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条 »论坛首页 »法华论坛·1999~2003   »论题组:1162  2001.7.19 16:53:08   法华微信 注册
 肯请各位指导〖无为〗(7.13 10:23) (2635)
 不知道为什么我很痛恨这个世界〖clf〗(7.13 11:49) (3414)
 爱恨来去由它,我自默默观照。〖佛山紫云生〗(7.13 20:58) (4141)
 别观,多劳神。(内空)〖混沌〗(7.14 11:09) (4151)
 去看心理医生。(内空)〖混沌〗(7.14 11:07) (3497)
 参考资料。〖zk〗(7.13 23:42) (3314)
 可加持楞言咒心.(内空)〖善财〗(7.13 23:47) (3464)
 层次〖在听〗(7.14 10:06) (3272)
 烦扰深重时最好不要修观想,宜修诵念。(内空)〖在听〗(7.14 10:09) (3448)
 我们都有深重的淫欲。(内空)〖fyhcy〗(7.14 10:54) (2699)
 无为!〖混沌〗(7.14 11:05) (7.14 11:14) (2657)
 仅供参考〖门外居士〗(7.14 13:56) (2783)
 学兄莫着急,可以多在事(行)上下些功夫。〖gentleLion〗(7.14 17:48) (2771)
 俺找到了这个。〖fyhcy〗(7.18 16:19) (2757)
 《念处经》!!!!〖fyhcy〗(7.19 7:23) (3352)
 白话《大念住经》〖gentleLion〗(7.19 16:49) (3989)
 key->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内空)〖gentleLion〗(7.19 16:53) (4235)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 主题索引
肯请各位指导
我近来深觉欲望深重,除了身体上的,更主要是因为工作学习的压力太大而引进的心理压力大.转而加重无明的欲望.为了缓解,我想修不净观.我看了<禅秘法要>这部经,想求一位明师指导.肯请各们给一建议.如何修,到那里去找这样的明师?
我的邮箱是haoyanhao@163.com       网络寻呼是21754815
谢谢了

无为

无为  2001.7.13 10:23:27    来自:北京  QQ:21754815  

(1162-1)  显示次数:2635(2002+633)     查看无为的所有文章 给无为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 主题索引
不知道为什么我很痛恨这个世界
好象一切都很脏,
有时候,我讨厌我自己和别人的身体、言行等等
我深深地厌恶这个世界

clf  2001.7.13 11:49:19    来自:深圳市  QQ:21816997  

(1162-2)  显示次数:3414(2798+616)     查看clf的所有文章 给clf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 主题索引
爱恨来去由它,我自默默观照。
在一个人的心中,对同样的对象,爱和恨是可以同时存在的。我以前对同一样东西(包括对世界和对人)也只会有单一的一种感情,但经过生活的磨练后,现在对自心的爱恨感觉是随它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以“止观”来对治爱恨的生灭流转,即不追求、不厌恶、不关注、不纵容、不助长,同时又有个相对清醒的“自我”在背后默默观照。
你现在的心态是对五浊恶世“不净”本质的切身体会。“不净”本来有利于对治贪欲,但过度则会导致悲观厌世落入五阴魔境。建议你在这个时候多点学习和研究佛经中关于“苦、空、不净、无常、无我”的正确论述。
晚生所言如有不对请其他师兄斧正。

佛山紫云生  2001.7.13 20:58:34    来自:广东省佛山市  

(1162-3)  显示次数:4141(3521+620)     查看佛山紫云生的所有文章 给佛山紫云生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1 主题索引
别观,多劳神。(内空)

混沌  2001.7.14 11:09:06    

(1162-11)  显示次数:4151(3637+514)     查看混沌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0 主题索引
去看心理医生。(内空)

混沌  2001.7.14 11:07:26    

(1162-10)  显示次数:3497(2953+544)     查看混沌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0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4 主题索引
参考资料。
末学未修过不净观,但是从一些文字资料上了解一点。不能算真知识。仅供您参考。

从您的帖子看,可能还是性欲困扰的障碍大些吧?对您的情况不了解,所以,末学建议您先学一些显乘的法门,譬如净土宗观想佛陀“三十二相”。不净观是“猛药”,如果您身子不太硬朗,可能吃不消。望师兄慎重。

摘录《中观宝鬘论颂显明要义释.杂说品第二》(龙树菩萨造颂、甲操杰大师释)。我们一起学习吧。

***************************************************************


(癸)三 破贪女色分三:一、总破计女人身净;二、别破;三、修不净的果。
  (子)一 总破计女人身净
  颂曰:贪爱女人者,多计女身净,
     实则思女身,全无一毫净。
  贪爱女人者,大多数是从不净身躯计执为净色而生,实则,若思惟女人之身,完全无有一毫之清净,所以不应贪爱。
  (子)二 别破分三:一、破计女身支分美丽;二、破计女身总体美丽;三、破贪爱女人是乐之因。
  (丑)一 破计女身支分美丽分四:一、唯是不净体故不应贪著;二、彼不净的喻;三、若贪女人则无离贪之处;四、虽然不净但愚者计为生欢喜的因。
(寅)一 唯是不净体故不应贪著
  颂曰:口是唾齿垢,诸不净器具,
     鼻流脓涕洟,眼出泪眵处。
     腹中粪尿聚,及是肺肝器,
     愚未见不净,贪著女人身。
  口是盛唾涎和齿垢诸不净之器具,所以不应贪著;鼻是流鼻脓、鼻涕和鼻洟的器;眼是出眼泪、眼垢和眼眵之处所;肚腹中粪尿聚积以及是盛肺肝之器,所以只有愚痴者因未见女人身不净故才贪著女人身而已。
  (寅)二 彼不净的喻
  颂曰:有类由不知,贪不净美瓶,
     世人痴无智,爱女人如是。
  譬如有一类人,由不知故而贪爱内盛粪便外以珍宝等庄严而为严饰之美瓶,所以世间人不知女人的本体,由愚痴无智,贪爱女人,亦复如是。
  (寅)三 若贪女人则无离贪之处
  颂曰:身境极臭秽,本是离贪因,
     世人若爱彼,以何引离欲。
  身境是最极臭秽的,本来是究竟离贪爱的因,世间人若是极其爱彼身躯,那么,尚于何处以何方便能引生离贪欲耶?当成无有离贪欲之处而已。
  (寅)四 虽然不净但愚者计为生欢喜的因
  颂曰:犹如猪极贪,屎尿呕吐器,
     一类爱粪尿,呕吐处亦尔。
     身城是不净,出生之穴孔,
     愚人于彼处,计为生乐因。
  犹如猪极其贪爱屎尿堆和呕吐等物,如是有一类士夫,极其贪爱女人,亦同猪一样的爱乐屎尿堆和贪著呕吐物一样。因为身内是诸虫之城域,是不净出生之穴孔,愚人于彼女人之身处,计执为生安乐之因,所以只是由颠倒慧心贪爱女人而已。
  (丑)二 破计女身总体美丽分四:一、总破贪爱女人身;二、破贪爱显形色;三、是故不应贪爱女人身;四、呵责赞叹女人的士夫。
  (寅)一 总破贪爱女人身
  颂曰:汝见屎尿等,一一为不净,
     于彼合集身,如何生悦意。
     由精血混合,不净种子生,
     知是不净身,于此何生贪。
     由彼不净聚,湿皮所缠裹,
     若与彼同卧,如同不净眠。
  汝自己若已见女人的屎尿等,一一皆是不净,则于彼不净合集之身,如何生悦意耶?其固与体性均极秽劣,因为都是由精血和合不净种子的精华而生。既然了知是不净身,于此由何而生贪爱耶?由于不净蕴聚,是彼不净润湿皮肤之所缠裹,若谁与彼女人同卧,则如同与不净之粪秽共眠。
  (寅)二 破贪爱显形色分三:一、总破贪爱女人的颜色和形相;二、破贪爱美色;三、思惟自身亦同女人身不净。
  (卯)一 总破贪爱女人的颜色和形相
  颂曰:身色好及丑,年老或青春,
     女身皆不净,汝从何生贪。
  女人的身色好与丑,老年或青春,若女人的身色一切皆是不净,那么,汝从何处生贪爱耶?因为没有贪爱的所依故。
  (卯)二 破贪爱美色分二:一、不应贪著;二、应当呵厌。
  (辰)一 不应贪著
  颂曰:粪团虽色美,极新及形好,
     于彼不应贪,女色亦如是。
     内腐外皮裹,此腐臭尸体,
     所现极丑恶,如何未曾见。
     皮非如粪秽,是如衣云者,
     犹如粪堆皮,如何能令净。
  譬如不净粪团,虽是颜色精美,极其鲜艳,形象美好,然对于彼不宜贪著,对于女人之身色亦是如是,永远也不应贪著。内中腐朽,外由皮肤缠裹,如此腐朽之尸体,其本质不净,所现一切极为丑恶,如何不见耶?此皮也是不净,非如褐色衣服,能反复浣洗,由于皮的本质是不净故。犹如所弃粪堆之皮,如何能令清净耶?如不净粪秽,不能令净。
  (辰)二 应当呵厌
  颂曰:粪秽所满瓶,外饰亦应厌,
     身是不净体,粪满何不厌。
     若汝厌粪秽,香鬘及饮食,
     本净令成秽,此身何不厌。
  譬如以粪便充满瓶子,外虽华丽,亦应呵厌,身是不净之体,粪秽充满,由何不应呵厌耶?应当厌弃,不应贪著。设若汝厌恶所弃粪秽,那么,能将香鬘和饮食等本来清净之物,亦令成不净的此身,何故不应呵厌耶?应当呵厌,不应赞美。
  (卯)三 思惟自身亦同女人身不净
  颂曰:如于自或他,粪秽起厌恶,
     自他不净身,云何不厌恶?
     如女身不净,汝自身亦然。
  譬如对自己或他人等所弃的粪秽生起厌恶,如是对自他不净之身躯,云何不厌恶耶?完全无有区别故。
  (寅)三 是故不应贪爱女人身
  颂曰:故于内外体,非应离贪耶?
     九孔流不净,自虽常浣濯。
     不知身不净,对汝说何益?
  教授云:由于身是不净,故于内外体——自他身,岂非应离贪欲耶?九孔常流不净,自己虽是日夜恒常浣洗,若不了知身是不净,大王!对汝说修不净的方便,有何益处耶?所以应当了知不净。
  (寅)四 呵责赞叹女人的士夫
  颂曰:诸于不净身,装饰作赞颂,
     奇哉谬且愚,奇哉士所耻。
     无知暗所蔽,众生多如此,
     为欲事兴诤,如众犬争粪。
  诸于此不净女人身起贪爱者,即特别装饰而作诗歌赞颂,如说:犹如莲花、明月和优昙钵罗花等辞。奇哉呵!骄傲的无惭者;奇哉呵!愚昧无知的等起者;奇哉呵!智者善士则为羞耻。由于无知暗昧覆蔽的众生,多半是如此,为了贪爱女人之欲事,师徒及亲友知识等之间便兴起斗诤,犹如众犬争粪。
  (丑)三 破贪爱女人是乐之因
  颂曰:搔痒生乐受,无痒更安乐,
     如是世欲乐,无欲更安乐。
  癞者搔痒,似乎稍微生点乐受,但是,若以搔痒的乐与无痒的乐相比,还是无痒更安乐。如是有些追求世间五欲尘者,受用五欲时,似乎快乐,但是,若与无欲相比,还是无欲更安乐,所以应当励力远离贪欲。
  (子)三 修不净的果
  颂曰:汝若如是观,虽未成离欲,
     然由欲渐薄,于女不起贪。
  设若如是观察身是不净之体,汝最初虽然未成就离欲,然而由于修此观法,欲贪则渐趣微薄,从而对于女人则不起贪爱了。

zk  2001.7.13 23:42:46    

(1162-4)  显示次数:3314(2736+578)     查看zk的所有文章 给zk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 主题索引
可加持楞言咒心.(内空)

善财  2001.7.13 23:47:31    QQ:46022035  

(1162-5)  显示次数:3464(2890+574)     查看善财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6 主题索引
层次
理论

穷诸玄辨,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在听  2001.7.14 10:06:07    QQ:6346030  

(1162-6)  显示次数:3272(2736+536)     查看在听的所有文章 给在听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7 主题索引
烦扰深重时最好不要修观想,宜修诵念。(内空)

穷诸玄辨,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在听  2001.7.14 10:09:48    QQ:6346030  

(1162-7)  显示次数:3448(2898+550)     查看在听的所有文章 给在听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7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8 主题索引
我们都有深重的淫欲。(内空)

country road,

fyhcy  2001.7.14 10:54:33    来自:辽宁  QQ:6961673  

(1162-8)  显示次数:2699(2143+556)     查看fyhcy的所有文章 给fyhcy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8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9 主题索引
无为!
无不为。

发布于:2001.7.14 11:05:06    修改于:2001.7.14 11:14:54  
混沌  2001.7.14 11:05:06    

(1162-9)  显示次数:2657(2141+516)     查看混沌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9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2 主题索引
仅供参考
我觉得您现在不宜修观,不如念诵佛号或观音圣号或大明咒都可以,
具体可以这样试试,先调整好呼吸,然后开始念诵,开始一段时期,口中可以(最好)念出声,慢慢的,由出声变为默念,只动舌头不出声,渐渐的,连舌头都不动了,却依旧在念诵,而且可以用耳朵听到自己心里的念诵声。
先这样试试吧。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门外居士  2001.7.14 13:56:52    QQ:46244269  

(1162-12)  显示次数:2783(2156+627)     查看门外居士的所有文章 给门外居士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门外居士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3 主题索引
学兄莫着急,可以多在事(行)上下些功夫。
小乘法中有很多针对众生习气很实际也很有效的事修方法,比如四念住。
仁兄试过么?习气如贼,杀贼需有点毅力,坚持不懈如法修行,但不必
去压服它,但如磨垢日久渐渐磨了去,而不是暂时把它包起来。
人的习气多少也是日久熏出来,如经常喝酒的人慢慢地就养成蚀酒的习气。
经常动脑筋的人,思维就比较敏锐。一个人日常和什么东西接触得多,那么
他的大脑里就常常充满着和那个东西相关的概念,熏久了,“习气”就出来了。
就象如果屋子里常常点香,时间久了,即使不点香,也有一股淡淡的香气。
人的习气的形成就是这个道理,用处各各不同,但道理是一样。

佛法是专门对治众生各种习气,除了戒以外,其中一个很有力办法就是:熏。
说来都是自家人阿,习气也是熏出来的。不过现在倒过来,过去不好的熏,
熏出不善的,现在善法熏,熏出善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也。

学兄返观自己是不是在佛法修学上还做得不够。

假如您常常看经书,心中充满的是佛经佛句,吃饭穿衣,待人接物,
经文字句都会不期然地冒出来,乃至举目抬足,皆是佛法,一花一木皆结陀罗
尼印,入甚深三昧。是问,若心行至此,贼从何起,习气如何有空隙得力?

若您常持佛号,心中充满的是佛像佛号,吃饭穿衣,待人接物,
佛号佛像都会不期然地冒出来,乃至举目抬足,皆是佛号,一花一木皆念佛号
常念诸佛,若心行至此,贼从何起,习气如何有空隙得力?

......

如此渐渐熏习,再臭的也能被熏香,臭的不知什么时候消失了,香的也不知
什么时候多起来了。

gentleLion  2001.7.14 17:48:34    

(1162-13)  显示次数:2771(2163+608)     查看gentleLion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4 主题索引
俺找到了这个。
四 念 处


  在佛教中,一般解脱道的修行方法有三十七道品。在三十七道品中,最重要
的有四念处与八正道。

  四念处是指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又称为四念处观。为什么把它称为四念处
观呢?因为它并不纯粹在于修定,而是以智慧用四种法观察四念处来破除四种颠
倒,故称为四念处观。

  四颠倒:因为我们先执著有我,故进一步执著我是常的、乐的、净的,在佛
法中称为颠倒想。世间人有四种不正确的知见,称为四颠倒,它们是:常、乐、
我、净。

  四法: 四念处: 四种念:  四颠倒:
  不净--身念处--观身不净--净:执著身心是干净的。
  苦 --受念处--观受是苦--乐:执著世间有快乐。
  无常--心念处--观心无常--常:执著世间有一个永恒的我。
  无我--法念处--观法无我--我:执著有一个我。

  四念处是在身、受、心、法这四个处所,以不净、苦、无常、无我四法的正
念,而生起智慧的观察,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达
到破除我们执著的净、乐、常、我四个颠倒。破除四颠倒后,我们就不会有贪爱
与忧愁,众生之所以有种种忧愁,有各种贪瞋痴,就是执著常、乐、我、净。


四念处观行的修法:

一、身念处:

  行时知行,住时知住,坐时知坐,卧时知卧,心中了了分明。既是说在日常
生活中,修行者对于行、住、坐、卧,一举一动,内心对这些行动,要了了分
明。

  我们凡夫俗子,心念粗,行时不知行,坐时不知坐,打个比方说:刚才站起
来时,你哪一只脚先走?刚才你走进庙宇时,哪一只脚先踏进来,你知道吗?在
修身念处时,我们要知道身体在做些什么?我们的心念很微细,不容易观察到,
而这四念处中,身体的行动最粗,最容易感受到。修身念处时,不作任何事物,
每天从行、住、坐、卧中去观察。经过一段时日,对于自己行住坐卧的身体行动
就会很清楚,了了分明。

  接下来对于自己在看东西,吃饭,穿衣等动作,要保持一心。所谓的一心就
是刚才我的心想这样,现在我的心也是这样。修身念处的人要一心的观察身体的
行为。不只是这样,他更应该坐禅。坐禅时身体不动,呼吸是最粗的动作,最容
易观察到它。我们观察呼出吸入的气息,它的长短,是呼出的气息长,还是吸入
的气息长?是呼出的气息短,还是吸入的气息短?它们是冷或是暖的等等,都要
用心觉察它。我们更要观察气息入体内,出来有进去,对呼吸要了了觉知。观
行、住、坐、卧及出入息,并没有观身不净。四念处中身念处是观身不净,因为
众生执著其身是干净的,我们对于自身有爱染心,执著它;不只是如此,我们对
于他人之身,也有爱染与执著,故有淫欲之念,故应修四念处中的观身不净来破
除之。

  修学观身不净应从内身观察起,从头顶到脚跟,观察我们的皮、骨、肉、毛
发等,这一切没有一样是干净的;九孔常流出唾、涕、大小便等都是不干净的,
所以我们要天天冲凉。冲凉后就以为它干净,然后对它起爱执,越看越干净。如
果我们能深一层的去观察:皮肤有污垢,皮肤内的血肉是腥臭的,肮脏的;肉内
的骨头是没什么好看的。如果你要看的话,可以到市场看肉摊上的猪肉、牛肉、
羊肉,它们和我们是没什么两样的,我们身体皮肤内的包装就是这么一回事,但
是我们从未想过,天天冲凉,频频照镜子,认为很满意,这就是我们执著身体是
干净的。

  坐禅使心安定下来后,用心观察自身的皮肤、血肉、骨骼……至于身内的大
小肠里消化过的食物,都是污秽、肮脏的;我们的五脏六腑,没有一个是干净
的。如此观察,我们对身体的爱执就会消除,就不会认为自己的皮肤是滑嫩的,
身体是漂亮的,头发是乌黑美丽的等等。

  此外是观外身--他人的不净,这要从观死尸中去破除对他人身体的贪爱与
执著。观死尸(九想观):从一个人死后,观察他到变成骨灰的过程:

  先从人死(死想)后,尸体会膨胀(胀想);不久变成红一块,白一块,青
一块(青瘀想);慢慢的尸体生脓(脓烂想),会变坏、腐烂(坏想);尸体上
流出的血散布在这里那里,一团血涂(血涂想);到了一个时候,有鸟、虫来啄
吃(虫啖);尸体就会被撕破而不成人形,只剩下筋骨,更进一步,连血涂都没
有了,只剩下一副骨头(骨锁想);尸体暴露在旷野中久了,筋肉与骨头都分
散,后来骨头变成象从海中拾起来的螺一样白。经过长年累月的风吹雨打太阳
晒,骨头变成碎开来的枯骨(散想),乃至最后变成尘土,与土壤混合在一起。

  相信大家都知道,人死后最终是这样的,有人说那儿有一只老虎,我不走过
去,它绝不会咬死我;但人生下来就是在等死,你我都无可奈何的一步步走向死
亡之路,丝毫没有选择的馀地。佛陀说众生的分段生死是即可悲又可怜的事,由
不得我们做主,死后身子变坏,剩下白骨一堆,最后与尘土同住!

  修学四念处中的观身不净,是以观察死尸,以达到认清楚世间的真相。这个
真相是:我们的身体是由皮肤、毛发、爪甲、血肉、骨骼,五脏六腑组成的,没
有一样是干净的,最终是会变坏的,是不值得我们贪爱与执著的,身念处就是要
如此这般的观察。

二、受念处:

  受念处是观察六根与外境接触时身心所产生的感受。它可分为身受:苦、
乐、舍受;心受:忧与喜受,共五种。

  身念处中的身体我们可以看到,但很多人对受念处中的感受是不知不觉的。
这个受不止是感受到现在是快乐或是苦恼,还要感受到不苦不乐的情形。比如风
吹来,皮肤感受到凉爽;坐在那儿脚痒,感受到哪一部分痒,痒就是苦受。又比
如喜欢拍照的人,在拍照时闪光灯照到眼睛,强烈的灯光使眼睛受苦--身苦,
但他喜欢拍照--心喜。

  对于受我们要去知道它,觉察它。如果一个人对于观察身体还不清楚,他观
这个受一定没办法完成。我们必须对于身体的行、住、坐、卧的行为很清楚之
后,才进一步观察身心的感受,我们必须要知道这个感受是从六根而来,如风吹
来身体感受之;听到声音是从耳根感受到。如人坐禅时,听到公鸡啼,耳根感受
到,如果当时观察到那只是耳根感受到刺激,就完了,是身受苦,心是不苦不乐
受。若他想:“真是岂有此理,我坐禅,你来吵我。”那他就生起贪瞋痴,心在
受苦了。

  又比如有很大的炮声,耳朵受到刺激,受不了,耳根受苦;有些声音,好像
人声,耳根听惯了,听了很舒服,那就是乐受;反之噪声使我们耳朵与心受苦;
有时寂静无声,那我们的耳朵就没有感受了。此受会生起,当然也会消失,所以
当我们观察受的生起时,要知道它是从耳朵或眼睛来,它怎样的灭掉,都要知
道。接下来我们要保持一心住在受念处,一心观察它,慢慢地就会发觉有受皆
苦,因为受源源不绝而来,我们身不由己,不能做主的缘故。当我们可以很细微
的观察受后,就可以继续观察心。

三、心念处:

  当我们感受到外境时,心在作用,这个知觉的心,我们要知道;但是我们往
往会在知觉的心上加入贪、瞋、痴等种种烦恼,我们也要觉知;乃至这个心念是
否专注在禅定或散乱等,我们也都要念念觉知这个心识所在之处。

  比如在静坐时,突然听到声音,耳识在作用,耳朵在感受。我们要观察到心
在耳朵作用,然后又跑到头脑中想,我们要觉知它。这样的慢慢观察就会发现:
原来我们的心念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中跑来跑去,很快地生灭。
佛陀说世间上生灭最神速的是我们的心念,最容易观察到无常,所以在四念处中
佛陀教导我们观心无常!

四、法念处:

  法念处主要的是指法尘。法尘是:心中念一、二、三、四……。心中的念就
是法尘。当念“一”时,心知道念“一”,就是心识。念“一”时心识知道念
“一”;念“二”时心识知道念“二”,……。没念“四”时,心识不知道,还
没念“五”时,心识不知道。念“一”时,心识就生灭一下,念“二”时,心识
就生灭一下,所以我们的心识念念在那儿生灭而觉知。古代开悟的禅师说:“念
念不相到。”意思既是说:我们的前心念与后心念毫不相干,互不相到。而每一
念的法尘组成凡夫所以为的心,其实它不是心,那是法尘。我们的法尘有很多,
每每想东想西,想要骂人的心想等等,都属于法尘。

  在这些法尘中,心念处最先要观察的是五盖。五盖是贪、瞋、睡眠、掉悔及
疑。因为一个人要修定、修慧,这五盖会掩盖住他,使他没有定力,没有智慧,
故观法念处时,要观察我们是否有此五盖的烦恼?它是从何来?从何灭?它生灭
的原因?我们应如何使它不生?假使我们用心观察,慢慢的就能掌握消除五盖的
方法,它就会消除掉,那我们就不会再怀疑佛法,对它深信不疑了。

  观察五盖后,接下来是观察五蕴。我们身心的一切活动都包含在五蕴当中。
法念处不止指法尘,它还包括一切法。五蕴包含一切有为的生灭法,世间的一切
法没有一样不在生灭,所以观察法尘时是要观察它的生灭,从中发现一些事实。

  在观法念处时,除了观察五蕴外,还要观察另一些法,那就是六根与六尘。
六根与六尘接触后会产生什么后果?我们都要了了分明。比如在静坐时,心念集
中在耳朵,我们就去听声音,要觉知这个过程。过一会儿,我们的心念又去观察
景物,对于这些心念转移的过程,我们要知道,更要了了分明。我们要注意六根
与六尘为我们产生了一种结缚,既是我们的烦恼从六根与六尘中源源不断的生
起;十二因缘中说明,如果一个人没有六根,他就没有“受”,所以我们的“
受”时从六根而来。观察这个受后,接着观察心,再观察受的来源是从六根与六
尘接触而来,我们要了了分明这个受的生起。一旦你看到它的生起、再灭掉,那
么我们的贪瞋痴很快就会消灭。为什么这么讲呢?打个比喻:以声音来说,有人
骂你一句“他妈的”粗话,你闹起烦恼,骂人、打人、与人过意不去等,如果你
当时很冷静,以智慧观察,听后就会发现:因为我的耳朵与声音接触后,就产生
“他”、“妈”、“的”这些声音的分别心。你也会发现原来外面有声音,你里
面有耳根,它们接触后生起受,生起心识;然后你就会发现到,原来是法尘这个
罪魁祸首添加一些烦恼进去,使你做出反应或反击。当你发现到这一点时,你就
懂得如何放下,使它不再生起来。我们凡夫听声音后,闹起烦恼来,就只会怪外
面的人,绝不会怪自己内心有这个烦恼。

  如果有人说:“You are stupid”对听不懂这句话的人来说,那只不过是个
声音罢了,但是听的懂的人的法尘中就有“Stupid”的意义存在,他的耳朵与声
音接触后,感觉到这个语言,法尘中生起分别、然后比较,那他的烦恼就来了。
他不责怪自己过去业中有这些“废物”,就只会责怪别人骂他“Stupid”。如果
一个人观察法念处中的六根与六尘,到了了分明时,就知道烦恼从何处来?烦恼
如何灭?他就懂得如何放下烦恼,使它不生起。

  修学法念处进一步要观察一切法是生灭无常,我们不能做主,不自在;不自
在故是苦、无我。我们凡夫深深的执著这一念一念会想的心就是我,但佛法中却
说它只不过是法尘罢了,所以我们要观法无我。法尘与外境的色尘是同样一回
事,只是不同东西,同样的作用,而我们把色尘当成外在的身体与世界,法尘当
成是我,所以佛陀要我们观法无我,而且要观一切法都无我。法尘是内在的,但
这法念处不止是指法尘,它还包括五蕴及世间的一切,里面都没有一个我。

  四念处要完成的观行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虽然
如此,但是在做观行的过程,并不是永远去观想不净、无常、观苦、观无我,而
是要把我们的心念、行为、举动等觉察到了了分明。

五、总相念处:

  四念处除了这四个不同的观行外,还有一个总相念处,既是在这四念处中观
一切有为法皆是无常、苦、无我以及空性。既是:身念处是无常、苦、无我;受
念处是无常、苦、无我;心念处是无常、苦、无我;法念处是无常、苦、无我。
无常、苦、无我在大乘佛法中以一句话来总括它,既是所谓的“性空”。一切法
都无自性,既是空性,故要观空。

  《俱舍论》中说:“身受心法各别自性名为自相,叫做别相念处。”既是各
别的观察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称为别相念处。如果以法的总体来
看,一切有为法皆是无常,一切有漏的皆是苦,一切法皆是空性、无我性,这称
为一切法的共相。我们可以一切法的共相来观察一切法,乃至以此法来观察四念
处,这样的观察称为总相念处。

六、修四念处的此第:

  根据《大智度论》以及南传经典《四念处经》(The 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 都教导我们应该从观察呼吸开始,然后才观身不净,因为我们的
心散乱,应先把心定在呼吸上,慢慢地使我们的心念微细后,才观察身体的不净。
在经论中说,如果我们以散乱的心来修观身不净,会得到反效果,结果是越观越
觉得可爱,因为我们凡夫一向来认为自己的身体好,别人的身体漂亮的缘故。

  观身后就观受、观心、最后观法,其原因是身体的行动最粗,接下来是感受,
再下来是心念。其实心念比法尘更微细,在这儿先观心,后观法,因为观心念无
常比较容易,观法无我难。这个观法无我,并非是叫我们想:“无我,无我。”
的这样想,而是观察法尘念念之中,哪一念是我?这样的观法无我比较难,反而
是关心念无常容易。

  中国佛教不大提倡这四念处的修法,只有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曾写一本《四念
处》,他是以大乘思想来讲解四念处的修行。自此以后,就没有人宣扬此修行方
法了,这是很可惜的!

  南传佛教很注重“四念处”的修行,尤其是在缅甸,他们有一套修行的方法
及步骤,修禅者要学习那套方法后,才被认为有资格做导师,教导其他的人修学。

  缅甸禅师教导四念处的方法及步骤:

  首先修行者要放下一切事物,住在庙宇中,然后跟随一位有资格的导师学习。
每天起来,坐禅与经行。所谓经行是保持一心前后来回走。修行四念处者每天少
做事,只是坐禅与经行,为什么要这样呢?那时因为静坐久了容易产生昏沉,同
时久坐会生病,所以采取坐、走,坐、走的方式。导师会安排静坐半小时,经行
半小时或静坐一小时,经行一小时的功课,有些甚至经行两小时,在经行时观察
身体的一举一动,念念要分明;要知道何脚先起,然后踏在地上,甚至于踏到地
上的情形,也要知道。开始经行时心念粗,就要用心念左右,左右地训练,慢慢
地对身体走路行为很清楚,到心念微细时,就不要念,只要保持知道就好了。

  接下来他要知道是脚走了他的心知道,或是他的心叫脚走,他也要发现到:
是心叫脚提起,脚踏到地,心才感觉到;他要发觉到这两个过程。走到尽头的时
候,谁叫他转弯回来;他站着也要知道,他要对这些心念了了分明。这样经行的
结果,他的心会慢慢定下来,观察力会越来越敏锐。他静坐时要观察呼吸,肚子
的膨胀与收缩,呼吸的出入等。在静坐的过程中,发生任何事情,他都要知道。

  每天晚上导师会个别与修行者对话,问今天做什么修行?有何感受?导师就
会慈悲教导,纠正错误,有些严格的导师在与修行者做个别对话时,不允许别人
听,因为有些修行者听后会模仿别人的修学。比如某些修行者在修学的过程中,
发现到在左右,左右走时,心念在控制他的脚,那他与导师对话时被另一个人听
到,当那个人被导师问时,也给予同个答案,他没有发现到,也没有感受到,只
是学来的,这对他完全没有好处。

  导师与修禅者做一对一的对话,考问后,知道个别修行者的程度,就会逐步
教导,不能做三级跳,避免在修禅的过程中产生偏差。这与中国禅宗祖师的教导
相似。每晚禅师与禅和子(修禅者)有小参,那就是祖师以对答方式来考问参禅
者。

  四念处是一个很重要的修行方法,因为我们凡夫有常、乐、我、净四颠倒。
没修学四念处的人,根本不知道有这四个颠倒,既使是念佛,常、乐、我、净依
然存在,但是修行四念处就容易破除它。烦恼少,智慧生,那就容易解脱生死,
所以它是修解脱道者的良药。

  佛陀在他的遗言中指示比丘应当依止四念处修行。依据经典中说,认真修学
四念处的人,快者七天,慢者七年方可证悟初果。经典中又说:四念处是能使众
生清净,克制一切烦恼和悲哀、祛除痛苦和忧愁,而走上正道、觉悟涅盘的唯一
之道。

  有关四念处修行的经典有《四念处经》,它是被编入《增一阿含经》中。南
传经典中有印成巴利文的单行本,我们也可以在《原始佛典选译》中找到这部
经。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第四十八卷中特别提到关于四念处的修学方法,而
且强调修菩萨道者也应该修学四念处。

**********************************************************************
【录自:吉祥的主页】

country road,

fyhcy  2001.7.18 16:19:48    来自:辽宁  QQ:6961673  

(1162-14)  显示次数:2757(2179+578)     查看fyhcy的所有文章 给fyhcy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5 主题索引
《念处经》!!!!
念处经
录自《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四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拘楼瘦在剑磨瑟昙构楼都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

一道净众生,度忧畏、灭苦恼、断啼哭、得正法,谓四念处。若有过去诸如来无

所著、等正觉,悉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

尽之觉。若有未来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悉断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

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我今现在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我亦断盖心秽慧

赢,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

  “云何为四?观身如身念处,如是观觉、心、法,如法念处。

  “云何观身如身念处?比丘者行则知行、住则知住、坐则知坐、卧则知卧、

眠则知眠、痦则知寤、眠寐则知眠寐。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

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仰,仪容痒序,善

著僧伽梨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

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生恶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断灭止。犹木工师木

工弟子,彼持墨绳用拼于木,则以利斧斫治令直。如是比丘生恶不善念,以善法

念治断灭止。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

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齿齿相著舌逼上腭,以心治心治断灭止,犹二

力士捉一羸人,处处捉旋自在打锻。如是比丘齿齿相著舌逼上腭,以心治心治断

灭止。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

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

长即知入息长,出息长即知出息长,人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觉

一切身息入,觉一切身息出。觉止身行息入,觉止口行息出。如是比丘观内身如

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离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离生

喜乐无处不遍。犹工浴人器盛澡豆,水和成团水渍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如

是比丘离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离生喜乐无处不遍。如是比丘观内

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定生喜乐溃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定生喜

乐无处不遍,犹如山泉清净不浊,充满流溢,四方水来无缘得入,即被泉底水自

涌出,流溢于外渍山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如是比丘定生喜乐,渍身润泽普

遍充满,于此身中定生喜乐无处不遍。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

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无喜生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无喜

生乐无处不遍。犹青莲华红赤白莲水生水长在于水底,彼根茎华叶悉渍润泽,普

遍充满无处不周。如是比丘无喜生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无喜生乐无

处不遍。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

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意解遍满成就游,于此身

中以清净心无处不遍。犹有一人被七肘衣或八肘衣,从头至足于其身体无处不覆。

如是比丘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无处不遍。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

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

念光明想,善受善持,善忆所念。如前后亦然,如后前亦然,如昼夜亦然,如夜

昼亦然,如下上亦然,如上下亦然。如是不颠倒,心无有缠,修光明心,心终不

为暗之所覆。如是比丘现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

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善受观相,善忆所念,如有人坐观卧人,卧

观坐人,如是比丘善受观相,善忆所念。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

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此身随时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

满,我此身中有发毛爪齿、粗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

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痰小便。犹如器盛若干种子,有目之士

悉见分明,谓稻粟种蔓菁芥子。如是比丘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

不净充满,我此身中有发毛爪齿、粗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

脾胃抟粪、脑及脑报、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痰小便。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

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观身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

界识界。犹如屠儿杀牛剥皮布于地上分作六段。如是比丘观身诸界,我此身中地

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

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现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观彼死尸或一二日至六七日,乌鸱所啄豺狼所

食,火烧埋地悉腐烂坏。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

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

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骸骨青色、烂腐余半、骨琐在地。

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

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离皮肉血、唯筋相连。见已自比,

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存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

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骨节解散散在诸方,足骨、膞

骨、髀骨、髋甲、脊骨、肩骨、颈骨、骷髅骨,各在异处。见已自比,今我此身

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

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骨白如螺青犹鸽色,赤若血涂腐

坏碎末。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

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若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身如身者,是谓观身如身念处。

  “云何观觉如觉念处?比丘者觉乐觉时便知觉乐觉,觉苦觉时便知觉苦觉。

觉不苦不乐觉时,便知觉不苦不乐觉。觉乐身苦身不苦不乐身,乐心苦心不苦不

乐心。乐食苦食不苦不乐食,乐无食苦无食不苦不乐无食。乐欲苦欲不苦不乐欲,

乐无欲苦无欲觉不苦不乐无欲觉时,便知觉不苦不乐无欲觉。如是比丘观内觉如

觉,观外觉如觉,立念在觉,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觉如觉。

  “若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觉如觉者,是谓观觉如觉念处。

  “云何观心如心念处?比丘者,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无欲心知无欲心如真。

有恚无恚,有疯无痴,有秽污无秽污,有合有散,有下有高,有小有大,修不修,

定不定。有不解脱心知不解脱心如真,有解脱心知解脱心如真。如是比丘观内心

如心,观外心如心,立念在心,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心如心。

  “若有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心如心者,是谓观心如心念处。

  “云何观法如法念处?眼缘色生内结,比丘者内实有结知内有结如真,内实

无结知内无结如真。若未生内结而生生知如真,若已生内结灭不复生者知如真。

如是耳鼻舌身意,缘法生内结。比丘者内实有结知内有结如真,内实无结知内无

结如真。若未生内结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内结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观

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

谓内六处。

  “复次比丘观法如法,比丘者内实有欲知有欲如真,内实无欲知无欲如真。

若未生欲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欲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嗔恚睡眠调悔。内实

有疑知有疑如真,内实无疑知无疑如真。若未生疑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疑亦不

复生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

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五盖也。

  “复次比丘观法如法,比丘者内实有念觉支知有念觉支如真,内实无念觉支

知无念觉支如真。若未生念觉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念觉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

转修增广者知如真。如是法精进喜息定。比丘者内实有舍觉支知有舍觉支如真,

内实无舍觉支知无舍觉支如真。若未生舍觉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舍觉支,便

住不忘而不衰退,转修增广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

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七党支。

  “若有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法如法者,是谓观法如法念处。

  “若有比丘、比丘尼,七年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心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

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置七年,六五四三二一年,皆有比丘、比丘尼,七月立心

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置七月,六五

四三二一月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日七夜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心得二果,或现

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置七日七夜六五四三二,置一日一夜,若有比丘、

比丘尼,少少须臾顷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朝行如是暮心得升进,暮行如是朝心

得升进。”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印松1999年2月录入)

 

country road,

fyhcy  2001.7.19 7:23:49    来自:辽宁  QQ:6961673  

(1162-15)  显示次数:3352(2752+600)     查看fyhcy的所有文章 给fyhcy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5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6 主题索引
白话《大念住经》
《大念住经》目录
1.导言
2.观身念住
  A、观呼吸
  B、观姿势
  C、时时彻知无常
  D、思惟不净
  E、思惟四大
  F、观墓园九相
3.观受念住
4.观心念住
5.观法念住
  A.观五盖
  B.观五取蕴
  C.观内外六处
  D.观七菩提分
  E、观四圣谛
6.修四念住的结果

---------------------------------------

《大念住经》 

(1)我是这样听说的:
(2)有一次,世尊在拘楼国剑磨瑟达磨城中,与拘楼人在一起。当时,世尊对比
丘们说:比丘们!
比丘们回答:世尊!

世尊接著说了以下的开示:

1.导言

(3)比丘们!只有一条道路可以使众生清净、克服愁叹、灭除苦忧、实践真理、
体证涅盘,这条道路就是四念住。

(4)是哪四个念住呢?

比丘们!比丘就身体观察身体,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
的贪嗔;就感受观察感受,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
嗔;就心观察心,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就诸
法观察诸法,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

2.观身念住

A、观呼吸

(5)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呢?

比丘们!比丘到森林中,或到树下,或到隐僻无人之处,盘腿而坐,端正身
体,把注意力放在嘴巴周围的区域,保持觉知,觉知呼吸时气息的出入情况。
入息长时,他清楚了知:「我入息长」;入息短时,他清楚了知:「我入息
短」;出息长时,他清楚了知:「我出息长」;出息短时,他清楚了知:「我
出息短。」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感受全身,而入息」;他如此训练自己:
「我当感受全身,而出息」;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寂止身体的行动,而入
息」;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寂止身体的行动,而出息。」

(6)比丘们!就像技术熟练的木匠或他的徒弟,当他锯木作一次长拉锯的时候,
清楚了知:「我作了一次长拉锯」;当作一次短的拉锯时,他清楚了知:「我
作了一次短拉锯。」

比丘们!就像这样,比丘入息长时,他清楚了知:「我入息长」;入息短时,
他清楚了知:「我入息短」;出息长时,他清楚了知:「我出息长」;出息短
时,他清楚了知:「我出息短。」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感受全身,而入
息」;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感受全身,而出息」;他如此训练自己:「我
当寂止身体的行动,而入息」;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寂止身体的行动,而
出息。」

(7)於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
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
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
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B、观姿势

(8a)又,比丘们!比丘在走路时,他清楚了知:「我正在走路」;在站立时,
他清楚了知:「我正站立著」;在坐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坐著」;在躺
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躺著。」无论何种姿势,他都清楚了知。

(8b)於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
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
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
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C、时时彻知无常

(9a)又,比丘们!当比丘来回行走时,时时彻知无常;当他看著正前方或侧面
时,时时彻知无常;当他弯下身体或伸展身体时,时时彻知无常;当他搭衣持
钵时,时时彻知无常;当他在吃、喝、咀嚼或尝味时,时时彻知无常;当他大
小便利时,时时彻知无常;当他行走、站立、坐卧、醒觉、说话或沈默时,时
时彻知无常。

(9b)於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
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
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
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D、思惟不净

(10)又,比丘们!比丘仔细思考这身体,自脚底而上,自头发而下,皮肤所覆
盖的都是充满种种不净,他这麽想:「在这身体中,有头发肤毛,指甲牙齿,皮
肤肌肉,筋腱骨髓,肾心肝脏,肋膜脾脏,肺肠肠膜,胃脏粪便,胆汁痰脓,
血汗脂肪,眼泪淋巴,口水鼻涕,滑液尿水。」

(11)就好像有一只两个口的粮食袋,里面装满各种的豆谷,诸如:稻米、糙
米、绿豆、豌豆、芝麻、白米;而且就如同有位能分辨这些豆谷的人,当他打
开这只袋子时,他可以看到里面所装的东西,告诉人说:「这是稻米、这是糙
米、这是绿豆、这是豌豆、这是芝麻、这是白米。」

(12a)比丘们!相同地,比丘仔细思考这身体,自脚底而上,自头发而下,皮肤
所覆盖的都是充满种种不净,他这麽想:「在这身体中,有头发肤毛,指甲牙
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髓,肾心肝脏,肋膜脾脏,肺肠肠膜,胃脏粪便,胆汁
痰脓,血汗脂肪,眼泪淋巴,口水鼻涕,滑液尿水。」

(12b)於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
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
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
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E.思惟四大

(13)又,比丘们!比丘仔细思考这身体,不论置身何处或何种姿势,依身体组
成要素的特性,他这麽想:「在此身中,有地大、水大、火大及风大。」

(14a)比丘们!这就像技术熟练的屠夫,或屠夫的学徒,杀了一条牛并将它分解
成块後,他们坐在十字路口。比丘们!相同地,比丘仔细思考这身体,不论置
身何处或何种姿势,依身体的组成要素,他这麽想:「在此身中,有地大、水
大、火大及风大。」

(14b)於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同时就身体内
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
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
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F.观墓园九相

(15a)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这尸体已死一
日、二日或三日,变成肿胀、瘀黑且溃烂,他对自己的身体这麽想:「确实如
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15b)於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
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
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
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16a)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这尸体被乌鸦、
秃鹰、猎鹰、苍鹭所啄食或被野狗、老虎、豹、胡狼所咬或被其他种种生物所
食时,他对自己的身体这麽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
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16b)於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
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
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
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17a)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只剩下骸骨、附
著在骨上的一些血肉、及连结骨骸的筋腱,他对自己的身体这麽想:「确实如
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17b)於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
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
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
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18a)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只剩下没有皮
肉、只有一块块血迹的骸骨,和连结骨骸的筋腱,他对自己的身体这麽想:
「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
果。」

(18b)於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
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
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
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19a)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只剩血肉不存的
骸骨,及连结骨骸的筋腱,他对自己的身体这麽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
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19b)於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
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
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
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20a)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只剩一堆骨节支
解的骨头,四散各处:这儿是手骨,那里是脚骨;这儿有踝骨,那里有膝骨;
这里有大腿骨,那里有骨盆骨;这是脊椎骨,那是肩胛骨;又有肩骨、颈骨、
下颚骨、牙齿及头盖骨,他对自己的身体这麽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
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20b)於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
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
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
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21a)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只剩下一堆泛白
如海螺壳的骨头,他对自己的身体这麽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
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21b)於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
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
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
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22a)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经过年馀、堆积
成堆的骨头,他对自己的身体这麽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
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22b)於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
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
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
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23a)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骨头腐蚀成粉,
他对自己的身体这麽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
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23b)於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
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
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
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3.观受念住

(24)比丘们!比丘如何就感受观察感受呢?

比丘们!比丘在经历快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快乐的感受。」

在经历痛苦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痛苦的感受。」

在经历不苦不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不苦不乐的感受。」

在他执著於快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执著於快乐的感受。」

没有执著於快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没有执著於快乐的感受。」

在执著於痛苦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执著於痛苦的感受。」

没有执著於痛苦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没有执著於痛苦的感受。」

当执著於不苦不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执著於不苦不乐的感受。」

没有执著於不苦不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没有执著於不苦不乐的感
受。」

(25)於是他於内部就感受观察感受,於外部就感受观察感受,同时於内部、外
部就感受观察感受。因此,他观察感受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感受当中
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感受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感受!」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
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感受观察感受。

4.观心念住

(26)又,比丘们!比丘如何就心观察心呢?

比丘们!当心有贪爱时,比丘清楚了知心有贪爱,当心没有贪爱时,清楚了知
心没有贪爱;当心有嗔恨时,清楚了知心有嗔恨,当心没有嗔恨时,清楚了知
心没有嗔恨;当心有愚痴时,清楚了知心有愚痴,当心没有愚痴时,清楚了知
心没有愚痴;当心收摄时,清楚了知心收摄,当心涣散时,清楚了知心涣散;
当心广大时,清楚了知心广大,当心不广大时,清楚了知心不广大;当心有上
时,清楚了知心有上,当心无上时,清楚了知心无上;当心专注时,清楚了知
心专注,当心不专注时,清楚了知心不专注;当心解脱时,清楚了知心解脱,
当心未解脱时,清楚了知心未解脱。

(27)於是他就内在的心观察心,就外在的心观察心,同时就内在、外在的心观
察心。因此,他观察心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心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
时观察心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心!」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
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心观察心。

5.观法念住

A.观五盖

(28)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呢?比丘们!比丘就诸法观察诸法,亦
即就五盖观察诸法。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如何就五盖观察
诸法呢?比丘们!当比丘生起贪欲时,他清楚了知:「我生起贪欲」;当比丘
不起贪欲时,他清楚了知:「我不起贪欲。」他清楚了知,未生的贪欲生起
了;他清楚了知,现在生起的贪欲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贪欲,
未来不再生起。

(29)当比丘生起嗔恚时,他清楚了知:「我生起嗔恚」;当比丘不起嗔恚时,
他清楚了知:「我不起嗔恚。」他清楚了知,未生的嗔恚生起了;他清楚了
知,现在生起的嗔恚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嗔恚,未来不再生
起。

(30)当比丘生起昏沈和睡眠时,他清楚了知:「我生起昏沈和睡眠」;当比丘
不起昏沈和睡眠时,他清楚了知:「我不起昏沈和睡眠。」他清楚了知,未生
的昏沈和睡眠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生起的昏沈和睡眠去除了;他清楚了
知,现在已去除的昏沈和睡眠,未来不再生起。

(31)当比丘生起掉举和後悔时,他清楚了知:「我生起掉举和後悔」;当比丘
掉举和後悔不起时,他清楚了知:「我不起掉举和後悔。」他清楚了知,未生
的掉举和後悔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生起的掉举和後悔去除了;他清楚了
知,现在已去除的掉举和後悔,未来不再生起。

(32)当比丘生起疑惑时,他清楚了知:「我生起疑惑」;当比丘不起疑惑时,
他清楚了知:「我不起疑惑。」他清楚了知,未生的疑惑生起了;他清楚了
知,现在生起的疑惑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疑惑,未来不再生
起。

(33)於是他就内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就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同时就内在、外
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因此,他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诸法不断灭去
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诸法!」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
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五盖观察诸法。

B.观五取蕴

(34)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呢?比丘们!比丘就诸法观察诸法,亦
即就五取蕴观察诸法。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如何就五取蕴
观察诸法呢?比丘们!比丘清楚了知:「这是色,这是色的生起,这是色的灭
去;这是受,这是受的生起,这是受的灭去;这是想,这是想的生起,这是想
的灭去;这是行,这是行的生起,这是行的灭去;这是识,这是识的生起,这
是识的灭去。」

(35)於是他就内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就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同时就内在、外
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因此,他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诸法不断灭去
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诸法!」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
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五取蕴观察诸法。

C.观内外六处

(36)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呢?比丘们!比丘就诸法观察诸法,亦
即就六内处和六外处观察诸法。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如何
就六内处和六外处观察诸法呢?比丘们!比丘清楚了知眼根,清楚了知色尘,
以及清楚了知依此二者所产生的束缚。他清楚了知,未生的束缚生起了;他清
楚了知,现在已生的束缚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束缚,未来不再
生起。

(37)比丘清楚了知耳根,清楚了知声尘,以及清楚了知依此二者所产生的束
缚。他清楚了知,未生的束缚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束缚去除了;
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束缚,未来不再生起。

(38)比丘清楚了知鼻根,清楚了知香尘,以及清楚了知依此二者所产生的束
缚。他清楚了知,未生的束缚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束缚去除了;
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束缚,未来不再生起。

(39)比丘清楚了知舌根,清楚了知味尘,以及清楚了知依此二者所产生的束
缚。他清楚了知,未生的束缚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束缚去除了;
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束缚,未来不再生起。

(40)比丘清楚了知身根,清楚了知触尘,以及清楚了知依此二者所产生的束
缚。他清楚了知,未生的束缚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束缚去除了;
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束缚,未来不再生起。

(41)比丘清楚了知意根,清楚了知法,以及清楚了知依此二者所产生的束缚。
他清楚了知,未生的束缚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束缚去除了;他清
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束缚,未来不再生起。

(42)於是他就内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就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同时就内在、外
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因此,他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诸法不断灭去
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诸法!」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
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六内处和六外处观察诸法。

D.观七菩提分

(43)又,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呢?比丘们!比丘就诸法观察诸
法,亦即就七菩提分观察诸法。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如何
就七菩提分观察诸法呢?比丘们!比丘有念菩提分时,他清楚了知:「我有念
菩提分」;当比丘没有念菩提分时,清楚了知:「我没有念菩提分。」他清楚
了知,未生的念菩提分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念菩提分,增长圆满
了。

(44)比丘有择法菩提分时,他清楚了知:「我有择法菩提分」;当比丘没有择
法菩提分时,清楚了知:「我没有择法菩提分。」他清楚了知,未生的择法菩
提分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择法菩提分,增长圆满了。

(45)比丘有精进菩提分时,他清楚了知:「我有精进菩提分」;当比丘没有精
进菩提分时,清楚了知:「我没有精进菩提分。」他清楚了知,未生的精进菩
提分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精进菩提分,增长圆满了。

(46)比丘有喜菩提分时,他清楚了知:「我有喜菩提分」;当比丘没有喜菩提
分时,清楚了知:「我没有喜菩提分。」他清楚了知,未生的喜菩提分生起
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喜菩提分,增长圆满了。

(47)比丘有轻安菩提分时,他清楚了知:「我有轻安菩提分」;当比丘没有轻
安菩提分时,清楚了知:「我没有轻安菩提分。」他清楚了知,未生的轻安菩
提分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轻安菩提分,增长圆满了。

(48)比丘有定菩提分时,他清楚了知:「我有定菩提分」;当比丘没有定菩提
分时,清楚了知:「我没有定菩提分。」他清楚了知,未生的定菩提分生起
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定菩提分,增长圆满了。

(49)比丘有行舍菩提分时,他清楚了知:「我有行舍菩提分」;当比丘没有行
舍菩提分时,清楚了知:「我没有行舍菩提分。」他清楚了知,未生的行舍菩
提分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行舍菩提分,增长圆满了。

(50)於是他就内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就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同时就内在、外
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因此,他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诸法不断灭去
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法!」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
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七菩提分观察诸法。

E、观四圣谛

(51)又,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呢?比丘们!比丘就诸法观察诸
法,亦即就四圣谛观察诸法。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如何就
四圣谛观察诸法呢?比丘们!比丘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苦」;他如实地清
楚了知:「这是苦之集」;他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苦之灭」;他如实地清
楚了知:「这是导致苦灭之道。」

苦圣谛的解释

(52)又,比丘们!什麽是苦圣谛呢?

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愁、叹、苦、忧、恼是苦,怨憎会是
苦,爱别离是苦,求不得是苦。总括地说,五取蕴就是苦。

(53)又,比丘们!什麽是生?如果有所谓的生,对一切众生而言,在各类的众
生中,他们的受生、形成、出生、显现诸蕴、获得内外处,比丘们!这就叫作
生。

(54)又,比丘们!什麽是老?如果有所谓的老,对一切众生而言,在各类的众
生中,他们的衰弱、老朽、牙齿脱落、头发灰白、皮肤松皱、寿命将尽、机能
退化,比丘们!这就是老。

(55)又,比丘们!什麽是死?如果有所谓的死,对一切众生而言,在各类的众
生中,他们的崩溃、散灭、命终、死亡、寿命结束、五蕴离析、身体弃舍、生
命灭绝,比丘们!这就是死。

(56)又,比丘们!什麽是愁?凡是有人不论何时,受到损失或不幸之事的影
响,生起这些痛苦的心态:忧愁、哀愁、愁苦、深忧及深愁这些痛苦的心态,
比丘们!这就是愁。

(57)又,比丘们!什麽是叹?凡是有人不论何时,受到损失或不幸之事的影
响,生起哭号、哭泣、叹息、以及哀号、哀叹的状态,比丘们!这就是叹。

(58)又,比丘们!什麽是苦?比丘们!由於身体的接触而生起身体上任何的苦
楚、不适、不愉快的感受,比丘们!这就是苦。

(59)又,比丘们!什麽是忧?比丘们!心理上任何的苦楚、不适或由心理接触而
生起任何痛苦、不愉快的感受,比丘们!这就是忧。

(60)又,比丘们!什麽是恼?凡是有人不论何时,受到损失或不幸之事的影
响,产生恼乱、苦恼、忧恼、燥恼这些心态,比丘们!这就是恼。

(61)又,比丘们!什麽是怨憎会苦?凡是有人不论何时、何处遇到不愉快、不
喜欢的色、声、香、味、触、法,或时时处处遇到不幸、伤害、困难、不安,
如果交往、相遇、接触、结合,比丘们!这就叫怨憎会苦。

(62)又,比丘们!什麽是爱别离苦?凡是有人不论何时、何处与所感兴趣、所
喜欢、所爱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尘境分离,对那些期望他幸运、富
裕、舒适或安全的人,如父母、兄弟姊妹、朋友同事、亲戚等,与他们分离,
不能相见、亲近、结合,比丘们,这就叫爱别离苦。

(63)又,比丘们!什麽是求不得苦?比丘们!对众生而言,他们是受生支配的
众生,生起这样的欲求:「但愿我们不受生的支配!但愿我们不再轮回转
生!」但这并不是只靠欲求就可得到的,这就是求不得苦。

(64)比丘们!什麽是求不得苦?比丘们!对众生而言,他们是受老支配的众
生,生起这样的欲求:「但愿我们不受老的支配!但愿我们不受老的支配!」但
这并不是只靠欲求就可得到的,这就是求不得苦。

(65)比丘们!什麽是求不得苦?比丘们!受病支配的众生,生起这样的欲求:
「但愿我们不受病的支配!但愿我们没有病苦!」但这并不是只靠欲求就可得
到的,这就是求不得苦。

(66)比丘们!什麽是求不得苦?比丘们!受死支配的众生,生起这样的欲求:
「但愿我们不受死的支配!但愿我们永远不死!」但这并不是只靠欲求就可得
到的,这就是求不得苦。

 

(67)比丘们!什麽是求不得苦?比丘们!受愁、叹、苦、忧、恼的支配的众
生,生起这样的欲求:「但愿我们不受愁、叹、苦、忧、恼的支配!但愿我们不
再愁、叹、苦、忧、恼!」但这并不是只靠欲求就可得到的,这就是求不得
苦。

(68)比丘们!什麽是「总括地说五取蕴就是苦」?色取蕴是苦、受取蕴是苦、
想取蕴是苦、行取蕴是苦、识取蕴是苦。比丘们!这就是「总括地说五取蕴就
是苦」。

比丘们!这就是苦圣谛。

苦集圣谛的解释

(69)又,比丘们!什麽是苦集圣谛呢?

它就是贪爱,就是造成不断轮回,为喜乐、欲求所束缚,以及任何情况都不忘
寻求快乐的欲望,也就是欲爱、有爱及无有爱。

比丘们!而这贪爱从哪里生起,又从何处建立?在身心世界,只要有诱人的、
令人喜悦的事物,就有贪爱的生起和建立。

(70) 而在身心世界,什麽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事物呢?在身心世界中,眼根
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
世界中,耳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
建立;在身心世界中,鼻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
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舌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
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身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
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意根是诱人
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71)在身心世界中,色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
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声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
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香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
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味尘是诱人的、
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触
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
心世界中,法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
处建立。

(72)在身心世界中,眼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
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耳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
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鼻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
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舌识是诱人的、
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身
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
心世界中,意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
处建立。

(73)在身心世界中,眼触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
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耳触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
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鼻触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
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舌触是诱人的、
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身
触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
心世界中,意触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
处建立。

(74)在身心世界中,从眼触所生的受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
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从耳触所生的受是诱人的、令人
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从鼻触
所生的受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
立;在身心世界中,从舌触所生的受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
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从身触所生的受是诱人的、令人
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从意触
所生的受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
立。

(75)在身心世界中,对色尘生起的想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
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对声尘生起的想是诱人的、令人
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对香尘
生起的想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
立;在身心世界中,对味尘生起的想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
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对触尘生起的想是诱人的、令人
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对法尘
生起的想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
立。

(76)在身心世界中,对色尘生起的行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
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对声尘生起的行是诱人的、令人
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对香尘
生起的行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
立;在身心世界中,对味尘生起的行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
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对触尘生起的行是诱人的、令人
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对法尘
生起的行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
立。

(77)在身心世界中,对色尘生起的贪爱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
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对声尘生起的贪爱是诱人的、
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对
香尘生起的贪爱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
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对味尘生起的贪爱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
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对触尘生起的贪爱是诱人
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
中,对法尘生起的贪爱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
就在该处建立。

(78)在身心世界中,对色尘生起的思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
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对声尘生起的思惟是诱人的、
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对
香尘生起的思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
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对味尘生起的思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
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对触尘生起的思惟是诱人
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
中,对法尘生起的思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
就在该处建立。

(79)在身心世界中,对色尘生起的细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
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对声尘生起的细察是诱人的、
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对
香尘生起的细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
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对味尘生起的细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
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中,对触尘生起的细察是诱人
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在身心世界
中,对法尘生起的细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
就在该处建立。

比丘们!这就是苦集圣谛。

苦灭圣谛的解释

(80)又,比丘们!什麽是苦灭圣谛呢?

它是贪爱的完全远离、灭尽、舍离、弃舍、解脱、无染。但比丘们何处根除贪
爱,何处息灭贪爱呢?在身心世界中,有诱人的、令人喜悦的地方,就是可以
根除和息灭贪爱的地方。

(81)但在身心世界中,什麽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事物呢?

在身心世界中,眼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耳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鼻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舌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身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意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色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声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香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味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触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法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83)在身心世界中,眼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
灭;在身心世界中,耳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
灭;在身心世界中,鼻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
灭;在身心世界中,舌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
灭;在身心世界中,身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
灭;在身心世界中,意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
灭。

(84)在身心世界中,眼触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
灭;在身心世界中,耳触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
灭;在身心世界中,鼻触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
灭;在身心世界中,舌触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
灭;在身心世界中,身触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
灭;在身心世界中,意触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
灭。

(85)在身心世界中,从眼触所生的受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
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从耳触所生的受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
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从鼻触所生的受是诱人的、令人喜
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从舌触所生的受是诱人
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从身触所生
的受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
从意触所生的受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86)在身心世界中,对色尘生起的想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
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对声尘生起的想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
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对香尘生起的想是诱人的、令人喜
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对味尘生起的想是诱人
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对触尘生起
的想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
对法尘生起的想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87)在身心世界中,对色尘生起的行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
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对声尘生起的行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
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对香尘生起的行是诱人的、令人喜
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对味尘生起的行是诱人
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对触尘生起
的行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
对法尘生起的行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88)在身心世界中,对色尘生起的贪爱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
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对声尘生起的贪爱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
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对香尘生起的贪爱是诱人的、
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对味尘生起的贪
爱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对
触尘生起的贪爱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
心世界中,对法尘生起的贪爱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
和息灭。

(89)在身心世界中,对色尘生起的思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
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对声尘生起的思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
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对香尘生起的思惟是诱人的、
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对味尘生起的思
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对
触尘生起的思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
心世界中,对法尘生起的思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
和息灭。

(90)在身心世界中,对色尘生起的细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
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对声尘生起的细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
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对香尘生起的细察是诱人的、
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对味尘生起的细
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心世界中,对
触尘生起的细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在身
心世界中,对法尘生起的细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於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
和息灭。

比丘们!这就是苦灭圣谛。

道圣谛的解释

(91)又,比丘们!什麽是导致苦灭的道圣谛呢?那就是八圣道,即正见、正思
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92)又,比丘们!什麽是正见呢?比丘们!正见就是知苦、知苦之集、知苦之
灭、知导致苦灭之道的知见。比丘们!这就是正见。

(93)又,比丘们!什麽是正思惟呢?比丘们!正思惟就是离欲、不染世乐的思
惟,也是没有嗔恨、没有暴力的想法。比丘们!这就是正思惟。

(94)又,比丘们!什麽是正语呢?比丘们!正语就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
与不绮语。比丘们!这就是正语。

(95)又,比丘们!什麽是正业呢?比丘们!正业就是不杀、不偷及不邪淫。比
丘们!这就是正业。

(96)又,比丘们!什麽是正命呢?比丘们!正命就是圣弟子不以错误的方式营
取生活,而以正确的方式经营生活。比丘们!这就是正命。

(97)又,比丘们!什麽是正精进呢?比丘们!比丘下定决心,精进努力、振奋
心志、全力以赴地投入防止未生的恶行、不善之心念的生起;比丘下定决心,
精进努力、振奋心志、全力以赴地投入去除已生起的恶行和不善的心念;比丘
下定决心,精进努力、振奋心志、全力以赴地投入开展未生的善行及善的心
念,使之能生起;比丘下定决心,精进努力、振奋心志、全力以赴地投入保持
已生的善念,不使它退失,使之增长、成熟、圆满地开展;比丘们!这就是正
精进。

(98)又,比丘们!什麽是正念呢?比丘们!比丘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
就身体观察身体,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爱和嗔恨;比丘精勤、觉知、时时彻知
无常,就感受观察感受,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爱和嗔恨;比丘精勤、觉知、时
时彻知无常,就心观察心,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爱和嗔恨;比丘精勤、觉知、
时时彻知无常,就诸法观察诸法,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爱和嗔恨;比丘们!这
就是正念。

(99)又,比丘们!什麽是正定呢?比丘们!比丘舍离贪爱、不善之心念,产生
离欲之心,伴随著寻和伺并充满喜乐,他进入初禅;寻、伺消失,获得内心平
静和专心一致,产生离欲和无寻、无伺之心,充满喜乐,他进入二禅;喜消失
後,他住於平等心,对感受完全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并且在身体经验到圣者
所说的:「由觉知和平等心所产生的乐」他进入三禅;在根除苦乐以及先前的
喜忧也消失之後,他因此进入超越苦、乐的四禅,充满平等心和觉知。

比丘们!这就是正定。

比丘们!这就是导致苦灭之道圣谛。

(100)於是他就内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就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同时就内在、外
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因此,他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诸法不断灭去
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诸法!」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
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四圣谛观察诸法。

6.修四念住的结果

(101)比丘们!任何人,依这个方式正确地修四念住七年,就可以期望有两种果
报中的一种:现生得最上智慧,或者如果五蕴仍然存在,则得不还果。

(102)比丘们!不用说七年,如果有任何人,依这个方式正确地修四念住六年,
就可以期望得到两种果位中的一种:现生得大智慧,或者如果五蕴仍然存在,
则得不还果。

(103)比丘们!不用说六年,....

比丘们!不用说五年,....

比丘们!不用说四年,....

比丘们!不用说三年,....

比丘们!不用说二年,....

(104)比丘们!不用说一年,如果有任何人,依这个方式正确地修四念住七个
月,就可以期望得到两种果位中的一种:现生得最上智慧,或者如果五蕴仍然
存在,则得不还果。

(105)比丘们!不用说七个月,....

比丘们!不用说六个月,....

比丘们!不用说五个月,....

比丘们!不用说四个月,....

比丘们!不用说三个月,....

比丘们!不用说二个月,....

比丘们!不用说一个月,....

比丘们!不用说半个月,如果有人依这个方式正确地修四念住七天,就可以期
望得到两种果位中的一种:现生得最上智慧,或者如果五蕴仍然存在,则得不
还果。

(106)这就是为什麽说:「比丘们!只有一条道路可以使众生清净、克服愁叹、
灭除苦忧、实践真理、体证涅盘,这条道路就是四念住。」

世尊如此说法後,比丘们皆大欢喜,赞叹世尊所说的法。

——《大念住经》结束

gentleLion  2001.7.19 16:49:11    

(1162-16)  显示次数:3989(3483+506)     查看gentleLion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7 主题索引
key->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内空)

gentleLion  2001.7.19 16:53:08    

(1162-17)  显示次数:4235(3657+578)     查看gentleLion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7 主题索引


转向网页顶端

微信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微信»发现»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桑秋法成,万法一心

◇    程序占用服务器时间 USR + SYS 总计 0.01 秒    ◇   



转向网页顶端

妙法莲华 法华论坛 www.fahua.com  WiseForum1.0  Since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