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条 »论坛首页 »法华论坛  »论题组:519  2022.10.2 15:34:03  法华微信 注册
 论坛已经迁移〖iamfisher〗(9.9 8:48) (2728)
 迁移到哪里?(内空)〖林广〗(9.9 13:19) (2856)
 双站互备〖iamfisher〗(9.9 18:55) (14443)
 心闻无遮论坛不见了(内空)〖心祥〗(10.1 20:17) (2175)
 ZT:正见与止观——传明法师微博摘录〖心安祥〗(10.2 15:34) (2205)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 主题索引
论坛已经迁移
如题。法华已经迁移。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21.9.9 8:48:06    

(519-1)  显示次数:2728(1221+1507)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 主题索引
迁移到哪里?(内空)

林广  2021.9.9 13:19:07    

(519-2)  显示次数:2856(2018+838)     查看林广的所有文章 给林广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 主题索引
双站互备
其实是10年临备与主站互为热备。两边主机环境不一致,配置细节调整到位挺费时间的。

迁移原因... 空间配置、流量限制过滤都...管制趋紧。且服务商服务器经常被不明攻击,清洗脏流量攻击的操作不太妥当...某些搜索引擎蜘蛛都被屏蔽(非主动)无法访问。

试一阵子看看。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21.9.9 18:55:40    

(519-3)  显示次数:14443(2260+12183)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 主题索引
心闻无遮论坛不见了(内空)

心祥  2022.10.1 20:17:53    

(519-5)  显示次数:2175(1464+711)     查看心祥的所有文章 给心祥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6 主题索引
ZT:正见与止观——传明法师微博摘录
如幻也分三种,一是《金刚经》所说的梦幻泡影电露“六如”,比喻诸法如幻不实,大家都经历做梦,知道梦醒非实;二是通过观想形象,有未经分析与分析结论的观想,观想出来的形象倒是非常仿真,但非真实,直觉就是幻的,跟眼前所见,有巨大差距,用不起来;三是直接现量眼前万法不实,实证现实如幻。


其实“观”也有三个:一是观想的观,如十六观经中观想佛国净土,其中又可分成二种,1是没经过思维分析而直接观想,2是通过思维分析的结论进行观想;二就是毗婆舍那的分析观,这是俗义与胜义的中间必然过渡,是以中观的八不在定心余势下分析,从而契入空性;三是胜义的三摩跋提,现量一切法如幻。


禅修中还有一个胜义的“禅那”,此禅那非翻译为禅定、静虑、思维修的禅那,因为俗义的止与观无法并行,主要是有“所”,所以没有俗义的禅那。而是《圆觉经》中所说的胜义禅那,是胜义的止观双运,并行无碍,而且在心行上不太用力气,平等任运,其关键在于“无所”,所以,也不排斥任何所而陷入矛盾。



在俗义与胜义之间,还有一个“毗婆舍那(观:分析)”,作为二者中间的过渡方法,对心境进行分析,一次或多次做完就过了。毗婆舍那分有散心与定心的差别,这个差别没有决定性。散心也有做通的,定心也有做不通的,反之亦然。决定性不在散心还是定心,决定性是在毗婆舍那的结果上是否在心行上契入空性。


三摩跋提(幻观)也有二个:一是俗义的,一是胜义的。俗义是通过思维分析后,直接以结论的如幻见引导而模拟作观或观想影像,可称为幻观;胜义的是通过毗婆舍那(分析观)后,排除了错误,从而契入了空性,直接现量眼前万法不实,叫观幻。一是作意无力的,一是现量有大力的,一是主动的,一是被动的。


禅修中分二止:一是俗义的有所止,又可以分为小相止与大相止二种;二是胜义止,无所止。总括为三止,即是小相止、大相止、无所止。这样就形成了修止的升进次第,以小相止调整凡夫心态中的流动相,以大相止扩大小相止的局部相,以无所止超越大相止的有相止。前二止是共世间成就的,后一种是不共的成就。


有人问佛与道的区别在哪里?听了头就大,一是问题实在太大,非三言两语能说清楚;二是如果无法做到兼通二者,如何谈得到区别?三就是能够深知其中区别,面对毫无知识背景的人,又能如何说?实在太难了。硬要说,就是无我正见的差别。有我就不可能究竟解脱。道家的无为是我不为,不是佛家的无我无为。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又有人拿来问我,我告诉对方:万法不二,不归一,更无归处,有处即非。这是禅宗祖师看到问题,设下的陷阱句,学人不识,随语而去。认为有个归处,如果是这样,人可以再问,此处何来?要么循环论证没完没了,要么归于心,如果不再加否定,大概跟外道梵我见没什么差别。


无相无住无念的无,都不是没有,而是性空非断,当然更非常。无念是妄念无根不可得;无相就是所有认识的相都割裂不开;无住是否定恒常执不住。三无针对众生的执着不同而进行破除。都是说事情不是你想象的哪个样子,而不是说没这事情,否定的只是对现实现象一切事物的颠倒认识,不是把显现都否定没了。


无分别并不是完全不能分别,或者闭着眼睛装看不见,在内心催眠自己不分别,难道说你不分别老虎就不会吃你了?所以并不是完全没有分别相的显现。无分别与分别在深层面并不见得矛盾,也允许分别,但分别并不一定就落入能所格式下的分别,所以才有永嘉禅师所说的经典名句“分别也非意”。


今天有人问打坐,七支坐法中的松肩与展肩在心行上有何不同?此点在之前没在意,去年才发现有所不同。松肩容易前弓下垂,气往下行,易夹杂昏沉,心量小;展肩比较中正,尤其打坐过程中,比较给力时,气自然会往上一顶,一顶就正了,坐时也不费劲且持久。而展肩比较警觉有精神,不易昏沉且心量开阔。


见人常把佛法的“无我”等同于“忘我”解释,让人啼笑皆非。作为人心的状态,能所总是成对出现,无法仅起一个。但侧重点随时不同,有时是侧重在能上,有时侧重在所上。侧重在所上的,如艺术家的“忘我”时,因太投入,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然而都是能所并行,并非超越。而“无我”正见是超越能所格式。


修止是停止思想的。但停止思想,与不能思想,不是一回事。很多人把不能思想的状态,叫作定。这个不对。至少,这个不是佛门的正定。所以,一个好的修止状态是,不思想,但保持有随时启动思想作意的能力。到最后不用专门用心方法,也不用力做什么,但也不随妄想,不让妄想成长。


常在身边听到“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业”,话倒没错,其实是《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变相说法。所谓无所住,不是不住,而是不住于任何对象,不住于任何相,其实是一个非常高明的修法之一,但也不是断灭,而是法界鲜活,不加修饰的无尽利益众生,这是真正菩萨的写照。


因此,经论强调犯戒要赶快忏悔,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不可拖拉。忏后要放下,不要再继续纠缠不休,让心得安乐。或者没犯不要犯,让心不后悔,就是那怕有能力做坏事也不要去做,做了就无法完全恢复到从没做过的清净。


有人问禅修之前,为什么经论都要强调持戒清净呢?如《童蒙止观》就提到:“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其实是为了防止忧悔,而忧悔是五盖之一,能够障碍禅定的生起,使人无法深入禅定。因犯了重戒,直面的冲击力太强,使人怖畏,如箭入心,坚不可拔。在禅修深入到某层面时,就会惊怖而生,难以继续深入。



有人打坐,把妄想看成是敌人,认为妄想是不好的,要消灭掉。就极力排斥妄想,拒绝妄想,排斥不了,就担心妄想,害怕妄想袭来,来了就自我催眠,并不断告诉自己不要妄想,一座下来,弄得筋疲力尽,挫败感也油然而生。在毫无进展的情况下,也就慢慢对打坐失去了兴趣。其实打坐也需要正见引导。把妄想看成是敌人,排斥它,这是断灭见,因为根本无法完全彻底排斥干净,修止只对治粗重的妄想,而细妄想不需要用力对治,而是要舍;担忧妄想,暗示不要妄想,也还是妄想,如果发现走神了,心没在对象上了,就用心力立即决断正在妄想的流,回到预设的对象上来,中间不需要后悔折腾。


经中提到“代众生苦”句,到底如何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觉得如果理解为:众生之苦感同身受,就好理解了。但如果说,代受了,本来受的那个众生就不受了,则违背缘起业果,那么众生应都不受苦,因有诸佛菩萨代受。这让人难以相信,也与事实不符。但是,断然否定,说完全不能减少,也不对,因为这话也违背缘起法。这好比有人从中帮忙与没人帮忙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但到底佛菩萨帮了哪部分的忙,让众生少受了哪些苦,帮到什么程度,能减少多少,里面的因缘太复杂,不容易看明白。从多到少各种情况都存在,所以非常难说话。因从众生这边来看,他没法知道全受了是什么样子。他只能知道受到了的是什么样子。


什么叫无明?无明就是从无始无终中、法界中、本来不二中截断为心境、自他二元对立,一截断就成内外能所了,不知道能所对立的虚幻就是无明;不知道截断是假施设点而死认为有起始点也是无明;认为可以不断探究下去,还有其因,想一探本源,掌握真理,还是无明了。因此,能所对立就是无明的变相说法了。


修止的难易次第是无对象(无所止)、对象局部、流动相,反过来从易到难的过程如诵经、持短咒、观佛像、修月轮观、无所止;而修观的难易恰恰是反过来的,无所止提供的平台最容易,次之是大相总想观,最后才是止住流动相,一般在教下是轮番修,但也有止观并修的法门。毗婆舍那需要的平台是松而大所缘境。


修止三要素:正念即持心于所缘境,排斥杂念,维持正念不丢失;正知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处于什么状态,如知道妄念了,正念丢失了;正断是知道后,需要立刻用心力停止妄想,回到正念上来。正断需要用心力来决断的,不然,明知道自己在打妄想,但是想停止却停不下来,这样止永远修不上来,无法对治烦恼。


打坐遇到惊吓怎么办?这本是打坐的常识,不用多说。但还是有人问到。一般来说,尽可能避免惊吓的环境;如果受到意外惊吓了,要拼命用心力控制自己的心行,在最下限处截止,以免扩散窜高,严重影响神经;如果无力截断,惊吓已成事实,此时千万别下座,得等平复后再下座,不然会造成惊恐,严重影响打坐。


佛法所讲的空是什么?是空无所有的空?空间的空?空气的空?断灭的空?都不是。空是否定分别执着;否定割裂为二;否定能所对立;否定不依赖任何关系独存;否定僵化的概念;否定二元结构的认知;在未分别之前谈不到有还是没有,而分别出来的,都不是我们认识的那样,什么都不是?那什么是?又绕回去了。



“圣言量”,之前曾经在佛学院跟法师激烈争论过,今天又提及,看来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讨论内容:佛陀依实证,对实相的描述,开显的法要等,都是圣人之量(认知:不二智慧)。但这些话到了我们耳朵里,或者记载在经上我们读到,此时我们心中产生的是我们对佛陀圣言的理解,这个理解不是圣言量。
因为凡夫的认知总是建立在二元对立里,而佛是超越二元能所对立的智慧。但经教确实是佛陀教诲的记录,所以是圣言。因此,现在没有圣言量,圣言量只在佛陀那里,现在有的是圣言,和我们对圣言闻思而生的凡夫理解。有人随便拿出一句经文来,讲佛是这个意思。这根本不是圣言量,而是凡夫量的认知。


坊间流传“思维越多,所知越多,是所知障”完全违背佛陀了的教诲。“所知障”的意思是“于所应通达正理不能通达”,是正思维不够的结果。”



有人皈依了,担心持不了戒,不敢来受戒也比比皆是。甚至受了戒,因比照所受的戒做不到,心里害怕,担心会堕落。坦白说戒就是不容易做到的,才叫“戒”,如果完全能够做到,还戒什么?就是不容易做到,而努力去做,才是佛陀制戒的本怀。就是犯了,还可以忏悔,忏了再犯,再犯再忏,越忏越少,这才叫学戒。


其中“出离心”其实分强出离与弱出离二种。强出离为出家用,即丢掉爱情、婚姻、家庭欲乐等一切,专心致力于解脱道;弱出离给在家用,可以有适当的人生欲乐、生活和基本生存满足,但不能只追求欲望满足,在生活品质不受影响下,抽出三分之二业余时间学法,或适当腾点时间来平衡内心学养,追求解脱道。


通往解脱之路,通常讲三主要道: 出离心:即解脱之心,超越个体的执着,不粘着于对象; 菩提心:以利益一切生命为动力;正见:洞察自我中心等偏见基于错误的执着。


先读经持咒蛮好的,还没遇到具德师长,也不要被动等着,先积累福德因缘吧。也许那天因此具足,就遇上了。



放下的是对目标的执着,而不是放弃目标。不执着于目标,不等于离目标。放下如掌心朝上松开握紧的东西的,松开而不离手。放弃如掌心朝下,东西离掌心而去。学佛也一样,一时做不到不执着,就先择善从流,执着于善,再慢慢放松对善的执着。努力做事业,是择善固执,但也要慢慢学会放松放下。


有人说佛法的基本教义是“看破、放下、自在”,被很多人接受,但真正明白其意义的人不多,反而会产生很多想当然的误解。如“放下”,很多人等同于放弃,放下是建立在看破能所对立的局限与割裂的虚妄基础上,进而放下能所对立的执着,当下菩提,而不是放弃目标责任而落断见,从而走向自在的生命解脱。


感于佛门警句被人用歪的太多了,相沿成习,积非成是了。如“随缘”就常被人用反了。正解应是:“随顺众生的割裂方式去观待,而不割裂,就是随缘了”。但现在多用在消极方面的借口,如无可奈何、懈怠时,美其名“随缘”,其实这不是随缘,而是“随习”,即随顺自己的习气,而不是随顺因缘而不扭曲实相。



“活在当下”成为时髦语,使用概率之高,超乎想像。但真明白的人,我想不多。到底是活在现行的意识流呢?还是当前的所面对的对象呢?如果是前者,意识流如流水不停,如何当下法?如果是后者,对象不断流动更换,也无处下手。而真正的“活在当下”,应该是契入空性,不来不去。“当下”作“实相”解。

心安祥  2022.10.2 15:34:03    

(519-6)  显示次数:2205(1546+659)     查看心安祥的所有文章 给心安祥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6 主题索引


转向网页顶端

微信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微信»发现»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东方红莲花2

◇    程序占用服务器时间 USR + SYS 总计 0 秒    ◇   



转向网页顶端

妙法莲华 法华论坛 www.fahua.com  WiseForum1.0  Since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