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观待与割裂》6月出版〖iamfisher〗(6.13 11:50) (6.13 12:29) (449) 转:“心闻无遮”的《<解深密经>选读》几小节预读〖iamfisher〗(6.13 12:06) (6.13 12:07) (619) amazon订的书周四订的书,周六到,周一送(门到门)。〖iamfisher〗(6.18 1:14) (6.18 1:55) (750) 这地方还是讲究了点的。。。。〖林广〗(6.18 9:10) (878) 确实是这样的感觉。。。〖iamfisher〗(6.18 20:03) (882) 两者同为极细微割裂,这两者到底所指有何不同?这个文内有涉及。(内空)〖林广〗(6.18 9:11) (857) 这一段一开始有注意到、中间有停歇、在后面仍有跳过,仔细一再阅读良久。〖iamfisher〗(6.30 0:14) (964) 麻子的看法。。。〖林广〗(6.30 4:02) (1067) 无神。舍。个体识。无限的活跃。〖iamfisher〗(7.7 22:31) (1180) 这就到了寂觉之诤。〖林广〗(7.7 23:02) (7.8 9:32) (1313) 麻爷也把前辈们比得太不堪了!〖法师上下〗(7.8 2:52) (1415) 不堪倒是不至于,但俺确实有点春秋责贤者了。〖林广〗(7.8 9:08) (7.8 9:10) (1439) 还有一个非常碍眼的地方---〖林广〗(6.18 9:12) (874) 两译的系统性差别(?):有分别意识 vs 无分别意识〖iamfisher〗(6.18 10:34) (1032) 看不到。。。。。5555(内空)〖林广〗(6.18 10:39) (1129) 腾讯对外部调用图片大概有资源限制,加载外部图片比较慢,等一等就出来了。〖iamfisher〗(6.18 10:47) (6.18 10:50) (1270) 果然看到了。回复。。。。〖林广〗(6.18 11:01) (6.18 11:41) (1382) 分辨心意识相,对咱实属不易〖iamfisher〗(6.18 19:52) (6.18 20:01) (1492) 渔夫居常想必皆用流刺网捞鱼,纤毫不肯放过!〖法师上下〗(6.20 7:09) (1579) 谢谢考证。〖林广〗(6.20 10:38) (1626) 剩下的那些,不从经文上知道,〖常青〗(6.19 10:00) (1394) 止观所缘 vs 阿赖耶识所缘相(小大/无量/微细/极微细)〖iamfisher〗(6.21 11:16) (6.21 11:28) (1472) 顺着继续翻了翻《瑜伽师地论》:别样的“极微”〖iamfisher〗(6.21 11:41) (1508) 归拢到此论题组:[依虚妄因缘执著名相。是故见他力因缘]〖iamfisher〗(7.8 11:04) (7.8 11:18) (936) 菩提流支译《入楞伽经》:如来常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iamfisher〗(7.22 17:56) (7.22 18:23) (1044) 此两问在《金刚般若经》并无详解〖iamfisher〗(7.22 18:17) (1092) 希望继续看到你找出的“触眼”地方。。。〖林广〗(6.20 3:17) (746) 广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炖煌石室本)〖iamfisher〗(7.25 9:50) (531) 同藏文版很接近〖zuaiwl〗(7.25 14:00) (685) 广本不同译本都类似,译师翻译用词细节有不同(内空)〖iamfisher〗(7.25 19:26) (711) 译本相近的可能理由之一,就是被克隆出来的年代并不远。〖法师上下〗(7.26 2:40) (7.26 4:38) (792) 不懂这是哪里的学界〖iamfisher〗(7.26 7:39) (857) 一位美国女学者 Jan Nattier 透过梵文文本比对的发现〖法师上下〗(7.26 9:15) (953) 比较佩服搞考据的。据资料,玄奘之前就有心经。〖iamfisher〗(7.26 10:56) (1043) 唔!若年代信实可徵,倒是桩有力的反证。〖法师上下〗(7.27 2:32) (1132) 鱼:微信回复有点郁闷 [微信号:iamfisher]〖法华微信〗(7.29 18:39) (7.29 18:43) (1201) 包大人!冤枉哪!〖法师上下〗(7.30 1:56) (1268)
转:《观待与割裂》6月出版 | ||||
湖南人民出版社
赵跃辰 (作者) 目录 缘起 001 《七十空性论》今诠 009 引言 010 导读 013 诠释 043 结束语 135 《解深密经》选读 137 引言 138 简释 140 选读 145 《心经》直简 215 经题 218 分段 220 释“空” 222 释文 224 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七十空性论>今诠》、《<解深密经>选读》以及《<心经>直简》。 卓越amazon: http://www.amazon.cn/%E8%A7%82%E5%BE%85%E4%B8%8E%E5%89%B2%E8%A3%82-%E8%B5%B5%E8%B7%83%E8%BE%B0/dp/product-description/B00CY3UI5I/ref=dp_proddesc_0?ie=UTF8&s=books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3ae930101dfqm.html 微博评论页: http://weibo.com/1377021587/zzydL4NWR 楊葵:这是我最新编辑作业——《观待与割裂》。内收三篇雄文“《七十空性论》今诠”、“《解深密经》选读”、“《心经》直简”。半句鸡汤没有,一句废话没有,全是实坨坨的智力挑战,有兴趣的来试试吧。 http://t.cn/zHKVYTD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发布于:2013.6.13 11:50:58 修改于:2013.6.13 12:29:22 |
||||
(310-1) 显示次数:449(297+152) |
转:“心闻无遮”的《<解深密经>选读》几小节预读 | ||||
一、中印“同”“异”之别
http://www.safayin.com/showtopic-1448.aspx 解深密经选读 中的一段:文章中有些集合了符号打不出。 简释 中印“同”“异”之别 中文里说二事物“同”,有“同一个”与“全等”两种含义;古印度说“同”,更多的是指“同一个”。 中文里说“异”,是二事物之间有差别,但不排除交集。用集合论的语言来说A与B异,是 。古印度说“异”,则是说两事物之间没有交集: 。 “不异”中文意义就是无差别、全等: 。但是在古印度语中则是有交集的意思: 。对集合论而言,两个集合交集不是空集在概念上很普通;但对事物而言,有交集意味着这两事物具共有部分,故无法分割!解深密经中用“不异”一词,多数是为了指出不可分割。 “非不异”,中文原无此语,后来随佛经翻译而出现。其古印语意义大致是中文的“异”,即有差别,但必须是在交集不为零的前提下。集合论的表达是两个条件成立: 和 。注意,古印语习惯并不遵守“否定之否定为肯定”这条现代逻辑规则,“非不异与“异”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实际上《解深密经》中对法和法之间的关系有四种表述:同,即“全同”。异,即全无共同处,或称“全不同”。不异或者非异,表示二法之间有共同部分,无法割裂开来,即“有所共同”,而不是中文传统含义的全同。非不异,在二法有共同部分的前提下,表明有差别,即“不完全共同”,而不是负负得正出来的“全不同”——异。 例:一个人跟自己是“同”。双胞胎再相似也是“异”。连体人是“不异”也是“非不异”,“不异”强调其共同点:共用某些器官;而“非不异”则强调其不同点:思想可以不同。 二、引子:先有正见还是先有正修? http://www.safayin.com/showtopic.aspx?topicid=1055&forumpage=1&typeid=-1&page=1 自宗承许之见解,就三昧实证而言,抑或是推察而言? 回复 3楼二麻子的帖子 以前看过汉地古译的《梵网六十二见经》,因是古文,这些被批驳的见解如今读起来显得干巴巴的。现在看从南传以今文译来的这部经,看起来还挺生动。梵网经,佛陀表述各类世间见解时,每一大类见解都按实证和推察分成两小类:或是修行三昧有所得,或是“以自推论锤练而得,并审实寻思之理解”。 以诡辩论者见解为例,比较奇怪,既非修行三昧而得,佛陀也也非说他们是细推审查而得。但他们似乎也并非是纯然没有任何观点。既然坚持不接受“A、非A、A+非A、非A+非非A”这样细密的逻辑,应该也是有过仔细思考的,这算不算一种立场?我好奇的是,诡辩论人群为什么要持这样的立场,理由及其心理目标何在? 去年看过《...空性论今铨》,说到(大意?):龙树空性论是基于实证的,先有证悟而后基于此以名言方便表达空性慧。假设,后来者/学习者于此并无实证呢?会不会有掉到诡辩论的可能,现实中有没有这样的? 汗一个! 就实证的古德而言,其实没那么复杂。 回复 4楼fisher的帖子 以前看过汉地古译的《梵网六十二见经》,因是古文,这些被批驳的见解如今读起来显得干巴巴的。现在看从南传以今文译来的这部经,看起来还挺生动。梵网经,佛陀表述各类世间见解时,每一大类见解都按实证和推察分成两小类:或是修行三昧有所得,或是“以自推论锤练而得,并审实寻思之理解”。——实证跟修行三昧有所得,其实有点差别。三昧所得,未必一定是准确的。思维所得,哪怕经过锤炼,也未必是准确的。但这两者间又有差别。思维锤炼过的,在逻辑推理方面,比较少出错误,但对学人来说,会觉得繁琐而不切身,正确的道理也未必能转换为正确的具体修行方法。三昧所得正相反。所以学人二者不可偏废。但这更增加了学习过程中的复杂性。我也汗。 以诡辩论者见解为例,比较奇怪,既非修行三昧而得,佛陀也也非说他们是细推审查而得。但他们似乎也并非是纯然没有任何观点。既然坚持不接受“A、非A、A+非A、非A+非非A”这样细密的逻辑,应该也是有过仔细思考的,这算不算一种立场?我好奇的是,诡辩论人群为什么要持这样的立场,理由及其心理目标何在? ——如果考虑到在某些社会背景下,胜负比法义更重要,甚至事关生死,就可以理解了吧。 去年看过《...空性论今铨》,说到(大意?):龙树空性论是基于实证的,先有证悟而后基于此以名言方便表达空性慧。假设,后来者/学习者于此并无实证呢?会不会有掉到诡辩论的可能,现实中有没有这样的? ——当然有可能。不仅有可能,我们甚至可以看到若干在现实中的具体事例。当然,再具体到具体人物,就不说了。有落入诡辩倾向的人,还是挺常见的吧。嘻嘻。 《选读》章节: 14.障碍与其遣除 http://www.safayin.com/showtopic.aspx?topicid=1055&forumpage=1&typeid=-1&page=2 “世尊。于五盖中几是奢摩他障。几是毗婆舍那障。几是俱障?”“善男子。掉举恶作是奢摩他障。惛沉睡眠疑是毗婆舍那障。贪欲瞋恚当知俱障。”“世尊。齐何名得奢摩他道圆满清净?”“善男子。乃至所有惛沉睡眠正善除遣。齐是名得奢摩他道圆满清净。”“世尊。齐何名得毗婆舍那道圆满清净?”“善男子。乃至所有掉举恶作正善除遣。齐是名得毗婆舍那道圆满清净。” 释: 掉举、恶做发生了,说明奢摩他做得很不得力;昏沉、睡眠与怀疑发生了,说明毗婆舍那做得不正确;贪欲、嗔恨则更不用说,一旦发生奢摩与他毗婆舍那就都做不下去了;凡是对禅修有所闻思的行人都知道,这些都是禅修中的障碍,此处无需多加解释。但对比上文,下面的两问两答读上去就有点奇怪: “世尊。齐何名得奢摩他道圆满清净?”“善男子。乃至所有惛沉睡眠正善除遣。 齐是名得奢摩他道圆满清净。” “世尊。齐何名得毗婆舍那道圆满清净?”“善男子。乃至所有掉举恶作正善除遣。 齐是名得毗婆舍那道圆满清净。” 是不是佛陀回答错位了,或者是传抄中文字颠倒了?当然不是。对此问题,在笔者见闻的典籍中未见到正面的合理解释,若干解释并不能令人满意。困难源于在轮番修占据修法绝对主流的环境下,奢摩他与毗婆舍那分离开来各修各的成了默认前提,而在这个前提下,此问题没有合理答案。要合理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在奢摩他与毗婆舍那同时并修的情况下考察。 《解深密经》所述的修法,正是奢摩他与毗婆舍那同时进行。在奢摩他与毗婆舍那并行时,不仅奢摩他与毗婆舍那各有自己的障碍,质量不高的奢摩他与毗婆舍那还会干扰另一方。如果毗婆舍那质量不高,最容易发生的情况是毗婆舍那的起念分别干扰了安止,使奢摩他的所缘境不稳,这种干扰正是掉举;同样,奢摩他质量不高时,最常见的情况是心不敏利,使毗婆舍那无力进行,这种干扰正是昏沉、睡眠。 止(奢摩他)而不沉没才是正确的止,观(毗婆舍那)而不掉举才是正确的观,这就是经文中错位回答的含义。奢摩他与毗婆舍那同时并修是实修中非常重要的方法,应该提起十分重视,不能再忽略下去了。 15. 寻与伺 http://www.safayin.com/showtopic.aspx?topicid=1055&forumpage=1&typeid=-1&page=2 15. 寻与伺 “世尊云何名有寻有伺三摩地,云何名无寻唯伺三摩地,云何名无寻无伺三摩地?”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于如所取寻伺法相,若有粗显领受观察,诸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有寻有伺三摩地。若于彼相虽无粗显领受观察,而有微细彼光明念,领受观察诸奢摩他毗婆舍那,是名无寻唯伺三摩地。若即于彼一切法相都无作意,领受观察诸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无寻无伺三摩地。复次善男子。若有寻求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有寻有伺三摩地。若有伺察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无寻唯伺三摩地。若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无寻无伺三摩地。” 释: 寻与伺描述禅修——这里特指奢摩他毗婆舍那并行的禅修——中的内心活动状态。 所谓寻是指初入禅修的行人,需要努力调整身心各个方面,在奢摩他基础上作意对内心境像和驱动力进行思维分析,以求获得三昧正受,是为寻。但因尚未获得故,此时的行人并不知道什么是正受,故行人是在努力寻求中待机捕获正受的出现,是为伺之粗分。如此禅修则心境上有寻有伺。 如果行人禅修得法,则会在寻求过程中捕获到正受,并逐步从偶得进展到频繁进入。然后会慢慢体察到,所谓正受并不是十二支因缘法中的受,而是本具智慧的显现,所谓根本光明。同时行人也逐步体会到,本具的智慧并非由作意调整寻求而产生,适当的作意调整只是有利于行人体察根本光明。自此,行人禅修中过渡到以体验(领受)和维持体验根本光明为中心而作意,是为伺。进一步于此熟悉巩固后,行人禅修中基本不再需要强烈作意,而仅仅维持对根本光明的体验,是为伺之细分。这两种虽然粗细有别,通属无寻有伺。 至于无寻无伺已离作意,现量正受,是奢摩他毗婆舍那的成果。 上述对三种奢摩他毗婆舍那的讲述,主要是从所行事的角度描述。后面对应三种三摩地,是对应的三种专注,主要描述的是人的状态。 无寻有伺状态是极其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先期建立的佛法正见由单纯的思维概念上升到切身感受。在凭借禅修为主要方便手段的修法里,契入空性多数发生在这个阶段。对现代人来说,虽然进入无寻有伺并非易事,也非一个不能达成的任务。额外的提醒:根本光明虽称为光明,却并非亮晶晶的光明相,切勿误认门头光影为根本光明。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发布于:2013.6.13 12:06:37 修改于:2013.6.13 12:07:41 |
||||
(310-2) 显示次数:619(448+171) |
这地方还是讲究了点的。。。。 | ||||
同样读者同样地由望文而生义,读到”随顺与执着”的时候,感觉是种状态,是种结果,是种行为的外相,或者说时是两个名词引申的内涵。而读到“观待与割裂”的时候,我们期望读者联想到的是心行上的动作,自己的内心行为,强调的是动作。
是不是达到这个期望,现在不知道,但至少是这样希望的。 林广 2013.6.18 9:10:00 |
||||
(310-4) 显示次数:878(733+145) |
确实是这样的感觉。。。 | ||||
我对这名字,揣摩沉吟好久。。。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13.6.18 20:03:54 |
||||
(310-12) 显示次数:882(770+112) |
两者同为极细微割裂,这两者到底所指有何不同?这个文内有涉及。(内空) | ||||
林广 2013.6.18 9:11:02 |
||||
(310-5) 显示次数:857(716+141) |
还有一个非常碍眼的地方--- | ||||
这个地方您可以贴出经文来,我们这里也可以继续讨论吗。嘻嘻。
不在书里也没关系呀。 林广 2013.6.18 9:12:55 |
||||
(310-6) 显示次数:874(742+132) |
两译的系统性差别(?):有分别意识 vs 无分别意识 | ||||
系统性的差别?
http://fahua.com/cgi-bin/forum/wiser.cgi?kd=2009&rn=&on=241&om=265&ot=147 http://fahua.com/cgi-bin/forum/wiser.cgi?kd=2009&rn=&on=241&om=265&ot=148 (微信图片限制外部引用,微信上传的图片可以鼠标单独在新窗口打开,另外我用了一个香港的网页代理调用避开腾讯的限制,但可能图片显示速度比较慢)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13.6.18 10:34:17 |
||||
(310-7) 显示次数:1032(884+148) |
看不到。。。。。5555(内空) | ||||
林广 2013.6.18 10:39:57 |
||||
(310-8) 显示次数:1129(993+136) |
腾讯对外部调用图片大概有资源限制,加载外部图片比较慢,等一等就出来了。 | ||||
下面两个图片的网址必须单独复制Ctrl+C,再单独打开一个浏览器窗口(Ctrl+N),Ctrl+V打开网址,才能正常显示:
http://mmsns.qpic.cn/mmsns/nG4C2G3icok3A0a5XGW98zpkWmAzYI3FctbjVu8eJhsFx2S6zMkGe2A/0 http://mmsns.qpic.cn/mmsns/nG4C2G3icok3A0a5XGW98zpkWmAzYI3FcoLeCibgJrwVWYk7IdzDWQrw/0 如果是chrome/firefox浏览器 ,上面链接鼠标右键选择在新的隐身窗口打开,速度很快。 下面是网页代理调用的两个图片地址,加载比较慢,等个5-10秒应该可以是显示出来的: 其实我的网页代理速度不慢,就是腾讯限制了资源调用的读取速度。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发布于:2013.6.18 10:47:40 修改于:2013.6.18 10:50:14 |
||||
(310-9) 显示次数:1270(1119+151) |
分辨心意识相,对咱实属不易 | ||||
确实俺看不到“眼识升起时必有一分意识伴随这事”过程。汗。。
这段话看起来一下子就明白了。但转了几圈后才真的明白,前一个是中间隐藏所缘眼识,后一个是“无法分别”(类似说潜意识的潜行不觉)。
这是说对意识对概念的分别揣摩,没有身触缘身受的比如痛痒直接(类似坐在德国指挥中心的美军无人机操纵人员远程操控在非洲执行反恐投弹任务),这样说可以理解接受。但是,这样用语完全倒了个的翻译,实在真是折磨人。 ----------------- 又,开篇选读:
http://mmsns.qpic.cn/mmsns/G50Up2bEp2ediaWEwC87icvGc68Qg7eRGTDZLzy96q3OW7bcU8qWuFibw/0 汉语当中,“不分别”的不,是“主动”的意味(与“不作分别”基本同义),而“无分别”的无,是“中性陈述或非主动”的意味。“无分别”,除“没有分别”之外,还可有“无法分别”的意思。但“无法分别”换做“不法分别”意思就完全不同。 开篇当中,奘本“离诸分别及不分别种种分别”,流支直接译做“离诸一切分别”。 微信查了下两译本。 奘本“不分别”只有这一处,“无分别”有十处。 而流本“不分别”有四处,“无分别”有十四处。 看来,“无分别”用的很多,而“不分别”用的比较少。 奘本开篇第一章的“不分别”确实特别。流本的四处“不分别”,其中三处都可替代为“不作分别”,只有上面提到的“依于不分别相言语戏论”有些特别,介于“不可分别”“不作分别”两可之间。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发布于:2013.6.18 19:52:07 修改于:2013.6.18 20:01:28 |
||||
(310-11) 显示次数:1492(1369+123) |
谢谢考证。 | ||||
当初读经的时候,还真想四个版本齐用。但一方面另两个版本不完整,另一方面四本齐读也实在麻烦,所以一偷懒就只用两个本子了。
留支版本在文字质量上实在差一截。但留版译文保留了很多瑜伽行派的理解,而不是唯识派的理解,这点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林广 2013.6.20 10:38:15 |
||||
(310-16) 显示次数:1626(1511+115) |
剩下的那些,不从经文上知道, | ||||
能够直接观察到的,“眼识升起必有一份意识伴随”的,纵不是明心见性的善知识,也是离“临门一脚”不远了吧:)
想起原来在这里和十方还有您一起讨论那个“荔枝”的故事:比如一个新鲜的荔枝剥了皮,放在嘴里。。。。 这个比喻不好,郁闷,当时在荔枝上琢磨了好久。。。。哈哈 常青 2013.6.19 10:00:03 来自:深圳 |
||||
(310-13) 显示次数:1394(1280+114) |
止观所缘 vs 阿赖耶识所缘相(小大/无量/微细/极微细) | ||||
初,仍是流支本:若一境界现起,一识身起。... 若二三四五境界现前,五识身现起。...
五识身。此身,若是身根可以直接理解其含义,若为眼耳如何是身?依《瑜伽师地》注解,五识身,此身为体义、依义、聚义。 或加意识为六识身,然依注释“眼等利钝 识明昧故。又同时依。必俱有故。非如意等。由是五识用眼等根,标别其名。”。故说“五识身相应地、意地”。 ______________ 以上是背景。以下是《瑜伽师地》引文...
__________________ 阿赖耶识所缘,小大、有量无量、粗细相。 止观所缘,亦依心本堪能,与之相符。若非如此,煮砂终不成饭。 http://mmsns.qpic.cn/mmsns/qHNZOicJJFIVPgAeS0zicLkTfgOicZYkumDpSJxAGfAIibZiap6Vcrky5VA/0 读古大论总觉得要么读不完,要么只是读完按部就班修不完。 中论本颂就像心经一样,篇幅不长。也大概是篇幅较短,才得以广为流传。 但短篇幅的经论,要读懂还想明白并且能落实到修上,岂是一个难字可表述?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发布于:2013.6.21 11:16:34 修改于:2013.6.21 11:28:30 |
||||
(310-17) 显示次数:1472(1363+109) |
顺着继续翻了翻《瑜伽师地论》:别样的“极微” | ||||
问:欲色二界实物有色,何差别耶。
答:色界诸色清净最胜能发光明,又极微细;下地诸根所不行故。。。 复次色蕴略由六相应知:一、自相,二、共相,三、能依所依相属相,四、受用相,五、业相,六、微细相。。。。。微细相者:谓极微相。。。复次微细性略有三种:一、损减微细性,二、种类微细性,三、心自在转微细性。。。心自在转微细性者:谓色无色二界诸色。【如经说:有等心诸天,曾于人中如是如是资熏磨莹其心;随此修力,住一毛端空量地处,展转更互不相妨碍】。。。 ———————————————— 问:如是所说五相极微。复有五眼:所谓肉眼、天眼、圣慧眼、法眼、佛眼;当言几眼用几极微为所行境。 答:当言除肉眼、天眼,所余眼用一切极微为所行境。何以故:以彼天眼,唯取聚色中表上下前后两边,若明若闇;必不能取极微处所;由极微体以慧分析而建立故。 ———————————————— 问:何故说极微,无生无灭耶。 答:由诸聚色最初生时,全分而生;最后灭时不至极微位,中间尽灭犹如水滴。 复由五相,应知名不如理思议极微:谓于色聚中有诸极微自性而住,应知名初不如理思议极微;或谓极微有生有灭,或谓极微与余极微或合或散,或谓众色于极微量积集而住,或谓极微能生别异众多色聚,应知名后不如正理思议极微。故应方便以如理思,思议极微,断此五种非理思议。 引自: http://chatz.fjnet.com/zhongjian/203/2.%E6%91%84%E5%86%B3%E6%8B%A9%E5%88%86/01%E4%BA%94%E8%AF%86%E8%BA%AB%E7%9B%B8%E5%BA%94%E5%9C%B0%E6%84%8F%E5%9C%B0/04.htm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13.6.21 11:41:34 |
||||
(310-18) 显示次数:1508(1395+113) |
归拢到此论题组:[依虚妄因缘执著名相。是故见他力因缘] | ||||
转:
http://fahua.com/cgi-bin/forum/wisdom.cgi?kd=2009&rn=1406&on=243&om=265&ot=189 林广: 所以在解深密的经文里,没有“清净依他起”这样的东西。 依他起就是遍计执上继续追随割裂的产物。 转:凡夫依他起相 http://fahua.com/cgi-bin/forum/wiser.cgi?kd=2009&rn=&on=243&om=265&ot=188 --------- 转:流支译本《深密解脱经》:如实知诸法 即舍染法相 流支本与奘本,在此段翻译差别明显。 『功德林。依虚妄因缘执著名相。是故见他力因缘』 遍计执着导致无明缘起流转,这点《选读》明确指出此[见]是“凡夫之见”(注:流支本三相品“譬如有人眼中有翳,见毛轮绳及胡麻子青黄赤白等相现前,因缘之相亦复如是”,显然是指眼中有翳的凡夫见诸因缘相现前)。但在奘本翻译『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执以为缘故。依他起相而可了知』却没那么清楚,因为奘本用的是“可了知”,后人理解为只有佛菩萨[可了知],而对[虚妄分别相导致因缘自他对立]却未能有明显关注。 另外一个问题是,有人将因缘相认作与遍计虚妄无关的某种神圣相。《选读》强调指出,因缘相是虚妄分别相基础上的进一步纠缠/积集/流转,并不神圣,恰恰就是无明染污相。 下面的偈语,流支本是“如实知诸法 即舍染法相”,有“知即得”的意味,简洁利落。而奘本译作“若不了知无相法 杂染相法不能断”虽含义一样,但后世人对此理解为『了知[遍计执相无]』而对[相名虚妄分别导致十二因缘流转执取]极为忽视。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发布于:2013.7.8 11:04:03 修改于:2013.7.8 11:18:13 |
||||
(310-25) 显示次数:936(836+100) |
菩提流支译《入楞伽经》:如来常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 ||||
第一品,第一个问题。
大慧菩萨摩诃萨,先受楞伽王所请..念..知..观察..为彼大众..,问佛:“如来何因何缘何事呵呵大笑?” 佛赞大慧悲悯众生而应机启问,此楞伽王曾于过去诸佛前提出两个问题,今天又于释迦佛前启问,亦此二问于一切将来佛。 入楞伽经开篇的问题,就由楞伽王提出:什么是法,什么是非法;舍法,舍非法是何义? -------------------------------- http://www2.fodian.net/BaoKu/FoJingWenInfo.aspx?ID=T0671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发布于:2013.7.22 17:56:20 修改于:2013.7.22 18:23:27 |
||||
(310-26) 显示次数:1044(940+104) |
希望继续看到你找出的“触眼”地方。。。 | ||||
需要补丁咱们就补。。。。。
林广 2013.6.20 3:17:40 |
||||
(310-14) 显示次数:746(638+108) |
广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炖煌石室本) | ||||
法华微信图文消息: 网址点此
《般若心经》汉地古来有11个以上译本,大体分为广略两种。唐代玄奘法师西行求法时,观音化身老僧显现传授的的版本是略本。敦煌石室本是广本。 大正藏第 08 册 No. 0255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No. 255 [Nos. 250-254, 257]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炖煌石室本) 三藏法师沙门法成译 如是我闻: 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苾刍众及诸菩萨摩诃萨俱。尔时,世尊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异门。复于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察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 时,具寿舍利子,承佛威力,白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若善男子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复当云何修学?”作是语已。 观自在菩萨摩诃萨答具寿舍利子言:“若善男子及善女人,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彼应如是观察,五蕴体性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如是受、想、行、识亦复皆空。是故舍利子!一切法空性无相,无生无灭,无垢离垢,无减无增。舍利子!是故尔时空性之中,无色、无受、无想、无行亦无有识。无眼、无耳、无鼻、无舌、无身、无意。无色、无声、无香、无味、无触、无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无得亦无不得。是故舍利子!以无所得故,诸菩萨众依止般若波罗蜜多,心无障碍,无有恐怖,超过颠倒,究竟涅槃。三世一切诸佛亦皆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舍利子!是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大密咒者,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诸苦之咒,真实无倒。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秘密咒。” 即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曰: “峨帝 峨帝 波啰峨帝 波啰僧峨帝 菩提 莎诃 “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尔时,世尊从彼定起,告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彼当如是修学般若波罗蜜多。一切如来亦当随喜。” 时薄伽梵说是语已。具寿舍利子,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一切世间天、人、阿苏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13.7.25 9:50:29 |
||||
(310-28) 显示次数:531(444+87) |
广本不同译本都类似,译师翻译用词细节有不同(内空) | ||||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13.7.25 19:26:29 |
||||
(310-30) 显示次数:711(621+90) |
比较佩服搞考据的。据资料,玄奘之前就有心经。 | ||||
梵本的。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13.7.26 10:56:47 |
||||
(310-34) 显示次数:1043(952+91) |
包大人!冤枉哪! | ||||
证伪明文具在,打假蜚言早存,
草民不过没话找话,瞎凑热闹, 敲锣打鼓帮个腔,加油添醋提个味儿罢了! 难辞从犯,雅非主嫌。 还望包大人明察,还草民一个公道! 法师上下 2013.7.30 1:56:13 来自:+++ |
||||
(310-37) 显示次数:1268(1162+106) |
妙法莲华 法华论坛 www.fahua.com WiseForum1.0 Since199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