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条 »论坛首页 »法华论坛·2003~2006   »论题组:1376  2003.5.29 18:42:29   法华微信 注册
 正知正念........〖nature.y〗(5.22 8:38) (1742)
 依经律论而行不生一丝诽谤。〖iamfisher〗(5.22 9:05) (5.22 9:07) (2462)
 说得太好了,谢谢您,渔兄。(内空)〖十方〗(5.22 9:12) (2802)
 经验和教训同步成长。:)(内空)〖iamfisher〗(5.22 15:51) (2881)
 深谢!〖nature.y〗(5.22 12:06) (3066)
 惭愧!〖iamfisher〗(5.22 13:33) (5.22 13:39) (3428)
 抱歉!后学的邮箱已经更换了,这里的资料没有更新。〖nature.y〗(5.22 15:21) (3777)
 OK〖iamfisher〗(5.22 15:50) (3769)
 还记得德山禅师的话吗?〖嘻嘻哈哈〗(5.24 16:12) (3172)
 不思维的思维,不判断的判断。(转)〖嘻嘻哈哈〗(5.24 16:20) (3739)
 要照性广法师这么说,这个‘不思之思不断之断’,狗儿比人做得好嘛!(内空)〖嘻嘻哈哈〗(5.24 16:24) (3754)
 性广法师访谈录(转)〖嘻嘻哈哈〗(5.24 16:41) (3964)
 能如是悟,方可名大彻大悟,大开圆解。〖嘻嘻哈哈〗(5.24 16:54) (4315)
 嘻嘻,兄弟引文很好,可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话对上面那个方法〖林广〗(5.24 20:45) (4838)
 麻叔觉得哪个效果更好些?〖嘻嘻哈哈〗(5.25 13:23) (5332)
 拐远说一句话:“杀杀杀”。〖iamfisher〗(5.25 17:18) (5440)
 嘻嘻,各有所用.这里似乎是某种明确表达更好呢...〖林广〗(5.26 2:41) (5938)
 您这话点得透彻!〖嘻嘻哈哈〗(5.26 7:53) (5934)
 谢谢麻叔指教!〖nature.y〗(5.26 11:53) (6256)
 这就没分别了吗,大概不会吧....〖林广〗(5.26 23:33) (6562)
 麻叔说得好:无碍缘起。还有一问〖nature.y〗(5.27 15:26) (5.28 13:08) (6624)
 感觉上像是在研究生班的窗外听到什么〖iamfisher〗(5.26 12:56) (5.26 12:59) (6007)
 那有没有更好的法子呢?〖十方〗(5.26 20:50) (6461)
 有.不大容易碰到....〖林广〗(5.26 23:11) (6886)
 哎呀一定要碰吗?麻叔别吊胃口了。〖十方〗(5.26 23:45) (7360)
 嘻嘻.您希望麻子说什么?〖林广〗(5.27 0:09) (7803)
 我希望……〖十方〗(5.27 0:58) (5.27 1:05) (8257)
 好的.那麻子跟你说实在话...〖林广〗(5.27 1:09) (8707)
 假设,〖十方〗(5.27 14:39) (9024)
 假设,真的......〖林广〗(5.28 6:07) (9340)
 我会为自己留后路的。〖十方〗(5.28 23:00) (9719)
 嘻嘻.漏风.〖林广〗(5.28 23:10) (10036)
 那……〖十方〗(5.29 0:38) (10327)
 敝帚自珍啦〖iamfisher〗(5.29 10:38) (10429)
 麻叔,记得《西藏生死书》〖nature.y〗(5.27 16:02) (9114)
 为何菩提心能引生空性?〖十方〗(5.27 23:11) (9430)
 十方兄,有时你问问题和思考问题实在过于理论化概念化了。〖嘻嘻哈哈〗(5.28 20:40) (5.28 20:41) (9791)
 嘿嘿,不是有时,是经常。〖十方〗(5.29 0:08) (10050)
 心不是那么容易调伏的!(转)〖嘻嘻哈哈〗(5.29 18:11) (10123)
 菩提心不引生空性的.....〖林广〗(5.27 23:40) (9467)
 接着麻叔的话往下说〖nature.y〗(5.28 12:11) (5.28 12:48) (9763)
 一个细微的问题......〖林广〗(5.29 6:17) (10103)
 麻叔批得对!这“只有”二字用得不恰当,忏悔!〖nature.y〗(5.29 12:58) (10140)
 麻叔的提示,坚定了对这个的理解。〖nature.y〗(5.28 13:03) (9534)
 才明白没几天的道理,被麻叔点破了。〖iamfisher〗(5.28 16:03) (9490)
 有!!!您不见天龙断童子一指头乎?(内空)〖古慈〗(5.27 14:30) (6814)
 谁来断我一指头!?(内空)〖十方〗(5.27 14:41) (7084)
 且待您有指头可断,自然友人来断!(内空)〖古慈〗(5.27 15:53) (7395)
 好!我信!(内空)〖十方〗(5.27 22:41) (7417)
 我的一点体会。〖梦中人〗(5.23 17:45) (5.24 7:49) (2063)
 “闻思修”和“信解行证”没有矛盾吧。〖iamfisher〗(5.25 19:29) (5.25 19:42) (2509)
 电视塔的当下不是真的当下,是假冒伪劣。(内空)〖十方〗(5.27 0:03) (2490)
 还有,佛没说过 [众生本来是佛] 哦。〖iamfisher〗(5.25 19:40) (2561)
 请明示。〖梦中人〗(5.26 8:06) (2972)
 在这里您不向麻叔请教?〖iamfisher〗(5.26 12:52) (3436)
 埋了家珍,岂不惋惜。〖十方〗(5.26 23:59) (3504)
 确实,如果"本来成佛"隐含遥远过去自己曾经是佛这样的意思的话....〖林广〗(5.27 12:22) (3811)
 [具]作[俱]解,也蛮好。〖iamfisher〗(5.27 13:35) (4092)
 不很好.多了点不是我的意思呢....〖林广〗(5.27 20:08) (4446)
 那好,这下撇干净了。:)(内空)〖iamfisher〗(5.28 9:18) (4452)
 本来是佛不等于本来成佛。〖梦中人〗(5.29 18:42) (3880)
 请问如来智慧德相怎么解?(内空)〖梦中人〗(5.27 18:06) (3510)
 我是我,佛是佛,如何能用上力?〖梦中人〗(5.28 18:45) (5.28 18:59) (3809)
 哎,渔兄其实也是热心,〖十方〗(5.29 0:48) (4098)
 呵,不是在文字上有什么歧义啦。 〖iamfisher〗(5.29 18:42) (4142)
 [中观]“遮”[自性见]〖iamfisher〗(5.29 10:14) (3824)
 挺大气嘛。(内空)〖十方〗(5.26 23:15) (2986)
 佛陀没说过,但是祖师说过,好像还不止一个,〖十方〗(5.26 23:31) (2934)
 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iamfisher〗(5.27 11:33) (3002)
 众生与佛〖流水〗(5.27 21:06) (3311)
 把这个“不等”之心拿去不就好啦。〖梦中人〗(5.29 18:16) (3355)
 信为入法之基,智为究竟之术。〖嘻嘻哈哈〗(5.26 19:35) (5.26 19:36) (2535)
 信是贯穿始终的,因为我有这样的感受:〖十方〗(5.26 20:59) (2627)
 建议去认真读一下《入菩萨行讲记》第五品“护正知”(内空)〖Padma〗(5.24 8:02) (2065)
 谢谢指引〖nature.y〗(5.25 21:19) (2069)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 主题索引
正知正念........
请问:如何增上和坚固正知正念的力量?
后学有这样一些理解,提出来敬请指正:
1、正知正念是恒时守护菩提心的有力武器,也是护持净戒、调伏自心的有力武器。以正知力守护正念,以正念力增上正知。坐上的专修(比如系心缘住念佛、持咒、观想等)能够增上正知正念的力量,有大德说,这只是在充电,为的是坐下日常生活中能够保持正知正念。
2、日常生活中,遇事慢半拍、三思而后行,养成这样的习惯,有助于提高正知正念的力量,尤其是在引发贪、嗔的对境中时,以正知正念来对治才会有力量。此时,如果只有正知,知道自己所行所为不如法、甚至犯戒,但为烦恼习气所迫,明知故犯,事后后悔,这是不能安住于正念之中,终被烦恼敌所胜,败下阵来。后学自视生活中的行止,累累有这样的情形,与无明烦恼对垒的过程中,就这样的拉锯战,而使得修学上没有大的进步,实在惭愧!
3、后学觉得,以中观空慧的道理来观察烦恼,虽说是最殊胜的对治法门,但在烦恼猛烈现前的时候,像我这样的下劣凡夫难以直接生起力用,因为仅仅明白道理是不行的,需要不断地熏习。但对于实证空慧的登地菩萨,这应该是最有效的对治法门。这里顺便提及遮丑兄的一个帖子:“遮丑有自己的可能更苯的办法——不听不看,强念如幻.因为如幻.即无念者与被念.无念心故.念有念无毫不相干.”,我认为这正是中观空慧的观察方法,如果能直接生起力用,实在令人随喜赞叹,但对于一般的初学行人来说,在顺境中还看不出来,在逆境中多半就被烦恼所转了,而且,还需要防止的是落入麻木的心态,自以为是在“观如幻”不生烦恼,结果完全与菩提心背道而驰了,甚至自了也不可能。
4、后学不懂禅,也不具备参禅的能力,看到网上的一些师兄,字字句句指向心源的思维方式,令人赞叹!“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机锋转语,从真心中流出又汇归于心源,虽说不讲次第,却也需要基础,后学理解,参禅需要具备这样的基础:一是,通过博闻深思树立正见作为指导;二是,通过修行发展正知正念的力量,达到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恒时绵绵密密地观照自心,才能真参了去,如果通过修止达到第九住心等持住,才更有力量!麻叔说的禅宗某祖师锄地担粪,外相作闲,而内里正用功得紧,还有六祖在厨房里忙活的时候,我猜就是在这正知正念上作功夫吧!如果没有这样的基础,或许多半在心意识里打转,不能离心意识参。
后学发现正知正念是如此重要,还有什么方法来增上和坚固正知正念的力量呢?请善知识赐教!

nature.y  2003.5.22 8:38:56    

(1376-1)  显示次数:1742(1493+249)     查看nature.y的所有文章 给nature.y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 主题索引
依经律论而行不生一丝诽谤。
嘻嘻,十大愿王是护住正知正见的无上法宝。

我觉得:网莲虽然没对那帖子直接回复的,但其他帖子都可以算是“直接的”回复。

云飞月啊?:)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发布于:2003.5.22 9:05:19    修改于:2003.5.22 9:07:42  
iamfisher  2003.5.22 9:05:19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376-2)  显示次数:2462(2210+252)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 主题索引
说得太好了,谢谢您,渔兄。(内空)

十方  2003.5.22 9:12:34    来自:云南昆明  

(1376-3)  显示次数:2802(2605+197)     查看十方的所有文章 给十方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8 主题索引
经验和教训同步成长。:)(内空)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5.22 15:51:49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376-8)  显示次数:2881(2667+214)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8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4 主题索引
深谢!
贴到这里正是想看您的回复,敬请师兄详细审批!
后学受教,会认真研读《普贤行愿品》。
网莲那边,恭敬师兄贴的性广法师讲的《杂阿含》如何?是不是讲的缘起性空直指修法?

nature.y  2003.5.22 12:06:18    

(1376-4)  显示次数:3066(2869+197)     查看nature.y的所有文章 给nature.y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 主题索引
惭愧!
你我同是初学者...善知识难求...

前几年一位佛友(同学)赠送给我广论时,根本看不下去。
开始读后,花了一年多还没有读完。
尤其是止观,读不下去。
无知无识,哪敢为人指路。


注意你的信箱:)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发布于:2003.5.22 13:33:25    修改于:2003.5.22 13:39:11  
iamfisher  2003.5.22 13:33:25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376-5)  显示次数:3428(3225+203)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6 主题索引
抱歉!后学的邮箱已经更换了,这里的资料没有更新。
naturey163@163.com

nature.y  2003.5.22 15:21:33    

(1376-6)  显示次数:3777(3551+226)     查看nature.y的所有文章 给nature.y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7 主题索引
OK
:)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5.22 15:50:23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376-7)  显示次数:3769(3598+171)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7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1 主题索引
还记得德山禅师的话吗?
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您问性广法师讲的是不是缘起性空直指修法?她当然会说是!如果她说不是,她还下得了台吗?台子好上不好下啊,如果上了台觉出不对味,最好趁早下台,在台上呆久了,这个台可就难下啦。

嘻嘻哈哈  2003.5.24 16:12:13    来自:地球  

(1376-11)  显示次数:3172(2950+222)     查看嘻嘻哈哈的所有文章 给嘻嘻哈哈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2 主题索引
不思维的思维,不判断的判断。(转)
生:从如实观照来说,如果说“观受是苦”,它是不是也是一个判断?它是苦,还真的是烦恼。那如实观照的“不下判断”,没有给它任何一个结论的话,那怎么样去如实观照,观受这个苦,这是苦?
答:这个问题非常好!如果我们不判断、不下结论的话,那等于不是不思维吗?一般的观念是这样的,一般的思维就是说落在我们常识的判断。其实,我们今天讲的不下判断,不下结论,我可以告诉你一个术语,就是“不思维的思维,不判断的判断”,其实它有这个功能。当我看到“这样子”的时候,我需要判断么?我其实已经判断了,懂吗?但是不需要加一个判断下去,这个不需要判断哪!所以,你们要注意:这个不下判断,不是直觉的功能没有,是意识产生的功能不让用而已,注意听!当我看出去,看到一切现象时,你说我没有看到吗?难道我还要下一个判断说“我看到了”才是看到吗?不是的。一切的现象,你不要判断,你也是清清楚楚的。所以,注意喔!我们这里讲的不判断、不下结论是什么?因为我们很容易落于过去的知见、过去的观念、过去的常识,是用这个来判断的。但是事实上,那种知觉,那种认知,你不要判断它,它还是认知的,而且那时的认知可能是更清楚、更实际,不会被误导的,不会被变形的,那才是真正的判断。所以,注意听!这里的不判断、不下结论,不是说你连知觉都没有。加上观照,这个观照其实已经是判断了,只是这种判断不是思维性的判断,不是常识性的判断,不是过去知见的判断,只是这样子而已,你会发觉很奥妙啊!比喻一只狗,你碰到它的时候,“啪”地给它一脚,或者用棍子“啪”地打它一下,你以后再碰到它时,它第一个反应是什么?“逃,赶快逃!”这狗,它需不需要判断?它也不需要判断,它有那个直觉的反应。我常讲:一只狗,你对它好,它知道;你对它不好,它也知道。那它是不是象人一样用思维来判断,你对我好,还是不好?需不需要判断才知道你对它好,或者你对它不好?需不需要特殊的判断?那是心灵直接产生的那种感受,懂吗?那个不需要透过判断的。所以,当我们认为一件事是好,然后你认为是好的时候,我告诉你:已经不是真正原来那个“好”了,是知识上的好呀!。当我觉得苦时,其实不是苦的当下,为什么?是影象的苦呀!那个就是第二念的判断。这个不下结论和不下判断并没有丧失直觉的功能。我们讲的所谓思维:“嗯,这个怎么样好,那个怎么样不好”,其实我们的心灵是很细腻的,不透过这样的所谓思维,它还是在思维。所以,你放心,它不会失去这个功能,而且往往这种“不思维的思维”最容易跟空相应。这个奥妙只有在我们实践的过程中,你会体会出来,然后,用言语来表示怎么讲都讲不切,不够深切,怎么表达都表达不够深切。所以,我们这个法有一个奥妙:你一定要实践,我一直强调。你现在说:“嗯,可能会产生什么结果,怎么好,怎么坏”,这个是没有意义的事。但是,当你去实践时,一一呈现出来的身心感受是那么如实,不需要用判断,不需要用思维,它都亲身在体验啦!所以,我用什么语言都表达不出真正受用时的那种感觉,没有办法表达,只能用相近的、大概比较切实的、能比较容易了解的一个方式来接到而已,其实,言不及义啊!我怎么讲都没有办法讲到真实的内容。

嘻嘻哈哈  2003.5.24 16:20:59    来自:地球  

(1376-12)  显示次数:3739(3489+250)     查看嘻嘻哈哈的所有文章 给嘻嘻哈哈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3 主题索引
要照性广法师这么说,这个‘不思之思不断之断’,狗儿比人做得好嘛!(内空)

嘻嘻哈哈  2003.5.24 16:24:49    来自:地球  

(1376-13)  显示次数:3754(3549+205)     查看嘻嘻哈哈的所有文章 给嘻嘻哈哈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4 主题索引
性广法师访谈录(转)
   一个跟着导师足迹走的有心人--与性广法师的通话记录
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我们拨通了性广法师的电话,海峡的那边传来师父那浑厚的男中音。下面是通话记录:
问:“师父:您好!首先请您谈谈您出家的因缘好吗?”
答:“我在家时三十岁那年,有一个因缘看到一本关于禅的书,于是焕发起我无限的兴趣和向往,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生命的终极意义到底是什么?难道只是结婚生子传宗接代?于是我放弃了兴旺的事业,一头钻了进去。好友们不理解我的举止,纷纷劝说甚至指责我,我说:你们不用再说了,二十年以后我们再来辩论这桩事的对错是非。
二十年过去了,我曾有过身心脱落的体验,还蒙过大师的印证,但我自己知道,那个生死的的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虽然我能辩会论,别人说不过我,但每逢夜深人静时,我扪心自问,心里不能悄然,还有一层透明的薄薄的膜。一个真正为法而活的人,他是不会欺骗自己的。接着,我又涉猎了净土与密宗,还是不能解决那个根本问题。我也曾请教过大师级的人,他说,没有我,谁在生死,谁在修行,谁解脱?当时,我是怎么参也参不透,怎么问也问不出,那种瓶颈的不能突破,心中的苦楚只有自己知道,真的是不得了的苦哇!所以赵州和尚八十岁还行脚,心中未悄然哪!
就在我无限的苦楚中,一个因缘使我接触到印顺导师的[妙云集],啊,我当下知道:我要找的就是它!于是深入下去,那层膜也就由于这样的因缘而去除了。
从我自己二十多年的心路历程,我深深知道:佛法中正见的不彰,宗派山头的林立,使众生无法抉择佛陀出世的本怀是令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不知佛法与世不共的地方在哪里,因此都在方便里头,被欲钩钩住而透不出来。从【妙云集】的深入探讨,我明白了佛法的活水源头在哪里,明白了唯有导师的智慧而能厘清二千多年来佛法的演变。于是我舍弃了兴旺的事业和优裕的生活,毅然地走上了出家的道路。我要穷毕生之力介绍导师思想的真正用意,希望能使佛教界中正见的抉发有所共识,以消弭宗派的山头之立,或使各人之修行理解有所助益。”
问:“从八九年至今的十几年里,师父,您都讲了哪些经呢?您是哪一宗哪一派的呢?”
答:“我没有什么宗派,只是为了弘扬世尊的根本佛法与印顺导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助引众生得以见法、灭苦、安详自在而已。我一直认为,无须经由建寺立宗立派等途径方能传播正法,反而坚信透过讲座的形式,更能让众生纯粹的听闻正法。我们的菩提广讲堂自开办以来,讲了《金刚经》、《解脱之道—四圣谛与缘起的开展》《解脱之道――杂阿含经选集》解脱涅磐十四无记》《性空学探源》《契机契理的人间佛教》等,这都是一个系列的。”
问:“师父,说到《契机契理的人间佛教》,那是导师的论著吧?”
答:“对!”
问:“说到导师,他的论著是那么深广,印度佛教及中国八大宗的思想都有,我们智慧羸劣,实在难以摸到导师真正的思想。师父请您开示一下好吗?”
答:“导师是站在客观的立场,对某一宗某一派进行阐述:如讲真常系,就站在真常唯心论的立场来讲;讲唯识系,就站在虚妄唯识的立场来讲。所以,一般人看不懂,以为,他在弘扬真常等八大宗的思想。导师出家后,先从三论宗开始研究的,后来发现也有真常系的思想就放弃了。所以,导师真正的立场在初期大乘(也就是中期佛教)之行解,立足于中观的思想(般若经,龙树的中观思想)。他的真正的用心是在《契机契理的人间佛教》,那是导师思想的整个结论,而介绍第一义法义就是讲《阿含之空》,那是他的真实思想的归纳。在《印度佛教思想史》《性空学探源》《空之探究》《中观今论》《中观论颂讲记》这一系列的论著中可看出导师的真正的思想。你们从妙云集可看出导师的智慧如海,还有他一生行谊的展现,导师有一点点私吗?那些不了解的人还要毁谤他,说一句不客气的话,真的是瞎子说瞎话啦!”
问:“对!他在纪念妙钦法师的文章中说到,‘求真适今四字的佛法方针,作起来是不容易的。因为离开了传统的佛教,不容易开展;依附于传统的佛教,又会受到限碍,这是近代佛教一直存在的问题。我在台湾,只做到不标榜神奇不依赖经忏而已。就这样,也还要受些意外的讥毁。妙钦,这位外表冷漠而怀有为佛法热情为佛法而伤感的初心菩萨终于病了死了!我想,唯愿以我们共同为法的因缘,能历劫相逢,同为三宝而献身!唯有这样,才能表达我深挚的怀念!’我们看到这里时,都不由自主的留下了感动的热泪。”
问:“师父您常讲到所谓见法,那是否要不见一切相?因为缘起的相对的现象在实相中是不现的,一切法不见则般若现,这个对我们居士来说,似乎太难做到了。”
答:“慧解脱不需要不见一切相,所以那是人人能做到的,方法就是先得法住智,后得涅磐智。可见,这个法是何等重要,一定要好好用功!而一切法不见则般若现,那是证果,即证入实际的无生法忍。那是见法后进一步的修行而悟入的层次。”
问:“师父,您所研究出来的如实观照与一般的如理思维或观心法门有何不同?”
答:“根本的不同点是有为与无为的下手处。一般的传统的修法绝大部分是在有为的对治里面,就好比打仗,那敌人是打不完的。因为我们的六根时时刻刻在接触六尘,触境起受,遇缘生情,烦恼就好比秋天地上的落叶一般,你刚扫掉,一阵风刮过,它又落下了。所以要明白烦恼的真相,用如实观照的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下结论不下判断的六个原则,来观照自己身心的每一个当下,那是无为法的修法。只要在真正的观照中,那个五蕴的功能才是真正的大妙用,离开了意识的分别作用,超越了意识的牵引,一切却是那样的了了分明。真的是具足了戒定慧三学。不然你们要从哪里解脱,又从哪里能见到真相?关于如实观照的方法我曾作过专题讲座”。
问:“我们有一位同修,刚从您那儿回来,她跟我们讲了一些您的情况:为了租场地讲经,为了流通这些法宝,您亲自带着五个弟子,每天炒花生做花生糖卖,真是太感动人了!”
答:“是的。我不做法会,不做经忏。中国的佛教都趋向于度亡,而忽略了佛法的真正意义是让我们解脱生死的,这是人间佛教而不是鬼的佛教。太虚大师及印顺导师都曾明确批评过,佛陀时代从没有这些的。我们既然在求真适今,弘扬佛陀的佛法的根本教义,怎能再做这些违背佛陀真意的事呢?我们不能唱高调,所说的要与所做的相应才行。虽然生活清苦一点,但我们的内心很踏实很幸福。”
问:“师父,您出家十几年,也讲了那么多的经,为何您一点也没有声息呢?甚至我们在台湾也不易打听到。”
答:“我个人很平凡,没有什么向外界好展现的。我只是默默的播种,能把佛陀真正的本怀阐扬出来,能将导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发扬广大,此心足矣,别无他求!”
问:“师父,您是导师的传人还是弟子?”
答:“我不是导师的传人,也不是他的弟子,只是一个跟着他的足迹走的有心人而已!”
挂下电话,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是啊!佛陀在[杂阿含经]中对他的弟子们指出:八正道就是佛陀发见的一条古仙人道迹,佛陀于此法,自知自觉成等正觉!我们只要照着这条佛陀走过的八正道的道迹走去,同样的能证无上正等菩提,这是宇宙万法的必然理则。

嘻嘻哈哈  2003.5.24 16:41:54    来自:地球  

(1376-14)  显示次数:3964(3755+209)     查看嘻嘻哈哈的所有文章 给嘻嘻哈哈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5 主题索引
能如是悟,方可名大彻大悟,大开圆解。
念佛阅经,悟二空理,证实相法,乃约省悟修持,示现因后果。且勿笼统自任,谓现生便能如是。现生证实相者,非无其人。恐贤契无此善根。若不详陈其故,或致妄期圣证,则志高而行不逮。久而久之,必致丧心病狂,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求升反坠,弄巧成拙。究其结果,难免永沦恶趣。不但埋没己灵,实为孤负佛恩。二空理唯言悟,则利根凡夫即能。如圆教名字位中人,虽五住烦恼,毫未伏断,而所悟与佛无二无别。(五住者见惑为一住,思惑为三住,此二住于界内,尘沙惑无明惑共为一住,此二住于界外,)若约宗说则名大彻大悟。若约教说则名大开圆解,大彻大悟,与大开圆解,不是依稀仿佛明了而已。如庞居土闻马祖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当下顿亡玄解。大慧杲闻圆悟“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亦然。智者诵法华,至药王本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豁然大悟,寂尔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能如是悟,方可名大彻大悟,大开圆解。若云证实相法,则非博地凡夫之所能为。南狱思大禅师,智者之得法师也。有大智慧,有大神通,临终有人问其所证,乃曰,我初志期铜轮,(即十住位,破无明,证实相,初入实报,分证寂光,初住即能于百三千大千世界,示作佛身,教化众生,二住则千,三住则万,位位增数十倍,岂小可哉,)但以领众太早,只证铁轮而已。(铁轮,即第十信位,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破尘沙,伏无明,南狱思示居第十信,尚未证实相法,若破一品无明,即证初住位,方可云证实相法耳,)智者大师,释迦之化身也。临终有问未审大师证入何位。答曰,我不领众,必净六根。(即十信位,获六根清净,如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所明,)损已利人,但登五品。(五品,即观行位,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尚未断除)蕅益大师临终有偈云: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竞付何人。(名字位人,圆悟藏性,与佛同俦,而见思尚未能伏,何况乎断,末世大彻大悟人,多多是此等身分,五祖戒为东坡,草堂清作鲁公,犹其上者,次则海印信为朱防御女,又次则雁荡僧为秦氏子桧,良以理虽顿悟,惑未伏除,一经受生,或致迷失耳,藏性,即如来藏妙真如性,乃实相之异名,)蕅益大师示居名字,智者示居五品,南狱示居十信。虽三大师之本地,皆不可测。而其所示名字观行相似三位,可见实相之不易证,后进之难超越。实恐后人未证谓证,故以身说法,令其自知惭愧,不敢妄拟故耳。三大师末后示位之恩,粉骨碎身,莫之能报。汝自忖度,果能越此三师否乎。若曰,念佛阅经,培植善根,往生西方之后,常侍弥陀,高预海会,随其功行浅深,迟早必证实相。则是决定无疑之词,而一切往生者之所同得而共证也。

嘻嘻哈哈  2003.5.24 16:54:22    来自:地球  

(1376-15)  显示次数:4315(4009+306)     查看嘻嘻哈哈的所有文章 给嘻嘻哈哈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5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6 主题索引
嘻嘻,兄弟引文很好,可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话对上面那个方法
做个明确判断? 不难呀.

林广  2003.5.24 20:45:00    

(1376-16)  显示次数:4838(4596+242)     查看林广的所有文章 给林广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7 主题索引
麻叔觉得哪个效果更好些?
做个直接的明确的判断,做个间接的不判断的判断。

嘻嘻哈哈  2003.5.25 13:23:10    来自:地球  

(1376-17)  显示次数:5332(5162+170)     查看嘻嘻哈哈的所有文章 给嘻嘻哈哈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7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8 主题索引
拐远说一句话:“杀杀杀”。
光绪三十一年乙巳六十六岁

春。石钟寺宝林老和尚。请在该寺传戒。求戒
者八百余人。法事毕。戒尘在钵盂庵闭关。余
往南洋宏化。至南甸太平寺讲《阿弥陀经》毕
。归依者数百人。毕。循千崖蛮。越过野人山。
到新街。瓦城。因在野人山染瘴毒。至此发作
。重病。在路边棚厂。昼夜发烧。扶病到柳洞
观音寺。有一中国僧人。名定如者。予向伊行
礼。不顾。乃在殿下趺座。至晚伊鸣磬上殿。
予帮敲钟鼓。忏悔文毕。唱杀杀杀三拜。翌早
上殿。诵毕。三拜。亦一样唱。予异之。故不
去。早午晚葱蒜牛奶杂食。予不食。亦不言。饮
水而已。伊窥知之。令饭粥不下葱蒜。予乃得
食。至第七日。伊请予吃茶。询其拜杀之故。
曰。“杀鬼子。伊原籍宝庆。父在滇任武官死
。遂出家。在普陀接法。从竹禅和尚学画。前
十余年由港到星洲。船中备受洋人虐待。极难
堪。终身恨之。现在此间鬻画。人多珍之。故
斋粮弗缺。十年来。僧人过此。装模作样。脾
气古怪。难得你圆融无碍。故敢对你实说。”
予劝以怨亲平等。气仍未消也。予病渐好。告
辞坚留。予告以募缘之故。乃由伊送路费粮
食。买车票发电至仰光。嘱高万邦居士接车。
殷勤而别。

引自:虚云老和尚自述年谱


Fisher见此章句,复想起“怨亲平等”。
无它,唯“习气 听之任之 则 难消”,说说 戒律重要 罢了。
改一句话:杀杀杀,杀尽无明寇贼。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5.25 17:18:10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376-18)  显示次数:5440(5269+171)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8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2 主题索引
嘻嘻,各有所用.这里似乎是某种明确表达更好呢...
当然,这只是麻子个人看法.实际到底如何就不好说了.

那法子,用的仔细的,是用俱生执来破分别执,算起来是有进步.
但若执为究竟,就成大病.用得不仔细,不过是心念粗细上做些
游戏而已.

佛法没那么容易,那么容易满街都是圣人了.当然,佛法也不是
以难为事.

林广  2003.5.26 2:41:13    

(1376-22)  显示次数:5938(5709+229)     查看林广的所有文章 给林广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3 主题索引
您这话点得透彻!
那法子,是用俱生执来破分别执。

嘻嘻哈哈  2003.5.26 7:53:43    来自:地球  

(1376-23)  显示次数:5934(5761+173)     查看嘻嘻哈哈的所有文章 给嘻嘻哈哈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5 主题索引
谢谢麻叔指教!
后学看了恭敬师兄在莲舟论坛转贴的全部帖子,其中所介绍的方法似乎只讲到:见闻觉知了了分明、意识不再分别作念,而安住于这种境界,是否仍只是一种妄念(俱生我执)?我执并没有断尽?
那么应该怎样来断俱生我执呢?请麻叔指示。

nature.y  2003.5.26 11:53:08    

(1376-25)  显示次数:6256(6044+212)     查看nature.y的所有文章 给nature.y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5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4 主题索引
这就没分别了吗,大概不会吧....
兄弟,


"见闻觉知了了分明、意识不再分别作念,而安住于这种境界,是否仍只是一种妄念(俱生我执)?我执并没有断尽?"

如果意识不再分别,你怎么还能分别出这个境界安住这个境界?所以,这
个说法不自洽.听点意向也就罢了,当真就不成了.再看看佛陀,他意识
不分别作念吗?他怎么回答弟子们的问题的?再看看永嘉大师的话"分别
亦非意"....可知这说法,也就是个说法,用对地方用对人就有益,滥用就
没意思.


"那么应该怎样来断俱生我执呢?请麻叔指示。 "

这个请看佛经上的指示,麻子谈不到指示.嘻嘻.

林广  2003.5.26 23:33:50    

(1376-34)  显示次数:6562(6357+205)     查看林广的所有文章 给林广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47 主题索引
麻叔说得好:无碍缘起。还有一问
这里逮着个境界就不是,非任运自在、无所住心故。

“见闻觉知了了分明,意识不再随见闻觉知分别作念”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同意语“善能分别无分别,善知众生无生想,善知诸法无法想”)还隔着一层,甚至是厚厚的一层,从这里怎样突破呢?记得禅宗祖师的公案中有一句话“荆棘丛中下脚易,明月帘下转身难”,指的就是这里的转身吧?或者说,这只是止的境界,由此起观,双运等持?

发布于:2003.5.27 15:26:08    修改于:2003.5.28 13:08:51  
nature.y  2003.5.27 15:26:08    

(1376-47)  显示次数:6624(6431+193)     查看nature.y的所有文章 给nature.y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47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7 主题索引
感觉上像是在研究生班的窗外听到什么
或许麻叔会说这只是大学课程什么的...
比如,研究生班 学 分别法执 俱生法执......

咳,还是先学好我的中小学课程吧。
反正我现在不懂。 是个大问号。
:(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发布于:2003.5.26 12:56:51    修改于:2003.5.26 12:59:42  
iamfisher  2003.5.26 12:56:51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376-27)  显示次数:6007(5789+218)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7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9 主题索引
那有没有更好的法子呢?
比如不用以执破执的?请教。

十方  2003.5.26 20:50:05    来自:云南昆明  

(1376-29)  显示次数:6461(6241+220)     查看十方的所有文章 给十方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9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1 主题索引
有.不大容易碰到....
虽然一切法不离方便,但方便的指向可以差别很大.

林广  2003.5.26 23:11:42    

(1376-31)  显示次数:6886(6695+191)     查看林广的所有文章 给林广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5 主题索引
哎呀一定要碰吗?麻叔别吊胃口了。
如果对自性中起的缘起现象保持稳定的明晰,丝毫不立,只是破,只是不随妄起,这算不算是不以执破执的一种?

十方  2003.5.26 23:45:47    来自:云南昆明  

(1376-35)  显示次数:7360(7172+188)     查看十方的所有文章 给十方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5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8 主题索引
嘻嘻.您希望麻子说什么?
希望肯定你说的话?

林广  2003.5.27 0:09:01    

(1376-38)  显示次数:7803(7609+194)     查看林广的所有文章 给林广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8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9 主题索引
我希望……
  ……真的在潜意识中是有您说的这种成份,因为没有老师,所以形成了自问自答的习惯,但是我最希望的还是得到真正的答案,您是前辈,我能跟您请教是很高兴的,希望您能原谅一个初学者的兴奋。

发布于:2003.5.27 0:58:57    修改于:2003.5.27 1:05:26  
十方  2003.5.27 0:58:57    来自:云南昆明  

(1376-39)  显示次数:8257(8064+193)     查看十方的所有文章 给十方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9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40 主题索引
好的.那麻子跟你说实在话...
如果不去挑剔你用的"自性"这样的词汇,你说的就其意思来说没错.
但是,这个意思可以错得太多太多.怪吧.

关键在于,如果你真的会这样做,就是对的.如果不会做只是想到,
那就完全没出以执破执的范围.不是不好,只是有限.于是回到我
上贴的话,"会做"不是很容易碰到的.

林广  2003.5.27 1:09:16    

(1376-40)  显示次数:8707(8444+263)     查看林广的所有文章 给林广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40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45 主题索引
假设,
假设,真的这样做了,但是极不稳定,容易被吞没在习气的漩涡里,察觉之后懊恼不已,反复如此,又觉得是不是弦绷的太紧了,于是泄气放松掉,可是这样又根本什么都不是,来来回回搞的很烦躁,因为这事对于我来说太陌生了,所以不会有那种轻车熟路的自信感觉,我想这种不自信和猜疑也许也是导致我容易跟着境走的诱因,——我总感觉这事不应该很费力的,想是分寸火候没有拿捏准,麻叔曾指点过我止力不足的问题,那么这个止有没有必要单独剔出来做以执破执的训练?还是直接在做的当中完善止?麻叔请帮帮我。

十方  2003.5.27 14:39:29    来自:云南昆明  

(1376-45)  显示次数:9024(8814+210)     查看十方的所有文章 给十方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45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6 主题索引
假设,真的......
假设,真的这样做了,但是极不稳定,容易被吞没在习气的漩涡里,察觉之后懊恼不已,反复如此,又觉得是不是弦绷的太紧了,于是泄气放松掉,可是这样又根本什么都不是,来来回回搞的很烦躁,因为这事对于我来说太陌生了,所以不会有那种轻车熟路的自信感觉,我想这种不自信和猜疑也许也是导致我容易跟着境走的诱因,——我总感觉这事不应该很费力的,想是分寸火候没有拿捏准,麻叔曾指点过我止力不足的问题,那么这个止有没有必要单独剔出来做以执破执的训练?还是直接在做的当中完善止?麻叔请帮帮我。
------假设你真的做对,力量不够的事,直接完善与先单座止的训练都是
可行的.先修止容易点,稳妥点.


不过,我非常怀疑这个假设.真的.我看过太多具体情况了.

林广  2003.5.28 6:07:32    

(1376-56)  显示次数:9340(9147+193)     查看林广的所有文章 给林广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63 主题索引
我会为自己留后路的。
那事如果会做是弹指间的事,但要命的是,退出来也是弹指间的事,而且力量远大于前者。找到它不难,但留住它不容易。——不管怎么说,如果错了,我就改正。

十方  2003.5.28 23:00:23    来自:云南昆明  

(1376-63)  显示次数:9719(9520+199)     查看十方的所有文章 给十方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6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64 主题索引
嘻嘻.漏风.
漏点风给你.那事如果会做,也就弹指间事.这话对.
退回来却不是弹指间事.

如你所说那么快退,一定是没对.

随喜你在这些地方努力.不过很想提醒你一点老生常谈.
当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都有基础以后,禅定等技术层面
的东西常常在某个阶段成为决定性的因素.但是,如果那三
主要道没有相当基础.技术层面的东西就完全没有意义.吾
兄其慎之.

林广  2003.5.28 23:10:29    

(1376-64)  显示次数:10036(9832+204)     查看林广的所有文章 给林广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6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66 主题索引
那……
  假如我说的是前后两个弹指,而不是同一个弹指,那……当然也许麻叔已经纳入了这种情况,我的再问就多余了。

  三主要道如此重要,我一定认真修学,谢谢麻叔指点!

十方  2003.5.29 0:38:29    来自:云南昆明  

(1376-66)  显示次数:10327(10135+192)     查看十方的所有文章 给十方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6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72 主题索引
敝帚自珍啦
明兄那边(科学与佛学)有个没[技术]也能达到的东西
http://bbs7.xilubbs.com/cgi-bin/bbs/view?forum=kexuefoxue&message=300
关键词:刹那、瞬间......

麻叔怎么评价我暂且不管,这里面确实表达出:
显示出三主要道比这个刹那那个刹那更重要哦。

所以,心照不宣啦。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5.29 10:38:23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376-72)  显示次数:10429(10214+215)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7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49 主题索引
麻叔,记得《西藏生死书》
麻叔,记得《西藏生死书》中,索甲仁波切的上师为他指示心性的本来面目时说,“看到天上的星星了吗?”——“看到了!”,“听到山下村子里的狗叫声了吗?”——“听到了!”,“心性的本来就是这样的!”。由此,索甲仁波切完全与上师的心性相应,由此而契入大圆满见。这与禅宗祖师的印心何其相似,还有其他的禅宗印心公案与宁玛上师指示心性的故事也是如此,只是方法不同。我猜想当时索甲仁波切与自己的上师一起,躺在繁星点点的夜空下、草坪上,内心一定充满了宁静、亲切、幸福的感觉,没有什么妄念,就是宁静和完全的信任、依止,就在那一瞬间上师真正传完了全部的佛法。
麻叔,像这样的例子,是否就是不需要以执破执的方法?这需要真实的虔诚心、出离心和菩提心作为基础的。另一个问题是,为何菩提心能引生空性?

nature.y  2003.5.27 16:02:20    

(1376-49)  显示次数:9114(8848+266)     查看nature.y的所有文章 给nature.y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49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4 主题索引
为何菩提心能引生空性?
  愚见是:空性能引生菩提心,之所以用菩提心来带动空性,这是反其道而用之、从果地修的方法,因为有其理必有其事,有其事必有其理,比如您想表现太阳,您可以画一幅阳光普照的大地图画,并不一定把太阳画出来,却可以感受到太阳的融融照耀,因为这些光芒确确实实是太阳发出来的。
  繁星点点夜空下的那一瞬间,也许对于极少数人来说包含了全部,但我觉得它更像是一个开始。

十方  2003.5.27 23:11:34    来自:云南昆明  

(1376-54)  显示次数:9430(9205+225)     查看十方的所有文章 给十方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62 主题索引
十方兄,有时你问问题和思考问题实在过于理论化概念化了。
这种理论化概念化的东西,如果从未与修持实践相结合从未经过修持实践的检验,通常是难以产生多少实际的力用,也就是薰修薰修表层的意识罢了。
你问有没有什么更好的非以执治执的修法,有!但你不是那种根器,有那种法子,你领会不了用不起来这也等于没有,那种法子就好像是李元霸的大锤、关老爷的大刀,不得其人,那两件武器跟搅屎棍子没什么太大的差别,既不能克敌也不能自救。
我给十方兄说点实际的法子:多修加行前行,多念经多念佛多拜忏,另外,做什么事儿的时候,事先多检讨做事的发心,事后多检讨做事的动机,检讨发心和动机的时候千万不可自欺欺人矫饰自己的发心掩盖自己的动机,这个做法如果能够长期坚持下去,自会产生不期而获的效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神明自得。法子经典当中到处都有而且学过几年佛的人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但是真正有信心、有耐心、有恒心踏实肯干的人实在是为数不多,佛法难修难懂,不是难在法上,而是难在修法人的心上。

发布于:2003.5.28 20:40:13    修改于:2003.5.28 20:41:16  
嘻嘻哈哈  2003.5.28 20:40:13    来自:地球  

(1376-62)  显示次数:9791(9554+237)     查看嘻嘻哈哈的所有文章 给嘻嘻哈哈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6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65 主题索引
嘿嘿,不是有时,是经常。
  也许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坏习惯:)我通常习惯把一张地图弄明白以后再上路,不过看地图前识识坐标啊,看看图例啊,我也不敢怠慢。修行在理和事的应用上可以有很多种搭配方案,我这个也算是一种吧?因为我似乎还没有看到过有指出此路不通的,其实,我很渴望实践检验,在这种事上,我何苦骗自己!向麻叔请教的贴,就是想朝实践靠,说实话有些自我内心体验的事本不宜贴在坛上,来为难麻叔,但机会难得,遇上善知识,我也不管了,披肝沥胆,曝个短,让师兄们笑笑。
  嘻嘻兄的法子,想也是自己的心得吧,谢谢赐教,关键时候,还是老朋友关心喔!不过我看不出您的法子和我的法子之间有什么不容性,它们从某种意义上说何尝不是一回事,我接纳您的法子:)。
  非以执破执,是我觉得以执破执不胜其烦,走这条路要能达到灰飞烟灭的程度,我似乎没这本事,我更倾向于简单适用的风格,其实这个法子,不见得就好于以执破执,因为这对于人来说有很大的相对性。

十方  2003.5.29 0:08:13    来自:云南昆明  

(1376-65)  显示次数:10050(9860+190)     查看十方的所有文章 给十方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65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74 主题索引
心不是那么容易调伏的!(转)
下面师兄们的修为我非常赞叹.我以前和师兄您一样,经常会为这个烦恼.一个美女忍不住多看两眼,有人骂时忍不住要生气,被人夸的时候禁不住窃喜.在我没遇到善知识以前,我看到自己很多烦恼,但觉得自己很无力.我也曾经试图象菩萨那样要求自己,努力的精进,严厉的对待自己,但往往开始的两天还算有劲,慢慢下去心力则会退的厉害.遇到善知识以后,我也同样的看到自己的这些烦恼,但心里却比当时踏实了不少.善知识教给我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在自己的缘起上来修行.我个人的经验是如果这些烦恼还没有影响到日常的修行上,那可以先不必管他太多.如果您有智慧和力量,能对治掉,那是最好.对治不了,在它生起的时候,知道他是错的.哪怕也随着走了,也很不错的.或者,在它生起的时候,看到了它,甚至没有力量去觉察到它的对错,也是比没有看到它好多了.但这中间最主要的,是坚持住我们平时的闻思和修行.把我们平时计划的学习和修行任务每天踏踏实实的作下来.这样一天一天善根积累,积累的多了,恶习气的力量会自然的减少,善业也会慢慢开始增长.有些时候,我个人觉得,越是在努力关注一个东西的时候,这个东西便会越来越麻烦.但当我们通过系统的闻思和串习正法,慢慢的,过一段时间回头一看,以前很烦恼的地方突然就解决了.说不清除怎么解决了,好象突然就消失了一样.我想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无我的,最主要的是,在这种无常无我的缘起里,每天去坚持串习使我们通向解脱和成佛的道谛,因为集谛的烦恼是通过道谛的修习来断除的.

我上贴无法是建议那位师兄作好长期斗争的准备,开始别太纠缠在细节上.心不是那么容易调伏的.长久串习的烦恼习气,想经过在哪听了个道理几天就对治掉,这是不可能的.门下师兄的情况基本上会是听到一个自己欢喜的道理,比如对戒功德信心增加一分,然后再见到美女的时候,就会少看两眼,过几天信心淡了,又会多看两眼了.我想每个曾经努力调伏内心的人都有类似经验.心就是如此的.
我想说的是,道谛是能对治品,烦恼是所对治品.现在我们凡夫,所对治品都很重,能对治品力量很小.所以才不得不随顺烦恼走.所以我们平时的修行,最主要的是要侧重在串习能对治品的力量.能对治品力量强,自然就会对所对治品产生对治.比如先读一段不净观的经文,再一看美女绝对感觉就不同.当然过几天不读了,也可能又回复原样.这样按照缘起,串习和加强能对治品的力量是最主要的修行的内容.所以日常的主要精神要放在闻思修行上.有些烦恼暂时起就先起了,能对治多少算多少.如果不大严重的话,过于执着它,好象要一下就把它根除一样,这样有时候会起更大烦恼,因为不符合缘起.
菩提心是最好最有利的能对治品了.菩提心者如大地,长养一切白净法故.一切白净法都长眼了,那能对治品是增长的最快的了.我估计如果发起了如大地般的大悲和菩提心以后,门下师兄再多看两眼美女,就不是贪着,而是着急要度她们了:)

嘻嘻哈哈  2003.5.29 18:11:41    来自:地球  

(1376-74)  显示次数:10123(9919+204)     查看嘻嘻哈哈的所有文章 给嘻嘻哈哈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7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5 主题索引
菩提心不引生空性的.....
空性也不引生菩提心.为什么?不自生.

空性与菩提心根本是同一个东东,谁生谁?

所以,修空性显发菩提心是很正常的,不需要更多的道理.
反之亦然.

不能显发菩提心,换种表达方式,也是空性没修透,不圆满.
再换个说法,叫智慧不够.嘻嘻 .

林广  2003.5.27 23:40:52    

(1376-55)  显示次数:9467(9237+230)     查看林广的所有文章 给林广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5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8 主题索引
接着麻叔的话往下说
“空性与菩提心本来是一个东东”。是的!但从菩提心的修学次第来看,麻叔这里说的菩提心应该是圣义菩提心,证悟空性的菩萨,同时也在心中真实地生起了无伪的圣义菩提心,或者说圣义菩提心只有证悟空性的登地菩萨才能生起(显发)。又从《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和菩萨十地的道理来看,似乎圣义菩提心还有层层增上的而终至圆满的情形,所以《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直接说发菩提心的广大功德,才发心时即可在他方世界示现成佛,真是不可思义!结合起来理解,是否是:
1、《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中所说的菩提心应该是指究竟圆满的圣义菩提心。
2、能如此发心的,主要是对登地菩萨而言。不过这里有个例外,即《法华经》龙女一发心就直接成佛的故事,但这里不明确的是龙女发如是圆满菩提心时,个人证量是见道位前还是之后,如果是见道之后,就如该品所说,菩萨应发如是菩提心;如果是见道位前,龙女累世修行积累了巨大的福德资粮,是由凡夫依靠菩提心直接顿悟成佛的典范。
3、《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似乎说出了这样一个密意:一地菩萨可以通过发起无上圆满的圣义菩提心,直接超越直至十地或佛地(在他方世界示现一生成佛),而不必累世修行,依靠禅定智慧的逐渐圆满地地增上。
这是对经义的个人理解,敬请指正!当然,我等凡夫对菩提心的修学,还是要从资粮、加行道开始,依靠世俗菩提心来增上修学。

发布于:2003.5.28 12:11:13    修改于:2003.5.28 12:48:27  
nature.y  2003.5.28 12:11:13    

(1376-58)  显示次数:9763(9567+196)     查看nature.y的所有文章 给nature.y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8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68 主题索引
一个细微的问题......
你帖子里有句"或者说圣义菩提心只有证悟空性的登地菩萨才能生起".
类似的,很多人引用古德论述来说明,"XX只有到了YY地的才能知道"等等...这类东西看多了看久了,麻子不由得就多了点瞎操心的担心.是不
是有点推高圣境,让学人不敢企及了?但愿麻子是瞎担心.我们学佛过程
里常常出两种不准确,过分大胆"承当"结果颟顸佛法是一种,过分推高
圣境导致望而却步是另一种.两种偏差都不利我们修学,我们却也很难
完全排除这些偏差.

象上面那个论述,在麻子看来,其次第上的意思是登地菩萨都能证悟空
性生起胜义菩提心,而不是排除说凡夫都不能体会空性.实际上,能
体悟点空性味道的毛道凡夫其实(个数)不少, 当然,比例还是很低的.
这就是说,很多菩萨们做的事,我们凡夫也照样可以学着做起来.虽然
还不能做得很好,也未必全然不能学着做.这地方随便一说只有"XX"才
能做自己就此放弃努力,麻子觉得这绝不是学佛的增上因缘.

麻子并无意说你老兄就犯了这个病,但对这类说法可能平常里潜移默化
给人种下的种子,表示担心.

林广  2003.5.29 6:17:01    

(1376-68)  显示次数:10103(9887+216)     查看林广的所有文章 给林广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68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73 主题索引
麻叔批得对!这“只有”二字用得不恰当,忏悔!
文中提到的两个易犯的错误,后学当时刻警惕自己。
麻叔,楼上还有一贴等您回复呢。

nature.y  2003.5.29 12:58:02    

(1376-73)  显示次数:10140(9936+204)     查看nature.y的所有文章 给nature.y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7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9 主题索引
麻叔的提示,坚定了对这个的理解。
《入菩萨行广释》科判中有:
世俗菩提心增上为净虑,圣义菩提心增上为智慧。

一个明确的线索是:世俗菩提心增上为禅定,由禅定显发智慧。圣义菩提心增上为智慧,智慧的圆满等于菩提心的究竟圆满,即佛。

nature.y  2003.5.28 13:03:25    

(1376-59)  显示次数:9534(9313+221)     查看nature.y的所有文章 给nature.y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9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60 主题索引
才明白没几天的道理,被麻叔点破了。
我可是花了好多年才“意识到”。点破了可惜啊。:)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5.28 16:03:29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376-60)  显示次数:9490(9307+183)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60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44 主题索引
有!!!您不见天龙断童子一指头乎?(内空)

古慈  2003.5.27 14:30:32    

(1376-44)  显示次数:6814(6599+215)     查看古慈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4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46 主题索引
谁来断我一指头!?(内空)

十方  2003.5.27 14:41:49    来自:云南昆明  

(1376-46)  显示次数:7084(6913+171)     查看十方的所有文章 给十方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4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48 主题索引
且待您有指头可断,自然友人来断!(内空)

古慈  2003.5.27 15:53:09    

(1376-48)  显示次数:7395(7220+175)     查看古慈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48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3 主题索引
好!我信!(内空)

十方  2003.5.27 22:41:55    来自:云南昆明  

(1376-53)  显示次数:7417(7261+156)     查看十方的所有文章 给十方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9 主题索引
我的一点体会。
接触佛教之前,内心会莫名其妙地涌出一些想法,有自认为好的想法,就沾沾自喜,跃跃欲试;自认为不好的想法,就自责悔恨,却无可奈何。每天在这样的矛盾心情中度过,可想而知是多么的忧愁苦闷。真地感到人生是苦,实在没有什么高兴的事情,不知道自己每天忙忙碌碌,到底有什么意义,所以工作中没有动力,没有上进心,用一些自以为是的道理来麻醉自己,内心却没有快乐。自从接触佛教以来,当看到佛说有出世涅磐乐,真是闻所未闻,内心升起无限欢喜,特别是佛说众生本来是佛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当下升起很大的信心。无师自通的看了一些佛经,内心升起一些信解,得到一些受用。所以我觉得佛法是最实用的,可以解开我们内心的一些矛盾。 学佛是最务实的,当你的心结打
开,你就会快乐,你本有的智慧之门就会开启,你就知道审时度势,知道自己目前最应该干什么。当然,无始的习气是根深蒂固的,在你待人接物的时候,它还会莫名其妙得冒出来, 但你已经认得它,它也就不能为害了。因为妄念升起时也是正念最得力时。虽然你有时也会被它所转,作出一些与愿相违的事,但是当你一个人静处时,当你端心正意向内心去观察忏悔时,所有这一切的不快就会烟消云散。这再一次证实佛所说的话,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包括我们的起心动念,我们又执以为真了,这正是我们从无始来流转生死,一切痛苦的根源!我这个人性喜简洁,对一些高深的佛理,不耐烦去研究,总觉得在文字上绕来绕去,对自己没什么实际用处。研究终不如实修来的痛快,如人说食终不能饱。还是自己真切的在日常生活中,在起心动念间用功,来得实际,也是每一个平凡人都可以做到,而且会切实受益的。佛法其实很简单,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起心动念间。关键是信与不信。知道没有力量,相信才有力量。如果你相信,每个人都会有切实的受用,当你内心升起受用的法喜时,你一定会更加相信,并能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假以时日,每个人都会恢复自己的本来面目,证得佛果,从而度无量众生。这就是我信佛,念佛,修道的本怀,拿出来与诸位有缘分享。

肉身即六根,外境即六尘,心识即六识。六根六尘六识合为十八界,空表如来藏性,非与有相对之顽空。迷则识逐尘,妄分空有,即是众生;悟则尘归识,妙有真空,即如如佛。此楞严经上说得明白,不必怀疑。

发布于:2003.5.23 17:45:32    修改于:2003.5.24 7:49:00  
梦中人  2003.5.23 17:45:32    

(1376-9)  显示次数:2063(1894+169)     查看梦中人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9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9 主题索引
“闻思修”和“信解行证”没有矛盾吧。
“知道没有力量,相信才有力量。”??
=========================
不知道,怎么会相信?不相信,怎么会知道?

“对一些高深的佛理,不耐烦去研究,总觉得在文字上绕来绕去,对自己没什么实际用处。”
=========================
对我们一般的学佛人来说,学佛总是随着闻思慢慢深入的。不努力闻思,恐怕成佛遥遥无期吧。不努力闻思,也不会明白修为何物。
-----除非确信自己是六祖那样的大利根哦。--------而且即便你是大利根,也不是从久劫闻思佛法而来?
这么说来,闻思--为学佛而进行的阅读听闻(闻法),乃至研究(随顺思维法义),重要性都很高吧。
细细,闻所成慧和思所成慧,和修所成慧一样,都是慧。
细细,您这话保不定也是业障的具体表现哦。

不以闻思修次第,不依戒定慧三学,就像电视塔一样“活在当下”,恐怕难“观照”到什么“实相”。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发布于:2003.5.25 19:29:35    修改于:2003.5.25 19:42:14  
iamfisher  2003.5.25 19:29:35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376-19)  显示次数:2509(2296+213)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9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7 主题索引
电视塔的当下不是真的当下,是假冒伪劣。(内空)

十方  2003.5.27 0:03:35    来自:云南昆明  

(1376-37)  显示次数:2490(2340+150)     查看十方的所有文章 给十方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7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0 主题索引
还有,佛没说过 [众生本来是佛] 哦。
佛是说过 [一切众生本具如来德相]。。。。


这两句的差别,不研究研究,还真搞不明白。:)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5.25 19:40:43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376-20)  显示次数:2561(2382+179)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0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4 主题索引
请明示。
众生本来不是佛,何以成佛?

肉身即六根,外境即六尘,心识即六识。六根六尘六识合为十八界,空表如来藏性,非与有相对之顽空。迷则识逐尘,妄分空有,即是众生;悟则尘归识,妙有真空,即如如佛。此楞严经上说得明白,不必怀疑。

梦中人  2003.5.26 8:06:30    

(1376-24)  显示次数:2972(2780+192)     查看梦中人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6 主题索引
在这里您不向麻叔请教?
向我请教一点用也没有的。

胡说两句:本来成佛不是向我这样的凡夫承担的了的,我宁可承担【本具如来智慧德相】这句。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5.26 12:52:56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376-26)  显示次数:3436(3252+184)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6 主题索引
埋了家珍,岂不惋惜。
  承担二字,后学认为是难易相成,最低限度却也得把它搞清楚才行。“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是具有,而不是拥有。一方面昭示了众生具备成佛的本钱(这可真是太伟大了),另一方面也表明,不劳动就没有收获。

十方  2003.5.26 23:59:55    来自:云南昆明  

(1376-36)  显示次数:3504(3303+201)     查看十方的所有文章 给十方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42 主题索引
确实,如果"本来成佛"隐含遥远过去自己曾经是佛这样的意思的话....
那还真是别乱承担的好,免得谤佛....

楼下十方兄指出了个很好很好的点:具有不是拥有.差别
在哪里?所有格跟非所有格.

林广  2003.5.27 12:22:43    

(1376-42)  显示次数:3811(3599+212)     查看林广的所有文章 给林广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4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43 主题索引
[具]作[俱]解,也蛮好。
汉语就那么多歧义。不过,本来嘛,也就没有那么多非此即彼的东西。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5.27 13:35:16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376-43)  显示次数:4092(3915+177)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4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1 主题索引
不很好.多了点不是我的意思呢....
是我,是我的,不是我,不是我的----这些都不好.四句百非.

林广  2003.5.27 20:08:58    

(1376-51)  显示次数:4446(4230+216)     查看林广的所有文章 给林广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7 主题索引
那好,这下撇干净了。:)(内空)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5.28 9:18:13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376-57)  显示次数:4452(4289+163)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7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76 主题索引
本来是佛不等于本来成佛。
本来是佛是佛与众生本来无差别意,本来成佛即坠入有佛可成意,与我本意想违。

肉身即六根,外境即六尘,心识即六识。六根六尘六识合为十八界,空表如来藏性,非与有相对之顽空。迷则识逐尘,妄分空有,即是众生;悟则尘归识,妙有真空,即如如佛。此楞严经上说得明白,不必怀疑。

梦中人  2003.5.29 18:42:04    

(1376-76)  显示次数:3880(3664+216)     查看梦中人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7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0 主题索引
请问如来智慧德相怎么解?(内空)

肉身即六根,外境即六尘,心识即六识。六根六尘六识合为十八界,空表如来藏性,非与有相对之顽空。迷则识逐尘,妄分空有,即是众生;悟则尘归识,妙有真空,即如如佛。此楞严经上说得明白,不必怀疑。

梦中人  2003.5.27 18:06:14    

(1376-50)  显示次数:3510(3308+202)     查看梦中人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0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61 主题索引
我是我,佛是佛,如何能用上力?
莫非师兄已无可措手?

肉身即六根,外境即六尘,心识即六识。六根六尘六识合为十八界,空表如来藏性,非与有相对之顽空。迷则识逐尘,妄分空有,即是众生;悟则尘归识,妙有真空,即如如佛。此楞严经上说得明白,不必怀疑。

发布于:2003.5.28 18:45:48    修改于:2003.5.28 18:59:14  
梦中人  2003.5.28 18:45:48    

(1376-61)  显示次数:3809(3598+211)     查看梦中人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6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67 主题索引
哎,渔兄其实也是热心,
如果说:“众生都具佛性”,那可能就没这么多歧义了,渔兄也不会质疑的。

十方  2003.5.29 0:48:30    来自:云南昆明  

(1376-67)  显示次数:4098(3920+178)     查看十方的所有文章 给十方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67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77 主题索引
呵,不是在文字上有什么歧义啦。
麻叔已经说过了:
=================
确实,如果"本来成佛"隐含遥远过去自己曾经是佛这样的意思的话....
那还真是别乱承担的好,免得谤佛....

楼下十方兄指出了个很好很好的点:具有不是拥有.差别
在哪里?所有格跟非所有格.

iamfisher:
==================
[具]作[俱]解,也蛮好。
汉语就那么多歧义。不过,本来嘛,也就没有那么多非此即彼的东西。

麻叔:
========================
不很好.多了点不是我的意思呢....
是我,是我的,不是我,不是我的----这些都不好.四句百非.


以上就是全文了-------
哈,四句百非。
基本上都是用否定来遮掉某些东西。

还有一个很正面的东西:
空性与菩提心根本是同一个东东,谁生谁?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5.29 18:42:29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376-77)  显示次数:4142(3968+174)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77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70 主题索引
[中观]“遮”[自性见]
[八不]“遮”[断常见]。
呵呵,这个[自性见]的[自性]不要指向[佛性]哦。

一尘不立,不碍缘起,何法不生?
缘起无生,本来寂然,何有一法?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5.29 10:14:56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376-70)  显示次数:3824(3654+170)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70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2 主题索引
挺大气嘛。(内空)

十方  2003.5.26 23:15:00    来自:云南昆明  

(1376-32)  显示次数:2986(2827+159)     查看十方的所有文章 给十方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3 主题索引
佛陀没说过,但是祖师说过,好像还不止一个,
  我觉得,众生本来是佛,这是真事儿,如果一时,我们证到了这件真事,那就算是成佛了,不过要证到才算数,不然渔兄未得言得的大棒又要压下来了。:)
  虽然是佛,但是众生不明白,搞成了无明,起自性见,人法坚固,我见横胸,虽是佛却不具佛见,不行佛事,倒行逆施,以凡夫见,行凡夫事,所以要修嘛,有错就改,这就对了。如果众生本不是佛,那众生永远是众生,佛永远也和你我不相干,要真是这样的话,反倒成立了自性,毁掉了缘起,岂不冤枉。

十方  2003.5.26 23:31:44    来自:云南昆明  

(1376-33)  显示次数:2934(2731+203)     查看十方的所有文章 给十方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41 主题索引
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
祖师是方便说法嘛。
你要说不是方便是究竟,我可不敢有啥意见。

众生都没有,那有佛啊。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5.27 11:33:25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376-41)  显示次数:3002(2812+190)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4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2 主题索引
众生与佛
我觉得你的说法有点像《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有没有“佛本众生,众生即佛”的说法呢?我不知道!
就我个人看法认为,佛藏在众生之中,众生却不等于佛;就像铁藏在矿石之中,矿石却不等于铁。
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不正之处,还望各位菩萨指正。

流水

流水  2003.5.27 21:06:09    

(1376-52)  显示次数:3311(3077+234)     查看流水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75 主题索引
把这个“不等”之心拿去不就好啦。
我觉得这正是下手做功夫处,我们之所以有妄念烦恼,就是这个不等之心在作怪,这是我们起心动念的根源所在,也是我们轮转生死的根源所在。正所谓:譬如国王发兵讨贼,是兵应当知贼所在。若不识知贼之所在,则此盗贼如何降伏?佛说的是没错,错的是我们众生,不能领会佛意。告诉你你也不相信,也不敢承担,岂不辜负佛意,岂不是谤佛?

肉身即六根,外境即六尘,心识即六识。六根六尘六识合为十八界,空表如来藏性,非与有相对之顽空。迷则识逐尘,妄分空有,即是众生;悟则尘归识,妙有真空,即如如佛。此楞严经上说得明白,不必怀疑。

梦中人  2003.5.29 18:16:25    

(1376-75)  显示次数:3355(3149+206)     查看梦中人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75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8 主题索引
信为入法之基,智为究竟之术。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如是义者,即是信。若人心中有信清净,是人能入佛法。若无信,是人不能入佛法。

发布于:2003.5.26 19:35:29    修改于:2003.5.26 19:36:13  
嘻嘻哈哈  2003.5.26 19:35:29    来自:地球  

(1376-28)  显示次数:2535(2344+191)     查看嘻嘻哈哈的所有文章 给嘻嘻哈哈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8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0 主题索引
信是贯穿始终的,因为我有这样的感受:
我自问两年前跟钱兄相识时自己的见地,其实跟现在相比没有太大不同,但是最大的一个差别是——信心加强了,其实信心的加强也意味着见地上受干扰的成分少了,所以确实感觉是信能摄智,智能摄信,不,信亦是智智亦是信。

十方  2003.5.26 20:59:20    来自:云南昆明  

(1376-30)  显示次数:2627(2421+206)     查看十方的所有文章 给十方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0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0 主题索引
建议去认真读一下《入菩萨行讲记》第五品“护正知”(内空)

Padma  2003.5.24 8:02:30    

(1376-10)  显示次数:2065(1852+213)     查看Padma的所有文章 给Padma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Padma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0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1 主题索引
谢谢指引
后学正在读索达吉堪布著的《入菩萨行广释》第五品,上贴也是因此而有的。如果有什么不如法处,请师兄指教!

nature.y  2003.5.25 21:19:17    

(1376-21)  显示次数:2069(1906+163)     查看nature.y的所有文章 给nature.y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1 主题索引


转向网页顶端

微信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微信»发现»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张彦梅(当宣)小波

◇    程序占用服务器时间 USR + SYS 总计 0.02 秒    ◇   



转向网页顶端

妙法莲华 法华论坛 www.fahua.com  WiseForum1.0  Since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