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条 »论坛首页 »法华论坛·2003~2006   »论题组:1391  »上层 »主题组:53  2003.6.14 15:28:45   法华微信 注册
 麻老,会不会是这句话:〖常青〗(6.6 11:14) (9301)
 愿麻老指正〖常青〗(6.6 14:40) (9806)
 问题还是在最后一句.〖常如〗(6.6 16:20) (10350)
 如果〖常青〗(6.6 17:38) (10740)
 这个〖常如〗(6.6 23:19) (11262)
 个人认为〖常青〗(6.7 10:06) (11570)
 青、如两位老朋友:〖古慈〗(6.7 11:59) (11951)
 抱歉,我的QQ〖常青〗(6.7 12:31) (11974)
 我去下载一个试试(内空)〖常如〗(6.7 12:43) (12084)
 好。我尽个人能力〖常青〗(6.8 9:15) (12309)
 注意这个:〖古慈〗(6.8 11:18) (12349)
 补一句〖常如〗(6.7 10:45) (10877)
 这我不知道.嘻嘻.事事无碍似乎也不碍身体力行吧?(内空)〖林广〗(6.6 23:09) (10344)
 请麻叔指正〖嘻嘻哈哈〗(6.6 17:13) (10196)
 兄弟.这几问不是不可以用文字答...〖林广〗(6.6 23:13) (10628)
 是啊,难为诸佛菩萨了。〖嘻嘻哈哈〗(6.8 15:21) (10705)
 这个知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有〖十方〗(6.8 0:08) (9854)
 呵呵,十方兄写了半篇好文章!〖嘻嘻哈哈〗(6.8 9:24) (6.8 9:25) (10185)
 如果这个公案只是为了讲理论的话,那翻经论去好了,〖十方〗(6.8 17:32) (10253)
 南泉因赵州问:“如何是道?”〖嘻嘻哈哈〗(6.8 9:34) (6.8 9:36) (10422)
 不知道这个公案较前一个孰先孰后?(内空)〖十方〗(6.8 22:06) (10823)
 这个公案在前。(内空)〖嘻嘻哈哈〗(6.8 22:11) (11266)
 嘻嘻,这就对了,这里不也有个“月”吗?〖十方〗(6.8 23:06) (11808)
 ……祖师有云:且待月落时相见……呵呵~~~(内空)〖古慈〗(6.9 11:40) (12244)
 这个公案也是心行实修上的事情。〖常青〗(6.10 10:31) (12554)
 常青兄,我明白你的意思也明白麻叔的意思了。〖嘻嘻哈哈〗(6.10 21:33) (12622)
 山前檀越家,作一头水牯牛去。苦啊!苦啊!〖嘻嘻哈哈〗(6.9 18:38) (11826)
 如来何故示现病相?〖嘻嘻哈哈〗(6.9 18:41) (12130)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嘻嘻哈哈〗(6.11 11:52) (12138)
 个人看法〖常青〗(6.10 9:05) (12139)
 抱歉,原贴少了几个字〖常青〗(6.10 9:11) (12200)
 最后一句最有趣(麻叔)〖嘻嘻哈哈〗(6.10 21:19) (12240)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3 主题索引
麻老,会不会是这句话:
“朝阳升起月含山”——元音老人

問:白天作得主麼?
答:飢來吃飯睏來睡。
二、問:睡夢中作得主麼?
答:朝陽升起月含山。
三、問:無夢無想,無見無聞時,主人公在什麼處?
答:太虛飲光消契闊;風搖淺碧柳絲輕。
见老人的“禅海微澜”第一篇
“知空不知有”到这一步也算是有所悟,只是悟的不彻,可能大概就是禅门所说的“脚跟不点地”,所以麻老称为“贵族堕”。到这一步行人最多只是到“有省”。
而“知有不知空”在心地的认识上恐怕往往差的就比较远了。
请麻老各位善知识指正

常青  2003.6.6 11:14:43    来自:深圳  

(1391-53)  显示次数:9301(9082+219)     查看常青的所有文章 给常青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6 主题索引
愿麻老指正
记得心中心二祖曾说过“能力、能力。能和力是两回事,力是力用。。。”一切变化神通本是具足,不离本心。在释迦是“如我按指海印发光”,在我们则是“汝暂举心尘劳先起”,虽则如此,如果能明了本性无二,则是知有不忘空。
无明这个东西很微妙的,虽说是“东西”可又实在不实有,虽说不实有,却又不能说全无。微妙之处就在于其实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起祸造业流转六趣归根结底原是真心之用,相信有人见到如此说法一定非常惊讶。能透过此理并能身体力行的,一定能够事事无碍,即令‘入魔亦无碍’——虽示现魔王相却做佛事无碍。所以行人一定要到知有方能担任向上一乘的事情,于无众生处度尽一切众生。
方向虽朗,这中间是有个用心的过程的。

常青  2003.6.6 14:40:54    来自:深圳  

(1391-56)  显示次数:9806(9571+235)     查看常青的所有文章 给常青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9 主题索引
问题还是在最后一句.
就是如何无所用心.用心而不粘所,无所而起心用.两面都到了才行.

"能透过此理并能身体力行的",按华严法界观,应是在理事无碍的修学中,还没到事事无碍吧.

请批评指正.

常如  2003.6.6 16:20:50    

(1391-59)  显示次数:10350(10056+294)     查看常如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9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63 主题索引
如果
只是到“脚跟点地”在身体力行的最初时刻,是理事无碍。
南泉师的那最后一句麻老说了是针对上一句而言,是为了在提醒一下在实际修行中应该注意的:
如兄,还记得麻老在止观论坛中如来禅和祖师禅那篇文章所提到的吗(大意):既不可压制它,同时又能不失空性正受。。。

常青  2003.6.6 17:38:16    来自:深圳  

(1391-63)  显示次数:10740(10515+225)     查看常青的所有文章 给常青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6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69 主题索引
这个
老兄引的那段是说从空到有的门槛如何去跨.南泉讲话的对象已过此处.
你所说的"明了本性无二",只是明心,尚未见性.理上虽明无二,事上却落一边.这时可用上麻叔说的那段做切入吧.

常如  2003.6.6 23:19:58    

(1391-69)  显示次数:11262(10949+313)     查看常如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69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73 主题索引
个人认为
麻老的那段是心地的实修是跨入门之后的修心法门。就象南泉师的那最后一句。因为在南泉师的第一答“水枯牛”,行人应是时时刻刻不可有丝毫放松。所以在回答南泉师之后,南泉师又突然冒出一句全然对不上号的回答就是再次直接在现下的实修中提醒。(这点真需要麻老教正,只是个人不成熟的认识)
至于如何是水枯牛,其实是有个基础的。
很想问问常如和嘻嘻哈哈两位师兄:1。如果读过楞严经,在第四卷中如来引用那“撞钟”的例子中,对于“闻性”不知道实际体会到没有?
2。在第一步基础上,才能到下一步:在具体实修中如何是反闻闻自性。
——然后,才能读南泉师的这段。
麻老,我这些帖子 不对的地方,该矫正的矫正,该骂的骂,不用客气。
只论佛法,不论人情。
谢谢。

常青  2003.6.7 10:06:59    来自:深圳  

(1391-73)  显示次数:11570(11324+246)     查看常青的所有文章 给常青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7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76 主题索引
青、如两位老朋友:
有时间上QQ吗?我的---147849

古慈  2003.6.7 11:59:13    

(1391-76)  显示次数:11951(11730+221)     查看古慈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7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77 主题索引
抱歉,我的QQ
很早就被人盗用了。现在连我自己也上不去了。
如果有事情请发邮件:国内的heartstill@mail.china.com

常青  2003.6.7 12:31:04    来自:深圳  

(1391-77)  显示次数:11974(11774+200)     查看常青的所有文章 给常青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77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78 主题索引
我去下载一个试试(内空)

常如  2003.6.7 12:43:47    

(1391-78)  显示次数:12084(11801+283)     查看常如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78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84 主题索引
好。我尽个人能力
望告诉我该注意什么事项。谢谢。

常青  2003.6.8 9:15:04    来自:深圳  

(1391-84)  显示次数:12309(12083+226)     查看常青的所有文章 给常青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8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88 主题索引
注意这个:

古慈  2003.6.8 11:18:42    

(1391-88)  显示次数:12349(12137+212)     查看古慈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88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74 主题索引
补一句
这一系列大贴太精彩了,用心的话,算是一桩现代公案,尽管有时间差.麻叔真是...
岂不闻夫子云:"二三子,吾无隐乎尔".此其谓矣!

常如  2003.6.7 10:45:54    

(1391-74)  显示次数:10877(10594+283)     查看常如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7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66 主题索引
这我不知道.嘻嘻.事事无碍似乎也不碍身体力行吧?(内空)

林广  2003.6.6 23:09:02    

(1391-66)  显示次数:10344(10118+226)     查看林广的所有文章 给林广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6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61 主题索引
请麻叔指正
禅宗有各种表述法.这里就从"知空""知有"说吧.一般修学过程,先知空后知有.但也有些人犯起错来与众不同.知空不知有,是尊贵堕;知有不知空,是弄精魂.
嘻嘻哈哈:您说的‘知空不知有’是不是著空不堕有的意思?您说的‘知有不知空’是不是著有不见空的意思?您说的‘先知空后知有’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有因空显,空因有显;见空方知有,知有必见空。

嘻嘻哈哈  2003.6.6 17:13:53    来自:地球  

(1391-61)  显示次数:10196(9978+218)     查看嘻嘻哈哈的所有文章 给嘻嘻哈哈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6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67 主题索引
兄弟.这几问不是不可以用文字答...
只是光用文字答思维想都不着痛痒.这几处的事,真做了,
再找行家校正,然后冷暖自知.否则不大有用的.

都是心行的事,硬要用概念说,也实在难为自他了.嘻嘻.

林广  2003.6.6 23:13:44    

(1391-67)  显示次数:10628(10378+250)     查看林广的所有文章 给林广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67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92 主题索引
是啊,难为诸佛菩萨了。
都是心行的事,硬要用概念说,也实在难为自他了.

嘻嘻哈哈  2003.6.8 15:21:21    来自:地球  

(1391-92)  显示次数:10705(10453+252)     查看嘻嘻哈哈的所有文章 给嘻嘻哈哈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9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83 主题索引
这个知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有
  整个公案四句话都是围绕着这个问题来的——“知有的人向何处去” ?所以知有是什么成了关键,这里的知有不是一般的知有,否则普通凡夫都算是知有了,其实严格的说凡夫是执有而不是知有,赵州是何等人,他所问的知有一定是超越或圆融了知空的,其实空有是一回事,知有就是知缘起,知空就是知性空,如果这个知是真知的话,那么知有必定知空。从执到空再到有,有点象那个见山是山的过程,我认为赵州此时问出此句,已然见性,于是请南泉勘验和指示,南泉明确说这样仍然不免轮回:作一头枯水牛去,——仅仅是知,自救不得,赵州得到了答案,于是礼拜了退,此时南泉又给了他充分的鼓励和肯定:昨夜三更月到窗,——本来面目,已然初现。 
  这个公案说明,能知此有,固然非同小可,但若不明其道,却是可进可退。在这进退之间,南泉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老师。
  不过我认为这种公案是给知有的人看的,象我们凡夫如果不到这个地步,纵然对每句话都明白了,同样是如盲如聋,黑夜处万军中。只能是先记在心中,以待来时。

  ——一点不成熟的看法,请常青兄及各位善知识指正。

十方  2003.6.8 0:08:01    来自:云南昆明  

(1391-83)  显示次数:9854(9595+259)     查看十方的所有文章 给十方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8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86 主题索引
呵呵,十方兄写了半篇好文章!
整个公案四句话都是围绕着这个问题来的——“知有的人向何处去” ?所以知有是什么成了关键,这里的知有不是一般的知有,否则普通凡夫都算是知有了,其实严格的说凡夫是执有而不是知有,赵州是何等人,他所问的知有一定是超越或圆融了知空的,其实空有是一回事,知有就是知缘起,知空就是知性空,如果这个知是真知的话,那么知有必定知空。从执到空再到有,有点象那个见山是山的过程,我认为赵州此时问出此句,已然见性,于是请南泉勘验和指示。
嘻嘻哈哈:这个公案是在讲空有一如,轮涅不二!

发布于:2003.6.8 9:24:15    修改于:2003.6.8 9:25:30  
嘻嘻哈哈  2003.6.8 9:24:15    来自:地球  

(1391-86)  显示次数:10185(9966+219)     查看嘻嘻哈哈的所有文章 给嘻嘻哈哈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8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93 主题索引
如果这个公案只是为了讲理论的话,那翻经论去好了,
  禅门既是号称险峻,自必有其非常之处,祖师一切语默动静,皆是当机而出,所以,千七百则其意何为?只有把自己设身置地,方有少许相似。

  知有者是何境界?有道是:
——秋到山寒水冷,春来柳绿花红,一点动随万变,江山烟雨蒙蒙。

十方  2003.6.8 17:32:01    来自:云南昆明  

(1391-93)  显示次数:10253(10032+221)     查看十方的所有文章 给十方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9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87 主题索引
南泉因赵州问:“如何是道?”
  南泉因赵州问:“如何是道?”
  泉云:“平常心是道。”
  州云:“还可趣向否?”
  泉云:“拟向即乖。”
  州云:“不拟争知是道?”
  泉云:“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洞豁,岂可强是非也。”
  州于言下,顿悟玄旨,心如朗月。

  无门曰:南泉被赵州发问:“直得瓦解冰消,分疏不下。赵州纵饶悟去,更参三十年始得。

  颂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发布于:2003.6.8 9:34:27    修改于:2003.6.8 9:36:33  
嘻嘻哈哈  2003.6.8 9:34:27    来自:地球  

(1391-87)  显示次数:10422(10183+239)     查看嘻嘻哈哈的所有文章 给嘻嘻哈哈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87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95 主题索引
不知道这个公案较前一个孰先孰后?(内空)

十方  2003.6.8 22:06:00    来自:云南昆明  

(1391-95)  显示次数:10823(10595+228)     查看十方的所有文章 给十方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95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96 主题索引
这个公案在前。(内空)

嘻嘻哈哈  2003.6.8 22:11:11    来自:地球  

(1391-96)  显示次数:11266(11011+255)     查看嘻嘻哈哈的所有文章 给嘻嘻哈哈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9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99 主题索引
嘻嘻,这就对了,这里不也有个“月”吗?
  先是“州于言下,顿悟玄旨,心如朗月”,而后是南泉许他“昨夜三更月到窗”。为什么是昨夜呢?对比一下,可以知道赵州问南泉“知有”时是什么状态了,前一个公案,赵州明明已“顿悟玄旨”,何以在后面南泉断此是“做一头水枯牛去”?因为纵知此秘密,却是诞生法王子,虽是王子,奈其初生,自救不得,此如临济句中玄:“但看棚头弄傀儡,抽牵全藉里头人”。若没有一番绵密保任的甘苦,不免牛胎马腹,枉受轮回。月亮好比是黑夜中初生的微光,见月代表见性,加以培育,方可“红日初生月含山”,光吞万象了。
  只是这“昨夜星辰”其意为何?我真摸不着头脑!:(

十方  2003.6.8 23:06:01    来自:云南昆明  

(1391-99)  显示次数:11808(11523+285)     查看十方的所有文章 给十方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99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03 主题索引
……祖师有云:且待月落时相见……呵呵~~~(内空)

古慈  2003.6.9 11:40:12    

(1391-103)  显示次数:12244(11994+250)     查看古慈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0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14 主题索引
这个公案也是心行实修上的事情。
问:“郎月当头时如何”
能够问出这句话的人,修行上很好了,就象一面无形的镜子时时刻刻应照万物。能到如此,是能作到不被粗的妄念所牵、所遮,但是既然禅师问出“如何”这句话,就表明其实还是有些住在这个境界上,所以
师答:“犹是阶下汉”
于是又问能否接引一句?
师答:
“月落时相见”。
这里是提醒他不应住在这个境界上。

常青  2003.6.10 10:31:00    来自:深圳  

(1391-114)  显示次数:12554(12348+206)     查看常青的所有文章 给常青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1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16 主题索引
常青兄,我明白你的意思也明白麻叔的意思了。
我也明白我的意思与麻叔的意思的分歧在哪了。

嘻嘻哈哈  2003.6.10 21:33:42    来自:地球  

(1391-116)  显示次数:12622(12412+210)     查看嘻嘻哈哈的所有文章 给嘻嘻哈哈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1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09 主题索引
山前檀越家,作一头水牯牛去。苦啊!苦啊!
若没有一番绵密保任的甘苦,不免牛胎马腹,枉受轮回。
呵呵,驴胎马腹那种地方万万去不得也!

嘻嘻哈哈  2003.6.9 18:38:17    来自:地球  

(1391-109)  显示次数:11826(11582+244)     查看嘻嘻哈哈的所有文章 给嘻嘻哈哈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09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10 主题索引
如来何故示现病相?
释尊本生晚年示现疾病相:
“涅槃释迦牟尼晚年居住在王舍城。相传,他曾多次召集住在那里的僧人,向他们讲了有关保持僧团不衰的原则,要求他们“依法而不依他处”,然后离开王舍城北行,开始了他最后的游化。他带领弟子们,经过那烂陀、波吒厘弗多罗,渡恒河,到达吠舍离,受到当地富裕的妓女庵婆波利(庵摩罗)的供奉。以后便来到吠舍离附近的贝鲁伐那村(竹林村)。时值雨季,释迦牟尼决定在那里安居,留阿难陀一人随从,其余弟子均分散到各处居住。在雨季中,他患了重病。雨季过后,又继续起程,向西北地区巡游讲说。到了南末罗国的波伐城(亦译“婆瓦村”),驻锡铁匠纯陀的芒果林中,并吃了他供献的食物。食后,释迦牟尼中毒腹泻,病情转重。行至离拘尸那迦城(今印度联合联邦迦夏城)附近的希拉尼耶伐底(或译阿利罗跋提、阿恃多伐底)河边的娑罗林,在两棵沙罗树之间,右胁而卧,半夜入灭。临终前,他告诫弟子要依法精进修行。又为求见的婆罗门须跋陀罗说法,使他成为最后一个弟子。终年80岁。”
---------------------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摘录》
后学不敢疑佛疑法,况维摩诘诃犹在耳:“如来福德聚集之身 岂。。。”但有些不明:
引文应当是从历史记载之上得来,是外人冷眼所观,则佛陀如彼示现病相当为不虚,但是:
1、释尊为何示现病相?因为答应了魔王?
2、如果是为了示现果报? 为何以如来宝身示现,并在晚年临终时呢?
3、古今许多大德很多临终无有疾病,且有虹化的大成就者,释尊为何选择这种方式?
胡涂

嘻嘻哈哈  2003.6.9 18:41:55    来自:地球  

(1391-110)  显示次数:12130(11879+251)     查看嘻嘻哈哈的所有文章 给嘻嘻哈哈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10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22 主题索引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嘻嘻哈哈  2003.6.11 11:52:05    来自:地球  

(1391-122)  显示次数:12138(11940+198)     查看嘻嘻哈哈的所有文章 给嘻嘻哈哈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2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12 主题索引
个人看法
“昨夜三更月到窗”恐怕不是许可他已识得本来面目等等。在这之前赵州应早到这一步了。这里说的是知有。其实麻老底下那片文章中差不多已经告诉我们甚麽是知有了——“您客气了,不是三五句说的明白”
对于“昨夜”那最后一句,个人想法,我们看不出是因为我们目前还没有上手,就是麻老在我们讨论慈明老人的七个字公案时说古兄的那句话:“还没有贯彻到底。”

常青  2003.6.10 9:05:52    来自:深圳  

(1391-112)  显示次数:12139(11927+212)     查看常青的所有文章 给常青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1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13 主题索引
抱歉,原贴少了几个字
上贴中“这里说的是知有”应添加为:“这里说的是知有后的实修”

常青  2003.6.10 9:11:11    来自:深圳  

(1391-113)  显示次数:12200(11991+209)     查看常青的所有文章 给常青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1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15 主题索引
最后一句最有趣(麻叔)
最后那句最有趣,南泉回到知空的地方检点说,不光要知有,也得知空.而且,光靠思维知空可不够呀,要实修上真到.大师如此非常全面兼顾,不是只看一边的担板汉.

嘻嘻哈哈  2003.6.10 21:19:54    来自:地球  

(1391-115)  显示次数:12240(11995+245)     查看嘻嘻哈哈的所有文章 给嘻嘻哈哈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15 主题索引


转向网页顶端

微信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微信»发现»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芸( 当来)妙莲周品丞好

◇    程序占用服务器时间 USR + SYS 总计 0.01 秒    ◇   



转向网页顶端

妙法莲华 法华论坛 www.fahua.com  WiseForum1.0  Since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