1436  2004.2.26 14:05:02   法华微信 注册
 (被发送者删除)〖1586〗(6.15 11:44) (3065)
 是啊,贤友,生从何来,死向何去?〖holoyo〗(6.15 16:14) (3711)
 执着啊〖智空〗(2.26 14:05) (3738)
 这个问题是核心。〖十方〗(6.16 0:51) (4113)
 随喜随喜善说善说。:)(内空)〖tyro〗(6.16 8:23) (4062)
 “猴子捞月亮”的故事用得好〖荒山〗(6.16 9:19) (5276)
 补充的好。(内空)〖常青〗(6.16 11:20) (5764)
 云门不在,〖十方〗(6.17 0:26) (6319)
 哈哈,谁说没在?这不!(内空)〖常青〗(6.17 8:15) (6844)
 沿流不止问如何…………好一句“这不”!!谢常青兄指教。:)(内空)〖十方〗(6.17 20:29) (6872)
 替1586澄清,问题是:“读过了仍然没有悟啊” ;)〖iamfisher〗(6.16 14:12) (6090)
 (被发送者删除)〖1586〗(6.17 13:23) (6503)
 师与资相成〖iamfisher〗(6.17 13:43) (6.17 13:44) (7347)
 个人以为:文中“实修忏悔,发大惭愧心”是殊胜的前方便之一。〖iamfisher〗(6.17 14:09) (6.17 16:51) (7565)
 (被发送者删除)〖1586〗(6.17 15:12) (7797)
 《六祖法宝坛经》 及 “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不等同于修所成慧”〖iamfisher〗(6.17 15:48) (8205)
 那要看站在什么角度了,〖十方〗(6.17 0:25) (5489)
 如何可以达到〖戴无畏〗(6.17 8:57) (4516)
 陈义太高?可惜的是,〖十方〗(6.17 20:30) (4769)
 (被发送者删除)〖1586〗(6.17 15:07) (4457)
 您不是在找“我”吗?怎么跑这地来啦?不想着怎的治病,就……〖十方〗(6.17 20:32) (4651)
 俺也来抄个答案〖iamfisher〗(6.16 8:44) (6.16 8:50) (3912)
 【六十二见】(如果不能正确抉择补特伽罗无我,看了会晕)〖iamfisher〗(6.16 8:57) (4876)
 随喜善说〖holoyo〗(6.16 21:28) (5155)
 戒才是苦海航舟〖戴无畏〗(6.17 9:08) (5314)
 我是谁〖戴无畏〗(6.17 8:59) (3617)
 邀请您和我一块读戒。〖iamfisher〗(6.17 11:02) (3682)
 色受想行识是我。(内空)〖梦中人〗(6.17 9:27) (3788)
 (被发送者删除)〖1586〗(6.17 13:32) (4451)
 你说呢?〖梦中人〗(6.17 15:36) (5197)
 (被发送者删除)〖1586〗(6.17 16:33) (5867)
 这就是我们的无始妄见。〖梦中人〗(6.17 18:33) (6713)
 (被发送者删除)〖1586〗(6.17 21:34) (7070)
 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在那两点上不能取得共识,谈什么都是白搭〖雁长空〗(6.18 17:27) (7707)
 再一个,偶也不知道您信的是什么教,“师兄”二字不敢承当(内空)〖雁长空〗(6.18 17:29) (7779)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 主题索引
(被发送者删除)

1586  2003.6.15 11:44:20    

(1436-1)  显示次数:3065(2552+513)     查看1586的所有文章 给1586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 主题索引
是啊,贤友,生从何来,死向何去?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holoyo如是说,不起顺心,不起逆心,不起爱心,不起憎心。

holoyo  2003.6.15 16:14:00    来自:石家庄  

(1436-2)  显示次数:3711(3214+497)     查看holoyo的所有文章 给holoyo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45 主题索引
执着啊
何为生,何为死?
何谓来,何谓去?
皆自执着心。

智空  2004.2.26 14:05:02    QQ:280311640  

(1436-45)  显示次数:3738(3267+471)     查看智空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45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 主题索引
这个问题是核心。
  记得小时候听说哲学家的最高问题是解决“我是谁?”,当时便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后来带着这种异样的感觉接触到了佛法,不料在此地得到的答案实在是太出乎意料了,答案竟是:——没有我!
  
  其实我之一字是一个相对性很大的模糊概念,因为我们在仔细寻找它的时候根本不可能清晰完整的找到它,您可以试试层层瓦解,尽量剥离出一个我的存在来,但最终您无法得到一个图穷匕见的结果。这是不是很有趣?
  
  您一定听过小孩子“猴子捞月亮”的故事,老实说这个故事的寓意大人们未必能够参透,在猴子的眼里,那个水中的月亮是多么的实在,而我们有没有想过,自己所见到的一切,特别是哪个“我”,又怎会不是那水中的月亮呢?我们的感觉和猴子的感觉是何其相似,我们都曾坚定的认为那些都是千古不易的实在。但佛法告诉我们:你错了,那是错觉。
  
  如果您真正知道了这个事实,我相信每个用心思索的人都会感到震撼!好像唤醒了千年沉睡的心,它将摧毁一切习惯中的价值观,它将赋予生命存在更加深远的意义。一切根植于“我”的种种痛苦与所谓快乐将灰飞烟灭。因为无我这一事实的揭露,我们将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一个平等没有阻隔,流畅没有痛苦、圆满的至高存在——无上正等正觉。

十方  2003.6.16 0:51:23    来自:云南昆明  

(1436-3)  显示次数:4113(3513+600)     查看十方的所有文章 给十方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4 主题索引
随喜随喜善说善说。:)(内空)

tyro  2003.6.16 8:23:44    

(1436-4)  显示次数:4062(3619+443)     查看tyro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9 主题索引
“猴子捞月亮”的故事用得好
十方兄说很好。不过我想补充一点,也许能增进讨论。
『大般涅槃經』卷七:「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如是我義,從本已來,常為無量煩惱所覆,是故眾生不能得見」
<<维摩诘所说经>>说:“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

荒山  2003.6.16 9:19:19    

(1436-9)  显示次数:5276(4748+528)     查看荒山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9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0 主题索引
补充的好。(内空)

常青  2003.6.16 11:20:50    来自:深圳  

(1436-10)  显示次数:5764(5339+425)     查看常青的所有文章 给常青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0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5 主题索引
云门不在,
  云门若在,将汝一棒打杀喂与狗吃,图个天下太平,嘻嘻。

十方  2003.6.17 0:26:41    来自:云南昆明  

(1436-15)  显示次数:6319(5896+423)     查看十方的所有文章 给十方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5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6 主题索引
哈哈,谁说没在?这不!(内空)

常青  2003.6.17 8:15:35    来自:深圳  

(1436-16)  显示次数:6844(6433+411)     查看常青的所有文章 给常青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5 主题索引
沿流不止问如何…………好一句“这不”!!谢常青兄指教。:)(内空)

十方  2003.6.17 20:29:29    来自:云南昆明  

(1436-35)  显示次数:6872(6495+377)     查看十方的所有文章 给十方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5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2 主题索引
替1586澄清,问题是:“读过了仍然没有悟啊” ;)
类似这段文字,1586(xxf 徐风依旧 )也是读过的,应该是入楞伽经中的:

徐风依旧
自性即空性,言自性者乃‘为断愚夫畏无我句’
http://fahua.com/cgi-bin/forum/wiser.cgi?kd=wise&rn=&om=1257&ot=31

同样的,大涅磐经的“常乐我净”等等义,对凡夫来说,读了也就只是读了。

如果你真的已经“法华三千部”,碰到亿万个iamfisher(s)还不如碰到一个六祖“曹溪一句亡”。
这就是 “师与资 相成”。xxf700知道这句的意思,呵呵。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6.16 14:12:45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436-12)  显示次数:6090(5471+619)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2 主题索引
(被发送者删除)

1586  2003.6.17 13:23:29    

(1436-22)  显示次数:6503(6109+394)     查看1586的所有文章 给1586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4 主题索引
师与资相成
出处: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 出自《老子五千言》 http://www.chinapoem.net/laozi/
原文中,和现在的“师资力量”[师资]都偏指[老师]有些区别,师与资在老子中就是 能教人的老师和应受教的学生 两者的统称。

除了前两天刚推荐的静风兄道次第修学心得,这边又找到一篇:
学习依止善知识教授的一点心得(转)
http://fahua.com/cgi-bin/forum/wiser.cgi?kd=wise&rn=&om=1237&ot=13

其中“我觉得在全部依止善知识的教授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教授就是对于“能依弟子之相”和“所依善知识之相”的把握。初机学人最容易在这里出现问题。...
”特别摘出来。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发布于:2003.6.17 13:43:47    修改于:2003.6.17 13:44:28  
iamfisher  2003.6.17 13:43:47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436-24)  显示次数:7347(6798+549)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5 主题索引
个人以为:文中“实修忏悔,发大惭愧心”是殊胜的前方便之一。
具体的方法,有很多地方有。

这边就有一个:
念修金刚萨埵之实修引导
http://nmzx.rswh.com/showthread.php?s=&threadid=2000
问:
未皈依灌顶的普通人能不能念修金刚萨埵啊?
答: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之伏藏法《金刚萨垛修法如意宝珠---依具德金刚萨垛净除罪障成就二利之如意宝珠修法窍决》经法王开许“此除障法,学显宗、密宗及未灌顶者都可以修”。


什么是前加行
http://fahua.com/cgi-bin/forum/wisdom.cgi?kd=wise&rn=&on=1255&om=1387&ot=11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发布于:2003.6.17 14:09:45    修改于:2003.6.17 16:51:10  
iamfisher  2003.6.17 14:09:45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436-25)  显示次数:7565(6941+624)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5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9 主题索引
(被发送者删除)

1586  2003.6.17 15:12:11    

(1436-29)  显示次数:7797(7354+443)     查看1586的所有文章 给1586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9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1 主题索引
《六祖法宝坛经》 及 “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不等同于修所成慧”
第一句,出自《六祖法宝坛经》法达禅师的典故:
http://www.whlz.net/sutra/tanjing.htm

僧法达,洪洲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
祖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
曰:‘念法华经,己及三千部。’
祖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
‘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
师又曰:‘汝名什么?’
曰:‘名法达。’
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复说偈曰: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
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
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
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
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之一遍,吾当为汝解说。’
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
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
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佞我慢,侵入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牦牛爱尾?’
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
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听吾偈曰: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鹿之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利?愿和尚再垂开示。’
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铙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者,从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二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真,归真之后,真亦无名。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
达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
‘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
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
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
师曰:‘汝今后才可名念经僧也。’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

=================
关于“大涅磐经读过只是读过”的意思,决不是意图诽谤佛经,就是说“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不等同于修所成慧”。这个道理如果您确实已经认真地搞懂闻思修的次第,那么读读上面“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的典故,或者明白。
您首先要想想,已经诵过三千部法华经,那闻法的底子比你我要厚实多少倍?可是,没有大善知识六祖大师的大手笔点拨,哪里会有“一句亡”?

================
说来说去无非是说:
自己不努力是没用的,即使佛也无法把五浊众生统统像扔石头一样,扔到极乐净土去;
努力读万卷经书而未能了深意 反而自贡高,若没有真善知识的善巧接引,那有“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

回过头来,还是:师与资相成。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6.17 15:48:58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436-31)  显示次数:8205(7627+578)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4 主题索引
那要看站在什么角度了,
  诸法无我,是三法印的重心,这是确定无疑的。在这里,“我”这个词指的是自性的意思,不单单是你我他的那种社会关系的表层意义,实在是涵盖了一切的现象,凡是自性意义的事物,都是不存在的,所以说“诸法无我”。

  这一法印,是从最根本上找到了众生的病根,然而,在病尚未痊愈的时候,我们很难真正体会什么是健康的感觉,恰恰常乐我净的“我”又是这种感觉的称呼之一,而它早已和那个原先的“我”大相径庭了。假如一个人刚刚明白了一点无我的含义,又遇到这种“有我”以及“我、无我不二”的根据劈面而来,免不了要凭添几分困惑,说不定就在此地为法所缚,解脱无望。世法在肩,犹如一百八十斤担子,佛法在肩,亦如一百八十斤担子,何苦,何苦!

  世尊慈悲,开显真俗二谛妙义,二谛,正是为我们解决此类困惑的利器。我不懂绘画,但曾读到过一篇关于评论中西方绘画风格差异的文章,文章中说,经典西方绘画,一定是从一个视点,严格按透视关系作画,而中国传统绘画,却是从多个视点,以一种蒙太奇的手法作画。由此联想,我发现我们在思考我、无我这种矛盾时,往往总是从西洋绘画风格,即一个视点来处理,这样不可避免地处在相互否定的无穷怪圈当中,假如我们采用多视点的方法来看这个问题,一切都将迎刃而解,我们会发现,古人没有错,是我们错了。二谛的本质在于它站在不同角度全面看待和解决问题,并把若干角度归纳成为“真”、“俗”二种,如果细化起来,又有“四重二谛”、“权实”、“宾主” “体用”等的发挥。

  为什么在众多的关于真如的词汇中,会有“我”这样一个容易引起误解的字眼?世尊证道时云“异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这个真面目既是“本来”的,所以说个我字,方得几分亲切,偈云:“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十方  2003.6.17 0:25:05    来自:云南昆明  

(1436-14)  显示次数:5489(4924+565)     查看十方的所有文章 给十方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7 主题索引
如何可以达到
陈义太高,了不可达。

戴无畏

戴无畏  2003.6.17 8:57:37    来自:江西抚州  

(1436-17)  显示次数:4516(4061+455)     查看戴无畏的所有文章 给戴无畏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7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6 主题索引
陈义太高?可惜的是,
  对无我的抉择恰恰是佛法的基础,因为无我是三法印之一,而三法印正是楷别内外道的标准,换句话说,如果不能正确抉择无我义,那就免不了还在外道的路子上,修行也就难以得力了。善友,须知:“善明心性者,必不弃离因果”,只有真正破除了我见,方能明白因缘。

十方  2003.6.17 20:30:30    来自:云南昆明  

(1436-36)  显示次数:4769(4173+596)     查看十方的所有文章 给十方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8 主题索引
(被发送者删除)

1586  2003.6.17 15:07:29    

(1436-28)  显示次数:4457(4073+384)     查看1586的所有文章 给1586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8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7 主题索引
您不是在找“我”吗?怎么跑这地来啦?不想着怎的治病,就……
  嗨,咱们都同一病房的!

  至于您说这事嘛……打个比方,比如您要到北京出差,您走进车站,跳上一列发往北京的列车,此时——
  可以说您没坐错车,但不可以说您已到了北京。

十方  2003.6.17 20:32:00    来自:云南昆明  

(1436-37)  显示次数:4651(4194+457)     查看十方的所有文章 给十方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7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 主题索引
俺也来抄个答案
【计我与蕴非即非离】

p0867

  成唯识论一卷三页云:后俱非我、理亦不然。许依蕴立,非即离蕴。应如瓶等、非实我故。又既不可说有为无为;亦应不可说是我非我。故彼所执实我不成。

FROM:【朱芾煌《法相辞典》】



【计我与蕴不一不异】

p0868

  俱舍论二十九卷九页云:然犊子部、执有补特伽罗、其体与蕴不一不异。此应思择为实为假。实有、假有、相别云何?别有事物,是实有相。如色声等。但有聚集,是假有相。如乳酪等。计实计假,各有何失?体若是实;应与蕴异。有别性故。如别别蕴。又有实体,必应有因。或应是无为。便同外道见。又应无用,徒执实有。体若是假;便同我说。非我所立补特伽罗、如仁所征实有假有;但可依内现在世摄者,执受诸蕴,立补特伽罗。如是谬言,于义未显。我犹不了如何名依。若揽诸蕴是此依义;既揽诸蕴成补特伽罗;则补特伽罗、应成假有。如乳酪等,揽色等成。若因诸蕴是此依义;既因诸蕴立补特伽罗;则补特伽罗、亦因此失不如是立。所立云何?此如世间依薪立火。如何立火可说依薪?谓非离薪,可立有火;而薪与火,非异非一。若火异薪;薪应不热。若火与薪一;所烧即能烧。如是不离蕴立补特伽罗;然补特伽罗、与蕴非异一。若与蕴异;体应是常。若与蕴一;体应成断。仁今于此,且应定说何者为火;何者为薪?令我了知火依薪义、何所应说?若说应言所烧是薪,能烧是火;此复应说何者所烧?何者能烧,名薪名火?且世共了诸不炎炽所然之物,名所烧薪。诸有光明极热炎炽能然之物,名能烧火。此能烧然彼物相续,令其后后异前前故。此彼虽具八事为体;而缘薪故,火方得生。如缘乳酒,生于酪酢;故世共说依薪有火。若依此理,火则异薪。后火前薪、时各别故。若汝所计补特伽罗,如火依薪,依诸蕴者;则定应说缘蕴而生,体异诸蕴,成无常性。若谓即于炎炽木等暖触名火,余事名薪;是则火薪俱时而起,应为异体。相有异故。应说依义。此既俱生;如何可言依薪立火?谓非此火、用薪为因。各从自因俱时生故。亦非此火名因薪立。以立火名,因暖触故。若谓所说火依薪言,为显俱生,或依止义;是则应许补特伽罗、与蕴俱生;或依止蕴;已分明许。体与蕴异。理则应许。若诸蕴无补特伽罗;体亦非有。如薪非是,火体亦无。而不许然。故释非理。如彼广说。

FROM:【朱芾煌《法相辞典》】


【即蕴计我及离蕴计我】

p0886

  瑜伽六卷十页云:又我今问汝:随汝意答。为即于蕴施设有我?为于诸蕴中?为蕴外余处?为不属蕴耶?若即于蕴施设我者;是我与蕴,无有差别;而计有我,谛实常住不应道理。若于诸蕴中者;此我为常?为无常耶?若是常者;常住之我、为诸苦乐之所损益,不应道理。若无损益;起法非法,不应道理。若不生起法及非法;应诸蕴身,毕竟不起。又应不由功用,我常解脱。若无常者;离蕴体外,有生有灭,相续流转,法不可得。故不应理。又于此灭坏,后于余处,不作而得,有大过失。故不应理。若蕴外余处者;汝所计我、应是无为,不应道理。若不属蕴者;我一切时、应无染污。又我与身、不应相属。此不应理。
  二解 俱舍论二十九卷八页云:越此依余,岂无解脱?理必无有。所以者何?虚妄我执所迷乱故。谓此法外、诸所执我非即于蕴相续假立;执有真实离蕴我故。由我执力,诸烦恼生。三有轮回,无容解脱。以何为证?知诸我名唯召蕴相续,非别目我体。于彼所计离蕴我中,无有真实现比量故。谓若我体、别有实物,如余有法;若无障缘,应现量得。如六境意。或比量得。如五色根。言五色根。比量得者,如世现见虽有众缘;由阙别缘,果便非有。不阙,便有。如种生芽。如是亦见虽有现境作意等缘;而诸盲聋、不盲聋等、识不起。起定知别缘有阙不阙。此别缘者,即眼等根。如是名为色根比量。于离蕴我,二量都无。由此证知无真我体。

FROM:【朱芾煌《法相辞典》】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发布于:2003.6.16 8:44:06    修改于:2003.6.16 8:50:23  
iamfisher  2003.6.16 8:44:06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436-5)  显示次数:3912(3364+548)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7 主题索引
【六十二见】(如果不能正确抉择补特伽罗无我,看了会晕)
【六十二见】

 是外道的邪见,以五蕴为起见的对象,依色法和心法为根本。此六十二见是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法为对象,起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等见,如是五四共成二十见;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为对象,起有边际、无边际、亦有边际亦无边际、非有边际非无边际等见,如是二十见,连上面共成四十见;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为对象,起有去来、无去来、亦有去来亦无去来、非有去来非无去来等见,如是二十见,连上面共成六十见;此六十见又加上根本的色心二见,共成六十二见。

FROM:【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6.16 8:57:15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436-7)  显示次数:4876(4181+695)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7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3 主题索引
随喜善说
于是知道,作文字的,总会落在一处。

千般路,路路不离闻思修,万般舟,舟舟无非戒定慧。
近来有如下一解:学佛必须先成就戒体,否则不论习什么法门,决定不会成就。

holoyo如是说,不起顺心,不起逆心,不起爱心,不起憎心。

holoyo  2003.6.16 21:28:17    来自:石家庄  

(1436-13)  显示次数:5155(4712+443)     查看holoyo的所有文章 给holoyo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9 主题索引
戒才是苦海航舟
确实如此,无戒道不凝。对于我末法时代的人,戒才是苦海航舟。你的见解是真的,愿意多多请教。

戴无畏

戴无畏  2003.6.17 9:08:59    来自:江西抚州  

(1436-19)  显示次数:5314(4812+502)     查看戴无畏的所有文章 给戴无畏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9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8 主题索引
我是谁
当身体健康,思想没负担时,我觉得我是空。但一旦痛苦袭来,我却还是我。不知我是谁?

戴无畏

戴无畏  2003.6.17 8:59:57    来自:江西抚州  

(1436-18)  显示次数:3617(3142+475)     查看戴无畏的所有文章 给戴无畏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8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1 主题索引
邀请您和我一块读戒。
读戒,才能明白受戒的意义。
读戒,才能明白三归纳戒体的真义。

有位法师建议我经常读戒,我也愿和善友一起去温习读戒:
http://fahua.com/cgi-bin/forum/wise.cgi?kd=WiseDO
http://fahua.com/cgi-bin/forum/wisdom.cgi?kd=WiseDO&rn=&on=1515&om=2&ot=1

更多的,更全面的
http://www.jcedu.org/index1.htm
http://www.jcedu.org/fxzd/zgl/index.htm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6.17 11:02:20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436-21)  显示次数:3682(3247+435)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0 主题索引
色受想行识是我。(内空)

肉身即六根,外境即六尘,心识即六识。六根六尘六识合为十八界,空表如来藏性,非与有相对之顽空。迷则识逐尘,妄分空有,即是众生;悟则尘归识,妙有真空,即如如佛。此楞严经上说得明白,不必怀疑。

梦中人  2003.6.17 9:27:08    

(1436-20)  显示次数:3788(3353+435)     查看梦中人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0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3 主题索引
(被发送者删除)

1586  2003.6.17 13:32:47    

(1436-23)  显示次数:4451(4084+367)     查看1586的所有文章 给1586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0 主题索引
你说呢?
我不是你你怎么会见我?我既是你,你为什么不见我所见?

肉身即六根,外境即六尘,心识即六识。六根六尘六识合为十八界,空表如来藏性,非与有相对之顽空。迷则识逐尘,妄分空有,即是众生;悟则尘归识,妙有真空,即如如佛。此楞严经上说得明白,不必怀疑。

梦中人  2003.6.17 15:36:50    

(1436-30)  显示次数:5197(4790+407)     查看梦中人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0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2 主题索引
(被发送者删除)

1586  2003.6.17 16:33:00    

(1436-32)  显示次数:5867(5452+415)     查看1586的所有文章 给1586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4 主题索引
这就是我们的无始妄见。
无论眼中你我,还是心中你我,皆是识心分别计度。其实本无所谓你我,亦无所谓非你我。于人我的当下体认无我,非离人我还有个无我在。于妄的当下体认真,非离妄另有个真体在。无我尚且没有,又何来人我?真尚且没有,又何来妄?是非两忘,当下认取便是,又何疑焉?念念体认,不著于相,非佛而何?所谓:“念念见己过,与佛即相当。”

肉身即六根,外境即六尘,心识即六识。六根六尘六识合为十八界,空表如来藏性,非与有相对之顽空。迷则识逐尘,妄分空有,即是众生;悟则尘归识,妙有真空,即如如佛。此楞严经上说得明白,不必怀疑。

梦中人  2003.6.17 18:33:37    

(1436-34)  显示次数:6713(6117+596)     查看梦中人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40 主题索引
(被发送者删除)

1586  2003.6.17 21:34:22    

(1436-40)  显示次数:7070(6649+421)     查看1586的所有文章 给1586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40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43 主题索引
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在那两点上不能取得共识,谈什么都是白搭
如石田下种,空中筑楼

雁长空  2003.6.18 17:27:13    

(1436-43)  显示次数:7707(7251+456)     查看雁长空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4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44 主题索引
再一个,偶也不知道您信的是什么教,“师兄”二字不敢承当(内空)

雁长空  2003.6.18 17:29:32    

(1436-44)  显示次数:7779(7357+422)     查看雁长空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44 主题索引


转向网页顶端

微信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微信»发现»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张彦梅(当宣)小波

◇    程序占用服务器时间 USR + SYS 总计 0.02 秒    ◇   



转向网页顶端

妙法莲华 法华论坛 www.fahua.com  WiseForum1.0  Since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