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条 »论坛首页 »法华论坛·2009版区  »论题组:317  »上层 »主题组:2  2013.7.17 20:13:36   法华微信 注册
 誦法華談體會(二)〖心为净土〗(7.15 12:32) (188)
 誦法華談體會(三)〖心为净土〗(7.15 12:35) (232)
 誦法華談體會(四)〖心为净土〗(7.15 12:38) (267)
 誦法華談體會(五)〖心为净土〗(7.15 19:22) (316)
 誦法華談體會(六)〖心为净土〗(7.15 19:25) (368)
 誦法華談體會(七)〖心为净土〗(7.15 19:27) (415)
 誦法華談體會(八)〖心为净土〗(7.16 9:43) (448)
 誦法華談體會(九)〖心为净土〗(7.16 9:45) (471)
 誦法華談體會(十)〖心为净土〗(7.17 10:47) (502)
 誦法華談體會(十一)〖心为净土〗(7.17 20:02) (558)
 誦法華談體會(十二)〖心为净土〗(7.17 20:03) (619)
 誦法華談體會(十三)〖心为净土〗(7.17 20:07) (655)
 誦法華談體會(十四)〖心为净土〗(7.17 20:09) (686)
 誦法華談體會(十五)〖心为净土〗(7.17 20:12) (732)
 誦法華談體會(十六)〖心为净土〗(7.17 20:13) (744)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 主题索引
誦法華談體會(二)
   
      釋“法”
   法者方法、方式、標準,梵語“達摩”,通於一切之語。十法界皆具十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究竟。)統攝小大,有形、無形 峛 峛R`綩垗b@峛@@峛淖泽w;動物有動物的自體,有形者有有形之自體;無形者有無形的自體如:冥界、無色界眾生,又磁性、電、空氣等,各保任維持其自體。
   軌生物解者,如濕生、化生皆有自生之狀,最後而成有體。但只限於有體而不能容無體。法兼攝有體、無體。法謂軌持、軌範,可生物解,不捨自相。
   法,道理之義。一切事物不論大的小的,有形的,還是無形的都叫作“法”,有形的叫“色法”,無形的叫“心法”。世法中有權利、義務、法律、法令、條例、方式、方法。在佛門含權實、粗妙、跡本、了義、不了義、智愚,界限之義。
   
      釋“蓮華”
   蓮華者,佛門用之譬權實法。因妙法難解,開口便錯、舉念皆乖,離四相絕兩非。此處的四相係指生、住、異、滅的有為法。它有四種相狀:⑴生相,即事物的開始,從無而有。⑵住相,安生之時也。⑶異相,衰老、衰變,變化之事物相也。⑷滅相,死亡,壞掉之事物相也。有此四相者為有為法,亦為權教法、粗法、跡法。無此四相者為無為法,實教法、妙法、本法。諸法有起名生,能安名住,能衰名異,能壞名滅。應離四相絕兩非,絕兩非者,非有非無之義,對兩者,是有是無而言。
   蓮華喻佛法,可有三解:
   (一)為蓮故華,華果同時生,譬為實施權。佛為顯一乘實義,而施設三乘之權教。佛初說三乘,喻三車。經云:諸佛本誓願,普欲令眾生,知第一寂滅,以方便力故,雖示種種道,其實為佛乘。
   (二)花開蓮現,華敷譬開權,蓮現譬顯實。即開三乘之權,顯一乘之實。文云,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方便者:方,方法;便,便用。理正曰方,言巧稱便,即其義深遠、其語巧妙,文義合舉為方便。方,方術也;便,便利、穩便。即以契理契機之法,令眾生趨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名方便。三乘通於一乘名方便教。方者秘也,便者妙也,即秘密之妙義也。為什麼作此解呢?佛四十年講三乘,從未透露一乘實相教法,至今方說無二亦無三,唯有一佛乘,秘妙也。又可分體外方便和體內方便。體者真如理體也,四十年所說之權巧經為體外方便。未涉“心印”成佛法故。體內方便又稱同體方便,眾生本具之真心、實相、如來性,此即方便。利物有曰方,隨時而濟曰便。
   戒律每條皆有“開、遮、持、犯”四方便。以殺生為例,佛子以不殺生為重戒。但對外強侵略,為保家衛國理應挺身而出,大開殺戒,以一敵十、敵百。倘若犧牲絕不進三惡道。佛言:為了一家,可捨一人。為了一村,可捨一家。為了一國,可捨一村。大菩薩方便殺生,可生無量福德而無染濁過失,得無上菩提。
   公案:一天讀晨經的時間到了,忽然東西兩院的僧人為了一隻貓吵起來。南泉禪師看一眼地上可愛的小生靈,站起身走進齋堂,片刻他神情莊重地走出來,手裏拎著一把明晃晃的鋼刀,順手將貓按在地上,貓驚恐地喵喵叫著,南泉將刀架在貓背上,說:“你們說對了,我就放了牠,否則一刀殺死牠!”眾僧人不知說啥為好,刹時寂靜無聲,有人沉思不語,有人相互觀望,有人面露焦急,有人一臉沮喪。時間好似凝滯了,只聽嚓的一聲,隨著貓兒的慘叫聲,可愛的小生靈被攔腰斬斷。禪堂裏許多人閉上了眼睛,不由念一聲“阿彌陀佛!”有人悲戚地哭了,有人難過而憤怒地瞪著禪師……
   晚上趙州禪師辦事回來,南泉向趙州講了早晨發生的事,並問:“要是你在場會怎麼辦呢?”
   趙州一言未發,從容地脫下鞋子頂在頭上走了出去。南泉悔歎地說:“要是你在的話,那隻貓的命就保住了!”
   殺戒是重戒,是出家、在家人的大忌,南泉為了斬斷眾人的執情,而傷害了小生靈。此公案叫“南泉斬貓”從古至今傳誦不已。
   此公案揭示眾生有生滅相,是無常的。執物煩惱生,心不淨即失禪機。斬一貓而續僧慧乃南泉本意,對此我等凡夫怎敢效仿。晚學不敢苟同。寫一偈:
      悲心隨刃失,汝執勝眾執
      生靈何罪有,南泉修可知?
   (三)花落蓮成,花落譬廢權,蓮成譬立實。一乘實教既顯,則三乘權教自廢。文云: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
   又:蓮譬本,華譬跡,從本垂跡,跡依於本。什麼叫本?本是根本;跡是垂跡。天上的月喻本,水中的月則屬跡。本是一個,而跡呢?“千江有水千江月”無量之多。唯本垂跡,唯有這個本才有跡的顯現。開跡顯本,有跡必然有本,不要認跡為真、認指為月,應拋開跡的迷人假相,尋找真實的本體。
   本跡者即本地與垂跡。初地以上法身菩薩及佛,因中修無量功德,果感無量相好莊嚴(俗稱八十種好)為實色身。另外還有化色身,佛菩薩以大悲願力,變化種種之身形稱化色身,亦稱應化身。實色身為本地,應化身為垂跡。地者能生之義。能現之本為本地,所現之末稱垂跡。自本垂跡,由跡知本。此即佛菩薩之妙德。本跡分高下,如二地菩薩示諸小菩薩則成本高跡下,觀世音菩薩現三十二化身亦本高跡下。反之則跡高本下,以低現高之義。蓮華則以華為跡,因有生落,蓮為本,實,果也。華落蓮現、蓮熟、蓮成,譬廢跡立本。跡,三乘:聲聞、緣覺、菩薩皆權教;本,一乘:圓教、實相。
   為何佛門以蓮花喻法呢?蓮花清淡高雅不嬌很希有。蓮花的成長,是花果同時,花中即有蓮子,表因果不二、因果同生,因為果,果為因。花開蓮現亦表開權顯實,花落果熟,表廢權立實,花表權法,蓮子表實法,真實不虛,以實相為體的法——心法,純淨、純善之法。
   我非常喜歡周敦頤的《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溢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讀後猶如身臨其境,站在蓮池邊,遙看翡翠似的荷葉伴扶著樸素、鮮嫩、光潔、神韻十足的蓮花,它隨風穩重而不狂亂地擺動,微風掠鼻,飄來清幽似香非香,非香又香,深嗅不得,無嗅尚有味感。此境飄渺如幻,奈人尋味神往,不知是有、是無,是真、是幻……愈發顯出它高雅不凡,真可謂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如此高貴的情操即是佛家獨鐘之花呀!花開蓮現,花落蓮成。其根紮在污泥裏,莖在水中,花生在水面上。根表五濁惡世穢土,表娑婆(堪忍)世界的眾生。莖表二乘人,出三界(欲、色、無色界)不輪迴了。凡夫著有,處污泥中而不覺,二乘人破我執,却著於空。水中花莖表空義,藕斷絲連、對法捨不得放下,看不破、放不下。蓮花沖出水面而生,超出空、有的掛礙,表中道、了義。空、有兩邊不著即為中道、了義。純印二字即顯此理,純,空、本、體、真、實、如;印,有、跡、相、權、假、法。純不亦印,印不亦純,純即是印,印即是純,中道,菩薩道也,此二字乃圓頓大教。奈世人一葉障目而不識諸佛所修、所證之“心印”——如來根本之法,以愚人之見,解聖潔妙法,不但誤己,反斷他人慧命,誤導他人罪莫大焉!
      須彌岌岌用心觀,六道輪迴骨毛寒。
      嚮往安樂非易事,看破世緣心地寬。
      總信彌陀自心有,何患不步白雲端。
      待人接物柔與忍,仰仗淨法入涅槃。
   
      釋“經”
   經,古聖先賢對後人的教導稱之為經。佛法的經典,梵語稱修多羅。佛法分經律論,“經是定學,律是戒學,論是慧學。”經是佛的言教。律是佛規定的行持,論是佛弟子的體證。依經可修禪定。外不著相為禪,內不動心為定。律詮戒學,攝心為戒,防非止惡之義。論詮慧學,即以智決擇一切法義,其內容有諸大菩薩依經造論,講修行心得、經驗,開發眾生本具的智慧。三者各有側重,又不可分,得一即得三。經有貫穿之義。佛的聖言能貫穿、攝持有情有緣的眾生,破迷啟悟,而不流惡趣。聖教義理由教貫穿而不散失、隱沒。至今兩千多年乃流轉不息,亦為常義。古今恒常不斷、不變、不改一字,常也!縱線為經,橫線為緯,貫穿義。聖人所言之經體有三塵:⑴佛住世時,皆聞金口之聲音而修證、得道,此乃聲塵為經也。⑵佛滅後,尊者集結經教,以經卷、紙墨、文字而傳持之,是以色塵為經。⑶內心思惟之法而契於理,不由他教,不由紙墨文字,如“獨覺”(辟支佛、緣覺)乃以法塵為經也。娑婆世界眾生耳識、眼識、意識最利。耳識利者依於聲,眼識利者依於色。意識利者依於法。餘三識則鈍。鼻嗅紙墨文字亦無所知。身觸經卷亦不能解。舌舔經書文字亦無反映,所以經依三塵為經體。
   經又叫契經,即上契十方諸佛所說之理,下契一切聽經眾生的根機。具三方面涵義,菩薩以佛言教為本。自己成就作通論、別論是法。如觀音耳根圓通,勢至念佛圓通,所以經是教育之本。經是行本,示人無諍法,(諍,直爽之言,非爭鬥也)導達通智障、疏慧塞、明眼目,救治世人無明煩惱之病。如教如理修行則能從此入彼,入清涼池,(清涼池喻涅槃,無惱熱及煩悶。五臺山稱清涼山,五、六月尚飄雪)至甘露地,(甘露——天酒、味甘甜如蜜,天人所食,是諸天人不“死”之藥,食者命長,身安、力大、體光)眾生從任何一法而入,契理契機,皆得涅槃法寶,故謂經是行本。經是義本,一句一偈則詮無量義,一即無量、無量即一,大含小、小含大,一即多、多即一。若通若別,尋全會入,故謂經是義本。教本即是聞慧;行本即是思慧;義本即是修慧。一慧證三慧,三慧即一慧,不可偏執。慧:分別事理、決斷疑念之作用,亦通達事理之作用。智與慧雖通用,但二者相對。達有為世法為智;達無為空理之法為慧。真心體明、自性無暗為慧。
   又經者徑也,道路。諸佛所成就之路徑。
   經的體裁可分十二部。即十二種形式。有偈云“長行重頌並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因緣譬喻與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議論共成十二部。”
   (一)長行。亦稱“契經”不拘文字多少,說明一定的意義道理,用相應的文字貫穿起來形成經文,經典大都是長行,它是一種文體形式。
   (二)重頌。它是類似詩歌的偈頌,有四言、五言、七言等,重復頌出前面經文所說的意義、道理,使學者反復熏修,後至者亦可明前理。
   (三)授記。佛以妙智慧為菩薩、二乘人授未來成佛記。(劫數、法運、度眾數)以增強弟子修無上道的信心。
   (四)孤起。文章孤立而起,與前後的經文沒有關聯,直接用詩歌、偈頌的方式說明教義、教理。
   (五)無問自說。無請問者佛自宣說之經文。佛說的大部分經典,都是弟子請問,佛作回答,但有些經是無問佛自說。如《阿彌陀經》。
   (六)因緣。因是內因,緣是外緣。佛說緣起法,因緣和合生起一切萬法。因緣生法、緣起性空,由淺入深、由小至大,由四諦至實相,如佛說因果報應、宿世因緣之經文。
   (七)譬喻。用比喻的方式說佛法的道理,令眾生容易開悟。法華經共有七個比喻:“三車火宅”、“富翁窮子”、三草二木等。
   (八)本事。佛說菩薩等弟子因地所行之事的經文。如藥王菩薩在因地為供養法華經燒身燃臂之本事因緣。
   (九)本生。佛說自身在因地受生之事的經文。如做太子時捨身飼虎之事,難行而行,難捨而捨,難忍能忍。
   (十)方廣。方是方正,理正曰方,廣是深廣、廣大。表法之精微,圓融無礙的境界,謂佛說大乘方等之經文,如“大方廣佛華嚴經”等。
   (十一)未曾有。記佛現種種神力不可思議的事。如本師在無憂樹下降生後,腳踏蓮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大地六種震動,九龍吐水,沐浴太子,天人恭敬圍繞,此殊勝之事從來未有。
   (十二)論議。論說討論,此即佛與弟子討論的記實。通過議論方式闡明佛教義理,使之加深理解,通達明理。佛法是群言堂,此群體是平等自由的關係。
   經是聖人的言教藉文字、紙墨而顯示為經。經有五義:
   ⑴湧泉。流傳不竭、常傳常新。
   ⑵出生。在流傳中滋生繁衍,不減而多。
   ⑶顯示。經有不變之理。顯事顯理,事者有為法,理者無為法。
   ⑷繩墨。準則,軌範謂楷定正邪,即中庸之道。
   ⑸結鬘。經如線可貫花,千條線(權)被一根針孔(實)所牽,即貫攝也。以聖人之教貫穿世出世法,攝持眾生明本體、脫輪迴,成佛道。
   佛說諸法平等,不但世出世間法平等,五大宗教聖人所傳之法也平等。五教聖人讀的經、聽的法、修的道是什麼?無不是佛祖傳下的“心印”,祖祖聯芳,流傳不絕的空色一如。
   悟者非語言、非文字、非心緣之相、非見聞覺知,而是從性體,清淨心發出的,所以五教聖人所證皆是性空、性通,真通無通,無通而通,無所不通,無所不達之一法也。
   佛家——明心見性,萬法歸一、慈悲,方寸寶地。
   道家——修心煉性、抱元守一、感應、玄牝之門。
   儒家——存心養性、執中貫一、忠恕、至善之地。
   耶教——洗心移性、默禱親一、博愛、十字架上身復活。
   回教——堅心定性、清真返一、清真、回回之地。
   可見諸教無不講善心,講空性,講歸一之本源。所傳的法皆是心法,以心印心,以心傳心,心心相印,而不是語言、文字之法。修行人最忌死在經典上。唐,六祖時有一位出家師很年輕,叫法達。他讀十年法華經三千多部,則以此為資本,生我慢心,見住持、方丈和尚本應搭衣持具、叩頭頂禮,但他貢高我慢心占了上風,見六祖頂禮時頭不著地。六祖問他:“你有什麼資本,促使你這樣傲慢?”他回答說讀法華經三千部。六祖說:“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法達悔過,知自己錯矣。六祖又為其開示說:“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久不明己,與義作仇家。”其意思是說,心迷則被經轉,依文解義,大錯特錯。心悟通經通教,誦經是依文字般若為助緣,開啟自性般若。轉經、轉法華才是妙法,反之則妙而不妙。經本妙,心不妙,不開竅故,則與經相違背,與妙法不相應故。人經應合一,分別必然錯,毫無用處,無益於修行。學佛四眾無論修到何種程度,現什麼相,有多大成績,千萬不可傲慢、自滿,一定要謙恭和藹,平易近人,千萬不可傷緣。眾生是衣食的父母,用時找父母,不用丟父母,最後必然是守空廟,無度眾生之緣,這叫有廟丟道。純印老人講的做人之道是:山在下,地在上,山指有地位,有能力出類拔萃,有大成就之人,地指芸芸眾生。
   講一公案來加深理解經典,文字之有與淨心空寂一如的道理。
   有一學僧參請召賢禪師,問:“經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作何解?”禪師答道,聽我一偈:“礙處非牆壁,通處沒虛空。若人如是解,空色本來同。”學僧又問:如何是佛性?禪師又說一偈:“佛性堂堂顯現,住性有情難見。若悟眾生無我,我面何殊佛面。”此乃喻心經之語,色即是宇宙萬物,經典當然含在其內了。佛的一乘教法認為,色由因緣諸多條件而生,不能獨立永恆存在,無自性,有生住異滅,本質是空。空既然是事物的本質,它隱於萬物之中,又能包容萬物所以是有。經云:“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即此理也。
   但修行人只明此理還不夠,法執很重。則必須拋開概念,拋開彼此的關係,拋開比較,拋開推理與邏輯,從無分別心上入手、返觀內心,去證悟此理、施於行動,不搞口頭禪。召賢禪師的二偈告知學佛人,礙與通、空與色、我心與佛心本無分別、執著。真智慧不是從讀經及學習中得的,老子“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是他的親證,完全是大乘心法。早在十年前,我和北京居士等十二人朝五臺山,在北台和梅河口的趙淑波親見文殊菩薩,受菩薩加持,出現許多不可思議之事。如在普化寺,住持臨下山前在留言簿上,寫了不完整的偈:“頭枕普化,腳踏南山。仰天長臥,默然說法。”此偈是寫山的形狀:一尊仰天大佛,其頭部在普化寺,足在南山寺。其意是佛在說法,他說什麼法呢?讓遊人給填上。我當即填上:“空色圓融成大道,人我頓息證涅槃。”當時我只會念佛,一部經也未讀過,我有自知之明,不是我有智慧,更不是我修的好,而是文殊菩薩加持的結果。欲開智慧,不是學知也非從文字得,更不是思憶而得,清淨的真如自性只能從證悟與修得,不能在識心上去尋找,此般若慧不是言語能夠形容的,純印老人教我們是“入不思惟境界。”念佛亦然,無念而念,念而無念是真修、會念。
   此經演說大乘法、大白牛車。牛王所駕馭(音:玉)者,旨在自利利他,廣載有緣,盡攝諸教,與華嚴同宗,華嚴為根本一乘,法華為破疑一乘。往昔在菩薩藏中,但教化菩薩,無聲聞緣覺,四十年後至此經,方為諸聲聞說大乘了義經——“妙法蓮華經”,攝三乘歸一乘,正授聲聞等成佛之記,藏攝五乘究竟圓滿,如大海攝百川,一滴也是海水,鹽味具足,圓理無須加矣!人不可缺鹽,學佛人不知不聽此經猶如無鹽而活,可見此經極珍貴也。
   以上即是本經的經名。若以五味比喻,它是醍醐,醍醐的由來,是從牛乳,乳生酪,酪生酥,酥生熟酥,熟酥生醍醐。據印度傳說,醍醐是人世間第一上味。它具有神藥之名,能治眾生熱惱亂心。經云:雪山(喜瑪拉雅山)有草名肥膩、牛食則產醍醐。天台宗將佛講法五時,分別以五味喻之。有緣同修能聞到此經就等於嘗到世上最妙,最上、最佳的法味了。因全經字字妙義無窮,若能明瞭此經一句一偈獲益無盡。
      變幻身形走天涯,霧罩雲迷路總差。
      自醒心頭明白了,此生定能回自家。
   
      受法機緣
   上述知此經義理宏深,但被機者何許之眾?佛有三不能:⑴不信者不能度。“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科技突飛猛進的今天,信已知已見者眾,不信因果者普遍。怎知尚有無量未知未見的事實,有待開發。幾人明瞭因果不虛,有因必有果,眾業眾受,別業別受?所以導致天災人禍頻發,愈演愈烈,治標不治本,不知其根源。⑵定業難違。佛只能憐愍,無能力解決。但佛知其根在心,心生法生、心滅法滅。眾生造業,佛不能替代亦不能消除。⑶無信、願、行者,佛雖有眾生成佛大願,奈眾生悖佛意,佛接不去。
   此經亦然,有五不攝、五應機。佛說法必有所為之機,機有通有別,通則普攝,如經云一切眾生,莫不有心。凡有心者,皆當作佛。別則機緣不至難遇難信,信旋不信,甚以文為解,自顯業通,步入魔眾。以世智辯聰否輪迴,宣斷滅。此經有十種機緣,前五種為非機非緣:
   (一)無信破法。不信實相一乘之法。經云:優婆夷不信。四眾皆有,若以自己見解說之,則害己誤人,眾罪之首。因無信,用謗、輕、毀破法,乃至出法師及宣講此經者過,譏笑等是也。
   (二)違真執俗。違真者即世法,認相為真,執俗習俗事,自甘墮落。經云:“優婆塞我慢”亦舉重言,若聞而能說,我見未亡,亦是增長魔業。
   (三)乖實退席。乖實者不接受實相之法,乖巧而執不究竟虛幻也。經云:“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佛說一乘真實相時,五千四眾退席,不堪大法故。佛三次止而不說,正為此也,後舍利弗三請,方說此經。
   (四)狹劣種大。二乘人隨佛四十年,雖然經歷佛說法三百餘會,但對菩薩教,念空無相等尚不發大心,何況得自受持。機志雖劣,緣未成熟。佛度眾生旨在成佛,非三乘教也。
   (五)守權含實。三乘共教菩薩,隨宗所修六度之行,未聞一乘實相,守權巧方便之理,而離一乘之教。經云:行菩薩道者不見不聞此經,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尚遠,因根未熟,故未非器。時節若至,實理自彰。
   以上五種非機緣,故不攝。我佛慈悲不願捨棄,開權顯實而誘熏之,使其因緣早至。此類眾生雖然謗如來根本大乘,一實相法,遭千劫之罪苦,罪畢後佛亦教化之,但若聞此法,恐千載難逢。“純印”,心印義,乃如來心法。隱百餘年始問世,告誡世人修心之法,老人百餘年一言一行、行住坐臥,皆示無相之法,對此欲受益,要具誠心、信心、堅心,有三心方能顯真心。
   淨土法門專修專弘專念,不雜不染為純,久之佛號與本覺之心相應,“以心印心”,心心相印。通過念阿彌陀佛聖號達功夫純正之時,此心明明朗朗,一法無存、一無所得,“心似鏡體”,物來則映、物去則淨,此有無一如乃“純印”之理。純,空無;印,相有,二者不可分,乃如來根本修心之法,中道也,此即空、假、中三諦。依此而修當體如來、一乘法、一實相、大白牛車,即純印二字也。
   純,心性也;印,事相也。無我相、無法相為純。印乃行,以行開發心地。老人比喻為皇帝大印不謬也!官必以印鑒為憑,有此印則無遠不至,無事不達,任我縱橫,無所障礙。以此印處事、待人、接物廣大無邊,運用自如。若從二字啟悟,正見正修,破除邪見,不攀外緣,體性相知,方得以 峛 峛R`綩垗b@峛@@峛具,不可外求。老人講:“心就是佛,佛就是心。”我心之佛是真佛,眾生若不具自性真佛,怎麼能見佛,成佛?切勿以像為佛,寺院泥塑、木雕、銅鑄的像乃因緣和合而成,人工塑造本無靈性,出家二眾乃凡夫僧,職業、工作與等有別,餘則無別,其言與經教相符為正修、正法,其言誘人著相、顯神通、知宿命、言大錢大靈,小錢小靈、沒錢不靈,什麼花錢買壽、花錢消業,燒冥紙、還陰債,“皆是騙術、邪師。”最好鑒別方法是與佛住世時相比較,佛行則正,佛無此行則邪。另外以四依法來鑒別是非:一、依法不依人。二、依義不依語。三、依智不依識。四、依了義經典、不依不了義經典。另外從其言論中亦可辨正邪,講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和一實相印者為正法,違此儘管說得天花亂墜,很迎和人們心理也是魔說。明此理修自心,返觀自性者為入道人,“三識魔”(心意識)就起不到障道作用了,真我佛性,假我肉體合一而無分別了,就可用假修真,其樂無窮!由此悟、由此行修道不難,成道亦不難。
   有人謬言說:心住於佛號是有念,無念是佛,有念是眾生。我們何妨反問一句:如何修無念呢?此論者,只知從理論上說、而不知具體實修的真義。什麼叫無念?我們所說的無念,是指無有妄念的心叫無念。試想末法時期的眾生妄念叢生,心無定處,誰能達到無念?正因我們心無清淨時,所以佛才為我們開闢了淨土念佛法門,即用一聲佛號來伏住妄念,因心只有住於一聲佛號“心不離佛念”才是真正一心,真正不亂。心若無想叫無記法、斷滅空、頑空,是外道。與木石何異?純印老人家務無事不做,做完後就默然入定。從中可悟:念即無念,無念即念。如果在念以外再加一個無念,就是斷滅空,入此者,諸佛不能度。如在無念以外另有一個念,那是定性有,著兩邊非中道。制心於一聲佛號,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念而無念相、無念心在念則合中道義。一個真學佛人,千萬不要只會虛談理論,以白紙黑字論是非毫無實義,沒有一點用處。
   無念是空,有念是有,空有一如,乃實相無相無不相的境界,即古德講的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實相無相是照而寂;實相無不相是寂而照,照就是念不斷,寂就是清淨無念、心不動。可知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就是諸法實相。實相眾生本具,外求不得。
   五應機:亦名是機,我佛如來應化世間,其本懷乃告眾生本具如來智慧,本不生不死、不轉世輪迴,本來是佛、本能成佛,奈世人迷惑顛倒、認相為真,妄想、分別、執著,貪五欲、迷六塵境,私心膨脹而不覺,愈沉愈深。大慈世尊應化人間而度之,世人謂佛不度無緣人,非佛不度而其不近、不信、排斥,佛並未捨此眾生,只能冥度。緣成熟者,應機而教。
   (一)正為之機:謂佛為一乘大菩薩說具德之教,使其聞而信解、修行、悟入。一乘大菩薩久修梵行。梵行者,譯作寂靜、清淨、靜潔,離欲之義。色界諸天無淫欲之穢而清淨,故稱梵天。菩薩久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稱此淨心為梵行。佛與無上梵德相應,稱佛為梵亦可。地位菩薩曾聞華嚴,當然可領受此一乘實相法。所謂“此眾無枝葉,唯有諸貞實。”為正為也。
   (二)兼為之機:學無學二千人等雖在學地未得無學,今聞廢三歸一之妙法,悟四果三乘之假。信得一乘圓理。一心觀佛神與境會,心歡喜充滿,如甘露灌頂,即兼為也。
   此段須解釋。學與無學分兩類,一類聲聞乘,四果中前三果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為有學,在二乘中尚不圓滿之義。阿羅漢為無學,係二乘最高果位,斷盡見思二惑、受天人供養,不再來三界受生。菩薩類從初住位至十地、等覺位均為有學,至妙覺為無學。六度圓滿成佛法界,方可稱無學。此經對有學地尚未達無學地者亦昇華為一乘妙果,得一乘圓滿之法,心情當然歡喜無比,如飲大梵天的甘露(清涼香甜之水)。
   (三)引為之機:引是引進、接引、引導之義。為是作為。即已有一定修持的菩薩,佛在法華會上當機接引。經云:求佛諸菩薩,大數有八萬。我見佛子等,志求佛道者,無量諸佛所,而行深妙道。說三周法,授三根記。三周者,佛說法華經度二乘人時,應機分正說、領解、述成、授記四個階段為一周。在聲聞眾中,其根性又有上、中、下之差別,佛為令其悟入一乘實相理,遂就上中下三根之機而重復說法三回,曰三周說法。
   ⑴法說周,佛為上根直說妙法實相之理,使其悟入一乘教,唯有大智舍利弗一人解悟得授記。
   佛十大弟子中,舍利弗以智慧第一之稱。他常代佛說法。舍利弗譯名身子、鶖子,因其母身形俊美,眼如鶖鷺而得名。八歲時即通曉一切書籍,登臺與論師辯論,語驚四座,折服眾人(言詞清晰,義理周詳)。後遇馬勝比丘為他說佛教導的修行法語:“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使其頓悟宇宙人生真相,與目犍連一起帶領二百弟子歸依佛陀。
   佛說舍利弗於六十小劫前行菩薩道,不但財產布施,甚至身體、生命亦能布施。一日一位青年為給母親治病,求修道者的眼球作藥引,他毫不猶豫地將左眼挖出。青年又說:醫生說要右眼。他又將右眼挖出交給青年,青年接過眼球放鼻下嗅了嗅說:“什麼修道人?臭得難聞!”扔在地上,用腳一踩,揚長而去。舍利弗對此舉,感歎地說:“唉!眾生難度,菩提心難發,菩薩行難行,我還是當一個自了漢算了。”這時立即有人回應說:“剛才之人是你的大善知識,考驗你菩薩行是否堅定,你不該退失菩提心,更應勇猛精進,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舍利弗聽後,更加堅定菩薩行願,佛為其授記當作佛。
   舍利弗對維護僧團的統一做出重大貢獻,提婆達多叛佛後,用威脅和利誘令許多佛弟子叛佛而隨他去,舍利弗就到提婆達多處,質問這些人說:“你們出家是為了修道,而不是為滿足物欲,如今被區區小利所動搖,放棄正道的信仰,你們不覺得可恥嗎?”經過舍利弗的教育,變節的人和提婆達多的弟子都跪下求懺悔,舍利弗把他們帶回僧團,受到佛陀的讚揚和僧眾們的尊敬。他是提婆達多最畏懼的人。
   ⑵譬喻周,佛對法說周不悟之中根,說羊、鹿、牛三車譬喻,使其悟入一乘教,如大迦葉等四人。
   ⑶因緣周,佛為不能瞭解上述二周之下根二乘人說過去大通智勝佛時的因緣,使其悟入一乘教。此三段次第度上、中、下根周足圓滿,使聲聞等咸歸一乘實相。此即三周說法之義。
   佛在此經中為二乘聲聞等授記,來世成佛道而說三周法。授上中下三根聲聞記乃至為五百阿羅漢等授記。即引為也。
   (四)權為之機,諸菩薩權現二乘之身,或在法會如聾如盲,視機而度,或示在道而能啟悟,使二乘之人知可回心。
   (五)遠為之機:諸凡夫、外道、闡提悉有佛性。雖然在此會上機緣尚未成熟,但於相法、末法時聞此經,一念隨喜,則獲無量法益。文云:一切眾生於佛滅度後,得聞此經,一念隨喜,皆與授記。
   以上即五種應機眾。我們生不逢時,恰逢八難,魔干擾大,佛法極微弱,不易修行。其八難是:三惡道眾生,業重聞不到佛法。⑷北俱瀘洲福大壽長無佛法。⑸長壽天人不知壽命有終而不修行,待出現衰像已晚了。⑹盲聾瘖啞。⑺世智辯聰之人。⑻生在佛前或佛後。我們雖是生在佛後,所幸有念佛帶業往生一法,若不真修實幹,末班車、末班船上不去,必將永沉苦海矣!
   末法時期不好修,應防四種魔:煩惱魔、五陰魔(色受想行識)、天魔、死魔。若細分佛在楞嚴經清淨明誨中講有五十種陰魔,應時時提防。
   講一個公案,唐,古靈禪師在百丈禪師那裏參禪修學。悟道後想報答他的剃度師,就千里迢迢跑回他師父身邊。師父問:“你在外面參學幾年有什麼悟處?”古靈禪師攤開雙手,搖搖頭。老和尚“嗯?”的一聲,對他剃度的弟子不屑一顧,獨自翻開法華經認真誦讀。正好有一隻蜜蜂在窗內飛來撞去,找不到飛出去的門。古靈禪師看到說:“你這個愚癡的東西,就知道撞這舊窗紙,哪一劫才能飛出去!”他隨口誦一偈:“空門不得出,投窗也太癡。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老和尚一聽若有所悟,便向古靈禪師參請。古靈禪師便把在百丈禪師那裏悟道的事說了一遍。最後向大眾說了一偈:“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老師父聞言開悟。古靈禪師度化本師之後,即回到古靈開法度眾。數年之後便入寂。
      五蘊山頭一段空,同門出入不相逢,
      無量劫來賃屋住,到頭不識主人公。
   
      本經法理
   為明瞭譯經之大略,各法師判教都有所不同。所說判教,切誤解“判”字,它是佛門術語,非世間字義。判,剖判之義,即剖判佛陀教化始終之大綱。世尊一代之教相,台宗判五時八教,華嚴判五教。大乘諸宗各有教相的判釋,雖有差別,但都不離本。正如智者大師在法華玄義曰:聖人布教,各有歸從,然諸家判教非一。
   台宗分別佛一代時教為五時八教。
   五時:第一華嚴時三七日。第二阿含時十二年。第三方等時八年。第四般若時二十二年。第五法華涅槃時,八年說法華經,一日一夜說大般涅槃經。起華嚴止法華涅槃時,台宗對此時教判為化法四教與化儀四教,合稱五時八教。
   化法四教:
   一、藏教:全稱三藏(經、律、論)。說因緣生滅之苦、集、滅、道四諦,亦稱四聖諦、四真諦,因是聖人所悟所修之真理。正教聲聞、緣覺二乘人,旁化菩薩。
   二、通教:佛說體空無生之四諦如“滅道”,普攝三乘學者,以菩薩為正機,二乘為旁機。(二乘尚存變易生死,佛在經中稱其為“凡夫。”)
   三、別教:不涉二乘,是佛特別對菩薩說大乘無量之法。
   四、圓教:對最上利根的菩薩說事理圓融之中道實相之法。
   化法四教猶如世間小學、中學、高中、大學雖然都是學校,課程有別。以上教法是佛為化益眾生之法門,因機、因根施教,故名化法。
   化儀四教:
   儀,儀式、儀容、方儀也。
   一、頓教:對頓大之機如登地以上菩薩,說別、圓之大法,諸小菩薩如聾如啞,未能收化益效果。如華嚴時。
   二、漸教:對中下根人漸漸由淺入深,次第說化法之四教。如阿含、方等、般若三時之說教也。
   三、秘密教:眾人雖在一會,但對佛所說法各自領會而互不相知,此法是如來身、口、意不思議力。
   四、不定教:佛於一會之中說一法,使聞者彼此相知不同受解,或得法益或不得益,悟性差別故。
   化儀四教是佛教化眾生的儀式,故名“化儀。”
   化法四教如藥,化儀四教如藥方。缺一不可,無方濫用藥,佛法不契病理,不契時機修行亦能害死人。若有方,看方而不用藥,猶如說食而不飽,病體會加重延誤下去還會死人。只有依方抓藥、對癥施藥則生效益。以上是天台智者大師判佛一代時教為五時八教。
   賢首大師依華嚴經判佛一生所教為五教即: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終教、頓教、圓教。以上僅作為知識性的參考。
   
      義理權實析
   我們既然已知此經統攝實相、圓教,圓教義理亦應明瞭。義乃文章真實不虛,理乃事相之主。義,相也;理,體也。可見聖人說教度化一方,必以理體統義相。理,樹之根;義枝干也,理不可變是一。義可變,遂意有深淺、粗細、明昧之別。義雖然眾多,而必歸理一體。學佛人不澈明此理,不但造業,路必歪邪。難怪有人謗“純印”如來之心法,不明理也。
   應明瞭:(一)心為本源。諸法不離心,一切惟心造,心生法生,心滅法滅。此心純淨純善,寂而真常,就是一真法界。統賅四聖法界,此圓教分齊也。
   (二)依一心開二門。⒈聖道門,此土眾生由凡夫至聖人修道之門徑。除淨土五經,其餘諸經是。⒉淨土門,念佛往生彌陀淨土,而證聖果之教門也。“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普賢菩薩行願品、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及往生論即是。”前者為難行道。後者帶業往生為易行道。心開此二門,謂心性不生不滅即頓教分齊也。
   (三)如來藏與生滅和合即阿賴耶識。依此識明二義:一、覺義,謂心體與相事本一,相事乃心之作用,心即是相事之主,二者不可分。但心體離念而不執,見而不見,空寂如如,不見而見,相事有而歸空。念佛亦然,此為覺義。二、不覺義,不知諸法本一,遇事心意識動,“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相為緣長六粗。”三細者即根本無明相:⑴無明業相;⑵能見相;⑶境界相。此三相中以無明業相為體,能見、所見之境界為用。此三相微細不易察覺,故稱三細。
   六粗者,眾生迷妄造業,由根本無明而生起業轉現之三細,對緣與境界而生起六種迷相,與三細較而稱六粗。⑴智相。對識所現之境如六塵,不知無常是幻,妄起分別染淨之相,這是有生以來而生的法執也。⑵相續相。依前智相之分別於愛生樂境,於不愛之境生苦的感受,種種迷妄續起不斷,如海浪無平靜之時,因有無明風故。⑶執取相。對前苦樂等境,不知是無所有,虛妄不實的,是不可得的,對境相深生執取之想,這是眾生有生以來所具有的執著。純印老人言:“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家大業也大,最後有業無家。”⑷計名字相。以上述之妄行、妄心,計量分別假名言說之相而生種種煩惱,皆是分別而引起的苦樂煩惱。妄想、分別、執著是煩惱總根。⑸起業相。妄分別假名,依分別、妄想、迷惑而造善惡之業也。如是因如是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絲毫不爽,此乃佛家因果律,因果通三世。⑹業係苦相。善惡之業而感生死輪迴之苦果。此六粗前四相為惑因。第五起業相為業緣。第六相為苦果。學佛人應從前四相斷因,無因則無果。老實念佛隨緣作善,即造往生成佛的因“心不離佛念”見佛為果。
   藏、通、別、圓四教,前三不攝於圓,圓則攝於三,雖然如此,圓亦貫五戒十善。此經理冠諸經,全收昔日四十年所說經法之權,顯此經之實。在此經中以十義賅收圓妙之境。
   經顯十妙
   一、出世本懷妙
   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開示眾生本有佛性,具足佛知佛見,令眾生悟入,唯此一事,更無餘事。說法四十年皆係權巧,至法華涅槃方否三乘而歸一乘實相,授有緣二乘成佛記。
   二、放光現瑞妙
   佛在講經前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佛說一乘實相經方放白毫之光,表理顯明與白淨、純淨、純善之義,示其法為諸教法之源。此時放白毫光意顯實相理境乃諸佛所證,眾生所迷,要人人心領神會,去疑而修證。
   三、曲唱傍通妙
   彌勒菩薩睹光中瑞相而問,佛為說妙法,為當授記。文殊菩薩引日月燈明如來故事而答,極其精細詳明,使眾重視此會,期待妙法。
   四、出定歎德妙
   佛一光之中智境全彰。然不言之道眾生終難領會,不得已而假言說方便以開導之。告之曰:“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即今入定放光現瑞之事,使之皆入智慧之門也。難言之道唯佛與佛乃能究盡,非心識思量可解,故曰甚深無量。
   五、開權顯實妙
   九法界為權,佛界為實,此經開三乘之權,顯一乘之實,以三車之喻,還一乘、一車之深理,令曠劫疲於沉淪之眾生曉因果,藉此會殊緣策勵修持之心,驚疲怠之意,前至圓滿一乘之妙所。
   六、普授記殊妙
   此經中佛三周說法,先說妙法之實相,使舍利弗一人之上根悟入一乘者。涉方便品、譬喻品為法說周。佛以三車譬喻使須菩提、迦旃延、大迦葉、目犍連四人之中根者悟入一乘。涉於譬喻品,信解品,藥草喻品,授記品為譬喻周。當其他聲聞眾之下根者,說過去大通智勝佛時之因緣,使之悟入一乘。涉化城喻品、五百授記品、人記品,為因緣周。可見佛應機施教旨在度眾。如此三段次第度上中下根之人。玄義曰:“如法華三周說法斷奠聲聞,咸歸一實。”三周者乃度三根也。以三周法、授三根記,普記現在、懸記未來,凡見聞法華經者遲早無不成佛。正如純印老人講的:“凡聽純印二字、看其像、讀《純印》書者都與佛有特殊因緣。”此二字乃諸佛所修、所證之成佛之法。
   七、佛慧平等妙
   寶塔從地湧出。樂說請問。如來三變淨土,去染淨之執,入塔就座。除生滅身、應化身、法身之見。無去無來、無冤無親。平等大慧、人人本具,此皆佛平等之妙。
   八、開跡顯本妙
   本門無量弟子,從地湧出。彌勒不識一人,執近而疑遠。父少子老,舉世不信,如來說壽量一品,開師門近跡,顯佛地遠本。如世良醫,方便治子。以上種種之跡,終顯妙本。
   九、六根清淨妙
   此經在法師品中說五種法師即:
   ⑴受持法師,憶持而不忘者。
   ⑵讀經法師,正心端坐,目睹經,口宣句讀經者。
   ⑶誦經法師,習讀既熟,不閱經文自然能誦者。
   ⑷解說法師,解經文句而授人者,但非依文解義,必通達其理者。
   ⑸書寫法師,書寫經文而廣流布於世者。當今印刷技術、信息網絡、電子科技非常發達,若能善於運用皆為書寫法師。
   經曰:“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蓮華經》,乃至一偈,於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乃至合掌恭敬。藥王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愍眾生故生此人間。”五種法師於此妙法,情識、根塵(色、聲、香、味、觸、法)兩淨,諸功德具備而圓滿。妙法神功不可思議。功德者,功,功夫也。世善無惡曰功;冥佑曰德,德者得也。功謂功能,善行具有資潤福利之功能,歸已曰德。功可行、可見,德可得,不可目睹,不可思議。
   十、智行相成妙
   全經皆顯實相圓滿之理,此理非智莫照,故先以文殊大智開創經首,不修不行不可證得,經後以普賢妙行為成終。若能依圓滿實相、常住真心,修掉後天習性而成妙德,智行冥和,必成圓妙之果。此為一切圓滿無不從此法界流出,又無不還歸此法界——心印之理也!
   此十種經妙蓋全經之事理,若明此,則為瞭解經文奠定基礎。
   講一公案:世尊住世時,一次為大眾說法,有一女子在佛身旁入了定。文殊菩薩以神力尚不能使她出定。就請問佛陀。佛就讓文殊設法使她出定。結果文殊將女子托至梵天,都無法使她出定。佛說:“現在即使有千萬個文殊也沒辦法使她出定。只有下方世界過四十二億恒河沙國土,有位罔明菩薩可以使這女人出定。”
   罔明菩薩聽佛招喚從地下湧出,向佛作禮後,到女子面前鳴指一下,女子馬上出定。眾人非常驚詫。此故事說明,無始劫沉積的無明煩惱的頑固性。“罔明”者,就是無明。許多大修行人能夠忍受外面世界的任何磨難,抗拒各種各樣的誘惑,唯獨抵禦不了內心萌發的無明煩惱。心內產生的雜念,可以使往日的一切修行化為泡影,前功盡棄。煩惱常伴我身“把心念住在阿彌陀佛上”稍萌發即以佛號伏之。
      雨暗松江晚未晴,疑似貝葉動秋聲。
      床頭夜半涼風入,假藉寒風洗客塵。
   
      佛法傳東土始緣
   據“法華大成”載,經典傳入漢地亦非易事。有四句語:“蘊結大夏,出彼千齡,東傳震旦,三百餘載。”蓋本經統佛四十年諸法之本,可知此經從西傳東出自何時?從前二句可解。“蘊結”,猶停、待機會積聚也。“大夏”稱西域。西域,古代地名,係對玉門關,陽關以西地區的總稱。狹義敦煌以西至西藏;廣義包括亞洲中西部、印度半島、歐洲東部、非洲北部等地。此處的西域,即西藏、印度。此地聞佛法較早,凡聖叢集。
   “出彼千齡”,經典西傳之時,即眾聖結集經典後停止印度,歷經我周、秦、漢、晉之朝代,待傳入漢地已千餘年了。至明帝時此經方出西域傳入東土,故云“出彼千齡。”
   “東傳震旦三百餘載”
   震旦就是我國之稱,按八卦東方屬震,日從東方昇起有動義。詩云:旭日始旦。日出之始曰旦。佛經傳入漢地時,乃佛滅度千餘年後,聖教仗聖力顯現方始傳東土。據說永平年間漢明帝在夢中見一位很高大的金色之人,頭頂有圓光,飛至金殿。次日明帝既集百官,讓群臣占夢,有一官員叫付毅啟奏曰:“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發生天色變異等象,有五色光氣入貫太微照遍西方。太史蘇由解釋說:有大聖人生於西方,故現此瑞相,千年後他的說教將廣傳我國。昭王立即下令將此事刻在石碑上,埋在南郊天祠前。”付毅說至穆王壬申五十二年示滅,如今已有一千多年,陛下所夢莫非就是此聖人吧?大臣王遵證實說周書異記裏確記有此事。
   明帝即命秦景和蔡愔十八人,帶著聖旨去天竺國求法。行至途中遇到摩騰、竺法蘭兩位法師,二人奉佛經像欲來東土。眾人遂同二僧一起返回,於永平十年七月十八日回到洛陽。明帝大悅命二僧下榻鴻臚寺,敕內宮供養。後在雍門外建寺,因白馬馱經,故稱名白馬寺。
   佛法傳中國已一千多年了,經歷了風風雨雨久傳不衰,亦眾生之福。
   講一公案:唐,李翱(音:熬),歷任瀘州刺史、湖南觀察史等。他久聞藥山惟儼禪師大名,即派人請,雖多次請而藥山拒不至。一日他親自登門造訪,藥山手持經卷,故意不理睬。李翱拂袖忿然而走,說:“見面不如聞名!”
   藥山却招呼說:“太守怎麼貴耳賤目呢?”
   一句話使李翱為之而動。遂轉身施禮,問道:“請問大和尚,什麼是道?”
   藥山未語,伸出手指,指指上又指指下問:“懂嗎?”
   李翱回答說:“不懂。”
   藥山解釋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一聽,茅塞頓開。原來道就在青天的雲上,瓶裏的水中,道在一草一木、一山一穀,道在宇宙間一切事物當中。我們好多人入佛門就有了神通,就看病賺錢、胡說八道,是神通、鬼通、魔通、仙通。通最不值錢,“一竅不通,處處通。”不老實修、不淨下心來念佛,必召魔擾,最後吃大虧的還是自己……病大多是業召來的,定業佛都解決不了,業通者能消他人業嗎?倘若是冤親債主病,可用三時繫念法會來勸解,接受了就好了,或誦經、念佛,自己認帳懺悔,久之誠動亦可消病。
   李翱寫下一偈:“煉得身形是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話,雲在青天水在瓶!”佛在哪裏?佛在微塵中,佛在草梢、露珠中,佛在自心中,何必外求呢?
   
      譯經主
   天台宗自高祖龍樹菩薩至九祖湛然尊者,皆是出類拔萃的佛門龍象、大法器。法華玄義、文句是天台五祖灌頂大師記錄於智者大師所說,後至湛然大師釋記成文字。以後傳至明朝由紹覺聖行法師才會刊問世。灌頂大師總結出聽經聞法有六難:佛出世難,佛說法難,傳譯經難,自開悟難,聞師講正法難,一遍全聽不遺漏難。正如佛在經中云,“諸佛興出世,懸遠值遇難。正使出於世,說是法復難。無量無數劫,聞是法亦難。能聽是法者,斯人亦復難。”我們生不逢時,生於佛住世之後的二千五百多年,雖然有阿難尊者所結集經本,流傳至像法、末法,尚得聞佛言,但理解行持變樣了,況又有邪師歪解佛法,我們無慧眼難識真偽,其中又有波旬眷屬,穿佛衣、住伽藍、行滅佛法之事,今生在此重重干擾中若不能往生見佛,人身是得不到了。
   翻譯經典亦非易事,此經是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詔譯。
   簡要作解:
   鳩摩羅什法師(三五〇——四一三年)祖籍印度,生長於龜茲(在今新疆省庫車縣和沙雅縣的中間)。鳩摩羅什是梵文,即“童壽”之義。
   羅什大師的父親叫鳩摩羅炎,本來可以繼承相位,但他不願做官,而想出家修道,隨後東渡蔥嶺到龜茲國,龜茲王敬慕他的德行親自去郊外迎接,並延請為國師。國王有個妹妹叫耆婆,才智聰敏、記憶超群,雖有各國的高官顯爵之人前來提親,但她都不肯答應,待看到鳩摩羅炎即一見鍾情,鳩摩羅炎被逼無奈和她結了婚。結婚不久耆婆懷孕,奇事發生了,耆婆本來不懂印度語,這次不但會聽還會說,又有辯才無礙的能力智慧大增。當時有位羅漢對人說:此女肚裏的小孩是個有大智慧的人。鳩摩羅什降世後,其母帶他經常去寺院聽經,七歲時隨母一同出家,依從老師佛圖舌彌誦習《阿毗曇經》,每天背誦千偈,一偈有三十二字,總共三萬二千言,如此背誦完《阿毗曇經》,老師為他解釋經義,沒想到鳩摩羅什却早已自己通曉其妙義。
    由於鳩摩羅什的母親是龜茲王的妹妹,因此全國人民對他們母子的供養都非常豐厚,羅什的母親認為這樣對修行沒有什麼好處,即帶著九歲的鳩摩羅什走避他國。在一寺中見佛前有一個大銅鼎,鳩摩羅什毫不費力舉起大鼎頂在頭上玩,後一想我是個小孩子怎麼能將這麼重的鼎頂起呢,此意一生猶如千斤重壓,再也頂不住了……,從此他悟到一切都是惟心造。小小的年紀能有如此成就非一般人也。
   不久他的母親決心隻身到天竺修行,臨行前對鳩摩羅什說:大乘方等甚深的教法,當在東土(中國)弘揚,這就全得依靠你的力量。但是這件事對你自身却沒有利益,你看怎麼辦呢?
    鳩摩羅什回答說:修菩薩道之人,首在捨己利人,若能將佛法弘揚光大,使迷朦的眾生早日覺醒,不論弘法的路途有多難、多麼艱險,既使嘗遍世間的辛苦也無所遺憾。為此他留住龜茲約二十多年,廣習大乘經論。其母耆婆在印度證初果羅漢出三界。
   關於請羅什大師來中國說法不一,一說秦主符堅(秦始皇後人)時期,高僧道安在長安極力獎勵譯經事業,道安師聽說西域龜茲國有一位青年叫鳩摩羅什,才智過人,通達經、律、論三藏,專以大乘教人,為人性情開朗,秉性坦率,就一再勸苻堅迎他來華,符堅命呂光領鐵甲軍七萬討伐龜茲而得羅什。
   另一說法是:當時的欽天監(天文官)看見印度上空有顆新星,於是向符堅說應有德智不凡的人來輔佐中國,符堅已知羅什大師,在心中早已有迎請的想法,即決定派呂光領七萬人馬攻打西域龜茲國,臨出發前苻堅對呂光說:我今攻打龜茲並不是想佔有他們的國土,我不過是渴望賢才,聽說西域有鳩摩羅什深通佛法,善解陰陽八卦之理,為後學之師。我特別想念他,將軍可知有修、有證、有德性的人是國之大寶啊。他囑呂光在攻下龜茲時,從速送羅什入關。
   呂光滅了龜茲國後,就把羅什掠到中國,但因呂光原本不相信佛法,更不知道鳩摩羅什大師的智慧與德能,又見他年紀輕輕,所以不予重視,即以常人對待,並強迫他和龜茲王女成親,羅什拒不接受,言辭淒苦,呂光叫人讓他飲下濃酒,將倆人關在密室中。呂光還時常讓鳩摩羅什騎猛牛,乘惡馬欲使其墮落來戲弄他,幾番的惡意欺負,鳩摩羅什都忍辱負重,絲毫沒有怒色,最後呂光感到慚愧,才停止輕慢的行為。
    呂光率軍返國,中途在山下紮營休息,鳩摩羅什說:不可以在此地停留,否則全軍將士必遭水淹,應該把軍隊遷往高原上。呂光不聽,結果半夜天降大雨,山洪暴發,淹死了五、六千人,呂光這才悟明羅什大師不是一般人。他聽說姚萇殺死符堅,就沒回長安,在西涼按兵不動,並自立為涼主,羅什隨呂光滯留涼州達十六年之久,因呂光父子皆不相信佛法,故隱晦深解,無法弘傳。後來姚萇死了,兒子姚興繼位,即發兵征討呂光,此時呂光已死由呂隆繼位,被姚興打敗,方將羅什請到長安,讓他翻譯經典,這時他已經五十八歲了。
    鳩摩羅什抵達長安,姚興萬分喜悅,以國師之禮待鳩摩羅什,次年並敦請他到西明閣和逍遙園翻譯佛經。鳩摩羅什為人性情開朗,堅忍質直,心懷眾生,謙懷悲憫,姚興對他深加推崇,認為大師的智慧能力,天下之人無能喻者,若一旦辭世,誰人能替代?怎能使法種有後呢?遂以妓女十人逼令受之。鳩摩羅什苦不堪言,但為了譯經大業只得忍辱。從此之後鳩摩羅什不住在佛寺僧房,另外遷往他處,每逢昇座講說經義,時常語重心長地說:譬如臭泥中生長蓮花,只須採擷(音:協)蓮花,不必沾取臭泥啊!
    有人對於鳩摩羅什生起輕慢心,也妄想仿效。鳩摩羅什便集合大眾,來到盛滿鐵針的缽前,他面色凝然說:如果各位能學我將這一缽的針吞下,就可恭學我的行為,否則希望大家各自安心辦道,謹守戒律,切莫再滋生妄想!說完話立刻把那滿缽的鐵針吞下,宛如吃飯般輕鬆。大眾看見這希有的示現都目瞪口呆,感到非常地慚愧。可見譯經弘法的艱難。
   因皇帝命翻譯所以有“奉詔譯”三字。
   大師共譯大品等經三百八十餘卷,法華經亦是其中之一。大師入滅於弘始十五年(公元四一三年),臨終自誓:吾所譯的經若不違謬佛意,當焚身後舌根不壞。後果如師言,寂後火化,舌根不但不壞,還像紅蓮花一樣鮮艷,說明他所翻譯的經典,絕對可靠無誤。為其建塔供養,不久塔前生一青蓮花,眾人開塔視之,見花是從羅什大師舌根而生的,若非聖人示現怎會有此殊勝奇跡呢?
   自開悟難:講一公案:菩提達摩祖師圓寂前,即召門徒對其說:你們各自說說自己修持的心得吧!
   道副說:修行不應執著文字,也不捨棄文字,把文字作為求道的工具來使用。
   達摩說:你得到了我的皮。
   尼總持說:據我知修行猶如修禪入定,慶喜看到阿閦佛國,一見更不再見即有相皆幻,不可執著作真想。
   達摩說:你得到了我的肉。
   道育說:地、水、火、風四大皆空,色、受、想、行、識五蘊也非實有,整個世界無一法可得,無一法可存。
   達摩說:你得到了我的骨。
   跟隨大師修行了多年的弟子,尚不能理解實相之義,可見自開悟有多難。
   最後求法斷臂的慧可向達摩行了個禮,然後默然站著一動不動。
   達摩說:你已得到了我的髓。
   皮者戒也;肉者定也;骨者慧也;髓者無上菩提也。佛教的“第一義諦”,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當處出生,當處滅盡。故法華經說:“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開口便錯,舉念皆乖。慧可的行動與迦葉尊者的笑而不語,是同一法脈。迦葉見佛手持一枝大梵天王獻給佛的金色大波羅花,請佛說法,佛拈花示眾不語,眾人不解其意,唯獨迦葉尊者微笑。佛開口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總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義諦。付囑迦葉,迦葉成為西天第一代祖師。其實佛說的就是心印,即以心傳心,以心印心,心心相印,續佛慧命,就叫“正法眼藏”,純印二字之義。
   “涅槃妙心”即法身佛之本體,即不生不滅的妙真如心。一真一切真,法法皆真;一如一切如,法法皆如。它不變能隨緣,雖然隨緣、有染有淨,但其不變。隨迷緣做六道眾生,輪轉生死。隨悟緣則成聲聞、緣覺、菩薩、佛,了脫生死,步四聖法界。涅即不生,槃即不滅,不生不滅、無垢無淨即此妙心、常住真心、靈知心、佛性也。
      我本農家一愚牛,一夜受度似比丘。
      如今看淡人間事,祈願有緣得自由。
   
      經文的理解
   本經二十八品,計分三分:首序品為序分,次自方便品至常不輕菩薩品其十九品,為正宗分,次自神力品至普賢菩薩勸發品共八品,為流通分。此分法諸多大師亦不相同故闡明之。
   在中國首先將佛經典分為三分的是高僧道安法師。
   道安法師(公元三一二——三八五年)十二歲出家,天資聰敏,但因相貌醜陋不為他的剃度師所重視,數年在寺院做力工活。但道安法師沒有一點怨言,整日精勤修行不辭疲倦。一天他向老和尚要求看經書,師父拿一部萬言經典給他,僅一天的時間道安即將經背熟,而且一字不差,使他的師父改變了態度,送他去受具足戒,還准許他出外任意參學。道安法師二十四歲時,在河南安陽遇見佛圖澄大師,大師一見到他就非常賞識,對那些因他醜陋而輕視他的人說,此人有遠識,不是你們所能及。道安師跟隨大師十三、四年間,經常代替佛圖澄大師講法,並且解答了許多理論上的疑難問題,贏得“漆道人,驚四鄰”的美譽。直到佛圖澄大師去世,道安師才離開河南。東晉孝武帝太元四年(公元三七九年),秦王符堅攻克襄陽之後高興地說:我以十萬之師取襄陽,最大的收穫是得到一個半人。一人指道安法師,半人為習鑿齒,可見此二人在當時甚為符堅所敬重。道安師深通佛典,他科判佛經為三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當時引起許多人對道安師誹謗、懷疑。後來印度有一部“親光菩薩論”,翻譯到中國來,居然三分與道安師說的一樣,眾人才信服。出家人統一姓“釋”,亦出自道安師。

心为净土  2013.7.15 12:32:57    

(317-2)  显示次数:188(139+49)     查看心为净土的所有文章 访问心为净土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 主题索引
誦法華談體會(三)
      序品第一
   
   序則引入正宗;品則總別名理;第則節目有次;一則數字之始,此即序品第一之義。
   所有經典都是六種成就,“天親菩薩論”說此經時有序成就,則為七種成就。即:一、序成就。二、信成就。三、聞成就。四、時成就。五、主成就。六、處成就。七、眾成就。
   所有經第一品沒有稱序品的,只有此經以整個第一品作為序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如是”是信成就。經一開始有如是則可信,沒有的就不能信。“我聞”是聞成就,即是我阿難親自聽佛講的。為什麼經典開章有此四字呢?為斷眾人的疑惑心。一、阿難在結集經藏時,登法座,受佛加持相好莊嚴。眾人皆起疑心,以為釋迦佛沒有入滅,今來講經說法。二、以為或許是他世界來的佛。三、以為阿難成佛了,今登法座講法,否則他怎麼會有這麼莊嚴的相好呢?當阿難一開口“如是我聞”,三疑頓消。佛法大海,信而能入。信是入法之基,若無信心則不肯修持,有信方起行乃至證入。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聖人度眾生但為顯知,除如之外,皆是虛妄,唯如為是,故稱如是。因果實相不異為如,心境諸法無非為是,一乘因果曰如,無二無三曰是。“我聞”我者唯法身真我外,皆有相之假我。聞乃耳聽聲產生耳識,眾識齊集,諸緣和合,故得有聞。耳六根之別,一身為總,棄別從總故稱我聞。
   此處尚有一疑需要解釋,阿難是佛堂弟,釋迦佛成道之夜生,二十年後方為佛的侍者,佛二十年前講的法,他如何得知?結集經通稱如是我聞,是有不妥?此有三義:
   ⒈佛命阿難為侍者時,阿難向佛乞願:不著退衣,佛穿過的法衣他不穿,免別人譏嫉;不隨受請,他人請佛受供阿難不參與,免別人說閒話;二十年前未聞之法重為說過,佛應允之。佛用神通力,將以前所講的經對阿難重說一遍,阿難記憶非凡,一歷耳根永不忘失。此即“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因阿難也是大權示現,往昔一切佛所說的法,都是由阿難結集的,佛佛道同沒有兩樣,阿難當然都可記得了,況又對未聞之法已得補聞。有經載,阿難得法性覺自在三昧力故未聞之法皆能憶持,與聞無異。
   此眾中有百千萬億菩薩現聲聞形,大權示現,何法不通,何法不曉?今阿難稱我聞,謂如是之法是我阿難親從佛聞,顯佛述有據而斷眾疑。
   ⒉遵佛囑。佛入滅時咐囑阿難一切經典的前面,都應以“如是我聞”為開始,為了尊重佛的咐囑,所以阿難登法座開口便說“如是我聞。”
   ⒊息爭論。阿難是佛的最年輕弟子,他講明白此經是我阿難親自聽佛說的,大家則無可非議,就平息了爭論與不平。
   ⒋異外道。外道經前用“阿嘎”二字,佛經用“如是我聞”為開始,而區別與外道經典。
   佛欲入涅槃時,阿難以四事問佛:
   (一)結集經典時,如何才能使人相信是佛說的?
   (二)佛住世都依佛住,佛不在了修持依什麼而住?
   (三)佛住世時依佛為師。佛入滅依誰為師?
   (四)佛住世時惡性比丘佛可管束他們,佛不住世惡性比丘應如何調伏?
   佛答復:
   第一、結集經時以“如是我聞”開始。
   第二、依四念處而住。四念處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法是緣生,無真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修行到極點是人我、法我雙亡。未讀經前是我執、入佛門後又法執),四者有連帶關係。每一位出家人都應依四念處而住,對色身可利用,不可為其貪吃,講究穿戴,接受豐厚的供養,貪圖安逸,不知惜福,不珍惜施主的供養,隨意浪費,更為嚴重的欺騙眾生販賣佛法,不講小乘三法印和大乘實相印,所行、所為、所說悖謬佛教,戒律鬆弛,生活散慢、懈怠,身住伽藍行魔之事,若不及早醒悟,必害人害己,地獄之門對其而敞開,後果苦不堪言。
   第三、依戒為師。不但出家人應依戒修行,在家二眾欲當生成就,也起碼要嚴守五戒。無戒佛法就消亡。可見戒律的重要。比丘二百五十條,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條,持的如何自己最清楚!戒是現在出家人修行之師啊!居士要有慧眼懂佛的根本法,否則最容易造業,雖造業反認為是種福田,護持佛法呢。
   第四、不與惡性比丘爭辯,以默擯待之(就是敬而遠之)。我在某某寺住時來一位西裝革履的比丘,搭衣後我給他頂禮,他不理不睬,並給我寫一偈,可謂驢唇不對馬嘴,落款是缺德和尚,我揉碎扔進垃圾筒裏,他說你怎麼不尊重法呢?我回答說:缺德的法,不值得尊重!他臉不紅不白的說:別人見我寫的都如獲至寶。我說:那是瞎眼居士,只認人不識法……將來佛法滅,必滅在所謂出家人之手。
   “如”,是不變,“是”,是隨緣。了了常明之義。“如是”是印證、印可,講法人的心是度生之心,無私心、無貪心、無名利心,與經相契合則如是,反之講的很能迎和人的心理,但與佛法不相應,或為了達到某種個人的目的則不如是。一切惟心造。應以四依法辨真偽,明是非。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經典。當今末法時期修行很難,稍不慎即成魔的幫辦。魔可分:煩惱魔、五蘊魔、天魔、死魔。楞嚴經佛講的更詳細,有五十種陰魔。不懂佛的根本法、人云亦云,人云亦聽、人云則信,遲早上賊船,不閱經、不聽法,不明理怎麼行呢?
   “一時”是時成就,非一刹那,也不是億萬劫,它包盡空間、時間。古德云,一時曰理。心境一泯,理智一融,凡聖一如,本始一會之時。亦可理解佛說法華之時,化眾機緣成熟之時,如日當午幽谷溝壑無所不照之時,即一切聲聞等授記成佛之時。
   “佛”主成就。梵語為“佛陀耶”佛者,覺也。即具有無上正等正覺之智者。覺義,可分為三:自覺,自覺者知自己有佛性,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真理。(二乘人只能自覺而不能使他人覺悟,不能覺他、不能利他、只能自利,民間語叫:“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自己出三界不輪迴了,不管苦海裏掙扎的眾生,佛稱其為自了漢不能發揚光大佛法,是自覺超於三界的凡夫)。
   覺他,覺他者告知眾生亦有佛性,本來是佛,本能成佛。即自己覺悟後,把真理發揚光大。教化眾生,令其他人也都明瞭真理。菩薩自利利他、自度度他即是,在利他中則自利,度他中則自度。覺他以超於二乘聖人。
   覺行圓滿,阿羅漢具有自覺之一,菩薩具自覺、覺他之二,佛具三覺圓滿,萬德齊備。超於菩薩而為佛也。
   三覺亦釋:
   “本覺。”一切眾生本來固有的自性清淨心。本具與佛無別的智慧德能,只因妄想、執著、分別而迷惑了,但並未失去,時刻亦未相離。
   “始覺。”依本覺內熏啟悟了,又有緣遇教法外熏,而妄心漸契入本覺使之知覺者。聞便信、信便行,依教奉行,發願見佛、漸漸明理,開始覺悟了叫始覺。
   究竟覺。始覺與本覺合,認真修持,成佛了就是究竟覺。覺謂覺察、覺悟。悟即照真本有;察則了妄本空。妄本空則不逐於妄;真本有而不迷於真。真妄認識清楚了,即明覺之義。
   此處講的佛,就是釋迦牟尼佛。佛有十大稱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出生在印度迦毗羅衛國(尼泊爾),係淨飯王的太子。姓喬達摩,名悉達多,漢譯為一切義成。他降生的時間在西元前六世紀中期。母摩耶夫人。印度古代風俗,女人生小孩一定要回娘家生產,摩耶夫人回家時,路過嵐毗尼花園,看到園裏有一顆美麗而又十分鮮艷的無憂大樹,她將右手攀著這棵大樹的樹枝,此時悉達多太子就從母親的右肋降生下來。太子適滿七日,其母摩耶夫人即命終。以其福報生忉利天。太子由其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撫養。太子降生時有許多瑞相如:世界放大光明;地湧金蓮自然捧足;九龍吐香水;太子東南西北各行七步,觀察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此處的“我”乃指眾生本具的靈知心,佛性耳。
   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我們身為一個佛門弟子,對佛的教法,根本心法應該瞭解,才能依教奉行,破迷開悟,由修得證,最後了脫生死見佛成佛。不明佛理盲目隨著別人的舌頭轉,愈轉愈迷,豈不白得人身了。現今就是末班車、末班船,上不去、修不出若再想得人身、聞佛法,猶如瞎眼海龜偶鑽木椽孔,塵劫無機緣。
   我們從佛的名號就可悟入佛法。
   “釋迦牟尼”:“釋迦”,譯能仁。即以仁愛之心憫念眾生,此即大慈大悲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拔眾生的痛苦,給眾生予安樂,救度眾生作不請之友。眾生最大之苦莫過輪迴六道,處三惡道是老家,三善道是客居。救度眾生是佛的悲德,其教法的宗旨是入佛知見,開佛知見而成佛。
   “牟尼”譯為寂默,指佛在因地修行時,以自己本覺本有的智慧,回光返照、斷除煩惱,達圓滿的智慧,此即佛的智德。佛具足能仁的悲德和寂默的智德,以此自利利他。教化眾生以八萬四千法門斷除無明煩惱,早成佛道。
   寂默故不住生死,能仁故不住涅槃,隨機普現說法利生,這就是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的名字由何而來的呢?
   據說在無量劫以前,有一位古佛叫 峛 峛R`綩垗b@峛@@峛根成熟了,於是佛就帶阿難、迦葉二弟子,到大光明瓦窯去教化他。瓦師一見到佛和二位弟子來到他的瓦窯非常激動,心想我這裏都是爛泥、灰塵,非常髒,偉大莊嚴的釋迦牟尼佛的到來我怎麼接待呢?他急中生智,抱來許多稻草將爛泥蓋上,又厚厚地用草鋪了三個座位,請佛坐中間,他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對佛頂禮。在拜佛時心想,佛的名號太好了,則發願說:我將來成佛時也叫釋迦牟尼,身旁同樣也有阿難,迦葉兩位弟子。後經多生多劫的修煉,依願持到這一生成就了,在菩提樹下得道成佛,叫釋迦牟尼佛。
   又於過去燃燈古佛時與他授記的。“金剛經”載:“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據說在無量劫前,有一婆羅門之子叫雲童。一天雲童辭行師父行至蓮花城,城裏的人們正在準備迎接燃燈古佛的到來。雲童也欣喜萬分。時燃燈佛與諸大眾。徐步而來。童子發現地面有一片污泥,恐弄髒佛足,頓發大心,將身體撲在地上,但還是有泥濘的地方沒有蓋上,遂又將頭髮鋪在污泥上面,讓佛從他身體及頭髮上走過。並發願言:若如來不與我授菩提記。我終不起。當下燃燈佛為其授記說:善男子,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具足十號,如我無異。
   此二故事說明一切事,無不是隨心所感、隨願所成,有感必應。佛法大、大不過業力,業力大、大不過願力。華嚴經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心印”是諸佛成佛之法,心印就是純印,純就是心嘛。老人住世就是大權示現,依她所修必然見佛。老人視當今世人的弊病,給我們指明了修行的準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遠離名利(定),一心念佛(慧)。只要我們能真心實意,懇切至誠、發菩提心,精進念佛修行、又隨緣作善,盡力度人,沒有不當生成就的,萬人修萬人去極樂,主要仰仗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帶業往生並不難,難在無恒心、無信心,去貪心、捨牽掛心。
   省庵大師曰“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無益。”大師是蓮宗十一祖往生前一年即告弟子:“我於明年四月十四日往生。”自此閉關晝夜念佛,至期跏趺見佛迎而化,年七十四歲。
   可見凡成就者,都是從因地發廣大心,立堅固願,苦修行而成的,佛法如此,世間法也如此,事雖不同,理無二致。
   “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的“住”,非行住坐臥四儀中之住,有、在之義。凡佛所居止遊化之處,即謂之住於是處。即能住住所住。佛為能住,所住者即忍土,就是娑婆世界,又云堪忍世界。
   “王舍城”,梵語:羅閱只伽羅。為中印度摩竭陀國中之城名,摩竭陀譯無惱無害,言無刑殺也。以經譯,王即心王,國無二王,主宰之義。舍即色、受、想、行、識五陰,心王造此舍,若將五陰捨空就是法性身,空則為涅槃城。諸佛菩薩度眾生獲得常、樂、我、淨,此為四德。四德者:一.常德,涅槃之體永恆不變而無生滅,又能隨緣、施化不絕,曰常德。
   二、樂德,涅槃之體寂滅永安,又運用自在,所為可隨已意為樂。如純印老人,不飲不食靜坐二十一天,行動自如,走後現十大圓滿,一生無煩惱,並選定時日走,豈不自在,樂也!
   三、我德,涅槃之體得大自在,沒有絲毫的束縛。我,主宰義,經曰“若法是實是真,是主是依,性不變易是名為我。”自在為我。
   四、淨德,涅槃之體,解脫一切之垢染則為淨。隨化處緣而不污。經曰,破煩惱為淨,破有業為我。不受諸有報為樂。無生死為常。涅槃經談此四德教也。
   “耆闍崛山”,此云靈鷲山,山形好像一隻鷲鳥。鷲,亦稱禿鷲,我國西藏地區此鳥眾多。酷似鷹。此鳥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雌雄各居,發情期各鳴,交已各去。故世人將此鳥比作皇帝的妃子,大婚時見一面,有的終身就是一面之緣。承德避暑山莊是清,康熙皇帝的行宮,其妃子即如此。詩云:“關關雎(音:居)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此詩藉物喻人。鷲鳥也有人稱鶚(音:惡)的。山南有屍陀林,鷲鳥食屍後就棲止其山,當時人們稱此山為鷲山。山有五個洞穴,佛居中穴,距城不太遠,所以佛與弟子可托缽供養色身,佛本不食,但為恒順眾生故。又前佛今佛皆居此山,佛滅後由羅漢住,法滅後(正常法運一萬二千年)由辟支佛居住,無辟支佛時,由鬼神居之。既然都是聖靈所居,所以稱為靈鷲山。佛、二乘人為聖,鬼神為靈,其名以下(小)含上(大)義。因眾生根性、業力、修持差別很大,見此城、此山也不盡同。有見草木、頑石者,有見七寶莊嚴,或見諸佛菩薩往來遊行。智者大師定中見佛在此山講法。這些都是不可思議之聖境。見純印老人舍利亦然。
   “山”者,觀有相的色陰。無知如山,識陰為靈,受、想、行為鷲。鷲即聚集緣因。但統觀“凡是有相,皆是虛妄。”山城再殊勝,再美麗莊嚴也是依報,不出五陰。主宰者心也,正報耳。
   “中”者,佛中道也。昇中天,降中國,“大乘佛法從東而載”,中日生,中夜滅皆表中道,今處山中,說中道義。純印老人午時生、午時走,純印二字合一,中道耳。諸宗教都講中道,但有自性體否,則見粗妙。法華經“即空、即假、即中”,由始至終論此理。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是眾成就。“與”共之義,可作七個一解:即一時、一戒、一處,一心、一見、一道、一解脫。佛制僧伽六和眾,一、二人不名和合,四人以上名僧團和合眾。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出家人有四種差別:
   ⑴不依淨命,破戒僧也。淨命者少欲知足。離四種邪命法而清淨活命,即以清淨心為活命,就是八正道中的正命。四種邪命比丘:以種植田園偽稱與藥,以求衣食者;以仰觀星宿,推測盈虛,求什麼法調治,騙人而活命者;以曲媚毫勢,巧言多求而活命者;謂學種種咒術,蔔算吉凶,為求衣食而活命者。總之施騙術而求衣食錢財者或妄言能超拔眷屬生天、生佛國,替消業者,均為邪命比丘。
   ⑵不解法律,愚癡僧也。
   ⑶行死文字、離心而修,慚愧僧也。
   ⑷依戒為師、依苦為師,真修法忍、明實相義,真實僧也。
   “大”,有多義、勝義,器量尊重為大。阿羅漢為天王等大人所恭敬,故言大;超出九十六種外道故言勝;遍知內外經書故言多;今比丘眾萬二千人故言多。
   今法華經有大道故,大用故、大知故,故言大;勝者道勝,用勝、知勝故言勝;多者道多,用多、知多故言多。總之數目多,名望重、德業隆,故云“大。”
   “比丘”泛指出家男眾,女稱尼。名實相符者實非易事。有四義:淨命乞食;破煩惱;能持戒;怖魔。佛教傳入中國,乞食一事廢了,但三義乃具。羅什大師云:“始出妻子家,應以乞食自資,清淨活命。終出三界(欲、色、無色界)家,必須破煩惱、持戒自守,具此二義,天魔怖其出境也。”能依此修,魔宮震動,焉有不恐怖之理?比丘戒二百五十條,尼師三百四十八條,持之不易,破之罪增。受戒容易,守戒難!
   破煩惱者,亦稱破惡真修者。破煩惱者必能持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戒防身口非,定除心亂,慧悟真空理。戒、定、慧三學無漏法,能破身三、口四,七支惡。誠心久習、不怠惰,亦能破三界見思之惡惑。
   眾生知見有五顛倒:
   ⒈身見,認為色身為我,物為我實有者;
   ⒉邊見,認為人死後則我無,即所謂人死如燈滅,此為斷見;或認為人死後來生還脫生人,豬馬牛羊死後仍為豬馬牛羊,此為常見,此斷常二見為邊見;
   ⒊邪見,謗無因果,故惡不足恐,善不足好,壞諸善事,如此謬見者眾。
   ⒋見取見,以卑劣的知見,取其種種劣事。如小偷認為取之有道,是有本事,認為偷是一種正當職業,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⒌戒禁取見,由邪見、見取見之因而生此見,認外道修牛戒、豬戒、鷄戒等非戒謬以為戒,非因計因,將塗灰、臥薪、食草、斷食等苦行,錯以為是涅槃之道。
   以上五見為見惑。
   思惑者,眼等五根對色等五塵而起貪愛曰思惑。貪、嗔、癡三毒引發之行為惡,無明惡。
   怖魔者,修行人從剃除煩惱雲,又依教嚴持戒律始,魔波旬即驚怖,恐怕擺脫魔轄。魔有四義:煩惱魔、五陰魔、天魔、死魔。魔在世間的表現有五十種,楞嚴經有載。修定欲伏煩惱,修慧欲破煩惱,煩惱破必出三界,不失初發心即成佛。初發出家心,起碼出三界家,魔當然恐怖。又能輾轉度眾生,使眾生亦擺脫魔的控制、違魔意,故魔驚怖出家。出家有三點使魔恐怖:出家時、發大心時、成聖成賢時。出家分為:心出家身出家;心出家身在家;心在家身出家;身心均在家。對第三者應具慧眼識別,默擯之。對第四者待機緣度之。對身、心出家者應親近,聽其教誡,對身在家心出家者應學之。
   出家二眾若能嚴持戒律,行持如法,則能生物善,除善惡之饉乏。出家應出三界家,斷分斷、變易生死為出家,否則只有個出家相,名出家實未出家。另外修行人應觀境緣本虛,不執著、不分別,起心念就是佛號,煩惱即轉菩提也。純印老人言:“世間本來無煩惱,煩惱全是自己找的,凡事不走心就沒有煩惱。”不走心心空,心清淨,此為純印老人自修的秘訣,告知修行欲成道者。此句中的“眾”,非單指比丘言,乃含四眾(出家男女,在家男女)。
   每一部經開篇必具六種成就: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主成就、處成就、眾成就。六種成就具足佛才說法,有一種成就不具足,佛不能說法。
   講一公案:
   坦山和雲昇兩位禪師,性情差異很大。坦山放蕩形骸、不拘小節,喜歡喝酒。雲昇為人莊重,不苟言笑,滴酒不沾。
   一天坦山正飲酒,雲昇進屋,坦山誠摯地將手一伸說:“請禪師與我共飲兩杯。雲昇一聽,整衣端坐,嚴肅委婉地謝絕了。
   坦山借酒性說:“酒都不會喝還是個人呐!”
   雲昇不禁變色道:“你敢罵人?”
   坦山疑惑地說:“我沒罵你呀!”
   雲昇問:“那你罵誰?”
   坦山從容地笑了笑說:“你的確不像人。”
   “那我像什麼?”雲昇惱羞成怒地問。
   “我看你像佛”坦山微笑答道。
   雲昇一時語塞,什麼都說不出來了。
   酒是佛門五戒之一,屬遮戒,晚學絕無勸人破戒之意,心不達淨怎可不嚴守戒律。嗔怒是五毒之一,是苦惱的根源,只有放下嗔毒,才會使心情平靜,心靈淨化。真修之人,應以寬容處世,不但能忍受別人的攻訐(音:潔),既或遭受迫害亦應坦然受之,三世因果故。為人言行不可傷害別人,免種不善因。唐,拾得禪師說:“無嗔即是戒,心淨即出家。”
      清溪流過碧山頭,白雲飄過一色秋。
      心離紅塵十幾載,念佛誦經兩悠悠。
   
   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此句話為歎德,贊羅漢的功德。阿羅漢的因是比丘,比丘的果就是阿羅漢。阿羅漢有三義:
   ⒈“應供,”在因地時比丘要自己托缽乞食。梵語比丘,華言乞士。乞是乞求之名,乞法資養道業,乞食資色身命。士者學識,智勇超凡之義。淨命自活、福利眾生,破憍慢心、謙下自卑,以成清雅之德也。淨命者,以清淨之食,自活其命也。在家居士則以耕田、經商、仕途、工人等為職業,用養身命。出家二眾,佛戒不允,唯乞食自濟,身安道存,種福田予施主。此即比丘之義。在果地羅漢則受人及天人的供養。因阿羅漢已有人天福田。也叫應供,人間、天上供養往返阿羅漢的果報不可思議,對眾生而言是供應。佛住世時比丘都供養佛,有一天佛變化成一個修行人,供養一切比丘,此即供應之義。
   ⒉“殺賊”,賊即見、思惑也。以其劫人功德之財,奪人智慧之命,故名為賊。即殺無明賊、煩惱賊、眼耳等六識賊,證阿羅漢果沒煩惱,沒分別,沒五欲(財色名食睡)了,這些有礙清淨心的賊殺盡了,對二乘人來說叫無學,謂其生死已盡,無法可學,即有餘涅槃圓滿了。也殺“不賊”,小乘人認為微細煩惱不是賊,但在佛菩薩看來也是賊,故要殺“不賊。”
   ⒊無生,謂其斷見、思惑盡,無復三界受生。證到四果阿羅漢,就悟了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遠離生滅的真如實相理體。羅漢的無生法忍趨於寂靜,但於利他不生喜樂。菩薩的無生法忍則可自利利他。真智安住此理而不動,為八、九地菩薩所得之智。也就是見到真如實相,微細法不可得何況大呢?即在三千大千世界裏,不見微細法的生滅相,又稱不動地。此境界之玄妙,非言說、思惟、體會能明瞭的,更講不明白,只可領受於心。
   阿羅漢有四個層次:初果、二果、三果與四果。
   初果阿羅漢稱須陀洹,是步入羅漢境界的第一步。因生死未了,尚須人間天上七次往來才生二果。須陀洹譯入流,預入聖人的法性流,逆凡夫的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流。證初果後的阿羅漢不被六塵所動,有定力,美色不動心;聞美聲不歡喜、不動搖,聞惡聲亦不厭惡,不被聲塵轉,而能轉聲塵;對香、臭、甜、酸、苦、辣、鹹、等味無分別,亦無感知。凡夫貪觸覺,不捨男女的情愛,對細滑欲有貪愛,對金銀、珠寶撫摸貪愛,即沒看破觸塵,執著法是真實的,不知“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初果位的阿羅漢不被六塵所動。當今許多人自謂證果開悟了,跑千百里地讓我給印證,我沒證果也沒開悟是個無知的凡夫,你找我不是最好的印證嗎?開悟證果的人怎會找凡夫印證呢?這是大妄語,欺騙眾生,不但自己造業,又斷他人的慧命,干擾他人的修行。
   二果叫斯陀含,譯“一來”,謂其當於欲界的天上人間一次往來。後證三果。
   三果叫阿那含,譯“不來”,即不受欲界的生死了。
   順便講講三界的關係。
   欲界:有淫欲與食欲的有情眾生所居處,共六層天。自人界四大洲起,上至六欲天,下至無間地獄,每洲都有一天王管轄:東,持國天王;南,增長天王;西,廣目天王;北,多聞天王。六層天稱:四天王天、忉利天、須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越往上二欲越淡薄。
   色界,顧名思義就是有形體,在欲界之上,此界的眾生、無男女二欲,但有色相,如有精美殊妙的宮殿相,故名色界。什麼人可生此天呢?念佛人無份,此界眾生由禪定之淺深、粗妙分四級稱四禪天,此中有立十六天,有立十七天,有立十八天。
   無色界:此界不像色界有物質現象、形體、宮殿、園林等,此界唯以心識住於深妙禪定,純無物質的世界,曰四空處。其名為: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又稱四空天。
   坐禪入空定真的沒有形象。古時有一位禪和子叫金碧峰,經常坐禪入空定,壽命終時無常鬼找不到他,請土地幫忙,土地說:此人什麼都不執著,有一個水晶缽是他心愛之物,你倆碰撞此物發出音響,他必出定,就能捕他。金碧峰入定可空掉身體,但不徹底還牽掛水晶缽,他一聽有人撞擊水晶缽立即出定,大罵:“哪個混帳東西碰我水晶缽!”黑白無常當即將他鎖拿,金碧峰覺出自己因有水晶缽的掛礙,才被無常鬼鎖拿,於是他請求最後玩一下水晶缽,二鬼應允將鎖鏈解開,他當即將水晶缽擲在地上打得粉碎,立即入空定說:“欲來找我金碧峰,猶如鐵鍊鎖虛空,虛空若然鎖不得,莫來找我金碧峰。”色界、無色界非是念佛人去得,但帶業往生見佛後諸佛國土都去得,去色、無色界更方便了,小事一樁嘛!另外無色界是否真無形相呢?下層人看不到,佛菩薩看得很真切。欲界有苦苦、壞苦、行苦;色界有壞苦、行苦;無色界只有行苦,可見三界皆苦,壽命再長也難免輪迴。
   四果阿羅漢,華譯為無生,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斷三界見、思惑盡,真理究竟,解脫生死,不受後有,為聲聞乘之最高果位。
   初果是見道位,二果、三果是修道位,四果阿羅漢是無學位,到無學位就真的了盡生死,五眼六通具足了。結集經前阿難證三果,迦葉不准他參加,他發奮修習,一夜之間證四果,從鑰匙孔入室而昇座復講。
   證阿羅漢果不輪迴就沒分段生死,出三界了,亦沒有後有身,神通不可思議,“法華”曰,可踴身到虛空,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下出火、身上出水變幻莫測。
   阿羅漢雖然沒有分段總變換形體的生死了,但變易生死還未了。就是心裏還有念頭,此念遷流不止。如果能回小向大,至菩薩果位兩種生死則了斷。
   “諸漏已盡”,何為漏?漏即煩惱之別名,流注、漏泄、漏落之義。凡煩惱起現行使心流散不絕,名之為漏。漏掉了,如漏器、漏舍,污損物體使人心煩不痛快。凡有煩惱之人必漏落於六道,受生死的果報,所修功德永無圓滿之望。“火燒功德林。”人失去理智,以相可取可得之心即是漏。
   漏可分三種:
   ⒈欲漏,欲界眾生因見、思二惑而造作淫欲、食欲、貪欲等諸業,而於欲界不能出離,故名欲漏。因身體就是有漏身,九孔常流不淨之物,漏。身體的肉容器無底,裝入多少排泄多少。純印老人說我:“凡夫子、不成材,吃了新的、把舊的頂出來。”她老人家吃的很少,幾天大便一次。欲界眾生煩惱最多,八萬四千種煩惱即無量煩惱。其根是貪欲心而生起的,故稱欲漏。
   ⒉有漏,因果不亡曰有,即色界、無色界之見、思煩惱也。因此煩惱不能出離色、無色界,故名有漏。有即三有,亦稱三界。亦稱二十五有。“有”是對空無而言,有可分實有、假有、妙有等之別。如三世之因因果果的形體變換為實有;因緣依他之法而成業身形體,假有也;圓滿的無生滅相,但又隨緣者,妙有也。也可說有,就是三界的生死相,亦可說是三界的異名。有可分三:
   ⑴本有,即現在之身心;
   ⑵當有,未來之身心;
   ⑶中有,即本有與當有中間所受之身心。欲界、色界生死必有中有身,亦稱中陰身。正常為死後四十九天投生轉世,在這期間為中有身。大惡人、大善人沒有中有身,直接入地獄或生人天,均為有漏身。
   ⒊無明漏。煩惱是漏之體,無明愚癡又是煩惱之本。眾生因此無明,漏落三界,叫無明漏。以聖智斷無明煩惱謂漏盡。所修功德不消失了,即容器有底了,不漏了為漏盡。證到四果的阿羅漢位,才真的沒有煩惱了。煩惱者略說則三毒,廣說則三界九十八使。一切煩惱通名毒者,惱壞之甚、故云沉毒,以其能造惡業,能壞出世善心,而導致生死苦,忘法身、失慧命,傷惱修行人。諸漏已盡,此處的盡,不是煩惱漏沒了稱盡,而是沒有漏,看清楚世出世間一切境緣,無不是虛幻的、不執著了,真的煩惱不起現行了,不漏了叫漏盡。“無復煩惱”,即不會再復生煩惱了。因果俱亡曰已盡,見思已減曰無復。“逮得己利”,逮,“及”義。贊諸大阿羅漢永離煩惱了,諸漏已盡無餘了,煩惱斷得乾乾淨淨,放棄了沉淪不息的大包袱,證涅槃之道果。涅者不生,槃者不滅,最大的己利也。羅漢證得的是有餘涅槃,雖然斷了三界的分段生死,但還有心念上的變易生死,業果之身仍然存在,所以相貌不一,菩薩的相貌幾乎與佛沒有差別。什麼時候回小向大,發大心以三昧真火自焚其身,正智解脫,則證無餘涅槃。
   “盡諸有結”,歎煩惱不生德。因果不亡曰有,有即相續不斷之相身,三有,即三界有因有果而受生死。結者即結縛之義,三界二十五有之結,如愛結、恚結、慢結、無明結等,如十二因緣中,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等都是有結之義。它是煩惱之因,而復起業力,重召果報。盡者,銷落得一絲不存,真的沒煩惱了,斷盡了。所有的繋縛之結全斷掉了。
   “心得自在”,總上五句見思惑盡,不染六塵之累,定力具足名心自在,慧力具足名慧自在。心自在必慧自在,慧自在不一定心自在,一切起於心嘛!心自在者,顯定慧具足。心得自在,就是以定力修行,心能在境緣中不起善惡之念,“穿越萬花叢,身不著一葉,”心學已得圓滿,能出入自在,此是因有定力而得自在。若於真諦、俗諦中了知“凡是有相皆是虛妄”,對人、事、物無結無縛,心得自在,能看破放下,此以慧力得自在也。清淨心中點塵不沾。真如實相本來就自在,它隨方就方、隨圓就圓,入水不溺、入火不燒,生天、成佛而無喜,入地獄而無苦,還不自在嗎?漏結已盡,本來自在之相全體顯現。得者亦得而無得,得豈不是貪嗎?得而無得無得而得,涅槃——大得也。此六句為上上起門。講一公案:
   唐,大詩人白居易早年歸依佛教,親近高僧,參禪問道。一次他參請惟寬禪師說 峛 峛R`綩垗b@峛@@峛邞玫姆椒ú煌薅际且粯拥模@就像長江、黃河、淮河和漢水,名稱雖然不一樣、但都是水,其濕性沒有兩樣。律就是法,法不離禪,為什麼從中妄起分別呢?”
   白居易問:“既然無分別,那麼請問,怎樣修心呢?”
   惟寬禪師說:“心本來就沒有什麼欠缺、傷損,為什麼還要修理呢?要知道無論是淨是穢,都是不可起念頭的。”
   白居易說:“垢不可起念;難道淨也不可起念嗎?”
   惟寬禪師說:“這好比人的眼睛不可容物。金屑雖然珍貴,落入眼裏就是病。烏雲可以遮蔽藍天,白雲同樣也能遮蔽藍天。”
   白居易問:“若無修無念,那和凡夫還有什麼區別?
   惟寬禪師說:“凡夫長無明,二乘長執著,離開無明和執著就叫真修。其真修不能過於刻苦,因無明是塵劫染習,但也不能懈怠,這樣雜念紛飛,再好的法也難控制住亂心,若過於刻苦則近於執著,若懈怠即落於無明之中,這就猶如琴弦,鬆者不發聲,過緊則崩斷,只有適中則相宜。這即是修行的心要。”白居易心中有悟,從此後他念佛非常精進,體會也深。晚年時寫有一偈:餘年七十二,不復事吟哦。看經費眼力,做事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聲阿彌陀。行也阿彌陀,住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臥也阿彌陀。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日暮而途遠,吾生已蹉跎。旦夕清淨心,但念阿彌陀。白居易一生宦途坎坷,却常以忘懷處順為事,且不介意逆的境緣,這種處世的境界深得於他的佛教信仰。
   淨土念佛法門,念起“阿彌陀佛”,無念還是阿彌陀佛,常住阿彌陀佛聖號上,又能隨緣作善就是修行。只有這樣念佛心才能清淨,淨心是佛嘛!清淨心是不能用語言說明的,因真心本自清淨、本自具足、本無分別的,它超越了生死、真偽、美醜、善惡、淨穢、勤怠等,脫離了一切外相。禪心即是不生不滅,能生萬法萬相的真心。這些我們只能返照內心去體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人人避暑走如狂,唯有禪師不出房。
      可是禪房無熱到?但能心靜即身涼。      ——白居易
      
   其名曰:阿若憍陳如,摩訶迦葉,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舍利弗,大目犍連,摩訶迦旃延,阿耨樓馱,劫賓那,憍梵波提,離婆多,畢陵伽婆蹉,薄拘羅,摩訶拘絺(音,吃)羅,難陀,孫陀羅難陀,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阿難,羅睺羅。如是眾所知識大阿羅漢等。
   
   以上所舉二十一人,是來參加法華大會萬二千人中,即聲聞、比丘中名高德眾及上首大弟子的名字。當時阿難尚未證無學阿羅漢果,但因他是佛十大弟子中多聞第一,佛所讚歎,眾所知識,故列大阿羅漢之內,又二十一人表圓滿法。其所列次序也具有意義,如憍陳如他是僧寶之首,五比丘中最早受度者。其它經大多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排第一位。
   “阿若憍陳如”,憍陳如是姓,阿若是名,其姓翻譯為火器,婆羅門種,此門種在印度是四大姓之一,據說是大梵天王留下的後裔,是較高貴之人種,謂淨行、高貴、捨惡法之人、博學多聞者。此族先人事火,因此以火命族。火有二義,能照、能燒。照,千年暗窟火進入即明,火能破暗。燒則物不生,以不生為姓。阿若者,翻譯已知或無知。無知者,非無所知,乃知無不知耳。所知之無即真諦也。已知者最初知也。若依二諦(真諦、俗諦)即是知真,以無生智為名也。經典有一個公案:佛在因地修行時,專修忍辱法門,稱忍辱仙人。一天歌利王(阿若憍陳如)帶著宮娥婇女進山打獵,嬪妃們無意中見到修道的忍辱仙人於是就圍著他問法,被歌利王看見誤認是引誘他的嬪(音:頻)妃而生嫉妒、嗔恨心,將忍辱仙人的手腳四肢一一割解,每割一肢問:“你嗔恨我否?”忍辱仙人說:我不嗔恨你。這時護法善神惱怒了,下大雷雨欲擊歌利王。割利王害怕了跪倒在忍辱仙人面前說:這是上天要責罰我呀!我知錯了,請你不要生氣,不要嗔恨我。忍辱仙人說:我沒有生氣,色身本來是假的,我怎能嗔恨你呢?因無嗔恨心,所以我的四肢還會復生。若有嗔恨心我的四肢就再也長不出來了!”話剛說完,四肢果然都恢復如初,完好無損。忍辱仙人還說待我成佛之日,第一個先來度你。
   另外在無量劫迦葉佛時,有九人學道,其中有四人成就,五人未證果,則發誓要在釋迦法中,最先證道開悟,也是其本願所牽,未證果人即憍陳如(摩耶夫人之弟,俗論乃佛的舅父而成佛的弟子)、十力迦葉母族二人,父族三人:阿濕波、拔提、摩訶男拘利,佛初出家入山修道時,此五人承王之命入山侍佛修道,因在修苦行時,見佛接受牧羊女的供養,以為佛退了道心,離佛而去。往鹿野苑修異道,佛成道後先度此五人,為其說四諦法,為初轉法輪,佛法僧才圓滿。往因是佛在饑饉之世化為赤目大魚,閉氣不喘,示為死相以供人食,當時憍陳如五人是木匠,其五人是先取魚肉者,佛發誓言,於當來世先度此等人,可見佛法中,寬仁博識,今世緣成而得果。
   釋迦佛成佛第一年,度憍陳如等五人,第二年度三迦葉,第五年度舍利弗、目犍連等。佛長子為第一被度者阿若憍陳如,最後度者是佛入涅槃前所度者須跋陀羅,為佛幼子也。
   “摩訶迦葉”,婆羅門種之一姓,為大富長者之子。摩訶譯大,亦名大迦葉。所謂大者,以別於十力迦葉和三小迦葉(優樓頻羅等三迦葉)。迦葉譯龜、或飲光。為何稱龜呢?因其先代學道,靈龜馱仙圖而應,助其成道,為感恩故為龜氏。飲光者,即飲日月之光,因其身有金光能遮蔽日月之光使不現,故名飲光。大迦葉的名字叫畢波羅,是他父母禱畢波羅樹神而生,故名之。他為何有此身光呢?有一個公案:迦葉尊者過去世為金師,值毗婆尸佛(九十一大劫之前佛)滅度後,四眾建塔,造佛像。有一貧女得到一顆金珠,見佛像上的金色有少缺處,她懇請金師來為佛像補金,金師深受感動,也發心倆人一起建廟,為佛像裝金,並相互發願生生世世做夫妻,因給佛像裝金之緣,九十一劫倆人身體都為金色,及至此世迦葉長大成人父母欲為他找妻子,他提出必須找身放金光的女子。恰巧在另一個國家,有一個女子身上也放金光……倆人結婚後一起出家修道,最後都證阿羅漢果位。
   在一次法會上,佛拈花示眾,迦葉破顏微笑,佛付囑並予金縷袈裟。佛入滅後結集經畢,迦葉持衣缽入鷄足山入寂滅定,待慈氏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下生時,交衣缽後方取滅。若與迦葉尊者有緣又有誠心,到鷄足山就有可能見到他老人家。據說鷄足山經常有三種光:佛光、金光、銀光,還可以聽見木魚和鐘聲,在幾百里外都能聽見。我們朝五臺山,在北台我和只有一側肺的趙淑波,快爬到山頂時見到文殊菩薩就是很好的證明,所以一定要有誠心才有感應。
   迦葉在佛的弟子中是最年長的,為苦行第一,很受佛的青睞。一次佛說法見迦葉進來,特分半座讓迦葉與他共坐。此時迦葉已有一百四、五十歲了。佛勸他歲數大了,行苦行有困難,各方面應該放寬一些,可迦葉繼續行苦行。佛讚歎到:我佛法能久住於世,與迦葉行頭陀行有很大關係。他能這樣行苦行,我佛法一定會久住於世。佛將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教外別傳,以心印心,付囑給迦葉。迦葉是西天第一代祖師。迦葉傳給二祖阿難……一代代單傳都是以心印心,直傳到二十八祖菩提達摩,達摩才將“心印”法門帶到中國來,達摩又傳給二祖慧可(神光)三祖僧璨(音:燦)……直傳到六祖慧能。以後花開五葉,分出臨濟宗、法眼宗、曹洞宗、溈(音:維)仰宗、雲門宗。
   迦葉年老體健、長壽與苦行有關。純印老人言:“十分福用三分,留下七分送給人。”惜福就是珍惜生命,老人活了一百多歲,就是惜福而增壽。
   “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
   “優樓頻螺迦葉”譯木瓜林,因其居處、近於此林,故以名之。
   “伽耶”,華言城。謂其居家近於王舍城附近,故以名之。
   “那提”,華言河名,因依河而住,故以名之。三位迦葉是三兄弟,兄有五百弟子,二位弟弟各有二百五十人,計一千人,在未歸依佛之前,都是拜火外道。他們認為火是最神聖的,是萬物之母,所以將火作為神靈頂禮、跪拜。
   優樓頻羅迦葉的部落一草堂中,有一條毒龍經常傷害人畜,優樓頻羅迦葉想盡辦法欲降伏毒龍都不行,即求助火神,想以火神的神力降伏之,但是火神也沒辦法做到。佛以神力知應度此三兄弟。佛來到優樓頻羅迦葉的部落,住於草堂中,毒龍即吐火焰逼佛,佛亦入火光三昧,身出大火,草堂內一時熾燃熱盛,如大火聚,時毒龍見唯有佛所坐之處寂靜沒有火光,就漸漸向佛靠近,踴身躍入佛缽中說一偈曰:若人百千億萬歲,一心祭祀此火神,彼輩不能斷去嗔,如今見聖歸忍辱,一切天人世界內,唯有世尊大丈夫,諸被嗔恚重病纏,世尊能與忍辱藥。佛為牠說法,毒龍歸依佛,作佛的護法神。
   優樓頻螺迦葉信服了,就帶著五百弟子歸依佛。兩個弟弟見水中漂下大哥的火具,去見大哥時,見大哥已作沙門(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的人)他們也歸依了佛。優樓頻羅將護四眾,供給四事,(吃、穿、用、醫藥)令無所缺乏為供給第一;迦耶比丘觀了諸法都無所著,善能教化,最為第一;那提比丘,心意寂然,降服諸結,精進第一。
   “舍利弗”,舍利譯為鶖鷺亦稱百舌鳥。因其母名舍利,眼睛美麗似此鳥,辯才似此鳥故名之。又因其母身材嬌美,其母眼似珠子般明亮、靈活,亦稱珠子。又梵語舍利,華譯為身。弗,子之義。故又名身子。從父名又稱優婆提舍,舍利弗多名號為:身子、珠子、舍利子、優婆提舍等。
   舍利弗八歲登論壇,語壓四座,十六歲博覽古今諸經,外道群中最為第一。他和目犍連是好友,相約誰得好師,將一同相隨。一日路遇馬勝比丘,威儀莊嚴端正,知非平常之輩,問其法,馬勝答:“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他即隨馬勝至佛所出家,七日遍通佛法,十五日證四果阿羅漢無學果位,亦引目犍連出家。舍利弗是佛十大弟子首座,稱智慧第一,許多經中舍利弗為當機者。他不但智慧第一,神通也非常大。一次舍利弗補衣,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喊他,言佛喚他,舍利弗如聾似啞,將衣服搭在右肩上,說你若能將衣服拿起來,我就聽你的,結果目犍連用盡神通亦未動一動衣角。可見智慧是無形的也是最重的。舍利弗告目犍連先回去,待目連回來時看見舍利弗已在佛側。眾議論說目連神通第一,如今不如舍利弗。目犍連自己亦不解,問佛,佛言汝試一下神通。目連禮佛,即於佛前現百般神變,一足蹋梵天,一足蹋須彌山,說偈聲祇園眾都能聽到,其身之大,眾人不見,不知所在,問佛,佛言他在彼界未在娑婆。眾人方信目連神通第一,並求佛讓目犍連回來。佛說六界法(地水火風空識)因各有分齊故名為界,目連方歸。因稱目犍連者很多,故加大字即大目犍連,以區別之。當今是末法時期,妖魔鬼怪,紛紛出籠各顯神通、然全是業通,靠不住的。有的無通也言通、全是騙術,但能迎合人的心裏,眾生不要聽騙不聽勸。
   “大目犍連”,又稱目連。目犍連,即姓也,因姓立名,故號目犍連。譯大贊誦,大萊茯根,又稱胡豆,據說上古仙人喜食之,乃以為姓。其母不信佛法僧三寶,誹謗破壞三寶,死後墮入地獄受苦。當目犍連證得五眼六通阿羅漢果之後,看其母親正在地獄受苦,目犍連悲慟(音:痛)哀絕,趕忙托一缽飯給母親吃,誰知飯一到口,即化為火焰。為什麼?業障太深重了感召的果報。目犍連雖然神通第一,也無法改變母親的定業。此即“佛法大、大不過業力,業力大、大不過願力。”
   目連沒辦法只好去找佛。佛說:“你母親生前誹謗三寶,斷他人慧命罪業太重了,非你一個人的力量能解決的,既使佛也拯救不了,若想救你母親,應該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設盂蘭盆供(解:倒懸),這一天供養三寶功德大矣!你母親就會離苦得樂。”目連依佛教誡其母才生天,免受地獄之苦。所以每年農曆七月十五寺廟都作盂蘭盆法會,超度七世父母和現生父母,在世的父母亦可得到增福延壽的利益。當今有人說他神通如何廣大,只要肯出錢就能將其三惡道眷屬,統統讓其昇天或送到極樂成佛,真是無稽之談,佛辦不到的事他能辦得到?純粹是大妄語,要進拔舌地獄的。我市十幾年前有一位能掐會算,畫符持咒、遣神驅鬼,打表消業、無所不能,靈驗非常,人稱沈活佛,所賺的錢給兒孫買樓房等,受益匪淺,……走時現地獄相,自己咬斷舌頭方咽氣,血水從口中淌一地。現在的人只管錢不管因果,可憐愍者呀!
   六道輪迴是真是假?亦真亦假,亦假亦真。四聖法界亦然,都是心造識變的。嗔心重——地獄;貪心重——餓鬼;愚癡重——畜生;守五戒——人道;修十善——天人;修十善若未斷嗔即為修羅,有天福無天德故。此即六道。修四諦法——二乘;修十二因緣——緣覺;修六度——菩薩;修清淨平等——“心印”就是佛。此為四聖法界。佛法大、大不過業力,業力大、大不過願力。信、願、行三資糧具足,就能往生淨土,就是佛願接、我願去,如法修、善行作助緣,今生就成就了。
   “摩訶迦旃延”,譯文飾。因他思惟敏捷,善能說法,令人心悅誠服故。他是佛十大弟子中論議第一。又叫扇繩,如扇繫繩。因他出生後父親就死了,母親想改嫁,可是有此子成為改嫁的累贅,就好像有一條繩子把她拴住了,不能隨願改嫁,故名扇繩。亦名好肩、思勝,皆從姓為名。迦旃延的父親是國王的國師,迦旃延從小跟隨舅父阿私陀仙學習,通達四禪五通。阿私陀仙對他說:待悉達多太子成道後,你要拜他為師。迦旃延懂多種文字,一次波羅奈城附近,發現一座古碑,上面的文字無人認識,國王出榜,有能識者給重賞。他應徵認出大梵天(欲界上之色界天)上的文字。其內容是:
      什麼人是王中王?什麼人是聖中聖?
      什麼人是愚人?什麼人是智人?
      什麼人沉溺在生死海?
      什麼人解脫在逍遙園?
      怎樣離垢染?
      怎樣證涅槃?
   迦旃延譯出的碑文傳誦全國,但無人能解其內容。他為了弄懂其中的內容遍訪了六師外道和一些有權威的老婆羅門,都無人能答出來。最後他想到阿私陀仙說的悉達多太子,聽說現已經成道,何不向他請教,以解開碑文的秘密。於是他到竹林精舍訪問佛陀。佛以偈語回答說:
      王中之王是第六天王;聖中之聖是大覺佛陀。
      被無明染污的人是愚人,斷除煩惱的人是智者。
      有我、法二執的人沉溺在生死海。證緣起性空的人解脫在逍遙園。
      修道斷貪嗔癡才能離垢染,勤修戒定慧即能證涅槃。
   迦旃延聽了佛的回答,當下邁進了真理的世界,歸依了佛陀。
   迦旃延歸入佛陀後智慧猛增,所有難題在他面前都會迎刃而解,所以稱論議第一。有一天一個婆羅門修道者問:婆羅門與婆羅門相爭,刹帝利與刹帝利相爭,是為了什麼?(刹帝利王室種族)
   迦旃延答:“為了貪欲。”
   “比丘與比丘相爭又為了什麼?”
   “是我見和法執。”
   “什麼人能離開貪欲、我見和法執?”
   “我的老師——釋迦牟尼佛。”
   婆羅門修道者聽了迦旃延的話也歸依了佛陀。
   他的好友魯醯(音:希)遮家中富有,一次見面,他為解開好友的疑惑心說:我們出家修道是為了脫生死,千萬不可把信仰和修道當成職業,現在婆羅門(婆羅門,據說是梵天的後裔,謂淨行、高貴、捨惡法之人,是天竺四姓之一)修道者專為別人祭祀作法,好像當作生意來經營,那些出家的婆羅門有幾個是為了修道的?都是為了名聞利養,還裝出很虔誠的樣子,掛著宗教的招牌,而追逐私欲,這是佛門最大的悲哀!魯醯遮聽了迦旃延的話,改正了對佛法的偏見。二千多年後的今天又是什麼樣呢?
   還有一次他看見一位婦女欲投河自殺,經詢問得知,她是富人家的奴隸,猶如解放前西藏的農奴制,沒有人身自由,成年累月的勞動,不但衣食不周,還要作主人的出氣筒,無端遭受打罵,想想活著不如死。迦旃延說:富人是前世布施,施捨得來的福報,貧窮是前世沒有布施修福。你把貧窮賣給我好嗎?婦人聽後十分驚奇地說:“貧窮也能賣出?還有人買貧窮的,多新鮮!”之後婦人又很為難地說:“我一無所有,拿什麼賣給你呢?”“你現在對我比丘行布施,就等於將貧窮賣給了我嘛!”婦人攤開兩手迷惑不解。迦旃延說:“我這裏有一個缽,你在河裏淘一缽水給我,此功德大矣!”此婦女以此供養四果阿羅漢之功德,不久得生忉利天享天福。
   佛有時令迦旃延代座說法。他辯才無礙,長於議論,先闡述原則再舉實例,令人易解。如他說無常:“一切事物有聚必有離,有生必有死,有成必有壞。世間一切有為法,山河大地森羅萬象都離不開無常的法則。再舉自然界和社會上各種實例:自然界春天來了百花開放,秋風一起黃葉飄零;無量光明的太陽天天要消失在黑暗的夜裏;美貌紅顏的倩女漸漸鷄皮鶴髮,老態龍鍾;恩愛眷屬面對死亡時誰也不能替代;各位權勢轉眼即逝;天災人禍無人能改變,這些都被無常所吞食,只有佛法才能證得不生不滅永恆的生命……”迦旃延說法入情入理,論議清晰,稱論議第一。
   唐,南泉禪師曰:真理不在於知與不知,知是妄見,不知是麻木,如果能毫無疑惑地證得真理,就如同虛空似的開闊、毫無間隔,是不會受外在是非觀念的約束的。
   《華嚴經》:“無見即是見,能見一切法;於法若有見,此則無所見。”知識是對現象世界的認識。自性則是超越現象的,只能感覺、不能想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能夠用見聞覺知去分別的都不是自性。不能離諸見,則無以明自心,不能知正道矣!”知見愈多,去道愈遠。
      南台靜坐一爐香,終日凝然萬慮忘。
      不是息心除妄想,都緣無事可商量。
   “阿耨樓馱”,又稱無貧尊者,也叫阿那律。在無量劫前,他曾供養一位辟支佛。七天吃一餐的辟支佛這天又托空缽回山了,當時鬧災荒,家無隔夜糧,怎麼會施捨給出家人呢?阿那律當時是個農夫,他正在農田裏幹活,當看到老比丘托空缽而回即生同情心說:這大災荒年,修道的人都沒飯吃,太可憐了,你若不嫌棄這碗秕糠飯供養給你。辟支佛很高興的接受了供養,馬上就顯神通,現十八變說:“我接受了你的供養,你以後生生世世再也不會貧窮了。”阿耨樓馱繼續耕田,不一會從田裏跑出一隻兔子,跳來跳去,跳到他肩膀上說啥也弄不下來了,回家妻子取下時,竟然是一隻金兔子,他將一隻腿剁下換錢,一會兒又長出來了,從此後他擺脫了貧窮,不但此生是富翁,乃至九十一劫他都富貴榮華。此即供聖人的果報。當今魔盛法微,應具慧眼搞布施,否則上賊船容易,下賊船難。
   阿耨樓馱是淨飯王之侄,世尊堂弟,阿難的哥哥,羅睺羅之叔父。佛在世時對釋迦族跟他出家的人要求特別嚴格。一次佛說法時阿那律打瞌睡,不敬法了,佛陀批評他說:“咄咄何為睡,螺螄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阿那律聽佛的批評,跪下懺悔說:“從今後盡形壽,不再睡眠。”沒有多久即患了眼病,佛勸慰說:“修行不食固然不行,太過了也是不行,一切眾生都要有食物才能生存,耳以聲為食、鼻以香為食,舌以味為食、眼以睡眠為食,你應睡眠保護眼睛。”並請名醫為他治療,阿那律倔犟地回答:“我發誓不睡眠就是不睡眠。”不久他的眼睛瞎了,三衣破得實在不能穿了,佛陀親自為他剪裁,縫製衣服水準非常高,眾人非常敬佩。可見佛的平等心、慈愛心。
   佛教阿那律修習金剛照明三昧,不久阿那律證天眼通,不論遠近、內外,肉眼看不到的地方,他能一目了然。佛說彌陀淨土有人不相信,請阿那律用天眼觀之,果然不虛,使人們生起虔誠的信心。
   “劫賓那”,譯房宿。因其父母四十歲左右尚無子,向星辰祈禱而生故名之。另外劫賓那初出家時行往佛住處,中途下大雨,即借宿陶師家以草為座,到夜晚來一位老比丘,劫賓那即將草蒲讓與比丘,自己席地而坐,來者就是佛,為他說法,即證羅漢果。劫賓那善識星宿,明識圖像,從而在眾僧中得名為星術學第一。
   “憍梵波提。”譯牛相,因昔五百世、曾為牛王,以其宿業,身帶牛相故。此即如是因,如是果。“眾生畏果不畏因,菩薩畏因不畏果、果報現前樂於接受。”安士高曾兩次主動找冤家對頭還命債……憍梵波提尊者前世作沙彌時,輕視戲弄老比丘,說老比丘吃飯時如牛反嚼,又不知發露懺悔,結果五百生中投生為牛,還口業、意業之債。“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今見他人死,不久輪到我。”對任何有宿疾之人應以平等心、慈悲心、同情心、憐愍心相待,千萬 峛 峛R`綩垗b@峛@@峛慌麦v、不怕累,吸允傷口膿血,塗藥、洗其換下的髒衣,始終如一,方得到其生癩比丘口授心經,仰仗此心經解脫妖魔鬼怪的干擾,越過了八百里沙漠。所以萬不可以貌取人。
   “憍梵波提尊者一朝口業,受五百世的牛業報,由此看來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謹慎小心,時時檢點反省自己,一個欲當生成就之人,是不可隨便誹謗、破壞別人的,尤其是對講正法者你說是邪法,斷他人慧命叫減損謗,講邪法你說是正法叫增益謗,兩者皆墮無間地獄。講法亦然,根本法有一句講錯,即墮五百世野狐身。我無學、無修、無悟、更無證,愚不可及、不敢講法,更無法可說可講,只是談體會。”
   此尊者受畜生報,業報完了後而得人身,仰仗根性好,又生在佛住世時。今雖成道,但五百世的餘習還在,嘴總是像牛嚼草似的,咀嚼不停。佛恐怕他人誹謗聖者感召過失,送他一串念珠,別人看他嘴動誤為念佛、持咒、誦經呢。佛又恐別人不知他是聖人而譏嫌,將其送天上受供。因其過去世為大雁時,以供養雁王之功德,今生為羅漢常在天上。佛一次受阿耆達王請,五百比丘皆食馬麥,而憍梵波提自己獨在天上尸利沙園,受天王供養。
   憍梵波提實際是舍利弗的弟子,佛入滅後迦葉欲結集毗尼法藏,長老阿那律尊者推薦憍梵波提,並告知他現在天上尼利沙樹園中住,可派人請來。迦葉便派一尊者至天上傳迦葉意。憍梵波提問:“是否佛入滅了?”
   “佛已滅度。”
   “佛滅度即世間眼滅。我師父舍利弗又在何處?”
   “舍利弗已先佛入涅槃。”
   “佛法將各自別離,奈何?大目犍連今在何處?”
   “也已滅度。”
   “佛法欲散,大善知識都入滅了,眾生可憐。我住天上毫無意義了,就此入涅槃吧!”即入禪定中,踴在虛空,身放光明,現種種神變,自心出火燒色身,身出水至大迦葉處,水中有聲說偈言:“憍梵波提稽首禮,妙眾第一大德僧,聞佛滅度我隨去,如大象去象子隨。”後人稱此偈為水說偈。
   樂在天上,不樂人間者,牛跡比丘為第一。
   “離婆多”,譯假和合。此尊者未出家前窮困非常,一次夜宿空亭,來了兩個大小鬼拖著一具屍體,兩鬼看見他即問道:“喂!你要我們吃這屍體,還是吃你!”離婆多默不作聲,於是兩鬼商議由大鬼吃屍體,小鬼則撕裂離婆多的一部分身體補上死屍。不久大鬼吃光了屍體,小鬼也將離婆多的整個身體,全補在屍體上了。他萬分驚惶:“我身上的肢體都安在屍體上,我的身體一點也不存在了,沒有自身怎麼辦?”
   次日他精神恍惚,在街上亂跑,逢人便問:
   “我還有身體嗎?告訴我!”大家以為他發瘋了。跑著跑著他遇著一群比丘,又問:“你們看見我身體了嗎?”其中有證果的阿羅漢,知他出家機緣已至,乃說:“人身本假,而非自有,你若修行證果,就擺脫此身的累贅了。要肉身又有什麼用呢?”他聽後猛然醒悟,歸依佛陀,證阿羅漢果。由此漏盡得道。阿含云:坐禪入定,心不倒亂者,離婆多為第一。
   一個修行人,我相是修淨心的最大障礙。勘破我相,才能見到自性如來。所以,悟道之人能夠把一切,包括自身都置之度外,不把外界的污辱、誹謗、迫害看得重,而作消業想。心性空寂為修行之道。
      咫尺無人到,山黃始覺秋。
      關坊瞬間夢,拋却世間憂。
   “畢陵伽婆蹉”,此云餘習。以有高慢之餘習故。此尊者五百世為婆羅門貴族,其傲慢習氣未斷,每當過恒河時,即喚河神云:“小婢止流,令我過去。”河神不服,奈其為證道之尊者,不敢不聽。河神向佛訴尊者不敬語言粗魯之事。世尊令其當眾向河神懺悔認錯。他很虔誠地合掌向河神道歉:“小婢莫嗔!”引得大眾皆笑,但他尚不覺己錯。佛言畢陵伽婆蹉,內心並無輕慢之心,純屬習氣,往昔河神乃其家的使女。老人言青山易改,本性難移。愚公可移山,習氣實難移。我壞習性更多,入佛門雖對此慎而慎之,但時有不覺而犯之,如當幹部說上頭話說慣了,稍不留意對人則有命令口吻……阿含云:樹下苦坐,不避風雨者,畢陵伽婆蹉為第一。
   “薄拘羅”,此云善容,又云重姓。因其相貌端莊,故謂善容。毗婆尸佛時,有一比丘患頭痛,薄拘羅尊者以一果藥布施有病的比丘,使其病癒,因施果故,感九十一劫人天受福,此外尊者在過去無量劫前,專修“戒殺”,不但身不造殺業,內心也清清淨淨不起殺念。因受持精嚴,故得到五不死報:
   ⒈繼母將其置火爐中燒不死;
   ⒉繼母將其置沸湯中煮,若無其事,煮不死;
   ⒊繼母將其推入河中,水溺不死;
   ⒋河中大魚吞之不死;
   ⒌刀割不死。大魚被人捕後,剖開腹中不傷其人,捕魚人即收為子,其父聞之,去索要,對方不給,後經協商作兩家之子,故云重姓。薄拘羅尊者壽命極長,八十歲時無一絲頭痛腦熱病,活了一百六十多歲。有異學問之:汝於八十年起欲想否?答不應作如是問。我八十年未曾起欲想,尚未曾起一念貢高,未曾受居士衣,我結跏趺坐,於八十年未曾依壁依樹……此尊者喜寂靜,不喜憒鬧。薄拘羅在眾僧中為閒居第一。
   “摩訶拘絺羅”,此云大膝,言膝骨大也。又稱長爪梵志。梵志者,以淨行為志向者,除諸妄想。又譯外道出家而修此法亦稱梵志。摩訶拘絺羅,是舍利弗的舅舅,在與其姐姐辯論中每次都能論勝姐姐,可是自從姐姐懷孕舍利弗後,就再也辯不過其姐了。他知姐姐懷上了大智慧之人,是藉助母口而論辯,將來出生時自己更不是外甥的對手了。他即出家作梵志,入南天竺國,始讀經書,讀許多經論。別人都譏笑他,未出生的小孩都辯論不過,你讀一輩子經也不會長智慧的。他感歎地說:“在家為姊所勝,出外為人所輕”,遂發願:誓不輟學。他連剪指甲的時間都覺得是浪費,人見其指甲很長,稱長爪梵志。學了十八年才回家,姐姐告訴他,外甥已做了佛的弟子。他聽後內心很不服氣,心想我外甥十八歲聲震五天(天竺國),你一個出家比丘有何德何能,用什麼妖術將我外甥騙去?他理直氣壯地到佛所,佛幾句話將其問住,他答不上來拂袖而去,至中途醒悟,於佛生信心。佛為說法,斷其邪見,歸佛出家。阿含云:得四辯才,觸難能答者,拘絺羅為第一。亦稱辯才第一。他與薄拘羅尊者都是佛的常隨影響眾。
   “難陀”,佛有三個弟子都叫難陀(難陀、阿難陀、孫陀羅難陀),此難陀是放牛難陀。譯“善歡喜”,他曾問佛放牛十一事,佛答復非常圓滿,知佛具足一切智,乃跟佛出家,獲阿羅漢果,他極聰明,音聲絕妙。以欣道而立名。
   “孫陀羅難陀”,此尊者之名是跟著他妻子孫陀羅而立名,因他極愛戀之妻的緣故。孫陀羅譯“好愛”、或“端正”、“艷喜。”孫陀羅難陀與佛長像酷似,有人不認識佛的,則誤認他為佛,所不同者矮佛四指。他是佛的同父異母的親弟弟。他的妻子孫陀羅,美艷絕倫,孫陀羅難陀極愛戀她。佛見他出家因緣已熟,想度他出家,可是他捨不得妻子。佛第二天設一個方便法門。佛到王宮化齋乞食,要他的弟弟孫陀羅難陀親自將齋飯送到祇園精舍,他平日廝守妻子身旁寸步不離,但又不敢違拗哥哥(佛陀)之意。他告知其妻給哥哥送齋飯去,孫陀羅往他手心裏吐一口口水,限他口水未乾之前馬上回宮,否則不准他進門,他答應妻子的苛求。到了精舍,佛不准其回家,硬給他落了髮,他幾次想回家都不得便。佛看他悶悶不樂、無精打采帶他去山上散心。在山上看見許多猴子,佛問:“你來比較一下,是孫陀羅美麗,還是猴子美麗?”“當然孫陀羅美麗了,佛陀怎麼能將猴子比孫陀羅呢?”佛說你很聰明。佛又帶他到天宮見天女、嬋娥,佛問他:“你看是天女美麗?還是孫陀羅美麗?”“當然是天女美麗了,孫陀羅與天女比就像猴子似的醜陋。”他見一群天女沒有天子陪伴,就上前去問:“你們的主人怎麼不在呢?”天女回答說:“我們的主人是佛陀的弟弟孫陀羅難陀,他現在已跟佛出家修道,來世就生到天宮來,我們這些天女都是要陪伴他的。”難陀聽了非常高興,心想我將來擁有這麼多天嬌美女陪伴我,我一定要用功修行。從此他將孫陀羅完全拋到腦後,一心只掛念天女。佛知他修行的目的是為了享天福,做天女的主人,有一天佛又帶他到地獄去見識見識。地獄恐怖極了,刀山、油鍋、火湯、拔舌……各種地獄,血、火、鐵、石的刑具,受者鬼哭狼嚎,慘不忍睹,使他毛骨悚然,全身不由自主的戰慄!最後來到一所地獄,見兩個鬼卒守著一口油鍋,鍋底火時燃時滅,兩鬼懶洋洋地無所事事。他問其中一鬼,為何沒有受刑之人?鬼回答說:“受刑之人來這裏還要很長時間呢?佛有個弟弟叫孫陀羅難陀,現在隨佛出家修道,死後生天享天福,待天福盡才來這裏受刑,將受無量劫輾轉地獄之苦,又過無量劫投生畜生……永無得人身之機會了!”難陀一聽頓時嚇出一身冷汗,原來油鍋是為自己準備的。佛將他帶回人間,為他說苦、空、無常、無我之法。孫陀羅難陀最後證阿羅漢果。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富樓那譯“滿願”,是其名;尼多羅尼譯“慈”,是其母姓。總譯滿慈子、滿願子,他與佛同日而生。其父於滿江禱梵天求子,夜夢七寶器,盛滿珍寶入母懷而有孕,以遂父願,故言滿願。富樓那父親是印度有名的富翁,佛在鹿野苑初轉法輪時,富樓那聽佛說法,了悟世間恩愛與財富,終有離別失散之時,人生最重要的是尋求永恆的真理,他歸依佛陀,從事探索真理、宣傳真理的活動,猶如行雲流水到處漂遊,到處弘化、到處為家,生活非常艱苦,除三衣一缽外、別無常物。
   富樓那說法善巧,入情入理。他說:佛陀的教法如同甘露法水,能洗滌眾生的心垢,戒定慧三學能醫治眾生貪嗔癡的心病,此病之惡必死無異,永無解脫。
   富樓那在布教時具足十德:⒈善知法義;⒉能為宣說;⒊處眾無畏;⒋辯才無礙;⒌方便巧說;⒍隨法行法;⒎具足威儀;⒏勇猛精進;⒐身心無倦;⒑成就威力。佛陀經常在大眾中稱讚他說法布教第一,要求大家向他學習。
   講一公案:某信徒向佛光師問:“佛經上說:供養百千諸佛,不如供養一無心道人。不知百千諸佛有什麼過失?無心道人有什麼德行?”
   佛光師答:“一片白雲橫穀口,幾多歸鳥盡迷巢。”
   信徒不解又問:“既然說是清淨伽藍,為什麼又要敲打木魚和皮鼓呢?”(伽藍,寺院稱謂)
   佛光師答:“直須打出青霄外,免見龍門點頭人。”
   信徒更迷再問:“既然學佛修行不分出家在家,那何必著僧而出家呢?”
   師答:“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鵠能遠飛。”
   佛光師答意為:一片白雲橫在穀口,歸巢的鳥兒都迷了路,看不見自己的歸宿。執著經典、執著佛像、有解有求之心則有了物件的概念,反而迷失了自己的本心,成為所知障、偶像靈,迷上加迷。所以,學佛、修行人寧願供養無心道人也不走執著之路。眾生本俱如來智慧德能,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世人如此,佛教徒也如此。“道人無心”,則超越了分別、執著。無心亦無妄念,豈不是銷歸清淨的本性、本心,證悟大道嗎?
   敲打木魚和皮鼓,一是顯示精進不懈的精神。二是提醒他人行為要遵守規則、守法、合眾。三是徹底敲打掉內心的妄念煩惱,不受魔擾和五欲六塵的束縛。
   孔雀色彩斑斕,絢麗多姿、尊貴莊嚴,人見人愛、令人心傾,但活動範圍局限小,眼界不寬,怎能像鴻鵠(天鵝)那樣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高翔於九天之上呢?在家修行固然很好,但每日雜事不斷,煩惱疊興,外界的誘惑力太大、境緣復雜,“定力不充”,則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怎比得出家人雲遊四海,“無牽無掛”,逍遙自在呢?
   “末法時期應作別論。”出家有四:一、心出家身出家為聖人;二、心出家身在家為賢人;三、心在家身出家為偽人;四、心在家身在家為愚人。應恭聖人,敬賢人,默擯偽人,度愚人。“邪師說法不得不防。”當今正處魔盛法微的時代,若不講三法印、實相印者就是魔說。應以四依法鑒別是非、正邪。所以應誦讀大乘經典,以文字般若開啟自性般若,才能展慧眼,識妖邪。玩弄神通、妄說因果、販賣佛法、妄說佛像靈騙人、捨錢消業、代人消災等皆是欺騙的手段,其軸心是一個“錢”字。
      為悟明心紙上鑽,廢寢忘食幾多難。
      純印示現修行路,始知平生被眼瞞。
   “須菩提”,譯善業、空生。其生之日家中珠寶、筐篋(音:切)器皿皆空,故名空生。父母驚異,請問相師,相師占云,此是吉中之吉,七日後又復回,故又譯善現、善吉。當佛陀去他家鄉布教時,須菩提出家做弟子。
   須菩提見空得道。佛在祇園精舍準備說金剛般若時,他站起問佛: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應如何安住?如何降伏其心?佛答:安住菩提心,即是布施時要行無相布施。度生時要行無我度生。如此安住才能降伏心中妄念,我法二執不能纏繞。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不能束縛。離一切執才能見到空理,離一切相才能見到人生。須菩提聞佛說法,證悟空之理,在佛十大弟子中被稱為解空第一。
   什麼是空?空是指宇宙間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因緣所生、因緣所滅,究竟而無實體,叫作“空”,也是假和不實的意思。因緣,因是內因、緣是外緣,因緣生法、緣起性空,就是諸多條件有生滅的,無常的、有變化的,生滅、無常,有變化這些都是空的同義詞。佛教說的空不是虛無的空,不是空洞的空、更不是無因果的空,不是因緣生法的空、而是終極之空,是充滿了利人濟世,廣修六度萬行的菩薩精神。
   傳說佛到忉利天為摩耶夫人說法,三個月後回到人間,大家爭先恐後地前去迎接,唯有須菩提穩坐石窟縫衣。他想佛的真身不是六根可以見到的。我現在若去接佛是把佛的法身當成“地水火風”四大假合的肉身,是不識空性的表現,不識諸法空性,就看不到佛陀的法身。空性無處不在,佛法身也無處不在。所以他安然不動,繼續縫衣。
   在眾多弟子中,蓮花色比丘尼以神通第一個見到佛,她邊頂禮邊說:弟子蓮花色第一個迎接佛。佛說:“第一個迎接我的人不是你,是須菩提。因須菩提觀諸法空性,見空即見如來,所以他是第一個見佛陀的人。
   須菩提的胸襟闊達自在,為諸比丘所敬佩。有人對他冷嘲熱諷時,有些人為他鳴不平,須菩提對這些好心人說:修道的人要將譏諷譭謗甚至迫害,看成是助道的增上緣,借此可消除業障、加強信心,看透世間不可久呆。諸法空性的真理,是無我無人、無彼無此,無高無下、無凡無聖,平等一相。辯白、爭論、報復是勝負心、嫉妒心,與真理相違。由於他對任何人、事都能做到無惱無爭,佛陀對他的修證十分欣賞,稱讚他已證得無諍三昧,是人中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阿難”,亦稱阿難陀,譯“慶喜”。又名無染。出家後見美貌女子、不起染心,故剛出家得入聖流果(須陀含),至楞嚴得二果(斯陀含),結集經典時方證四果阿羅漢。佛成道日誕生,他是白飯王次子,佛之堂弟,其兄即提婆達多。佛弟子覺得佛身邊需要一個常隨侍者,集眾推舉,一致認為阿難最合適。阿難提出三個條件:一、佛陀衣不論新舊,自己不穿;二、佛應供,自己不隨前去;三、不該見佛陀的時候,自己不隨便見。當舍利弗、目犍連,轉告佛時,佛非常歡喜地說:“阿難是一位品格優秀的人,提此條件是為了避嫌。”佛五十三歲時,十九歲的阿難,在竹林精舍正式被選為佛的侍者,侍奉佛二十七年。他待人謙遜誠懇,總是樂於助人,人們渴求見佛時,他總是巧妙安排、滿足其願,所以深受眾人尊敬,比丘尼能加入僧團與其有很大貢獻。另外佛教聖典流傳於世,全仰賴阿難之功。
   阿難一百二十歲時,一天在路上聽到一位比丘誦偈曰:若人生百歲,不見水白鶴,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見之。阿難懇切地糾正說:“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此比丘回去見師父,告知阿難糾偈一事。師父說:不要聽阿難的,他已老朽,出言多忘失,未必可依信,汝但依舊如是誦持。阿難聞聽後,心想我為眾生誦出佛陀大法,而人們不信,眾生我執我見深重,“愚癡難化”,不依佛法奉行了,我一棵孤樹能遮多大蔭涼,佛法大廈將傾,獨木難支。我留在世上已沒啥意義了,還是早入涅槃為宜。於是他到摩竭陀和毗舍離兩國交界處的恒河上空進入涅槃。爾時阿難見阿闍世王與毗舍離王於恒河兩側分別勸請即想:我若偏向一國而般涅槃,諸國爭競、無有是處,應以平等度諸有情,遂於恒河中流將入寂滅。舍利分四份,一份與釋提桓因。一份與娑伽龍王。一份與毗舍離王。一份與阿闍世王。四處各起寶塔而供養之。可見阿難大乘菩薩濟世度人的精神,是多麼可貴呀!阿含云:知時明物,所至無疑,所憶不忘,多聞廣達,堪任奉持者阿難為第一。
   “羅睺羅”此云“覆障”。在過去生中,他用木棍堵塞老鼠洞六天,使鼠不見天日,如是因,今世住胎六年。世尊欲出家,其父淨飯王不准許,他殷勤乞求,其父言:汝若有子,聽汝出家。世尊用手一指耶輸妃腹說,過後六年汝當生子。因在胎中六年,故曰“覆障。”佛出家後耶輸懷孕,佛的眷屬議論紛紛,怒聲沸沸、惱怒之極,眾人要懲罰她,以為她不守婦道,在外緣逼迫下,耶輸陀羅就發了個願:“若我不守婦道,跳到火坑裏,我與我兒皆被火燒死。若我是清白的,天神應該護佑我母子。”說罷即跳入熊熊烈火中,即刻火坑變成一池清水,水中昇起一朵蓮花將其母子托起,淨飯王及群臣始信不疑。此事傳開,國人亦無惡言了。“覆障”也是針對耶輸陀羅說的,因其懷羅睺羅時,產生許多煩惱障礙。
   當佛回國時,耶輸令其子托著盤子,盛著佛平日喜食之物供佛,父子天性溢於言表,自然流露在大眾面前。羅睺羅見到父親非常歡喜,總是跟在佛陀的身後來來去去。佛想到未來,淨飯王必扶持幼童做萬民之主,此非國家之福,於是就叫舍利弗收他為徒。羅睺羅十五歲出家,此為僧團中沙彌之始。
   佛陀對他要求特別嚴格,為讓他悟無常之理,要求他一個人獨自在精舍裏,結跏趺坐,思惟此理。又教他用慈悲觀除嗔恨心,用不淨觀除貪欲心,用數息觀除散亂心,用因緣觀除愚癡心。羅睺羅依此修行進步很快。
   佛看他就要證聖果了又對他說:“用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心,來對待一切人和事,你的心量就可以同宇宙一樣廣闊,把一切眾生容納到心中,即可以滅惡。”羅睺羅聽了佛的說法即從座起,頂禮佛陀說:“佛陀,我的煩惱已盡,我已證得聖果。”在佛法中他是密行第一。
   
   如是眾所知識大阿羅漢等。
   
   “如是”指上述二十一位大德之人而言。“知識”者,聞名為知,見形為識,見形為知,見心為識。心裏明白是知,眼睛看見是識。知識是對不知不識的愚癡而言的。對世出世間法通達無礙,可稱善知識,它是指智慧而說的。若依佛的根本法而論,有滿字知識(本)和權巧(跡)半字知識。滿字知識、無知無識,心清清淨淨、明明瞭瞭,不知不識、才是真正智慧,稱根本智。它無思無慮,一無所知、而無所不知,真的無妄想、分別、執著,就是佛知佛見。“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權巧(跡)半字知識不圓滿,小乘初果至三果阿羅漢即是。大乘人從初信位菩薩起:十信、十住、十回向、十地、等覺都屬於半字知識,到妙覺方為滿字知識,才真正達到無知而無所不知。前者為有學,後者為無學。
   “大阿羅漢”,聲聞乘中的最高果位名,含有殺賊、無生、應供等義。在此大阿羅漢眾中,亦含非斷盡阿羅漢者,如阿難、羅睺羅。無生是解脫生死不受後有,證阿羅漢果真的無煩惱了,出三界沒有分段生死了。可接受人天的供養——應供。殺賊,是殺盡煩惱之賊,煩惱、無明,影響本覺的賊統統殺,不但殺賊、也殺“不賊”,微細的煩惱在阿羅漢境界上認為是不賊,在菩薩境界上就是賊了,要回小向大不賊也殺。
   我講的公案大都是禪宗的,禪即心、正法眼藏、妙明真心,稍入此境不知不覺,就有點通你玄關之機,法益大矣!法爾如是。
   講一公案:唐,鳳林禪師與義玄師他們有一段對話甚好。
   鳳林以詩作問:“海月澄無影,遊魚獨自迷。”
   義玄反問道:“海月既無影,游魚何得迷?”
   鳳林又誦道:“觀風知浪起,玩水野帆飄。”
   義玄隨機答:“孤輪獨照江山靜,自笑一聲天地驚。”
   鳳林道:“任將三才輝天地,一句臨機試道看。”
   義玄道:“路逢劍客順呈劍,不是詩人莫獻詩!”
   鳳林不語。
   義玄乃有頌曰:“大道絕同,任向西東。石火莫及,電光枉通。”
   兩位的對話未離心源。心之快速,非電光石火可比擬,非用言語可表達。但又非如此,因為一切法皆是佛法,惟心所現、惟識所變,均在心源。心念一動即造十法界,即遊十方世界,電光石火哪及心快!由此可見,海月、遊魚、風浪、帆船,乃至寂靜的江山,詩人劍客、天地機遇,都由心所包涵,哪有什麼迷悟?又有什麼遲速呢?常住真心是超越一切的,所以它是動靜一如、東西一如、空有一如、迷悟一如、凡聖一如、諸法一如、諸見一如。
      桶底脫時大地闊,命根斷處心自清。
      好將一句彌陀號,散作人間解脫燈。
   
   復有學無學二千人。
   
   此解釋較多,要言之,小乘凡聲聞等眾修習戒、定、慧,學未圓滿者,如初果位至三果位為有學,四果羅漢見思煩惱斷盡為無學;從大乘來說,菩薩為有學,妙覺、佛究竟圓滿為無學。若從四教論,前藏、通、別為有學,圓教為無學。在此法華會上,又有有學、無學二千人。此數字表示“十如是”,即十法界始自地獄,終至佛界,各具十如是因果之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每一個如是亦含此十義,十變成百,百變成千。“十如是”此經中佛說之。
   
   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眷屬六千人俱。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亦與眷屬俱。
   
   “摩訶”譯大。“波闍波提”,譯大生主,亦云大愛道。波闍波提不單是釋迦佛的姨母,也是諸佛出世摩耶為母、她為姨母,護持他們長大,故名勝生主。波闍波提即是現今已圓寂的法王晉美彭措。佛在王宮時有三夫人(十二遊經):第一瞿夷;第二耶輸;第三鹿野。羅睺羅是耶輸所生。另“主”義,為眾尼之主。尼者,天竺對出家女人之稱謂。佛姨母是第一個要求出家的,佛不准,阿難為之三請,佛令行八敬,方准許出家。
   八敬者:
   ⒈百歲尼當禮初受戒比丘足。
   ⒉不得罵、謗比丘。
   ⒊不得舉比丘過。
   ⒋於大僧中求受戒。
   ⒌若犯僧殘(犯重戒者,猶如體殘耳。)應於半月中向僧中行摩那埵。(行懺悔,得依懺悔,洗除罪過!使眾僧意悅。此即批評與自我批評,自悔驚他。)
   ⒍每半月內當於僧中求教授之人。(宣傳聖言之法為教,傳授訓誨之道義為授。)
   ⒎不與比丘同住一處結夏安居,也不得遠離比丘住處結夏安居(為便利請求教誡故。四月十六至七月十五禁外出,致力修行)。
   ⒏安居日終,詣僧中求自恣(有大僧參加,舉所犯過,對他人而懺悔)。
   隨波闍波提出家者有六千人,皆是彼所攝之眷屬。
   
   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亦與眷屬俱。
   
   此以子標母,耶輸陀羅譯顏貌美。天人讚譽,亦有天人知識之稱而聞名也。在傢俱三從四德,她為佛在家時之妻,羅睺之母,二位聖母出家為尼眾之主,故此經列其名,亦統領眷屬。天性親愛曰眷,更相臣順曰屬。法眷屬也如此義。

心为净土  2013.7.15 12:35:29    

(317-3)  显示次数:232(179+53)     查看心为净土的所有文章 访问心为净土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4 主题索引
誦法華談體會(四)
   
   菩薩摩訶薩八萬人。
   
   “菩薩摩訶薩”譯“菩提薩埵”、“摩訶薩埵。”菩提云道,薩埵云心,摩訶云大,合云大道心。即有大根、具大智,信大法、解大理,修大行、立大因,成大果之人。亦云覺有情。上求佛覺,下化有情,以具足自覺覺他之功德,遍十方世界,歷阿僧祇劫,勇猛精進自度度生故。此處說的菩薩皆是八地以上之大菩薩,故云摩訶薩。八萬人,標數也。大菩薩具足七大:
   ⑴具大根基:是多生多劫種下的善根,它是道德之根本,稱“植眾德本”,“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⑵具大智慧:發大菩提心廣度眾生,但無度生相。金剛經:“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度者。”菩薩離一切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即度生無度生相。
   ⑶信大法:大法者即實相大乘之法。諸佛所修所證,就是“心印、純印”,它是諸佛之母。具體作:要深信因果,淨土宗念佛為因“心不離佛念”見佛、成佛為果。但必須“深信不疑、一門深入。”善根是紮在信上。信又分“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乃至一念淨信,勝過以七寶布施三千大千世界,功德大矣!
   ⑷解大理:佛的一代時教是“教、理、行、果。”我們則應“信、解、行、證。”“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佛法大理就是“即心即佛”,眾生本俱,皆可成佛。但必須修掉後天染污的習性,開佛知見、入佛知見,內修內證而不外求、不相求。實相的佛知佛見,“真實智慧、不離眾生心”對此明瞭,依教而行就是解大理。
   ⑸修大行:菩薩摩訶薩勤修六度萬行。六度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一)布施:分財、法、無畏布施。
   財布施又分內財布施(身體),外財布施(錢財物、眷屬)。行菩薩道是以無我相、無人相,捨棄一切布施給所需而不分別的為財布施。佛在因地捨身飼虎、割肉喂鷹、為求半句偈而捨身即是。
   法布施就是傳法利生,使眾生受法益而離苦得樂。在一切布施中,法布施為最。你能盡自己所知、所修而施於人,哪怕是一句阿彌陀佛聖號,布施給他人、眾生,一歷耳根、萬劫不失,機緣至則受大益。
   無畏布施,有人遇事憂惱、愁苦、想不開,你去勸解,使其擺脫憂愁,樹起生活的勇氣與信心。賑災、放生、印刻正法書籍及光碟,三種布施具足。
   (二)持戒,分五戒、八戒、十戒、六重二十八輕戒、十重四十八輕戒,比丘戒(二百五十條)、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條),此為具足戒。受戒容易守戒難,受而犯者罪加重。佛門重實質,不重形式。佛子必嚴持戒律,威儀具足,使他人一見生敬仰心、羡慕心、渴求心、期盼心,以自己的行住坐臥影響他人,要為佛增光彩而不抹黑,佛法能否久住於世,戒為基礎。當今末法時期,應警惕天魔在側,應常聽正法、讀佛經開慧眼,識邪正。否則邪師往地獄鑽,你在身後排隊。東豐縣大善人,受菩薩戒,布施六、七個廟的磚修廟,但因無定力、喜神通,認邪魔外道打表認師,不到半年突患癌癥死亡,干擾非常大,最後在第五個七,方生邊地……
   (三)忍辱是化性。化掉脾氣,無爭是非人我、利衰毀譽。發火是修道的大敵,物欲重、人我執重的人,是不能忍辱的。古人有句“仕可殺,不可辱。”說明忍辱是很難的,非修行人是做不到的。所以道場要立一規矩,凡打架者不分對錯,跪香、懺悔,一晝夜不准吃喝、不准睡覺,還要當眾打二十下戒板。怕嗎?不犯和合萬事大吉。道場是修行清淨之地,怎麼能容許犯驢脾氣呢?“能忍辱、道業才會精進。”前為因,後為果。“忍是無價寶,人人使不好。若能會使它,萬事都能了。”
   (四)精進,身精進是誦經、拜佛、念佛作善。“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嚴持戒律,不犯威儀。修三福培五德。三福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受持三歸,具足重戒,不犯威儀;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五德是“溫、良、恭、儉、讓。”
   心精進是念茲在茲。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純印老人為末法眾生指明了修行之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遠離名利(定);一心念佛(慧)。”
   (五)禪定,外不著相即為禪,內不動心即為定。無煩惱、無貪無嗔、無攀求就要“隨緣勿攀,隨遇而安,常發菩提,佛號不斷。”淨土法門,打坐與否不重要,重要的是佛號入心入念,精純不斷。以佛號伏住散亂、妄念之心。人事物如何處理呢?事來則應、事過則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念念住在佛號上。因十法界裏沒有阿彌陀佛,只在極樂淨土有,真的阿彌陀佛就是自心。內觀內照絕不外求,“不從相求”,心淨生淨土。此法門是最方便、最捷徑、最有效的法門,是當生成就,帶業見佛的法門,是仰仗佛力往生唯一殊勝的法門。此是接引有緣的末班車、末班船,不上者非狂即癡,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佛不度無緣人、非不度而是度不了,無能力度。佛有三不能,“眾生的業佛替消不了;佛能化導一切眾生,而不能度無緣之人;無信願一闡提者佛度不了。佛憐憫但無可奈何!”此處的禪定非打坐枯死定而是念佛,使心清清朗朗,“淨心生般若”,萬不可執神通、信神通。魔來不懼、佛來不喜、佛魔無差別,都在一念心而生的嘛,若能會呼吸念佛,往生把握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往生的驗證“覺海慈行”說的很清楚:“身無病苦預知時至;身體柔軟、放香;空中有樂曲,此三方面有一方面,即可證明是往生的瑞相。大部分都是身體放香。”
   (六)般若,五度如盲,般若為眼。般若是佛知佛見的智慧,即一切諸智慧中、最為第一,法無上,無比無等、更無勝者,它是無法不攝、無境不照,本覺本有的智慧。是離見聞覺知後清淨心生出的智慧,有此智慧之人,行住坐臥、穿衣吃飯都是修行,而無修行之相。“翠竹黃花無非般若”明諸法空相,一切不執著就得大自在,就得解脫。
   要依照菩薩修行的方法,不會走錯路,能得大成就。四弘誓願為基礎:“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種攝持眾生之法為用,以三十七道品為行。三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道”能通之義,直趨涅槃路以此為資糧,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觀受是苦。四正勤: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之善令增長。正勤者一心精進斷懈怠,正策勵身、語、意中此為最勝之法。四如意足:法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觀神足。上述四念處修真實智慧,四正勤修正精進,四如意足有定力,此為定慧均等,而攝心神通,所願皆得。五根者有二:
   (一)生五識之眼、耳、鼻、舌、身根。
   (二)信根,信三寶、四諦者;精進根,勇猛修善法者。念根,憶念正法不令邪妄得入者。定根,攝心正道及諸助道心不散亂者;慧根,思惟真理,為定法所攝,內性自照,不從他知者。
   五力,破魔障之力度,信力,破邪信;精進力,破身懈怠;念力,破邪念;定力,破妄想;慧力,破三界諸惑。其不為煩惱所壞而名力。
   七覺支,亦名七菩提分。覺悟,覺察之義。⑴擇法覺支,以智慧識法真偽;⑵精進覺支,行法不怠;⑶喜覺支,受法喜樂;⑷輕安覺支,斷煩惱身心快樂;⑸念覺支,明定慧均等,常念不忘;⑹定覺支,心處一境不散亂;⑺行捨覺支,捨妄、捨法,更不追憶。它是修行之助道緣。
   八正道,無偏邪,以聖者所證之路而行故。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此八法離邪非謂之正。到涅槃謂之道。此即本經大菩薩之圓妙法也。
   ⑹經大劫:一小劫是十三萬九千六百年。二十小劫為一中劫,四個中劫為一大劫。菩薩要修三大阿僧祇劫,(譯“無量數”)。所以修到菩薩位絕非易事。
   ⑺求大果:菩薩所求的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究竟圓滿的佛位。
   所以“摩訶薩”具足七大之意義。此法會上有多少大菩薩呢?有八萬人。
   
   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佛智名,華譯無上正等正覺。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
   無上覺者,顯菩提清淨法界。等覺者,別於二乘偏空有餘涅槃之覺,而證無餘涅槃。正覺者即遍正之義、圓滿之義,有別於因地菩薩覺行未圓滿之覺,更有別於外道邪覺也。
   “不退轉”者,即於已成就未成就之功德,不退也不轉而究竟成就也。退轉者,退失與轉變之謂;退失者,已成就之功德而復退失;轉變者,雖未退失,却已轉變。
   不退有四:一、信不退,十信位第六位不退信念,不退道心。堅信正法,不但今世乃至生生世世信心堅固。我們同修無論受多大干擾、挫折,也應堅信佛的心法是出苦輪的唯一法門,乃非今世所修。
   二、位不退,十住位第七位為不退位,不會退回二乘果位上。
   三、證不退,初地以上菩薩為證不退。證於真如法身,真的見性了,永不退轉。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個品位菩薩,未能不退。
   四、行不退,八地以上菩薩,修持精進不懈,念念行不退地,至此究竟不退,一切所行皆精進而無後退。淨土宗的四不退為:一、位不退,即修得的位次不退失;二、行不退,於所修的行法不退失;三、念不退,於正念不退轉;四、處不退,生西方淨土的人不再退墮穢土。
   破見思惑,名位不退,永遠不失超凡之故;破塵沙惑,名行不退,永不失菩薩之行故;破無明惑,名念不退,永不失中道正念故。又位不退可離分段、變易兩種生死而得解脫;行不退,既具諸行故證法身;念不退證諸法實相,入般涅槃。此八萬大菩薩,任運流入薩婆若海(薩婆若:即一切智,般若波羅蜜之異名),故云不退轉。
   
   皆得陀羅尼,樂說辯才,轉不退轉法輪,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於諸佛所植眾德本,常為諸佛之所稱歎,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眾生。
   
   “皆得陀羅尼”,“皆得”者,凡聞受此經者,一歷耳根,永不退失。聞法不退轉義。“陀羅尼”,譯“總持”,總是總攝一切法,持是能持無量義。即於一字能攝持無量法門,於一法門能攝無量義理,如觀一園中花,能知天下之春;而風起葉紛飛,則知天下之秋。“陀羅尼”即陀羅尼咒語也,總持、能持、能遮之義。若細分有四種陀羅尼即:法陀羅尼、義陀羅尼、忍陀羅尼、咒陀羅尼。“當今邪師常以此裝神弄鬼,言能治病、消業、驅仙神、趕鬼魂收供養,純屬騙人、騙錢。”為何這麼講呢?一是其人心不清淨,沒有禪定功夫、咒語不靈,二是音韻不準,非仁波切親傳、無上師加持,光有嘴皮子功夫、依字發音,聞者當作耳旁風;三是病乃業因果報。我們的四大、五蘊和合之身,是無常的,心行的惡因與惡緣相遇,則體現在色身上,此乃因果關係,佛菩薩都解決不了,他只能告知你消業的方法,他沒有能力替人消除業障。有時邪師給調整後真的起效果了,什麼原因呢?非是他持咒靈驗,而是你自己的心起作用了,認為靈驗、病會好的,其實是精神作用,一切惟心造。也有可能他身上有附體的仙、有業通,雖暫時見好了,但不會根治、亦不長久,唯以轉心多作善,老實念佛,以佛號消業、業消病則除,這才是智者所為。修行人有病是件好事,業消了更有利於修行。老實念佛,“清淨心可化頑疾”,我親身感受,亦見過許多不治之癥起死回生的殊勝因緣。
   前法(聞)陀羅尼、義陀羅尼二者以念與慧為體;咒陀羅尼以定為體,定功、定力不充者,順口溜耳;忍陀羅尼,以無分別智為體。“持”者,念法不失為持,此即總持之義。佛地論曰:“陀羅尼者,增上念慧,能總任持無量佛法,令不忘失。”陀羅尼譯能持、能遮。能持者,能持善法不失,如完好器皿盛水,水不漏失。能遮者,生惡法如貪嗔癡慢、自私自利、損人利己,乃至因嫉妒而壞人名聲等惡心、惡行時、能遮止,使不令生。以上就是陀羅尼之義。那麼我們修淨土法門者是否不念佛而改持咒呢?應機則佳。古德言:“誦經不如持咒,持咒不如念佛。”佛法我體會是“愈高深,愈精要,愈簡捷,愈有效。”對此晚學體會很深,因之純印老人走後第五天回來度我,留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遠離名利,一心念佛”之教誨,後又聽了淨空老法師講的無量壽經錄音,亦更加堅信念佛之功德,即以一聲佛號念了六、七年,不但全身病好了,更不可思議的是八百度老花鏡摘掉了,看報、看經不戴眼鏡了,全身老皮蛻去,現在的皮膚如年輕人一樣,幾年前在葫蘆島職工醫院割闌尾炎手術時一滴血不出,驚動全醫院,眾醫生護士以及患者紛紛向我要學習資料。念佛法門是仰仗佛力、自力,二力相應往生淨土。最難得的是帶業往生,此捷徑不走,繞遠而行非呆即癡。自從純印老人走後,往生瑞相殊勝者何其之多。唐,禪盛行時,亦倡導念佛“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為人天師,來世作佛祖。”
   “樂說辯才”,此為佛讚歎三地菩薩,三地亦稱明地、內心自性智明,外說辯才無礙。辯才有四種:
   一、法無礙辯,於世出世法說無謬,即能說明一切法性“體、相、用”;
   二、義無礙辯,對權實教法,所說盡情盡理,能於一法中引伸出無量意義;
   三、辭無礙辯,不妨礙種種方言,於音聲、語言差別中而演圓滿之音聲。“佛語一音聲,有情各個隨類解。”能得一切音聲言語陀羅尼;
   四、樂說無礙辯,能契於一切眾生之機而說法,誨人不倦。
   以四辯弘宣,稱令物聞,如風吹萬籟沁人心扉,就是對癥開方用藥,使你心開意解,破迷開悟。治身病,“心不離佛念、作善消業。”治心病,“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樂說”者,即能隨順眾生心之所好,樂以為之說法,而自己也將說法為所願、為樂趣,法悅為食。淨空老法師天天講經、不疲不倦,不厭不煩、法喜充滿,自在快樂呀。故經說“樂說辯才。”常時度生,自度亦在其中,即樂說不退轉。
   “轉不退轉法輪”“法”軌則之義,亦分世法、出世法。此處為傳播大乘佛法,即佛說度眾生之法。流傳不息,以輪為喻,其義為:
   (一)輪為圓相,喻法義圓滿,故名為輪;
   (二)佛法能轉惡為善、轉染為淨,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槃,輪有轉動義;
   (三)佛法能摧破一切無明煩惱,如輪可碾破糠秕顯現飽滿籽粒。
   說法退轉與不退轉亦有二義:說法之人功德欠缺或無正念,往往此時能說正法,彼時又偏向邪說,或心無主宰,此彼矛盾,此生能說法,他生未必能說法,此皆名為退轉。法亦有權實之別,權非究竟了義之法,可退轉。“實”,真實究竟了義之法,無退轉也。參加此會的大菩薩,說法功德已達不退轉之位。故云轉不退轉法輪,即謂說法不退轉。此處亦表世尊讚歎四地菩薩,四地名焰慧地,焰炬能破癡暗,四地轉法輪者能破自己之惑如焦炷,破他迷如除暗。故知此句歎第四焰慧地也。由前焰慧爍破一切情見,通達一切之法,其同異之相,皆不可得,即是諸佛之境界,而無能勝之者,此即為五地菩薩。五地稱極難勝地,此地菩薩得深禪定,用神通力、難勝難及,於一念傾遍至十方供養諸佛。
   “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於諸佛所植眾德本。”供養有二:
   (一)財供養,布施衣物、金錢,供給所需。
   (二)法供養,教了義實相法及如實修行,如此供養可成就福、慧二德。德本者,含正道、助道,教道德本者,證道一行具足而成一德,無量行具足則成無量德。此即培植眾德的根本。“德本”即善根,所謂善根,不外福德與智慧二德之本。德是善行,是智;本是根,是慧。諸善萬行之功德,為佛果菩提之本,由供養諸佛,故能植眾德本。天台法華文句載,此句係歎六地。六地名現前地。以禪悅為食供養諸佛。如種子入地而生根(慧)發芽結果(智)。此供養不可以數論,故稱無量百千諸佛。
   “常為諸佛之所稱歎”,諸佛非一佛。佛稱歎可斷二疑:
   一、菩薩以佛為師,不知自己所修之法與佛合否?難免自疑,今為佛所讚歎、作證、認可,故自疑即解。
   二、法會大眾中,必然有人懷疑參加此會的菩薩功德有勝、劣之別,今諸佛皆稱歎此菩薩之功德,眾疑亦解。法華文句載,此句係讚歎第七遠行地,此地菩薩具如理智(實智、根本智、無分別智),如量智(後得智、有分別智)。二智方便,故常為諸佛之所稱歎。
   “以慈修身”,以慈者,以悲導智,慈兼“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即空涉有,以四無量心適化眾生,以無我利他之行而成就自己功德,故云修身。此為讚歎第八不動地。身者,菩薩之無生身,無生而無不生,無生故超三界,無不生故示現六道。修身者,即修應以何身得度而示現何身,內證自利,外說利他,悉以大慈悲心為本,說法善巧而應機。故云“以慈修身。”
   “善入佛慧”,此為佛讚歎第九地,入如實境界,得證一切智不退轉。以智導悲,離相德。慧乃般若,涉有不礙觀空,即諸法而證實相,以無得而證,故云善入。菩薩以三界為家,四生為子,藉助度生利他,而入佛慧自利。不似小乘視三界如牢獄,視四生如怨賊也。九地名善慧地。深入實際,妙徹本源,此地菩薩名與義相合,故知是讚歎第九地。
   “通達大智”,此為佛讚歎第十地。十地名法雲地。證我空、法空不退轉。即法身如虛空,禪定如大雲,智慧如大雨。善入佛法名智,為根本智、一切種智。巧用佛法名智,為後得智、一切智、道種智,互攝互用、互舉耳。“智”即智德,轉八識成四智,轉眼、耳、鼻、舌、身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末那識為平等性智;轉 峛 峛R`綩垗b@峛@@峛   暗届侗税丁保^證於所證之真如法性、大般涅槃,入如實境界而不退轉。此乃讚歎十地內德,空、假、中三諦。三諦亦稱三觀,空觀入通教佛慧;假觀入別教佛慧;中觀入圓教佛慧。空觀到一切智彼岸,假觀到道種智彼岸,中觀到一切種智彼岸。空觀聞於真諦,假觀聞於俗諦,中觀普聞中道第一義諦,亦普聞三諦。空觀度四住地一切眾生(即三界中見思煩惱)。四住地:
   ⑴見一切住地,即見惑;
   ⑵欲愛住地,即思惑,以貪愛為重者,欲界之一切思惑也;
   ⑶色愛住地,即色界一切思惑;
   ⑷有愛住地,即無色界之一切思惑。
   另外還有一無明住地。所言住地者,即依此法而生煩惱也。
   假觀度塵沙百千眾生。中觀度無明百千眾生。一心三觀有無量功德,說不能盡。正如八萬四千法解八萬四千煩惱相似。此三諦理有一公案:昔日北齊慧文禪師有一自己所記的公案:“我獨步河淮,自言自語的說,我應以誰為師?如果得到經則以佛為師,若得到論則以菩薩為師,乃入大經藏,他燒香、散花,背手慢步,結果手中得到一部龍樹菩薩所著的中觀論。讀至觀四諦品:“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之偈時,恍然悟入三諦之妙旨。此即諸佛成佛之母。當今世人久處塵劫,迷惑顛倒,不相信因果,不相信聖人之教,不相信天災人禍起於貪嗔癡,是眾業所招感,治標不治本,人心不軌,倫理道德滄喪,社會怎能安定和諧?佛門亦然,歸依者眾,明理者稀,求像者群,實修者寡,實在是可憐愍者呀!佛菩薩示現在世間,我們業障深重而不識,將根本法留在世間,無人接受。真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什麼是佛的根本法?“純印”。此就是十地菩薩所修、所證,到彼岸的空、假、中三諦妙法。純即空;印即假;純印不二就是中,也就是佛的心法。謗此法報應來得快呀!謗如來的心法豈不是滅佛滅法?焉有不入阿鼻地獄之理?……
   到於彼岸,就是超生死的此岸,度煩惱的中流,到常樂我淨證涅槃的彼岸。不似小乘人得人空智,停在中流不離變易生死。
   “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眾生”,法會有八萬菩薩摩訶薩,以慈悲心教化眾生,並修養己身。他們善能得到佛的智慧,其名稱普聞無量世界,是一切眾生常聞、常念、常悉知、非常親近熟悉的。在無量無邊的世界中,菩薩能度化無數百千多的眾生。通達大智、到於彼岸二句屬本,此句屬跡,開跡顯本。有十種不退轉:
   陀羅尼一句,示現聞、持法不退轉;
   樂說一句,作不請之友,樂說不退轉,;
   轉法輪一句,弘法不退轉;
   供佛植本,依善知識,不退轉;
   諸佛稱歎,斷疑不退轉;
   以慈修身,入事不退轉;
   善入佛慧,入一切智,如寶鏡不退轉;
   通達大智,依我法二空不退轉;
   到於彼岸,於實相之境不退轉;
   名稱普聞二句,應作所作不退轉。
   此十種不退轉,“父句”中可直標示現。如聞法不退轉,即是陀羅尼。樂說不退轉,即是樂說辯才。說法不退轉,即是轉不退法輪。依善知識不退轉,即是供養百千諸佛。植眾德本,斷疑不退轉,即是為諸佛稱歎。入事不退轉,即是以慈修身。入一切智,如實境不退轉,即是善入佛慧。依我空法,空不退轉,即是通達大智。入如實境不退轉,即是到於彼岸。應作所作不退轉,即是度百千眾生。
   此中佛皆讚歎登地菩薩,自利利他,有無雙照。若福若慧,不離一心,內因外緣,圓滿具足。無相修行,寂靜清淨。我等仰慕,修三觀理(空、假、中),依純印偈:“一心念佛”,就是植眾德本、供養諸佛,往生見佛、莫過如此。
   講一公案:唐,楊庭光是個佛教信徒,喜歡布施、持戒,將其作為修行。一天遇本淨禪師即請教說:“我一心修行求道,也知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但不知什麼是佛?怎樣修道?請禪師開示?”
   本淨禪師回答說:“不知你是求佛還是問道?若想求佛“即心是佛,”若欲問道“無心是道。”
   楊庭光想不明白此中的涵義,再請禪師開示。
   禪師說:“即心是佛,就是佛由清淨心而得,若再悟無心,心即不淨,便連佛也不存在了,這空寂之心就是大道。”楊庭光說:“有位出家師告訴我修行是持戒、苦行、布施,這些方法難道不是修行嗎?
   本淨禪師毫不猶豫地回答:“毫無修行,都是白費!”
   此公案說明,“心尚不可得,何況心所生法。”持戒、苦行、布施、弘法等是修福,只有小果報。有相皆假無相真。真如佛性、本心具足,“只須一心念佛”,佛號伏住煩惱、不起現行,對世出世法看破放下、返心觀照,佛號入心、淨心生般若,以般若統萬法、方證悟大道,明空、假、中三諦實理,入佛知見快矣!否則雖作善、心不淨,佛號念得稀鬆平常,只能是緣木求魚而已。善行是修行的助緣,能破我執而不能破法執。淨土法門修行是:隨緣作善“心不離佛念”老實念佛,如此做無不成就者。
      有物先天地,無形體寂寥,
      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
      
   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寶掌菩薩。藥王菩薩。勇施菩薩。寶月菩薩。月光菩薩。滿月菩薩。大力菩薩。無量力菩薩。越三界菩薩。跋陀婆羅菩薩。彌勒菩薩。寶積菩薩。導師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
   
   “其名曰”,下列參加法會的諸大菩薩及後面所列人員皆屬序品結集經時所列。此經為何先列二乘聲聞後列菩薩?此會凡聖同攝,小含大之義,千條江河歸大海。若先列菩薩,小乘必產生疑懼。菩薩後又列龍神凡夫,這樣諸疑具解。此列十八位菩薩皆是大士、大名,從法門,從德行,從本願雖是一名,亦備無量義。
   “文殊師利菩薩”,此云妙德,義為雖說諸法而不起法相,不起非法相,故名妙德。此菩薩因是七佛之師,故能妙契佛心,資歷最老、神通最大,故居上首。此菩薩稱謂很多如滿殊尸利、曼殊室利、妙首、普首、敬首、濡首、妙吉祥等。文殊師利菩薩是古佛,號“龍種上如來”,國土名寶住。佛號“寶相如來”,此為文殊最早示現的。亦謂千佛之師。放缽經曰:“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師利之恩也。過去無央數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昔曾為燃燈佛等八王之師。大經云:了了見佛性,猶如妙德等。生時有祥光滿室之兆。此菩薩表智。華嚴法界品為善財師。非信不悟,非智不證。所謂化滿塵方,用週三際,道成先劫,名龍種尊王(龍種上如來)。現證菩提。名摩尼寶積,未來成佛,名曰普現,在因為八王師,在果為七佛祖。此為對文殊的概論。
   有一段典故,大寶積經載:五百比丘得宿命智,知自己多生多劫所造殺父害母等重罪,於自內心各各懷疑於甚深法不能得入、憂心重重,認為罪太重一時難消,不敢往前修證無生法忍。證此位者屬初地或七、八、九地菩薩。對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至成佛,微細法亦不沾,真的見性了,看到諸法實相了就是見法無生,心智寂滅。微細法不可得是名阿鞞跋致。文殊菩薩知五百比丘猶豫不前,為解除其心疑,作出持劍害佛之舉。他在大眾中偏袒右肩,手持利劍,直奔世尊欲行殺害。佛說:“文殊汝勿害我,若必欲害,何須動武,應善害。”為什麼呢?一切諸法如幻化,無我、無人,為誰殺而受殃。佛借此講了“罪業本空,心轉業消之理。”佛門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者貪嗔癡三毒煩惱也,放下屠刀,改惡向善之義。諸比丘一聽佛講罪業本空之後,皆放下包袱,異口同音說偈:“文殊大智士,深達法源底,自手握利劍,持逼如來身,如劍佛亦爾,一相無有二。無相無所生,是中云何殺?”
   文殊用持劍害佛的方法來教育五百比丘,使之悟解大乘宗義,證得無生法忍,堪稱釋迦得力助手。
   又一次文殊對眾宣講大乘空義說:“不用見佛,不用求法。”當時有二百比丘聽後認為文殊為錯亂說,捨佛而去,文殊於中途化作大火,比丘欲用神足飛過去,仰頭一看,上面布滿鐵網,生大恐怖,回頭看祇園途徑,遍布青色蓮花,他們回來後向佛訴說原委,佛告比丘:“內火未盡,欲度外火,無有是處。汝諸比丘,墮在見網,欲度鐵網,亦無是處……,此之愛見無所從來,亦無所至,從妄想生,無我,無我所。”二百比丘聽到佛的教導餘漏永盡,成阿羅漢,證無學位。二百比丘,走投無路時,心中火氣漸消,才能接受佛的教導。文殊深解大乘空義之理,其神通亦不可思議。
   還有一次世尊自恣日(七月十六,也有說八月十六日,此日,自己舉所犯之罪,對眾人懺悔。此舉可使僧團和合,清淨,所以又稱隨意。)僧團眾本應住一處,而文殊住三處,違反了僧制。迦葉以長老的身份想拿槌子(木棒)把文殊趕出去,只見千百億文殊現在眼前,分不出真假,此時迦葉用盡一切力氣,也拿不起槌子。佛對迦葉說:“迦葉,這麼多文殊,你要擯除哪一個?”迦葉頓感自慚,深愧自己不如文殊。還有一次舍利弗與文殊游諸佛土,見大火彌漫,若入必化為灰燼。舍利弗惶恐萬分。文殊以神力令無數蓮花遍布其中,踏蓮而行,猶履坦途。舍利弗在釋迦弟子中,算是佼佼者,但在文殊面前却自慚不如。
   文殊菩薩頂結五髻,以表大日如來密宗五智,即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又加法界體性智。手持劍表智慧鋒利故。騎獅子表智慧之威猛。還有文殊現童子像騎金色孔雀的,表永駐度眾生之飛速耳。
   文殊的思想,他是大乘空義的奠基人。集中反映在“維摩詰居士所說經”裏。維摩詰問三十二位菩薩,如何入不二法門?眾皆以二說明不二。當問文殊時,文殊答:“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說完文殊又反問維摩詰,什麼是菩薩入不二法門?見維摩詰默言無語。文殊歎道:“奇哉!奇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所謂無二是指一切法性沒有二相。文殊對二與不二,下了嚴格的定義:什麼叫二?凡夫貪著我故,分別二耳。什麼叫不二?雖然種種分別為二,然實際無有二相。可見二是分別的核心,“是有我”,若無我即無分別。無我就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則回歸本源。
   文殊弘法,精闢扼要。如文殊答復梵天之問。問:什麼是修道?答:不分別是法、是非法,離二相,名為修道;什麼叫道?一切法不可得,名為道。道不能令人離生死至涅槃,不離不至,名為聖道。什麼叫解脫?言不壞縛著;什麼叫得度?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什麼叫漏盡?若有所盡,不名漏盡,知諸漏空相,名為漏盡;什麼叫涅槃?無來處、無去處,不可得至。
   由此可見,文殊的不二法門,是離兩邊的即有而無,即無而有,亦有亦無的中道觀。如純印二字,純是空無,印是法有,二字合起亦有亦無就是中。中諦就是大乘究竟圓滿法。它是諸佛所修所證之諸法實相、是成佛之母。
   文殊、普賢示現娑婆,為釋迦佛的左、右侍者,文殊表諸佛智德,普賢表諸佛定慧修德。文殊菩薩智慧第一。若受文殊菩薩加持,智慧真的超凡。九九年春我們與北京居士共十二人朝五臺山,在北台見到文殊菩薩,出了許多自己都不知道的風頭:巧對楹聯、碑文挑錯、填補偈文、佛山現瑞、趙淑波業消體健……
      聖法不二流千古,我輩有緣亦同沾。
      佛光普施信者受,性海本具勿姍姍。
   “觀世音菩薩”,亦名觀自在(心經),“觀”者,繫念、思、察而為觀。粗思名覺,細思名觀。指菩薩觀有不住有,觀空不住空;聞名不著於名,見相不惑於相;心不動、境不隨,動隨不亂其真,自在無礙之智慧。
   “觀”,能觀之智:能所圓融,有無兼暢,照窮正性,察其本末。“世音”,所觀之境:萬象流動,隔別不同,類音殊唱,俱蒙離苦。又觀達之義:觀穿見思恒沙無明之惑(見思惑,三界煩惱。見惑如身見、邊見等邪見;貪嗔癡等為思惑),達空、假、中三諦之理。
   因何名觀世音?有三說:
   ⒈“悲華經”昔寶藏如來為其授記:“善男子!汝觀人天及惡道一切眾生,發大悲心。欲斷眾生諸煩惱故,欲令眾生住安樂故,善男子!我當字汝為觀世音。”
   ⒉“楞嚴經”:恒沙劫前,有佛住世,名觀世音。由我所得,圓通根本,發妙耳門,然後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當時觀世音如來在大會中,為我授記觀世音號,由我觀聽十方,圓明無礙,如聲逾垣,如月印水,有感必應。故觀世音之名,遍聞十方世界。上同諸佛,下化眾生,隨緣施設,無不自在。
   ⒊“法華經”“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有緣眾生,於十方稱名之機,圓觀普應,無苦不救,無樂不與。此菩薩過去為正法明如來,現在為彌陀左侍,當來在西方極樂世界為後補佛——普光功德佛。
   觀世音所修是大悲行解脫法門。大慈大悲是觀世音的特德,大悲是與佛具有的不共功德。世尊於一切時觀察眾生,無不聞見、無不知者,恒起大悲,饒益一切。觀世音菩薩大悲救苦與佛無異。
   如何修學大悲解脫法門?應平等待一切眾生。根據佛法緣起的教義,人與一切眾生的關係是相互依賴的。“此有則彼有,彼生則此生,彼無則此無,彼滅則此滅。”例如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沒有農民種田,工人紡織建造,商人的流通,知識份子的教育,軍警的保護是不能生存的。人與眾生的關係也如此,動物無不是業障深重的苦惱眾生,無始以來與自己有著密切的關係,甚至為我們而造業,方受此果報。常如此想,平等心、大悲心自然會生起來,此解脫法門主要內容即三十二應、十四無畏。三十二應化身,是觀音菩薩現色身三昧入諸國土,即應以何身得度而現何身,如佛身、聲聞、緣覺、菩薩身,梵王、帝釋等天人身,人王、長者、宰官、居士、婦女等身,出家二眾身,童男童女身,龍身、乾闥婆護法神等身……無畏者,化身度眾心不怯,無量無礙,力無所畏。此經第二十五品,專門講這位菩薩的不可思議神力。此菩薩與娑婆世界有特殊因緣,時時住世間怎奈眾生業重而不識……真是:
      東土愍沉淪悲願宏深,
      西天垂雨露慈心無量。
      歎生死輪迴難離苦海,
      幸彌陀大願念佛往生。
   “得大勢菩薩”,此菩薩以念佛圓通得念佛三昧。輔彌陀度眾生,成西方三聖之一。名大勢者,其投足之處、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故名大勢至。何謂三千大千世界?以須彌山(妙高山、妙光山)為中心,七山八海相繞之,更以鐵圍山為外部,此為一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為小千世界,合此小千世界一千個為一中千世界,合此中千世界一千個為一大千世界。因大千世界是由小千、中千、大千三千而合成,故稱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化土。但其數不等,有的佛統攝幾個,幾百、幾千個三千大千世界。經言每一個小世界都有一個須彌山,有一個日、月、星辰。對此無法清楚,待成佛時則一目了然了。
   “觀無量壽經”曰:“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在佛像上此菩薩最易分別,肉髻上有一個寶瓶,盛諸光明,普現佛事。此瓶中盛父母的遺骨。經曰:“觀音為師敬,寶冠戴彌陀。勢至為親孝,頂戴父母骨。”我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歷史,無論哪朝哪代無不講孝順父母,奉事師長,孝親尊師的美德代代相傳,“以孝為先”家庭才和睦,社會才安定和諧,子女不敢讓父母操心,怕犯不孝的罪。如今青年流行往身上刺字、刺圖,這在古時候是不敢做的,因身體是父母所賜,不愛護它是大不孝。若世界都講“孝親尊師”才有和平,就不會有恐怖事件發生了。
   佛法好多事是不可思議的,純印老人是哪位菩薩示現?五明佛學院創始人晉美彭措,早在十幾年前就印證了是觀世音菩薩應身住世,幾年前五明佛學院堪布益西、索達吉還有十幾位大仁波切,一致印證純印老人是觀世音菩薩大權示現。十年前我講“純印二字真諦”,但不敢講她是再來人,二〇〇一年某道場被人霸佔,造下了阿鼻地獄的罪,此人被眾人識破後惱羞成怒,將念佛堂純印老人照片摘下棄之倉庫,第二天,百十來人發現西方三聖的畫像,觀世音菩薩肉髻上本來是一尊佛,可是一夜之間純印老人却端坐在上面,她若不是觀世音,她怎麼能坐在觀音像的頭上呢?純印二字是心經的濃縮,老人的舍利豈不是觀世音應化身的舍利嗎?有關舍利也出現許多奇事:本來取出的舍利全供養在雙泉寺了,而湖北省洞觀寺的演令師與老人有特殊因緣,幾年前來我家請舍利,未滿其心願痛哭不止,我突然想到雖然舍利沒有了,但包舍利的布我還供在佛堂,她說:“將布給我吧!我也算沒白來。”我展開布一看,大夥都驚呆了,只見微塵變化出許多小米粒大小的舍利,猶如小珍珠似的,在她寺院供養二年,長得如黃豆大小,新疆劉慧珍、周寧二居士照四張照片,有三張舍利放光……舍利是怎麼來的誰也說不清。我寫金剛經講義時,紙張中得一個很大的舍利(在北京居士手中),佛堂拜佛時也出現過舍利,這些都是說不清之事。其實觀世音絕非一人,凡有大慈大悲心的人都是觀世音,在國家領導人中,在社會群體中救苦救難的人很多都是觀音行。佛菩薩充滿各角落,救度眾生是他們的職能。為什麼?沒有眾生就沒有佛菩薩……
   佛法的根本正如純印老人說的:“佛是心,心是佛,人人都有心,人人都是佛。”是心是佛,佛是開悟證覺行圓滿的眾生;眾生是迷茫貪戀世法的佛,“本來是佛、本能成佛”,為何不能成佛?因為有貪嗔癡三毒煩惱所障,無機緣聞佛法,入佛門後不知內學、內修、內證,反向心外覓佛,如同騎牛找牛、頭上安頭,與實相法背道而馳。孟子曾說:“萬物皆備於我,返身而誠,樂莫大焉!”
      末法辨人須慧眼,邪師說法也知時。
      人生壽命一彈指,浪費時光最為癡。
   “常精進菩薩”,此菩薩內發三心即:
   ⑴至誠心,從內心願捨娑婆穢土,願生彌陀淨土。
   ⑵深心,深心是長遠心。深願經歷劫不改生西方淨土之心。
   ⑶回向發願心,時時事事回向所修功德願求往生西方淨土之心。
   念佛是否必須回向呢?它是不回向的法門,只要佛號精純不雜,七寶池蓮花受此供養則生長。但作法會、放生、三時繫念都要回向,其目的心心繫念淨土,願生極樂之義。念佛是主因,作善是助緣、是去掉貪心之舉,也是修清淨心、平等心、大悲心的一種舉措。觀無量壽佛經曰:“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這是從淨土法門而解釋。
   另一種解釋為:
   ⑴根本心,第八阿賴耶識之心王,它含藏一切善惡的種子,能生淨染善惡諸法。佛門講的善惡與世間人的觀念不同,凡為他人作嫁衣,解除他人的困惑、苦惱、痛苦者為善。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為自己小家庭的想法、作法為惡。所以要學菩薩,利他為本、作不請之友,自利就在利他之中了。
   ⑵依本心,依第七末那識——根本識為一切染法之本者。此識起傳導、搬運的作用,是非、好壞、善惡依賴它儲存在第八識中,善多生善道,惡多生惡道,佛號多、心清淨,臨終又能不迷惑顛倒,仍能念佛不止,則感應佛來接引。但千萬不要謗佛的根本法,斷他人的慧命,此罪極大,是阿鼻地獄罪,遠比殺人罪還大。梅河就有一居士,生前我倆曾在一個單位工作過,她入佛門很早也非常精進,誦無量壽經可謂滾瓜亂熟,曾在千山寺院作表演,不但正誦、還能倒背如流,四十五分鐘一遍,在寺院住三、四年,人們羡慕、讚歎,認為是善知識。當《純印》書傳到她手後,她不屑一顧,還惡狠狠地撕掉說:“這是犟牛編造的,就是一個農村老太太……”並將別人手中的書也奪走扔掉,不到三個月得愚癡報,不知念佛是啥?臨終時要酒、要肉……雖然有許多人助念,但面相非常恐怖,現地獄相。至今其影響尚存。我在本地毫無影響,無人相信,我的結論是:“聖法不回家,回家就變成豆腐渣。”此即“燈下暗”。這些都是末那識的作用,修行就要從起心動念上修……
   ⑶起事心,執著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外境,起種種之業者。認相、認境為實,“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常精進菩薩以智內發此三心,外修萬行,對自己所修所證從不滿足,勇猛直前毫不懈怠,不疲不倦。“常”是恒常,從不退棄。“精進”分身精進與心精進。身精進就是從來不停止修行,勤修萬行教化眾生。常精進菩薩為了度一個惡人,用無量劫的時間去教化他。佛門有一個說法,寧度一個惡人,不度十個善人,善人聞佛法則信受,況不進惡道。惡人進惡道就沒有出 峛 峛R`綩垗b@峛@@峛唷⒉煌说佬模诿闩Α
   “不休息菩薩”,所謂不休息,就是將無央數劫——恒河沙劫,作為一日一夜去過,心無懶惰之意,行諸多清淨梵行。以修習的功德,佛與授記。所修之法“觀空不住空,出假不住假,入中不住中,雙照真、俗二諦,名不休息。”
   不休息與常精進,意義好似相同。什麼是精進?無間隙時間棄捨名精進。長時無廢為不休息。度生無倦怠,絕無懊喪心,常精進是。勤求佛智,自利利他、沒有疲倦,不休息是。常精進從心上講的多,不休息是以身做的多。
   “寶掌菩薩”,亦號滿足金剛。此菩薩七寶(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珍珠、玫瑰,無量壽經中無玫瑰而有珊瑚,亦有琥珀的)從手掌中發出施與眾生,施而無竭。另外此菩薩除將手中所出七寶,施予眾生外,還施眾生予法寶,能予眾生以樂。自利利他,故名寶掌。此菩薩掌握機緣,接物利生。
   “藥王菩薩”,具足世藥、法藥,拔眾生疾苦。此菩薩在佛教裏有一段因緣:往昔有位轉輪王,此王身具三十二相,即位時由天感得輪寶,轉其輪寶而降伏四方,因能在空中飛行,又稱飛行皇帝。在增劫人壽至二萬歲以上時他才出世,在減劫人壽自無量歲至八萬歲時乃出世。何謂增劫、減劫?此乃一小劫數。人壽從八萬四千歲算起,每一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再由十歲每過一百年增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為一小劫,約一千五百多萬年,因其中有增減,故稱增劫、減劫。順便講一下中劫、大劫,二十個小劫為一個中劫,四個中劫(成、住、壞、空)為一個大劫。有人提出現在是世界末日,很不現實。轉輪王福報很大,其中又分金、銀、銅、鐵四輪王。金輪王統轄東、西、南、北四大洲;銀輪王統轄東、西、南三大洲;銅輪王統轄東南二洲;鐵輪王統轄南閻浮提一洲。輪王有一千個兒子,都發願出家修行。此即賢劫中的千佛。大劫中分成、住、壞、空四個中劫,住劫有眾生。過去住劫稱莊嚴劫,未來住劫稱星宿劫,現在住劫稱賢劫,在二千個增減中有千佛出世,故稱賢劫,亦稱善劫。本師釋迦佛是賢劫中的第四位佛,尚有九百九十六位佛待出世。轉輪王有個妾妃,生兩個兒子,大兒子發願要護持一千個哥哥的佛法,每一位佛出世,他都作護法。小兒子發願供養一千個哥哥。當哥哥成佛時,都由他來供養。末法時,他見眾生忒苦而癡迷不悟,又發願來救度眾生。用藥品治眾生病。此即藥王菩薩宿世因緣。他不但醫眾生身病,也醫眾生心病,藥王之弟藥上菩薩,皆因過去世以藥治病而為名。因其久修梵行,發十二大願,諸願已滿,於未來世成佛,號淨眼如來,藥上菩薩也次藥王作佛,號淨藏如來。總論,其在因,為世良醫,在果,能以法藥救眾生身心二病。因病予藥,對癥施醫、無疾不除,應機說法、無機不度。純印老人說過:“殺父害母者入十八層地獄,教書先生、治病的郎中死後,許多人入十九層地獄。”他們為了錢誤人、欠下光陰債,罪最重啊!老人說過她父親是個善醫、良醫,憑良心治病,命終時一點痛苦沒有,讓天人接走了!教學的老師,治病的大夫,作善的機緣太多了,為何不修善,積功累德呢?應為子孫積德呀!孔子已故兩千多年,其子孫至今受人尊敬,可見先人作善、造惡皆涉及子孫後代。
   “勇施菩薩”,勇是勇氣,施是施捨、布施。布施必具勇氣,否則思前想後猶豫不決,則不肯布施了。此菩薩從不吝嗇,果敢勇為。布施之勇猛,能破私我於重圍。
   “寶月菩薩”,月能隨數盈方,自己本身本無損益,表菩薩之道,隨機隱顯,故無增減。此乃菩薩度眾生的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猶如月亮,千江有水千江月,月本無方。表菩薩度生之法。
   “月光菩薩”,月光能破諸暗,平等普施有情無情眾生。以智破愚。含破暗導明義。
   “滿月菩薩。”此菩薩功德如十五的月亮,聖智圓滿之義。以上寶月、月光、滿月三菩薩,喻月生於夜,破無明、顯真智、出三界了生死,唯佛法也,如月光遍照普攝十法界,度一切眾生出苦輪,其威力非八地以下菩薩所能及。三位大菩薩能如此圓滿,主要從持戒攝取的能量。“持戒精進如滿月,身口清淨無瑕疵。”
   “大力菩薩”,此菩薩威攝力之大與大勢至菩薩不相上下。有神變之力用,一多無礙、大小相容,超權小之上。
   “無量力菩薩”,什麼是無量力呢?有兩方面:
   一、有三明六通,十八不共法。三明者,證得智慧之境而顯現出來。
   ⒈宿命明,知自身、他身宿世之生死相;
   ⒉天眼明,知自身、他身未來世之生死相;
   ⒊漏盡明,知現在之苦相,斷一切煩惱之智慧(漏,煩惱)。
   通,知過去宿命事名通,知過去緣行業為明。知此死生彼名通,知因緣行為集聚不失為明。六通者,是菩薩所具之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定功高超者或天人有前五通,沒有漏盡通、所以他們還要流轉生死。當今有些人也有通,他們屬業通、披毛戴甲通,萬不可相信。
   十八不共法,此為佛所修、所證十八種功德法,此十八法區別二乘人與菩薩,所以稱不共即不共同於其他也。
   一、身無失,佛於無量劫常修戒、定、慧,“智慧、慈悲”,以修其身而證法身毗盧遮那身,一切無明斷盡,是名身無失。古德言:法身佛、沒模樣,一顆圓光含萬象。戒定慧三無漏學是成佛的根本修,純印老人為末法眾生留下的四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遠離名利(定),一心念佛(慧)。”依此而修無不成就者。
   二、口無失,佛具無量智慧辯才,所說之法無不契理契機,皆是清淨心自性流出,是從無知而生,皆得證悟。世尊生於帝王之家,放牛娃問他放牛事,他圓滿解答出一部放牛經。純印老人告知我們“入不思惟境界講法為真法。”就是教我們修清淨心,淡化見聞覺知的凡夫心。有知見必有煩惱,無知見就入聖流。
   三、念無失,佛具無上深妙禪定,心不散亂,於諸法心無所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得第一義諸法真實相之安穩,念念在修、念念在道,念本無念,淨心即顯。念佛亦然,有念是著相修,無念落頑空,諸佛不能度。理應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念不離佛(聖號),佛不離心,念即佛、佛即念、念念是佛,佛念是自心,不著佛、不住念。隨緣作善、一心念佛,無不成就者。
   四、無異想,佛於一切眾生平等普度無分別揀擇。我大嫂潘慶芬,病重時念佛不專心、有疑心,說:“你是媽親生的兒子,她能接你去好地方,我是她的兒媳婦、是外姓人,怎麼說也有差別呀!隔層肚皮隔層山哪!”任憑我怎麼解釋,她搖頭閉目不相信。就在當日晚八時,她猛然看到有三層樓高穿紅袈裟袒露右肩的大佛,甕聲甕氣地對她說:“去掉疑心,一心念佛!”她即向兒女高興地說:“我看見大佛了!”顧不得擦激動的淚水,撐著病體蹣跚下地,虔誠地向西方磕了好幾個響頭,從此疑心頓消,整日閉目不理任何人、專心念佛,念至第七天真的被佛接走了,半夜天空中傳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樂曲聲。潘慶芬咽氣後,瘦削(音:薛)的臉面頓如佛似的豐滿,白髮轉黑、身體柔軟,不時放出陣陣奇香,並有黃光罩體……引得報社記者來採訪,許多人聞說前來觀看,無不稱奇。這是我入佛門送的第一個往生。大佛是誰?顯然是純印老人示現的,應了應以何身得度而現何身之願。佛平等視眾生絕無分別,此為無異想。
   五、無不定心,佛於行、住、坐、臥,常不離甚深之勝定。佛家常以大象表寂靜法,從外表看大象穩重,不緊不慢猶如入定相似。
   六、無不知己捨,佛了知世出世間一切法,無有了知一法而不捨者。學佛人從初發心至成佛就是一個“捨”字,多捨多得,少捨少得,不捨不得。純印老人告兒女:“對乞討者多有多給,少有少給,不給不對;十分福用三分,留下七分送給人。”捨,可捨掉貪心、嗔恚心,修平等心。捨可斷煩惱,捨即修福,可得健康長壽。
   七、欲無減,此中之欲非世人的五種貪欲(財色名食睡),而是念念度眾生心無厭足。度眾生是佛菩薩的天職,因眾生與佛是一體,無眾生就無佛,無佛也就無眾生,眾生是樹根干,佛菩薩是花果,怎能離開?
   八、精進無減,佛度眾生無有盡時,常度常新,從無間斷、休息,為精進無減。
   九、念無減,諸佛一切智慧,一法身,相應滿足,無有退轉,是名念無減。
   十、慧無減,佛具無量智慧,無量無際不可盡。外道問佛下雨的雨滴有多少,佛答之,因不可知,又問此樹的樹葉有多少,佛又答之,外道雇人數葉,一個不差,方信佛有不思議智慧。
   十一、解脫無減,佛遠離一切執著,具兩種解脫:
   ⑴有為解脫,謂無漏智慧相應之解脫;
   ⑵無為解脫,謂一切煩惱淨盡而無餘也。
   十二、解脫知見無減,佛於一切解脫中,知見明瞭,分別無礙。何謂解脫?解謂離縛,脫謂自在,離束縛而得自在之義。解無始劫惑業之束縛,脫三界之苦果。頓悟入道要門論曰:問:欲修何法而得解脫?答:唯有頓悟一門,即得解脫。云何頓悟?答:頓者頓除妄念,悟者悟無所得。但無憂憎,二性空,二性空者自然解脫(本性、習性)。解脫者,前際無去,今際無住,後際無來,安然端坐,任遠不拘,方名解脫,即於法自在也。
   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佛現諸勝相,調伏眾生,稱智而演說一切諸法,各使解脫證入。我們被業力牽引生不逢時,若生在佛住世時,以如此虔誠心早已證果了。如今有八難障道:地獄、餓鬼、畜生,業重聞不到佛法;北俱瀘洲樂報殊勝無苦,故不知修行;長壽天,係色界無色界,長壽安穩不思修行;聾、盲、喑、啞眾生無能力修行;世智辨聰人,相信科學及看得見的事物,對看不見或科學尚未證實的事物不承認,此為世間的智慧,非出世間的智慧;生在佛住世前或離世後,先佛已入滅,後佛尚未生時,不能親耳聆聽佛的教誨。故觀世音菩薩視眾生之苦,為解倒懸大權示現,住世一百〇八周年示修行之法,若不依此而修,錯過末班車、末班船,非狂即癡。
   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佛以微妙智慧清淨之語化導利益一切眾生。純印老人住世時,所言皆是如來心法,奈我鬼迷心竅,不但不接受反斥她胡說、無知識、說顛倒話。在老人身旁生活六十五年尚不醒悟,可見迷之深耳。
   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佛以清淨之意業隨智而轉入眾生心,說法除滅無明之煩惱,使證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純印老人住世一百餘年不露相、不露名,也是以智慧相遮,據進昌兄講:在解放前一九三五年,海龍普濟庵附近黃鼬很多,有一獵人專門套黃鼬為生,剝皮賣給皮鋪店,尾賣給製筆作坊,肉作為他的下酒美味。一連幾天夜裏普濟庵的師父妙善於夢中見黃鼬向她求救,求她請幾天前來寺庵的老劉太太再來寺庵坐半天,牠們準備搬家,師父問為什麼找她救你們?黃鼬說她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妙善師向老人訴說夢中之事,老人當即嚴厲制止,說仙道眾生胡亂編造,並說今後不要再對外提及此事否則就不來往了。妙善師連連點頭應承,進昌兄更不敢提及此事。
   第二天吃過早飯,老人將我交大嫂看管,帶著進昌兄去普濟庵打坐,一直坐到過午二、三點鐘,此期間大小黃鼬,成群結隊、一片一片的,有的還一個銜著另一個的尾巴,一串串地在路上跑,嚇得眾人不敢行走,只好躲在樹蔭下觀看,一輛馬車停靠在路邊,車老闆抱著皮鞭蹲在車上看熱鬧,進昌兄和庵裏的師父們從門縫往外張望,足足過了三十幾分鐘,這些黃鼬才慢慢消失在山上的密林、荒草中。
   事後得知專門套黃鼬的人,不知何故吃過早飯,就倒在炕上鼾聲大作,任憑家人呼喚也叫不醒,一直睡了五個多小時,當知黃鼬搬家一事時他悔得直拍大腿,自認錯過了一個發財的機會。
   從此妙善師與老人的往來更加密切了,解放前夕,她要求老人送她往生。可見佛菩薩住世皆以智慧度眾生。
   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過去世所有一切,遍知無礙。
   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佛以智慧悉能照知未來世所有一切而無礙。此經授記品,佛為諸五百弟子授記何時成佛,住世多久等。
   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現在世出世間法所有一切,洞達無礙。如純印老人自己選定入滅的時機,而現十大圓滿:
   ⑴年齡圓滿。老人往生時,是一百〇九歲,周歲一百〇八歲。寺院晨鐘一百〇八下,宋,詩人米南宮詩“龜山高聳接雲樓,撞月鐘聲吼鐵牛,一百八聲俱聽徹,夜行猶自不知休。”即形容此。一年裏有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加一起一百〇八;佛教的念珠為一百〇八顆,取圓滿吉祥之義,數字“九”最大,表圓滿、吉祥,一年十二個月,月月吉祥(九乘以十二等於一百〇八);古典名著亦採用此數位:水滸梁山好漢一百〇八人;紅樓夢情榜人物也是一百〇八人……
   ⑵屬相圓滿,老人生於清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年)豬年,圓寂於一九九五年,也是豬年。豬年生、豬年走,正晌午時生、正晌午時走,圓滿的選擇。
   ⑶自在往生,老人往生前,不飲不食二十一天,談笑風生、毫無病苦,行動自如,毫無貪戀、畏懼之情,非常自在。二十一亦是表圓滿數字。如阿彌陀經云:“極樂世界,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三七二十一,表圓滿法。
   ⑷時間圓滿,老人走時是一九九五年三月六日,農曆二月初六,占雙六,此亦表恒順眾生六六大順,此日恰好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驚蟄表萬物復蘇之意,此喻老人示現的修行之法猶如一聲驚雷震醒迷惑的眾生。這天又恰是九九第三天,表九九歸真,入一真法界也!
   火化時間三月八日,農曆二月初八,此日是釋迦佛出家日,意修行重實質不重形式,應心出家為出家,遠離五欲六塵,斷貪嗔癡習性。
   ⑸無生無死。老人遺體安放在太平間後,突然坐起來,睜大眼睛下望,提示衣服紐扣繋錯了,表無生無死、無來無去之意,如來也,諸法實相,究竟圓滿。
   ⑹骨灰現舍利。老人遺體火化後,其骨灰潔白如雪,並現赤、白、黑等顏色舍利千餘顆(當時不識),在骨灰最下面有一銅錢,圍觀眾無一人見到,我擠進圍觀的親人,一眼就看到銅錢浮在上面,即對眾人說:“這個銅錢你們怎麼不撿出來呢?”大家睜大眼睛看,有的問:“三叔哪有什麼銅錢啊?還有的說三爺銅錢在哪裏?”我說:“你們眼睛怎麼的了!上面明擺的銅錢,怎麼會看不見呢?”說著我從地上撿起一根木棍,對準銅錢孔紮去,果真在骨灰最下面挑起一個銅錢,大家認為我有神通了。此銅錢正面有四字,“崇寧重寶”,背面無字,表空有一如、中空萬有之義,老人單單加持我,亦是讓我擔起弘揚如來心法之責啊。
   ⑺天隨人意。平日氣溫零下二十多度,待老人走的三天裏,天氣驟然昇溫十餘度,陽光和煦萬里無雲,應了老人在十幾年前向三兒媳講的:“我走時天氣要不冷不熱……”果然第四天天氣驟變,大雪飛揚,氣溫零下二十一度。天空晴朗無雲、表無為法,含斷煩惱之意。
   刨墳的時候,墳墓上不知道從哪兒來了一隻無尾圓鼠,毛呈深褐色,頂端毛油黑錚亮,驅之不走,不怕人……一位老和尚解釋說:“無尾巴就不是畜生,表老人一生表法圓滿。”按世人說法入土為安。
   ⑻蚍蜉馱靈骨。當骨灰將要入土時,不知從何處飛來無數帶翅膀的大螞蟻(二公分大小),將墓底遮蓋得嚴嚴實實,猶如灑一層黑豆相似,當時天氣晴朗,萬里無雲,但這些螞蟻既不往外爬、亦不飛走,無奈只好將老人的骨灰放在螞蟻背上,老人的骨灰未沾土。
   ⑼香雲示寂。老人走後,其臥室有輕淡雲霧籠罩,奇香無比,百餘日不散,此奇事吸引附近幾個縣的出家人,和在家居士前來觀看,各個稱奇。
   ⑽金星引路。燒五七時,天空由南向北有一顆金黃色的流星,約三、四十米高,碗口大小,飛行緩慢,伴隨家人去壽衣店取五盆紙花,至壽衣店時此星方隱沒,其兒孫燒紙和彩花時從火堆中昇起陣陣奇香,連續不斷。
   老人一生無煩惱、無病苦,活得非常自在,走後身體柔軟,奇香布滿整個醫院,身體呈透明狀,經絡血管清晰可見,半夜空中傳來古箏樂曲,由遠而近,又由近而遠在空中飄蕩,許多人跑出房外仰天觀看,但只能聽到聲音而不見相。老人一生即以智慧表世出世間一切法無礙。
   無量力菩薩除了表三明六通,十八不共法外,其智德以塵沙不能比喻,歷阿僧祇劫不能及,故數量不可得。其業用貫三際,(過去、現在、未來)而無始終,遍十方而無涯畔。無量就是不可計數,念佛亦然,“念佛無計量,清淨平等就是佛。”計數再多,也多不過無量。
   所謂無量即指真如常住真心,它大無不包、細無不入,周遍法界、無生無滅。
   講一公案:蘇東坡是北宋文學家、書畫家他與佛印禪師非常友善,常在一起參禪論道。一天,佛印禪師正在說法,蘇東坡走進禪房,佛印禪師說:抱歉了,這裏已無學士的坐處了。
   蘇東坡道:既然此間已無坐處,那我就以禪師的四大五蘊之身為座吧。
   佛印禪師說:我有一個問題,如果學士答得出,老僧的身體,就供學士當座位,若答不出,就請學士將腰上的玉帶留在這裏。
   蘇東坡高興地說:請禪師提問吧。
   佛印禪師說:四大皆空,五蘊非有,請問學士要坐在哪裏?
   蘇東坡一聽無言以對,只好解下腰中玉帶。現今的鎮江金山寺尚保存的玉帶,據說是蘇東坡的。
   四大即地、水、火、風四大要素,五蘊,色、受、想、行、識。佛教認為有情眾生的身體是由四大、五蘊假合而成,但其有變化、都不實有,離不開生老病死,是無常的。只有證悟自性,破我執出三界,破法執證一真、生實報土,生命才能達到圓滿自在。色身是靠不住的。不往生見佛,後有身是擺脫不掉的,它不是個好東西,是個大累贅呀!有身就有苦,無身才輕鬆。
      千溝萬壑攔不住,百草頭上亦可歸。
      一竅透穿通活路,圓見聖顏任我飛。
   “越三界菩薩”,此菩薩具足超越三界生死煩惱之功德,並說令人超越一切染污之法。自己在三界度眾生,不出亦不在而得大自在。何謂三界?它是凡夫生死往來之世界,分為三:
   (一)欲界:此界眾生有淫欲、食欲,不吃不喝不能生存。上至六欲天,中至人界四大洲東勝神洲、南瞻部洲,(我們生存之地,)西牛貨洲、北俱瀘洲,下至無間地獄謂欲界。欲界有六層天:四天王天(東.持國天王、南.增長天王、西.廣目天王、北.多聞天王)、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每往上一層,二欲則淡薄,至第六層以對視、對笑為淫。
   (二)色界:有形體、不自由,有妨礙之義。它在欲界之上共十八層,無淫、食二欲之有情眾生所居住,有身體、宮殿,殊妙精好。天人相貌極美。此界由禪定功夫之淺深、粗妙分四級,稱四禪天。所立天的層次也不等,經典大多稱十六天即: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淨天、無量淨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色究竟天、大自在天。我們念佛修淨土的眾生,往生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容易,生色界天無份,為什麼?心不淨故。為什麼我講公案大多舉禪宗的呢?禪不立文字、不可言說,無思、無念、無想,一句話、一個動作就可開悟,證自性之理,我愚癡不能開悟,但我切願有緣人聽了公案茅塞頓開。我在一個特殊的環境中度了一個特殊的人。他問我:“你們信佛的人都供佛像、拜佛嗎?”我回答:“我不供佛像,也不拜佛。”“那你供什麼?”“我供心,拜心!”他聽不懂了又問:“你們所求的不是開悟嗎?”“我恰恰相反,我所求的是悟的一半。”他還不懂,此人參研六年易經,會看手相、面相、看風水,問我會不會?我說我不會看風水,我會轉風水……世間人迷呀!“無智亦無得”。求智求得愚上加愚,頭上安頭。
   (三)無色界,此界沒有物質的宮殿、也沒有色身,唯以心識住於深妙禪定中,其壽命以劫論,識認為已成無死無生之體了,修成金剛不壞之身了,而不相信佛法了,當五衰現前時悔之不及。下層眾生見不到他們的形體,佛菩薩則看得清清楚楚。無色界有四層天稱四空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三界共二十八層天。
   天人福報太大,壽命極長,整日玩樂不知修行,命終完結時,因沒出三界就有生死輪迴,壽命既或幾個大劫也有終了之時,待五衰現前時,恐怖也來不及了。五衰即:⒈衣裳垢膩,⒉頭上花萎。⒊身體臭穢,他人遠離。⒋腋下汗出。⒌不樂本座。有的經典載身失威光,天人一旦此五相現必死無疑。所謂出家起碼要出三界家,否則不名出家。不出三界現個出家相有何意義?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造業大受苦必重,不能出三界,死後在地獄裏浩受酷毒,無有出期呀!阿羅漢有神通,一想地獄之苦,嚇得身上冒血汗,太恐怖了。老人住世時講地獄情形,嚇得大人、小孩夜裏不敢出屋,直作惡夢……
   以上三位大菩薩,大力、無量力、越三界,都是修同一種行門的。修什麼呢?修精進波羅蜜行門的,試想沒有精進就沒有成就,但必須以般若智慧來指航、把握方向,否則僅用一股蠻力氣,光知下死功夫,進三惡道尚不知怎麼進來的,尤其末法時期,“我們要聽佛話”,不看形相、不聽人話,依經論而修,不離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和實相印,離此即為魔說。依四依法鑒別是非、邪正。識別妖魔鬼怪變形相,充當善知識。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典、不依不了義經典。三位菩薩從名字看,是一樣無差別的。大力就是無量力,有了無量力才能勇猛精進,最後超越三界。沒有大力、無量力,是不能超越三界的,所以三位菩薩的名字是不可分開的、有連帶的,其動力是般若波羅蜜。
   “跋陀婆羅菩薩”,譯善守、賢首,謂善於守護正法令不散失。經云:聞此名者,必定得三菩提,故名善守。另外在菩薩中是屬上座菩薩,為眾賢之首,故名賢首。亦名跋陀和,此云賢護。為在家之大菩薩也。
   “彌勒菩薩”,彌勒、姓氏,又稱彌帝隸,譯為慈氏、名阿逸多,無能勝之義(有言阿逸多為姓,彌勒為名)。與釋迦佛同一年代所生,生於印度波羅奈國,劫波利村。婆羅門家(四大姓之一,傳說是大梵天的後裔)他是補處菩薩、現住兜率天內院,經四千歲(人間的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下生人間,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正覺。到那時我們這些有緣人必然有份。經云,凡在釋迦佛末法中精進修行,掃塔塗地,以香妙花供養或稱名念佛、拜佛,除百億劫之罪,命終上昇內院,當來隨彌勒下生,更值賢劫千佛授記。同修今天來聽法華經,你占了大便宜,釋迦佛在此經中為聽法華經者授記,倘若當生不能生極樂淨土,你也不念佛、不想往生,但你有聽法華經的緣,能坐一、二小時,聽一句一偈,臨終時天人接引你,給你戴上寶冠,接到彌勒內院修持,不進惡道,豈不是占了大便宜。欲當生成就者,還是往生為上策。早見佛早回來度眾生,此乃大菩提心。
   彌勒由於從小生活在經濟富裕的氏族家中,出家後依然交遊族姓,喜歡穿著,如國王將一件金縷袈裟供佛,佛將它賜給諸比丘,大家不敢接受,唯彌勒受之,穿在身上去乞食,諸比丘議論紛紛,他聽了根本不放在心上。在此經中文殊說他:“心常懷懈怠,貪著於名利,求名利無厭,多遊族姓家。”說明彌勒習性,是有深刻的歷史根源的。
   彌勒學佛修行的歷史,遠比釋迦佛資格要老得多,但他喜交遊、愛吃穿,修行不勇猛精進,結果讓釋迦後來居上了。在“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中,釋迦回憶說:“彌勒發願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於其後乃發道意。於此賢劫以大精進超越九劫,得無上真正之道,成最正覺。”
   彌勒資格很老,出家後不與小乘比丘為伍,生活或修學與文殊、普賢、觀音、勢至等大菩薩同事,所以在大乘法會上,彌勒都有重要席位。釋迦佛對他也另眼高看。佛選彌勒為繼承人,予以授記,次當作佛。此事引起諸弟子的非議,優波離問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其人今雖出家,不修禪定、不斷煩惱,此人命終當生何處?佛說此人成佛無疑。其人命終後,其身舍利,如鑄金像,不動不搖。身圓光中,有首楞嚴三昧般若波羅蜜,字義秉然,時諸天人,尋即為起眾寶妙塔,供養舍利。時兜率天七寶台內,摩尼殿上,獅子床座,忽然化生於蓮華上,結跏趺坐,身如閻浮檀金色,長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悉皆具足,與諸天子各坐華座,晝夜六時,不停地轉大法輪,度諸天子。
   在佛諸弟子的眼中,彌勒是一個無修行的凡夫,對釋迦佛選這樣的人作接班人,是很難想得通的,說明二乘人的偏見,對一乘佛道內修內證,利他中實現自利的彌勒,將完成佛國依正莊嚴的宏願,他們的見解是有限的。怎知彌勒多劫的修為呢?
“無能勝”的含義。
   彌勒名阿逸多,譯無能勝,以其威德廣大無能勝之者,故云。他是以修惟識觀而著稱於世,非始於現在。“楞嚴經”說:“我憶往昔經微塵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出家。時佛教我修習惟心識定。入三摩地。歷劫以來以此三昧,(三昧即三摩地,息慮凝心、心住一地而不動,定、正受,正心行之義)事恒沙佛。至燃燈佛出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乃至盡虛空,如來國土淨穢無有。皆是我心變化所現,今得世尊授記,次補佛處。”彌勒的惟識觀,否定了一切諸佛土淨染的因緣,亦否定了一切惟心造,此不定一法的精神,唯佛與彌勒佛所證知,非現世二乘、權位菩薩所能勝過。如念佛,可帶業往生見佛、成佛,只有佛與佛而能知。什麼時候可瞭解此法呢?一是有緣去兜率內院親聽彌勒傳教。二是待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時陪彌勒弘法。當今社會盛傳彌勒降世,什麼紅教、白教、觀音老母、歪脖老母像顯靈等全是蠱惑人心,有礙社會安定與和諧,正修的佛弟子應抵制、不可盲從,一步走錯後果不堪設想。最能騙人又易被人接受的就是有神通,末法時的通不是業障通、就是畜生通,“我們絕對不能信”,若把你通進去了可毀了!久之就是癔病,要不就是被畜生道的仙附體,出馬看病、騙錢騙人,修來修去、修畜生窩裏去了,豈不悲哉!
   ⒉彌勒的思想和慈心。
   在許多經論中談彌勒尤多,綜合而論,彌勒以修慈心觀而聞名。
   修慈心若能離我、我所,則名為廣大之慈。修慈觀而上求佛道,是彌勒思想的一大特色,於一切時、一切處不起殺想,不吃眾生肉。如在無數劫前,時洪水暴發有一仙人,已七日不進粒米,生命垂危。時有兔王母子捨身護法,為使正法久住投入火中,令己肉熟供養仙人。仙人看後深受感動,更發誓言:願我生生世世不起殺想,恒不噉肉,乃至成佛,制斷肉戒,語已,投火自焚,與兔王母子並命,這即慈氏的由來。可見彌勒是一位素食者。
   ⒊彌勒在我國的傳說
   佛菩薩應現世間,若凡若聖不可限量。相傳五代梁唐時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的化身。布袋和尚是今浙江寧波奉化縣人。出語無定,寢臥隨處,他手持錫杖,身背布袋,經常出入聚落田野的農間。怪者是冬天他常常臥在雪中,而雪不沾身。夏天天將下雨時他就穿上濕草鞋在路上驟行,遇烈日當頭、驕陽似火的時候,他則拖著木履在市橋上豎膝而眠,居民以此驗知天氣。他寫一偈曰:“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不塑亦不裝,不雕亦不刻,無一滴灰泥,無一點彩色。人畫畫不成,賊偷偷不得,體相本自然,清淨非拂拭,雖然是一軀,分身千百億。”圓寂前留言:“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在世時出現許多不可思議之事。現今天王殿塑的大肚彌勒佛即布袋和尚也。彌勒修忍辱法門亦是修行人之楷模,他有偈曰:
      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
      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
      有人罵老拙,老拙自說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唾在我面上,憑它自乾了。
      我也省力氣,你也沒煩惱。
      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
      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寶積菩薩”,寶積者財法二寶積累兼充也。謂如來藏有恆沙功德比七寶還珍貴,他是曠劫之因而證。經云:有菩薩名曰寂意,白佛言,諸佛皆有淨土,如來何故取此穢土?佛言:本願故取。我於過去恒河沙阿僧祇劫,世界名刪提嵐,劫名善持,其時有轉輪王,名無諍念,主四天下,王有千子,有一大臣,名曰寶海梵志,唯有一子,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常有諸天而來供養,國為作號,名曰寶藏,出家成道,成等正覺,遂號寶藏如來,說法度人,其數無量。此即寶積菩薩亦名寶藏。如來藏者,真性有五義:
   ⑴如來藏,自性本體是藏之義。以一切諸法,不出自性,常住真心故;
   ⑵正法藏,因是藏之義。一切聖人所修如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觀受是苦等正法皆取此性為境緣故;
   ⑶法身藏,證三身(法、報、化)是藏之義,因一切聖人無不修此佛性,無不將“心印”、“純印”為成佛之母,方得法身果報。
   ⑷出世藏,真實、實相是藏之義,謂此佛性,離世間貪、嗔、癡、慢、疑之一切污穢,則自性清淨的本體,不生不滅,不壞故;
   ⑸自性清淨藏,秘密是藏之義。若一切法隨順佛性,則為內修內證返觀自性,是正而非邪,即為清淨。若諸法違逆此理,則名外求,是邪而非正,名為染濁。
   如來心法、就是寶,一心念佛“心不離佛念”求生淨土就是寶中之寶,又能隨緣作善就是積,勿以善小而不為、則為積累,小善久之成大善,此即寶積義。
   “導師菩薩”,導即引導,師即三界的老師。此菩薩能化導愚迷之眾,而成眾生的引導師,以正路示涅槃,使眾生離苦得無為常樂。導師就是引路指航,若倡導之師,使之歸入佛道,尤其對地獄、餓鬼道眾生,導師菩薩為免其諸苦,用應機方便法引導他們走菩提道,不求恩報,故名導師。
   “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如是者,是指以上十八位大菩薩,但也包含無列名的大菩薩,這些都是證果八地以上的大菩薩,是見諸法實相、見性的大菩薩。其影響度化眾生,不可以名次排列次第。參加此會的大菩薩有八萬多人,但不含其眷屬。
   講一公案,此公案是證真心之處所,亦解釋同修所問,為什麼公案總是講禪宗的呢?應知“禪”是什麼?它就是我們常住真心哪!此心非言語、思惟可解,文字更不能表白,玄妙之極則以禪名之。
   唐,有位大禪師名希遷,住在衡山,衡山是五嶽之一屬南嶽,位於湖南省中部,有七十二峰,有很多名勝古跡。希遷禪師住在衡山南寺,寺院東邊有一塊大石頭,石頭寬廣平正猶如平臺,他將寮房蓋在其上,當時人們稱他為石頭和尚。還有一位寶通禪師,二人經常在一起參禪論道。一天石頭禪師問他:“什麼是你的心?”
   寶通答:“見語言者是。”
   石頭禪師不以為然地說:“有見有語言就是妄心!在語言中能見到你的真心嗎?”
   寶通回到禪房,參究了十來天,又來到石頭禪師那裏說:“我參研十來天,現在才明白什麼是我心了。”
   石頭禪師說:“你說說看?”
   “揚眉瞬目!”
   石頭禪師說:“除去揚眉瞬目,把心拿來!”
   寶通低頭沉思不解地說:“我無心奉送”
   石頭禪師提高聲音說:“萬物原來有心,你却說無心,這是偏離道,是譭謗!見、聞、覺、知雖然是妄心,但你要不用心,怎麼能悟得大道?”
   寶通聽後大悟。
   我們常講修行就是修心,心本圓滿、清淨,何須去修?我們要修的是妄想心、分別心、執著心、虛妄心,這些都是後天的習性。石頭禪師說的心就是禪,是心、是人的自性,是萬物的本質。禪心離一切相,凡行之於語言、見聞、動作、有形相的都不是真心,所以寶通禪師所答:“見語言者”不是真心,“揚眉瞬目”(動作)也不是真心,“無心”是頑空,也不是真心。真心是什麼呢?清淨心,無無明之心是真心。如何找?不在寺院、不在經典,一心念佛、待往生見佛時自然明白了。
      聲聲彌陀念心閑,我願將身作扶欄。
      寄語有緣千萬眾,法船起錨不回還。
   下節經則列雜眾,其中有凡夫眾,此中也有出三界的聖者、稱俗眾,還有天人眾,此中亦有龍鬼。今經先標帝釋天人,次列四大天王,前龍後鳥,鬼神重出,故總稱為雜眾。此中有得道,未得道者。
   爾時釋提桓因,與其眷屬二萬天子俱。復有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寶光天子、四大天王與其眷屬萬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與其眷屬三萬天子俱。
   
   “釋提桓因”,譯能作天主之義,他是欲界二層忉利天的天主。忉利,翻成三十三、又可稱三十三天,其實就是忉利天。為什麼叫三十三天呢?往昔迦葉佛時,有個很貧窮的女人,一次討飯時,見一座破廟裏佛像金漆剝落,廟有倒塌之勢,她將討飯得的銀兩積攢起來欲修此廟,此舉感動了有緣的三十二位女人,共同將廟修繕一新,以此功德成為忉利天主。此天東西南北各有八千城,均有城主,中間名善見城是釋提桓因所居,民間稱玉皇大帝,天主教的天主就是此人,他是欲界天之主。第一層四天王天,在須彌山半腰,忉利天在須彌山頂上。人間一百年為此天一晝夜。此天主帶領二萬天人,一起來參加法華會。可見修廟造佛像功德大焉!所以承德灤平的康熙皇帝朝拜的古觀音寺應修繕,此處護法神不能受香火實在太可憐了。新的寺廟我不主張修,為什麼?一是沒護法;二是其僧眾都是因僧團不和合而分出來的;三是當今寺院不是少而是多了,居士供養負擔太重了;第四是修一座寺院要占很多地,減少了耕種面積,人口不斷增,農田逐漸減少,資源減少子孫後代生活就成問題了。
   名月、普香、寶光天子三人是釋提桓因天主的內臣、卿相,亦稱三光天子。名月亦稱明月。“明”,智慧稱謂,“明”能破一切煩惱之暗。如心經“無明”,沒有智慧必有煩惱,“無明盡”則智慧生,無煩惱了。為何有煩惱、生無明?因在貪嗔癡三毒上“走心了”。純印老人言,“凡事不走心就沒有煩惱。”“明”另一解釋為真言、陀羅尼、咒語。
   “名月天子”,也叫月天子,亦稱寶吉祥天子。他是大勢至菩薩化現的,行動時乘白鵝車。月有缺、滿,表不二法。
   “普香天子”亦稱明星天子,為虛空藏菩薩化作。世尊於明星出時豁然大悟,成最上覺。太白星,(普香)為群星之主。統領二十八宿九曜星官。日、月、星都稱曜,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為七曜。舊時稱一個星期的七天為日曜日。月曜日是星期一。普香天子身放奇香,普熏法界。我們念佛、誦經、拜佛時,心非常虔誠、清淨,有時會嗅到一股奇香,有兩種可能,一是自身淨心所施,二是天人路過或暫停。純印老人走後,其居室放香百餘日,她度有緣者亦以放香相度,許多人都有感受。
   “寶光天子。”是有寶之意,身現珠光寶氣,寶光天子又稱日天子,此天子是觀世音菩薩化作。密宗畫、塑此日光天子,左右手持蓮花,乘四輪馬車。喻佛光普施,聞受奉行,可除無明之暗而得解脫。
   “四大天王與其眷屬,萬天子俱。”此為天主的外臣,如武將。文官主內,武官主外。此四天王居須彌山半腰之四方,是佛的護法神將。東方是護國天王、亦稱常王,居黃金陲;南方增長天王、亦稱樂王,居琉離陲;西方廣目天王、亦稱我王,居白銀陲;北方多聞天王、亦名淨王,居水晶陲。他們各自的天王名合起來就是常樂我淨。只有佛淨土才具此四法。四天王及其同類來參加法會者一萬多人。此為欲界第一層之天人,他們除壽命比我們長外,淫欲、食欲與人間沒多大區別。人間五十年是他們的一晝夜,往上皆倍數增長。
   “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與其眷屬,三萬天子俱。”此是欲界第五、六兩層天人,亦稱淨居天。此界天人已離淫、食二欲,稱摩醯首羅,是欲界最上頂,謂此天人於大千世界得自在故。十地菩薩快成佛時於此天變現淨土。此天子帶領天人三萬多人趕赴法會,其中有許多是登地菩薩示現的。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棄大梵,光明大梵等,與其眷屬,萬二千天子俱。
   
   前列欲界天,次列色界天。“娑婆世界”,娑婆為三千大千世界之總名,是一佛攝化之境土也。“娑婆”,譯“堪忍”,因此土眾生安於十惡不肯出離。從人立名,故稱為忍。十惡者,即身口意引發之惡。
   (一)殺生,噉眾生肉。
   (二)偷盜,不予而取或違心與之亦為盜。
   (三)邪淫,非自己的妻妾而行欲,尤其有婦之夫。
   (四)妄語,虛誑不實之語。
   (五)兩舌,挑撥離間話。
   (六)惡口,粗惡語言。
   (七)綺語,雜穢語,含淫意者。
   (八)貪欲,含財、色、名、食、睡。
(九)嗔恚,惡心、火性、暴躁。
   (十)邪見、愚癡,謗無因果,無因求福報者。
   此十方面皆是違背倫理道德故稱惡。它是苦報之惡業因,天災人禍就是眾生的十不善心而感召的。經云,殺業重招感刀兵劫;貪欲重招感水災、雪災;嗔恚心重招感火災;愚癡、並乖理,所言所行不信天神、六道輪轉之理,謗之而惡為招感風災;地震,心不平和故。十惡反之則為十善,行十善則為十善道,修此則為十善法,造作則為十善業,受持則為十善戒(十重四十八輕菩薩戒,在家者受出家具足戒)它是大乘在家戒,可得欲界天之樂果。但佛門重實質不重形式,受戒容易守戒難,受戒又破戒罪更大,果報亦來得快。
   娑婆世界造作此十惡登峰造極,無處不在、無處不顯,但眾生習已為常不覺得苦,不肯出離,佛菩薩看此土眾生不忍一睹,遂發心入此穢土度眾生。忍還有雜的意思,九道眾生都混雜在此世界中,亦言雜居世界也。
   善惡的標準與看法也不盡相同。眾生的識(六識)起始的一念心,順第一義諦為善,背第一義諦為惡。諦,真實不虛之義。其理不虛妄,又分俗諦凡夫,真諦聖人。人天與三惡道相比較,人天為善,三惡道眾生為惡;佛菩薩與人天比較前者善,後者惡;從行為論如布施,三輪物存於意中,違於無相空性之理,是有相之行,反之是無相行,此即順理為善,違理為惡。佛菩薩無住善行,度眾生無度生之心,名為善,人天眾生雖然亦修善法,若是有相行,名為惡。
   另外體順為善,體偽為惡:法界之真性本自己之體,順此體而修為善,背此體求取外相之法為惡。入佛門受歸依不知修自性佛,執外相、外法,無因求果、信神通,有求取心、求得心、貪著心、無返照心、信人言而不信佛教誨者非是善人。
   天台宗立六種善:
   一、人天之善,五戒十善之事善,但人天果報盡則墮三途,故為惡。
   二、二乘聲聞緣覺之善,能離三界之苦,故名善,然但能自度,不能度他,故亦為惡。
   三、小乘菩薩之善,慈悲兼濟故為善,但小乘人未斷煩惱,故亦為惡。
   四、通教菩薩之善,斷見忍之煩惱,是為善,然墮於兩邊,未斷一分之無明,故亦為惡。
   五、別教菩薩之善,見中道之理是善,然於中道,不能見圓教圓融之妙,所行之理有偏執亦是惡。
   六、圓教菩薩之善,圓妙之理是至極之善,然此中也有二義:⒈順實相之圓理為善,背之為惡,⒉達此圓理為善,著此為惡。佛門善惡為己則惡,為人則善。
   娑婆世界的眾生除能忍受十惡外,其環境之苦亦能忍受。有三苦、八苦、無量苦。三苦是苦苦,苦中之苦,如貧窮困苦、缺衣少食、露天無住處……壞苦,美好的生活突遭變故,水、火、地震等災,盜賊打劫、飛來橫禍(車、船、飛機)瞬間破壞了富貴快樂。行苦,從小至老、至死,運行變化之苦。
   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色受想行識)熾盛苦。
   欲界三苦具全。色界無苦苦,無色界只有行苦。苦之多,無量之多。純印老人言:“窮也苦,富也苦,活在世上就是苦。”世間人以苦為樂、能忍受,得絕癥了還要多活時日。修行人不識苦,就無求淨土之念。
   “梵天王,尸棄大梵。”梵天,色界之初禪天,此天無淫、食二欲,寂靜清淨。梵天有三: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大梵天王名尸棄,此王深信佛法,每逢佛出世,他第一個來請佛轉法輪。世間有供奉梵天王與梵天王後者,此即訛傳,因梵王離欲無有後妃。
   “光明大梵等與其眷屬萬二千天子俱。”此為二禪天王,此天有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三禪天有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四禪天有: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又有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等。此諸天人,變成人形來禮佛參加此會,共一萬二千餘人。
   講一公案: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蘇東坡,在廬山東林寺時參禪有悟境,題一偈:“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世人。”庵元禪師認為尚未入道。證悟禪師不解,庵元讓他從此處參,可見著落。證悟回禪房冥思苦想仍不知究竟。待黎明時,晨鐘一聲長鳴頓時大悟。偈云:東坡居士太饒舌,聲色關中欲透身。溪若是聲山是色,無山無水好愁人。其義是若在山水、聲色之中尋求自性,無異是守株緣木。東坡亦如是。
   色界、無色界的天人,雖然福報大壽命長,但終有盡時,若無緣在法華會上入道,亦難免墮落之苦。
      道在心中順自然,休分寺廟與家園。
      人人自有真佛體,清風過後佛現前。
   
   

心为净土  2013.7.15 12:38:40    

(317-4)  显示次数:267(215+52)     查看心为净土的所有文章 访问心为净土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 主题索引
誦法華談體會(五)
   有八龍王,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娑伽羅龍王,和修吉龍王,德叉迦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摩那斯龍王,優缽羅龍王等,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娑伽羅龍王”,意譯海龍王,從居海立名,本住智度大海,跡處滄溟深水。又稱娑竭羅龍王,係古來請雨法之本尊,亦是觀音二十八部眾之一。
   “和修吉龍王”,意譯寶有龍王、寶稱龍王、多頭龍王、九頭龍王等。居於水中,能繞妙高山,並以小龍為食。本住普現色身三昧,多頭表法無量,分別無量法門。如以假而論,一假一切假,一空一切空,一中一切中,此即多頭之義。
   “德叉迦龍王”,此云現毒龍王,牠能施放毒氣,人受此毒必死無異。亦云多舌、兩舌,老人言:“多嘴多舌的人沒有福、壽命短,口業重進拔舌地獄。”本處指此龍王,樂說無礙辯才法門。
   “阿那婆達多龍王。”意譯無熱惱龍王,住於雪山頂,雪山頂有池名阿耨婆達池,中有五柱堂,龍居其中。此龍以此得名。閻浮提諸龍有三患,是龍最怕的。三患即:
   (一)熱風熱沙患,熱風起有熱沙,刮在龍身上,燒皮肉及骨髓很痛苦,故名為患。龍不怕水,但怕熱。純印老人講:她小的時候在關內老家,由天上掉下一條雪白的龍,縣官坐轎,讓百姓搭席棚為龍遮陰涼,組織百姓擔水,往龍身上澆,傍晚眾人跪求上蒼寬恕,還敲鑼打鼓,眼見此龍緩慢昇空後突然鑽入雲裏。她說此龍犯天條有罪了,因眾人求饒才免牠的死罪,龍鱗也得蛻下一層皮。她還見過龍尾在水池中攪水,頭在雲層裏看不到。當時我不相信,我認為是她編造的故事,以後我親身經過二次,給牠歸依後,瞬間就不見了這才相信。龍,不是神話,至今龍還是存在,但牠善變,讓你看你能看見,不讓你看就看不到。在七年前北京居士給我一張一尺五左右的大照片,是美國海軍在尼羅河捕到一隻小龍女,三十來人排成隊站在軍艦上,每人側身用手挾著龍身,約有一、二丈長,龍頭、龍尾露在兩端,眼睛是淺綠色的,身是灰白的……
   (二)惡風暴起患,若遇惡風吹其宮殿巢穴,失掉寶飾衣等,而現龍身即受苦惱,以此為苦,故名為患。
   (三)畏金翅鳥患,諸龍娛樂時,金翅鳥入宮,捕攝剛生的小龍食之,即生怖畏,故名為患。
   雪山頂阿耨婆達池,沒有以上三患,金翅鳥也不敢前往。故名無熱惱池。本住清涼。
   “摩那斯龍王”,此云大身、大意、大力龍王等。阿修羅排海淹喜見城,此龍縈(音:迎)身以遏制海水,其身可繞須彌山七匝。本住無邊身法門。
   “優缽羅龍王等,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優婆羅龍王,意譯青蓮龍王,此龍王因住黛色(青黑色)蓮花池而得名。本住法華三昧,跡居此池。經云,龍為諸天護法,修羅興兵,前與龍鬥,故知龍歸帝釋天所管轄,亦是佛家護法。
   “等”參加法會不僅這八個龍王,還有許多其他龍族,每一龍王各與百千眷屬。“俱”都帶了許多龍子龍孫,趕到千載難逢的法華會上,聽佛講經,此殊勝因緣怎可放過?何況聽法後皆可擺脫畜生道而得解脫。
   世界上不但遠古時有龍,現今也有龍,為什麼不見呢?當今人心太險惡了,不知保護而存傷害,世間有句對美味的評價,天上龍肉,地上驢肉,牠還敢出現嗎?有一個公園的飯店,只要花高價就可吃孔雀肉,指哪隻、殺哪隻,人們口福吃過頭了,多災多病必然找上身。另外槍炮也太厲害了哪有眾生不怕死的?龍是善變靈知動物,牠不會找死的。
   龍屬於畜生道的眾生,但與一般畜生不同,能大能小,能隱能顯。什麼人死後可投生龍呢?出家人,還是修行比較好的出家人,沒修出去,死後僥倖沒進地獄、餓鬼道,墮在高級的畜生道裏披鱗帶角活千年。修行分四方面:
   (一)用功辦道,戒律鬆弛。對大小乘佛法普修、急修而不專修,不一門深入,妄言有神通,善變化。對戒律不嚴持,鬆鬆垮垮,比丘戒二百五十條,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條任意破壞。
   (二)守戒嚴謹,辦道鬆弛。外表看能循規蹈矩,但對佛的根本法不瞭解,尤其對大乘佛法修持上不精進、喜穿戴,好潔淨、講口味。但居士供養的錢能用在印經、放生、修廟、濟貧上,此為功德簿,來世有兩個去處,一是得人身、很富有,二是投龍身,龍鱗甲花花綠綠的很美,所吃的也是淨物。
   (三)持戒緩,道亦鬆弛。這是身出家心沒出家,以出家像欺騙眾生,有的還能說法、是迎合眾人心裏而說,對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實相印避而不談。聽者不能受法益,所得的是邪法、因其花言巧語,不明理的人很歡迎他。得的供養很豐厚,用在什麼地方?他知道。我還見過信眾拿來供佛的供品剛擺上,此人磕頭時,敲磬的出家人伸手抓一個供品放入口中、邊敲邊吃,反成供養他了!此等出家人肯定入地獄,沒有出期。斷他人慧命,遠比殺人罪還重,眾生好不容易得人身、又接近佛法,結果因遇邪師使之失去人身,罪大焉!
   (四)守戒嚴謹,辦道精進。不但明瞭佛的根本法,又能依大乘法而修,依教奉行,精勤修行、嚴守戒律,並能發大菩提心,隨緣度眾生,這樣的出家人才是身出家、心也出家,能開悟證果,倘若不能成就,可昇到天上享受天福。其實出家是出三界家,不出三界在人、天中往來,屬於多走一步。在八萬四千法門中,優中之優莫過念佛帶業往生,尤其是末法時期,世尊為我們指出修行之路“唯依念佛得度生死。”純印老人更貼切地指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遠離名利(定),一心念佛(慧)。”照此而修必然萬人修萬人成就,都能上法船、乘牛車、去極樂。
   有四緊那羅王,法緊那羅王,妙法緊那羅王,大法緊那羅王,持法緊那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此法會不但有龍也有天神即緊那羅,譯真陀羅,此云疑神,似人而長一角,故號人非人。天帝的法樂神居十寶山,若身有變化、有異相,即上天宮奏樂。佛說法時,諸天弦歌而誦者,此神也。
   “法緊那羅王”,演奏苦、集、滅、道四諦法門。
   “妙法緊那羅王”,演奏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憂悲苦惱)。
   “大法緊那羅王”,演奏六度法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是菩薩修的,六度修圓滿就成佛,所以稱大法。
   “持法緊那羅王”,總奏上面三方面之法。也就是他演奏的四教法門,(藏、通、別、圓)本住不可思議,不起滅定,以千萬偈讚歎諸佛,以管弦之音,歌詠如來證得實相之智,了達一切,無能壞、無能勝之十種力用也。十力即:
知覺處非處智力(如來於一切因緣果報,審實能知。如作善業,即知定得樂報,名知是處;若作惡業,得受樂報、無有是處,名知非處。如是種種皆悉遍知,故名知是處非處智力);
   ⒉知三世業報智力(於一切眾生,過去未來現在三世業緣、果報、生處,皆悉遍知);
   ⒊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梵語三昧,華言正定。如來於諸禪定自在無礙,其淺深次第如實遍知);
   ⒋知諸根勝劣智力(即能知眾生根性的勝劣與得果大小的智力);
   ⒌知種種解智力(如來於諸眾生,種種欲望、善惡不同,如實遍知);
   ⒍知種種界智力;(如來於世間眾生,種種界分不同,如實遍知);
   ⒎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即一切眾生從五戒十善、八正道,生人天至涅槃行道因果皆知也);
   ⒏知天眼無礙智力(即能以天眼見諸眾生死時生時,端正醜陋、善惡業緣,皆悉無礙);
   ⒐知宿命無漏智力(謂如來於種種宿命,一世乃至百千萬世,一劫乃至百千萬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飲食、苦樂、壽命,如實遍知,故名知宿命無漏智力);
   ⒑知永斷習氣智力(於一切妄惑餘氣,永斷不生能如實知之智力也)。
   他們每位樂神都帶若干百千眷屬參加法會。
   參加法會的還有香神(乾闥婆)。
   
   有四乾闥婆王。樂乾闥婆王,樂音乾闥婆王,美乾闥婆王,美音乾闥婆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此為八部眾之一,與緊那羅相似都是樂神,所不同者,此等眾生不食酒肉,唯求香氣而滋養陰身。陰身者,即此身滅後尚未尋當生之處,一般在四十九日為期而投生。為何不食而嗅香?無身相故。此樂神自身亦出香,故有香神、尋香行之稱。此樂神眾,非佛教之眾,歸屬於玉帝管轄。玉帝歸依佛教後,他和他的眷屬部下都成為天龍護法。居士家中供的保家仙,亦可歸依為佛家護法。乾闥婆(嗅香)與緊那羅(疑神、有角故)相同,都是釋提桓因,帝釋的演奏伎樂之人。所不同者,緊那羅所表演的是佛法,乾闥婆所演奏的為俗樂,如鼓節弦管、笙管笛蕭,彈奏之絃樂器如琴瑟、琵琶、箏篌之類。另外此天樂神,還可演音樂舞蹈,與民間藝人所為的技藝相同。維摩經云:“乾闥婆,天樂神也,處地十寶山中,天欲作樂時,此神體上有相出,然後上天也。”民間稱的海市蜃樓,就是此眾之城。智度論曰:“乾闥婆者,日初出時,見城門樓,宮殿、行人出入。日轉高漸滅,此城但可眼見,而無有實,是名乾闥婆城。”可見尋香眾生、可作幻術,以此幻作城於中遊戲,此城觀之則有,實無也。經云“世法空曠如彼鬼城。”謂香城。佛講一乘法時,乾闥婆王至佛所彈琴贊佛,因有佛加持,三千世界皆為震動。觀世音菩薩為度此眾生,亦現此類而說法(三十二化身)。
   在此法華會上,乾闥婆王也不錯過歷劫難遇的機緣,率領其眷屬若干百千萬來參加法會。可見能聽聞此經,非宿世因緣而不能遇之。
   
   有四阿修羅王。婆稚阿修羅王,佉羅騫(音:千)馱阿修羅王,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羅睺阿修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此為六道眾生,八部眾之一,譯無端正,男極醜陋,女極端麗,為天人妻。又曰無酒,采四天下花,釀於大海,但因魚龍業力,其味不變,嗔妒發誓不飲酒,故名無酒。又曰非天,即有天福無天德。修行人布施、苦修很精勤,若不化性,嗔恚心、嫉妒心、傲慢、懷疑心不斷,走後皆入此道。此眾常與忉利天帝釋戰鬥,四肢斷都可復生。據傳說岳飛就墮此道。
   阿修羅福德很大,其琴欲聽無須彈奏而自鳴。其居處有二,海邊或海底。下面介紹四阿修羅王名字的含義:
   “婆稚阿修羅王”,婆稚,正名跋稚迦,此云團圓。或云五處被縛,或云五惡物繋頸不得脫。因其為帝釋所縛,無處逃避,最後以神通鑽入藕絲孔中。
   “佉羅騫(音:千)馱阿修羅王”,此云廣肩胛,(大肩膀),亦云惡陰,湧動海水者。
   “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此云淨心,又云種種疑。撥擊海水出聲音,他是玉帝的岳父。玉帝准他住居在七寶殿。淨心者譯般若淨,即心淨也。
   “羅睺阿修羅王”,此云障持,能吞食日月,是畜生種,身長八萬四千由旬(一由旬,四十里)口張開千由旬。此阿修羅與帝釋交戰時,能以手遮日月障避其光。故云障持。智度論曰:“一時羅睺羅阿修羅王欲噉月,月天子怖,疾到佛所說偈:大智精進佛世尊,我今歸命稽首禮,是羅睺羅惱亂我,願佛憐愍見救護。佛與羅睺羅而說偈言:月能照暗而清涼,是虛空中天燈明。其色白淨有千光,汝莫吞月疾放去。”是時羅睺羅怖驚,身流白汗,肢節戰慄,不敢為害。
   羅睺羅為何有此大本事?佛言,昔有婆羅門聰明非常,喜布施、不吝嗇,用四千輛車載著食品去布施,途中見有一座佛塔被惡人所燒,他急忙用此四千輛車載水救塔並發願,來世願得大身,即成為欲界第一大身。他雖然有此功德,可享天福,但沒有化性、更無正信佛法,所以有天福無天德,好鬥、好戰,而成修羅之主。修羅有人問羅睺羅,為何在佛前戰慄?他回答說:“我若不放月,頭破作七分,生活不會得安穩,沒辦法才放月歸。”此四位阿修羅王,帶眷屬若干百千也來參加法會,並作佛的護法。
   修行人若不化性,雖好修善布施齋戒,而多猜嫌孤疑進退,所修福業多為勝他。見人修善情多嫉妒,貢高我慢抬己輕人、淩人之上欲彼歸從、眾前跋扈毫無謙德,不循理正不敬賢能,外現修行內無實修,如此而修必墮修羅界。
   
   有四迦樓羅王、大威德迦樓羅王、大身迦樓羅王、大滿迦樓羅王、如意迦樓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講完龍、天人,次講鳥神。“迦樓羅”,此云金翅鳥,亦稱妙翅鳥,八部眾之一,居四天下之大樹,取龍為食,兩翅展開三百三十六萬里,鳥翅現種種寶色莊嚴,我們所居之地只能容納牠一隻腳,每日可吃一龍王、五百小龍,周而復始天天如此,其壽八千年。臨終時還想吃龍子,龍母和群龍口吐毒氣欲抵抗,牠發了脾氣從金剛山猛撲下來穿透海水,又穿透地輪,但不能透過風輪,而被風所吹還復上來,這樣牠七次往復,最後死在金剛山上,因食諸龍身肉毒氣發作,肉裂火起有燒寶山之險,大龍王難陀降雨滅火,身體消散唯有心在,輪王得之為珠寶,帝釋(玉皇大帝)得之為髻中珠。
   迦樓羅王雄鳥可化為天子,雌鳥化為天女,有百宮。四迦樓羅王亦帶領百千眷屬參加法會。以上是八部神祇齊聚法會。
   
   韋提希子,阿闍世王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參加法會的還有許多“凡夫”,以表大圓滿。韋提希的兒子阿闍世王亦帶領許多眷屬來參加法會,從中引出一部“觀無量壽佛經。”
   “韋提希”,譯思惟、思勝、勝妙身。是摩羯陀國頻婆娑羅王之皇后,阿闍世的母親。阿闍世譯未生怨。韋提希王后多年不育,相師告知××山仙人死後才能入胎,結果頻婆娑羅王派人將正在修煉中的仙人殺死,韋後懷孕,相師占之,說此兒生後必殺父。此即未生怨,一報還一報,因果不虛。阿闍世王的父母一聽心中恐懼,決定在婦人生產時,在二樓修一個特殊機關,嬰兒一出生直接墮到樓下摔死,恐父母一看見親生骨肉就捨不得,狠不下心來。也是此兒命不該絕,因果始然,只折斷一根小手指,被宮人救護,呼為善見,此兒非常聰明,文武全才。他為太子時接近惡友,在提婆達多的唆使下,幽囚父親,篡奪王位,併吞諸小國,他囚父於獄中不給飲食,其母身塗炒蜜令食,被他發現後用銅汁灌鎖,頻婆娑羅王遙望靈山禮佛,哀求佛來搭救。佛令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前來說法,使無退心,並傳梵天禪思食之法。
   一天闍王與母共餐,闍王之子攜犬而戲,凡飲食都供犬食,闍王對母說:我特別喜歡這條犬,猶如喜歡我的兒子,所以犬與兒子共食亦不嫌棄。母聽後淒然落淚說:你父對你尤甚,你足有瘡,恐你疼痛,以口含指吮濃血,順唇角流出膿血而不嫌臭穢……闍王聽後思悔,速令開獄門,但銅鎖已被銅汁灌鑄一時難開,頻婆娑羅王一聽有砸鎖聲,心想定是我兒取我性命來了,結果驚恐怖懼而死,生四天王天中。闍王聞父死於囚室中痛悔無奈,以五逆重罪身染重病,遍體生瘡,到釋迦佛所當眾發露懺悔,懺悔自己不該聽信提婆達多惡人挑撥之言,犯下了殺父、害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的五逆重罪,將所作惡行一五一十地訴說出,發心痛改前非,並在文殊面前求懺悔,得柔順忍,從此護持正法,結集經時他為護法。阿闍世命終雖即入地獄,但他發心大、真誠,即入即出,生極樂淨土上品中生。可見佛法大、大不過業力;業力大、大不過願力。從阿闍世王可見,無論造多大業,只要發露懺悔、誠心改過,亦不影響往生。但陽奉陰違、無至誠心,眾生可欺騙、佛菩薩騙不了。阿闍世生佛土得無生忍,達真如境界,無生無滅,後經多劫隨彌勒下娑婆度眾生,作不動地菩薩,作佛時號淨界如來。佛說法華時帶眷屬作清淨眾,這也是其根性始然。
   道,法也。道以通達為義,所覺之理,能通一乘實相,從因至果,故名為道。若深解“純印”之義亦為入道。否則有九界因心皆非道,因不圓滿故。阿闍世王所行皆係五逆十惡,為何成就非凡?止觀記引楞伽言:“行於非道等者,逆即是順,非道即道。惡業本空,心轉業必轉。”晚學六十五歲前謗佛謗法,不信天地鬼神、不信因果,導致身患許多重病,一夜之間篤信佛教併發心度眾,發大菩提度生之決心,寧捨生命不捨正法,不退度生之心、盡形壽不改此心,因願大業則輕報了,此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以上即是參加法會的聖者、天人、八部眾和清淨眾。此會是佛說法四十年後諸法歸一之機緣,使有緣人悟自性之理,明常住真心、無來無去,一毛容納大海,以揭示諸法的實相,真是希有難逢啊!
      白雲堆裏古家風,萬里霜天月色同。
      林下水邊人罕到,方知悟道樂無窮。
   
   各禮佛足退坐一面。
   
   此語非單指阿闍世王之眾,而是總上四眾八部,各以尊貴最高之頭,頂禮佛最下之足,示尊重、恭敬、無驕慢之心,亦表謙虛禮敬之意。此禮節直傳至今。禮佛後坐下,待佛說法。
   “一面”者,佛在眾中說法無前後左右、俱見佛面,所以云“一面”。有人會提出參加法會的眾生來路不同,語言如何解?這也是不可思議之事,經載佛語一音聲,有情各個隨類解,帶翻譯太麻煩了。
   
   爾時世尊,四眾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上二句明威儀。下二句明供養。
   “爾時”者,欲現六瑞時,指前事已完,後事開始,此處指佛現六種瑞相之前,欲說無量義經時。
   “世尊”佛之尊號。謂以智慧等法,破彼貪嗔癡等不善之法,滅生死苦、得無上覺,天人凡聖、世間出世間咸皆尊重,故號世尊。世尊圓收十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四眾”若以在家二眾、出家二眾解其意太狹。應理解為:
   一、發起眾,此為大道心者,權謀智鑒知機知時,視眾生機緣成熟而向佛請法,有權巧方便之智慧,自己本明乃為眾生請法。
   二、當機眾,宿植德本、緣合時熟、聞即得道,如舍利弗等。
   三、影響眾,往古諸佛、法身大士等,雖然聽過許多佛說法並已明瞭,但為了影響他人對佛法生起信心特地前來聽法,以引起他人重視、恭聽,如觀世音、文殊等。
   四、結緣眾,過去雖聞佛法,但不甚明瞭,根淺而不解,可作未來得度之因緣,如此會佛為授記之比丘等。此四法眾以聖凡交聚,尊卑忘懷、法性無別,平等一如。據跡則差別實繁,約機則不出此四眾,此為四眾之義。
   “圍繞”佛夜睹明星徹悟大覺後,人未知法,淨居天人化為人眾,到佛前右旋禮敬,禮已坐聽,天人尚如此,況一介凡夫,此後凡見佛必先繞佛三匝,然後坐聽,以成禮數。然此會乃一乘妙法,諒無凡夫,觀四眾之威儀,森嚴肅穆,猶如群星捧月相似,此即圍繞之義。
   “供養”者,供養佛可分三方面:
   ⒈香花飲食;
   ⒉敬供養,讚歎恭敬;
   ⒊行供養,依教修行妙法,當生成就。
   若通論正受身口意三業皆為供養。別論施其依報名供養,如香花、飲食、衣物。佛住世時,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三衣一缽,無收金、銀、錢財之事,園舍亦是暫用、暫住而非所有。
   “恭敬”卑謹、虔禮名恭敬。摯念專注名尊重。修淨土法門若能一心念佛、老實念佛,不懷疑、不分別、不夾雜、不間斷就是尊重,若能學會呼吸念佛,二六時中佛號入心,往生見佛才有把握,能修出去,起碼出三界不輪轉六道了,方是對佛尊重,佛者心也,乃真實尊重自性佛耳。淨心為尊重,非磕頭、作揖、擺供、焚香,這是相修,可得福報。“純印老人一生所示範的全是心上修,而無相上行之事。”臘月二十三家家灶王爺昇天,我家灶王爺連影兒都沒了。那時生活極簡陋,兩家住對面屋、火炕,灶台燒柴,我年幼只好和兄嫂參加對面屋的灶王昇天儀式:“灶王爺本性張,騎著馬,挎著槍,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還要叮囑一番:“好話多說,壞話別說……”老人坐在炕上呵呵笑:“心不正,哪有什麼好話。”所謂尊重乃尊重自心佛。
   “讚歎”發言稱美名讚歎。頌稱德業,曲韻流暢,如寺院早晚唱贊佛偈。
   總之供養如天香、天衣等;恭敬如合掌叉手等;尊重如一心瞻仰等;讚歎如彼偈“大哉大悟大聖主,無垢無染無所著,天人象馬調禦師,道德香風熏一切”、“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天上天下無如佛,十 峛 峛R`綩垗b@峛@@峛修行也罷,若無緣的助導一事無成。曾聽老法師講過一位高才法師弘法無人聽,他深知緣故,便天天鑽樹叢對鳥兒講法,順便撒些用大悲咒、往生咒加持過的小米喂小鳥,天長日久一晃過去二十多年,至此他的法緣來了,聽法眾絡繹不絕,最奇者全是年輕人。我法緣較好,但我深知絕非我有德行、有修持,而是仰賴純印老人加持,藉助她老人家的緣,因她與娑婆世界眾生無始劫結的善緣,我是藉此殊勝因緣而度生的。我是一介凡夫,既沒有文化又沒有修持,更不懂深奧,無一定義,一字一句又含無量之義的佛法,主要講老人身示、言教微妙之理,況且我欲完成她交給的弘揚如來心法的使命,佛菩薩必然要加持我,這樣才能完成度眾弘法的使命。修持接受佛法亦然。在佛門有句:“佛不度無緣人”佛普度眾生平等相待,怎會有分別,怎會有度與不度呢?非是佛不度而是度不了,一是機緣未至,時間、場所、對像不成熟,機緣成熟、萬緣俱備,度易事耳!我在老人身邊生活六十五年,每時每刻她都有意薰陶,怎奈兩者的心總是對立,後一夜之間人生觀、世界觀徹底改變,對佛的教誨篤信不疑,成為鐵杆佛弟子。另一種不可度者是無善根福德因緣,待無量劫三惡道業報盡時緣則成熟。眾生本來是佛,本能成佛嘛!單緣,無緣不結果此理也。
   經曰:“依義不依語”可作四解,在四眾中對經文亦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愚者則迷。有文有義常人用之,依文解義故;無文有義,智人用之,運用經而不著文字相;有文無義,暗人用之,隨幫唱影、人云亦云,無明則暗、智光被遮故;無文無義,迷者用之,站於迷位反斥他人迷,落於斷滅、斷見者。今經列四眾、具此四義,機隨可發、必籍先導,發起結緣眾生至、緣才具足,扣佛成機、方引出妙法。可見供養三寶須要真心、誠心,名為真供養。有求有得心非供佛,而以佛為仙耳。恭敬佛,主要是身心恭敬,內心外相合一,肅穆莊嚴而不輕慢,表現在供品、禮佛、拜佛上。供品只要素食、蔬菜、新米、瓜果皆可。心無分別則為淨,看香譜乃無稽之談,一切惟心造。
   
   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菩薩乃大乘法的應機者,大乘法又是菩薩所修之道,如戒定慧、六度等。“諸菩薩”表大乘菩薩之多。大者與小相較義,佛曆四十年所說之法與此法華相較,前者為小,後者為大。乘者,車、船載義。係指能將眾生從煩惱此岸載至覺悟彼岸之教法!菩薩地持經云有七種大名大乘。
   一、法大,法即諸佛所說之法,如十二部經(一切經分十二種類):
   ⑴長行:契理、契機之經典;
   ⑵重頌:重宣前義之經文;
   ⑶孤起:不依長行直作偈頌之經文;
   ⑷因緣:見佛聞法因緣,說法教化諸多因緣之經文;
   ⑸本事:佛說弟子過去因緣之事之經文,本經藥王菩薩本事品即是;
   ⑹本生:佛說自己過去修行之因緣的經文;
   ⑺未曾有:記說從未有事之經文,如佛出生時諸多瑞相;
   ⑻譬喻:以喻顯理,令聽者易解之經文;
   ⑼論議:問答之經文,以法理論義;
   ⑽無問自說:如阿彌陀經,弟子無從問起,佛視機緣而自說之經文;
   ⑾方廣:說方正廣大之經文;
   ⑿授記:佛為諸菩薩、辟支佛、聲聞授成佛記之經典。
   菩薩能受持十二部經之法,最上最大,故名法大。
   二、心大。心即諸佛廣大之心也。菩薩能發大菩提心,從歸依三寶,入佛門、聞佛法,依佛教誡而修至成佛,無論遇到什麼樣的挫折、磨難永不退道心及度眾生心,此為菩提大心、即作佛之心,故為心大。
   三、解大。菩薩明瞭一乘菩薩藏教法之理,依教奉行為解大。心印、純印皆是心經、金剛經、法華經最為精要的濃縮,是一乘教法,此二字含蓋了空、假、中三法,心、純即空;印、法乃假,有形有相故;心印、純印合起來即是非空非假、亦空亦假,空有不二就是中。中即大乘佛法,法華經中牛車也。
   四、淨心大。菩薩既能解了十二部經,依此而修心則淨,見道故,則能離諸惑染,超過一切解行,心得清淨,故名淨心大。淨心是本體,淨心生淨土。如何修?老人留下有針對性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遠離名利(定),一心念佛(慧)”,此偈是七佛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的引伸與發展,是針對當今社會而指明當生成就修持之路。淨心大者,見道而淨心。什麼品位可見道呢?登地菩薩、八地以上菩薩才真的見到諸法實相了。
   五、眾具大。菩薩所修福德智慧皆是成佛之具,畢竟證得無上菩提,故名眾具大。
   六、時大。時即時數。菩薩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持方成佛,時間久遠,故稱時大。
   七、得大。菩薩六度萬行全修圓滿了,以相好自圓而得此菩提果,成人天之師,果報大矣,故名得大。
   以此大因大果合為大乘經。法華經上契佛經之理,下契眾生之根機。
   世尊“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無量義”者,佛陀在說法華之前,經四十年所說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皆屬無量義。無量即無數量之義。無量是從有量而來的,有量從一實相而生的。實相是不生不滅的本體,諸相從一實相生,實相無相、無相無不相,名實相,無量法從此而生。但它又無形無相,實相無相無不相。中道為實相。經以能生一實為無相,從實生無量有相之法,無量是相。無相,無生死相;無無相,無涅槃相、而無所不相。凡是有相皆是虛妄,可見有相從無相而生。無相乃一、一生萬法,一為無量。佛說無量經總攝為一:凡聖一如、空有一如、諸法一如、諸見一如。一如亦無,為什麼呢?因一切諸法無非心性,一性無性三千大千世界宛然。當知心之妄心,即心名變,變又名造作,造作乃心之體用。所以稱此心為非色非心,而色而心,唯色惟心,良由於此。
   一念心生十法界,此心即識,識心一念,便見自佛、他佛,同樣識心一念即種善惡種子,為三善道、三惡道之因,十法界尚與心同,差差而不差矣!故無量義即一,一即無量義,它超乎思議、教量、含眾妙,故以無量義為名。大覺佛陀從度五比丘以來,視眾生根基不同,無明之差異、說種種教法,以方便引導一為無量,今說法華將四十年說無量義法,收無量為一,此即法華經之別名。“無二亦無三,只有一佛乘”,大白牛車、佛、牛王也。此即教菩薩法,諸佛所護念。
   
   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
   
   佛說完無量義經後,就結跏趺坐,亦名蓮花坐、金剛坐。佛門常說的雙盤五心朝天,入佛門晚單盤亦可,雙盤的好處很多,不易昏沉打瞌睡,還會出定力,有定力自然發慧。純印老人每日跏趺坐幾個小時,身體筆直不動不搖,呼吸微弱、均勻。端正坐不疲勞,護法歡喜,妖魔鬼怪會退避三舍。佛說法不離四悉檀:
   ⒈世界悉檀,佛先順凡情,用人我等假名說世界法,使聞者樂於接受。如對幼兒園兒童,先教兒歌,講高深道理他不懂。
   ⒉各各為人悉檀,佛視眾生根機大小,宿種之淺深,說各人所應之法,使眾生發起正信,增長善根。
   ⒊對治悉檀,佛視眾生對嗔恚多者教以慈心;貪欲多者教觀不淨;愚癡重者教因緣觀,業障多者教以念佛觀,對癥施種種法藥,遣除眾生之惡業,開發眾生之本智。
   ⒋第一義悉檀,佛見眾生機緣成熟,方說諸法實相,入真實慧而入聖道--成佛。
   悉是遍之義,檀是印度語,為施,華梵兼稱,故名悉檀。佛以四說法遍施眾生,故言四悉檀。
   “入於無量義處三昧”,此句乃指佛陀欲說法華經時所入之三昧。無量義者,修行未得定者對佛法有分別,有出有入,其實如來心法一實相法無入可入,亦無不入,無入不入,無定不定,無處不處,深徹諸法之源底,了達實相之本根,於無住而住,住而無住。謂無量義處者,唯佛與佛乃能究竟它是諸法實相之體,從體起用,故說無量義經。經云:大莊嚴菩薩並八萬大士同白佛言:菩薩欲速成無上菩提,應當修行何等法門?佛言:有一法門,名無量義,菩薩欲得修學無量義者,當觀察一切諸法自本來今性相空寂。猶若虛空無有二法。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如是無相,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為實相。菩薩若能如是修一法門無量義者,必得疾成無上菩提。此即一多一如,與會者親自印證諸佛之法無二無別,真是佛佛道同。“聖人發一言為天下則,行一事為天下法。”此即無量義之義,實相為義處,從一義處出無量法,無量法歸一義處。生無量法義依處之實相無相三昧,稱無量義處三昧。
   世尊說無量義後,將說實相入此三昧,依所出無量義,故為無量義三昧;依所歸之義處,則為法華三昧。“三昧”亦稱三摩提、定、正受、息慮凝心。有多解,如心定一處而不動,曰定;息止緣慮,凝結心念,名息慮凝心,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一切禪定攝心皆名為三摩提,即正心行處。“身心不動”者,與講法處參加法會聽法相應也。身之本源,湛若虛空。心之理性,畢竟常寂。淺譯即身體及手足寂然安不動,其心常淡泊、不散亂,即身若金剛而不動轉,心若虛空無有分別,因佛入於無量義處三昧持於身心故不動。此即慧定相成。
   世人尤其佛門弟子常作善事善行謂功德。功即無量,德本為一,乃實相之義。功德不在事相上,也不在修持的方法、法門上,如誦多少經咒,念多少佛號,印多少經,放多少生,助修多少廟……均無功德。所謂功德必須與無相的清淨心相應,它是內心世界脫離了煩惱的一種清淨無染的狀態,是生萬法的無念,見、聞、覺、知沒有了、念頭也沒了,淨心則現就是功德。功德易失,福德不失。消失功德的敵人是嗔恨心、惱火、發脾氣,火燒功德林、功德就消失了。佛號是伏妄心的。如果執著這些有相的善行,必然產生我慢心、妄想心,是分別起用,有人我的知見則遮障了清淨的自性,無功德可言,學佛人最忌執相忘性。功德絕非求來的,也不是做來的,而是在念佛修持中念念無住、無住生心,放下有念、不住無念,有念是萬法,無念是心性、是實相,“凡是有相皆是虛妄”,也就是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才使身心世界與菩提融入一體,無求功德之心,功德自然在無求中顯露,道業即在無知無覺中完善了,此即功德觀,亦稱萬善同歸。
   若給功德下個定義,即無念、無知、無見、無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開口便錯、舉念皆乖,是實相正悟的顯現。其含義有二:一是念佛時念念無滯,洞見本性的妙用,即見性為功,平等心是德;內心謙謙毫無我慢心待人處事是功,身行與理相和是德;以佛號修清淨心與自性相應是功,在生活中不染六塵是德;念念無念清淨心是功,心地平等慈悲是德;無我相是功,行普供養常行布施,心不住供養、布施之事是德;心存孝敬是功,仁愛駐心是德;能念之心是功,所念之佛是德;始覺是功,本覺是德。一念不生,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一心不亂就是功德。功是純粹的功夫,德是身口意的德行,凡與清淨心不相應,所言、所行、所修有相的善都是福報。達摩祖師與梁武帝就因談功德一事,梁武帝不護他法,無奈到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
   
   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
   
   “是時”即當時。佛欲講法華一乘大法時,天上的四種華(華即花也)如降雨似的紛紛而下,此段經隱含將說妙法,此妙法總結佛陀四十年所說法之精要,所以才出現此瑞相。天華表因,如是花如是果。今天降雨華表諸聖人四十年所修所證之因果,非佛因。藏、通、別、圓四教法,除圓教外都有欠缺有不足。三藏法是二乘因,通教法因是共因,尚有小、大乘法之別;別教法是菩薩法,皆屬修持的層次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範疇不是佛因,此四果不實,不能顯法華宗旨,只有希有難逢的法華會,方使眾善歸一圓成佛道,滿佛陀四十年之慈心悲願。今在法華會之前,天隨人意普降四種雨華,即預先報知二乘當獲佛因。
   “曼陀羅華”,即小白華。表修行的種性,十住,已開佛知見。
   “摩訶曼陀羅華”,即大白華。表性種性,十行,示佛知見。
   “曼殊沙華”,即小赤色華。表道種性,十回向,悟佛知見。
   “摩訶曼殊沙華”,即大赤色華。表聖種性,十地,入佛知見。
   四種華皆表因,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全是成佛之因,屬佛的因位,故以華表之。此為修菩薩道的四種階段,不可超越。
   “而散佛上及諸大眾者”如是因如是果,有趨果之義,故而四種華都紛紛撒在佛陀及諸大眾者身上。此因此果誰是當機者?當然是參加法會的大眾,皆得供養。此即表此會聖眾機緣成熟,上契佛義,下契與會眾生心,即下合機心也。
   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佛陀為了標記法華經之重要,而現出種種瑞相,十方三世佛的國土普遍感應六種動感,即動、起(形相)、湧、震、吼、擊(聲音)。搖昇不安名動;自下昇高名起;嶙壟凹凸名湧;隱隱有聲名震;雄聲猛烈名吼;砰磕發響名擊。喻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擴大,每一種分三種,即喻十八界:六根、六識、六塵。動分遍動,四天下(東勝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瀘洲)皆為震動;等遍動,即三千大千世界都震動了,餘皆然。六種動表圓教六番破無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無明煩惱如磐石堅固,浸毀非易,故以動破之。無明若轉,即變為明,煩惱將滅故動,即此義也。佛法之動,非地震破壞性動,而是有覺知,無破壞事。根雖有六,以心破故,一切俱破。
   六種震動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門頭的震動,它無時無刻都在動,造善、造惡。造惡時使法身墮落三惡道,造善時會生三善道。人成佛也要靠六根幫助而生淨業,淨業生淨土。什麼是淨業?淨業的主因是淨心,淨心的表現是意根淨,六根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不起分別,如眼根見色塵時,不起貪愛與厭惡、二者都是染污,傳導到意根受法塵的作用,則起無明煩惱,愛惡之心均是煩惱、無明,若能不起心、不動念則為淨業。眼根、法塵也給人帶來功德,看經、閱卷見佛像生歡喜心,支配色身禮拜,其它根塵亦然。所以說人生善道、惡道,成佛作祖全賴六根。愚癡與智慧也賴六根的運用,如善用耳根聽法,聽多了一通一切通,一覺一切覺,一經通一切經皆通,這即是:“自性如虛空,真妄在其中,徹悟本來體,一通一切通。”在待人、處事、接物中,不起分別執著,一切順自然即是善境界。“狂心不歇,歇即菩提”,“但盡凡情,別無聖解。”
   有人打坐時不自覺產生幻覺、這是魔考,魔來不驚,佛來不喜。有時手腳動,血液循環不正常了不要恐懼。呼吸念佛時有憋氣感,是念佛違背呼吸了,應佛號在不改變呼吸頻率的情況下練習呼吸念佛,順自然是佛法。這些都是六根的作用。對六根的作用若不覺醒,就產生八萬四千種煩惱,為對治眾生煩惱,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但眾生迷習太重而不自知,終日為塵勞、凡情所轉,以苦為樂、天天下墮,所行所想都是造惡業,所以此經以六種震動為喻,讓我們應對治六根,破六種無明,根塵相對,儘量使六識淡化,不分別、不執著,其方法就是一心念佛。
   佛法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太難,若做起來還勉強,解悟甚難。講一公案:唐,大詩人白居易,初為杭州刺史,聞鳥窠禪師的德風前去拜見,見鳥窠禪師於樹上搭一個小窩棚,在樹上打坐參禪,他關心的說:“大師樹上太危險了,請下來吧!”
   禪師回答:“我沒危險,反倒是你特別的危險啊!”
   白居易一驚,問道:“弟子位鎮山河,哪裏有什麼危險啊,我怎麼沒有感覺到呢?”
   禪師說:“薪火相交、識浪不停,怎能不危險呢?”
   白居易明白了禪師的暗喻,問道:“那佛法大意是什麼呢?”
   禪師回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失望的說:“這三歲小孩都知道。”
   鳥窠禪師說:“雖然三歲小孩都知道,但八十歲老翁却難做到。”
   白居易有悟,以偈問曰:“特入空門問苦空,敢將禪事問禪翁;為當夢是浮生事,為復浮生是夢中。”
   鳥窠禪師以偈作答:“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
   世間人貪著五欲六塵,這是人之所好,故有生死輪迴,對此有幾人能看得開、放得下呢?我們念佛人欲成就,必具堅韌不拔,持之以恆的精神,做一件有益眾生、有益社會、有益國家事不難,難的是一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遠離名利,一心念佛”,能盡形壽去做、無不成就者。
      陋室茅屋修最佳,小泉盆水洗落霞。
      愚牛耕地無須策,酬勞捧去一杯茶。
   
   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及諸小王、轉輪聖王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即參加法會當爾之時,受具足戒出家男女二眾。比丘、比丘尼又稱乞士,上從如來乞法以練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資身,為有緣人種福田名乞士,士者有學問有道德之謂。乞士亦名怖魔、破惡、淨命。世間的乞丐一無福田、二不乞法,專為衣食而乞討。
   “優婆塞、優婆夷”,亦稱近事男、近事女,即男女居士,居住在家庭的男女修行人,也是有道德之士。
   “天龍”龍有四種:⒈守天宮龍;⒉降雨龍,興雲致雨益人間者;⒊地龍,江河湖海井中居住者;⒋守伏藏龍,大福德的金、銀、銅、鐵四大輪王養藏者。龍是八部之一,護持佛法者,有神力、善變化,梵語稱那伽。龍的功能是小水以降大雨,龍與畫上塑的龍完全一樣,不同之處龍無足。我見的赤龍無足,美國軍艦捕到的小白龍女也無足,天龍是否有足就不得而知了。
   夜叉——捷疾鬼。
   乾達婆——帝釋之樂神。
   阿修羅——非天,有天福無天德。
   迦樓羅——金翅鳥,喜食龍子。
   緊那羅——法樂神。
   摩睺羅伽——大蟒神。
   人非人——鬼神類。
   諸小王——人王,如阿闍世王諸眾。
   轉輪聖王——有四,人壽兩萬歲時鐵輪王出世,治理一天下;人壽四萬歲時銅輪王出世,治理二天下;人壽六萬歲時銀輪王出世,治理三天下;人壽八萬歲時金輪王出世,治理四天下。轉輪者有金銀銅鐵四輪,乘此輪出巡。金輪王出世時有七寶自現於前,其中一寶叫如意寶,可生無數之錢物。當初釋迦佛若不放棄王位修無上佛道,只能成一個轉輪聖王。
   “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四眾欣悅,從未遇到如此盛況,能聽從未聽過之法,八部瞻其聖容,從來未有之殊勝,喜悅之情無以表達,故“歡喜合掌,目不轉睛地注視著佛,期盼佛說無上大法。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
   
   爾時即當時。此節經文往後一大段表佛放光瑞相,經云:佛出生時白毫牽長五尺,苦行時一丈四尺,成佛時長一丈五尺,其毫中表俱空,如白琉璃筒內外清淨。從初發心,中間行行種種相貌,乃至入涅槃,一切功德皆現毫中,毫在兩眉之間,即表中道常也。其相柔軟表樂。卷舒自在表我。其色潔白表淨。只有一真法界佛國土,方具足常、樂、我、淨四德。常者,涅槃之體,恒不變而無生滅,名之為常,又隨緣化用常不絕為常,常德真我,心性也。樂德,涅槃之體,寂滅永安為樂,永離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沒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患,無苦無樂為真樂。我德,若法是實、是真、是主、是依,性不變易是名為我。我有主宰之義,自然之義。我德具八種自在:
   ⒈能示一身以為多身(如來於一身中現無量身);
   ⒉示一塵身滿大千界(一塵之身與法身之量,同一廣大,大千世界悉皆充滿);
   ⒊大身輕舉遠到(廣大之身,飛行輕舉,無遠不到,亦為神足);
   ⒋現無量類常居一土(應以何身得度而現何身);
   ⒌諸根互用(眼等諸根,互相為用,自在無礙也。經云:如來一根亦能見色、聞聲、嗅香、別味、覺觸、知法。一根既然,諸根亦然);
   ⒍得一切法如無法想(如來知一切法,本性空寂,若言有法而可證得,則為虛妄。故雖有所證,而無能證之想,於法融通自在無礙也);
   ⒎說一偈義經無量劫(如來智慧辯才,演說一偈之義,雖經多劫無有窮盡,稱性宣揚自在無礙);
   ⒏身遍諸處猶如虛空(如來為諸眾生處處現身說法,猶如虛空、了無形相可得,隨緣應化自在無礙)。
   淨德,淨者,其色潔白,無五濁之垢染。五濁:
   ⑴“劫濁”劫,是時間無量之義,即減劫中人壽減至三十歲時,饑饉災起。減至二十歲時,疾疫災起。減至十歲時,刀兵災起。世界眾生無不被害,是名劫濁。
   ⑵“見濁”,身見、邊見、戒取見等,如無人謂有人(我、人、眾生、壽者),有道謂無道。
   末法時正法無人說,法壞法沒,邪法邪師很盛,正法極微弱,眾生聽邪信邪,不信正教正言,聽騙不聽勸。眾生被相所迷,多信外道、親近外道、惡見叢生,是名見濁。與其相反即為淨。淨,純、心也。
   ⑶煩惱濁,眾生多諸愛欲、慳貪、鬥諍、諂曲、虛誑,攝受邪法等貪嗔癡三毒引之十惡業,惱亂心神,是名煩惱濁。
   ⑷眾生濁,眾生多諸弊惡,不孝敬父母尊長,不畏惡業果報,不作功德、不修齋法,是名眾生濁。此為眾緣和合而生的心體之煩惱。
   ⑸命濁,往古世時,人壽八萬四千歲,今時人壽轉減,百歲者稀。以惡業增故,體弱多病、環境染污,天災人禍、生命短暫,死生六道永受輪迴,是名命濁。
   以上即五濁,無此即為淨。淨德者,涅槃之體解脫一切之垢染,又隨化處緣而不污,湛然清淨,如大圓鏡了無纖翳。
   常、樂、我、淨四德,白毫表之。它是由多生多劫忍辱、布施、孝敬等感此相好,是三十二相之一。
   “光”表一乘中道之智,光能破暗而生智慧之光。
   “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東方表光之始,十住菩薩是始位、可朗然見理,開佛之見。此處的萬八千世界表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此界迷情深故無有佛慧,此會當機、普攝應開,三乘歸一、有緣皆度,故靡不周遍。為什麼?因此經以境智圓融,理遍十方,本智瑩然,洞徹無遺。另外照東方,乃日出日落動靜之義,表生滅門,但真如隨緣,能生十法界,諸法雖動、其本寂滅,欲使修行人從相生法動之相,證如如不動之理。“靡不周遍”者,即以智而常照之光遍照大千世界。可謂豎窮三際(三際者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也),橫遍十方,無處不照。
   
   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於此世界盡見彼土六趣眾生。又見彼土現在諸佛,及聞諸佛所說經法。並見彼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修行得道者。復見諸菩薩摩訶薩,種種因緣,種種信解,種種相貌,行菩薩道。復見諸佛般涅槃者。復見諸佛般涅槃後,以佛舍利起七寶塔。
   
   此次法會佛放光與以往不同,往時從頭、身、足、手,而此次從白毫放光。佛法以光為本,光表覺智。純印老人度眾生以放香現瑞。香無染,清淨之義。此光橫遍十方,豎窮三際上至頂天(阿迦尼吒天為色界天之頂),下至地獄無不遍照。此段經文應明六種境界:
   一見彼土六道眾生;
   二見彼土諸佛及聞佛說法,有眾生必然有佛,佛是覺悟已證真如的眾生,眾生是迷惑顛倒的佛、尚未覺悟,不知自己本來是佛、本能成佛、本是未來佛,佛與眾生是無二無別的一體,也可說佛就是眾生、眾生就是佛,在佛不增、在凡不減,眾生是大海之水、佛是浪花;眾生是大樹、佛菩薩是花果;眾生是大地、佛菩薩是紮根在此地上的參天大樹,這就是上聖下凡為一雙;
   三見彼土四眾得道,佛來世間幹什麼?說法度眾生,形式不同、方法有別,但度眾生則為必然。有緣眾生必須聞經聽法可修可證,“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此為人法一雙;
   四見菩薩行行;
   五見諸佛入涅槃者;
   六見諸佛般涅槃後以佛舍利起七寶塔。
   “下至阿鼻地獄”,亦稱無間地獄。此為地下最底層,其餘大地獄均在其上。造什麼業入此地獄?殺父害母、破壞僧團、害阿羅漢(迫害弘揚正法之人)、放佛血(以嗔恚心砸佛像),必入無間地獄。無間有五義也稱五無間地獄。
   一、趣果無間,不問男子、女人、老、幼、貴、賤及天、龍、神、鬼,罪業所感悉同受之,故名趣果無間。
   二、受苦無間,於劍樹刀山,鑊湯爐火,洋銅鐵汁備受諸苦,無喘息之機,故名受苦無間。
   三、時無間,以劫定時日。墮此地獄歷劫受罪無有間歇,故名時無間。
   四、命無間,無死絕斷故。墮此地獄,從初入時至百千萬劫,一日一夜萬死萬生受苦無間,故名命無間。
   五、形無間,此地獄縱廣八萬由旬,一切有情於中受苦,一人亦滿、多人亦滿,故名形無間。
   此皆是造五逆業者報之,凡墮入其中萬劫難復。我親身經歷有三人,一是謗如來心法,“純印”書撕毀不到三個月得愚癡報,死現地獄相。一是以佛法業通騙財,走時舌根咬斷。一是從小出家,後經不住錢財誘惑,走時現大黑手、呈地獄相,嚇跑助念之人。
   “上至阿迦尼吒天”,此為色界十八層天的最上一層天。天有二十八層,欲界六層,色界十八層,無色界四層。阿迦尼吒,亦云阿迦尼瑟(音:色)吒。阿迦者,色也。尼瑟吒者,究竟也。其義為色界第十八層天,此天為色界終極,沒有超過此天者。另一解釋,“阿”譯無,迦尼瑟吒譯小,其義為色界十八層天最下一層天,梵眾天唯小無大,最上一層色究竟天唯大無小,餘十六層天,可上下互望,亦大亦小。總之十八層天可分初禪天三: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二禪天三: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三禪天三: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四禪九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阿迦尼吒天)。我們修淨土法門的,往生見佛可能,但生此天上絕不可能,這是禪定功夫非常好的人,守五戒修十善、發四無量心——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者,業未盡、情未消不能往生見佛,可生此色界天,此界天人有身相,而無淫、食二欲,壽命長、福報很大,享受無盡的樂趣,但天福享盡仍然還是墮落。
   下至無間地獄,上至色究竟天,白毫光無不照見,中間鬼畜人當然亦照無有遺漏。這些眾生依報正報雖然有差別,所造善惡之業形體雖然不一樣,但於一光中悉皆得見,都受佛加持之益。不但如此,他土法界眾生和佛的事相,始終於一光中顯現。“於此世界,盡見彼土六趣眾生。”參加法華會眾站在娑婆穢土,也能開眼即見彼土萬八千趣眾生六趣之情形也,見他們隨因召果,趣向各別。三善道、三惡道之六趣眾生(眾生者,有色、受、想、行、識五陰妄想和合,有生滅者名眾生,即眾因緣和合之體為眾生。)受報好醜悉皆見之。每一種果報都能清楚看見。
   不但能見彼土眾生,也能見彼土現在諸佛,並能聽到彼土諸佛說法教化四眾弟子,使他們依法而修,證得聖位。這是聞說法瑞,佛說法四十年第一次現此殊勝祥瑞,猶如當今電影、電視相似,能見能聽,所不同者,此瑞相顯每一諸國土的情形同時現相,就是同時現無量影相,這是非常不可思議之事。
   什麼業因生三善道與三惡道呢?天道,修五戒十善而生天。五戒:不殺生、不吃眾生肉,又能放生,得健康長壽報。反之得短命夭亡報。不偷盜:不予自取或收納違心給予為盜。持此戒可使富貴增長。不邪淫:淫人妻女者得家庭破裂,妻妾不貞報。不妄語:不說謊話騙人,得信譽報。有人說我一生老實為何反受人騙呢?佛講三世因果,經云:“縱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不飲酒,也含不良習性的吸煙,可預防犯戒。十善是身口意的展開,身不造殺、盜、淫;口不造惡口、兩舌、綺語、妄語;意不造貪、嗔、癡。修此十善得天道,但天福享盡也必墮落。修十善嗔恨心不斷得阿修羅報;守五戒又行孝得人道;貪心入鬼道;嗔心入地獄道;愚癡入畜生道,自己不信還促使他人不信,斥為迷信,都是畜生道的因。
   白毫相光照他佛土,表示自覺覺他,自利利他,即行菩薩道。
   “復見諸菩薩摩訶薩,種種因緣,種種信解,種種相貌,行菩薩道。”
   菩薩是覺悟的眾生,依六度法門為主修,以四攝為度眾生之方法,修圓滿一絲如微塵煩惱都沒有了就是佛(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菩薩為修行之始,佛為修行之終,行始必終,即是始終一雙。應從中明瞭我們念佛修淨心,作善為助緣是修行的淨因、也稱開始,往生極樂見阿彌陀佛,圓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為終,這僅是從凡入聖流之始終,見佛後還要經三大阿僧祇劫在度眾生中修,這就要待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跟隨彌勒佛來娑婆度眾生,實踐菩薩行,又要經無量大劫才能真的證大覺佛位。由此可知菩薩有始而必有終,如來已終必然經菩薩行之始。佛法亦然,法必有人、人必對法,有可化的眾生、就有能化之佛。
   “復見諸佛般涅槃者,復見諸佛般涅槃後,以佛舍利起七寶塔。”
   不但能見到菩薩的修持,還能見到彼諸佛土諸佛不生不滅,功無不圓、德無不寂,功德圓滿說教一乘法後,示寂所出現的佛舍利,統統都可見到、聽到,清清楚楚。
   “般涅槃”,涅不生、槃不滅,就是當一個人的智慧和德行,都達到究竟圓滿之領域,連生死和煩惱也都超越了、斷絕了,就叫作“涅槃”。這也是聖者所證得的超越時空的真如境界,即入不生不滅之境界,即大滅度。“大”即法身;“滅”即解脫;“度”即般若,就是三德:
   ⒈法身德,此係佛之本體,以常住不滅法性為身者,“法身佛沒模樣一顆圓光含萬象。”眾生本俱,凡聖一如皆指此法身而言,稱毗盧遮那佛。
   ⒉般若德,智慧圓滿,明瞭諸法實相,空寂一切見聞覺知,一無所知,又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具足常樂我淨。
   ⒊解脫德,遠離一切繋縛而得大自在,想生則生,想走則走,無病無殃非常自在。純印老人走時現十大圓滿,僅不飲不食二十一天,行動自如,非一般人能做到的。世人說:七天不吃陽間飯,就去陰間見閻羅面,而再來人却遠非如此。
   此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又各具常樂我淨之四德,故三德互攝不可分開,一即三、三即一,亦稱大涅槃之秘密藏。
   諸佛自利利他還有三德:
   ⒈智德。佛可破一切無明煩惱或無知,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物質、人事、環境無不通達,具無上菩提。
   ⒉斷德,佛為斷除一切煩惱惑業,具足無上不生不滅之涅槃者。世人應在任何條件下都能富不奢、不喜、不淫,貧賤勤苦不怨不憂,不怨天尤人,即不移做人本質。
   此智德、斷德屬自利、自修、自證。
   ⒊恩德,佛以大悲心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寧願自己入火坑,但為眾生得清涼,其想、說、行,皆是救濟一切眾生。純印老人為修行人作了示範,她以身帶言教印證解脫成佛之法,若能依她為楷模去修證,無不成就者。此為利他之德。佛在因地時也修三德:
   ⒈因圓德,佛為經三大阿僧祇劫行菩薩道,修六度圓滿者。
   ⒉果圓德,佛為依智斷無明、塵沙煩惱,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逐斷逐證,最終達終極,清淨平等者。
   破無明斷煩惱太難太難了,必須以般若之智去斷,否則說易行難。則應看得破、放得下、入佛慧,真修實幹才能真受益。從初發心至成佛就是捨,不但捨外財,內財也要捨。
恩圓德,佛為度一切眾生而使解脫者。
   佛入涅槃亦稱圓寂,就是化眾生之緣已盡,化法無施,法已講圓滿了,再也無可說了,化身遂隱。應化身也要適應眾生生老病死之機緣,也得將色身丟掉,留下舍利,使眾生見佛舍利猶如見佛。純印老人舍利,乃觀世音菩薩應化身舍利,所以祥瑞不可思議。舍利亦稱靈骨、堅固子,它是修戒定慧而生的,出現時很奇特,我寫金剛經時,在白紙中得一粒,居士拜純印老人像時得一粒,佛龕蠟燭燃時出一粒(黑色),舍利應供養高顯之處,它是佛菩薩末後遺教,令有情眾生造塔修福故,所以見舍利猶如見佛。我在北京雲居寺拜佛舍利時,心想眾生無色身時佛光是什麼樣的呢?請佛開示。舍利即放強烈耀眼之光,使我一下子明瞭,原來有色身時佛光是柔和的,無色身(即中陰身)時佛光是耀眼的,亦是眾生有感佛即有應,當時在場者有頓弘法師和北京十餘居士得見。在成都文殊苑拜舍利時,舍利現金佛。在五臺山北台見文殊菩薩,一是緣,二是遵純印老人囑託,弘揚如來心法,為恭敬法而示現、印證,非我自己的德性與修持,請勿錯解。“復見諸佛般涅槃者,復見諸佛般涅槃後”,此句有兩個“見”字,若悟得透徹,即知萬八千國土皆是本地風光,從自己真如心流出,心生萬法嘛!萬法心想生。古德云“盡大地是自己光明”無一人不在自己光明裏。人人有此光明,了無障礙,皆可頓見諸佛國土,法界生佛事相,始終善惡、好醜諸多差別境界相,一光一時皆能頓見,怎奈眾生業重、情深、愚迷而不自知耳。若能依純印老人教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遠離名利,一心念佛”去修、去證,本智現前,妙體實相昭然於心,我們的心就與佛心無異,我們的眼睛也能洞見大千世界。“以佛舍利起七寶塔”,七寶塔者,塔身七層表圓滿,塔中供佛舍利及實相了義經典為寶,此經以此諸多祥瑞烘托一乘之法,殊勝難遇也。
   講一公案:唐,洛浦禪師的弟子向其辭行,想到他處參禪修學,洛浦禪師問:“此處四面都是山,你要往何處去呢?”
   弟子不知如何作答。
   洛浦禪師說:“回去參究、參究,如果十天之內能回答,我就讓你走。”
   弟子回到住處冥思苦想,怎麼也無法想出解答之語。
   一天經過菜園時,遇到管菜園的善靜談起此事,善靜聽了說:“我教你,但不可對禪師說是我教你的。”然後他抑揚頓挫地念道:“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
   弟子將此二句向洛浦禪師說後,禪師搖頭說:“這不是你的悟境,快說是誰教你的?”
   弟子瞞不過,只好告知是菜頭善靜告訴的。當日洛浦向眾僧說:“不要輕視菜頭,他日座下將有五百多人。”後來善靜各處弘法時,弟子果然有五百多人。
   密竹、高山代表著人生旅途的障礙,但心性空靈悠游自在,如流水、白雲一般不可阻遏。唐,道吾禪師有偈云:
      樂道山僧縱性多,天回地轉任從他。
      閑臥孤峰無伴侶,獨唱無生一曲歌。
   
   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今者世尊現神變相,以何因緣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於三昧,是不可思議現希有事,當以問誰,誰能答者。復作此念。是文殊師利法王子,已曾親近供養過去無量諸佛。必應見此希有之相,我今當問。
   
   當時彌勒菩薩有三念:一為正念前的六種瑞相;二念,出此殊勝瑞相應該問誰;三念,文殊可解。此時後二念消失,唯存第一念,即是六種殊勝瑞相尚不可解。“作是念”此三字是譯經人加的,因彌勒口沒說心裏想的,為什麼今者世尊現從來未有的神變瑞相,此土他土之事全展現眼前。彌勒表現出疑慮重重,難測以何等因緣而現此瑞,必有希有之事,本想問佛,佛入三昧之定(三昧者息慮凝心,心住於一處而不動,定之義。)所以彌勒遍觀大眾,才智兼備的唯有文殊可解此疑。這是彌勒的第三念。因文殊是七佛之師,經得多、見得廣。“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唯有文殊能決此疑。“必應”肯定之義。
   “今者世尊現神變相”,“神變”者,神,內也;變,外相也。神明天心,即天然、天生本俱之智慧,此智慧是清淨心生的,不是後天學得的。變即變動、變化,可見可知者,如六瑞之相。六瑞係佛說一乘法之出世本懷,故先現六瑞。
   一、說法瑞,先說無量義經,而為法華作序(從一法說無量義,會無量義歸於一法,故無量義經為法華會多歸一之序。經云: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是也。且說法乃佛之常儀,何得為瑞?蓋佛說無量義經雖竟,時眾不散、待於後聞,此事奇特、與常說異,故名說法瑞)。
   二、入定瑞,佛說“無量義經”畢,即入無量義處三昧(佛將說法華,而欲會多歸一,故先入此無量義處定。佛雖入開定,意在合定,與常入定有異,故名入定瑞)。
   三、雨華瑞,佛入定時,曼陀羅等四種華從天而降(佛將說法華,故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以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諸菩薩,當獲成佛之因,故名雨華瑞)。
   四、地動瑞,雨華之後,大地六種震動(佛將說法華,故地六種震動,以表圓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六番破無明惑也。為無明堅固,盤根錯節,未曾侵毀,方將破壞,故先動地以表之,故名地動瑞)。
   五、眾喜瑞,大眾見此殊勝,內心生歡喜(大眾既見雨華動地,知佛世尊必說大法,欣躍內充,以表大機當發。天華悅眼,地動震心,是外瑞;心喜是內瑞,非常之喜昔雖曾有,而不為喜所動,今為喜動、而能一心觀佛,故名眾喜瑞)。
   六、放光瑞,佛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佛將說法華,先放毫光、照於此土,以至他土、與常放光有異,故名放光瑞)。
   此六瑞不但世尊說法華之前所現之瑞相,十方三世諸佛說法華經也皆現此六瑞之相,是必示現之教化法式。
   彌勒當時不測外變,亦不知內慧,故有此疑,此不足為奇(純印老人入定,家人不懂疑有病,送醫院扎針時方醒)。凡人不知聖者,我在純印老人身邊生活六十五年,反認為她是愚癡的老人。小聖阿羅漢不知舍利弗(諸佛弟子中他是智慧第一者),舍利弗不知菩薩,菩薩不知補處佛,補處佛不知尊極佛也。由此可見彌勒本補處佛,他是代眾請文殊示法,以此使眾人起信,更能專注聽佛說法,法益則更大。
   彌勒見佛入於三昧,身心俱寂,一切聲聞、天、人等眾無能力令佛由定中出來,甚深禪定既或雷鳴、地震亦不能動。據載虛雲老和尚曾在煮芋頭時入定,被眾人用引磬喚醒時,鍋裏的芋頭已長一寸長的白毛了,這僅是一般的定功,與世尊入三昧定無法比擬。佛既入定,彌勒不能問佛,但六瑞實在希有,所以想到文殊法王子。佛為萬法之王,故稱法王,文殊作為佛的弟子弘傳佛法,故稱法王子。文殊具根本妙智之德,是一切法會的上首菩薩,已曾親近供養過去無量諸佛,必應見此希有之相,欲解海會眾疑,非文殊莫屬所以彌勒問之。

心为净土  2013.7.15 19:22:26    

(317-5)  显示次数:316(268+48)     查看心为净土的所有文章 访问心为净土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6 主题索引
誦法華談體會(六)
   爾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當問誰?
   
   如此六瑞之相,不但彌勒菩薩從未見過,參加此會的四眾及天龍鬼神等也起了懷疑。這裏提到的鬼神,絕非餓鬼道、地獄道、苗稼草木之神,而是大權示現其中的大菩薩。今佛所現的神通光明之相太殊勝了,佛在四十年說法時,時時會會現光瑞,有從頭肉髻放光、有從手足放光、有從前胸放光,但從白毫放光實屬希有,不但如此,還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國土,將諸佛國土的情形顯現無疑,能見能聞,四眾等對此瑞相感到真是不可思議,所以與彌勒菩薩一樣不知其義。
   其實彌勒是後補佛,其修遠在世尊之先,也曾供養過無數諸佛,他並非真的不知佛陀現瑞相之因緣,他是以慈心替眾請法,他深知海會大眾疑心難解,方現懷疑之相,而諮詢文殊師利菩薩。
   為何後補佛向文殊請問呢?聖人說法必當機,不當機說亦白說,況且聖人言、言必有據,無問不說。另外法門有權實之別,彌勒為補處屬權,文殊乃古佛屬實,權問實答合情合理,又彌勒為近劫、文殊乃久劫,近問久答與法相應,彌勒名慈氏,慈心為眾生應發問,文殊名法王子,妙德,理應作答。
   此句經文是海會大眾心中疑慮,並未表白,實際是譯經者鳩摩羅什的巧筆,將彌勒自疑,海眾他疑當時之情形,描寫的巧妙之極,可謂天衣無縫。
   
   爾時,彌勒菩薩欲自決疑,又觀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眾會之心,而問文殊師利言:“以何因緣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於東方萬八千土,悉見彼佛,國界莊嚴?
   
   此段經文“疑”字很重,只因有疑、才有信悟,正如禪宗語“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當時彌勒欲自決疑和消眾疑,欲請大智文殊答之,理所當然況彌勒修惟識的,智可入實相理,非識可知。彌勒問、文殊答,在理也。接著彌勒向文殊請法,以偈相問。偈是經典中常見的,多在長行之後,以少言攝多義,使人誦持。偈有四義:
   一、隨國土故,有散華之說;
   二、隨樂欲不同,有樂散華、有樂章句者;
   三、隨生解不同;
   四、隨根利鈍故。利者一聞即解,鈍者再
   說、多說方解。表佛殷勤慈誨。又為聽者後至不知前說,而以偈總結前說,使後至者亦明前說。
   
   於是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以偈問曰:
      文殊師利,導師何故,眉間白毫,大光普照。
      雨曼陀羅,曼殊沙華,旃檀香風,悅可眾心。
      以是因緣,地皆嚴淨,而此世界,六種震動。
      時四部眾,咸皆歡喜,身意快然,得未曾有。
      
   此偈沒說佛說無量義法,也未陳述佛入三昧定。為什麼?不是漏下而是縮減。因為佛說法是慧性,是根本智。入定是天心 峛 峛R`綩垗b@峛@@峛狻6ɑ凼潜荆瑒拥胤殴馐悄e末即能知本。猶如我們觀察一個人,很難看到他的心理活動,但從他的所言所行,就知他的為人和各方面的素質。所以此處未提動地放光乃縮未縮也。舉放光動地之末相,則知說法入定之本體,若無定慧之本,怎麼能顯現放光動地末相之變呢?
   此偈有六十二行,前五十四行頌前疑之問,後八行是請文殊作答。解疑又分兩部分,前四行問此土,後五十行問他土。
   此四句偈是問佛陀放光現瑞及海會眾的感受。其義為:文殊師利菩薩啊,我和大眾心中有難解疑團,請您作解以釋疑:就是導師佛陀為何眉間白毫放大光明,普照東方萬八千土,並能看到、聽到諸佛國土佛講法和眾生的一切活動呢?導師是引導人天眾生從苦中走出,而趨幸福安樂之地,由黑暗之路引導到光明之路,回老家去——極樂世界,見慈父阿彌陀佛,此佛有四十八願,召我們去他淨土。當佛放白毫光時,天上降下白色及紅色大小不等的曼陀羅及曼殊沙華,此花人看到或嗅到香氣,心情暢悅、柔軟,又名天妙花。(印度有此花但很少見,用花葉伴煙草中吸,能止咳)天降此花後,眾人身心柔軟,並嗅到旃檀香味,此即檀木香,南印度山中盛產,可分紅、白、紫,白檀稀少,可入藥治熱病,赤檀解毒消腫,檀香味濃而醒腦,天花落地,使大地莊嚴而清淨,所以眾生皆歡喜滿足。此世界又出現六種震動,四眾都因看到此瑞相身心暢快喜悅。佛至此四十年說法,也現瑞放光,但從來沒有如此殊勝的。此處四眾,不要理解為出家二眾和在家二眾,此處四眾是:
   一、發起眾,舍利弗三請,請佛說此一乘法華經。
   二、當機眾,有緣在座海眾及二千年後能聞此經者。
   三、影響眾,如觀音、文殊等來自他方佛國,助佛弘化莊嚴法座。佛菩薩時時在世間,怎奈世間人業重迷深而不識。
   四、結緣眾,薄福障重的眾生也參加法華會了,但不能證悟,可藉此因緣作未來得道之因緣。為什麼成佛的法華而有此較大的差別呢?根性不同、機緣不同、來處不同、修持不同、業緣不同、信受不同,遇緣不同。
   當今末法時期的眾生,善根淺、業障重、迷惑深,聽騙不聽勸,信人不信法,信神通不信自心,仙神與佛混淆。儘管如此今日聞到法華經,也同樣屬於結緣眾,此經一歷耳根、萬劫不覆,受益還是很大的,待機而成就……
   以下五十行是彌勒菩薩向文殊菩薩問他土。
   
      眉間光明,照於東方,萬八千土,皆如金色,
      從阿鼻獄,上至有頂,諸世界中,六道眾生,
      生死所趣,善惡業緣,受報好醜,於此悉見。
   
   佛陀兩眉間白毫光表中道,此光照東方萬八千國土,乃至整個虛空都被毫光所照成為金色,非土是金色,因佛光而變為金色。此光對整個宇宙全能遍照,不受空間、時間的限制。下至阿鼻地獄(無間地獄)上至欲界、色界乃至無色界之非想非非想天(三界中最高)都被此光所照。在萬八千諸世界中,眾生在六道輪迴中生死、死生輾轉難出,都在毫光中清晰可見。為什麼會有生死呢?有所趣之。色、受、想、行、識,精神與身體的五陰,則造“善惡業緣”是趣因,“好醜”是趣果,三善道從比較而言為好,三惡道為醜。善惡在一念心,一念心生十法界、與外境無關,全由自己掌握、安排自己的命運與歸宿。人身難得,壽命稍縱即逝,若不抓緊修五戒十善必得醜報。智者依純印老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遠離名利,一心念佛”,當生一定能成就。
   “受報好醜於此悉見”這是就因與果而講的。樺甸的陳某從五歲殺蛇,以後將水桶粗的大蛇殺死後,引來蛇王投胎,生的兒子多次欲害其母,幸虧陳某入佛門,免遭一死……這樣的胎兒都是未生前就結怨。家庭的親眷、子女都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四種緣組成的,報恩還債的少,報怨討債的多,無論是善業或惡業因果不虛,旋出旋入永無了期,只有修淨業,一心念佛、隨緣作善,求生淨土,才是上上的選擇。這一切業緣果報,皆在白毫光中悉見。
   有一個公案,蘇東坡與佛印禪師經常在一起參禪論道,一天偶有所感寫了一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稱譏毀譽,利衰苦樂,此四順四違能動物情與心念)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他令侍者送給佛印禪師,禪師看後在紙上寫了“放屁”二字,東坡看後大怒,即刻過江找禪師論理,只見廟門新貼一副對聯:“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東坡一時省悟,方感自愧不如,嘆服不已。可見眾生業習難化,業緣難消哇!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剛強難化呀!
   
      又睹諸佛,聖主師子,演說經典,微妙第一。
      其聲清淨,出柔軟音,教諸菩薩,無數億萬。
      梵音深妙,令人樂聞,各於世界,講說正法。
      種種因緣,以無量喻,照明佛法,開悟眾生。
      
   此偈廣說彼土諸佛說法之相,菩薩、聲聞、緣覺皆為出六道之聖人,佛是菩薩、阿羅漢之聖人之主,其為伴,故稱聖主。師子,乃獅子也。是獸中最勇猛無畏者,喻佛能斷眾生一切無明、疑惑,使之了斷生死,由凡入聖。亦喻佛能摧伏魔軍。魔有煩惱魔、五陰魔(色、受、想、行、識)天魔、死魔。佛能使眾生擺脫四魔之擾,道證涅槃,引歸無極“○”本源。古德云:“師子吼、無畏說,百獸聞之皆膽裂。”佛說法時必具因緣,即以佛之大悲心為因,以眾生求解脫之欲為緣。一音說法,聞者稱機圓應。另一解佛為初教大士,演說華嚴即如此土日出先照高山,諸大菩薩聞之受益,稱“微妙第一”。第一者,無能超之義。佛之音聲清亮無比,猶珍珠落玉盤相似,可謂玉轉璣旋,籠罩群說,為“其聲清淨”。言語不激不亢,以一音聲,有情隨類而解曰柔軟。此法教大根性、大機緣的菩薩,受化者廣曰“無數億萬。”說法時清淨,有權有實、各得其解,眾善歸一曰“梵音深妙。”佛說法令一切眾生歡喜信受,聞法者不厭其言曰“令人樂聞。”萬八千世界諸佛各有轄區,有的佛管轄一個大千世界,有的管轄幾個大千世界不等,各控一方故云“各於世界。”其所說法、千佛一語,無二無別、佛佛道同,無不講實相印、心印、純印,此為“講說正法”。視眾生的不同因緣,用無量的比喻,以至小而引大,棄羊車就牛車,由淺入深,無非發揮佛法妙道,以方便開悟眾生,令其解入也。
   “照明佛法”者,喻佛法實乃修心之法,心佛眾生本無差別,猶如寶在暗室,無燈不見,藉燈照明方見,人人具有大智、佛性,佛不說法眾生迷昧不知,心賴如來開示,眾生方悟。“開悟眾生”,始見佛性,入如來慧。此即入佛室、穿佛衣、坐佛座。發菩提心、慈悲心為入佛室。柔和、忍辱、寬容心為穿佛衣。明諸法空相“心印、純印”之義,中道之理者為坐佛座。因心印、純印是諸佛之母故。
   以下三行問他土四眾得道,明苦集滅道三藏教也。
   
      若人遭苦,厭老病死,為說涅槃,盡諸苦際。
      若人有福,曾供養佛,志求勝法,為說緣覺。
      若有佛子,修種種行,求無上慧,為說淨道。
   
   此三行偈,述彼土諸佛教化眾生,從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法,印證佛佛道同,世尊在此土亦然。
   “若人遭苦”一行,講聲聞乘,苦、集、滅、道四諦。苦從何來?由集而生。苦為果,集為因。集造作凝結之義。凡夫生在苦中而不覺,反以苦為樂。純印老人言:“窮也苦、富也苦,生在世間就是苦。”苦的源頭是無明煩惱。無明是暗蔽,心不開、意不解,被習性遮蔽了真實本有的智慧,以世法在貪嗔癡慢疑中造作惡業,愈造愈深,最終失人身,墮地獄不能自拔。若人在世間知苦而修善業,臨終一念善心,可生三善道,善盡福了還要墮落、苦乃隨身,苦還是擺脫不了。以上二者是不信佛之人的因果。入佛門不知佛法之根本,相修、相求、攀經典之法、跑寺廟、做法會……,以此忙忙碌碌為修行,可稱是佛門外道。煩惱未減少,習性未消除,同樣是愚癡報,更何況信鬼、神、仙呢?將佛當作仙神供養,求取五欲(財、色、名、食、睡)之樂,煩惱不能消,苦亦不能盡。苦與樂都是煩惱,欲消除首先應明瞭佛本自心做,法為自身行,只要隨緣作善、一心念佛,心則淨、業漸消,智漸增、理漸解,佛漸近。純印老人言:“世間本來無煩惱,煩惱全是自己找,凡事不走心就沒有煩惱。”此即心開意解之法。淨心生般若智,淨心生淨土。她老人家為我們指出修心之法:“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遠離名利,一心念佛。”此即三無漏學,有此功德怎能不成就呢?學佛人知有病苦、亦是了苦,知前世所造之業,而召來的果報,絕不怨天尤人,勇於承受。而世人有病苦,亦加劇造苦。
   當今競爭激烈,無能力參與者,則以小聰明,在網上或在日常生活中,造假、拐騙,甚至去偷、去搶,所造業不沒、終有受報時,淪為三途永無出期。競爭只能加劇造業,能否獲益?不能!財富有數的,如是因如是果絲毫不爽。
   苦,佛歸結為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苦。在三界中還有苦苦、壞苦、行苦。欲界三苦具足,色界無苦苦,有壞苦、行苦。無色界只有行苦。苦苦,凡有貪色欲、食欲者,所作所為都是苦中之苦;壞苦,歡樂暫短,失去時五衰現前為壞苦。人世間福報盡,名利失為壞苦。五衰者,天人將死時現五種衰相:衣裳垢膩;頭上花萎;身體臭穢、失去威光;腋下汗出;不樂本座。
   “厭老病死,為說涅槃,盡諸苦際。”此三句可作一次解。善根利智之人,深感娑婆之苦,討厭、不願意再生老病死了。純印老人稱死為“換衣服,一件不如一件,一件比一件髒,一件比一件破。”真認識有身皆苦、無身自在,機緣又成熟了,感佛為說不生不滅之涅槃法--苦集滅道,苦集是世法,滅道是出世法,依此而修而證可出三界,證有餘涅槃、得阿羅漢果,永脫輪迴之苦。
   苦含因果,苦是果報、集是苦因,由少至多、由小至大,集攢之義,稱苦集諦。“厭老病死”是知苦,知苦不再造苦因——善、惡的外相法,則應斷集。
   滅道,滅是不生不滅即涅槃,它是果;道即法,依佛教誡去修持,則能盡諸苦際。滅道是出世法。此四句可解釋為:“若人遭苦”,苦含因果,即苦集二諦。“厭老病死”即道諦,欲不輪迴就要修道。“為說涅槃,盡諸苦際,”即滅諦,不生不滅義。
   “若人有福,曾供養佛,志求勝法,為說緣覺。”
   此四句是與會大眾在世尊白毫光中,照見彼土諸佛教化緣覺情形。福從哪來?布施少者福報小,布施多者福報大。聲聞與緣覺對佛的供養很大,故言有福。今世之果亦是前世供佛之因。
   “志求勝法”者,即深緣起勝妙之理,亦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此即彼土諸佛為獨覺菩薩說緣覺法。聲聞三生種福,辟支佛(緣覺、獨覺)百劫種福,雖然都屬二乘人但差距很大。
   “若有佛子,修種種行,求無上慧,為說淨道。”
   此為彼土諸佛為菩薩施教。菩薩是覺悟的有情眾生,是佛譬喻羊車、鹿車、牛車等三車中的牛車--大乘法也。菩薩具足大慈大悲心度眾生,為度眾生做不請之友。隱身示法、說法,紹隆佛種。視佛為父故稱佛子。菩薩“修種種行”是志求,能轉八識成四智(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前五識轉成所作智;意識轉妙觀察智;末那識轉平等性智;阿賴耶識轉大圓鏡智、又名一切種智,境緣無邊,可照法界之事理。主修六度法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可去掉六蔽,即蔽覆心不淨的六方面:
   一、慳貪,有此心則不會布施,慳是吝嗇、小氣,財物捨不得外給;貪是別人的財物還想得到,蔽覆布施不生。
   二、破戒,不能持戒,蔽覆戒行不生。
   三、嗔恚,蔽覆忍辱不生。
   四、憐念、怠惰,蔽覆精進不生。
   五、散亂,蔽覆禪定不生。
   六、愚癡,蔽覆般若智慧不生。
   故言菩薩“求無上慧”,此是大機、大因,而求大果之覺有情眾生,故佛“為說淨道。”三輪體空、不住於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為淨道,即三無漏學,六度法門也。
   
      文殊師利,我住於此,見聞若斯,及千億事,
      如是眾多,今當略說。
   
   此一行半,是彌勒菩薩總結前面所疑之問,而發起後面的諸多疑問。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呀!我在娑婆世界,眼所見、耳所聞彼諸佛土、佛境界和佛音聲就是這樣,還有很多很多事需要請教,如今所問只是簡略而說。“今當略說”者,指後面相續而說,故云今當略說。此一行半是開前顯後之義。
   下面發起之問,有三十一行半問他土菩薩種種修行,其中第一行為總問,次十五行是次第問,最後十五行半屬雜問。總問為:
   
      我見彼土,恒沙菩薩,種種因緣,而求佛道。
   
   彼佛土修行佛法之大士,數不可知,如恒河沙似之多,以種種因緣,而求佛道。印度恒河沙細而多,猶如通榆縣的向海湖之沙,香海寺就在其近,修此寺時最費工、費錢,就費在外運沙石,其運費等於麵粉價,因當地沙太細不能用。恒河,世人稱福河,傳言在此河洗澡可滅罪,其沙有加持力,對此我不敢苟同,相上修、相上求不能得道。上個月上海一位老居士,拿一份在當地頗為流行的十念必生願小冊子,說平日可不念佛,待臨終念即能往生,還說此事是淨空老和尚講的,當即被我闢謠。十念往生確有其事,唐,殺牛為業的張善和,臨終群牛討債,他大呼大叫,恰巧遇過路的僧人燃香讓他高聲念佛,往生了。一是他根性好,只不過今世未聞到佛法。二是臨終不昏沉。三是巧遇善知識。此例我也遇到過,十年前梅河口的趙永久,他病重時其女兒讓我給他作歸依,囑他念佛,但他厭惡念佛,誤解為求往生就是求早些死,所以他不念佛,當四大假和分離時,他痛苦難熬,不由自主高喊:“阿彌陀佛呀,快來救救我呀!……”喊了幾聲就斷氣了,並且走的非常殊勝,晴朗的天空出現兩道彩虹,還出現佛的側面頭像,眼、耳、鼻、嘴非常清晰。他之所以能往生,是因他一生很少造惡業,他是挑擔的剃頭匠,走街串巷,收入微薄勉強養家糊口,他女兒對我說,過年時吃玉米麵菜團,一年裏很少見到油星。二是此人善根好,臨終不昏沉。速食麵調料袋被火烤後現彌勒像就是他家,後來我們朝五臺山的北台蒙文殊菩薩接引加持的趙淑波就是他的小女兒。三是緣殊勝,我帶五個省的居士為其助念,因緣具足。倘若平時不念佛,只等臨終十念你能保證不昏沉嗎?以我為例,一次去雙泉寺參加純印老人誕辰法會,在火車上打坐,神識跑地獄道去了,居士用引磬敲醒後得大病,口鼻噴綠水,許多人提醒我念佛,我却不知怎麼念,連呼吸念佛也全忘了,當時並未昏沉佛號都提不起來,何況昏沉呢?另外你能遇到善知識嗎?你的根性又如何呢?你前世、今世所造的業是淨業嗎?平日你的心是本覺之心嗎?我們平日老老實實以佛號修淨心,伏煩惱都很難,往生要俱信願行三資糧,信字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要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念佛法門夠捷徑的了,找便宜、圖省事、存僥倖是害了自己。應聽佛話,不要聽人話。我可以斷定,此小冊子絕不是老法師印證的,是偽造的,老法師無論講何經典,總是勸人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我們還是本著:“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為修行宗旨,老實念佛、一心念佛,只有老老實實念佛,行住坐臥、穿衣、吃飯、睡覺都念佛,把阿彌陀佛真正住在心裏,這樣往生才有把握,否則往生沒有把握。不要被外邊的胡言亂語所左右,末法時期妖魔鬼怪全出籠,千方百計滅佛法,若不讀大乘經典,不懂佛的根本法,不具慧眼,最易上當受騙,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同修切切提高警覺心,時時事事謹防魔擾。阿彌陀佛!
   
      或有行施,金銀珊瑚,真珠摩尼,硨磲瑪瑙。
      金剛諸珍,奴婢車乘,寶飾輦輿,歡喜布施。
      回向佛道,願得是乘,三界第一,諸佛所歎。
      或有菩薩,駟馬寶車,欄楯華蓋,軒飾布施。
      復見菩薩,身肉手足,及妻子施,求無上道。
      又見菩薩,頭目身體,欣樂施與,求佛智慧。
      
   此節經講布施波羅蜜,或有菩薩將家裏的金銀、珊瑚、真珠、摩尼、硨磲、瑪瑙、金剛諸珍等稀世珍寶全部拿出來布施,還有的將自己家裏的奴婢、車乘,寶飾、輦輿也布施給所需之人。金銀從礦出,產量稀少、故很珍貴,眾生貪欲重,寶物則稀,淨土國中則不為貴、遍地皆是,物以稀為貴嘛!珊瑚產於深海,牠是珊瑚叢群體的石灰質骨骼形成,形狀像樹枝或鹿角,顏色紅白鮮艷、可做裝飾品,古人有句“長鯨一吸海水盡,森森露出珊瑚枝。”真珠出自蚌蛤(音:割),當今人工養殖得多。摩尼、寶珠之義,亦稱如意。硨磲,熱帶海底所生的一種貝類,貝殼很厚,略呈三角形,有的長達兩米左右,體重可達二百五十公斤,貝殼雪白可作裝飾物品,是希有之物。瑪瑙,它是火山岩漿淌出之物,紅色不珍貴,青灰色為珍品。金剛就是金剛石,最堅硬鋒利,無色透明,有閃亮耀眼的光澤,是高級的切削、鑽孔和耐磨材料,加工後成鑽石,是最貴重的寶石。現科學發展了,有人工製成的。此外還有許多珍寶而行布施。
   “奴婢車乘”,奴隸社會,奴隸主將傭人作為自己的使用工具,猶如牛馬相似。解放前西藏就是農奴制度,對奴隸可任意買賣或殺害。“車乘”就是車輛,它是乘載工具。菩薩對這些身外之物,都做布施了。“寶飾輦輿”,即鑲上寶珠飾物的車,用人牽拉曰輦,它是君王、帝王所乘坐的交通工具,平穩、華麗、雍容顯富貴之相。輿,轎也。由眾人抬著行走,分二人、四人、八人所抬,從中可分出品位,是富人及公卿所乘。“歡喜布施”,此等皆從內心裏喜歡布施,布施不住布施相,三輪體空、為真布施,無所得心而施。於布施之時,不見能施之我、不見所施之人,不見所施之財物、三輪空寂,是為不住相布施、不起福報之想,即是淨心布施,即是“回向佛道”布施,清淨心是佛嘛,用實際行動回向,遠比口說回向、竟說空話欺騙佛菩薩要好得多,那樣是造罪。真若能將心愛之物捨棄,一心修行佛法,難捨能捨、難忍能忍,以苦為師、以戒為師,“放下萬緣”,無牽無掛、無障礙,一心依佛所教而修,方契合佛道。
   “願得是乘,三界第一,諸佛所歎。”行此布施者,願得是乘,即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三界第一者不可與佛乘相比,待成佛後為十方佛所稱讚、歡喜。
   真乃:
      為證法身紙上鑽,實無透處幾多難,
      忽然悟得空寂理,始覺平生被眼瞞。
   “或有菩薩,駟馬寶車,欄楯華蓋,軒飾布施。”
   白毫光中還見到,彼佛國土的菩薩將套著四匹馬的馬車,以及用珠寶鑲飾的車也做了布施。古時一乘車套四匹馬,稱四馬共乘。還有欄楯華蓋也做了布施,欄楯者,欄杆橫的稱欄、豎的曰楯,因欄杆由橫豎木組成的。華蓋即傘蓋,以綢緞彩繡或鑲珠寶而成。傳說黃帝戰蚩(音:吃)尤於涿(音:桌)鹿(今涿州,在河北省中部),將蚩尤殺死,諸侯咸尊軒轅(音:宣原)為天子,當時空中有祥雲罩之,類似傘狀,後人作傘蓋稱華蓋。“軒飾布施”,軒,古代一種前頂高,上面有帷幕的車,此車也是裝飾得非常豪華。將人見人愛的車也布施了。
   此四行是講外財布施的三意。珍寶奴婢、貴賤都能布施,駟馬寶車、豪俠者所施,此心上之物也。
   “復見菩薩,身肉手足,及妻子施,求無上道。”
   在白毫光中還見彼國菩薩將自己的身體也布施了。這是內身施,妻子施是外身施。人間也有此菩薩,為救人將自己的腎、骨髓等獻給一個陌生人的事很多。世尊在因地亦如此,割肉喂鷹、捨身飼虎、被歌利王肢解手足而無怨恨心……,菩薩對這些難捨能捨,可見其求道心之堅定與至誠。佛的十大弟子,大智舍利弗也如此,修不退菩薩行。據說舍利弗於六十小劫前行菩薩道,不但將所有的房屋、田園、財產等資財布施於人,甚至連身體、生命也願布施。一天,有一青年向他求施,說母親有病需一位修道人的眼珠做藥引,才能治好母親的絕癥,舍利弗毫不猶豫地將左眼挖出交給青年,青年接過血淋淋的眼珠說:“醫生說不要左眼要右眼,舍利弗二話沒說,又將右眼挖出交給青年,青年接過眼珠放在鼻下嗅了一嗅說:“你是什麼修道人?眼球臭的難聞!”扔在地上,用腳一踩,拂袖而去。對此舍利弗歎了一口氣說:眾生實在難度,菩提心難發呀!菩薩行難行,我還是當一個自了漢算了。這時有人對舍利弗說“剛才那 峛 峛R`綩垗b@峛@@峛远似兴_的行願。法華經中佛為舍利弗授記:未來成佛,號華光如來,國名離垢……不磨不成佛,逆境好修行,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誹謗、迫害你的人,皆是你的大善知識,切不可怨恨、更不可氣餒,此皆是為你消業,忍辱而後精進嘛。娑婆世界修一天,極樂世界修一百年。對於修行,純印老人為我們作了示範:
   一布施,持戒則在布施中完成了。修行人從初發心至成佛就是布施,布施可對治貪心。
   二忍辱,通過忍辱而化性、改習性,精進則在忍辱中完成了,它對治嗔恚心。
   三禪定,不動心、不著相,定功深厚,“般若慧則從定中生起”,一心念佛伏煩惱“心不離佛念”則修定發慧、對治愚癡。
   貪嗔癡三毒煩惱豈不都有對治之法了嗎?亦完成了六度菩薩行願。
   “又見菩薩,頭目身體,欣樂施與,求佛智慧。”
   還有的菩薩不但捨內財、外財,甚至頭目身體皆欣樂施與,這是捨生命。菩薩視色身如牢獄,有身則造業,無身方自在。五欲如刀頭之蜜,沾上則難擺脫,尤其是情欲,意志薄弱者很難擺脫,世俗人說:寧在花下死,做鬼也風流,可見其頑固性。
   兩年前我寫一歌詞“情為何物”歌詞是:“紅塵波浪太險惡,眾人頭出又頭沒,難得喘口清新氣,又被愛河水淹沒,可憐的人兒被情縛,欲望枷鎖誰能擺脫。紅燭燃盡淚不乾,試看人間悲歡離合。愛的深來恨得切,怎知愛河多險惡,問世人情為何物?勸君勿癡迷,空悲戚!”如果說凡是有色欲者三個月必死,那麼人們必然要生命而不貪色欲,菩薩為求佛慧可捨生命,菩薩深知此命暫短、有生有滅,不如求無上道、可了生脫死,這才是大智慧。此為無畏布施也。
   下面彌勒菩薩又說:
   
      文殊師利,我見諸王,往詣佛所,問無上道。
      便捨樂土,宮殿臣妾,剃除鬚髮,而被法服。
      
   此節經文表佛法是頂級之富,佛門有說:不讀華嚴,不知佛家真富貴。王位、珍寶富有四海微不足道!此為彌勒菩薩代大眾向文殊請問,白毫光中見彼佛國土,許多國王捨棄國土、拋棄王位,捨棄宮殿大臣、侍女妻妾,遠離人世間享樂之地,出家修道、嚴持戒律,一心向佛、向法、向僧之事。“往詣佛所”,即許多國王,放棄九五之尊的王位趕到佛處所,請問尊極一乘之法,就是結法華經之緣,聞此經、明實相,此即修無上道。彼土之佛能為諸王講什麼法呢?佛佛道同,肯定講:“苦、空、無常、無我”和四念處:“觀身不淨,觀法無我,觀心無常,觀受是苦”等,諸王聽了佛的教誡“便捨樂土”,即人世間歡娛享樂之地,如畫棟雕樑的宮殿以及大臣、嬪妃(妾)等,真的放下世間財、色、名、食、睡五欲和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境界,身心俱離曰“剃除鬚髮”,表絕世間法之容儀。“而被法服”,穿上出家三法染衣(三衣分五條衣、七條衣、九條衣,九條衣為最上),現出塵世之風度,還比丘的相貌。古人有一首西江月,亦說苦空無常、無我之理:“富貴五更春夢,功名一片浮雲,眼前骨肉已非真,恩愛反成仇恨,莫把金枷套頸,休將玉鎖纏身,清心寡欲脫紅塵,快樂風光本分。”
   穿佛衣,作為比丘就應嚴持二百五十條律儀,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條律儀,末法時出家二眾能持淨戒者,鳳毛麟角。財、色、名的誘惑力太大了,這是外因。內因心無主宰,根淺、智障深重,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稍動即昏昏然。受戒容易、守戒難。“佛門重實質不重形式”,末法時期的人與古人沒法比。五百年前以戒而論,在家人布施容易守戒難,出家人布施難、守戒容易,腰佩戒刀,時時有警覺心。為何布施難呢?眾生對出家人只是四事供養、三衣一缽、別無財物……當今如何?不言而喻。
   “詣佛問道”攝善法戒,即善小而為之。“捨其臣妾”,攝眾生戒,即眾生無邊誓願度,“剃髮染衣”,攝律儀戒,律是戒律。儀,威儀。比丘(尼)行、住、坐、臥四威儀,每一條有二百五十條戒律,合為一千,循三世為三千(過去、現在、未來)壇經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總言,多之義。其義若何?四威儀對修行人的身體而說的。菩薩行動、行走或端坐、晝夜常調惡業之心,忍行坐苦,非時不臥、非時不住,所住之處,床、地、草、葉,此四處住時,常念供養佛法僧三寶然後方住。三千威儀還是小乘比丘之事,大乘菩薩有八萬威儀,它是指八萬四千法門,對治八萬四千煩惱之略說。若能持此攝善法戒、攝眾生戒、攝律儀戒者即證三身(法、報、化)。攝律儀戒者,無惡不斷、起正道行,是斷德因、可修成法身(毗盧遮那佛)。攝善法戒者,無善不積、起助道行,是智德因、修成報身(盧舍那佛)。攝眾生戒者,無生不度、起不住行,是恩德因、修成應化身(釋迦牟尼佛)。正因修無上道,可不生不死、不病不苦、無量壽、無量光,得六通之果(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通)如此大的利益,所以諸王出家而作比丘。
   佛曾講過五王經:昔有五位國王和平相處勝於親友,大國王名普安,他學佛法,修菩薩行。因愍餘四國王邪見熾盛,一天他請四位國王來飲酒赴宴,玩了七天七夜,無憂無慮非常開心。臨走時,大國王普安讓四位國王各自談談自己所願,一位國王說:願在春之日遊戲原野;一王說:願常做國王、萬乘之尊,有權有勢、風光榮耀。人民俯首聽命、道路傾目;一王云:願得美女相伴,得好媳婦兒,端正無雙;一王云:願父母長在、多有兄弟,美食、音樂共相娛樂。他們談完自己的願望反問普安國王他之所願。普安答:你們的願望都不長久,若樂春遊,冬先凋朽。若樂為王,福盡相伐。若樂婦兒,一朝疾病,受苦無量。若樂父母長在,世間無不死的藥方,一旦雙亡,必然氣餒。普安國王逐一相駁。四王復問:大王如何所樂?答言:我所樂者,不生不滅,不苦不樂,不飢不渴,不寒不熱,存亡自在。四王聽後非常驚詫地問:如此之樂,何處有耶,何處尋師?大王曰:吾師號佛。近在祇洹(祇園精舍)諸王聽後非常歡喜,各詣佛所白佛,自責愚癡至甚,佛為他們說八苦,四王及侍從等,百千萬人歸依佛陀得初果須陀洹。
   以下三十一行係彌勒菩薩問修行忍辱之事。
   
      或見菩薩,而作比丘,獨處閒靜,樂誦經典。
   
   此述菩薩行忍辱波羅蜜,處靜一心誦經,修習佛法。法忍,可攝一切忍辱。
   忍有三種:荒山野林、惡人惡獸,忍耐無嗔、即生忍;自節守志、貧賤不移,三衣一缽、即苦行忍;為求佛道、不惜生命,不樂小果、即第一義忍。“而作比丘”,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三衣一缽、別無旁物,即苦行忍;“獨處閒靜”,化性無嗔,即生忍;“樂誦經典”,求解脫之道,即第一義忍。
   講一公案,北宋歐陽修,文學家、史學家、號醉翁,曾任翰林院侍讀學士,樞(音:書)密副使參加政事等職,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一次他客居洛陽,遊嵩(音:松)山到一寺院,見一位老和尚誦經,他舉手合十予以問候,老和尚亦無暇顧及。待老和尚誦完經,歐陽修問:請問師父誦的是哪部經?
   答:法華經。
   又問:住山多久?
   答:甚久。
   又問:古時高僧臨終能預知時至,走得非常自在,是修什麼法才能如此呢?
   答:三無漏學,定慧之力。
   問:可是今時之人臨終時能不驚不怖、談笑風生、自在往生的却寥寥無幾,這是為什麼呢?
   答:古時的修行人根性好,外境無干擾,念念在定慧,臨終怎麼能散亂呢?今之人根性劣,外境干擾重,念念散亂,臨終提不起正念,走時怎麼會自在呢?
   歐陽修聽後受法益匪淺,當即跪地。“念佛人早晚課誦是修定力,念佛是始覺、佛號是本覺,二者合起則成究竟覺,此為中道大乘法。”淨心念佛又成片“心不離佛念”沒有不往生之理。如果學會呼吸念佛往生很有把握,又何須助念?
   
      又見菩薩,勇猛精進,入於深山,思惟佛道。
   
   此行述菩薩精進波羅蜜,前述忍辱,接後理應為精進。勇猛者獷(音:廣)悍無畏之義。精純不雜曰精進。“入於深山”者,孤身進深山修行,非怯懦意志不堅者所居,只有具勇猛之心,將生死置之度外的人才能安居。旁若無物、思修實相,念念不休、進求佛道。欲證佛果菩提也。此句“思惟佛道”,亦含觀照,禪之義。
   
      又見離欲,常處空閒,深修禪定,得五神通。
      又見菩薩,安禪合掌,以千萬偈,贊諸法王。
   
   此述菩薩行第五度禪定波羅蜜,“離欲者”,即遠離色、聲、香、味、觸五塵,和財、色、名、食、睡五欲之樂。欲者有六解:
   一、色欲,見青黃赤白及男女等色而生貪著者;
   二、形貌欲,見形美端容而生貪著者;
   三、威儀姿態欲,若見行步輕徐,舉止詳緩,揚眉頓臉或含笑嬌態等而生愛染者;
   四、語言音聲欲,若聞巧言美語,稱情適意,音聲清雅,歌詠讚歎而生愛著者;
   五、細滑欲,對男女身分,細軟滑澤而耽染者;
   六、人相欲,若男若女,必得所愛之人,亦互相貪染者。
   以上貪欲者六欲天存之。若能與外隔絕,不受境緣干擾,以修禪定,倘若此生未成就即得初禪,超欲界六層天,生色界、無色界天,功夫愈深、定力愈強,所生天的層次愈高。天道眾生有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神境)五種神通,但無漏盡通。得漏盡通者無一切煩惱,唯有等覺菩薩、妙覺(佛)才會有此神通。外道、仙人、天人,或用咒語、藥物而得神通者為有漏之通。神名天心,不測之義。通者無礙,慧性也。
   上一偈明世間禪,下一偈明出世間上上禪,菩薩修至此境界,則能靜散不相妨礙,滅定一如,現諸威儀,如阿修羅琴,不彈不撫而發聲音,無緣無念,有感則形,故能安禪合掌,讚頌諸佛。佛由禪定而生清淨心,淨心生智慧,有智慧才能辯才無礙,諸佛之聖德無盡,菩薩贊佛亦無窮盡,“佛於諸法得勝自在,故名法王。”
   天台智者大師誦法華藥王菩薩本事品時,即入甚深禪定,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世尊仍在說法,可見禪定可無時間、空間之妨礙。持誦經典雖能開悟,念佛更能攝心,但不可邊念佛邊打妄想。
      
      復見菩薩,智深志固,能問諸佛,聞悉受持。
      又見佛子,定慧具足,以無量喻,為眾講法。
      欣樂說法,化諸菩薩,破魔兵眾,而擊法鼓。
   
   第一行表自受用、自修行。智深者,即般若波羅蜜。菩薩以大智慧修習佛道,已達慧窮理本,定慧等持,切知法要,方疑而能問諸佛成佛之妙法。志固者,法喜充盈,誓願廣大。具真實慧、廣大願二種莊嚴的菩薩才能問、能持,問是權巧,持是根本,問可得佛法,持依教奉行,可證菩提至涅槃道。此乃自受自行而不遺餘力也。下兩行是化他。
   “又見佛子,定慧具足”,定慧具足者,即定慧圓滿之義,不可偏執。若有定無慧曰癡;慧有定無曰狂慧。只有深修祖師禪定,則定慧具足,是正定。由智深志固,則慧具足,是正慧。正定具足,自性宗通;正慧具足,秉受有據,不偏不倚,法法皆正。此為自修、自證、自利。定慧具足的菩薩才能以無量喻為眾講法,為利他。“為眾講法”一句,意指為中下根而說。“化諸菩薩”一句為上根而說。菩薩遇中下根者,則循循善誘,故云無量喻,遇上根則直宣大乘了義之法。
   二乘人定多,菩薩慧多,佛定慧圓滿、稱兩足尊。若從三觀論,空觀定多,假觀慧多,中觀等持圓滿。明心法本純淨,有相皆假、看破放下,心不著相、擯棄外緣,心空寂而不染,不被相所惑,方久定而不動。心生之萬法,萬法必有萬相,萬相即指事物而言,諸法乃含萬事萬物,無論是精神的、物質的,聖人的、凡夫的,世間的、出世間的都包含無餘。萬法無不由因緣和合,組成人生宇宙的一切而成立為俗諦。緣生的生時即註定生住異滅而消亡,“當體即空”,其潛能是無相而靈妙的,所以由性空之體而成立為真諦。緣生即是性空,性空又即緣生,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不即不離、萬相多變,適應多變必具多慧,所以假觀,法、印,慧多。中觀等持圓滿者,乃第一義諦的圓妙實相。世間的一切境緣,以差的現象,隨緣之事為諸法,以平等定慧的實在、不變之理為實相,色空不二、心印不二,純印不二、體相不二,理事不二為實相。諸法即是實相之異名,乃實當體,又實相亦是諸法之異名,而諸法當體。
   中觀實相真理最具普遍性與圓滿性。諸法實相是人生宇宙最根本、最究竟之理體。“諸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是永恆的真理,所以中觀、諸法實相是佛法中最深妙、最究竟的義理。“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說明了這理性的深奧,妙覺方悟此理,凡夫、二乘、初住至十地菩薩,都不能盡詣此理,佛在此法華會上開權顯實,即顯此平等不二,絕待圓融的諸法實相之理,老人的出世,“純印”二字的問世,正是旨在令一切眾生悟此理、行此理,也即是令眾生離相而修、入於一佛乘的妙法,離此之外別無佛法可言。當今我們所修習的佛法及經典,完全是佛度眾生以權智建立的善巧方便。純印二字乃實相圓妙之理、是三世諸佛之母,是一切法門的根本、是我們心性的一切歸處。淨土念佛法門、聲聲佛號不斷,可使自己的心智逐漸與此理相應。真的有智慧、善根深厚的佛門弟子,“應從自己的內心去體證、而不被文字言教所障礙和束縛”當體悟到“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念不生般若生”時,則實相理體自然現前。
   不磨不成佛、有佛必有魔,魔是佛的善知識、是成道的助緣。純印二字剛問世,魔擾鋪天蓋地襲來,一義實相法問世魔宮當然震動,欲滅於萌芽之中。誹謗此者還有三種人:
   一是無善根、不信佛法,不信有佛菩薩住世。
   二是愚癡、無緣受持如來心法,入佛門只不過是隨幫唱影、無修無證的糊塗人。
   三是相信他人的舌頭、而不信佛的教誡,不誦大乘經典、不持咒、不念佛,是個無休止沉淪六道迷惑顛倒的昏昏噩噩之佛。
   此三種人無不起到斷他人慧命的作用,其罪在無間。
   定慧具足的菩薩以無量的譬喻,設種種的方便、助顯第一實相義,本著依義不依語的準則,不即經教、不離經教,法法皆實相、法法不離心,講小乘不離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講大乘不離實相印,為眾說法離此即為魔說。
   “欣樂說法,化諸菩薩,破魔兵眾,而擊法鼓。”
   菩薩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有此大慈大悲之心,必然說法度眾,以根本智觀眾生機緣,說法為己任,度生為本事。定慧具足的菩薩已證根本智,欣樂說法,實為滿足後得智,故歡喜欣樂。“化諸菩薩”意為上上根者,“破魔兵眾”,魔亦名摩羅,分四類:煩惱魔、五陰魔(色、受、想、行、識)天魔(波旬及其眷屬),此三種魔為奪性命的因緣,能使人喪志、毀慧命。第四是死魔,奪命之實魔、非常可怕,生命是短暫的、有限的,若不將有限的生命用於修持、無把握生安養,大限一到、自己做不了主,悔之晚矣!我蠟頭不高了,還想最後為佛法閃一光亮,力爭一日當三日過,分分秒秒為眾生而活,小心謹慎地處理每一件事,很怕走時無顏面見純印老人。
   破魔的最佳方法就是轉法輪。當今末法假名為佛子,自己不行正道、反而以盲引盲,是名魔兵、魔眾,其行為說之污口、想之令人髮指。修行人切記四依法,弘揚如來心法、對治群邪,即為破魔。“擊法鼓”,就是以智慧振法性而發教言,不失時機的度生弘法、講法、盡形壽不改此心,今生如此、生生世世做佛的法子,入五濁惡世度眾不息,只要眾生得度、赴湯蹈火義不容辭。
   
      又見菩薩,寂然宴默,天龍恭敬,不以為喜。
      又見菩薩,處林放光,濟地獄苦,令入佛道。
      
   慈氏善問,井井有條。為普攝上中下根性者不厭其煩,將彼國菩薩所修所證向大智文殊發問,旨在度眾生耳。第一行是自行。第二行是化他。
   寂,靜也。心清若淨水,無累世牽掛。宴,離喧雜、默絕言相,“善修行、善默然”,以安閒寂靜為快樂。
   “天龍恭敬”,因為菩薩禪定功夫深,心清如朗月,故護法天龍八部鬼神皆來禮拜恭敬。護法是護持有修有證,真修實幹、嚴守戒律,不貪享受、不懼身苦,發心廣大、無私布施之人。雖然有天龍等護法禮拜恭敬,但菩薩的心還是寂然平靜的“不以為喜”。菩薩不喜恭敬,又不怒譭謗、迫害,所受身苦作消業想,對迫害之人視助成道業的善知識,做感恩想。“修行人逆境可修,順境難修。”菩薩在八風中不動不搖(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通達無我,無法故,此為智德。可謂:
      坐穿蒲團不知苦,身心俱寂最安然。
      佛來讚歎不顧視,魔來干擾難撼心。
   天龍恭敬又怎麼能動菩薩淨修之心呢?為什麼不動心呢?因為般若智慧是由定發,心不為物轉,不動念、無妄念,就無是無非,無苦無樂、無善無惡,自性清淨就是真如妙性。其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就是真我、真心,實相無相無不相之如來心法也。我們念佛達無念而念、念而無念,佛號不由自主的從心生、入耳又歸心,猶如鏈條,環環相扣、綿綿密密,“此時境界不可讓心知,心知就非真心而是妄心,更不可讓人知,因起個念頭,有知有見就有煩惱,是無明啟用。”沒有見聞覺知的念佛,能伏散亂心、妄想心,能破外境魔、能抵禦天魔的干擾,所以無念為最妙。但絕不是死定、枯木,它是枝葉繁茂,花果累累的參天大樹,此境界可證、可修而不可言說。此四句“又見菩薩,寂然宴默,天龍恭敬,不以為喜”包涵了菩薩修忍辱法門,既不為美言所動,又不會在逆境中起恐懼、嗔恨心,絕不會退道心,反之激發了修道和度生心。菩薩以自己的境遇告知有緣人、娑婆世界有苦無樂,趕快乘純印心法之船、也就是乘牛車去極樂淨土吧!見佛聞法、重回娑婆度眾生,如純印老人想走就走、想回就回,多麼自在呀!
   修行就如同我們的手伸開、握拳,伸是看開世間無所有、無所得、順自然;握是提得起、修心不可鬆弛,“拳似心”,五指猶如財色名食睡五欲,不可放任自流。修行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心如平原走馬,易放難收。掌與拳雖有分別、但同是一隻手,手伸開就要抓取、有所得,得到歡喜、得不到則嗔恨,喜、恨都是無明煩惱,非淨心。拳,將求得之心收起,一乾二淨的一個心,就是菩提。伸手就是有取、有得、有念,手伸的過長,就伸到地獄去了。視伸的程度分為六道,伸手就有貪念,“有念就有生死、無念就證涅槃”,是二而不二,不二而二,即心即佛,即佛即心。明心見性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有念即生死、無念即涅槃。若能時時事事握拳,與人無爭、於事無求,在名、利、色面前封住口、閉上眼、塞住耳、穩住心,就是一念不生全體現,本有佛性就現前,返本源、生極樂、還是本地風光,天龍八部必然對你肅然起敬。握拳就是純、心;伸開就是印、法,盼有緣同修,在伸掌握拳中悟修行,悟佛的根本法吧!佛就在每個眾生的自心中!
   “又見菩薩,處林放光,濟地獄苦,令入佛道。”
   菩薩修禪定,心清淨則放心光,菩薩放光,遍照十方阿僧祇國,一切煩惱、一切疾病,遇光安樂,佛亦放六度之光,觸者蒙益,純印老人以香氣度人。六度如何修?
   一、能教眾生一切智心,是名布施,法施為最故。
   二、不捨菩提心名持戒。菩提心是覺悟心、智慧心、求道心,它是以四宏誓願為體:“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菩提心是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心;是大慈大悲度眾生心。一句話就是“往生極樂成佛,再回娑婆度眾生的心就是菩提心”,此心的基礎就是持戒。
   三、不見心相生滅名忍。忍分生忍、法忍。
   (一)生忍者,於一切眾生不嗔不惱,憑其加害而不怨天尤人,懺悔自己三世因果,絕無報復之心,將無端蒙受牢獄及刀杖加身、打罵等苦作消業想,並安受苦忍,逼於疾病、水火、風雪災等安心忍受,恬然不動。
   (二)無生法忍,住於無生之法理,知真我本無生滅,遇境緣不動心,就是心安住於實相之理為法忍,修忍辱波羅蜜。
   四、求心不可讓心知名精進。精進是無相菩提,無相而修,精進的念頭也沒有,有念就是不覺,無念清淨,即捨掉兩邊,不要中間,此為精進。
   五、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名禪定。除掉身相為我之念,知妄心無我無常,至心一處,離言說、文字相,離心緣相,即是禪定。
   六、無知無所不知名般若。
   離世俗戲論,淨心不著五欲六塵,任運六根、擯棄六識,開佛知見、入佛知見,即般若智慧。
   六度每一度都通向涅槃道。三種財、法、無畏施從初發心至成佛,有捨無得心就是涅槃,入諸法實相故;持戒是涅槃,不造惡,不起惡念故;忍辱是涅槃,念念滅心,不起心故;精進是涅槃,人、法雙離,無所取故;禪定是涅槃,不貪、不嗔故;般若是涅槃,不著相,空有雙離、雙非故。菩薩發菩提心救度眾生下至地獄,上至天人皆令開真智、入佛道,出苦輪之三界、證涅槃之覺路,做不請之友。菩薩放光可救八難眾生。八難:三惡道眾生,無聞法機緣,但個別者例外,如在昊天公園講法時,有一小兔跑來,鑽桌下淨心聽法,還有一匹小馬,跪在臺階上聽法三個多小時,在附近的草坪上,有一群鴿子一動不動的站在那聽法;北俱瀘洲人雖福報大,但聞不到佛法;色界、無色界之長壽天人;盲聾瘖啞人;世智辯聰之人;生在佛前佛後,此八種眾生難成就。一是福報特大不想修,二是業重無機緣修習佛法。
   
      又見佛子,未嘗睡眠,經行林中,勤求佛道。
   
   此述精進。踩般舟念佛法門,是對治睡魔的最佳方法,若有條件以九十日常行最圓滿,但一般人做不到,三晝夜還可以。護法非常重要,應全神貫注,盡心盡力,免出差錯。一晝夜不會出差錯,高血壓、心臟病、癔病不可嘗試,超六十多歲者慎之。經中“未嘗睡眠,經行林中”,亦表在煩惱林中修清淨心。因心神昏重,不能保持淨心念佛,以經行遣除睡的魔障,若能堅持三晝夜,志不移、氣不餒、不逃避,則值得稱讚。此方法是消業,是使佛號入心入念的最佳方法。我望塵莫及。
   
      又見具戒,威儀無缺,淨如寶珠,以求佛道。
   
   此述菩薩嚴持十戒,除不搞殺、盜、淫、妄、酒五戒之外還有:
   六、不說出家、在家菩薩過罪;
   七、不自贊毀他;
   八、不慳吝;
   九、不嗔乃至非人;
   十、不謗三寶。
   一九六三年梅河口中學教師艾洪林,家裏幾輩人信佛,一天一位老和尚昏倒在馬路上,因當時是災荒年,人們用瓜菜代糧食勉強維持生命,圍觀人除同情、歎息外,沒有一人援手相救,艾老師聞訊後將老和尚背回家調養,老和尚整日靜坐不語,所以不知老和尚叫什麼名字、什麼地方人、是哪座廟的,一周後老和尚病癒。臨行前從懷中摸出一方印,一面刻有“佛法僧印”,另一面刻有“佛法僧印證”五個字,並告訴艾老師妥善保管,待主人露面時交出去……三寶印證什麼,當時無人知曉,艾紅林在文革中險些被打死、捨命保護此印,三十多年後聽說“純印”二字,就把印交給我了。
   “純印”是如來心法、諸佛之母,三十多年前三寶印證,可謂不可思議,謗此就是謗三寶。清淨大戒是命根子,勝過寶珠之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持戒,戒禁身口名威儀,遠離名利是修定,定的根源是意、意即心,心對名利無所貪著,則身口意清淨,就是十善業。不缺戒、重罪無犯則“威儀無缺”,有戒佛法興、無人持戒佛法亡,可見戒是佛法興衰的根本,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必嚴持戒律,以苦為師、不貪享樂,才得眾生的尊重、歡心。
   持淨戒者必斷葷腥,當今有人自稱××轉世、不忌酒肉、欺瞞無知者不敢惹此有神通的人。相傳梁武帝在位時,有一高僧寶誌公,每餐吃兩隻鴿子,一天廚師偷吃一個鴿翅膀,誌公禪師吃後對廚師說:“你吃了一個鴿翅膀,廚師矢口否認,禪師一張口,飛出兩隻白鴿,其中一隻缺一個翅膀,驚得眾人目瞪口呆。自稱有來頭的人、不妨試試他。應知魔、仙神道眾生都喜酒肉。今生吃眾生肉、來世必報還。吃眾生肉失去慈悲心,能往生見佛嗎?嚴持淨戒、淨如寶珠,才是成佛之道。
   
      又見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惡罵捶打,
      皆悉能忍,以求佛道。
   
   此再述菩薩修忍辱法門,又見彼土佛弟子,一心一意的修忍辱法門,對治嗔恚心。忍者,忍受、忍耐外在的刺激,以心平氣和化解惱怒、憤恨。辱是侮辱、謾駡,編造傷風敗俗的事攻擊、污蔑他人的名譽。修忍辱者內心能安,忍外所辱。忍分生忍、法忍。生忍者在順境中對恭敬、供養、利益、稱讚、榮譽而不生歡喜心,不生驕慢心。在逆境中,對衰變,詆毀、譏諷、迫害、誹謗、嗔罵、打害,以及自然界的災害,能忍而不生煩惱。請聽我忍辱歌:“忍辱好,忍辱好,忍辱二字真奇寶。一朝之忿不能忍,鬥勝爭強禍不小。身家由此破,性命多難保。逞權勢結冤仇,後果不得了!讓人一步有何妨?量大福大無煩惱。”
   法忍者,心安住於實相理體,對襲來的邪風不動不搖,堅定正念、正信,不為邪魔所左右,即法忍。
   “增上慢人”,指驕傲之人,目空一切,不能容人,這樣的人未得謂得佛智,少得謂多得,也就是沒開悟說開悟,沒證六通而說已得神通,沒證羅漢果位,而說已證果,打大妄語者。“惡罵捶打”以物亂打曰捶,以杖直刺曰打。出言不遜,惡口傷人,不堪入耳語言曰罵。“皆悉能忍,以求佛道。”一個真修實證之人,若不能面對侮辱、惡罵之毒如飲甘露,不名修道之人,無智慧故。僧以忍為尚。彌勒菩薩不但修惟識觀,亦是修忍辱的楷模,偈云:
      老拙穿納襖,淡飯腹中飽,
      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
      有人罵老拙,老拙自說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吐在我面上,憑它自乾了,
      我也省力氣,你也沒煩惱。
      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
      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修行人必經忍辱之路,方入聖教之門。世尊在因地時,常不輕、忍辱仙人事蹟很多,儒家也說:“小不忍則亂大謀。”“求佛道”三字很有講究,佛道在哪裏?請聽偈:
      欲回靈山參我佛,先從意地伏魔軍。
      果能念念歸無念,不捨塵勞般若心。
   真正的大佛祖是真我、真心、自性。妨礙成佛作主的家賊就是第六識意識,是它搞分別、執著、妄念,使佛性不得現前,要制伏它,就要把心猿意馬牢牢地拴在無影樹下,即“先從意地伏魔軍”,“果能念念歸無念”此即念佛的法則。有念是相,有相皆假無相真。凡是有相皆是虛妄。無念是頑空,諸佛不能度。如何念呢?老實念、一心念,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無念是純、是真空。念是印、法,是妙有,真空與妙有合二而一就是中,中是一乘法、實相法、了義法。妙法蓮華經即講此理。念佛時若能行住坐臥佛號不斷、空空如也就是真功夫,否則邊念佛邊打妄想,想買菜、想家裏瑣事、想兒女、想明日該幹的事……想東、想西、胡思亂想,這是嘴皮子功夫、作用不大,最好將呼吸念佛學會,往生才有把握。有一偈:
      念佛虔誠便是丹。念珠百八轉循環。
      念成舍利超生死,念結菩提了聖凡。
      念意不隨流水動。念心常伴白雲閑。
   這就是念佛的功夫。“塵勞”者,即心勞塵境,為煩惱的別名。“不捨塵勞般若心”,即在士、農、工、商、兵一切工作、生活中都能修行,也都能成道,無論工作、走路、乘車、洗衣、做家務、幹農活都能念佛,不影響念佛,也不妨礙悟道。應以理持之,即萬事隨緣做,佛號不離心。“相動而心淨”,在塵不染塵,處處皆道場。“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有得必有失,失去妄心、亂心,得到的是清淨心、成佛心。在生活中取捨合義,久之般若智慧就現前了。但欲速則不達。牛車雖走得慢些,但很穩不會出車禍,坐牛車者性急不行,求佛道必乘此車,心如跳馬猴子似的坐不了牛車。
   
      又見菩薩,離諸戲笑,及癡眷屬,親近智者。
      一心除亂,攝念山林,億千萬歲,以求佛道。
   
   此述禪定,遠離五蓋。蓋者,蓋覆心性而不生善法。修行人在生活中,老實念佛、隨緣作善,無煩惱、無執著,心清清淨淨、明明朗朗,以佛號伏住妄念能除掉悔蓋。“離癡眷屬”,除嗔恚蓋,因違情理之境、心懷憤怒,以此嗔恚、蓋覆心性;“親近智者”智者可遇不可求,能否成就在遇緣不同,親近善知識、免走彎路,能除疑蓋。“一心除亂”,是除貪欲蓋,貪欲者執五欲、六塵境,貪著享樂,而蓋住、迷失了自己的心性,最難放下的是財、色二欲。“攝念山林”,精進修行,無安樂窩之條件,可除睡眠蓋。此五蓋能蓋覆修行人的清淨心,不能開發本有的般若智慧。正如寶積經云:有四法當急走,捨離百由旬外:一利養;二惡友;三惡眾;四同住戲笑、嗔鬥等。這些都是修行人之大敵。我所熟悉的一位十四歲出家人,在小廟艱苦環境中很認修,大廟修起後供養多了、被錢財所害,供養的錢不用弘法利生、起了貪心,買金戒指、金磚到處藏,還認了乾女兒,走時現大黑手、面呈地獄相,將助念的人嚇跑了……
   老人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個人若能親近善知識,日常生活中,在善知識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循循善誘下,能漸漸除去惡習改邪歸正,反之與惡友、惡眾常聚一處,定力再好亦不免被惡習所染。俗語說:“善一夥,惡一群”,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若能經常與蓮友在一起,除了念佛就是聽法,互相交流修行體會,怎麼會有惡習、惡念產生呢?這即是親近智者。經常聞佛法,可開自己本有的智慧,增長菩提心。“同住中有語言多好談俗世、戲鬧者亦應遠離。”
   “一心除亂”亂性者貪也,貪財、貪色,令人觸事皆迷,障礙道果、道業。然而世間人,大多是身造殺盜淫,為滿足貪欲喪失良心。為口奔馳、為利忘軀,終日絞盡腦汁、不擇手段,不認六親、自贊毀他、損人利己,純印老人曾告誡我大哥:“進祥,你可不要為了錢爹媽都不認!應大秤出,小秤入,慢打酒,緊打油,童叟無欺,婦孺不騙,信譽有了生意才會紅火。”不貪自然不會犯五戒十善,才能使自性光明顯現。亂性者,貪也!
   “攝念山林”一心攝念佛號,可伏住散亂心、妄想心,若能學會呼吸念佛,即達無念而念,本有的大覺圓明佛性自然會現前。攝念者即心住佛號,心即寂,定力深,疾雷烈風不動不驚,智光必發;山林表境寂無喧囂之地,表寧靜之義。寂靜能否?在心不在境地,心淨一切淨,心若不淨,既或去深山老林蹲茅棚,亦不見得心淨。“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大法在世間、小法在深山”,“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君問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此處譬喻菩薩心不被五欲六塵所染,眼觀色而無形,耳聽聲而不驚,鼻嗅香而平淡,舌嘗味而不覺,身觸境無分別,意受法一心念佛不夾雜,一念萬年“心不離佛念”萬年一念,億千萬歲永求佛道,直至成佛。攝念山林此句是除睡眠蓋。魔王最愛在夢境中擾亂修行人之定力,誘惑其犯戒,起貪財色念頭。世人言:“英雄難過美人關、令人貪此一朵花,在修行人眼裏就是一堆豆腐渣,揭去一張皮全是膿血。”去除貪戀全靠定力,愈精進魔擾愈大。
   魔可分四種,(一)煩惱魔.(二)五陰魔(三)天魔(四)死魔。最可怕的是死魔,前三種魔可有對治的方法,唯死魔不由己,修行功夫沒到家壽命沒了、跑三惡道去了,若再想得人身,猶如瞎眼海龜,撞入大海中漂浮的一根木椽小孔,真是太難了!當今講競爭,佛門也講競爭,是自己與自己競爭,是與時間競爭,利用有限的時間爭取使自己念佛功夫成片,心地清淨,臨終時順利感佛來接引,惜福就是與生命競爭。純印老人言:“十分福用三分,留下七分送給人。”老人走後,家人發現她的東西全沒了,只留三件舊衣服,可能喻示讓後人修三福。三福即:“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身口意);受持三歸,具足重戒,不犯威儀;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與修德競爭,切莫虛度時光而不覺醒,時間對一個有智慧、真修實幹的人實在是太寶貴了。但對不信因果,世俗人來說猶如一撮泥土、毫無價值可言,將最珍貴的時光用在麻將、舞廳、電腦偷菜、吃喝玩樂,籌謀如何賺大錢,買豪華轎車和別墅這些身外之物上實在是太可惜了。
   佛說人的生命就在呼吸間,一息不來即成隔世,沒有人能擋住死亡,死神時時報警,天災人禍頻頻發生,世人僥倖心理難除,毫無警覺之心,一旦死神降臨、什麼都帶不走,唯有業隨身。我已是耄耋之年蠟頭不高了,恨不得一天當作三天過,誦經、念佛、寫修行的心得,生命對我來說太寶貴,但時間對八十歲的老人而言又太短暫了,純印老人交給我弘揚如來心法的擔子太重了,壓得喘不過氣起來,只能勉強支撐著,我不敢懈怠、更不敢退道心,把任何艱險的環境都做為修行的好道場,挫折再大,反激發我消業、修行的信願,絕不怨天尤人,全是自己業力感召的,對迫害我的人,待我往生與世尊一樣,第一個去度他、去救他。老牛只能奮蹄前進,沒有退步的餘地,臨終見純印老人才不會汗顏。修行人若不珍惜時間是拿生命開玩笑,生命的時間瞬息即逝,更應好好地愛惜它、利用它、充實它,讓這無常的寶貴生命,散發出有益社會、有益國家、有益眾生、有益人間佛教的光輝,映照出生命真正的價值。行善要及時、念佛要持續不斷,猶如煮飯,飯未熟就熄火、飯夾生了,則不易煮熟了。
   修行是慢功夫,來不得半點虛偽、急躁,既然坐上牛車了,則應順自然而行、不可性急,鞭捶快牛不是辦法,只要用心辦道、不讓時間空過,不在懈怠、睡眠、娛樂中墜落,用智慧追求佛法真義,用毅力安排人生時間,在修持涅槃道上加緊腳步,少睡眠、多念佛,“把心念住在阿彌陀佛上”使佛號入心入念,今生成就則有把握。佛說三心不可得、諸法畢竟空,過去的已經過去留不住,未來的難預測,只有守住現在心--念佛成佛,當下即是。
   下面四行,是講布施的四事施。
   
      或見菩薩,肴膳飲食,百種湯藥,施佛及僧。
      名衣shànɡ服,價值千萬,或無價衣,施佛及僧。
      千萬億種,旃檀寶舍,眾妙臥具,施佛及僧。
      清淨園林,華果茂盛,流泉浴池,施佛及僧。
      如是等施,種種微妙,歡喜無厭,求無上道。
   
   在佛毫光中又見彼國菩薩以四事供養三寶。對肴膳飲食,有人錯解其義,肴,表肉食,供佛明理者不會如此,因食眾生肉失去慈悲心,還與眾生結怨,怎能以肉食供養佛呢?若不明理者尚作別論,菩薩絕不可能以肉食供佛。此處的肴可理解為最佳美食,因百味美食可充其腹補養色身,善於調養色身才能修道;百種湯藥以療疾病,延續壽命;將名衣shànɡ服價值千萬,或無價衣施之,施衣可榮身禦寒暑,起居房舍、坐臥須床褥、被毯,皆出於真心所施,將旃檀香木製造的房舍,(這是一棟非常珍貴的房舍)也供養佛及僧,使佛與僧有棲(音:其)止之處。此外還將栽滿花果樹的清淨園林和流泉浴池也供養給佛,作為僧團的道場,正如祇樹給孤獨園相似。佛是不接受財物的,隨緣使用而已。因所施種種務在精潔,故言微妙。施者出於真心,施而不著施相,無絲毫吝嗇之心、是歡喜而施,故言無厭。菩薩所施,不求人天因果,但求無上菩提,故曰求無上道。以上即是佛制對出家人的供養,以四事:無吃、無穿、無住、生病的,應給予飲食、衣服、床鋪、臥具供養,但不可以分別心,應不分親疏、一律平等供養,出家人有病了、沒有家人照顧,供養者應及時發心調治,四事供養可使出家二眾清心寡欲,安心修持、精勤辦道,沒有後顧之憂。可見佛對其弟子是多麼慈悲呀!對施者亦有發心之處,也種了福田。
   在家二眾修得再好,也沒有福田種子,收供養必須加十分小心,用得不當或貪得無厭、地獄之門就等你入,梅河口十年前有一位受人吹捧,炫耀一時的“沈活佛”,臨終自己將舌根咬斷而亡。因果不虛呀!非信則有、不信則無,信可少造業,不信、無顧忌受報快而重,佛門弟子應明此理。對錢財物不能有絲毫貪心,佛門對此的使用有個不成文的規定,上物下用有罪過,下物上用無罪過。儘量專款專用,最大的功德莫過救人,法施為最。法施可救慧命,財施可救生命,兩者還是有所區別的。

心为净土  2013.7.15 19:25:38    

(317-6)  显示次数:368(320+48)     查看心为净土的所有文章 访问心为净土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7 主题索引
誦法華談體會(七)
   
      或有菩薩,說寂滅法,種種教詔,無數眾生。
      或見菩薩,觀諸法性,無有二相,猶如虛空。
      又見佛子,心無所著,以此妙慧,求無上道。
   
   此述菩薩度眾生,講說般若一乘法門,說寂滅法,聽者可得後得智,觀法性空,為根本智,心無所著、求無上道,為加行智。阿羅漢之智稱一切智,不執相,達人我空;菩薩之智稱道種智,明人法二空,明諸法實相之理;佛智稱一切種智,因眾生無邊、緣境無邊,即心所現之境物亦無邊,佛智猶如大圓鏡,普攝普照,不但照見有形體,無形體的起心動念、亦照見無遺漏,不但觀照現在,亦觀照無量劫前和無量劫之後。一切種智,它是如來萬德之總本,世人稱的隱私權,對佛菩薩而言毫無隱藏。佛智照法界之事理。智亦分有漏智、無漏智。眾生的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為有漏智,此智因分別而覺知,若轉成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則為無漏智。若細分智有多種,如五智(加法界體性智)、八智(欲界四諦之智、謂之四法智;色界、無色界苦集滅道四諦之智謂之四類智,合為八智)。小乘立十智以攝一切之智……若從十二因緣而論,亦可分四十八智、七十七智。
   “或有菩薩,說寂滅法,種種教詔,無數眾生。”
   若從理體而論,如來寂滅法,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不可說的”,開口便錯、舉念皆乖,但菩薩以慈悲之心,以種種方便,對有因緣眾生講不可說而說的般若大法,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故。此即以方便法教化無數眾生。
   “或見菩薩,觀諸法性,無有二相,猶如虛空,又見佛子,心無所著,以此妙慧,求無上道。”
   諸法性空,無所有不可得怎麼能觀呢?此處的觀是順空性而修,觀是能緣智,隨緣不變,法性是所緣境,不變隨緣。隨淨緣一心念佛,入法體、生淨土、見彌陀,隨染緣則迷惑,沉淪六道。
   能緣智則可觀空、假、中,三觀圓修,純、心即空,印、法即假,純印、心法、心印即中,三觀概全。
   所緣境則空諦、假諦、中諦三諦齊照,依此而修,則諸法無二相之性,猶如虛空之廣大而無相,此為不可觀而觀般若也。
   三諦圓融就是實相。經云:“蓋如來所說諸大乘經,皆以實相理印定其說。外道不能雜,天魔不能破。若有實相印,即是佛說,若無實相印,即是魔說。”故諸法實相是大乘佛法印證標準,因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流出,而修行之人觀修悟證,也無不從實相法返歸自性,修掉後天之見、聞、覺、知,才能顯現先天之空寂性體,此即佛法之大要與根本,若言之就是“純印、心印”,它是成佛之母、修行之必途,明此理、依此修,魔宮震動、魔必干擾,不磨不成佛、有佛必有魔,魔是成就佛的助道緣、弱者則氣餒,勇者、智者則更上一層樓。
   諦,真實不虛之義,言真實的道理不虛妄。諦可分俗世道理,有伸縮性、時間性、相對性,稱俗諦,如方針、政策、法律;涅槃寂靜,一絲一毫無變動之理為真諦。“有如實有”,雖看不見、摸不著,但確真實不虛。“無如實無”,相有體空、終有變化,有生、住、異、滅,有無不虛名為諦。能見此諦理者只有聖者,起碼在八地以上菩薩。“觀諸法性,無有二相,猶如虛空”,諸法實相的具體內容,就是圓融三諦,這是每一位修行人欲證菩提必須理悟的根本。一切諸法都離不開即真、即俗、即中,此三不可分開,猶如鼎之三足相似,一即三、三即一,亦如覺正淨三寶相似。此境界唯有圓教聖者入不思議妙境界才能證入,所以又稱“圓妙三諦”。此理深奧,只能概要理解。
   萬法無不從因緣和合而生,沒有永恆不變的實體,當處出生、當處滅盡,當下即是空性叫“真諦”。真即真空,泯亡一切法,一切法雖然不真實,無永恆不變的實體,但它却有如幻如畫的現象。其千變萬化的差別確實存在,六根與六塵接觸,六識就有反應,差別之相宛然,此境界叫“俗諦”。俗即世俗,就是世間人的見、聞、覺、知所建立的一切法,這真諦的“空性”與俗諦的“幻相”,都是法性所生,是不待造作自自然然而有的,兩者之間不即不離,真俗不二叫“中諦”。中是實相,是中正,是它統攝一切法,所以不可偏執一方。偏真即偏空,落頑空不信因果,不信天地鬼神,更不信有六道輪迴。我在六十五歲前就是此種人,看得見、摸得到、有體會、有感覺的信其有,反之不信。若偏俗猶如睜眼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實屬愚癡,世智辯聰。兩者各有偏執,不究竟,不圓滿,只有真俗不二--中,才能解釋宇宙人生真相,所以中是統攝一切法的根本。我們任意舉一個事物,它都具空、假、中道的法性。換句話說真諦的空,離不開俗諦的假和法性的中;同樣俗諦的假也離不開真諦的空與法性的中;法性的中諦,同樣離不開空與假。三者猶如水、波和濕性,是一物的三面,一 峛 峛R`綩垗b@峛@@峛可觀,但可順境而修,以假修真,故可觀也。觀是能緣智,而法性是所緣境,智則三觀圓修(空、假、中),境則三諦齊照(真諦、俗諦、中諦)。就性德之理而謂三諦,就修德之智而謂三觀。若依此而修則諸法無二相之性,猶若虛空之廣大而無相。此不可觀而觀般若也。
   若從佛法的角度來看,“真諦”是關於宇宙人生的本體真理,是絕對真理,是永恆不變的真實體,它不屬於時間和空間。“俗諦”則是關於宇宙人生一切現象的真理,即相對真理,必然有時間、空間的因緣關係,是變幻的、無常的,有生、住、異、滅無常的假相,因此佛教中有關業力、因果、事相等問題,都屬於因緣所生之法,是“俗諦”。“中諦”是本體界“空”與現象界的相有“假”,從圓融統一的角度來看,即非絕對的“空”,也非相對的因緣所生的相有“假”,是不落彼此兩邊的,但又包含彼此兩邊,因此它是超越一切,又融攝一切的圓妙中道。由此可知空的本體與假的緣起,本來不是兩個方面,說空當下就是假,說假當下就是空。兩者則統一在法性的中諦之中。這就是性空不礙緣起,緣起不礙性空,八地菩薩才見此實相。三諦空、假、中實際就是一諦,一諦就是三諦。此理不易理解,若從“純印”二字解讀則可通達:純,空、真我、妙心、常住真心是真諦;印,相、法,是俗諦;純印,真假一如、非真非假、亦真亦假,即中諦,它就是諸法的實相。此即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早在十幾年前就印證純印老人是西方三聖應化世間,當今堪布益西彭措和索達吉彭措,尼拉仁波切等十幾位活佛,更具體印定老人是觀世音菩薩示現在世間的。早在偽滿時她的身世已被暴露,但被她及時消除,方住世一百多年。臨走前幾日才將此二字留在世間,智者、有緣人若能悟明純印二字之理,修行則不會走偏。
   “又見佛子,心無所著,以此妙慧,求無上道。”
   此節經文即言妙慧。心無所著,即心行處滅,心不著相,必離言說,即言語道斷,即不可說而說,不可觀而觀,雖然雙泯,但又不妨而說而觀照。我們欲念念成佛,不見有佛可成,時時說法,不見有法可說,菩薩常常度生,不見有生可度,外不攀緣,內不住相,心空無念,行而隨緣,是名妙慧。若能遵純印老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遠離名利,一心念佛”的教誨修行則成佛無異。
   講一公案:曇倫禪師是唐代高僧,因其寺廟的主持敬仰其德行,故除必要之事召其外,其它活動都所不為,臥倫禪師召而處之,事畢即掩門自修,行住坐臥唯離念心,以終其志。人稱臥倫。他有一偈:
      臥倫有伎倆,能斷百思想。
      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此偈傳到六祖處,六祖認為作者沒有悟道,他和了一首:
      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老子說:“大道無為而無不為。”六祖也強調無念而無不念。心是無礙來去自由的,若有住心著淨,亦是著相,念真如本性,便是念而無念。於境上心不染,此即無住生心,並不是百物不思,將一切概念也斷除了。修行是離不開世間法的。悟得純印二字之理,才真的悟道了。
      念佛聞法仗慧根,斷欲淨修似曉春。
      久積塵勞人不覺,梵音隨風為掃門。
      
      文殊師利。又有菩薩。佛滅度後。供養舍利。
      又見佛子。造諸塔廟。無數恒沙。嚴飾國界。
      寶塔高妙。五千由旬。縱廣正等。二千由旬。
      一一塔廟。各千幢幡。珠交露幔。寶鈴和鳴。
      諸天龍神。人及非人。香花伎樂。常以供養。
      文殊師利。諸佛子等。為供舍利。嚴飾塔廟。
      國界自然。殊特妙好。如天樹王。其花開敷。
   
   此節經文係彌勒於白毫光中,見諸佛國土四眾供養三寶的實相真境。佛將一乘妙法的實相真境,佛知見地,盡顯露一光之中。“妙”乃妙法、妙理之義,表精微深遠、無與等倫,且不可思不可議也,“殊”,非心識思量可體會到的。彌勒欲顯此法深妙,故為眾起問、代眾解疑,以文殊大智必能知其原由,因文殊歷事多佛必曾見其實事,故彌勒向其請問。光中所現六趣眾生之情狀;諸佛利生之事業;菩薩修行之始終乃至求道種種之因緣;供佛舍利之妙行,此久遠之事相皆在光中歷歷明見,是則以往四十年所說未盡之事,今日在一光之中顯露無遺。智者了此光相,則洞見佛心、悟入佛之見矣,此非心識可知、亦非言說可詮,實為妙法之全體,務在妙悟絕言。是故世尊將談妙法,先以一光為前相也。
   彼土佛滅度後,諸菩薩以虔誠、敬仰、懷念之心供養佛之舍利,所造塔廟如恒河沙數之多。“寶塔高妙五千由旬。”一由旬四十里,則有二十萬里之高。“縱廣正等”直曰縱,橫曰廣。正等即四方一樣,“二千由旬”,則有八萬里之寬大。“幢幡”者,表摧邪輔正。露幔珠網,交羅寶鈴節奏和鳴,表塔之莊嚴也。諸天龍神、人及非人,以香花伎樂對佛舍利之塔常以供養。
   “文殊師利,諸佛子等,為供舍利,嚴飾塔廟。國界自然,殊特妙好,如天樹王,其花開敷。”
   此述供養佛舍利塔廟之眾及供養之功果之德。嚴飾塔廟、國界妙好有二義:有佛舍利之寶塔自然莊嚴,國界亦妙好。另外有佛舍利塔廟共伸供養,則使眾生知趨善修道,國土自然安寧妙好。“天樹王”者,經載三十三天有樹名圓生,根深五十由旬(兩千里),高五十由旬,枝葉布五十由旬,花香五十由旬,光照五十由旬,此樹為帝釋鍾愛,故稱天樹王。其花開時,諸天人遊樂其下。佛遺舍利於塔中,菩薩奉之用求佛道,視舍利猶如見佛。塔供舍利,廟供聖像,嚴飾於國界之中,式樣巍峨,雕梁畫宇,巧奪輪奐,幡騰天上,鈴響雲間,珠交星燦,幔鎖煙霞,實乃殊勝之極。故有天龍雨華,人神奏樂護持正法,興隆盛舉,天樹亦花開艷麗,令天宮皎潔,香風徐徐,天人得其怡樂,故曰如天樹王其花開敷,殊榮也。供養舍利,猶如供佛,有舍利之處猶如佛在。
   有一公案:世尊臨涅槃時,有一位梵摩比丘站立在佛前為佛扇扇子,世尊讓他躲開不要站在前面。阿難不解,應該比丘經常侍奉佛,佛從無如此,今者不知何故乃令其躲開?
   佛告阿難,今俱尸城有十二由旬天神降側,嫌此比丘當佛前立。
   阿難問佛那是為什麼呢?
   佛說:此比丘身有大威德光明映蔽,使天神不得親近、禮敬佛陀,故令躲開。
   阿難白佛,不知其何因緣有是身光?
   佛言:毗婆尸佛時,此比丘以歡喜心手執火炬照彼佛塔,故其身光明乃爾,上至二十八天其光不及此比丘身光。故知舍利所住之處不可輕慢,否則罪莫大矣!
   二〇一〇年八月十五日,受灤平念佛堂之請去弘法,前一個月我默默向純印老人祈請,賜舍利為其塔供養,果真得了三顆舍利,其中有一顆綠色亮晶晶的琉璃舍利,當交接時又多出一顆,真不可思議。對舍利應以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供養,應視供養、布施為己任,為報佛、法、僧之恩惠,供養三寶是修福,印經、弘揚佛法是修慧。修福不修慧、大象戴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造塔廟為供舍利、佛像所用。
   有一公案:佛陀在世時有一長相非常怪異之人,一般人身高五尺左右、肩寬二尺,此人則相反,身高二尺多、肩闊五尺,其身形雖然奇特,却有一個洪亮動聽的歌喉,聲音清脆悅耳,佛弟子請佛釋疑。佛說:此人與過去無量劫中曾為佛弟子,見人們造妙高寶塔,心存妒意說:“何必造那麼高呢……,不過我倒願意有個鈴鐺掛在塔頂,我就布施這個吧!”就因為他心存惡意說了一句,何必造那麼高等話語,所以他生生世世身高都不過三尺,但因其尚存布施鈴鐺之一念善心,所以得音聲如洪鐘之善報。這就是純印老人說的:“煩惱只為多開口,無益語言不可說。寧吃過頭飯,不說過頭話。心存不善,必有不善的果報。”凡一言一行均有合理合法與不合理不合法之兩面,切不可人云亦云、聞風就是雨,尤其是佛法,不具慧眼無真智,皆存增益謗、減損謗之嫌,因果在無間,可怕之極呀!
   所謂因果,因者事之動機與開始,即佛門常說的起心動念,身、語、意之造作。果者事於終結之受報。現所受災禍之苦厄皆是果報,此中有共業與別業之分,又分正報(心)與依報(環境)之別。凡夫癡迷、身受方覺,謂畏果也,雖畏果亦於事無補。菩薩有智慧,見始知終、從因起修,所謂畏因也,畏可止造,此即佛門常講的眾生畏果,菩薩慎因之義。
      
      佛放一光,我及眾會,見此國界,種種殊妙。
      諸佛神力,智慧希有!放一淨光,照無量國。
      我等見此,得未曾有,佛子文殊,願決眾疑。
      四眾欣仰,瞻仁及我,世尊何故,放斯光明?
      佛子時答,決疑令喜,何所饒益,演斯光明?
      佛坐道場,所得妙法,為欲說此,為當授記。
      示諸佛土,眾寶嚴淨,及見諸佛,此非小緣。
      文殊當知!四眾龍神,瞻察仁者,為說何等?
      
   經文至此,見彌勒及大眾釋疑心切、已達高峰,可謂步步緊逼文殊作答,而文殊又不肯即刻作答,其意有三:
   一、佛白毫放光,照無量國土,無量國土皆現奇特瑞相,這是佛四十年放光從未有之事,不可倉促輕易作判,須十分慎重;
   二、參加法會大眾,智高者如海,若一請即答,顯自己傲慢不謙,所以拘而拒之;
   三、將護當機大眾,待佛出定,妙法由佛自陳,海眾自可解疑,故不顧生眾渴仰之心,文殊伏難潛而拒之,任彌勒累問而不作答。
   彌勒贅問意亦有三:
   一、佛放光瑞相從未如此之殊勝,故大眾驚疑,若不速釋、疑慮在心,待佛出定說無上妙法時,大眾思想沒有準備,恐不易接受則妨聞正法;
   二、參加此會大眾雖如海水之多,而機在文殊,故法會眾疑必由仁者先解,然後佛說無上妙法時,海眾才便於領受;
   三、海眾皆期待文殊作解,因文殊是七佛之師,見多聞廣,必能彰言釋難,請令時答。
   有此三意彌勒方為大眾累請不贅。
   經文:“佛放一光”能照周遍法界,表一多一如。“我及眾會”,我者彌勒自稱。“眾會”者,與會大眾,表能見之人。“國界”即法會,乃此法會所見之境。只此一光中即見許許多多各種各樣殊特妙好之事,此即“諸佛神力,智慧希有”,方能“放一淨光,照無量國”,“我等見此,得未曾有”,彌勒菩薩與大眾應見彼國之事殊勝妙好,為何曰見此呢?因佛光所照即遠即近如在眼前,使人難分彼此,這樣殊勝的緣,四十年來從未有過,實在是不可思議,身不動、腳不移,能見無量彼國土之事、猶如電視,但電視只能顯一個頻道,不能見無量畫面。不移一時、而見多劫,無過去現在全顯現在眼前,聖凡隱顯、因果同現,無毫忽不見、無些許錯雜……非諸佛神通智慧力安能如是,故曰“希有。”“放一淨光”者,此為彌勒自初說頌,皆申一己之疑。“佛子文殊,願決眾疑,四眾欣仰,瞻仁及我”,佛子指文殊,“仁”亦指文殊,“我”彌勒自謂。此節經文,彌勒專主眾會、而請文殊作答,故曰“願決眾疑。”“四眾欣仰,瞻仁及我。”者,表佛此會現瑞為從未有過之事,所以眾人方疑:何故佛放眉間光明,照見萬八千國土,眾生與佛的事相始終,請文殊做解答。“何所饒益,演斯光明”,謂佛四十年說經很少入定,入定則不雨花,雨花則不動地,動地則不放光,放光則光中未曾見許多事相。今佛放光為何這樣殊妙難解呢?又該說何妙法來饒益眾生呢?種種疑團不便向定中佛問,急待請見多識廣的文殊您來作答呀!即“決疑令喜”。時文殊菩薩由於海會盛眾的期盼,以及彌勒問辭疾切,言辭鏗鏘(音:吭嗆),意亦綢繆(音:謀),使文殊迫於眾請,伏難既窮、謙光亦止,只好作答。
   
   爾時文殊師利語彌勒菩薩摩訶薩及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
   
   “爾時”,當爾之時,文殊見彌勒及大眾殷切所請方作答。“大士”者,專指菩薩言,即大道心之士。指成辦上求佛果,下化眾生的大事業的人,如觀世音菩薩即叫作觀音大士。“善男子”,能起大行、成大業者為男子,不分男女性別,古人稱,有作為的女子“不讓鬚眉”即此意。善男子指有學問、有道德的人,復能具足世出世間一切善法者為善男子。“如我惟忖(音:蠢)”惟者思惟者,忖者忖量也,即思惟忖度也。文殊言諸佛蘊奧,理不易測,我與彼等同樣,易感驚疑,然目睹而心思,意沉而默想,以己以往的經驗忖度聖意,不出仁者兩疑之問。如我忖度,今佛世尊將欲說大法。“欲說大法”欲者將說未說。“大法”妙法也。意謂四十年前佛將此妙法隱而未說,曲順眾生,逐機之談為三乘、五乘方便之教法。“乘”者運載之義,使人各到其果地之教法。三乘(聲聞、緣覺、菩薩乘)包括在五乘中即:
   一、人乘,守五戒之行法而生人間者;
   二、天乘,身不造殺、盜、淫,口不造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無貪、嗔、癡,修此十善行法而生於天道者;
   三、聲聞乘,修苦集滅道四諦行法而證阿羅漢果出三界者;
   四、緣覺乘,修十二因緣之行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而證辟支佛果者;
   五、菩薩乘,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行法,而進於佛果者。
   六度非有相修,它是不思議六度,即非空非有,無內無外,主客不立。菩薩在無生無滅正觀的基礎上,無生亦無住,儘管行而無所行,不必通過思惟與觀念才去行動,自然能以心智相應於眾生的緣起,而以六度去方便度脫,使無量眾生皆達彼岸。這是菩薩在諦觀中,以大願、大智、大力、大方便體現了六度的無量法行。因菩薩修養極高,行德流於自然,所以不必再做對立的思惟觀察才行於六度,同時以智量無邊故,能於一一度中攝無量法、成一切法,其量浩如恒沙。此中深細,唯不斷深入諦觀、達成不思議心妙時,方能全體現前。六度的觀修應從禪定中體悟,然後在事緣中去應用,在節節深入之後,使悟智與妙行成為圓融的一體,此時即不必分是度非度,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修行則自在地妙顯於生活的當下,此觀念是從純印老人生活中悟得。
   五乘也可比喻法身佛之體,即五乘成佛也。
   一、人乘,是為地大,以人居於地故;
   二、天乘,是為水大。天無言說、自在之義,水隨方圓自在而轉,昇於天又入於地,故其義相應;
   三、聲聞乘,是為火大。以聲聞自心發火而毀身滅智故。聲聞依佛菩薩言教而得度、破我執,法執難破,性未化故;
   四、緣覺乘,是為風大。其種子為訶,是因緣之義,緣覺觀十二因緣,其開悟以風緣,觀飛花落葉而悟入,故喻風;
   五、菩薩乘,是為空大。因菩薩以人我空、法我空為觀故。以上可喻法身佛體、相、用也。
   什麼是大法呢?大即包羅之義,開三顯一,會權歸實。係指由佛實智自證之法性中所流出之法,圓融絕待,不但大乘法,三乘方便法亦歸於此一乘之法,故名為大。心大法大、心小法小,大法就是一乘實相之法,成圓教佛者為大法。“雨大法雨”,雨者,滋潤義。佛四十年所說之法,如東山起雲東山雨,西山起雲西山雨,諸多草本隨份受潤,但不名大雨,今日世尊欲以平等一味大法之雨,充潤一切枯槁眾生為大法雨。“吹大法螺”者,引導發行之義。改三乘之號,令歸一實之圓頓,以一音普告大眾。佛語一音聲,有情各個隨類解,皆授記成佛。如中軍帳吹螺,前後左右全聽到,號令一出全受益。眾生聞法隨類得解,受益無窮。“擊大法鼓”為警醒迷蒙眾生,亦為修菩薩道、再更上一層樓,有鼓舞之義。“演大法義”,令眾生開示悟入佛知見,攝三乘歸一實相,即為演大法義。此即文殊師利忖度現前所現之瑞相,預先告大眾佛欲說大法,故為示相籌告。
   
   諸善男子。我與過去諸佛。曾見此瑞。放斯光已。即說大法。是故當知今佛現光。亦復如是。欲令眾生。咸得聞之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現斯瑞。
   
   “諸善男子”係稱具足世出世間善法的人。我文殊見此瑞相非此一次,過去也曾見過,諸佛說經入定後便放此光,放光後即說大法。今見如昔、昔見如今,所以我斷定世尊欲說從來未說的大法。“欲令眾生咸得聞之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是諸佛本懷。“難信之法”,不但一切世間人難信,天人亦疑之,不但凡夫難信,二乘人也疑之。聲聞、緣覺以聞佛教得證有餘涅槃,自謂已證無生,故不信更有無上菩提之道。不但二乘阿羅漢、辟支佛難信,菩薩亦不解而生疑,故以一切世間統之。佛四十年說法是為使三乘性,五性人(人、天、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均能接受、相信。今欲說三乘是一乘,五性是一性、此理深奧,驟然提出世人極難信之,平常世尊常說唯佛一人獨得正覺,今日皆令一切眾生以如來滅度度之,故人之難信也。為說此法“故現斯瑞。”
   此中文殊不肯直說妙法,委婉其辭,待佛聖解,有開近顯遠之義。
   此處順便解釋同修一疑問:“印光大師言:閱經不應究經義。老師亦多次講:誦經不解義。然佛經是由印度文譯成華文的,不但深究經義,並且要逐字推敲,對此應作何解?”
   學佛人對經典都非常喜愛眷戀,其方法分為閱、讀、誦、研等方法。閱是不出聲默默地看(觀)。讀即對經卷朗念。誦為掩卷背誦、背述。研是研究義理。閱讀誦三種方法學佛人大都運用,有些經典還被認為早晚課必不可少的,它是一種修定力的最佳方法。研究經的義理,又能參照古德的論述去思考、取證,屬於求慧。一般講法者或研究佛學者均用此方法,它屬於作學問的手段非修行。而我們在閱、讀、誦經時,若邊讀誦邊思惟則心不淨,不但定不能成,三種方法都不能成就,因清淨心生智慧,離見聞覺知為真修、會修,它是生根本智的基礎,無知才無所不知,有知有見就是凡夫,凡心則煩惱叢生,即在六道中輪迴、受苦。印祖所言非不許研經,而是讓我們一心達定,從文字般若中入自性般若,經無義才有無量的義,不盡的解,“直念去、讀經不解義,達定必開慧。”
   講一公案:一天夜裏,岩頭和雪峰、欽山三位禪師在一起論道,雪峰禪師手指一盆水,欽山禪師隨口說道:“水清月自現!”
   雪峰反駁道:“水清月不現!”
   岩頭起身一腳將盆踢翻,默默地回到禪房。
   三人的觀點孰是孰非呢?“水清月自現”是拂塵看淨思想的一種肯定說法,“水清月不現”是離世覓菩提的思想,也是對水清月自現的否定,岩頭踢翻盆,既不見水、也不見月,離開了清與不清、現與不現的執著,超越肯定和否定,離開生滅法的相對觀點。只有一切寂靜,妄念不生,才是真正的自性,一實相大法、妙法。這與六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一個意思。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
      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諸善男子,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日月燈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
   
   本節經文含三種希有:
   一、時間久遠希有,即過去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是也。一小劫可為八萬四千歲,每過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再每百年增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為一小劫。二十個小劫為一個中劫,四個中劫為一個大劫,阿僧祇劫是個無量數,所以稱不可思議;
   二、佛名號希有,即佛名號為日月燈明如來,與佛通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十號相應。日表佛果上之智德。日能照世間之光,能生長成熟一切作物,佛智慧生一切光明,成熟眾生真智慧,故日表佛智德。月表佛果上之斷德,月出時則斷晝夜之熱而獲清涼,佛能斷眾生煩惱、暴躁之熱,獲涅槃之清涼。燈表佛果上之恩德,燈可除夜幕之暗,佛可以破眾生愚癡無明之暗,且佛法之燈延續不熄,燈燈相傳無盡也。日、月、燈三字,皆具光明之義,亦三德圓滿之稱。三德者:法身德為佛本體,常住不滅;般若德智慧圓滿;解脫德遠離一切繋縛而得大自在,純印老人走時現十大圓滿即是。具此三德者,每一德皆具常樂我淨之四德。
   “日月燈明如來,”日表慧,月表定,燈明化他即仁,能仁能定慧,能自他兩利也。諸佛名號亦隨緣而 峛 峛R`綩垗b@峛@@峛扌袝r以自己本具的智慧光明斷除煩惱,智慧圓滿,此為智德。佛具足能仁寂默,自利利他的智德與悲德方為人天之師。佛的別號其義無不殊勝之極;
   三、法勝妙希有。即演說正法,其義深遠,其語巧妙,具足眾相。此節經文雖然文字不多,三種希有具足。
   佛的十種通號為“如來”此從體性而言,即不動本覺之理名如,觀察照了始覺之智名來。謂凡夫起智斷惑,惑盡智亡、妙契如理,始覺本覺不二名如來。如來義有三即法身、報身、應身。經云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名如來,諸法如義。要言之人人本具的妙明真心是也。
   “應供”佛萬行圓成,福慧具足,應受人天供養,亦受九法界等覺菩薩以下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供養,饒益有情。
   “正遍知”遍知法界號,即無上正等正覺。別外道之邪知、小乘之偏覺,圓覺圓知一切恒沙眾之因果。樹之葉數,雨之滴數……,世出世間萬事萬物,無所不知,無所不曉。
   “明行足”明是慧,行是福,即福慧雙隆之義亦可解釋為明足、行足二種。明足者,即三明具足:
   一、宿命明(能知過去宿世受生之事,名宿命通。復知宿世,從一生至百千萬生,如是姓、如是名、如是受苦受樂等事,皆悉能知,是名宿命明);
   二、天眼明(見死此生彼,名天眼。復見我及眾生死時生時,及身口意所作善惡之行,或生善道、惡道,皆悉能見,是名天眼明);
   三、漏盡明(九界眾生,因五住煩惱,墮落二種生死,故名為漏,惟如來斷五住惑盡而得神通,能了然一切夙世生死果報之因緣,成就一切有漏之法,名漏盡通,復知漏盡已後,更不受於生死,而證一切無漏之果。是名漏盡明。
   行足者,即遮行與行行具足,謂一切惡念惡行無不遮止,一切善行無不奉行。善小為之,惡小不為,即福慧兩足尊,果感萬德。
   “善逝”,能善往於無上菩提,無始劫煩惱一絲不存。即行道圓滿,窮盡妙覺,妙出世間,能趨佛果,後倒駕慈航,滿度生大願。
   “世間解”謂佛於有情世間眾生一切心欲、果報,一切事理無不通曉,器世間之體相形狀,成住壞空,生住異滅無不通達明瞭。
   “無上士、調禦丈夫”,即分段、變易生死永亡,果德圓成。超出世出世間一切大力稱無上士,即無上覺也。能調理控禦法界一切眾生令未生善者生善,未斷惡者斷惡,已生善者永施,未成熟者成熟,已成熟者趣無上菩提,使其自凡至聖、悟佛知見,識本體證涅槃。
   “天人師”,所有天上人間、魔王外道、釋梵天龍,悉皆歸命,依教奉行、俱作弟子,而為何獨言天人師呢?因為一切眾生接受佛法最易修行者,莫過人天二眾,此二眾果報之身最易成辦,故稱佛為人天之師。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發願接引,亦以此二眾為主。
   “佛”佛陀,覺者之義,即覺悟人生真相,明瞭宇宙千變萬化之規律,具有一切種智,為自覺復能覺一切眾生,覺行圓滿之人。稱佛是從事相而說,稱如來是從性體而言的。佛是人成就的,勿當神來供奉。
   “世尊”謂具足以上九號而稱世尊。又佛具眾德,受天人、凡聖、世出世間咸皆尊重、欽仰故號世尊,亦為十方三世世界中最獨尊者。
   “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
   正法者即一實相法,就是純淨純善之心,亦稱妙明真心、常住真心、真我、如來性、涅槃……,若於前句聯繋而論,謂日月燈明佛出現於世,為諸眾生宣演正法,標明一代時教皆傳正法,令眾生到於智地。
   “初善、中善、後善”,三善從古至今解釋不同,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單解善可理解為至善之善,乃一乘實相之至理。若以“其義深遠”作解,初善,佛為法身大士說自修自證之道,經曠劫而修,歷三祇而證,人天二乘人不知,佛成道後初轉法輪,於三七日講華嚴大法猶如日出首照高山,只有十住以上的菩薩能明其意,故曰深遠。“其語巧妙”者,係喻中善,隨眾生根性隱實施權說三乘教法,阿含、方等、般若等,隨眾生意而說曰巧,以權顯實曰妙,如日昇中天普攝一切山河大地、溝壑(音:賀)、峽(音:霞)穀。“純一無雜”者,喻後善。說法華涅槃教法,純談實相之理,如日輪當午,會三乘歸一乘之道,曰純一,無二亦無三,唯此一佛乘即無雜。具修六度萬行、一塵不染,性相雙融、色空不二,純印一如就是“具足清白梵行之相。”
   此節經文係文殊巧談妙法,令法會二乘人思惟四十年欣樂小法,執守偏空證有餘涅槃為終極,若不明實相之理,不發大菩提心則辜負世尊普令眾生成一切種智之意。智分三種:
   一切智,二乘人具有,明相有體空之理。
   道種智,不但明相不可得,法亦不可得,菩薩知之。
   一切種智,明瞭宇宙人生真相,大徹大悟,佛陀全知全能也。
   三善另一種解為:“初善”謂聞法能生信解;“中善”不但信解又能依法實修實證;“後善”實修後並能遠離貪嗔癡慢疑諸垢煩惱而證無餘涅槃者。此三善總括佛法教化之善。三者就是正信、正行、正果,故曰正法。法義深奧、無上、無盡,故曰深遠。佛說法隨順眾生之機,令眾生獲益,故曰巧妙。說法能令眾生轉惡為善、轉染為淨,趨於無上菩提,不落人天乘、聲聞緣覺乘,直趨菩薩乘(即圓頓一乘妙教),故曰純一無雜。佛說種種方便法,皆令眾生悟入佛知見,顯清淨潔白之本心、趨於佛智,故佛法具足清白梵行之相。
   法華文句記對此節經文也有解釋頗為圓滿:“演說正法”即是頓教。初中後三善係佛說一乘之法,此即頓教時節善。“其義深遠”乃頓教了義之理,二乘人不明此理故言深遠,是名義善。“其語巧妙”由頓教所出。
   一、極好音,一切諸天賢聖,雖各有好音、好之未極,唯佛音聲、聞者無厭,皆入善道;
   二、柔軟音,佛德慈善,所出音聲巧順物情,聽者化剛強之性,生喜悅之心;
   三、和適音,佛居中道之理,所出音聲調和適中,聽者自會於理;
   四、尊慧音,佛德尊高,所出音聲、聞者尊重,慧解開明;
   五、不女音,佛所出言聲威武莊嚴,能令一切聞者敬畏,天魔外道聞後無不歸服;
   六、不誤音,佛智圓明,所出音聲、詮論無失,能令聞者皆得正見,離九十六種邪非;
   七、深遠音,佛所出音聲,自近而遠、徹至十方,近聞音聲非大、遠聞音聲非小,聞者皆悟甚深之理;
   八、不竭音,如來極果,願行無盡,其音聲滔滔不盡,音聲不竭,能令聞者尋其音聲語義,得無盡常住之果。
   此為語善。“純一無雜”,獨為菩薩,不共二乘,即是頓教獨一善。“具足清白梵行之相”“具足”者,具明三界內外圓滿之法,即頓教圓滿善。“清白”,無斷常二邊瑕穢。二邊即增益邊,因緣所生法本無自性,眾生頑固執法可得、有常住之性。損減邊,因緣所生法原無自性,若分別定無,即是損減實有成就之性,所以對法不可謂無,亦不可謂有。此即“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此即是頓教調柔善。“梵行之相”者,行即行善,梵行即無緣大慈,無緣者,心不攀緣一切眾生,而於一切眾生自然現益,即頓教無緣慈善。此節經文雖全是圓頓教法,但漸教亦含在其中,此即中道不二法門也。佛佛道同,無不應機示教,此經亦如,總收歸一。初中後三善亦可理解:小乘以戒定慧為三善,大乘以初中後三心為三善。前心(初心)如來不可思議,中心如來、種種莊嚴,後心如來不可破壞,此即三善之義也。還可理解前心者係十信位,即十住位前。中心者謂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諸菩薩,因尚有無明未破、未圓滿,還有修、有學、有證故。後心者即妙覺,惑盡見真,名為不壞。此即以三時立三善。
   
   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
   
   以下為文殊菩薩為法會大眾繼續講解日月燈明如來度眾生之狀況。
   此節經文非常詳盡說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法。但佛是隨機宜而說,無請求不自說,機緣不具足不說,雖然說三乘,但佛意原為一乘、無二亦無三,因說無上妙法機緣未至故。若有人求聲聞乘,佛說苦集滅道法以應之,令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斷惑而度生死,入道而證涅槃。聲聞者,聞佛音教曰聲聞。四諦者,真實不虛曰諦。“苦集”是世間因果,集是身口意造作之因,根源是貪嗔癡;苦是果報。世間本無真樂,有三苦:“苦苦、壞苦、行苦。”苦苦,事事不隨意而生苦惱者;壞苦,樂事去而生苦惱者;行苦,一切法遷流無常而生苦惱者。欲界三苦具足,色界無苦苦,無色界只有行苦。無量壽經:“以諸法藥救療三苦”,法華經:“以三苦故,於生死中受諸熱惱。”是為此也。佛概論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五蘊熾盛、求不得苦。”所以世間有苦無樂,樂是苦的間隙、暫歇,暫時覺得適意了。“滅道”是出世因果。道是法、修心之法,一乘教法是因;滅是果,即不生不滅——涅槃。二乘人修四諦法出三界,證有餘涅槃非佛本意,不究竟不圓滿故,佛斥其甘做自了漢,不發大心度眾生。此為方便度二乘人。
   “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辟支佛亦名獨覺或緣覺。出於無佛之世,無師自悟而成道名獨覺;聞說十二因緣而修證者,名緣覺,辟支佛含二義。有求辟支佛者為說因緣法以應之。應對求而言,佛菩薩只要眾生有求,他必有應。但必須如理如法的求,即離三毒(貪嗔癡)而求。十二因緣:
   一、無明,過去世煩惱之惑,覆於本性,無所明瞭;
   二、行,身口意的造作;
   三、識,以業及妄念而投胎,識是神識(世人所說的靈魂)、他先入胎,人死身體涼後、約十二至十六小時神識方離身,此時為中陰身,亦稱中有身。一般人經七七四十九日方轉世,但大善大惡之人無中陰身;
   四、名色,胎中成形色和心體;
   五、六入,胎中形成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有入塵世之意(降生);
   六、觸,出胎後六根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有接觸感知;
   七、受,對六塵境有感受(六、七歲至十一、二歲);
   八、愛,貪於五欲(色聲香味觸),此五方面能令人起貪欲心。佛言:“若眾生所有苦生彼,一切皆以欲為本,欲生諸煩惱,欲為諸苦本。”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財欲、色欲、名欲、食欲、睡眠欲)至死不捨,輪為後世受無量苦;
   九、取,貪愛即想得到,納為己有。追逐五欲塵境名取。
   十、有,因貪五欲而造業,因果不虛,則有後有身,必換形體。純印老人講:猶如換衣服,一件不如一件,一件比一件髒,一件比一件破。即此意;
   十一、生,視業而受六趣眾之身為生,大都生三惡道,生三善道者極少,貪欲自私自利故。投生轉世其因有四種:
   (一)隨業力而生,重業先報,善業重生三善道,惡業重(私心)生三惡道;
   (二)隨念頭而生,整日玩寵物者戒之;
   (三)隨習性而生,貪心生鬼道、嗔心生地獄道、愚癡生畜生道;
   (四)隨願力而生,佛法大、大不過業力,業力大、大不過願力。發願度眾生就是成佛的願。
   十二、老死,身由熟壞,有生就有死。
   輾轉感果報為因,互相由籍為緣,故名十二因緣,以此而修名為緣覺。
   “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菩薩即大根性者,志在自度度他,故佛應其機為說六波羅蜜,令德圓滿佛果。波羅蜜譯到彼岸,謂到無生死之彼岸。眾生有分段生死,如旋水輪永無止息。二乘人雖出三界免輪迴,但有變易生死,因在修持中有增減之差別,此遷移謂變易,四土中方便有餘土為變易身之所居,它是隨悲心願力而改變身命者為變易。八地以上菩薩悲心願力則有增無減。變易者,因移果易,故名變易。謂修一分之因,即感一分之果,此從變易生死一種中開出後之三種:
   一、不思議身(菩薩以無漏定力及以願力,身所示現,妙用難測,故名不思議身);
   二、意成身(聲聞、緣覺、菩薩以無漏定力,於十方世界隨其意願成身,故名意成身);
   三、變化身(聲聞、緣覺、菩薩以無漏定力,於十方世界變現其身,故名變化身)。
   “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即得無上正等正覺。總括聲聞、辟支佛、菩薩此三乘聖人聞佛說法皆能成佛果。可見佛說三乘教法雖別,本意無非令彼得無上菩提,成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佛知見、是佛慧,能知一切眾生因種、行類、數量……能知能解。
   此節經文係文殊巧談,令法會二乘人自思惟四十年前欣樂小法,執守偏空之謬,有負世尊令一切眾生成一切種智之意。
   
   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如是二萬佛,皆同一字,號日月燈明,又同一姓。姓頗羅墮。彌勒當知,初佛後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燈明,十號具足,所可說法初中後善。
   
   此節經文係文殊善巧說佛佛道同,說法亦於釋迦先說“華嚴”頓教妙法,後說阿含等應眾生機而說漸教法,最後以頓教“法華”三乘歸一乘,入實相義。此顯先後二萬佛同名同姓,同說三善(初中後)妙法。
   “頗羅墮”,譯捷疾,亦云利根、滿語三義,為婆羅門十八巨姓之一。“捷疾”,很快能成佛。“利根”有大智慧;“滿語”,所說之法皆圓滿無礙。這二萬位日月燈明佛皆演說初善、中善、後善法。暗喻釋迦佛亦不例外,必然欲說勝妙大法。
   
   其最後佛未出家時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無量意。四名寶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響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是諸王子聞父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悉捨王位亦隨出家,發大乘意,常修梵行,皆為法師。已於千萬佛所植諸善本。
   
   此節經文往下恭敬、尊重、讚歎沒有了。以文殊陳述他所經歷的事情作答,答中含六種成就,此節八王子出家修行為眾成就。
   法華經是天台教主修之課,他們有觀心釋事之例,今用以解釋八王子出家最恰當不過。“佛未出家時有八王子”,八王子其義為:聖者悟時稱如來藏,凡夫迷時稱八識心,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此八識與心、意、識三名義相通,又稱八意。聖人轉八識成四智:第八識阿賴耶識轉大圓鏡智、又名一切種智,係如來萬德總本。第七末那識轉平等性智,達無我平等之理、息我見,起無緣大慈大悲之智。第六意識轉妙觀察智,觀諸法性空、而施說法,斷疑之智用。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轉成所作智,為利益一切眾生及二乘人成就種種變化之事,它是度眾生不可少之智。佛菩薩度眾生變化身形及神通,皆賴此四智作用。
   “佛”,表心王。眾生本具,天天抱佛眠、愚而不知,到處奔波寺廟找佛求佛,就是不知求自心佛,佛法滅此為根。原因在哪裏?佛子不傳、不講佛法,“先人不善、不識道德,殊無怪也。”不講法尚有心可諒,但不該往相上引誘,使迷者更迷,罪不可恕。八子名字後面都有一個“意”字,意是心之用,眾生前五識所見、感覺,由第六意識去分別、執著,再回饋給前五識。心是體,八識是相用,雖然有分別,但體是一個心。“一名有意”者即阿賴耶識。它是諸識之本,能生善惡之道,能使眾生受生死苦,又能使眾生得涅槃樂,它是儲存善惡種子的大倉庫。阿賴耶識世人稱神識、靈魂。是生發三惡道、三善道的種子。“二名善意”,即末那識。它是我執我見分別善惡染淨之依故。善可超諸有,善亦能入六塵,它也起於如來藏心,故名為善(心性純淨純善)。“三名無量意”,即第六意識。以能遍緣一切法,但又無形無相,無量無壞、無雜,前五識入意識其數不可知也,故名無量意。“四名寶意”,即身識。它是八識主體,覺觸感覺在身、有為之苦,無為之樂敏感在身,此即有身皆苦、無身無累贅,得解脫之樂。但還應以假修真,不可有意損壞身體,有意損壞是為不孝,故為寶。“五名增意”,即舌識。可了味資身,若生般若可辯才無礙,宣世出世之法增益由它,度眾生亦由它。“六名除疑意”,即鼻識。可分別諸味,疑者懷疑,識別諸味而辨別之。“七名響意”,即耳識。識別音聲,對無形無相而發聲,全賴耳識去鑒別。“八名法意”,即眼識也。眼可見諸法相,有形色之物由它鑒別,法者相也。八識含藏有漏無漏、善惡邪正種子。“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即八識心王,各統領諸相應心所及所緣境之義。八識心王者,謂眼等八識各有心王與心所,識之本體(意)為心王,觸受等所起的作意、感覺其作用為心所有法。八識亦被地、水、火、風、色身所縛、所拘。統領四天下者,謂統領“心所緣境”(緣,人事環境,境,物質環境)之分際也。“聞父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心王離妄證真,厭三界有漏之榮,欣求一乘無為之道。“亦隨出家”者,即八識轉染成淨,轉凡成聖,成如來藏心之妙用,將八識轉成四智。“發大乘意,常修梵行”即發度眾生、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即四弘誓願,皆從自性而發。梵行即一乘妙法,修學無疲厭、辦道無懈怠,垂範於世曰法師。法師指通曉佛法,又能引導眾生信受奉行佛法的人。對經、律、論通達無礙者可稱三藏法師。“八子”古德有解八正道。疑者問:昔佛八子,今佛只有羅睺羅一子何故?此乃數異道同。昔佛八子出家,今佛一子亦出家。對出家者非形象而論,心出家身出家,能出三界者為真出家。心在家身出家,對此等有相無心、不捨世法者,不謂出家人。心出家身在家者,末法時修行人占多數,猶以女眾較多,可謂在家出家人。身心都在家者,此為世法之人,待機有可度,有不可度者。佛門講重實質不重形式。
   
   是時日月燈明佛,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已,即於大眾中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此節經文是文殊回憶昔無量劫,日月燈明佛說法華經時出現六種瑞相,以證釋迦佛所現六種瑞相與古佛無異。六瑞者:
   一、說法瑞,佛先說無量義經,為法華作序;
   二、入定瑞,佛說無量義經畢,次入無量義處三昧;
   三、雨華瑞,佛入定時天降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等四種天花;
   四、地動瑞,雨華之後,大地有六種震動。說法解釋不一,有說六種震動為:“動、起、湧、震、吼、覺。”還有經載佛以神通力感動三千大千世界,現六種震動:“東湧西沒。西湧東沒。南湧北沒。北湧南沒。邊湧中沒。中湧邊沒。地皆柔軟,令眾生和悅。”六種動的另一義為令眾生知一切皆空,無常故。此動有感知,但不會傷害眾生;
   五、心喜瑞,法會大眾見之瑞相內心生大喜悅,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六、放光瑞,佛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
   此六瑞為十方三世佛說法華經前必示現之教化方法。佛兩眉中間有一白色之毫,右旋宛轉,表中道一乘法。初生時長五尺,樹下悟道時長一丈四尺五寸,成道時長一丈五尺,表裏清澈白淨光明。說法華前此毫放光實屬罕見。
   “說是經已,即於大眾中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此句為依三昧威儀成就。跏趺坐世人稱雙盤,即雙腳分別放在大腿上。還有單盤,一腳放在大腿上。雙盤較穩,易入定攝心。純印老人即雙盤。佛皆雙盤。“三昧”即息慮凝心,心定於一處而不動,即定之義。
   天降四種華而散佛上,普佛世界六種震動。此為器世間威儀成就。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華,譯為小白團花、大白團花,又名悅意花、適意花。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譯為小赤團花、大赤團花,又名柔軟花、天妙花。因其華柔軟,令見者化剛強之性。無量壽經曰:“天雨妙華而散其上”即指此花。
   
   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及諸小王轉輪聖王等。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爾時如來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靡不周遍。如今所見是諸佛土。
   
   不但有出家在家四眾,還有天龍等八部眾,以及諸小王、轉輪聖王等,其中八部眾為:天眾、龍眾(畜類、水中之王)、夜叉(飛行空中之鬼神)、乾闥婆(又名香陰。嗅香為食,帝釋天之樂神,奏世樂者)、阿修羅(有天福無天德,男容貌醜陋、女艷麗,性暴烈)、迦樓羅(金翅鳥,以龍為食)、緊那羅(譯人非人,歌神、奏法樂者,因頭上有角故曰人非人)、摩 峛 峛R`綩垗b@峛@@峛J侵T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以上為世間眾生威儀成就。此古佛六種瑞相與今佛現瑞相同。
   
   彌勒當知,爾時會中有二十億菩薩樂於聽法,是諸菩薩見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欲知此光所為因緣。
   
   此節經文文殊告知彌勒,古佛說法華時有二十億眾欲聽妙法,而今法會亦集無量億眾。講法必有大眾,大眾見此六瑞相不解、必生疑問,眾生之疑必有人代問,有疑問必有解疑之人代佛作答,所答古佛之事、必與今佛相同,此為古佛今佛不二也。世尊自言未說法即此意也。
   
   時有菩薩,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是時日月燈明佛從三昧起,因妙光菩薩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聖人無無明,因德以彰,權實即離,神通莫測曰妙,朗照群昏,以般若智開覺群生為光。妙光有八百弟子此為伏筆,為後文出彌勒乃八百弟子之一作引言。當時燈明佛因妙光而說法華。燈明佛表本覺之理,妙光菩薩表始覺之智,理非智不能契入,智非理不得實體,故燈明佛為妙光菩薩而說經。又此妙光人人本具、亙古常恒,燈燈相續、光光圓融。
   經典至此文殊方說出經名“妙法蓮華”,前隱而不說,總是云:欲說大法、難信之法,彼佛出定方說此經,足證開權顯實之法,佛說法為何還要分權實呢?因眾生根性不同,來路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社會染污不同,說法則須有對應的種種方式,如佛說一百,倘人不解,則說兩個五十,或說六十加四十。一百為實,兩個五十與六十加四十為權,說權實際是說實,乃法法皆實。法是心現識變的,心真實、法當然也不虛了,此是八地菩薩的境界。自古佛說法之弘規,以此可知今佛之事矣!
   
   六十小劫不起於座,時會聽者亦坐一處。六十小劫身心不動,聽佛所說,謂如食頃。是時眾中無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六十小劫如食頃,一頓飯耳,今經講五十小劫如半日,古佛今佛相同,皆即長而短,非實事乎?表重法心殷切故。經文亦非虛,佛神通、威德難測,一坐經劫忘其時日耳。唐,“枕中記”敘述盧生在旅店中遇一道士,給他一個枕頭讓他枕上,盧生一枕上枕頭即進入夢鄉:娶了美麗溫柔的妻子、生兒育女,自己中了進士,昇了官、發了財,以後他的五個孩子也高官厚祿,嫁娶高門、兒孫滿堂,盧生享盡了一生的榮華富貴,待八十歲時,生病久治不愈終於死亡。斷氣時盧生一驚而醒,轉身坐起、左右一看,一切如故,道士仍坐在旁邊,而此時店主人蒸的黃粱米飯(即小米飯)尚未熟呢。此即是有名的黃粱一夢之典故。可見時間亦非真實,亦有山中本七日,世上已千年之公案,況大覺佛陀能延一日為一劫,促一切時為一時,所以不可以凡夫心妄測六十小劫如食頃,及今經五十小劫如半日為荒唐之言。小劫指人壽自十歲起每百年增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再每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此一增一減為一小劫,二十個小劫為一中劫,四個中劫為一大劫。“六十小劫身心不動,聽佛所說,謂如食頃”,表眾生聞法之志,加以佛威,一坐經時,忘其久耳,謂大眾樂欲聽法之誠也,無有一人而生懈倦。世間人苦則以短為長,樂則以長為短,麻將桌前的人總覺得時間太短,而我們厭娑婆欣喜極樂之人,盼佛早接引、嫌時日太久遠了,何時才能與佛感應道交來接引呢?從佛法看時間、空間都不是真實的,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十萬億佛土即一念心的距離,一念心是萬劫,萬劫也就是一念心,欲界第一層天稱四天王天,它一晝夜是人間五十年,第二層天忉利天一晝夜為人間一百年,往上都成倍增長,所以時間也是虛幻不實的。
   
   日月燈明佛,於六十小劫說是經已,即於梵、魔、沙門、婆羅門,及天、人、阿修羅眾中,而宣此言:如來於今日中夜,當入無餘涅槃。
   
   日月燈明佛用了六十小劫說法華經,大眾皆默然端坐,承受聖意。可見法華經非世間流傳之一部經,只是有的流失,有的存在龍宮與華嚴同。燈明佛講完此經即於“梵”(譯寂靜、清淨、淨潔之義,色界天主稱大梵天王)、“魔”(欲界第六天主,稱波旬)、“沙門”(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息心止惡之人的統稱,現今專指出家二眾)、“婆羅門”(淨行之義此處指在家修行男女二眾)及天、人、阿修羅等眾中宣稱:如來於今日中夜,入無餘涅槃。涅者不生,槃者不滅。佛乃法性身,無來無去、本無生滅,但應化身是應眾生機緣現同體大悲而說法,迨(音:待)機緣已盡,此應化身則示寂滅,也稱圓寂、滅度,永離色身之生滅故。純印老人去世後抬到太平房,突然坐起睜大眼睛下望,提示衣服沒繋好,即表無生無滅之義,再來人是隨眾生心而示現生死,凡夫、眾生也無生死,生死是換形體,隨業變身。“無餘”,分段、變易兩種生死永盡為無餘,即沒有生滅的餘地之義。統論涅槃有三種:
   (一)性淨涅槃,凡聖平等,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此為法身德。法身德,為佛本體,以常住不滅之法性為身。
   (二)圓淨涅槃,智極故名圓,惑盡故名淨,無障即解脫,(障,煩惱異名,它能障礙聖道)出障圓明。此為般若德。般若德,以圓滿智慧對諸法相如實了知。
   (三)方便淨涅槃,為眾生故,示生示滅,非生示生、非滅示滅。於六道中不染纖塵,即方便淨涅槃。此為解脫德。解脫德,遠離一切煩惱障礙的繋縛,而得大自在。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此三者各有常樂我淨之四德稱大涅槃之秘密藏。
   若概言之,自性本自清淨,即是性淨。從體起用,示生示滅、而實非生非滅,即方便淨(方便涅槃)。一切眾生原本性淨,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但因二障所蔽不知耳。
   
   時有菩薩名曰德藏,日月燈明佛即授其記,告諸比丘:是德藏菩薩次當作佛,號曰淨身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
   
   “德藏”者,恒沙功德無不具足。藏,含藏義。日月燈明佛入滅前為德藏菩薩授成佛記。聖人說曰授,果與心相符曰記。“淨身”者,以相好嚴身,其體明淨故。“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多陀阿伽度,譯如來,即法身之義。阿羅訶,譯應供。三藐三佛陀,譯正遍知,無上正等正覺。此處有一疑須解釋,何故燈明佛為妙光菩薩說法華經,而授德藏菩薩成佛記呢?妙光是承法華的當機者,必有特殊遠記的使命,正遍知的法身大士與凡夫不同,不會因任何事情鬧情緒,況且一燈分二焰,一傳妙光,弘法利生、化化無盡,斯道不泯故;一傳德藏,為人天依止,燈燈有續故。因菩薩是明心見性之人,何謂明心見性呢?明心本淨,見性本空,此心非是色身之內肉團之心,亦非方寸之中生滅妄心,乃是周遍法界、洞徹十方,超出對待、絕諸戲論,不滅不生、非有非無,虛靈不昧、圓妙應物,隨緣而不變的常住真心。眾生迷而迷此心,行人悟而悟此心,達摩西來直指此心,大藏教唯顯此心,佛說四十九年法,五時設教亦說此心。有心用到無心處,無心猶隔一重關,百尺竿頭更進步,十方世界現法身,若人識得心中法,山河大地一口吞!
   
   佛授記已,便於中夜入無餘涅槃,佛滅度後,妙光菩薩持妙法蓮華經,滿八十小劫為人演說。
   
   燈明佛找到德藏為接班人後,即於中夜入滅,妙光菩薩持法華經,行法師度眾生之事,所以燈明佛一燈分作二燈,一燈授德藏為法王,一燈付妙光為法師,此法王、法師之位,是如來道統之傳,出世本懷亦為此也。法王者,道無不傳、德無不備,功無不圓、行無不滿,位無不極。法師者,學習、傳授法王之道,修證法王之德,行法王之行,傳法王之法,遵法王戒,入法王定,得法王慧。經無量劫功行圓滿,然後紹法王之位,法師乃法王之基本,持經演說,自利利他。妙光持經化眾,表轉法輪不斷也。“持”有數義,聞法瞭解,解而能行,行而自證,復行化他,均為持。述上事即為今佛說此妙法之前因。
   
   日月燈明佛八子皆師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堅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王子,供養無量百千萬億佛已,皆成佛道。其最後成佛者名曰燃燈,八百弟子中有一人號曰求名,貪著利養,雖復讀誦眾經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號求名。是人亦以種諸善根因緣故,得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讃歎。
   
   妙光菩薩繼承佛位演說法華經,歷時八十小劫,他亦成為八王子的導師,度燈明佛八子皆成佛,顯燈明佛鑒機無差也。因八王子無量劫來供養百千萬億佛,修佛因而成佛,八王子法意最後成佛,名燃燈。燈明佛八子不以父為師而以妙光菩薩為師,這即是古人易子而教、而傳,傳至今日亦然,釋迦佛之子羅睺羅、以舍利弗為師,表尊師重道也。古人云:“父以生之,師以成之。”關於燃燈佛名號的由來經載,其出生時身體放光如燈,故名之。燃燈佛是釋迦牟尼佛的師父,他是釋迦佛在因行中第二阿僧祇劫授記之本師。妙光菩薩座下的八百弟子中有一人因貪著名聞利養,故得名為求名,因其被名利心所縛,故不能專心讀誦經典,對佛的教誨隨聽隨忘,使其智慧光長久不得顯現。雖如此,然其福報很大,因無量劫曾供養了無數的諸佛,植種了無量的善根福德因緣,所以得無量百千萬億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此節經文闡明了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了生脫死成佛的法門,但必須一門深入、精進不怠,懈怠者雖有成佛之日,但遲劫數。
   此處有一疑問須說明。彌勒是釋迦的後補佛,應為大,文殊非補處佛為小,按理說大不應問,小不應答。為解此疑故先交待:彌勒昔日是妙光八百弟子中之一人,而妙光即是今日的文殊菩薩,弟子問老師理所當然。燈明佛八子相繼成佛,最後成佛者燃燈,燃燈是釋迦授記師,八子之師又是妙光,由此而論妙光菩薩乃釋迦佛之祖師,釋迦成佛了,而師祖反成弟子了,可見佛法中師父、弟子無定論,顯生非生,滅非滅之意。又:釋迦佛受妙法於燃燈佛,燃燈佛又受妙光菩薩之教,妙光菩薩又受囑於燈明佛傳此法華,可見此法華非世尊為始,而是佛佛相傳、法法相通,相續無窮,古今一道流傳久矣!今佛欲說此妙法,當決眾疑。
   
   彌勒當知,爾時妙光菩薩豈異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薩,汝身是也。今見此瑞與本無異,是故惟忖,今日如來當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此節經文揭開了文殊與彌勒的前生。文殊告彌勒昔妙光就是我,而求名菩薩就是彌勒你,因你貪名聞利養,所以延誤了成佛。文殊又說,昔日燈明佛說法華經所現六瑞之相與釋迦佛今日所現相同,故知世尊欲說大法,即“妙法蓮華經”。此經題目佛未出定,法未出口,文殊預先說之,可見三世一切佛入滅前全說“妙法蓮華經。”
   末法時期若能以純印老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遠離名利,一心念佛。”去修、去悟、去證無不成就者。真修行必感純印老人度世之香,受龍天護法護持、恭敬,反之為求供養之豐厚,則非修道人。只要有誠心,欲當生成就沒條件供養,以心供養,以內財布施供養、是最好的供養,此即多亦少、少亦多之理。盡力而誠敬者寡亦多,反之多亦少。
   講一個公案,釋迦佛在一次法會上說:“某地有個富商共討了四個老婆:第一個老婆伶俐可愛,形影不離,整日陪伴在丈夫身邊;第二個老婆是搶來的,是個大美人;第三個老婆,沉溺於生活瑣事,讓富商過著安定的生活;第四個老婆工作勤奮,東奔西忙,丈夫幾乎忘記了她的存在。一天商人要出遠門,為免除長途旅行的寂寞想帶一個老婆陪伴自己,侍奉自己的起居,他決定在四個老婆中選一個與自己同行。商人找來四個老婆,講了自己的想法,徵求四人的意見,看誰同意跟自己去?
   第一個老婆說:“你自己去吧!我整日陪你、早就厭煩了!”
   第二個老婆說:“我是被你搶來的,本來就不心甘情願做你的老婆,我才不跟你去呢!”
   第三個老婆說:“儘管我是你老婆,可我受不了風霜之苦,我最多送你到城郊!”
   第四個老婆說:“我既然是你老婆,俗話說嫁鷄隨鷄、嫁狗隨狗,無論你走到哪裏我寸步不離,永遠跟著你,永不變心。”於是商人帶著第四個老婆旅行了,雖然受盡了風霜之苦,可她寸步不離,始終陪伴著丈夫。
   釋迦佛最後說:“各位,這個商人是誰呢?就是你們自己呀!你們悟一悟吧!”此故事暗喻人事環境,物質環境。第一個老婆是指肉身,日常形影不離,死後還是要與自我分開的;第二個老婆是指財產,平日動心機,不擇手段撈財、賺錢,有幾個人看透它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呢?第三個老婆是指自己的妻子(或者是丈夫),活時相依為命,一方死了,另一方則分道揚鑣;第四個老婆是指自性、無人認識它,忘記它的存在,但它永遠陪伴著你,入地獄、昇天堂、成佛作祖,它永遠不棄不離。從中應悟修行之理,只有悟入佛知佛見,才能真的對世法看得開、放得下,永不退道心。
      千幡萬幢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
      月靜沉吟彌陀願,茅蓬何愁月不歸。
   
   爾時文殊師利於大眾中,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我念過去世,無量無數劫。有佛人中尊,號日月燈明,世尊演說法,度無量眾生,無數億菩薩,令入佛智慧。
   
   此頌稱揚四種希有:“時希有、佛名希有、法希有、度眾生利益希有。”
   
   佛未出家時,所生八王子,見大聖出家,亦隨修梵行。時佛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於諸大眾中,而為廣分別。佛說此經已,即於法座上,跏趺坐三昧,名無量義處。天雨曼陀華,天鼓自然鳴,諸天龍鬼神,供養人中尊。一切諸佛土,即時大震動。
   
   此段偈頌體現出眾成就、時至成就、威儀成就具足。
   天鼓自鳴表無問自說。
   
      佛放眉間光,現諸希有事,此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
   
   此頌佛果成就,放光照境希有之事。
   
      示一切眾生,生死業報處。有見諸佛土,以眾寶莊嚴,
      琉璃玻瓈色,斯由佛光照。及見諸天人,龍神夜叉眾,
      乾闥緊那羅,各供養其佛。又見諸如來,自然成佛道,
      身色如金山,端嚴甚微妙,如淨琉璃中,內現真金像。
      世尊在大眾,敷演深法義,一一諸佛土,聲聞眾無數。
   
   此頌說因成就中之所見。頭兩句頌生死流轉。以下頌三寶出現:“如來,佛寶;法義,法寶;聲聞,僧寶。”
   
      因佛光所照,悉見彼大眾。或有諸比丘,在於山林中,
      精進持淨戒,猶如護明珠。又見諸菩薩,行施忍辱等,
      其數如恒沙,斯由佛光照。又見諸菩薩,深入諸禪定,
      身心寂不動,以求無上道。又見諸菩薩,知法寂滅相,
      各於其國土,說法求佛道。
   
   所頌說因成就中,所見之菩薩行六波羅蜜也。法寂滅相,非證根本智不能知之,故法寂滅相即為般若,說法求佛道,即後得智也。
   
      爾時四部眾,見日月燈佛,現大神通力,其心皆歡喜,
      各各自相問,是事何因緣?天人所奉尊,適從三昧起。
      贊妙光菩薩,汝為世間眼。一切所歸信,能奉持法藏。
      如我所說法,唯汝能證知。世尊既讚歎,令妙光歡喜,
      說是法華經,滿六十小劫,不起於此座,所說上妙法,
      是妙光法師,悉皆能受持。
   
   正在天人奉敬禮拜之時、日月燈佛從三昧而起,並讚歎妙光菩薩:“汝為世間眼。”世間眼為佛之尊稱,佛以此讚歎妙光菩薩,是因為妙光菩薩對佛所說不但理解,而且能奉行受持,說明妙光菩薩有大智慧,故能為世間眼。
   佛地有五眼六通,五眼:肉眼,即肉身眾生所有之眼;天眼,即色界天人之眼,人中修禪定得之,不論遠近、內外、晝夜,皆可見;慧眼,即二乘人的眼,能照見真空無相之理的智慧;法眼,即菩薩的眼。菩薩為度眾生,照見一切法門之智慧;佛眼具足前四種眼之用,無事不知、無事不見,無事不聞、聞見互用,無所思惟、一切皆見。煩惱能障慧眼,使之不能出三界證阿羅漢果;塵沙無明障法眼,使之不能證菩薩果;無明障佛眼,使之不能證圓教之佛。
   若以三諦而論,慧眼為空諦——一切智,法眼為假諦——道種智,佛眼為中諦——一切種智。“純印”二字即含此三諦之理,純是空諦;印是法、是相,為假諦;“純印”合起來即非空非假、亦空亦假即中諦,明此二字者不但因緣非淺,與佛亦有特殊因緣,依此而修而證無有不成佛者。妙光菩薩智慧第一,故能為世間眼。
   世尊的讚歎,印證了妙光菩薩的所修所證,令妙光菩薩而生歡喜心,聞燈明佛說法華經歷時六十小劫,妙光菩薩不但不起於法華座席,而且沒有一絲倦意,對佛所說無上甚深的妙法,不但理解而且能奉行受持。受持可分境界受、自性受二種:聞此一乘妙法領會、通解為境界受;因信解而證於自心為自性受。佛法就是修掉妄心、染心、貪心、我執心、知見心之法,無明而明即得一切種智。能接受必能依教奉行,恒持不怠。
   
      佛說是法華,令眾歡喜已,尋即於是日,告於天人眾。
      諸法實相義,已為汝等說,我今於中夜,當入於涅槃。
      汝一心精進,當離於放逸,諸佛甚難值,億劫時一遇。
      世尊諸子等,聞佛入涅槃,各各懷悲惱,佛滅一何速?
   
   此頌講佛應化已畢,示寂涅槃。入滅亦有警策眾生之義,若佛永不入滅,世人則懈怠有依賴,另有可望不可及之慮,眾生有生老病死,佛若無有豈不與眾生有別,怎麼能度眾生呢?度生方法不離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佛告知諸弟子:我將於子夜入滅,今後汝等應當自勉,遠離懈怠、放逸,須知佛法難聞,諸佛難遇,聖眾難求,百千萬劫難遭遇,“佛陀本無種,眾生當自強。”佛入滅可使眾生以自力奮進。“各各懷悲惱”,非世情之煩惱,眾生以佛為世間之光明,佛一入涅槃,世間無以佛身住世,猶如晝無日、夜無燈,眾生則無依無靠,失去導師故懷悲惱,此為眾生而悲惱,非親情之戀也。
   
      聖主法之王,安慰無量眾,我若滅度時,汝等勿憂怖!
      是德藏菩薩,於無漏實相,心已得通達,其次當作佛,
      號曰為淨身,亦度無量眾。
   
   此頌燈明佛安撫眾生,我雖將入滅,但佛離不開眾生,有德藏菩薩成佛,後繼有佛。西方極樂世界後補佛是觀音,娑婆世界後補佛是彌勒,今妖言氾濫妄稱彌勒降世,搬出元朝白蓮教的故技,欺騙愚弄無知而心地善良之人,其名目也不時改頭換面。現在之某某道、某某教、某某法、某某功皆是彼等魔子魔孫所為!其騙術不外一個“錢” :以扶乩、傳話、點竅、封仙,符水治病等,明眼人一眼皆可洞穿:
   其一、其所講佛的經典沒有如是我聞等六種成就;
   其二、遍怖恐嚇之語;
   其三、不講諸法實相,却以靈驗、神通欺騙眾生。
   純印老人告誡末法眾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遠離名利(定),一心念佛(慧)”為修行者指明了修行的方向。
   釋迦佛滅度時付囑亦與燈明佛同,遺教經云:汝等比丘,我滅度後,當珍重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汝等比丘,勿懷憂惱,若我住世一劫會亦當滅,會而不離,終不可得,自利利人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無所益。昔佛亦然,安慰無量眾皆於今佛相同。
   
      佛此夜滅度,如薪盡火滅。分布諸舍利,而起無量塔。
      比丘比丘尼,其數如恒沙,倍復加精進,以求無上道。
   
   “薪盡火滅”者,小乘以果報身為薪,智慧為火。大乘以機為薪,逗應眾生為火。眾生機盡,應化身亦滅。故云薪盡火滅。若眾生機薪無盡,如來應火不滅。“比丘比丘尼,其數如恒沙”,經文中雖只提到比丘、比丘尼,實際亦是代表大眾,遵佛勿放逸之命“倍復加精進”,各自努力,以求佛果。佛入滅後有舍利存世間,見舍利猶如見佛,以此激勵眾生修道。舍利的形成是戒定慧熏修而成,有時是眾生誠敬心靈感而得。舍利可分生身舍利,又分全身舍利。全身舍利如此經中多寶佛,亦如北京香河肉身。還有碎身舍利,如釋迦佛及純印老人之舍利。另外還有法身舍利,大小乘經典是佛應機施教而稱法身舍利。
   
      是妙光法師,奉持佛法藏,八十小劫中,廣宣法華經。
      是諸八王子,妙光所開化,堅固無上道,當見無數佛。
      供養諸佛已,隨順行大道,相繼得成佛,轉次而授記。
   
   此即妙光法師依佛教誡誠轉法輪,八王子在其師父妙光法師的引導下以堅實如來傳法之因得見無數諸佛、供養諸佛之果,並隨順諸佛行無上大道、依法而修證,授記成佛果。
   
      最後天中天,號曰燃燈佛,諸仙之導師,度脫無量眾。
      是妙光法師,時有一弟子,心常懷懈怠,貪著於名利,
      求名利無厭,多遊族姓家,棄捨所習誦,廢忘不通利,
      以是因緣故,號之為求名。亦行眾善業,得見無數佛,
      供養於諸佛,隨順行大道,具六波羅蜜,今見釋師子,
      其後當作佛,號名曰彌勒,廣度諸眾生,其數無有量。
   
   此頌文殊菩薩憶念在妙光菩薩弘法華經時,八王子成佛度眾生之事。此處的“仙”非神仙道之仙,而是捨離憒鬧,寂靜修行之沙門。並闡明彌勒在因地求名聞利養,延誤了實修實證。但揚其曾供養無量億佛之因深厚,及以後無量劫勇猛精進的修持,剷除了貪嗔癡等煩惱習氣而成為後補佛也。成佛即是非凡非聖、亦凡亦聖,但凡人不識。所謂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真不識。佛菩薩時時在世間度眾,怎奈世人業重而不識也。
   
      彼佛滅度後,懈怠者汝是。妙光法師者,今則我身是。
      我見燈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說法華經。
      今相如本瑞,是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
   
   此頌又一次闡明,因地妙光菩薩即今時的文殊,懈怠求名者即今彌勒是。文殊菩薩又說我見今佛放光現瑞與燈明佛說法華經相同,以我以往的經驗來看,世尊必定也要說法華經。佛放光現瑞,亦顯發諸法實相難顯之義,今佛昔佛、佛佛道同,是諸佛皆以善巧方便說法度眾。
   
      諸人今當知,合掌一心待,佛當雨法雨,充足求道者。
      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當為除斷,令盡無有餘。
   
   此頌是文殊回答彌勒疑問最後的歸結。大眾聞說佛欲講大法恭敬合掌,一心等待,待佛出定後,由佛來講實相法要,眾生猶如久旱之苗、渴思雨飲,佛降甘露普潤一切眾生之心,眾生在法雨的滋潤中,視不同根性、隨份受潤,各得生長。佛能觀機逗教,分別演說,故能三根普被,利鈍兼收,使菩薩、聲聞、人天三乘度疑悔、破迷津,拔疑根、滅除見網,令疑惑全解無餘。純印老人言:“道是人走出來的,善心是捨出來的,功德是修出來的,光說不做什麼事也幹不成!”求證不生不死,是修行人的歸宿。為什麼入佛門作善事後,反倒障礙重重呢?應明瞭我們無始劫夙世惡業遲早受報,念佛作善修行時,則往昔業因果報就會提早現前,此魔考是對真修者的磨練,所謂“不磨不成佛”。若能覺今是而昨非,對此魔考作消業想、因果想、成就自己想以及是修忍辱的難得機緣,則遇橫逆交加而處之泰然,更加嚴持戒律,多念佛、多行善必能酬還宿業,往生安養一定有把握。
   講一公案,道吾禪師是唐代的高僧,其弟子中較有名的要數漸源仲興禪師了。一次仲興禪師端一杯茶給道吾禪師,道吾禪師指著茶杯問:“是邪?是正?”
   仲興並不說話,只是兩眼盯著道吾禪師。
   道吾禪師說:“邪則總邪,正則總正。”
   仲興搖了搖頭說:“我覺得不是這樣。”
   道吾禪師說:“那麼你的看法呢?”
   仲興一下子奪過道吾禪師手中的茶杯,伸到道吾禪師的面前,大聲的問:“是邪?是正?”
   道吾禪師不禁笑道:“你真不愧是我的侍者。”仲興便向道吾禪師禮拜。
   佛門有云“邪人說正法,正法亦邪;正人說邪法,邪法亦正。”話雖然有些偏頗,但它符合心正法正,心邪法邪之理。一個心腸惡毒,陰險狡詐,貪財如蠅見血似的人,能弘揚佛的正法嗎?天方夜譚罷了,可見一個人思想觀念的出發點是很重要的。天天高唱阿彌陀佛的人,若其心是邪惡的,那麼佛法只能成為他達到邪惡目的的工具,反之,有正知、正見、正語、正行的人却能給人以真理的啟迪。佛門修行、弘法如此,日常生活中難道不也是這樣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以類聚、物以群分,古人之見很有道理,不具慧眼的人是難分正邪的。
   仲興禪師則是從另一方面理解禪師的意思,因為不論邪法、正法都是有執。佛教認為“萬法歸一”一的本質就是空,但空而不空,不執空、不執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才契佛理,所以仲興不回答,端起茶杯反問老師、師徒相契,道吾禪師方笑而讚歎,給予印證。
   文殊答彌勒所問,引證燈明佛放光現瑞講法華與今佛放光現瑞相同,預言佛亦必然講法華後將入滅,此即佛佛道同。“佛、魔,邪、正之法”皆是雙胞胎,缺一另一方亦不能單獨存在,能否成就與邪魔無關,主要在於自己是否接受善法、善緣及明佛根本法。
      無形亦有形,無下亦無上,
      本能生萬法,萬法亦晃蕩。
      聽之亦無聲,尋之亦無相,
      宇宙它為體,無相生萬相。

心为净土  2013.7.15 19:27:31    

(317-7)  显示次数:415(368+47)     查看心为净土的所有文章 访问心为净土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7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9 主题索引
誦法華談體會(八)
      方便品第二
      
   方者,方法、軌則之義;便者,善巧、便利之謂。此品往下共十九品為正宗分,方便品是正宗分的首品。欲明佛法之方便,必須先明真實相;欲明佛之方便智,必先明佛之真實智。佛真實智即實法、實智。實法者即妙真如性,所觀有為無為等法八地以上菩薩方能觀實相;實智者即觀一切有為無為,有漏無漏等法,皆明瞭究竟,此即根本智、般若也。它是眾生本具之智,此智就是開佛知見,其實佛知見眾生本有,但被無始無明遮而不自知,猶如懷中有寶的乞丐,故如來出世特揭示之。此經即佛開權顯實,使不信自能作佛,本具佛性的二乘人棄小向大,證一實相。此方便品乃佛為二乘人及自疑不及佛而無信心者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如來本意也。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
   
   “爾時”者,即彌勒向文殊請問文殊答竟之時。“三昧”,息慮凝心,心定於一處而不動。“安詳”從容自得、從容不迫自在之義。大會眾中有天龍八部及聲聞、菩薩等無量大眾,而佛為何首告舍利弗呢?因此經聲聞是當機者,而舍利弗功德智慧在聲聞眾中居上首,稱大智舍利弗。他八歲即走上論師的寶座,言詞清晰,義理周詳,語驚四座,折服了所有的人,受到人們的讚歎。他還在母親腹內時就能把辯才無礙的舅父駁倒,皆因他有大智慧。此經聲聞是當機者,開三乘之權、顯一乘之實,是為接引二乘上根之眾,因二乘人出三界證有餘涅槃即停頓不前了,故佛特告舍利弗,倘若告諸菩薩,則聲聞眾將疑此妙法是為菩薩而說與己無關,那怎麼能讓二乘眾生起信呢?諸佛智慧甚深者,有五義:
   (一)實體甚深,佛所證實相理體不空不有,非如非異、不可思議,它是佛的根本智。
   (二)義甚深,智之義相就是佛本具的如理智、如量智。佛所證一切種智,性義微妙不可思議,非九法界眾生所能及,四十一位大士亦不知,等覺菩薩尚不甚詳知。
   (三)內證甚深,佛是自證菩提,餘智難及,所證所得一切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不可思議也。
   (四)依止甚深,此智慧以法界法性為依止,即依實智、根本智為依止。佛所證真如法體、遍一切處,無染無淨、不變不遷,於一切法不即不離,不可思議也。
   (五)無上甚深,無上是終極,無有過於此者,佛智慧莫測高深,深奧難解,非是二乘人所能明瞭。
   由此五義,故曰甚深。
   “智慧門”就是教門、行門。指佛教化眾生之方便,使入佛知見,明諸法實相。佛教古時有三方面度眾,即翻譯經典、講解經典、組織修持。近五、六百年佛教變質了,很少寺廟按佛制去做,而是在相上引導眾生,與鬼神、仙道眾生打起了交道,佛子良莠不齊、邪師說法到處可見,正因如此將智慧門堵死了。“其智慧門難解難入”,門以能通能入為義,因佛智甚深才難解難入。“難”可分為:難見、難覺、難知、難解、難入。難見者,等覺菩薩若見佛境界,尚知少分,唯佛與佛才究竟見地圓滿。難覺者,等覺菩薩尚非究竟覺。難知者,佛境界唯佛與佛乃能了知,餘不得故。難解者,以非思量分別可解故。難入者,以佛之境界,非語言文字可入佛知見故。此五難亦顯甚深之義。此節經文有言近指遠之義,佛四十年前所說諸法(阿含、方等,般若)為今法華經之方便權門,近言之入定放光等事,為此會方便權門,二乘見此而不知,故言難解難入。佛第一時講華嚴頓照大菩薩,二乘及諸小菩薩如聾若啞,不明其義故言不知;講方等、般若時二乘人無心吸取故云不知;今佛大機啟發、放光動地,攝見彼佛國土與今佛無異,二乘人雖見聞尚疑惑不解,故云不知;利根菩薩節節能知,而二乘鈍根者是亦不知,此節經文是為激發二乘之言。佛為度化根機較淺的聲聞緣覺,打消其不求進取之心,在第七品中引“化城”之喻,遂為五百弟子授記。
   二乘人雖然費盡心力修種種苦行,證了阿羅漢果,但以得少為足,誤以為證了初、二、三、四果就是究竟而不再求進取了、甘心作自了漢,不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自利而不利他。因此,佛陀在入滅前開權顯實,說明前四十年所講不是徹底究竟之法,二乘所證的聖果雖然出三界了生死,但為有餘涅槃,不是最究竟圓滿的,還應行菩薩道,修六度萬行大乘了義之法,證無餘涅槃。這叫破權顯實,使二乘回小向大,故稱“方便品。”
   
   所以者何,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隨宜所說,意趣難解。
   
   為什麼聲聞、辟支佛不知佛智呢?因佛智甚深,諸佛往昔在因中,生生劫劫未曾離佛,均以佛為師,常隨佛學,親近非一佛二佛,而是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故實智甚深。倘親近佛而不修行,不依教去行、道法再妙也無益處,必須勇猛精進,只有內行純厚、躬行實踐,才會顯發無量自性智慧。“勇猛”即權智,因佛實智本具,非由勇猛、果感而得,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但由勇猛精進而入難入之門,有難行能行之義。“精進”者,志氣堅貞身心俱勤,毫不退屈,長劫無厭。“名稱普聞”,即佛十種尊號具足,圓彰法界,聲名遠著,恩澤無疆。“成就甚深未曾有法”,稱性體究竟圓滿果德曰成就。甚深者,覺悟盡心源,圓滿到彼岸之義。佛四十年從未說此妙法故稱未曾有。對此一乘了義之法,今佛稱機而說故言隨宜,諸佛智慧深奧無比,非聲聞緣覺等眾所知,故言意趣難解。此節經文亦釋二乘人之疑。佛說三界(欲、色、無色界)皆由貪、嗔、癡所自召受的果報,故應修三十七道品等行,道者能通之義,是到涅槃道路之資糧,品者,品類。有三十七種,如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四正勤:它是對四念處所修之行品,即:
   (一)已生惡令斷除;
   (二)未生惡令不生;
   (三)未生善令速生;
   (四)已生善令增長。
   修行人一心精進行此法,能斷懈怠,速證道果。
   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四念處修實智慧;四正勤修正精進;修此四法則使定慧均等,所願皆得。
   (一)欲如意足,希慕所修之法,如願滿足;
   (二)念如意足,念者,專注彼境、一心正住,故名念,若於所修之法,專注一心、無有間雜,如願滿足;
   (三)精進如意足,精進者,無雜曰精,無間曰進。凡所修習一切諸法,若能精進,如願滿足;
   (四)思惟如意足,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願滿足。
   五根:根,能生之義。眼根生眼識,耳根生耳識,鼻根生鼻識,舌根生舌識,身根生身識。
   五力,力即力用,謂能破惡成善也:
   (一)信力,破邪信;
   (二)精進力,破身懈怠,成辦出世之事;
   (三)念力,念根增長、破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
   (四)定力,定根增長、破亂想,發諸禪定;
   (五)慧力,破三界諸惑。力者,力量、根力,不為煩惱擾亂心神,天魔外道不能阻礙故。
   七菩提分(七覺支):
   (一)擇法覺支,以智慧分辨法之真偽;
   (二)精進覺支,以勇猛心離邪行,行真法;
   (三)喜覺支,心得善法即生歡喜;
   (四)輕安覺支,斷除身心粗重,使身心輕利安適;
   (五)念覺支,常明定慧而不忘,使之均等;
   (六)定覺支,心處一境而不亂;
   (七)行捨覺支,捨諸妄謬一切之法,而證真智。
   八正道(八聖道):
   (一)正見,以無漏慧為體而生正確見解,它是八正道主體;
   (二)正思惟,以四諦之理思惟而使真智增長;
   (三)正語,善護口業、不作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淨土法門即“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 。
   (四)正業,身不造殺、盜、淫邪業,使身清淨耳;
   (五)正命,清淨身、口、意三業,順於正法而活命;
   (六)正精進,不雜名精、無間名進,為證涅槃而努力修道;
   (七)正念,以真智慧憶念正法,而無邪念;
   (八)正定,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修無漏清淨禪定,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即為正定。
   修此八法可離邪非,證涅槃道。此八法“正見”是主體,餘是支分,見解若錯、一切全錯,因方向錯了愈精進則愈偏離正道,必入魔邪之道。以上即是三十七道品的內容,亦是二乘人的行門。二乘人所疑者,認為自己四十年均依佛教導如法修習了,況且已證四果阿羅漢了脫生死證涅槃了,認為自己修行已圓滿了,如今世尊為什麼說我等不能了知佛智呢?實際二乘人不知其自證涅槃是有餘涅槃,了脫生死僅僅只是出三界,其無明煩惱、尚未除盡,從一真法界而言,二乘人尚屬有學位,而至妙覺方是無學位。
   “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喻教法之門甚深。“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喻行門甚深。“勇猛精進”則非自己了生脫死,而發心者都是發大心的諸大菩薩。“名稱普聞”,增己功德,增人功德。“成就甚深未曾有法”,自證者不可思議。“隨宜所說意趣難解”,佛講法化度眾生雖然契理契機,但因眾生根性未熟,障深智淺者聽了此法仍不能理解。因佛所說的法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根性深者見深、淺者見淺,所謂佛語一音聲、隨類各得解,人、鬼、仙、神、阿羅漢、辟支佛、菩薩都能隨其根機而獲法益,但若想深解佛意趣却有相當大的距離。因佛境太微妙深奧,字、句、偈無量義、包羅萬有,大菩薩亦難解佛意,若想徹知徹見更不可能了。以上是明佛智慧門甚深,難解難入,所以聲聞、緣覺、辟支佛所不能知。
   講一公案:某寺有師兄弟二人,一天師兄指著廟門口一塊石頭問:“三界惟心,萬法惟識。你說說看,這塊石頭是在心內,還是在心外?”
   師弟回答說:“既然三界惟心,石頭當然是心生的,應該在心內。”
   師兄說:“你出家修道,幹嘛要把一塊大石頭放在心裏呢?”
   師弟一聽迷惑不解,不知如何回答。他每天誦法華經,並將自己的體證、見解寫成偈子送給師兄看,師兄均搖頭否定,說他未見性,是世間相上的文章。
   一天師弟歎氣說:“我詞窮意盡了!”
   師兄聽後說:“若以佛法來論,只要離見、離相、不刻意去想,一切都是現成的!”
   師弟聞言大悟。
   因為佛法是超越一切知見的,此即純印老人言:“入不思惟境界講法為心法。”知見就是心中緣慮而生的妄見,自性是不立一法、不捨一法的,所以不能以思惟、知見安立任何名相,更不能向佛像求取,“凡是有相皆是虛妄”,不修自心而求外相,這是當今世人的通病,尤其歸依佛門後更甚,應明瞭自歸依佛法僧的真實含義。
   老子曾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經云:有見即為垢,此則未為見,遠離於諸見,如是乃見佛;“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可見如來本體、本自有之,“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一實相印就在你面前。奈眾生聽騙不聽勸,奈何!奈何!
   
      真柏最宜堆厚雪,危花終怯下輕霜,
      滔滔一點無依處,舉足方知盡道場。
                                    ——永明延壽
   
   舍利弗,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
   
   佛說法時,每稱當機者名即是引起大眾的注意力,以示下面欲說重要法了。“吾從成佛以來”,“法身佛沒模樣,一顆圓光含萬相。”法性,眾生與佛等同,在佛不增、在凡不減。可知法性身佛,本無自他之相可得,此處說成佛有兩個含義:
   (一)成就了因圓果滿的報身佛。“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
   (二)成就了視眾生機緣成熟而以佛身出現在世間的應身佛——釋迦佛。
   應身佛多為眾生示現而來,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下一尊佛——彌勒尊佛降世即是。有成佛之相,又能證一真(實相)法界之智,即為報身佛。能起身口意三業,三輪體空不思議教化之智,即為應身佛。此處“吾從成佛以來”,即成就了法身、報身、應化身佛。以“種種因緣”一義,為應以何身得度而示現何身。另一義為應身佛為鈍根者說過去、現在及未來種種善惡因緣。佛在四十年教化眾生:說三乘法(聲聞——四諦;緣覺——十二因緣;菩薩——六度)會三乘於一佛乘;說十善(身不造殺盜淫,口不造惡口、兩舌、妄語、綺語,意不造貪嗔癡)令離三途;說淨業三福(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令離欲界。何謂善惡?若言之為我則為惡,為人則為善。善者順理,息妄歸真為順理,惡以乖理為惡。如行布施,三輪勿存意中,若違無相空性之理則得小善終,這只是離三途多邁一步、故為惡,既使得人天果也是有相行、亦為惡。理,倫理、道德、本體。上通佛菩薩,下至人天其所修之行名為善;召三途之因及人天中苦果之別報業,名為惡,若言之出三界為善,六道輪轉為惡;發大心度眾生為善,自利不利他為惡。可見善惡觀念不一,佛慈悲以善巧方便,說四諦淨業法、說諦緣法,令離見思二惑證阿羅漢無學位之聖果(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待他們證果位後佛又為其演說種種譬喻因緣,令其回小向大,行菩薩六度行門。“種種譬喻”,佛所自證之實相,為語言文字所不能及,眾生根機又參差不齊,佛用譬喻的方法令其入道,循循善誘導入實相,使其證一真圓滿法界。
   “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
   “廣演”者,世尊於一法中出無量義,視機緣五時設教:第一華嚴時,佛成道後,三七日中說華嚴;第二阿含時,次於鹿野苑講四諦等法度二乘眾生,講了十二年;第三方等時,談藏、通、別、圓大乘四教說八年;第四般若時,講性相一如,如心經、金剛經等,講二十二年。第五法華涅槃時,說法華八年,一日一夜說涅槃經。
   “無數方便”,佛以種種善巧方便教化眾生,眾生心欲無量,故方便法亦無量,此即應以何身、何法得度而現何身、何法。但不論現何身、何法,皆不離真我之本體。“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獨尊之我,大無不包、細無不入,無法不知、應機而說,獨尊之我一法不立,萬法皆通、萬法具備、萬法具足,此獨尊之我,時時說法亦無法可說。此我透金石而無痕,入水不溺、入火不焚,能貫天貫地貫萬物,此我是真佛如來!不認識本具的自心佛,何處能求到真佛呢?寺院之佛、佛像罷了!求之則愚、靠之則癡、仰仗則呆。真修之人徹悟時,必由相求而回轉求自心佛,自心佛何所在?眼所視、耳所聽、鼻所嗅、口所講、手之動、足之行、身之受皆是獨尊之我所運用,此我無體無相,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永恆不失,認識它、認透它,近道矣!近道者,後天的心、意、識三魔不能做主人公了,自性天真佛自然現前,世出世間法怎麼會有差別呢?此時真即假、假即真;天即人、人即天;佛即眾生、眾生即佛;空即色、色即空;無即有、有即無;性即相、相即性,概言之即純印二字,妙極矣!有識之士、有緣之人、有根性者欲悟明純印二字之理,由此行之、做之、修之、證之、開悟有何難?成道有何難?自然對一切法,不學而知、不言而信,不求而得。只要轉得過來極其容易,那時知其所不知,能其所不能,擺脫心、意、識三識魔所控制,則無我、無識、無心,三者俱無,超出三界外,不囿(音:又)五行中,當下即是清淨自在佛矣!
   所有宗教皆是獨尊之我為根基而生發的枝芽、花果。五教聖人無不是修無為而無所不為之法。如 峛 峛R`綩垗b@峛@@峛ㄒ簦浩福┲T。
   儒家——存心養性,執中貫一,忠恕,至善之地。
   耶教——洗心移性,默禱親一,博愛,十字架上身復活。
   回教——堅心定性,清真返一,清真,回回之地。
   五教聖人無不是證性空、性通,真通無通、無所不通,無所不達之境,其所傳之法,皆傳的為心法,以心印心、心心相印,直指見性。可見如來方便法之廣、之深、之奧、之博,含世出世間萬事萬物,皆是獨尊之我顯現無遺矣。“無數方便”者乃權教,是方法、無量的方法。因九法界眾生各有所執著,各執著於自類身、自類知見。此即阿賴耶識中所存的頑固知見,如:飛禽以空中作活動場地;魚類以水為所居之地;鼠類以地下洞穴為家,牛羊駝等以草為食;虎狼以肉為食;一窩螞蟻七佛出世尚未擺脫蟻生身;一個有靈性的狐狸在夢中求助於我,說牠轉世幾十次始終脫不掉皮毛身……,這些眾生自身都無辦法超出自類,自身設的障礙、自身不能超越,人、鬼亦然,不僅罪業深重愚迷眾生如此,有修有證的聖者阿羅漢,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十個品位的菩薩也程度不同地執著各所現造的境界。眾生不明佛理,以相為修或執外道,邪教更是執著所修之境為真實,死死地堅固而不改,將圓融的不二法門分別為二。鑒於眾生頑固分別、執著,佛以大悲方便,隨類現身,用無數的方便之法廣為開示、引導,啟迪眾生離執著、明心智,破無明、求解脫。
   “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
   “如來”者是從性體而言,謂乘如實道,來成正覺,即如實而來,故名如來。亦名無來無去,來即度化眾生、利他,去即向上自利。“如”,不二平等,法性理體(心)稱如,諸法體同之義;“來”,來去自在為來,如純印老人選定時日往生,現十大圓滿之瑞相來去自己可主宰。如來二字若言之是真智之義,即從真如實相中來而得成佛。“方便”,方便善巧。以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令有緣者入實相義。“知見波羅蜜”即般若波羅蜜,也稱智慧波羅蜜指如來自行化他之事,依如來大行而修,則能由生死此岸,到不生不滅的涅槃之彼岸,以此大行則能權實並用,事理圓融,徹諸法源底,了知諸法皆空,了不可得。我們若能離念離相老實念佛、隨緣作善,並依純印老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遠離名利,一心念佛”而修,一定能到達無生死之涅槃彼岸。
   應明三法圓融:心法(純),眾生法(印),佛法(純印),此即空(純)、假(印)、中(純印)三觀,亦含自他、因果、色心(妄心)。若能從中體悟純印二字真諦,即明瞭“三法無差別”,其體性都互攝互融。因佛法是覺悟之法,可了生死出三界,證涅槃;眾生法皆具生命的生滅因緣,其根源是貪嗔癡而生業力果報等諸多因素;心法,具有緣生真妄諸法的功能,其主體是真如、常住真心。三法明瞭則徹悟:“佛如眾生如,一如無二如。”欲到涅槃彼岸,則必須明瞭佛即自心、自心即佛,心是萬能的、心造一切,當然佛亦是心造的。若以心來比擬於佛,說明佛的權智所造與心的實造一樣無別;若以佛與眾生相比擬,眾生的實造與佛的權造也無差別。因此,權實雖有不同,權即實、實即權,其因果沒有差別,三者皆造世出世間因果。所以說眾生法、佛法、心法三無差別,即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從佛法來看,一切法皆是佛法,因一切法無不是從心性中流出,當下具足實相妙理,與諸佛所證的妙覺果海原出一轍,所以說心造眾生、心亦造佛,此即性空之理,性空又與真諦相應,真諦不礙緣起便與俗諦相應,這即是真(純)俗(印)不二,空(純)有(印、法)體同,即中道(純印)實相之法,眾生與佛就無差別了。那麼心法與眾生有何關係呢?心能造業、亦能轉業,離心無業、離業無心,二者一如,迷,造業成眾生,悟,業淨情空而成佛。所以一切法本體是心,此即“三界惟心,萬法惟識”的妙理。欲到“常樂我淨”的極樂世界彼岸必明此理,否則就是以愚迷心修凡夫法,永遠也擺脫不了六道輪迴。“皆已具足”者,就是開權顯實,皆悉究竟圓滿。
   
   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禪定、解脫、三昧,深入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此節經文歎佛二智甚深,不可思議。二智者:
   (一)如理智,亦稱根本智、真智、實智、正體智、無分別智,它是自性本具真諦之理,非修學、思惟之智;
   (二)如量智,佛對世出世法,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無所不能,此稱無分別後智、亦稱無礙智。具此二智,見眾生界自性清淨而無著,此即佛見眾生皆是佛。無礙智者,即可通達無量無邊境界,前為實智、後為權智,二者皆圓滿,唯佛而證知。
   世尊在因地修行,由於親近無量多佛,盡行多法,故所證真實知見“廣大深遠”,即諸佛德用。“無量無礙”,“無量”者,即四無量心:
   (一)慈無量心,能予眾生樂之心;
   (二)悲無量心,能拔眾生苦之心;
   (三)喜無量心,見眾生離苦得樂生喜悅之心;
   (四)捨無量心,對上三心作而無做,永做而不存於心,又怨親平等,捨怨恨、捨親情,不著於相、即為捨。
   此四心普施無量眾生,予眾生無量之福。依此而修可出欲界生色界梵天。“無礙”者,即四無礙辯才,亦稱四無礙解、四無礙智。從口業而言為辯,從意業而言為解、為智。
   (一)法無礙,佛通達諸法的名字,分別無礙;
   (二)義無礙,通達教法義理,無滯無障礙;
   (三)辭無礙,對諸語言、方言,通達而施教。“佛語一音聲,有情隨類解”;
   (四)樂說無礙,又云辯說無礙,對前三智,為眾生樂說自在。為廣度眾生,作不請之友。
   此即法華經四無礙辯也。
   “力”者即十力之義,十力是如來所具度眾生之力用。
   (一)知是處非處智力,如來於一切因緣果報以智慧明瞭無滯;
   (二)知三世業報智力,清晰了知一切眾生三世因果業報之智力;
   (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即能知諸禪定及解脫三昧等的智力;
   (四)知諸根勝劣智力,於諸眾生、根性勝劣、得果大小,皆實遍知之智力;
   (五)知種種欲智力,如來於諸眾生,種種欲望、善惡不同,如實遍知;
   (六)知種種性智力,知世間種種法性不同;
   (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如來於六道有漏行所至處、五戒十善之行至人間天上,八正道等無漏法至涅槃等各知其行因所至;
   (八)知天眼無礙智力,能以天眼見眾生生死及善惡業緣而無障礙之智力;
   (九)知宿命無漏智力,知眾生宿命又知無漏涅槃之智力,於種種宿命,一世乃至百千萬世,一劫乃至百千萬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飲食、苦樂、壽命,如實遍知;
   (十)知永斷習氣智力,能知一切妄惑餘習永斷不生如實知之智力。
   此即如來所具圓滿的十力。
   “無所畏”即四無所畏。佛菩薩度化眾生之心永遠不因眾生堅固不化而生怯厭之心稱無畏。畏,畏懼退縮義,無畏即無畏懼、退縮。四無所畏:
   (一)一切智無所畏,謂世尊於大眾中曰:我為一切正智之人,非人天三乘所能圓,在九十六種外道前毫無恐怖心;
   (二)漏盡無所畏,謂世尊於大眾中曰,我斷盡一切煩惱,無些怖心。煩惱者,由貪嗔癡慢疑等諸惑,煩心惱身為煩惱。它是惱亂心神,覆蓋覺性的障道緣。煩惱有多種,總的說有見思煩惱,斷盡則出三界證二乘果;塵沙煩惱,即微細煩惱,斷盡則證菩薩果位;無明煩惱斷盡則證初地以上菩薩,斷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斷無明是登地大菩薩所證,等覺菩薩還有此習氣。習氣難斷,古德譬喻為裝酒瓶子,洗淨後尚有餘味,不易斷淨。煩惱根是貪嗔癡三毒;
   (三)說障道無所畏,世尊說法對天魔外道種種障礙無怖心。“純印”二字問世後,魔障、魔擾非常大,但邪不侵正,最終將如來心法遍布有緣,往生者成百上千,為佛教史上之最;
   (四)說盡苦道無所畏,佛說戒定慧等諸盡苦之正道而無畏心。
   “禪定解脫三昧”,“禪”是梵語,譯“思惟修”,又稱“靜慮。”妄念不生、歇止常寂是修禪的功夫、定力,不但佛法,外道法門也有此功夫,可出欲界,生色界、無色界,因不受五欲(財、色、名、食、睡)的誘惑了。修禪定非止於結跏趺坐,搬柴運水、迎賓待客、吃飯、睡覺,在日常生活中去修這是真功夫。我們淨土法門最好修,心不離佛、口不離念,隨緣勿攀、隨遇而安就是修禪定。具體即:“口不論是非,行不介入社會,身不沾惡緣,心不離彌陀,聞而未聞無煩惱,見而不見少是非,事事變化心無住,一心只求真智慧。”禪者外不著相,定者內不動心。禪定即靜慮、寂靜之義,靜即定,慮即慧。定慧均等之妙體曰禪定。此處指四禪八定(色界之四禪與無色界之四無色定,總稱四禪八定)。“解脫”者,自在之義。即違背三界之煩惱,並捨離之,擺脫繋縛謂解脫,脫心慮之義。“三昧”心定於一處而不動,心體寂靜,離於邪亂曰三昧。
   此節經文概論佛智,廣則難度量,大則難包舉,深則難測知,遠則難追及,謂佛於一切法無不了知。外道頭子問佛雨點數、佛答之,但外道認為無所考證,又問樹葉之多少、佛亦答之,他即雇人數葉,結果一葉不差,方信服佛的智慧無量無邊。
   “成就一切未曾有法”謂佛於世出世間若空、若有、一切之法悉皆深入,洞徹無餘,究竟成就,對諸法深證窮極,一切未曾有法皆悉成就,言佛智無所不知,無所不曉,證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圓滿具足。
   宋,永明延壽禪師,住在杭州慧日山永明寺,故稱永明。他每日課誦“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十萬聲,廟裏的工作樣樣幹。念佛非什麼也不做光念佛,修行離不開世間法,“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只要行、住、坐、臥整個生活、工作都在念佛三昧中都是修禪、修定。延壽禪師每念一句佛號,就有一尊佛從他口內現出來,這樣的瑞相,開了天眼的人才看得見,肉眼是看不見的。我親身經過這樣的事很多,照相、錄像可見……,延壽禪師據說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來的,正如純印老人是觀世音菩薩化身一樣,佛菩薩時時在世間,就在我們身邊,怎奈我們業重障深而不識,修行只要有恒心、有定力、堅持不懈,都能當生成就。
   
   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舍利弗,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若從體性而論佛法本無可說,亦無能說之人。“開口便錯,舉念皆乖,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但眾生靈知心被塵垢所覆而愚迷,佛不說眾生不知,說亦難知,無奈佛以甚深之方便智,分別眾生根性、心欲,契理契機以為之說,此曰巧說。佛說法絕不咄咄逼人,而是言不逆意,循循善誘,音聲語言柔和,使眾生悅愉、樂聞。“取要言之”,大略、簡要說也。此權智甚深之妙法說不能盡,總而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皆成就,不但出世、入世法佛皆悉知,未出世之法佛也悉知,如末法時期科技發展,交通工具層出不窮,但佛早在三千年前就已證知:鐵鳥空中飛;鐵驢地上跑;鐵魚海裏遊;一缽淨水裏有八萬四千生命,這在三千年前人們是不會相信的,就像現在日本江本勝博士印證的水、植物都有見聞覺知,此即印證了佛說的有情無情同圓種智,但又有幾人能相信呢?
   從中應明瞭諸佛之權,即釋迦之方便,釋迦知見,即諸佛智慧,開權顯實是諸佛的悲願。非權無以導實,非實無以開權,有實無權,則中下根性沉埋無浮起見光之日,有權無實,則屈枉利智大根之人,必無了義之法,眾生則無休止的六道沉淪,只有權實並行,方能攝受、接引大小、利鈍之眾生。純印二字在此亦甚明瞭,純,實也;印,權也。純,空、心、體也;印,法、相,緣也,二字合起則空有圓融,諸佛之母也!
   
   止,舍利弗,不須復說。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止,欲說而又止,滿心要說,且示絕言。以顯諸法實相,非常情未可輕談,恐二乘人驚疑不信,機緣尚未至故。“不須復說”者,佛所成就第一希有之法深絕相門,難入難解,“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口欲談而詞喪,心欲緣而慮亡,故止而不說。
   
   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諸法就是一切法,佛歸納為十如是。十法界,始自地獄、終至佛界,各具十如是因果之法。十法界為:佛法界、菩薩法界、緣覺法界,聲聞法界,以上為四聖法界,出三界證涅槃了,還有六凡法界: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在十法界中,每一法界中都有十如是,而成百界,而百界中,每一界又有十如是,就叫千如,此即經中說的百界千如。十如是即:
   (一)如是相,相即相貌,相貌分真妄,真無生滅、無變化,稱真如實相,它能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如如不動,此真如實相唯佛與佛乃能知。
   (二)如是性,性即性分,業不自生、實由性生,業果不失、亦不能善惡抵消。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此處講的善,就是純淨、純善的佛性,眾生心性本無差別,差別是後天的習性、習氣,故有善性、惡性之別。善性清淨生智慧光,惡性膨脹而生無明火,此無明毒火、能成就妄緣,以妄緣生三惡道。
   (三)如是體,體是體性,也作形體講。
   體分三種解:
以理為體、凡聖一如,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平等一如。
   ⑵無漏體,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修成道業出三界成聖成賢。漏盡即無漏了,所修善行為功德(不失掉之義)。
   ⑶五陰(色受想行識)、四大(地水火風)為體,此體有生滅變化,是有漏之體。
   (四)如是力。如來度眾生有十種力,前面講過:
   ⑴知是處非處智力。
   ⑵知三世業報智力。
   ⑶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
   ⑷知諸根勝劣智力。
   ⑸知種種解智力。
   ⑹知種種界智力。
   ⑺知一切至處道智力。
   ⑻知天眼無礙智力。
   ⑼知宿命無漏智力。
   ⑽知永斷習氣智力。
   此外含業力,十法界中山河大地、宇宙星辰、依報的變化無不是眾生的業力所示現,眾生之身心是正報,森羅萬象是依報,依正二報皆是從業力生出來的。此為如是力。 
   (五)如是作,此處作是造作,“善、惡兩條路,修的修、造的造。”善得福,惡召禍殃。
   (六)如是因,是起心動念、言行造作,它是果的種子,種子分善惡,如是因必得如是果。
   (七)如是緣,緣是條件,它本身沒有善惡之分,一切事物的成敗,必須遇著一種緣,結合而成果,但單緣不結果,諸多條件圓滿,則產生果,此即因、緣、果的程序。能接受純印老人修心之法就是緣,正如老人說的:“看到她的像、聽到純印二字明理者、看過她的小冊子(純印書)的人,都與佛有特殊因緣。”
   (八)如是果,它是由因起行,而得成功、失敗及善惡的果報。
   (九)如是報。報是果的成熟、報應。猶如殺業重受短命報,患了癌癥是果,死亡了就是報。打爹罵娘遭橫禍,世人稱遭報應了。倘若一個人應受地獄報,墮進地獄是果,遭受酷毒刑法就是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明此理就應依純印老人教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遠離名利(定),一心念佛(慧)”,此為善因、往生極樂是果,圓證三不退,花開見佛是報。
   (十)如是本末究竟等,前九如是情與無情,初相為本、後報為末,從本之相、至末之報,從因至果都是平等的。
   在十法界裏,每一個法界都有十如是,則成百如是,在百界中的每一界又有十如是,則成千如是,稱“百界千如”它包括了十法界裏所有的事相。此為簡單的解釋,更深須費一番功夫遍讀大經大論才會明白此理。此即諸法實相不可思議,是三世諸佛所證之境,唯佛與佛乃能究盡。
   佛四十年說法不過: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諸法,皆易見、易信、易修,行無太大困難,而今欲說法華,非與四十年說法相比,此法深妙難解。何謂諸法實相呢?言其相,相即無相;言其性,妙性天然無形無體,難以琢磨;言其體,體自真常,永恆一如;言其力,力用稱真(十力);言其作,三輪體空作而無作;言其因,生本無生;言其緣,性空而成事緣,緣亦非真;言其果,果不離因;言其報,業果昭然,果報不昧;言其本末,始終一際,無始無終、如環無端,以上諸法、皆如是之法,法法平等、寂滅無二,此諸法之實相也。此法難信難解,唯佛與佛乃能究盡,非二乘可輕易知耳。
   佛四十年說法,雖然法法皆如,但眾生根性不同,機緣未至,很難入實相之理,佛只能順眾生意,隨順九法界說種種法,在種種言詞成就中,有證有說,因說顯證,即顯能證,但也有顯境的言詞,如:“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此無說而說即顯能說,均為顯義的言詞。純印之純就是實相、法性、真我、常住真心、靈知心、妙明真心等,印就是法、是相、是用、是無量而語言難盡之,概論為本末究竟等。若以法性(實相)言之,一字一義也不可立,一念一思亦不可有,應離文字相、心緣相嘛!但若以法相言之,任何一法都有性、相、力、作等十種如是、亦含無量義,故言本末究竟。法可分變遷之法,不變遷之法,有顯現看得到的,有不顯現看不到的,變遷者為相,不變遷者為性,顯現者為相,不顯現者為體。性、相、體三者,各有業用,其用就叫力;有所作為,名為作;法是因緣而生法;生之法則有惡業、善業、不定業,自然不空而得果與報;所有的因在緣的運用下必然有果報,如種大豆,種子培入土壤後,因日光與水分而生芽,豆種為因,水、日光為緣,秧芽生果即為其報。什麼是本末究竟呢?法性為本、法相為末,本與末最後所成的果為究竟。以上種種佛如實了知,但視眾生根機而說種種法,此即隨順眾生意而說方便法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世雄不可量,諸天及世人,一切眾生類,無能知佛者。
      佛力無所畏,解脫諸三昧,及佛諸餘法,無能測量者。
      本從無數佛,具足行諸道,甚深微妙法,難見難可了,
      於無量億劫,行此諸道已,道場得成果,我已悉知見。
      如是大果報,種種性相義,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
   
   “世雄不可量,諸天及世人,一切眾生類,無能知佛者。”
   “世雄”雄猛絕世,超出凡聖而獨尊,大雄大力大慈悲之義,此即是對佛的稱謂。難行能行、難斷能斷,難捨能捨、難證能證故稱世雄。古人云: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為。純印老人稱出家人是七世宰相福,三世帝王才,非庸庸之輩所為。出家可分:心出家身出家為聖人;心出家身在家為賢人;心在家身出家為偽人;心在家身在家為愚人。應恭聖人,敬賢人,默擯偽人,度愚人。能證之人出類拔萃,所證之法豈可思議?佛在菩提樹下成正覺,證法界海慧,證二智圓滿(如理智:實智、根本智、真諦;如量智:後得智、權智、俗諦)。二智甚深難解難入,唯佛顯究竟實相,人天眾生不知,三賢十聖亦不甚知。三賢:十住、十行、十回向位菩薩,此眾可入佛理,能伏煩惱故稱賢。十聖者,初地至十地,此眾發起真智,斷煩惱、除迷惑,但尚存微細無明未斷,經云:“三賢十聖忍中行,唯佛一人能盡原。”
   成佛須修三大阿僧祇劫,在此之前由凡夫修十信成就須經無量大劫。第一阿僧祇劫須經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個品位(此為資糧位);第二阿僧祇劫須經初地(此為見道位)至七地,七個品位;第三阿僧祇劫須經八地至等覺四個品位,此為修道位;妙覺為究竟位。可謂時間之長,曠劫修因才得所感之果,這是世尊自己修行、自證的境界,此境界之玄奧唯佛可知,“一切眾生類,無能知佛者”,此中包括圓教初住(別教初地菩薩)至十地、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亦不知。證實智,實報土也非真實、皆屬權智,權智眾生無能知佛者。唯佛與佛住常寂光土究竟圓滿。
   “佛力無所畏,解脫諸三昧,及佛諸餘法,無能測量者。”
   此句偈頌是讚歎釋迦佛如理智(根本智)、如量智(後得智)二智圓滿。“佛力無所畏”,是實智、真諦。
   佛於大眾中說法泰然自若、德無不被,法無不覆、生無不度,九法界眾生皆普攝。“解脫諸三昧”,是指眾生得解脫,出三界脫輪迴苦,三昧是正定,心定於一處而不動,即息慮凝心。淨土法門“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佛號入心入念是正定,若能依純印老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遠離名利(定),一心念佛(慧)”、去修去證,無不當生成就。此處是頌佛功德,是權智。“及佛諸餘法,無能測量者。”此處是講化他之權。經典華嚴、法華、梵網為佛一乘了義之法,四十年佛說的都是方便說。“唯有一佛乘,除佛方便說。”方便是視眾生不同根性而說的,若按世法,阿羅漢猶如大學畢業後學士文憑;辟支佛如碩士;菩薩如博士;佛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教授、導師,如何修?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成佛。此為化他之權智,是證實智之餘助,權是實之權,實是權之實。佛所行的妙行妙法,沒有法子測量出來的,因為從一法中開出無量法,無量法皆歸一法,種種因緣、種種譬喻、所有方便無不即權即實,故無能測量者,欲明佛意必須見性之人。
   唐六祖惠能,古今見性第一人,一個大字不識,在五祖處他沒聽過五祖講法,他連前面的法堂也沒進去過,一直在後院幹粗活,後出一偈而得五祖的衣缽真傳。神秀身為七百餘人的教授師,五祖的第一大弟子,其師兄弟認為五祖欲傳衣缽非他莫屬,他寫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菩提樹、明鏡台”都是相有,“時時勤拂拭”是看心,看心則心有所住,“勿使惹塵埃”是看淨,看淨則心住淨相。執相有看之念就是妄念,有妄怎麼能見清淨的本性呢?此偈很明顯地是漸修漸悟的方便權巧法,並未悟得祖師頓悟門的大意,惠能聽後知未見性,求人幫他寫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惠能的偈與神秀的偈恰恰相反,五祖見其,半夜招之,用袈裟遮擋燈光為其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悟,當即對五祖說:“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五祖知惠能已悟本性即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遂傳衣缽。
   眾生的佛性從未染污,是空而無相,寂而常定的,此即純印的純,純淨純善之義。“何期自性、本不生滅”,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隨染緣入六道,如環無端、無始無終,隨淨緣出三界。“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生佛平等,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人成佛成、人人有份。“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我們看事物的變化是執著、分別起用,全是假相迷了本體。“風動、幡動”是我們的心動,心性是如如不動的,“凡是有相皆是虛妄”,相動心安,恒常永安。“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此為心性的作用,森羅萬象全是妄心所變的,即心現識變的,“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所變的萬法就是“印”。五祖將衣缽傳給在寺廟幹八個月粗活的惠能,他為了躲避僧眾的嫉妒、追殺,在獵人隊裏隱藏十五年方出山,可見傳正法難之又難、險之又險,沒有寧捨身命不捨正法的精神,法運很難延續。
   “本從無數佛,具足行諸道,甚深微妙法,難見難可了,於無量億劫,行此諸道已,道場得成果,我已悉知見。”
   此偈頌歎權實、因果。上一偈歎權、因。釋迦與諸多大覺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量佛所,盡修行了無量道法,此法甚深故難見,此法非常微妙,故難明瞭,什麼法甚深微妙呢?就是“純印”二字。純是心,心即我、我即心,但又不能理解我有此心,若如此理解則我與心是二,二法不是佛法、佛法絕待圓融,是不二之法。我們人起念時,有見聞覺知時,將此認為是心,則謬誤了,見聞覺知的念頭有生有滅,而常住真心沒有生滅、沒有變化,亙古一如。既然常住真心無生滅,則其光明普照亦無生滅,自無始至今,照見諸佛成佛,照見眾生輪轉,此能照之心人人本具,心就是佛、真我、如來、實相、真諦,以純淨純善概之曰“純”;光照、照見是法、相、權巧、妙有、俗諦,以法印、法照概之曰“印。”純與印、心與法、空與色是一非二,絕不可分開,失一另一也不存在。這即是圓融不二之法。
   佛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我們自心與佛無二無別為何不能照呢?理應能照。那麼為何將心光明都推歸到佛,認為心光唯佛獨有,而甘心自居昏暗呢?可憐憫者,竟不知自家時時在光明中,皆因不明如來根本法,而甘心自棄。應知獨尊者真我、妙明真心也。應明瞭就是此我自無始以來生天、生地、生萬物,生佛、生眾生,但無物、無法能生此我,故此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此我就是純;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飯、工作、學習、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等是誰之力?皆是此我,心的運用就是法、印;諸佛所修所證,所悟就是心印(純印),它是諸佛之母。古德云:“百年三萬六千朝,反復原來是這漢”,唯這漢才造出十法界,所以此漢(我)乃萬物之祖,並無有主此我者。世人若能悟明“純印”二字之理,則萬物、萬法皆為我驅使。楞嚴論,唯我始能當大佛頂三字,唯我才能謂之密因。在“我”上修證才是大定,才是了義三摩提(正定),不識此我,而攀緣外相、攀緣識神,必入五十種陰魔。此甚深微妙此我,當下一悟,即跨過四十一聖位。唯此我是天下至尊至貴之寶,此我本具無師智、自然智、自覺聖智、一切智、八萬四千陀羅尼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本具大智大慧,佛於無量劫行此道法得成佛果。此法(毗盧遮那法身佛)難見、難明瞭,唯有佛悉知悉見,對權實法皆圓滿故。為什麼佛二智(如理智、如量智)權實法圓滿呢?因諸佛都在無量億劫以前行諸大宏誓願,圓滿了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三十七道品及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等,所以修成正覺。
   “如是大果報,種種性相義,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大者空妙之義,最大果報就是佛。證十如是果報為大果報。此句大在果前即不變隨緣。“種種性相義”,即空、假、中義理。體空、相假,不二為中。大是體、是實,種種性相是權,義在相後即隨緣不變。“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此體空相有的道理及種種深奧莫測的法門,乃至種種修行,佛說我全通曉,不但釋迦佛通達明瞭,十方佛也都通達明瞭,菩薩等眾生是不容易明白的。“是事”即諸法實相。只有佛深造自得,乃能知之。
   
      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
   
   此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機緣不至,根性不足的眾生是不可以隨隨便便講給其聽的,既或講了,也無人理解此實相妙法。“言辭相寂滅”,即“口欲言而詞喪,心欲緣而慮亡。”言辭寂滅、離言之道,非思量分別之境。
   
      諸餘眾生類、無有能得解,除諸菩薩眾,信力堅固者。
   
   沒有任何眾生可以明白此甚深妙法,除了圓教菩薩一聞此法直下承當,一聞即契入實相之理,但也只能入少分,等覺菩薩雖然超四十個品位可謂信力堅固,亦證實相義理的少分,只有像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等這樣的大士才能堅信此妙法,中小菩薩難信難解。
   
      諸佛弟子眾,曾供養諸佛,一切漏已盡,住是最後身。
      如是諸人等,其力所不堪。
   
   所有佛的一切弟子為何有緣作釋迦弟子呢?因為在無始劫中曾供養過無數諸佛。“一切漏已盡”已得到無漏,證到阿羅漢、辟支佛果位。漏,是煩惱的代名詞,漏泄之義。貪嗔癡三毒通過眼耳等六根門日夜流注而不止,謂漏。斷見思煩惱名無漏。
   “最後身”者,即最後一個業報身,再不受後有,生死永斷,出離了三界六道,沒有果報身了。“如是諸人等,其力所不堪”證得無漏的阿羅漢、辟支佛、菩薩這些出三界的聖者也都不明白這個妙法。
   
      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
   
   假設滿世間的人,都像智慧第一舍利弗的智慧,盡其思量忖(音:寸,但發捲舌音)度,來揣測佛的智慧,也無法測知甚深無量,奧妙無窮的佛智。
   舍利弗是佛十大弟子之一、亦稱身子,因其母身形好,從母立字而得名,他八歲即通曉一切書籍,走上論師的寶座,與諸論師辯論、語驚四座,折服了所有的人,國王賜給他一個村莊。二十歲時遇馬勝比丘,為他說佛的教導以及修行的法語,使其頓悟宇宙人生的真理,即和目犍連一起帶領二百弟子到竹林精舍歸依了佛陀,成為佛的上首弟子。
   
      正使滿十方,皆如舍利弗,及餘諸弟子,亦滿十方刹。
      盡思共度量,亦復不能知。
   
   佛權實二智圓滿。權智是隨機說法、方便度生,實智是講實相的智慧、真實的智慧,此智慧人人本具,稱無師智。此節偈義為,不但滿世間人的智慧與舍利弗一樣測度不了佛智,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無量無邊的國土眾生都具舍利弗的智慧,再加上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多聞第一的阿難、天眼第一的阿那律、頭陀第一的迦葉、密行第一的羅睺羅、論議第一的迦旃延等佛諸弟子,以及十方刹土眾生都具以上佛諸弟子的神通、智慧,盡其神力思忖、測度亦不知佛智。
   
      辟支佛利智,無漏最後身,亦滿十方界,其數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於億無量劫,欲思佛實智,莫能知少分。
   
   辟支佛是三乘中之中乘,其智慧遠超聲聞。“利智”,對愚鈍而言,能分清是非、善惡,即諸根通利,智慧明瞭之義。辟支佛也證得無漏最後的報身,這樣有智慧的聖者,也充滿十方世界,數目就像竹林那麼多,如此等同的人、共同一心,又經無量劫的時間來推測佛的智慧,欲明瞭實智之妙法,連極少極少的部分也不能得知。由此可見佛如理智(實智)之深,如量智(權智)之廣,非聖者可測知。
   
      新發意菩薩,供養無數佛,了達諸義趣,又能善說法,
      如稻麻竹葦,充滿十方刹,一心以妙智,於恒河沙劫,
      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
   
   此節經文更進一步闡明甚深妙法,難解難入。“新發意菩薩”指通教、別教、圓教十信位菩薩而言,此等菩薩雖然修六度法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也經三大阿僧祇的修行,然因未斷惑,故名新發意菩薩,是聲聞、緣覺而不能比擬者,此等菩薩皆能了達四諦義趣(苦、集、滅、道)依之發四弘誓願心(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此諸菩薩也曾供養過無數的佛,對佛法的道理宗趣都通達無礙,又善於敷演所修所證的道法,辯才無礙,其福慧遠超二乘眾,自利利他之心亦勝於二乘,他們的智慧絕非小智。這樣的菩薩如稻、麻、竹、葦之多,充遍十方刹土,其具一心、以自性流出的妙智慧,經恒河沙劫那麼長、那麼多的時間,共同一起來思量佛智,也還是不能了知佛的智慧。可見佛二智甚深無邊,無底無量。因佛無知而無所不知,海水斗量歷劫可窮盡、佛智無底,淵深莫測。
   
      不退諸菩薩,其數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亦復不能知。
   
   佛智如空,無所依止,超出心裏的思惟、心識之相表,三乘人以所知心,測度而求其境界,不在一個頻道上怎麼能入佛空寂的境界呢?古德云:“三賢十聖住果報(實報土),唯佛一人居寂光(常寂光土)。九重深密事,不許外人知。”佛智甚深,非九界眾生可知。
   不退有三:
   ⑴位不退,在大乘果位,不會退到二乘;
   ⑵行不退,修行精進,沒有懈怠、散懶;
念不退,念頭、思想沒有退道心的想法,菩提常發常新。
   新發意菩薩,定力不充,往往會退失菩提心。通教菩薩不退者,因只是斷了三界內之見思惑,是故不知妙法;別教地前菩薩也有證位不退,行不退的,他們也難入佛境界。此處講的不退菩薩是圓教八地以上不退地位諸大菩薩,數量之多猶如恒河之沙,如此多的大菩薩都在眾生中示現不同身份度眾,奈眾生業重而不識。如此多的大菩薩發揮眾人的集體智慧一心思求,也無法測佛智。不退位的菩薩雖然證三不退了,但還未入佛知佛見,沒得到真實的智慧,只有方便權智,實智尚未了知。法華經是大收盤,古德稱成佛的法華。八歲龍女,屬畜生道眾生,在龍宮聽文殊菩薩講法華啟開悟門,當眾示現成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具足,依正莊嚴。以上佛諸弟子乃至各等次、階位不同的諸大菩薩如同恒河沙之多,也無法測知佛智。
   
      又告舍利弗,無漏不思議,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
      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
   
   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是本經的當機者,釋迦每當提舍利弗名字時必有要義。
   此處的“無漏”即純一實相,就是常住真心、真我、如來、自性、靈知心,稱法不同、理體是一。此外所有的法都是方便說皆是權非實。“不思議”者,即權即實、即實即權、權實不二,離過絕非心言斷故。佛法悟得、修得、證得,想不得、思不得、念不得、攀不得、求不得,更不可執語言名相、佛像更執不得,故不可思議,這就是甚深微妙,唯佛所契證的“心印”——實相。
      
      舍利弗當知,諸佛語無異,於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
      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告諸聲聞眾,及求緣覺乘,
      我令脫苦縛,逮得涅槃者,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
      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
   
   “舍利弗當知”此句是世尊提醒大眾之語。因為眾生求法之心若不真誠,雖然說此妙法亦不能受益,待眾生聞法心切方可為說。佛五時說法除成道最初三七日定中為法身大士講華嚴,和此次講法華是實教外,餘四十年所講之法皆是方便權巧,應機施教。佛境界是什麼?經云:“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可見妙法是不可執著思量而求之。
      但得心頭無我相,於中幻跡亦消磨。
      休於格外求奇特,求得玄機也是魔。
   
   “諸佛語無異”,顯佛佛道同。諸佛說法異口同音皆說實相真實法語,“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諸佛度眾生有方便說,權巧也,但最後皆引入實相,權是為達實,實亦利用權而入實。實是心、是空、是真、是純、是真我;權是相、是有、是法、是印。正因如此,對佛說的法要大信、絲毫不可懷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是成就的基礎。若是沒有信力就不能契入佛法的道理。
   “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我世尊最初為度聲聞及緣覺乘,而說“三藏教”講了阿含、方等、般若法,但這些全是“半字教”,不究竟、不圓滿是權教法,現在機緣成熟了,我要和盤托出實相法以教化實智菩薩。
   “告諸聲聞眾,及求緣覺乘,我令脫苦縛”,此處是開三乘之權,顯一乘之實。三乘者:聲聞乘,修苦、集、滅、道四諦法而成就的;緣覺乘,修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而成就的。十二因緣總結了人從煩惱引發的入胎、出胎至老死的全過程無不是憂悲苦惱。人的一生有苦無樂,樂是苦的暫歇、間斷、喘息。純印老人講:“富也苦,窮也苦,活在世間都是苦,若不投生才是福。”三乘其中也包括菩薩乘。三乘教法是權教,方便法。
   “我令脫苦縛”,佛慈悲到了極點,來世間就是為使眾生擺脫無明煩惱的束縛,離苦得樂。我們若不好好修行待閻王點你名時就晚了,世間可受賄,閻王絕無情。到那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逮得涅槃者”,若依法華而修,則證得不生不死的境界。涅者不生,槃者不滅。法華經是棄權歸實,並三乘顯一乘的成佛妙法,這就是本、餘法皆是末,但得本、何愁末,有母鷄不愁沒蛋吃。本、實相是什麼呢?古人有偈“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此偈與“天上天下,唯吾獨尊”是雙胞胎。後人修行,不知下手處,到處求師訪道、拜佛求法,唯不知求自心佛、自身法,真是可憐憫者。
   “逮得涅槃者,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
   三乘是隨緣方便教法,最終銷歸自性導入一佛乘。聲聞緣覺二乘之人證得有餘涅槃的果位後,即滿足現狀而停滯不前了,佛為破其得少為足,不思進取的心理,遂以善巧方便之法“示以三乘教”,啟發其生起恥小慕大、回小向大之心,且由二乘更進至大乘中。眾生無不執著色身為我,執著法可得、可依賴,執著相為真實,就是不知非去來今,妙亦不可思議實相---真我。若明“純印”理,任你神而又神、奇而又奇,怪而又怪、妙而又妙,焉能超出此理哉。“引之令得出”,純,空也;印,假、法也;純印,非空非假、亦空亦假,中也,即一乘大白牛車也。明此理、入實相法,則看空一切、當下便與諸佛並肩,有何同異?佛由人成、我已成人,怎麼能不與佛等齊,我何畏彼哉?一切具足、只待修證。“令得出”,起碼要出三界,出家不在剃髮不剃髮,只要心出家,遠離名利、五欲六塵,依佛教誡和純印老人法語而修,無不成就者。
   當今同修普遍犯的毛病:
   一是著相。信仙不信佛,相信開光佛像靈驗,相信某某師有神通,某某大仙能治病,而不相信大醫王了,一聲佛號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也丟掉了,反而對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的酒肉和尚恭敬有加,認為是有來路的人。不明是非、不辨真偽。
   二是修法門不專一,屬牆頭草的。今天聽說誦彌陀經好就誦彌陀經,明天聽說楞嚴咒好、就去誦楞嚴咒,今天聽說這個法門好、就修這個法門,明天又聽說那個法門好了、又去學那個法門,心無主宰。
   其實佛法法法一如,八萬四千法門,對治八萬四千煩惱,若煩惱不減修什麼也無用。對三毒看不開、放不下,修什麼法?誦什麼經?念什麼佛?持什麼咒?修的全是嘴皮子功夫,毫無用處。法無大小,“因緣所生法,我說皆是空”,心大法大、心小法小,一切惟心造。
   三、出小力欲得大果報。平日不老老實實用功念佛、修行,不發大菩提心,拖延時日、懈怠散懶,認為年齡不大、還來得及,待事業有成修行也不晚,結果惡緣凝聚,疾病纏身後悔來不及了。“生命就在呼吸之間,一息不來即成隔世,死魔太可怕了。”更有甚者,平時不下苦功念佛,走時還想去好地方,春天不種田,秋天要收萬擔糧,這是非常危險的想法、做法。“修行是自己生死自己了,各人吃飯各人飽,不念佛佛也沒辦法接你。”佛有三不能:眾生定業,佛消不了;與佛無緣,佛度不了;無信願行,不能隨緣作善老實念佛,阿彌陀佛雖然有四十八大願、願願接引眾生,對不老實念佛又不能嚴持戒律的人佛無能力接引,與極樂世界無緣故,此等眾生的緣份在三惡道。
   修行,修是修掉後天染污的習性,其根是三毒,表現在身、口、意十惡業。修心,我們現在這個心不是真如心,是妄想、分別、執著心,真心本來清淨何須去修?行是行持,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遠離名利,一心念佛。”息滅貪嗔癡,勤修戒定慧,正法時稱此類人為沙門,當今是出家二眾的專用名詞。修行必須自己躬行實踐,我雖然是純印老人所生,又是老人選定弘法之人,若自己不下苦功修行,照樣進惡道受苦、老人也救不了,此即業因果報絲毫不爽。
   順便解釋同修提出的疑問:為什麼沒入佛門以前都很順利,一入佛門不隨意事却接踵而來?
   道法是修得、證得,你想了生脫死,談何容易!我們宿世身、口、意業,所作所為都離不開因緣,貪嗔癡所造的罪業若是有形,恐怕堆積起來大於幾個須彌山,盡虛空容不下,正因如此,今生要想修出去魔王必然要干擾,怨冤親債主必然要糾纏,給你造諸多逆境、令你生煩惱、退道心。有時你會對人、對事、對物、對畜生、對仙神,甚至對自己及所供的佛像都起疑心、生煩惱,這都屬於魔擾。魔有四種:煩惱魔、五陰魔(色、受、想、行、識)、天魔(含外境緣)、死魔。佛在楞嚴經講有五十種陰魔,若沖不出、受不了魔考,退道心了、只能搞輪迴,其實魔多反使道心堅,若能精進念佛,以恒心、以毅力沖出逆境,通過魔考,即百尺杆頭更進一步,才是一個修行人。

心为净土  2013.7.16 9:43:17    

(317-9)  显示次数:448(399+49)     查看心为净土的所有文章 访问心为净土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9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0 主题索引
誦法華談體會(九)
   爾時大眾中,有諸聲聞漏盡阿羅漢,阿若憍陳如等千二百人,及發聲聞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稱歎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難解,有所言說,意趣難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說一解脫義,我等亦得此法,到於涅槃,而今不知是義所趣。
   
   “爾時大眾中”此句是阿難結集經藏時說的。此段經文是世尊說完偈頌後,二乘人聞佛說三偽一真心動生疑。“聲聞”是從因稱的,聞佛說四諦法而悟道,從音聲啟悟故稱聲聞乘。羅漢是從果稱的。“漏盡”者沒有煩惱,不受後有,沒有無明及一切習氣毛病。有漏猶如瓶子沒底,裝多少漏多少,點滴不存。凡夫就是有漏之身,九孔長流不淨之物。阿羅漢譯“應供”、“殺賊”(殺煩惱賊)、“無生”(無生死輪轉)。此處獨標阿若憍陳 峛 峛R`綩垗b@峛@@峛薹窗l願:待成佛時第一個度他。“修忍辱非常重要,它是精進的基礎,精進是忍辱的昇華。”純印老人與我小嬸之間的關係則表忍辱。難忍能忍為修行,尤其對迫害你的冤家對頭你能忍讓,感到她的所為可憐,同情她、諒解她,不但不憎恨,反發大菩提心:她入地獄時度她。這是真修行人之所為。有偈云:
      忍辱波羅蜜,求精般若中,
      休添心上火,只作耳邊風,
      長短家家有,炎涼處處同,
      是非無實相,究竟總是空。
   佛成道後,首先到鹿野苑去度憍陳如等五比丘,憍陳如是五人之首,又是第一個證阿羅漢果,所以二乘人以他為代表。“千二百人”此為證羅漢果位人數,亦是佛的常隨眾(影響眾)。佛成道後第一年度五比丘,第二年度耶舍長者五十人,第三年度三迦葉,兄弟三人帶領一千人歸依佛陀,第五年度舍利弗、目犍連等二百人,計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簡稱千二百人。
   “及發聲聞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此即發心求聲聞、辟支佛的四眾弟子。比丘譯乞士、怖魔、破惡。比丘、比丘尼是出家男、女二眾。優婆塞譯近事男;優婆夷譯近事女,今稱居士,即親近三寶的在家修行之眾。此四眾執重疑深,“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稱歎方便?”疑世尊為何出定後反復說三乘法,即疑佛說四十年所說之法,皆是方便說,非真實義,非實相圓滿妙法,那麼實相甚深難解之法是什麼?另外疑者認為自己四十年來已親見、親證如來所說之法,出三界、證涅槃、得神通,可世尊今日為何又言實相妙法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呢?實在讓聲聞、辟支佛都不能明白這其中的道理。現在佛又說以前講的非究竟、不徹底、不圓滿,是方便權法,不是實法、是權智,非實智。那麼什麼是實智呢?即便權智也好、實智也罷,我們所得到的好處,即所證的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初果三界見惑斷盡,入聖道之位,逆生死流。二果斷盡欲界思惑。三果斷盡欲惑,沒有殘留的習氣,爾後受生在色界、無色界。四果一切見思二惑斷盡,是聲聞乘極果,證無學位、受人天供養,永入涅槃)總是事實,為何今佛說我們所證不真實呢?故云“而今不知是義所趣。”
   此處不妨穿插一個小公案,加深理解實相、實智。
   六祖惠能獲衣缽後為避免迫害,在江南獵人隊伍裏隱居十五年,待時機成熟便在廣州法性寺弘法,後來在曹溪建立了寶林寺。一天武則天派內使薛簡帶著詔書請惠能到京城說法,惠能以老病婉言謝辭了,薛簡乘機向惠能請教佛法心要。
   能大師開示說:“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薛簡問:大師所說的不生不滅,與外道有什麼差別呢?
   惠能大師進一步開示說:“外道所說的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不滅,所以不同外道。你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薛簡聞言大悟。
   二乘人所證的仍未離開斷常二見,以及來去的時間和內外、生滅的空間,因時間與空間皆有對待,所以它不是實相的本體。佛性、真如本體無生無滅,無去無來,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永恆如一。純印老人言:“全心是佛,全佛是心。”此心言語一說皆非實義。此心常伴度光陰,但有幾人能識得?難怪二乘人疑惑。
      一念心清淨,處處蓮花開,
      一花一淨土,一土一如來。
                                    ——龐蘊
   
   爾時舍利弗,知四眾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殷勤稱歎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在聲聞眾裏最有智慧的就是舍利弗,他知四眾心疑,而佛白毫放光,照三千大千世界諸佛國土如在眼前,連他自己也不明白,為何世尊在此會上入定放光,其殊勝瑞相為四十年說法從未見過之事,大眾怎麼能不驚疑呢?所幸文殊在佛入定時已向大眾作了解釋。而今所不解的是佛剛出定不待大眾起問,自己先極為讚歎佛如理智(實智)、如量智(權智),二智圓融深奧、難解難入,還說從前所說之法不究竟、不圓滿,實相妙法意趣難解,我等二乘人不知。然而我等四十年隨佛聞法,依法而修、得解脫,證涅槃、具神通,法義已明瞭,為何今日世尊一出定,却說此法不真實、不究竟、不圓滿呢?故我等心甚疑惑,請佛開示,以便解除眾生之疑。可見二乘雖信佛語,但執言語相、執吝之心還沒捨掉。
   如來,心印(純印)、實相、實智,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妙不可言。今既悟此心印,然此心印本來無心印之名,亦無一物可相似者,故六祖云:“本來無一物”,學佛人應如是悟、如是住便是。但我等末法時期眾生有生以來習氣深厚,善根淺、業障重,不可能將心如是住,故對佛號要念念相應,相續不斷。無一物是常住真心,不變不異是體,念佛修淨心是法、是用,體不離用(純不離印),用不離體(印不離純),體中起念(本覺應始覺),念還歸體(始覺歸本覺)。觀音菩薩大權示現的純印老人言:“若明純印二字之理,見過她的像、看過她的小冊子、聽過她的事蹟的都與佛有特殊因緣”,“純印即一切如來,一切如來皆純印,勿執著史純印老人家一個人。”“純印即心印,它是諸佛之母,三世諸佛無不是依此而修而證,不明純印理,枉為修行人。”可憐那些鑽故紙堆,冷坐精研板凳的人,不知真智慧出於淨心,絕非在文字中。文字是助緣、非開智主因,閱一卷有一生,放下卷成一滅,一生一滅、一滅一生,生滅相鬥、皆是虛妄,猶泥牛入海,永無消息。若乘牛車、入性海,返本歸原、坐享無為,豈不樂哉!
   以大智舍利弗為代表的二乘大眾,將以往所證的有餘涅槃為實,不知是權,所以佛稱讚二智,斥三乘教法,聲聞眾不得不懷疑,亦願聞今日稱歎之因緣,所以舍利弗為眾請說。
      一竅玄關在此時,世間曾有幾人知,
      若能開了通天眼,步步頭頭合祖機。
   
   我自昔來未曾從佛聞如是說,今者四眾咸皆有疑,惟願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殷勤稱歎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此處是舍利弗第二次向佛陳請。“我自昔來”,即說明舍利弗從來未離開過佛,從未見過佛這麼殷勤的稱揚、讚歎如此甚深、微妙、難解之法。如今四眾弟子都有疑惑,對佛四十年所講的法無所適從,不知該如何修持是好,請世尊為我等詳細演說以解眾疑。
   修行不怕疑,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疑乃悟之關鍵。若不懂裝懂、盲修瞎練,則誤己誤人。此經妙法若二乘人不疑則不開悟,不開悟則無緣授佛記。疑有深淺、根有利鈍,所以法有三乘,成就則有先後。
   昔二祖慧可,乞求初祖達摩與其安心,謂:我之心猶未寧也。二祖此時認心為我,以為心有生滅、心有去來,不識此無心之我為真我,而此真我鎮日常安,若能回光返照,當下瞥見。初祖曰:將心拿來,吾與汝安。逼得二祖此時此刻才去覓心,原來心是個影像,虛妄如風之物,無體無相又真實不虛,二祖此時才恍然大悟。祖遂答之:我與汝安心竟。實相者我之體也,心者我之用也,若能明此心為虛妄而歸寂不動,終日常安。不生不滅唯我獨尊之體,謂真我、聖我。只有明瞭此我本來無我,本來無名,非聖非凡、非真非假,非空非有、亦空亦有,此即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此實相之玄旨二乘眾尚未明瞭怎能不疑呢?
      我原本無我,人亦且無人。
      會得如來意,大地現全身。
   以下是舍利弗以偈言請問釋迦佛。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慧日大聖尊,久乃說是法,自說得如是,力無畏三昧,
      禪定解脫等,不可思議法。道場所得法,無能發問者。
      我意難可測,亦無能問者,無問而自說,稱歎所行道。
      智慧甚微妙,諸佛之所得。無漏諸羅漢,及求涅槃者,
      今皆墮疑網,佛何故說是?其求緣覺者,比丘比丘尼,
      諸天龍鬼神, 及乾闥婆等,相視懷猶豫,瞻仰兩足尊。
      是事為云何?願佛為解說!
   
   此重頌為舍利弗再三恭請之意。聖人不出世,不傳法,萬古如長夜,佛的智慧猶如陽光,照破一切黑暗,為眾生指引了一條離苦得樂的光明之路,故稱佛為慧日。佛是天中天、聖中聖,故稱大聖尊。“慧日”者,三智圓明:一切智,聲聞緣覺之智,知一切法空;道種智,菩薩之智,知一切種種無量差別之道法;一切種智,佛之智,佛智圓明通達總相別相,斷惑證真。佛具足三智,故云“慧日”。又天無日不見春夏秋冬四時運化之功,佛無慧不見三乘修證之道,故以慧日作譬喻。“若佛不出世,無人能明瞭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能,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眾生本具無師智、根本智。但若無佛指點,眾生則不知真心所在,還沉迷在五欲六塵裏,不能自拔。佛光使眾生從迷茫中警醒,故舍利弗以慧日作譬喻。“久乃說是法”,佛四十年前所說的都是方便權法、權智,而沒有說實智。如今才將真實的智慧說出來。四十年中世尊講過、示現過此實智妙法嗎?示現過。只不過機緣未至未明說。在靈鷲山時,一天大梵天王以金色波羅花獻佛,並捨自己身體為座,請佛坐上說法,為了一切大眾得大利益,世尊登座,手持此花示眾,一句話不說,當時人天百萬,皆惘然無措,無一人知世尊在說實智妙法,唯獨金色頭陀大迦葉破顏微笑。世尊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付囑摩訶大迦葉,並將衣缽傳給迦葉(據說此袈裟是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大愛道)親手用金線編織的,稱金縷袈裟。佛生下第七日摩耶夫人命終生忉利天,佛是由姨母養大的)。此段公案稱教外別傳。此時眾生機緣未至,佛未說實智妙法。教內教外區別在什麼地方呢?教內者即佛的一切經教,都是修行的方法,使修行者有修行之路可依,有法門可入,漸修漸悟,將來成就唯悟本性——妙心、真我,它屬漸教、權法。而教外者直指心源,無法、無路、無門,只在當下,直以佛心印於他心。唐·五祖傳六祖金剛經,當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慧能大師當即開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用五句話將佛法的精髓說出:“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忍和尚知惠能悟本性了,謂慧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大丈夫、天人師、佛。教外,頓教、直指本心,屬於實相、實智之法,便是正法眼藏,便是不生不滅、無始無終,非斷非常的妙心,便是無相之實相。不用修證、不用尋求,此我(心、性)從來沒離開過你,但能運用一切。對此實智真如,人人本具,但眾生如在長夜、尚未醒來,故此四十年來佛從未說之妙法,故稱別傳,別不同於教也。此即大道根源。
   “自說得如是,力無畏三昧,禪定解脫等,不可思議法。”佛先說自己已證得二智圓滿法,證十種智力:
   (一)知是處非處智力。即善召樂報,惡得苦果,因果相當名為是處,與上相違名為非處。佛於是非二處皆如實知;
   (二)知眾生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業報智力及因果業報智力;
   (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
   (四)知諸根勝劣智力;
   (五)知眾生一切知解智力;
   (六)知世間種種界智力;
   (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生人天及無漏法至涅槃,各行因所致智力;
   (八)知天眼無礙智力;
   (九)知宿命無漏智力;
   (十)知永斷習氣智力。
   佛有此十力之智,故化九法界眾生之時能泰然無畏,四無所畏即:
   (一)一切智無所畏;
   (二)漏盡無所畏;
   (三)說障道無所畏;
   (四)說盡苦道無所畏。
   佛亦得禪定解脫等不可思議法。“禪定解脫”,係指四禪八定(四禪,色界之四禪天;八定者,色界四禪與無色界之四無色定)、八解脫等,皆不可思惟、不可言議。“道場所得法,無能發問者。”佛所修、所證、所得的微妙殊勝之法是實智、本智、無師智、無智亦無得之智,非權智、後得智,所以聲聞、緣覺和不退菩薩都不明白這種深妙智慧,當然就無人發問了,猶如小學生無法涉獵高科技事物相似。“我意難可測”,佛的根本智唯佛自知,權教菩薩都無法明瞭,二乘人怎麼能揣摩測量佛智呢?故“亦無能問者。”不退菩薩及我大智舍利弗既不能問,其他聲聞二眾當然無有問者了。“無問而自說,稱歎所行道。”既然沒人發問、也不知問什麼,佛視機緣成熟只好自己宣說,讚歎佛所行的道法。“智慧甚微妙,諸佛之所得。”佛智難測、難解,微妙至極,唯佛與佛而能知、能證、能得到。“無漏諸羅漢,及求涅槃者,今皆墮疑網。”四果阿羅漢為無漏,可接受人天供養,辟支佛及權教菩薩等為求涅槃者。此等人無不生出疑心,墮到懷疑的迷惘之中,修行不怕慢,就怕走錯路、方向錯了,越精進離正道越遠。此即“修道之人切莫疑,疑心若起便途迷。”“佛何故說是?其求緣覺者,比丘比丘尼,諸天龍鬼神,及乾闥婆等,相視懷猶豫。”佛說此種實相妙法,使二乘人、出家眾以及所有的天龍護法、八部鬼神等都不相信、不理解,相視懷疑。
   “瞻仰兩足尊。是事為云何?願佛為解說。”大眾都有疑惑心,迫切盼望佛給予解釋,所以都目不暫瞬的望著福慧圓滿的佛,願佛祥盡的解釋,為什麼佛將四十年所說的法,今朝一反之,而說非究竟、非實智,非了義之法呢?那麼令我等不知,且甚深難解的法又是什麼呢?
   “兩足尊”即福慧皆圓滿的意思。佛無不在三大阿僧祇劫修福修慧,在一百大劫以前就培福種植八十種相好。“祇”是無量數。在三個大的無量數這麼長的時間修行才能成佛,再不斷的修福修慧。修福即在此期間供養佛、法、僧三寶,親近、供養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供養是無分別的普供養,即布施供養無量無數佛、法、僧三寶。修慧呢?必須嚴持戒律,遵守倫理道德,社會公德,國家法律政策,民俗民風。戒嚴慧近,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戒是基礎,定是樞紐,慧是根本,依慧指導策進戒、定、慧。定力就是心不被外境轉,對善惡、是非、好壞,順逆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尤其對冤家對頭有感恩心、消業想,這才算有定力了。慧力是在定力中生。無煩惱、清淨心生智慧,清淨心是智慧的本、是智慧的母。純印老人言:“世間本來無煩惱,煩惱全是自己找的,凡事不走心就沒有煩惱。”老人如此說,也如此作,多大的事她也不在乎。丈夫去世、親子病重,她仍然悠悠哉,沒有煩惱,該幹活幹活、該打坐打坐,沒事人兒一樣,這就是修行,修行離不開生活!
   修慧應多讀誦經典,以文字般若啟發本智,學習經、律、論三藏則會開啟智慧之門,若修福不修慧,如大象戴瓔珞,笨拙而無智慧。若修慧不修福,則如羅漢托空缽,此即專誦經、專念佛,而不作善事,不幫助別人,雖然證聖果,而無人供養。財施得財富、得福報;法施得智慧;放生、為眾生排憂是無畏施,得健康長壽。所以必須福慧雙修,福慧等持,它是車的兩輪、鳥的雙翅,缺一不可。好多人不明此理,怨天尤人。有病苦不怕,修道人以病苦為良藥,以患難為逍遙,只要自己有主宰。凡人病苦生死到來作不得主者,只因將生死看得太重,殊不知生死病苦皆當人本地風光,本非他物。道人自有安閒法,八苦交煎也無妨。
   “受苦為了苦,享福是消福。”今生貧窮是你前世不布施、不修福的果報。若能修福、則苦盡甜來,苦消受沒了、福自然而至。為什麼轉運了呢?重者先牽故。當今有權、有勢、有錢的人皆為前世修福的果報,但今世若不知惜福,吃喝嫖賭什麼都幹,買好幾套房子、買流行車子,買豪華宅子、買高檔穿戴,不分黑夜白天的玩麻將,這些都是在消福,不會長壽的,福享受沒了,命也就沒了。經云:“假使百千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請聽我一首惜福歌:“黃菜葉白鹽炒,只要填得肚腹飽,若因滋味妄貪求,從茲俯仰增煩惱。粗布衣無價寶,補上又補年年好,盈箱滿篋替人藏,何曾件件穿到老。”
   純印老人為我們表法,雖一生受苦,但非常惜福,她說:“十分福用三分,留下七分送給人。”別人看她壽命不超過四十歲,結果却長壽為一百〇九歲。年青時享福不算福,到老時享福才是真享福。不愁吃穿、老有所養,身體健壯、兒女不操心,老有所樂,生活快快樂樂,這才叫有福呢。純印老人一生無不是為我們表在生活中修行之法。
   “修道之人心要強,病苦當作消業想,可出牢籠躲無常。撬開利鎖脫名韁,捨身拼死上慈航,彌陀入心最穩當。純印老人把帆揚,若能依教而行持,人人均可去樂邦。”
   
   於諸聲聞眾,佛說我第一,我今自於智,疑惑不能了,為是究竟法,為是所行道?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願出微妙音,時為如實說,諸天龍神等,其數如恒沙。求佛諸菩薩,大數有八萬,又諸萬億國,轉輪聖王至。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
   
   前節經文為世尊自歎所證智德之妙。此節經文敘述在此法會中的三乘,及天、龍、人眾之疑,亦顯大眾欣慕欲聞妙法迫切之意。前四句是舍利弗自述,即在這些聲聞眾中,佛說我舍利弗智慧第一,然而對佛所說的甚深妙法我也疑惑不解。“究竟法”指滅諦而言,“所行道”指道諦而言。滅諦、道諦是真諦,為出世間法。苦、集二諦是俗諦,為世間法。其義為哪一法是究竟圓滿法呢?什麼是如來所修的圓滿菩提覺道呢?“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菩薩是真佛子,皆因佛說法而入道、證道,所以說佛口所生子。這些菩薩也同樣疑惑,都恭恭敬敬雙手合十,目不暫瞬的望著佛,期待佛儘早為說甚深微妙的法,聆聽佛真實的智慧,契於實理之說。此即“願出微妙音,時為如實說。”“諸天龍神等,其數如恒沙。求佛諸菩薩,大數有八萬。又諸萬億國,轉輪聖王至。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天龍八部等眾如恒河沙(無量數)之多,還有求佛道得證涅槃的菩薩,少說也有八萬人,又有其他萬億國土的眾生以及轉輪聖王,皆合掌向佛,翹首以待,盼望世尊說甚深妙法。轉輪聖王分金、銀、銅、鐵四輪王,即位時由天感得輪寶,轉其輪寶,而降服四方,故曰輪王。能飛行空中,又稱飛行皇帝。在增劫人壽至二萬歲以上則出世。在滅劫,人壽自無量歲至八萬歲時乃出世。其輪寶有金銀銅鐵四種,如其次第分管四三二一之大洲,即金輪王轄四洲,銀輪王轄東西南之三洲,銅輪王轄東南之二洲,鐵輪王轄南閻浮提之一洲。
   
   爾時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須復說。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所以者何?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眾生,曾見諸佛,諸根猛利,智慧明瞭,聞佛所說,則能敬信。
   
   此處是闡述舍利弗代眾三請妙法。聞正法者非今世而修,尤其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恒河沙,得聞正法難之又難,為什麼?
   一是根性不充;
   二是弘心法的人少,講世法的多;
   三是邪師舌根太厲害。世人慧眼少,盲者眾、銳者稀,聽騙不聽勸,與他講假話他深信不疑,如說給歪脖老母投錢越多感應越好……結果千八百里外的人蜂擁而至,富了當地有權之人,若和他講“凡是有相,皆是虛妄”,他不但不接受反說你是妖邪、阻人家發財、昇官之道。弘傳正法實在很難。佛很慎重,不輕易將實智法問世。純印二字亦然,隱藏一百多年,至老人往生前幾日方告之於我。但如來心印之法必須燈燈續燃。從此節經文可看出,佛止之愈嚴,而眾生請法之心愈切,眾生迫切請法,足見機緣成熟了。由於舍利弗懇切請法,最後佛才講這部“法華經”。一般情況下,佛講經應該有人請法,請法、護法、弘法的功德很大,法布施為最,眾人明理,得解脫均在法故。但若機緣不至,天時、地利、人和,境緣等條件不具足,佛不講妙法。因為“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驚疑什麼呢?二乘人認為:我已證有餘涅槃,出三界不輪迴、無生死了,誤以為此即為修行的極點(佛果),怎麼會還有佛的妙法呢?有顛倒見解的人認為:佛四十年所講的皆是實教、實智、實相妙法,今日突然說以前講的不是大乘了義法,豈不前後互相矛盾?增上慢者,即已達二乘無學位的四果羅漢不信佛說,得了法益不知感恩,還謗佛謗法。當今之人尤甚。已證小乘果者,後悔自己為什麼剛理解四諦即證修 峛 峛R`綩垗b@峛@@峛梭@疑為非是,而期以大乘甚深妙法斷除此疑,猶如大夫治病,病未確診無法用藥根治(對癥下藥)。舍利弗請法不止,恰表明二乘大多數人堪能聞受大法,機緣至矣!
   “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舍利弗不捨時機三請妙法,表懇切至誠,求法心切。請佛說妙法的理由是:來此法會的百千萬億阿僧祇眾生,他們在無始劫曾見過許多佛,都聽過妙法,只不過轉世有隔陰之謎,現在又見到世尊,故佛講妙法他們會接受的,其實他們根性都非常深厚,智慧敏捷,“諸根猛利。”只要佛將妙法說出來,相信他們會生出信心來,即“聞佛所說,則能敬信。”現在諸緣具足,請佛慈悲演說千百萬劫希有難遇的微妙、甚深,且難信的法吧!因為不疑者多,敬信者廣,佛當為信者說,則損者少,益者多。事物無不是有正有反、有缺有圓,有信者必有不信、甚而謗者,有正法必有邪說,有佛就有魔。既然受益者眾多,佛應說為是。縱有懷疑也可以結信受之緣。無慈之慈,慈之大矣!說則兩方面都受益,止則雙傷,怎麼可以因極少數人不信,而傷害多信之眾呢?這不是沒有慈悲心了嗎?豈不知佛遲遲不講妙法也是慈悲,因不信佛言而謗法必墮地獄無疑,是故佛辭之。舍利弗三請佛講法,是為使利根及後世眾生得益,所以大智舍利弗代眾請法,亦為是千古眾生請法。
   舍利弗常代佛說法,他作佛侍者二十多年,阿難長大後才由阿難接替。提婆達多最怕舍利弗。有的僧眾經不住提婆達多的利誘,跑達多處去投靠,舍利弗隻身將叛眾斥責回來,為維護僧團的利益做出很大貢獻,所以佛稱讚他是眾生的生母,許多了義經都是由他請法。當舍利弗聽到佛在毗離城附近的森林中說法後,公佈了一個驚人的消息——三個月後要入涅槃,他非常悲哀,他想過去歷劫佛的上首弟子都在佛陀入涅前先入涅槃,我亦應先佛而進入涅槃。他的想法得到了世尊允准,即回故鄉拜見了百歲老母後,就在誕生的房中進入涅槃。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法王無上尊,惟說願勿慮,是會無量眾,有能敬信者。
   
   這時,舍利弗為表示請法之懇切、真誠,將前面長行的意思,以偈頌的形式又重復一次。“法王無上尊,惟說願勿慮”,佛是世出世間最尊重的弘法人,請您不要猶豫照直說法,此海會中根利,智明者眾,智淺、根劣者只有極少數,還是信者眾廣,不信者極少極少,所以絕大多數人能接受恭敬奉持。這些人必不負世尊的開示。
   此處舍利弗多次啟請,可見聞妙法之難。世人認為佛菩薩應有求必有應,為什麼有時求而無反應呢?這裏有一個可許則許之,不可許則不能許之的原則。若悖理為私心而求就不會有感應,若如理如法的求,有求則有應,對此我體會很深。如果不念佛、不信佛,又沒有菩提大願之人,命終時家人請人助念讓他去極樂世界,這可能嗎?主因是亡者自己,助念是助緣。有人說平日不用自己念佛,臨終時他給作一個法會,一助念就能去極樂,六親眷屬都能超拔極樂去,所以法會要價昂貴,這種人純粹是佛門中的騙子。辦一切事必須合乎理智。
   
   佛復止舍利弗,若說是事,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增上慢比丘,將墜於大坑。爾時世尊重說偈言: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
   
   此處是佛第三次告舍利弗“止!”為何佛三止而不說呢?非佛吝法,亦非眾人機緣不至,更非大眾請法心不誠。而是唯恐部分比丘有貢高我慢,這是世間人的通病,稍有些成就則炫耀自己如何有本事,尤其在酒桌上,更是鋒芒外露。真有智慧的人,無不韜(音:濤)光晦跡,平易近人,以尊敬他人來尊敬自己。古人云:“滿招損,謙受益。”人一旦有了驕傲心,就不能虛心受教,此種增上慢人必然聞而不信。此輩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自以為所修所證圓滿了,已證涅槃道了,甚至生誹謗。若說妙法此等人不但得不到益處,反害他墮地獄受苦,是故佛辭之,這是佛的慈悲心,所以佛方對請法的舍利弗言:“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果不出佛所料,尚未開講即有五千人眾退席。
   慢可分為七種:
   一、通常慢,自己本不如人,却謂智慧、功德超過他人,而生驕慢心。
   二、過慢,本來平平與人無異,却自視己能而輕視他人,或見他人比自己強而却說與己無異,是為過慢。
   三、慢過慢,本來智慧、功德實不及人,而反自謂過人,為慢過慢。
   四、我慢,我執我相甚重,抬高自己,藐視他人。此是諸慢根本。
   五、增上慢,如修行人剛得初禪,自認自己已證初果羅漢位,出三界入有餘涅槃了,待惡因起現行時則晚矣。此類人只不過暫時降伏煩惱,並未斷煩惱,何談生菩提?這就是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迨定力既完之後則墮地獄,他是修行者的通病。
   六、卑劣慢,自謂我不如人,總覺自己低人一等,修行不求上進。不知佛性無差別,怎可自己氣餒呢?
   七、邪慢,不論是非曲直,不信因果,橫行不軌,慢侮(音:午)一切,為邪慢。
   佛說的增上慢即七慢之一。此處佛專提出比丘、比丘尼是四眾之首,舉一而攝四眾。佛非常慈悲,對增上慢比丘未退席以前不忍即說,恐其誹謗正妙之法,墮無間地獄。“純印二字即如來心印,是佛法之根本,從問世至今,凡誹謗者果報來的極快。”遼寧省丹東市的王本勝就是其中的一例。王本勝與本地同修王某志同道合,常年在其道場講經說法,於當地頗具影響。他們對純印心法全然不信、譭謗有加,凡遇到講純印老人之書,以及弘揚純印心法的光碟,全部收來付之一炬,行無忌憚,狂妄至極。
   二〇一一年四月,五十三歲的王本勝與其同修六人,去河北唐山市送一出家師,由司機開一日產三菱大吉普車從丹東出發,王本勝坐於車後排座。車行至京沈高速公路,唐山服務段時,天空烏雲密布,片刻竟電閃雷鳴,下起了大雨,驚雷震懾,令人心驚,司機減速,點刹車失靈……後排坐著的王本勝不知何故,竟將車後窗玻璃撞出個窟窿,身體穿出,頭先著地,車上五人急忙下車救之,但王因腦漿迸裂身亡。車上其他五人俱完好無損。
   此刻驟雨停,日出天晴……當地交警勘查現場時都異常驚詫,同說:真是活見鬼了,出現場這麼多年沒見過的怪事,別說刹車失靈,即使刹車好使,急刹車時,人也應該是往前沖,沒有往後倒的,這是什麼慣力,能讓亡者撞碎後窗玻璃穿出車外?而車窗緊閉,後窗玻璃被撞洞口又小於亡者的肩寬,那麼亡者又是如何出去的呢?真是離奇費解!
   王本勝家人為其辦理後事,索要人身賠償費百萬元,全部由王某承擔,現家屬仍在索賠中……
   “可見謗如來根本法者果報快,罪莫大焉!因斷他人慧命故。欲得不召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
   
   爾時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今此會中,如我等比百千萬億,世世已曾從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長夜安隱,多所饒益。
   
   舍利弗一而再、再而三的懇請佛講妙法。為什麼他屢請不止呢?因他觀察到此會多數四眾,久蒙三世諸佛之教化,多生多劫亦隨世尊修行,生生世世不離佛的左右,這些弟子必能敬信,故勸佛不要以少數人為慮而對妙法止而不說。“長夜”喻生死煩惱之昏暗。希冀佛以妙法智慧之光饒益他們,使其身心安穩,得無窮的利益。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無上兩足尊,願說第一法,我為佛長子,惟垂分別說,
      是會無量眾,能敬信此法,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
      皆一心合掌,欲聽受佛語,我等千二百,及餘求佛者,
      願為此眾故,惟垂分別說,是等聞此法,則生大歡喜。
   
   此節經文,即開一乘之實,啟二乘之權。此為“正宗分”中正宗,是最關鍵、最重要的一節,以此引出妙法。“兩足尊”即佛福慧雙圓滿。我舍利弗是佛的聲聞眾中首座弟子,今懇請世尊詳盡演說無上甚深的妙法。現今參加法會的弟子,都多生多世蒙佛教化,故對佛講的妙法一定能相信受持。此會的千二百常隨眾、佛弟子及天龍鬼神等願為求法者,請佛滿他們的願,演說妙法,我們這些大眾,能親聞佛的妙法,真不知該有多麼歡喜呀!古人非常珍惜有機緣聽聞如來心法:“朝聞道,夕死足矣!”一定要明瞭佛法之根本,善惡、苦樂、邪正、涅槃與生死、天堂與地獄、人間與天上實際本無,它是庸人造作之業而現的,可謂無中生有,既然生出此種種,便不能捂起雙眼說無,如水本無浪,風擾而生,浪生則有覆船溺人之患。我們本體是純淨純善的,但無始劫的無明習氣滋生了煩惱障,使我們淨心不得顯現,所以不能不有所取捨,若風息了,浪則無蹤影了,清淨心顯,則無明煩惱即成菩提,猶如醫生與患者,世上若無病人,大夫則不存在,則無取捨可言。大乘佛法概言之,就是憑藉佛陀所證之法,教眾生息心風耳。
      渟渟靈水養靈珠,籟定波生注玉壺。
      洗盡塵勞多少客,不知還解洗心無。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貞實。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聽,當為汝說。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此節經文揭示了無善根福德因緣的人,是無緣聽此經的,所以經題還未說就退席了。“罪根深重”即報障,“增上慢”即業障。“枝葉”即指修行德本不牢,根淺未深,基礎紮的不實。其原因:“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而能入,行而則度,信根不牢固,稍有成就則自認證圓滿果位了,猶如秧苗上的幌花,花無別,果實差異懸殊。“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即增上慢人,這等人的毛病就是誇大其辭,根本未得到聖人法,則炫耀自己得到了;未證阿羅漢果位,則妄說自己證果了;自己沒有真實智慧,却說已入實相法了;本是畜生道眾生附體,却說自己有五眼六通了,以此欺誑眾生,“騙人騙錢”,末法時期這種現象非常普遍,佛住世時此類人也很多,他們的我慢心障道無緣聽法華經,心不真誠,善根福慧欠缺,是不能接受一乘教法的。“純有貞實”,忠貞老實,心地清淨。贊法會中信行、德行兼備者,佛的常隨眾及諸菩薩,即指法會留下來的二乘人,任憑緣境驟變,心如磐石絕不動搖。果報不可思議,皆授記作佛。修行人成就與否?在遇緣不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純印老人言:“跟啥人,學啥人,跟著大仙會跳神。”
   當今天災人禍頻頻,本眾生心共業所感。故應先去私心,可治公事,先平己見,能聽善言,才可聞經聽法,以佛學提倡道德最為當機。而今世人朝勤暮懈,朝秦暮楚者泛泛,如是修行安能有成?世人不知無常老病不與人期,電光石火刹那變滅,光陰迅速,轉息即是來生,泉路茫茫,三途易墮,若不趕緊修持“心不離佛念”提起阿彌陀佛聖號,待天災人禍突襲,則歎悔不及,最急之務,即當下生起念佛心。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時度此身?勿空過也!
   法華經因舍利弗三請,佛方為說。佛為此會示現從未有之玄旨、妙相,入定、放光、動地,最先警發群機,更事先可測知此會非小小因緣,故剛出定即稱歎佛二智(如理智、如量智,亦實智、權智)圓融,且甚深難解,而又無問自說,說而又止,待舍利弗三請後,才應請而欲說,為何?
   一、顯佛二智甚深難信、難解,不可草率輕談。
   二、啟發二乘人欣樂聞受妙法之心,堅其篤信一乘妙法的意願,令生遇此妙法希有難逢難遇,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之想。
   二乘人向來隨佛左右習以為常,不覺得機緣難得,又覺得佛平時所說之法,易信易解,信受修行也不覺得太難,對佛的言教有時不在意損失也不太大。認為即使諸法皆是方便教法、權設之教,二乘人所證雖為小果,欲修六度昇大乘還有機會。此惰性促使二乘常隨眾對此會不重視。我身旁的同修也如此,天天生活在一起不覺得有什麼稀奇了,而外地同修見一面,嘮佛嗑覺得受益很大,常在一起則無珍惜的感受了,佛弟子亦然。
   如今法會是講妙法,可開佛知見,為一乘成佛之真種,此法微妙甚深,若輕說則如四十年所說無別,如言取義,而不能入理、入法、入義,使其我慢輕忽而不信,則永斷佛種,絕成佛之真因,或因不解則枉加非議、誹謗而墮惡道。
   妙法無人說、無人傳不能延續,損失大矣!故佛待三懇請而後方說,可謂妙法難值難遇也。不說者,恐聽者不重視,對法有損而不說。另外此會佛說的法深妙難解,故不可輕易說,必待大眾肅穆,以聞思修入三摩地方為其說。今法華一乘實相正是華嚴法界之理體,那時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定中講華嚴,今二乘眾根淺、理解力低,若講一乘實相法不易理解,若輕易的說,不但不信則永斷善根,捨此再無成佛之機。況且如來將近入滅,化導眾生緣將畢,時不待人,安有從前之日月哉?所以必須眾志貞堅,可一變而至於道也,故三止之意絕非徒然,而大有深意。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等四眾五千人即從座起,禮佛而退。“世尊默然而不制止”,正是以此警發二乘當捨夙習,使其虛心,老實的聽法受教,若執著夙習知見,怎麼能得入一乘實相妙法呢?佛對無緣退席者不制止,亦是為了激發有緣二乘人,令他們自淨其心,丟掉我法二執,深入今日之教。如果若留餘惑,則大負如來深慈矣!
   “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此喜機緣純淨了,可說妙法了。楞嚴云:若有一人不清淨者,如是道場終不成就。故以退席者為佳也!此如同大浪淘沙,流沙隨浪而去,真金則存下。法眾則純貞,說妙法則無干擾。正如文殊告善財言:“若欲成就一切智,決定求真善知識,求善知識,勿生疲厭,見善知識勿生厭足,於善知識所教誨,皆應隨順,於善知識善巧方便,勿見過失。”善財依此訓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方一生了辦大事矣!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
   
   佛告舍利弗,這樣的妙法不是隨便可以聽到的,如來說此妙法也非常希有,佛比喻為優曇缽花,即大金蓮花。此花開放時間說法不一,有說唯人壽增至八萬四千歲,金輪王出世時乃現之。開得極短時間即萎,非常難得一見此花,世間稱“曇花一現”。佛說的言詞都是真實不虛妄的,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不綺語者,絕對可信。世尊說此語是考慮與會大眾於權實二法不善思念、不生信受反起過失,故明言耳。
   
   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
   
   為何諸法難知難解?佛所證之實相無相,無不相法即諸法寂滅相,就是不生不滅之實相——“獨尊之我”。對此應明瞭有心無相,相自心生,有相無心,相從心滅,有心用到無心處,不知無心又是誰?華嚴乃純真法界,“不讀華嚴不知佛家真富貴。”不讀華嚴怎知智慧、辯才、神通皆我之能,我本具足,怎知我原與諸佛相等。諸佛明此實相、實智方到究竟圓滿至極之地,不使有纖毫留礙,始安心自在。所謂“涅槃心易會,差別智難知。”此妙法不是用識心來分別思量就能明白的。即不要用第六意識和第七末那識——分別、執著識,來揣測佛所說的法。此法“唯佛與佛乃能知之。”
   一切諸相到實相均已失其自相。故佛所說之方便、因緣、譬喻非真實法。佛法應離文字、言說、心緣、名字相。正如純印老人言:“入不思惟境界講法為真法。”佛法應離見、聞、覺、知,離心、意、識。六祖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純),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印),此即“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此即佛所證之法性,言言明心,句句見性,故佛特別顯彰其非如是等所能解。
   
   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這是什麼道理呢?“諸佛世尊”,廣包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本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言一者,謂一真法界,常住真心。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即法,法即心,心現識變。心即純,法即印,心、法不二故曰一。廣大包含生佛不二、生佛平等,依正不二、外境外相,萬事萬物為依報,真我、心性、妙明心、佛性為正報,依報隨著正報轉。眾生貪心重—水災;嗔心重—火災;愚癡心重—風災;人心不平招感地震。一切惟心造。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故曰大。諸佛所修、所證就是心印二字,它是諸佛之母。佛證涅槃,眾生亦能。因眾生本具佛性,本來是佛、本能成佛,因妄想執著迷失了自性,不知回家之路,必賴佛指引才能棄舊(貪、嗔、癡三毒)圖新(覺、正、淨),這即是自利利他,佛菩薩無不是為度眾生之事而出現在世間的。純印老人住世一百多年名字不露,隱身度眾、煞費苦心,並為末法眾生指明了修行之法:“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遠離名利,一心念佛。”此即戒、定、慧三無漏學。若以此修無不成就者。“晉美彭措法王等皆印證,純印老人是觀世音菩薩大權示現。”老人走時現十大圓滿,表因、緣、果法。在太平間突然坐起,睜大眼睛下望,提示衣服沒穿好,即表無生無死。此無生無滅的真我,眾生本具為因,諸佛及純印老人為此出現世間度眾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為緣。自從老人走後,各地掀起為臨終人助念送往生的熱潮,這是佛門最大之事,往生極樂圓證三不退為果。佛菩薩在末法時尤為忙碌,末班車、末班船若不乘坐非愚即狂。聖賢來世間無別事,世尊四十年來說種種方便開示,都為解眾生無始劫染污之心耳。當年八路軍連長見老人打坐問她:“大娘!你信佛嗎?”“不信!心就是佛,佛就是心。”意指你們扒廟,砸佛像,你們以為那是佛,我不信那個佛,我信的是看不見、摸不著,砸不了,沒有生、沒有滅,永存不變,人人本俱的佛。而連長却不知其所以然。此即諸佛出世的一大事因緣。所言一大事者,就是使眾生明瞭本具真心,眾生此心不顯乃因無明所蔽,諸佛出世特為眾生揭開而指示之。令離妄染而得清淨,離苦得樂,此即佛一大事也。
   
   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若論佛性,人人本具、各個不無,若能二六時中回光返照,步步踏實,不礙頭頭獨露,法法全彰。萬境不能侵,諸緣不能入,情消見絕,必須從苦戒入門才能自見本地風光。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佛度化眾生皆隨眾生本性而開導,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出現於世即以應化身現於世界,佛現世間非由宿業果報,乃其大悲願力以示現耳。我們眾生皆是業報身。業重者,身微小或無身形、冥界眾。“知見”者,通十法界。有知有見就有煩惱,楞嚴經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佛徹悟了實相萬法根源,悟妙明真心,無所不知、無所不見,如日昇中天、似鏡現相,無心而應、無念而現,曰真知見。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也非常清楚一切眾生的起心動念。佛知見就是本覺靈源,常住真心,古德對此稱謂不同,智者知是佛性,愚人喚作精魂,皆指此心性也,真如也。此即知見之性,正智為知見之相,此知見之性相,總稱為佛知見。論云:無上菩提是法身,正等菩提是報身,法身為性,稱毗盧遮那,報身為相,稱盧舍那。二者實智,均稱佛知見。又實智、正體智為知,後得智、權智為見。示佛知見者,即開示眾生本具與佛無差別之本體實相;悟佛知見者,即令眾生覺悟之義,此一悟即佛知見的開端,就是始覺,可以始覺對待不覺,慢慢漸次進入究竟覺——佛之知見,此為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道者,即修入佛所修之道路。欲知上山路,須問過來人,以佛所修、所證、所悟、所行之法而修,則是菩薩之因行,如十地菩薩證於法身而不退轉,此即入佛知見道,亦是此經妙法之義。法華經乃諸經之王,古人稱“開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
   
   佛對有緣眾生應機施教,或說人天之法、或說聲聞之法,無論如何說教,皆是令成菩薩道,故稱“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即現種種身,或說種種法,皆令成就佛知見。
   
   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如來說法,無論是方便權教法,還是實教法,皆是導入一乘教法,無有二、三乘,二、三乘教法皆為權教、方便說。一切眾生當安住於一乘,不應求聲聞、辟支佛二乘,未見性故。
   “法華”本以一乘為正宗,亦是此經的主旨,餘大乘、小乘,聲聞乘、辟支佛乘、菩薩乘,悉歸一乘,故曰“無有餘乘。”“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乘者運行載量之義。一乘之體即真如法性,真如本體無論三乘、四乘(加人我乘)、五乘(人、天、聲聞、緣覺、菩薩),在性體而論、本無差別,因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是眾生心中之佛,眾生即佛心中之眾生。若以體而論,唯一法性即是一乘。眾生執有我見、妄見,諸法的差別相,實則九法界均無自體之相,悉以一真法界為自體,生實報莊嚴土亦非真實,唯佛住常寂光土是真實的。但名相也不可執著,若執一真必有二假,全是假名耳。正因如此,並無聲聞、緣覺、菩薩等差別之相可得,故說唯一佛乘。有人稱開悟了,什麼是開悟?“開”者,啟發開啟本智,去掉顛倒之想,以佛號蓋覆住見、聞、覺、知的妄念、執著,使本來清淨的自性顯現出來;“悟”者明瞭第一義而不動,於一句話、一件事、一個動作上便能徹悟百千萬義,便善能分別諸法性,於經教言句觸類旁通,不死在文字相上,善能分別諸法相,不作分別想,但又明明白白、清清楚楚,閒時無知,用時無所不知,你悟得了嗎?絕非有神通了!會治病了!眼睛看見佛了!將業通、鬼通當作開悟。菩提自性本來清淨,勿將外相染污、干擾當作修行的境界。法則以心傳心,令受者自悟自解,十方三世諸佛皆傳實相本體,弘法不離本心,真心本具,絕非從外相求。從外相求者,一是外道,二是魔仙,三是使命滅佛法者。
   修行則是修心,心拓開而無私,手攤開不納財,有錢用於善事、弘法事上為大智慧。六祖惠能在獵人隊伍裏隱居十五年,方躲過追殺。凡發心弘法的人無不遭磨難,發大心有大魔,發小心有小魔,魔多反使道心堅,不磨不成佛!惠能十五年後,弘法機緣成熟了,從獵人隊伍中走出,至廣州法性寺,恰逢方丈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有兩位僧人見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休。惠能走上前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仁者的心動。”印宗聽後知此人根性不凡,經盤察才知是接五祖衣缽後即無影無蹤,今日方出世的六祖惠能大師。此公案闡明了善與不善,常與無常,聖與凡,佛與魔本一,乃不二之法。無二之性就是佛性,這即是隱藏一百多年的純印二字——即一部精要的心經、金剛經、法華經。天台宗設法華“空、假、中”三義(三觀),空——純;假——印;中——純印,中是第一義趣,實相妙法。
   印宗是惠能的剃度師,反認惠能為師,將寺院交給六祖,這心量該多大呀!非凡夫所能……如來妙法無不是讓眾生啟開自性的悟門,三乘、四乘、五乘諸多方便法門不論有說、無說,少說、多說,若不能令人悟入佛知見,那麼有說是贅疣,無說是啞鬼,死在經教上,一錢不值。有人一提純印就說是犟牛他媽,愚到極點,犟牛媽一百多年前叫劉史氏,不叫釋純印,“純印乃一切如來,一切如來皆純印。”不明純印理枉稱修行人,純印二字就是一乘義、了義法,如來性。諸佛所證所修就是這二字,它是不偏、不倚,空色圓融之法。
   
   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此節經文闡明十方三世諸佛,度生皆是以善巧方便權教法,意在顯實,最終會權歸實。無量世界淨穢差別懸殊,諸佛出世度眾生都用先權後實的方法,漸漸導歸實相,世尊亦然,以此印證佛佛道同。“眾生”者,眾緣和合而生者,業識相契而生。佛無不是由眾生而成就者,皆聞佛法而得一切智。“智”分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一切智屬於空,二乘所證空理,明“有相皆假無相真。”道種智,是大乘菩薩所證得的理,也稱“有” 、又稱“假”,有也是假有,不是真的。一切種智,是“中道”,不落空、不執有,空而不空、有而非有,亦空亦有,這是諸佛所證得的中道智慧,此中道豈不是“純印”二字嗎?
   
   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於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此節經文進一步闡明釋迦佛度眾生亦是先權巧方便,最後使一切眾生得到一切種智。未來當出世之佛,娑婆世界則須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彌勒菩薩在兜率天降娑婆成佛。彌勒尊佛也必遵古佛度眾生法式,亦先用方便權教法,而後開權顯實,會歸一佛乘。但此法式也不儘然,如釋迦成道第一次說法,三七日為法身大士講華嚴,又如六祖惠能利根性凡夫亦頓悟大乘,聽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徹悟如來實相法要。所以佛說法式,亦不可以用固定公式作解,“法無定法,定法非佛法。”但在不同境界之中,而有一共同之根本法,即令眾生入一佛乘,成一切種智。
   
   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世尊告舍利弗,現在諸佛非指釋迦一尊佛,現在無量佛土中諸佛,僅娑婆世界將有千佛出世。現在佛就指賢劫中佛,劫的計算是人壽八萬四千歲時,每過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再每過百年增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為一小劫。二十個小劫為一中劫,四個中劫(成、住、壞、空)為一大劫,除住劫有眾生外,餘成、壞、空沒有眾生。賢劫者,過去大劫中的住劫,名莊嚴劫,未來住劫為星宿劫,現在住劫名賢劫,賢劫中有千佛出世,既然多賢聖,故名賢劫。釋迦佛是賢劫中第四尊佛,第五尊佛要待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即彌勒佛降世。雖然無量佛國土之佛,以無量無數百千萬億、善巧方便法門度眾,但最終歸處皆成實智—一切種智、一乘也。
   
   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
   
   “諸佛”,所有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佛。諸佛無不教化菩薩發菩提心,行六度菩薩行,以此入佛知佛見,使眾生識本性與佛無差別,為達此目的而先宣說善巧方便法門,最後得到佛的知見、佛的智慧,佛的果位。對有緣之眾,教之以成菩薩,開示使悟,由悟起行、行至究竟圓滿,此皆諸佛本意。
   “入佛知見”非相乃心,昔世尊在忉利天為母說法,優填王思念佛,命工匠雕旃檀像,當世尊回人間時,像亦出迎,世尊三呼其名,像則三應。世尊乃云“無為真佛,實在我身,云真云實,乃在下忉利之我身也!非在旃檀木身也。”佛出世間,令有情成佛,無情者皆為黃金。旃檀雖然是木,然已成像,故三呼三應,化身在焉!此乃佛之本性功德圓滿,遂而神通如此。世尊恐世間人誤認佛像化身為真,乃云:無為之真佛,實在此我身,非在旃檀木之身。就是說真佛無體,真佛無相,真佛無言,非在彼化身三應木身之中。當今眾生愚迷不知真佛在心,真法在行,像是佛的照片,不存在靈不靈之說,開光是一種儀式,旨在開眾生心靈之光。旃檀像能迎接佛,三呼三應皆假,何況無言無語之像乎!古德教言,報化非真佛,與世尊同一正見。世尊對此已說破。但現今佛子則以盲引盲、以像為修行,實誤導眾生之罪過,非滅佛滅法何也?
   
   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
   
   舍利弗,我教化眾生也與諸佛度眾生的法式相同,用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說法。視眾生根性不同,由漸入者為說漸法,從頓入者為說頓法,我知道所有的眾生欲念無量無邊,心欲有恆沙差別,這些欲念不是一生一世形成的,而是無量劫生生世世習染而來的,牢固印到眾生的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田裏,就著住不捨離,因習氣染污的太深、太重,很難清除掉,故而隨順開示。佛對怖畏生死者,告生死本空,猶如換衣服。對怯弱眾生,佛以方便法教以四諦、十二因緣等,使其解脫三界煩惱之法,眾生則歡喜奉行。此為隨眾生根性、機緣而施教,但其旨趨,無不使其入佛知見、開佛知見,得一切種智。唯一佛乘,別無離一佛乘獨立之二乘、三乘也。我們若能在有限的生命中,一心念佛,“心不離佛念”隨緣作善,修菩薩道,至功行圓滿自當見佛、成佛,修成金剛不壞之身。修行不貪境界、也不參是誰,也不除妄想、也不求見佛,只要至誠懇切實心念去,“聲聲不離彌陀,念念不斷佛號,口口相應,句句真實,心不離念,念不離心,心心在念,念念在心,念到一念不生處,西方極樂顯家風。”人之在心,猶魚之在水,魚之在水可知水乎?人之在心可知心乎?魚能知水則有智,人能知心則聖賢,奈凡夫日用而不知,嗚呼!人為萬物之靈,生既不能知,死又豈知乎?可不痛哉!此理感佛而告之。
   
   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此解釋諸佛出世,為何必說三乘法,而後又棄三歸一?因眾生處於濁惡,心地不淨,不善之時。世尊法運亦然,分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末法時期人心不善,福報大、善根淺,疑心重、執著心強,講競爭、不講因果,信科技、不信古德言教,倫理道德喪失,對事物境緣生顛倒見、顛倒想,顛倒行。正法、像法、末法時期佛法均以度人為宗旨,各個寺院都有講經說法之人,無數的眾生因聞經聽法或得度、或成就。但近五百年寺廟却傾向於鬼神。前者講修心養性,後者講神通、執著佛像的靈驗,著相修、相求,依人不依法了,諸法的真實相無人知曉了。為什麼?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其根源在諸佛子,只表法、不講法,更有甚者,開口就講神通、講靈驗,講還陰債、販賣佛法,以佛法作交易之品。這樣偏執偏見怎麼能使佛法慧燈照破眾生無始劫的無明呢?身為佛子不傳佛法,有的不度眾生還好些、一度眾生就引錯路,修行不怕慢,就怕方向錯,引錯方向、斷人慧命,其罪大焉!純印老人將代表僧的淨水壺摘掉具有深義。“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濁,污穢不淨、渾濁,猶如清水中倒入泥土。此時眾生剛強垢重很難度化,佛不得不隨機而調伏,將一乘實相妙法,分別成無量無數之方便而說三,甚至針對眾生煩惱說八萬四千法門,實乃不得已而為之。“佛法是治心的,心若無病,法亦不存。”“劫”梵語劫波,時間、時代義。依佛法而論,時間亦非真實,刹那生滅故。由眾生的分別心而產生的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才有這個劫。劫分大、中、小。在一劫中(一個時代)也有增劫、減劫,視眾生污染的程度,時間的長短及善惡、輕重而分。若從社會的現象看,眾生因心地不善,造惡極端同聚一個時期,而發生刀兵(戰爭)、水火、饑饉、地震(災變),瘟疫、夭亡種種日漸增多,越加嚴重,則為劫濁。在此劫濁內的眾生,善根淺、造業重,殺業盛、損人利己,貪者無厭達登峰造極,充滿罪惡的時代為“劫濁”。“煩惱濁”,它是以貪、嗔、癡、慢、疑五鈍使為體(果報較慢為鈍),這是生煩惱的根本。“眾生濁”具以上無量煩惱的眾生,皆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毫無善念、善行,惡行的人數眾,而仁慈、柔和之眾極少,即為眾生濁。若為領導者,權財、人法混淆,清官也變成貪官了,清朝滅亡就亡在此,買官賣官,當官無不貪者,小官小貪、大官大貪,怎知民眾如水,既可載舟,亦可覆舟。當今國家給人民許多實惠,懲治腐敗,讓人民安居樂業,很得民心,真是民富國強。在世界經濟危機中,我國能不受衝擊,國民經濟還穩步增長實為罕見的奇跡。
   “見濁”,末法時期的眾生因邪見紛紜而濁亂世間,此惡眾生嫉妒、貪婪、(音:蘭)殘忍,不但不能相助相利,但知相爭相害、奔命於名利,匿心於財貨、造假殃市,正法說成邪、無道謂有道,種種邪見而無正見,眾生以色、聲、香、味、觸的感受為享樂、沉湎(音:免)其中不能自拔,不聞不受正法,喪失倫理道德,則為見濁。見濁又稱五利使: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因果報很快故稱五利使。“命濁”,它以煩惱濁、見濁為根本,朝生暮死、晝出夜沒,波轉煙回、瞬息不住,是命濁相,在生活中皆可見:生活困苦,惡業彌滿,果報顯現,壽命短促或疾病纏身,受苦無量,最後一命嗚呼都是命濁,顧名思義生命不清淨,染污了。若能修出世之大道則為淨業。在五濁中以煩惱濁、見濁為因,以劫濁、眾生濁、命濁為果。佛在五濁惡世示現出世,就是為度一切有善根福德的有緣眾生,使其出世。正因為五濁的緣故眾生障重,不能接受頓教一乘妙法,無奈佛應機施教,以三乘權教之說,引入一乘究竟。其實自家本心,即心是佛、不待修治,本自清淨故。
   關於貪心有一個故事:一個很有心機的人死了,閻羅王說:“你很聰明,活著時從不幹吃虧的事,你來生是願意自食其力呢?還是願意依賴別人供養呢?”他一想自食其力很苦很累,依賴別人供養可以坐享其成免為衣食而奔波,便對閻王說:“若以我意我選後者,吃供養免操心費力……”閻王即告訴判官給他件華麗的衣服!小鬼用盤子端來一件油黑鋥亮的黑袍讓他穿上,即投入豬胎了。豬是專門吃供養的,不須自己操心。古德言:“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真出家非一般人所能為,純印老人言:七世宰相福,三世帝王才,則具備出家條件。但出家也很不好修,必須出煩惱家、出生死家、出三界六道輪迴家,若出家圖自在、圖享受,而造業造罪來生很可怕,應精嚴戒律、淨修梵行,廣作福慧、普利塵沙,行觀音之慈心、普賢之願海,荷擔如來之家業,方不辜負釋迦之願。末法能否燈燈續燃,法運長久,依正法度眾生,全賴出家二眾了,肩擔如來家業呀!

心为净土  2013.7.16 9:45:58    

(317-10)  显示次数:471(437+34)     查看心为净土的所有文章 访问心为净土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0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1 主题索引
誦法華談體會(十)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提婆達多,譯天熱,以初生時人天等眾心皆驚異其天熱故,又云天授,從天乞得故。為斛(音:胡)飯王之子,阿難親兄,佛之堂弟。提婆達多世世對於佛之行事多所違害,俗情所謂冤家對頭。曾從佛出家,意在學佛神通。往劫見佛修忍辱行,遂發願生生世世與佛相對抗,害佛生命,佛亦以此成就忍辱之行。若從修道而論逆緣最為珍貴,應珍惜之。佛說娑婆世界修一天,等於極樂世界修一百年,此理也。可見逆緣是修行之善友,不可多得也,奈何修行人不知耳。晚學體會最深,在特殊的環境裏將八百度的老花鏡摘掉,遲鈍的思惟變敏捷,耳根變銳利,諸多變化讓人難以置信。對惡人、惡行、惡事只要善於利用境緣,都是修行的好時節,皆是違緣之善友。此違緣善友,能使人認清娑婆世界人心險惡、增生淨土、見彌陀的緊迫感,從而促進修道的堅固心、精進心。
   此品顯佛平等大慧。解悟佛法有難易之別,以二乘人為例,今佛雖與授記,但須多劫方得證果,佛以大悲心,恐其畏佛道長遠而不肯勤進,故自引本事,如講昔為國王,為人中極尊,能不惜身命為奴求法等事例,直至於今得成正覺,此顯易中之難。佛又恐彼等知難而退,故說文殊於龍宮說法華,龍女受教,向佛獻珠之頃,當即成正覺。海為生死沉溺之地,龍乃畜類,三毒之一,女為濁垢有漏之體,為最難化者,而能當下成佛,此顯難中有易。在此品中佛為達多授記成佛,我們不禁要問,犯五逆十惡罪的大惡人,所造為無間地獄之業亦能成佛,實在讓人費解!大雲經:達多不可思議,所修行業同於如來,其自造逆罪及教阿闍世王害父迫母,破和合僧等事,皆是大權示現,行於非道,而逆於佛道。表眾生根性有異,一逆一順使眾生有選擇之地,令不起惡行耳。
   此品標人以顯行,菩薩行出塵沙煩惱,斷無明惑。今取聲聞、緣覺、菩薩、佛四聖功業,以明五種行持:達多行於非道,違逆佛道,病行也;龍女悟理,刹那證果,天行也;佛修六度而取菩提,聖人行也;文殊入海,大慈無染,清淨梵行也。四種行持,隨機施化,嬰兒行也(此為無分別的菩薩行)。非天行不能證理,非梵行不能涉有,自修惟在聖行(依教而修),利生須假借嬰、病二行。由此品經之始末可啟知,分四要點:一、順逆為友。二、明達多與佛違緣善友之德。三、明釋迦佛昔重法以求經。四、往昔求法。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眾,吾於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倦。於多劫中常作國王,發願求於無上菩提,心不退轉。為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布施,心無吝惜,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僕從,頭、目、髓、腦,身、肉、手、足,不惜軀命。時世人民壽命無量,為於法故,捐捨國位,委政太子,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
   
   此為釋迦佛自敘往劫捨王位求法之難,以警示二乘勤學,勿懈怠。世尊求此經非一劫二劫乃多劫中常作國王而勤求之。求者,不僅求能聞,亦求能信,求能解,求能行,求能證,求能悟入佛知佛見。國王求“法華經”,就是求無上菩提。心不退轉者,指得王位而不被五欲(財、色、名、食、睡)之樂而喪其清淨本心,或受怨敵違害之苦而不退道心,亦不懈初衷之志,并廣行六度:
   ⑴布施,釋迦佛為圓滿六波羅蜜,早證佛果,將依報境物,正報身心一起捨去,這是真正的布施;
   ⑵持戒,止惡防非,從身不造殺、盜、邪淫,口不造綺語、妄言、惡口、兩舌的過惡,意不造貪、嗔、癡,即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持戒;
   ⑶忍辱,難忍能忍,於侮辱、譭謗、打罵等不報;
   ⑷精進,身心不懈怠,勇往直前;
   ⑸禪定,四禪八定(就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入初禪境界,呼吸停止了。二禪脈搏沒有了。三禪念思停了。四禪念思斷了。色界為禪,無色界四天為定,合稱四禪八定),即外不著相,內不動心;
   ⑹般若,從自性發出真實智慧,此智非從外得。
   六度萬行法門是大乘的教義,是菩薩所修之法,六度修圓滿就成佛。以布施對治貪吝;以持戒對治譭犯;以忍辱對治嗔恨;以精進對治懈怠;以禪定對治散亂;以般若對治愚癡。行六度有六種果報:布施得富貴報;持戒得諸根具足報;忍辱得相貌端正報;精進得大勢力報;禪定得健康長壽報;般若得大智慧辯才無礙報。世尊為求法可捨一切,如金銀寶物、象、馬,乃至奴婢、王位、妻子、兒女,甚至頭目、生命等一切皆施。修行從初發心至成佛,就是施捨,為捨而不執著。世尊在因地為求此“法華經”,願為之終身服役。可見此經難得、難聞、難持、難信,我們能聽聞此經,亦非今世之緣。
   
   時有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華經,若不違我,當為宣說。王聞仙言,歡喜踴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須,採果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為牀座,身心無倦。於時奉事經於千歲,為於法故,精勤給侍,令無所乏。
   
   王有求大乘妙法,仙人則有應,精誠所感也,真乃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此為至誠感通。非此王則仙人無以取之為友,非仙人則此王無以尊之為師。仙人送妙法,王即歡喜,隨侍執勞而不厭,乃至以身為牀座而不倦,且經千歲長時間而不辭,足見世尊求法之難。佛度眾生,悉隨順眾心以施教化,今仙人欲人之不違其意乃為說法,足可顯示為違緣之友矣。釋迦事此仙人,不易行者而行,難而難者而為,除內、外財供養外,必有無量忍辱之行毫不退轉,學而無厭,侍給不乏,求法之心堅不可摧,下心至此,何其切也。有道之士必遠離名利,不臣天子,不友王候,此為淨心淨修。今會二乘人得授記者,各人自揣求法之心,可有世尊如是求法之精誠乎?是則佛今為說法王大寶,諸人不求而自至,豈可尋常而視哉!古人云:既悟守之為難。何況末法時期,外境誘惑力太強,定力不充,難以修持,欲聞此法實不可得。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劫,為求大法故,雖作世國王,不貪五欲樂。
      椎鐘告四方,誰有大法者,若為我解說,身當為奴僕。
      時有阿私仙,來白於大王,我有微妙法,世間所稀有,
      若能修行者,吾當為汝說。時王聞仙言,心生大喜悅,
     峛 峛R`綩垗b@峛@@峛r>   
   此頌表世尊求法、得法、敬奉傳法人、受法奉行之誠。“椎鐘告四方”,擊鐘宣告眾人意。“阿私仙”者,仙之上首,亦云無比,即達多昔名。世尊以真誠實踐諾言,千年不辭勞苦,恭敬供養仙人。“果蓏”,木本植物結的果實曰果,如桃李杏等,草本植物的果實曰蓏,如瓜類。世尊因地求法心切,不是為己得利,而是為明瞭大乘法,然後普度眾生。眾生最難逾越的障礙就是五欲之樂(財、色、名、食、睡),修行人有兩個極端作為千萬不可接近:一個是偏重快樂之路,留戀於種種欲望,尤其是色欲、財欲,這是凡夫的作為,非修梵行之道,不僅不智而且無益;另一個就是化性,對傷損自己的人和事,不能以戒師而恭敬,反心生惱恨。此二者必阻礙道心,難得菩提果,若能以世尊多劫為國王求法不惜一切、放下一切之心去修行,道業無不成就者。
   
      普為諸眾生,勤求於大法,亦不為己身,及以五欲樂。
      故為大國王,勤求獲此法,遂致得成佛,今故為汝說。
   
   此頌世尊求法之由,并勸示勤學。不為己身專求涅槃,亦不為五欲之樂。捨大國之王位,悉為眾生求法,以能利眾生故,終致成佛。往生者,為度眾生而修行,無度眾生願是不能往生見佛的。佛菩薩無不以度生為己任,否則怎可稱聖賢!
   
   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則我身是。時仙人者,今提婆達多是。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昔日國王即今釋迦佛。仙人即今提婆達多,昔為釋迦佛之師,然生生世世專意害佛,常以毒藥藏十指甲中,禮佛足時欲傷之,但佛足不傷而指自壞;又與阿闍世王陰謀設計害佛,欲立自己為新佛,闍王縱五百醉象踏佛,佛以手指現獅子,象皆攝伏;又推大石壓佛,護法神用寶杵,將石打碎,有一飛濺小石擊中佛足而流血;達多還殺害證果的比丘尼蓮花色,一拳將她打死,并破和合僧團,搶騙五百弟子隨他而去,令僧團不和;又唆使阿闍世王殺父害母,篡奪王位,五逆重罪全犯了。以此因而陷地獄,但他却成就了佛的忍辱法門,此功德尤重,故稱其為善知識。善知識者,凡是自己發大乘心,并幫助他人發大乘心者,均可稱善知識。具體講,佛在金剛經論中云:“善知識者,心性柔和戒行專精,心無貪妒,物無愛戀,心行平等,意無憎愛,有大方便,自度度人,量根施道,具大總持,好心與人,不求果報,行門清淨,無諸過失,說法論議,皆合經義,具足此行,名善知識。”
   釋迦佛說:達多令我具足六波羅蜜。
   ㈠布施波羅蜜,修此可解除自己的慳貪心,自利利他,莊嚴自性菩提,後世得尊貴富有報。
   ㈡持戒波羅蜜,修諸善滅諸惡,四威儀具足身心愉悅,莊嚴菩提,攝受眾生,後世受涅槃樂。
   ㈢忍辱波羅蜜,修忍辱能化性,離怖畏,承柔順,圓功德,莊嚴菩提,攝受眾生,斷嗔心,得眷屬和氣,不受苦惱,得涅槃樂。
   ㈣精進波羅蜜,精進修行可破懈怠心,增長善法,故自利。不惱他,故利他,莊嚴菩提,攝受眾生,以大力成菩提果。
   ㈤禪定波羅蜜,修禪定破散亂心,身心寂靜為自利,不惱他而利他,如此可啟開自性慧門,莊嚴菩提攝受眾生,安隱得究竟涅槃。
   ㈥般若波羅蜜,破無明煩惱,得無師智為自利。又教化眾生而利他,可洞徹宇宙人生真相,莊嚴菩提,攝受眾生,得究竟圓滿智慧,破一切暗障。
   釋迦佛得妙法華經,不但圓滿了六種波羅蜜,又得到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慈能與眾生樂,悲能拔眾生苦,喜令眾生除憂惱,捨解眾生之疾患、窮困。難捨能捨,以四無量心圓滿菩提,并以此教化眾生。又得三十二種大丈夫相,以明果報圓滿,毫不欠缺。始自足下安平,至頭上肉髻、手足均有德相。有八十種隨形之好。佛的圓滿報身,現出一種最殊勝的紫磨金色。佛有十力,始自知覺處非處智力,即知一切萬事萬物起止因緣、知三世業報智力,至斷一切習氣智力等,總括佛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得四無畏:一切智無所畏;漏盡無所畏;說障道無所畏;說苦盡道無所畏。四攝法:布施攝,若為樂財眾生,即以財施,樂法眾生,即以法施;愛語攝,以善軟心,隨順眾生,安慰開喻,使眾生願接近,生親切感,便於受道;利行攝,身、口、意之行,能令一切眾生,各沾利益;同事攝,應以何身得度而現何身,即明見眾生,隨形體之別,普和其光,同彼事業,各使沾益。所謂攝者,聚眾生情之所愛而攝受之,最後令其斷惡為善。用此四法同情接引眾生,導以大乘正道而度脫之,此為度生方便善巧之法,即先以欲牽,令入佛道。
   佛得到十八不共法:
   ⑴身無失:佛無量劫保持法身慧命,用戒定慧、慈悲以修其身,身不犯殺、盜、淫過失;
   ⑵口無失:口不犯惡口、綺語、妄語、兩舌過失。具足無量辯才智慧,所說之法契理契機;
   ⑶念無失:修甚深禪定,心不散亂,心不著諸法;
   ⑷無異想:對眾生無分別,平等相度;
   ⑸無不定心:行住坐臥,不離甚深勝定;
   ⑹無不知已捨:對一切法隨機皆捨,無絲毫吝法之意;
   ⑺欲無減:度眾生常度常新,心無厭足;
   ⑻精進無減:度眾生精進無懈無怠,無有滿足;
   ⑼念無減:佛於三世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應滿足,無有退轉;
   ⑽慧無減:佛智慧無量,沒有窮盡;
   ⑾解脫無減:佛遠離一切執著,具有為、無為解脫,一切煩惱斷盡;
   ⑿解脫知見無減:佛於一切解脫中,知見明瞭,分別無礙;
   ⒀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佛現諸勝相,調伏眾生,以智慧演說諸法,使眾生解脫證入諸法實相;
   ⒁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佛以清淨微妙語,化導利益一切眾生;
   ⒂一切意業隨智慧行:佛以清淨意業,隨智而轉入眾生心,以說法除眾生迷惑、無明、愚癡之惑;
   ⒃智慧知過去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過去世所有一切,眾生、非眾生法悉能徧知而無礙;
   ⒄智慧知未來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未來世所有一切、眾生、非眾生法悉能徧知無礙;
   ⒅智慧知現在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現在世所有一切若眾生法,若非眾生法,悉能徧知而無礙。
   此十八法惟佛具,二乘、菩薩不具故稱不共法。
   佛之無量神通,成菩提道法,廣度眾生,乃至成無上正等正覺,皆是藉著提婆達多往昔教化的力量而成就的。
   
   告諸四眾,提婆達多却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天道。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廣為眾生說於妙法,恒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發緣覺心,恒河沙眾生發無上道心,得無生忍,至不退轉。
   
   此乃世尊為提婆達多授記。為何要單獨為其授記,而不在諸弟子中呢?達多乃世尊多劫前之師,以其磨礪砥行,堅固了如來之忍力,從另一方助佛成道業,成為惡世持妙法華經之典範。應知逆境、逆緣好修行,只要以心化境緣,都是好時節。亙古佛佛成道,無不由忍辱而成。八地菩薩見諸法性空,無相行持而不退,均賴得無生法忍。二乘人於平等真如之法性未能了知,執著於善法、惡法之差別,因有生佛之異相,今雖然得受佛記,多為隨順佛教之眾,而達多為違害佛教之人亦獲授記,此大乘妙法無分別統攝群生,一切眾生總歸佛智也。以性起修萬行,而證實相,以入本然之理,故達多成佛世界喻天道,而佛號天王如來,十號具足。有人會問,達多在地獄中,為何世尊還為他授成佛記?阿難曾往問其苦若何?達多云:如受三禪之樂。只此一語則知其助佛成道之功德不可思議。應知達多今日之憎心,不異昔日之妙法。釋迦今日之怨家,不異昔日之善知識。此即顯一乘實相,平等大慧,無怨無親,無正無邪也,怨親、正邪在心而不在法。達多成佛,廣為眾生說妙法者,蓋因中始以妙法教釋迦,故果上常說妙法,眾生聞妙法具得聲聞、緣覺、菩薩之果,皆由因行所感。
   
   時天王佛般涅槃後,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寶塔,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諸天人民,悉以雜華、末香、燒香、塗香、衣服、瓔珞、幢旙、寶蓋,伎樂、歌頌,禮拜、供養七寶妙塔。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議眾生發菩提心,至不退轉。
   
   此為授滅後記,記天王佛滅度後之果相,天王佛正法住世二十中劫。人壽八萬四千歲,每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再每百年增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為一小劫,二十小劫為一個中劫,四個中劫為一個大劫。天王佛正法住世應為四百個小劫。此佛滅度後弟子將其全身舍利存在七寶造成的塔裏。塔高六十由旬(一由旬四十里),此處表六度。縱廣四十由旬,表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所有的諸天人民都用花、香等恭敬禮拜,供養寶塔。此佛滅度後,還有無量眾生證阿羅漢果、辟支佛果,不可思議的眾生,發菩提心,至不退轉的果位(菩薩)。
   
   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此為淨信此品經文,獲受之利益。以明佛平等大慧,眾生皆有佛性,本來是佛,本能成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正如純印老人言:好人壞人心都是一樣的。眾生皆以分別心從相、從事而論是非,故心不淨,對同體大悲、生佛平等產生懷疑。由疑而不信,此即斷佛種子,係自絕於佛。若聞此經即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虛也。何為淨信不疑?
   ㈠信實相平等不異,人人都有佛性,純淨純善之心,無貪欲想,即免餓鬼道,可生十方佛前,常得聞經;
   ㈡信不善人是善人的戒師,將誹謗、迫害你的人,視為消業緣,生感激心,即免畜生道,明理不愚癡故。可生人天中,受生妙樂;
   ㈢信佛心平等一如,怨親無間,即免墮地獄,若能一心念佛可生淨土,蓮華化生。
   提婆達多累世造五逆十惡重罪,今得妙果,因果懸殊,怎能不讓人疑惑?若能敬信不疑者,必入實相之理,契聖賢自覺之境,感世出世間之果。此處讓人疑者是,好似無因果之報了,實則達多的確是位大菩薩,只不過他善於演反面人物,來助佛度人,正面人物就是反面人物,因無彼此,若只有正面人物,沒有反面人物,法則不圓融了。要相信反對你、誹謗你、迫害你的人,都是幫你消業,助你成佛之人,應感恩而不應怨恨。若能如此才算真信。無始劫的怨憎恚惱如何消?全賴這些善知識的鼓動,正所謂:真金需要火煉,百煉頑鐵方成鋼。寶劍鋒從磨礪出。劲松何懼苦寒來!
   
   於時下方多寶世尊所從菩薩,名曰智積,白多寶佛,當還本土。釋迦牟尼佛告智積曰,善男子,且待須臾。此有菩薩名文殊師利,可與相見,論說妙法,可還本土。
   
   多寶如來乃東方古佛,此處稱下方者,是從湧出之方而言。“於時”,即釋迦說完達多品之時,跟隨多寶如來湧出地面的智積菩薩請多寶佛,應當返回本土,以證法事已畢,不宜久住,意表證悟未忘,猶存法執。若能能(有)所兩忘,方為妙悟。“悟”字若能將旁邊豎的“心”去掉、吐却,乃返本源之象,顯真“吾”也。此處釋迦留智積以待文殊者,表以所悟妙法,融為觀照,消磨掉法執,方盡持法之妙。故須大智文殊全彰本門妙法,而留多寶,佛之密意,非菩薩所知也。世尊殷切挽留多寶佛,另一意為以引起文殊教化龍女成佛之事。
   
   爾時文殊師利坐千葉蓮華,大如車輪,俱來菩薩亦坐寶蓮華,從於大海娑竭羅龍宮自然湧出,住虛空中,詣靈鷲山,從蓮華下,至於佛所,頭面敬禮二世尊足。修敬已畢,往智積所,共相慰問,却坐一面。
   
   佛門以蓮華喻修行因果同時,花開蓮現。花表因行,輪表圓具,輪轉不息,無滯無礙,有碾壓三毒之義。娑竭羅龍王,娑竭羅,又曰娑伽羅,即八大龍王之一。禮二世尊者,二世尊指多寶如來與釋迦牟尼,因二世尊此時正同坐於多寶塔中。多寶如來代表一切過去佛,釋迦代表現在一切佛,故云“敬禮二世尊足。”此中有一疑點,本經初起佛放光,文殊本在法會,今為何忽於龍宮而出,應知法華全經,佛講了八年,非一朝一夕之事,方便品開顯既畢,文殊等大菩薩,即依佛所說,往化十方。去來無定,況時空非真,怎可以凡心測度,若從心印實相法言之,海中龍宮,即眾生心地海中自在清淨之本心。文殊大智,即如來藏心中之根本無分別智。智積,喻為學日盈,即後得智。根本智於心中忽然開顯,名為湧出。坐蓮華者,顯其具足因行領證果位,如花開而蓮現,蓮成而花落也。此喻始覺之智,合於本覺之象也。所以往智積所共相慰問,表二智(根本智、後得智)冥會之象也,非此難言妙悟。
   
   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仁往龍宮,所化眾生,其數幾何。文殊師利言,其數無量,不可稱計,非口所宣,非心所測。且待須臾,自當證知。
   
   “仁”猶言仁者,就是具足菩薩之德性者。以大智故名為菩提,以大悲故名為薩埵,仁者即其通稱。智積所問,文殊不答數量,表佛法離言說相、離心緣相、離文字相、離名字相,離四相為實相。智積問龍宮另一隱意為,龍宮卑濕,非說妙法之地。龍性憍慢、性野,非載道之器,勉強被化恐亦不多,故問其數幾何?文殊答不可稱計者,謂生死大海,三毒(貪、嗔、癡)窟宅,非大智慧不能深入,非妙法不能轉煩惱為菩提妙行,況且善法不擇其地,善度生者,不擇其機,地愈卑而法化愈廣,機愈憍慢、性野,而道愈速,故云其數無量,惟證乃知。
   
   所言未竟,無數菩薩坐寶蓮華,從海湧出,詣靈鷲山,住在虛空。此諸菩薩,皆是文殊師利之所化度,具菩薩行,皆共論說六波羅蜜。本聲聞人,在虛空中說聲聞行,今皆修行大乘空義。文殊師利謂智積曰,於海教化,其事如是。
   
   文殊話沒說完,無數大菩薩坐寶蓮華從海中湧出,喻以無分別根本智為母,則能生一切佛功德寶。住虛空,顯諸法空性,無住而住之義。佛門所說的空,非枯寂之空,非頑空,乃含妙有之空,菩薩具德之空。小乘為灰身泯智之空,大乘為淨妙莊嚴之空,空含萬法之空,此空性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非證不知,非言可顯,故文殊先以所化菩薩萬德莊嚴之相示之,而復明言其教化之事如是。
   
   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讚曰:
      大智德勇健,化度無量眾,今此諸大會,及我皆已見。
      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廣導諸眾生,令速成菩提。
   文殊師利言,我於海中,惟常宣說妙法華經。
   
   文殊亦名妙智、妙德,故云大智德。勇健,法力大之義。智積謂文殊,所化之多眾,全由汝開闡一乘實相,演暢一乘實相妙法,才使眾多聞者得度,開權門入實相歸一乘,令有緣速成菩提。此為智積讚揚大智文殊之德。文殊亦直言告知,其成就確實是宣說妙法華經,可見對此經尊重益彰矣。惟常宣說者,傳佛惟心之要旨,披圓頓之方冊。
   
   智積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諸經中寶,世所希有,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否。
   
   此為智積問修法華經,成佛遲速。此經微妙之處及成為經中之寶,就在於能轉一切法皆為佛法,攝一切經盡為妙法之經,智積欲顯經力能使修者當即成佛,故有此問。
   
   文殊師利言,有娑竭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利根,善知眾生諸根行業,得陀羅尼,諸佛所說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禪定,了達諸法,於剎那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辯才無礙。慈念眾生猶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讓,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此為文殊深讚八歲龍女利根,依此妙法修行,而能當即得菩提果。龍女為海中異類,非人也,一個三毒穢濁柔弱女身,而能具如是勝妙之德,正顯生死垢濁煩惱之體,九孔染污之身,是成佛之用也,但必須有緣聽聞、受持此經。“智慧利根”,多慧則根利,故龍女於眾生能善知其根業,於經義則能得其總持陀羅尼。因能受持此甚深秘藏――“妙法華經”,故深入禪定,證於法性,通達法相,法相有分別,法性無分別,通達一切法,任運而不作分別想,則為妙智慧。“微妙廣大”,隨機運用曰微妙。皆歸一乘實相,空有圓融曰廣大。“慈悲仁讓,志意和雅”,慈讓柔順和雅,謂煩惱習氣消除淨盡。以上種種,說明龍女定慧具足,頓發大心,成就自利利他之功德。故由聞思修三慧而速證菩提。法不分大小,利根性者,一聞即悟、即證。中下根性則有次第:首證發心地,即在十住位之初住;證不退發心地,得不退轉,當在八地位;辯才無礙,當在九地位;慈悲長養,大悲圓滿,當在十地位。十地位滿,將證佛果的菩薩,其功德和智慧幾乎與佛相等,尚有少許無明未破,當在等覺位。功德具足,福慧圓證,即在妙覺位。受持法華,利根發心證果,不離一刹那也。此即十法界,不離一念心。所謂一修一切修,一斷一切斷,一證一切證。一刹那頃能至菩提,豈存次第乎?淨土念佛法門,最為易修易證,只要臨終提起正念,無不見佛接引者,奈眾生不知此心之大用,一切善惡皆出自心,自心修善,令身安樂,自心造惡,令身受苦,心是身主,身是心用。佛由心而成,法由心而學,功由心而修,福由心而作,德由心而積,禍由心而造、而招,心能造天堂、地獄、畜生、人。純印老人言:心正成佛,心邪即魔。若能依大乘法而修而行,明自心,見自性,不心外求法,不著相求,依“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遠離名利,一心念佛”而修,其果亦不亞於龍女!
   
   智積菩薩言,我見釋迦如來,於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為眾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於須臾頃便成正覺。
   
   此釋智積不信龍女速成正覺。難行苦行,謂艱難困苦之行,如捨頭目肢體等。積功累德者,積千善而成千福相好,累萬德而成萬德莊嚴。三千大千世界,以須彌山為中心,七山八海,交互繞之,更以鐵圍山為外郭,為一小世界,此小世界有一日月,繞半山腰旋轉。合此小世界一千個為一小千世界,合此小千世界一千為一中千世界,合此中千世界一千為一大千世界,此為一佛之化境。此處廣顯釋迦難行苦行,無處不現身,捨身之多,無芥子許處。聞此妙法成佛固當生信,但以積功累德論之,八歲龍女速成正覺,刹那發心怎麼能頓超釋迦無量劫之苦修呢?故智積不信。所謂得其奧旨者,等諸佛於刹那,失其法門者,徒修因於曠劫,正顯妙法不可思議。雖然如此,智積亦難信龍女當下就能成佛。
   
   言論未訖,時龍王女忽現於前,頭面禮敬,却住一面,以偈讚曰:
      深達罪福相,徧照於十方,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
      以八十種好,用莊嚴法身。天人所戴仰,龍神咸恭敬,
      一切眾生類,無不尊奉者,又聞成菩提,惟佛當證知。
      我闡大乘教,度脫苦眾生。
   
   罪福相,即十法界因緣果報之相,三惡道為罪相,人天為福相;世間為罪相,出世間為福相;二乘為罪相,菩薩為福相;菩薩界為罪相,佛界為福相。若如來以不思議妙智觀之,亦不見有九界之罪相,亦不見有佛界之福相,了達一切諸法,惟一實相,不見有罪福之相可得也。上段智積疑問,正待文殊作答,龍女當下顯現,表眾生成佛之本性,豈能用語言解釋?顯文殊離言說相、心緣相,以無言為妙答,使智積聞之、見之了然無疑。“徧照於十方”,十方即十界(六凡、四聖),既然深達罪福本空,了不可得,則十界泯絕矣。在理體言十界泯絕,若從事相言十界宛然存在,眾生心不善不純,業不斷絕,故罪福不失,業不空故。因因果循環不空,相續不空,業種不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此為佛的報身,相好莊嚴為佛的應化身。深達實相之智體,微妙清淨,為佛的法身。“我闡大乘教,度脫苦眾生”,此龍女成佛之願,意在惟持妙法,普度眾生。沒有度生之願是不能成佛的。
   
   時舍利弗語龍女言,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云何能得無上菩提。佛道懸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又女人身,猶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釋,三者、魔王,四者、轉輪聖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此述龍女得菩提,舍利弗持疑,意謂我等秉大丈夫 峛 峛R`綩垗b@峛@@峛!因不信故而發問:
   一者穢軀難信,人道中女身為有漏身,不堪為勝法所依,非法器身;
   二、無成佛因,人成佛成,畜生怎可一躍成佛?故難信;
   三、有障難信,有五:梵王(色界天主)乃淨行,女人多染,故不得作梵王;帝釋乃忉利天之主亦稱三十三天,此天人少欲,女人多欲,故難成帝釋天主;魔王為欲界第六天主,稱波旬者,其意志堅固,女人懦弱,故難作魔王;轉輪聖王者,此王具三十二相好,人壽增劫二萬歲,減劫八萬歲方出現,分金、銀、銅、鐵四輪王,分管四天下。相好者仁慈故,而女人妒嫉、心胸狹小。另輪王具足清淨梵行,而女人煩惱染污智重,故難作輪王;佛具萬德,男具三十二相之一,女身則不具,故不得作佛。正因如此,女人更應往生極樂蓮華化生,得清淨之身,無極之體。以上總言女身不能作佛,且非久劫修行之人,這些見解乃舍利弗聞佛說三乘權法,以分別心,修分別法而得之知見,然一乘實相妙法,本無分別,眾生皆成佛,何況女身乎?況大丈夫相在心,而不在男女相。二乘人塵沙煩惱未盡,以分別執著而作此見解。佛在無量壽經、彌陀經等了義經中皆稱善男子、善女人,可見一乘教法圓融無滯礙,平等一如,而無分別,眾生皆可成佛。
   
   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否。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復速於此。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
   
   此為龍女自示成佛之境。能否往生淨土,能否成就菩提大願,不在他人認知,亦不在外境的順逆,更不在色身形相,全由自己作主。眾生既然有佛性,成佛乃順理成章之事,只要依佛教誡而行、而修、而證,無不成就者。不能成就在自己,與外境緣毫無關係。今龍女假借獻寶珠,以喻成佛之速。龍所鍾愛者,珠也。獻珠喻放下情愛,放下財寶,表頓斷法愛,則佛性現前。珠表智,佛表理,以智契理,將因趨果。所謂稟明於心,不假外也。心正即佛,心邪即魔,佛由自心作,非由外得,只要悟明自己本來具足佛性,於世出世間法通達無礙,心要依法養,佛要依法扶。財食可養身命,道理可養慧命,佛法世法不執、不分別,明心印、純印之理,并依此而修而證,無不成佛者,此即實相頓悟成佛之要義。
   佛之法身,本無男女之相,有相皆假,無相真,只要於本覺中一念相應,當下即是,猶如龍女獻珠之速。此處顯破二乘執相、執法之執。往南方者,表離無明暗,故稱無垢世界。又日出東方,沒於西方,越南而行,南為中道耳。坐寶蓮華成等正覺,悉從妙法得悟,故普為眾生演說妙法,此妙法即成佛法華經也,此經為經王。經力不可思議也。
   
   爾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普為時會人天說法,心大歡喜,悉遙敬禮。無量眾生聞法解悟得不退轉,無量眾生得受道記。無垢世界六反震動,娑婆世界三千眾生住不退地,三千眾生發菩提心而得受記。智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眾會,默然信受。
   
   此段經文表法會众受益。無垢世界六種震動者,表轉染令淨,頓悟惟心之象。六種震動為:震、吼、擊、動、湧、起。震吼擊屬聲,動湧起屬形。念佛修行若達到一定境界,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亦有動感。每六根動可為三,即六根、六塵、六識故有十八界。娑婆世界與會眾生,受龍女成佛的啟發激勵,而獲勝益,有三千眾生得不退轉的果位、三千眾生發大菩提心、無量眾生得受法記,智積、舍利弗疑情頓消,一切法會眾生皆相信此法華經是速成佛道之妙法。
   講一公案:趙州從諗(音:審)是唐代著名高僧,自幼出家,後來到安徽拜南泉為師。
   一天,趙州問南泉:“有什麼方法可以見到真理?”
   南泉回:“當你有一個要見到真理的念頭,便離開了真理!”
   趙州又問:“如果杜絕各種意念,又怎麼能見到真理呢?”
   南泉說:“真理不在於知與不知,有知是妄見,無知是麻木,如果你真能毫無疑惑地證得真理,就猶如太空一樣虛豁開闊,毫無間隔,又怎麼能受外在是非觀念的約束呢!”
   趙州聞言大悟。
   “華嚴經”云:無見即是見,能見一切法;於法若有見,此則無所見,“會則會了,擬思即差。”知識是對現象世界的認識,自性是超越現象的。只能感覺,不能想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凡能夠用知見去分別的都不是自性。有見聞覺知的都不是真實的,有相的事物也不是真實的,世法如此,佛法亦然。如何修?分別一切法,不作分別想。分別一切法就是印,不作分別想就是純。純印二字即含空、假、中三諦之理。眾生不能成佛,障道緣就是有知有見,著在“名相”上,正如古德言:“不能離諸見,則無以明自心,無以明自心,則不能知正道矣!”故知見愈多,分別愈重,我法二執愈深,去道必然愈遠。念佛亦然,老實念,一心念,直念去,以念伏妄念,則為會念佛。二乘人破我執而未破法執,所以有男女的分別,孰不知實相妙法是平等無分別之法,至法華會上此法方圓滿。
   自身有感偈:
      人生路,多坎坷,朝是福,夕變禍。
      愚人關坊清風和,欲修本心亦遭魔!
      無怨無悔乃自業,孽緣報盡早成佛。
                      ——憶二〇〇六年六月一日於“雨”中
   
   
   
      勸持品第十三
   
   勸持者,佛恐此法華經流失,故勸二乘、菩薩弘傳此經續佛慧命。持,對此經不忘失,不敝壞,如受持、讀誦、書寫、解說、供養、禮拜、恭敬、讚歎、流傳等皆是。持即守其所有之意。猶如世俗守業很難,父無不盡以家業委付其子,倘一失守,則祖脈斷絕矣!寺廟亦然,建道場容易,守道場難,使正法在道場弘傳更是難上加難。因此經是諸佛之慧命,為眾生正因之佛性,若如來滅後,尤其末法時期人多弊惡,最難信奉,失此妙法則佛種泯沒矣!此為世尊所憂慮也,故諸菩薩深領佛意,安慰世尊,發願廣說此經,不惜身命,也不讓妙法流失。
   此品往下“安樂行品”、“從地湧出品”、“如來壽量品”皆為悟佛知見。此品內容較多而精妙。佛姨母等諸比丘尼,向來自視女身多障,不敢希望證佛果,今見龍女成佛之易、之速,亦自信成佛有份,故請世尊授記,亦願於他國廣宣此經。他方大士亦發願在此染污習氣多、我慢心重、剛強難化的娑婆世界留下弘經,被世尊止而不允,以待本門弟子從地踴出。其數無量者,均為法身大士。彌勒生疑,方引出壽量品,開顯釋迦佛之近跡,顯佛地之遠本。使法會大眾悟得毗盧遮那性海,明法身常住,化化不窮,無古無今,窮劫以前未為始,盡未來際未為終,極盡窮源,無始無終。此品經文單說持經之事,廣涉二乘、菩薩、他土諸大菩薩,以明悟守此經、流通妙法之難。
   
   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與二萬菩薩眷屬俱,皆於佛前作是誓言,惟願世尊不以為慮,我等於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
   
   藥王菩薩,往昔名星宿光。琉璃光佛像法中有一日藏比丘宣說正法,星宿光闻大乘平等大慧,心生欢喜,將一種神藥奉獻日藏及大眾,發願來世,治眾生身心二病,故世世為良醫,有藥到病除之神效。大樂說菩薩,具四無礙智:⑴法無礙智;⑵義無礙智;⑶辭無礙智;⑷樂說無礙智。所以稱大樂說。此二位菩薩發願受持演說此經,請佛勿以為慮。善根轉少者,乃五濁之中眾生濁也;增上慢者,見濁也;貪利養者,煩惱濁也;增不善根者,命濁也;遠離解脫者,劫濁也。世風不樸,眾生造惡異端猖獗,在末法時期尤甚,正信者極少,邪知邪見,邪說者如恒沙之多。綱常之道,人倫之理幾乎喪盡,故難以教化。起大忍力者,非登地菩薩難有此境界,忍眾惡之辱,歷艱難而行此道,故不惜身命。若不發大心,很難成就此願。凡立弘揚如來實相一乘法之志,必遭魔難,發多大心,就遭多大魔。魔多反使道心堅,魔是成佛的助道緣。佛與魔是孿生兄弟。
   
   爾時眾中五百阿羅漢得受記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願,於異國土廣說此經。復有學無學八千人得受記者,從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當於他國土廣說此經。所以者何。是娑婆國中人多敝惡,懷增上慢,功德淺薄嗔濁諂曲,心不實故。
   
   以藥王、樂說二大士發起持經、弘經之誓願,故五百阿羅漢同時發心願持,於他國土廣宣此經,然終不敢遊履娑婆。因二乘眾道力未充難堪惡世,娑婆眾生難調難伏。多弊惡者,指貪、嗔、癡、慢、疑、邪見等,損壞性德,造積惡業之人,此等眾起心動念皆是惡,是造罪。懷增上慢者,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自誇功德,顯露炫耀業通,欺騙眾生。功德淺薄者,縱有少善皆是有漏,非稱性之因。嗔濁諂曲,心浮氣躁不柔順,無修德,嗔含贪癡,渾濁慧性。諂曲即巧言令色,見風使舵,阿諛奉承。口有心無為不實。行為具足十惡,偽詐無信,云心不實。小乘狹劣之心尚存,故五百阿羅漢及八千人等,雖已受佛記,仍貪著安樂,怖畏生死流轉,不敢涉娑婆穢土,因還有分別、法執。由此可知在本世界五濁惡世中(五濁惡世的起因,皆由心濁而來,人人若能清心寡欲,不諍、不貪、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語,則是人間淨土),荷擔如來之慧命,非怯弱者所堪任。
   何謂五濁?
   ⑴劫濁;(時代遭逢惡運,災難頻生,在減劫中人壽二萬歲以後開始);
   ⑵見濁(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⑶煩惱濁(貪嗔癡慢疑而滋生之憂喜);
   ⑷眾生濁(眾人造惡而生災禍);
   ⑸命濁(壽命損減)。
   對於娑婆世界的狀況也應了解一些,娑婆譯堪忍,即此世界眾生沒有覺悟之心,剛強難調,不好教化,對世間苦能忍受,它含欲界、色界、無色界亦稱三界。我們這個大千世界是釋迦佛的教化區。
   
   爾時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學無學比丘尼六千人俱,從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於時世尊告憍曇彌,何故憂色而視如來,汝心將無謂我不說汝名,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耶。憍曇彌,我先總說一切聲聞皆已授記,今汝欲知記者,將來之世,當於六萬八千億諸佛法中為大法師,及六千學無學比丘尼俱為法師。汝如是漸漸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號一切眾生喜見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憍曇彌,是一切眾生喜見佛及六千菩薩轉次授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作是念,世尊於授記中獨不說我名。佛告耶輸陀羅,汝於來世百千萬億諸佛法中,修菩薩行,為大法師,漸具佛道,於善國中當得作佛,號具足千萬光相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壽無量阿僧祇劫。爾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及耶輸陀羅比丘尼,并其眷屬,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世尊導師,安隱天人,我等聞記,心安具足。
   諸比丘尼說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於他方國土廣宣此經。
   
   佛姨母,即佛繼母摩訶波闍波提(大愛道),她是摩耶夫人(佛母)的親妹妹,佛母生佛後七日命終,生忉利天,佛由姨母代養,如母無異。波闍波提後隨佛出家成為第一位比丘尼,亦是尼眾的領袖。當時佛不准女眾出家,是阿難多方工作、求情,佛無奈勉強答應,但不准以歲數論輩分,女眾見男比丘必行大禮。男比丘戒二百五十條,而女出家眾三百四十八條,較男眾多九十八條,并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憍曇彌,憍曇為姓,彌者女也。世尊敬姨母不便稱名,故稱其姓,加女聲而稱。諸尼眾見聲聞授記,龍女成佛,亦感我等亦有成佛之分,為何男聲聞能受記,我等亦是聲聞,聞法既同,理應不異,為何不與我等授記?若以女身言之,異類龍女亦證菩提,既同其倫,必同其道,故欽渴授記之事,亦以憂慮之情目視世尊,佛即知其心,則予授記,憍曇彌成佛的名號為一切眾生喜見佛。以說法開示眾生,各各歡喜,故感此佛號。
   六千尼眾當來具菩薩道亦成正覺。
   羅睺羅尊者,是佛子,幼年出家,稱密行第一,往昔也是一位修行人,他在修禪定中,聽老鼠咬木頭磨牙聲,將老鼠洞堵死,六天後發懺悔心,將洞打開,此因使他在母腹中住了六年。所以叫覆障。其母耶輸陀羅,美貌異常,故稱華色。佛指她腹而受孕。佛出家六年後羅睺羅降生,弄得滿城風雨,議論紛紛,大家認為耶輸不守婦道。她為表白自己當眾宣布:“此子若不是悉達多太子的兒子,讓大火焚燒我母子之身,否則火不能燒我母子!”說完抱兒子踴身跳入大火中,火中現出蓮花將母子托起,眾人方知耶輸陀羅潔身如玉。頗受人尊敬。後隨摩訶波闍波提等一同出家修道。此時她亦在心中想:為何佛給比丘、比丘尼授記,惟獨不提我名字呢?百思不得其解,佛有他心通,所謂塵沙眾生心,如來悉知悉見,大圓鏡智普攝無遺。她的念頭一動佛即知之,并為其授記,將在善良國中成佛,號具足千萬光相如來,佛壽無量阿僧祇劫。是被授記者中佛壽最長者。有經載,佛姨母波闍波提原為水神,生生作佛姨母,撫養佛。耶輸原為須彌山神,生生為佛婦,求佛出家,摩耶夫人生生為佛母,她們都有使命,非一般人,來世間都是大權示現,逢場作戲耳,如晉美彭措法王就是二千五百年前的佛姨母的化身。
   
   爾時世尊視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薩,是諸菩薩皆是阿惟越致,轉不退法輪,得諸陀羅尼。即從座起,至於佛前,一心合掌,而作是念,若世尊告敕我等持說此經者,當如佛教,廣宣斯法。復作是念,佛今默然不見告敕,我當云何。時諸菩薩敬順佛意,并欲自滿本願,便於佛前作師子吼而發誓言,世尊,我等於如來滅後,周旋往返十方世界,能令眾生書寫此經,受持、讀誦,解說其義,如法修行,正憶念,皆是佛之威力,惟願世尊在於他方遙見守護。
   
   此段經文,世尊絕言說相,以目視無量億法身大士。因二乘人意志劣弱,沒有勇氣在娑婆穢土弘傳此經,皆發於他土弘揚此經之願,所以必仰賴諸菩薩在此土傳此妙法,諸菩薩皆七地以上,八地以下居不退位的大菩薩,得大總持門,皆能堪負弘傳此經之艱難重任,佛對其默然心遣,令彼自薦而發願。諸菩薩了知佛的目視,知佛遣使之意,不待言說,已契佛心,并為滿自己所願。況發弘揚此經願,既覺於己,復以覺人,自利利他,使法鼓常鳴,下驚群迷,上達佛意。此大士非二乘人可比,彼乃自持,利他願不足。此法乃諸佛慧命,諸大士雖有弘傳之願,但亦須有佛力加持,賴佛護念,才能使濁世眾生脫苦。我們念佛當生見佛,亦仗佛接引力,否則很難達到業盡情空,當生成佛。
   
   即時諸菩薩俱同發聲而說偈言:
      惟願不為慮,於佛滅度後,恐怖惡世中,我等當廣說。
      有諸無智人,惡口罵詈等,及加刀杖者,我等皆當忍。
   
   眾菩薩向佛發誓願,請世尊放心,勿憂慮佛滅後沒有弘揚此經之人,我等當說此經,無論遇到何人之打罵,皆不會與其計較,因我們修忍辱法門,當能堪忍一切。修行人應學彌勒菩薩的忍辱精神:“老拙穿納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我面上,任它自乾了,我也省力氣,你也沒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惡世中比丘,邪智心諂曲,未得謂為得,我慢心充滿。
      或有阿練若,納衣在空閑,自謂行真道,輕賤人間者。
      貪著利養故,與白衣說法,為世所恭敬,如六通羅漢。
      是人懷惡心,常念世俗事,假名阿練若,好出我等過,
      而作如是言,此諸比丘等,為貪利養故,說外道論義,
      自作此經典,誑惑世間人,為求名聞故。分別於是經,
      常在大眾中,欲譭我等故,向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
      及餘比丘眾,誹謗說我惡,謂是邪見人,說外道論義。
      我等敬佛故,悉忍是諸惡。為斯所輕言,汝等皆是佛,
      如此輕慢者,皆當忍受之。
   
   此頌惡比丘之假修行,我慢相,末法時期尤甚。有的弊惡之人,後皆出家成魔類,以欺騙世人滅佛滅法,以種種語言(如犯煞、還陰債、犯相等),盅惑群迷或引相邪修。佛住世時尚有魔類混入比丘中,當今五十種魔事更充塞世間,為依人不依法者所樂受。阿練若,云寂靜處。對白衣說法不解妙義,而懷嫉妒、惡心,沒有正念,出家後,相出心未出,還念念不忘世間俗事,不能依教而行,專說他人的過失,造口業,假稱修行,以假作真,妄自尊大之人,為假名阿練若,沒有閑靜之心。六祖大師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佛一針見血指出在惡世中的出家眾,邪智心諂曲,不能說法度眾,歪說邪理,却不學自通,好攀緣,貪利養,巧言令色,行小人所為,毫無正人君子之風。還有的裝神弄鬼,未開智慧却說已見性(八地見性),未得道說得道。未證果說證果,打大妄語,不顧忌拔舌之苦報,還有的住在小廟裏(假阿練若),穿著衲衣,自謂是真修行,看不起傳正法之人,反說白衣說法不如法,無視佛說的四依法,抬高自己,譭謗他人,將自己打扮成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六通的阿羅漢樣子。這種惡性比丘,常懷著狠毒的心,惡意毀謗講實相正法之人,自己却貪世俗名利,忘了自己是個修行人,被名利熏心,將來的果報不堪設想。這樣的身出家心在家的人實則是“師子身中蟲,自食師子肉。”忘掉佛的一脈心傳。這是佛說的,非我說耳。
   “汝等皆是佛”者,乃惡人譏譭之言,謂汝既通法華,豈不是佛嗎?菩薩及真修道人,則若聞不聞,默然忍受,倘遭非難亦作消業想、感恩想,色身本是四大假合,我本不真,又怎能將是非掛在心上呢?這就是菩薩行。
   
      濁劫惡世中,多有諸恐怖,惡鬼入其身,罵詈譭辱我。
      我等敬信佛,當著忍辱鎧,為說是經故,忍此諸難事。
      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我等於來世,護持佛所囑,
      世尊自當知。濁世惡比丘,不知佛方便,隨宜所說法,
      惡口而顰蹙(音:貧促),數數見擯出,遠離於塔寺。如是等眾惡,
      念佛告敕故,皆當忍是事。
   
   在五濁惡世的末法時期,有許多離奇古怪恐怖之事,來擾亂修道人之心。古人講:寧攪三江水,不擾道人心。心不清淨,容易失去道心。當今魔強法弱。魔鬼附在心不正的人身上,常生邪念,使人身不由己,被惡鬼、魔、仙所支配,胡言亂語,沒有智慧,沒有定力的人,最易上當受騙。現在社會上有許多冒牌貨,在四眾中也魚目混珠,爭受大戒,所行却貓狗不如,當面現修行,背後作鬼事,實則是鬼、魔上身,自己不覺。彼等邪人還到處說法、送往生,令許多人誤入歧途。受大戒(十重四十八輕)者,亦可按比丘待。鬼、魔上身的惡比丘,專門漫駡、譭辱發心弘揚法華經之人,稱弘揚正法者是外道,對弘正法者惡意中傷,是求名,搞個人崇拜。謗說正法人是邪教、所說是假的、自編造的,如誹謗自帶法名的純印老人只活六十多歲,生前是跳大神的,不遺餘力的欲滅如來心法。動盡心機,用離間計,迫害弘法之人。我們大眾因恭敬佛,故穿忍辱之鎧甲,保護自己的慧命,不受侵害,我們可以不愛惜自己的生命,但要珍惜、保護此無上妙法。諸惡比丘不宣揚正法,反而隨著眾生說世間法,以換得世人的讚同。這樣的惡人惡事,比比皆見。可見佛法實在難弘,若世人謗尚有可諒,而今都是佛弟子,却自行破壞佛法,實在讓人費解,由此可見將來滅佛法者,即是穿佛衣,住佛伽藍,喫眾生供養者。這種人為他人講因果,自己却不知因果,更不知佛的根本實相法。
   
      諸聚落城邑,其有求法者,我皆到其所,說佛所囑法。
      我是世尊使,處眾無所畏,我當善說法,願佛安隱住。
      我於世尊前,諸來十方佛,發如是誓言,佛自知我心。
   
   諸菩薩發心,無論是城市、鄉村乃至聚落等處,凡是有求一乘法者,將不辭勞苦,為其前去說佛所囑之法。仗佛威神加被,故不畏艱難,請佛不以為慮。真正修行之人,若沒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和精神,怎能悟入佛知見?所以更須善知識的調護,使其漸進深造。此處為何說種種惡事惡人?首先使發願弘經者有思想準備,末世弊惡很多,應臨難不怖,不退縮;告誡當來聽法者,應提起警覺心,要依法不依人,認清邪正;對演說、讀誦、書寫等五法師,應加愛護、保護,使其安樂,以便使法脈流暢,祖祖聯芳,流傳不絕。
   講一公案:無德禪師喜歡用事物作比喻,使人明白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
   一天某學僧自以為在無德禪師那裏學得差不多了,想到別處參禪,就向無德禪師辭行。
   禪師并未阻攔他,只是說:在你離開以前,給我盛一盆石子來,一定要盛滿滿的!
   學僧按禪師的要求,端來滿滿一盆石子,放在無德禪師面前。
   禪師問:盛滿了嗎?
   學僧恭敬地回答:滿了!
   無德禪師拿起一碗沙子,把沙子倒在石子上面,只見沙子全都順著石子間縫隙流了下去,沒有溢出一點來。
   無德禪師又問:滿了嗎?
   學僧回道:這回滿了!
   於是,無德禪師又端起一瓶水,把水澆在石子和沙土上面,水滲進去之後一點未溢出來。
   無德禪師又問:滿了嗎?
   學僧驚訝地看著這些現象,一下醒悟過來,他向無德禪師禮拜,再也不提離開的事了。
   無德禪師通過日常的小事,很巧妙地揭示出“空無”與“妙有”的關係。空無是自性的本質,它是生萬事、萬物、萬法之母。空無亦稱清淨,它是眾生的本性。迷時見濁垢的色身為真身,悟後則見色身無常,法身無體無相,不生不滅,無壞無成,只有空無才可永存不變。“凡是有相皆是虛妄”,有相則有生滅的變化,皆不可得,是非有之有,故稱妙有。在凡夫地名心性;在聖賢地名聖性;在乾坤內名天性;在菩薩地名佛性;在諸佛上名清淨法身,若不修行,不讀誦大乘經典,永遠不知此理,所以空無才是萬事萬物的本質,但它離不開妙有,此即“純印”二字的深義。此理高深而精要,又平凡而通俗,無不顯現在日常生活中,只有兢兢業業地修行,不怠、不惰,一心念佛,老實念佛,佛號入心,伏住妄念,真理的奧秘、本具的靈光自然而然就在清淨心中顯現。也就是由本質的空無,在生活中體證妙有。
   
      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無念復無涯,
      時人若問居何處?綠水青山是我家。
                             ——龍牙居遁

心为净土  2013.7.17 10:47:59    

(317-11)  显示次数:502(471+31)     查看心为净土的所有文章 访问心为净土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2 主题索引
誦法華談體會(十一)
      安樂行品第十四
   
   此品來意,由寶塔品如來專求持經之人。藥王、大樂說菩薩敬順佛意,誓以忍力持之,諸法身大士得無生法忍,能忍諸難事,不惜身命來堪忍世界弘宣妙法華經。但新得記的二乘人和諸小菩薩未修忍行,法力不充,不敢入娑婆之染缸度化眾生,皆願去他土弘宣此經。文殊為啟請末世持經之方,以教悟守之法,使那些畏懼入娑婆的二乘人,生起信心、勇氣,故佛說四種安樂行。意謂惡世諸難,自我所招,自心清淨,自然遠離諸難,不以諸難為患,反成就自己的道業。此四種行品:行處、近處、深心、大悲心,也就是正身、正語、正意、大悲心四法。動靜一如,身離危險怖畏曰安。道用充沛,心無憂惱,適身悅心為樂。深造自得,躬行實踐,威儀軌範,言語有則曰行。凡能安住於法,則會在濁惡末世中,遠離怖畏,身心安樂。以行為因,以安樂為果,即行即安樂,安樂即為行之自身,并以表示行的性質,此為安樂行之宗旨。除自己依法而修而行,亦能教他人依法而修而行,使此妙法流通於世,永不泯滅,此為有觀安樂行。若知一切相,當體空寂,畢竟無所安、無所樂、無所住、無所行,是真安樂,是為真能於末法宣揚是經,此為空觀安樂行。但應知一切法無自性,體性雖然空寂,而業用之相還是存在的,雖然存在,亦無定相可取,因有生滅變化,這即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相有而體空,此為中道安樂行。純空、印有(假)、純印即中,空、假、中三諦妙行也。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甚為稀有,敬順佛故,發大誓願,於後惡世護持讀說是法華經。世尊,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云何能說是經。
   
   文殊師利譯“妙德”、“妙吉祥”,此菩薩出世時有十種瑞相。其修菩薩行時嚴持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等戒律。他對人說:我自發心修行以來,嚴持不盜戒,所以我所有的一切,無人盜取,縱然我將珍寶置於路上,亦無人拾取。聽者不信,文殊遂把一顆寶珠於城門路中顯眼之處,放置三日乃無人拾取,眾菩薩始相信文殊往昔持戒之清淨嚴謹,故今生無人偷盜他的東西。釋迦佛在因地修行時曾隨妙光法師學佛,妙光即文殊菩薩,他是七佛之師,稱大智文殊。“法王子”,佛是法中之王、天中天、聖中聖,菩薩則為法王之子。“菩薩摩訶薩”,菩薩,梵語,菩提薩埵,意覺有情,即善能覺悟一切有情眾生,摩訶薩,摩訶薩埵的簡稱,大心之義,即大菩薩。因初發心的菩薩入娑婆宣揚此經信心不堅定,稍遇挫折則退縮不前,故文殊請佛開示如何說持此經?請佛教與方法以便在惡世中弘傳此經。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文殊師利,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
   
   四法者:一、正身行;二、正語行;三、意離諸惡自利行;四、心修諸善利他行。此為身口意,誓行大慈大悲行。三業若正,則正智真淨,既得己利,又悲心利他,悲智相濟,於惡世說此實相妙法則不會有難阻。四行少一,非人師表,難必重重,此四法亦稱四行。“安住菩薩行處”,安住者,心契是理,身習是事,行六度萬行,純熟無缺欠,又行無行相名安住。行處者,行是履行去作,處是實踐之境,此境必當處出生,當處滅盡,不可當真。就是所行依止之處。“親近處”,親自接近之處,即起心動念的心緣與身之所作,所接受的,必契正法理性,無論什麼處所、眾生、任何事,都不離菩薩所修的六度萬行,此即菩薩的行處、親近處。但行處、近處,有理事二行,必以忍辱為第一,這就是著如來衣,行處就是住忍辱地,即寂滅之地。忍分三種:生忍、無生忍、寂滅忍。生忍者,強力忍耐不平之氣,未能忘我,有我相在,怎麼能消除心中的暴戾之氣?無生忍者,順逆之境緣來,但觀心本不生,一切法空,我亦非真,他人對我的誹謗、迫害,自心不生對治、報復想,任其為之,不為所動。不動雖安,但內心還未忘此事此人,忍辱還不圓滿,有念頭故。寂滅忍者,觀自他身心本不真實,本自寂滅,寂滅則心境雙忘,不見有忍辱之相,對惡人惡事能柔和善順,不起心,不動念,心亦不驚不怖,此為入如來室。忍相也無,外無譭者,內無受者,平等不二,能所兩忘,心行處滅。對惡人惡行惡事生憐憫心,唉!不要再造惡業了!地獄之門對你敞開了,為何還不痛改前非呢?此寂滅忍菩薩能做到,凡夫能達無生忍就非常難能可貴了。昔釋迦佛為忍辱仙人時,歌利王帶嬪妃大臣到山中狩獵,嬪妃偶遇在山洞中淨修的忍辱仙人,與其交談,被歌利王看見,便妒火中燒,問仙人在山中做甚麼?答:“修忍辱行。”歌利王一聽大怒,世上怎會有任人打罵而不反抗,不生嗔恨心的呢?即揮寶劍割下忍辱仙人的耳朵,但見他面色坦然,毫無慍色,又將另一耳割下,見其無嗔,反相繼將鼻子、雙手、雙腳割下,王見忍辱仙人仍不生嗔恨心即問:“怎麼樣能證明你不生嗔恨心呢?”忍辱仙人答:“若我有嗔恨心,將來就不能成佛,若無嗔恨心,我的肌膚等身體,會復原如初。”說罷其耳、鼻、四肢立即恢復原狀。歌利王大為震驚,以為遇見了妖怪,遂欲殺害仙人,此即觸怒了天神,刹時天昏地暗,電閃雷鳴,欲擊殺歌利王,他苦苦向仙人求救,忍辱仙人請護法善神饒恕他,方免歌利王一死。忍辱仙人不但沒有嗔恨心,反而發願:待成佛後第一個度歌利王。王大受感動痛哭流涕,發誓今後改惡向善。歌利王就是憍陳如尊者。由此可見佛法是平等法,無雠無怨,無親友無雠敵。菩薩觀諸法實相,實相無相,無不相,不分別、不執著即菩薩行處。就是心常與實相真理相應,對一切外境外緣的動擾,心清淨如虛空。只有如此觀照,才能得見眾生及法都非真實。故行一切法,而不分別所行之相。分別一切法,不作分別想,空有兩邊不住,此即中道之義。
   
   云何菩薩摩訶薩親近處。菩薩摩訶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筆、讚詠外書,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親近諸有兇戲、相扠相撲,及那羅等種種變現之戲,又不親近旃陀羅,及畜豬羊鷄狗、畋(音:田)獵漁捕諸惡律儀。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為說法,無所睎望。
   
   修行人應離四種不清淨之緣。國王等為有權有勢之人,因彼等行動未必盡合佛的教誡,若與親近,則受種種束縛,生種種煩惱,老人言:“官大一品壓死人。”若不順其意願,必遭損害,左右難逢圓,則成害道之緣。唐,四祖道信,唐太宗邀其進京,被他婉言謝絕而不赴。六祖慧能,武則天多次邀請其入宮供養,亦拒而不赴。修行應寂靜勿攀權貴。不親近外道者,即不親近心外求法之人。梵志、尼犍子,在家外道稱梵志。尼犍子,亦名離繋子,為出家裸形修、塗灰修、豬牛修等無慚羞之人,泛指當時印度九十六種外道的總稱。造世俗文筆讀詠外書者,即編寫世俗低級,讓人生淫欲心的小說、劇本、畫冊、光碟、錄像者。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外道之名,隨順世間凡情執常執斷等,惡解、惡論義。凶戲即充滿暴力、兇殺、血腥的電影、錄像、戲劇。相扠相撲者,即相互搏鬥和大力士的赤膊表演。那羅,即角力戲,彩畫其身變現種種幻術。旃陀羅,即屠宰行業的人。對以上種種若親近,極易令道心散亂,失於正見,故不應親近。對畜養動物行業之人亦不應親近,其以造惡業資生活,若親近必增長惡緣。此即古人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親近絕非拒不接觸,若此等眾生來寺廟、道場,亦應隨緣相度,隨宜說法,但絕非為利養和讚歎,不攀緣、不希求即是。
   
   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不問訊。若於房中,若經行處,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睎求。
   
   二乘人(四眾)所習之法,狹劣無悲,沉空滯寂,不發大心。道不和不與謀,故不讚同問訊,受菩薩戒者更不應頂禮、承認其有,亦不讚同其修持。五臺山南山寺供養慈禧太后像,好多人為其頂禮,香火還很盛,不知是尊其何德?此節經文是告訴菩薩亦是告訴我們應離劣友緣,此因新授記,初發心的菩薩,道力不充,倘與小乘親近,易為彼等所移,以致退墮,或因見解不同而紛爭,反礙進修,故不與親近。二乘人若來問法,則隨意為說,但應說實相妙法,了義經典,能否接受看其緣份了。當今世人很怪,有些人明知道此人惡行、惡事,却偏偏要親近之,這可能是人以類聚,物以群分吧!
   
   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訶薩不應與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亦不樂見。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亦復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為親厚,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乃至為法猶不親厚,況復餘事。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與同師。
   
   此為離長染緣,能生欲想相,免起愛欲之念。但非謂菩薩不應為女人說法,乃不應存此心而為女人說法。小女,即幼女;處女,未婚女;寡女,喪夫之女,不與單獨相處。五種不男之人者,即生、犍、妒、變、半。行菩薩道者不與以上五種人交往,免受不正思想的影響。真有此種變態之人,本為男身,却穿女衣、花鞋、塗粉、擦紅唇。行路,言語亦學女人,還有的做變性手術,成半殘疾之人。
   “不獨入他家”者,此為離譏嫌緣及散亂緣。獨入女人家易召譏嫌,故不獨入,必須入時須端正心念,一心稱佛聖號,既能攝心清淨,亦能得佛加被。露齒笑,乃為輕浮笑。現胸臆,為無威儀。均屬非正常,故應戒之。畜年少小兒等及與同師,則均不免任教育、保護、撫養之責,事事紛擾,亦非菩薩修行、弘道所宜。以上種種,皆教菩薩之律儀,成為菩薩的戒行。
   
   常好坐禪,在於閑處修攝其心。文殊師利,是名初親近處。
   
   前離十種惱亂,對一切惡律儀之法既無不遠離,由是守護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不令放逸,故能與禪定相應,由戒生定。惡緣之處不應親近,善緣則應多近耳。坐禪是修定,有定力可除妄想,任你縱有千條妙計,我有一定之規。當今名利最誘惑人,離名利、離相有就有定功夫了,有定可不被喧雜所擾,念念與實相相應,故云修攝其心。攝其心首先要克制五欲(色、聲、香、味、觸;財、色、名、食、睡)。還要棄五蓋——貪欲、嗔恚、睡眠、掉舉、疑惑。心散亂無常,心猿意馬不制伏怎麼行?用念佛方法可攝心,伏妄念,這就是淨土宗的禪。
   
   復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
   
   此為修慧行,由戒生定,由定發慧。又分二:初為空觀;後為有觀。自“觀一切法空”至“無礙無障”為空觀,餘為有觀。前面講戒定為體,此處以觀照、觀智為體。前戒不親近諸惡律儀,深防染習,執心不起念頭,乃無生忍。此觀一切法空,乃寂滅忍,前為入佛門,穿佛衣,今為坐佛座,觀諸法空,無所有,不可得故。觀一切法當體空寂,為諸法的實相,實相就是空相,十法界皆空,十法界不離一念心,而一念心能生十法界,一念心本空,十法界亦非實有。明諸法空性則為坐佛座,才真能看開放下。定力深沉,智光則顯發,戒、定、慧三無漏學齊備,六度萬行齊修為正身之妙行,此為成佛之必途、樞紐。欲明此理當觀照世出世間一切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六根、六識、六塵)及地、水、火、風、空、見、識七大之周徧法界、生死與涅槃皆假非真,故云空。此空為第一義空,如實相者,以一切眾生心境諸法與佛所證無異,無動無壞,不生不滅,若隨順人我、法我二執,則遂依之起顛倒,所生染污法(迷);若遂順真如實法,則生淨法(悟)。迷悟本無種,全在一念心。不顛倒者,即度一切苦厄,遠離顛倒夢想,乃實相之用也。不動者,由觀一切法空,顯於平等實相,遠離顛倒,故法體常住不動,觀江河競流傾注而不流不注,了知見地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心平淨萬物靜。純印老人的小叔媳在窗外罵她,別人聽是在罵人,她聽却是唱小曲兒,故能心平氣和。修行人在生活中有精進,亦有退轉,若不執著進退,則進退圓融。若從實相而論本無進退,在眾生不減,在佛不增,有進退是有為法,無進退是無為法。不轉者,諸佛分上實不曾轉。此於空觀之中,皆顯法體之實相。
   不顛倒,正見也;不動轉,真知也。見不顛倒,諸法有無不去分別,心如如不動若須彌山。菩薩具正知正見,故如是觀一切法空。知三際(過去、現在、未來)皆無,一空獨存。空而非空,空則成色,通則成空,亦無定相,此即空義。虛空本無實性,故無能得、無所得,二者具無就是真如性,故言語、思惟不能表達。生、出、起三相皆是相有,有變異、有毀滅。實相如空,亙古以來,空無變化,無滅相,無生相,無變異相,故無出相、起相。有相必有名,相有體空,相非真,以相所立之名亦非實。故無名無相,無三世之相可得,為無量;無有十方之際可得,為無邊;離一切煩惱障,為無礙;離一切所知障,為無障。以上為空、假、中三觀中之空觀。眾生顛倒見,則認為法有生、有起、有動、有轉,若舟行而岸移。若能如實相而觀,於心不動不轉,於法不生不起,若風止而波靜。從有觀而論,一切法空既為真空,一切法有既為妄有。山河大地、國土三界、六趣四生(三惡三善道、胎卵濕化),一切法境,皆從迷妄想成,依報隨正報轉,由無明生起,故曰“以因緣有,從顛倒生。”若能從有、空起觀照,即能破人我、法我二執,離煩惱、所知二障。菩薩觀十法界皆空,從真空中生妙有。妙有非有,不礙真空。真空不空,不礙妙有。真空是實相之別名,實相乃外無所貪,內無所求;內外皆空,內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外空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中空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空是本體,假是相有,中是空有不二。此即隱一百多年方問世的“純印”二字。若能體悟觀一切法如實相者,即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有菩薩,於後惡世,無怖畏心,欲說是經,
      應入行處,及親近處。常離國王,及國王子、
      大臣官長,兇險戲者,及旃陀羅、外道梵志,
      亦不親近,增上慢人,貪著小乘、三藏學者,
      破戒比丘,名字羅漢,及比丘尼,好戲笑者,
      深著五欲,求現滅度,諸優婆夷,皆勿親近。
   
   菩薩於後惡世應常離國王至外道梵志,為離損害、壞亂、惡業、惡見四緣。“亦不親近,增上慢人”等三頌,為離劣友緣。三藏,指小乘經、律、論三藏。名字羅漢,謂非真阿羅漢。求現滅度者,無實修實證、佛號不入心,對修行敷衍了事,而又想了生脫死者。以上均應離。
   
      若是人等,以好心來,到菩薩所,為聞佛道,
      菩薩則以,無所畏心,不懷睎望,而為說法。
      寡女處女,及諸不男,皆勿親近,以為親厚。
      亦莫親近,屠兒魁膾,畋獵漁捕,為利殺害,
      販肉自活,衒(音:炫)賣女色,如是之人,皆勿親近。
      兇險相撲,種種嬉戲,諸淫女等,盡勿親近。
      莫獨屏處,為女說法,若說法時,毋得戲笑。
      入里乞食,將一比丘,若無比丘,一心念佛。
      是則名為,行處近處,以此二處,能安樂說。
   
   前二頌謂菩薩對有緣人說此妙法,責無旁貸。後七頌,為離不善之人及不善處所。屠,殺生賣肉者。膾,切細肉曰膾。販,買賤而貴賣。此皆非清淨之行,故應遠離。畋獵,捕獵之人。為利殺害,為了生活取利,以殺害生命為事業。衒賣女色,指淫業者。屏處,獨處,即不單獨為女說法。無所畏等名為行處,離外惡緣等,名親近處。
   
      又復不行 上中下法,有為無為,實不實法,
      亦不分別,是男是女,不得諸法,不知不見,
      是則名為 菩薩行處。
   
   此頌空有二觀為菩薩行處。復不行上中下法者,即於法無所行,不執法之義,因法本緣生,緣生則緣滅,本不真實,無自性故不應執著,可運用而不可當真,非不修一乘法,乃修而無修,行而無行,“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萬法皆空了不可得。上中下法有二解,上指菩薩,中指緣覺,下指聲聞;上指佛法,中指三乘出世間法,下指世間法。有為無為者,有為有生有滅法,無為無生無滅法。實不實法者,有為世間法不實,有生滅變化故,無為出世法為實,有不變之體性故,實相無相,無不相,有為無為不可分,“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故世間法不執,出世間法也不執。亦不分別是男是女者,此為無眾生執,眾生都有佛性,本來是佛,本能成佛。不得諸法,不知不見者,謂我所有法空,不得於諸法上生妄知見,當起正知正見。法無所有,不可得,諸法平等,無一切差別,法法皆同一法。為什麼?因凡是稱法的,無不是因緣諸多條件所生,離此因緣法不自生,世法如此,佛法亦然,“因緣所生法,我說皆是空。”法空、我空、知者空、見者空、空亦空。純印老人讓我將一瓶醋倒淨了,還讓我倒,并說:“真要倒空了就好了,就怕倒不空成了半瓶醋!”空却凡心,顯佛心。此即古德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方為修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空生萬有,萬有無自性,則畢竟空。以上頌生空。
   
      一切諸法,空無所有,無有常住,亦無起滅,
      是名智者,所親近處。顛倒分別,諸法有無,
      是實非實,是生非生。在於閑處,修攝其心,
      安住不動,如須彌山。觀一切法,皆無所有,
      猶如虛空,無有堅固,不生不出,不動不退,
      常住一相,是 峛 峛R`綩垗b@峛@@峛倒分別而生,而諸法之實體是平等一真常住——心性。菩薩惟修攝其心,常住一相,即住於無所住,亦無住而無不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乃空,無不住則有,空有一如名中道義。古人云:“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復本時性,更無一法新。”意思為從來棄妄求真,致使真性却成妄執,今不執妄亦不執真,則一切妄當下即真,雖然真體圓成,也不過是恢復離言絕待、法爾如是的真如本性而已。惟此本性不生不滅,不動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處。
   
      若有比丘,於我滅後,入是行處,及親近處,
      說斯經時,無有怯弱。菩薩有時,入於靜室,
      以正憶念,隨義觀法,從禪定起,為諸國王,
      王子臣民,婆羅門等,開化演暢,說斯經典,
      其心安隱,無有怯弱。文殊師利,是名菩薩,
      安住初法,能於後世,說法華經。
   
   此頌遠離諸惡,住於佛法,故心無怯弱;無怯故安,因安故樂。由事而修,四威儀無失(行住坐臥),由理而修,則內心無滯礙,淨心生般若。故說經無怯弱。我受純印老人走後相度入佛門,還不會念阿彌陀佛,就先說法度人,一年後方受歸依,仰仗老人夢中所教的“入不思惟說法為真法”,在一年裏所講的,不即經教,不離經教,自己講完自己聽,自己學,自己照著修持。任何道場、寺院請法,我都不怯弱,敢去,敢講。淨心生萬法嘛!有思有想,有文字的都是相,無字、無言說、離心緣的法才是心法。入靜室修禪定,可止於過惡,得人無我。心不外馳,可得正憶念修智慧,故離諸取著,得法無我。內無顛倒,心安不怯,故安樂。佛菩薩無不以平等法度眾生,可見道不遠人,乃人自遠道。佛為度世而來,故說法無不是世出世間一切法,若能深解義趣,則事事皆可奉持,時時皆是修行,處處皆是道場,在在皆得受用,法法皆是佛法,人人都是好人,都是以善惡之法度我們成佛。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歎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此為正語行,稱理而說則無口過。佛乃因人說法,觀機逗教,因病予藥,權教方便法也是佛說,故不應妄加評論,況且以我們凡夫心,很難明邪正,正法汝說邪法,不但斷他人慧命,自造減損謗。倘邪法說正法,使人依此而行,也斷他人慧命,故為增益謗,二者都造無間業。更不可輕慢佛說的其它經典和弘法之人。不可厚彼薄此,自讚譭他,貢高我慢,此非修行人所為,要想佛法興,惟有僧讚僧,不要論他人的長短,道聼塗説就是造口業。對二乘人不可直稱其名。若讚二乘之美,令他人退大取小,若譭二乘之惡,令其小大具失。所以譭讚都不應。經論有云:自讚,自譭,讚他,譭他,如是四法智者不為。有此之過,非口安樂。更不可有怨恨、嫌棄之心,更不可傷緣,以平等法善待一切眾生,這即是正行。心機一動,聲說即發,只有善護口業,人多看住口,人少看住心,一心念佛,老實念佛,才能杜絕說過之源,故不生心,因念佛法門,大乘、小乘都包括在一聲佛號中,三根普被,利鈍兼收,理事圓融,性相無礙。念佛時心就是佛,佛就是自己的心,心佛不二。菩薩行處,近處,就是淨處。有一偈:“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現心中。”其義為菩薩心地光明,心無一物,畢竟空,心地清淨無染污,眾生若能將垢染去掉,淨心就現前了,就與菩薩心融成一體了,我們心中有菩薩,菩薩心中有我們,感應道交哇!什麼是修行?不動念為修行。不逆聽者之意為契機,若有人問,即以大乘法答為契理,令眾生得一切種智,則為菩薩體佛之心。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菩薩常樂,安隱說法,於清淨地,而施牀座,
      以油塗身,澡浴塵穢,著新淨衣,內外俱淨,
      安處法座,隨問為說。若有比丘,及比丘尼,
      諸優婆塞,及優婆夷,國王王子、群臣士民,
      以微妙義,和顏為說。若有難問,隨義而答,
      因緣譬喻,敷演分別。以是方便,皆使發心,
      漸漸增益,入於佛道。除懶惰意,及懈怠想,
      離諸憂惱,慈心說法。晝夜常說,無上道教,
      以諸因緣,無量譬喻,開示眾生,咸令歡喜。
   
   此為正語行,安隱說法,是菩薩內淨其心,口無不善,清淨心地也。油塗身、澡浴、淨衣,外淨也。香油塗身取香而潔之義。安處法座者,言法空為座。內空凡心,外空塵勞,達諸法空性之理,近佛知見,然後隨問而說,隨義而答,言不逆其意。對四眾、國王等求法之人,以微妙義說大乘實相法,法法不離修心,佛佛不離自心佛,勿引求法於心外,勿使著相修持,勿導入業通,切勿顛倒佛法,以迷引迷,相繼入火坑,要使有緣發心者入道。除懶惰、懈怠者,懶惰妨礙勇猛心,懈怠妨礙精進,憂惱妨礙安樂意,菩薩慈心說法,方能離諸障礙,令眾生歡喜。
   
      衣服臥具、飲食醫藥,而於其中,無所睎望。
      但一心念,說法因緣,願成佛道,令眾亦爾,
      是則大利,安樂供養。
   
   此為自無希求,願共成佛。衣服、臥具、飲食、醫藥,為四事受用,餘皆贅物,易起貪心。菩薩於此無所希求,惟念諸佛說法之因緣,以求自他共利,此就是真修行人的安樂、真供養。切切應具慧眼,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恒河沙,五十餘魔紛紛亮相,稍一不慎必入魔途,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必遠離諸外惡緣,能否成就在遇緣不同。
   
      我滅度後,若有比丘,能演說斯,妙法華經,
      心無嫉恚,諸惱障礙,亦無憂愁,及罵詈者,
      又無怖畏,加刀杖等,亦無擯出,安住忍故。
      智者如是,善修其心,能住安樂,如我上說。
      其人功德,千萬億劫,算數譬喻,說不能盡。
   
   佛的法運分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佛滅度後,若有出家人能說此法華經,心無嫉妒、嗔恚,則離諸煩惱,亦無障礙。有障礙、罵詈與三世因果有關。“又無怖畏,加刀杖等”,所謂“縱遇鋒刀常坦坦,有人索命也笑對。”據說禪宗二祖神光(慧可)他的頭被儈子手砍下,而他的身體却泰然不動,刀口不冒血,而冒白漿,知乃聖人也,皇帝始知錯殺了人,悔之晚矣!為他建塔造廟,予以紀念。“亦無擯出,安住忍故”,大家在一起修行,應修六和,融洽共處,不可排除異己。應該互相忍讓,這是智者所為,善修起心,住於安樂行門上,若能依佛教誡而修,其功德千萬億劫,說不能盡。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無懷嫉妒、諂誑之心,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薩道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語其人言,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於道懈怠故。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諍競。
   
   此釋離四惡:離嫉妒、離諂曲、離誑詐、離求人長短。因嫉妒、諂曲、誑詐是意業煩惱最猛利者,它妨礙質直心的生發,最易扭曲自己生活中的形象,也妨礙與他人交往。而求人長短之意業,亦為惡身語業之先導,因嫉妒違慈悲之心,諂誑乖智慧之道,非修行度眾之法。若智慧被障,怎麼能上求佛道?若慈悲心受阻,怎麼能下化眾生?故若存此惡,對受持此經者,必妨害修行人精進,阻滯佛法流通,不能利他,反害己害法,使妙法不能祖祖聯芳,自利利他兩礙,故菩薩應深戒之。若能以意離諸惡究竟,就是常樂我淨四德,即為大般若涅槃。心淨體亦淨,心淨依報境緣淨,心淨三業(身、口、意)十善業淨,心淨國土淨,心淨生淨土,此為自證、自利之行。
   若比丘下至有所諍競,為釋離惡之方法。四眾欲求聲聞緣覺菩薩道者,菩薩應以方便引導其會歸一乘,不能惱他,不戲論他。惱他則傷緣,戲論其心則亂,雖然修大乘法,若有此二惡無論出家在家,終難成就,故當捨離。切不可輕率給人下結論:你離道甚遠,終不能證得,或責之放逸、懈怠等,此將惱亂修行人之心志,使其失去修行的信心,應諄諄善導,鼓勵進修,從眾生本具佛性之理,教之漸入一乘妙法,故不惱亂、不戲論是菩薩應於意業中深戒之。
   
   當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於諸如來起慈父想,於諸菩薩起大師想。於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生佛同體,惟佛證之,故大悲心於佛智海中任運流出,若菩薩修此一乘之法,但未達一乘之境,故令其對一切眾生起同體大悲之想。一切眾生迷惑顛倒,淪於五趣,如來愍其愚迷,調伏誘引。令生正信,拔濟其苦,予眾生以樂,猶如慈父對子,父有令子有。而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四十二位次功德,盡在如來範圍之內,皆如來之所教化,故應對如來起慈父想。菩薩以般若行為主,修六度萬行,我國五臺山表文殊智;峨嵋山表普賢行;普陀山表觀音慈,九華山表地藏願。四大名山,亦示修行之法,文殊、普賢、觀音、地藏此四聖集十方群賢之法,成佛一身之道,非師而何?故令於諸菩薩起大師想,以敬師故,常以深心於十方諸菩薩起身業恭敬禮拜。以悲眾生,故說法乃稱契理之談,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者,量其機之利鈍。不為多說者,若為愛法者多說,一有分別心,二有愛憎心,使心不平等,應以大悲而說。順法者,即離四謗:有是增益謗;無是損減謗;亦無亦有,相違謗;非有非無,戲論謗。增益謗,不知真如之理,離相寂滅,性本不有,而言真如決定是有者;損減謗,定無者之謗,不知真如之理,不可變壞,性本不空,而言真如自性決定是無者;相違謗,不知真如之理,是即有之空,即空之有,當處出生,當處滅盡。而言真如是有,是不知即空,又言真如亦無,是不知即有,二邊共執,則成相違謗。戲論謗,不知真如之理,具有無之德,而言真如非有,又言真如非無,二邊不定,疑論不實乃成戲論。若稱法性而說,則離此諸過,故云不多不少。如母養嬰兒,多給乳則不消化;少則兒食不飽,影響發育,不多不少為契機。末法時期眾生,能持此行,則為無惱亂之人,謂修其心也。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成就是第三安樂行者,說是法時,無能惱亂,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亦得大眾而來聽受。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能說,說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讚歎。
   
   此為離諸惡之果。菩薩若無嫉妒、諂誑,不求人長短,又不惱亂他人,亦不戲論諸法,如是質直、慈悲,意既安樂,說經之人怎會招來諸難?故云無能惱亂。以此德性則感召朋友、同學大眾來聽,使法利漸廣,我以善心對人,人必以善心回我,所謂朋自遠方來。得眾聽者,顯內德自充,人則信之,法緣必勝。聽則學我所持之道;持則詠我所誦之德;誦則思我所說之義;說則傳我一乘之法;書則筆之於文,使法脈相續不絕,供養讚歎,行成感報如是。此乃持經之妙行,有人如此而為,豈有怨害之事?是真安樂行。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供養,六種功德具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說是經,當捨嫉恚慢,諂誑邪偽心,常修質直行。
      不輕蔑於人,亦不戲論法,不令他疑悔,云汝不得佛。
   
   此頌離惡。質,質樸;直,謂直心。若能質直,必遠離諸惡,平等視眾生,無輕蔑他人之意。疑悔,即惱他人之結果,使他人對佛法不信、不持。亦不可說:“你如此懈怠修行,終不能成佛。”這樣他必退道心,或跑入外道求神通去了。
   
      是佛子說法,常柔和能忍,慈悲於一切,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薩,愍眾共行道,應生恭敬心,是則我大師。
      於諸佛世尊,生無上父想,破於憍慢心,說法無障礙。
      第三法如是,智者應守護,一心安樂行,無量眾所敬。
   
   前三頌為修善,後一頌為勸修。菩薩說法,柔和忍辱,即著如來衣;以慈悲心對一切眾生,即入如來室;勤於說法,不生輕慢怠惰之心,法緣必殊勝,說諸法空義則為坐如來座。十方菩薩因憐憫眾生故行菩薩道,所以應敬師之禮,恭敬之。對諸佛生無上慈父想。我們平日五體投地為佛像頂禮,即破我慢、憍慢心,以最高之頭,頂禮佛最低之足。若能依佛教誡說法,絕無障礙可言。此為第三安樂行,有智有緣者依此法而修,守護此妙法,必為無量眾生所恭敬。此即守口如瓶,防意如城,護生如子,敬佛如父,一心安樂,三業清淨,能行此妙法,焉有不受尊敬之理!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持是法華經者,於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於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應作是念,如是之人則為大失。如來方便隨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在家、出家者,四眾也,雖有僧俗之別,同在三界輪迴之中,皆以苦為樂。修安樂行的菩薩,既受持此經修大乘行,必以能得大乘之果為樂;菩薩於此眾中,應生大慈之心,先拔出三界分段之苦,與其三乘聖者之樂。非菩薩者,即不修大乘行,不發大心之眾生,指二乘人雖出三界了分段生死,但變易生死尚存。菩薩於二乘中,應生大悲之心,以拔出變易生死之苦,與一乘諸佛智慧之樂。此慈悲心,全對眾生而發起,故曰利他行。應作是念下,為嘆惜眾生愚迷之相,然菩薩亦不捨眾生,引之住如來法中。如來之教,應機而施,無不隨順眾生之機,奈眾生以下劣心,起限量見,不悟權巧方便,反生執著。對實相妙法之理,聞而未聞,抵突不信,不能覺證。有疑却不發問,結果因疑情未斷而不信,不信故不能起修。我們四眾佛子,若冷眼觀之,信佛者如鳳毛麟角,不信者如塵沙眾。為何這樣說呢?所謂信佛,絕非焚香磕頭、誦經持咒,亦非去寺廟參加法會。應具足真慧,信自己有佛性,遲早作佛;信釋迦佛無妄語,念佛成佛,不夾雜,一心念,不間斷,淨念相繼,以佛號伏煩惱;信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臨終必接引,必有此堅固的心願,方能見佛;信因、信果,善因得善果、惡因受惡報,念佛為始覺因,佛號為本覺果,成佛為終極果。不離心為淨土,自性彌陀,不著相修,凡是有相,皆是虛妄;要信事、信理,一言一行、一事一念,皆不離身口意之造作,而成善、惡、無記三業,落入阿賴耶識中,成未來的種子。當以佛號修淨業,淨心生淨土。當今末法時期,必須依照觀世音大權示現的純印老人的教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遠離名利(定),一心念佛(慧)。”去修去證,離此別無選擇。信理者,明如來的根本法:空、假、中三諦之理,心印、純印是諸佛所修、所證,是成佛之母。具此信方為正信、信佛,真的是佛的弟子。否則永失於佛法,故所失甚大,不能斷兩種生死故。在聞、知、覺、問、信、解六事中,以信解為最難得。若縱論經典,高談禪理,辯辭雖然甚富,乃後得之智,非實智。老人告知:入不思惟境界為真智。真智離文字相、言說相、心緣相,名字相。有名有相絕非真實。作學問(佛學)可以,行持(學佛)則不可。可見具足六信者非讚歎、禮拜、焚香、跑廟、求佑、開光、法會等事,若將佛等同仙、鬼、神祇之類,乃未明修持真如之義諦,謂信而不解。信而明三諦之理,解行兼一,為正信。純印老人不供佛像,而修佛心(淨心),行佛行,隨緣度眾,不離生活,不住事相,對修行表露無遺,我們前有佛教誡,現有觀音示現修行法,後有彌陀接引大願,此生不見佛,則為大失。因眾生本具佛的智慧德相,又有萬修萬去的淨土法門,若還癡迷不醒,還深著五欲六塵不捨,捨此見佛之機則為大失。二乘人亦然,以小智為足,聽如來法而不能得,有廣大威神而不能用,亦云大失,未捨變易生死故,如來應機敷演權智實非本懷,二乘人不解,執此為實,不求勝進,大失一也;不聞、不知、不覺者,不解一乘實相無相妙法,不覺自己所證非菩薩法,非究竟滅,大失二也;不問不信不解,不知先三後一說法儀式,故不能悟入佛知佛見,大失三也。眾生及二乘人雖然不解此經,佛亦起大慈悲心而度脫之,此即佛門不捨一人。使證菩提,上求也,隨在何地亦度脫之,下化也。謂彼雖無意求妙法,隨彼在何地位,人天令出三界,二乘令入一乘,皆以如來自在神力(六通)、無量智慧力(本具之力)引之,令得住一乘平等妙法之中,究竟得一切種智之果。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說是法時,無有過失,常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羅門、居士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虛空諸天,為聽法故,亦常隨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閑林中,有人來欲難問者,諸天晝夜常為法故而衛護之,能令聽者皆得歡喜。
   
   末法時期若能持此經,具足不說經過;不輕慢法師;不說他人短長;不生怨嫌心,修此安樂心者,則能離諸過失,妙契佛心說法,謂如來事也。持經之人,具此四行則為四眾、國王等供養、尊重、讚歎,怎麼能有譭謗之事呢?既使有也是戒師。有虛空諸天常隨守護,豈有魔擾之事?有諸天神力護衛,安有惱害所加?此經被一切三世諸佛所護,乃知是經是諸佛慧命,人天之眼目,若不聞不信,豈非大失?聽此經者,非一、二、三、四、五佛所種善根,乃無量劫所種善根,故聽者歡喜。
   
   所以者何,此經是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神力所護故。文殊師利,是法華經,於無量國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
   
   此經受三世諸佛呵護,亦為三世諸佛皆說此經,在三千大千世界中,多有不聞此經名字者,顯此經不妄傳,機緣不至,佛不輕易說此經。故能見、能聞、能持者極少極少,真乃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念佛法門亦然,一念即得無上功德,百念、千念、時時念、日日念,怎麼能不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往生見佛呢?此非今世之緣,是無量劫所修,今世緣份方具足所至。
   
   文殊師利,譬如強力轉輪聖王,欲以威勢降伏諸國,而諸小王不順其命,時轉輪王起種種兵而往討伐。王見兵眾戰有功者,即大歡喜,隨功賞賜,或予田宅、聚落、城邑,或予衣服、嚴身之具,或予種種珍寶,金銀、琉璃,硨磲、碼碯,珊瑚、琥珀,象、馬、車乘,奴婢、人民,惟髻中明珠不以予之。所以者何。獨王頂上有此一珠,若以予之,王諸眷屬必大驚怪。文殊師利,如來亦復如是,以禪定智慧力得法國土,王於三界,而諸魔王不肯順伏。如來賢聖諸將與之共戰,其有功者,心亦歡喜,於四眾中為說諸經,令其心悅,賜以禪定、解脫、無漏根力諸法之財,又復賜予涅槃之城,言得滅度,引導其心,令皆歡喜,而不為說是法華經。
   
   轉輪聖王,人壽二萬歲至八萬歲時乃出世,此王身具三十二相好,即位時由天感得輪寶,而降伏四方。分金、銀、銅、鐵四王。四王威伏四方各有差別,金輪王望風順化,銀輪王遣使方降,銅輪王威鎮乃服,鐵輪王奮戈始定。今以輪王喻大威德如來。威勢降伏諸國者,即以禪定、智慧力之威勢,降伏五陰煩惱諸魔(煩惱魔、五陰魔、天魔、死魔),而淨本心之佛土。心為淨土,自性彌陀。不順命之諸小王,喻欲界、色界天魔,由苦苦、壞苦、行苦所生之無明、煩惱等魔,未得無漏調伏,名不順其命。起兵討伐者,喻小乘見道前為賢位,見道後為聖位。能修苦、集、滅、道四諦法門者為前軍;證須陀含、斯陀含二果為中軍;阿那含、阿羅漢為後軍,所戰所破者,是貪、嗔、癡三毒、見思二惑及八萬四千煩惱之寇賊,能破者,是八萬四千法門之官兵,以一治一方法,消除煩惱魔。王見兵眾有功歡喜者,喻佛見眾生明理斷見、思二惑即大歡喜。隨功賞賜田宅聚落城邑衣服珍寶等,田喻三昧(息慮凝心,心定一處而不動,禪定義);宅喻智慧;聚落喻初果二果羅漢;城邑喻三果涅槃及小乘無學位;衣服喻懺忍善法;嚴身之具,喻助道善法;種種珍寶,喻七覺支(使定慧均等分七種方法:⒈擇法覺支;⒉精進覺支;⒊喜覺支;⒋輕安覺支;⒌念覺支;⒍定覺支;⒎行捨覺知);象馬車乘喻出三界之二乘;奴婢喻得人天福報之有漏善法, 峛 峛R`綩垗b@峛@@峛變易生死之菩薩,為大功勳。賜珠而諸眷屬驚怪者,謂“法華經”為諸經之妙寶,三乘人根性未熟時,不宜宣說,若今突然宣說,二乘必疑惑,菩薩亦驚怪也。所謂輪王之寶,不落餘人之手,如來妙法當為契理契機者宣說。恰如“純印”二字隱一百多年方問世,機緣不至,無人能解如來根本法,故隱而不露,免眾生造謗法之業。
   “文殊師利!如來亦復如是”至“而不為說是法華經”,次第合經文前面的六種比喻:“如來亦復如是以禪定、智慧力得法國土”,合威伏諸國喻;“而諸魔王不肯順伏”,合小王不順喻;“如來賢聖諸將與之共戰”,合起兵往伐喻;王有象馬車乘種種之兵喻賢聖(小乘初果二果三果為賢,四果為聖,大乘十住、十行、十回向為賢,十地為聖)諸將,“其有功者心亦歡喜”,合有功歡喜喻;“於四眾中為說諸經……”下,合隨功賞賜喻。根力即五根(信、進、定、念、慧根)、五力(信、進、念、定、慧力,它使根得增長的力度),若修此根力,不輪迴六道生死,可出三界,故名無漏。涅槃之城,即小果真空,能防見思二惑,御生死之敵,故名城;“而不為說是法華經”,合不予珠喻。此與上段經文相契合,佛圓滿智慧無法比擬耶!
   
   文殊師利,如轉輪王,見諸兵眾有大功者,心甚歡喜,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予人,而今予之。如來亦復如是,於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眾生,見賢聖軍,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戰,有大功勳,滅三毒,出三界,破魔網,爾時如來亦大歡喜,此法華經,能令眾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間多怨難信,先所未說,而今說之。文殊師利,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說,於諸說中最為甚深,末後賜予,如彼強力之王久護明珠,今乃予之。文殊師利,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秘密之藏,於諸經中最在其上,長夜守護,不妄宣說,始於今日,乃予汝等而敷演之。
   
   兵眾有大功者,即賢聖軍已伏諸魔,已滅三毒、出三界等是。難信之珠,即指多怨難信之“法華經”。多怨者,此經未說,就有五千人退席,可見無緣眾對此經多有怨嫉也!解髻即開權,予珠即顯實。四十年為權所覆,故云久。久秘今予,喻秘密法藏之“法華經”向來未宣說,今佛於入滅前方敷演。五陰魔為色、受、想、行、識,它能覆障如來知見。煩惱魔,迷惑事理,障礙菩提道,惱亂身心害之慧命,使一真法界之性體,皆變為五陰之相。實則無明一破,煩惱一空,則五陰原為法性也。由此五陰,發生諸有漏業,如善業、惡業、無計業等,因業招報,於六道則有分段生死,三乘則有變易生死,是為死魔。死魔,人的壽命有限,未待成就壽命盡,又沉淪生死中,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三毒,貪、嗔、癡,亦指見惑、思惑、無明惑。能破上述諸魔之網則出三界,為有大功勳,又能迴小向大,斷變易生死,成法身大士,進聖位。說此經必根性、覺性、機緣成熟,否則不能起信,反生謗,故諸佛不輕易敷演,世尊始至今日方說。“純印”二字之理,即心經、金剛經、此經之縮義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常行忍辱,哀愍一切,乃能演說,佛所讚經。
      後末世時,持此經者,於家出家,及非菩薩,
      應生慈悲,斯等不聞,不信是經,則為大失。
      我得佛道,以諸方便,為說此法,令住其中。
      譬如強力,轉輪之王,兵戰有功,賞賜諸物,
      象馬車乘,嚴身之具,及諸田宅、聚落城邑,
      或予衣服,種種珍寶、奴婢財物,歡喜賜予。
      如有勇健,能為難事,王解髻中,明珠賜之。
   
   修六度萬行之菩薩,應常行忍辱,哀愍苦難眾生而演說此經,它是成佛之經故。末法時期持此經典者,不論在家、出家或是凡夫,均應生歡喜、讚歎、慈悲心想,不聞、不信者是極大損失。佛將無上妙法,諸經之王的“法華經”,賜與有緣,諸菩薩發願待成佛時,將以禪定力、智慧力及各種方便廣說此經,令眾生住此經中,蒙受法雨的沐浴。
   
      如來亦爾,為諸法王,忍辱大力,智慧寶藏,
      以大慈悲,如法化世。見一切人,受諸苦惱,
      欲求解脫,與諸魔戰。為是眾生,說種種法,
      以大方便,說此諸經。既知眾生,得其力已,
      末後乃為,說是法華,如王解髻,明珠予之。
      此經為尊,眾經中上,我常守護,不妄開示,
      今正是時,為汝等說,我滅度後,求佛道者,
      欲得安隱,演說是經,應當親近,如是四法。
   
   如來是法王,於法自在,以忍辱為涉俗之大力,智慧為自利之寶藏。以大慈悲心,觀機逗教。慈能予樂,悲能拔苦,以法化導世人。世人對五欲:財、色、名、食、睡執著不捨,患得患失,受一切苦惱。覺悟的人有求解脫,則必須與五陰魔、煩惱魔相鬥。魔無量之多,總括五十種,如業障魔、愚癡魔、貪心魔、嗔心魔、癡心魔、慢心魔、疑心魔、笑魔、哭魔、色魔、鬥狠魔等,為調伏諸魔障,佛為眾生說種種法,以大方便說四諦、十二因緣、六度之法,令出三界得解脫。得其力已,即具精進力,方說此“法華經”。此時猶如轉輪聖王解明珠與有戰功之人。法華經為經中之王,最尊最貴,佛亦常守護此經,不妄開示,大機未熟故,開權顯實機緣成熟方說此經。佛說法有三不說:無請不說;機緣不至不說;處所不具足不說。聽經聞法能否受用?在聽經者本身,只要以誠心聽就有裨益。佛入滅後,求佛道的菩薩,欲得安隱,解說此經,應當親行身、語、意、心四行法。
   
      讀是經者,常無憂惱,又無病痛,顏色鮮白,
      不生貧窮、卑賤醜陋。眾生樂見,如慕賢聖,
      天諸童子,以為給使。刀杖不加,毒不能害,
      若人惡罵,口則閉塞。遊行無畏,如師子王,
      智慧光明,如日之照。
   
   第一頌頌讀誦此經自體無惡,可轉現世報。無憂惱,明理看淡一切故;無病痛,顏色鮮白,為面相莊嚴;轉來世報,不生貧窮家,不作卑賤的下人,面相不醜陋,此轉惡業也。以經力轉惡因,得好果報。眾生樂見下,頌受天人愛敬,今貪欲障轉,故人人樂見,不敢忽慢,人人敬仰,如慕賢聖,天之童子來作侍護。另義為若不能成就亦生梵天(色界)。刀杖不加下,為外惡不侵,由捨所致。轉嗔障,嗔恨心如刀箭,嗔似毒藥,嗔必惡口、惡心,內毒既除,刀箭不起,外毒怎可害?內嗔已消,不觸犯人,縱遇惡罵、非理枉加,口則閉塞,無人信讚耳。怖障永離,則游優自在。此處顯罵人者省悟退阻之狀。“智慧光明,如日之照”,頌菩薩聰慧無畏。告世人轉癡障,愚癡能障智慧,愚轉智則生,清淨心生智慧,智慧不由外得,佛智眾生本具,奈被塵垢遮障而不能顯發。主因是三毒,捨三毒、捨塵勞、捨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法),自然智、無師智就現前。
   
      若於夢中,但見妙事。見諸如來,坐師子座,
      諸比丘眾,圍繞說法。又見龍神、阿修羅等,
      數如恒沙,恭敬合掌,自見其身,而為說法。
      又見諸佛,身相金色,放無量光,照於一切,
      以梵音聲,演說諸法。佛為四眾,說無上法。
      見身處中,合掌讚佛,聞法歡喜,而為供養,
      得陀羅尼,證不退智。佛知其心,深入佛道,
      即為授記,成最正覺。汝善男子,當於來世,
      得無量智,佛之大道,國土嚴淨,廣大無比,
      亦有四眾,合掌聽法。
   
   此為讀誦法華經之勝益。夢中見妙事者,以持經之人,心與理相契合,塵習消,污垢(三毒)淨,水清月則現。故有妙境妙事現前,此勝益之應也。見諸如來,坐師子座,四眾圍繞,又見龍神等眾恭敬合掌,亦自見其身為眾說法,復見諸佛放光說法,四眾聞法歡喜,而供養佛,得總持法門,(總一切法,持無量義)證不退智。佛知眾生心,深入佛道,即為授記,成正等正覺。於末法中,當得無量智,得成佛道,國土嚴淨,廣大無比,亦有四眾合掌恭敬尊聽妙法。
      
      又見自身,在山林中,修習善法,證諸實相,
      深入禪定,見十方佛。
      諸佛身金色,百福相莊嚴,聞法為人說,常有是好夢。
      又夢作國王,捨宮殿眷屬,及上妙五欲,行詣於道場。
      在菩提樹下,而處師子座,求道過七日,得諸佛之智。
      成無上道已,起而轉法輪,為四眾說法,經千萬億劫,
      說無漏妙法,度無量眾生。後當入涅槃,如煙盡燈滅。
      若後惡世中,說是第一法是人得大利,如上諸功德。
   
   此頌亦見身寂靜,修行見佛及八相成道。諸佛之果,由昔日修行所致,菩薩修行精進至相應時,一切果相均於夢中先時顯現。將來之果,已在今日之夢中,今日之果亦曾在昔日之夢中。夢雖然不真,然人生活在世忙忙碌碌,你爭我奪,又豈真實?來也空空,去也匆匆,雙眼一閉,雙腳一蹬,又是一場夢境,實無真實可言,故佛以夢喻人。夢作國王,即降兜率、投胎、降生三相之義。捨宮殿五欲,在菩提樹下,即出家之相。處師子座,過七日得佛智,成道必降魔,喻成道、降魔二相。轉法輪說法,入涅槃,煙盡燈滅,喻度生機盡,入滅也。佛以夢而說者,欲令學佛修行人,觀一切法空,無所有,不可得,但以因緣顛倒而生。自雖見佛聞法,乃至圓成佛果,皆為夢事,了不可得,無有常住,亦無起滅。凡有相,皆虛妄,生者決定生,去者實未去,只不過頻道波段轉換一下罷了!若能常觀是相,然後於一切處,得真實安樂行。可謂是“日夜兩盞燈,人間一臺戲,從朝演到暮,誰解其中義?”此處佛以三百餘言,敘盡無量劫修道、成佛,轉法輪、入涅槃,一氣呵成,非常情可測。華嚴境界,古今一際,延促同時,具見於此,非佛妙智,何能若此?
   講一個公案來說明時間、空間也不是真實的。天臺智者大師誦持法華經,當他誦至藥王菩薩本事品:“焚身供佛,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的經文時,就入了法華一旋三昧之最高境界。於定中看見靈山法會,儼然未散,見到釋迦牟尼佛仍然在說法。由此可見禪定無有時間、空間之妨礙。
   
      一住深山便學呆,通身有口也難開。
      著衣喫飯成多事,嘯月吟風自少才。
      掃地每嫌黃葉落,閉門長怕白雲來。
      惟將心鏡勤磨拭,不肯輕輕受點埃。
                             ——敬安
   
   
      
      從地湧出品第十五
   
   本經共二十八品,前十四品說一乘之因。後十四品說一乘之果。前十四品亦可為開權顯實,後十四品是開近顯遠,均說無上妙法。
   佛自久遠劫來,所化之菩薩數量無上,功德無上,智慧巧妙無上,為示現教化無上,故有此品。
   以諸菩薩從地中升至虛空,故稱從地湧出。此為事相,實則地者含有深義:可釋為超出生死之地;開顯眾生本具佛之心地;眾生皆具一乘實相之境地,若從修證而言,菩薩終究成佛之果地、覺地。菩薩從地湧出其數為六萬恒河沙,各各亦有六萬恒河沙眷屬,有四大上首導師(上行、無邊行、淨行、安立行)。六萬者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心。四導師者,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十賢聖位菩薩,此位皆由心生,所謂一月千影,千江有水千江月。每一品位皆具六法之根、塵、識心,稱十八界,若能契合於一乘實相之境,則成化為圓鏡妙智,相有體空,大無不包,細無不入。顯現於修證果地之中,以證住、行、向、地之果。此即修上行、無邊行、淨行、安立行之人所成就者。此四行能令修行人,現世生中化轉業障,當來成佛。若從念佛法門言:上行,就是最普及、最容易、最殊勝的念佛成佛之法。無邊行,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善行為助緣。淨行,乃歸宿西方極樂淨土,諸佛菩薩所居清淨之地。安立行,心想彌陀、口稱彌陀,身禮彌陀,發願見彌陀,使彌陀安立心中,不夾雜、不懷疑,不間斷,安立於一句佛號上就能生淨土,見彌陀。地即心地、理地。湧出者,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不動而變,無為而成。成聖成賢無不從忍辱地湧出,不化性不精進,不化性無修行,不化性業難消,不化性功德林難立。古德云:從門入者不是家珍,嚼別人喫過的饃沒味道。從自己心地出者,從自心流出,方為蓋天蓋地之珍寶。以上即此品之真意。
   
   爾時他方國土諸來菩薩摩訶薩,過八恒河沙數,於大眾中起,合掌作禮而白佛言,世尊。若聽我等於佛滅後,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進,護持、讀誦、書寫、供養是經典者,當於此土而廣說之。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訶薩眾,止,善男子,不須汝等護持此經。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恒河沙等菩薩摩訶薩,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恒河沙眷屬,是諸人等,能於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
   
   此為他方國土來的菩薩,請求在娑婆世界護持、演說此經。釋迦佛謂不須他方菩薩護持是經。因他土菩薩與他土有緣,此土自有菩薩與本土有緣者,故未許。此處顯一切佛法皆從自性而得,六識心雖具足煩惱,若悟本心盡為妙智,故須自修自證,不待他求,不依外智,不假他助。若向外馳求及希他教化,皆違背如來的根本法。眾生性德自足,不假於外,法身常住本無生滅、去來,故世尊言“不須汝等護持此經。”
   
   佛說是時,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震裂,而於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同時湧出。是諸菩薩,身皆金色,三十二相,無量光明,先盡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是諸菩薩,聞釋迦牟尼佛所說音聲,從下發來。一一菩薩,皆是大眾唱導之首,各將六萬恒河沙眷屬,況將五萬、四萬、三萬、二萬、一萬恒河沙等眷屬者,況復乃至一恒河沙、半恒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況復千萬億那由他眷屬,況復億萬眷屬,況復千萬、百萬乃至一萬,況復一千、一百乃至一十,況復將五、四、三、二、一弟子者,況復單己樂遠離行,如是等比,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三千大千國土地皆震裂,有无量千万亿大菩薩從地湧出而現相。佛身三十二相好,此諸菩薩亦然,以初地以上菩薩,由相似位而進於分證位。三千即一念,一念即三千。一念是心、性、理,三千是諸法和事相,它說明心性和事物的關係。三千表空、假、中三諦。學佛修行人,若能時時處處,行住坐臥,語默動靜,對靜歷緣,都能觀照此一念心性,三諦圓融具足,則不難悟入佛之知見了。此處地裂乃心地、本體佛性也,因無明障蔽而不顯。今佛法音一至,則無明破而自性全彰,妙悟自心,恒沙性德心源皆顯。世界依法性空,故菩薩在此世界下方虛空中住也。以始覺有功,本覺乃顯,故聞佛音聲從下發來。諸菩薩各將多寡不一眷屬,多者數量無窮,少者隻身而至,喻一多一如,無量即一,一即無量。雖主伴有別,體用不等,但性體本一,不可以數計,總言湧出菩薩之多。
   
   是諸菩薩從地出已,各詣虛空七寶妙塔,多寶如來、釋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頭面禮足,及至諸寶樹下師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禮,右繞三匝,合掌恭敬,以諸菩薩種種讚法,而以讚歎,住在一面,欣樂瞻仰於二世尊。是諸菩薩摩訶薩,從初湧出,以諸菩薩種種讚法而讚於佛,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是時釋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諸四眾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諸大眾謂如半日。爾時四眾亦以佛神力故,見諸菩薩徧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虛空。
   
   從地湧出的諸大菩薩,向寶所、多寶如來、釋迦佛禮敬後,又向各分身佛繞行禮讚,顯佛門禮儀周備而莊重。種種讚法者,或讚多寶願力弘深,處處聽法華經,或讚本師隨機敷演妙法,不生疲勞,或讚諸佛分身神通妙用。默然坐者,攝盡今時,全歸實際。四眾默然者,仿師不差分毫,即師資道合。五十小劫如半日者,佛法無延促之事,可促長劫,令其見短。一念即無量劫,無量劫即一念,此為佛不思議境界非凡夫心量可測度。
   維摩經載:維摩居士所住的房間,長寬各一丈,但能容納三萬二千師子座。每個師子座高八萬由旬,一由旬等於四十里,一個方丈室就能容下如此之多的師子座,此即小中現大,大中現小,圓融無礙的境界。長短是執著、分別心所現的,時間、空間亦非真實,如欲界四天王天,以人間五十年為一天,五十小劫即半日,又有何難哉?以佛神力見諸菩薩徧滿萬億國土虛空者,此非肉眼、天眼所及。聖人法眼,慧眼勝劣亦有差別,今忽然見遠即如來神力。徧滿虛空者,顯菩薩所證心法真諦,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也。虛空表中道,上界表無,此界表有,空表中。
   
   是菩薩眾中有四導師,一名上行,二名無邊行,三名淨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薩,於其眾中最為上首唱導之師,在大眾前,各共合掌,觀釋迦牟尼佛,而問訊言,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不,所應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勞耶。爾時四大菩薩而說偈言:
      世尊安樂,少病少惱,教化眾生,得無疲惓。
      又諸眾生,受化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四導師問訊世尊,乃親近隨順覺性之象。持經以妙行為首要,故四導師皆名行。修行必身體力行,故正身名上行。口能宣說無量妙義,故正語名無邊行。意無嫉妒、諂誑,平等說法,故正意為淨行。以大悲願力,令眾生住此妙法中,故正大悲為安立行。啟發法門名之為唱,接引物機名之為導。此四菩薩為恒沙諸菩薩之首領,故稱唱導之師。佛離世間有漏五陰,怎會有病惱和疲勞呢?應知世尊示現與民無異,為示同等法性,民有患,佛色身亦有患、有生死、有疲倦,故問之。
   
   爾時世尊於菩薩大眾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諸善男子,如來安樂,少病、少惱,諸眾生等,易可化度,無有疲勞。所以者何,是諸眾生,世世已來常受我化,亦於過去諸佛恭敬尊重,種諸善根。此諸眾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除先修習學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
   
   此為如來答四上首菩薩問訊之辭。如來安樂,少病、少惱,正顯本之妙也。言此眾生過去生中曾供養多佛,世世受化,種植無量無邊的善根,集福已厚,法緣已熟,故今一見佛聞法即入佛慧,此處是指上根利智之菩薩,非先修習小乘之人。是知佛化眾生必與佛有緣。佛有三不能,無善根、不信者佛度不了;過去生中雖下緣種,但今生機緣未至,佛亦度不了;不具信願行之人佛接不去。故今不信因果弊惡之人佛奈何不了,不會使其改惡向善。修四諦十二因緣之人雖久受佛化,但未聞會三歸一之法華經,今一聞此經即入佛慧,顯此經最勝妙有力。所謂“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此經詳細的敘述了成佛修行的途徑,若能讀誦、書寫、流通、供養、護持此經,依教修持,功德無量。
   
   爾時諸大菩薩而說偈言:
      善哉善哉,大雄世尊,諸眾生等,易可化度。
      能問諸佛,甚深智慧,聞已信行,我等隨喜。
   
   重言善哉者,讚諸佛權實雙用,大小乘同等受益,“能問”,即能問諸佛之甚深智慧,如舍利佛等三請,故能有聞;聞後信行,均顯眾生易度。隨喜,隨順歡喜。
   
   於時世尊讚歎上首諸大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於如來發隨喜心。爾時彌勒菩薩及八千恒河沙諸菩薩眾,皆作是念,我等從昔已來,不見不聞如是大菩薩摩訶薩眾,從地湧出,住世尊前,合掌供養,問訊如來。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知八千恒河沙諸菩薩等心之所念,并欲自決所疑,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無量千萬億,大眾諸菩薩,昔所未曾見,願兩足尊說,
      是從何所來,以何因緣集。
   
   就在大菩薩讚歎佛的同時,佛也讚歎菩薩能在佛前發隨喜心,讚歎佛說法華經功德無量。八千恒河沙眾生疑者,顯八識未破之象。此性德妙用,遠非識心分別可知耳,彌勒為十地以上等覺品位的菩薩,法華會開始世尊放光照境,則由彌勒領眾興疑,而今佛湧虛空,亦由彌勒動念申問,顯一乘妙法悉由佛之果地覺海中流出。
   
      巨身大神通,智慧叵思議,其志念堅固,有大忍辱力,
      眾生所樂見,為從何所來。一一諸菩薩,所將諸眷屬,
      其數無有量,如恒河沙等。或有大菩薩,將六萬恒沙,
      如是諸大眾,一心求佛道。是諸大師等,六萬恒河沙,
      俱來供養佛,及護持是經。將五萬恒沙,其數過於是,
      四萬及三萬,二萬至一萬,一千一百等,乃至一恒沙,
      半及三四分,億萬分之一,千萬那由他,萬億諸弟子,
      乃至於半億,其數復過上。百萬至一萬,一千及一百,
      五十與一十,乃至三二一,單己無眷屬,樂於獨處者,
      俱來至佛所,其數轉過上。如是諸大眾,若人行籌數,
      過於恒沙劫,猶不能盡知。
   
   巨身、神通、智慧、志堅固、忍辱力,以此五德故為眾所樂見。來參加法會的大菩薩主伴數量不可思議。由六萬恒河沙至五、四、三、二、一弟子者,如是之多等諸菩薩數,若有人經歷劫恒河沙那樣的劫數,也無法籌算得出結果,謂歷恒河沙劫所不能盡。顯法會殊勝,機緣難得。
   
      是諸大威德,精進菩薩眾,誰為其說法,教化而成就。
      從誰初發心,稱揚何佛法,受持行誰經,修習何佛道。
      如是諸菩薩,神通大智力,四方地震裂,皆從中湧出。
      世尊我昔來,未曾見是事,願說其所從,國土之名號。
      我常游諸國,未曾見是眾,我於此眾中,乃不識一人,
      忽然從地出,願說其因緣。今此之大會,無量百千億,
      是諸菩薩等,皆欲知此事。是諸菩薩眾,本末之因緣,
      無量德世尊,惟願決眾疑。
   
   此為彌勒為眾騰疑詳問如來。以從地湧出是從來未見、未聞之事,故生疑,又見此眾多菩薩威儀、智慧都非常殊勝,非一佛一時所教化,故問是誰為其說法?又從誰發心修行?稱什麼法?持什麼經?修習何佛道?彌勒乃上首菩薩,對這些湧出之菩薩,一個也不相識,故問從哪國來。諸多疑問待佛解釋,由此問才引出下品如來壽量品。
   
   爾時釋迦牟尼分身諸佛,從無量千萬億他方國土來者,在於八方諸寶樹下,師子座上,結加趺坐。其佛侍者,各各見是菩薩大眾,於三千大千世界四方從地湧出,住於虛空。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諸無量無邊阿僧祇菩薩大眾,從何所來。爾時諸佛各告侍者,諸善男子,且待須臾,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彌勒,釋迦牟尼佛之所授記,次後作佛,已問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當因是得聞。
   
   此段經文為隨分身佛之弟子,各白本佛,對地湧出無量菩薩眾持疑而問。八方即四方四隅。結加趺坐,是佛教最尊貴,最莊嚴的坐法,可以攝心,可以降魔,即世人稱的雙盤。每位佛的侍者見到從三千大千世界的四方,從地湧出住在虛空的大菩薩不理解,各向本尊佛發問。爾時各分身佛告言:汝等勿急,稍等一會兒有一位名叫彌勒的大菩薩,他是釋迦佛授記當來下生成佛的彌勒尊佛,他已向佛請問此事,待釋迦佛答復時你們即明瞭。此處有二要義:一是從地升虛空表行中道,即空色圓融成大道,人我頓息證涅槃。精縮即純印二字;二是分身佛侍者各向本佛發問,表修自心佛,勿向外求,更不可向像求,迴光返照自心,以佛號伏煩惱,淨心現,佛即顯。依純印老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遠離名利(定),一心念佛(慧),去修證無不成就。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問佛如是大事。汝等當共一心,被精進鎧,發堅固意,如來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諸佛自在神通之力,諸佛師子奮迅之力,諸佛威猛大勢之力。
   
   此為佛讚能問者,并答應為其宣說始末因緣。阿逸多,彌勒之名,義無能勝。彌勒此問并非問菩薩之因行,而是問佛果覺地之德,故曰如是大事。乃開近跡顯遠本,三世利生,化化不絕之大事。汝等當共一心,一心誡勿散亂。被精進鎧,誡勿懈怠,精進誡勿退怯。堅固誡勿疑惑。此為告誡與會大眾令起深信,若心不精進,意不堅固,則易滋惑亂,將不能信於佛道。佛之法身即智慧性,佛之報身即智慧相,佛之化身即神通力。順眾生之機緣,說決定了義之教,為師子奮迅力。正行所作,制服摧破煩惱、五陰、天魔、死魔四種魔為威猛力。佛欲說遠因而先誡者,令聞者勇猛諦聽,聞已信行,不可以意趣幽深而生疑退之心。如來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者,佛智甚深無量人不能知,今借地湧之眾開示壽量品,以顯如來甚深智慧,故云顯發等。始顯於白毫光,一光圓現,終至成佛之法華。亦可稱始於華嚴,終於法華,中開三乘教,今入一乘妙法。菩薩從地湧出,正顯如來多劫出世本懷。度生不息,令眾生入無上慧。佛示現涅槃,而實不滅度,純印老人走後,感應非常多,亦不生不死之法。正因彌勒之問,才將如來之秘密一一顯示出來。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當精進一心,我欲說此事,勿得有疑悔,佛智叵思議。
      汝今出信力,住於忍善中,昔所未聞法,今皆當得聞。
      我今安慰汝,勿得懷疑懼,佛無不實語,智慧不可量。
      所得第一法,甚深叵分別,如是今當說,汝等一心聽。
   
   信為道源功德母,信而有力為真信。信若能住於忍善之中,此信力更不可動搖。能以此信聞受昔所未聞之如來智慧,就可免除疑悔與恐懼。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彌勒菩薩,我今於此大眾,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諸大菩薩摩訶薩,無量無數阿僧祇從地湧出,汝等昔所未見者,我於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導是諸菩薩,調伏其心,令發道意。
   
   此為世尊答彌勒問:誰為諸菩薩說法教化,從誰發心。世尊很明確的告之:由我教化,而調伏其心,由我開導,令發道意,也是我在娑婆世界成佛已來所教化。
   
   此諸菩薩,皆於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於諸經典,讀誦通利,思惟分別,正憶念。阿逸多,是諸善男子等,不樂在眾,多有所說,常樂靜處勤行精進,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樂深智,無有障礙,亦常樂於諸佛之法,一心精進求無上慧。
   
   菩薩住行為無住而住,無住是心隨緣不變,而住是不變隨緣,即虛空中住。因為三界、二十五有果報眾生,業力所幻現的世界,亦即佛大悲願力所攝持,但其體性本來空寂。有亦可分實有、假有、妙有。因果通三世為實有,因緣生法為假有,圓成實性為妙有。於經讀誦通利者,謂諸經皆通,一切法皆是佛法。正憶念者,惟念實相一乘了義經。此貴自得,不貴人知,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故不樂在眾,貴得於心,非外相殊勝,故不樂多說,貴乎內心清淨,不貴於外為,故常樂靜處。寺院以無事為興旺,所謂真知生於恬靜,妄惑起於世務。修道人只有心住一處而不亂,不受外境干擾為修行。純印老人言:“人來人往無人在。”心轉境而不被境轉,不可稍有玩怠,云勤行精進。念佛若能廢寢忘食,不知其勞,無不成就者。不依人天住,表住中道義空。常樂諸佛法者,法乃教道,慧乃證道。教乃證因,證乃教果。二者相資不可偏廢。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阿逸汝當知,是諸大菩薩,從無數劫來,修習佛智慧,
      悉是我所化,令發大道心。此等是我子,依止是世界,
      常行頭陀事,志樂於靜處,捨大眾憒鬧,不樂多所說。
      如是諸子等,學習我道法,晝夜常精進,為求佛道故,
      在娑婆世界,下方空中住,志念力堅固,常勤求智慧,
      說種種妙法,其心無所畏。
   
   此為解眾疑入真實慧。佛為彌勒等人解疑,言此諸大菩薩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學佛智慧,勇猛精進從不懈怠,受我法化,令發無上道心,於娑婆世界下方虛空而住。現在從地下湧出作影響眾,使大眾發菩提心。他們修頭陀的苦行,喜歡住在寂靜的地方,離捨大眾的憒鬧、喧嘩及煩惱,過著與人無諍,與世無求,自由自在的生活。眾生若捨去見思煩惱則出三界;捨去塵沙煩惱則擺脫分段、變易兩種生死;若破無明煩惱則證菩提聖果,為求佛道當勇猛精進。眾生不精進的原因是有財、色、名、食、睡五欲的乞求,求不得便生煩惱。欲消除無始劫的惡習,應該用佛的五停心觀來觀照。對貪的人令修不淨觀,觀自身是個臭皮囊,九孔常流不淨物,無一處乾淨;對嗔心重的人令修慈悲觀,觀眾生猶如子女、恩人,這樣久之可化脾氣;對多愚癡的人令修因緣觀,觀察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從而領悟生死輪轉之理;對多障的眾生令修念佛觀,只要念一聲阿彌陀佛聖號,可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若能念念不斷,臨終佛必接引往生極樂世界;對心無主宰、散亂的人令修數息觀,即呼吸念佛或捻珠念佛,不斷增念,久而久之可控制心猿意馬的妄想。這些是修道人對治惡習的方法。從地湧出的大菩薩志念力非常堅固,絕不在任何境緣下退轉修道之心,被精進鎧,持智慧劍,恒常勤求佛的智慧,度眾生能說種種不同的妙法,因說法時契理契機,又契玄機奧妙,以風雲之辯,應物無私故無畏,以利他利己之德,悲智相導,漚和般若,焉能有畏!
   
      我於伽耶城,菩提樹下坐,得成最正覺,轉無上法輪。
      爾乃教化之,令初發道心,今皆住不退,悉當得成佛。
      我今說實語,汝等一心信,我從久遠來,教化是等眾。
   
   此為開近顯遠。佛在摩竭提國伽耶城外,尼連河畔的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三歎: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有妄想執著將佛智、自然智、無師智覆蓋住了,使其不能現前,成佛的奧妙就是去掉妄想、分別、執著。具體講就是離“名、相”二字。有名字的、有形相的都是假的,沒有真實的。因為它有變化、有生滅。佛門說的真實是永恆不變,永無生滅的自性、常住真心、靈知心、大覺涅槃心。無處不在,無處不顯,但又無體無相,摸不著,看不見。世尊說我成佛後就教化這些大菩薩,令他們發道心。如今他們都住在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當證成佛的果位。我以前(四十年)對你們說的法是方便語,今天說的法華才是真實的,故諸佛菩薩都來護持。其實我在無量劫以前就已成佛道,我來娑婆世界已經有八千次了,這些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菩薩,都是我往昔教化的大眾。
   

心为净土  2013.7.17 20:02:19    

(317-12)  显示次数:558(524+34)     查看心为净土的所有文章 访问心为净土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3 主题索引
誦法華談體會(十二)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及無數諸菩薩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云何世尊於少時間,教化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諸大菩薩,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法會大眾聽了世尊話,疑惑更重,為何佛行化時間很短,而度化的眾生這樣多,化成功德這麼大,故難信。
   
   即白佛言,世尊,如來為太子時,出於釋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是已來,始過四十餘年,世尊,云何於此少時大作佛事,以佛勢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無量大菩薩眾,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此大菩薩眾,假使有人於千萬億劫,數不能盡,不得其邊,斯等久遠已來,於無量無邊諸佛所植諸善根,成就菩薩道,常修梵行。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難信。
   
   釋迦佛降生在西元前六世紀中期,由摩耶夫人右肋降生。降生地是嵐毗尼花園,十七歲其父淨飯王就為他選擇了德貌雙全的耶輸陀羅與其結婚。十九歲他遊四門感到生命暫短,世事無常,便下決心出家修道,至二月初八深夜在四大天王的幫助下,離開迦毗羅城。經六年的苦心修行,經過降魔,於十二月初八黎明之前,夜睹明星悟道成佛。有首偈頌:十九逾城六苦行,五歲遊歷三十成,說法度生五十歲,是則共壽八十年。成佛是怎麼回事?眾生有了妄想心、執著心、分別心,迷了真心,把虛幻妄心當作真如妙心,迷失了本性,認財、色、名、食、睡五欲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為真實、實得,故產生我執、法執煩惱和塵沙無明煩惱,由是生起貪心、嗔心、愚癡心三毒根本煩惱,使本具的智慧德相迷而不知,隱而不顯,就不能成大覺佛陀了。什麼時候洗淨三毒,對名相認清了,運用它而不執著它,看淡一切世出世間法,對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真的放下就是佛。從前有一位禪師做了一首詩勸人修行:“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彌勒菩薩問世尊:您成佛到現在不過四十多年,怎能在這麼少的時間大做佛事,度如此無量多的菩薩?以佛的功德教化這麼多的大菩薩,使他們皆成無上正等正覺。這即是開近顯遠的大教。佛說法五十年,其過程是“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年(一晝夜說涅槃經)。”彌勒菩薩對世尊說,假使有人在千萬億劫中計算從地湧出菩薩數,也不能計算窮盡。他們在無量劫諸佛處所種植了許多善根,常修清淨的梵行而成就了菩薩道,世尊這樣事情世間人是不會相信的。
   
   譬如有人色美髮黑,年二十五,指百歲人言是我子,其百歲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難信。
   
   譬如有人很年輕,面相很美,頭髮很黑,年紀在二十五歲左右,可他指著百歲老人說:他是我兒子。老人還承認此事,亦指年少人說:他是生我養我的父親。父少子老,如此之事令人費解,尤疑難信,可謂事近欲誣,理涉於誕。
   
   佛亦如是,得道已來,其實未久,而此大眾諸菩薩等,已於無量千萬億劫,為佛道故,勤行精進,善入出住無量百千萬億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習諸善法,巧於問答,人中之寶,一切世間甚為稀有。今日世尊方云,得佛道時,初令發心,教化示導,令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
   
   此段經文乃彌勒等大眾以時間推算,對佛的解釋更加疑惑難信。因為地湧菩薩眾,已於無量千萬億劫以前修習成就,而世尊今日乃說自己成道後方令發心,世尊成道不過四十餘年,從時間考證更不可相信了。善入出住者,指禪定功夫而言,若依藏通教的教理來講,善能入定、善能出定、善能住定。心凝集一處而不動為三昧定。依別教的教理來講,從初地到十地叫善入。從十地倒駕慈航,再入凡夫所修之事叫善出。從妙覺圓滿叫善住。若依圓教的教理來講,入法性三昧叫善入(法性即實相真如,為萬法不改不變之本體,在有情眾生稱佛性,在礦物、植物、萬事萬物無情眾生稱法性),首楞嚴三昧叫善出,十地菩薩自在示現,能降伏內魔、外魔不受干擾,定功堅固。菩薩得首楞嚴三昧,能以三千大千世界入芥子中,令諸山河日月星宿悉現如故而不迫迮(則)。無緣三昧叫善住。滅一切識心而離所緣之禪定,即滅盡定。實則三昧無量無邊,淨土有念佛三昧,即以定功伏煩惱,心不散亂義。
   
   我等雖覆信佛隨宜所說,佛所出言未曾虛妄,佛所知者,皆悉通達,然諸新發意菩薩,於佛滅後,若聞是語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業因緣。惟然世尊,願為解說,除我等疑,及未來世!諸善男子聞此事已,亦不生疑。
   
   所謂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彌勒菩薩說,我們雖然相信佛說的話沒有一句妄語,所教化的法通達無礙,但恐怕將來初發心的菩薩在佛滅度後不會相信,哪有年輕的佛陀,教化出無數無量修行多少大劫的菩薩呢?父少而子老是不可能的,就會生出謗法的罪業。正因如此,請佛將始末根由為我等解說,這樣不但解除我們大家的疑惑,也使未來善男善女免造惡業。
   
   爾時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昔從釋種,出家近伽耶,坐於菩提樹,爾來尚未久。
      此諸佛子等,其數不可量,久已行佛道,住於神通力,
      善學菩薩道,不染世間法,如蓮華在水,從地而湧出,
      皆起恭敬心,住於世尊前。是事難思議,云何而可信,
      佛得道甚近,所成就甚多,願為除眾疑,如實分別說。
   
   此頌事相難信。彌勒菩薩說:世尊從夜睹明星開悟成佛至今,不過四十多年,時間很短,但從地湧出無量無邊的大菩薩皆是佛子,乃於很久以前已修諸佛之道,各各都有大神通,好似蓮華從水中湧出,在世尊前恭敬禮拜,如子見父,這太不可思議了!世尊成佛很近,而菩薩修亦久遠,這些不能不讓人生疑,故請世尊依於真實之理而一一解說。佛法講真實就是永恆不變,無生無滅的心性。心與性本無差別,但又有差別,經上說,佛性是常,心是無常。但二者亦無差別,猶如寒時結水為冰,暖時融冰成水,迷時結性成心,悟時融心成性,心性本同,依眾生迷悟而有差別。在佛教裏心性別名很多,如:本來面目、常住真心、如來藏、法身、實相、自性、真如、般若、禪等,迷悟雖有差,本性則無異,皆是吾人之本體。如實分別說,即請佛揭開父少子老之迷。
   
      譬如少壯人,年始二十五,示人百歲子,髮白而面皺,
      是等我所生,子亦說是父,父少而子老,舉世所不信。
      世尊亦如是,得道來甚近。是諸菩薩等,志固無怯弱,
      從無量劫來,而行菩薩道,巧於難問答,其心無所畏,
      忍辱心決定,端正有威德,十方佛所讚,善能分別說,
      不樂在人眾,常好在禪定,為求佛道故,於下空中住。
      我等從佛聞,於此事無疑,願佛為未來,演說令開解。
      若有於此經,生疑不信者,即當墮惡道。願今為解說,
      是無量菩薩,云何於少時,教化令發心,而住不退地。
   
   首句頌,云理難信,父少而子老故。後五頌頌時期難信,謂佛成道不久,就能教化無量菩薩令住不退之道,實不易相信,願佛為末法修行人解說,免因疑謗招來重罪。而住不退者,即三不退:⑴位不退,所修得之位而不退失。菩薩位不會退二乘位,二乘位不會退生死位。⑵行不退,對所修之行法不退失。如修六度法,不會退四諦法,利他之行不退。⑶念不退,於正念不退失,念念入真如性海。念念破無明,念念證法身。此為彌勒菩薩為後世啟請決疑。
   講一公案:禪宗有一個笑料,從中可悟出常住真心無時不在,無處不顯。從前有一位自稱沉默大師的,他對佛法一知半解。為了賣弄禪法,便雇傭了兩個才思敏捷的和尚替他作答,自己一言不發,以顯高深莫測的無言禪。
   一天大師雇傭的兩個和尚外出了,湊巧有一位雲遊僧慕名來拜訪他,雲遊僧問:“大師什麼是佛?”沉默大師不知如何作答,便東張西望尋找他的代言人。雲遊僧對大師的舉動非常滿意,然後接著問:什麼是法?大師仍不能回答,一會兒看看天花板,一會兒看看地,好似祈求天地幫助他。雲遊僧又問:什麼是僧?大師什麼也不能做了,只好閉上眼睛。最後雲遊僧問:什麼是福樂?大師徹底絕望了,無可奈何地向發問者張開雙手作無言以對狀。雲遊僧非常滿意地離開了“沉默大師”。路上遇到大師的兩個代言人,告訴他們道:沉默大師果真名不虛傳!我問他什麼是佛?他立刻東張西望,意思是佛到處都有,徧虛空法界;我問什麼是法?他上下看看,是說諸法平等,沒有高低之分;我問什麼是僧?他雙目緊閉不被境緣轉,修戒定慧者是。最後我問什麼是福樂?他攤開雙手,其意不積財物,幫助別人才能得福樂。當兩位代言人回來時,這位沉默大師再也沉不住氣了,他怒責道:你們跑哪去了?剛纔我幾乎被一個雲遊僧給問垮了!
   由此可見,佛法越高深越精要,越簡捷越有效。參禪、念佛、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中,可通過生活的瑣事,自然而然地顯露出來。禪即心,是不可琢磨的。
   
      四大原無主,五陰本來空。
      將頭迎白刃,猶如斬春風。
                             ——僧肇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佛之法身、報身、化身如來,體深用巨集,為顯示成菩提無上,故有此如來壽量品。如來者,通於法、報、化三身。“金剛經”云:“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古德云:“法身佛沒模樣,一顆圓光含萬相。”有佛無佛,性相常然,此即法身如來。始覺與本覺不二,乘如實道,來成正覺。究竟圓滿常住,讚佛偈:“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即報身如來(自受用報身)。隨眾機緣示生示滅,度生願及與眾生緣無盡,即示現無盡,處處示成正覺,轉妙法輪,此即應化身如來。從三身如來顯佛壽量無有齊限,以顯佛究竟功德之果相。
   所修之法即法華經,所修之人即從地湧出之菩薩,為佛所化。此經喻無量者很多,佛說此經前,初說無量義經方便智慧無量;譬喻善巧無 峛 峛R`綩垗b@峛@@峛法及能行之人,但未涉及法身慧命眾生亦無量之理,諸多無量之根、之體﹑之本實心性也。此心性先天之生而生,後天之滅而不滅,可謂壽命無量,故佛說此品。顯如來本在塵點劫之先成道已竟,由此方知如來從無量劫,現無量身,入無量國土,演說無量法,度化無量眾,方有今之從地下湧出無量大菩薩。此皆是佛的方便。佛降生、入滅是方便,應明瞭平等法身本無生滅,沒有壽量,今說壽量是詮十方三世諸佛功德,亦詮本尊法、報、化三佛功德。如來有二身,就是真身和應身。真身亦稱法身,應身是化身,名詞不同,體用相同。應身可為眾生應機說法。猶如空中月喻真身,應身如水中的月影,“千江有水,千江月。”水中月無去,天上月也未來,所以說如來是不來不去。釋迦佛雖來此世界示生,但他并沒有生,雖然示滅,亦無所滅,因佛的本體未動。佛的壽命也沒有限量,在世間上是無限的,在空間是無量的,對此許多人不理解。晉美彭措如意寶印證純印老人乃西方三聖――觀世音菩薩來此世間大權示現,許多人問我:“若是這樣西方三聖豈不是缺一聖了嗎?”佛菩薩有無量化身,本體如如不動,法華會上的諸佛亦皆化身佛。法身稱毘盧遮那(徧一切處),報身稱盧舍那(淨滿),諸惑皆淨,智慧圓滿之義。應化身稱釋迦牟尼(能仁,寂寞)。此三者非一非異,非縱非橫。以如來稱之,法身無始無終,眾生本具,在佛不增,在凡不減,以理為命,文云:數數現身,數數現滅。以上即三如來之壽命。佛本無身無壽,隨順世間而論三身三壽。此品正論報身壽量。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一切大眾,諸善男子,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復告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又復告諸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
   
   彌勒等既疑佛於少時不能教化無量菩薩,佛則開近跡而顯遠本,故先誡信,佛門對身口意嚴諭為誡,眾人機緣成熟能接受為信。此處佛說了三徧“當信如來誠諦之語”,顯本壽量奇特大事,殷勤珍重,再三叮嚀,表誡之甚深,分別告誡聲聞、緣覺、菩薩。不疑世尊今世成佛曰信,又明瞭世尊在無量劫前已成正覺曰解。誠是忠誠,諦是審實不虛之義。四十年為眾生說法乃方便說,尚不足以誠實言,今法華會上開權顯實,不欺於物,言則必真而不虛,故云誠諦之語。菩薩既奉誠誡,則不敢致疑,必然取信佛言。
   
   是時菩薩大眾,彌勒為首,合掌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如是三白已,復言,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
   
   彌勒大眾三白:“當信受佛語,惟願說之”,三白,謂佛每一誡敕,彌勒等即白一次,聲明信受。可見請法之殷切,如渴思飲,如飢思食,篤信之心,懇切之至也。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三請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諦聽,如來秘密神通之力。
   
   世尊在眾菩薩再三請求下,方開金口告眾等諦聽如來秘密神通之力。諦聽,寧靜專一而聽。秘者,諸法實相,惟佛與佛乃能究竟,為九法界所不盡知,故為秘。密者,嚴密、縝密、妙密,不被人知為密。神通力,乃三身之用,神是天然不動之理,即法身。通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自然智、無師智,即報身。又變化不測曰神,出入無礙曰通。力者實體上之力用,是作用自在之義,即應身也。佛可以應以何身得度而現何身,為身輪,觀眾生機為意輪(皆知無量劫前的因緣)。說種種法為口輪,此皆不思議的變化身,故曰如來神通之力。有此不可思議之秘密神通力,故提示大眾諦聽佛說遠劫之事。
   
   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為微塵,過於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如是東行盡是微塵。諸善男子!於意云何?是諸世界,可得思惟校計知其數不?彌勒菩薩等俱白佛言:世尊!是諸世界無量無邊,非算數所知,亦非心力所及,一切聲聞辟支佛,以無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數;我等住阿惟越致地,於是事中亦所不達。世尊!如是諸世界無量無邊。爾時,佛告大菩薩眾:諸善男子!今當分明宣語汝等: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為塵,一塵一劫。我成佛已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
   
   正因佛於三世等有三身(法、報、應),於諸教中秘而不傳,故一切天人修羅等眾,皆謂今佛出王宮去伽耶城修道,始於菩提下,夜睹明星而見性成佛,執近而疑遠。佛告與大眾,不要看我出釋宮,坐道場,這些事相為佛應化身之跡,應由跡溯本。故此段經文述報身成佛之久。因為法性身,非修而有,眾生皆有,平等一如,無成無不成。報身佛之所以成,乃由見性而使法身顯現證於法身,菩薩亦能證少分法身,但欠圓滿,至第四十二位次妙覺,此時法性顯現究竟圓滿,則為法身佛成。若起於因行,修證功德圓滿一絲一毫不欠缺時,則為報身佛成。佛此一語,破盡人天二乘諸菩薩之疑,見跡不見本之迷惑。所謂達本情亡,知心體合,知本是為真知真見。釋迦佛證道時現大盧舍那身,為法身大士說大方廣佛華嚴經,猶如日出先照高山,二乘及諸小菩薩如聾若啞,他們眼裏所見的佛只不過丈六老比丘相。所謂“有眼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登地以上的法身大士,方得見佛的報身。
   譬如下,述世尊久遠已成佛。那由他,云萬萬億,此處喻無量無邊之數,以不可說塵沙為喻,今經喻佛壽命長遠。以若干世界抹為塵,過若干世界下一塵,如此可知下塵世界不可說,更何況所下之微塵世界呢?世尊成佛之久遠若过於此。阿惟越致,即位、行、念不退之位。這樣的聖者以無漏神通尚不可計算出世尊成佛之時間,太久遠了!我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在世界上來看很了不起了,但與世尊成佛之久相較,猶如大海中的一滴水。如此久遠之佛居在何處呢?大部居在現今我們住的南瞻部洲娑婆國土,和十方其他國土,以不同形體,不同方式善巧開導,廣度有情,只不過不以佛身而度罷了,世尊雖入滅二千五百多年,但佛并未離開眾生,仍然觀機逗教,因人說法,度化眾生,怎奈眾生業重障深而不相識,乃“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佛的智慧,辯才之巧妙,世界上諸大文學家之智慧聚在一起,亦無與倫比。前經無量以恒沙為喻,此處又將三千大千世界抹為微塵,以微塵作比喻,真乃巧妙之極!此段經文應明法性身緣徧法界,一真常住,固無時空的邊際,而佛之報身果覺圓滿,無欠無遺,亦不可以壽限。
   
   諸善男子,於是中間,我說然燈佛等,又復言其入於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別。諸善男子,若有眾生來至我所,我以佛眼觀其信等諸根利鈍,隨所應度,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亦復現言當入涅槃,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能令眾生發歡喜心。諸善男子,如來見諸眾生,樂於小法,德薄垢重者,為是人說,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
   
   此段經文多述方便,巧入無生之理。世尊以方便應化群機,非用語言宣示各有顯現之事相,如出生、住宮、出宮、八相成道之相,共見共聞,機熟而至,出家、成道、說法,緣盡而去,即入涅槃。皆為應化身之用也,乃方便法,非實說之。不僅如此,佛在四十餘年所說諸法亦然,佛觀眾生信根利鈍隨宜說法,如為人、天說五戒十善,人天乘;為二乘人說四諦出世法;為菩薩示修菩薩道與授記作佛等事。說法之相不同,皆是應化身方便妙用。說燃燈佛授記及入涅槃,皆方便說,非實說。為什麼方便說而不實說呢?眾生根有淺深,機有遲速,著有所見為真,說佛則執有彼佛、此佛、古佛,今佛、來去坐臥佛、相好光明佛、出家成道佛、三轉法輪佛、大悲涅槃佛等種種差別之相,實則非一非異,一句彌陀佛,統攝三世佛。云何非一?對異而言一,無異必無一,報身佛亦然。非異者,以報身圓同法界,沒有分齊限量,似如虛空,況報身功德福德,三世十方諸佛本無差別。非一者,十方三世分身諸佛,各自示現的願力不同與果德土相也不同。但是諸佛應機隨類示現之化身,均能為種種法說、喻說、權說、實說,因得令一切眾生起於分別,此足以顯現如來秘密神通之力。
   “若有眾生來至我所”,即是過去眾生漸頓兩種緣,冥緣已熟。“佛眼觀其信等”,佛眼照機,無有差謬,起勝劣兩應而利益之。信等即五根也。慧即了因。餘即緣因。此二善各有利鈍。“利”表聰明有智慧的人。“鈍”表愚癡不信因果的人。聰明人不被境界轉,而能轉境界。惡能轉善,逆能轉順,老人言:“聰明乃是陰德助,陰德引入聰明路。不行陰德使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不行陰德使聰明,即鬼聰明。陰德即作善不宣說,如無條件幫助人,對他人、社會、國家多作奉獻而無所圖,不沽名釣譽。古人云:“萬事皆虛善不虛,萬物皆空德不空。”無心行善就是陰德。愚癡、鈍者恰好相反,好事辦成壞事,善事做成惡事,竟做顛倒事,想占小便宜,不肯喫虧,不知喫虧是福。“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亦復現言,當入涅槃”,處處行化於諸國土,凡現形體者則有名字,形貌不同,名字亦不同,機有大小,形有勝劣,劣是劣應,被小機。勝是勝應,被大機,此為示現佛法界之身,如阿羅漢、辟支佛,四十一位菩薩名字不同,十方三世諸佛名字也不同。若現六凡法界身,名字無量無邊。年紀大小者,明壽命長短,大即勝應身,小即劣應身,壽命有量為小,壽命無量為大。視大小壽命不同,說法亦有別,故云說微妙法。因契理契機,聞者受益,故生歡喜心。
   “樂於小法,德薄垢重者”,即佛眼照見,契其根機而應機說法。對貪於三界者說人天機;對貪於涅槃求自解脫者,即說二乘法;對有大心樂於漸次迂迴佛道者,即說菩薩機,此等皆名樂小。垢重者,見思二惑未能伏斷,此執著心非始今日,乃久染之習性,若先樂大,佛既不說始成耳。此二明應化方便。正因眾生樂小方說我少出家,苦行六年而得果。“然我實成佛以來,久遠若斯”,實則我成佛早在久遠久遠之前,本實不生亦不滅,豈今日始生始成哉!但為樂小垢重者,始得佛道,故作如是說。由此而知,佛出生是為眾生,佛入滅也是為眾生,佛是離不開眾生的。因為佛是眾生之佛,眾生是佛之眾生。眾生如大樹根幹,佛菩薩是此大樹上的花果;眾生是大海之水,佛菩薩是海浪花、一滴水,從性體上講本無差別,差別在迷悟不同。猶如水與冰,濕性無別,水遇寒成冰,遇暖冰又成水。故經云:佛不度眾生,乃眾生自度耳。
   
   諸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皆為度脫眾生,或說己身,或說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諸所言說皆實不虛。
   
   如來說法皆為度眾生,說己身者,如說往昔作忍辱仙人、國王、王子、鹿王、常不輕等。說他身者,如說彌勒往事,阿彌陀佛作法藏比丘,提婆達多等,過去聞法之眾生及現在聲聞弟子皆是他身。示己身者,現釋迦身,分身十方國土是。示他身,開寶塔見多寶如來,地湧諸菩薩等。示已事,成道降魔,說法,現神通等是。示他事,弟子修行成佛事,弟子說法度生事,極樂國土事,琉璃世界事,彌陀發四十八大願事。凡言說皆對眾生實有利益,非虛語也。有聲必有形,聲必兼形,二者不可分。
   
   所以者何。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
   
   此明法身無生滅變異為實,權現諸相非真。三界者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亦非實有,乃六道眾生因惑造業,因業受善惡之果報,悉眾生所起之空華、幻相,假名三界耳。若能如實知見三界本空虛幻之相,即證真如平等常住法身。眾生在三界中因迷惑顛倒,認相為真,認體為我,故而造業,因業受報,報熟則有生,報盡則有分段,變易二種生死。“若退若出”者,有五住能生根本煩惱,道心忽昧,復致墮落為退。五住者,謂三界見惑為一住,三界思惑分為三住,根本無明為一住,共成五住也。由此五惑,能令眾生住著生死,故名住地。
   ⑴見一切住地,身見、邊見等三界見惑;
   ⑵欲愛住地,欲界之貪愛等一切思惑;
   ⑶色愛住地,色界之壞苦、行苦煩惱等一切思惑;
   ⑷有愛住地,無色界之行苦等一切思惑,此為最終煩惱,故名有愛;
   ⑸無明住地,三界一切無明,此為癡暗之心體,其體無慧明,是一切煩惱的根本。
   出者,發心修道求解脫為出,無有二死為出。此種種對待變異之名,均為因果而有。常住不滅之法性無生死相,無世間相亦無出世間相。此二相皆是如來平等法身。非實非虛者,有實在因緣及實在作用入一真之法為實,與實相、中道不相應之假法為虛,即空、假、中三諦不可分為實,分開為虛,能證法身為實,搞六道輪迴為虛。換言之有生死者為虛,證涅槃為虛。實則本無生死,亦無涅槃之相,虛實乃分別法,清淨平等即真如實相,若明“純印”二字之理,即明實相之義。等同為如,差別為異,平等法身,非有為,非無為,故曰非實、非虛、非如、非異。六道眾生見三界為異,異即有相也,三乘見三界為如,如即空也,佛見三界非如非異,中道也。有無皆非,一多互攝,是法身已盡離一切法相;佛能如實證知三界之實相無相,不隨三界眾生之見以為見,故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所謂生死、退出、生滅、虛實、同異,佛皆隨順眾生而說有分別。文中惟實智照實,顯如來二智明審,形聲兩益,智實不虛,無有錯謬也。
   
   以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欲令生諸善根,以若干因緣、譬喻、言辭、種種說法,所作佛事,未曾暫廢。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
   
   此明法身應化,應機施教。性,若是由後天染污積習而成之性,非清淨的本體,乃習性、根性、惰性、愚性、貪性,世俗稱天生所致。青山易改本性難移的嗜欲、業行,它是業報而得,與生具來的。欲,所喜樂者為欲。以後天習成之性引欲為行,思念所行為憶,比較所行為分別。佛欲令眾生明諸法實相,由此種種習性化導轉移,發生善根,故用種種的因緣、種種的比喻、種種的言辭、種種的說法大做佛事。從久遠以來從未間斷、廢止。總是隨緣方便設教,未曾休息。行菩薩道者,誓願眾生離苦得樂,度盡眾生方入無餘涅槃。眾生無盡,行菩薩道亦無盡,故萬行圓滿,萬德莊嚴之報身慧命無盡。復倍上數者,將來壽命更倍於過去無量阿僧祇劫的壽命。行菩薩道時所感因壽,無量尚自未盡,成佛後果壽亦無量,以明因果具常,佛壽無量不可稱計。此段經文突顯一個“益”字。視根性不一,隨機演說,為人益也;欲即樂欲,樂欲不一,隨欲設化,眾人明因果,社會、世界益也;除眾生修行之障,對治益也;憶想即相似分別解,隨其憶想分別更為說法,令得入理,第一義益也;眾生煩惱無盡,復有色、受、想、行、識五陰,更有煩惱,為令生善根,隨根說法,令入佛知見,法益也;佛事即度生之事,令眾生入一乘了義之境為佛事,乃不滅利益也;成佛以來甚大久遠,常住不滅,未來益也。
   何謂眾生?凡有血有氣有生命者為眾生。即由眾緣和合而生,胎卵濕化而生者。草木金石為無情眾生。有情眾生稱佛性,無情眾生稱法性,兩者均有見聞覺知,“有情無情,同圓種智”,日本江本勝博士對水作的實驗,印證此理。所以對一切眾生皆應愛護,不要傷害。據說澳洲政府,以法令保護動植物,環境非常幽美。
   
   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
   
   此句講滅度之事。法身本無生滅,報身壽命無量、無盡,應化身為隨順眾生而示現滅度,實非滅度。而佛言入滅者,為使眾生受益,珍惜三寶而示現涅槃,此即如來方便教化。眾生有生滅,應化身如來亦示現生滅。
   
   所以者何,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於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以方便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所以者何。諸薄德人,過無量百千萬億劫,或有見佛或不見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諸比丘,如來難可得見,斯眾生等聞如是語,必當生於難遭之想,心懷戀慕,渴仰於佛,便種善根,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又善男子,諸佛如來法皆如是,為度眾生,皆實不虛。
   
   此經文解釋佛示現滅度的理由。佛本來是不生不滅的,但是倘若佛久住於世,雖然聞佛法的人多,但真信的人不多,或信而不解,解而不行,善根很難培植,功德法財不能滋生。而福薄的人,必然生依賴心:“反正有佛常住世,修行慢慢來吧!來日方長不在一時一事上。”佛示現涅槃的本意,令眾生有危急感,早種善根,早修行,早出三界,早成佛。
   我們修行一是要珍惜緣份;二是要和合;三是要有正法,缺一不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非常可貴,天天在一起不覺怎樣,待離開時就覺得重要了。
   不種善根,自甘輕蔑,貪著財、色、名、食、睡,五欲的人為貧賤。不知不覺墮落在見、思二惑,顛倒憶想妄念之網中。將本具的智慧覆蓋,失去了光明,竟做違背自然,幹惡因惡果的傻事。
   人今生為何貧窮?與前世有關,不行布施,無施捨的美德,不種善根,竟想佔便宜,患得患失,所以今生無福報。因果勸世文:“今生富貴是何因?前生捨財裝佛金;今生貧賤是何因?前世不肯濟窮人。”此眾生均為薄德之人,倘見佛常住世間,則生憍慢恣意之心,心自放逸,懷有厭怠,習以為常,沒有難遭難遇之想,則不能勇猛精進,沒有恭敬心。武則天的開經偈云:“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意。”如果佛常住不滅,就不會有此感受,也不會生恭敬三寶的心。所以如來對比丘說十方諸佛出現世間是不容易遇到的。見佛聞法有八難:地獄、餓鬼、畜生,無善因;北拘盧洲,樂殊勝無苦;色界無色界天,長壽安穩故;聾盲喑啞之人;世智辯聰之人不信因果;生在佛住世之前或入滅之後者。所以見佛太難太難了。因佛有入滅,所以人們才會珍惜、戀慕、渴仰於佛。正因如此,佛才方便入滅。實則佛并未入滅,只不過換個頻道,如今佛仍然在靈山法會講法華經,天臺智者大師在定中見到此境界。
   “諸佛如來法皆如是”,十方三世一切佛都說一樣法,都示現入滅,“佛佛道同”。均先說三乘法,為實施權,開跡顯本,最後泯三歸一,泯跡歸本。佛度眾生,即告眾生與佛一際平等,無有差別,登地見實相,令眾生獲益,真實不虛。
   
   譬如良醫,智慧聰達,明練方藥,善治眾病。其人多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數。以有事緣,遠至餘國。諸子於後飲他毒藥,藥發悶亂,宛轉於地。是時其父還來歸家,諸子飲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遙見其父,皆大歡喜,拜跪問訊,善安隱歸,我等愚癡,誤服毒藥,願見救療,更賜壽命。
   
   此段經文暗含六方面比喻。佛為無上大醫王,對治八萬四千種煩惱,故以良醫為喻,良以表德行。智慧,明正知正見。聰達,明利根。明練者,通曉之義,通曉藥性。妙藥喻理,喻知教法,契理契機,對治眾生種種性欲之藥。所謂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明練方藥,通曉之義。喻佛智慧甚深,通曉眾生種種病原,方能善治眾病。以上顯佛三身、四智(大圓鏡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之德。此為善達機宜喻;多諸子息者,即人、天及十法界眾生。十,喻頓悟種性眾生;二十,喻漸悟種性眾生;百數,喻此二類種性眾生甚多。此為慈矜(今)起化喻;此土已度而緣盡,他土當度而機熟,應住他土度眾,故曰以有事緣遠至餘國。即此土化緣畢,故隱身不現而現他土。他土或淨或穢。此為觀機道隱喻;遠離佛的教化,眾生受煩惱無明、三毒的障覆名食毒,亦可解釋修外道法、小乘法為食毒,惑起為藥發。業重為悶亂,輪迴六道,沉淪不覺之義。以惑業招受生死之苦為宛轉於地。有的雖發大心而無大行,甚至破壞道場而流轉生死,此為逢緣惑起喻;佛以應化機熟,復現斯土為還家。以度生故重返此眾生生死之家,亦可理解機熟,佛至之國土為家。佛本無家但示現八相成道於此土,以此土為家(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悟道、轉法輪、入滅),此為濟生成道喻;眾生在流轉生死中有善根深厚,本性不迷者,為不失心。值佛應化歡喜信受,為不失心的印證,故見父則認父,并知是大醫王, 峛 峛R`綩垗b@峛@@峛絕的可能,這樣的人不老實,專挑他人過失,爭權好勝,虛榮心很強,則失去修行人的樣子。六合敬,戒律就是救療,就是賜汝壽命。
   
   父見子等苦惱如是,依諸經方,求好藥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搗篩和合予子令服,而作是言,此大良藥,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惱,無復眾患。其諸子中不失心者,見此良藥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盡除愈。餘失心者,見其父來,雖亦歡喜問訊,求索治病,然予其藥而不肯服。所以者何。毒氣深入,失本心故,於此好色香藥而謂不美。
   
   此經文為觀機施教。色香味并美之好藥,色喻戒,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防身口惡行。香喻定,功德妙香普熏一切,末法以遠離名利為主定。味喻慧,能得大乘法味故,此真實慧非從外得,內修內證而顯發自性般若,一心念佛,伏住煩惱,是未法修慧的惟一途徑與方法。好藥,喻大乘實相妙法,能成佛之法是。搗篩和合予子令服,空三昧如搗,無相三昧如篩,無作三昧如和合,一一三昧皆具戒定慧,以此法說予眾生修行,故云予子令服。即以種種方便,善巧說此妙法,令眾生由信起解,由解起行,由行取證以斷諸苦。諸子因誤服旁門左道的邪見,使三毒病根未除,反而加重則苦患日增,只有服大醫王的法藥,苦患可速除。此為應機說法喻。不失心者見藥便服,服便病癒,喻根善機緣至的人眾及有三乘(聲聞、緣覺、菩薩)機感之人,服一乘法藥病皆除愈。成佛的法華,真乃神丹妙藥。亦喻頓悟菩薩有領受妙法之智慧,得因妙法發生功德,即把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破除,此為根熟成道喻。失心之人,中毒太深的諸子,見父歡喜求治,然不肯服藥,雖知佛法是萬能妙法,能治眾生八萬四千種煩惱熱病,能化解貪嗔癡三毒,但不肯依教奉行。亦可理解佛現滅的因由。因眾生德薄,見佛常住世間而增憍恣,不能精勤苦修,懈怠、鬆弛。對佛歡喜、對法讚歎之心本非真誠,尚無辨藥(法)的智慧。喻漸悟菩薩覆障甚深,根性未熟,故對妙法雖然歡喜而不肯依教奉行,此為未熟厭法喻。
   
   父作是念,此子可愍,為毒所中,心皆顛倒。雖見我喜,求索救療,如是好藥而
   不肯服,我今當設方便,令服此藥。即作是言,汝等當知,我今衰老死時已至,是好良藥,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憂不瘥。作是教已,復至他國,遣使還告,汝父已死。是時諸子聞父背喪,心大憂惱,而作是念,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見救護,今者捨我,遠喪他國,自惟孤露,無復恃怙(音:世戶),常懷悲感,心遂醒悟,乃知此藥色香美味,即取服之,毒病皆愈。其父聞子,悉已得瘥,尋便來歸,咸使見之。
   
   此段述佛以方便度眾。“此子可愍,為毒所中”,在修淨土的人中,此類人也很多,不聽佛話,聽人話,對佛說:“未法億億人修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不相信,反認為念佛不殊勝,來得慢,遂改換法門,可憐憫者呀!佛觀眾生無進取心,知見顛倒,不求正法,中外道法太深,佛住世有損無益,示滅反能喚起其驚覺心。衰老,喻佛住世已久。死時已至者,喻佛將入涅槃。父喪子悲者,子心可醒悟。留經住世,良藥在此,服之病癒,喻珍惜最後機緣,勇進於行,可斷苦證道,此為戀佛愛法喻。復至他國者,即佛於此方現滅,遂在他方現生。遣使還告者,佛入滅前留下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典。”佛雖入滅但留此法,依此而修尚可擺脫痛苦,證不生不死之果。汝當奉行,後世若無四依法,眾生則無可遵循,不知邪正,四依法即如來遣使也。聞父悲喪心大憂惱者,知父喪方能醒悟,喻佛入滅,眾生始憂惱感念,方依法修行。父聞子瘥歸使子見,喻大心菩薩已證法身,入於聖位,故復得見佛身,此為得聖見佛喻。
   
   諸善男子,於意云何,頗有人能說此良醫虛妄罪不。不也,世尊。佛言,我亦如是,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為眾生故,以方便力,言當滅度,亦無有能如法說我虛妄過者。
   
   良醫為治狂子,無死言死,如來為度眾生,非滅現滅,事似虛妄,利益弘深。佛法雖戒虛妄,然無有能說佛過失者,實為度脫眾生故,故云頗有等。不也世尊,直答不虛。假死而救將死之毒者,以此些小之權巧,而轉救毒火入心之病人,非良醫而何?古代亦有此例,心有重病而言頭病,以轉移病人思慮,久之心、頭皆愈。聖人之心,以眾生為心,益物之道有實有權,無可不可,但於眾生有益,什麼善巧方法都可以施為。是知佛示生示滅之大權,都是為眾生曲順時機,豈有虛妄哉!
   釋迦成佛以來已經塵劫,為了眾生方便言滅,本實不生,處處現生。本實不滅,處處現滅。三世益物,化化不絕,真實不虛,故云亦無有能如法說我虛妄過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自我得佛來,所經諸劫數,無量百千萬億載阿僧祇,
      常說法教化,無數億眾生,令入於佛道。爾來無量劫,
      為度眾生故,方便現涅槃,而實不滅度,常住此說法。
      我常住於此,以諸神通力,令顛倒眾生,雖近而不見。
      眾見我滅度,廣供養舍利,咸皆懷戀慕,而生渴仰心。
      眾生既信伏,質直意柔軟,一心欲見佛,不自惜身命。
      時我及眾僧,俱出靈鷲山,我時語眾生,常在此不滅,
      以方便力故,現有滅不滅。
   
   此通頌法身常住,隨機隱顯。自我得佛一句,頌成佛久遠,常住不滅。“為度眾生故”至“現有滅不滅”,頌以滅度眾生,乃權見非實滅。實則法身常住,滅者乃神通之力,令顛倒愚迷眾生,雖近而不見,天天抱佛眠,而不知佛所在,謂佛滅耳。欲求見佛而東奔西跑,不知佛性眾生本具,自己本有,却認為佛滅度,世上無佛了。時則釋迦佛乃在靈鷲山講法,而語眾生言,我常在此,故曰以方便力,現有滅不滅,非真實滅也。
   
      餘國有眾生,恭敬信樂者,我復於彼中,為說無上法,
      汝等不聞此,但謂我滅度。我見諸眾生,沒(音:末)在於苦惱,
      故不為現身,令其生渴仰,因其心戀慕,乃出為說法。
      神通力如是,於阿僧祇劫,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
      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隱,天人常充滿。
      園林諸堂閣,種種寶莊嚴,寶樹多花果,眾生所遊樂。
      諸天擊天皷,常作眾伎樂,雨曼陀羅花,散佛及大眾。
      我淨土不毀,而眾見燒盡,憂怖諸苦惱,如是悉充滿。
   
   從“餘國有眾生”,至“及餘諸住處”,頌法身普應,隨機隱顯,所謂水清月現,感應道交。機怠則隱,機至則出,是知隱顯在機不在佛。佛的法身常住,無論此界他方,佛常住不滅。從“眾生見劫盡”至“散佛及大眾”,頌報身應化身二土之相,眾生所依之土,即凡聖同居土,即化土。見劫盡,謂見此妄想所成之世界為劫火燒盡,報佛如來之真實淨土,為第一義諦所攝,非世俗諦攝之化土可比,故化土燒盡而淨土不毀。
   
      是諸罪眾生,以惡業因緣,過阿僧祇劫,不聞三寶名。
      諸有修功德,柔和質直者,則皆見我身,在此而說法。
      或時為此眾,說佛壽無量,久乃見佛者,為說佛難值。
      我智力如是,慧光照無量,壽命無數劫,久修業所得。
      汝等有智者,勿於此生疑,當斷令永盡,佛語實不虛。
   
   見佛聞法也非易事,若沒有緣,三寶名字也聽不到。純印老人住世一百多年,她走以後,對面樓有許多人聽說她是百歲老人都驚詫地說:“鄰居住了十幾年,怎麼沒見過這位老人呢?實際老人天天在外坐著,這就是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不但聽說純印二字的很少,能理解純印二字真實義的就更少了。猶如入佛門,受三歸的人很多,但明三歸之理的不多,能念佛實修、備三資糧求往生的人就更少了,這些全是緣份。
   “我智力如是”下兩句經文總結法身常住,本無隱顯,勸眾當信佛言。“光明徧照”即毘盧遮那,法身之義。以法身智慧光照無量,故壽亦無量。什麼是三寶?佛、法、僧。而為何稱三寶?三寶分幾類?則知者不多。三寶是導引胎、卵、濕、化四類眾生,驅惡向善,離苦得樂,了生脫死的首要法門,是接引、運載六道眾生的舟航。三寶有實相三寶;自性三寶;主持三寶。
   “汝等有智者,勿於此生疑,當斷令永盡,佛語實不虛”,上言佛壽命智慧無量,皆久遠修諸行業之所報身,此句為舊疑當斷,新疑勿生,如來誠諦之語,真實不虛。
   
      如醫善方便,為治狂子故,實在而言死,無能說虛妄。
      我亦為世父,救諸苦患者,為凡夫顛倒,實在而言滅。
      以常見我故,而生憍恣心,放逸著五欲,墮於惡道中。
      我常知眾生,行道不行道,隨所應可度,為說種種法。
      每自作是意,以何令眾生,得入無上道,速成就佛身。
   
   佛好像前面講的那位良醫,為救病入膏肓之子,故說自己已死亡,以方便法救子。佛方便入滅,所遺留的法就是解三毒、除無明煩惱的藥,有緣人依佛所教之法修禪、教、律、密、淨皆是依方服藥,都可收到除病之效,假如看方而不實修,等如癱子。若修行不明理盲修瞎練,猶如瞎子。口不念佛,身不拜佛,猶如四肢不全的聾啞人。當今佛門,門戶之見和嫉妒心非常嚴重,然所有法門都是佛金口宣說,皆是令眾生破我法二執,去貪心修淨心,證本具之慧,契機就好。為使佛的法脈長存,凡有弘法能力者都應發心度眾,見到有許多寺院出刊物報紙,為法燈續燃做了大量工作,作為佛弟子應積極參與。對弘揚正法的人應愛護關照,僧讚僧佛法興。佛方便入滅,佛法就仰賴四眾去弘揚。凡夫顛倒者,視正為邪,視善為惡,視因果為迷信。在佛門中的凡夫也有四顛倒:無常謂有常;以苦當作樂;以不淨為淨;無我認為有我,不明真如實相。什麼是實相?永恆不變的心性即是。換言之,沒有二執心,沒有四相(人我眾生壽者)心就是實相。眾生不悟不證的主要原因是憍恣、放逸、散懶及五欲六塵的誘惑而墮入惡道。佛知眾生心,而說種種法,應機而施教,令眾入佛道,使眾生早日成就佛的法身,此即佛的本懷。
   
   
      淩晨隨筆
   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生住異滅的自然規律,構成一幅農家樂圖。天高氣爽的秋季,瑟瑟秋風拂面而來,使人感到十分愜意,輕安。它傳遞了萬物成熟的信息。
   在一個幽靜的小寺院裏,却另有一番別致的景像。牆外的白楊樹、梧桐樹被風吹得沙沙作響,片片黃葉隨風不停地飄落院中。老和尚漫不經心地彎著腰,將一片片落葉撿起來,輕輕地放進地上的背簍裏。
   幾個小沙彌看得十分有趣,跑過來說:“師父!您不要撿了!一會兒我們幾個用掃帚一掃,就會把地上的落葉,打掃得乾乾淨淨。”
   老和尚仍然彎著腰并沒有停止撿葉的手說:“我撿一片葉子,地上不就增加一分乾淨嗎?”
   小沙彌說:“那樣太慢了!您回頭看,您撿了前面的葉子,後面又落下葉子來了。”
   老和尚還是彎著腰,低著頭邊撿邊說:“你們認為只有地上才有落葉嗎?其實心中的落葉更多!我在這裏撿的是我心裏的落葉,功夫不負有心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只要下決心,不懈怠,終有撿完的時候!到那時智慧光就顯現了。”
   幾個小沙彌聽了,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修行就是修心,修心就要在生活中處處體證本覺的意趣!它來不得半點虛偽與輕浮,也不能貪求快速,欲速則不達,猶如坐牛車,性急不得。
   
      黃葉任從流水去,白雲飄過嶺前來。
      寥寥靜室三間舍,傳出木魚伴經聲。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法會大眾由聞佛說壽量長遠,已悟法身常住,不生不滅,又聞淨土不毀,已經明瞭三界惟心,不離當處,此時眾菩薩生滅情忘,淨穢見泯,深心信解,妙悟已極。個個入佛知見,有證入、解入之別,故如來與之分別。甄別行位,疏通聞證,謂之分。造道證性,淺深不同,謂之別。地湧無量劫前弟子,靈山現在弟子聞壽命長遠得種種益,謂之功德。功德分三:入道功德、得果功德、發心功德。群賢聞法,默識心融,佛為分別稱揚,則物色自分,如剖璞玉出,淘沙見金。前品(如來壽量品)為已滿之佛果,為明聞佛果者所成之德相及顯佛法之威力,故有此品。
   法力有五門:一證、二信、三供養、四聞法、五讀誦持說。前三門在本品中顯示。為顯法力無上故有此品。
   
   爾時大會聞佛說壽命劫數長遠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得大饒益。
   
   佛說壽命長遠如是指上一品,三世益物,非生現生,非滅現滅真實不虛等。無量無邊之眾生獲大饒益。
   
   於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我說是如來壽命長遠時,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眾生,得無生法忍,復有千倍菩薩摩訶薩,得聞持陀羅尼門,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樂說無礙辯才,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百千萬億無量旋陀羅尼,復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不退法輪,復有二千中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清淨法輪,復有小千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四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四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三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三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二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二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一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從上品經如來壽量品以後,世尊已不是為聲聞弟子說法,乃為果地菩薩而說實相之法。故此处呼果地菩薩上首彌勒之名而告之。此中人數多少不一,所證淺深不同。無生滅法為無生法,證無生法而安住其中,為得無生忍。證此者為初地、二地菩薩;聞持陀羅尼即發生智光,得大總持,能入一切智海。證此者為三四地;樂說無礙辯才,左右逢源,誨人不倦,證此者為入五六地;旋陀羅尼,即由無相而觀有相,復由有相而觀無相,能觀空有一如,空有不二,與法門旋轉自在為得旋轉陀羅尼。證此者入於七地;轉不退法輪,即念念不退轉,證此者入於八地,轉清淨法輪,即具足辯才,現大神通,覆眾生界,無礙無著,證此者為入於九、十地。三千大千世界者,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即一個須彌山,一日月,一個四大洲為一世界,一千個世界為一小千世界,積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積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因有三個千故稱三千大千世界。二千中國土者,即二千個中千世界,即二百萬個小千世界。
   “復有小千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至“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謂再受後生之次數而有證得之益也。然華嚴、法華乃一乘圓頓法門,發心時即得菩提覺悟之道,是以法界一念因心即賅果海,故曰:因賅果海,果徹因源。復有小千國土那樣多的微塵數菩薩,八生當得菩提,超入聖位。八生者,謂聞佛壽量之法即超入四地功德,取妙覺之位(中間尚有五、六、七、八、九、十、等覺、妙覺八個位次)。故下面偈云:“餘各八生在,當得成佛道。”四生當得者,即超入八地功德,取妙覺之位有四生(九、十地、等覺、妙覺)。三生當得者,即超入九地,取妙覺之位有三生(十地、等覺、妙覺)。二生當得者,即超入十地功德,取妙覺之位有二生(等覺、妙覺)。一生當得者,即超入等覺,取妙覺之位一生直入,故曰餘有一生在,當成一切智。如來壽量,是不覺不壞之實相,即前面佛說的如是大果報,種種性相義,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此語至上品和盤托出。徹底掀翻十信、住、行、向次第配釋。其理由有三:
   ㈠此經是圓頓大教,二乘、人、天若緣成熟,聞此經即身成佛,八歲龍女,乃畜生道眾生,聞此經成佛可證之,無須從信、住、行、向賢位次第而修,所以可一超直入十地聖位。無論利鈍聞此經,若當下識得心,即可悟證。根性雖然有淺深之別,皆能頓超,故古德公認成佛的法華。此絕非漸次修進,那樣豈不是又回三乘教法了嗎?
   ㈡靈山大會無大福德者無緣參加此會,五千人退席者可證之,凡聞法華妙法即得授記,直超入十地菩薩的聖位,免去了兩大阿僧祇劫的修行。
   ㈢地湧之眾皆是塵點劫前所化所修,怎麼會有住、行、迴、三賢十信位菩薩呢?
   四天下即東西南北四大部洲,每一四大部洲為一個四天下。
   “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此就發心眾生而言,乃未入道者。就法、報、化三身之無量壽,故各發正因心,以求正覺果。學佛念佛的人一定要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才能結菩提果,否則是開花不結果,等於說食終不能飽一樣,最後還是落空。猶如念佛不改三毒之心,不持戒、不修善却想成佛,哪有這等便宜事?學佛修行亦如是,口念彌陀而貪心不改,毫無行持。說一丈不如行一尺,光說無行是佛門的混混,口頭信,無願無行怎能成就?
   
   佛說是諸菩薩摩訶薩得大法利時,於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以散無量百千萬億眾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并散七寶塔中師子座上釋迦牟尼佛,及久滅度多寶如來,亦散一切諸大菩薩及四部眾。又雨細末栴檀沈水香等,於虛空中,天鼓自鳴,妙聲深遠。又雨千種天衣,垂諸瓔珞、真珠瓔珞、摩尼珠瓔珞、如意珠瓔珞,徧於九方,眾寶香爐燒無價香,自然周至,供養大會。一一佛上有諸菩薩執持旛蓋,次第而上,至於梵天。是諸菩薩以妙音聲,歌無量頌,讚歎諸佛。
   
   時四眾聞深遠妙法,得大饒益,故獻種種供養:雨華、雨香、鼓樂、雨嚴飾具、燒香、旛蓋。佛凡說證果之法,均有瑞應,此非有意而成,皆是佛法威德之力所感召,為不可思議之佛境界也。此供養為事論,此空瑞證法妙,壽量如空本具萬德,故空中降大小天華與法身無別,三身同體。上至梵天,顯法身徧至色界天邊際。空中出音讚佛者,喻法性妙空,法音充滿法界,讚佛功德不可思議。主伴重重(主,釋迦;伴,十方諸化佛),亦借事顯理。從性空中發常樂我淨四種因行,上契三身果佛,下徧九法界眾生因行。旛者轉義,蓋者覆義,智斷番番轉,慈悲番番覆。地者始義,梵者淨義,高下深淺,不失次第。天鼓自鳴,即忉利天善法有鼓不擊而自發,妙音,妙聲傳播深遠。又雨天衣垂著一切瓔珞。普徧於四方、四維、中間為九方。無價妙香為心香,此香周徧法界,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其能熏惡成善。每位佛的上邊,有菩薩持寶旛寶蓋次第上升至梵天(色界天十八層)。菩薩以微妙音,讚歎諸佛功德。
   
   爾時彌勒菩薩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佛說稀有法,昔所未曾聞,世尊有大力,壽命不可量。
      無數諸佛子,聞世尊分別,說得法利者,歡喜充徧身。
      或住不退地,或得陀羅尼,或無礙樂說,萬億旋總持。
      或有大千界,微塵數菩薩,各各皆能轉,不退之法輪。
      復有中千界,微塵數菩薩,各各皆能轉,清淨之法輪。
      復有小千界,微塵數菩薩,餘各八生在,當得成佛道。
      復有四三二,如此四天下,微塵諸菩薩,隨數生成佛。
      或一四天下,微塵數菩薩,餘有一生在,當成一切智。
      如是等眾生,聞佛壽長遠,得無量無漏,清淨之果報。
      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聞佛說壽命,皆發無上心。
   
   世尊說長文,彌勒說偈頌,世尊是現在果地佛,彌勒是未來因地佛,彌勒偈讚,顯此法利益,為當來成佛真因。子承父業,父作之事,由子表述,一法相貫,接拍成令,不失利益。佛說稀有法下五句,頌諸佛子、菩薩於大會蒙益,讚妙法之利益及入道功德。復有小千界下三句,頌得果德,即指三地乃至十地、等覺位菩薩。隨數生成佛者,即有四個四天下(四個四大洲)微塵數那樣多的大菩薩,經四生(八九十地等覺)的果位而證佛果,餘皆同。如是等眾生下二句,頌因聞如來壽量得實果報。各得證入無量無邊清淨法身,當得修證無漏無為圓滿報身,亦得非生非滅千倍化身,故曰得無量無漏,清淨之果報。復有八世界下一句,頌發心眾生同求正覺果也。
   
      世尊說無量,不可思議法,多有所饒益,如虛空無邊。
      雨天曼陀羅,摩訶曼陀羅,釋梵如恒沙,無數佛土來。
  峛 峛R`綩垗b@峛@@峛萬種,旋轉而來下,
      眾寶妙香爐,燒無價之香,自然悉周徧,供養諸世尊。
      其大菩薩眾,執七寶旛蓋,高妙萬億種,次第至梵天,
      一一諸佛前,寶幢懸勝旛。亦以千萬偈,歌詠諸如來。
      如是種種事,昔所未曾有,聞佛壽無量,一切皆歡喜。
      佛名聞十方,廣饒益眾生,一切具善根,以助無上心。
   
   世尊說無量下六句,總結利益弘廣。以法身如空,體具萬德,故空中種種瑞應以供諸佛。種種瑞事昔所未有者,蓋為聞說壽量長遠,助發妙心,現此諸瑞。前開經現瑞為助顯第一義,今現瑞為助發無上心。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其有眾生,聞佛壽命長遠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於八十萬億那由他劫行五波羅蜜、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除般若波羅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如是功德,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者,無有是處。
   
   聞佛壽命長遠,僅生一念信解,為隨喜信解,而其功德已為長劫修五波羅蜜者所不能及。五波羅蜜為:
   ⑴檀波羅蜜,華言布施。分財、法、無畏施。財施是修福,法施是修慧,福慧雙修,功德才能圓滿。“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古人云:“修福不修慧,大象戴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無畏施,例如有人發生恐懼不幸的事,幫助其解決,令他無怖畏心,以慈悲憐愍心去幫助,使其心得安隱;
   ⑵尸羅波羅蜜,華言持戒,戒是止惡防非。止惡就是諸惡莫作;防非就是眾善奉行。戒律在佛教中非常重要。唐,道宣律師是律宗初祖,在終南山研究律論,持戒一絲不苟,感天人每日為其送飯,作供養。由此可知鬼神亦崇拜嚴守戒律的人。窺基大師聽後,欲看個究竟,即從長安來到終南山,可是過午亦不見天人來送飯,窺基大師走後第二天中午,天人送飯來,道宣問“為何昨日不來?”天人說:“昨天我來到門外,見室內肉身菩薩身上發出的光太耀眼,不敢進來”(由此可見,中陰身、天人等見佛光強烈耀眼,而活著的人見光為柔和)。戒有開、遮、持、犯。分五戒、八戒、六重二十八輕戒、十重四十八輕戒,出家人沙彌十戒,然後受二百五十條比丘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條戒(因女身障礙多,故多九十八條)。但應知受戒容易守戒難,重實質不重形式。守戒犯戒必墮地獄;
   ⑶羼提波羅蜜,譯忍辱。他人加惱為辱,於辱安受曰忍。謂內心能安忍外所辱也。經云:菩薩悉能忍受一切諸惡,於諸眾生其心平等,無有搖動,是名羼提波羅蜜;
   ⑷毗梨耶波羅蜜:譯精進,即修行不懈怠。要明白,“業精於勤,荒於嬉。”精進,身、心都要精進;
   ⑸禪波羅蜜,譯靜慮、思惟修,即停止心中的妄想。
   佛號能入心妄念則少,以佛號伏煩惱是最好的修行方法,即修禪定,不著相,不動心,心淨生般若。但般若波羅蜜不含在內,因為般若波羅蜜是諸佛之母,現今講的是功德而非講成佛,所以不講般若。若修五種波羅蜜經八十萬億那由他劫的時間,所得的功德也不如對佛講的壽量品生一念信解心的功德大,百分不及一分,千分不及一分,甚至百千萬億分不及一分。得如此大的功德,若有人退道心者,無有是處。此處示明對如來壽命長遠深信,或一念信解者之功德無量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求佛慧,於八十萬億 那由他劫數,行五波羅蜜。
      於是諸劫中,布施供養佛,及緣覺弟子,并諸菩薩眾,
      珍異之飲食,shànɡ服與臥具,栴檀立精舍,以園林莊嚴。
      如是等布施,種種皆微妙,盡此諸劫數,以回向佛道。
      若復持禁戒,清淨無缺漏,求於無上道,諸佛之所歎。
      若復行忍辱,住於調柔地,設眾惡來加,其心不傾動。
      諸有得法者,懷於增上慢,為斯所輕惱,如是亦能忍。
      若復勤精進,志念常堅固,於無量億劫,一心不懈息。
      又於無數劫,住於空閑處,若坐若經行,除睡常攝心,
      以是因緣故,能生諸禪定,八十億萬劫,安住心不亂,
      持此一心福,願求無上道。我得一切智,盡諸禪定際,
      是人於百千 萬億劫數中,行此諸功德,如上之所說。
      有善男女等,聞我說壽命,乃至一念信,其福過於彼。
      若人悉無有 一切諸疑悔,深心須臾信,其福為如此。
   
   此頌一念生信之福。解而能信,斯為真信,故不言解,而解在其中。“若人求佛慧”至“行五波羅蜜”,總頌標五度。“於是諸劫中”至“以回向佛道”,別頌施度。“若復持禁戒”至“諸佛之所歎”,頌戒度。“若復行忍辱”至,“如是亦能忍”,頌忍度。“若復勤精進”至“一心不懈息”頌進度。“又於無數劫”至“盡諸禪定際”,頌禪度。“是人於百千”至“如上之所說”,頌結五度總的功德。“有善男女等”至“其福為如此”,頌較功德,謂一念信解壽量,其福過彼多劫,行五度者,以斷諸疑悔,安住實智,絕諸思量外慕,故功德勝彼,不可思議。
   
      其有諸菩薩,無量劫行道,聞我說壽命,是則能信受。
      如是諸人等,頂受此經典,願我於未來,長壽度眾生,
      如今日世尊,諸釋中之王,道場師子吼,說法無所畏。
      我等未來世,一切所尊敬,坐於道場時,說壽亦如是。
      若有深心者,清淨而質直,多聞能總持,隨義解佛語,
      如是諸人等,於此無有疑。
   
   此為能信之人均發願頂受經典。從其有諸菩薩下三句,稱頌上根者聞佛說無量壽深信不疑,并讚諸菩薩無量劫行道,宿種深厚,故聞說壽命,心能信受而頂禮此經,願於未來長壽度生,就如現今佛說無畏法一樣,說壽也是如此,願力堅固亦如此。“若有深心者”一句,頌上根利智之人,深達諸法實相之理。清淨而質直者,清淨喻戒根具足,戒可生定,定則發慧。純印老人告之“遠離名利”。心不被外塵境緣所擾,心則淨,身則輕安,煩惱則不起現行。質直則志念堅固。認準適於自己根性的法門,咬住不放,不見佛誓不罢休,絕不改換門庭。雖然禪教律密淨都是佛教的,但以契機為宜。末法佛告知,惟以念佛得度生死。多聞能總持者,多聞,則承事多佛,佛佛道同,諸佛無不講說此經。總持,則通達法藏,隨義而解,妙契離言說、離文字、離心緣、離名字相。為何呢?名是假名,它是由相而得名。相是假相,它是由因緣而生,有生必有滅,故相是假相,無真實義。何謂真實?心性,不生不滅者是,真入佛根本法者離名離相為修行。如此之人則能必信。所謂此經不入餘眾生手也。
   
   又阿逸多,若有聞佛壽命長遠,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能起如來無上之慧。何況廣聞是經、若教人聞,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書、若教人書,若以華、香、瓔珞,幢旛、繒蓋、香油、酥燈,供養經卷,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
   
   此明行者功德無邊,能生佛智。“解其言趣”,謂解如來壽量品所言之意趣,悟其理,解其義,能起如來無上之慧。無上慧即無上菩提。起者,能發生、開發之謂。聞此經,謂求法;自持,謂修行;書寫謂流通,若信解之,功德無量。或用鮮花、妙香、瓔珞、寶旛、寶蓋、香油燈、酥油燈等供養《妙法蓮華經》,此人之功德則無量無邊,能成就如來一切種智,更何況聞、持、書寫、供養是經呢?功德更為無量,必生佛智無疑矣!
   
   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我說壽命長遠,深心信解,則為見佛常在耆闍崛山,共大菩薩,諸聲聞眾圍繞說法;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閻浮檀金以界八道,寶樹行列,諸臺樓觀皆悉寶成,其菩薩眾咸處其中。若有能如是觀者,當知是為深信解相。
   
   此明行者為見報身淨土,惟深心信解,故能見如來報身與如來報土。故穢土即淨土,若發深心而能信解,又能明如來心法義理,就有機緣見佛的法身,此經就是佛的真身,即佛法身。見此經即見佛,此經所在處即佛在。世尊說此經八年,如今仍在靈鷲山說此經。有許多大菩薩聲聞圍繞聽法。昔智者大師在定中見靈鷲山法華會尚未散,佛仍然在說法,智者大師是天臺宗第四代祖師,是對天臺法門貢獻最大的一位祖師。他誕生於南北朝時期的荊州華容(今湖北潛江),十八歲出家,二十三歲時拜見天臺慧思大師,慧思大師一見到他即說: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師徒一見如故。原來昔日曾在靈山法會上同時聽受“法華經”,因宿緣的追尋,今生又相逢在一起。後智者大師誦“法華經藥王品”至“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時,身心豁然開朗,照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修行正如古人云:“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即不得,得亦非真。”
   “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此為實報土相也,堪忍土本來平坦,七寶而成,惟開示悟入佛之見者,則能見此境界。但此土眾生無明深厚,諂曲濁心,業重障深,故不能見,此即一切為心造,依報隨著正報轉,心淨土亦淨。若能這樣明理誦經,才是深信法華經的信解相。
   
   又復如來滅後,若聞是經。而不毀訾,起隨喜心,當知已為深信解相。何況讀誦受持之者,斯人則為頂戴如來。
   
   隨者隨順,喜者喜悅。謂如來滅後,從善友處,聞聽到此法華經,深信不疑,不譭謗,而生隨喜功德心,此人已經深信解相,何況又能讀誦、受持、聆聽妙法,此人即是頂戴如來,將佛恭恭敬敬頂在頭上。因此經就是如來全身。佛入滅,此經不滅,聞此經與佛親說無異,功德分毫不差。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須為我復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養眾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養眾僧。則為以佛舍利起七寶塔,高廣漸小至於梵天,懸諸旛蓋及眾寶鈴,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眾鼓、伎樂、簫、笛、箜篌,種種舞戲,以妙音聲歌唄讚頌,則為於無量千萬億劫作是供養已。阿逸多,若我滅後,聞是經典,有能受持,若自書、若教人書,則為起立僧坊,以赤栴檀,作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羅樹,高廣嚴好,百千比丘於其中止,園林、浴池,經行、禪窟,衣服、飲食,牀褥、湯藥,一切樂具充滿其中,如是僧坊、堂閣若干百千萬億,其數無量,以此現前,供養於我及比丘僧。是故我說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供養經卷,不須復起塔寺、及造僧坊、供養眾僧。
   
   佛言善男子、善女人。若能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此經,不需要再為我造塔寺,即為已起佛塔、僧坊供養。對出家二眾,佛慈悲告誡四事供養,即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等。受持讀誦書寫此經,就是身口意三業供養,則等於已起造塔寺,已供養僧眾。佛這樣說是示此經之重要,造塔可供養佛舍利。造寺可供佛像,使佛弟子安身,常住三寶永存,使眾生增信仰而發菩提心,種善根種子。供養僧,僧稱福田僧,為自己種福田。居士則無此福田。若能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此經則等於無量劫以寶旛等供養,不須要起塔寺,造僧坊,供養眾生了,因為受持經卷的功德,已超過供養的功德。
   
   況復有人能持是經,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其德最勝無量無邊,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量無邊,是人功德亦復如是無量無邊,疾至一切種智。
   
   此言受持此經又能兼行六度,則功德無量,以能疾至一切種智故。一心即禪定。能修六度,不但能安住於教義,并能践之於躬行,實際去修,去證,其功德不可思議。此處顯兼行功德。
   
   若人讀誦受持是經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復能起塔,及造僧坊供養讚歎聲聞眾僧,亦以百千萬億讚歎之法,讚歎菩薩功德,又為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復能清淨持戒,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嗔,志念堅固,常貴坐禪得諸深定,精進勇猛攝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問難,阿逸多。若我滅後,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復有如是諸善功德,當知是人已趣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
   
   上言表此經之重要猶如佛之全身,佛之舍利,故此又言既能持經又能兼行六度,讚歎三乘之人理事雙修更為殊勝。起塔造僧坊等為財施。讚三乘說“法華經”為法施,若合持戒、忍辱、禪定、精進、智慧六度,六度修圓滿就是佛。修六度萬行,多為利他而起、而行,故為直趣菩提道場。
   此段經文,為何世尊非常巧妙地深談六度呢?六度是菩薩道上根本的行法,對六度的深度與廣度的不同體證,即是菩薩道的位差與作用。
   六度觀亦分事、理、不思議、稱性四種。
   依六度事緣而起諦觀,一一明瞭。瞭知其中差別之相用,體現在日常生活中,以無我利他之行而獲六種度脫。純印老人以布施、忍辱、禪定帶動餘三度,走時現十大圓滿(見純印一書);
   二、理六度的觀修在事相六度的基礎上,以如幻的智慧,瞭悟事相皆如夢幻,凡是有相皆是虛幻,本無所有,當體皆空,做到三輪體空,即無能施的我,所施的物件,中間傳遞的方法與財物等;
   三、不思議六度的觀修非空非有、無內無外、主客不立。菩薩在無生正觀的基礎上,連無生也去掉,即不住兩邊,亦不要中間,儘管行而無行,無形而行,却不通過思惟與觀念去做。度生亦然,心中不留影相,這是菩薩在諦觀中以大願、大智、大力、大方便體現六度的無量行法,當達不思議心妙時則與性體融會貫通。純印老人走後,只剩下三件洗得乾乾淨淨的舊衣服,其它衣物皆不知捨於何人了;
   四、稱性六度,以實相圓悟的心智,念念之中均符合於法界的真性,由此展開圓融的六度,每一度均具法界的全體,包含六度的萬行,無欠缺,無遺漏,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即空即假即中。所以圓悟的人,在布施時,諦觀施從緣生,當下即空,豎窮橫徧,體自如如。而在施時無可得之心,如無財施得富貴、法施得智慧、無畏施得長壽之心。無一法可得,則假觀現前。正當即空即假之時,無一切布施與不布施的兩邊,平等圓照,即無空無有,無真無假則中觀現前。純,空也;印,法,假也;純印,即非空非假,中也。
   修六度,純印老人示現先從禪定來體悟,即內不動心,外不著相,時時在事緣中去應用,這樣才能圓融一體,而五度也就自在地顯於生活之中,成為圓明無礙的修行人。
   禪定功夫深的人可改變外境,我講一個真實的故事。一九三九年八路軍攻打四平、瀋陽,國民黨飛機每天都來海龍掃射、轟炸,家家院內都挖一個兩米來深,半米多寬,彎彎曲曲的防空壕。一天敵機來了,大家都躲進防空壕。我大哥二哥跑回屋一看媽媽正四平八穩在南炕坐著睡覺呢!怎麼呼叫也不醒,兩人一合計,咱哥倆把媽媽抬出去吧!可是任憑哥倆使足勁兒却怎麼也抬不動,猶如大樹紮了根似的。飛機的轟鳴聲越來越近了,無奈丟下媽媽兩人跑進防空壕躲起來。機關槍雨點似的射進院裏接著扔下兩顆重型炸彈。轟隆一聲響,山搖地動,泥土碎瓦塊鋪天蓋地落進防空壕裏,險些把人埋上。我大哥看一眼二弟,意思是說:“媽完了!”不被炸死,也得被倒塌的房子埋在下面。飛機走後見僅一牆之隔的張家油坊三間大瓦房炸平了,死的人被拋在破房頂上。這時大家纔發現,我家緊貼南窗根下,有一顆未爆炸的大炸彈,鑽進地裏一米多深,大家不覺倒吸一口涼氣,好險呀!這時媽醒了,她看一眼深埋入土裏的炸彈說:“該井裏死,河裏死不了哇!你們為窮人打天下,老天爺也睜眼睛啊!”最奇怪的是北炕兩個重傷員,却未聽到有炸彈聲,也沒有震動感。可見禪定,心淨一切都淨,這可能就是一切惟心吧!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經行處,此中便應起塔,一切天人皆應供養如佛之塔。
   
   真能受持是經又兼行六度,無異於賢聖,即為佛法身所在之處,以佛法身徧於法界,能持是經即與法身相應。故行住坐臥四威儀猶如報身所在。因諸佛報身福德智慧,亦是此經所成就,行者若能受持此經兼修六度萬行,即為報身少分之所在處,故應起塔,接受天人的禮敬與供養,此人所行在未來佛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我滅度後,能奉持此經,斯人福無量,如上之所說。
      是則為具足,一切諸供養,以舍利起塔,七寶而莊嚴,
      表剎甚高廣,漸小至梵天,寶鈴千萬億,風動出妙音。
      又於無量劫,而供養此塔,華香諸瓔珞,天衣眾伎樂,
      燃香油酥燈,周匝常照明。惡世法末時,能持是經者,
      則為已如上,具足諸供養。若能持此經,則如佛現在,
      以牛頭栴檀,起僧坊供養,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羅樹,
      上饌(音:转)妙衣服,牀臥皆具足,百千眾住處,園林諸浴池,
      經行及禪窟,種種皆嚴好。
   
   此頌持經之福猶如佛在,故應起塔供養。牛頭栴檀,此樹類似白楊,其質冷涼,蛇多附在其上,香氣純正,據說印度摩羅耶山有之,其山峰似牛頭,故稱牛頭栴檀。若諸天與修羅戰,為刀所傷,塗之即愈。
      
      若有信解心,受持讀誦書,若復教人書,及供養經卷,
      散華香末香,以須曼薝蔔(音:沾博),阿提目多伽,熏油常然之。
      如是供養者,得無量功德,如虛空無邊,其福亦如是。
   
   此頌,若人受持讀誦法華經,兼行六度自利利他,則得一切種智,受人天供養猶如佛在。須曼華即適意華,悅意華,高三四尺,下垂如傘蓋,花開黃白色,甚香。薝(音:沾)蔔,即黃花。阿提目多伽,草本,又稱善思夷花,形如大麻,紅花青葉,可壓油塗身,香濃郁異常。
   
      況復持此經,兼布施持戒,忍辱樂禪定,不嗔不惡口,
      恭敬於塔廟,謙下諸比丘,遠離自高心,常思惟智慧,
      有問難不嗔,隨順為解說,若能行是行,功德不可量。
      若見此法師,成就如是德,應以天華散,天衣覆其身,
      頭面接足禮,生心如佛想。又應作是念,不久詣道場,
      得無漏無為,廣利諸人天,其所住止處,經行若坐臥,
      乃至說一偈,是中應起塔,莊嚴令妙好,種種以供養。
      佛子住此地,則是佛受用,常在於其中,經行及坐臥。
   
   能持,能說、能誦、能書此經的菩薩,又能兼行六度法門,恭敬有此經的塔廟(佛法)和出家二眾(僧),五體投地的禮拜,消除貢高我慢心,又能恒順眾生講說經典,所得的功德不可限量,必受人天的恭敬供養,猶如對佛的尊重,因為不久此菩薩將得佛果。對此菩薩的恭敬就是對三寶的恭敬,故對他說法、起居處,應起塔廟作為紀念。莊嚴塔廟,即莊嚴自心佛,受用亦如佛。此菩薩法師,已得無漏三昧,無為妙法,因其功德的感召,故天衣而降,天華而落,殊勝無比。可見受持、弘揚此經的功德無量無邊。
   講一公案:
   仰山慧寂是唐代高僧,歸其門下的學者如雲,盛冠一方。
   一天仰山與弟子一起賞月,仰天指著月亮說:“善道你說這月亮缺時,圓相哪裏去了?月圓時缺相又哪裏去了?”
   善道信口回答:“缺時圓相隱,圓時缺相在!”
   仰心搖頭。
   雲岩說:“缺時圓相在,圓時缺相無!”
   悟道說:“缺時亦不缺,圓時亦不圓。”經云:“凡是有相,皆是虛妄。”善道和雲岩的答話,皆是知見之相有而說,猶如神秀大師: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是一個類型,均屬漸悟未見實性。善道的意思是缺時見缺相,圓時缺相仍在圓中,并未跳出缺圓之相。雲岩的意思是缺時雖然不見圓相,而圓相不失,圓時缺相還沒形成。二人解釋不同,但都沒離開相有。只有悟道的:“缺時亦不缺,圓時亦不圓”則超脫形象,因缺、圓之相,都是相對而言,如果心中沒有圓相,怎知有缺相,心中沒有缺相,怎知有圓相?圓、缺都是相有,不是空寂的自性。有的邪法好端端地讓人往心裏安輪子、安相有,豈不是偏邪是什麼?若能離開形象,空寂的本體就會現前。唐,慧能大師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才是真正悟道的境界。
   
      風卷浮雲盡,青天絕點埃,
      山川俱在目,何必上高臺?
                             ――葛蘆草

心为净土  2013.7.17 20:03:39    

(317-13)  显示次数:619(581+38)     查看心为净土的所有文章 访问心为净土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4 主题索引
誦法華談體會(十三)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以一念隨喜、讀誦、受持此經之無量功德,顯此法華經殊勝之極。隨者,非事先有準備,有意而為,乃不期而遇,隨其所聞,所行也。隨是隨順、隨事、隨理、隨權、隨實。喜者,喜慶,慶倖奉行佛法,喜非但形於色,乃心悅誠服。功者,功績、功夫、功業、功效,此處即一念隨喜之功。德者,道德品行,功之所歸,不起念而得福報為德。若給功德下個定義,即無念、無知、無見、無相,是實相已悟的顯現。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開口便錯,舉念皆乖。功與德的含義是:念佛時念念無滯礙,無妄念,能伏住煩惱,洞見本性的妙用,即見性為功,平等心,清淨心是德;待人處事內心真誠、謙虛,無我慢心是功,身行順自然,與理相合是德;以佛號修清淨心與自性相應是功,在生活中不染六塵是德;念念無念,清淨心是功,心地平等、慈悲是德;無我相是功,行普供養,隨緣作善,廣行布施,心不住供養布施之事是德;心存孝敬是功,仁愛駐心是德;能念之心是功,所念之佛是德;始覺是功,本覺是德;念佛時一念不生,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一心不亂就是功德。功是純粹的功夫,德是身口意的德行。凡與清淨心不相應,所言、所行、所修之善,有相之善皆是福報、福德。但功德亦離不開福德,修福心中不落影像就是功德。福德得人天果報,功德可出三界。達摩祖師與梁武帝就因談功德一事,梁武帝不護他法,無奈到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此經亦然,若能聞、持、誦、書,功德不可思議。如來滅後,若有人偶至法華道場,聽此經入耳根毫無違逆之心,不生毀訾,而隨喜於心,能生歡喜,名自利隨喜,隨其所聞,喜為人說,名利他隨喜,功德大焉!如前經言,八部諸天見舍利弗尊者得佛授記,生隨喜心亦得授記。地湧諸菩薩,聞如來度生之事亦生隨喜,即得付囑。如今正值未法時期,人們犯的通病是依人不依法,要命的嫉妒心在佛門尤盛,從未接觸亦不相識,也不知他人講些什麼、幹些什麼、是邪、是正,就輕易的犯了增益謗、減損謗等輕法罪,種下了無間地獄的因,可憐愍者呀!因眾生不明四依法,又不具慧眼,不讀大乘經典,不知佛的根本法,故修隨喜功德很難。但亦非眾生之過,先人不善不識道德,殊無怪也!因弘揚正法,傳佛心法之人太少了。
   隨喜功德亦有感受之義,即六根、六塵、六識三者和合為受。順受為喜,違受為苦,不違不順之受為捨。凡對一切境緣必先領受而後思想,先有相後有名,故修心無別法,離名相而已。名是假名,相是假相,運用名相而不執著名相,不住名相,以此為領受之喜。顯心與所聞之佛境相順而不相違。若能達此境界絕非凡人,乃夙植德本,深具善根。什麼人可致此呢?本有法性之德,無漏之功的大菩薩或示現二乘,實非二乘,示現四眾,實非四眾而具大根性者,故一聞妙法,便現有隨順喜悅之相,能使本有之功德相顯現分明,榮發滋長。可見此品非為凡夫、二乘人所說。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法華經隨喜者,得幾所福。而說偈言:
      世尊滅度後,其有聞是經,若能隨喜者,為得幾所福。
   
   此為彌勒因聞持壽量功德,業已如佛殊勝之極,但不知偶爾或暫時隨喜功德,又當如何?尤其佛滅度後,聞此經而生歡喜,是否也有功德?得何福報呢?請世尊開示。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如來滅後,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餘智者若長、若幼,聞是經隨喜已,從法會出至於餘處,若在僧坊,若空閑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裏,如其所聞,為父母、宗親、善友、知識隨力演說,是諸人等,聞已隨喜,復行轉教,餘人聞已,亦隨喜轉教,如是輾轉至第五十,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隨喜功德,我今說之,汝當善聽!
   
   先說能隨喜之人,如四眾弟子,為已信佛法、受戒修持者,內攝人天三乘。餘智者,指未歸三寶,未聞法修行之眾。或治世名賢、隱世高流、清閑野叟、旁門異道,此外還有長幼、男女或有意來此法會,或無心偶到講堂,或聽一品、一章、一段、一句、一偈,不生嫉妒,聞此經法與心和順,不生違戾者,故云聞經隨喜。此餘眾等,聽此妙法後,遇有緣眾生能將所聞妙法相傳,隨解而說,均不必得經之全義。聞此經可不分道場、僧坊、寺院,陋地聚落、田間地頭或都城縣邑,華街柳巷等場所。說者或弟、侄等不分輩份,聽者父母,宗親眷屬,親朋好友,凡所熟悉之人,隨力演說,此諸人等,再相傳遞,一直傳到第五十人,言所傳法,義之微,其隨喜功德相當有限,既或是這樣,功德尚不可思議,何況最初在法會中,誠意精勤,信力堅固者,既或一念隨喜,豁爾開明,與實相相應,就能斷除五陰中(色、受、想、行、識)五十種惡。
   世尊重喚阿逸多,側重祥盡說,傳至第五十人時,他們若隨喜功德,汝等當聚精會神地聽,萬不可忽略,故稱善聽。
   
   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眾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若有形、無形,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無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眾生數者,有人求福,隨其所欲娛樂之具皆給予之,一一眾生予滿閻浮提金、銀、琉璃、車磲、瑪瑙、珊瑚、琥珀,諸妙珍寶,及象馬車乘,七寶所成宮殿樓閣等,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滿八十年已,而作是念,我已施眾生娛樂之具,隨意所欲,然此眾生皆已衰老,年過八十,髮白面皺,將死不久,我當以佛法而訓導之。
   
   從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至)七寶所成宮殿樓閣等,乃以財施之廣大,較隨喜之福。“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則世界之廣大且多矣。六趣四生以及十類眾生,則眾生之數不可量矣。六趣即六道(人、天、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四生即胎、卵、濕、化眾生。四生皆所感的業果;情想離合,皆是能感的業因。具體講:
   胎生:因情欲而有,乃因親愛之情,性欲交合而生。如人及走獸。
   卵生:惟以亂思之想而生,如禽獸等。
   濕生:嗅香貪味,附合而感則生,如混蟲類。
   化生:厭舊喜新,托彼而應如蝶蛾、地獄、諸天皆屬化生,惟鬼道眾生通胎化二者
   “若有形無形”至“如是等”,示四生的體性及住止之處。四生是欲界眾生;有形體是色界眾生;無形體是無色界眾生。有想是無色界,空識二無邊處的眾生。無想是無所有處的眾生。非有想非無想之識處,亦非無想無所有處之無想,即無色界第四天,這是九種眾生的名稱。
   無足眾生,蚯蚓、蛇類;二足眾生是鳥、禽類;四足眾生是獸類;多足眾生是爬蟲類。眾生之種類、數量惟佛知,菩薩亦不知,數量之大,種類之多不可量矣。雖然眾生如此之廣多,但亦能盡眾生之所求,隨所欲之樂具,一一給予滿足其所求的欲望而心無遮限。與滿閻浮提之金銀七寶及至樓閣等,則財施之廣大無邊矣。凡是眾生所需,這位大施主皆盡其所有而布施之,無有吝惜。此境界非想像可知。如此布施經過八十年,可見布施之廣,乃盡形壽時間久遠之施也。
   
   即集此眾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一時皆得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盡諸有漏,於深禪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脫。
   
   既然有財施,則眾生生活之困苦得以解決,然生老病死,流轉於六道之苦尚不能免。此非靠財施之力所能拔濟,故佛以解脫法而示教,令出三界苦苦、壞苦、行苦及八苦之難;令次第證於四果羅漢。盡諸有漏,為斷性障,將三界一切有漏之煩惱斷盡,所謂“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性障由無始具來,於諸禪定皆得自在,為斷定障。定障是由修而得。禪定可具八種解脫,即捨棄三界的貪愛,繫縛的八種禪定。
   ⑴有色觀諸色解脫;
   ⑵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解脫;
   ⑶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解脫;
   ⑷空無邊處解脫;
   ⑸識無邊處解脫;
   ⑹無所有處解脫;
   ⑺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⑻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解脫。
   四果前面已講了此處再重復一徧:初果稱須陀洹,譯預流,入聖人法性流,逆凡夫六塵流(色聲香味觸法),身心清淨,不為境界所轉。見惑八十八使斷盡,天上人間七番生死,方證四果無學位;二果稱斯陀含,譯一來往,人天各受生一次,斷思惑前六品。在三界有九地,每地有九品思惑,計八十一品思惑;三果稱阿那含,譯不來,即不來欲界受生死,已斷盡欲界思惑後三品,尚有色界、無色界七十三品思惑未斷;四果稱阿羅漢,譯為殺賊,殺盡煩惱賊。應供,當受人天供養。又譯無生,即不受生死的果報。四果又稱無學位,在二乘中為修習圓滿了。
   無畏施是救眾生命,使其離怖畏,得安樂;法施是救人慧命。法施有五種殊勝。
   一者法施兼自利利他,財施不具;
   二者法施能令受施者出三界,財施不出欲界,只能得富貴報;
   三者法施能淨法身,財施惟增色身。
   四者法施無窮無盡,財施有盡。
   五者法施能斷無明煩惱,增長智慧,財施惟伏貪愛。故法施為最,功德之勝不可稱說。
   
   於汝意云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甯為多不。彌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無量無邊,若是施主,但施眾生一切樂具,功德無量,何況令得阿羅漢果。
   
   此為較量財法施之功德。佛問彌勒,大施主將宇宙寶物全布施,此功德多不?因若干無量眾生好惡各異,而博施濟眾,不為聖所願,不能拔生死故,是為難事,雖然饋贈不絕,經長年而不厭怠,但財施只能益於生,不能益於死,利於世,而不利於道。若訓導以法,可出三界證四果羅漢,免沉溺五趣之患,使眾生受法益無窮無盡。佛喜憂在此。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因推果,勝劣便知。資身之施福德難盡,大亦小,益慧命之功德雖小亦大。梁武帝即錯解福德與功德而得福報,不能了斷生死。
   
   佛告彌勒,我今分明語汝,是人以一切樂具施於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眾生,又令得阿羅漢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聞法華經一偈,隨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此譯成施主功德不如第五十人隨喜功德之少分。因財施只救世人生計之苦,法施可令人出三界,證阿羅漢,雖然如此亦非究竟解脫;因阿羅漢著於小乘涅槃,無度生之大願,對眾生無益,故不如聞妙法一句一偈,若能明理受持,佛性種子現前,皆得佛知見耳。前者得福,後者得慧。前出三界自度為權法,羊車,後發廣大菩提心為實相大白牛車。前布施充滿四百萬億世界之諸珍寶,亦是有數之福,也是有漏,然聽聞法華一句一偈,一念含裹十法界虛空之深信,隨喜無涯,為不可稱計之無漏功德。論其教則偏果偏真有餘涅槃,怎能與圓頓一乘妙法證無餘涅槃相比?論其行則事度怎能與理度并論;論其理,則漸明焉同頓悟;論其人則千人面孔,怎能同幾乎與佛等同的妙菩薩相比?可謂菩薩,菩薩年年十八。論法施說四諦、十二因緣則易,說一乘妙法則難;論法門小乘與大乘則有天壤之別。這樣逐一對比較量,則彼布施之功狹而短,此隨喜法華之德廣而長。其功德豈是算數所能知哉?念佛亦然,有相念、計數念再多亦少,無念而念再少亦多,若能成串連片,此淨念則與淨土相應,見彌陀何難?若論功德,此阿彌陀佛聖號是萬德之本,全德立名,以名召德,名外無德。法門是愈高深,愈精要,愈簡捷,愈有效。純印老人留下三寶之一的銀葫蘆代表佛,則含此義。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輾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尚無量無邊阿僧祇,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其福復勝,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
   
   此顯示初隨喜法會者之福,較第五十人為勝。此第五十人,能以隨喜之法施饒益眾生,皆由輾轉傳說經義所致;而能將妙法傳出,全賴最初參加法會之人耳。沒有法會隨喜者演說,又怎麼能有五十人之傳說呢?故法會隨喜者,其福無能可比。因一偈一句隨喜演說,雖然得益甚微,而往往能喚起宿世之智根,由聞起信,由信生解,由解起行,由行證果。此即信、解、行、證,此乃地上菩薩之境界,聞妙法,直入佛慧,功德不可思量。因五十人屬道聼塗説之人,聽之則淺,解之則謬,尚獲如是功德,何況最初在法會中親聞者?又何況受持讀誦為人解說者?其福愈較愈不可窮矣!
   
   又阿逸多,若人為是經故,往詣僧坊,若坐、若立須臾聽受,緣是功德,轉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馬、車乘、珍寶輦輿,及乘天宮。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更有人來,勸令坐聽,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轉身得帝釋坐處,若梵王坐處,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
   
   此為隨喜生報之勝。前聞壽量品時,果報與佛等同,經行坐臥得佛受用,今隨喜之益轉身生報亦非等閑。往詣僧坊者,有人仰慕妙法蓮華經,到僧人所住的寺廟、道場坐立,在很短的時間能聆聽法華經,由此隨喜功德,來生得自受用功德。車馬為古代士大夫、大官所乘,考上狀元要騎馬,披紅綢遊街誇官,或富翁所用。象輦為帝王或王種所乘,天宮,天人飛行所乘之工具。須臾聽經亦可分專心、散心、隨喜不同,故功報有天、人、君王、士大夫之別。勸座、分座得的果報亦有天上人間之別。帝釋天即玉皇大帝,忉利天,三十三天主之位。大梵天王即色界天主,梵,清淨之義。轉輪聖王,分金銀銅鐵四輪王,當人壽二萬歲以上此輪王才出現,分別統轄四大洲。聽此經功德可得天、人等王位之福報。
   
   阿逸多,若復有人語餘人言,有經名法華,可共往聽,即受其教,乃至須臾間聞,是人功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利根智慧,百千萬世終不瘖瘂,口氣不臭,舌常無病,口亦無病,齒不垢黑、不黃、不疏,亦不缺落、不差、不曲、唇不下垂,亦不褰(音:千)縮、不粗澀、不瘡胗(音:珍),亦不缺壞,亦不咼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音:來)黑,無諸可惡,鼻不匾「匚+虎」(音:梯),亦不曲戾(音:立),面色不黑,亦不狹長,亦不窊(音:窪)曲,無有一切不可喜相,唇舌牙齒悉皆嚴好,鼻修高直,面貌圓滿,眉高而長,額廣、平、正,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見佛聞法,信受教誨。
   
   此為勸聽隨喜之果。先釋得好善友,方能勸人聽經。“即受其教”,謂此眾多人中,有人聽從其言而往聽經。“是人功德”,是人,指勸人聽經之人。“陀羅尼菩薩”,指五地以上之菩薩。“得與共處”,故常聞佛說法,因能完成慧德,永劫不受喑啞之報,音聲清澈也。此處告知道場、寺院,人與人之間切不可傷緣,應作助緣之人,有講經處勸人去聽,若阻人聽法,百千萬億世得六根不全之報,若謗正法,斷他人慧命者必墮無間地獄,永無出期。
   聞是經福相莊嚴,得六根好報。口不臭者,常出香氣,舌無病,語言敏捷也。口無病不歪斜。齒白淨、齊密、堅固端正也。唇不下垂,不脫唇也。不褰(音:千)縮,不短唇、不缺唇、不粗澀等,色赤而潤,亦不咼斜也。鼻端正而不平薄,亦非窊陷歪鼻。面貌如滿月也。此顯持經得六根清淨之報。利根智慧,意根也;不喑啞,舌根也;鼻修高直,鼻根也;見佛,眼根也;聞法,耳根也;餘皆身根。修行人應離名相運用而不執著。六根所接觸之相非真實,而依相得名更非實有。名與相均不可得。凡是有相皆是虛妄,六根、六塵、六識皆虛幻之物,猶如魔術師在舞臺表演,精彩但離不開手法門、彩法門(道具)、藥法門。人生大舞臺亦然,“日月兩盞燈,人間一臺戲,從朝演到暮,誰解其中意?”人生如夢,都是電影戲劇中的演員,萬不可執六根、六塵、六識為真實。
   “世世所生,見佛聞法,信受教誨”,生生見佛聞法世世不斷,終當成佛,其福慧何其廣大也。
   
   阿逸多,汝且觀是勸於一人令往聽法,功德如此,何況一心聽說讀誦,而於大眾為人分別如說修行。
   
   此以劣顯勝,勸一人聽法,所獲色相莊嚴之報,若能一心聽經或勸眾人如說修行,功德更為殊勝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於法會,得聞是經典,乃至於一偈,隨喜為他說,
      如是輾轉教,至於第五十,最後人獲福,今當分別之。
      如有大施主,供給無量眾,具滿八十歲,隨意之所欲,
      見彼衰老相,髮白而面皺,齒疏形枯竭,念其死不久,
      我今應當教,令得於道果。即為方便說,涅槃真實法,
      世皆不牢固,如水沫泡燄,汝等咸應當,疾生厭離心。
      諸人聞是法,皆得阿羅漢,具足六神通,三明八解脫。
      最後第五十,聞一偈隨喜,是人福勝彼,不可為譬喻。
   
   若人於法會中親聞此經,乃至一句偈頌,將其心得對他人講說偈之義理,如是輾轉相教,傳至第五十人時,其人之福報當為汝等說之:猶如有位大施主以種種財物、珍寶等作布施供無量眾生,八十年中隨其所欲樂,然被布施的眾生已體衰、髮白、面皺、齒疏,如今又面臨死亡。是時大施主欲令其脫離生死苦海,到達常樂我淨涅槃之彼岸,便向其講真實法,使之明了世間萬事萬物皆是無常,猶如水沫泡焰轉瞬即逝,應生厭離心。有緣之人聞其所說發心修行,皆證四果羅漢,具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又具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及違背三界煩惱而能以八種禪定對治的解脫之法。第五十位聞此法之人,雖然經輾轉相傳不甚準確,但聞此經名字,其福亦勝過廣為布施之人,兩者無法比擬。
   
      如是輾轉聞,其福尚無量,何況於法會,初聞隨喜者。
      若有勸一人,將引聽法華,言此經深妙,千萬劫難遇,
      即受教往聽,乃至須臾聞,斯人之福報,今當分別說。
      世世無口患,齒不疏黃黑,唇不厚褰缺,無有可惡相,
      舌不乾黑短,鼻高修且直,額廣而平正,面目悉端嚴,
      為人所喜見,口氣無臭穢,優缽華之香,常從其口出。
   
   傳至第五十人福尚無量,何況親臨聽法隨喜者。聞此經隨喜者得六根清淨。昔育王請僧人入宮供養,當時有一位比丘名叫優缽羅,其人口中常出優缽羅華香,育王懷疑這位比丘年少,口中可能含有香料,即叫人洗沖其口,洗漱後口中香氣更濃。王問是否口中經常含此香?比丘答,非也!乃在過去迦葉佛(人壽二萬歲)時,身為法師讚揚佛法,以此因緣,故四十九億歲轉生人天中,口常出此香。王聽後更加尊敬此比丘。今勸人往聽,又能讚揚此經深妙,得六根殊勝報,可見法華神功不可思議。若能常讀誦妙法蓮華經,口吐芝蘭的香味,不足為奇。
   
      若故詣僧坊,欲聽法華經,須臾聞歡喜,今當說其福。
      後生天人中,得妙象馬車,珍寶之輦輿,及乘天宮殿。
      若於講法處,勸人坐聽經,是福因緣得,釋梵轉輪座。
      何況一心聽、解說其義趣,如說而修行,其福不可限。
   
   有人為聽法華經到寺院、道場,在很短時間聞聽此經而生歡喜心,其人命終時得人天報,其福無量。若勸人坐下來聽法華經,可受人天恭敬,若能依法去修行,福報不可限量。
   講一公案:佛印大師是宋代著名禪師,少時出家,他天資聰穎,博通諸經,擅長言辯,為鎮江金山寺方丈,與大詩人蘇東坡交往甚密。
   一日蘇東坡欲拜訪佛印禪師,事先寫信要求佛印禪師,以趙州和尚迎接趙王的禮節迎接他(即在屋內等待不用出寮房)。
   蘇東坡如約來到金山寺腳下,很遠就看到佛印禪師立在山門前恭候他。
   兩人寒喧後,蘇東坡譏諷佛印禪師道行沒有趙州和尚高遠,趙州和尚對王駕來訪乃不卑不亢,足不出戶,有法王之風。古時或以佛教為重的社會均以出家人為大,視為三寶的代表,故趙州和尚不迎接趙王。
   佛印禪師對蘇東坡的傲慢回敬一偈:“趙州當日少謙光,不出山門見趙王,爭似金山無量相,大千都是一禪牀。”意為趙州和尚在室內迎接趙王是缺乏恭敬心而不是道行高遠,我站在山門迎接你,是謙虛恭敬,並沒有違背你先來函告知之意。因為大千世界何處不是禪房呢?
   一日兩人出遊,見一尊觀世音合掌持念珠的像,佛印禪師上前禮拜。
   蘇東坡却問:“人們都禮拜觀世音,可觀世音却執珠合掌,他又在禮拜誰呢?”
   佛印禪師答:“這要問你自己呀!”
   蘇東坡不解地說:“我怎知他禮拜誰,在念誰?”
   佛印 峛 峛R`綩垗b@峛@@峛骸!
   此語極為中肯,佛本自身作,法在自身行,大道本自有,當努力挖掘自家寶藏。向外馳求不但不能超越物我、內外的對立,反落入我、人、眾生、壽者四相,被諸境所迷,喪却自心,參禪是如此,念佛是如此,做人立身處事亦是如此。人生在世不應為金錢、物欲所驅使,幹傷天害理之事,當克勤修省,完善自身,才會真正自在灑脫。萬不可對佛像等執著,開光是開眾生心光,去迷而悟,拂塵垢,還本源之義。觀音菩薩合掌表十法界歸於一心,絕非有些外道的胡言亂語,將好端端的合掌觀音像送寺院堆積。修行最怕迷失方向,不明佛法,愈修愈迷,可憐愍者!
   
      古人得後便休休,茅屋青燈百不求,
      遮眼謾將黃卷展,不風流處却風流。
                             ——慈受懷深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法師者分弘法法師、能受持修行之人法師。此品法師,指能行之人而言,非所行之法。能行有受持法師,即對佛法受之於心,持之於身,嚴格依教奉行;讀經法師,每日以讀經修定力;誦經法師,以背經念誦為修持;解說法師,講解經義,說明道理,令眾生依法修行;書寫法師,恭敬書寫經典、印刷經典,製光碟上網流通於世,計五種法師。若能具足十種德行即為大法師:⑴善知法義;⑵能廣宣說;⑶處眾無畏;⑷無礙辯才;⑸善巧方便說;⑹法隨德行;⑺)威儀具足;⑻勇猛精進;⑼身心無倦;⑽成就忍力。
   何謂功德前已詳講,若言之,惡盡言功,是指行為的善而言;德者善滿,指心裏的慈悲而言。
   此品是說明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蓮華經的功德,能令六根清淨,有六根互用之功能。顯法華三昧之勝益,現前即登不退地,以激發二乘精進不退之道心。法,指教體,有執持義,師謂模範,所謂“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以法律己,以戒以法為己師,推以訓物,為人之師。前法師品以法師為助發之緣因,今此品乃正顯持經之人的功德,故有區別。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摩訶薩,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
   
   每品經文各有緣起,“如來壽量”及“隨喜功德”等品,都是佛果之德,所以彌勒等覺菩薩為應機。此品是說能依教修行之人,而修行又必備精進不懈怠之精神,以此因行方能證果。念佛求往生亦然,必“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修行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故佛告常精進菩薩為契機。善男子、善女人,此處指受持戒律的四眾,若能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蓮華經》,六根皆有功德。人的六根,每一根都有一千二百功德,前後左右各三百功德。此為由功行所發生之果德。為何此段經文講眼、鼻、身功德,不及耳、舌、意功德圓滿呢?因耳、舌、意三根對妙法之義理,能聞、能說、能證之義理無邊,而眼所見不圓滿,見前不見後,見左不見右,所以只有八百功德。耳可聽四方音聲無障礙,具足圓滿,所以有一千二百功德。鼻一呼一吸有停止之時,所以與眼功德相等。舌根能嘗百味,能說妙法,故與耳根功德同。身有觸覺逆順二緣,逆不喜觸塵,順喜觸塵,有分別故不圓滿。意識善思惟,可納無量法,可分別善惡、是非、好壞,具足圓滿,所以其功德一千二百。受持《妙法蓮華經》的法師有六千功德來莊嚴六根,令六根皆得清淨。眼睛明,耳朵聰,鼻嗅香,舌嘗味,身妙處,意通達,獲殊勝的福報,故此品佛以常精進菩薩作為當機眾。若想成就必須常精進。身精進、心精進、晝夜一如的精進永不懈怠,這才有成就。
   
   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淨肉眼,見於三千大千世界內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亦見其中一切眾生,及業因緣果報生處,悉見悉知。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於大眾中,以無所畏心,說是法華經,汝聽其功德。
      是人得八百,功德殊勝眼,以是莊嚴故,其目甚清淨。
      父母所生眼,悉見三千界,內外彌樓山,須彌及鐵圍,
      並諸餘山林,大海江河水,下至阿鼻獄,上至有頂處,
      其中諸眾生,一切皆悉見。雖未得天眼,肉眼力如是。
   
   此為受持、讀誦、書寫此經的眼根功德。只有明了佛的根本法,又參研了法華玄義,才有勇氣在大眾中解說妙法。晚學入佛門時六十五歲,因眼疾十年左右未讀經,至八十歲前因佛號基本入心,佛力加持將八百度的老花鏡摘掉方有緣讀經,即發心談讀法華的心得體會,但也恐有不足之處,只是將自己的理解向有緣同修彙報,而有一點是不能懷疑的,雖然不能與天眼相比,但自己與自己比還是很不可思議的,戴了三、四十年的老花鏡可以不戴了,豈不是念佛之力嗎?今又有一願:若壽命有在亦願將讀壇經的體會也留給後人,使有緣者讀後,在修行的路上有捷徑可走。
   偈中的彌樓山,云光明山,以金色光明而稱之,為圍繞須彌山七座金山之一,每一小世界以須彌山為體,以鐵圍山為邊際。悉見三千界之須彌、鐵圍,即悉見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之各小世界。肉眼見前不見後,見左不見右,隔物不能見。天眼能見最遠、最大、最細,能透障礙,能觀未來,乃以修證而得之,須證四禪而有此通,此即色界靜慮天的天人所具的天眼通。色界有十八層天,有宮殿、國土等物質,有眼根能見之物,此天無淫欲,故稱梵天,即寂靜、清淨、淨潔、靜慮之意。分四禪天:
   初禪天有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三天,修四梵行或禪定功夫的人可生色界天。
   二禪天有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
   三禪天:少淨天、無量淨天、徧淨天、三天。
   四禪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後六為淨梵地。有的經載不一。
   受持是經者,並不須修證四禪,由是經威力所加被,以父母所生的肉眼而見大千界。此屬天臺教所說之相似位佛也。天臺宗為使修行人不循名違實、以凡濫聖,增強信心,依次進修功不唐捐,而立了六個頓即成佛的階段,稱六即佛。
   ㈠理即佛,從性體而論凡夫與佛無二無別,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本能成佛,雖然被無明覆蓋覺性,漂流生死,但佛性還是無生無滅,不垢不淨的,古德云:“動靜理全是,行藏事盡非,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其意為,凡夫一動一靜都是佛性的起用,但眾生貪染分別,起心動念皆違真性,若行若藏,皆非佛所言所行,違佛所教誡,向黑暗的路追逐物欲,去六道輪迴,沉淪生死,不知返本歸源,開顯本具的佛性。
   ㈡名字即佛,我們讀經聽講後,知道自己應當成佛,但如今乃是一個有名無實的不覺之佛。頌云:“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今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意為未聽經習教時,執生死是正常的、不可改變的,聽經後方知眾生是可以不生不死的,這是眾生本具的,“何其自性,本不生滅。”生死輪迴,皆是自己不精進修持,枉造惡業,枉受輪迴之苦,思之悔恨不已,故“翻恨自蹉跎。”晚學前世也是一個修行人,因無緣遇到帶業往生的念佛法門,又沉淪六道,迷惑愈重、愈深,在六十五歲前謗佛謗法,若非純印老人相度,必墮無間,思之毛骨悚然。
   ㈢觀行即佛,時刻迴光返照,參究自性,依解起行。頌云:“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徧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其意為,達此位次理慧相應,念念返照真常之理,去掉六塵緣影,佛法絕待圓融,不可分別對立相待立名。
   ㈣相似即佛,觀行功夫得力,六根清淨有基礎,入十信位,發相似無漏的觀行,依稀見性。頌云。“四住雖先脫,六塵未盡空,眼中猶有翳,空裏見花紅。”其意為眾生煩惱共有五住:⑴見一處住地;⑵欲愛住地;⑶色愛住地;⑷有愛住地;⑸無明住地。觀法性功行到此,則消除了前四種見思惑煩惱。而法塵的所知障尚未空盡,法執尚存。稱“空裏見花紅。”
   ㈤分證即佛,達此境無明分分破,法性分分證。漸入十住至等覺的地位。如雲霧先散開一隙,逐漸擴大。頌云:“豁爾心開悟,湛然一切通,窮源猶未盡,尚見月朦朧。”意為此時心開意解,能所雙忘,心體湛然,一切無礙。但對諸法實相尚未全解,如薄雲見月,所見真而不明,並未見性。
   ㈥究竟即佛,斷了分段、變易生死,福慧圓明,究竟涅槃,稱妙覺果海,真的達佛果地。頌云:“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復本時性,更無一法新。”意為過去棄妄執真,使真性亦成妄執,因有執之心就是妄,清淨心中無此。今真妄全消,真體圓成,乃恢復離言絕待、法爾如是的本有之性而已,沒有一樣是從外面得來的。至此覺行圓滿,稱究竟即佛。
   受持、讀誦、書寫此經,其功德猶如相似位佛,六根互用本菩薩報身方有之,此經不離應化身而即法報身,不離肉眼而顯天眼通之力。此段經文具足五眼:見大千世界,天眼也;眾生業報,法眼也;其目清淨,慧眼也;一切悉見,佛眼也。小羅漢一、二、三果見小千世界;四果羅漢見大千;辟支佛見百佛界;菩薩見千佛界;如來見微塵界。阿那律沒離父母生身可觀大千世界如自己手掌。此為眼根功德。耳、鼻、舌、身、意五根亦然。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耳功德。以是清淨耳,聞三千大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其中內外種種語言音聲,象聲、馬聲、牛聲、車聲,啼哭聲、愁歎聲,螺聲、鼓聲、鐘聲、鈴聲,笑聲、語聲,男聲、女聲、童子聲、童女聲,法聲、非法聲,苦聲、樂聲,凡夫聲、聖人聲,喜聲、不喜聲,天聲、龍聲、夜叉聲、乾闥婆聲、阿修羅聲、迦樓羅聲、緊那羅聲、摩睺羅伽聲,火聲、水聲、風聲,地獄聲、畜生聲、餓鬼聲,比丘聲、比丘尼聲,聲聞聲、辟支佛聲、菩薩聲、佛聲。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內外所有諸聲,雖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淨常耳皆悉聞知,如是分別種種音聲,而不壞耳根。
   
   此為受持法華經的法師所得耳根神通。皆是持經之力所致,故能對全法界有情無情眾生,攝之竟盡。此處諸聲分八類:
   ㈠象、馬、哭、愁、鐘鼓等為雜類聲;
   ㈡男女聲,童男童女聲,法聲、非法聲,苦樂聲等為六對聲。法聲者,有理之言。非法聲,無理之言;
   ㈢八部聲:天、龍、夜叉聲(夜叉,譯捷疾鬼,有地行夜叉,空行夜叉,天行夜叉。歸依佛法後,成為護法)、乾闥婆聲(乾闥婆,譯嗅香神,帝釋有大法會、燃牛頭栴檀香他們嗅香而至,演奏音樂,表演歌舞)、阿修羅聲(阿修羅,有天福無天德,男奇醜無比,故稱無端正。女非常美麗,常為天人妻妾。性好鬥,報復心極強)、迦樓羅聲(迦樓羅,譯金翅鳥,喜喫龍。龍王請世尊慈悲救護,佛送龍王一件穿過的袈裟拆成一縷一縷,掛在龍角上,金翅鳥就不敢喫了。這樣一來,金翅鳥沒有了食物,也來請佛慈悲,佛為牠講因果報應,讓牠改喫素食,佛弟子在午齋時,出食就是供養金翅鳥)、緊那羅聲(緊那羅,譯人非人,頭上有角,能演奏法樂曲,令聞者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摩睺羅伽聲(摩睺羅伽,大蟒神,亦稱地龍),以上是天龍八部聲,此法師對其聲分得非常清楚;
   ㈣水、火、風三災聲;
   ㈤惡道聲:地獄、餓鬼、畜生聲;
   ㈥比丘、比丘尼二眾聲,含在家二眾;
   ㈦四聖聲:聲聞、辟支佛、菩薩、佛聲;
   ㈧總結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音聲,雖未得天耳,亦以清淨常耳悉聞之,耳根不壞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父母所生耳,清淨無濁穢,以此常耳聞,三千世界聲。
      象馬車牛聲,鐘鈴螺鼓聲,琴瑟箜篌聲,簫笛之音聲,
      清淨好歌聲,聽之而不著,無數種人聲,聞悉能解了。
      又聞諸天聲,微妙之歌音,及聞男女聲,童子童女聲。
      山川嶮谷中,迦陵頻伽聲,命命等諸鳥,悉聞其音聲。
      地獄眾苦痛,種種楚毒聲,餓鬼飢渴逼,求索飲食聲,
      諸阿修羅等,居在大海邊,自共言語時,出於大音聲。
      如是說法者,安住於此間,遙聞是眾聲,而不壞耳根。
      十方世界中,禽獸鳴相呼,其說法之人,於此悉聞之。
      其諸梵天上,光音及徧淨,乃至有頂天,言語之音聲,
      法師住於此,悉皆得聞之。一切比丘眾,及諸比丘尼,
      若讀誦經典,若為他人說,法師住於此,悉皆得聞之。
      復有諸菩薩,讀誦於經法,若為他人說,撰集解其義,
      如是諸音聲,悉皆得聞之。諸佛大聖尊,教化眾生者,
      於諸大會中,演說微妙法,持此法華者,悉皆得聞之。
      三千大千界,內外諸音聲,下至阿鼻獄,上至有頂天,
      皆聞其音聲,而不壞耳根。其耳聰利故,悉能分別知。
      持是法華者,雖未得天耳,但用所生耳,功德已如是。
   
   此重頌法師耳根清淨功德。雖然父母所生肉耳,但因受持、讀誦、書寫法華經故,使耳根非常清淨,能聞三千大千世界一切音聲。迦陵頻伽,譯好聲鳥,產於雪山,在卵中便會鳴叫,音和雅,又稱仙鳥、命命鳥,即共命鳥,一個身體兩個頭,同食同鳴。梵天即色界十八層天,無欲界的飲食、淫欲之心,寂靜而清淨,梵天王名尸棄,深信佛法,每逢佛出世,他總是第一個請佛轉法輪。光音天是色界二禪天的第三天,此天人身心能放光。傳說人類祖先是從光音天而來。此天人發現地球生長一種地肥,非常甜美,清香可口如甘露,遂起了貪心,因食之過量失去神足通,不能返回光音天,留在地球成為人類的祖先。徧淨天是三禪天的第三天,上邊還有福愛天等。此法師能聞十法界一切音聲:聞六道即肉、天二耳;聞二乘聲,即慧耳;聞菩薩聲,即法耳;聞佛聲,即佛耳。父母生是肉耳,能聞內外是天耳。聽之不著是慧耳,悉能分別是法耳。一時互聞是佛耳。所依仗即法華之力。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成就八百鼻功德。以是清淨鼻根,聞於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內外種種諸香,須曼那華香、闍提華香、末利華香、薝蔔華香、波羅羅華香,赤蓮華香、青蓮華香、白蓮華香,華樹香、果樹香,栴檀香、沈水香、多摩羅跋香、多伽羅香,及千萬種和香,若末、若丸、若塗香,持是經者於此間住,悉能分別。又復別知眾生之香,象香、馬香、牛羊等香,男香、女香、童子香、童女香、及草木叢林香,若近若遠、所有諸香,悉皆得聞,分別不錯。持是經者,雖住於此,亦聞天上諸天之香,波利質多羅、拘鞞陀羅樹香,及曼陀羅華香、摩訶曼陀羅華香、曼殊沙華香、摩訶曼殊沙華香、栴檀、沉水、種種末香,諸雜華香,如是等天香和合所出之香,無不聞知。又聞諸天身香,釋提桓因在勝殿上,五欲娛樂嬉戲時香,若在妙法堂上為忉利諸天說法時香,若於諸園遊戲時香,及餘天等男女身香,皆悉遙聞。如是輾轉乃至梵世,上至有頂諸天身香,亦皆聞之。並聞諸天所燒之香,及聲聞香、辟支佛香、菩薩香、諸佛身香,亦皆遙聞知其所在。雖聞此香,然於鼻根不壞不錯,若欲分別為他人說,憶念不謬。
   
   此為鼻根殊勝果用。鼻根所嗅之香大致分五種:
   ㈠人間無情之香,須曼那華香、蓮華、沉水、末利、末香、丸香、塗香等是。須曼那即善攝意花。闍提,即金錢花。薝蔔,即黃花。波羅羅即薰花。多摩羅跋,藿葉香名,此云芬香。多伽羅,即木香。
   ㈡人間有情香:眾生香、象、馬、牛羊、男、女、童男、童女等香。
   ㈢天上無情香:波利質多羅、曼陀羅華、曼殊沙華等。波利質多羅,云圓生樹,生長在帝釋殿前,逆風香熏五十由旬(一由旬四十里),順風百由旬。拘鞞陀羅,云大遊戲,地樹香。
   ㈣天上有情香:天人身香、說法時香等。
   妙法堂又稱善法堂,帝釋所居處。四齋日帝釋與諸天人在此堂中集會。
   ㈤四聖人香:聲聞、辟支佛、菩薩、佛身香。
   所謂戒香、定香、智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此即非有形色之香,修行人達心清淨時,身體也放香。但聞者也須身心清淨、鼻根清淨乃可聞。這就是古人說的:心空聞性香。有時誦經、念佛時也會有此感應。當送往生時,修行好、品位高者,香氣不可思議,風過處即香。而且經久不散,人人可嗅到。純印老人度眾生亦放香:書放香,舍利放香,其像放香,聽其事蹟也放香,走時其居室放香百餘日並有浮雲漂動,許多人前來參觀,有的還將香氣帶回家中。凡夫但能辨別少數之香,種數多則不能分辨,此為鼻根壞。持是經的法師以清淨鼻,能辨諸香,不會錯誤,六根還可互用。純印老人走後讓我弘揚如來心法,我提出八百度老花眼不能閱讀經卷,老人說:“眼非病,病非眼,心有病否?以耳代目。”六根真的可互用。世人有的會腹語,有的用耳呼吸,乃小小之通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鼻清淨,於此世界中,若香若臭物,種種悉聞知。
      須曼那舍提,多摩羅栴檀,沉水及桂香,種種華果香,
      及諸眾生香,男子女人香,說法者遠住,聞香知所在。
      大勢轉輪王,小轉輪及子,群臣諸宮人,聞香知所在。
      身所著珍寶,及地中寶藏,轉輪王寶女,聞香知所在。
      諸人嚴身具,衣服及瓔珞,種種所塗香,聞香知其身。
      諸天若行坐,遊戲及神變,持此法華者,聞香悉能知。
      諸樹華果實,及酥油香氣,持經者住此,悉知其所在。
      諸山深險處,栴檀樹華敷,眾生在中者,聞香悉能知。
      鐵圍山大海,地中諸眾生,持經者聞香,悉知其所在。
      阿修羅男女,及其諸眷屬,鬥爭遊戲時,聞香皆能知。
      曠野險隘處,師子象虎狼,野牛水牛等,聞香知所在。
      若有懷妊者,未辨其男女,無根及非人,聞香悉能知。
      以聞香力故,知其初懷妊,成就不成就,安樂產福子。
      以聞香力故,知男女所念,染欲癡恚心,亦知修善者。
      地中眾伏藏,金銀諸珍寶,銅器之所盛,聞香悉能知。
      種種諸瓔珞,無能識其價,聞香知貴賤,出處及所在。
      天上諸華等,曼陀曼殊沙,波利質多樹,聞香悉能知。
      天上諸宮殿,上中下差別,眾寶華莊嚴,聞香悉能知。
      天園林勝殿,諸觀妙法堂,在中而娛樂,聞香悉能知。
      諸天若聽法,或受五欲時,來往行坐臥,聞香悉能知。
      天女所著衣,好華香莊嚴,周旋遊戲時,聞香悉能知。
      如是輾轉上,乃至於梵世,入禪出禪者,聞香悉能知。
      光音徧淨天,乃至於有頂,初生及退沒,聞香悉能知。
      諸比丘眾等,於法常精進,若坐若經行,及讀誦經典,
      或在林樹下,專精而坐禪,持經者聞香,悉知其所在。
      菩薩志堅固,坐禪若讀誦,或為人說法,聞香悉能知。
      在在方世尊,一切所恭敬,愍眾而說法,聞香悉能知。
      眾生在佛前,聞經皆歡喜,如法而修行,聞香悉能知。
      雖未得菩薩,無漏法生鼻,而是持經者,先得此鼻相。
   
   此偈頌顯經力殊勝,有情無情,天上人間,地上地下之物皆以鼻根通曉。五通阿羅漢皆具有,但鼻舌等根之神通則為羅漢所無,惟菩薩有此通。持經法師雖然未證菩薩果位,但以持經故可得相似之位,鼻根也具五鼻之用。以肉鼻聞內外香即天鼻也;不染不著即慧鼻也;分別不謬即法鼻也;一時六根互用即佛鼻也。以鼻知好惡,別貴賤,睹天宮等,有眼之功能用也;讀經說法,聞香能知,有耳用也;知諸華香,舌用也;入出生沒,五欲戲嬉,即觸,身用也;知染欲癡,亦知修善,即意用也。鼻根自在,勝用若此。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舌功德。若好、若醜,若美、不美,及諸苦澀物,在其舌根,皆變成上味,如天甘露,無不美者。若以舌根,於大眾中有所演說,出深妙聲,能入其心,皆令歡喜快樂。又諸天子、天女,釋梵諸天,聞是深妙音聲,有所演說、言論次第,皆悉來聽。及諸龍、龍女,夜 峛 峛R`綩垗b@峛@@峛瑸槁牱ü剩詠碛H近、恭敬供養。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群臣、眷屬,小轉輪王、大轉輪王、七寶千子內外眷屬,乘其宮殿俱來聽法,以是菩薩善說法故,婆羅門、居士、國內人民,盡其形壽,隨侍供養。又諸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常樂見之。是人所在方面,諸佛皆向其處說法,悉能受持一切佛法,又能出於深妙法音。
   
   此顯舌根之用,又顯法師巧於說法,多眾生聽受供養。舌說正法功德無量,若兩舌、惡口,說是說非則造業極大,舌若不說正法而說邪法,就造無間的罪業。若能說此妙法,則一切不善的苦澀味皆變成美味。演說此甚深妙法,不但聞者皆歡喜,並受出家、在家四眾,國王臣民以及天龍八部及眷屬恭敬供養。小轉輪王指,銀、銅、鐵三輪王。大轉輪王指金輪王。又諸聲聞辟支佛二句,十方諸佛都向是人所在方面說法,而此法師亦完全能受持諸佛所說的一切法,並以淺顯之理說出甚深微妙的法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舌根淨,終不受惡味,其有所食噉,悉皆成甘露。
      以深淨妙聲,於大眾說法,以諸因緣喻,引導眾生心,
      聞者皆歡喜,設諸上供養。諸天龍夜叉,及阿修羅等,
      皆以恭敬心,而共來聽法。是說法之人,若欲以妙音,
      徧滿三千界,隨意即能至。大小轉輪王,及千子眷屬,
      合掌恭敬心,常來聽受法。諸天龍夜叉,羅刹毗舍闍,
      亦以歡喜心,常樂來供養。梵天王魔王,自在大自在,
      如是諸天眾,常來至其所。諸佛及弟子,聞其說法音,
      常念而守護,或時為現身。
   
   此重頌舌根不僅能說法,亦能聽佛菩薩法音,接受天龍供養,顯六根互用。羅刹,可怖畏之鬼。毗舍闍,啖眾生精氣以為滋養之鬼。諸佛及弟子聞其說法音一句,乃指舌之用。能作六道語,即肉天二舌。能作二乘語,即慧舌。能作菩薩語,即法舌。一時互用即佛舌。善持是經,則所說諸法即攝徧十法界,舌之功德殊勝如是。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八百身功德。得清淨身,如淨琉璃,眾生喜見。其身淨故,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生時、死時,上下、好醜,生善處、惡處,悉於中現。及鐵圍山、大鐵圍山、彌樓山、摩訶彌樓山等諸山,及其中眾生,悉於中現。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所有及眾生,悉於中現。若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說法,皆於身中現其色像。
   
   此明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此經之人得清淨身,其身如琉璃,身相內外明徹。上下好醜生善處惡處者,即人天為上界,地獄、餓鬼、畜生為下界。好相,為人者像;醜相:胎生畜類、卵生、濕生、化生之眾生,皆在清淨的身體中顯現出來,身中不但可現六趣眾生,亦現轉輪王及其眷屬,亦能現四聖說法之色像,此身猶如電視螢光屏相似。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持法華者,其身甚清淨,如彼淨琉璃,眾生皆喜見,
      又如淨明鏡,悉見諸色像,菩薩於淨身,皆見世所有,
      惟獨自明了,餘人所不見。三千世界中,一切諸群萌,
      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如是諸色像,皆於身中現,
      諸天等宮殿,乃至於有頂,鐵圍及彌樓,摩訶彌樓山,
      諸大海水等,皆於身中現。諸佛及聲聞,佛子菩薩等,
      若獨若在眾,說法悉皆現。雖未得無漏,法性之妙身,
      以清淨常體,一切於中現。
   
   此偈頌言持法華經之人身之殊勝因緣。猶如佛的清淨法身,佛無漏清淨法身,則圓同法界,即十法界皆是佛清淨無漏法身。故十法界一切眾生,上至非想非非想天,下至地獄眾生,悉在佛無漏法性身之內一一顯現。登地以上菩薩分能證此,惟佛始能圓滿。持是經之人,雖然未修到此境界,但可與此境界相應,正顯經力之殊勝。可見此經一句、一偈皆含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凡夫思量分別、猜測是無法體會到的。持經之人須隨順信受,如教修行,明諸法實相,待心清清淨淨,明明朗朗,方能有此感應,但自知,人不知。念佛亦然,純印老人告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遠離名利,一心念佛。”“一心”十分重要,也非常難能可貴,一個道場假如有萬人念佛,修淨心,恐怕找不出一個一心的人。不能一心,往生就靠不住。經言往生要一心不亂,一心與不亂是兩回事,一心是無煩惱,除阿彌陀佛外沒有妄念。不亂是不受外境干擾,心不隨境轉,只有這樣臨終時兒女、眷屬,魔擾、仙纏,心才能不顛倒,順順當當跟佛及聖眾走。這須要有念佛的功夫,達此境即斷惑證真,但淨土不必,伏惑就能往生,這就是帶業往生。“不必三祇修福慧,但憑六字出乾坤。”八地菩薩也不明此理,純印老人是觀世音菩薩示現,她的話你不信,只能說此生與佛無緣了!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意功德。以是清淨意根,乃至聞一偈、一句,通達無量無邊之義,解是義已,能演說一句、一偈至於一月、四月、乃至一歲,諸所說法,隨其義趣,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若說俗間經書、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三千大千世界六趣眾生,心之所行,心所動作,心所戲論,皆悉知之,雖未得無漏智慧,而其意根清淨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籌量、言說,皆是佛法,無不真實,亦是先佛經中所說。
   
   持此經得清淨意根。因意根清淨故,聞一偈一句,聞少字句,即能通達無量義,世出世間一切法豁然貫通,達一聞千悟。一月四月至一歲者,古印度歲分三季,謂雨季、熱季、寒季,四個月為一季。若能在一季至一歲者,顯真如性,無法不攝,稱性之談,所謂剖一塵經能書三千界事,演一字義,海墨不窮。又一月表一實相法,四月表小乘四諦法(苦、集、滅、道)。一歲表十二因緣,雖然講說一句一偈,能令合到一切法上,皆歸實相義理,不違實相。皆順正法者,萬法惟心,以實智了知,故俗間經書,古聖先賢治世言教如:弟子規、道德經、十善業道經及世人為生計而從事的一切勞作,以實智了知,無非正法。瞬目揚眉,語默動靜皆在道上,皆為修行。古德多以小事啟發本智,喻佛法,如麻三斤,庭前柏樹子、洗缽盂去、喝茶去等等,只要意根清淨,知一切法都是自己心性,皆順正法,六道眾生心所動作皆悉知之,以心徧十方同一體故,我心佛心本一心。總言六根清淨如此,為安住稀有地,顯經力不可思議,故思量言說,絕不會出佛法之外。其所得清淨意根之殊勝果用如是。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意清淨,明利無垢穢,以此妙意根,知上中下法,
      乃至聞一偈,通達無量義,次第如法說,月四月至歲。
      是世界內外,一切諸眾生,若天龍及人、夜叉鬼神等,
      其在六趣中,所念若干種,持法華之報,一時皆悉知。
      十方無數佛,百福莊嚴相,為眾生說法,悉聞能受持。
      思惟無量義,說法亦無量,終始不忘錯,以持法華故。
      悉知諸法相,隨義識次第,達名字語言,如所知演說。
      此人有所說,皆是先佛法,以演此法故,於眾無所畏。
      持法華經者,意根淨若斯,雖未得無漏,先有如是相。
      是人持此經,安住稀有地,為一切眾生,歡喜而愛敬。
      能以千萬種,善巧之語言,分別而說法,持法華經故。
   
   此重頌。上中下法者即菩薩、二乘、人天三法。以上六根殊勝果用悉由善持《妙法蓮華經》故。雖不離凡夫之六根,而即已深入諸佛秘密之藏,故於諸法能離執著,能善分別,能為方便,統教眾生共歸佛乘。天臺智者大師,妙悟法華三昧,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此即眼根、意根清淨的驗證。
   講一公案:河南熊耳山的吳坡乃達摩祖師所葬之墓地。具名菩提達摩,譯道法。南天竺刹帝種。父王曰香至,達摩為第三子,本名菩提多羅,後遇禪宗二十七祖般若多羅,改多羅為達摩。梁武帝時泛海至廣州,帝迎至建業(南京),問曰: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有何功德?摩曰:無功德。帝曰:云何真功德?摩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曰:如何是聖諦第一義?摩曰:廓然無聖。帝曰:對朕者誰?摩曰:不識!武帝不悟,不愉快而散。達摩遂渡江止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後得慧可,付法並衣,偈云:“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又曰:此有楞伽經四卷,為如來極談法要,今並付汝。梁大通二年圓寂,葬河南熊耳山。梁武帝立碑讚其德,封為圓覺大師。達摩祖師墳墓吸引眾多僧俗前來禮拜瞻仰。有位禪僧自願為達摩祖師守墓,栽花種草,清洗打掃。人們恭稱他為塔主。
   一天臨濟義玄禪師來瞻仰墓地,塔主問道:“大師法駕光臨,不知是先禮佛,還是先拜祖?”
   臨濟斷言說:“我既不禮佛,也不拜祖!”
   塔主不解:“難道佛祖與你有冤雠嗎?”
   臨濟道:“難道佛祖對你有恩惠嗎?”
   後來臨濟對眾僧開示道:“出家人開始學道時,總是先禮拜偶像,後來又在經論中尋討。慢慢才知道這是治表不治裏、治標不治本的藥,於是一概拋棄,去訪道參禪,尋找善知識,時間長了方能道眼分明,識得天下老和尚們的邪正真偽。所以,悟道不是生下來便會的,須要體究磨練,方能一朝自省。諸位要想得法,切莫受人迷惑,只應向內向外,不被外物所縛,則透脫自在。”
   “是法平等,沒有高下。”佛是已悟的眾生,眾生是未悟的佛,兩者從理體上,從本質上是平等的,沒有高下、貴賤、親疏、凡聖之分。臨濟主張殺者,悉殺情識中的妄想、分別、執著,殺名殺相,殺煩惱,殺本體沒有的、不淨的心,就是要徹底摧毀人們心目中的凡聖思想及差別相,這與講求名位等級的儒家來說,無疑是思想的一大解放。
   
      藏經功德大如山,勸君莫作等閑看。
      若無信心難入門,僧道無戒也是閑。
      三乘妙法古今傳,開度人天大因緣。
      生死海中念佛勝,人天路上作福先。
                             ——誌公禪師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上品釋明修行法師受持此經能得六根清淨功德,但誰知自昔以來有受持此經乃至一句一偈,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之人?此品述說常不輕菩薩之所行,即是世尊在因地修行之實事。菩薩精持妙法,以一聲佛號徧記四眾,不專讀誦,但能行忍辱、精進等菩薩行,自信作佛,亦信四眾修行人作佛,終得六根清淨功德,突顯能證之人為稀有,能悟入此妙法之難,既悟守之更難,於惡世弘如來心法,弘持此經尤為難上加難。所以世尊憂懸意深,叮嚀情切,引自己往昔之事,勸人當來進修。
   “常不清菩薩”,常,恒常,永遠不變之義;不輕,恭敬、尊重義。即常不輕慢一切人,恒順眾生,不見眾生是非,但見其佛性無別。六祖惠能大師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菩薩修忍辱,於忍辱駡詈歡喜忍受,修無我行,若非入佛知見,深達實相之理,人法雙空者,是做不到的。純印老人住世時,以布施、忍辱、禪定三者帶動持戒、精進、般若,乃六度全修,沒有遣漏。此即一多一如。常不輕菩薩我法二執已破,我人眾壽者四相不生,虛心弘道,忘己利物,內懷不輕之解,外敬不輕之境,身立不輕之行,口宣不輕之教,人作不輕之事,故名常不輕。
   
   爾時佛告得大勢菩薩摩訶薩,汝今當知,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持法華經者,若有惡口罵詈誹謗,獲大罪報,如前所說,其所得功德,如向所說眼、耳、鼻、舌、身、意清淨。
   
   得大勢菩薩,即大勢至菩薩。此菩薩只要舉足邁一步,大地就會發出六種震動,可見其威勢之大。喻成就圓滿之義。當四眾弟子受持此經時,若有人加以誹謗,所得罪報即如“譬喻品”所說,若順於經義修持者,所得功德則如“法師功德品”所說。
   佛告得大勢菩薩者,以顯常不輕菩薩持經勇猛成就功德之勢力。若有惡人以不善心常毀罵佛,其罪尚輕,若有一言毀訾在家、出家眾讀誦法華經者,其罪甚重,均得六根罪業之報。又大勢至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報身,常在西方極樂世界,助阿彌陀佛接引眾生,成彌陀左右侍者,而復應化於此土中,在法華經會上證明此經之威德力也。
   
   得大勢,乃往古昔,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離衰,國名大成。其威音王佛,於彼世中,為天、人、阿修羅說法,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應六波羅蜜法,究竟佛慧。得大勢,是威音王佛,壽四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劫,正法住世劫數如一閻浮提微塵,像法住世劫數如四天下微塵,其佛饒益眾生已,然後滅度。正法像法滅盡之後,於此國土復有佛出,亦號威音王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如是次第有二萬億佛,皆同一號。
   
   此釋遠古時佛世。此方佛教以音聞為體,音以具大威神力者。威音王如來為古佛之別號,劫名離衰,謂離一切衰惡之法。國名大成,謂成就一切善法。威音王國中,亦以三乘法教化眾生。
   “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天臺智者大師依四教中的四諦,升華為藏、通、別、圓四諦:藏教的生滅四諦;通教的無生四諦;別教的無量四諦;圓教的無作四諦。前三均有不圓滿之處,只有圓教的四諦是實相、是本具,非造作而後有,故稱“無作四諦”。今舉藏教生滅四諦及圓教無作四諦,以此對比則看出其差別之大。藏教生滅四諦:
   ⑴生滅苦諦:苦由眾生心中的貪嗔癡煩惱而來,生無量苦,三苦(苦苦、壞苦、行苦)、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等。它們在眾生心中出現時的變化,以至滅亡的三個過程,其苦是無常變化的。
   ⑵生滅集諦:招感義,由內心三毒起作用,不斷造作,使煩惱接踵而至,流動遷移,遂有了善、惡、無記的三有漏業,而招感生死苦果。
   ⑶生滅道諦:以戒定慧三無漏學等佛法對治自心的煩惱,如化性可改變後天染污的習惯,使三毒得以調伏,這是道法的善巧作用。
   ⑷生滅滅諦:以修行的功用,滅盡三界因果的有為有漏法,還歸真諦的無為無漏的寂滅空境,證寂滅涅槃之樂。煩惱不生,生死則了,獲證永恆的空性,迴歸本體。
   圓教的無作四諦為佛法最究竟圓滿的體現。表現在空有一如,有無平等,大小一體,是非齊觀,迷悟不二。
   ⑴無作苦諦:諦觀五陰(色受想行識),十二處即眼、耳、鼻、舌、身五根與色聲香味觸五境為十色,加之意根、法境心稱十二處。六根,六塵,六識為十八界等迷情苦境的存在,一一皆是實相的妙現,法爾如是,所以一切苦相從圓教觀點看,無苦無樂,不必捨棄,全體皆真實故。
   ⑵無作集諦:諦觀無明塵勞即是菩提,“煩惱即菩提”。因無明無性就是法性,法性的本體就是清淨心,念念清淨心,此心就是無遮無染的菩提心,故不必離菩提而修菩提,所以無集可斷。
   ⑶無作道諦:諦觀著有滯空之邊與心外取法之邪,當下無性,無性之性即是三千諸法,即空即假即中的實相正體。邊邪之人隨聞一句一偈,皆能作佛,所以無煩惱惑可斷,亦無菩提道可修。
   ⑷無作滅諦:諦觀生滅都是緣生,緣生無性,無性則空“生死即涅槃”,即是寂滅性。此性無生怎會有滅呢?因一切眾生本具涅槃相,離開生滅就沒有涅槃可得,所以生死即涅槃,若離生死無滅可證。
   若如此而觀,則理境明了,“達理無礙境,境無礙理,圓悟一切皆自心所現”,若能真正深入無作,那麼萬物緣生皆是一乘大道,絕不會被法所拘。實相即空有一如,若言之即“純印”二字,純即空,印即法,純印合則為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中諦也。
   “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十二因緣,也稱十二緣起、十二支,它是辟支佛所修之法門。無明,過去世一切煩惱。行,過去世所造作一切業。識,投胎時一刹那的意識妄念。名色,住胎早期的心識和身體。六入,在胎中諸根具足。觸,出胎後根塵接觸生起意識。受,根塵相觸領納前境。愛,因領納則貪愛勝妙衣食住行等物資與淫欲心。取,貪欲轉盛,各方遣求,欲為取得,為己佔有。有,後有積集善惡業,牽引未來果報。生,未來受生的因緣。老死,從五陰之身住世衰變直到身壞命終。無明與行是過去的因,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現在的五支果。愛、取、有是現在造作的因,生、老死是未來的果。可見十二因緣包括三世兩重因果,若依次第而行為“順生門”,眾生依此而流轉生死。若能逆向而修為“還滅門”,出三界證涅槃。
   “為諸菩薩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應六度波羅蜜法”,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布施度慳貪(財法二施)。持戒度毀犯。忍辱度嗔恚。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內不動心,外不著相。般若即智慧度愚癡、不信因果。六度萬行體現在人生實踐之中,以菩薩心而作利樂之行,從而獲得六種度脫。六度分事修、理修,事修為相修,理修為離相修。六度觀修以禪定來體悟,然後在事緣中去應用,漸悟後使悟智與妙行成為圓融一體,不分度與非度,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自在地妙顯於生活的當下,成為圓明無礙的大修行人。此為菩薩所修之法,六度修圓滿即是佛。修六度可入於佛之究竟智慧。昔威音王為三乘各各說法,皆令直趣於究竟佛智。四天下者,每四大洲為一個四天下,閻浮提即四大洲中之一洲,稱南瞻部洲,為一個四天下四分之一,故威音王正法住世之數,為像法住世數的四分之一。以洲碾微塵,每一微塵為一劫數,其數無量無邊,除佛知餘聖賢皆不得知。閻浮提,義言勝金洲,即我們現在所依止之土。世尊此處詳細講威音王佛之事,以啟常不輕菩薩出現耳。
   
   最初威音王如來既已滅度,正法滅後,於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得大勢以何因緣名常不輕,是比丘凡有所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而是比丘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乃至遠見四眾,亦復故往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如來滅後一千年入像法時期,二千年後入末法時期,約有萬年。此處佛講像法時四眾尚不修善,何況末法呢?佛言末法魔盛法微,五十種陰魔具全,出家人身出家,心未出家,性具三惡;意中未得三昧而謂得;對佛的根本法未解而言解;未修證果而言已修證。以業通欺騙眾生,身無四威儀之德相,但有殺盜淫等染污之行,口有妄語、惡口罵詈之為,亦留戀濁世時風熏習,出入豪門,攀權貴,喜名利,我慢貢高,失戒而不修。末法眾生亦然,善根淺,業障深,疑心重,不辨正邪,對於佛法,或信而不解,或解而不修,或不解不信,假現出家、在家佛弟子之像,不依佛教誡而行,豈是菩薩道?然值此時此類四眾最有勢力,因去佛遙遠故,妄人之勢復熾,很難扶正匡邪。若發大心弘揚、護持如來正法,沒有寧捨生命不捨法的決心、毅力是做不到的。當威音王佛法衰微之際,不輕菩薩不避譏嫌,甘受罵詈、捶打之苦痛,排除一切魔障,高唱正義,以無畏之力使佛法將亡者存,將晦者曙,將絕者續,一心深信眾生皆當作佛,不敢輕慢,此正是佛出世本懷。對眾生深敬不慢,意業善也;故往禮拜,身業善也;我不敢輕於汝等,口業善也。三業至善具大忍力方名常不輕。此菩薩在在處處獨標真義,統攝群機,使實相妙法不至流失、墮落,最難能可貴的是奉持經法,行動勝於言教,所謂說一丈不如行一尺。
   此處經言“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者,汝等萬不可錯解,以經乃詮顯如來法身佛性種子之具,此經在,即佛真身在。若以佛性普觀四眾,則法身徧在大眾身中,真經在人,而不在紙墨文字,能明此理,依此而修,便為真持經矣!
   
   四眾之中,有生嗔恚心不淨者,惡口罵詈,言是無智比丘,從何所來,自言我不輕汝,而予我等授記,當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虛妄授記。如此經歷多年,常被罵詈,不生嗔恚,常作是言,汝當作佛。說是語時,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避走遠住,猶高聲唱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以其常作是語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號之為常不輕。
   
   此釋不輕名之由來。語惡言,罵詈而能忍,身被瓦石杖木相害而能受,歷經多年而無嗔恚,乃一心深信眾生皆當作佛。此已攝盡忍辱、精進波羅蜜。見眾生與佛無別,實契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境。此即達安心寂靜,物我兩忘,無我之至也。以此久行則使一闡提四眾皆起信根,非此不足以化強暴。又喻法由人弘,若無人弘,則眾生慧命斷絕,佛法偏廢矣。但應明理,不要死在經教文字之中。“入世醒世出世間,入世迷世墮塵埃。”豐干禪師的弟子拾得云:無嗔即是戒,心淨即出家,我性與汝合,平等原無差。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若對此經深信不疑,依一句一偈而行,必得大自在。
   
   是比丘臨欲終時,於虛空中,具聞威音王佛,先所說法華經二十千萬億偈,悉能受持,即得如上眼根清淨,耳鼻舌身意根清淨。得是六根清淨已,更增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廣為人說是法華經。於時增上慢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輕賤是人為作不輕名者,見其得大神通力、樂說辯力、大善寂力,聞其所說皆信伏隨從。是菩薩復化千萬億眾,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釋勝果從一心清淨,發大心而生,惡人亦受度化。常不輕菩薩受持此經“眾生皆當成佛”一句之義,以專一禮拜盡形壽恒持不變,任憑他人罵詈、辱打始終如一,至臨命終時已滅度之威音王佛,於空中說授是經諸偈,故以此增上法力得六根清淨功德,顯此經乃真空法界所流轉也。空中即本體,為真,說法為妙有,為假,空有一如即中,示三諦實相之理。“二十千萬億偈”者,凡有對則為二,二法非佛法,佛法無分別,絕待圓融。此經乃心境雙忘,離相寂滅之法,眾生心境種種無量,一聞此經則一切心境化為寂滅之法矣。得六根清淨者,顯持經獲大益,增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昔輕賤不輕的四眾皆信伏,歸順不輕菩薩,皆由不輕忍辱之力所致。復化千萬億眾令住無上正等正覺,可見身教勝於言教。大善寂力,即由清淨功德所發生之禪定力。修行不是給他人看的,更不需要他人印證與評說,佛印證才算數,人印證不管用,別人說正說邪,說魔說佛毫無用處,尤其末法時期顛倒的事很多,自己造惡反誣陷他人,假話說十徧則變成“真理”了,而那些心地單純善良的人被惡人所欺騙,為虎作倀,不但害人更害了自己,冤枉否?別人的舌頭可信嗎?是非曲直一由後人評說,能身無病苦往生見佛就是最好的印證。修行是自己的事,佛菩薩亦不能代勞,更來不得半點虛假。常不輕就是修行人的表率。
   
   命終之後,得值二千億佛,皆號日月燈明,於其法中說是法華經。以是因緣,復值二千億佛,同號雲自在燈王,於此諸佛法中受持讀誦。為諸四眾說此經典故,得是常眼清淨,耳、鼻、舌、身、意諸根清淨。於四眾中說法,心無所畏。得大勢,是常不輕菩薩摩訶薩,供養如是若干諸佛,恭敬、尊重、讚歎,種諸善根,於後復值千萬億佛,亦於諸佛法中說是經典,功德成就,當得作佛。
   
   此釋常不輕菩薩更值諸佛,始終受持法華經,從而功德不斷增進最終成佛。因其說法華經的因緣命終得值二千億佛。皆號日月燈明者,謂住寂滅法,佛性種子猶如慧光常明,如日月燈可照無量劫愚癡無明黑暗,使自然智、無師智顯露。復值二千億佛,同號雲自在燈王者,謂妙法如雲普被群生,慧光破暗得大自在也。常不輕菩薩不但自己持法華經,並說法華令他人也聽聞受持,故功行圓滿,證得六根常清淨功德,得究竟清淨永住不退法身耳。此處引威音王如來在像法時,常不輕菩薩即修忍辱,弘揚眾生皆佛的密藏,後又在日月明、雲自在燈王佛及無量諸佛所,受持、演說法華,意明釋迦佛遠從塵劫直至今生,皆宣說法華,流通此道,使末法善根淺、業障重、疑心大眾生聞說法華而受益,非久值諸佛,善根深厚者才能遇,能解,能入,但能永住不退,非初地菩薩,餘(十住、十行、十回向)皆不能。因初地以上的菩薩方能六根互用,具圓通清淨之相。“心無所畏”者,謂無五怖畏:
   一、不活畏,初學佛人以為若廣行布施,擔心自己的生活資金都沒有了則難以活命,此為“不活畏”,而登地的菩薩證無住身,得淨慧命,隨願應生,為無不活畏;
   二、惡名畏。初小菩薩顧忌無量劫造的業,不能與佛和光同塵。而此菩薩無量劫所行皆利眾生,名稱普聞,無惡名所恐懼,故稱無惡名畏;
   三、死畏,修行人雖然發廣大之心,然恐死而不能證涅槃。而此菩薩法身常住,本無來去,既離見思惑,無我見,怎麼會有身相之慮呢?故無死畏;
   四、惡道畏,恐自己來世墮入惡道而對治不善法。而此菩薩無量劫即奉養佛,修諸善法,遠離三毒,除以大悲願力示現惡道度眾生外,自己所修所行與惡趣無一相應,故無墮惡道畏;
   五、大眾威德畏,心量小之人恐眾多之人或有德之人超過自己。而此菩薩尚不見世間有一眾生能與菩薩相等者,怎麼會有勝過之人呢?但由悲願隨順應導,故無此畏。
   六根既常清淨,故聞一切法都能持,並三德具足:
   法身德,為佛之本體,以常住不滅之法性為身,無體無相;
   般若德,佛智、無師智、自然智,對諸法實相如實覺了;
   解脫德,遠離一切繫縛而得大自在。
   此三者各具常樂我淨四德。三德又不可分,得一即得三。故說法無所畏。
   
   得大勢,於意云何,爾時常不輕菩薩豈異人乎,則我身是。若我於宿世不受持、讀誦此經為他人說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於先佛所受持、讀誦此經為人說故,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大勢,彼時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以嗔恚意輕賤我故,二百億劫常不值佛,不聞法,不見僧,千劫於阿鼻地獄受大苦惱,畢是罪已,復遇常不輕菩薩,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大勢,於汝意云何,爾時四眾常輕是菩薩者,豈異人乎,今此會中跋陀婆羅等五百菩薩,師子月等五百比丘,尼思佛等五百優婆塞,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者是。
   
   此言常不輕,乃世尊前身,以持經之久故成佛。彼時四眾等身為佛徒,而輕賤能奉持佛法之人,其果報慘重,受千劫無間地獄之苦。當今值末法時,此四眾謗正法尤甚,不加參究而枉造無間業,實為愚不可及又可憐之甚,盲從有加,覺路永絕,有因必有果,入無間地獄受報還不算酷毒,於二百億劫不聞三寶名之報為真殘酷,永不得離沉淪之苦,與佛法無緣為真苦。因昔曾與常不輕聞眾生皆當作佛一句經義之緣,能於罪畢又遇不輕菩薩,復因其教化而成就,此即顯經力圓賅統攝之殊勝勢力。亦可知聞而不信,尚結佛種之因也。晚學六十五歲一夜入佛門,則是純印老人生前言教之因成熟故。跋陀婆羅,譯善守、賢護、賢首,位居等覺,為眾賢之首,妙覺即佛。今法會四眾昔曾謗法,形雖非昔之色身,但秉性是一,蓋昔迷今悟,然迷悟不由人,但究其源,迷者是誰?悟者又是誰?作昔人者是誰?作今人者又是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本具之性是純淨純善的,惡習、私欲乃後天染污的,非本具的,故可修掉。若遇善緣相熏,佛法相導,其善可復。惡人亦不斷性善,故不可厭棄,是難得消業的戒師。此等人若不受毒苦之報,是很難有順受化度之希望。
   
   得大勢,當知是法華經,大饒益諸菩薩摩訶薩,能令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諸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常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是經。
   
   此顯經之大用,二乘人不聞此經不能迴小向大,永不得成佛。以隨順是經者,即疾得成佛,故稱成佛的法華。而違反是經者,久遠劫後亦可成佛,不聞此經則與成佛無緣。此為大饒益諸菩薩。若彼不聞是經,則終絕於佛,以是知正法、像法滅後,若為人說是經一偈一句能增益人以無上之功德。我們能聽法華,待往生極樂亦是早成佛的一大因緣。機不可失,機緣千載難逢。
   

心为净土  2013.7.17 20:07:56    

(317-14)  显示次数:655(617+38)     查看心为净土的所有文章 访问心为净土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5 主题索引
誦法華談體會(十四)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過去有佛,號威音王,神智無量,將導一切,
      天人龍神,所共供養。是佛滅後,法欲盡時,
      有一菩薩,名常不輕。時諸四眾,計著於法。
      不輕菩薩,往到其所,而語之言,我不輕汝,
      汝等行道,皆當作佛。諸人聞已,輕毀罵詈,
      不輕菩薩,能忍受之。其罪畢已,臨命終時,
      得聞此經,六根清淨,神通力故,增益壽命,
      復為諸人,廣說是經。諸著法眾,皆蒙菩薩,
      教化成就,令住佛道。不輕命終,值無數佛,
      說是經故,得無量福,漸具功德,疾成佛道。
   
   “其罪畢已”,謂常不輕菩薩先世或有罪業,今世受人輕賤,遭人罵詈,瓦石打擲,悉能忍受,所以罪業方竟,故臨終聞是經。金剛經云:世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得消滅。與此同也,故曰其罪畢已。“說是經故,得無量福”,喻慧命相續,永遠無窮。人的生命再長也有盡時。天人壽命長,但出五衰相(衣裳垢膩、頭上花萎、身體臭穢、腋下汗出、不樂本座)時,當即墮落。無色界之頂,非非想天壽八萬劫,壽盡即墮地獄,可見生命是無常的,不出三界永無寧日。
   
      彼時不輕,則我身是。時四部眾,著法之者,
      聞不輕言,汝當作佛,以是因緣,值無數佛。
      此會菩薩,五百之眾,並及四部,清信士女,
      今於我前,聽法者是。
   
   此示今緣乃昔之因。純印老人乃觀世音菩薩示現,此菩薩與娑婆眾生有特殊因緣,故弘揚她老人家德性及修行方法,總是法緣殊勝,幾千里亦來聽法,此即老人之緣在我身之顯現。世尊言昔不輕我身是,謗毀者現前四眾是。
   
      我於前世,勸是諸人,聽受斯經,第一之法。
      開示教人,令住涅槃,世世受持,如是經典。
      億億萬劫,至不可議,時乃得聞,是法華經。
      億億萬劫,至不可議,諸佛世尊,時說是經。
      是故行者,於佛滅後,聞如是經,勿生疑惑。
      應當一心,廣說此經,世世值佛,疾成佛道。
   
   此段經文顯世尊昔勸、今勸之益。“億億萬劫至不可議”,顯聽聞此經之難,劫數之久遠,有緣方相遇。我等亦然,若不往昔修福慧,今生怎得聽法華?當今科技網路很發達,雖然如此,但能聽此經者亦是微乎其微。諸佛世尊經無數久遠之劫,世世受持、弘揚此經,而受惡果報之人亦經久遠劫,果報受盡方得聞此經。此為聞經受益之難。另外諸佛出世演說此經也是億億萬劫而不可議。如今佛入滅二千五、六百年,人心險惡到極點,再經千百年則不知人心變到什麼樣了,只能變壞不能變好,佛法更衰微故。此處顯正法難聞,諸佛難值。我們有緣在末法時還能聽到法華經,實非等閑因緣,既然聽聞獲得是法,則應毫不猶豫受持。所謂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也。以上既顯示古人、今人違順罪福之相,修行學佛、念佛之人應明如來心法,具慧眼、妙心,善於識別邪正,萬不可人云亦云,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我們今生有緣聞成佛的法華,應以此文四眾為戒。如能隨順,當以常不輕菩薩為榜樣,認準方向,常恒不變,只要契理契機,聽佛話不聽凡夫話,因佛話不會有差,精勤修持,一門深入,老實念佛,亦能作善,又有緣聞成佛的法華,乘純印接引眾生的法船,順風順水,順時節因緣,往生見彌陀易耳。只要能脫生了死,證三不退,末法亦是正法,應在心上修,勿在法上求。此為真修、會修之人。切記:“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遠離名利,一心念佛。”依此而修無不成就者。
   講一公案:有一天孔子對弟子們說:“我不想說話了!”
   弟子們聽了這話都十分驚愕,不知道老師出了什麼事。於是子貢趕緊趨前問道:“老師如果不說話,那我們這些年輕人就得不到教益了,今後還有什麼可以向人傳述的呢?”
   孔子意味深長地指了指天說:“你們看天又說了什麼呢?可春、夏、秋、冬四季不是照樣運行交替嗎?普天下的萬事萬物不是照樣生長滅亡、循環往復嗎?
   用語言可以闡明事物的本質和變化規律,而萬物真正不變的本質——大道、實相妙法却在無言之中,此即無聲勝有聲,無涵萬有。杜甫登泰山詩“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佛法的絕頂就是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離名字相,離名離相則契入妙智慧——不可說,從這裏向下望去,那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不過是一群矮小的山巒罷了。
   一天佛在靈鷲山,眾神畢集,仙樂齊鳴,諸天王在瑞靄祥雲中遨行,把靈鷲山妝點得格外迷人。釋迦佛在弟子們的簇擁下走上法壇坐定。這時大梵天王畢恭畢敬地走到佛的面前說:“願世尊開壇講妙法,讓普天下的眾生都得到利益!”說著呈上一枝貴重的金色波羅花。
   釋迦佛接過這枝花,儀態安詳而莊重。眾神及弟子都企盼著佛講妙法,整座靈鷲山霎時安靜下來。此時釋迦佛却一句話未講,他慢慢地舉起手中的波羅花,此花在佛手中格外顯得金光燦爛。眾人的眼神都聚注在那枝花上,揣度著佛的用心。
   這時站在佛下首的摩訶迦葉破顏含笑,在笑容中蘊含著無限的深意。
   佛看到後開口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與摩訶迦葉。”頓時眾人沸騰起來,紛紛議論這不可思議之事。後來世尊語重心長地對迦葉說:“我把正法眼藏傳付給你,你要護持,再傳付將來,不要讓它斷絕了。”說著將金襴袈裟和缽作為信物交給迦葉,此即“衣缽真傳”,從此迦葉成了禪宗西天第一代祖師。
   佛說的話,為一切佛法的根本,在於一切法都包藏在一法之中,他的本體是不生不滅的,隨緣不變,不可思議的真如心,他外在的樣子是大虛無妄,沒有差別,真實平等的相,他幽微奧妙,但人人本具。此處佛傳的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法門,此法門的內容就是“正法眼藏”使人體悟、體證涅槃妙心。此即常不輕菩薩說的:汝等當得作佛!
   
      時時睹面不相逢,喫盡娘生氣力窮,
      夜半忽然望月指,虛空迸出日輪紅。
                             ——烏石世愚
   常愚合一偈:
      法堂屋外有隱泉,潺潺細水小溪閑,
      無須山下尋流處,掘開暗河向人間。
   
   
   
      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如來是佛的十號之一。如是靜,來是動。如是寂默,來是能仁。能仁就是能做佛仁慈之事。寂默就是能成佛的自在神力。如來乃從性體而言。如者真如,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而成正覺為如來真身也;又乘真如之道來三界垂化謂如來,是應化身如來。涅槃名如,知解名來,正覺涅槃名如來。神者變化無方,凡人難測謂神。有大威勢之幹用為力。以如來無方妙用不可及,威勢之力摧邪扶信,增眾信力,廣顯如來無盡之威神力用,故名神力品。此品佛以無方之變化,能令未信者生信,未解者領解,未行者起行,故稱“如來神力”。此經聞受可成佛,既然稱其難信難解之法,欲令其流通,必先起信;欲資深信,必賴神通,故如來即現神通之力,徧身毛孔皆放光明,舌至梵天,地皆震動等,諸佛同時放光,顯佛佛道同。十方諸佛同坐光中,空中出聲遙讚釋迦說法華經者,以顯十方諸佛心心相印,十方世界如一佛土者,乃昭廓法身真境,以消二乘限量之心。如來至此極盡神力發揚此經功德,以如來一切之法,一切自在神力,一切秘密之藏,一切甚深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說。四十年未說實相妙法,眾生機緣未至,難信難解,今深信深解,悟佛知見。而奉持此經功德亦非思議可及。故此經至此,顯理已極,妙悟已圓,乃盡佛神力以印證之。世人不知本具大覺之神力,而相信邪人、畜生道之神通,對其胡謅亂語深信不疑,實為愚不可及,佛以無漏之身六根互用,何妨讓其試之。
   
   爾時千世界微塵等菩薩摩訶薩從地湧出者,皆於佛前一心合掌,瞻仰尊顏,而白佛言,世尊,我等於佛滅後,世尊分身所在國土滅度之處,當廣說此經,所以者何,我等亦自欲得是真淨大法,受持、讀誦、解說、書寫而供養之。
   
   此段經文意為有千個世界磨成微塵數多的大菩薩,從地下湧出來到佛前,一心合掌,目不轉睛地看著世尊發願說,待佛滅後,凡佛分身所在國土,滅度之處,如來千百億化身,分身則無量,國土亦無量,滅度之處亦無量,悉能周徧廣說此經,亦欲得是真淨大法而供養之。此一乘妙法曰真,非四十年前之方便權巧之談。此地湧無量眾菩薩非但奉命益他,亦欲自得持說供養於法,自他兼濟,二利並隆,如來召地下、空中住本門弟子者。正為此也。此地湧之眾願往佛分身所在之處,廣說此經,則願大而心廣,與佛心無別,故特付囑之。
   
   爾時世尊於文殊師利等,無量百千萬億舊住娑婆世界菩薩摩訶薩,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一切眾前,現大神力,出廣長舌上至梵世,一切毛孔放於無量無數色光,皆悉徧照十方世界。眾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亦復如是,出廣長舌,放無量光。
   
   當爾之時,即無量地湧菩薩現前時,世尊在文殊等舊住娑婆世界的諸大菩薩及與此世界有緣的四眾、天龍八部、人非人等一切眾生面前,現大神通之力,出廣長舌相,上到色界大梵天處,此為報身佛舌相。諸應身佛的舌能伸到頭前髮際處,此乃佛三十二相好之一。大福德的人舌可伸鼻尖。舌雖大而不出口。舌相出現者,顯佛語無妄,今經所演,開三乘顯一乘,開四十年之近,顯無量劫已成佛之遠,舌相既殊常,佛言彌可信。通身毛孔,徧體放光,周徧十方,無處不照,顯智境究竟,在眾寶樹下諸佛也同樣與世尊一樣出舌、放光,顯佛佛道同,諸佛一法身。此智光自我而人,自人而我,凡聖平等,本來具足,非從外得。有一偈:“化佛送純印,應劫百年生,純印乃心法,菩提在自心,般若人人有,何須求外因,實相即佛性,空身是法身。”此智光塞乎天地,無入而不自得也。毛孔甚微細,世界甚廣大,而毛孔放無量無數色光,徧照十方世界者,意顯正報毛孔,依報微塵世界,一一智充滿,依報隨正報耳。此顯佛說法之地無量。
   佛出舌、放光化無為有為化,如化無身(法身)為有身(報、應身),化無語言為有語言,化無境界為有境界等,顯如來神通變化之力。共有十八變:
   ⑴震動,地六種動。震吼擊(屬於聲),動湧起(屬於形);
   ⑵熾燃,身上下出水火等是;
   ⑶流布,如聲光漸近漸遠等是;
   ⑷示現,示現他方諸界各趣事物等;
   ⑸轉變,轉地為金,水為酪,淨穢互變等是;
   ㈥往來,於一切處行無障礙等是;
   ⑺卷;
   ⑻舒,卷大入小,舒小令大,納須彌入芥子,展一毛使充法界等是;
   ⑼眾像入身,將諸世界顯現於身等是;
   ⑽同類往趣,應物現形,往為說法,令不識知;
   ⑾顯;
   ⑿隱,於大眾中隱沒自身,復令顯現;
   ⒀所作自在,入有情眾,往來自在;
   ⒁制他神通,佛、菩薩、二乘人各能制伏本位以下所現神通;
   ⒂能施辯才,佛菩薩加持可令凡夫說法無礙;
   ⒃能施憶念,於法失念,能令復憶不至忘失,如阿難以佛力加持,資以結集復講諸經;
   ⒄能施安樂,說法消除眾生怖畏、疾疫、災患等;
   ⒅放大光明,放一毫光照無量國土,作大利益眾生事。
   本段出廣長舌,屬舒變,放光屬變大放光。此即賢聖之神變力。
   
   釋迦牟尼佛及寶樹下諸佛現神力時,滿百千歲,然後還攝舌相。一時謦欬(音:請開),俱共彈指,是二音聲,徧至十方諸佛世界,地皆六種震動。其中眾生、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以佛神力故,皆見此娑婆世界,無量無邊百千萬億眾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及見釋迦牟尼佛共多寶如來,在寶塔中坐師子座,又見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及諸四眾恭敬圍繞釋迦牟尼佛,既見是已,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時諸天於虛空中高聲唱言,過此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世界,有國名娑婆,是中有佛名釋迦牟尼,今為諸菩薩摩訶薩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汝等當深心隨喜,亦當禮拜、供養釋迦牟尼佛。彼諸眾生聞虛空中聲已,合掌向娑婆世界作如是言,南無釋迦 峛 峛R`綩垗b@峛@@峛臻g本非真實,無長無短,亦無遠近、高下、大小,亦顯過去、現在、未來三際平等。至梵世則豎窮,徧十方則橫賅,百千歲則三世。意顯此舌根豎窮橫徧十方三世,神力充滿,法音彌布,意為以此神力說此經之功德,猶不能盡也。身、語、意無惡為十善業,反之為十惡,舌根為善,造惡亦快捷,故讚、毀應慎之又慎,若不善護口業,亦遭三際之報,百千萬劫亦難消。謦欬即輕咳。彈指即二指相觸發出的音聲。此最小音聲,以佛神力而能徧至十方。地震動者,意顯法音稱真法界,故聲所及處,眾生聞者,無明煩惱頓破之象,顯讚經功德。
   “其中眾生,天、龍、夜叉”至“皆大歡喜,得未曾有”,言眾生及天龍八部眾,各因神力攝受,開佛知見,因受光中所攝,肉眼可遙見娑婆世界空中雲集的十方分身諸佛,及見釋迦、多寶佛,以及見無量無邊法會大眾圍繞釋迦佛者,此為神力所攝也。空中唱言者,諸天因光所照,見靈山一會說法華經,方轉教眾生隨喜,隨喜功德與實為者無差別,弘法者與護法、請法者等同功德。彼諸眾生因虛空中之言,皆向釋迦佛三稱,因轉教而讚歎,各各亦開佛知見。
   
   以種種華、香、瓔珞、旙蓋及諸嚴身之具,珍寶妙物,皆共遙散娑婆世界。所散諸物從十方來,譬如雲集,變成寶帳,徧覆此間諸佛之上。於時十方世界,通達無礙,如一佛土。
   
   以種種瓔珞妙物遙散娑婆者,乃合眾物而成一,又喻以諸妙行一一回向佛道。所散之物變成寶賬者,以理融事,通歸法界,十方世界通達無礙。如一佛土者,乃開佛知見,則一切根塵識界廓然無礙,此皆神力所致也。
   
   爾時佛告上行等菩薩大眾,諸佛神力,如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若我以是神力,於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為囑累故說此經功德,猶不能盡。以要言之,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秘要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說。是故汝等於如來滅後,應一心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所在國土,若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若經卷所住之處,若於園中,若於林中,若於樹下,若於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曠野,是中皆應起塔供養。所以者何。當知是處即是道場,諸佛於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佛於此轉於法輪,諸佛於此而般涅槃。
   
   “佛告上行等菩薩大眾”者,乃地湧導師之大眾。佛之神力說不能盡,以至梵天之舌相,照十方之梵光,合十方雲集分身諸佛之神力,滿百千歲之長時,是則豎窮三際,橫徧十方,震動大千。以如是神力於無量劫說此經之功德猶不能盡者,顯此經乃法界之全體,不能盡舉法界之量,故諸佛所現神力而不能盡說此經功德。正如華嚴云:假使有人以虛空為紙,大海為墨,須彌為筆,書寫此經一字功德不能盡。即此意也。為何這樣說呢?因此經是如來法身全體,法身無體無相,不可以見聞而求之。今此經分明顯說,如上神力雖廣大無邊,猶屬可見可聞,所以不能盡說此經功德。
   凡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無論何處皆應起塔者,因此經所在處,即有如來全身,因一切諸佛成道度生轉法輪入涅槃皆從此經出,故應起塔供養,故當弘揚受持,使佛法運、慧命不斷也。此段經文應明四事:得菩提是法;轉法輪是般若;入涅槃是解脫;經律論成秘密藏,佛住其中,即是塔之義。佛出世應有四處起塔:生處、得道處、轉法輪處、入涅槃處。靈山會之塔在哪裏?靈知心,妙明真心為心塔,此心塔眾生本具,法之正邪、大小在人而不在法。古人云:正人說邪法,邪法也正。邪人、惡人說正法,正法也邪,一切惟心故。作法會亦然,二〇一〇年秋,我與同修在灤平念佛堂作護國息災三時繫念法會,計二十一天,法會圓滿時焚燒亡者靈牌,此時從天上降下四次旋風,將紙灰卷起騰空而去,地上乾乾淨淨。因我們作法會,一絲個人利益沒有,實心實意為超度亡者,故法會成功。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只要一心為度眾生,講法時難免有誤差,但只要不違背佛的根本法,則不會背因果、墮野狐身。希望同修投入弘法隊伍中來,使佛的法運永存,正法久住,使有緣人都得度,此亦是佛意,此處佛即囑累諸菩薩轉法輪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佛救世者,住於大神通,為悅眾生故,現無量神力,
      舌相至梵天,身放無數光,為求佛道者,現此稀有事。
      諸佛謦欬(音:請愾)聲,及彈指之聲,周聞十方國,地皆六種動。
      以佛滅度後,能持是經故,諸佛皆歡喜,現無量神力。
      囑累是經故,讚美受持者,於無量劫中,猶故不能盡。
      是人之功德,無邊無有窮,如十方虛空,不可得邊際。
      能持是經言,則為已見我,亦見多寶佛,及諸分身者,
      又見我今日,教化諸菩薩。能持是經者,令我及分身,
      滅度多寶佛,一切皆歡喜。十方現在佛,並過去未來,
      亦見亦供養,亦令得歡喜。諸佛坐道場,所得秘要法,
      能持是經者,不久亦當得。能持是經者,於諸法之義,
      名字及言辭,樂說無窮盡,如風於空中,一切無障礙。
      於如來滅後,知佛所說經,因緣及次第,隨義如實說,
      如日月光明,能除諸幽冥。斯人行世間,能滅眾生闇,
      教無量菩薩,畢竟住一乘。是故有智者,聞此功德利,
      於我滅度後,應受持斯經,是人於佛道,決定無有疑。
   
   此偈頌神力與付囑。“諸佛救世者”至“地皆六種動”,頌神通之事。“以佛滅度後”至“不可得邊際”,頌神力不能盡說持經功德。“能持是經言”至“教化諸菩薩”,頌持經即見釋迦、多寶分身諸佛。“能持是經者”至“亦令得歡喜”,頌持經見佛,諸佛歡喜。“諸佛坐道場”至“一切無障礙”,頌由持此經即得諸佛秘要之法。故得四無礙辯;諸法,法無礙。之義,義無礙。名字言辭,詞無礙。樂說無窮,樂說無礙。終則一切無障礙。“於如來滅後”至“畢竟住一乘”,頌由得四無礙辯,故能說法教無量菩薩皆住一乘之大益。“是故有智者”至“決定無有疑”,結頌勸持,以啟發持經菩薩堅固願力,使慧燈永照,廣度有緣。佛菩薩均以不同身份在世間度眾,奈眾生業重而不識。僅純印二字在世間隱藏百餘年方問世,可見正法難遇,菩提難修,無明難斷,三界難出。淨土念佛往生全賴彌陀願力,自己的願行微不足道,若不乘此殊勝因緣見佛,一失人身萬劫難復。
   講一公案:宋,蘇東坡在廬山東林寺時,闡述自己的悟境有偈云: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可謂氣勢博大,意境幽遠。
   後來,證悟與庵元兩位禪師談此偈時,證悟讚歎道:“此境不易到。”
   庵元却不以為然的說:“此偈連路徑都未看到,哪裏談得上什麼境界!”
   證悟反駁說:“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若不是那種境界,哪有這種消息?”
   庵元仍然說:“門外漢而已。”
   證悟問:“和尚慈悲,能否指教?”
   庵元說:“就從這裏用力去參,使可見著落。”
   證悟回禪房,禪定冥想,入夜不眠,仍不知究竟,不知不覺到黎明,晨鐘一響,證悟頓時大悟,隨口誦偈:東坡居士太饒舌,聲色關中欲透身,溪若是聲山是色,無山無水好愁人。
   證悟禪師一夜冥思,真個是無山無水,無聲無色。待到晨鐘一聲,喚起自家本性,方悟得還是在山水、聲色當中尋求自性,無異於守株待兔,緣木求魚。東坡也是如此,當然是一位元不知路徑的門外漢了!當今人們以像作佛,向像求乞,更是愚不可及。
      有形有相落凡塵,無相無形未是真,
      不在範圍天地內,數聲清磬一閑人。
                             ——楚石梵綺
   
   
   
      囑累品第二十二
   
   此品來意,由前地湧菩薩發願弘揚此經,如來顯大神通嘉讚。前經佛開示顯理已圓,當機者悟心已徹,信解已真,成佛真因已具,如來出世本懷已滿,故此品如來摩頂以付囑也,猶如大富長者臨終委付家業相似。囑累者,囑,付囑;累,是反復叮嚀,再三付囑。即告諸菩薩切切末世宣傳,勿使流失。古德云:你若不是這等人,自然不來殃及你。此從佛旨得名,二乘成佛無此經而不能。又囑是頂受所囑,累,是心甘情願去做,此為從菩薩敬順而言;囑是如來金口所囑,累是菩薩甘心頂荷。此從授受合論而言。古人言:聖人教典歷三災而不朽。此成佛妙典賴此囑而代代相傳,亦顯作佛難,而弘法尤不易,尤其末法時期,魔擾重重,若無捨身的勇氣、決心與百折不撓的毅力是不能荷擔如來家業的。以法施為最,消業亦最徹底,此為末學親身的體會經歷。
   
   爾時釋迦牟尼佛從法座起,現大神力,以右手摩無量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囑汝等,汝等應當一心流布此法,廣令增益。如是三摩諸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囑汝等,汝等當受持、讀誦、廣宣此法,令一切眾生普得聞知。
   
   法座起者,喻從第一義空而起無邊慈悲之用也。一手一時徧摩無量微塵數菩薩頂,喻大神力。此處為三業加持、付囑流通。手摩頂為身業,口言說為語業,付囑必有意旨為意業。如來付囑,勉其諦聽,令無忘失,故摩頂囑之。無量菩薩,即千世界微塵數地湧之菩薩。如來授道化他,名權智手,菩薩自行受道名實智頂。以權智手摩實智頂,顯即權即實,權實不二也。又頂是人身最上位,諸佛授受皆摩頂付囑,今欲付囑無上妙法,故摩人最上最尊頭頂也。難得者,佛三大阿僧祇練行,百劫調心,將三界中根本無明煩惱斷盡,究盡五住地。五住地,即根本煩惱而能生枝末煩惱之地,有五種:
   ⑴見一處住地,即身見等三界見惑,入見道時並斷於一處;
   ⑵欲愛住地,欲界除無明煩惱外,愛著心尤重;
   ⑶色愛住地,色界之愛著;
   ⑷有愛住地,無色界之愛著心;
   ⑸無明住地,即三界一切無明,它是一切煩惱之根本。
   住地者,本為末依名為住,本能生末名為地。佛將此滋生處斷得乾乾淨淨,分段、變易生死永亡。“流布此法,廣令增益”者,以此妙法流傳後世,布散十方世界。三摩頂者,示付囑之諄諄殷勤,令一切眾生,無論貴賤,業重業淺,普聞而受益。我們往生前無緣聞法華,但生極樂後還是要受持法華,否則不能成佛。
   
   所以者何。如來有大慈悲,無諸慳吝,亦無所畏,能予眾生佛之智慧、如來智慧、自然智慧,如來是一切眾生之大施主。汝等亦應隨學如來之法,勿生慳吝,於未來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來智慧者,當為演說此法華經,使得聞知,為令其人得佛慧故。若有眾生不信受者,當於如來餘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則為已報諸佛之恩。
   
   “所以者何”下,釋三業加持付囑之所由來。蓋此妙法既為如來修習所得,則欲受持弘傳此法者,必須先知如來之功德。有大慈悲者,即入如來室,能予人以樂為慈,能拔眾生苦為悲。無諸慳吝者,能付出一切,即著如來衣,不秘大法為無慳吝。佛弟子中有一位周利槃陀伽尊者,他在往昔是一位大善知識,有五百弟子,但他不將自己所知告諸弟子,有吝嗇佛法之事,所以這一世雖然善根深厚,却得愚癡的果報。當時佛弟子每日摸頭三次,念四句偈頌,作為座右銘:“守口攝意身莫犯,莫惱一切諸有情,無益苦行當遠離,如是行者得度脫。”他怎麼也記不住,後來佛教他邊掃地邊念手中的“掃帚”二字。後又教他念“除垢”二字,念了很久,有一天在掃地時突然大悟。他想有形的掃帚,可掃掉心中久積的無形塵垢,只要將心中的垃圾掃掉就沒有煩惱,自然智、無師智,本具的大光明藏就現前了,後證阿羅漢果位,為持義第一。亦無所畏者,如來座也,明諸法空性,無煩惱故。以此三行,能予眾生佛智。佛智慧,指佛之種智,即一切智;如來智慧者,道種智,即根本一切智之體性智;自然智慧者,一切種智,亦稱無為智。如來室、衣、座三種,皆能施眾生三種智慧,每種都具一切智――二乘智;道種智――菩薩智;一切種智――佛智。凡此諸智,佛悉能予眾生令得法樂,故曰“如來是一切眾生大施主。”汝等亦應隨學如來之法者,指菩薩欲學佛,即應學如來以如是難得之妙法施給眾生,令入佛之知見,否則即不為學佛。我們念佛修行亦然,聽佛話,不聽凡夫話,凡夫與經教有不相同處,依經教而修不會錯。此即依法不依人。當今佛門通病是依人不依法,依法者即依三法印、實相印,無論是白衣、鬼神、畜生說,不離此理都是佛說。得佛慧者,謂由聞是經而生信,由信生解,由解起行,由行而證入佛之知見。若眾生不信者,亦不可棄之。根性未熟故,當為其說權巧方便有深義之經法,先調伏其心令生法喜。若能有普度眾生之心,佛事門中不捨一人,若能如是受持,如是示教則為已報佛恩。此處的餘深法,不專指何經,也不定修習禪、教、律、密、淨何種法門,或為大乘方廣華嚴,或為菩薩六度,或為二乘四諦、十二因緣,或為五戒十善人天善法,既為佛法最後以此方便皆令眾生會歸佛義,即皆是深法,契理契機為深法。能出三界了生死證菩提故。反之外道有漏諸法,雖已修證非非想定,壽八萬大劫,壽盡仍然入三途。如果有緣人能聽聞、受持是經弘法度眾生,弘宣此經即為報佛恩了。因聞此經成佛故,乃如來本懷,依佛教誡弘揚一乘妙法,使眾生聞法得度,為真報佛恩。
   
   時諸菩薩摩訶薩聞佛作是說已,皆大歡喜,徧滿其身,益加恭敬,曲躬、低頭,合掌向佛,俱發聲言,如世尊敕,當具奉行,惟然世尊,願不有慮。諸菩薩摩訶薩眾,如是三反俱發聲言,如世尊敕,當俱奉行,惟然世尊,願不有慮。
   
   因佛摩頂三囑,故菩薩三反而受命,得如所願皆大歡喜,三業虔誠,仰謝如來。歡喜為意領受;曲躬低頭,為身領受;俱發聲言,是口領受亦兼得意領受。三業清淨則名如來。“如世尊敕”者,菩薩發願,一定要珍重此法,既然三反領受,必敬謹奉行。領受施主,如來室意,大慈悲心故;“當具奉行”,如來衣意;無慳吝,柔和忍辱故;“願不有慮”,如來座意,無所畏故,菩薩具四無畏:
   ⑴總持不忘說法無畏,菩薩聞佛言教而接受,故與眾生說法無畏;
   ⑵盡知法藥及眾生根性而說法無畏,菩薩度眾生有的放矢。純印老人鑒於末世眾生心地不善,貪名利,不守戒而提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遠離名利(定),一心念佛(慧)。”若能依此而修,恰對治貪嗔癡三毒。此三毒是一切煩惱的根本。貪者,對財、色、名、食、睡貪而無厭,引取歸已。嗔者,未化性,心對一切違情之境緣而起忿怒。癡者,心性暗鈍,迷於已見已知事理之法,對看不見摸不著的冥冥因果不覺不知,故而造業。癡獨起者,為獨頭無明,與貪共起,名相應無明。凡貪者必與癡相應而起。眾生之根欲性有種種,菩薩能了知之,故於大眾中說法不畏;
   ⑶善能問答說法無畏,凡一切眾生聽受問難,菩薩悉能隨意如法而答,故於眾中說法無畏;
   ⑷能斷物疑,說法無畏,巧斷眾生之疑,所以於大眾中說法無畏。
   佛亦有不可思議的四無畏。如來座者,明諸法空性之理,即空、假、中三諦,此為一乘妙法。佛既然三付囑,菩薩則三領受。此經為無上妙法,三世諸佛所受持,是成佛之母。“如來若以小乘化,我則墮慳貪。”意勸弘法的人,要捨凡夫的慳吝心。吝法果報極重,吝世法亦然,受七種果報:
   ⑴生生常盲;
   ⑵生生愚癡;
   ⑶生怨家中,受貧窮報;
   ⑷受胎或死;
   ⑸為諸佛怨,損人利己故;
   ⑹善人遠離;
   ⑺無惡不造,果報酷毒。
   諸菩薩俱發聲言:“如世尊敕,當具奉行”,即請世尊放心,願不有慮。敕,天命,古皇帝發布的命令為敕令。菩薩在佛前表決心,我等今日親聞此法華經,不會再生疑惑心,又親受佛摩頂之囑,將來之世一定按佛的教敕,如法教化眾生,將此經恒傳下去,如佛所說修行。佛對末法眾生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不聽佛言,聽人話,還有不走偏的嗎?純印老人走後,助念送往生徧及一切有緣之處,瑞相都非常殊勝,足以驗證念佛可度生死,不信者非愚即狂。
   
   爾時釋迦牟尼佛令十方來諸分身佛,各還本土,而作是言,諸佛各隨所安,多寶佛塔還可如故。
   
   佛門主伴分明,娑婆世界釋迦為主,餘佛為伴,故令他土佛回歸。留多寶佛塔還可如故者,含閉塔意,顯證入法身秘密藏耳。多寶佛為證全經而來。如今眾人疑消,此經付囑已竟,今開塔事畢,故遣分身諸佛各還本土。大法得傳,化身應隱。此塔亦喻法性,法性常存,隨緣不變,乃心靈之塔耳,故留不動永在不去。
   
   說是語時,十方無量分身諸佛坐寶樹下師子座上者,及多寶佛,並上行等無邊阿僧祇菩薩大眾,舍利弗等聲聞四眾,及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人天乘等眾生得聞大乘妙法,故皆歡喜。分身諸佛諸菩薩皆歡喜者,喜釋迦法有所付也。舍利弗及新授記弟子等歡喜者,喜有菩薩受囑,眾生等於末世有所歸處也,佛之慧燈永照也。
   金剛經云: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是知如來出世,一向護念菩薩,專為付囑此事也。世尊四十年來,求續佛大乘法之人,機不至而不得,今幸得其人,而付囑之(地湧大菩薩發願故),已盡如來出世本懷,利生之能事。受囑者,但印證其心而已,欲證實果必須靠自己去修行。所謂先明理,啟悟而後修,故後六品,正顯修行之法,為入佛知見。此品結經之末,言“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並無信受奉行或作禮而去等語,顯全經並未完,仍有下文。
   講一公案:唐代的無業和尚,體魁偉,聲如洪鐘。幼年出家,即能誦“華嚴”、“法華”二部大乘經。十三歲便能講經,人稱神童。他聽說江西的馬祖道一大師傳授頓悟法門就前去參究。
   馬祖一見無業,就喝道:“巍巍佛堂,其中無佛。”
   無業很驚訝,恭敬地說:“三乘文字,貧僧自信能粗通其旨。但禪門的“即心即佛”,貧僧實在無法理解,還請大師不吝賜教。”
   馬祖開示道:“這未了的心就是佛,更無別物,不了時,它叫作迷;了時,它叫作悟。迷時就是眾生,悟時就是佛了。”
   無業問:“心、佛、眾生以外,還有佛法嗎?”
   馬祖笑道:“心、佛、眾生,本無差別,哪還有什麼佛法?這就像手握拳,拳空如手。”
   無業不解,又絮絮叨叨地說:“請問什麼是祖師西來意?”
   馬祖喝道:“祖師在哪裏?你還是回去吧,改日再來。”
   無業遂行禮告辭,剛走到門口,就聽背後馬祖喚他:“大德!”
   無業回頭。馬祖又喝道:“這是什麼?”
   無業當下大悟,心裏充滿了難以言表的快樂。他回首向馬祖拜道:“我今天才知道,法身實相,本自具足。”
   馬祖欣慰地笑了。
   一個修行人若死在經教上,是不能開智慧的,智慧本具,若被文字堵死了心眼,誦萬部法華,也是被多羅葉遮住了本具智光,同樣是心外求法。如來囑累菩薩弘傳妙法,側重在受持,解說,受是接受實相妙法,此法就是離名離相,心不外馳,修純淨純善的自心佛性;持是恒持,依佛教誡而修。解說者,解如來義,明實相根本,方能為人解說,才不會斷人慧命。否則心迷意醉,智暗情昏,雖持齋戒,並無真智,認妄為真,若執著經書文字,或執誦持名數,是人愚迷不會佛意,種子不真,是不會結菩提妙果的。這即是“魚在水中休覓水,日行山岺莫尋山。騎牛不知牛所在,拜佛誦經也枉然。”
   
      月色白如晝,松陰多似雲。
      窗虛山欲墮,燈灺(音:謝)夜初分。
      河影中天見,泉聲隔樹聞。
      小樓在獨坐,此景與誰論。
                             ——遇庵智及
   
   
   
      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前兩品為付囑流通,佛說妙法已畢,故以“囑累品”結之。自本品以下,為稟命流通,謂稟佛之命以流此經也。
   藥王者,有去疾治病之功用,內服、外用為藥,有大威德自在之勢力為王。菩薩發誓度生,願以身化為藥樹,使聽其名,聞其味,見其樹者 峛 峛R`綩垗b@峛@@峛性清淨心不斷增。而眾生之心是染污心、貪著心、分別心、執著心、妄想心、利己心、損人心,無不對五欲(財、色、名、食、睡)、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貪而無厭,如蠅嗜血。對眾生無始劫累積的習性,菩薩願以自性清淨心之妙藥,起煩惱之沉屙(音:科),以自己的行為給眾生作示範。此即敦倫盡份,此影響力非常大,可謂勢力無雙,威神自在,這是從正報心性上對治眾生的心病。依報身體,正報心性,菩薩以無畏慈悲救度,故為藥王。本者,根本,本具、本有,樹之根幹,人之心性,即往古之因由;事者,事相,依報之體業。此品經文專敘藥王菩薩為求佛道,為護佛法,難行能行,難捨能捨之事蹟,以利在會之人天。故有此品,於稟命流通中為第一節。
   
   爾時,宿王華菩薩白佛言,世尊,藥王菩薩云何遊於娑婆世界,世尊,是藥王菩薩有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苦行,善哉世尊,願少解說。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又他國土諸來菩薩,及此聲聞眾,聞皆歡喜。
   
   宿,謂無始劫。華喻成佛真因。宿王華,謂宿世已來持法華經,如王自在,證究竟圓滿果位。此菩薩問藥王菩薩以何功德游於娑婆世界?令新受記菩薩得佛調心之法,不畏娑婆弊惡,又如何歷境調心,以治微細無明惑障?請佛說之,並將藥王菩薩難行、苦行之事一併說之,令天龍八部鬼神及其他國土來的菩薩,聞聽後生歡喜心。
   
   爾時佛告宿王華菩薩,乃往過去無量恒河沙劫,有佛號日月淨明德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有八十億大菩薩摩訶薩,七十二恒河沙大聲聞眾,佛壽四萬二千劫,菩薩壽命亦等。彼國無有女人、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等,及以諸難。地平如掌,琉璃所成,寶樹莊嚴,寶帳覆上,垂寶華旙,寶瓶、香爐周徧國界,七寶為臺,一樹一臺,其樹去臺盡一箭道。此諸寶樹,皆有菩薩、聲聞而坐其下,諸寶臺上,各有百億諸天作天伎樂,歌歎於佛,以為供養。爾時彼佛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及眾菩薩、諸聲聞眾,說法華經。
   
   日月淨明德為古佛之別號,昔為藥王所師之佛。此段經文述藥王修苦行之本因,非近劫也。日月淨明德者,謂以正智觀照,破無明暗,淨治染垢之象。八十億菩薩,七十二恒河沙聲聞者,指佛法眷屬而言,其意為破八識中第七末那識的染污無知習氣,將顯八識圓明之體(大圓鏡),以契本覺真心之象。佛壽四萬二千劫者,喻地水火風四大根塵絕諸染污。因有女人則有淫欲,故國無女人及四惡道,阿修羅嗔恚無德故列惡道中。此國土也沒有八難。八難有兩種解,一是不幸的遭遇與災難:⑴苦惱難;⑵大火難;⑶大水難;⑷惡獸難;⑸刀兵難;⑹諸鬼難;⑺枷鎖難;⑻盜賊難。另見佛聞法亦有八難,此之八處雖感報苦樂有異,而皆不得見佛,不聞正法,故總稱為難也。八難:⑴地獄;⑵餓鬼;⑶畜生,皆因業重聞不到佛法;⑷北俱盧洲,此洲太快樂,但無佛法;⑸長壽天,即色界第十三層天無想天,外道定功所居,不信佛;⑹盲聾瘖啞,六根不全者,無條件修行;⑺世智辯聰,小聰明,我知我見極重者;⑻生在佛前佛後,生不逢時,不能受佛親傳。
   而日月淨明德如來之國土沒有這些難事。七識本是平等性智,八識本是大圓鏡智,六識本是妙觀察智,前五識本是成所作智,故地平如掌,人心不平才現山河大地,才有地震等災害。八識所依者即第八識阿賴耶,又稱神識,生善惡道即此中的種子起現形。迷稱阿賴耶,悟就是大圓鏡,此喻琉璃所成之國土。此佛俱恒沙性德,故寶樹莊嚴等。其樹去臺一箭道等,一箭道,即一箭之遠。表國土嚴淨,諸寶徧布。菩薩聲聞坐寶臺等,喻三乘皆依第七、八識修行而成,自然得果。喜見者即藥王昔時之別號。此佛為三乘人說法華經,故果報殊勝。
   
   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樂習苦行,於日月淨明德佛法中,精進經行,一心求佛,滿萬二千歲已,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此釋精進得定,前經對菩薩所修的布施、持戒、忍辱已說圓滿,故此處講精進、禪定,而修行必以戒、以苦為師。戒行可防非止惡,能遠離惑業繫縛,能出三界免沉淪之果而得自在,故名解脫。由戒生定,由定開慧,戒是修行的根基,佛不住世應以戒為師,有戒猶如佛在,無戒佛法即亡。守戒首先要學習修苦行,看淡色身,利用它,而不有意保養它。當今世人,從小則營養過盛,到中年再設法減肥,營養在哪裏?營養在心裏,而非在口裏,對老人應盡孝順,一順百順,小子將老子頂在頭上為“孝”,不但養老人之身,最重要的是養老人之心,使老人不為子女操心,百善孝為先,老人是樹根,財富,兒女是枝葉、花果,有養分應澆在樹根上,果實才飽滿。病怎麼來的?喫出來的、做出來的(喫、喝、嫖、賭、抽五毒俱全),還有從損人利己的分別、執著、牽掛、憂慮中來的。心不在固定位置,心往上竄就“患”病。眾生本體是地水火風四大組合,平衡則健康,又加一個火則承擔過重,就失調了,失調就發“炎”了。天喜歡仁德無私之人,(自然規律)平靜可致遠,生活節儉,不奢侈,喫苦耐勞,尊老愛幼,這是中華民族的美德。純印老人講物極必反,貪欲過盛,聰明過度,損人過格,得的果報除傷身體外,兒女弱智,子孫不孝,出敗家子。又說:“十分福用三分,留下七分送給人。”就是積德行善。此處樂習苦行,即刻苦己身之行。真學佛修行之人,必先克治一己之憂悲、貪欲、忿諍、散亂、放逸、懈怠之種種煩惱,精進苦行,專求佛道。
   滿二千歲已得現一切色身三昧者,三昧亦稱三摩提,其義為正定、等持,即心體平等,制心一處,無所偏著,亦稱正受,心體圓明不受外境干擾。現一切色身三昧者,即佛法身一真常住,圓滿法界,若真能達此境界者,於其所見之山河、大地、草木、叢林、虛空、日月,一切有情、無情,即知無不是由法身所現,心現識變。也就知曉一切色身皆由法身所攝,張口瞬目、舉步抬手皆是法身的作用。所見之色身、色相,不離法身之性。純印老人言:“月亮天天有,凡人看不到,十五月亮不圓,十六圓。”此喻法身住,凡夫不知,圓教初住菩薩見少許月,此即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直到八地以上菩薩才見到薄霧中的圓月,至妙覺位才見實相之性,即見皎潔圓月了。三昧亦可分為,般舟三昧,即精進經行,不可坐臥、不可腳步停頓;等持三昧,半行半坐;一行三昧,長年坐定。又萬二千處得三昧者,即六根、六塵十二處,圓融互照,以一實相,空有一如,融一切根塵,於一切根塵,現一切色法,互融互攝,重重無盡,是名萬二千歲。三昧有無量,此處三昧有三方面義:
   ㈠內現三昧,如受持此經,身根清淨,十法界依報正報皆於身中現,身如明鏡而現像;
   ㈡外現,如觀音菩薩應以何身得度而現何身;
   ㈢內外現,如大集經云:觀於己身、眾生身、諸佛身,悉於己身中現,又見己身、眾生身、現佛身中,又見眾生身中,現己身、佛身也。平等法性故。如是,故無我、人、眾生、壽者相,無一切色身之相。至此則為得一切平等法身之體,沒有差別、執著、妄念。故在此法體上,普現一切眾生世界,而一切眾生世界並未離自身,法身是大宇宙,自身是小宇宙,毫無欠缺,因皆是心現識變的嘛。此即現一切色身三昧之義。眾生無不執我知我見,若知見破,則我相破,我相破則一切色身相破,是為能得此三昧之義。
   
   得此三昧已,心大歡喜,即作念言,我得現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聞法華經力,我今當供養日月淨明德佛及法華經。即時入是三昧,於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細末堅黑栴檀,滿虛空中如雲而下,又雨海此岸栴檀之香,此香六銖價值娑婆世界,以供養佛。
   
   此品經往後均屬入佛知見。若能持經而解,依解起行,行起而解絕,乃得證入實相妙法。此段經文言喜見菩薩(藥王前身)得法利,只從聞法華之實相妙法,故得三昧,今欲隨順真如實相,將為成佛真因,故空中雨華作供養。華表因,以真如三昧,熏變習氣,故雨香作供養。又雨海此岸栴檀香六銖者,銖,是古代重量單位,一兩重的二十四分之一為銖,顯極輕的分量而極珍貴,故曰價值娑婆世界,喻妙真如性乃無價之寶也,以此香來供養佛。
   
   作是供養已,從三昧起而自念言,我雖以神力供養於佛,不如以身供養,即服諸香,栴檀、薰陸、兜樓婆、畢力迦、沉水膠香,又飲薝蔔諸華香油,滿千二百歲已,香油塗身,於日月淨明德佛前,以天寶衣而自纏身,灌諸香油,以神通力願而自然身。光明徧照八十億恒河沙世界。
   
   此言喜見菩薩以身供佛。神力供養乃外財,財供養不如法供養,故喜見菩薩燃身作法供養,為供法華經故。薰陸即乳香,兜樓婆即香草。畢力迦,即丁香。膠香即松香。身雖然是不淨之物,但它却是修道之器。色身不淨,九孔常流不淨之物,欲將此污穢之物供佛,須洗滌令淨,表恭敬虔誠之心。故服栴檀等六種香物,使身體五臟六腑皆清淨。又飲薝蔔諸華所造的香油,令身體更清淨。供養淨明德佛者,淨因淨果,因果一致也。六種香表六度萬行。諸華香油表微細小行。千二百萬歲表六根六塵(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十二處。香油塗身,表外淨,服諸香表內心清淨,身不染境塵,內心不執相必破色身之妄執,證法身之真常。神通力願者,明不以世間火,還三昧智火。而自燃身者,以三昧真火,點燃自身,表滅諸幻緣。光明徧照,表顯發本慧之光,照諸法界。因我執破,藏識已捨,則八識(阿賴耶)圓明,恒沙無明皆成妙覺,故光明徧照,喻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此非我等凡夫意境,但加一轉字則可修,即在起心動念上,言語造作時,欲行為行時,要有轉的功夫,因依報隨念頭而變化,若從自身來說,自身是正報,所依的環境、人事物、山河大地、宇宙星辰是依報,並西方極樂世界及阿彌陀佛都是依報,故心善國土善,心惡國土惡,心淨國土淨,心脆微國土脆微,一切惟心造故,正因如此,心要轉,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槃,轉苦為樂,轉災禍為平和。但上上根性人,法身大士不是轉而是證,起心就是樂、善、菩提、涅槃,六祖惠能大師說: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無苦無樂大自在,為此喜見菩薩以色身供佛。
   
   其中諸佛同時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若以華、香、瓔珞、燒香、末香、塗香、天繒旙蓋,及海此岸栴檀之香,如是等種種諸物供養所不能及,假使國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於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養諸如來故。作是語已而各默然。其身火然千二百歲,過是已後,其身乃盡。
   
   諸佛者,即八十億恒沙諸佛讚言:善哉!常人供養佛皆起於妄想、妄見、妄境,有求或以開光與否,佛龕莊嚴否,香、燭,供品質地及時否,雖然也是供養,但得福財之報,不會得真智慧。真法供養為淨心,淨心之方法,末法時以念佛為主修,具足信願,無半點懷疑此法門,深信彌陀待我往生能來接引。蕅益大師云:“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能往生見佛,依佛教誡修持,為真法供養。能行法施之人,對色身亦能捨,捨假我,證真我。達此境,無妄不除,無真不顯,成就法施波羅蜜。今藥王久證難行能行,難捨能捨,重法忘身,發神通之願。昔智者大師是天臺宗四祖,十八歲出家,二十三歲時,臺宗三祖慧思大師在河南光州的大蘇山弘揚佛法,他發心前去求學,慧思大師一見面即說:“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慧思大師教他普賢道場的修證方法,令修法華三昧。一天智者大師誦法華經至藥王品之“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一句時,寂而入定,照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顯發本具智慧。出定後將自己所悟境界請慧思印證,師曰:非汝不證,非我不知,汝所得乃法華三昧。慧思大師又對他開演了深奧的法門。至此以後,把所悟的理境與師父所教的法融會相應,契於一念,經過四晝夜的加倍精進修持,功逾百年,悟證大進,得到慧思大師的印可與讚許。後人稱東土小釋迦。
   亦所不及者,彼花香繒旙等供養雖然殊勝,乃外緣耳。國城妻子之重,乃愛緣也。均不是法供養,所以與法供養無法比擬,故言不及。古人有:朝聞道,夕死足矣!財施救一時之急,救人生命,而法施乃救人慧命,出三界,免輪迴,證涅槃,故法施尊上。其身火然千二百歲一句,喻六根、六塵一切洞徹,我相乃盡,色身盡,則不生。不生就不死,我無所依也。老子云:吾之大患,在吾有身。身為眾惡之本,造業之根。故其身乃盡,無身則無生死。
   據說有兩位禪師在終南山修苦行,一日師兄下山參學,住一小旅店,入定後老闆呼之不應,又無氣息,恐招來麻煩,便將其身體悄悄用火焚之。其出定後尋不到自己的身體,便天天夜裏高呼“我在哪裏!”師弟聞聽此事後便下山,尋到旅店,告老闆準備一缸水,一堆乾柴。天黑後師兄又喊我在哪裏時,師弟介面說,你在水裏,師兄入水找不到肉身,從水裏出來後說:“水裏無我!”師弟將乾柴點燃說:“你在火裏!”師兄從火中出來後說:“火裏也沒有我。”師弟乘機告知:你因無色身才入水不溺,入火不焚,難道還不知你的真我在哪裏嗎?師兄聞言大悟。從此店裏再也不鬧鬼了。誠然這是修行人,凡夫是不會有此境界的。
   
   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作如是法供養已,命終之後,復生日月淨明德佛國中,於淨德王家,結跏趺坐,忽然化生。即為其父而說偈言:
      大王今當知,我經行彼處,即時得一切,現諸身三昧,
      勤行大精進,捨所愛之身,供養於世尊,為求無上慧。
   說是偈已,而白佛言,日月淨明德佛今故現在,我先供養佛已,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復聞是法華經八百千萬億那由他,甄迦羅、頻婆羅、阿閦婆等,偈。大王,我今當還供養此佛。
   
   此為喜見菩薩化生說法,其身既然燃盡,重生淨土,非由女人而生,故為化生,說法者,即說其前劫、前世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的往事。燃身,破不淨的染污身,除我執,我執破,則妙契法身,證清淨真如,名淨識。淨心生淨土,故轉生無惡趣的淨德如來國土,於其國王家忽然現形,結跏趺坐為父說偈,訴說自己的前世。此稱意生身,具足六通,乃宿命通現前,表真俗二諦常修妙行。真諦者,無染污、破我執,無身則得大自在身;俗諦者,又現色身,又以色身說法。真佛(法身)無言,真佛無視,真佛無眼,真佛無口,真佛無相。“法身佛,沒模樣,一顆圓光含萬象。”說法者乃報、化二身。另外,法者,筏也。有相皆假無相真。千法萬法,歸入一法,一法歸入無法。法即道也。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大道無情,運行日月。佛門稱此為妙明真心、靈知心、常住真心、涅槃妙心等。天地萬物未生以前就有它。天地萬物既然是被生物,我之肉身也不例外,被生物皆有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生、老、病、死,所以稱其非真,假相也。但道、心是不生不滅的,名為真。真能生萬物之假,假從未離真,七地以上菩薩則無真假之別。此即“真空妙有”。其妙至極矣!真俗不二,乃實相妙法,即“純印”二字。真修會修之人,應閉住口(念佛而無閑話),塞住耳(聽梵音佛號,不聽干擾心性之音),遮住眼(不見世間過),則能頓除妄念,悟無所得,身外無佛,心外無道,頓悟身心,當悟到一法亦無,一無所得,轉識成智,當體如來。切勿分別法,執著法,死在經教上則被法縛,成為法蟲。這即是“無能行,無所行,行無行行,行而不著行。”妙之真義,內而無我,外而無物,如鏡照物,來則應,去就了,此即有無一如,真假一如,空有一如,人多看住口,人少看住心,老實念佛,不著外相就是淨土修行之法。
   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化身後則為其父而說偈言,其義為:您應知我前世曾在淨明德佛處,精進修行無有懈怠,聞佛說妙法蓮華經後,依此而修,證得現一切色身三昧,更勇猛精進(身、心),並以虔誠心用三昧真火,燃燒掉我的肉身,來供養淨明德佛,以求無上道,得佛的真實智慧。此為純淨、純善的淨心,而妄心是罪惡之源,身是造業之本,世人愚迷故愛之,菩薩覺悟故捨之。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者,其意甚廣,無論鷄鳴犬吠、鵲噪鴉喧、蟲鳴魚歡、牛吼馬嘶,小至微生物,大至河馬、大象等,無量不可說、不可說眾生的何種語言,得此三昧悉知之,並能宣說。聞此經後,得色身三昧,證得法性身,圓教初住以上菩薩不同層次證得此身,故能應物現形,皆為妙體。此三昧,若非深證行境,超情離見者,則不可當此。甄迦羅,即俱舍論所言五十大數中第十六數。頻婆羅,第十八數。阿閦婆,第二十數,或云那由他,是百萬億。甄迦羅是千千萬億。頻婆羅是百千千萬億。阿閦婆是萬千千萬億。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得如此多之偈,仍在供養淨明德佛。此為法供養。
   
   白已即坐七寶之臺,上升虛空,高七多羅樹,往到佛所,頭面禮足,合十指爪。以偈讚佛:
      容顏甚奇妙,光明照十方!我適曾供養,今復還親覲。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說是偈已,而白佛言,世尊,世尊猶故在世。
   
   坐臺升空者,菩薩以神力燒身,以神力化生,復以神力見佛,得此三昧來去自由,縱橫無礙,方稱普現。七多羅樹者,即上升高七棵多羅樹,每棵應為六十多尺。喜見菩薩前往其師淨明德佛所五體投地向佛頂禮,合起雙掌以偈頌讚佛。今復還親近者,即今生值遇,又來親近也。覲,對聖者的禮拜恭敬至極。此處問候之語不多,但讀之倍覺親切,令人可以想像當時重法之殷冀心。謂前生與佛所親近的弟子今又轉世復來,與佛又相遇,睹其容顏奇妙之相,慶喜世尊現今還未入滅,還可親近供養。故但呼:世尊!世尊猶故在世,表欣喜之心難以用語言形容!
   
   爾時日月淨明德佛告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善男子,我涅槃時到,滅盡時至,汝可安施牀座,我於今夜當般涅槃。又敕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善男子,我以佛法囑累於汝及諸菩薩大弟子,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亦以三千大千七寶世界諸寶樹、寶臺及給侍諸天,悉付於汝,我滅度後,所有舍利,亦付囑汝,當令流布,廣設供養,應起若干千塔。如是日月淨明德佛,敕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已,於夜後分入於涅槃。
   
   此段經文為淨明德佛唱滅、付囑、托身後事。言喜見菩薩受持法華經已獲大利,妙契法身,堪續佛之慧命,故佛欲入涅槃,以佛法付囑諸菩薩大弟子,尤對喜見菩薩為重。施法財為最大之事,菩提法為內財(無上正等正覺)布施,三千大千七寶世界給侍諸天為外財布施。舍利等齊付者,喻續佛慧命,皆因修妙法,戒定慧所成,表一真實相,此乃佛家全付家業也,故再三叮囑之。佛法者乃佛說應機之法。起塔意顯法身常住,使佛法慧命不絕。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見佛滅度,悲感懊惱戀慕於佛,即以海此岸栴檀為「艹+積」(音:襖)供養佛身,而以燒之。火滅已後,收取舍利,作八萬四千寶瓶,以起八萬四千塔,高三世界,表刹莊嚴,垂諸旙蓋,懸眾寶鈴。
   
   此為喜見菩薩受佛囑,起塔續佛慧命。悲感戀慕者,見道之人情識已斷何有此情?菩薩之情非悲於人,而痛於法,以如來聖道今逝矣,人天眼目將被魔刺瞎,世人則不分善惡,眾生將無所依,正法、實相妙法再無佛金口親傳。其佛子明哲保身者眾,樸實度眾者少,再有佛出世,乃無量劫之事。今娑婆待彌勒降世,尚須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此亙古長夜眾生苦不堪言,故菩薩悲傷感戀。純印老人不飲不食二十一天,即告我送她在醫院走,當抬起欲出臥室時,她環視室內,並凝視我少許,欲言又止,眼現濕潤,當即閉目不語,她所戀者,非家親人,而是將純印之名,僅告我一人所知,今後風險必大,對我能否承傳如來心法之責故有疑慮。
   佛入滅後,其弟子便用最名貴的海此岸栴檀為薪,焚化佛遺體。栴檀能清涼熱惱,以此供佛而燃之,所謂入法身清涼寂滅之境。收取舍利八萬四千而起塔者,一入法身寂滅,則八萬四千煩惱淨已,化入寂滅真寂矣。刹莊嚴者,謂法身本具常樂我淨四德莊嚴。超百歲的純印老人,民政部門同意可土葬,但她知我倔犟難訓,故囑她大兒媳潘慶芬和二子進昌,對她的身體千萬不可土葬,必須火化。此有二意:
   一、依佛門規矩,不違佛制;
   二、可出舍利使後人信服,可續佛慧命。
   老人舍利即觀世音菩薩應化身舍利,故有許多不可思議之事,當有真修實證亦不疑如來心法之人拜時,舍利塔鈴鐺曾四次搖擺數分鐘。有舍利在即有佛在,故應恭敬之。
   講一件當代的真實事,淨土宗十三祖師——印光大 峛 峛R`綩垗b@峛@@峛家歸依弟子,在灰中找徧亦未得一粒舍利痛哭不止,認為自己沒福,無緣供養大師舍利,懺悔自己業障深重,這時突見骨灰中放光,結果拾得一粒最大的舍利,歡天喜地回家供養。此皆是大勢至菩薩應化身舍利,非比尋常,真乃不可思議。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復自念言,我雖作是供養,心猶未足,我今當更供養舍利。便語諸菩薩大弟子及天、龍、夜叉等,一切大眾,汝等當一心念,我今供養日月淨明德佛舍利。作是語已,即於八萬四千塔前,然百福莊嚴臂,七萬二千歲而以供養。令無數求聲聞眾、無量阿僧祇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使得住現一切色身三昧。
   
   此述喜見菩薩燃臂供養佛舍利。心猶未足者,謂所證未到極果(佛),故不以得少為足。諸菩薩大弟子及天龍等,乃淨明德佛之所囑者。喜見菩薩前燃身,今亦燃臂,燃二臂顯破二執:
   ㈠我執,以見聞覺知之作用,則由我所主宰,一切煩惱皆由我所生;
   ㈡法執,不知法本緣生,無不生不滅的自性,執法有實性。所知障由此而生。
   破二執方為實證,破二執則無煩惱、無知見,八萬四千煩惱,全歸寂滅之地,故燃雙臂供八萬四千舍利塔。此處有一疑問:舍利塔如此之多,非在一處,喜見菩薩一身燃臂,怎麼能普徧供養呢?菩薩證諸法實相,是稱理而供,不壞一相而普供佛道,一多一如故,猶如念佛,雖只稱阿彌陀佛則與念十方三世諸佛等同。又燒身時是千二百歲,今燒雙臂為何七萬二千歲?前為自身修行而燃身入滅,今為弘法令眾獲益,故燒身時少,而燃臂時長。另外前表破第六意識,破我法二執,今表破末那識即第七識中我法二執。二執破則離小乘,頓悟入無上正覺。故無數求聲聞人迴小向大,皆發菩提心,亦得住現一切色身三昧,契入佛知見也。
   
   爾時諸菩薩、天、人、阿修羅等,見其無臂,憂惱悲哀而作是言,此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是我等師,教化我者,而今燒臂,身不具足。於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於大眾中立此誓言,我捨兩臂,必當得佛金色之身,若實不虛,令我兩臂還復如故。作是誓已,自然還復。由斯菩薩福德智慧淳厚所致。當爾之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天雨寶華,一切人天得未曾有。
   
   此為喜見菩薩燃臂供舍利,發誓又還復。大眾憂惱者,臂有轉移負荷之義,今喜見菩薩為利眾生而燃,故諸菩薩、天人眾等見菩薩無臂而憂惱,然但見色身無臂,而不見有方便法身之妙臂也。大眾憂惱是為被眾生崇敬的喜見菩薩兩臂燃沒,形體不全,神亦將沒,如之奈何?此為初發心菩薩愛見未忘故。雙臂還復者,表達境惟心,物隨心轉。喜見燃身破我法二執,燃臂表證人我空,法我空之理。燃身生化身,燃臂臂重復,皆出於福德至誠之力,智慧神通之妙,至若成佛,則無不具足。如此稀有之事在佛門中屢見不鮮。得佛金色之身者,謂金之體性不易毀變,喻佛常住法身,圓滿報身。六種震動,即動起湧震吼覺,前三取形,看得;後三取聲,有感知。其中有小、中、大之分。但對眾生無害。當喜見菩薩雙臂還復時,天上的寶花猶如細雨紛紛落下,燃臂還復乃稀有之事,故現瑞應之。
   
   佛告宿王華菩薩,於汝意云何,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豈異人乎,今藥王菩薩是也,其所捨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數。宿王華,若有發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能然手指乃至足一指,供養佛塔,勝以國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國土山林、河池、諸珍寶物而供養者,若復有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及大菩薩、辟支佛、阿羅漢,是人所得功德,不如受持此法華經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
   
   身見不忘,即我見不忘,我所有見不忘,則人、我、眾生、壽者四相具足。有四相必有諸多煩惱,因未斷我故。能燃手指,則能捨身,能斷身、我之見,則一切煩惱無不斷也。此即藥王菩薩捨身供佛,布施於眾生,其次數說不能窮盡。假設眾生發心欲求無上菩提,燃一手指,或燃一節足指供佛供塔(舍利),勝過布施國城、妻子等的功德,也勝過布施國界中的山河及諸寶物來供養佛的功德。但若用三千大千世界那樣多的寶物供養佛及菩薩、辟支佛、阿羅漢,皆不如受持法華經中一句、一偈功德的百分之一。要言之,無論如何供養四聖,不如受持法華經,聽聞法華經,解說法華經,書寫(刊印流通)法華經之功德,法供養為最故。此處佛以悲心作譬喻,非是讓我們末法眾生去仿作。我們心不淨,善根福德淺,妄念紛飛,從事相作不如從心上修,老實念佛,一心念佛,隨緣作善,嚴持戒律,則不失一個佛弟子。此段經文告訴我們應斷我法二執,若能破少分二執,則能妙契法身(破無明,證法身),即超勝有為功德。應知念佛、誦經、持咒重在自己能破煩惱障、所知障。經典有無量義,不盡解,不可死在經教上。南方古廟很多,二、三千年的道場很多,但皆不能以此為靈、為正,要看法施正與邪,楞嚴經所說的五十種陰魔是照妖鏡,涅槃經的四依法,戒律是準繩。我們的慧眼被魔刺瞎了,分不出妖魔鬼怪,容易將魔當佛弟子去護持、供養,造業尚不知,故最可怕!這就需要讀誦大乘經典,聽經明理。
   
   宿王華,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諸水之中,海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如來所說經中,最為深大。又如土山、黑山、小鐵圍山、大鐵圍山,及十寶山,眾山之中,須彌山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經中最為其上。又如眾星之中,月天子最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千萬億種諸經法中最為照明。又如日天子能除諸暗,此經亦復如是,能破一切不善之暗。又如諸小王中,轉輪聖王最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於眾經中最為其尊。又如帝釋於三十三天中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又如大梵天王,一切眾生之父,此經亦復如是,一切賢聖、學無學,及發菩提心者之父。又如一切凡夫人中,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一切如來所說、若菩薩所說、若聲聞所說,諸經法中最為第一,有能受持是經典者,亦復如是,於一切眾生中亦為第一。一切聲聞、辟支佛中,菩薩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於一切諸經法中最為第一。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
   
   此處佛以十一種譬喻,論法華經功德之殊妙,下面分別作解:
   ⑴海河淺深喻,川流江河四水,喻藏、通、別、圓四教,淺深廣狹不等,故應教不普。海喻法華,圓收四教,普令有緣入佛知見,故最為深大。以說窮本地(心)為深,包羅一切處為大,頓攝三乘歸一實相妙法,悟法身之真理,心空離境緣界,脫根塵之妄惑,猶如海水宏深,納百川而同味,淵源浩大。喻法華甚深,亦喻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⑵群山高低喻。土山即土石山、黑山者,俱舍論云:南洲從中向北,各有三重黑山。小鐵圍山繞小千界,大鐵圍山繞大千界。十寶山者,華嚴載:雪山、香山、軻利羅山、仙聖山、乾陀山、馬耳山、尼陀山、斫迦羅山、宿慧山、須彌山。諸山中須彌山為群山之王,一個小世界就有一須彌山,有一日月,此山周圍有七重香水海、七重金山環繞,第七金山外有一咸水海,外有鐵圍山,故稱九山八海,四大部洲在咸海四方。須彌山,亦稱妙高山。
   ⑶星月校光喻。星月同是陰精,俱於夜現,星無虧盈,月有圓缺,朗夜之光,星不及月。喻佛四十年所說皆權智,此經明權即實,實即權,不二而二,二而不二。星喻權,權乃照世之典,而權不及實,月喻實,實即法華經,乃成佛之道。最為照明者,眾生一乘實相隱於藏識,沒有此經開示,眾生本覺佛性、佛知佛見不明,故為照明。
   ⑷日光破暗喻。日是陽精,獨能破暗,日出夜沒,日當中天幽冥頓破。此經一立耳根,昏障愚癡頓消,以此經一乘實相,能破眾生不善惑業,諸經以權破惑不及法華一步到位,直指心源,明實智,最為第一。愚迷者必受其益。
   ⑸王位尊卑喻。小王亦為一國之尊,金、銀、銅、鐵四輪王,雖統轄不一,亦各持一方天下,金輪王承統四洲之主。三乘經典,教法不一,聲聞四諦,緣覺十二因緣,菩薩六度,各偏一宗,惟此經概全,直入佛智。猶如輪王統轄四方,尊卑立見。
   ⑹天王優劣喻。三十三天即欲界六天中的第二天——忉利天。據說一女發心修破敗之廟,有三十二女齊力而為,後皆生二層天享天福。其天四方各有八位天王,中帝釋天為三十二天之主(即發心女),群天(即三十二女)為輔佐之伴。喻諸經為權道之宗,法華經乃經中之王,因其決了聲聞小乘法,以一實相入真故。此法徧攝世法、出世法。實相入世間,不違一切生活、生產、經營、工作、學習規律,只要明實相之理,諸法皆佛法,但此非凡夫、愚迷者所能為。
   ⑺凡聖為父喻。此經為三乘之依怙,猶梵天王為眾生之父。大梵天王者,為色界十八層天的第三層天,即大梵天。梵,清淨無染之義,此界眾生有身體,有宮殿等物體,但無淫欲之事。梵王統三千界,故為六道眾生之父。有學、無學者,即在本位次未達頂為有學,如聲聞初、二、三果為有學,四果為無學。發心修菩薩道的菩薩未斷無明為有學,妙覺為無學。此經詮一乘妙理,不雜方便,自然流入薩婆若海,如大白牛,肥壯多力,其疾如風,故為三乘之父。
   ⑻約聖顯說喻。如二乘於凡夫中為第一。因其分段生死己了,出三界,免輪迴,證有餘涅槃,是六趣凡夫所不及,故為第一。喻此經但一佛乘,一超直入,傳心之典,以心印心,直入實相妙理,故稱第一。
   ⑼法妙人尊喻。在諸經中此經為第一,只要有人弘揚此經,受持妙法,魔說、畜生說亦是佛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法者,受持、聽聞此經者為福德因緣顯現,故為一切眾生中第一。
   ⑽乘分大小喻。在三乘中菩薩盡二種生死,故為第一,因其無明煩惱分分斷,法身分分證,直趣聖路證無上菩提。此經是一切經法中至高無上,二乘須仰仗此經而成佛,此經是諸佛之母,今世若無緣聽聞受持,待念佛生極樂也得受持此經方成佛。三乘為權,為小,此一乘妙法為實,為大。
   ⑾惟佛獨尊喻。如來乃究竟果人,非因人可比,佛於諸法中明宇宙人生真相,得大自在,為法中王,九法界之尊。此經位在三乘之上,無因不收,無果不攝,是諸經中了義之王。諸經明果,近在寂場攝心歸源。此經明果,速指本地風光。故最為第一。以上顯妙法殊勝。
   
   宿王華,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此經能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此經能大饒益一切眾生,充滿其願。如清涼池能滿一切諸渴乏者,如寒者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醫。如闇得燈,如貧得寶,如民得王,如賈客得海,如炬除闇,此法華經亦復如是,能令眾生離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縛。
   
   此釋經德作用殊勝,並舉十二種利益。此經能令一切眾生離分段、變易二種生死之苦惱,直趣覺行圓滿之岸。饒益眾生滿其願者,即使九法界眾生受益,所願具足,顯此經功德不可思議。眾生在六趣中掙扎,乏渴之極時,此經猶如甘露而解之。寒者得火,愚癡眾生聞此經,可發本具之智慧火焰。裸者得衣,未受持此經前猶如赤身裸體,受持此經後如獲遮身之衣,喻功德莊嚴。商人得主者,修行擺脫沉淪苦,須證法身,依實相之理而成就。如子得母者,佛為眾生恃怙故。如渡得船,從生死此岸,欲達不生不死彼岸,須藉助船筏,筏者,法也。如病得醫者,身病色身,心病受想行識,表現在三毒(貪嗔癡),此經猶如高明的醫生,能療眾生身心之病。如闇得燈可破無明黑暗,開啟自性之光。如貧得寶,寶本自家有,佛知而告知,眾生非告而不知,乞討辛勞而不知,喻輪迴不止,本可豐衣足食而不知,乃甘受疾苦。如民得王,統攝群機,人民難遇英明仁慈的國王。如賈客得海,以取海中之寶的生意人,獲大海中的珠寶。如炬除闇,慧焰破一切諸見思惑,使心光現前。此法華經亦復如是能拔一切眾生生死病痛之苦,能解一切眾生惑業的束縛,而予究竟解脫之樂。
   
   若人得聞此法華經,若自書,若使人書,所得功德,以佛智慧籌量多少,不得其邊。若書是經卷,華、香、瓔珞、燒香、末香、塗香,旙蓋、衣服,種種之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薝蔔油燈、須曼那油燈、波羅羅油燈、婆利師迦油燈、那婆摩利油燈供養,所得功德亦復無量。
   
   此釋經德無邊勝。若有人聽聞法華經,或書寫,或香、華及衣物種種供養功德,或以種種燈供養此經,功德無量。
   薝蔔,黃華;須曼那,善攝意華;波羅羅,熏香草華;婆利師迦,夏生華,又云雨華,雨後生故;那婆摩利,鬘華也,以此諸華作油,燃燈供佛。
   
   宿王華,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者,亦得無量無邊功德。若有女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能受持者,盡是女身,後不復受。
   
   此為聞藥王菩薩本事品之功德。佛性金剛種子堅固不壞,若女人持此品經,能入佛知見,永為般若真因,佛性種子,歷劫不沒,所以更不受女身。
   
   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不復為貪欲所惱,亦復不為嗔恚愚癡所惱,亦復不為憍慢、嫉妒諸垢所惱,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得是忍已,眼根清淨,以是清淨眼根,見七百萬二千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如來。是時諸佛遙共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於釋迦牟尼佛法中,受持讀誦思惟是經,為他人說,所得福德無量無邊,火不能梵,水不能漂,汝之功德,千佛共說不能令盡。汝今已能破諸魔賊,壞生死軍,諸餘怨敵皆悉摧滅。善男子,百千諸佛,以神通力共守護汝,於一切世間天人之中,無如汝者,惟除如來,其諸聲聞、辟支佛乃至菩薩,智慧禪定無有與汝等者。
   
   此文釋女人受持此經皆能得生淨土,男子何再論也。女人若能如法修行,所得利益較男子更勝,為何?末法時期顛倒故。極樂世界蓮華化生,能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常时熏修者即得往生。今五濁惡世,若女人能於此經所說修行即得往生者,以入佛知見,聞經而破無明、斷煩惱,心清淨故。而貪心、嗔恚、心小、愚癡、憍慢、嫉妒乃女人較重者,今聞經而起修,不為三毒所阻,故身心清淨,往生淨土易耳。後五百歲,即第五個五百歲,每個五百年差異很大。第一個五百年,為解脫堅固;第二個五百年為禪定堅固;第三五個百年為多聞堅固;第四個五百年為塔寺堅固;第五個五百年為鬥諍堅固。以後每過一個五百年,加一鬥諍二字,這是佛法運決定的,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佛的法運共一萬二千年,但依報隨著正報轉,人心不善,佛的法運亦隨之而減。為何聽聞受持此經而生極樂呢?佛佛讚西方故。西方淨土乃眾生歸依處,文殊大智求生,普賢萬行願往。蓮宗創始人是慧遠大師,入廬山結茅為舍,在建東林寺時,感雷雨運木,又鑿池種蓮,故號稱蓮社,有一百二十三人參加,六時念佛,求生西方,為中國蓮宗之始。慧遠大師八十三歲時見佛接引,端坐入滅,依止眾皆往生。彌陀願力弘深,只要眾生專念,決定往生。欲見諸佛如來,必生淨土。正因如此,女人在魔擾重重的末法時期能一心專念,所以得益最勝。女人如此,其男人可知。
   眾生凡能受持、讀誦、思惟是經或為他人說,所得福德無量無邊。實相之理,非有為之福,故水火不能焚溺。稱實相理,海水為墨亦書不盡,故千佛共說不盡。諸魔賊者,即五陰煩惱、天魔、死魔,魔心魔身而障礙修行者。壞生死軍者,即破無明六識。餘怨敵者,即隨情對境之惑業,賊能侵害,軍能攻擊,若能證無生忍,則能摧滅一切煩惱諸垢,故諸佛守護,豈天人所及哉?無有與汝等者,以三乘智慧禪定皆為權巧小乘法,惟聞受此法華經是實相一乘妙法,當然權漸不如頓圓,三乘怎可比擬持是經者?
   
   宿王華,此菩薩成就如是功德智慧之力。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能隨喜讚善者,是人現世口中常出青蓮華香,身毛孔中常出牛頭栴檀之香,所得功德,如上所說。
   
   若有人讚此品功德,現世即得報。讚善舌根清淨,故口出蓮香,已悟色身就是法身,張口瞬目、舉手抬足,無不是法的作用,故毛孔中散發出栴檀之香。佛語不虛,我剛入佛門時,純印老人常以香氣督促我精進,每作一件善事身體就放香,一次在香海寺為其籌集建廟款,晚洗腳時,水放濃香,大和尚釋正林與許多居士皆咄咄稱奇。能聞持此藥王品,或解說、書寫功德說不能盡。昔鳩摩羅什滅後,為其建塔供養,塔前湧起一枝青蓮華,啟塔視之,是青蓮華從羅什舌根發出(舌根舍利),乃譯妙法蓮華經之驗也。
   
   是故宿王華,以此藥王菩薩本事品囑累於汝,我滅度後後五百歲中,廣宣流布於閻浮提,無令斷絕,惡魔、魔民、諸天、龍、夜叉、鳩槃荼等,得其便也。宿王華,汝當以神通之力守護是經。所以者何。此經則為閻浮提人病之良藥,若人有病,得聞是經,病即消滅,不老不死。
   
   此為世尊正式付囑菩薩敕令守護此經。眾生之病皆由身見、邊見、我見,若除此見,則法身清淨,自可一真常住,不老不死。但修行之人應以苦為本,後五百歲即二千五百年後,就是現在二五五五年的末法,已過去五百多年了,此時魔強法弱,非苦行、發大心,不懼魔的干擾、迫害,不能廣宣此經。阻止魔得逞,使正法常住,故囑菩薩以神力守護。聽聞、讀誦此經可明理,心則清淨,心淨體亦淨,一切惟心造,故為良藥,如飲天之甘露,病即消滅。不老不死者,往生見佛則不老不死。病怎麼來的?分別、執著、牽掛、憂慮,皆從煩惱、心不清淨而來,心火上窜,就“患”病。人體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形成,一個火恰到好處,又多一個火,就發“炎”了。猶如一個人肩上扛兩塊石頭負擔太重,就上“火”了,這就是病。佛囑宿王華在此閻浮提廣宣流布此經者,閻浮提乃四大洲之一,即我等眾生所居之地,亦稱娑婆,娑婆,堪忍意。此世界人心不古,多弊惡不善,故獨囑之,亦是此地眾生與此經有緣,非此經不能攝化,非苦行不能弘宣,此即佛本意。
   
   宿王華,汝若見有受持是經者,應以青蓮華盛滿末香供散其上,散已,作是念言,此人不久必當取草坐於道場,破諸魔軍,當吹法螺、擊大法鼓,度脫一切眾生老病死海。是故求佛道者,見有受持是經典人,應當如是生恭敬心。
   
   佛告菩薩對受持此經之人,應散華作念,生心如對佛想。取草者,佛成道時,有吉祥長者施軟草為佛敷座,佛在菩提樹下破魔軍,降伏魔女,成正覺。吹螺擊鼓者,即成佛後,說法警悟一切眾生。使眾生離生老病死的苦海。因此,菩薩對凡是見求佛道、受持此經的人應生恭敬心,並護持之。
   
   說是藥王菩薩本事品時,八萬四千菩薩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多寶如來於寶塔中讚宿王華菩薩言,善哉善哉,宿王華,汝成就不可思議功德,乃能問釋迦牟尼佛如此之事,利益無量一切眾生。
   
   此為聞品得益。世尊說藥王菩薩本事品時,當即就有八萬四千菩薩證得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陀羅尼,就是總一切法,持無量義。即持善法不使散失,持惡法不使起力用。要言之陀羅尼分四種:
   ⑴法陀羅尼,對佛的教法聞持而不忘;
   ⑵義陀羅尼,對諸法之義理總持不忘;
   ⑶咒陀羅尼,以禪定發秘密咒語,有不測之神驗;
   ⑷忍陀羅尼,於法安住於實相,謂之忍,亦稱三昧,正定正受。
   此八萬四千菩薩聞此品,入佛知見,證實相境界,故通達一切眾生語言,皆入法性,故得總持法門。一切眾生的言語、音聲皆是法音,此八地以上菩薩之境界。此品經說藥王無量之苦行,皆妙契法身,故多寶讚歎宿王華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因能向釋迦佛問起藥王焚身燃臂,難捨能捨,難行苦行之事,使聞此品的菩薩、人天眾及無量有緣者,皆得不可思議的功德。
   講一公案:有一位學僧問溈山禪師:“什麼是道?”
   溈山答:“無心是道!”
   學僧說:“我不懂!”
   溈山說:“你最好認識那個不懂的人。”
   學僧又問:“什麼是不懂的人?”
   溈山答:“不是別人,正是你自己啊!”
   過了一會兒,溈山又開示道:“你要能當下體認這個不懂的人,就是你自己的心,也就是你一直所嚮往的佛,若一味向外馳求,騎牛找牛,永遠找不到真佛,所以我勸你這不是道。”
   禪宗認為“即心即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與純印老人說的:“心就是佛,佛就是心,人人都有心,人人都是佛。”是同一個道理。人的佛性是本自具足的,若向外馳求,從像求、法求、人求,惟獨不向自心求,則與學佛修行背道而馳。天臺“法華文句”言:“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但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去掉執著、我知、我見、我所的妄心就是菩薩,有我必有煩惱,沒有我,我不知、我不覺,忘掉我就是精進。因去妄之心亦是妄心,去一增二。念佛亦然,真念、妄念都不去理會,一直念下去就是了。
   
      永日蕭然坐,澄心萬慮亡,
      欲言言不及,林下好商量。 ——泰欽
   

心为净土  2013.7.17 20:09:28    

(317-15)  显示次数:686(654+32)     查看心为净土的所有文章 访问心为净土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5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6 主题索引
誦法華談體會(十五)
      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
   
   前一品明藥王菩薩自修苦行,證得六根常清淨功德。此品明遠方菩薩來至本土,密化眾生教行苦行。藥王得現一切色身三昧,此為樂意生身,入定則有,出定則無。此品闡明從三昧寂定所起之功用,如妙音菩薩不離東方國土,而示現本土之事,此正覺法自性為性意生身,能出入三昧,隨類示現。以顯法華三昧,實證八地,證平等真如已。妙音菩薩於過去世中,在雷音王佛所,曾以無量妙樂供佛,故有妙音之號。此菩薩以其神力能現種種身而說妙法,能演說無量妙音聲,名從果德故名妙音。此品專敘妙音菩薩過去事實,故立此名。
   
   爾時釋迦牟尼佛放大人相肉髻光明,及放眉間白毫相光,徧照東方百八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世界。過是數已,有世界名淨光莊嚴,其國有佛,號淨華宿王智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為無量無邊菩薩大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釋迦牟尼佛白毫光明徧照其國。
   
   佛有九十七種大人相,大人相,亦名大士相,為三十二相之一。肉髻是大人相中最高最上之頂相,眾生但見頂肉相隆起而不見其頂,故又名無見頂相,為最上果光。白毫在兩眉之間,乃白色之毫相,右旋宛轉,如日正中。初生時長五尺,樹下悟道時,一丈四尺五寸,成道時一丈五尺。諸相不及白毫功德,眉間白毫相光,表中道妙智所流出之光,以此妙智為本因心,今二光齊放,表真因契果,始覺合本覺之相。顯此次所欲召集者為位齊等正覺菩薩,所欲宏揚者為會權歸實之妙法,故以極果之光照現也。經初將說法華時先放眉光,示實相真境,顯空、假、中三諦,意欲行人瞭解此光,發覺初心,以造實相,入佛知見。今二執(人、法)既破,妙行己圓,故二光齊放,顯因果一如。國表所證理,佛表能證智,在自性本覺體上,自具恒沙德相,故世界名淨光莊嚴,喻離垢染,無黑暗之義。始覺之用,能證果德常樂我淨。如是因必如是果。猶如蓮華,華果同時,即因果合體。故佛號淨華宿王。妙音、妙智、妙行,依此示現佛十號圓滿,如星宿之麗空而得自在,故光照其國。經初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以表就眾生迷妄動亂根塵識界以悟實相。東方生起義。今則徧照東方百八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世界。無邊法界不離眾生動亂根塵,一念心生十法界故。此二光雖然照東方無量佛土,而光最注集之處則為淨光莊嚴世界。佛頂無人能見,菩薩的面像凡夫也是見不清晰的,九九年我與北京等十二位居士朝五臺山時,在山峰最高,條件最差,地勢最險的北臺遇文殊菩薩下山迎接,我與梅河口市醫院的趙淑波快爬到山頂時與其相遇,當時不知道是文殊菩薩,只是見到一人從山上一步一頭的往下拜,我讓趙淑波送去黃瓜、番茄,她面對面的給此人繋圍巾,亦未看清其面相,只記得身高在一米七五以上,身穿深灰色棉袍,灰色毛圍巾。我距離此人不到兩米遠亦不知其相貌。我倆繼續往山上爬行了一、二分鐘,回頭再找已不見其人了。後詢問師父,師父說文殊菩薩有迎千里送八百之願,並說信眾朝山都是從山下往山上拜,沒有從山上往山下拜的……方知是文殊菩薩。由文殊菩薩加持而生智慧,身體病苦亦消。趙淑波昔因病手術後只有一側肺,身體無力,冬天也得開小窗通風換氣,否則就喘不上氣。見文殊菩薩後身體狀況大有改變,上班工作與正常人一樣(請聽北京張俊玲居士講的“犟牛居士朝五臺,文殊道場感應多”)。
   
   爾時一切淨光莊嚴國中,有一菩薩名曰妙音,久已植眾德本,供養親近無量百千萬億諸佛,而悉成就甚深智慧,得妙幢相三昧、法華三昧、淨德三昧、宿王戲三昧、無緣三昧、智印三昧、解一切眾生語言三昧、集一切功德三昧、清淨三昧、神通遊戲三昧、慧炬三昧、莊嚴王三昧、淨光明三昧、淨藏三昧、不共三昧、日旋三昧,得如是等百千萬億恒河沙等諸大三昧。
   
   此釋妙音菩薩德相。植眾德本者,謂以無漏智為先導,起一切無漏行,使本心原有種種德相,由熏習而得顯現,以此供養無量億佛。甚深智慧者,由根本智入證實相之理,由後得智了知十法界一切因果,以久供養佛故成就如是智慧。“慧”由何而生?非外得,它是一個心托一把橫笤帚,意謂掃自己不掃別人,才能使事業、修行雙豐收,故“慧”字上面兩個豐字。可見智慧是自己本有的,障智就是我執、法執,掃除二障,本有的甚深智慧,妙智、無師智、自然智即顯。三昧者,定義,心定一處而不動,息慮凝心之義。念佛、修禪、誦經,只要心體寂靜,專心致志,離邪亂、散動皆稱三昧。三昧是無量的,世間的手術大夫、老師教學、實驗室的科技人員以及開火車、汽車、輪船、飛機的駕駛員都分不得心,理髮師心也不能散亂,否則顧客的耳朵、鼻子就危險了。
   妙音菩薩久植德本,供養親近無量諸佛而成就甚深智慧,得十六種三昧。妙幢相三昧,此菩薩善能說法,折伏異道,摧邪顯正而不住相,如妙幢高顯。幢,如軍中旌旗,古代寺院講經懸掛在外,亦有筒狀。它與旛之別,旛為長條下垂,在寺院可見。此三昧超過一切三昧;法華三昧者,由受持是經,深證一乘實相之理;淨德三昧者,以佛知見淨治微細無明,安住於本心清淨之德;宿王戲三昧,實智證理,權智照機,善巧度眾,能於第一義空顯無量世界,森如列宿,遊戲於其中,得大自在;無緣三昧者,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普應群機,不求而應,應即無應,不說而說,說則無說,不緣而緣,平等一如,離能緣所緣而親證真如;智印三昧,以一實相印,印定諸法。謂法性印定真智,而真智印定諸法;解一切眾生語言三昧,盡能隨順瞭解於一切語言而為說法,其語言皆順正法;集一切功德三昧者,以真如為一切萬行之本,集成一切福德而得自在;清淨三昧者,以法身顯現,住於一切清淨而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者,變化自在,游諸世間,以得大智用離諸縛著,以神力度脫眾生,如妙音、觀音等不離本國而度有緣;慧炬三昧者,平等大慧,如火炬破黑暗,以真智破癡暗。即以真俗二智照了二諦。二諦即真諦、俗諦。真諦,聖人所見真實之理性,離諸虛妄曰真,其理永無改變曰諦。俗諦,以迷情所見世間之事物,說法做法想法及顛倒見為皆稱俗諦。莊嚴王三昧者,性具萬德,稱真妙用,嚴飾法身,具足福慧,融通自在;淨光明三昧者,淨性照明,離諸垢染;淨藏三昧者,識藏即如來藏,具足權實功德,含攝一切,具足一切清淨德藏;不共三昧者,此定為二乘不共之定,非三乘所有;日旋三昧者,實智功德,大千圓照,猶如日輪迴旋空中,徧照世界一切。妙音菩薩所得三昧,重重無盡,具足百千萬億諸大三昧,餘皆為此十六三昧之眷屬,說不能盡。
   
   釋迦牟尼佛光照其身,即白淨華宿王智佛言,世尊,我當往詣娑婆世界,禮拜、親近、供養釋迦牟尼佛,及見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藥王菩薩、勇施菩薩、宿王華菩薩、上行意菩薩、莊嚴王菩薩、藥上菩薩。
   
   此正始覺有功(妙音),本覺乃顯之象(佛)。妙音見佛光照及其身,故請其本師淨華宿王智佛,欲來見釋迦佛及諸大菩薩。以始覺合乎本覺,從本起用,故願往娑婆見釋迦佛,以入妙圓果海故見諸大菩薩。
   
   爾時淨華宿王智佛告妙音菩薩,汝莫輕彼國,生下劣想。善男子,彼娑婆世界,高下不平,土石諸山穢惡充滿,佛身卑小,諸菩薩眾其形亦小,而汝身四萬二千由旬,我身六百八十萬由旬,汝身第一端正,百千萬福光明殊妙。是故汝往莫輕彼國若佛菩薩及國土,生下劣想。
   
   此釋淨華宿王智如來告妙音菩薩,去娑婆穢土應戒分別、執著、我慢心,示以平等妙行。妙音為果地菩薩(等覺位),具足福德光明圓滿報身之相,依正二報均極殊勝,而娑婆穢土,世尊現丈六金身,菩薩身形更小,顯依報國土乃正報所感,諸佛慈臨大千世界,必據應化國土、眾生而等同高下。故淨土世界淨華宿王佛告誡妙音及隨從菩薩勿對娑婆世界佛菩薩及國土生下劣想,一切無分別則入平等法界。佛菩薩身皆卑小者,其應化身形,法報身等同。汝身四萬二千由旬,表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大願所成。師六百八十萬由旬身,表六根八識轉妙淨法身。實則佛佛報身、光明、相好等同無差別。世尊以大悲願力,應化穢土,不得不示現劣身之相。故彼佛事先誡之,令除執情。然妙音乃法身大士,怎會有分別之想呢?此乃宿王佛一是恐其所帶眷屬有未達諸法平等;二是告誡學佛修行人,應去掉分別、執著,人我、是非觀,破煩惱執入清淨法界,不要著於形相。當今末法世人著相者十之八九,買個拐杖、買串捻珠也要買開過光的,謂開光則靈,故作佛像生意的人越來越多,形成開光族群。
   
   妙音菩薩白其佛言,世尊,我今詣娑婆世界,皆是如來之力,如來神通遊戲,如來功德智慧莊嚴。
   
   此為妙音接受如來告誡,來娑婆見釋迦佛及諸大菩薩不生下劣想。意謂我今去娑婆其神通、功德、智慧、莊嚴作諸佛事,非為己能,皆假如來之德。是己不動彼土,遊化十方,現種種形,說種種法,故離輕慢。皆仰仗淨華宿王智如來的加持也。
   
   於是妙音菩薩不起於座,身不動搖,而入三昧,以三昧力,於耆闍崛山去法座不遠,化作八萬四千眾寶蓮華,閻浮檀金為莖,白銀為葉,金剛為鬚,甄叔迦寶以為其臺。
   
   此時妙音菩薩身仍在寶座未動,以其定力來到娑婆世界的靈鷲山,距佛座不遠處,化現八萬四千大寶蓮華(表八萬四千法門)。閻浮檀金者,西域有一河,河兩岸有閻浮樹,此河因樹得名,河裏產金,故名閻浮檀金。此蓮華以閻浮檀金為莖,白銀為葉,金剛石為須,以甄叔迦寶為華臺。甄叔迦寶,譯赤色寶,其花赤色,形大如手。此寶色似此花,故而得名。又華以金銀剛寶為莖葉須臺者,表開示悟入教理行果,意顯圓妙之教。妙音所說為開佛知見,行為妙行,為示佛知見;圓妙之理從妙明真心所解,為悟佛知見;圓妙之果,從妙體所證,為入佛知見,總歸為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即成佛矣。是以妙音菩薩來娑婆尚未現身,已將此經和盤托出於靈山會上大眾之前,所謂妙音一舉一動為眾生說此經矣。妙音者即真如本體也。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見是蓮華,而白佛言,世尊,是何因緣先現此瑞,有若干千萬蓮華,閻浮檀金為莖,白銀為葉,金剛為鬚,甄叔迦寶以為其臺。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是妙音菩薩摩訶薩,欲從淨華宿王智佛國,與八萬四千菩薩圍繞而來,至此娑婆世界,供養、親近、禮拜於我,亦欲供養聽法華經。
   
   此為文殊見華相問,將顯妙音來意,故佛答之。文殊身為七佛之師,而此處與妙音一樣,同是等覺位的大菩薩,對妙音現此殊勝境界真的不明白嗎?地位相同、神通相同,又是法華會的發起人,豈有不明之理?此經與華嚴同,都是以智立體達入佛知見,故由文殊發起,妙音來證明,文殊是代法華會眾來相問,文殊問佛答,方引出妙音菩薩來娑婆之意,可見佛經非常圓滿。世尊答言:這位妙音大菩薩是從淨光莊嚴世界,淨華宿王智佛國而來,他率領八萬四千菩薩一起來娑婆世界供養我、親近我、禮拜我,同時也供養法華經,聽受法華經的。由此可見此經佛佛皆說,但眾生又非常難能聞受,若聞此經則距成佛不遠,故可貴之極。我們往生極樂後,不聞此經不能成佛,所以聞此經往生時,品位一定會高於未聞此經者,入佛知見故。另外華表因行,妙音使華先至,喻妙行在境,欲達此行,契入此行,必有大智,故由大智文殊師利法王子發問。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是菩薩種何善本,修何功德,而能有是大神通力。行何三昧,願為我等說是三昧名字,我等亦欲勤修行之,行此三昧,乃能見是菩薩色相大小,威儀進止。惟願世尊以神通力,彼菩薩來,令我得見。
   
   此為文殊代眾請問。然妙音菩薩種何善根文殊豈能不知?修何功德文殊豈能未修?修何三昧,文殊豈能不曉?其大神通力文殊豈能不具?令我得見,文殊豈能不得見?皆是欲令大眾開佛知見,入佛知見,故請世尊開示。此處亦顯如是因,如是果。修同一因行,則可入同一果地,自可於同一三昧中,得見此菩薩法、報二身。欲見阿彌陀佛,不念阿彌陀佛不能得見。若想見佛菩薩,非仰仗佛力加被不可,否則不易得見,尤其諸小菩薩尚無如此之力,故文殊復求世尊神力護持。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此久滅度多寶如來,當為汝等而現其相。時多寶佛告彼菩薩,善男子來,文殊師利法王子欲見汝身。於時妙音菩薩於彼國沒,與八萬四千菩薩俱共發來,所經諸國,六種震動,皆悉雨於七寶蓮華,百千天樂,不鼓自鳴。是菩薩目如廣大青蓮華葉,正使和合百千萬月,其面貌端正復過於此,身真金色,無量百千功德莊嚴,威德熾盛,光明照曜,諸相具足,如那羅延堅固之身。入七寶臺,上升虛空,去地七多羅樹,諸菩薩眾恭敬圍繞,而來詣此娑婆世界耆闍崛山。
   
   文殊願世尊以神通力為現妙音身,而世尊請多寶佛召之。多寶表法身,釋迦表報身。經云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實相之理(無師智、自然智)須從法身邊薦取方相應,故釋迦佛不召妙音,多寶佛一呼即至。與八萬四千菩薩共來者,示妙音隨類演化,斷八萬四千塵勞煩惱。蓮華徧雨,表妙行隨類示現。天樂自鳴,表妙音離心意識,離見聞覺知。為何多寶佛一呼妙音即至?多寶屬實相之體,妙音是實相之用,體不離用,用不離體,實相無相,無相無不相,徧一切處,無非實相,故多寶呼之,妙音應之,即呼即應,體、相、用不離也。前云入此三昧,身不動搖,此中妙音於彼國沒,俱共發來,即實相無相,妙音歸實相之體也。目如廣大青蓮華葉者,據說天竺國有青蓮華,我們見過蓮華有白色、粉色、紅色,還未有青色的,此處表青白分明的眼目之相,故言目如廣大青蓮華葉。所經國土有六種震動(動起湧,震吼覺)前三為形,後三取聲、感知。那羅延,堅固意,表志力雄猛。此為妙音菩薩殊勝的身相,非其他菩薩可比,妙音至靈鷲山時坐在七寶臺上,離地面有七棵多羅樹(每棵約六十尺)高,八萬四千菩薩眾圍繞在他周圍來到耆闍崛山上。
   
   到已下七寶臺,以價值百千瓔珞持至釋迦牟尼佛所,頭面禮足,奉上瓔珞,而白佛言,世尊,淨華宿王智佛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不,四大調和不,世事可忍不,眾生易度不,無多貪欲、嗔恚、愚癡、嫉妒、慳慢不,無不孝父母、不敬沙門、邪見、不善心、不攝五情不,世尊,眾生能降伏諸魔怨不,久滅度多寶如來在七寶塔中來聽法不,又問訊多寶如來,安隱、少惱,堪忍久住不。
   
   此為妙音菩薩下七寶臺問訊釋迦佛。每一位菩薩都有所居之國,與所依、所奉事之佛,故妙音代淨華宿王智佛而問訊。自“四大調和”以上,為問佛起居。“世事可忍”至“不攝五情”,為問娑婆眾生堪忍之難事。而貪、嗔、癡、慢、疑、邪乃娑婆眾生久積之業因。不攝五情,即不被五情境界所轉。五情者,喜、怒、愛、惡、欲是也。此五種情感很難斷除,眾生普徧恣情縱欲,任其發展。什麼是恣情?為所欲為,任性而作,放蕩不羈。縱欲者,即令貪財、色、名、食、睡等任意發展,毫無約束。佛無病惱者,佛乃金剛不壞之身,本無生死病苦,但為施化眾生,故人法同示,順世法故。妙音菩薩問世尊,在娑婆國土沒有不孝順父母,不敬出家人的吧?然此五濁惡世的穢土,人心險惡到極處,人倫喪盡,天良泯滅,雖然佛慈悲相度,但相信、接受者少之又少。“降伏諸魔怨”者,魔有四種:
   ⑴五陰魔(色受想行識),因無常而生煩惱;
   ⑵煩惱魔(貪嗔癡慢疑邪),能惱亂身心;
   ⑶死魔,修行之人,為此夭喪,不能續延慧命,故乃最為恐怖之魔;
   ⑷天魔,外境緣之因干擾,波旬子民惱亂,稍無定力必受魔擾而不能出三界,見思二惑未斷故。
   妙音菩薩接著又問訊多寶如來是否也來聽法華經。此處有必要稍加解釋:妙音已見多寶塔及塔中的多寶佛,為何還這樣問呢?因妙音菩薩代表其師淨華宿王智佛來問候釋迦佛,為尊師重道而發問。多寶佛發願,凡有講法華經之處,他一定蒞臨道場作證明,故妙音菩薩方有此問:多寶如來能否久住堪忍世界呢?
   
   世尊,我今欲見多寶佛身,惟願世尊示我令見。爾時釋迦牟尼佛語多寶佛,是妙音菩薩欲得相見。時多寶佛告妙音言,善哉善哉,汝能為供養釋迦牟尼佛,及聽法華經,並見文殊師利等故來至此。
   
   此為妙音見釋迦、多寶二世尊,顯始覺契會本覺之象。及來此聽法華經,並見文殊,為入佛知見,顯二智(如理智,根本智及如量智、俗智,後得智)冥合。亦顯佛三身(法,報、化)一體,無二無分別。
   
   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薩種何善根,修何功德,有是神力。
   
   此問妙音本因,華德菩薩而問者,華表因,為妙行之本,德,果德也。意顯妙音如是三昧神通之力,皆依妙行所成,故由華德請問。悉為助揚妙音,顯發妙性,成就妙果,故發此問。所問之事恰是文殊想問而未問者。
   
   佛告華德菩薩,過去有佛,名雲雷音王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國名現一切世間,劫名喜見。妙音菩薩於萬二千歲,以十萬種伎樂,供養雲雷音王佛,並奉上八萬四千七寶缽,以是因緣果報,今生淨華宿王智佛國,有是神力。華德,於汝意云何,爾時雲雷音王佛所妙音菩薩,伎樂供養奉上寶器者,豈異人乎,今此妙音菩薩摩訶薩是。
   
   此為釋迦開示昔因、今果。雲雷音者,以密雲降雨,普潤群蒙之心田,使其生發智慧之苗。雷電震動,啟群迷,明根身器世間乃虛假不可得。“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多陀阿伽度,即如來;阿羅訶,即應供;三藐三佛陀,即正等正覺。乃從法垂應之號,妙音之師也。國名現一切世間者,以一切世界不離法界真際,亦眾生所依真土,故國以此名之。劫名喜見,眾生有求,隨感而現,適化契理契機,聞者歡喜樂見故。萬二千歲者,為六根六塵相對之象也。十萬種伎樂者,乃巨數伎樂,有歌有舞,歌則詠其辭,以音聲傳播法樂。舞則動其容,妙曲隨之,主祥和、輕安、太平盛世之相,宣古人之德業。事本於心,關乎國家之興衰。金石絲竹(樂器)為世人之娛樂耳。妙音所獻佛之伎樂,必定是鈞天之樂。奉八萬四千寶缽者,消除八萬四千種塵勞煩惱,以八萬四千法門相待。缽,名應量器,出家二眾三衣一缽必備之物,表以應機應量之法施眾。昔妙音菩薩以缽奉佛,此缽非瓷瓦銅鐵之物,乃七種珍寶(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所成。妙音昔以伎樂供佛,今得六種震動、七寶蓮華如雨而下、百千天樂不鼓自鳴之果報,顯捨一得萬之事報。昔以寶缽奉佛,今得眷屬圍繞。由於奉缽獻樂之功德今得神力與大果位之報,得名妙音,而有如是三昧神通之事,而三昧神通乃入佛知見而證得也,故曰有是神力。此為妙音菩薩昔因今果之事。
   
   華德,是妙音菩薩,已曾供養親近無量諸佛,久植德本,又值恒河沙等百千萬億那由他佛。
   
   此釋妙音非此一時一事,乃久修梵行,久遇諸佛,久財法供百千萬億恒河沙佛,植德已厚,故有如是三昧神力。我們今生得遇萬修萬去,帶業見佛的淨土法門,亦非今世而修,不知經多少阿僧祇劫供養三寶,而得此殊勝因緣。今又聞受成佛的法華經,在修行路上如虎添翼,若能遵純印老人告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遠離名利(定),一心念佛(慧)。”實修實證,無有不生極樂世界者。但切記勿怠惰、放逸,被五欲所縛,一失人身,萬劫難復。
   
   華德,汝但見妙音菩薩其身在此,而是菩薩現種種身,處處為諸眾生說是經典,或現梵王身,或現帝釋身,或現自在天身,或現大自在天身,或現天大將軍身,或現毗沙門天王身,或現轉輪聖王身,或現諸小王身,或現長者身,或現居士身,或現宰官身,或現婆羅門身,或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或現長者居士婦女身,或現宰官婦女身,或現婆羅門婦女身,或現童男童女身,或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而說是經。諸有地獄、餓鬼、畜生,及眾難處,皆能救濟,乃至於王后宮,變為女身而說是經。華德,是妙音菩薩能救護娑婆世界諸眾生者,是妙音菩薩如是種種變化現身,在此娑婆國土為諸眾生說是 峛 峛R`綩垗b@峛@@峛中,亦復如是。
   
   此段經文將言妙音菩薩應化之事,以見其廣大神力。菩薩其身在此,而現種種身為諸多眾生說法華經,與諸法身大士一樣,亦在此娑婆世界處處現身,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菩薩即現何身相度。現相同身一是容易教化,便於接受;二是令眾生沒有自卑感。此外妙音菩薩能在三惡道中,在聾盲喑啞等苦難處,以神通力給予救濟,減少其苦痛,而菩薩本身並不因化度之難而減少神通變化與智慧。此菩薩不但與娑婆有緣,與十方恒河沙世界中,亦以無窮的變化身處處相度。此妙音菩薩已證平等真如,其位次在九地至等覺位,故神通變化不可思議。實則在我們身邊如純印老人再來者如恒河沙,怎奈眾生業重障深而不識。
   
   若應以聲聞形得度者,現聲聞形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形得度者,現辟支佛形而為說法,應以菩薩形得度者,現菩薩形而為說法,應以佛形得度者,即現佛形而為說法。如是種種隨所應度而為現形,乃至應以滅度而得度者,示現滅度,華德,妙音菩薩摩訶薩成就大神通智慧之力,其事如是。
   
   此現四聖身而說法。雖然是三昧神通之力,實則因入佛智慧之力也。妙音度眾說何法?皆說法華經,即如來所說諸大乘經,皆以實相妙理印定其說。對此外道不能雜,天魔不能破。若有實相印,則是佛說;若無實相印,則是魔說。實相無相,無不相。此經“方便品”云:“無量眾所尊,為說實相印。”此即“純印”二字之理。純一實相,實相外更無別法。竟觀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流出,因此,深悟實相之理,即得佛法真諦。此即“妙音”的涵義。妙音菩薩由昔獻樂奉缽之勝因,而感現今之神通智慧廣大無邊。以佛度佛者,十法界之佛差別很大,分藏、通、別、圓四類,除圓教佛外,餘佛非圓滿智。以滅度而度者,指二乘人有餘涅槃。
   
   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薩深種善根,世尊,是菩薩住何三昧,而能如是在所變現,度脫眾生。佛告華德菩薩,善男子,其三昧名現一切色身,妙音菩薩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饒益無量眾生。
   
   承佛垂答,已知菩薩善根深遠,福德廣大,才有如是殊勝果報,毫無疑問。但不知此菩薩住在什麼三昧定中,而能有這樣的神通變現,能到處變現身形為眾說法,度脫眾生呢?佛告之:此三昧名現一切色身。世尊答華德,亦是答文殊,前經文殊曾問此三昧故。有此三昧則能饒益十方一切眾生。因已入佛知見,斷惑證真,故有不思議神通。
   
   說是妙音菩薩品時,與妙音菩薩俱來者八萬四千人,皆得現一切色身三昧,此娑婆世界無量菩薩,亦得是三昧及陀羅尼。
   
   此釋說有緣眾獲益。淨光莊嚴國土與娑婆世界兩土菩薩皆受法益,得一切色身三昧,變化無窮,亦得陀羅尼。陀羅尼,譯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能持能遮,持善法不使散,持惡法不使起之力用。可分法陀羅尼;義陀羅尼;咒陀羅尼;忍陀羅尼。三昧與陀羅尼體一而用異。寂用(定)為三昧,持用為陀羅尼。又色身變現名三昧,音聲辯說名陀羅尼。又舌根清淨名陀羅尼,餘根(眼、耳、鼻、身、意)清淨,名三昧。二者均是六根清淨法門。佛說妙音菩薩品時,娑婆世界無量菩薩法位升級,速破無明證法身,得三昧。陀羅尼即咒,真言,總持法門,是諸佛菩薩修持得果之心法結晶。佛無量,陀羅尼門亦無量,同一陀羅尼門,亦有無量數佛修持成功證果。學佛者不以多持為貴,應以一心不亂,一門精進為宗。一法等於一切法。咒為梵文,無義亦含無量義,而持咒者不必曉其意。誦咒時若解意,反生分別心,而不能至爐火純青,一心不亂之境。純印老人二子進昌六歲時,親受媽媽傳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默念六十多年,受益非凡……
   
   爾時妙音菩薩摩訶薩,供養釋迦牟尼佛及多寶佛塔已,還歸本土,所經諸國,六種震動,雨寶蓮華,作百千萬億種種伎樂。既到本國,與八萬四千菩薩圍繞,至淨華宿王智佛所,白佛言,世尊,我到娑婆世界饒益眾生,見釋迦牟尼佛及見多寶佛塔,禮拜、供養,又見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及見藥王菩薩、得勤精進力菩薩、勇施菩薩等,亦令是八萬四千菩薩得現一切色身三昧。說是妙音菩薩來往品時,四萬二千天子得無生法忍,華德菩薩得法華三昧。
   
   此段經文釋眾聞說是品而得道。妙音菩薩還歸本土,覆命本師,表攝用歸體。哪裏來還回哪裏去。因妙音菩薩乃九地至等覺位,還是因位出入三昧,若得大自在,待入妙覺位則與佛相似,故有往來之相。在回歸的路程中要經過無量國土,皆顯示了不可思議的瑞相,六種震動、寶蓮紛紛而降、天樂相伴,此為妙音菩薩昔因今果。八萬四千常隨菩薩圍繞者,示八萬四千法門,此菩薩應用自如,所以能往來自在,皆憑無作妙力而成妙行,同行同證。示來往經行不離是道。佛說此品經時有八萬四千菩薩得現一切色身三昧,亦稱色自在地,入十地位第八位,即色性自在而無有障礙。神通妙用自在,應以何身得度而現何身。還有四萬二千天子得無生法忍。天子,非天人,乃國王,前世修十善所得果報。為何稱天子呢?有天人護持故,中國古代帝王稱真龍天子。無生法忍者,對一切諸法,無生無滅,安住此理而不動。此品位是初地至九地菩薩,亦稱見性、開悟。見一切法不起心不動念,心智寂滅,堪受不退,微細法亦不可得,真的去掉法執了。此位菩薩亦名阿鞞跋致(智度論載)。無生忍是妙法之體。諸天子因有緣聞法華經而得勝果。華德菩薩因發問妙音品故得法華三昧。證實相之理,空、假、中三諦圓融,權實不二,沒有差別相。
   講一公案:五代時有一位文益禪師,早年為學禪法,多處投師問道,始終不能契悟,於是踏上了四方雲遊的征途。
   有一天下大雨,文益禪師來到了一座地藏院掛單投宿,知客師安排住處後問道:禪師,您想去哪裏呢?
   文益說:四方雲遊的出家人,只是隨便走走罷了!
   知客師又問:禪師對這種來來去去的雲遊方式一定感受極深了?
   文益說:雲水隨緣罷了!
   知客師歎道:雲水隨緣,真是逍遙自在啊!
   文益一聽立刻契悟大道。
   佛的實相妙法,是自性本具的,是超越一切知見,有知有見,不是妄見就是法執,自性是一法不立,不能安立任何名相,一切順自然的法則就是佛法,佛法就在穿衣、喫飯,行住坐臥之中,若心中妄立是非、人我、正邪的名相,心則不淨,念佛亦然。經云:“有見即為垢,此則未為見;遠離於諸見,如是乃見佛!”文益禪師四方求道,沒想到大道存於己心,出於己口,可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修行在返心,不在外求。若能死守一聲阿彌陀佛聖號,達到無念無不念的境界,成為自由和自然的狀態就是會修行,真修行。千萬不可在名相上作文章。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蘇軾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悲華經云:過去遠劫前,有佛名寶藏,有轉輪王名無量淨,第一太子供佛齋僧,發菩提心:若有眾生受三途等苦惱,凡能念我、稱我名號、為我天眼天耳聞見,不免苦者,我終不成菩提。寶藏佛賜其名觀世音。成佛道後法號“正法明如來”。現為十萬億佛土外的極樂世界,輔佐阿彌陀佛的大菩薩,將來繼阿彌陀佛寶座,號“普光功德山王佛”。此菩薩悲願宏深,與我土眾生特別有緣,處處化現普度,奈眾生不識,純印老人即觀世音菩薩再來,與我生活六十五年我却不知,住世一百零八周年,入滅前幾天,才將其名告知,走後現十大圓滿。第五天夜裏度我入佛門時,囑我弘揚如來心法。世人不知阿彌陀佛,不知釋迦佛的人有,但不知觀世音菩薩的極少極少,因此菩薩千百億化身,處處示現故。其道場在我國浙江省,南海普陀山。其寺由來因緣據說是:唐,咸通四年(公元八六三年),日本僧人慧鍔,在五臺山悄悄請了尊觀音聖像,準備回國供奉,當坐木船行至舟山群島,新羅礁時,海中忽然掀起大浪,海面上現出無數鐵蓮花擋住船隻,數日不散,他只好將觀音像請上小島,借住在張漁翁的茅蓬。過了數日,海面風平浪靜,再起航時,鐵蓮花又布滿海面阻住去路。後經漁翁勸阻,就在此地建寺院住了下來,稱“不肯去觀音院”,後來發展成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我曾朝山故知。
   觀音菩薩有大悲願力,安樂眾生,聞聲救苦。觀者,能觀之智。世音者,所觀之境,能觀則明明不昧,了了常知,卓然獨存,返觀獨照,故稱觀也;所觀則有正覺清淨梵音,無量種類眾生之音,器世界之音,雜類之音,故稱世音。能觀所觀相合,境智(色空)雙舉,故云觀世音。普者,徧義,行十法界,隨心益物,本體周徧一切法界而無礙,故為普。門者,暢通義,出入無阻,法法全彰,事事無礙,故為門。此菩薩以不思議神力,普現色身,隨機說法,妙行圓應,無所障礙,故云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世人稱觀音,乃唐,李世民為皇帝時,忌譯“世”字故。
   另前品經云妙音菩薩亦現形說法,救濟眾難與觀音無異,但妙音略而未普,妙而未圓。觀音不離是行,而能大千圓應,沒有去來之相,普門示現較妙音圓融。是知二聖一道,即妙音之行,而演為普門,從妙而普,有始有終,故繼妙音而說普門。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無盡意者,非盡非無盡,空則無盡為真。空生妙有即假,空假一如即中,含空假中三諦之理,沒有盡與不盡,雙非故中也。意者,智也,無盡者境也。境智合稱,即無盡意。即普度眾生無盡無休的教化之意。隨類應化,化化無盡。意無盡,化亦無盡。此即菩薩大悲願力,所謂盡未來際,虛空有盡,願無窮盡。此願力佛佛皆同,故以其德為名,作發起此品之因緣。有讚云:世間無邊塵擾擾,眾生無數業忙忙,愛河無底浪滔滔,是故我名無盡意。偏袒右肩者,純印老人言:右為善,左為惡,故大多數人,工作、寫字用右手。列隊走步先邁右腳,左向右看齊。印度袒右肩,表恭敬禮節。合掌為敬,專致一心,亦十法界歸於一心。向佛者,以萬善之因,向萬德之果。以上為無盡意菩薩請佛解釋何為觀世音。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此答觀音得名由來。眾生苦痛呼觀音而能否感應者有二:
   ㈠苦惱音聲,被疾病折磨的痛苦不堪,但却無求救之心,亦不相信菩薩,無緣與佛,故不能得救。譬如渾濁水,月難現。境垢而像不顯;
   ㈡因苦惱而求救之音聲,此音聲恰與菩薩悲願相合,頻道相一,有呼必有應。
   為什麼許許多多人與純印老人有感應,而又有很多人無感應,此理也。信為道源功德母。觀音尋聲救苦,必由一心稱名所感召。念佛亦然,只有一心專念,不雜、不疑、不斷,淨心專一,才能契入平等法性,淨心即佛,方能與佛之報身、化身相應。淨心即法身,“法身佛,沒模樣,一顆圓光含萬象。”凡夫心皆胡思亂想,散亂放逸,則與修行背道而馳。修行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心如平原走馬,易放難收。稱佛號至一心不亂者,往往由極痛極苦之境界所逼迫,而從真心發出的求救聲。如家住梅河口醫院職工家屬樓的趙永久,患心衰竭,是在病牀上歸依的,勸其念佛求往生,他緊緊閉口不念,怕一念就死,不願往生,寧可在世間受苦,也不願去極樂享福。一個月後突然四大假合分離,痛苦難奈,好在他善根好,此生挑擔走街串巷是個剃頭匠,收入極微薄,勉強養家糊口,其女兒說大年三十晚上,才能喫上豆腐,玉米饃,所以沒有造業條件,故臨命終時不昏迷,神志清醒,在病苦的折磨下他高喊:阿彌陀佛呀!快來接我吧……喊數聲即斷氣了,後在眾居士助念下往生净土,天空出現兩道彩虹,佛的側面頭像清晰可見(詳見呼吸念佛與送往生光碟)。
   眾生清淨之本心,原與佛無二無別,本可心心相印,感而遂通。為何不能顯現呢?被貪、嗔、癡、慢、疑、邪等諸煩惱之所覆障,故真心被塵勞所沒而不彰顯。此即念佛不得力,稱觀音名號無感應之根源。不化性,放不下世法,不徹底捨棄五欲六塵,修萬劫亦不得成就。古今觀音靈跡甚多,純印老人走後應機度眾的事也不少。所度之眾一是夙具善根;二是堅信不疑,則機願相投,不但有感應,亦可生極樂見彌陀。
   受諸苦惱者,苦可分一人受多種苦,如貧病交加、父母喪、子女亡等。還有多人受一種苦,如地震、水災等,因業同、業別故。苦亦分大小三災。大,水火風地震是;小,即命身財。佛在仁王經受持品為十六大國王說國土有七難:㈠日月失度難;㈡星宿失度難;㈢災火難;㈣雨水難;㈤惡風難;㈥亢陽難(乾旱);㈦惡賊難。以觀音威神之力可化解此難。災火難又有七:鬼火、龍火、霹靂火、山神火、人火(惡業發時眼、臉紅、鼻出熱氣)、樹火(久旱時樹本自燃)賊火(戰爭)。眾生若能心平氣和修善無惡,相信因果,信聖人言教,心轉境必轉。但末法時眾生業重障深,很難做到。聞佛菩薩名號,也非易事,若善行善緣不具足亦不得聞。一心稱名者,有事一心、理一心之別,心存一念,念念相續,更無二意為事一心稱名;若能念念無念,無念而念,自他、能聽具離,無心無定,定慧相應,能稱所稱皆不可得,為理一心稱名。此二者皆能與觀世音菩薩感通。觀音修耳根圓通,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此性與眾生平等,是故眾生乃佛菩薩心中之眾生,眾生苦佛菩薩亦苦,若眾生一心求助,一心稱念名號,則菩薩觀聲寂滅,頓入法性,神力加持眾生則可離苦,而得解脫。眾生者,即眾緣和合而生,略分為胎生、卵生、濕生、化生。胎生因情而有,雌雄、男女相親相愛而生;卵因想生,由想而成的;濕生是依濕性而生;化生即變化而生,如諸天、地獄、劫初之人。無而忽起為化生。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碼碯、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此顯觀音聖號德用。火不能燒、水不能溺者,眾生知見屬火,聞聽屬水。觀音見聞俱泯,根塵俱消,歸空寂,舉火燒空,以水溺空,空如如,水火不能害也。況且水火風皆器世間之災。火以熱為體,以燒為用。有生命有物體均不敵所燒。但因稱名求救,菩薩神力加被,火則失去能燒之力。一九六七年文革中我被打成走資派,遣送農村改造,次年春季隊裏有一戶人家失火,又趕上刮西北風,柴草房的火球,順風而下,一連燒了三家。最奇怪的是緊挨失火的第二家新苫的茅草房却未受火災,眾人不解,我是城裏人又是個幹部,在農民眼中是個見多識廣的人,我為他們解釋說,天高氣爽,風過大,火星飛的遠,故越過其家而將三、四、五家燒了。他們聽了只能點頭承認,但心中疑團未解。待眾人散去媽媽壓低聲說:“你知為啥沒燒梁德海家(第二家)嗎?你悄悄去一回便知。”恰巧梁德海來我家要鎮痛片,說他媽、他媳婦被著火嚇得頭痛,我一問他纔悄聲說,他家炕櫃裏供一尊銅觀音,鄰居家失火後,他媽與媳婦,跪在炕上喊觀音菩薩保佑,並囑我千萬不要洩露出去,他家是富農,會遭災難的。但那時我還是相信我的解釋,如今方知此正如經云:“性空真火,性火真空。”火不燒火,空不礙空,故不能燒。水漂者,最惡之水無過愛河,凡夫沉溺愛河中,久為愛欲之水所漂沒,沉淪愛河而不覺,若能一心稱觀世音菩薩或讀誦普門品,尚有轉機。愛欲減少,慧命延長。尋常風未必為災,狂暴風、八九級風或龍捲風則為災。若入海取寶,(海中寶物頗多,此處舉七寶為例)遇此風難逃性命,若稱觀音則可免難。四一年我被洪水沖倒,順水流沖走,哥嫂與家人哭喊著尋找,而純印老人却於炕上打坐,同無事人一樣,我漂走八里多地後,在奶子山被一棵倒下的樹擋住方爬上岸,勉強回到家,用頭拱門,正在打坐的純印老人告訴大兒媳說:開門去吧,老三回來了。
   羅刹國,惡鬼集處,眾生貪求財利,故冒風波之險,黑風起則天昏地暗,遭其摧蕩者迷於方向,懵於拔濟,若有一人稱觀音名求救,菩薩神力加被,得免眾難。以上為稱菩薩名免水、火、風三災。稱名出聲,默念均可,若能畢生稱名,念念稱阿彌陀佛名、觀世音菩薩名,可生極樂邦,起碼可出三界,了生死,永脫三災之厄。
   
   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刹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繋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音:機)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此段經文講稱觀音聖號可脫離四種雜災:
   ㈠脫刑罰災。或遇惡人,臨當被害,或被官府判刑,或遇盜賊,可稱其名而獲得救故。顯觀世音菩薩威神之力。
   感應篇記載很多。我經歷有兩件事。一是純印老人走後一年左右,我為梅河口信用社家屬樓看大門,負責供水、清掃庭院,樓口有一個三、四米寬,兩米多高的大鐵柵欄,用大鐵鎖鎖著年久不動。一次抽糞車欲進院抽糞,鎖頭怎麼也開不開,並把鑰匙還折斷了,有人去拿鋼鋸準備鋸斷。入佛門後聽佛友講過稱觀音名號,觀音就能顯靈、幫忙,我就雙手握住拳頭般大的鏽鎖,心中默念觀音聖號,兩三分鐘後用力一拽,“咔”的一聲真的開了。待取鋼鋸人回來問我怎麼打開鎖的?我說:“念觀世音菩薩名號,鎖就自動開了!”眾人都搖頭不相信。此鎖現在北京居士張俊玲家佛堂供奉。另外我蒙冤入獄时,在獄中不断的念觀世音菩薩,出現許多不可思议之事,每次提審都要戴手铐,而警察只能铐我的左手,右手怎麼也戴不上,警察沒辦法只好将手铐搭在右手腕上。警察亦莫名其妙,自言自語的说:“真奇怪了,為什麼戴不上呢?”他怎知这是念观世音菩萨的感应,此即處處顯觀音神力。
   據說晉大元中彭城有一人,被冤枉為賊,判斬刑,他常供觀音像,有一個金塑的小觀音像,常帶在髮髻中,伏法時劊子手連砍三刀,但聞金屬撞擊聲,三斫均不傷皮肉,即知有冤情,解放髮髻,見金像上有三道刀痕,由是得放;
   ㈡脫鬼魂災。若三千大千國土有夜叉、羅刹、惡鬼來害人,稱觀音名號,不能加害,亦不敢雠視。滿中夜叉等,為假設之辭。菩薩慈悲心光耀如鏡,慧性發光,幽冥界眾生以幽暗為性,懼光明尤甚,故不敢惡眼視之。
   我十歲左右好到山上抓蟈蟈,一天雙腿掉進棺材裏,受驚嚇,夜裏大叫,媽媽告訴我以後若再遇到急難事就大聲的念: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快來救我!觀世音菩薩聞聲即到,並告誡我不要到墳上去亂踩,那是陰間人的房頂,是對他們不恭敬,易惹麻煩。萬事無不以悲心感化,不可以降伏、嗔心相待。阿含經有一文云:有一大力鬼坐在帝釋寶座上,帝釋一見頓時大怒,起了嗔恨心,鬼光明突然轉盛。待帝釋息怒,而發慈悲心時,鬼光明即滅而離去,此為同其心行。對事對人也應因事利導,壓而不服,如拍皮球,用力越大跳得越高。老人言:“星星之火,可燒功德林。”“千日打柴一火焚”。念了三年佛,無明火起發大脾氣,就將平時累積的功德燒盡了,這是修羅道所為。當今附體眾生很多,都有因緣關係,只能勸導,不能用符咒驅趕,最好以三時繫念超度;
   ㈢脫枷鎖災,或有罪而當受刑,或無罪受牽連,被冤枉、被誣告,被陷害或欲加之罪蒙冤入獄,均帶刑具而囚執。在手上的刑具為杻(音:醜),即今手銬。在腳為械,即今腳鐐。在頸名枷,連身名鎖。四種刑具稱杻械枷鎖。檢繋其身,顯罪重大,四刑具帶於一身,此等眾生若能知苦悔罪,能一心稱念觀世音名號,真誠悔改,真心求救,以神力加被,枷鎖可斷壞。當今刑具雖是鐵的,但以神力也可使其失去作用。此處表音性圓融,觀聽返聞自性,離諸塵妄,塵妄既然沒有了,色身之相也不真實了,譬喻鎖鏈鎖虛空。佛門有一公案,有一位禪師名金碧峰,定功深厚,一日命終黑白無常來鎖拿他,但他入甚深禪定,尋找不到他,無奈向土地詢問,土地告知此人了得,入定年月不出定,一切皆能放下,惟有一玉缽,是他心愛之物, 峛 峛R`綩垗b@峛@@峛剩e起玉缽摔在地上,打得粉碎,遂即入定,並唱言:“欲來找我金碧峰,猶如鐵鍊鎖虛空,虛空若然鎖不得,莫來找我金碧峰。”
   放不下是修行的最大障礙。塵妄即離,則身相不有,故枷鎖自脫。此處應闡明者,聖人制定法律用以懲惡、護善,陰間有地獄,陽間有囹圄(靈雨),乃天經地義之事,為何觀音相救?此正是大慈大悲之心。惡人向善免受極果之報,一入地獄即無出期,故救護之。有時人將造地獄罪因,菩薩發心將其殺死,替其受還命之報,亦為慈悲。戒律分開、遮、持、犯,勿死在戒律上。古書載因罪入獄,悔罪得度者,有許多事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者,惡行也;
   ㈣脫怨賊災。大千國土,標難處所。滿中怨賊,標怨難之深也。表眾生貪、嗔業重。惟聖力能救,以顯神力之至。怨本奪命,賊本劫財,今既怨又賊,則財命兩圖。雖如此徧滿,以菩薩神力,亦能救之,何況少數者。有一取財有道的商主帶領眾人,護重寶經過險路或曠絕無人煙,或毛賊常出沒之處,此時若有一人告眾人言,勿有恐怖,眾人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就會平安無事。眾人齊心稱念求救,即獲免於怨賊侵害之難。觀音靈感事很多,古時有一位出家比丘名慧達,在山林中采藥,被野人所獲,關閉在木頭柵欄中,裏面關數人,每日擇肥壯者殺害而食之,最後只剩慧達和一個小童,野人欲次日食,慧達當夜稱觀音名號一夜未停,天剛亮,野人開柵欄準備殺而食之,突然從柵欄裏跳出一隻猛虎,將野人嚇跑,慧達與小童才免遭殺身之禍。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此喻當離貪、嗔、癡三毒。老人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不修行人往往以淫欲為樂,孰不知它是眾苦之因,人於此事若不節制,與禽獸何異?在家修行應忌邪淫,出家修行必離淫事,亂之則不能逆生死流,不能斷輪迴根,不能離煩惱障,不能登清淨覺,不能乘般若船,亦不能生三善道。修行人此心若萌動,則應誦普門品或稱念觀世音菩薩。菩薩能拔苦予樂,常念觀音則契入慈悲智慧之心,當起淫念時,則如飄雪入於洪爐。貪欲為三毒之首,若能將其制服,嗔恚、愚癡則隨之減輕。嗔恚是修行人之大忌,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嗔由違情而起,對境而生,然五欲非真,若能常念觀音名號,菩薩以慈悲、柔和、忍辱心則化解嗔恚。自身迷惑為愚,惑他為癡。愚癡多者邪見叢生,不相信因果,譭謗大乘,於諸諦理不能明解。愚癡之根,由妄塵所蔽,無明所覆,塵勞若除則無蔽,心淨朗徹則無覆,常念恭敬菩薩聖號,心則清淨,妄念則減,自然智、無師智、根本智則生,愚癡自破。常念恭敬屬意業,與菩薩他心通則感應救濟。此為解三毒妙理,皆觀音神力可為。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禮拜、供養,為眾生身業恭敬。菩薩有六通,悉知悉見其心之所希求,故滿足之。求男女者,僅舉此例,只要眾生如理如法的求,求心恭敬、懇切、無貪,亦無損他人之心,則萬事萬願皆能滿足,亦能轉變命運,有“了凡四訓”可證。福不唐捐,積德行善不會無報的。唐,言空虛;捐,捐棄。言恭敬禮拜觀世音之福,必無空棄之理。對此我有親身體會,我的小女兒劉妍二〇〇二年懷孕,先後做四次B超,結果出來全是女孩,而楊家盼男孩心切,丈夫、公婆一聽是女孩,態度冷淡,老伴讓我想辦法,無奈下我跪在純印老人像前真誠懇切地说:“求她您老人家赐给劉妍一個男孩吧!”足足跪了半個多小时,苦苦相求,聲淚俱下。突然奇香滿室,我知這是老人給的信息,心裏有底了!按預產期提前一個多月臨產,那天是六月十九觀世音菩薩成道日。在進產房前女兒又作一次B超檢查,結果還是女孩,老伴打電話問我:“每次問你都說是男孩,現在馬上進產房了,檢查結果還是女孩,你怎麼解釋?”態度很不冷靜。我堅決地說:“就是男孩!”“一會兒就生了,你還犟!不相信科學,做四次B超全一樣,怎麼會差呢?”我說:“我相信觀世音菩薩,相信純印老人給的信息不會差。”老伴匆忙放下電話,照顧女兒去了,不到半個小時電話鈴響了,我操起電話未等她說話,我搶先說:“你得了個外孫子吧?”她聲音都變了,連連說:“是!是!是個男孩,接生大夫的都說這個產婦明明是生女孩,怎麼變了呢?”劉妍丈夫一聽生個兒子,當即高興得手舞足蹈……這是真實的事,可見觀音神力不可思議。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此較量功德勝劣,顯一多平等,彼我無異。假設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字,又能盡形壽以香、花、燈、果,或以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等四事供養三寶,所得的功德與有人受持觀音名號,一時禮拜供養,二人的福是一樣的,沒有差別。其稱觀音名號,禮拜觀音之福是無窮無盡的。這裏應明了,前者是有求、有相、有數而稱,及有相的物資供養。後者稱觀音,是因憶念觀音有利他之德,證得圓通,若不執著名相,為無量名、無量相,無所求取心,故持之者功德無邊,淨土稱阿彌陀佛名號亦然,不計數就是無量數,計數再多,也多不過無量數,況且念佛不論多少,而在於念佛的品質,是淨心念還是妄心念,若只貪多,則喊破喉嚨也枉然。“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心開生真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自性靈光即顯現也。布施亦然,若三輪體空,小善成大善,功德無量無邊。此與持觀音名號同一理也。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前無盡意問如何得名觀世音。今問觀世音菩薩如何游此娑婆世界,如何為眾生說法。遊者,身業;說者,口業;方便問,意業。顯三業清淨。由此將顯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化身之德,經云: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始自佛身,終至人非人等。為佛及法身大士無行作意生身也。也就是應以何身得度而化何身,隨類現身,自由自在,怎奈凡夫不識,菩薩顯現也不覺,我在純印老人身邊生活六十五年,出現許多奇事,但從來沒想過她有神通,走後現十大圓滿,我也未往別處想,走的當夜我與姐夫張振興(機務段政委)在老人居室同做一個夢,也沒當回事,直到第五天夜裏,老人與我面對面授法時,方打醒我這個世界上最愚之人,換任何人面對這些奇怪事也會警覺的。後經晉美彭措法王如意寶告知,才知純印老人是觀世音菩薩示現的,否則一個平凡的農村老太太怎會煉出舍利呢?怎會有三寶飾物呢?怎會不飲不食靜坐二十一天呢?斷氣後又怎能突然坐起來,提示衣服沒穿好呢?怎麼能自選時間、日期走呢?可見佛菩薩在世間無量無邊皆以不同類身度眾生,怎奈眾生皆不識,真可謂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為說法。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此段經文乃佛對無盡意菩薩之所問,答觀音菩薩化身說法之事,實則是說三業方便,此中應以何身而為說法者,即含三業。應以之言是答方便問,為意業問,意則觀機,應現何身而說何法。隨類現形,契機說法全賴意識,故為意業;現身形答為身業;說法答為口業。在無盡意的問中有觀世音菩薩“云何游此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即我等眾生所居之地,“娑婆”譯“堪忍”,此界眾生特別苦,但此眾生愚迷不覺,而能忍受。世尊答中有“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者,觀世音本早以成佛,號正法明如來,為度此土眾生,隱大示小為菩薩身,非假冒耳。此段經文共舉出觀世音菩薩十九種化身,前舉現佛、菩薩、緣覺、聲聞四聖之身,緣覺者生在有佛出世稱之,生無佛出世稱獨覺。修十二因緣悟道,從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觀察此中道理,明了一切無非是苦、空、無常、無我的,一切放下,逆修而悟道者,稱“緣覺”。生在無佛時也修十二因緣,從觀看春天百花齊放、秋天萬物凋零的生住異滅,以及觀看人及動物的生老病死的規律而悟道者,稱“獨覺”。聲聞者,聲是音聲,聞是聽聞,聽佛說苦、集、滅、道四諦法而悟道。佛在鹿野苑度五比丘說此法。四諦法:苦逼迫性,三苦、八苦,煩惱由此而生;集招感性,煩惱集聚累積,它是苦因;滅可證性,不生不滅,破除煩惱無明,是可證得的;道可修性,眾生都可修此不生不死之法,此為聲聞乘,不言菩薩身者,已現故。後舉六凡身:梵王身,梵,寂靜、淨潔,離欲。欲心明悟,不犯欲塵,梵為色界天的總稱,共十八層,修四梵行或禪定則生此天;帝釋身者,即欲界六層天的第二層天,稱忉利天,亦稱三十三天,四方各有八天王,中為帝釋天王,統領諸天;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者,欲身自在,遊行十方與虛空法界,大都是欲界頂天,天魔外道;天大將軍者,統領鬼神,救護國土、眾生,即天神中的大將軍。另意為天神福盡,轉人世做大將軍,如岳飛等。毗沙門者,四大天王之一,為北方天王,名多聞天王,在佛教中為護法天神。說北方天王,亦代表東南西天王,表四大洲。大將軍統領鬼神,四天王統領世界。觀音以同等身相度,使其放下天上、人間快樂,證無上菩提。以上講的是天身。下面講人身,小王身者即人中帝王,管轄一國之人,所轄範圍不及金銀銅鐵四輪王所統四三二一天下之廣大,故稱小王。長者身,不在官位,但有道德、有智慧、有名望,姓也貴,年齡也高,一姓族群或區域中,眾人推舉有名望之人為長者。居士者,持五戒修十善,護持三寶,擁護佛法,提倡佛教,清心寡欲,以道法自守。宰官者,舊社會的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者,此處表大官職,即今市、省、中央的大幹部。當今富民政策一個接一個出臺,人民遭災難,他們第一個衝在第一線,不顧個人安危,心中裝的是人民群眾,惟獨沒有自己。凡有慈悲心的都是觀世音菩薩,觀世音有億萬化身嘛。婆羅門,印度四大姓之一族,自認是梵天所傳種姓。謂高貴捨惡法之人,以博學多聞自居。比丘、比丘尼(出家二眾)、優婆塞、優婆夷(在家二眾),比丘譯為三種意思:
   ㈠怖魔,出家後修道將擺脫魔的控制,魔眷屬減少,故令魔王恐怖;
   ㈡乞士,出家僧,上乞法於諸佛以資法身;下乞食於眾生以養色身;
   ㈢破煩惱,出家修道,依佛教誡,以苦以戒為師,能破除無明煩惱,了生死,出三界,見性成佛。
   比丘尼即出家受具足戒的女眾,優婆塞、優婆夷譯近事男、近事女,即常親近三寶、供養三寶,在家修行的男女居士。為使得度,菩薩即現四眾身而為說法,並現諸婦女身而說法,純印老人即現此身,示教敦倫盡份圓滿之法。亦現童男、童女淨身淨心之人而為說法,童男、童女者,非幼童,而是不破身,無性行為的男女,為最純潔,無染污的身體。童貞修道、悟道最為寶貴,成道亦殊勝。以上為現人身。下舉觀音現八部龍神身而度同類。天人、龍、夜叉(飛行鬼)、乾闥婆(奏俗樂神)、阿修羅(有天福無天德,好鬥,男醜女艷)、迦樓羅(金翅鳥,食龍)、緊那羅(頭上有角人,奏法樂神)、摩睺羅伽(大蟒神、地龍)。此皆為非人身。金剛神者,乃觀世音異相,佛教之正神,護持佛法,菩薩現此金剛神,執金剛杵以護正法,言說摧邪輔正之法,令有緣成就也。然觀音及諸菩薩說法,不一定盡用口說,或顯神通,或示威德,皆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度眾生。純印老人住世時則出現許多奇事,如斷指復生;預知男孩溺水巧相救;黃鼬求救;三年前預知發洪水;五毒不侵;招鷹“勿食”救小鷄等。(見有關書)。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觀世音菩薩的功德何止這些,度眾生也非三十二應身。西遊記孫悟空有七十二變,觀音菩薩亦能制伏,當然這是小說故事。總之此菩薩化身千百億,所度處所亦非此娑婆世界,無量國土眾生凡是有苦有難,有怖畏,只要一心稱觀音名號,皆能得救。此處經文未說救三途者為何?因三途乃苦趣之處,非說法處,雖如此亦非不救,如觀音現焦面大士,可見平等相救而無分別也。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予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遊於娑婆世界。
   
   此釋無盡意聞法增進之象。瓔珞,即如玉的石頭,古代人用珍珠、玉石穿成串,戴在脖子上作裝飾品。諸菩薩所戴亦分位次,圓教初住配銅寶瓔珞,等覺為摩尼寶瓔珞,今無盡意菩薩位亦高深,瓔珞合用乃無價耳。解眾寶珠瓔珞以供觀音,頓捨法愛,故為法施。菩薩受供養,乃為憐愍眾生令種福田,非是凡夫為得供養而巧言說,後者實為貪心作怪,尤其出家二眾。但受供養並不可怕,可怕者乃只受不捨,或上物下用,造罪無間。“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觀音初不受此瓔珞,即此意。此本財施,為何言受此法施?當知起心欲贈之念,解瓔之時,奉瓔之際,三輪體空,無所贈之念及所贈之物,贈之予誰,不執贈物之有心,亦無不贈之頑空。僅此一物,細不立一塵,大則周徧法界,貫四十二位(十位、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之功德,統八萬四千之妙行(行住坐臥威儀)對治八萬四千塵勞。此示一多一如。無盡意未奉世尊命供養,觀音未奉佛命受,故不受。觀音不受,表法界性中本無受捨,佛勸受之,表不捨一法,又不住一法。即無住生心,生心亦無住。轉奉二尊,表回向身口意三處之戒。無盡意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仁者,對有德行,有道德之稱謂。佛勸觀音接受者,物表禮節,若辭其物,則絕其人,如房頂開門矣!受其物則納其情,故曰當愍無盡意及四眾、天龍八部意。如來勸受,顯無所求而求,無所受而受,施與受皆從清淨性中來。顯一瓔珞之福,周濟無涯。觀音受後,將瓔珞分作二分,奉釋迦佛與多寶佛塔,顯一切所修福德回向化、報、法身佛,而不滯著於所住之境,亦表一行,必具二因,理(心)則正因,事(相)則緣因。理事不二,名妙因。
   布施一定要有智慧,尤其末法時期,天魔眷屬充塞世間,邪師說法如恒河沙,更要多加小心。佛在四十二章經云:“飯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持五戒者萬人,不如飯一須陀洹,飯阿那含一億,不如飯一阿羅漢。”前三果,民眾供飯,得福尤盛,若供三寶,供法華經,供受持、讀誦、書寫此經的菩薩,功德可知矣。一切言行,均有因果,因者事之動機與開始,果者事之終結與受報。現所受苦厄,乃果報也,凡夫癡迷,身受方覺,畏果不畏因。此時雖畏而仍不覺醒,則與事無補。前所造之罪惡,因由也。菩薩有智,見始知終,畏因不畏果,果報現前不怨天尤人,作消業想,樂於接受,畏因可止造。此處觀音受瓔珞重寶,推也推不掉乃大心之報也。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佛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
      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
      弘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
      我為汝略說,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此為無盡意菩薩重新以偈相問,以彌補長行之不足。善應諸方所者,即不動真心,現無量形體,善應諸方之求,能滅諸苦之行,令無量苦,稱其名號,一時解脫,乃利他之行也。一切國土處處現身,故云善應諸方所。弘誓深如海,即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發此大心歷劫難量,始終如一,誓願深故。此菩薩供養、侍奉諸佛亦無量無邊。因值佛多,故隨佛學,修佛所行,方發清淨廣大之願,以真智拔眾苦,應身度一切。但能聞其名號,見其應化身,念其功德,皆可獲離苦得樂之果,故曰不空過。此時代眾生亦有特殊因緣,恰逢觀音示現的純印老人為我們示修心之法,並留下法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遠離名利(定),一心念佛(慧)。並告之:凡聽純印二字之名,見過她老人家照片,聽過她事蹟,讀過她小冊子者,皆與佛有特殊因緣,若能依其法語而修無不成就者。老人住世一百零八周年,走時現十大圓滿,非大悲大願觀世音菩薩,餘皆不能。我為汝略說者,此菩薩功德無量無邊,在此經典只是略說,有善根的人才能聽到他名號。聞名及見身者,聞名則稱,口業機緣也;見身則禮,身業機緣也;心念不空過,意業機緣也。能滅諸有苦,諸有即二十五有,即三界(欲、色、無色界)二十五之果報,其中欲界十四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道四有及四洲、六欲天);色界七有(四禪天及初禪大梵天、第四禪中淨居天、無想天);無色界四有(四空處:識無邊處、空無邊處、無所有處、非非想處)。有,乃是有後有身,不出三界。能滅諸有苦,有身皆苦,無身自在。稱觀音名號,能滅三界之苦。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為救眾生有十四無畏。此二句頌免水火風三災。興害意,指人心叵測,惡鬼難防。專指人鬼而言。火坑變成池,謂變熱惱為清涼。漂流巨海,兼顯水風之難。借觀音神力,波浪無害。講一個當今的真實事;二〇〇七年七月二十七日,瀋陽市遼河油田車管幹部李紅與幾名同志到撫順新賓縣紅河峽谷去漂流,紅河峽谷全長十二、八公里,漂完需三個多小時,被譽為“東北第一漂。”
   她說:“我與一名吳寶雲姐姐和四個男的共乘一隻船,大約漂四十分鐘左右,這隻船就開始晃,失去重心,突然倒扣,船翻了,六人全部落入湍急的水中,在震耳欲聾的水嘯聲中,只聽吳姐尖叫幾聲“救命啊!”我在危急時突然想起:惟有觀世音菩薩能救我,人力是救不了我了!於是心裏就不停的念“觀世音菩薩……”說來也怪,剛念幾聲,四處掙扎的我,却抓住一根纜繩,拼死力一拽,身體却鑽進倒扣的船裏,原來我被卡在船底下了。也不知漂了多久,突然船身被什麼東西頂了一下,小船自己湧上岸,我被眾人從船底拉出來,口裏高喊一聲“觀世音菩薩!”已泣不成聲了,身體癱軟在岸邊……人們驚詫地議論:“真是怪了!這麼急的水流小船怎麼可能自己上岸呢!”我一聽眾人的議論聲,纔發現我的右手還緊緊的握著脖子上的純印老人照片,是觀世音菩 峛 峛R`綩垗b@峛@@峛世音菩薩加持、護佑著我啊!以上是李紅的自述。
   
      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
      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
   
   此頌免山難。須彌又稱妙高山,每一個小千世界都有此山,圍繞此山有一日月,在半山腰環繞。倘若被人從此山推下之時,能念觀音聖號,則如日月停在空中,仗觀音之力不會跌死。惡人者,為損人利己,蠻不講理,歪曲事實,借刀殺人,心術不正之人,或以錢財網羅權勢,昧良心、公理損害他人者皆為惡人。逐,追趕之意,即不達惡念絕不甘休,將你逼到懸崖,再將你推下,置你死地而後快,這時只要一心稱念觀音聖號,即使掉到萬丈懸崖下也毫無傷損。以金剛山喻懸崖。稱念觀音名號,可逢凶化吉,遇難呈祥。二〇〇四年秋,遼寧省葫蘆島呂愛秋等居士,見我每日為建岫岩雙泉寺廟操勞過度,身體有些不支,便接至葫蘆島歇幾日,當夜闌尾炎突然發病,馬上住院手術,我赤條條地躺在手術臺上,聽刀剪手術器械的撞擊聲,嚇得冷汗直冒,心中默念觀音名號,喊純印老人快來救我……當手術刀切開肚子後,主刀的李主任驚詫地說:“怪了,怎麼一滴血不出呢?”直到拆線,敷在刀口上的藥布,連個紅血印也沒有。此事傳開,醫院的患者,醫務人員,悄悄向我要學習資料,我告訴他們念阿彌陀佛,念觀音菩薩,當即度了許多人。稱觀音名號,真有不可思議之事出現,當危難時,心極猛利求救,一定會獲得觀世音菩薩冥冥加護,而化險為夷。
   
      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
      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斷斷壞。
   
   此頌免怨賊難、刀難。前講惡人,此處講劫道、殺人放火,一點小善也沒有的賊人。為何能遇到賊人呢?佛門講三世因果,若明此理一切損失、磨難來臨認了就是了,勿怨天尤人。殺人者償命,欠債者還錢,以了業為快,若念觀音,怨賊也可受感化,或因修行有佛菩薩加持,重業輕報。梅河有位中學老師艾洪林,三代人(奶奶、父親、他本人)供觀音,文革中以迷信頭子抓起批鬥,皮鞭打在身上,刺骨的疼,他心裏默念觀音,馬上不疼了,一夜間鞭傷癒合了,打他的造反派回家發高燒,臥牀不起,他向別人說艾老師會咒語……從此無人敢打他。我手中的“佛法僧印證”的印章就是他保存下來的。艾老師虔誠信佛、念佛,沒有病,預知要往生時,頭一天讓女兒陪他在梅河市區環游一周,第二天坐在沙發上往生了。“醒世妙語”就是他發心命題、整理的。
   眾生若造惡則與菩薩無感應,故救不了。
   
      或囚禁枷鎖,手足被杻(音:醜)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
   
   此為免枷鎖難。“囚”一個人不得自由,被高牆所困。枷鎖,古代刑具,兩塊硬木板,中間有個孔,可容脖頸,然後將兩木板鎖上,雙手也鎖上。類似現在的鐐銬,手與腳上的刑具。手足被杻械,被刑具所縛時,若一心求救觀世音菩薩,能解除所縛。免拘櫛難。
   
      咒詛(音:阻)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
   
   此頌免咒詛毒難。此為害人者驅鬼法以毒人,如下蠱等是。純印老人曾講過野人煉蠱害人之事。我曾遇到過四位比丘尼,被人下蠱,但邪不侵正,慈能解毒,亦能制凶。今正念觀音,自然害人者自受報。猶如口含污血欲污天不能,反污己身。將頭觸火,反焦己額。這樣的惡人我也遇到過,最後自受其報。老人言:好人好自己,壞人壞自己,損人不利己。非菩薩加罰於他,而是自造業,必然自受報。念佛、念觀音,可將毒惡化成無上正覺,最後害人者必害己,不會佔便宜的,因果不虛故。對此欲害人者應生憐愍心,勿生報復、對抗心,作消業想,道業可精進。害人者受報令今後不善的人,有恐懼感,由是不敢再起害人之心,才能轉惡為善,這就是慈悲。
      
      或遇惡羅刹,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
   
   此免非人難。羅刹與鬼是一類,常居荒山野林,非常兇惡,能喫人,毒龍能噴毒霧。把人毒死。龍亦分善惡。有人不承認有龍,說潛艇入海底也沒見過龍宮,乃因龍善變,故不易見到。我在峨眉山曾見到一條赤龍,一九七三年六月二十七日,美國軍艦在湄公河(泰國與老撾共用之河)捕捉到一個剛出生的小龍女,七、八米長由二十七人挾持。龍本是通靈變化之龍神,遠非蜎飛蠕動蠢頑動物可比,龍宮亦福報變化所生,非世間物質建築,龍欲見人,它則顯現,無緣則隱匿,頻道有別怎麼能見呢?純印老人曾說:龍分多種,江河湖海、井裏、天上都有龍,不見的原因一是怕槍炮;二是世人殺心太重,使它不敢露面。佛講八部鬼神時,總是將龍排在天人之後,為第二位,故不能懷疑。倘遇鬼、龍難,念觀音名號,其不敢為害。
   
      若惡獸圍繞,利牙爪可怖,念彼觀音力,疾走無邊方。
      蚖蛇及蝮蠍,氣毒煙火然,念彼觀音力,尋聲自回去。
   
   此頌免惡獸、毒蟲難。惡獸如豺、狼、虎、豹、熊、野狗等會傷人喫人的動物,很兇猛,牙爪都很鋒利。還有毒蛇,蝮類似蛇,長四腿,亦稱草上飛,有毒牙。蠍子,蜇人很厲害,毒入體可喪命。遇到毒蟲、猛獸,若稱念觀音名號,不敢為害,因觀音威神力故。
   
      雲雷鼓掣電,降雹澍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
      
   此頌免天災難,掣(音:徹),快速閃電。以上為三災七難。三災,水火風。七難解釋不一,此處觀音滅七難者為火難、水難、羅刹難、王法難、鬼難、枷鎖難、怨賊難。亦可解三災:刀兵、瘟疫、饑饉。七難亦有:日月失度難、星宿失度難、災火難、雨水難、惡風難、亢陽難(乾旱)、惡賊難,此為仁王經中所說七難。藥師經亦載七難,皆大同小異。眾生突遭此厄,若能至心稱觀世音名號求救,此時妄念必無,所稱則真誠、懇切,一心無二念,是以能為悲願具足的觀音心心相應,感應道交,觀音菩薩才能以神力加被,使獲安隱。但平時應常提佛念、觀音念,以清除妄念,若平時不信,臨危抱佛腳亦不能。因危難時刻淨信提不起來,只能喊“媽呀!”故應無災無難之時,稱佛名號,念觀音菩薩,危難之際才能提起,不慌亂,相信觀音會搭救,臨終還可生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及觀音菩薩,此事來不得半點虛偽與僥倖。平時亦應以菩薩慈心為心,悲願為願,時時事事為眾生,此即菩薩行,口念、心想、身拜、事行,怎會有災難呢?既或昔業現前也是重業輕報。
   
      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十方諸國土,無刹不現身。
      種種諸惡趣,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
   
   此頌現身滅苦。眾生貪、嗔、癡三毒熾盛,故眾苦逼身。妙智力者,由根本智、後得智所起之利他大悲方便智。以此妙智,悉能救眾生之苦厄,使生老病死苦已漸悉令滅,即解脫輪迴之苦,證無生無死之樂。廣修智方便者,即真俗二諦,空、假、中三諦具足圓滿,否則不能有此神通之力、普門示現十方諸國土。種種諸惡趣者,四途: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修羅好鬥、男子奇醜,豬耳、象鼻、巨齒,獠牙,赤髮,小眼如豆。女子則美麗,作天人妻,嫉妒心強,故天人亦難安。地獄是眾生造業形成的,所受刑具都離不開木、火、鐵、石。業無量,地獄亦無量,最短者萬萬年,業不空,地獄亦不空。從地獄出來進餓鬼道,此道眾生頭如斗,脖如針,腹如鼓,食不可入口,入口即變成火,業力故。鬼道眾生壽命千千歲,然後入畜生道,胎卵濕化,壽命以大劫計算。後得人身,受貧窮、聾盲喑啞報。純印老人說我:“億億人中兩次得人身,僅你一個人。”人身難得故。生老病死苦者,人生有苦苦,壞苦、行苦。窮、富受生活的擠壓為苦苦;突然失去如意之事:水火風三災發生、地震房屋、財產即刻失去,此為壞苦;生老病死念念不停為行苦。欲界有三苦,色界無苦苦,無色界有行苦。還有八苦(無量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苦。釋迦佛十九歲遊四門見生老病死,而發心出家。愛別離苦,方方面面,有愛財、愛色、愛名、愛食、愛睡懶覺,突然從擁有而失去,苦哇!由愛生憎恨,與任何人都無緣,偏偏惡緣找上門來,離不開,躲不掉,這是自性上召來的。求不得苦,求財財不來,反虧本,求名而無官運,受壓制,一生不得志。求子女而不生,求啥啥不來,最後雙腳一蹬入黃泉,所貪求的一樣得不到,苦哇!五陰熾盛苦。即眾生皆具的色(物質身)受、想、行、識(感受與精神),五陰如烈火,每時每刻煎熬著你,人人離不了,若能將心經中:“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真的弄懂了、看空了則生大智慧,就沒苦了。不出三界,苦永遠不離。亦指九法界未成圓滿佛者。觀音能以神力令漸滅其苦也。此神力之由來,皆為“廣修智方便”,種種法門都修,故有此不可思議的神力。
   
      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
      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暗,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
   
   此頌觀音以五觀常照眾生,隨感而應。真觀者,以妙智慧觀於真性,知自身、眾生身、一切身平等不二,皆五蘊、四大假合體,了無異相,若從性體觀,本是一真法界,此即同體大悲之所由起。清淨觀者,觀眾生心性本來清淨,本有不須修,正因清淨,能生萬法。“廣大智慧觀者,以自心清淨故觀真諦(出世法)、俗諦(世間法)而無分別,一一照了,而無遺漏。並以大智慧照破癡暗,了達諸法真實相。悲觀者,觀生佛同體,而悲眾生因惑業不能免苦,故無苦不拔。慈觀者,以悲願救苦,無樂不予,使苦去樂來。要言之,真以息妄,淨以治染,智以破惑,悲以拔苦,慈以予樂。菩薩以此五觀加被群迷,使妄染惑苦應念息滅,故一切眾生常願行此、常瞻仰而依靠之。觀音應身示現實賴於此。無垢清淨光,乃智慧真如之光,能破無明之暗,首先降伏本心三毒之災,無明風,煩惱火,故能以普徧光明之智,觀照世間一切眾生而加以救濟。
   
      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燄。
   
   第一句悲體戒雷震,說法雖然在口,但必須借身和意識為授法之本。觀音以大慈大悲為他的悲體、法體。此悲心從何而生呢?從嚴持戒律而生的。戒是修道的基礎,基礎不牢,一旦遇外緣的誘惑則無定力,必被五欲所縛,主宰不了自己,而成魔的俘虜。我曾為一個道場寫一副楹聯:“學為人師嚴謹戒,行為世範廣布施。”觀音因持戒而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法體,先用戒德警戒世人,猶如驟雨中的驚雷,無物不肅,愚迷眾生即被其警醒。此處是顯觀世音菩薩身業的力量不可思議。慈意妙大雲者,菩薩以慈為心意,“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觀音所修的福德,猶如大海無量無邊,他慈悲的意念,予眾生之樂,好似空中大雲,物無不覆,故云慈意妙大雲。慈能生一切善,故如甘露法雨。甘露乃天上長生不老的神藥。觀音普施眾生、救度眾生的法雨,令眾生蒙潤,依法而修,可滅一切煩惱的火焰。慈雲是慈悲普;澍雨是說法普;能滅是利益普;無煩惱是解脫普。降大雨,即慈航普度之義。眾生本來是佛,為何不成佛?有煩惱故;本有自然智,為何不開悟?有煩惱故;為何不出三界?有煩惱故;為何沒有六通,不能自由自在?還是有煩惱故;煩惱的另一名是執著,執我見、我所、我知,亦稱法執,全是分別心、自私自利心生出來的。若能去掉我、法二執,煩惱就不會存在。四弘誓願,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此即觀音行化世間之心。煩惱無盡誓願斷。菩薩以眾生的煩惱為煩惱,從而教化眾生斷煩惱。然眾生煩惱無盡,前念滅,後念生,如波浪相似,永無止時,直至成佛。六八年文革中的一天夜裏,軍管會領造反派突然去我家一個大汽車,不容分說即將傢俱等往車上扔,最後將五口人也推到車上開走了,天亮時停在一個小山溝裏,被安置在一個馬號裏,黨員被吐故了,工作也沒了,工資也不給發了,還要接受農民的監督,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全家人都愁,只有我媽不愁,第二天她即各家串門,有說有笑,她說:“愁有啥用,就是這個時代,也不是光咱一家,愁出病來沒錢治,自己遭罪,天總有亮的時候……”法門無量誓願學。佛法修行的門徑無量無邊,從生下來就學,學一百年也學不完。今聞到成佛必修的《妙法蓮華經》,又有淨土帶業往生法門,足夠了,待見彌陀時不學而知,何愁不開悟?當今要精專不可夾雜,一門深入,可當生成就。佛道無上誓願成。要立誓修行。觀音菩薩依此教化眾生,而澍甘露法雨,滅煩惱焰。純印老人行菩薩道,側重三方面代六度,一是布施,二是忍辱,三是禪定。(見《純印》一書)。
   
      諍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眾怨悉退散。
      
   諍訟的含義是通過官府打訴訟官司。舊社會有句話衙門口沖南開,有理沒錢別進來。所以冤假錯案累累,投訴無門,百姓只能忍氣吞聲。另外諍訟即是指此時社會鬥諍堅固,國與國鬥、家與家鬥、人與人鬥,畜生之間,鬼仙等也在鬥。雖然分出正法、像法、末法,但每一時期亦無定數。如末法時,依佛教誡一心念佛,往生走得很殊勝,則與正法無異。反之正法時,不能出三界,不聞、不信佛法,也可視為末法。此即法無定法。怖畏軍陣中者,怖畏是畏懼。在兩軍陣上無不有恐懼心,只要念觀音名號,眾怨悉退散,實則這些都是互相遞償果報,若念觀音可減輕或消除。打官司、鬥爭、戰鬥,都是眾怨集聚所致,只要至心敬念觀音聖號,得蒙加被,眾怨自然化解。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
      念念勿生疑。
   
   此頌依德立名,勸持獲益。前偈:“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講“觀”字。此處講“音”字。此音極微妙,能尋聲救苦,不可思議,不可測度。即觀眾生求救之音而施救濟,故名觀世音。以能觀所觀之音與萬億處求救之音,悉清清楚楚,音訊清晰,故名梵音。世間一切音聲:演奏會、演唱會、歌舞會都無法與此音相比,百萬千億里外此音皆可傳遞,可穿透時空,妙音否?千處乞求千處應,應時解脫,如海納百川而徧容,如潮有汛而應時,故曰海潮音。此音超出一切世間音,世間無有。要言之,妙音者。說法不滯,觀音者,尋聲救苦。梵音者,音性無著。潮音者,準時不誤。四音圓具而勝世間一切音。故應常念,不間斷,不懷疑,皆能滿願。若朝勤夕怠,無緣而求感應,實非大士之妄也。念念勿生疑,信為道源功德母,有疑慮心,則無感應。欲有感應,應常將此音住心,若臨時抱佛腳,臨危絕提不起來,喊媽而不喊觀音。媽若過世在鬼道,反成大麻煩事。最好日常讀誦普門品,時時稱名,老實念阿彌陀佛或觀音菩薩聖號,臨終都可生極樂。
   
      觀世音淨聖,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
      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
   
   大士觀聽返入,離諸塵妄,是名淨聖。冥資不虛,對眾生苦惱、死厄,實心實意救度,如父如母,可依可怙(依靠、仗恃)。大士具足一切功德,隨所求而應之,何止十四無畏。有求必應,靈感至極,亦不止三十二應身也。其福聚如海,利澤無窮,故須歸命頂禮。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
   
   持地,菩薩之別名。如大地功德力用,持載之義。菩薩有十法,名持地三昧:⑴如大地廣大無垠;⑵眾生依止;⑶無好惡,無分別;⑷受大雨雪;⑸生草木;⑹種子所依;⑺生(藏)眾寶;⑻生眾藥;⑼風不動(亦喻八風、稱、譏、苦、樂;利、衰、毀、譽而不動);⑽師子吼不驚。(核武實驗,大地紋絲不動。)菩薩具此十種德性,無障無礙,隨生示現,隨眾所求,能得自在。我們念佛修行也是平心地,若能以實智妙法,內平自心,外患自平,心平一切平。觀音亦名觀自在,其度生之行曰普門,亦曰圓通。自一心而出,應無不徧,謂普門。觀自在號者,即“心經”所稱。自心地平,心地淨,則外患自平,不能為患。世人聞此普門品,功德不可思議。
   觀音以無作妙用應諸眾生,故云自在之業,無處不現,故云普門示現,無苦不拔,故云神通之力。已證妙覺,雖居果位,不捨因行,乃已成佛。欲入佛知見,必破二執(我、法),淨二障(所知障、煩惱障)。此經深奧,難圓其說。
   
   佛說是普門品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說此品經後,有八萬四千眾生發成佛的心。此數字喻眾生八萬四千煩惱,若無此無量煩惱就是佛。煩惱亦稱無明,無明就是妄念,前念滅,後念生,念念不停,有念即凡夫,無念即佛。念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想什麼?想五欲六塵。分別什麼?分別是非人我,在我人眾壽四相圈中遊蕩。執著什麼?我、法,執著我所有、我知我見、我所能,執著法可得,法真實。然緣生無自性,無自性則空,了不可得,但諸法又都離不開自性,此性沒有與他相等,更沒有超過他的,故稱無上正等正覺。在此法華會上者,將來皆成佛有份。我們有緣聽此經,又與純印老人有緣,皆往昔種植無量無邊善根,供養三寶,今因緣相聚,若能精修不怠,一定能見佛,生淨土。修行人最忌貢高我慢,純印老人言:謙謙君子,傲慢小人。老子道德經云:“上善若水,水善利於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修行就應學水的品德隨方就圓,處下而謙,彎腰作人。“擇善則從,不善則改。”
   普門品的妙處無窮無盡,若能與觀音結緣,事事會令你遂心滿願,成佛有份。
   講一公案:梁武帝是個敬奉三寶的佛教徒。但他的皇后郗氏與他相反,不相信三寶,且嫉妒心極重,死後墮落做大蟒蛇,在夢中要求武帝請寶誌公超度她,并告知誌公禪師是觀世音菩薩化現的。此蟒蛇向誌公點頭懺悔!於是誌公禪師作了一部“梁皇懺”。使武帝拜此懺,替郗氏懺悔。以拜懺的功德,使郗氏脫去蟒蛇身,而生到欲界第二層忉利天。武帝問誌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想我郗氏皇后,生前造何業,死後墮蟒身之惡報呢?”
   誌公答:“郗氏皇后雖在宮中,皇上不識她心種種不善。嫉妒我主學佛修行,亦嫉妒六宮,欺壓良善,誹謗三寶,不計因果,死後於閻王殿上、業鏡臺前,照得分明,善無一毫,業重千鈞,故貶落蟒蛇之形,若非我主修善,娘娘永不超升。誌公說一偈:佛法從來不妄言,只因譭謗自招愆。世間國母何尊貴?墮在蟒蛇蟲類邊。
   誌公應機為說因果經:善惡之報從無休止,為人大富,從布施中來;為人長壽,從放生持戒中來;為人健康,從慈心中來;人見歡喜,多結善緣故;慳貪獨食墮餓鬼中,若生為人受貧窮飢餓報;謗正法、說妄語、傳人惡者,死入地獄,烊銅灌口、拔舌耕犁報,壽千萬歲。從地獄出,生水牛中,貫穿鼻口,挽船、牽車,大杖打撲……如經所說,甚可怖畏。一切大眾當依佛語,不信因果眾罪如上。古人云: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
   武帝聽後讚曰:善哉!善哉!聽師說如日當空,似月印潭,澈底分明,心無疑惑矣!
   
      五蘊山頭一段空,同門出入不相逢,
      無量劫來賃屋住,到頭不識主人公。
                             ——無明宿
   
   
   
      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陀羅尼,譯總持,總惡不起,持善不失之義。可摧邪立正,斷惡生善。亦云咒。譯經時有五不翻:
   ⑴秘密不翻。如諸陀羅尼,翻字不翻音。我二哥進昌六歲翻山越嶺去二姐家借米,孩子小有恐懼心,媽媽悄悄教他念六字大明咒,而所發出的音則與六字差異很大;
   ⑵含多義不翻;如婆伽婆。
   ⑶此方無不翻,如閻浮樹;
   ⑷順古不翻,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⑸尊重不翻,如般若。
   此咒為不翻之一。密咒有多種功用,有持咒滅罪,有消業治病,有護經驅魔,此品即護經,使妙法永存世間,謂佛力、法力、神力加持。咒乃諸佛秘密心印。大經均有神咒,如天子秘符,大將在外執此秘符,可調動千軍萬馬,摧堅破銳,無敵不克。此法華乃一實相成佛之本,法義深固幽遠,極少智者能入此經藏,單靠止觀之力所不及,必須仗如來秘密心印之力以攻之。經云:若修行人習氣未除,應當一心誦我神咒。大法流通,憑藉四依法,若不依神咒守衛,魔必妄加其義而改途,故菩薩、天神、護法說陀羅尼,發誓辟邪,消除妙法的衰患之憂。咒語是鬼神王名,稱其王名,部落敬主不敢作祟,故能降伏一切鬼魅。故此品弘護流通。
   
   爾時藥王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受持法華經者,若讀誦通利,若書寫經卷,得幾所福。佛告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八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於汝意云何,其所得福,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是經,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讀誦、解義,如說修行,功德甚多。
   
   此示藥王三業清淨請法。從座起,露右肩,示身恭敬;合掌面向佛,示心恭敬;對佛言,示口恭敬,三業清淨表真心誠意。藥王菩薩問若有人發心受持此經(受之於心,持之於身)或讀誦、書寫此經,其福報能有多少?佛言若能受持此經一四句偈,瞭解義理,如說修行,其功德過於供養八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諸佛。此處一定明了,說一丈不如行一尺,主要在真解與真修實幹,絕不在你讀誦的徧數多少,寫了多少部經。正如唐,法達七歲出家,誦法華經三千部,以此為資本,禮六祖時頭不至地,六祖批評他雖名法達,何曾達法。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若依文解意,三世佛喊冤,所以晚學是講自己的心得體會,不是講法,願與有緣同修護持此經,共入如來一實相印,待往生時品位增高,以不辜負純印老人之囑託。
   
   爾時藥王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與說法者陀羅尼咒以守護之。即說咒曰:
   安爾。曼爾。摩禰(音:迷)。摩摩禰。旨隸。遮黎第。賒咩。賒履多瑋。羶(音:珊)帝。目帝。目多履。娑履。阿瑋娑履。桑履。娑履。叉裔。阿叉裔。阿耆膩。羶帝。賒履。陀羅尼。阿盧伽婆娑簸蔗毗叉膩。禰毗剃。阿便哆邏禰履剃。阿亶(音:但)哆波隸輸地。歐究隸。牟究隸。阿羅隸。波羅隸。首迦差。阿三磨三履。佛陀毗吉利袠(音:至)帝。達磨波利差帝。僧伽涅瞿沙禰。婆舍婆舍輸地。曼哆邏。曼哆邏叉夜多。郵樓哆。郵樓哆憍舍略。惡叉邏。惡叉冶多冶。阿婆盧。阿摩若那多夜。
   世尊,是陀羅尼神咒,六十二億恒河沙等諸佛所說,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則為侵毀是諸佛已。時釋迦牟尼佛讚藥王菩薩言,善哉善哉,藥王,汝愍念擁護此法師故,說是陀羅尼,於諸眾生多所饒益。
   
   此為藥王菩薩說咒,世尊印證讚歎。此中明示凡讀誦、書寫、解說法華經者,必當持此咒,此咒與說法者以為守護。此咒原為諸佛所說,法師若持此咒,有侵毀者即為侵毀諸佛,必頭破作七分。
   
   爾時勇施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亦為擁護讀誦受持法華經者,說陀羅尼,若此法師得是陀羅尼,若夜叉、若羅剎、若富單那、若吉遮、若鳩槃茶、若餓鬼等,伺求其短無能得便。即於佛前而說咒曰:
   痤隸。摩訶痤隸。鬱枳。目枳。阿隸。阿羅婆第。涅隸第。涅隸多婆第。伊緻柅。韋緻柅。旨緻柅。涅隸墀柅。涅犁墀婆底。
   世尊,是陀羅尼神咒,恒河沙等諸佛所說,亦皆隨喜。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則為侵毀是諸佛已。
   
   此為勇施菩薩次藥王說咒。藥王為大施,欲大施若無勇猛之心則不能斷三毒習氣,非勇不能依此助成妙行。此咒亦為諸佛所說,具有降伏魔鬼之力用。富單那,為臭餓鬼,是主熱病鬼。此鬼若附身則無病高燒。吉庶,起屍鬼,人已死但尚存微波不斷,如北京王萬榮,七晝夜微有呼吸,若不將附體送走,十天、半月也是她,甚至身體腐爛而仍有呼吸。鳩槃荼,世人稱冬瓜鬼,形狀極醜陋、可怖,其陰囊似冬瓜,行時搭在肩上,食人精血,又稱魘魅鬼,是南方增長天王所屬。夜叉、羅刹皆惡鬼之名,食人血肉,男黑身,赤髮、綠眼,極醜。羅刹女,絕美之人,誘人而食之。聊齋有描寫此鬼事,或飛空或地行,捷疾可畏。餓鬼亦惡鬼。在末法時期修行,五濁惡世鼎盛,必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尺水丈波,鬼神紛紛侵害擾亂,正法難施,尤其發度眾生心者,宣如來心法者,欲使眾生斷疑生信者,欲往極樂送佛者必遭大魔難,若無寧捨身命不捨法,為度眾生出苦難自己屈死也心甘的精神,是不敢弘正法度眾生的。試看進入末法的五百多年,凡發心弘法度眾生的四眾,沒有不遭磨難的。這是末法時期魔盛法微,顛倒的特徵。正法難順利通行,若不以神咒加持,強魔怪鬼必干擾妙法流通,迫害說法之人。世尊指出末法時期的六種外道及波旬魔眾:
   第一、住佛寺院,剃頭披褐,稱佛弟子,飲酒食肉,污漫淨地;
   第二、牽妻帶子,住佛伽藍,不僧不俗,飲酒食肉;
   第三、不誦經、不念佛,上無師得,下無師證,被鬼迷制,廣行邪法惑亂世人;
   第四、廣顯神通,驅鬼遣神惑亂世人,滅佛正見;
   第五、學占卜,論吉凶,先兆禍福惑亂世人;
   第六、裝模作樣,未證言證,未悟言悟,指色身與佛無疑,誑惑世人。
   佛在二千五百年前指出的魔擾,滅佛正法之事,今全都應驗在世間,有幾人不受其害,不被迷惑的呢?可憐愍者呀!
   
   爾時毗沙門天王護世者白佛言,世尊,我亦為愍念眾生擁護此法師故,說是陀羅尼。即說咒曰:
   阿梨。那梨。[少/免](音:耨)那梨。阿那盧。那履。拘那履。世尊,以是神咒擁護法師,我亦自當擁護持是經者,令百由旬內無諸衰患。
   
   此為北方多聞天王說咒。多聞天王,號毗沙門,四大天王之一,其統率鬼神護持世間,於鬼神界有大威力,對說此經的法師令在百由旬(一由旬六十里)內無諸衰患。
   
   爾時持國天王在此會中,與千萬億那由他乾闥婆眾,恭敬圍繞,前詣佛所,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亦以陀羅尼神咒擁護持法華經者。即說咒曰:
   阿伽禰。伽禰。瞿利。乾陀利。旃陀利。摩蹬耆。常求利。浮樓莎柅。頞底。
   世尊,是陀羅尼神咒,六十二億諸佛所說,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則為侵毀是諸佛已。
   
   此為東方持國天王說咒。四天王分統鬼神眾,每一天王統率二部尋察世間。東方持國天王統乾闥婆(尋香奏樂神)和富單那(臭鬼)二部;南方增長天王統餓鬼、鳩槃荼(冬瓜鬼、魘魅鬼)二部;西方廣目天王統毒龍、毗舍闍(啖精鬼)二部。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統夜叉、羅刹二部。持國天王以乾闥婆(香神)為所部之上首,稱乾闥婆王,故言千萬億乾闥婆恭敬圍繞。咒皆受之於佛,持咒能增長威力,故能護持說經之人。
   
   爾時有羅剎女等,一名藍婆,二名毗藍婆,三名曲齒,四名華齒,五名黑齒,六名多髮,七名無厭足,八名持瓔珞,九名皋(音:高)帝,十名奪一切眾生精氣。是十羅剎女,與鬼子母并其子及眷屬,俱詣佛所,同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欲擁護讀誦受持法華經者,除其衰患,若有伺求法師短者,令不得便。即於佛前而說咒曰:
   伊提履。伊提泯。伊提履。阿提履。伊提履。泥履。泥履。泥履。泥履。泥履。樓醯。樓醯。樓醯。樓醯。多醯。多醯。多醯。兜醯。[少/免]醯。
   
   此羅刹女乃毗沙門所統。故亦說咒擁護持經法師也。羅刹為食人血并啖人精氣之惡鬼,此十羅刹女為上首。藍婆、毗藍婆者,面如藍靛(音:電)色也。曲齒、華齒、黑齒者,以牙齒為食人的工具得名。多髮者,以髮盛為美。無厭足者,貪淫無厭也。持瓔珞者,修飾身體以迷人。皋帝者,無所不具,具足害人的伎倆。總為奪眾生的精氣,以陽精補陰氣。她們善變貌美妖艷,性兇殘,人百日精氣盡,則被其食。但此十羅刹女改邪歸正後,為佛的護法神。鬼子母,為胎生之鬼。講一個鬼子母的公案:此鬼淫欲心極盛,生一千個兒子,最喜者是小兒。但因她們常偷世間的嬰兒喫,而使城裏哀號聲徧地。佛知後,為感化她改惡向善,讓尊者將其小兒抱來佛所,鬼子母偷喫人家孩子,回家後不見小兒,心急如焚,以神通力知在佛處,向佛討要。佛以悲心教其將心比心,以事論事,乃使她改惡向善。她提出今後可不喫人之子,但是以什麼來養身呢?佛告知,今後佛弟子每日午齋要施食,呼喚你名:“羅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滿。”從此鬼子母歸依三寶,成為護法善神。因其有一千鬼子,故云并其子俱詣佛所也。
   有伺求法師短,令不得便者,言令遭懲罰。此咒為羅刹神之所共持,一宣此咒,則諸羅刹如奉密令,悉皆懾(音:折)伏,不敢來惱矣。此示無明羅刹業習,傷害法身,今修止觀,化無明而作妙明心光,故羅刹女亦以自身擁護受持讀誦修行解說此經者,令無明三毒淨盡無餘,消眾毒藥,轉無量無明為一切種智。
   
   寧上我頭上,莫惱於法師。若夜叉、若羅刹、若餓鬼、若富單那、若吉蔗、若毗陀羅、若犍馱、若烏摩勒伽、若阿跋摩羅、若夜叉吉蔗、若人吉蔗、若熱病,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乃至七日、若常熱病,若男形、若女形、若童男形、若童女形,乃至夢中亦復莫惱。
   
   此處所說眾全是鬼道眾生,今令其勿惱法師。毗陀羅,赤色鬼。犍陀,黃色鬼。烏摩勒伽,黑色鬼。阿跋摩羅,青色鬼。夜叉吉蔗,以夜叉之力起屍者。人吉蔗,以人力起屍者。熱病,即鬼祟之熱病。若一日至童男女形,均鬼祟病之相。此為羅刹女告誡諸鬼眾,無論晝夜,醒時睡時,均不得惱害說此經的法師。
   
   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若不順我咒,惱亂說法者,頭破作七分,如阿梨樹枝。
      如殺父母罪,亦如壓油殃,斗秤欺誑人,調達破僧罪。
      犯此法師者,當獲如是殃。
   諸羅刹女說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當身自擁護受持、讀誦、修行是經者,令得安隱,離諸衰患,消眾毒藥。
   
   此為十羅刹女重復擬罪示警,并願以自身擁護持經、說法者。阿梨樹枝,此樹最脆,枝葉墮地即碎。殺父害母,破僧團是三逆重罪,故以喻頭破七分之相。壓油殃者,印度製油,先漚麻使生蟲,後并蟲合壓之,以取油肥而殺無數生命,此為殺業最重之罪。斗稱欺人者,斗則小出大入,秤則輕出重入,犯欺盜之罪。純印老人告大兒生意經為大秤出,小秤入。緊打油,慢打酒……調達,即提婆達多,欲自立僧團,破清淨律儀使眾人不安心修道,此罪極重。意謂惱亂法師,即為逆我咒命,當令受殃報如是。離衰患,消眾毒藥,為法師免於侵害之相。
   

心为净土  2013.7.17 20:12:16    

(317-16)  显示次数:732(693+39)     查看心为净土的所有文章 访问心为净土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7 主题索引
誦法華談體會(十六)
   佛告諸羅刹女,善哉善哉,汝等但能擁護受持法華名者,福不可量,何況擁護受持、供養經卷,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旙蓋、伎樂,然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酥摩那華油燈、薝蔔華油燈、婆師迦華油燈、優缽羅華油燈,如是等百千種供養者。皋帝,汝等及眷屬,應當擁護如是法師。說是陀羅尼品時,六萬八千人得無生法忍。
   
   此為佛讚許。佛聽十羅刹女發願後說:好哇!你們護持法華經及護持解說法華的法師,福報無量無邊。凡擁護法華經的人,就有不可思議的功德。若能對經以花、香、燈、旛蓋、伎樂等百千種形式供養,福報是非常大的。佛稱皋帝名字,此為羅刹女中有威望者,呼一名代十羅刹女名。你們應當與眷屬共同發願心,擁護受持解說法華經的法師。此陀羅尼品說完後,當即有六萬八千人獲無生法忍。何謂無生法忍?即明諸法實相。不見有少法生,也不見有少法滅,了知諸法本空寂,安住在無生無滅的理境。“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登地菩薩的境界。
   善慧大士云:“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此偈若明則見性成佛矣!偈中的物,就是眾生本有的佛性、真我、實相、涅槃、真心、如來,它先天地生而生,後天地滅而不滅。無形無相,本來寂寥,任憑天翻地覆,千軍萬馬,演練沙場,炮火霹靂,此無生無滅的真我還是如如寂寥。寂寥者,空曠、凝靜、空虛,自然無感知,無一切聲色之相。上智之人,必不願聞,因有法執故不是落文字就是落語言或落心緣相,半年、一年甚至修十年亦消不除,知見太多故。此物雖寂寥,但又生天地萬物,四時雖凋落,而此我平靜如斯,本不動搖。明此我則不會四處馳求,得此我還有何不知不曉?此即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法華的實相、妙法、精髓,一悟便徹而成佛者,就是悟明,證得此我,悟此我後,再有擬思,分別諸法,即為魔念,切須離之!切須離之!否則廣求知解,增益見識,雖然聽聞法華,有悟而又迷也!
   講一公案:
   挑水禪師的道場,聚集了大批僧眾,但發現以苦、以戒為師的真修行人却不多,於是就遣散僧眾,自己也躲起來。
   有一天,一位弟子在一座橋下乞丐群中,發現他悠閑自得地和乞丐們說話呢。
   弟子畢恭畢敬地走上前去,求師父指教修行之法。
   挑水禪師說:“你如果能和乞丐呆三五天我就教你。”
   弟子一想三五天,怎麼也挨過去了。即換上破舊衣服,緊跟挑水禪師左右。
   當天夜裏,有一個貧病交加的乞丐死去了。挑水禪師讓弟子同他一道將屍體抬到山裏挖坑埋葬了。
   挑水禪師忙了一天,回到橋下,倒頭便睡。但弟子回想一天的乞丐生活怎麼也不能入睡,腹內又無食,肚子咕咕叫。次日天剛亮,禪師說:你今天不用去乞食了,昨日死掉的叫花子碗裏還剩下些喫剩的飯菜。
   弟子望一眼作嘔的剩飯食,下了半天決心也不敢動一動。
   挑水禪師看在眼裏,嚴肅地對弟子說:“我早就料到,你修不了無分別的平等心,回寺廟去吧!”
   我們念佛修淨土的,首先要修清淨心,不在環境的好壞,若不去掉生死、淨穢的分別心,是不能得悟大道的。若想無分別心,就不要聽閑言碎語,更不要總挑剔他人所謂的過失。人多看住嘴,人少看住心,少說話,多念佛。牢記六祖言:“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此公案是讓我們修平等心,并非讓我們去體驗叫花子生活,那是業因果報,更不是讓人不講衛生,諸法平等,喫了不淨食物,任誰都生病。純印老人把變質的飯菜送給養豬、鷄、鴨的人家,從不倒掉。在城市住就沒辦法了,但也不可暴殄天物,隨意浪費。我國自古就有勤儉的美德。
   
      我有神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
      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茶陵鬱山主
   
   
   
      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四位比丘發心在深山老林中修行,因無人供養,衣糧短缺,可謂貧窮修道難。其中有一比丘(即妙莊嚴王的前身)發心還俗做工供養三位比丘,保證其衣食無缺,令三人安心辦道。此發心人自春至冬,周而復始,從不失言,如僕人奉主人相似,使三位比丘蒙一世供養之益,功圓事滿而出三界。但此發心人在世間難免不受色聲的誘惑。有一天他在王宮附近,偶遇國王出巡,前後儀隊十分威武,便心生妄念:“我來生若作國王,也如此威武,那時我將供養所有的比丘。”此念一生,來生真的作國王了,由是發心供養三比丘之福報,乃在人間天上常得為王。得道三人證聖果後,以六通觀之,見此王因耽於酒色定業難改,福報將盡必墮三途,三人相互商議,謂我三人能免樊籠功由此王,若今不相救,待王死後就無法相救了,其中一人云,此王樂著五欲而復有邪不易相度,只能從愛入手,於是一人願作其端莊美貌的夫人,另二人作其聰明有智的兩個兒子,以其與賢慧的太太及孝順的兒子之感情,做影響力,諒彼能聽,必當順從。昔時淨德夫人即今莊嚴相菩薩是,昔二子(淨藏、淨眼)者,即今藥王、藥上菩薩是,昔時妙莊嚴王者,即今華德菩薩是。
   此品敘述妙莊嚴王受淨藏、淨眼二子的感化,開佛知見,得到法益。昔跟雲雷音宿王華佛出家修道,而證無上正覺果位。本事者,脫生設化,轉邪歸正之事。
   
   爾時佛告諸大眾,乃往古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雲雷音宿王華智,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國名光明莊嚴,劫名喜見。彼佛法中,有王名妙莊嚴,其王夫人名曰淨德,有二子,一名淨藏,二名淨眼。
   
   世尊說完陀羅尼品之後,即告法會大眾,在很久很久以前,經過無量阿僧祇劫那樣多的劫數,有一尊佛出世,名號為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從佛的名號可知:因行自在,果智圓明,一音利潤,開覺群機,猶如密雲將雨,先以雷知。華為因行,宿為果覺。聞者宿業消除,心王(八識)轉鏡智,華開即見佛,故國名光明莊嚴,惟佛居常寂光土,以光為莊嚴故。無惡道、愚癡眾生,在此佛的設教下,人人開發出根本智。劫名喜見,人人愛見,即平等智(七識)。多陀阿伽度,譯如來。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淨土為眾聖(聲聞、緣覺、菩薩、佛)所歸,故喜見。阿羅訶,譯應供。應受九法界眾生供養(三聖六凡)。三藐三佛陀,譯正等正覺。每尊佛都具足十號: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出世間最尊貴的聖人,如孔子儒家稱至聖先師,為世間聖人。實則五大宗教(佛、道、儒、耶、回)的聖人,皆是如來應機施化。國王妙莊嚴者,喻如來藏本是妙嚴果體,圓明智照,今迷之而成阿賴耶識,名為八識心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造種種業,受無盡之苦。若轉第六識(意)為妙觀察智,洞見諸法而不分別。轉第七識(末那識)為平等性智,不執淨穢,則八識(阿賴耶)藏識無染污可受,即成大圓鏡智,故為淨藏。轉六識為妙觀察智,則分別之見即消,見分亦泯,即得法眼淨,故云淨眼。此為王二子也。王夫人淨德者,雖然示色身(九孔不淨為染身),但其德本淨,為報供養恩,知恩報恩,德性無瑕,為淨德。淨藏者,妙理所蘊涵。淨眼者,妙智所顯。淨德喻法身,淨藏喻報身,淨眼喻化身。實則四人的前身即往昔在深山老林同修的四比丘。可見身心出家者非等閑因緣。純印老人言:“七世宰相福,三世帝王才,今世才有出家因緣。”佛言,破戒比丘亦可為人天之師。但末法時期,要依法不依人,謹防魔子以出家相滅佛滅法。切勿以破戒為由,而任其踐踏如來正法。這就須要讀誦、聽解大乘經教。否則入迷途而不覺,可怕之極。如今若不上末班船、末班車,再無出沉淪的機緣了!
   
   是二子有大神力,福德智慧,久修菩薩所行之道,所謂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離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方便波羅蜜,慈悲喜捨,乃至三十七品助道法,皆悉明了通達。又得菩薩淨三昧、日星宿三昧、淨光三昧、淨色三昧、淨照明三昧、長莊嚴三昧、大威德藏三昧,於此三昧亦悉通達。
   
   二子有大神力福德智慧者,表明妙莊嚴王二子尚未從佛出家,已具大神通力,因久修行菩薩道而得諸三昧。三昧,譯正定、等持、正心行處等。使正念住於一處而不動,由此生起正智慧而覺悟真理。以此顯二智,即:
   ㈠如理智亦稱實智、根本智、真智;
   ㈡如量智,亦稱後得智、分別智、俗智、權智。
   佛菩薩具足此二智,對世出世間法通達無礙。波羅蜜,譯到彼岸。即到無生死、無煩惱的清淨彼岸。此二子在應化身之前,已修此十波羅蜜法:
   一、檀那波羅蜜,檀那,譯為布施,分財、法、無畏三種,布施可度慳貪到無慳貪的彼岸;
   二、尸羅波羅蜜,尸羅,華言清涼,謂離熱惱,得清涼故。亦云防止,謂調練三業,止過防非,好行善道,不自放逸也。又戒經云:菩薩具持眾戒,而無所著,是名尸羅波羅蜜。戒為成佛之母,有戒佛法存,無戒佛法亡。戒度毀犯,可到持戒的彼岸。戒猶如海中船,犯戒即船漏,若及時修補,堵住漏洞可離沉船危險,否則船沉人亡;
   三、羼提波羅蜜,羼提,譯忍辱。要不起心、不動念的忍,忍而無可忍之相,即修行人無分別之忍,作消罪障的良藥想。當要發脾氣時,能忍下去叫生忍,若不起忍之心,看淡諸法空、假之忍為法忍。修忍辱可化性,度嗔恚,到忍辱的彼岸;
   四、毗梨耶波羅蜜,毗梨耶,譯精進。身心都精進,身精進不怠墮、懶散、鬆弛,心精進一心念佛,以佛號伏妄念。或誦經典教修定力,使淨心現前。此即以一念替萬念,可到涅槃彼岸;
   五、禪那波羅蜜,禪那,華言靜慮。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即淨慮之義。念佛達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停止一切妄念,則得到了了常明之境,任運自在,不受一切誘惑,到禪定神通妙用的彼岸;
   六、般若波羅蜜,般若,譯智慧,般若分三種;文字般若,即經典。觀照般若,通過文字,瞭解真義。實相般若,由文字啟發觀照,因觀照而了達實相,實相無相無不相,明空、假、中三諦妙理。度愚癡、迷惑、煩惱,到根本智的彼岸;
   七、方便波羅蜜,方即方法,便 峛 峛R`綩垗b@峛@@峛r>   九、力波羅蜜,力即力用,謂行滿功成,萬境無動,能善辦眾事也;
   十、智波羅蜜,智即智慧,決斷無惑,證法怡神,善入佛慧,明了無礙也。
   後四種波羅蜜,皆由般若分出,合上六度,計為十波羅蜜,是菩薩所修的行門。諸法與實相,權與實,空與假,生死與涅槃,本不可分開。以差別變化的現象,隨緣之事為諸法,以平等的實在,不變之理,不變而隨緣為實相。故諸法即實相,此為菩薩境界。“法華玄義”云:“諸法即是實相之異名,而實相當體;又實相亦是諸法之異名,而諸法當體。由此可見實相真理最具普徧性與圓滿性。”所謂:諸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法華經”,是眾生成佛永恆的真理。正因如此,諸法實相是佛法中最深奧,最究竟的義理。“惟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可見此理妙不可言,奧不可圓知。菩薩亦不全知此理。世尊在法華會上開權顯實,即顯此平等不二,絕待圓融的諸法實相之理。佛出世為此,佛說諸法亦旨在令眾生悟此理、行此理,即入一乘妙法,除此外無佛法可言,餘皆度生善巧方便。此實相妙理諸佛同證,諸佛同稱揚,它是一切法門的根本,是我們心性的歸處,是修行人必悟之理。要言之,一切諸法即真、即俗、即中,全三是一,舉一即三,圓融無礙亦稱三諦。為何作此解?一切諸法皆眾緣和合而生,無永恆不變的實體,當下即空,故稱“真諦”。但一切諸法雖無永恆不變的實體,却有千變萬化的現象,緣生的差別歷歷在目,稱“俗諦”。由此可知建立一切法,是不變的“空性”與俗諦的“幻相”,非造作而有,二者不可分開,稱“中諦”。空、假、中統攝一切法。若給其下定義,“真諦”(空)是宇宙人生的本體真理,絕對真理。“俗諦”(假)是宇宙人生的一切現象真理,即相對真理。它離不開時間、空間、諸緣的關係,是變化無常的假相。“中諦”是真俗現象的圓融,即非絕對,也非相對,是不落二邊亦不走中道,但又包含彼此二邊,因此是超越一切,又圓融一切的,勉強名之為中道。若從中道言,空假非二。從法性而言,三諦實際是一諦,一諦即三諦。從“純印”二字可悟此理,此即隱百餘年待機問世之由。
   行菩薩道者,應發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愛眾生,令眾生得法樂為慈。要講道說法,使眾生破迷開悟。“道本無言(經典),非言不顯。”根本道法,就是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它見於內,不見於外,聞於性,而不聞於塵。不可死在文字、言說、名詞上,否則將妄無所得。修行、念佛要內求,使性體空靈,斷煩惱,顯根本智;不要外求(名相、音塵),心法不從外得。為什麼?真法、真我,我未生以前就帶來了,本來固有的。所以千法萬法由內而生,由內而發。萬法惟心造,道由心得,不由法得,若住於法,分別教相,咬文嚼字,與修行無益,徒增知見。向眾生說諸法實相,一乘了義就是真的慈心。修的方法即“入不思惟境界”;憐憫眾生,令其解脫為悲。出三界免輪迴,拔其苦,予其樂。不要天天說佛而迷佛,說法而迷法,不向名相找(外覓),要轉回來,法由心得,佛佛相傳,代代相續的心法,是以心傳心,以心印心,心心相印,佛心我心本一心,絕非言語、文字、聲色。真理一如,從冰與水可悟知。此即佛門慈悲為本,德之力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有德者,遠之則盼望,近之則不厭。可從彌勒、觀音二尊像悟慈悲:大肚能容,包含色相。笑口常開,指示迷津;無人無我觀自在,非色非空見如來(純印之理悟者得道)。有所饒益,歡喜無悔為喜;所作福佑,無所希望為捨。
   淨藏、淨眼二子還修三十七道品: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為四念處,修行以此為住;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斷滅,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為四正勤;欲、念、進、慧為四如意足;信、進、念、定、慧為五根;此五方面轉生功用就是五力;念、擇、進、喜、輕安、定、捨為七覺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為八聖道。此為三十七助道法。此法在小乘修為正道,在大乘為助道,修六度為正道。在佛乘非正道也非助道,為中道、妙道,也可說是正道,也是助道,大乘佛法、行法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為體,六度為用,三十七道品助道,而成佛果。佛乘是圓教故。所謂“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淨藏、淨眼二位菩薩,對十波羅蜜法、四無量心、三十七道品,皆明了通達,無所障礙。
   此二子、二位菩薩亦證得各種菩薩三昧。三昧譯等持、正定正受。淨三昧,以如理智、如量智觀照諸法,念念淨治無明,將貪嗔癡三垢圓淨,斷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為淨三昧;日星宿三昧者,日譬如實智,星譬如權智,權實不二;淨光三昧,本性清淨,覺了而現無量智慧之光;淨色三昧,以此智光,普現色身;淨照明三昧,淨是三昧之體,照明為三昧之用,以本淨大慧照明一切;長莊嚴三昧,以佛莊嚴而自莊嚴(指法身言);大威德藏三昧,具大神通,以大威服眾,大德利生,即具十力的威德。二位菩薩對此七種三昧,完全通達無礙,故能現身化度,使墮落塵緣的比丘轉邪歸正。
   
   爾時彼佛欲引導妙莊嚴王及愍念眾生故,說是法華經。時淨藏淨眼二子到其母所,合十指爪掌白言,願母往詣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所,我等亦當侍從親近供養禮拜,所以者何,此佛於一切天人眾中說法華經,宜應聽受。
   
   此敘二子化父之因緣,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欲使妙莊嚴王入佛的根本智,以及慈悲愍念一切眾生的緣故,而說法華經,非此經不能轉彼業識,今說此經,正其時矣。此處顯妙莊嚴王本具夙因,今當以此經度脫,而其亦是法華會當機之人矣。免權法之教,顯根性非凡。二子合掌白母,示父邪母正,故先白母,共設度化之方法。先白母告知佛說法華經,願母見佛聽經,以欲引導王故。
   
   母告子言,汝父信受外道,深著婆羅門法,汝等應往白父,與共俱去。淨藏、淨眼合十指爪掌白母,我等是法王子,而生此邪見家。母告子言,汝等當憂念汝父,為現神變,若得見者,心必清淨,或聽我等,往至佛所。
   
   此為母令化父。淨德,表第八識,迷為神識、阿賴耶,悟即大圓鏡,此示佛慧。妙莊嚴王夫人淨德憂念妙莊嚴王信外道、心不淨,著於婆羅門神教邪法。此婆羅門教以色界梵天王為主,自稱其人種從梵天口生,為淨潔之體,捨棄惡法,博學多聞,雖然如此,但未出三界,不能見性成佛,故云外道。此淨德夫人若非宿具清淨本因何以知此。淨藏、淨眼喻第七末那識與第六意識,二識本為妙明佛智,今為識用,故云今生邪見家。必以妙智轉無明,方得轉染令淨。顯二子為大智心增上緣,而淨德則為大悲心增上緣。三人均為菩薩示現,淨德示現王后宮女身,淨藏、淨眼為子。王為國家之長,若著邪見,不信佛教,不信因果,則危害一國眾生,眾生不修善,天災人禍必為共業招感,將為一切之障。邪見之人不知正法,不信一切惟心造,非神通不能動其心,故囑二子現神變,令父得見神通,心必清淨,方可化導妙莊嚴王棄邪歸正,往聽正法。現神通為方便教化。二子依母意,方顯神通度其父。
   
   於是二子念其父故,踊在虛空,高七多羅樹,現種種神變,於虛空中行住坐臥,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或現大身滿虛空中,而復現小,小復現大,於空中滅,忽然在地,入地如水,履水如地,現如是等種種神變,令其父王心淨信解。
   
   此為二子現神通變化,度父令心清淨,轉邪歸正。踊虛空高七多羅樹者,印度獨有此樹高七八十尺,樹木質如鐵,葉長稠密,果赤色似石榴,可食。身上下交替出水火、現大身滿虛空、忽然在地、入地如水、履水如地多種變化,示八識之相分。二子之神變,其父見之果如母言,即受度化,向來執取為我、我所之妙莊嚴王,永離執取之心,心淨信解。
   
   
   時父見子神力如是,心大歡喜,得未曾有,合掌向子言,汝等師為是誰,誰之弟子。二子白言,大王,彼雲雷音宿王華智佛,今在七寶菩提樹下法座上坐,於一切世間天人眾中廣說法華經,是我等師,我是弟子。父語子言,我今亦欲見汝等師,可共俱往。
   
   敘二子現神變,父見神力而心生歡喜,發心見佛。發心見佛者,表第八含藏識受第六妙觀察智、第七平等性智的薰陶即隨之轉變大圓鏡之機。故父王驚歎神變,繼問師名。二子先陳雲雷之名,次陳法華妙法,使明眾生本來是佛本能成佛,至此迷邪染外道法王方覺,及聞法華之名觸發宿因,故誠心欲見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所謂夙世有修與佛有緣者,待機緣至一撥便轉。我本人愚迷六十五年,冥頑難化,老人走後第五天夜裏,一次談話即進入佛門,放棄了世智辯聰及頑固的知見。不怕接受佛法晚,就怕頑固不覺醒。修行不怕慢,最可怕知見錯,方向錯,更怕投錯邪師。十年前東豐縣有一位受菩薩戒的佛門大護法,叫王永江,修橋鋪路,造廟濟貧,每年布施幾十萬元,也很認修,精力充沛,身體也強壯,幹啥都來財,在五十歲左右偶然遇到一位老人,老人將他今生事說得一點不差,這個神通使他信服得五體投地,便寫黃表拜老人為師,而不念佛,半年左右突發肝癌,死在長春醫院。臨死前纔醒悟,告訴他妻子快找犟牛送我往生,別人沒有辦法。當時我正在北京結法緣,接電話後馬上買火車票準備次日返長春。第二天突然接到他妻子的電話說王永江已死,你們就不用來了,我們便退票朝山西五臺山去了。當日下午王永江的妻子告訴他兒子去車站接我們,她兒子說:“還接什麼?你告訴人家不用來了!”她一聽就拍大腿痛哭起來:“我咋這麼糊塗哇!我是讓他們快點來呀!這是王永江臨死前的重託呀!除了犟牛別人救不了他呀!”可見拜邪師的危險,業力是非常大的。萬不可執著神通為修行好壞的標準。所以說修行不怕慢,就怕方向錯,方向若錯,越精進,惡果來的越快。可歎王永江修行二十多年,最後走得很慘。修行人應從他身上借鑒,尤其末法時期,妖魔鬼怪全出籠,不得不謹慎。歸依佛,絕不歸依外道天魔、鬼、神、仙,要從清淨自性上歸。
   
   於是二子從空中下,到其母所,合掌白母,父王今已信解,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等為父已作佛事,願母見聽,於彼佛所出家修道。爾時二子欲重宣其意以偈白母:
      願母放我等,出家作沙門,諸佛甚難值,我等隨佛學。
      如優曇缽華,值佛復難是,脫諸難亦難,願聽我出家。
   母即告言,聽汝出家,所以者何,佛難值故。
   
   二子見父已信,乃求母允二人出家者,即轉意識為妙觀察、轉末那識為平等性,二識一轉第八識則現圓照,出塵勞家,而迴歸自性清淨之家,故母允二子出家。二子度父,令父信解,則度生佛事已畢,由權巧方便而轉實相。出家現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三毒消除,真心則現,此即沙門之義。優曇缽華,據說三千年開一次,此華開時值轉輪王出世,而應瑞示現。華開的時間又極短暫。世間的曇花亦然,開花時間大都在晚九、十點鐘,幾分鐘後即枯萎凋謝。謂遇佛、見佛、聽法華經此為甚難遭遇之幸事,故二子啟求而淨德許之。因從佛出家必能成佛,況淨德、淨藏、淨眼本菩薩示現。
   
   於是二子白父母言,善哉,父母,願時往詣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所親近供養,所以者何,佛難得值,如優曇缽羅華,又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而我等宿福深厚,生值佛法,是故父母當聽我等,令得出家。所以者何。諸佛難值,時亦難遇。
   
   此為二子勸請父母早見佛聽法,莫錯過機緣。意顯六七八識轉識為智,必心境一如,乃能入佛知見。故願俱往見佛不可遲緩。言佛甚難值,時亦難遇者,所謂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耳。修行有八難:三惡道眾生業重不得聞佛法;北拘盧洲,福大無苦不知修行;長壽天,即色界第四禪中無想天人,壽長而不想尚有命終之時,故不修行,待五衰(衣垢膩、頭花萎、身臭穢、腋汗出、不樂本座)現前則來不及了;聾盲喑啞者,聽不到,看不見,無條件修行;世智辨聰者,乃世人仗著小聰明,不肯虛心修行,甚至還會譭謗佛法;生佛前佛後難,無佛法之時。佛對此有一譬喻:在大海中有一獨眼海龜,欲得一木孔借其浮力渡海,然木隨水流,必待三千年方相遇,且一眼欲鑽入一孔乃相當不易。這即是“寸陰易過,人道難逢。”當今世人造業尤甚,整日浸泡在歡樂場中喫喝玩樂,不知珍惜生命。一失人身,萬劫難復。正如純印老人說我:“億萬人中兩次得人身惟你一人。”後知我前世是個出家人。出家可分四種:心出家身出家;心出家身在家;心在家身出家;心身都在家。“佛法難聞(遇)”,難於海龜鑽木孔。佛說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尤其在末法時能聽到《妙法蓮華經》,實非等閑因緣,若沒有善根的人是無緣聽此法華經的。
   
   彼時妙莊嚴王后宮八萬四千人,皆悉堪任受持是法華經。淨眼菩薩於法華三昧久已通達,淨藏菩薩已於無量百千萬億劫,通達離諸惡趣三昧,欲令一切眾生離諸惡趣故。其王夫人,得諸佛集三昧,能知諸佛秘密之藏。二子如是以方便力善化其父,令心信解,好樂佛法。於是妙莊嚴王與群臣眷屬俱,淨德夫人與後宮采女眷屬俱,其王二子與四萬二千人俱,一時共詣佛所,到已,頭面禮足,繞佛三匝,却住一面。爾時彼佛為王說法,示教利喜。王大歡悅。
   
   妙莊嚴王棄邪歸正後,帶領群臣及眷屬同詣佛所,顯合宮人等根性純利,一門都是菩提眷屬。喻八萬四千煩惱習氣,隨六七八識的轉變由染令淨,故八萬四千後宮眷屬皆堪任妙法華經。如來藏所以不出生死苦趣的根本原因,是六識分別的業力牽纏故。今六識轉妙觀察,而不分別了,七識亦不執,成平等性,二識轉,八識阿賴耶所含藏的諸業,輪迴生死的因也就沒有了,本具的清淨佛性現前,即入佛知佛見。故在此稱淨眼菩薩通達法華三昧,能攝一切法,歸一實相,淨藏亦復菩薩神力,通達離惡趣三昧,以二十五心王,破二十五有(三界之果報有二十五種),使一切有緣眾生離諸惡趣,出三界證涅槃。淨德夫人得諸佛集三昧,能知諸佛秘密之藏,即見性,實相妙法耳。以始覺有功,本覺乃顯。能念之佛是始覺,所念之佛是本覺,二者契合為究竟覺。何謂功德?一聲佛號是萬德之本,全德立名,以名招德,名外無德。我從純印老人潛移默化中體會到:佛法愈高深,愈精要,愈簡捷,愈有效。六七八識一時俱轉,則四大(地水火風)根塵一切煩惱無不轉也,至此入根本智,則一切法無非佛法。王及群臣并後宮諸眾為當機眾,淨藏、淨眼為能教機,機教冥合則易化,故彼佛為王說法,示教利喜,即開示正見,教以修行,令獲利益,王生歡喜。此為王以禮進,佛以法酬,使有緣得大法利。純印二字亦然,悟者一生受用不盡。
   
   爾時妙莊嚴王及其夫人,解頸真珠瓔珞,價值百千以散佛上,於虛空中化成四柱寶臺,臺中有大寶牀,敷百千萬天衣,其上有佛結跏趺坐,放大光明。爾時妙莊嚴王作是念,佛身稀有端嚴殊特,成就第一微妙之色。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告四眾言,汝等見是妙莊嚴王於我前合掌立不。此王與我法中作比丘精勤修習,助佛道法,當得作佛,號娑羅樹王,國名大光,劫名大高王。其娑羅樹王佛,有無量菩薩眾及無量聲聞,其國平正,功德如是。
   
   此為供佛,聽法,受記,證果。解頸珠寶散佛上者,表轉染為淨,轉貪為捨,解脫纏縛之義。歷劫貪愛染,被塵欲所迷,一念迴光,即得三輪體空之因,妙契無上菩提之果,妙契常樂我淨四德,故以四柱寶臺喻之。臺中寶牀,敷百千萬天衣,上有佛坐。蓋虛空恒一,常德也;天衣適體,樂德也;有佛趺坐,我德也;放大光明,淨德也。為何作如是解呢?因含藏識(第八識)既空,清淨法身乃現,故王念佛身稀有微妙之色,此即妙契法身之象。因邪染心并絕,正念現前,故得佛授記。妙莊嚴王昔於雷音王佛所曾作比丘,精勤修行,後為助共修三人成道而還俗,助佛道法,猶如護持佛法,故請法、護法,講法功德本一,而無差別,隨喜功德亦與等同。佛號娑羅樹王,此雲堅固,有庇護群生,施廣蔭之義。國名大光,即永破諸邪暗、無明、愚癡義。劫名大高王者,超一切高貴諸法之義,表八識出纏縛之象也。化度眷屬宮人皆得法利,就是廣施蔭行。捨王位得佛位即超一切諸高貴也。其國眾生均菩薩、聲聞。心正平直,故國土平正、淨潔。
   
   其王即時以國付弟,與夫人、二子并諸眷屬,於佛法中出家修道。王出家已,於八萬四千歲,常勤精進修行妙法華經,過是已後,得一切淨功德莊嚴三昧,即升虛空,高七多羅樹,而白佛言,世尊,此我二子已作佛事,以神通變化轉我邪心,令得安住於佛法中,得見世尊。此二子者,是我善知識,為欲發起宿世善根,饒益我故,來生我家。
   
   此示妙莊嚴王明萬緣俱夢,毅然放下一國之富,萬乘之尊,棄塵勞,為得極尊之體(涅槃)而披六和之衣。喻以藏識轉智,以權智應緣,棄權就實,故云以國付弟。王與夫人二子并諸眷屬,出家修道者,意顯根圓機至,脫纏出凡。則一切智用根塵諸法,一時具為妙用矣。心轉境亦轉故。尤聞法華經,諸人緣至,精勤修道則轉一切煩惱為佛知佛見。正如六祖云“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槃。”故於八萬四千歲(八萬四千種煩惱)精勤修法華行,以淨塵勞,為淨妙功德,塵勞既淨,三昧現前,而為法身莊嚴,證無住身,入法性空,故云上升虛空。本覺既然顯現,方見始覺之功,故王見佛,述二子作佛事為自己的善知識,至此方恍然大悟。善知識是大因緣,能否成就,在遇緣不同,此緣可遇不可求。末法時期魚目混珠,更難得善知識相助,惟有從了義經中依佛語而修,才不會走偏。若能有緣聽聞此經,以自心清淨及令人清淨,以阿彌陀佛聖號,念念不斷,伏住妄念,消除知見的分別煩惱,當生極樂淨土。得大自在為莊嚴,也就是說心莊嚴,淨心境亦淨,正報之心轉,依報境緣亦轉,非事相上的莊嚴,此為一切淨功德三昧。我們能遇帶業往生的殊勝念佛法門,亦非易事,只要不外求,老實念,又能隨緣作善,依純印老人示現所修,無不成就者,則真的迴歸真我之家。實則眾生從未離開過這個家,因不覺而忘失故,何者為家?佛性、自性,言說容易而實證太難。世人為超生了死而修行,但通病有三,故不能回“家”,⑴念超生了死;⑵背超生了死;⑶講超生了死。能超生了死否?不能!此非實相妙理。大道無言,理本真空,真空不空,不空而空,為妙智,是無法形容的。念超生了死者,以敲打唱念為修行,欲超生了死不能也,它是度眾生的形式,清淨心中無此故;背超生了死者,默記經卷,超度經文,依誦多少大經為修行,求超生了死,不能也!此為廣學多聞,增長所知障,著文字相,是佛學的研究生,非學佛。應從為學日益(盈),為道日損去理解;講超生了死者,若依經說法,誰人能勝過神光禪師?神光即今日的二祖慧可大師,昔在因地講法時,講得天花亂墜,地湧金蓮,為何反不得成就?金剛經云:實無少法可得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神光講法有心,非是不思惟。佛法是無心之法,若分別正邪,佛道魔道具錯,乃因落見聞覺知上了。真心本體清淨皎潔,了了無一物,執有是六道因,分別一切法是十法界因。妄想是四聖因,寂靜是佛因,故無聖無凡亦無佛,大千沙界海中漚,一切聖賢如電拂,都不真實,惟心真實,此心無相,眾生難會此意。心,就是法身,法身就是虛空,虛空就是法身。不知此理,修無量劫亦無成就。猶如太陽升起照徧四方,虛空明否?未明!太陽西沉,虛空暗否?無暗!虛空不變,法性亦然,汝可知否?不解本覺佛性,以法為實怎稱修行?神光最後不得不斷臂求法,名二祖慧可。此為度生之菩提心,是佛法流傳之始然,但以法作為了生死則不能。況大多數說法者依知見作解,入不思惟說法者較少。以上可知超生了死,不是從知、法、理而得,此知非良知,乃見聞覺知,是聰明而非智慧。法,是方便、思惟之法,不是“不得之法”。理,是善惡是非較量之理,不是真空妙理,故不能超生了死。千經萬典是自性的“被生物”,真空是母,經卷是子。欲超生了死,末法時就是老實念佛,此即不生不死之處方、良藥。不生不死者,真我、自性、淨心。應以佛號伏妄念、煩惱,心則淨,為修道。修道才能悟道,悟道而行道,而後則了道,證道、成道。如何修?純印老人為末法眾生修行指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遠離名利(定),一心念佛(慧)。”依此而修無不成就者。
   
   爾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告妙莊嚴王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其善知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王,當知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以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大王,汝見 峛 峛R`綩垗b@峛@@峛正見。
   
   此為佛證明善友因緣。凡在修行、學佛中能遇善知識者,皆由往昔曾種善根。能種善根者,則可遇善知識,兩者互為因緣。能作佛事為外護知識;示教利喜,教授知識;化導眾生令見佛,同行知識;令入菩提,實相知識也。善知識應具備:心性柔和,戒行專精,心無貪妒,物無愛戀,心行平等,意無憎愛,有大方便,自度度人,量根施道,具大總持,好心與人,不求果報,行門清淨,無諸過失,說法論義,皆合經意,具足此行名善知識。大善知識者,令眾生發無上心,令離邪見,令住正見,令眾生得見佛。佛性人人本具,佛如眾生如,一如無二如,故為宿世善根,但無善知識緣因助發而不能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種從緣起,遇緣切謹慎,無緣性不顯,升降一念間。故妙莊嚴王二子是其善知識的大因緣。持此經、說此經、讀誦此經、刊印流通此經者,皆是末法眾生了達佛性難得之因緣。
   二子曾供養六十五百千萬億那由他佛者,謂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發起觀照之智,就五根門頭一一洞明,不為根塵所惑,凡有所作皆為好行,因心轉一切境緣不住相,為淨住,無住生心,生心無住。若受持法華、解說法華,即為愍念邪見眾生,令住正見,明實相理。可知“法華經”就是眾生百千萬劫難遭遇的大善知識。此經可為人天眼目,開正道成佛之門,閉塞邪魔外道之路,可紹隆佛種,續佛慧命,祖祖聯芳,以心印心,流傳不絕,諸佛加持,菩薩護法護持。欲覓成佛的善知識,當於“法華經”中求取,絕無偏邪之患。
   
   妙莊嚴王即從虛空中下,而白佛言,世尊,如來甚稀有,以功德智慧故,頂上肉髻光明顯照,其眼長廣而紺青色,眉間毫相白如珂月,齒白齊密常有光明,唇色赤好如頻婆果。爾時妙莊嚴王讚歎佛如是等無量百千萬億功德已,於如來前一心合掌,復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來之法,具足成就不可思議微妙功德,教誡所行,安隱快善。我從今日,不復自隨心行,不生邪見、憍慢嗔恚諸惡之心。說是語已,禮佛而出。
   
   此為妙莊嚴王讚佛歎法。以顯妙契法身之象,故先讚佛報身相好,三十二相之四相好,乃八十隨行好之一,此為功德圓滿、智慧究竟者始得之。如來頭頂有肉髻相,放大光明,顯照十方。如來的眼睛有四大海之廣長,呈紺青之色,深邃而清湛。如來兩眉之間的白毫相光,猶如珂月般的清潔。如來的牙齒,白、齊且密,常放大光明。如來的唇色如頻婆果(相思果)色丹而潤。此為妙莊嚴王讚佛報身相好。王復讚佛法身功德,如來之法具足成就不可思議微妙功德,可轉惡為善,轉邪為正,轉愚為智,轉凡成聖。教誡所行者,教,謂教理,所以生善;戒,謂戒律,所以遮惡。如說而行者,身心泰然。佛住世時化眾為:教、理、行、果。弟子修行則為信之教,解其理,照修行,必證果。依教誡所行,安隱快善,皆法身功德。法身眾生本具,無體無相故不覺。古德稱法身佛沒模樣,一顆圓光含萬象。千變萬化未離他也。如金礦石,礦石亦非金,但金又從此生。一成真金體,不復重為礦,眾生迷時為礦金,眾生悟時成純金。故妙莊嚴王云:“我從今日不復自隨心行,不生邪見、憍慢、嗔恚諸惡之心。”此皆蒙佛法教誡、化導之力。始而不信佛,繼而見佛,終則近佛、愛佛、讚佛。由此可知一切眾生,本無定性,習惡則惡,習善則善,入邪則邪,就正則正,了無定相,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妙莊嚴王至此徹見自心,直到不疑之地,此為法華之功力加持也。正如六祖云:“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雠家,無念念即正,有念念即邪,有無具不計,長御白牛車。”心若迷時,必著外相,找不到真空妙有的本性,則向外相求取,向文字求智慧,生所知障;心悟時,求心不求佛,知萬法皆空,不執形相,借假修真,一心念佛,待見佛時,諸法皆知,心不住法相,亦不住非法相,直念去。“誦經久不明,與義作讎家”,死在文字上,不明經本無義,含無量義,不盡的解,世人是講不圓滿的。此處的義,是理體,自性,若依文解義,從文字裏覓法,著於形相,與真空妙有相違。故與經義對著幹,諸佛無不喊冤。“無念念即正,有念念即邪”,無念為淨心,淨心則無我、我所,無貪、嗔、癡之念,無私心、無偏執心,諸法諸相平等,無念即正。反之必邪念,心空寂,本來清淨,若增一個念,只能是妄念。“有無具不計,長御白牛車”,超出有、無之念,了因果無對待,就是不二,是絕待圓融。白牛車是佛乘、牛王,是真我真性。有念之念具空,是真空,以此真空主宰萬物其妙無窮。此經妙在無相實相而超出輪迴,直至成佛。
   
   佛告大眾,於意云何,妙莊嚴王豈異人乎,今華德菩薩是。其淨德夫人,今佛前光照莊嚴相菩薩是。哀愍妙莊嚴王及諸眷屬故,於彼中生。其二子者,今藥王菩薩、藥上菩薩是。是藥王藥上菩薩成就如此諸大功德,已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所植眾德本,成就不可思議諸善功德,若有人識是二菩薩名字者,一切世間諸天人民亦應禮拜。佛說是妙莊嚴王本事品時,八萬四千人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世尊講古因今果。昔妙莊嚴王,即此會的華德菩薩;淨德夫人(二子之母,於王后宮變為女身者),即佛前光照莊嚴相菩薩,此菩薩就是世尊放白毫光東照妙音之身者。妙音無量功德,可達等覺以上位,故言莊嚴身相。二子者即今藥王,藥上菩薩是。為何若有人聽聞二菩薩名字者可受諸天人禮拜?此二位菩薩雖名標因位,但德具佛果,福慧雙隆,不亞於佛,故能轉妙莊嚴王邪心及化度淨德夫人以及眷屬入佛法中,皆仗二子止觀調治熏變之功,故應受諸天人禮拜。
   一切菩薩修行,無不依止觀而修,一切如來成等正覺,未有不因止觀法門而得者。何謂止觀法門?即定慧寂照,止者停止之義,止息之義,止息妄念,它是從所觀而得名;觀者觀智通達之義。契會真如,此從能觀得名。止屬於空門、真如門,遠離諸相故。觀屬於有門、生滅門,因緣事相諸法。若從修行次第止在前,止煩惱、伏妄念,法性寂然是止,法性常照是觀。繋心一處為止,靜極則明即慧為觀。天臺宗將止觀法門,概括一切因地行門及果地功德,是修行人迫切的修行之道。若從因地的修行來說,止可伏一切惑,觀能斷一切惑;止是禪定的勝因,觀是智慧的源流。若能成就止觀二法,無疑可圓成佛道,自利利他。修止觀可使心念澄澈,萬念俱空。進一步明確空、假、中三諦之理。此即藥王、藥上二菩薩成就如此諸大功德不可思議之力,八萬四千人遠塵離垢更顯止觀之功力,使一切塵勞應念清淨。念佛法門實際就是修止觀,念念相繼,不著外相,止也。伏住煩惱妄想而生淨心真智,觀也。但淨土修行人必須依《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而修,修行來不得半點虛偽。
   講一公案:浙江天臺山國清寺的岩石洞中住著一位骯髒的僧人,名叫寒山。他從不化緣,只靠國清寺的殘羹剩飯維持生活,有時幾日喫一頓,但他無憂無慮,總是樂呵呵的。給他送飯的是國清寺的義工,名叫拾得。兩人一見面,就談天說地,忘形大笑,全寺僧侶、俗家弟子都認為他們精神不正常,亦無人理睬他們。
   一天拾得正在齋堂掃地,一位青年沙彌譏諷道:“你叫拾得,可知名字的來歷嗎?你是豐干禪師從野地裏撿回來的,你知道自己的真名嗎?”
   拾得扔下掃帚,瞪兩隻大眼睛,一聲不吭,叉手而立。
   沙彌及眾僧都不解,只感到好笑。有人插言:“他是問你的真實姓名呢?”
   拾得撿起掃帚,默默地走開了。過兩天拾得說了首偈:
      從來是拾得,不是偶然稱,
      別無親眷屬,寒山是吾兄。
      兩人心相似,誰能徇俗情?
      若問多少年,黃河幾度青。
   一次寺院舉行誦經法會,眾僧都專心誦經,拾得在外面大叫道:“你們在這裏沉思默念些什麼?究竟對“那事”有什麼用?
   方丈大怒,痛斥道:“你這個瘋子懂什麼?還不滾到一邊去!”
   拾得邊跑邊喊:“不怒便是持戒,心淨才是出家,我的心與你們沒有不同,一切都無間隔!”
   拾得跑岩洞找寒山,只見寒山捶胸大叫:“蒼天!蒼天!”
   拾得問:“你鬧什麼鬼?”
   寒山應道:“你沒有看到嗎?東家鄰居死了人,西家鄰居去吊喪。”
   於是兩個人抱在一起大哭大叫,二人哭笑而出。供桌上的供物為鳥所食,拾得以杖打伽藍像曰:“你自己的食物不能護持,安能護持寺廟?當夜寺僧俱夢護法神告曰,拾得打他了。
   告知世人修行不可執相,執見,若不能離相、離見,則無以明自心,行正道。知見愈多,去道愈遠。
   
      風行露宿不知貧,明月為心又是身。
      欲問月中無我法,無人無我問何人?
                             ——鮑溶
   
   
   
      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此為法華經最後一品經。普賢乃華嚴三聖之一,與文殊為釋迦如來之二脅士。於華嚴會上說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故又是法界淨土宗之始祖。
   普賢者,體性周徧為普,隨緣成德為賢;其願行彌徧法界曰普,善德萬化曰賢;普賢乃法界之全體,為毗盧遮那十身之願身。此菩薩以法界為身,無論何時、何地、何處、何事、何類皆示現之,故此菩薩行無定相,無方所。一切菩薩無不修普賢行,不修普賢行,不得去極樂,不去極樂就不能成佛,故諸十法界菩薩發願往生極樂皆修普賢行。極樂世界猶如世間培養博士後的高等學府,如美國的哈弗大學、英國的牛津大學、中國的清華、北大。
   普賢亦分果前普賢,即一切修因未滿,上求佛果之菩薩行(即四十一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法身大士)者,有果後普賢,即一切因圓果滿,下化眾生之菩薩行者。前為發心者為自度,後為勸人發心者為度他。兩者必須具普賢之德方能證極果,能受持是經,流通是經。故菩薩依此發心信解修行,還證此體,故云無不從此法界流出,無不還歸此法界。菩薩因圓至等覺,欲入妙覺位,必須藉助果覺之佛來接引。此經之始於文殊作答,終於普賢勸發,有始有終,條理一貫,所以窮始終,合智(文殊)行(普賢),智能發覺故作始,行能成果德故成終,相互資助則如來大事因緣畢已。
   欲護持佛法,具體就落實在護持是經上,佛經可流傳一萬兩千年,這就須要四眾發心受持、讀誦、解說、印刷(書寫)、供養、禮拜、流通等。實相妙法普賢皆已證入,故由其勸發最為適宜。
   
   爾時普賢菩薩以自在神通力,威德名聞,與大菩薩無量無邊不可稱數從東方來,所經諸國,普皆震動,雨寶蓮華,作無量百千萬億種種伎樂。又與無數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大眾圍繞,各現威德神通之力。
   
   此言普賢來娑婆之威儀。法華會普賢未至,今為圓滿此會行願從東方率眾而來。東方為太陽升起之地,喻眾生無始劫心中妄想亂動,今入佛知見,法界性體方得現前,亦喻智光升起於東方,顯示智行冥一之象。真智現前,不為煩惱所滯礙,故云自在神通。威德名聞者,普賢為諸菩薩之首,大行無德不備,故隨行之大菩薩極眾,所經之國土,普發動感:動湧起屬相見;震吼擊屬音聲,但對眾生無傷害,表菩薩六根清淨。空中自然降下蓮華雨,此為德性感召,非天人所為,還有無量樂器演奏的伎樂,非常悅耳,令聽者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還有天眾、龍神、夜叉(捷疾鬼,分空行、地行、夜行)、乾闥婆(嗅香神,玉帝燃栴檀香即至可奏音樂)、阿修羅(無端正,男醜女美,好鬥)、迦樓羅(大鵬金翅鳥,展開雙翅有三百六十由旬,一由旬為六十里,喜喫龍)、緊那羅(為疑神,頭上有角也是樂神,奏法音之神)、摩睺羅伽(大蟒蛇亦稱地龍)、人非人等大眾圍繞,各現威德神通之力。
   
   到娑婆世間耆闍崛山中,頭面禮釋迦牟尼佛,右繞七匝,白佛言,世尊,我與寶威德上王佛國,遙聞此娑婆世界說法華經,與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諸菩薩眾共來聽受,惟願世尊當為說之,若善男子善女子,於如來滅後,云何能得是法華經。
   
   此段經文初言隨從普賢八部神眾皆資妙行以為護法至耆闍崛山世尊講法處。頂禮世尊,右繞七匝者,表七菩提分(七覺知)⑴擇法;⑵精進;⑶喜覺;⑷輕安;⑸念覺;⑹定覺;⑺行捨。
   有人問:為何不左繞?此與偏袒右肩同。右為主,左為伴。右為善,左為惡。右表空寂,左表相有。此處表恭敬禮貌、尊重意。
   從“白佛言”至“云何能得是法華經”,為普賢問法。寶威德上王佛國者,乃利行自在之號。以普賢妙行為法身全體,有大威力,故名之,此佛為東方佛國主。心聞洞達曰遙聞,既遙聞世尊說法華經,故率眾來聽,請世尊當為說之!為何普賢請說法華?修佛道者無不修普賢行,而修普賢十大願王者,無不持法華經者。佛滅度後外道邪見橫行擾亂,法華經如何能住世流通呢?故普賢發問。
   
   佛告普賢菩薩,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植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
   
   普賢菩薩為聽法華經而來,故請世尊說之。佛說成就四法當得是經。四法即:
   一者,為諸佛護念。此即開佛知見。首先應心所信願,口所稱道,身所奉行,耳目所思察,志意所希求,一切皆為佛之智慧,佛之功德,佛之知見,言語行為隨時隨地皆隨順佛法,必然為諸佛所護念。因稱聖心故;
   二者,植眾德本,所修習者為大乘了義經典,所承事者為弘揚如來心法的法師;精修波羅蜜,廣行菩薩道,身口意皆起於無上覺心;對眾生有凝聚力,復生無量功德;
   三者,入正定聚,具正信、正解、正修、正行,對一乘法無有疑惑,千魔擾而不轉,邪惡摧殘而不改度眾之念。任憑風吹浪打,傳佛心印之心巋然不動,心得自在到不退地(八地以上),為入正定聚;
   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應心繫念如來出世一大因緣,乃為眾生離苦得樂,開示悟入佛知佛見,眾生與佛本無差別,只因一念不覺乃滯生死沉浮,苦不堪言,當起大悲心、憐憫心、自苦心,發四弘誓願,荷擔如來家業,教化眾生,應機說法,救眾生之苦。更知無有一法可說,亦實無有眾生得滅度者;度生之心一發永發,亦無發而不發矣,是為發救一切眾生之心,如是修行成此四法,即為得是“法華經”。而此四法恰是普賢之行:
   一者開佛知見,即普賢十願,以佛念生淨土而受諸佛護念,皆出廣長舌讚之;
   二者示佛知見,禮敬眾生之佛,眾生與佛無別,五十二位,一念圓融,故名德本;
   三者悟佛知見,理事無礙,權實一如,真俗平等,寂照如如,無出入相,無分別相,故名正定聚;
   四者入佛知見,已得事事法界,與普賢所修所證事業平等,真如無異,故名發救一切眾生之心。
   此乃世尊為普賢行證之。八萬四千法門,彼名雖多,不出此四,為受持、弘宣、流傳法華經之精髓。
   世尊答此四法,雖然是流通之方,亦含多義:發救眾生心,是入如來室;入正定聚,佛所護念,是著如來衣;植眾德本,是坐如來座,亦是弘宣之要,發救眾生心,是誓願安樂行;入正定聚,是意安樂行;植眾德本,是口安樂行;諸佛護念,是身安樂行。世尊雖未重演法華,此一答已酬兩請,舉四法冠罩一經,乃法華之重演,此經之再宣其義在此。
   
   爾時普賢菩薩白佛言,世尊,於後五百歲濁惡世中,其有受持是經典者,我當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隱,使無伺求得其便者,若魔、若魔子、若魔女、若魔民、若為魔所著者,若夜叉、若羅剎、若鳩槃荼、若毗舍闍、若吉蔗、若富單那、若韋陀羅等諸惱人者,皆不得便。
   
   此為普賢向佛表示將永遠護持此經。後五百歲濁惡世者,佛法以每個五百歲計算。佛滅度後第一個五百年是解脫堅固時期,人人知道嚴持戒律,依佛教誡而修皆得出三界,脫輪迴;第二個五百年是禪定堅固時期,只要持清淨梵行,可出欲界或生清淨佛國土;第三個五百年是塔廟堅固時期,此期以造塔修廟,塑佛像為修功德,實則功德是清淨心而非世間善法可替代。念佛為功德者,佛號可伏煩惱、妄念,使心清淨,心淨即佛性,故念佛功德廣大無比;第四個五百年,是多聞堅固時期,人人研究經義,出了許多寶貴的疏鈔,但不注重修行了;第五個五百年,是鬥諍堅固時期,我國歷史也是一部鬥爭史:滿清朝前,朝野更替,後軍伐割據,各霸一方。九一八事變日本侵略中國,八路軍以小米加步槍抗戰八年,剛剛取得勝利,老蔣又發動內戰,解放戰爭又打了三年,建國後鬥地主、鬥資本家,農民分田地,工人當家作主人。還未喘口氣美國又發動侵朝戰爭,戰火欲燃我國領土,於是志願軍又開始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又打了三年,而此時國內的階級鬥爭一個接著一個:鎮壓反革命,接著打“老虎”,肅反、三反、五反、反右、大煉鋼鐵、大躍進、四清運動等,而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更是把階級鬥爭推向了高潮,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主義的苗,鬥封資修,扒寺廟,砸孔家店,在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造反有理的口號中,多少打江山的老革命,一批一批被打倒,戴尖帽遊街,挨批鬥、蹲牛棚,受盡磨難。人們不敢說真話,疲憊的目光、灰菜的臉色,國民經濟於是停滯不前。這僅是國內。世界也一樣,戰爭此起彼伏一天也沒有安寧過。這些全發生在第五個五百年中,即今末法時代。今年是佛曆二千五百五十五年,人們無修無證,為名為利,你爭我奪,只知鬥爭不知修行,而競爭、鬥爭亦使人心更加險惡,依報隨著正報轉,故天災人禍頻繁,眾生有難居之危。佛的法運是一萬二千年,今後每過五百年則加一個鬥爭二字,當今正處於鬥諍、鬥諍堅固的初期,佛法若無諸佛菩薩護持,更不知衰患何樣!
   此段經文講受持是經典者,受持含:讀誦、解說、書寫(印經、刻盤)、供養、禮拜、擁護、護持(護法)、流通《妙法蓮華經》者,普賢皆願守護此人,滅除其不吉祥的厄難,使其安穩。魔者,即六欲天天主波旬一党,正名波卑夜,以成就惡意、惡法、惡慧名波旬。修行人心術不正,極易被魔所迷惑。一是著相;二是身心失控,精神恍惚,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即是著魔了,此中亦有仙道眾生附體。夜叉(捷疾鬼)、羅刹(食人鬼)、鳩槃荼(冬瓜鬼,為南方增長天王部下)、毗舍闍(啖精鬼)、吉蔗(起屍鬼)、富單那(臭味鬼)、韋陀羅(厭禱鬼),這些惡鬼神用咒語迷人,令人去侵毀他人,破壞毀滅佛法,阻礙修者修習和弘法,故由普賢和一切諸大菩薩眾護持、使魔鬼不得惱害受持法華經的人。
   
   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眾俱詣其所,而自現身,供養守護,安慰其心,亦為供養法華經故。是人若坐思惟此經,爾時我復乘白象王現其人前,其人若於法華經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與共讀誦,還令通利。爾時受持讀誦法華經者得見我身,甚大歡喜,轉復精進,以見我故,即得三昧及陀羅尼,名為旋陀羅尼,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法音方便陀羅尼,得如是等陀羅尼。
   
   若有人或走路、或站立時讀誦法華經,或坐著思惟法華經時,普賢菩薩則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眾守護之。六牙白象表六度清淨梵行。象,為陸地上負荷力最強者,由普賢所乘,喻可承擔清淨佛法守護之責,可令持經者安心精進,弘宣此經。因此經為諸佛菩薩功德之母,欲成極果必須受持此經,往生極樂世界也必須補上此課,若無法華的加持力是不能成佛的,故稱此經是諸佛之母。普賢行願為諸菩薩所修,此經又為普賢專護,故能常見普賢常行之體,所得三昧即普賢大定。可見此經為經中之王也。陀羅尼,譯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將無量義納於一句一字之中,以一句一字顯無量義,即於一法中可持一切法;於一文中可持一切文;於一義中持一切義;所謂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得此陀羅尼境界可總持無量法門、無量義趣、無量智慧而不散失。旋陀羅尼者,旋,轉動義,使一切差別之法,入於無差別平等真如法性,而轉為一切清淨功德之法,使一法生無量法,無量法入一法,一法顯一心返本還源。即旋末歸本,旋體歸用,旋事歸理,於一切時,一切處方便利生,逆順自在。百千萬億即普賢徧一切處之行所。凡受持此經之人,皆有普賢菩薩守護,使法音宣流於世,應機方便而流布。
   
   世尊,若後世後五百歲濁惡世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索者,受持者,讀誦者,書寫者,欲修習是法華經,於三七日中應一心精進,滿三七日已,我當乘六牙白象,與無量菩薩而自圍繞,以一切眾生所喜見身,現其人前而為說法,示教利喜,亦復予其陀羅尼咒,得是陀羅尼故,無有非人能破壞者,亦不為女人之所惑亂,我身亦自常護是人,惟願世尊聽我說此陀羅尼咒。即於佛前而說咒曰:
   阿檀地。檀陀婆地。檀陀婆帝。檀陀鳩舍隸。檀陀修陀隸。修陀隸。修陀羅婆底。佛陀波羶禰。薩婆陀羅尼阿婆多尼。薩婆婆沙阿婆多尼。修阿婆多尼。僧伽婆履叉尼。僧伽涅伽陀尼。阿僧祇。僧伽婆伽地。帝隸阿惰僧伽兜略阿羅帝波羅帝。薩婆僧伽地三摩地伽藍地。薩婆達磨修波利刹帝。薩婆薩埵樓馱憍舍略阿[少/免]伽地。辛阿毗吉利地帝。
   
   此為普賢說咒擁護,以盡加持之力。佛法後五百歲鬥爭堅固時期,妙法難持,非假加持之力,無以流通,克成勝果,故須加持。從加持而解,如解而修,更加三七日一心精進。普賢法身又無所不在,況行者已得普賢三昧。受持、演說此經才能防魔惱害。普賢現相本無一定,眾生難識別。我在十年前朝五臺山北臺山頂時,蒙文殊菩薩從山上下來接引,有許多不解之事,但當時却不知是文殊菩薩,事後經師父指點方知。
   不為女人所惑亂者,乃因不修行之女人可擾亂行者戒定力故。普賢咒二十句,咒能破障,凡修止觀之力有所不及者,均須以咒加持,功力可速成。咒乃諸佛密語,或佛名號,辟怪邪靈符,持之不怒而威,或鬼王之名,呼之鬼卒因敬主而不敢惱害,可化凶為吉,轉罪為福,隨心滿願,其利大矣!咒屬五不翻譯之例。
   
   世尊,若有菩薩得聞是陀羅尼者,當知普賢神通之力,若法華經行閻浮提,有受持者,應作此念,皆是普賢威神之力。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當知是人行普賢行,於無量無邊諸佛所深種善根,為諸如來手摩其頭。
   
   此段經文普賢特言思惟修習正憶念,為聞思修要行。即覺心起處,若能遠離微細念,則見心性,可謂向佛智,此中正憶念即無念。無念乃與真如法界相應,持經要行,在正憶念,憶不正,則雜思妄念紛飛。念不正,則邪習混擾,欲成正覺難矣。若憶念正,則所行無非普賢正行,則感普賢現身加持,以善根深故解其義趣,乃入佛知見,方得如來摩頭加持。
   誦法華經功德不可思議。從前有一位出家人,每日誦法華經,從不間斷,一天寺院中的一頭牛突然死了,夜裏夢見這頭牛對他說:我是汝母,生前不信三寶,不信因果,還偷常住食物,死後才墮落為牛,為寺院耕田以還債、贖罪。現今因你虔誠誦法華經,我得到利益,解脫牛身,轉生鄰居為人。鄰居婦女果然與牛死同時生一小孩。可見受持、讀誦、聽聞法華經功德不可思議。
   
   若但書寫,是人命終,當生忉利天上,是時八萬四千天女作眾伎樂而來迎之,其人即著七寶冠。於采女中娛樂快樂,何況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若有人受持、讀誦、解其義趣,是人命終,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墮惡趣,即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彌勒菩薩有三十二相大菩薩眾所共圍繞,有百千萬億天女眷屬,而於中生,有如是等功德利益。
   
   此為受持法華經,不但當生受益,後生亦受益。對此經只是書寫(印刷、刻盤、流通),而全不解義,或只是作了些流通的功德,即不會生三惡道,感生忉利天報,享天福,由天女接引。對此經能聽聞,解義感果更勝,往生時有千佛授手接引,倘不能往生極樂,亦可生兜率天宮內院,與補處菩薩彌勒在一起,待五十六億七千萬年,龍華三會彌勒成佛時共來娑婆,重修妙法,為其緣種。凡入彌勒內院,即證不退地位之菩薩,外院為天人眾,故有天女眷屬等生於其中。兜率天是欲界六天中第四天。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是故智者應當一心自書,若使人書,受持、讀誦,正憶念,如說修行。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守護是經,於如來滅後閻浮提內,廣令流布,使不斷絕。
   
   受持、讀誦、書寫、聽聞此經功德之大不可思議,故普賢發願守護此經,在如來滅度後,令此經流布世間,不使斷絕。
   
   爾時釋迦牟尼佛讚言,善哉善哉,普賢,汝能護助是經,令多所眾生安樂利益,汝已成就不可思議功德深大慈悲,從久遠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而能作是神通之願,守護是經,我當以神通力,守護能受持普賢菩薩名者。
   
   一個佛教信徒不但應知解佛的根本法,如法契機而行,當生成就往生極樂淨土,亦應瞭解本尊釋迦牟尼此號的含義。“釋迦”華譯能仁,能以仁慈、博愛的心憫念眾生,此即佛教的宗旨——大慈大悲心。慈,予眾生以樂;悲,拔除眾生之痛苦,以此救度眾生為佛具足的悲德。“牟尼”華譯寂默,此為遠因,佛在無量阿僧祇劫修行時,以自己心中本具的智慧光明,迴光返照,除掉一切無明煩惱,得無師智、自然智,智慧達終極圓滿。此為佛的智德。佛具足大慈大悲、自利利他的智德與悲德,故稱釋迦牟尼。此名字由來,說法不一,一說在無量劫以前有一位古佛,名釋迦牟尼,此古佛觀察到一名叫廣熾的陶師善根成熟了,即帶了阿難、迦葉二弟子到廣熾的瓦窯相度。廣熾急忙用稻草將爛泥蓋起來,請佛及其弟子落座,恭恭敬敬對佛頂禮,同時心中發願,待我成佛時也叫釋迦牟尼,也有阿難、迦葉兩位弟子。後經多劫修持,今生成佛,故號釋迦牟尼。
   另一說法是由燃燈古佛授記的。據“金剛經”說:“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善男子,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還有一說,在無量劫中,一天善慧童子,在路上巧遇燃燈佛,善慧童子發現地上有污泥,恐污佛足,遂將身體撲在地上,發現還有污泥露出,又將頭髮散開也鋪在污泥上面,請燃燈佛從上面走過,佛為其授記說:“善男子,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此典故說明,世界上一切事物皆是隨心所感,隨願所成,有感必有應。正如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只要我們用虔誠心依佛教誡去修、去證、發大心,行普賢大行,沒有不成就的。帶業往生見佛,主要仰仗佛的大願,故易做得到的。此念佛法門,確實能萬人修萬人去。
   此段經文述普賢願以神力守護是經,佛亦以神力守護受持普賢菩薩名者,喻眾生必具普賢之行,普賢之行即此“法華經”妙義也。
   
   普賢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修習書寫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則見釋迦牟尼佛,如從佛口聞此經典,當知是人供養釋迦牟尼佛,當知是人佛讚善哉,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手摩其頭,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衣之所覆,如是之人,不復貪著世樂,不好外道經書手筆,亦復不喜親近其人及諸惡者,若屠兒、若畜豬羊鷄狗、若獵師、若炫賣女色,是人心意質直,有正憶念,有福德力,是人不為三毒所惱,亦不為嫉妒、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惱,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
   
   此釋持此經者為已見佛。法華經乃如來法身全體,故持經猶如見佛無異。因妙契法身,故聽聞此經,雖然從發心者所說,亦如從佛口親聞相似,念念入佛知見。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即為供佛,供此經,故佛所讚歎。以是成佛真種,必得佛摩頂授記,依是經而行,皆是佛行,故為佛衣所覆。此為柔和忍辱正憶念修習之妙證也!
   從“如是之人”至“能修普賢之行”,言持經妙證成功。前安樂行品,戒持此經者,不親近外道經書,不近諸惡律儀女人,不起三毒煩惱等,恐引發習氣,有妨正憶念,故戒之、遠之不使為害。今持經之人已入佛知見,一切惡習淨盡,自然對濁世惡習不貪不喜,更不會貪外道典籍及世間之娛樂,更不近惡人及淫女。修行人對此都要遠離,不可為伍,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老人言:“常在河邊轉,沒有不濕鞋的。”否則同流合污,必受其害。因受持是經心有主宰、有定力,故不為其所惱,凡所修為皆是普賢十大妙行。證此妙行,則無法不妙,故不待遠離而心自遠矣!念佛亦然只要心繋眾生,佛號念念不斷,一切行皆為佛行,如有一張名為“逆緣”的光碟,其中的殺豬摁豬腿者,却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此即有正憶念者能離邪染之分別,心住一處而不動,念法之實性,捨相入實。正憶念為四行之總持,實妙行之真要。四行者:⑴菩提;⑵福德;⑶智慧;⑷羯磨(授戒者犯戒,須在一定場所,一定人眾面前懺悔的一種形式。要求嚴格,不得比丘尼、女眾、俗人參與,取清淨同見之和合僧。比丘尼之羯磨,必取同數比丘列座。堅持所犯不改,則擯黜)。所以世尊再三言之正憶念,意使後世眾生,知普賢行,不在修學多法,亦不在廣學多聞,惟在正憶念耳。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為華嚴歸宿,此經普賢勸發願亦為眾生開佛知見,入佛知見,終極見佛、成佛。
   
   普賢,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若有人見受持讀誦法華經者,應作是念,此人不久當詣道場,破諸魔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法輪,擊法鼓,吹法螺,雨法雨,當坐天人大眾中師子法座上。
   
   此讚持經者入佛知見,即得菩提,故應作佛。道場,成道之場,如世尊不成正覺不起座之處是也,即證果有期,故云不久當詣道場。只有修普賢行,才能破無明、排魔擾,成正覺,為說法度生之正因行也。轉法輪、擊法鼓、吹法螺、雨法雨,表講說是經之殊勝。此法師由於受持、讀誦、解說、流通此經而入佛知見,亦具足普賢行,故在天人大眾中坐師子座。
   
   普賢,若於後世受持讀誦是經典者,是人不復貪著衣服、臥具、飲食、資生之物,所願不虛、亦於現世得其福報,若有人輕毀之,言汝狂人耳,空作是行,終無所獲,如是罪報,當世世無眼,若有供養、讚歎之者,當於今世得現果報。
   
   “普賢若於後世受持讀誦(至)亦於現世得其福報。”言持經所感現前之福,以法味資養清淨心,故不貪著世間之樂。雖然資養色身物不缺,衣、住、食、藥四事有人供養,但行者之心早無取著,不復再造生死之業。故智慧日增,三障日消。三障:㈠煩惱障,貪嗔癡之惑;㈡業障,五逆十惡之業。五逆:殺父、害母(含入定比丘、及比丘尼)、害阿羅漢(含弘揚正法者)、破和合僧團、放佛血、以嗔恨心砸佛像者是。這是無間地獄罪。十惡者,身造殺、盜、淫;口造惡口、兩舌、綺語、妄語;意造貪、嗔、癡。㈢報障,由煩惱惑業,生在地獄、畜生、餓鬼諸趣。善惡的標準不一,世間法認為違常理為惡,順常理為善,而出世間法則認為,三途報為惡,人天報為善;人天報為惡,出三界為善;小乘為惡,大乘為善。還可理解有漏法、有生死變化者為惡,無漏法上通佛菩薩,下通二乘為善;大一點講與清淨自性相應可成佛之法為善,違清淨心,著相之法,雖可離三途亦為惡,如布施必三輪體空。還可解釋為,有分段、變易生死,自度而無度他之心者為惡,自度而又有度他之心,破無明證法身,達極果者為善。此段經文告之末法持誦、聽聞此經現世得福極厚,未來受益可知。此為現世得近果報,所願不虛。
   “若有人輕毀之言(至)水腹短氣諸惡重病”者,闡明輕毀此經之報。讚毀業報昭然不失。報應之理,出於性命之微,由性生心,由命制業,心以內感為起心動念,業以外招,不離身口意,各從其類,毫髮不差,如是因,必得如是果。以毀持經之正見,故感世世無眼。若供養讚歎,其人則得現福報。以助人種善故。
   
   若復見受持是經者,出其過惡,若實、若不實,此人現世得白癩病。若輕笑之者,當世世牙齒疏缺、醜唇、平鼻、手腳繚戾、眼目角睞、身體臭穢、惡瘡、膿血、水腹、短氣、諸惡重病,是故普賢,若見受持是經典者,當起遠迎,當如敬佛。
   
   此為說持經者過或輕笑持經者之罪相。無論實與不實均得嚴重疾病,在前世或今生曾謗如來心法,或謗誦法華經之人,所以得此果報。為何所言是實還得此報呢?因持經、弘此經者既或曾有過惡,今既受持是經則轉業向善,若宣揚其過,一使其心難安修道,妨礙其成就;二令聽聞是經之人心生疑惑,繼而誹謗因此影響度生之事甚大。故無論所說之過實與不實,謗者罪皆成立,不易懺悔消除。若輕笑持經者,譏諷嘲笑持誦此經之人,世世得被人輕賤的報相,如唇、齒、眼、鼻歪斜,身體種種欠缺,穢惡宿疾之病等是。三世因果經講的很詳細。繚戾,手腳,身體彎曲不直。視斜曰睞。水腹,即水腫病,肚大如鼓。短氣,語聲低促,如氣管喘息等諸惡重病及被人賤惡之病。若見受持是經者應當遠迎,當如敬佛。此經是諸佛之母,經中之極,經如佛法身等同,持經可入佛知見,不久即可證菩提,妙行可圓滿,故當敬事如佛。若能持經一句、一偈皆當成佛耳。
   
   說是普賢勸發品時,恒河沙等無量無邊菩薩得百千萬億旋陀羅尼。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諸菩薩具普賢道。佛說是經時,普賢等諸菩薩,舍利弗等諸聲聞,及諸天、龍、人非人等一切大會,皆大歡喜,受持佛語,作禮而去。
   
   此總結靈鷲山法華一會,大眾聞經獲益。一部經中必有師資,故云佛說。普賢等列在菩薩眾中,舍利弗等仍列聲聞眾中,以存本位。實乃大乘聲聞,以佛道聲,令一切聞,諸天等列八部眾中。歡喜者,慶所聞故,則能依此因緣而成就,因多劫飄零未聞此法,今緣至而聞,故歡喜無盡。受持者,接受依教持之,使之不失,信之不疑。作禮者,表感激之情,五體投地,拜謝不已。而去者,聞已照作而修。古人云:進而聞道於師,退而修道於己。尊師重道,不失言行。
   全經總義要旨在“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僅此一句,分顯教、理、行、果四義。行者則以信、解、行、證四法修之。若能從如是經中一句、一偈之名言,見一乘實相之無盡義,如說而解,如解而行,由行而證,盡具普賢十大願王:“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恒順眾生;普皆回向。”則可同獲法性身,若人人為續佛慧命,輾轉教化眾生,才能使佛教法發揚光大,功德無量!純印老人(觀世音菩薩應身示現)為末法眾生指明修行之法:“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遠離名利(定),一心念佛(慧)。”依此而修,皆能乘如來法船,出苦海到常樂我淨之彼岸。誦法華談體會已竟。
   諸位法師、同修:晚學本愚不敢妄稱說法,只是向法師,同修彙報念佛誦經修持的一點體會,錯謬難免願聽指教。
   
   
   
         經 跋
             
   夫法身佛,本無出沒,以大悲願力,示現受生。釋尊成道,五時設化,初三七日現圓滿報身,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廣談一真法界義,如日初出,先照高山,為華嚴第一也。
   佛雖然首唱大乘頓教法門,無奈小機之眾如聾若啞。所謂“有眼不見盧舍那身,有耳不聞圓頓教法。”是故如來大悲愍物,為圓滿三寶,於鹿野苑為五比丘宣說四諦十二因緣等法,如日照幽谷,為阿含第二時也。
   經阿含調根,小機獲益,但此非如來出世本懷,故假借探維摩居士病為由,彈偏斥小,歎大褒圓,引導小機之人發廣大菩提之心。如日在空,此為方等第三時。
   後經阿含培育,方等施教,小機雖發大心,仍耽空著有,未入中道,是故佛與諸大弟子,轉般若法輪,廣說大乘實相空義,離名絕相,掃空除有,會一切法皆歸實相無相,無不相妙法,如日在中天。此為般若第四時也。
   經四十年契機契理調御,觀機緣已至,根性已熟,故於靈山一會,開懷暢演大乘一實相之法,會權歸實,開跡顯本,闡揚一乘妙法,令有緣入佛知見。如日輪當午,大地普照,罄無側影,無一人不得作佛,此乃佛出世本懷。及後,如來化緣已畢,於娑羅雙樹間入滅,於入滅前,一日一夜說大般涅槃經,扶律談常,告末世四眾以四依法而鑒別邪正。此為法華涅槃第五時也。此《妙法蓮華經》,乃大乘一相之道,十方三世一切正徧知覺皆以此為根本法輪,經云:十方佛土中,惟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惟佛方便說。此經義理幽玄,微妙難思,初機淺識,不易領解。唐,法達禪師誦法華三千部,心存輕慢,禮六祖頭不至地。六祖問此經以何為宗?愧無以對,後六祖告知,方伏驕慢。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門無內外,法無優劣。一切法惟心,心無大小,法本不有,今亦不無。法本因緣生,緣起不有,緣滅不無,所以無法無本心,始解心心法,法即非法,非法即法,無法無非法,故是心心法。見一法即見一切法,見一心即見一切心。一切法本空,心即不無,不無即妙有,有亦不有,不有即有,即真空妙有。若如是十方世界,不出我之一心,微塵國土,不出我之一念。故一念心生十法界,念念彌陀即生極樂,生極樂即具五眼六通,才能滿度眾生的本願,至此才為發菩提心耳!
   晚學惟祈此經廣遠流通,普願有緣受持,聽聞此法華經,哪怕一句一偈皆能啟發本智,同悟一乘實相佛知見地。見聞隨喜,共御大白牛車,直至寶所。世尊與極樂導師必放光加持,普賢必全力佑護。
   晚學常愚根淺智愚,業重障深,無修無證,奈觀音化現的純印老人,囑吾弘如來心法,實拿鴨上架,雖竭盡心力亦難滿足純印所囑。今法華心得雖彙報竟,尚存諸多錯漏,悖經理、違實相、偏謬佛意者實所難免。故贅述經跋,以此抛磚引玉,彌野狐之報於萬千耳。
   
     法幢高懸於處處,聞名解脫,
     慈雲徧覆於大千,法界蒙益。
           
                             公曆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九日
                             (佛曆二五五五年冬月望日)
                             於梅河
     
     
            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心为净土  2013.7.17 20:13:36    

(317-17)  显示次数:744(712+32)     查看心为净土的所有文章 访问心为净土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7 主题索引


转向网页顶端

微信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微信»发现»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张彦梅(当宣)小波

◇    程序占用服务器时间 USR + SYS 总计 0.01 秒    ◇   



转向网页顶端

妙法莲华 法华论坛 www.fahua.com  WiseForum1.0  Since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