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条 »论坛首页 »法华论坛·2003~2006   »论题组:1308  2003.5.8 8:19:37   法华微信 注册
 佛学漫谈--甚深般若(转贴)〖菩提泽〗(4.27 14:59) (2070)
 如实观照的理论与方法(一)--性广法师讲解〖菩提泽〗(4.29 10:07) (2865)
 如实观照的理论与方法(二)--性广法师讲解〖菩提泽〗(4.30 8:35) (3464)
 如实观照的理论与方法(三)--性广法师讲解〖菩提泽〗(5.2 10:08) (3419)
 从觉察到觉醒--佛法与生活的对话(转贴)〖菩提泽〗(4.29 20:15) (2684)
 当下的真相〖菩提泽〗(5.4 8:04) (3397)
 需要特别说明一下:按照约定俗成的规矩,对于自身境界不鼓励公开讨论。〖iamfisher〗(5.4 8:34) (3822)
 这是网络环境所限。〖iamfisher〗(5.4 9:42) (3930)
 人初生的时候,肯定是直接活在当下的。〖嘻嘻哈哈〗(5.6 16:56) (3932)
 补半句:后来也个个都长成俱足凡夫了,〖林广〗(5.7 4:38) (4388)
 呵呵,石头是孵不出小鸡的。(内空)〖嘻嘻哈哈〗(5.7 7:02) (4435)
 请注意--在下认为,这个所谓的“师”--很可能不是佛教弟子!!!(内空)〖古慈〗(5.7 21:42) (3430)
 不思维的思维,不判断的判断。(转)〖嘻嘻哈哈〗(5.8 7:20) (3430)
 先在基本观念上‘已经’建立起一个正知见‘以后’,这种如实观照就不一样了。(转)〖嘻嘻哈哈〗(5.8 7:27) (5.8 7:29) (3483)
 为什么不要迎和拒呢?(转)〖嘻嘻哈哈〗(5.8 7:53) (3435)
 如果你用你过去的观念,你就没有办法发现真正的问题。(转)〖嘻嘻哈哈〗(5.8 7:54) (3476)
 想过没有?‘如实观照的理论与方法’其实也是脑筋里面过去的一套程式。〖嘻嘻哈哈〗(5.8 8:17) (5.8 8:19) (3471)
 钱兄让张兄〖玄元〗(5.7 12:18) (3305)
 好像这几贴中,没有哪位姓钱也没有哪位姓张啊? 〖iamfisher〗(5.7 12:26) (3350)
 钱昭是嘻嘻 吕新国是大千(内空)〖玄元〗(5.7 14:53) (4054)
 呵呵,是吗?〖iamfisher〗(5.7 15:31) (4365)
 宏演是小拙(内容)(内空)〖玄元〗(5.7 18:42) (4867)
 玄兄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啊?〖嘻嘻哈哈〗(5.7 21:03) (4974)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 主题索引
佛学漫谈--甚深般若(转贴)
  许多中观行者或禅修者,虽然般若智慧现前,明见缘起性空,不疑不惑,却常发现一个现象,就是贪嗔的习气仍存,在遇到某些情境时,贪嗔烦恼仍会出现,这时般若智慧似乎不见了,呈现明暗、觉迷的交替现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般若智慧竟然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有浅深、强殇、偏圆的差别,甚至贪嗔烦恼与般若智慧有时候似乎是同时存在的。
  譬如说:当静下来观察呼吸、动作、身体时,确实可以见到静坐、行禅中确实只是因缘所生法,里面没有“我”的主体性,心中显现平和、无碍的觉受。这时生起一念喜心,继之想与其他禅修者交谈、分享禅修心得。.
  这时,如果对方因为禁语或专心禅修,不能或不想交谈,心里会觉得有些微的“失落感”。如果对方很有兴趣地听你的描述,愈讲愈“得意”。这时,烦恼已经生起了。般若智慧偶一现起,又落入“平和”、“无碍”的觉受里,没有见到这些觉受仍然只是因缘所生法,里面没有“我”的主体性。继之,“喜心”、“失落感”或“得意感”生起,般若智慧更是完全退失,陷入迷情,没有现观“喜心”、“失落感”或“得意感”也是因缘所生法,里面没有“我”的主体性。这样的观照只是局部的观照,还不是全面的观照。
  那么,当返观自照,发现“平和”、“无碍”的觉受,乃至“喜心”、“失落感”或“得意感”都是缘起无我的显现,不陷入其中,不自傲、不自责,身心融入般若智慧,这就是全面的观照。
  以刚才的例子来说,见到静坐、行禅中的呼吸、动作、身体的缘起无我,而不见“觉受”、“心念”的缘起无我,这是局部的观照。如果连“觉受”、“心念”的缘起无我也能照见,那就是全面的般若观照。
  另一个向度是观照的品质,如果还要透过思惟,分解因缘,然后确认无我,譬如:分析“喜心”,原来是把“平和”、“无碍”当作一个殊胜的境界加以执取,才会生起喜心;因此产生想要说给人听的“表达欲”;加上人家乐意听,并且赞赏、羡慕,因缘和合生起“得意”感;若是没有人要听,因缘和合生起“失落”感,这是初阶的般若。
  当分析的次数多、范围广以后,当你接触任何情境,还没有开始分解因缘,就知道一定有因有缘,只要继续分解,就可以见到缘起无我。
  因缘观成熟之后,心中对事物就不再以固定、孤立、实体的眼光(“自性见”、“我见”)来看待,这时就可以直观当下的因缘,不经思惟、分解,现观缘起,不取、不舍,当下的一切有如梦幻泡影般的虚幻,这就是“实相般若”的现观。
  为什么会有浅深、偏圆的差别呢?有人以为是方法的差别,其实这只是由表面的现象所得到的认识,真正的关键在于观照能力的差别。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最主要的是既存於潜意识中的“自性见”、“我见”的厚薄、轻重的不同。对应于身、心、六尘,既存於潜意识中的各种固定、孤立、实体的眼光,形成固定的“认知模式”、“主观”、“成见”、“偏见”,多不胜数,这些都是对过去经验的胶着、凝固,对未来的期待、臆测、想像,对当下逃避、抗拒或延续、滞留……等等所造成。
  譬如:对于佛、菩萨、法师、老师的权威式的崇拜,内在对应的“自性见”可能是幼时身心弱小,而对父母、老师权威式的教导的经验凝固产生依赖、崇拜,以为他们是万能的、完美的。可是当遇到灾难的时候,佛、菩萨没有显灵保佑的话,就退心了。或是无意间看到法师、老师的缺点,就信心崩溃。有了这些观念和心态,就是没有般若智慧。反之,这些观念和心态愈少、愈淡,就愈没有投射,很容易见到缘起空寂的真实面貌。
  经常心无所住、不迎不拒、不取不舍,心空如洗,六尘流过心中却不留痕迹。应对情境,直接由当下实际的因缘来反应,就是智慧觉醒。
  反之,如果没有智慧觉醒,就会有迎有拒、有取有舍,脑子装满了各种预存的经验、想像、知识。接触情境时,不自觉、无意识地经由经验、想像、知识来反应,而不是由有觉知、清醒地观察当下的因缘来反应。这些经验、想像、知识,所形成的主观成见、情绪好恶的自动反应,十分快速,当发现时已经造成错误,常常弄得不可收拾,这就是“无明”、“不觉”。
  烦恼众生的常态,就是当遇到麻烦、场面难以拾收的时候,不是怪东怪西、怪别人就是自责、发怒或恐惧、悲伤。总要过一阵子,想起佛法,才开始观照。
  如果般若智慧时常现前,情况就大不相同,遭遇到挫折时,若没有“自性见”、“我见”, 就不会把它当作“灾难”“祸害”,而能融入当下的真实因缘。即使内心生起一些想法如:“烦死了!”、“我完了!”“全都是因他而起!”、“早知道不该交给他”“我总是这么倒楣”等等隐含自性见和我见的想法时,就如白纸上的颜料,很容易被发现,并且知道这些负面经验、不如实的“添加物”是多余的垃圾、立即丢弃这些想法。纯然地以全新的眼光,根据当下的因缘、运用当前可用的资源来应对!内心清净,不卷入其中,这就是觉醒的智慧。
  因此,般若智慧的强弱,除了和观照力的强弱有关之外,自性见和我见是真正的障碍。自性见和我见愈多、愈厚就显示般若智慧很浅也很弱,即使禅修用功时,偶而智慧光明展现,感受寂静自在的滋味,遇到事情,种种念头一拥而上,一下子就失去觉照,接着生起贪嗔我慢等烦恼,根本就来不及观照。
  反之,现观缘起、久修般若,自性见和我见愈少、愈淡,智慧光明经常现起,身心融入实相,即使没有刻意用功禅修,触对境界时,也不会添油加醋地加上一堆念头、想法。心中一片清净,偶有烦恼,在强大的般若光明之中,贪嗔我慢等烦恼都会逐渐化解,因为贪嗔我慢都是根源于自性和我见,因为它有违缘起空寂真相的外来物,不是它的真正本质,所以烦恼的消失只是时间迟速的差别,并不一定要以敌对的态度来打击它,正所谓“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如实知无常、苦、空、无我”,就能“涅槃寂静”。到了这种境地,可说生活即是修行、处处皆是道场了。
  当然,这是甚深般若、定慧强大的境地,并非一蹴可及,而是因缘成就自然水到渠成的。本文的用意,并非单纯地赞扬般若法门的殊胜,而是要理解般若智慧确有浅深、偏圆、强弱。禅修者在修学般若智慧的过程之中,有些时候觉得不能受用,有时候还会起烦恼,这是正常现象,不必怀疑般若法门,也不必对自己失去信心,也不要得少为足。只要不放弃、不灰心,锲而不舍地走下去,你就会明白诸佛菩萨、善知识所言不虚呢!

--黄国达

菩提泽  2003.4.27 14:59:22    来自:江苏南通  QQ:52358124  

(1308-1)  显示次数:2070(1638+432)     查看菩提泽的所有文章 给菩提泽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菩提泽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 主题索引
如实观照的理论与方法(一)--性广法师讲解
今天跟大家来谈一谈如实观照的方法问题。

我们上课这一段时间下来,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我们在理论上、法义上都有某一个程度的了解了,但是为什么我们的行为、身心的状态还不能真正的所谓受用呢?法是听了很多,也知道很好,但是为什么我做不到?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在这里。

一般来讲,我们说因为听闻佛法马上就大受用的,凭良心讲不多。从古以来,我们不能讲没有这种人,但是这个实在是少数的少数。其实,真正听闻佛法以后,从佛法的正见来讲,透过闻思修听闻的这个阶段,还要透过我们思维、观察,对这个法义更深入地了解,去肯定它里面的这个微细的地方,要更清楚、更明白它;然后还要去实证,就是说:在我们的身心,在我们的生活中怎样去取证,去证明它,去修证它,去悟入。一般闻思修的过程就是这样。那么,我们今天只是在思维上、观察上都还没有办法深入时,你只有在闻的这个阶段里面,要达到身心的受用就很不容易。

我们现在大家可能有共同的这么一个感觉。如果说真正的解脱是我们的目的,那么不管我们怎么进步,与这个解脱不相应的话,那个受用毕竟还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先要有一个目标。今天学佛,我们也知道:过去虽然造了多少业,我们只要断烦恼,还是跟解脱生死一样的,有这么一个捷径,所以我们这个目标,就先看在怎么样断烦恼上面。我们现在听了很多道理,知道空呀、不实呀!都懂了,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不是理论上空,行为却空不了呀?看到东西还是会起种种分别、判断,然后还要取呀贪呀,还是会起烦恼,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们不能只有靠理论,我们也不能只有靠观念,我们要把我们的身心,怎样去发觉这个理论里面的正确性,还有跟我们的生命是不是直接有它的关连性,一定要先发觉这个问题。

这个如实观照的目的,也就是闻思修过程里面的“思”的这个过程,思维,这个中间还要加上观察,思维和观察,这个才叫观照。那么,在什么地方思维和观察呢?就是在我们的生命里面。一般人分内外:内叫身心,外就是世界,山河大地的一切万法都是我们观察和思维的一个对象。但是我们的这个如实观照是比较重视内在的。因为外在的一切,虽然它会引起我们内在的种种(执着和分别),其实重要的还是内在,你内在的问题处理好了,外在的东西要困扰你就比较难,所以,以这种过程来讲,应该是偏重内在的。当然你观察外面也可以,观察内里也可以,但比较直接受用、比较快来讲,是偏于内在,就象般若心经讲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个“照见”是在讲什么呢?你知道五蕴是空呀,大家都会讲,但是,问题是有没有真正、实实在在地照见而已?真正的照见,般若心经讲了,确实是可以度一切苦厄,“度一切苦厄”,就是解脱生死,烦恼都断了。那么,我们就知道“照见”两个字是这么重要!如实观照与心经照见的功能就是要达到---度一切苦厄,重点是在这里。

那么,讲五蕴就是不离开我们的身心,以小乘的修法来讲,重点在身心我执的解脱;菩萨是广观一切万法。那我们现在不是广观一切万法,还是先从五蕴身心来下手观察它,所以,我们才要有一个如实观照这个方法,这个可以直接地来解答我们这个最重要的问题。现在就来看,这个观照要怎样观照?下面有几个条目很重要。

一般来讲,如理思维应该在意念上要去判断,要去分析它,法随法行就是在身心上去实践。思维的过程中好像应该要有分别心,知识上、认知、种种修证、种种观想等都在里面。但是,师父的如实观照有一点跟这里不太一样,就是说:当我们在观察我们身心活动的过程里面,不管它的过程是怎样,你照它“原来”的样子。这个“如实”两个字,就是照它原来的样子,比如讲,现在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什么职业,你的经济程度,不管你现在的身心是在喜怒哀乐之中,都没有关系,照你原来的样子,也就是照你身心当下的样子去观察它,这一点很重要噢!注意听!如实观照的“如实”二字,就是照你现在身心当下的样子,不管它现在是在喜怒哀乐之中,不管它现在身心是在某一种状态之下,都没有关系。一定要照它原来的样子,原原本本的去观察它就好,重点就在这里。在观照的过程里面,不管你发觉它里面怎么样,重点是在照原来的样子去观察它,不要迎和拒。

为什么不要迎和拒呢?比如说,我现在看到我自己身心在生气,一般人第一个念头出来的是:“这个是不好的”。因为我们在法上认知:生气是不好的,烦恼是不好的。我们今天为什么要修行?因为我们有烦恼要去除它,目的就是要去掉烦恼。所以,在我们整个意念之中:我要去掉烦恼。因此,当我发现我身心竟然是在烦恼、在生气时,第一个念头浮上来时是:“要去掉它,这个是不好的”,马上要去掉它。你就会拒绝它,要去掉它,这个“拒”就出来了。而我们发觉我的心灵很舒畅,很喜乐,很自在,你就觉得:“这个是很好”,起了这个观念,这样没有烦恼太舒服了。甚至因为有一些事情刚好碰到比较得意,比较欢喜时,你也觉得:哇,太快乐了,会产生一种“迎”,欢喜心就出来了。我们在观察中,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如果是好的现象来,你也不要有迎(欢迎,欢喜地去领纳它的意思);然后看到很不好很不好的境界,很不好很不好的状态时,也不要去排斥它,这个叫“不迎不拒”。那么不取、不舍其实是一样的意思,只是有时候在某一种行为上、某一种现象上不同的解释而已,其实迎拒与取舍是差不多的。我们产生了某一种见地,发觉与外境一些关系时,你现在不能完全在这个当下继续观察,你会被外面的境界转掉,取舍的心就在这地方会出来:“那个不好”,就要舍去某一个观念――本来决定的某一些观念,就在思维中会产生这种现象。那么“取”是什么?“应该这样,这个才好,我应该以后要这样”,这个取舍心也会出来。这取舍两种心态会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我们在判断,因为我们容易下结论。

我们今天不管碰到什么事,不管是好的、坏的,我们会去判断它。那我们用什么去判断?用我们过去的观念:“这个是应该的,这个是不应该的”,马上第二个念头就出来了。那么,我们在判断一件事情的时候,是根据什么而判断的?是根据你脑筋里面过去的那一套程式,也就是你固有的观念。你过去的观念不管是怎么组合而成的,每一个人的观念其实都不同,因为我们现在每一个人潜在的意识里面都有一套程式已经固定的了,到目前为止是固定的程式。我们不管怎么样思维、怎么样行为、怎么样动作,都是根据这个而发作的。简单的讲,你就是以这个作为主人,这个叫你东,你就东;这个叫你西,你就西,是不是根据这个来判断它?当你在判断一件事情时,是非、善恶、好坏、欢喜不欢喜、喜怒哀乐,都是根据你过去的观念在下判断。那么,你想想看:我们现在里面存在的那个知见是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确?如果你不能肯定你的观点完全百分之百的正确,那你用那个来判断会不会正确?所以我们这个如实观照有一个重点:暂时(我只能讲暂时)要如实观照,就不要用你原来的那个观念来判断。你先不要判断,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时,才能够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你一判断,自然就有取舍,有迎拒。不判断就不会结论:“这是好的,这是坏的。这是对的,这是不对的。这个我都知道了”,很快的就用过去的观念来判断和下结论。而往往啊,你从现在反观你们的过去,从你们有意识做孩童到现在,做人为父为母都好,你们过去下过的判断结论有几个是正确的?一切判断和结论给你们带来的是幸福快乐,还是真正的烦恼?百分之八十是烦恼多。为什么我们现在这个如实观照里面一定要有这个内容条件呢?这个就是有很深的含义,有它很深的内容。你必须要以这样的一个态度来观察自己,你会产生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功效。

那么,这个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呢?当然,师父会提出这个法的内容出来,自然有它的道理,不然不会无缘无故的用这个方法来。大家过去虽然也听过如实观照,问题是做不好。为什么做不好?没有烦恼时他不观照,明明都已经烦恼了,然后才要去观照。没事他就不观照,有事才观照,目的都达成什么?要对治而已。以为我今天有事,因为观照就可以没事,所以他才观照。那么这个事情变成什么样呢?他在处理个别的烦恼而已,变成把它用在处理个别性的烦恼而已。我现在起了烦恼,我一观照:嘿!烦恼就真的没有了。他变成什么?他是用在对治上,对治他当下某一个事相的烦恼而已,他是在对治这一些。没有烦恼时,他就不知道了。就像师父所讲的,在树上很多树叶中发现某一个树叶时,我只是在对治这一个树叶而已。但是,事实上要注意:我们一般人这个如实观照用得不好的原因是什么?他把它当作对治法,把它用做为对治的功能。
一般我们现在普遍性在用功、在修性,他的目的大部分都用在对治上面。比如讲:“我要修定啦,我要让他一心不乱啦,我要让它烦恼不起呀,我要去除某一种习性哪”等等,他都用在这个对治上面。但是师父告诉你:真正的如实观照的真正究竟的目的,不是在对治上面而已,它是要解除一个根本重大的问题,那就是要发觉诸法实相,也就是我们般若经所讲的诸法空相,很重要!我们一定要把这个主题先搞清楚,才不会落在对治的功能里面而已。我们上课那么久了,为什么师父说一定要先上基本?佛法的基本课程懂了,你来如实观照时,你会很快相应,问题就出在这里。如果我们今天没有上过缘起的这个课,我们不知道真正的目的是在这里,不知道真正的目的是在“诸法实相”的认和悟与切实地去看清楚它、了解它,那么一般都会落在这个对治的功能里面。譬如说他在修定,他只是在修定、修静,或是针对某一个烦恼暂时的去除,把它的功用变成在枝末上,不是在根部。但是真正的如实观照,正确的问题是在根部,是在诸法实相的认、悟,是在这个地方。那么,我们的重点当然不是在对治功能,但是,如果你能够照我刚刚讲的如实观照的内容去观照时,“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下判断、不下结论”这样一个观照的方式,纯粹的观照,这种如实观照是一种纯粹的观照。一定照它原来的样子,不迎不拒不取不舍,只是要观察它而已,纯粹地在观察而已。

我们从来不认识自己,更别谈我们起心动念的状态,根本没有一个人真正认识的。我们这个如实观照要彻底的透入自己的身心动态、意念动态,如如实实、完完全全去了解它而已,只是要了解它、看清楚它而已,绝对不是在对治,注意听!一产生对治的心就不如实了,这一点很重要!你产生了对治的心,你已经在打仗了。在我们的如实观照里面没有打仗,注意听!没有跟它相对,没有跟一切法为敌,没有跟我们的身心为敌,注意听!没有跟它相对,只是为了要了解它,在观察它而已,就这么单纯:它好,跟你没关系;它坏,也跟你没关系,现在不是要跟它为敌,或是要调整它,要对治它,都没有。只是在在观察它,是纯粹的一个观察。你会发觉一个很奥妙的东西:当你真的老老实实照这个“如实”二字去观察它时,你并没有要对治你的烦恼,但是你的烦恼会解除;你没有要修定,它会定;你没有要去掉一切种种的障碍,障碍不起。为什么?因为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所以我们今天不是在修对治,当你修对治时,你的功效反而不好。

为什么这样讲?我们来做一个如实的反省:从你们当下的身心里边:你们过去学过,不管你们学多久,不管用哪一个法门,都在对治里面,对不对?我请问你们:你们哪一个真正能解脱而没有烦恼,而心念不起的,有没有?有没有一个能够做到?其实我也可以告诉你:根本就不可能做到!如果是在对治里面的话,这个奥妙是一个事实噢!,这个不是唱高调,这是一个事实。我过去学佛也是一样,很多法门:包括念佛、持咒、打坐、参禅,什么法门我都身心去实践,目的是什么?都在对治。有没有达到真正的一心不乱,真正的定,不起念,真正的烦恼一点都不来了,真正的解决了?今天不要说你我,任何一个人都一样,有没有办法达到?这是一个事实。今天不是在诽谤佛法,是真的,是事实哟!包括任何一个外道都一样,这个都达不到。包括外道的四禅八定,修到非想非非想定,也不过八万大劫,最后还要起,没有办法达到真正的功效,没有办法彻底么!所以,我们一定要先认清这一点。

我们的目的不是在对治,一定要先搞清这个。这个如实观照绝对不是在对治我们的烦恼而已,它不是在对治,它一点对治的心都没有。只是要看清楚它怎么样一个面貌而已:任它起,你看着它起,看清,一定要把它看得清楚楚就好。那么,简单地讲,最后你们会发觉“实相”的问题。“真的吗?人家都有功夫,那么多修炼,炼得在那里都没有办法了,而我们就是凭这个而来观察它,真的能够悟到诸法实相吗?真正能达到解脱吗”?大家一定会怀疑。我们现在再来讲为什么?我们今天上课,上缘起法。讲到缘起法,我们最后会有一个结论:我们之所以会起痛苦烦恼,是因为有“我”,对事事物物的实有感的执着。那么,现在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我们的烦恼,或者是生死,或者是所谓的“我”到底是什么?在佛法的观念上、知识上,我们都懂这些都是缘起的非实。如果你没有上过这个课,先没有这个观念,你就去观照,那么就会离谱了,都执着在实有里面,认为是实有的。

那我现在问你:如果烦恼是真实的,是实在的,你们有没有办法把它铲除?
如果烦恼是真实、实在地存在的,它是有一个东西,确实是实体,它有自性的,确实是存在的,你既然不能铲除它,那你怎么对治?问题就出在这里。那么烦恼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呀?它为什么会起烦恼?起的时候它住在哪里?它有多少?大家知道吗?从来不知道!我现在问你:烦恼是怎么样发生的?“不知道”;住在哪里?“不知道”;烦恼一共有多少?“不知道”。那我请问你:我们每天都在学佛、念佛、拜佛、念咒、禅定,目的就是要消除这些啊!但是,这些你都不知道,到底跟虚妄的敌人在打仗呀!为什么不能受用?这就是原因。那你们现在可以了解,我们过去所谓的用功,在祈求以后的怎么样,其实都没有针对生死的根、烦恼的根。真正生死的敌人和烦恼的敌人,你根本找不到,你怎么下手?只是跟虚妄的敌人打仗,然后拟设出一个虚妄的境界:“我要达到那里去”而已。这个都是什么?坚固我执,完成贪欲!贪欲就是烦恼,只是在坚固我执和制造更多的烦恼贪欲而已。那这样生死能不能断?

讲到这里,大家都应该要清楚呀!为什么修性的人那么多,而真正受用的人那么少?现在根本就没有人敢讲所谓的解脱,没有。只是祈求未来的往生,佛来救度以外,他没有办法,问题就出在这里。所以,现在为什么要如实观照?找出这个呀!到底它是个什么样子?它怎么会发生的?如果是真的存在,那么存在哪里?如果是虚妄的,你要发觉它原来是虚妄不实的;如果是有,你要知道它是怎么有?有到什么程度?住在哪里?有多少?如果是没有,你要肯定为什么没有?所以过去师父为什么在如实观照里讲到过一句话很重要:“烦恼是真的,你去除不了呀!修性也没有用;烦恼是虚妄的,不用修啦!,不用去除的”,懂吗?

那么到底是有,还是没有?问题是我们搞不清楚。所以要透过如实观照去发觉它根本的实相是什么?那个时候,你就知道该如何下手,需不需要用功,需不需要去修去断。断什么?对象是什么?你一一会很明确,你不是打糊涂仗。我们现在一般人修性,名为修性,我讲一句不客气的话,那是打糊涂仗。我每天全副武装,装备精良,我要去抓强盗,我要去打敌人,结果出去后,敌人在哪里?“不知道”;有多少?“不知道”;到哪里去?“不知道”。我请问你:怎么去处理这件事情?我们现在一般人,如果没有目标,没有对象,没有真正下手处,那个修行是不是在盲修瞎练?是不是打胡涂仗?那只是什么?幻想的产物。所以,今天透过如实观照,要让你发现一切烦恼的根本是什么?它为什么起?起了是什么现象?跟我们上课的缘起有什么关系?跟这个所谓的三法印有什么关系?你必须透过如实观照去发觉它的根本问题,你才会有下手处啊!但是,如果你用你过去的观念,你就没有办法发现真正的问题。为什么?被你自己的观念迷惑了,被你过去的知识误导了。因为你过去的知识里面,已经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了。其实这一和一,二和二是主观的产物,它并不能代表实相,因为众生的虚妄分别,已经习惯了很久了,在虚妄分别里面,怎么会看到真实的现象呢?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为什么一定要内在的这几个条件--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下判断、不下结论的这样的一个状态的观照,也就是纯粹的观照,在这样的一个状态下,而且还要绵绵密密的,不是有烦恼才对治,这个跟烦恼没有关系。应该在我们生活中的行、住、坐、卧的每一个当下去观察,而且要一段时间真正的用心深入。其实当你真正在如实观照时与参禅(注意听!)的那个起疑情没有两样,有它相同的这个意义。所以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为什么很多人做不到?因为参禅要参到疑情成片更难,一样的道理,是不容易的。但问题是参禅的内容跟我们如实观照有一点不同,所以,这个如实观照有如实观照的内容。

我们一般的对治有后遗症,但是如实观照不会有后遗症,不会有副作用,就象吃药产生副作用一样,没有这个问题。因为在如实观照里面,它是一个整体性的、没有分裂的一种状态。注意听!它是完完全全的一个全然的状态,它没有产生分裂。比如讲,我在对治我的烦恼时,烦恼是一,我是二,我跟烦恼是相对的。我们在如实观照时,没有分裂状态,精神上、思想上、观念上都没有分裂的状态,它是心灵全然的只是观照而已。它没有一个敌人,没有一个对象,只是纯粹的在观察而已。它不会产生分裂,这样就不会产生后遗症。只要产生分裂,都会落入实有的那种状态之中,就会被法迷惑了。我们人很多功夫达到什么境界了,我看到什么了,得到什么感受了,特殊的什么境界等等,幻相一大堆来了,那个是精神分裂。但是如实观照,师父保证你们用这个方法,魔要侵你侵不入,不要讲入魔了,懂吗?“走火入魔”,不迎不拒、不取不舍的话,“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才是真的呀!怎么样才是真正的“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就是不迎不拒。所以说,不要看这个很简单呀,要好好的去体会!真正的用身心完全地去体会它时,你会发觉它的奥妙。

为什么我现在不讲结果?我只讲这个现象、这个方法,但是我不讲结果,原因是什么?要让你们去实践,在实践中一一的去发觉真相,这个真相必须要靠你去真正地体验和真正的证知,这时才会产生真正的受用。我们所谓的解脱受用是在如如实实的、亲身完完全全地体证,那种体会就是“悟后的证入”。如果我今天跟你们讲结果“它的结果是这样,结果是那样”就变成答案了。你们现在都懂了:“喔,原来一加一等于二,我懂了”。那真的懂了没有?没有。那只是观念上的知道。所以为什么没有答案?要你们去亲身体验。而且这个实践是很重要的,你缺少这个实践,那么,这个理论有没有用?同样没有用。所以,这个理论一定要透过实践,才能产生它真正的功用。然后,当你产生那种觉受或者功用时,你会发觉很多问题跟你原来想象的,真的是一百八十度的不同。然后你虽然不想改变什么,你虽然不想得到什么,但是你所要改变的、所要得到的、一般所需要的,它都有了。这就很奇怪哟:你想改变它,你改变不了;你想对治它,对治不了。但是你照这个方法,你不想改变什么,一切都会改变;你想断的,不要想断它,它竟然断了。你要想断的,它反而不断。这就很奇怪。就有这个奥妙喔啊!所以,这个方法当然有它的理论基础,有它的实际内容,但是,由于要让你们以实践为根本的一个方法,所以不讲答案。答案是什么,由你们去体会,由你们去认知、去实践。当你们实践体会到时,就会知道:“原来师父就是要我们这样子喔”!会知道师父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要那样。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当你们有所体会、有所认知时,你们要跟师父互相探讨,才不会执著在得少为足上。因为我们真正的目的是什么?真正的所谓“悟”呀!讲坦白话就是悟,就是见道,就是见法,就是悟实相呀!但是,如果你们的目标不是在那个地方时,师父就要点你们了:“这个受用是很好,不错,但是目的不是这个,还要继续”。这样,我决不会让你们停在某一点上,或者某一种受用上就满足了。我们过去这些同参刚开始跟师父研究时,一头雾水,身心很忙乱,家庭很混乱。一段时间(如实观照)以后,身心真的很舒服,家庭也改变了,生活安适多了,就很满足了:“这个法很好”。但是师父为什么呵你们:“不要得少为足啊!这个是过程,是副产品,不要以为只是这个”。所以有很多人身心改善了,人际改善了,家庭关系改善了,圆满了,就很欢喜,以为这个就是很好了。但是我告诉你,如果认为这个很好,那你们糟糕了,就停在这个地方了,忘记了我们根本最重要的那个问题是在了解诸法实相的解脱。这个不是世俗的一般的所谓比较好、圆满一点的结果,不仅仅是这样子。所以一个真正学佛的人,不要以为人间一点好的收获就满足了,不是这样子。如果这样,我们如实观照就没有什么大意义了。大家发发心,行行善也很欢喜,就象我以前讲的,你买一点猪肉,买几个蛋,买几块豆干,拜土地公,也很欢喜,不是这个欢喜而已。如果两夫妻臭味相投,那两个也很圆满,这与生死解脱不一样。不是说我与我的同修两人意见好一点,没有矛盾,我忍耐他,他忍耐我,我们现在可以和平共处了,这样子就满意了吗?如果是两个臭味相投,两个都喜欢赌搏,一齐去赌搏也很欢喜。所以,我们的目的不是在解除我们生活上的问题而已,我们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在。我们的目的不能够离开这个最重要的目标,我们才不会半途而废,就不会满足在一个小小的改善了就很欢喜了。这个很重要,今天先把这个重点讲清楚了,但是这个微细处有什么疑问的,可以提出来问,师父会针对你们每个人不同的需要、不同的问题,再给你们加深回答,这样,我们的如实观照会慢慢的衬托出更多方面的。

菩提泽  2003.4.29 10:07:03    来自:江苏南通  QQ:52358124  

(1308-2)  显示次数:2865(2335+530)     查看菩提泽的所有文章 给菩提泽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菩提泽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4 主题索引
如实观照的理论与方法(二)--性广法师讲解
问:师父,我们一直不太了解什么叫做融入这一生命之中,其实我们平时做时,也是要想到的时候才做,平常好像没有想到,这种状态是不是不在如实观照?

答:对。所以师父就讲过:这个如实观照,你们不要把它用在对治上,如果说我今天烦恼起来了,有问题了,有因恼了,才要观照,变成在对治。你必须在行、住、坐、卧,生命的每一个当下都在如实观照,这样的话,你才会彻底地解决我们根本要达到的目标。不是在对治你某一部分的烦恼,或当下身心的某一个问题而已。它是要根本的达到我们生死解脱,简单讲,最重要的“实相”的问题。一定要达到的话,非要用心不可!所以我一直强调,你们现在来学的,是要真正的学解脱的法门,师父才讲如实观照。如果只是世俗的对治,师父不需要那么辛苦用这个如实观照,所以应该象参禅一样的(绵绵密密)。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学佛?因为我们苦恼无边、生死轮回无边。我们要铲除这个根本的大患,彻底的解除它,那么就是要达到佛法所讲的最后的功效――断除烦恼,解脱生死,要证涅磐。那如果你没有彻底的一番认知的话,你达不到这个功能。你如果真的是为这个生死大事的话,怎么能只有在你生命中的某一点去用它而已?你应该用你整个生命来实验它才对啊!如果你没有发那个愿,也没有那种强烈的需求说:“对,生死大事真的是太苦了,我要彻底地去解除轮回的最重大的问题”!如果真的发心是为了这个目标在奋斗的人,我相信他不会只有烦恼时才观照。

他没有真正要解脱的心态,既然是没有这个需求,他当然就没有那个动力,本来就是这样子。“我为什么会常常断掉?为什么常常都忘记了?我想到了才会观照”。因为你没有强烈的需求么!很简单,生死心不切么!你认为你现在还年轻,时间还没到,慢慢来。如果我们有一个共同的了解:生命是在呼吸间,生命确实是无常的。我们今天讲到缘起法,讲到无常法则,你如果真正能够有一点小小的体会,都不敢耽误你一秒钟,不要讲慢慢来了。那天有一位居士来,我跟他谈到一个问题。因为他的环境非常好 ,家财万贯,所以在物质的、种种的人情在搞。因此,我问他:如果医生说你只剩下三个月,你会怎么办?昨天打电话来跟师父说:喔!这个问题让我想了几天。对呀,如果我现在只有三个月,或者只有三天时,我还能够不要、不急、不痛、不痒的吗?不会!结果就这么一句话,他发心了。他说他现在非常用功,在探讨师父的如实观照,他不是想到才用,而真的用心在体会。这是认知的问题,轻重缓急要懂。

一般把学佛当作闲来无事搪搪塞塞的,作为心情的安慰剂,生活剩下的一点空间时间,拿来搪塞搪塞。如果你也这样的话,不要说三大阿僧祗劫,我保证你无数劫都没有办法啦!所以师父常常讲,轻重缓急要分清楚。如果你修性只是为了这一生的某一个问题,解除这个烦恼而已,那你眼光太浅了,轻重不分呀!不知道尽未来际的生命长远的这种生死之流的流转,真的是很可怜哪!到底是为我们这一生的某一个目的重要,还是为生生世世的慧命重要?连这个都分不清的人,哪里能够发心?发不了心,当然就没有办法勇猛精进。这个精进心很重要,为什么我们要开示那么多佛法?就是要让众生明理呀!了解这个太重要了,轻重分清楚了,目标才会找出来,才会有动力。不然我们讲经说法干什么?先厘清众生颠倒的观念,给他一个正知见,他才知道:这个问题太重要了!他就会发心。

问:师父,我们上这段课的时间里,最大的受用是师父破除了我们那些错误的知见,建立我们的正见。我们闻思修的过程当中,现在这个如实观照,我们闻到正法,然后又如理思维,起这个思慧的作用(对)!那如实观照好像八正道里面的正思惟一样,所谓魔来魔斩、佛来佛斩、不思善、不善恶,就是不迎不拒,不取不舍这个意思。但是,我们往往会抱着一颗心:我今天要来做如实观照,然后我如实观照,我今天会有什么收获?我明天会有什么收获?我后天会有什么收获?如果说落在这个心里面,可能有一种精进心太过(师父叫我们精进),所谓揠苗助长,那种方式落在心里,可能也是不太正确。现在我们既然能够有正见,起了正确的思维,那我们就要用精进力来去完成,这个精进力要从现在就贯注起来。但是,这个精进可能不是说很紧张的一种意思,应该说,如果太过的话就不是如实?

答:对!就借这个问题我们再来把它阐扬一下。如果我们以禅宗的立场,像参禅一样的话,我们要把整个身心凝聚在参的上面,那等于我们没有办法工作,我们必须放下一切,全心全意的在做一件事情。但是,注意啊!这个就是不圆满的地方。因为大家都有工作,大家都是在家居士,哪里能把一切放下,我全心全意就修行呢?就是因为有这种问题的存在,师父讲这个如实观照与参禅不一样就在这里。你不需要放下你们的工作,不需要放下你们的职业,不需要放下你们应该负的责任,都不需要。这个“如实”两字一直强调:“在你原来的样子”。什么叫原来的样子?在你的工作、生活、家庭起居,在你的待人接物之中,就是照它原来的样子,这个其实才是如实观照的最重要的一个特色!你不需要放弃什么,注意听!照你原来的样子,你是当医生的,还是当医生;你是做生意的,还是做生意;你上班的,还是上班;你是家庭主妇,照常做你的家庭主妇,不需要改变什么。注意听!如实现照最重要的一个特色是:不需要改变你任何的身份、工作时间或者生活环境,都不需要改变。那么,这样有没有说,要怎么样的一个改变方法来影响到我们原来的生活呢?没有,就是这一点与一般的法门不同。这个如实观照只是在你生活中的任何一个时刻、任何一个身心状态下,你只要加上一个观察它而已,就是这么简单!没有妨碍到你们一点点的工作与生活中的那种规矩中、生命中的种种作息都没有影响,这一点就是与一切法门不同,就在这里。你不需要放弃什么,你不需要改变什么,包括你的身份、你的工作、你的任何一个时间都没有影响,只是在任何一个状态下加上一个观照、观察而已。简单地讲:你的生命就是观照。你的生活,你的生命就是观照而已,会不会有急与不急的问题呢?没有。所以我一直强调这个如实观照妙就妙在这里:它不要改变一切,不要变动什么,都不需要。这个“如实”两个字是最妙的,照你原来的样子,注意听!所以不可能产生对我们社会任何一个阶级、身份、职业会有干扰和变化,没有。只要你照你原来的样子,你做什么职业,你照做,不需要改变什么,就在这个中间来观察。那你说我很用心去学么,刚开始你会觉得失照,那是因为什么?不习惯,只是不习惯而已。所以你说:“我要全心全意地去观照”这样一个心态出来时就不如实了。我一直强调:我没有刻意你要改变什么,“如实”,一直强调照它原来的样子去观察它而已。所以,真正的如实观照,活着就是观照,只要你知道你活着就是在如实观照,这样更简单一点,讲的这么清楚。所以这个中间不会有什么矛盾冲突,就不会有急不急的问题。

问:请问广师父,我平时都持咒、念佛,那么在如实观照中有没有冲突?

答:同样的没有冲突。比如讲,很多人上了师父这个课。就会知道说这个课的奥妙是在哪一点。那么有的人他会改变,改变他原来的修持方法,这种改变是他认知了真理以后,他会有所取舍,这个师父不反对。但是纯粹的只有讲如实观照的话,我已经强调了:没有要你改变什么。因为我们会要一个念佛,或者要一个持咒,要一个观念来凝聚在一点的修定的方式,那是你过去的观念所造成的。但是在如实观照中,你会发觉这是一个问题,当你发现这个问题的根本是无效性时,你会改变。你不要断的,它会断;你不要止的,它会止;你不想去的,它会去。就是这么奇怪,这个才是真正如实观照的妙用。所以,从你们认识师父到今天,师父有没有告诉你们说: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有没有讲过?从来没有。也没有说“你们这样是不对的,你们一定要用什么方法把它改正,你一定要怎么样”,我从来没有。甚至师父讲,你修什么法门随你的心意。因为我这一边没有宗派,没有山头,我只是在讲一个佛法的根本问题,没有妨碍到你原来修持的门派方法都没有。所以,有人不了解:“师父要、、、、、”那是冤枉呀!但是,你如果真的懂了我们缘起法的内容,然后,你真的以如实观照观察诸法实相时,你要不要,你自己会转变。比如讲,要与不要产生的矛盾在哪里?就是我们过去的知见,我们的知见认为对的,他就要;认为不对的,他就不要。但是那个“对与不对”,他不是有正确的思维与判断,他是随波逐流,或是先入为主的观念在作祟而已。但是,透过如实观照就不一样啊!当你了解一切法的虚幻性时,了解它的不实,它的颠倒,它的错误时,那个毛病你就不会再犯了。所以,你知道错误的地方在哪里,它自然会修正。你不要修正它,而它自然会修正。为什么呢?这个就是我们生命里面的奥妙啊!这个就是很奥妙的本能哪!这个就是妙智慧呀!很多事真的就是本来就有的功能,但是我们不懂而已。我们看到火,不知道是什么,我们手就会去碰它。你碰过一次,烫过一次以后,你又看到火,你的手会不会伸过?那你看到火,还会起一个念头吗:“这个火会烫人,这个火会烧人,我手不能进去”,然后不进去。不是这样的,你看到火就知道了,你不要起念也知道。

我们之所以会犯过错,是因为没有体验,没有了解,一直在过错中不自知。当我们透过如实现照时,你会发觉很多真相,原来你身心的幻相,你会看的很清楚,你就不会随着你身心的幻相、错误的知见而继续流转。那么它就象烫到火一样,不再被烫了,自动会改变,这个才是奥妙。所以为什么说如实观照有这个功能:不要断,它会断;你不止,它会止,奥妙就在这里。因为你发觉真相了,就是这么简单!所以在这里,我们暂时不能误解,说持咒不好,念佛不好,参禅不好,不是在讲这个。我们是在讲它的功效性,不管哪一个法,没有绝对的好,没有绝对的不好,是在功效的产生。就像我们有病,这个药吃下去,病好名为有效;病不好,就是没效。那么,我请问你:当你发觉吃一个药对你的病没有功效,你吃了三年,你知道它的无效性时,你还会不会继续吃?但是在你没有发现它的无效性之前,你决定还充满了希望,一直在吃。有一天,你真的发觉:原来我吃了三年的药无效的,确定是无效的,知道了,明摆的错在哪里已经知道了,你还会不会吃?由于这个不愿意再吃就转变了。懂吗?那时,哪一个法门适合你,哪一个法门不适合你?你自己知道,你自己去抉择。师父才不会告诉你说:什么法门是对,什么法门是不对,师父怎么会落于这种状况呢?所以,师父一直强调:我不是站在一宗一派的立场来讲佛法,这一点一定要清楚。不了解的人以为师父说,叫人这个不要,那个不要 。师父从来不会叫你们要什么,不要什么,要不要由你自己。有“我”才会去主宰别人哪!我怎么可能去主宰别人?我只是建议而已,把法的实相告诉你,要不要由你。所以,注意喔!你修哪一个法门,师父绝对不会反对,我只是在讲法的根本,只是帮助你们认清一个更实实在在的切实的一个原貌而已。当你发觉这个原貌时,你自己该进该退,该怎么样,你自己清楚,这个不需要别人来主宰你,别人也不可能主宰你。所以,如实观照有这样的功效。

菩提泽  2003.4.30 8:35:35    来自:江苏南通  QQ:52358124  

(1308-4)  显示次数:3464(2892+572)     查看菩提泽的所有文章 给菩提泽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菩提泽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 主题索引
如实观照的理论与方法(三)--性广法师讲解
问:请问广师父,如实观照假如用在世间法,一般学生要背诵会不会有困难?因为我觉得用了如实观照后,不太喜欢记东西。

答:这个可能是他用如实观照而产生所谓功效啦,他不大喜欢去搞那些了。那么这个是好还是坏呢?其实真正的如实观照没有妨碍你的一切工作,没有妨碍你的身心行为,一直强调。你要背诵,我告诉你:当你全心在背诵时,加上如实观照,那个背诵记得特别好,它不但不会妨害,效果反而更显著,绝对不会妨碍的。我们在背诵或是在研究某一个问题时,反而不能记忆得很好,不能达到效果,这个原因是由于过去的很多观念在干扰你。你真的在如实观照时,你在背诵、唱诵,在做任何事情,不但不会妨害,而且会特别的深刻。这一点,你们不要担心,不会有反效果。世俗的一切应该有的功用,它都会保存;世俗不该有的,它会消失,这个才是如实观照的真正奥妙。

问:请问广师父,当我们知道缘起法,然后又知道如实观照以后,当我们遇到事情时,我也很清楚地知道,在我解决问题时,反而解决好了,这种情形是不是属于对治?

答:其实,这个不是对治法,这个应该讲是它的功能。因为在如实观照中,你会发觉实相――事实的真相,那么你在处理事情时就会很圆满。重点、善巧你都知道,所以,那时的知道,它不是在对治的状态之下,你真正体会到它一切奥妙的内容,你自然引生出来的行为、举止、言谈都会很如法。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一直强调:你说你已经了解缘起了,然后又用如实观照才会有这个功效。如果你不知道缘起,如实观照你会摸索得很辛苦。所以,为什么我们讲,我们过去有这一段的上课,正确的知见已经建立起来,以后再透过如实观照时,产生的攻效就更奥妙了。因为这完全符合闻思修的过程,是很如法的。那么,透过如实观照以后,了解它实际的状态,这个修就是我们的行为――证入么,你就会展现得很如法。那么,在这种身心的功能之中,产生出那种功用、功效出来了,你就会肯定地说:“嗯,确实是这样子的”。这才能够证明,原来这样确实可以离烦恼,确实可以什么事都处理得很好。这个就变成入世的事也做得很好,出世的法又能够觉知,出世与入世无碍,缘起的世界一切万法,你不会离开法的原则去展现,不会起矛盾。所以,事与理就不会起障碍。很多人都以为事是事,理是理,其实,我们讲事时,就是理的展现;讲理时,就是讲事的内容。事理是不二的,只有透过如实观照,才能够达到事理不二,不然很难。

问:请问广师父,刚才学长讲的,我经常会事情来了才会观照,就是说,事情告一段落了就没有办法再继续下去,这种是厉行的力量不够,就象师父讲的生死心不切,这一点是我最大的毛病,请师父开示。
答:你既然知道生死心不切,那不就明摆的么,想办法让它切么!如果你真正的懂得生命的无知,那种流转,愚痴的现象,就在无明之中的苦,确实感同身受时,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想离苦的愿望才对,问题是你的苦可能还不够,没有痛彻心髓,所以说,你才慢慢来,不然你怎么会不切呢?其实你有心用功真的也不容易,最好是用一点智慧,师父一直在开示或者比喻,其实就是要让你们能够更轻松地投入,不会有一种“有的时候有,有的时候没有”。一直强调,比如讲:当你知道你活着,就是在观照。你每天活着,其实你不知道你活着,这个就是众生的无明。你们从来没有一秒钟真正活着,为什么?不是活在过去,就是活在未来,不然就活在无记中,再不然就是在打妄念之中,根本从来就没有真正活过一秒种。有时说法是一种启发式的:“良马见鞭影而行”,要有这样一点点悟性。不然,后面给你推,你才会动,那这个效果绝对是不好的。怎么叫良马见鞭影而行?一匹好的马,它的主人骑在它背上,那个鞭子一拿起来,就有一种影像转动,那匹马看到鞭子影象就跑了。不需要等到“啪”打下去,痛了才跑,那种马是劣马。学佛也是一样,要有一点悟性,然后要有一点发心。悟心少了,很辛苦,听不懂;发心不够,精进力就不强。所以,自己还是要发发愿,愿的后面就是力量。过去,师父在跟你们开示常常讲,我讲这么多的话,讲千经万典,目的是什么?引你初发心而已。一直强调这句话,就是我能给你什么?我能改变你们什么?都很少啊!当你真的发心时,你自己自动的会去做,会去求,会去探讨,会去实践,那时才有机会。被牵着走,不由自主地走,受别人影响干扰在走,那个功效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一直强调:千言万语、千经万典只是引你初发心而已,一直强调这样一句话。所以,当你们有时听法很感动时,最好利用那个当下,发一个大愿,那个愿会推动你。就像我们世俗有的年青人,很有志气,那个年青人家庭环境不好,没有办法支持他读大学,但是他并不失望,他下了一个决心:我这一生再苦再累,哪怕半工半读,也要把大学的学位搞出来。当他发心立这样的志愿时,你知道它的力量有多大?他真的就这样了,他去打工,再苦他都会咬紧牙关熬过去。结果,最后他真的就把大学学业完成了。人间的人都能立志而能达到这种功效。我们为生死的人竟然能够不发心,那是怪事呀!立志都有这个功效,我们发愿就是产生一种力量。为什么我们大乘菩萨都要发大愿?你没有这个愿,后面的力量就没有办法推动。其实,师父在这一方面真的有很深的感触,从开始学佛跟大家结缘,在家时到出家的这个过程里面,我的感受真的很深:如果没有一个愿力,走不下去。为什么?会算利害关系,会算得失,那个都是在我执上面的东西呀!你就没有办法走下去。所以,一个菩萨要是不了解空义,不了解缘起都在条件之中的话,那你就做不下去了,站在“我”的立场,你就做不下去。同样的道理,我们只有在这样一个心态下,因为愿在推动,再多的困难,对众多众生的不了解或是诽谤,我们都要心甘情愿继续走下去,无怨无悔的。只要众生有需要,我们都要付出,都要那份关怀的心不断,因为后面有这个愿力在推动,不然我们走不下去,真的是这样子的。我一直强调,人生不如意事有八九,一二跟八九拚,你怎么会赢它?一定会退心的。同样的道理,愿力很重要啊!有机会发发心。

问:师父,今天我那个师姐去受五戒,她还需要一根拐杖。其实,我觉得我们师父说这个如实观照,没有说戒定慧这样的次第、分别,但是在切实的如实观照当中,戒定慧都完全具足了(对!没有错)第二点,师父要我们发心,要有悟性。其实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善知识难逢,今天应该很好地安心落实在现在的因缘中,好好地如实观照,去觉照。像我们那么幸运,三项具足的实在是很少,这是我的感想。

答:刚刚讲到,我们用这个法门,虽然没有强调戒定慧,确实它里面都涵盖了,确实是这样。你想想看,我们在我们的身心行为里面,时时刻刻都在观察自己的话,还有什么比这个守护大根门头更好的?是不是具备了戒的内容?如果你时时刻刻都在观照,还有比这个更定的定吗?然后发觉它的内容实相,这个才是真正的般若慧呀!在一切时悟到诸法实相才是真正的般若的智慧呀!确实是这样子。所以,表面上我们这边很少谈到戒定慧的问题,用什么戒来规范大家,其实你们如果真正愿意了解这个缘起法的内容,把这个基础的观念打通了,然后确实以如实观照来作为你的助行,那我想,不用条规,不用规范,可能大家的身心行为就会很快如法。所以,我过去就一直强调:这个如实观照看起来没有什么,但是如果从广义来谈,真的,它涵盖了一切法的奥妙在内。一切对治法的功能它都有,虽然不谈戒,但它有戒的奥妙,有这个功用;我们不讲修定,但是它产生的定,确是真正的让你很自在、很安心;然后,我们达到一个最要紧的目标就是开发智慧。这个如实观照最后的功能就是要开发智慧。所以用这个方法慢慢去实践,真的是戒定慧具足了,确实是这样子。

问:师父,我有一天在师父和大家菩萨面前发愿:尽未来际要跟这个正法相应,很快相应。我还发愿来这个娑婆世界度众生,然后我的愿力很强,真的,推动力非常强。以前,听师父的法真的听不懂,半听半懂,那个恨心还是没有办法去除,也不会用如实观照。我在发愿过后,上班时就用如实观照,发现:喔,原来我自己有很大的问题――就是有一个“我”在,那个我很大,跟大家过不去,看到每一个都是敌人,只有我自己最会。师父说,我们跟那个公司是相依相缘的,我们不能跟它对立。然后,我就思维:对呀,你看公司里每个部门都是很重要的人物,那为什么要产生这个问题呢?我们星期五开会,他们吃他们的荤食,而我吃素食,那真的是非常自在,没有一个我了。然后,我看着它:啊,我错了,我过去为什么会有那种心呢?我已受了在家菩萨戒了,也已经做了那么多,怎么还没办法铲除?就是我没有发愿。那我在师父面前发愿,我的推动力很强,感谢师父让我做到这样。

答:其实我们只要有愿力的人,不管我们多愚痴、多笨,他都有成就的一天。我们虽然没有与生俱来的很高智慧,但是一个“勤”字能补拙,这个愿力在推动我们时,我们会在实践中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别人听一次懂,没关系,我听三次;三次听不懂,我听十次;十次听不懂,我听一百次,真的是铁杆磨成针。所以这个愿力很强、很重要!如果我们没有愿力时,一碰到挫折就做不下去了,所以这个愿力很重要。至少不要妄自菲薄:“我自己笨呀,我没有办法”,这一点真的不要。只要我们有愿力,笨一点也没有关系,我们就如实地做去,总有水落石出的一天,确实是这样。这个决心很重要,当我们有这一念决心时,简单讲,已经成功了一半了,真的很重要。只要你用心,真的在探讨,或多或少当生就会有一些受用的,然后,绵绵不断的,只要有一口气在,就继续下去,不要管它将来收成怎么样,不要先有这种预测的立场,“只管耕耘,莫管收获”,在这样的一个心态下,你才不会有得失心,才能与如实观照的不迎不矩不取不舍相应,不然就会落在知识的分别里面:好、坏、是、非、我要、不要、、、、、、就会产生这个问题。如实观照就是要排除这种观念,排除这种相对的心、分别的心,你就是一路的走上去。当然,我们如果连上课的基本缘起法则都没有的话,就很难了。因为我们已经先上过课了,先在基本观念上已经建立起一个正知见以后,这种如实观照就不一样了。如果我们今天连一点基础都没有,来如实观照可能就会很难,不能与空相应,不能与法相应,很不容易。真正的不迎、不矩、不取、不舍、不下判断、不下结论,才能够真的与空相应,注意哟!但是,如果我们今天不知道缘起的法则、空的内容,你用这个如实观照的方法要相应也很难。你们先在知识上、观念上懂了,知见已经建立了,然后在这个方式(六个原则)下来观照的话,很快会跟空相应,奥妙就在这里。所以对一般人,师父不讲如实观照,原因是什么?一般人听不懂,就是做也没有很大的效果。所以,我们必须先以建立正见为主,上过课,正见建立了,然后,一如实观照很快就会相应。所以,对一般人我很少讲如实观照,因为功效不彰,而且他听起来没有信心,他觉得这个没有什么,他就不会去做,不会去实践。当我们建立了缘起的正见以后,对这个法觉得太重要了,那么,你的行为,你的方向才会与我们建立的正见是一致的,那时,相应就很快。这里还有这么个关系的存在。

问:我今天是第一次来,听到这样的法,我也非常高兴,我对自己来讲,有几个问题请教师父:其实我长久到现在才对自己有一个认识,确实真的要有一种了断生死真切的心。就是说,对我来说是确定真的要修行。因为对我来说,社会上还有很多诱惑,许多东西让你快乐。有时会对治,正如师父说的,有时烦恼来了,真的我就不要这么烦恼,我要离开;有时快乐来时,我就觉得我在退心。我觉得对确定修行,对我来讲很重要的,我想怎么样确定自己真的要修行?真的是离苦?佛法讲“色受想行识”,怎么样观受是苦?怎么样去累积它?累积它以后,你才会说:我真的不要。我真的不要,我才会离开。

另外一个问题,从如实观照来说,如果说“观受是苦”,它是不是也是一个判断?它是苦,还真的是烦恼。那如实观照的“不下判断”,没有给它任何一个结论的话,那怎么样去如实观照,观受这个苦,这是苦?

答:这个问题非常好,我先回答你的第二个问题。如果我们不判断、不下结论的话,那等于不是不思维吗?一般的观念是这样的,一般的思维就是说落在我们常识的判断。其实,我们今天讲的不下判断,不下结论,我可以告诉你一个术语,就是“不思维的思维,不判断的判断”,其实它有这个功能。当我看到“这样子”的时候,我需要判断么?我其实已经判断了,懂吗?但是不需要加一个判断下去,这个不需要判断哪!所以,你们要注意:这个不下判断,不是直觉的功能没有,是意识产生的功能不让用而已,注意听!当我看出去,看到一切现象时,你说我没有看到吗?难道我还要下一个判断说“我看到了”才是看到吗?不是的。一切的现象,你不要判断,你也是清清楚楚的。所以,注意喔!我们这里讲的不判断、不下结论是什么?因为我们很容易落于过去的知见、过去的观念、过去的常识,是用这个来判断的。但是事实上,那种知觉,那种认知,你不要判断它,它还是认知的,而且那时的认知可能是更清楚、更实际,不会被误导的,不会被变形的,那才是真正的判断。所以,注意听!这里的不判断、不下结论,不是说你连知觉都没有。加上观照,这个观照其实已经是判断了,只是这种判断不是思维性的判断,不是常识性的判断,不是过去知见的判断,只是这样子而已,你会发觉很奥妙啊!比喻一只狗,你碰到它的时候,“啪”地给它一脚,或者用棍子“啪”地打它一下,你以后再碰到它时,它第一个反应是什么?“逃,赶快逃!”这狗,它需不需要判断?它也不需要判断,它有那个直觉的反应。我常讲:一只狗,你对它好,它知道;你对它不好,它也知道。那它是不是象人一样用思维来判断,你对我好,还是不好?需不需要判断才知道你对它好,或者你对它不好?虚不需要特殊的判断?那是心灵直接产生的那种感受,懂吗?那个不需要透过判断的。所以,当我们认为一件事是好,然后你认为是好的时候,我告诉你:已经不是真正原来那个“好”了,是知识上的好呀!。当我觉得苦时,其实不是苦的当下,为什么?是影象的苦呀!那个就是第二念的判断。这个不下结论和不下判断并没有丧失直觉的功能。我们讲的所谓思维:“嗯,这个怎么样好,那个怎么样不好”,其实我们的心灵是很细腻的,不透过这样的所谓思维,它还是在思维。所以,你放心,它不会失去这个功能,而且往往这种“不思维的思维”最容易跟空相应。这个奥妙只有在我们实践的过程中,你会体会出来,然后用言语来表示怎么讲都讲不切,不够深切,怎么表达都表达不够深切。所以,我们这个法有一个奥妙:你一定要实践,我一直强调。你现在说:“嗯,可能会产生什么结果,怎么好,怎么坏”,这个是没有意义的事。但是,当你去实践时,一一呈现出来的身心感受是那么如实,不需要用判断,不需要用思维,它都亲身在体验啦!所以,我用什么语言都表达不出真正受用时的那种感觉,没有办法表达,只能用相近的、大概比较切实的、能比较容易了解的一个方式来接到而已,其实,言不及义啊!我怎么讲都没有办法讲到真实的内容。

第二点就是那位同参提问关于苦的问题。我们一定要知道苦的话,可能是苦的累积够了,才会真正知道苦,如果没有累积都心不切。我过去在讲缘起,讲苦时,就曾经提到过,我们的社会环境与佛陀时代的印度当时的社会环境差别很大。印度当时经济条件很不好,社会、政治荡落不安,战争连绵,大国吞小国,那个大小国有几十国。基本生活很苦,要吃饭时连找到饭的机会都没有,想找工作也找不到。要想满足身心需要存在的那个自然条件都很难,所以,他那个苦受就比较深。佛陀当时在讲缘起、无常时,用一种以苦为主的思想,其实是符合他当时社会的形态的,所以,一般就很容易体会到:苦确实是无我、无常的。知道苦,然后知道苦,就知道无我,这个就很容易体会。所以,他的弟子一观无常,马上就证到阿罗汉,那么容易,为什么呀?切身呀!切身的体验是那样的深刻!那我们现在的社会真的是有一点麻烦,尤其台湾这二十年的经济发展得很好,基本生活没有什么威胁,当然要求更多的金钱享受那就很难讲。物质各人要追求各的,观察无常你就会发觉,现在在座的物欲的满足,你还是知道它是苦的,为什么?因为只要知道无常,就知道一定是苦的,因为常不可得,它没有办法一直维持在那种状态之中,它一直会变哪!所以,现在的满足有一天会失去,你现在认为得意的,它有一天会变化,所以它不会永远在满足之中,还是会苦的,只要无常,一定是苦。只是说你对这个法义还不够深刻。如果你有机会听听佛法,你对无常、对苦的观察可能会更深刻一点。我们不管是从自己的身心状态,从我们环境的变化,其实只要稍微留意一点都会知道。我想你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你太年轻。我们年轻时,不知道这个是什么,因为生死的问题好像离我很远。年青人身体病也少,年老时衰弱,病就多了,感触就会深,然后人生的历练不够多时,失败的机会也少,生命越多,痛苦烦恼越多,感受也会更深一点。孔老夫子讲“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大概四十岁以后,可能感受会更深一点。大概你还没有达到这个年龄。不过这个问题其实应该不会谈没有啦,只是深与不深而已,你今天会来这边听,你既然来参与这个法会,表示你还是有这方的需求和探讨的需要,总比在社会上醉生梦死的人,你已经觉悟多了。只要有那么一点点的觉悟,其实也够,虽然不是一下子很深,也没关系,这一点助缘就够了,这叫善根发露,一点点善你把它引伸上来,它就越来越大。最好有机会有这个共修的时间、上课的时间能够多来闻法,对法义越清楚,则对人间的种种事相会更清楚,对自己的身心问题,你会更发觉、更清楚,我想这也是一个助缘。从闻思修下手,我们一直强调,闻法也是很重要,如果你碰到有那种善巧,有那种善知识能引动你的话,有时候,他的一言一语就可以把你的整个身心振奋起来,这很重要。多闻法,有善知识多亲近,很快你会产生那种觉悟的。

菩提泽  2003.5.2 10:08:44    来自:江苏南通  QQ:52358124  

(1308-5)  显示次数:3419(3009+410)     查看菩提泽的所有文章 给菩提泽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菩提泽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 主题索引
从觉察到觉醒--佛法与生活的对话(转贴)
生:我這幾天作「覺察」,有一些新發現。

師:什麼發現?

生:那天,學校裡有一位新來的老師帶同學們活動,剛開始,我和有些同學都認為很俗氣、落伍,一點也不新鮮、也不夠炫,不太願意下場參與。不過,老師親自彈吉他伴奏的琴聲很有生命力,感動之下,讓我的心打開,我發現我原先的想法太狹隘,於是放下身段,跟著下場「舞動」,出乎意料之外的,覺得動得很舒暢,感覺滿愉快的。

師:對事情的固定想法,常常使我們無法體驗當下的活力!

生:回家的路上,我繼續作「覺察」,剛開始,有一個觀察者,觀察自己的動作和感覺,然後,擴大到四周圍所看到的東西、所聽到的聲音,過了一陣子、「觀察者」忽然消失了,覺察的範圍一下子擴大到四面八方,聽到的聲音像3D立體音響那樣,而且聲音很大;看著眼前的景象,就像一個無限大的東西,通過兩個洞(眼睛)在看這個世界那樣,而且看人、車子、街道、商店,顏色特別鮮艷,這種感覺很奇妙。後來,因為覺得很吵,受不了,沒有多久,這種感覺就消失了。這是怎麼一回事?

師:可能是一種「全然」或「開放式的覺察」,可以說是一種「動態禪定」吧!

生:在什麼因緣下會出現這種狀態?

師:純然的覺察!

生:什麼是「純然」?

師:就是不局限、封閉在固定的對象裡,不加以評斷、衡量,也不加入特定的想法進去,只是單純地覺察,自然容易進入這種狀態。

生:好像是這樣,當我沒有刻意要怎樣,只是開放地覺察,就在無意中進入這種狀態。當我覺得「太吵了」「不好」,這種狀態就消失了。為什麼加上那些東西,會妨礙進入這種狀態。

師:當我們用一種「自我監控」的方式評斷、衡量自己和周遭的事物時,覺察就開始封閉、有局限,而變得支離破碎。譬如「我要平靜」、「我不可以生氣」、「他害我變成這樣」等等想法都會妨礙「開放式的覺察」!

生:「開放式的覺察」是不是覺悟、覺醒?

師:「開放式的覺察」是「動態禪定」,覺悟、覺醒是般若智慧,是洞察真相,明白緣起無自性的智慧!

生:「開放式的覺察」怎樣進入覺醒?

師:「開放式的覺察」是心靈覺醒的契機,最容易體悟緣起的真相。純然而全然地覺察當下,看只是看、聽只是聽,頓時見到事物相依、和合,呈現各種不同的現象,裡面沒有「我」在看和聽,也沒有影像和聲音的實體,這就是心靈覺醒、般若智慧的展現!

生:這時會不會有好看或難看、好聽或難聽的分別?

師:會有感覺,但不黏著在上面。知道好看或難看、好聽或難聽都只是心理反應,裡面沒有堅實的「自性」,這些判斷是基於過去經驗和當時的身心狀態而來。

當透視緣起無自性時,就不再黏著在過去經驗裡,只是純然的看和聽,影像、聲音、視覺、聽覺作用都只是緣生緣滅,就像浮雲一般在天空飄過,不留戀也不排斥,正所謂「無所住而生其心」。

生:過去的經驗為什麼會產生干擾?

師:「自我意識」像磁鐵,過去愉快、不愉快的經驗、對未來的期望、特定的觀點,這些就像鐵屑一般,被「自我意識」這塊磁鐵吸附。自我意識因為這些心念的附著,變得更堅實!當自我意識消融,這些心念就沒有依附的地方。般若智慧顯現,內心就呈現敏銳、柔和、寂靜、清澈的品質。這就是由開放式的覺察到心靈覺醒的情形!
--辜隐

菩提泽  2003.4.29 20:15:03    来自:江苏南通  QQ:52358124  

(1308-3)  显示次数:2684(2314+370)     查看菩提泽的所有文章 给菩提泽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菩提泽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6 主题索引
当下的真相
当下的真相
佛法与生活的对话
--辜隐
生:我最近禅修时有一些境界,想请问老师。可以吗?
师:可以啊!
生:最近禅修时,闭上眼睛,不用观想也会感觉眼前有一片光,内心觉得很平静,这样是好还是不好?
师:就修定而言,当然是好的。不过,就法的实相而言,没有“好”或“不好”,要看你的认知和心态而定。那时候你在作什么?想什么?
生:没有想什么,我只是在观察这一片光。
师:你观察到什么?
生:还是一片光。
师:你怎么观察?
生:就只是看着它。
师: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生:只是一片光。
师:你心里有没有认为“这是一片光”?
生:我没有特别去注意,应该有吧!
师:当人们接触到一样东西时,内心总是不自觉地认为:“这是……”,若不是已知的东西,才会问:“这是什么?”,这些是平常人的认知基调,真正的观察,佛法称为“毗钵舍那”,比较接近“这到底是什么?”
生:不太懂!
师:存着﹝未知﹞的心态,才能观察,若是已知就没有探索的空间。你现在就静下心来试试看吧!
生:好的!
  ……
师:现在怎么样?
生:刚闭上眼睛的时候,一片漆黑,心一定下来,又可以感觉眼前有一片光!
师:不要给它名称、标签,它是什么?
生:没有“是”,也没有“不是”。
师:有没有“它”?
生:有!那是一个觉知的对象!
师:“觉知”和“它”是分离的还是一体的?
生:当我去思惟、分析的时候,好像就变成分离的。
师:当你纯然地活在当下,不去思惟、分析的话呢?
生:好像浑然一体、无法分离的。
师:既然如此,原本那片光有没有独立的实体?
生:没有!即使用思想去分析,用名称、标签加在上面,也一样没有独立的实体。
师:那片光会不会消退?
生:会。
师:那么,是常还是无常?
生:无常。禅修时,心定下来才会出现。
师:那片光是有因有缘才会出现,还是无因无缘而出现?
生:当身心处在宁静状态下才有,所以应该是有因有缘才会出现。
师:既然如此,那片光是因缘生、无常、没有实体,那么有没有“它”,“它”又“是”什么?
生:“它”什么都不是,“它”只是一个代名词,它是由我对它的解释而赋予它意义!这是否就是“空”?
师:是的!这就是真正的智慧观照,当下即是实相,这就是一切法的本然、原貌!
生:这似乎很单纯、很直接,并没有一般人想像中那么繁杂、艰深,那为什么人们都见不到呢?
师:因为误认,把想蕴中的观念、记忆、想像、推理当作真实,错失眼前的真相,在能所对立、固定化、绝对化、抽离式的认知模式下是看不见真相的。
   譬如说,把“光”认为是“美好的”、“祥和的”、想像那是“能量”,推测它是“阿弥陀佛”的示现,这些都离开当下的真相,落入“想蕴”之中。
生:见到当下的真相以后,要如何保任?
师:真相没有对立、没有界限、不落思惟、不落时空,当下即是,所以无法“保任”,想要留住它,反而离开它。
生:那么,怎样观照才能看到真相?
师:觉知当下!当觉知外在的境相、身体、内在的感受和心念时,不要认同“它”,认为“这是……”,放下观念、记忆、想像、推理,直接活在当下,你会见到无常、缘起、空寂的法性。返观原先的境相,宛如过眼云烟、如幻如化。这就是智慧观照的禅修。
生:我们一直都活在观念、记忆、想像、推理中,要“放下”这些谈何容易。
师:只要分离心智中的观念、记忆、想像、推理,知道这些不能代替或等同当下的事实真相,就自然可以放下!记住!“想蕴”只是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工具,否则陷入想蕴中,就如困在迷宫里一样出不来。
生:有那么严重吗?
师:人类物质文明愈发达,心灵愈痛苦。当看不清真相时,思想就会造成各种对立和冲突,包括内心的、人与人之间的、族群、阶级、人与大自然的冲突,而冲突必然带来伤害和痛苦。人们一直活在过去的回忆、对未来的期待,对现在的不满之中。只有不透过思惟,现观无常、缘起、空寂、幻化的如实法性,才能亲口品尝到自在、满足的法味。

菩提泽  2003.5.4 8:04:19    来自:江苏南通  QQ:52358124  

(1308-6)  显示次数:3397(2970+427)     查看菩提泽的所有文章 给菩提泽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菩提泽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7 主题索引
需要特别说明一下:按照约定俗成的规矩,对于自身境界不鼓励公开讨论。
一般来讲,包括这样的情况:
=====
未证言证,未得言得,玩弄口头禅谈玄说妙。或者发“狂慧”,自居开悟并以教人,有可能自误误人的。
or
某些南传弟子认为大乘佛法非佛说。
or
没有传承而言说宗派见地。
=====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5.4 8:34:34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308-7)  显示次数:3822(3464+358)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7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8 主题索引
这是网络环境所限。
个人本身的情况千差万别,以个人经验作详细说明并作是否究竟的是非评断,这一点在网络上并无太多好处。
即便明说易误认光误认影,还是不免误导行人妄追。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5.4 9:42:23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308-8)  显示次数:3930(3569+361)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8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9 主题索引
人初生的时候,肯定是直接活在当下的。
觉知当下!当觉知外在的境相、身体、内在的感受和心念时,不要认同“它”,认为“这是……”,放下观念、记忆、想像、推理,直接活在当下,你会见到无常、缘起、空寂的法性。返观原先的境相,宛如过眼云烟、如幻如化。这就是智慧观照的禅修。
嘻嘻哈哈:这样观照看到的就是真相吗?不这样观照看到的就是假相吗?

嘻嘻哈哈  2003.5.6 16:56:37    来自:地球  

(1308-9)  显示次数:3932(3527+405)     查看嘻嘻哈哈的所有文章 给嘻嘻哈哈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9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0 主题索引
补半句:后来也个个都长成俱足凡夫了,
嘻嘻.老兄越发犀利了.

林广  2003.5.7 4:38:58    

(1308-10)  显示次数:4388(4005+383)     查看林广的所有文章 给林广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0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1 主题索引
呵呵,石头是孵不出小鸡的。(内空)

嘻嘻哈哈  2003.5.7 7:02:17    来自:地球  

(1308-11)  显示次数:4435(4092+343)     查看嘻嘻哈哈的所有文章 给嘻嘻哈哈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9 主题索引
请注意--在下认为,这个所谓的“师”--很可能不是佛教弟子!!!(内空)

古慈  2003.5.7 21:42:38    

(1308-19)  显示次数:3430(3063+367)     查看古慈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9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0 主题索引
不思维的思维,不判断的判断。(转)
生:另外一个问题,从如实观照来说,如果说“观受是苦”,它是不是也是一个判断?它是苦,还真的是烦恼。那如实观照的“不下判断”,没有给它任何一个结论的话,那怎么样去如实观照,观受这个苦,这是苦?
答:这个问题非常好,我先回答你的第二个问题。如果我们不判断、不下结论的话,那等于不是不思维吗?一般的观念是这样的,一般的思维就是说落在我们常识的判断。其实,我们今天讲的不下判断,不下结论,我可以告诉你一个术语,就是“不思维的思维,不判断的判断”,其实它有这个功能。当我看到“这样子”的时候,我需要判断么?我其实已经判断了,懂吗?但是不需要加一个判断下去,这个不需要判断哪!所以,你们要注意:这个不下判断,不是直觉的功能没有,是意识产生的功能不让用而已,注意听!当我看出去,看到一切现象时,你说我没有看到吗?难道我还要下一个判断说“我看到了”才是看到吗?不是的。一切的现象,你不要判断,你也是清清楚楚的。所以,注意喔!我们这里讲的不判断、不下结论是什么?因为我们很容易落于过去的知见、过去的观念、过去的常识,是用这个来判断的。但是事实上,那种知觉,那种认知,你不要判断它,它还是认知的,而且那时的认知可能是更清楚、更实际,不会被误导的,不会被变形的,那才是真正的判断。所以,注意听!这里的不判断、不下结论,不是说你连知觉都没有。加上观照,这个观照其实已经是判断了,只是这种判断不是思维性的判断,不是常识性的判断,不是过去知见的判断,只是这样子而已,你会发觉很奥妙啊!比喻一只狗,你碰到它的时候,“啪”地给它一脚,或者用棍子“啪”地打它一下,你以后再碰到它时,它第一个反应是什么?“逃,赶快逃!”这狗,它需不需要判断?它也不需要判断,它有那个直觉的反应。我常讲:一只狗,你对它好,它知道;你对它不好,它也知道。那它是不是象人一样用思维来判断,你对我好,还是不好?需不需要判断才知道你对它好,或者你对它不好?需不需要特殊的判断?那是心灵直接产生的那种感受,懂吗?那个不需要透过判断的。所以,当我们认为一件事是好,然后你认为是好的时候,我告诉你:已经不是真正原来那个“好”了,是知识上的好呀!。当我觉得苦时,其实不是苦的当下,为什么?是影象的苦呀!那个就是第二念的判断。这个不下结论和不下判断并没有丧失直觉的功能。我们讲的所谓思维:“嗯,这个怎么样好,那个怎么样不好”,其实我们的心灵是很细腻的,不透过这样的所谓思维,它还是在思维。所以,你放心,它不会失去这个功能,而且往往这种“不思维的思维”最容易跟空相应。这个奥妙只有在我们实践的过程中,你会体会出来,然后,用言语来表示怎么讲都讲不切,不够深切,怎么表达都表达不够深切。所以,我们这个法有一个奥妙:你一定要实践,我一直强调。你现在说:“嗯,可能会产生什么结果,怎么好,怎么坏”,这个是没有意义的事。但是,当你去实践时,一一呈现出来的身心感受是那么如实,不需要用判断,不需要用思维,它都亲身在体验啦!所以,我用什么语言都表达不出真正受用时的那种感觉,没有办法表达,只能用相近的、大概比较切实的、能比较容易了解的一个方式来接到而已,其实,言不及义啊!我怎么讲都没有办法讲到真实的内容。

嘻嘻哈哈  2003.5.8 7:20:04    来自:地球  

(1308-20)  显示次数:3430(3077+353)     查看嘻嘻哈哈的所有文章 给嘻嘻哈哈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0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1 主题索引
先在基本观念上‘已经’建立起一个正知见‘以后’,这种如实观照就不一样了。(转)
生:师父,我有一天在师父和大家菩萨面前发愿:尽未来际要跟这个正法相应,很快相应。我还发愿来这个娑婆世界度众生,然后我的愿力很强,真的,推动力非常强。以前,听师父的法真的听不懂,半听半懂,那个恨心还是没有办法去除,也不会用如实观照。我在发愿过后,上班时就用如实观照,发现:喔,原来我自己有很大的问题――就是有一个“我”在,那个我很大,跟大家过不去,看到每一个都是敌人,只有我自己最会。师父说,我们跟那个公司是相依相缘的,我们不能跟它对立。然后,我就思维:对呀,你看公司里每个部门都是很重要的人物,那为什么要产生这个问题呢?我们星期五开会,他们吃他们的荤食,而我吃素食,那真的是非常自在,没有一个我了。然后,我看着它:啊,我错了,我过去为什么会有那种心呢?我已受了在家菩萨戒了,也已经做了那么多,怎么还没办法铲除?就是我没有发愿。那我在师父面前发愿,我的推动力很强,感谢师父让我做到这样。
答:其实我们只要有愿力的人,不管我们多愚痴、多笨,他都有成就的一天。我们虽然没有与生俱来的很高智慧,但是一个“勤”字能补拙,这个愿力在推动我们时,我们会在实践中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别人听一次懂,没关系,我听三次;三次听不懂,我听十次;十次听不懂,我听一百次,真的是铁杆磨成针。所以这个愿力很强、很重要!如果我们没有愿力时,一碰到挫折就做不下去了,所以这个愿力很重要。至少不要妄自菲薄:“我自己笨呀,我没有办法”,这一点真的不要。只要我们有愿力,笨一点也没有关系,我们就如实地做去,总有水落石出的一天,确实是这样。这个决心很重要,当我们有这一念决心时,简单讲,已经成功了一半了,真的很重要。只要你用心,真的在探讨,或多或少当生就会有一些受用的,然后,绵绵不断的,只要有一口气在,就继续下去,不要管它将来收成怎么样,不要先有这种预测的立场,“只管耕耘,莫管收获”,在这样的一个心态下,你才不会有得失心,才能与如实观照的不迎不拒、不取不舍相应,不然就会落在知识的分别里面:好、坏、是、非、我要、不要、、、、、、就会产生这个问题。如实观照就是要排除这种观念,排除这种相对的心、分别的心,你就是一路的走上去。当然,我们如果连上课的基本缘起法则都没有的话,就很难了。因为我们已经先上过课了,先在基本观念上已经建立起一个正知见以后,这种如实观照就不一样了。如果我们今天连一点基础都没有,来如实观照可能就会很难,不能与空相应,不能与法相应,很不容易。真正的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下判断、不下结论,才能够真的与空相应,注意哟!但是,如果我们今天不知道缘起的法则、空的内容,你用这个如实观照的方法要相应也很难。你们先在知识上、观念上懂了,知见已经建立了,然后在这个方式(六个原则)下来观照的话,很快会跟空相应,奥妙就在这里。所以对一般人,师父不讲如实观照,原因是什么?一般人听不懂,就是做也没有很大的效果。所以,我们必须先以建立正见为主,上过课,正见建立了,然后,一如实观照很快就会相应。所以,对一般人我很少讲如实观照,因为功效不彰,而且他听起来没有信心,他觉得这个没有什么,他就不会去做,不会去实践。当我们建立了缘起的正见以后,对这个法觉得太重要了,那么,你的行为,你的方向才会与我们建立的正见是一致的,那时,相应就很快。这里还有这么个关系的存在。

发布于:2003.5.8 7:27:29    修改于:2003.5.8 7:29:21  
嘻嘻哈哈  2003.5.8 7:27:29    来自:地球  

(1308-21)  显示次数:3483(3060+423)     查看嘻嘻哈哈的所有文章 给嘻嘻哈哈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4 主题索引
为什么不要迎和拒呢?(转)
比如说,我现在看到我自己身心在生气,一般人第一个念头出来的是:“这个是不好的”。因为我们在法上认知:生气是不好的,烦恼是不好的。我们今天为什么要修行?因为我们有烦恼要去除它,目的就是要去掉烦恼。所以,在我们整个意念之中:我要去掉烦恼。因此,当我发现我身心竟然是在烦恼、在生气时,第一个念头浮上来时是:“要去掉它,这个是不好的”,马上要去掉它。你就会拒绝它,要去掉它,这个“拒”就出来了。而我们发觉我的心灵很舒畅,很喜乐,很自在,你就觉得:“这个是很好”,起了这个观念,这样没有烦恼太舒服了。甚至因为有一些事情刚好碰到比较得意,比较欢喜时,你也觉得:哇,太快乐了,会产生一种“迎”,欢喜心就出来了。我们在观察中,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如果是好的现象来,你也不要有迎(欢迎,欢喜地去领纳它的意思);然后看到很不好很不好的境界,很不好很不好的状态时,也不要去排斥它,这个叫“不迎不拒”。那么不取、不舍其实是一样的意思,只是有时候在某一种行为上、某一种现象上不同的解释而已,其实迎拒与取舍是差不多的。我们产生了某一种见地,发觉与外境一些关系时,你现在不能完全在这个当下继续观察,你会被外面的境界转掉,取舍的心就在这地方会出来:“那个不好”,就要舍去某一个观念――本来决定的某一些观念,就在思维中会产生这种现象。那么“取”是什么?“应该这样,这个才好,我应该以后要这样”,这个取舍心也会出来。这取舍两种心态会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我们在判断,因为我们容易下结论。
我们今天不管碰到什么事,不管是好的、坏的,我们会去判断它。那我们用什么去判断?用我们过去的观念:“这个是应该的,这个是不应该的”,马上第二个念头就出来了。那么,我们在判断一件事情的时候,是根据什么而判断的?是根据你脑筋里面过去的那一套程式,也就是你固有的观念。你过去的观念不管是怎么组合而成的,每一个人的观念其实都不同,因为我们现在每一个人潜在的意识里面都有一套程式已经固定的了,到目前为止是固定的程式。我们不管怎么样思维、怎么样行为、怎么样动作,都是根据这个而发作的。简单的讲,你就是以这个作为主人,这个叫你东,你就东;这个叫你西,你就西,是不是根据这个来判断它?当你在判断一件事情时,是非、善恶、好坏、欢喜不欢喜、喜怒哀乐,都是根据你过去的观念在下判断。那么,你想想看:我们现在里面存在的那个知见是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确?如果你不能肯定你的观点完全百分之百的正确,那你用那个来判断会不会正确?所以我们这个如实观照有一个重点:暂时(我只能讲暂时)要如实观照,就不要用你原来的那个观念来判断。你先不要判断,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时,才能够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你一判断,自然就有取舍,有迎拒。不判断就不会结论:“这是好的,这是坏的。这是对的,这是不对的。这个我都知道了”,很快的就用过去的观念来判断和下结论。而往往啊,你从现在反观你们的过去,从你们有意识做孩童到现在,做人为父为母都好,你们过去下过的判断结论有几个是正确的?一切判断和结论给你们带来的是幸福快乐,还是真正的烦恼?百分之八十是烦恼多。为什么我们现在这个如实观照里面一定要有这个内容条件呢?这个就是有很深的含义,有它很深的内容。你必须要以这样的一个态度来观察自己,你会产生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功效。

嘻嘻哈哈  2003.5.8 7:53:04    来自:地球  

(1308-24)  显示次数:3435(3083+352)     查看嘻嘻哈哈的所有文章 给嘻嘻哈哈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5 主题索引
如果你用你过去的观念,你就没有办法发现真正的问题。(转)
为什么?被你自己的观念迷惑了,被你过去的知识误导了。因为你过去的知识里面,已经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了。其实这一和一,二和二是主观的产物,它并不能代表实相,因为众生的虚妄分别,已经习惯了很久了,在虚妄分别里面,怎么会看到真实的现象呢?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为什么一定要内在的这几个条件--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下判断、不下结论的这样的一个状态的观照,也就是纯粹的观照,在这样的一个状态下,而且还要绵绵密密的,不是有烦恼才对治,这个跟烦恼没有关系。应该在我们生活中的行、住、坐、卧的每一个当下去观察,而且要一段时间真正的用心深入。

嘻嘻哈哈  2003.5.8 7:54:36    来自:地球  

(1308-25)  显示次数:3476(3122+354)     查看嘻嘻哈哈的所有文章 给嘻嘻哈哈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5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6 主题索引
想过没有?‘如实观照的理论与方法’其实也是脑筋里面过去的一套程式。
它与脑筋里面其它程式不一样的地方,只不过在于它是师植入大家脑筋里面的最新最近的一套程式而已,其实,这套程式与其它程式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师:我们在判断一件事情的时候,是根据什么而判断的?是根据你脑筋里面过去的那一套程式,也就是你固有的观念。你过去的观念不管是怎么组合而成的,每一个人的观念其实都不同,因为我们现在每一个人潜在的意识里面都有一套程式已经固定的了,到目前为止是固定的程式。我们不管怎么样思维、怎么样行为、怎么样动作,都是根据这个而发作的。简单的讲,你就是以这个作为主人,这个叫你东,你就东;这个叫你西,你就西,是不是根据这个来判断它?当你在判断一件事情时,是非、善恶、好坏、欢喜不欢喜、喜怒哀乐,都是根据你过去的观念在下判断。如果你用你过去的观念,你就没有办法发现真正的问题。为什么?被你自己的观念迷惑了,被你过去的知识误导了。因为你过去的知识里面,已经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了。其实这一和一,二和二是主观的产物,它并不能代表实相,因为众生的虚妄分别,已经习惯了很久了,在虚妄分别里面,怎么会看到真实的现象呢?那是不可能的!

发布于:2003.5.8 8:17:47    修改于:2003.5.8 8:19:37  
嘻嘻哈哈  2003.5.8 8:17:47    来自:地球  

(1308-26)  显示次数:3471(3112+359)     查看嘻嘻哈哈的所有文章 给嘻嘻哈哈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2 主题索引
钱兄让张兄
富楼那

常惭居士 李鹏

玄元  2003.5.7 12:18:06    来自:青岛  

(1308-12)  显示次数:3305(2892+413)     查看玄元的所有文章 给玄元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4 主题索引
好像这几贴中,没有哪位姓钱也没有哪位姓张啊?
拿着几位尊者的名号挥舞,老兄您咋的啦?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5.7 12:26:38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308-14)  显示次数:3350(3019+331)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5 主题索引
钱昭是嘻嘻 吕新国是大千(内空)

常惭居士 李鹏

玄元  2003.5.7 14:53:01    来自:青岛  

(1308-15)  显示次数:4054(3518+536)     查看玄元的所有文章 给玄元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5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6 主题索引
呵呵,是吗?
那,张兄是谁呀?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3.5.7 15:31:59    来自:江苏南通  QQ:12205397  

(1308-16)  显示次数:4365(4020+345)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iamfisher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7 主题索引
宏演是小拙(内容)(内空)

常惭居士 李鹏

玄元  2003.5.7 18:42:20    来自:青岛  

(1308-17)  显示次数:4867(4501+366)     查看玄元的所有文章 给玄元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7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8 主题索引
玄兄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啊?
小拙法师不知又跑到哪儿去了,我猜是不敢露面 (内空)〖玄元〗(4.29 17:11) (23)
昨晚网络上还见到她了呢!(内空)〖古慈〗(4.29 20:48) (8)
桥臣如大概在帮她(内空)〖玄元〗(4.30 17:26) (9)

嘻嘻哈哈  2003.5.7 21:03:31    来自:地球  

(1308-18)  显示次数:4974(4616+358)     查看嘻嘻哈哈的所有文章 给嘻嘻哈哈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8 主题索引


转向网页顶端

微信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微信»发现»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青石快乐心139大道至简一心?

◇    程序占用服务器时间 USR + SYS 总计 0 秒    ◇   



转向网页顶端

妙法莲华 法华论坛 www.fahua.com  WiseForum1.0  Since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