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条 »论坛首页 »法华论坛·2009版区  »论题组:398  2015.1.13 21:17:12   法华微信 注册
 慈云忏主净土文〖正益〗(8.15 16:15) (120)
 惟贤法师《信解行证》〖正益〗(11.24 14:46) (167)
 皈依 丹贝旺旭仁波切(丹宝活佛)开示〖正益〗(1.13 21:14) (220)
 要述因果 丹贝旺旭仁波切(丹宝活佛)开示〖正益〗(1.13 21:15) (264)
 三殊胜 丹贝旺旭仁波切(丹宝活佛)开示〖正益〗(1.13 21:17) (280)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 主题索引
慈云忏主净土文
慈云忏主净土文

宋 慈云忏主遵式法师 作

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
我今正念,称如来名,为菩提道,求生净土。
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以此念佛因缘,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善根增长。
若临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
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
于一念顷,生极乐国。
花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渡众生,满菩提愿。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正益  2014.8.15 16:15:29    

(398-1)  显示次数:120(67+53)     查看正益的所有文章 给正益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 主题索引
惟贤法师《信解行证》
惟贤法师《信解行证》


佛教讲修行的道路,离不开信解行证,什么是信解行证呢?

一、信

在佛教四众弟子里边,在家信众约占百分之九十,出家僧众只占百分之十,是少数。出家僧众专门讲修学佛法,就等于专业,这种专业比较单纯化,没有一切累赘,所以僧众是住持正法,居士是护持正法。作为僧众应该住持正法,居士或者广大的群众具有各种能力,很多事情僧众不能做,居士可以做,所以居士作为护法是很恰当,而且很实际,很有力量。我就希望我们在座的大家都作为护法,来护持正法。正法是人天眼目,你们护持正法,也就是使众生的法身慧命得到保护,这个功德是很大的。那么作为这一群力量,比较特殊,是在家修行者。

所以从信仰方面上来讲,信仰三宝、信仰因果、信仰业报,有因必有果,有功就有德,要坚定这个信仰。从信方面来讲,这个信是正信,不是迷信,也不是邪信,而是智慧的信仰、理智的信仰。这样的话,太虚法师讲过,梁启超讲过,欧洲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讲过,所以首先要确立这个观点,建立这个信仰,养成正信,巩固正信。

二、解

从解上来讲,有信必须要有解,从解之中了解基本教理,从而就能够认识到为什么要信,认识到为什么要学,巩固正信,这是解的重要。

我以《维摩诘经》来讲,对于处在家庭来说,应该有个正确的认识。《维摩诘经》上讲:“虽处居家,不堕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虽处居家,不堕三界”,虽然住在家里面,但是在内心来讲,不要有所贪恋,要认识到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是并不安乐的,三界如是,家也如是,所以不堕三界。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有妻子有儿女,但是要晓得,与家人的聚合都是缘分,缘聚则合,缘尽则散。内心要保持清净,要依照佛法修清静之行,梵行就是清净之行,也就是说不要留恋,不要沾染,要看得清楚。一切都是因缘会合,因缘是有生有灭,有聚有散,要有个正确的观察,这是《维摩诘经》里讲的。

维摩诘经的第二段讲的是什么呢?对于出家的四种鉴别,第一种身出家心也出家;第二种身在家而心出家,等于说我生在尘世,心在山林,那心胸就很清高,很淡泊;第三种身出家而心不出家。第四种就是身不出家心也不出家,这是一般人。所以说出家有出世俗家、出烦恼家、出三界家,真正意义上的出家,应该是出烦恼家、出三界家。出世俗家只能说是形式上离开家庭,穿了一件僧衣,但实际上他心里面没有修养,贪恋红尘,那么就等于没出家。因此,作为在家居士,你只要心里边清静淡泊,看问题清楚明白,有个正确的人生观,也就等于出家。

另外《华严经净行品》里智首菩萨向文殊菩萨提问,他提问的内容有十一个总类,每一个内容里面又有十种问题,实际上是一百一十个问题。这个提问主要就是说,做人怎样才殊胜?怎样才有功德?从这些方面来问的。文殊菩萨在解答中,就包括一百四十一个解答,这一百四十一个解答就包括从在家到出家,包括生活语言到行动,从大到小,从粗到细微都包括在其中。禅宗讲,生活就是道,平常心就是道,现实就是道。

对于智首菩萨的提问,文殊菩萨有一句总的解答:“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你学佛走正道,你要想获得一切功德,就看你的心,要善用其心,这个善字很重要,等于儒家讲的要正心诚意。儒家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致、诚、正,是一种修养功夫,不管儒家、道家、佛家都是共同的,不过浅深不同、宽窄不同而已。

文殊菩萨在这里说要善用其心,为什么众生有烦恼痛苦?世界上有争斗?这是什么原因?就是这些人不能善用其心,不能善用其心就恰恰能招来烦恼痛苦,一定要找出这个原因。文殊菩萨解答后,就在一百四十一愿里讲,不管你出家在家,你的行住坐卧、言语说话、动作走路,存心要善,要一切想到别人,想到一切众生,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当愿众生如何,只想到众生,并没有说是愿我怎么样,这就是无我精神。

一百四十一个“当愿”中,开头几个是关于家庭的。

(一)第一首: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你处在家,就要善对家庭,要认识到家的组合都是缘,有善缘有恶缘,顺心一点就是善缘,不顺心的就是恶缘,都是因缘组合,有聚有散,有分有离,都是性空的,这个要搞清楚,那么这样子就不会受逼迫,不会走投无路。

唐代有个庞道玄,他的女儿庞灵照,父女俩相当有道行,他女儿每天就以编蔑活(蔑活:指四川的竹器)来维持两个人的生活,而庞道玄有文采,不愿意当官,喜欢过清闲生活,他写有几首偈子,其中有几句:

日在空中行,夜在空中卧,

空空空吟诗,诗空空相合,

莫谓多言空,空是诸佛座。

你们想想这个道理,一切都是观诸法性空,佛的境界就是空性,《华严经》上讲:

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趣,令心所向皆无碍。

心如虚空,其量无边,可以包容森罗万象。这个境界就大啊,在虚空是无挂无碍的。这个庞道玄父女,就是那么的高尚。

“莫谓多言空,空是诸佛座”,你不要说我什么都在讲空,你们要晓得空是如来的宝座,如来能够证悟空性,与空性相契和,就登如来的宝座,能够了解空意就见了法身如来。《华严经》的法界观,就包括一切事物及一切事物的性与相,性就是本体,相就是现象,都包括在法界里面。

你能够观空,就能够见一切如来境界、如来净土,层层无尽。你能够观缘生法、观有,就可以晓得一切器世间、众生世间的“一、多、大、小”,从微尘到整个世界,都看得清清楚楚。其中的佛,有业报佛、理性佛、愿望佛等各种各样的佛,你处处都可以见到,能够了空就是理性佛,理性佛有十种,这个境界大得很。所以对“空”字要有个正确的解释,不是“什么都没得了”而是真空显妙有。了解空就能够证得佛果,了解无我就可以与诸法平等,境界就广大了。

(二)第二首:

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

把父母当成佛想,一切众生在孝养父母时,要把父母当成佛想。这样子的话,你家中有佛,你要恭敬供养,这是彻底的大孝,希望众生都如是,那就可以普度众生,报众生恩。

(三)第三首:

妻子聚会,当愿众生,冤亲平等,永离贪着。

妻子儿女聚会,其中有冤有亲,冤亲之中你不要有分别执着,亲固然可贵,怨你也要容忍,这就是缘嘛。佛法讲冤亲平等,冤家宜解不宜结,不要结怨,结了怨啊世世生生都解不了,那才不得了。所以要冤亲平等,化冤为亲,这样子就免得贪着,从中受痛苦,受缠绕。

(四)第四首:

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究竟安稳。

你在五欲境界之中,要正对这个境界,财色名食睡。那么众生就是留恋于五欲,于五欲之中贪恋不舍就造业受苦。你看现在这个社会,歌舞厅啊、娱乐厅啊、卡拉OK厅等很多,吃的、穿的、听的无不是欲,使人贪恋,但是学佛的在家菩萨、居家的居士啊,你必须要正确对待。就象那个莲花一样,生在污泥之中,保持微妙香洁的品质,不为污泥所染。要有真正的菩萨行,才可以超脱。我如是,希望众生都如是。

“拔除欲箭,究竟安稳”,欲就等于箭一样的,箭一射出来到身上就要致命,丧失法身慧命,就使你不得解脱。能够看清楚欲箭而不沾染,就可以究竟安稳,永远的彻底的都能得到安乐稳定,这才是真正的安乐稳定。

这四段都是说明在家居士应该建立正确的观点和行动,我们学佛如何解?就必须以正法来解决与家庭和工作的问题,平心静气的平等对待一切,才处得好各种关系,只有这样,在家庭中才能够使一家人欢欢喜喜的,在事业中你才能与职工、与群众和睦相处。

三、行

最重要的就是以因果思想,明因识果,修五戒十善之行,结合五戒十善发菩提心,以四无量心,修四摄之行。发扬般若宗的第一代祖师龙树菩萨在《菩提资粮论》里提出菩萨四种真实行,哪四种呢?第一:知性空而求业报;第二:知无我而生慈悲;第三:乐涅槃而行生死;第四:广布施而不求报。

第一、知性空而求业报。菩萨四真实行是很重要的,修学菩萨行要以这个为标准,我们要相信空的道理,但是不要否定因果业报的道理。由真空而妙有,由妙有而真空,这是辩证的统一,不能说“空”是什么都没得了,业报都没得了,那是错误的,所以“知性空而求业报”,那么在因果方面,我们就不能违背,处处要从因上着想,有好因必有好果。

第二、知无我而生慈悲。能够达到了解空的道理,就可以证无我的道理。无我就能达到身心广大,境界广大,视众生平等,他忠于我,我忠于他,你忠于我,我忠于你,平等平等的,相资相助。那么众生在苦痛中,我们就要救拔众生,要有慈悲心,要修四无量心,所以知无我而生慈悲,不能只顾我,要顾众生,一方面无我,一方面要生慈悲。

第三、乐涅槃而行生死。这也是菩萨行,我作为菩萨,希望清静解脱,涅槃就是清静解脱的境界,但是乐住于涅槃、耽住于涅槃,那是小乘思想,大乘菩萨他就不乐住涅槃。在生死之中度脱众生,这是一种无住涅槃,什么叫无住啊?由于大智慧他不染生死,由于大悲心他就不住涅槃,这是莲花精神。度众生成佛,求菩提,证菩提,就在生死中求证,不是在生死之外,另外找个菩提,找个涅槃,这种莲花精神是最现实的,不能忽略这个现实。

第四、广布施而不求报。在行动上要修六度行,六度以布施为首,修财施、法施、无畏施。虽然行布施啊,但是不要执着,能施、所施、施果三轮体空,不求报,这是真正的布施。《金刚经》上讲:“布施者即非布施,是名布施”,行布施你不要执着布施,有执着就不是真布施,没得执着,三轮体空才是真正的布施。

四、证

证就是果了,有了上面的解和行,就能得到什么果呢?身心得到了受用,心胸就广大、安静,智慧高,看得远,自己的身心就可以得到解脱,与平常人不同,等于脱胎换骨。进入因位菩萨境界以后,就与果位菩提相应,彻悟禅师讲:“以佛果地之觉彻我因地之心,以我因地之心证佛果地之觉,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念佛都是种这个因,念一声佛号,这个佛就是果觉的佛,我们念就是因位的念,果觉的佛与因位的佛心相应,因果相应,就可以走入佛位,走入成佛的因位。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就佛教修行次第的“信解行证”,简单讲了一下,希望大家听到以后得到法喜,开启智慧,能很好地处理信仰与家庭事业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悟到法性,证得涅槃,得到解脱!

人一生的经历,概括起来就是:缘会即现,缘灭即散。因缘到了,不想经历也得经历,因缘尽了,想留也留不住。见多识广也好,阅历简单也好,实在都是各人的因缘,谈不上绝对的好与坏。若能把多看世态炎凉得来的那份睿智、简单生活养成的那份单纯安静用在学佛上,就都是觉悟的助缘。
——希阿荣博堪布

正益  2014.11.24 14:46:51    

(398-3)  显示次数:167(118+49)     查看正益的所有文章 给正益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4 主题索引
皈依 丹贝旺旭仁波切(丹宝活佛)开示
皈依

  ——上师丹贝旺旭仁波且为汉族弟子开示之笔记

  开启万法之门是皈依

  今天讲授皈依。皈依区分内外道,发心区分大小乘。佛法内道与天魔外道的区别是什么呢?区别在于皈依;而内道佛法之大小乘的区别又是什么呢?区别在于发心。因此,皈依佛、法、僧三宝之人,就是内道佛教徒。不皈依佛、法、僧三宝,而皈依其它天、魔之人,为天魔外道。如果不皈依三宝的话,就不算是进入了佛法内道。

  要皈依的话,开启万法之门是皈依,开启皈依之门是信心。没有信心的话,皈依三宝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在了知三宝的功德以后,应从内心里生起信心而皈依。如果不知道三宝之功德,也就不可能生起信心,没有信心也就不可能皈依。

  开启皈依之门是信心

  信心包括清净信心、欲求信心和胜解信心三种。

  清净信心是什么呢?无论在遇见三宝时,在遇见上师善知识时,在遇见庙宇之内陈列的身、语、意的所依,也就是佛像、佛经、佛塔时,还是在遇见僧众之时,从内心里生起他们悲心不小,而愿意皈依之清净心,这样的心就叫做清净信心。清净信心就如同小孩看到母亲一样,虽然不知道原因,但从内心里生起一种清净的欢喜心。

  欲求信心。听到轮回的苦,欲求脱离轮回;听到解脱之利益,欲求获得解脱以及圆满的佛果;听到行善之功德,欲求修行善法;听到恶业之过失,欲求断除恶行。如果从内心里生起这样的欲求之心的话,这就叫欲求信心。欲求信心,就如同饥饿者欲求食物,口渴者欲求水饮一样。

  胜解信心。什么叫胜解信心呢?在了知佛、法、僧三宝真实之功德以后,今后不论是苦是乐、是病是痛、是升是堕、是好是坏,一切唯上师、三宝所知,唯您所依。除您以外不寻求其他的依怙、不寻求其他的救护、不寻求其他的指望。心想,从现在开始,一直到获得无上圆满之佛的果位,您是唯一的指望处,您是唯一的信托处;不向父亲询问,不向母亲商量,也不自做主张,一切唯上师、三宝您所知。如此专心祈祷之心就是胜解信心。这就如同燕子建巢一样。燕子是一种非常聪明的鸟,它在建巢以前要好好观察地势,一旦选定地点以后,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也坚定不移地守护自己的家巢。

  开启皈依之门为信心。那么,应具备什么样的信心来皈依呢?应该同时具备刚才所讲的三种信心来皈依,特别是以最重要的胜解信心而皈依。清净信心为下等信心,欲求信心为中等信心,胜解信心为上等信心。因此我们现在应以最上等地胜解信心来皈依。心想,今后不论是苦是乐、是病是痛、是升是堕、是好是坏,一切唯上师、三宝您所知,唯您所依,除您以为没有其他的依怙,没有其他的救护,没有其他的指望。从现在开始,一直到获得无上圆满之佛果,唯一所修持是您,除您以外没有其他的皈依处。能够如此思维的话,就是具足了胜解信心的皈依。

  皈依的种类

  信心有三种,皈依分三类。一类是下士道之皈依,一类是中士道之皈依,还有一类是上士道之皈依。

  下士道之皈依是什么呢?因为害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之痛苦,而欲求脱离三恶道之痛苦,获得人、天、阿修罗三善道之果位,而不希望获得声闻、圆觉、以及佛的果位。如此希望获得人、天、阿修罗三善道之果位而皈依三宝,这样的皈依为下士道之皈依。

  中士道之皈依是什么呢?虽然害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之苦,但认为人、天、阿修罗三善道也没有很大的利益。三善道之果位是短暂的,当三善道之乐果享尽以后,又会堕入三恶道之中受苦。当获得三善道之寿尽以后,死的时候又会堕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之中,所以认为没有任何利益。从而,希望自己求得阿罗汉寂静捏盘之果位。以这样的发心而皈依三宝的话,就是中士道之皈依。

  上士道之皈依是什么呢?在无边苦海之轮回中,一切众生都作过自己的父母,如果只为了自己的解脱而追求获得阿罗汉的果位也是没有什么利益的。因此,为了六道轮回中的一切众生,特别为了所有的恶趣众生,为了一切作过我们父母的量等虚空的无边无量之众生,能够从一切轮回以及所有三恶道之痛苦之中解脱出来,并获得遍知圆满之佛的果位而皈依三宝的话,这样的皈依就是上士道之皈依。

  下士道和中士道的皈依是不可取的,而应以上士道的皈依方式来皈依。这是为什么呢?下士道能够脱离三恶道的痛苦而欲求获得三善道之果位。但三善道的皈依,只为了自己之乐果是非常短暂的,当三善道之乐果享尽以后,又会堕入三恶道之中。所以,下士道之皈依没有任何意义,是不可取的。中士道的皈依,只为了自己能够从六道之中解脱出来而追求获得阿罗汉的果位,也是没有意义的。

  量等虚空的作过我们父母的一切无边众生在无边苦海的轮回中受苦,而却为了自己的解脱而追求阿罗汉的果位,这就如同自己的母亲被困在三苦之烈火之中,而自己却像过节一样快乐,这样的人是被人所唾弃的。因此,中士道的皈依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为了量等虚空的作过我们父母的一切无边众生,能够从一切轮回以及所有三恶趣之痛苦中解脱出来,并获得遍知圆满之佛的果位而皈依三宝的话,就进入了福报无量的上士道之正道。那么,我们现在应该怎样来皈依呢?为了量等虚空的一切无边众生能够从一切轮回以及所有三恶趣的痛苦之中解脱出来,解脱并获得无上正等正觉之佛的果位,而自己受持皈依。应该具备这样的心念而皈依三宝。

  皈依之正体

  一、皈依之对象

  皈依之对象也就是皈依的对境,所以叫做皈依境,也叫福田、资粮田。每一个宗派有各自的皈依境,宁玛、嘎举、萨迦、格鲁等各派的皈依境都不尽相同。就是在宁玛派中,传承不同皈依境也有区别。如龙钦心髓的皈依境是以莲师为中心,上方安住着大圆满历代传承上师,前边围绕着贤劫千佛,右边围绕着诸大菩萨,左边围绕着声闻圆觉,后边围绕着大圆满续部六百四十万经典,周围围绕着本尊、空行、勇士、护法等等。这样的皈依境现在市面上到处都可以找到。虽然各派各宗的皈依境在现象上不尽相同,但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今天,我们以大、小、显、密各宗各派都承认的皈依境作为我们皈依的对境。观想在自己前方,被聚集于十方的虹光所弥漫的虚空界之中,安住着上师、本尊、空行、护法、诸佛菩萨、勇士等等。观想此皈依境遍满虚空,虚空不尽,安住于虚空之中的上师、本尊、空行、护法、诸佛菩萨、勇士等等也无有穷尽。以如此之对境来皈依三宝,这叫皈依境,皈依之对境。

  二、皈依者

  谁来皈依呢?如果只是自己一个人皈依是没有什么意义的。那么应该怎样皈依呢?应该观想自己右边是自己这一世的父亲,自己的左边是自己这一世的母亲,前面是一切的敌人,后面是一切的仇人。观想以他们为主的,从无始以来都作过自己父母的一切无量无边的众生,就像大集会一样,围绕在自己周围,和自己面向同一个方向而行皈依。

  三、为何皈依

  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呢?从无始以来,我们在轮回里面流转,感召了无数的痛苦,尤其是三恶道之苦,而到现在我们也没能从轮回里脱离出来。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没有皈依的缘故。如果现在不皈依的话,以后也不可能从无尽的轮回中解脱出来。因此,为了从轮回之苦尤其是三恶道之苦中解脱出来,并获得无上正等正觉之佛的果位,我们需要皈依。

  四、怎样皈依

  在讲怎样皈依之前,先教授顶礼的方式。双手合十,手掌的下端手根紧闭,表示关闭六道之门;手指的两中指指端开口,不能闭合,表示开启解脱之门;手心要中空,不能紧贴在一起,观想其间捧了一个如意宝珠。整个手的样子就像一个含苞待放的莲花一样。

  这时,将双手放于头顶梵穴处,观想手中的如意宝中发出一道白光,光端化现出无量无边的供养天女,她们手里捧着吉祥八宝、轮王七宝、幡伞、宝幢、华盖、千辐经轮、右旋海螺等等,以及一切的人、天受用来供养前方皈依境当中的上师、本尊、空行、护法、诸佛菩萨之身。当他们欢喜接受以后,从他们的额间同样发出一道白光,融入自他一切众生的身体里面。因此,而清除了自他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身所犯下的三种一切恶业,也就是杀生、偷盗、邪淫,并且于我们的相续中种下了将来能够成就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身的功德的种子。

  然后,将双手移至喉间,手的高度应刚好同时挡住口和喉。观想手中的如意宝中发出一道红光,和刚才一样光端化现出无量无边的供养天女,她们手里捧着吉祥八宝、轮王七宝、幡伞、宝幢、华盖、千辐经轮、右旋海螺等等,以及一切的人、天受用来供养前方皈依境当中的上师、本尊、空行、护法、诸佛菩萨之语。当他们欢喜接受以后,从他们的喉间同样发出一道红光,融入自他一切众生的喉间。因此,而清除了自他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语所犯下的四种一切恶业,也就是妄语、绮语、两舌、恶口,并且于我们的相续中种下了将来能够成就佛的六十种妙音的语的功德的种子。

  然后,将双手移至心间。观想手中的如意宝中发出一道蓝光,和刚才一样光端化现出无量无边的供养天女,她们手里捧着吉祥八宝、轮王七宝、幡伞、宝幢、华盖、千辐经轮、右旋海螺等等,以及一切的人、天受用来供养前方皈依境当中的上师、本尊、空行、护法、诸佛菩萨之语。当他们欢喜接受以后,从他们的心间同样发出一道蓝光,融入自他一切众生的心间。因此,而清除了自他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意所犯下的三种一切恶业,也就是贪心、嗔心和痴心,并且于我们的相续中种下了将来能够成就佛的一切种智的意的功德的种子。

  然后,双手摊开,观想将手中的如意宝供养给前方的皈依境。这个动作可做可不做,有些传承没有这个动作,而在上师的传承里边是有这个动作的。

  接下来五体投地,五体是指额头、双手以及双膝。在五体投地时观想于自相续中清除了五毒以及五烦恼,并且种下了将来能够成就佛的五身以及五智的种子。

  那么,怎样来皈依呢?观想安住于前方皈依境当中的一切上师、本尊、空行、护法、诸佛菩萨,他们眼睛能够慈悲地看到自他一切众生的行为,耳朵能够慈悲地听到自他一切众生所发出的声音,心能够了知自他一切众生的心念。而自他一切众生,则以身、语、意三门恭敬而行皈依。身体顶礼;口中念着祈祷、皈依竭;心里则思维,为了量等虚空的一切无边众生能够从一切轮回以及所有三恶趣的痛苦之中解脱出来,并获得无上正等正觉之佛的果位,从现在开始,一直到成就无上圆满之佛果,不论自己是苦是乐、是病是痛、是升是堕、是好是坏,一切唯上师、三宝所知,唯您所依。您是唯一的依怙处,您是唯一的救护处,您是唯一的指望处,您是唯一的信托处;不向父亲询问,不向母亲商量,也不自做主张,一切唯上师、三宝您所知。应该如此,以三门恭敬而行皈依。

皈依之仪式(略)

2005 年 8 月

人一生的经历,概括起来就是:缘会即现,缘灭即散。因缘到了,不想经历也得经历,因缘尽了,想留也留不住。见多识广也好,阅历简单也好,实在都是各人的因缘,谈不上绝对的好与坏。若能把多看世态炎凉得来的那份睿智、简单生活养成的那份单纯安静用在学佛上,就都是觉悟的助缘。
——希阿荣博堪布

正益  2015.1.13 21:14:23    

(398-4)  显示次数:220(167+53)     查看正益的所有文章 给正益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 主题索引
要述因果 丹贝旺旭仁波切(丹宝活佛)开示
开启信心之微妙花鬘

——至尊丹贝旺旭上师开示

深信因果

首先,我们来说说所谓的“业”,“业”不是什么深邃的概念,它是非常易懂,非常明了,非常易于理解的。世间一切的苦、乐、以及无记的显相都是“业”之显相。“业”有三种:善业、恶业、以及无记业。善业为一切喜、乐、圆满之显相。不善业为一切悲、苦、不悦之显相。无记业为苦乐二者皆非的中庸无记的显相。

所谓的“因果”也不是什么难懂的事物,以行善之因则可生起乐果,以行恶之因则可生起苦果。如同以服药之因可得到消除病痛的安乐之果;亦如同以服毒之因会得到病痛之苦果。总之,所谓业果是说自己做了好事或者坏事,随后产生的乐果或苦果。譬如,救人性命,舍己为人或救护生命,这样的行为将使我们于此生和来世都得到利益。这并非是无中生有或虚张声势,而是世间万物的规律,谁也无法改变。

而有些人认为因果业报是不正确的。现在,行善因不能立即获得乐果,而现在行不善因也不能立即看到所生之苦果。因此,因果业报是不成立的。就如同吃药能使危重病人逐渐减轻病痛,最后得以痊愈,而不可能使其立即获得痊愈。同理,毒药也有日毒、月毒、年毒三种。就年毒而言,毒性不可能立即发作,而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成熟苦果。例如某人服了年毒,几天后有人问他:“你喝的不是毒药还是毒药没有药性呢?为什么你现在还没有发病呢?”。事实并非如此,而是因为毒性还没有发作的原因。又例如某穷人为了获得来年的食物,将所有的稻种都播撒在田里,几天后,有人问他:“你将所有的稻种都种在了田里,现在什么吃的都没有啦,你种的不是种子吧?还是你的种子已经腐败了呢?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成熟呢?”事实并非如此,而是还没有到结果的时间。这就犹如种下谷子、麦子以及蔬菜或是水果的种子等等,不可能种下后立即成熟。有些需要十几天成熟,有些需要数月的时间,而像水果之类则需要数年才能获得果实。同理,各种业果也是如此,有些可能会很快成熟,有些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成熟,而绝大部分则需要等到来世才能成熟。

有些人认为因果业报是不成立的。因为有些修行的人一辈子都在修持正法,都在集资净障,不仅没有看到他们获得任何的欢乐,而且下半辈子还生起种种病痛、穷困等困窘不欲之显境。因此因果业报是不成立的。还有些人说自己不相信因果业报,原因是对三宝生起邪见之人、肆意杀生之人、藐视因果之人、虽然造下极大的罪业,后半生却权势不断的增长,福报受用越来越好,越来越增上。因此因果业报是不成立的。对此应该怎样来驳斥他们呢?今生的苦乐都是前世的善恶之果,而与今生所造之业关系不大;而现在所造的善恶之业果基本上大都将于来世成熟,同样与此生关系不大。但是一些极大的善恶业果也将于今生成熟,俗话说:“娑婆世界为业地,上午造业下午熟。”就如同杀人偿命等事实一般。虽然如此,但大多都需要经历前世后世的间隔。大悲释迦牟尼佛所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生果,今生做者是。”此外,今生修法之人遭遇到很多痛苦,不是因为业果不真实的原因,业果是真实不虚的。以今生修持善业之力,可使前世一切深重之罪业于此生重报轻受,长报短受。如《入行论》所说:“虽具恶道之堕因,净治仅获头痛果。”如偈所说,当清净了一切罪障以后,修持善法之善业将于来世开始成熟。此外,今生造作恶业之人遭遇到很多痛苦,虽然具有权势享受快乐,但也不是业果不真实的原因,业果是真实不虚的。以今生修持恶业之力,可使前世一切仅有的一点儿善果全都一次享尽,而于来世堕入金刚地狱,遭受无尽的苦果,如以前的日下国一般。

因果业报是真实不虚的,它是世间万物之规律,是世间万物之真理,虽然现在说没有因果业报的人很多,但是他们也说不出一个没有因果的正当理由,这样的理由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也不会有。那些说没有因果的人除了他们不相信因果外,找不到任何有说服力的理由,光是凭他说没有就没有,或是他们将眼睛看不到作为不成立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有因果业报眼睛看不到,难道眼睛就看得到无因果业报吗?!同样,眼睛是看不到没有因果业报的。所以,那些说没有因果业报的人的理由又在哪里呢!因果的成熟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大多都需要经历前世后世的间隔,我们虽然不能亲自看到前世来生但不表明它就不存在。晋美朗巴尊者说,就像鸟飞在高空看不到自己的影子,但并不表示影子不存在,而是很远看不到而已,当降落的时候影子自然又会看得一清二楚。否则,如果造了善业或者恶业之后马上就会结果的话,不仅所有的人都会行善、弃恶,而且也不会再有一个人造恶业了。

还有人说,看不到现在的地位、权势、财产、幸福等是前世所积福报之果,因此不予承认。同样,现在积累了福报又怎么能够知道来世就能获得权贵、幸福呢。他们以看不到为理由来否认因果的存在。如果单单是看不到就不承认的话,这不但于佛法的宗教哲学相违背,而且也违背了现代科学的道理。就拿收音机来说,要使收音机发出声响有二个条件,一个是我们的眼睛所看见的收音机的各种机器零件,二是眼睛看不见的无线电波。二者缺一不可,缺了一个也能使收音机发声。同理,成办此生的权贵、受用、幸福的条件也必须有二个:一个是我们看不见的前世的集资净障,还有一个是此生能看见的艰苦奋斗与善巧方便,此二者缺一不可。同样,如果过去没有积累福报,就算这生再努力、再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能成办权贵、受用的。例如两个商人。。。二个农民。。。两个牧民。。。因此,现在的幸福、安乐都是集资净障的果,它们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里生起来的,而是前世积累福报的果。现在贫困潦倒的人也不是因为被谁掠夺了,而是因为以前没有积累福报所致,而被前世之恶业所抢走了。这些都是过去各大善知识所宣说的。

总之,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六道众生的一切不可思议的诸多安乐与痛苦,并非其他原因所导致的,而都是由前世所造的各种善恶之业而成熟的。不管再小的善恶种子,即使经过上百劫的时间也不会消失。如同佛经所说,业力不空百劫亦能熟。因此,业果它不会成熟在地上,也不会成熟在石头上,只会成熟在有漏近取五蕴身上。到了业报成熟的时候,虽然有神通也没有益处,下能入地、上能飞天也不能躲过因果的制裁。

深信因果业报无有欺诳、不会错乱,则称为“世间正见”。如果是真正重视因果者,他将于未来千劫不堕恶趣。如云:“世间之正见,谁人若具足,彼于千劫间,不堕恶趣中。”

人一生的经历,概括起来就是:缘会即现,缘灭即散。因缘到了,不想经历也得经历,因缘尽了,想留也留不住。见多识广也好,阅历简单也好,实在都是各人的因缘,谈不上绝对的好与坏。若能把多看世态炎凉得来的那份睿智、简单生活养成的那份单纯安静用在学佛上,就都是觉悟的助缘。
——希阿荣博堪布

正益  2015.1.13 21:15:45    

(398-5)  显示次数:264(214+50)     查看正益的所有文章 给正益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6 主题索引
三殊胜 丹贝旺旭仁波切(丹宝活佛)开示
三殊胜

  ——上师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汉族弟子开示之笔记

  一、闻法之方式

  1、发心

  首先,无论我们是在讲法的时候,还是听法的时候,还是闻思的时候,还是参禅的时候,还是念经的时候,修正自己的发心,使自己发起善心是极为重要的,无论我们是讲法、听法,还是参禅念咒,如果思想里充满了三毒、五毒的烦恼,充满了贪嗔痴的烦恼的话,就会被世间八法之力所驱使,从而使我们所修的无论什么法都全部转变为不善之恶业。相反,如果发心很好的话,则无论我们表面上做出什么行为都无妨。持明晋美朗巴说:“发心善与不善行无异,善恶不依影像之大小”。如果我们善恶之发心没有什么不同,从外面看好像是不善之恶行,但如果发心好的话,恶行也会转变为善业。相反,从外面看,好像是善行,但如果发心不良的话,善行也会转变为恶业。阿阇梨阿利亚德维说:“若心之为菩提心,无论行持善与恶,一切转为善妙性,此为心王所使故。”如果自心受持了菩提之心,从表面上看,无论是善行还是不善行,只要自心受持的是菩提心的话,一切都会转变为善妙之性质。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心王所驱使的缘故。心就如同是国王一样,身和语就如同是心的奴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听从心王的指挥。经论中有:“如心善则道地亦复善,如心恶则道地亦复恶。一切观待心之善恶等,恒常谨慎护持此善心”。

  如此,讲法、听法、参禅、念咒也好,讽经、诵典也好,顶礼、传经、除障也好,无论何时都想着要将遍满虚空的无量众生安置于无上圆满的佛位,这样的思想就是受持菩提心。只要受持了菩提心,无论从表面上看,言行是善是恶,一切都会被转为善业,如果是菩提之心,没有的话应该生起,有的话应该增上,它就像成就佛陀的如意宝种子,成就佛位只需有一颗这样的灵丹妙药就可以了。如此,生起了殊胜菩提心的话,无论在讲法、听法、参禅,还是念经时,都应该想,为了遍满虚空的一切众生安置于无上圆满之佛的果位而修法,能够发如此之大心的话就是愿菩提心。这样,发心与行为中菩提之发心就讲完了。

  2、行为

  现在讲行为,其中有应舍之行为和应取之行为两种。

  应舍之行为: 在应舍之行为中有法器三过,六垢与五不持。法器三过讲的是什么呢?不注如覆器之过,意不持如漏器之过,杂烦恼如毒器之过。如果不专注听法的话,最好的精华,无论用什么方法,也不能像覆口的容器中注入一分一毫。同理,身体处于闻法的行列之中,而心却外散于分别念之中,心不在焉,东张西望,耳不听法,就如同覆口之容器不能注入一滴汁液一样。如果耳听法,但是心不持意的话,就如同漏底之容器一样,一个没有底的容器,无论怎样注水,也留不住一滴。同理,如果心不持意的话,听再多的法也不懂法意。因此,听法时,心持意是十分重要的,心不持意的话就是如漏器之过。杂烦恼如毒器之过说的是,耳听法、心持意,但自心被三毒、五毒的烦恼所转,被贪、嗔、痴的烦恼所转而听法、持意的话,就如同向盛有毒液的容器内注入精华一样。向盛有毒液的容器内注入精华的话,最后精华也会反过来变成毒液。同理,如果以杂烦恼之心听闻、受持法意的话,也就如同向毒器中注入精华一样。因此,法器三过是我们应舍之行为。

  应取之行为: 现在讲依止四想。自己做病人想,上师善知识作名医想,法作药想,精进修持做积极治疗想,这四想就是依止四想。

  我们好像不太接受自己做病人想的观点,我什么病都没有,没有病怎么能叫病人呢?病是有病,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我们都被束缚在轮回之中,因被三毒所驱使,感受了无尽的三恶道之苦果,这因之毒、果之苦就是我们的病。

  法为药想,如果有病,但不吃药,就算很多药和药方都放在枕头旁边,自己不吃的话,也没有任何利益,这就是法作药想。

  上师善知识作名医想,虽然有好医生,但医生叫吃的药而不吃,叫不吃的药而吃,这样不听从医嘱的话,病是不可能好的。上师所说的一切教言、断恶之法、行善之法、行持之法,自己都应听从而依教奉行。

  如果不听从受持的话,不遵从医嘱的话,怎么医治也不可能病愈复原。如果能够精进行持的话,就如同积极治病一样。如果所得之病,需要吃药,需要打针,需要放血,还是需要火炙,无论需要什么治疗方法,都应该积极实施一切对疾病有利的治疗。否则,病是不可能治愈的。上师善知识所说的一切断恶之法,行善之法,自己都应该猛厉精进的修持。这就是精进修持作积极治疗想。

  以上所说的就是依止四想。对于在家人来说,法器三过是非常易懂易行的。在法器三过中所说的都是应舍之行为。此外,应舍的行为还有很多,如法器三过,六垢以及五不持等等。而依止四想之中,都是应取之行为。

  如此,想要很好的行持发心与行为的话,调伏自己的心相续十分重要。竹庆华智仁波切说:“如同羊皮不调柔,品质恶劣粗硬心,上师甚深之窍决,调柔此心佛弟子”。讲的是如同刚取下来的羊皮、牛皮不柔和一样,内心也是品质恶劣粗硬的,通过调柔,心可以如同麝皮一样柔和。这样,就是真正的佛弟子、修法之人。

  二、三殊胜

  那么,要修正发心与行为的话,应该听从、遵从哪一个法呢?在浩瀚无边的显密经典的各种义理之中,修行之理论、方法很多。佛陀所宣讲的经典里有很多修行之理论和方法,在为其追随者的班智达之中所宣说的一切论疏之中也有很多修行的理论和方法。这全部浩如烟海的经论,是无法了知穷尽的。我们都是慧根浅薄的愚痴之人,要圆满受持这所有的经论是办不到的。那就精要之义理而言,在三殊胜之中,没有包含的法理是不存在的。有如此多浩如烟海、无穷尽的经论,要想全部修持是不可能的,就是要听闻少许的经论也是非常困难的。佛陀所宣说之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之多,而其精华之要义在何处呢?三殊胜之中包揽无余。

  三殊胜有多么重要呢?它是如来一切教法之心髓。如颂云:“搅打正法之牛乳,醍醐精华如是生”。三殊胜就如同是从正法牛乳中提炼出来的醍醐之精华一般,非常重要,非常珍贵。如颂云:“前行发心正行之无缘,后行回向圆满此受执,安置解脱道之三胜法”。前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后行回向殊胜,此三者为安置解脱道之极其珍贵、稀有之三法。

  此三法为:初始重要为善根受持之方便,前行发心殊胜;中间重要为善根不坏之因,正行无缘殊胜;最后重要为善根增上之法,后行回向殊胜。

  1、善根受持之方便,前行发心殊胜

  在三殊胜中,首先是前行发心殊胜,补处慈尊弥勒菩萨说:“发心为利无边众,愿证三藐三菩提,所缘利他大悲心,所缘智慧圆觉心,应具如此二意旨。”

  其中,第一部分是所缘利他大悲心,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此依于轮回之一切有情,从无始以来未做过自己父母的一个也没有。在一切有情作我们父母时,和我们现在的父母一样,十月怀胎将我们生下来,用最珍贵的乳汁哺育我们,用最细柔的地方怀抱温暖我们,用嘴吸吮我们流下的鼻涕,用手擦拭我们的大便,宁愿自己死也不愿我们有任何病痛,吃的让我们先吃,穿的让我们穿最好的,用尽了全部的心血非常慈悲地抚育我们,真是对我们有大恩大德啊!就是这些大恩父母在作凶恶的母老虎的时候,对自己的孩子也是倍加珍爱,甚至在作昆虫、蚂蚁之类的小动物时,对自己的子孙也非常珍爱,十分心痛。因此,自己在轮回中流转,从无始以来一切有情众生每一个都做过我们的母亲,而且次数都是无以计数的。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这个事实我们现在不知道,也记不起来。既然不知道,我们又该如何了知呢?是依靠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真实不虚的经典而知道的。释迦牟尼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所以佛陀在经典中所宣说的都是无欺狂之真实意,就算是日月星辰全部堕落,作为真语者、实语者的佛陀也不会说一个字的假话。所以我们应该听闻、受持佛陀无欺之真实语。我们都是信佛的,都是对法有信心的,都是接受、相信三宝的。既然相信三宝,就应该相信三宝之中的佛宝。既然相信佛宝,就应该相信佛宝所宣说的真实语,相信佛宝所宣说的经典。那么佛陀在经典之中宣说了些什么内容呢?一切众生没有一个没有做过我们的父母。以前一切众生在作母亲的时候,只要自己有一点能力,他们便会将自己最珍视的生命,将自己最爱惜的身体,将自己最珍爱的所有财产以及生存所需之一切顺缘,将自己的一切衣食、住所,将自己这一生所有的一切妙用都会毫不吝惜地给予自己的孩子。现在也是一样,一口饭,一件衣服,甚至小到一针一线,如果没有这些父母众生,我们一件都成办不了。在以后,无论我们修习哪一个清净法门,而欲求获得佛果,如果不依靠这些大恩大德的如母众生赐予我们成就所需的一切顺缘与逆缘,而只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获得佛果的。例如,在修习佛法的过程中,首先发殊胜菩提心,其次修习六度,以积累如大海般的福德,智慧资粮,最后获得圆满的佛果,如果不依靠所有老母众生,是不可能获得任何成就的。这些以前对我们有大恩大德的一切老母众生得到的却是我们相反的回报。我们的所作所为带他们的无非是颠倒,伤害和痛苦,对此我们应该感到懊悔。

  而现在我们得到了如如意宝般难得的暇满人身,进入了如如意宝般难得听闻的善法之门,追随了难得追随之上师善知识,听到了难得听闻的善恶、取舍、因果等诸法。而且自己也拥有修学佛法的自由。在此时此刻我们应该发心,使一切父母众生获得无上佛果的任务都由我一个人来承担。虽然我们现在没有能力带给一切众生如此大的利益,但是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利他愿望的发心,我们就已经进入到了行持具大威力能真实利益众生的居于八地以上菩萨的行列之中。如果自己能够真实生起这样的心力,那么实际上已经与他们无异了。如经论云:“虽无真实利他力,但谁具此利他心,此人菩萨实无异”。如此,只要心里升起一念这样的发心,就能圆满多劫的资粮,清净多劫的罪障。因此,我们应该发誓,我一个人来承担将一切无量的众生安置于无上佛果的责任。应该发愿,愿能获得将一切无量的众生安置于无上佛果的能力;应该祈祷,愿一切佛、菩萨加持我能获得如此之安置力;应该希求,为了以上的原因而修学菩萨六度之行。如果我们在自相续中能够生起仅仅一刹那的具足以上四关联的发心,就能够获得极大的功德、利益。在此,发心的第一部分所缘利他大悲之心就讲完了。

  现在讲第二部分,所缘智慧圆觉心。第一部分讲的是所缘利他大悲心,意思是所缘一切众生,而第二部分所缘智慧圆觉心,意思是将所有的众生要置于无上佛果,即解脱之意。因此,第一部分所讲的是一切众生,第二部分所讲的是获得解脱。

  如果将一切的老母众生从三恶道之中解救出来而安置于三善道之上没有什么利益的。为什么呢?三善道的快乐是很短暂的,对人来说再长的话也不过百年,但三善道的福报乐果享完之后,又会堕入三恶道之中,因此没有什么利益。如果将所有的众生安置于小乘、声闻乘、独觉乘的寂灭之果位,也没有什么大的利益。为什么呢?因为声闻、独觉如果要获得佛位的话, 必须进入大乘道,而要进入大乘道的话,必须从头开始,从下品资粮道开始重新修学,而后中品资粮道,而后上品资粮道,在资粮道圆满以后,还有加行道,见道,修道和无学道,而且每个道次第都有上、中、下品三部分,如此只能非常缓慢的修学这五道,而要迅速获得佛果是不可能的。小乘没有广大利他之能力,他们不修学利益众生之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六度之行,小乘所获得的成就是安住寂灭之乐中,因此没有广大利益众生的能力。而没有广大利他之力的话,是没有什么利益的。因此,应该发心将一切众生置于不住轮涅二边遍智圆觉具佛之四身、五智,任运成就自他二利之果位,这样的发心就是大乘的发心。因此我们无论是需要经历艰辛还是困苦都应该能够接受而不顾一切困难,努力、精进的修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一切菩萨六行。我们应该发誓,由我一个人来成办这样的事业;我们应该发愿,愿我们获得成就如此事业之能力;应该希求,唯愿自己能够成就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之能力;应该祈祷,愿十方诸佛菩萨加持我,在此时,此地就能够迅速成就如是之能力。如此具足发誓、发愿、希求和祈祷四关联之发心极其重要。在此,前行发心殊胜就讲完了。

  2、善根不坏之因,正行无缘。

  其中包括相似之正行无缘,共同之正行无缘以及不共之正行无缘三种。

  第一,相似之正行无缘。 首先,不论在听法、讲法、禅修、还是在念经的时候,心都不应该外散于六尘,外散于六境,而应使心松紧适中,并保持清醒的状态。不管自己是会念诵,还是理解了词义,只要有一点进步都应该生起欢喜之心、意乐之心、生起信心。无论在讲法、听法、禅修、念经的时候都应该尽自己的力量,不松不紧,专注认真,努力精进的行持。这就是相似之正行无缘。

  第二,共同之正行无缘。 什么是善根毁坏之因呢?嗔恚、后悔、炫耀、以及不作回向这四点。在一切世界之中所有众生不欲之大、中、小的一切痛苦是依何而生的呢?是依三毒、五毒之烦恼以及为了成办此生之享受而造作生起的。那么三毒、五毒的烦恼以及此生一切的世间八法又是从何而生的呢?是依对我的贪爱,对我的执著而生起的。如果调伏了自相续中“我执”这个敌人的话,一切的烦恼、一切此生的造作、一切的罪业都会全部自行消融。就如同火炉一样,火被灭消之后,房顶上的烟也会自然断绝一样。我执之对治是无我空性见,如果有无我空性见的话我执就会自然消亡。无我空性见之中又分为人无我见和法无我见两种。

  其中,第一部分是人无我见。我们应该仔细伺察、分析、审视自己的身、语、意到底有没有自性,应该仔细伺察而作下决断。在仔细伺察下就会作出自己身、语、意都没有自性,如同幻术、如同海市蜃楼、如同睡梦一样肯定没有的决断。如果作出了如此之决断真实了达了空而无实,具此殊胜信念的话,这是人无我见。

  第二是法无我见。如此,自己的身体,三十六蕴界,十二处,以及外器、内情世界这一切之法,如果心里不好好伺察、思维的话,会被抉择为真实,会被抉择为实有,会被抉择为成立。如果心里好好慎重伺察的话,身无自性,所以身体的显现是空而无实的;语无自性,所以话语的声音是空而无实的;心无自性,所以内心的念头也是空而无实的,一切内情、外器世界也都是无自性之空性。如果了达了空性,于此获得了定解,具此殊胜信念的话就是法无我见。这就是共同之正行无缘。

  第三, 不共之正行无缘。 不共之正行无缘是圣者、八地以上菩萨之等引智,和无伪之大中观、大手印、大圆满见,是认识诸法不偏之实相的大圆满不共之窍决。在此不作讲述。

  3、善根增上之法,后行回向殊胜

  善根增上法,后行回向殊胜是什么呢?只要听一句法,顶一个礼,念一句经,生一刹那善心,乃至做一次善恶之取舍,都应该马上无间断的回向。如果不回向的话,我们这些异生凡夫的善根就如同草尖上的露珠一样,而不善之分别念就如同烈日发出的强烈的日光一般,在一刹那就能将善根之露珠摧毁无余。《入行论》云:“千劫修集之善根,布施供养如来等,一念嗔心毁无余”。我们修集了千劫的善根如果不回向的话,只要一念嗔心起,一切都毁于一旦。但如果做回向,为使一切众生能够获得佛的果位而将所修之善根全部回向给他们,即使以后生起了嗔心也没有什么关系。如果不回向的话,一旦遇到善根失坏之四因,即使有再大的善根也将在一瞬间被摧毁。那这善根失坏之四因是什么呢?“所修集累之善根,不回向及颠倒行,宣扬与他及失悔,此为失坏之四因”。如果我们修集了很多善根,当一切遇到以上四因马上就会失坏。不回向给所有众生使他们获得佛果的话,便是善根失坏之因,此其一。颠倒回向,回向给自己,能够有钱财,有势;回向给自己孩子,父母,眷属使他们能够长寿,能够具名、闻、利、养等等,这就是颠倒回向。这样颠倒回向的话,善根也会失坏,此其二。宣扬与他,自己做一点功德就在他人面前宣扬,我做了什么什么,有多大的功德。这样在他人面前顺便宣扬,随便说的话,自己的善根,功德便会越说越少,同样善根也会失坏,此其三。第四,失悔之心。今年用了一万元放生,后来又想给了一万元,可能以后吃的不够,穿的不好,早知道只用一半或四分之一来放生就好了。这样一生起失悔之心的话,善根也就没有了。这四点为善根失坏之四因。如果不作回向,而后一旦遇到此善根失坏之四因的话,再大的善根也会失坏。

  如此,根据受执菩提心和不受执菩提心之差别,其善果之大小也如同天上和地下一样。如果受执菩提心的话善根很大,如果不受执菩提心的话善根很小,其差别就如同天上和地下的差别一样。寂天菩萨说:“世间善业如同芭蕉树,结果一次穷尽枯萎性,菩提之心如同常青树,结果无有穷尽反增益”。不受持菩提之世间善业,就如同一年生的芭蕉树一样,结一次果之后就枯萎了,但受持了菩提心之善根就如同常青树一样,每年都开花结果,无有穷尽,且不断的增多。就如同一小滴水融入大海,大海不干,这一小滴水也不会干,只要是受持了菩提心之善根,就算善根很小,但直到我们获得佛的果位,也不会穷尽。“因回向为无尽道,小善亦转为金法”。又如《慧海请问记》云:“水滴融入大海其如何,大海不尽此水亦不尽,如是回向圆满菩提善,未证菩提亦无有穷尽”。

  现在讲回向之方法。第一个是回向之见证;第二,回向之内容;第三,回向之对境;第四,回向之要义。第五,随行之回向。在回向时因该具足此五点而作回向。

  什么是回向之见证呢?观想在前方被聚集于十方的虹光所弥漫的虚空界之中,安住着上师、本尊、诸佛、菩萨、勇士、空行、护法等等,总之观想一切十方四时之诸佛、菩萨安住于自他一切众生前方的虚空之中,以大悲之心垂念自他一切众生,以他们作为回向之见证者。

  第二,回向之内容。回向之内容是一切的善根。什么善根呢?自己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所修集的一切善根;现在正修集之善根;以后将修集之善根;一切异生凡夫之有漏善根;一切已入菩提道的行人之初发殊胜菩提心之善根;中行菩萨四摄、六度行之善根;积集福慧二资粮的善根。将这一切之善根统摄起来,合而为一而作回向。

  第三,回向的对境是什么呢?自己此生的身生父母,带给自己罪孽的一切怒敌魔障,以及以他们为主的遍满虚空的一切众生。尤其堪受三恶道之中无法忍受之苦苦的,堪受寒热之苦的地狱众生,堪受饥渴之苦的饿鬼众生,堪受愚痴之苦的旁生众生,以他们为主的六道轮回之一切众生。以上所说的都应作为回向的对境。

  第四,回向之要义。为了自己此生的善报,以及以后的异熟果而作回向是不应该的。在回向时不应该掺杂一丝一毫的私欲之不净恶念在其中。应该为了遍满虚空的一切六道众生远离各自不同的业相、痛苦以及习气的束缚而回向;应该为一切众生能够将各自之烦恼障与所知障清净无余而回向;应该为一切众生能够消除苦因与苦果而回向;应该为一切众生能够远离贫穷而回向;应该为一切众生能够暂时得到人天之乐果而回向;应该为一切众生中间能够获得菩萨四摄、六度之功德,五道十地之功德而回向;应该为一切众生最后能够获得任运成就自他二利之圆满佛果,具佛之四身五智之遍主原始怙主之果位而回向。

  此外,还有随行之回向。什么是随行回向呢?三世诸佛菩萨如何回向,我也随之如是回向。《三聚经》云:“过去一切诸佛如何回向行,现在一切诸佛如何回向行,未来诸佛如何圆满作回向,如是我亦圆满随行而回向”。又如《普贤行愿品》云:“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过去诸佛如何回向,我们也随行作同样的回向;现在释迦佛如何回向我们也随行作同样的回向;未来弥勒及其后的贤劫九百九十六佛如何回向,我们也随行作同样的回向;文殊菩萨如何回向一切众生,我们也随行同样的回向;普贤菩萨如何回向一切众生,我们也随行同样的回向。

  如此回向有什么功德、利益呢?所缘无量的众生而回向的话,自己就可以得到如无量众生数量一样的利益和功德。有无量的众生就具有无量的痛苦,因此愿其清除无量的痛苦而回向的话,自己就可以获得如无量众生之无量痛苦一样数量的利益和功德。愿无量之众生各自都获得佛果而回向的话,自己就获得如无量诸佛一样数量的利益和功德;而诸佛之中各自都具有无量之功德,因此自己可以获得无量诸佛之无量功德之数量的功德,这叫具四无量功德。具无量众生之数之功德,具众生无量痛苦之数量的功德,具无量诸佛数量之功德,具诸佛无量功德之数量的功德。如果我们具足以上五点而回向的话,便会增上如此具四无量之数量之功德。

  2005 年 1 月

人一生的经历,概括起来就是:缘会即现,缘灭即散。因缘到了,不想经历也得经历,因缘尽了,想留也留不住。见多识广也好,阅历简单也好,实在都是各人的因缘,谈不上绝对的好与坏。若能把多看世态炎凉得来的那份睿智、简单生活养成的那份单纯安静用在学佛上,就都是觉悟的助缘。
——希阿荣博堪布

正益  2015.1.13 21:17:12    

(398-6)  显示次数:280(232+48)     查看正益的所有文章 给正益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6 主题索引


转向网页顶端

微信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微信»发现»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傅瑾 StellaJenny陈菊华15925368572爱爱鱼菓靑当持珍惜一念珧

◇    程序占用服务器时间 USR + SYS 总计 0 秒    ◇   



转向网页顶端

妙法莲华 法华论坛 www.fahua.com  WiseForum1.0  Since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