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条 »论坛首页 »法华论坛·2009版区  »论题组:310  »上层 »主题组:2  2013.7.30 1:56:13   法华微信 注册
 转:“心闻无遮”的《<解深密经>选读》几小节预读〖iamfisher〗(6.13 12:06) (6.13 12:07) (203)
 amazon订的书周四订的书,周六到,周一送(门到门)。〖iamfisher〗(6.18 1:14) (6.18 1:55) (250)
 这地方还是讲究了点的。。。。〖林广〗(6.18 9:10) (284)
 确实是这样的感觉。。。〖iamfisher〗(6.18 20:03) (299)
 两者同为极细微割裂,这两者到底所指有何不同?这个文内有涉及。(内空)〖林广〗(6.18 9:11) (282)
 这一段一开始有注意到、中间有停歇、在后面仍有跳过,仔细一再阅读良久。〖iamfisher〗(6.30 0:14) (326)
 麻子的看法。。。〖林广〗(6.30 4:02) (363)
 无神。舍。个体识。无限的活跃。〖iamfisher〗(7.7 22:31) (405)
 这就到了寂觉之诤。〖林广〗(7.7 23:02) (7.8 9:32) (447)
 麻爷也把前辈们比得太不堪了!〖法师上下〗(7.8 2:52) (485)
 不堪倒是不至于,但俺确实有点春秋责贤者了。〖林广〗(7.8 9:08) (7.8 9:10) (506)
 还有一个非常碍眼的地方---〖林广〗(6.18 9:12) (281)
 两译的系统性差别(?):有分别意识 vs 无分别意识〖iamfisher〗(6.18 10:34) (341)
 看不到。。。。。5555(内空)〖林广〗(6.18 10:39) (365)
 腾讯对外部调用图片大概有资源限制,加载外部图片比较慢,等一等就出来了。〖iamfisher〗(6.18 10:47) (6.18 10:50) (414)
 果然看到了。回复。。。。〖林广〗(6.18 11:01) (6.18 11:41) (450)
 分辨心意识相,对咱实属不易〖iamfisher〗(6.18 19:52) (6.18 20:01) (498)
 渔夫居常想必皆用流刺网捞鱼,纤毫不肯放过!〖法师上下〗(6.20 7:09) (528)
 谢谢考证。〖林广〗(6.20 10:38) (551)
 剩下的那些,不从经文上知道,〖常青〗(6.19 10:00) (470)
 止观所缘 vs 阿赖耶识所缘相(小大/无量/微细/极微细)〖iamfisher〗(6.21 11:16) (6.21 11:28) (493)
 顺着继续翻了翻《瑜伽师地论》:别样的“极微”〖iamfisher〗(6.21 11:41) (511)
 归拢到此论题组:[依虚妄因缘执著名相。是故见他力因缘]〖iamfisher〗(7.8 11:04) (7.8 11:18) (315)
 菩提流支译《入楞伽经》:如来常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iamfisher〗(7.22 17:56) (7.22 18:23) (352)
 此两问在《金刚般若经》并无详解〖iamfisher〗(7.22 18:17) (381)
 希望继续看到你找出的“触眼”地方。。。〖林广〗(6.20 3:17) (255)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 主题索引
转:“心闻无遮”的《<解深密经>选读》几小节预读
一、中印“同”“异”之别
http://www.safayin.com/showtopic-1448.aspx

解深密经选读 中的一段:文章中有些集合了符号打不出。
简释
中印“同”“异”之别

中文里说二事物“同”,有“同一个”与“全等”两种含义;古印度说“同”,更多的是指“同一个”。

中文里说“异”,是二事物之间有差别,但不排除交集。用集合论的语言来说A与B异,是
。古印度说“异”,则是说两事物之间没有交集: 。

“不异”中文意义就是无差别、全等: 。但是在古印度语中则是有交集的意思: 。对集合论而言,两个集合交集不是空集在概念上很普通;但对事物而言,有交集意味着这两事物具共有部分,故无法分割!解深密经中用“不异”一词,多数是为了指出不可分割。

“非不异”,中文原无此语,后来随佛经翻译而出现。其古印语意义大致是中文的“异”,即有差别,但必须是在交集不为零的前提下。集合论的表达是两个条件成立:
和 。注意,古印语习惯并不遵守“否定之否定为肯定”这条现代逻辑规则,“非不异与“异”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实际上《解深密经》中对法和法之间的关系有四种表述:同,即“全同”。异,即全无共同处,或称“全不同”。不异或者非异,表示二法之间有共同部分,无法割裂开来,即“有所共同”,而不是中文传统含义的全同。非不异,在二法有共同部分的前提下,表明有差别,即“不完全共同”,而不是负负得正出来的“全不同”——异。
例:一个人跟自己是“同”。双胞胎再相似也是“异”。连体人是“不异”也是“非不异”,“不异”强调其共同点:共用某些器官;而“非不异”则强调其不同点:思想可以不同。






二、引子:先有正见还是先有正修?
http://www.safayin.com/showtopic.aspx?topicid=1055&forumpage=1&typeid=-1&page=1

自宗承许之见解,就三昧实证而言,抑或是推察而言?
回复 3楼二麻子的帖子

以前看过汉地古译的《梵网六十二见经》,因是古文,这些被批驳的见解如今读起来显得干巴巴的。现在看从南传以今文译来的这部经,看起来还挺生动。梵网经,佛陀表述各类世间见解时,每一大类见解都按实证和推察分成两小类:或是修行三昧有所得,或是“以自推论锤练而得,并审实寻思之理解”。

以诡辩论者见解为例,比较奇怪,既非修行三昧而得,佛陀也也非说他们是细推审查而得。但他们似乎也并非是纯然没有任何观点。既然坚持不接受“A、非A、A+非A、非A+非非A”这样细密的逻辑,应该也是有过仔细思考的,这算不算一种立场?我好奇的是,诡辩论人群为什么要持这样的立场,理由及其心理目标何在?

去年看过《...空性论今铨》,说到(大意?):龙树空性论是基于实证的,先有证悟而后基于此以名言方便表达空性慧。假设,后来者/学习者于此并无实证呢?会不会有掉到诡辩论的可能,现实中有没有这样的?

汗一个!


就实证的古德而言,其实没那么复杂。
回复 4楼fisher的帖子

以前看过汉地古译的《梵网六十二见经》,因是古文,这些被批驳的见解如今读起来显得干巴巴的。现在看从南传以今文译来的这部经,看起来还挺生动。梵网经,佛陀表述各类世间见解时,每一大类见解都按实证和推察分成两小类:或是修行三昧有所得,或是“以自推论锤练而得,并审实寻思之理解”。——实证跟修行三昧有所得,其实有点差别。三昧所得,未必一定是准确的。思维所得,哪怕经过锤炼,也未必是准确的。但这两者间又有差别。思维锤炼过的,在逻辑推理方面,比较少出错误,但对学人来说,会觉得繁琐而不切身,正确的道理也未必能转换为正确的具体修行方法。三昧所得正相反。所以学人二者不可偏废。但这更增加了学习过程中的复杂性。我也汗。


以诡辩论者见解为例,比较奇怪,既非修行三昧而得,佛陀也也非说他们是细推审查而得。但他们似乎也并非是纯然没有任何观点。既然坚持不接受“A、非A、A+非A、非A+非非A”这样细密的逻辑,应该也是有过仔细思考的,这算不算一种立场?我好奇的是,诡辩论人群为什么要持这样的立场,理由及其心理目标何在?
——如果考虑到在某些社会背景下,胜负比法义更重要,甚至事关生死,就可以理解了吧。


去年看过《...空性论今铨》,说到(大意?):龙树空性论是基于实证的,先有证悟而后基于此以名言方便表达空性慧。假设,后来者/学习者于此并无实证呢?会不会有掉到诡辩论的可能,现实中有没有这样的?

——当然有可能。不仅有可能,我们甚至可以看到若干在现实中的具体事例。当然,再具体到具体人物,就不说了。有落入诡辩倾向的人,还是挺常见的吧。嘻嘻。


《选读》章节:

14.障碍与其遣除
http://www.safayin.com/showtopic.aspx?topicid=1055&forumpage=1&typeid=-1&page=2


“世尊。于五盖中几是奢摩他障。几是毗婆舍那障。几是俱障?”“善男子。掉举恶作是奢摩他障。惛沉睡眠疑是毗婆舍那障。贪欲瞋恚当知俱障。”“世尊。齐何名得奢摩他道圆满清净?”“善男子。乃至所有惛沉睡眠正善除遣。齐是名得奢摩他道圆满清净。”“世尊。齐何名得毗婆舍那道圆满清净?”“善男子。乃至所有掉举恶作正善除遣。齐是名得毗婆舍那道圆满清净。”

释:

掉举、恶做发生了,说明奢摩他做得很不得力;昏沉、睡眠与怀疑发生了,说明毗婆舍那做得不正确;贪欲、嗔恨则更不用说,一旦发生奢摩与他毗婆舍那就都做不下去了;凡是对禅修有所闻思的行人都知道,这些都是禅修中的障碍,此处无需多加解释。但对比上文,下面的两问两答读上去就有点奇怪:

“世尊。齐何名得奢摩他道圆满清净?”“善男子。乃至所有惛沉睡眠正善除遣。
齐是名得奢摩他道圆满清净。”

“世尊。齐何名得毗婆舍那道圆满清净?”“善男子。乃至所有掉举恶作正善除遣。
齐是名得毗婆舍那道圆满清净。”
是不是佛陀回答错位了,或者是传抄中文字颠倒了?当然不是。对此问题,在笔者见闻的典籍中未见到正面的合理解释,若干解释并不能令人满意。困难源于在轮番修占据修法绝对主流的环境下,奢摩他与毗婆舍那分离开来各修各的成了默认前提,而在这个前提下,此问题没有合理答案。要合理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在奢摩他与毗婆舍那同时并修的情况下考察。


《解深密经》所述的修法,正是奢摩他与毗婆舍那同时进行。在奢摩他与毗婆舍那并行时,不仅奢摩他与毗婆舍那各有自己的障碍,质量不高的奢摩他与毗婆舍那还会干扰另一方。如果毗婆舍那质量不高,最容易发生的情况是毗婆舍那的起念分别干扰了安止,使奢摩他的所缘境不稳,这种干扰正是掉举;同样,奢摩他质量不高时,最常见的情况是心不敏利,使毗婆舍那无力进行,这种干扰正是昏沉、睡眠。

止(奢摩他)而不沉没才是正确的止,观(毗婆舍那)而不掉举才是正确的观,这就是经文中错位回答的含义。奢摩他与毗婆舍那同时并修是实修中非常重要的方法,应该提起十分重视,不能再忽略下去了。



15. 寻与伺
http://www.safayin.com/showtopic.aspx?topicid=1055&forumpage=1&typeid=-1&page=2

15. 寻与伺
“世尊云何名有寻有伺三摩地,云何名无寻唯伺三摩地,云何名无寻无伺三摩地?”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于如所取寻伺法相,若有粗显领受观察,诸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有寻有伺三摩地。若于彼相虽无粗显领受观察,而有微细彼光明念,领受观察诸奢摩他毗婆舍那,是名无寻唯伺三摩地。若即于彼一切法相都无作意,领受观察诸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无寻无伺三摩地。复次善男子。若有寻求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有寻有伺三摩地。若有伺察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无寻唯伺三摩地。若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无寻无伺三摩地。”
释:

寻与伺描述禅修——这里特指奢摩他毗婆舍那并行的禅修——中的内心活动状态。

所谓寻是指初入禅修的行人,需要努力调整身心各个方面,在奢摩他基础上作意对内心境像和驱动力进行思维分析,以求获得三昧正受,是为寻。但因尚未获得故,此时的行人并不知道什么是正受,故行人是在努力寻求中待机捕获正受的出现,是为伺之粗分。如此禅修则心境上有寻有伺。

如果行人禅修得法,则会在寻求过程中捕获到正受,并逐步从偶得进展到频繁进入。然后会慢慢体察到,所谓正受并不是十二支因缘法中的受,而是本具智慧的显现,所谓根本光明。同时行人也逐步体会到,本具的智慧并非由作意调整寻求而产生,适当的作意调整只是有利于行人体察根本光明。自此,行人禅修中过渡到以体验(领受)和维持体验根本光明为中心而作意,是为伺。进一步于此熟悉巩固后,行人禅修中基本不再需要强烈作意,而仅仅维持对根本光明的体验,是为伺之细分。这两种虽然粗细有别,通属无寻有伺。


至于无寻无伺已离作意,现量正受,是奢摩他毗婆舍那的成果。

上述对三种奢摩他毗婆舍那的讲述,主要是从所行事的角度描述。后面对应三种三摩地,是对应的三种专注,主要描述的是人的状态。

无寻有伺状态是极其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先期建立的佛法正见由单纯的思维概念上升到切身感受。在凭借禅修为主要方便手段的修法里,契入空性多数发生在这个阶段。对现代人来说,虽然进入无寻有伺并非易事,也非一个不能达成的任务。额外的提醒:根本光明虽称为光明,却并非亮晶晶的光明相,切勿误认门头光影为根本光明。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发布于:2013.6.13 12:06:37    修改于:2013.6.13 12:07:41  
iamfisher  2013.6.13 12:06:37    

(310-2)  显示次数:203(145+58)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 主题索引
amazon订的书周四订的书,周六到,周一送(门到门)。
趁着第一兴趣,直接跳到《七十空性论》最后一节,然后就直接过渡到《解深密经》选读部分。在办公室,读到天黑,没开灯结束,大概读到“三说三相”。

印象最深的部分是“如实不见阿陀那,如实不见阿陀那识。如实不见阿赖耶,如实不见阿赖耶识。。。如实不见色眼,如实不见眼识。。。”这一段的解读。据上下文句,明确提出‘ 阿陀那’ 是指与 阿陀那识 对应的极细微割裂之执取相(对应到与眼识相应的色眼,则为已有明显割裂相的色尘与眼根),这一点相当有力! 只是还遗留个题,经中分别举出阿陀那和阿赖耶,若两者同为极细微割裂,这两者到底所指有何不同?

还有一个非常碍眼的地方(大约是“心意识品”),选读没有做解释。玄奘译本译作“分别意识”,菩提流支本却译作“无分别意识”。这个大概是有意留下不做解释引人求解的段落。嘿,联想到之前心闻谈到的“有分心”,“无覆无记(我理解为非染污无知)”,叫做“有分心”却恰恰是“无所觉知”的那段。但,个人对两个译本的差异原因仍无定解。。。


另外,拿到书来回看了几遍装帧,设计者做的真不错。理解“观待与割裂”是“随顺与执着”。如果没那么多讲究,也可以取“圣与凡”“中与边”这么些俗气的名字。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发布于:2013.6.18 1:14:21    修改于:2013.6.18 1:55:26  
iamfisher  2013.6.18 1:14:21    

(310-3)  显示次数:250(197+53)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4 主题索引
这地方还是讲究了点的。。。。
同样读者同样地由望文而生义,读到”随顺与执着”的时候,感觉是种状态,是种结果,是种行为的外相,或者说时是两个名词引申的内涵。而读到“观待与割裂”的时候,我们期望读者联想到的是心行上的动作,自己的内心行为,强调的是动作。

是不是达到这个期望,现在不知道,但至少是这样希望的。

林广  2013.6.18 9:10:00    

(310-4)  显示次数:284(239+45)     查看林广的所有文章 给林广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2 主题索引
确实是这样的感觉。。。
我对这名字,揣摩沉吟好久。。。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13.6.18 20:03:54    

(310-12)  显示次数:299(260+39)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 主题索引
两者同为极细微割裂,这两者到底所指有何不同?这个文内有涉及。(内空)

林广  2013.6.18 9:11:02    

(310-5)  显示次数:282(238+44)     查看林广的所有文章 给林广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9 主题索引
这一段一开始有注意到、中间有停歇、在后面仍有跳过,仔细一再阅读良久。
这一段的法义很不容易深入,阅读时有意做如此处理。

虽然一开始看时就倾向将阿陀那识与所谓第七末那识挂钩,但总觉得哪里不妥。注意、停歇、跳过、再回头仔细读。

注意到心意识相品选取的四小段,相对完整地仔细涉及这里面的关系:1 种子 、2 阿陀那与阿赖耶、3 前五识与心意识、4 胜义善巧。

1 种子,这小节提到“六道有情之身”、最初一切种子心识。首先提到受身后,种子心之辗转增广,随无色界和色界而有差别。按照我对这段的理解,无色界众生身,心取广大无边相/极细微差别相,不像色界以下众生身心依二种执取而逐渐粗重及局限。换个角度,无色界众生是以极广大或极细微之阿陀那执取和阿赖耶执藏,未集聚粗分身及粗分前六识。

2 阿陀那<识>与阿赖耶<识>,这小节讲了两者细微的描述差别,前者是于身随逐执持<取此身相应身>,后者是于身摄受藏引<于身住着>。此处可见,前者是随逐有一种贴身护卫主人的仆人意味;后者是藏引,有将色身房屋据为己有的意味。主仆关系。

3、前五识与心意识,这一小节以阿陀那识为依止中心,建立五转识及同分意识。说阿陀那识似瀑流,但没提到阿赖耶识。这是什么意思?我的理解是,阿陀那识的瀑流就像一层自我的防护罩,阿赖耶识藏引不见<现>。此瀑流不仅涉及随逐自身和执藏心识,还正好据守自他割裂处,因而直接涉及自识他识彼此干涉的问题。如:在绵绵密密随逐护卫自身时,无时不刻存在与细微“外流”的“偶然”牵涉。此处我实在无法置喙。但似乎借此思维,忽然理解到为什么生死行蕴处在这个位置<色、痛痒、思想、生死、识>。。。

4、胜义善巧 ,这一小节说,知道上述心意识秘密的法住智菩萨不为究竟。心意识如实不见,超越一切粗重/广大/无量/细微/极细微,一切法空无二不可得,是为“胜义善巧”。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13.6.30 0:14:44    

(310-19)  显示次数:326(282+44)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9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0 主题索引
麻子的看法。。。
1 种子,这小节提到“六道有情之身”、最初一切种子心识。首先提到受身后,种子心之辗转增广,随无色界和色界而有差别。按照我对这段的理解,无色界众生身,心取广大无边相/极细微差别相,不像色界以下众生身心依二种执取而逐渐粗重及局限。换个角度,无色界众生是以极广大或极细微之阿陀那执取和阿赖耶执藏,未集聚粗分身及粗分前六识。

-----这部分应该是相当确定的,其他经论中说到无色界有情时,说是要从无色界堕落后才能回忆起当时之乐。确实说明无色界众生未攀缘集聚起更粗重的其他心意识,甚至对自我都不能有明确了知。然而,阿陀那识阿赖耶识是在的,虽不明确了知,我执继续在。


2 阿陀那<识>与阿赖耶<识>,这小节讲了两者细微的描述差别,前者是于身随逐执持<取此身相应身>,后者是于身摄受藏引<于身住着>。此处可见,前者是随逐有一种贴身护卫主人的仆人意味;后者是藏引,有将色身房屋据为己有的意味。主仆关系。
————自他区隔与自我防护其实是一回事,阿陀那识既然执行此功能,跟末那识关系紧密是很自然的联想。虽然解深密没提末那。阿赖耶识我个人倒是不作主人理解,而是串习积累理解,比如条件反射这样的东西大概归这类,虽然这个例子偏粗了些。也猜测,这也是后来阿赖耶识被引伸扩展到含藏一切种子的缘起之一吧。
好玩的联想是,植物其实也有自他区隔自我防护,只是没有有情前五识起,一分心意识同起那么快,也就是说植物的不是瀑流。如果时间尺度不作为重要因素考虑的话,植物就很难划到有情外去了。说明,任何范畴的划分,都不可能是精确的。这也是割裂不能成实的表现之一。


3、前五识与心意识,这一小节以阿陀那识为依止中心,建立五转识及同分意识。说阿陀那识似瀑流,但没提到阿赖耶识。这是什么意思?我的理解是,阿陀那识的瀑流就像一层自我的防护罩,阿赖耶识藏引不见<现>。此瀑流不仅涉及随逐自身和执藏心识,还正好据守自他割裂处,因而直接涉及自识他识彼此干涉的问题。如:在绵绵密密随逐护卫自身时,无时不刻存在与细微“外流”的“偶然”牵涉。此处我实在无法置喙。但似乎借此思维,忽然理解到为什么生死行蕴处在这个位置<色、痛痒、思想、生死、识>。。。

————基本无异议。

4、胜义善巧 ,这一小节说,知道上述心意识秘密的法住智菩萨不为究竟。心意识如实不见,超越一切粗重/广大/无量/细微/极细微,一切法空无二不可得,是为“胜义善巧”。
————无异议,这里包含了对阿赖耶阿陀那识的强烈否定,而不是“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的意思。特别是,如果把“依”字解为“唯一依靠”的话,本经文字中无论如何也找不出这样的理解。而且胜义善巧菩萨在此是“如实不见”,不是“不知道”,嘿嘿,说明离开这些瀑布般的执着,智慧并未停歇。

林广  2013.6.30 4:02:03    

(310-20)  显示次数:363(322+41)     查看林广的所有文章 给林广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0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1 主题索引
无神。舍。个体识。无限的活跃。
2 阿陀那<识>与阿赖耶<识>,这小节讲了两者细微的描述差别,前者是于身随逐执持<取此身相应身>,后者是于身摄受藏引<于身住着>。此处可见,前者是随逐有一种贴身护卫主人的仆人意味;后者是藏隐,有将色身房屋据为己有的意味。主仆关系。

————自他区隔与自我防护其实是一回事,阿陀那识既然执行此功能,跟末那识关系紧密是很自然的联想。虽然解深密没提末那。阿赖耶识我个人倒是不作主人理解,而是串习积累理解,比如条件反射这样的东西大概归这类,虽然这个例子偏粗了些。也猜测,这也是后来阿赖耶识被引伸扩展到含藏一切种子的缘起之一吧。
好玩的联想是,植物其实也有自他区隔自我防护,只是没有有情前五识起,一分心意识同起那么快,也就是说植物的不是瀑流。如果时间尺度不作为重要因素考虑的话,植物就很难划到有情外去了。说明,任何范畴的划分,都不可能是精确的。这也是割裂不能成实的表现之一。

++++++++++
上面写错“藏引”应该是“藏隐”。那句“浩浩三藏不可穷”的三藏即从此“藏”引申(范围包含根身器,及能藏所藏执藏三藏)。那句“去后来先作主公”后面是“不动地前才舍藏”,说第八地前才转舍“执藏”,应该是阿陀那/阿赖耶同时转舍。
以我的理解,“当家做主人”这样深刻的我执,很难从置身事外“外观”。所以很容易将“阿赖耶识当作主人”理解为是真的“识在作主”。
在佛经中,涉及植物的只要加个神字,比如菩提树神,就和一般有情一样。但,树是怎么从“无神”变成“有神”的?

3、前五识与心意识,这一小节以阿陀那识为依止中心,建立五转识及同分意识。说阿陀那识似瀑流,但没提到阿赖耶识。这是什么意思?我的理解是,阿陀那识的瀑流就像一层自我的防护罩,阿赖耶识藏引不见<现>。此瀑流不仅涉及随逐自身和执藏心识,还正好据守自他割裂处,因而直接涉及自识他识彼此干涉的问题。如:在绵绵密密随逐护卫自身时,无时不刻存在与细微“外流”的“偶然”牵涉。此处我实在无法置喙。但似乎借此思维,忽然理解到为什么生死行蕴处在这个位置<色、痛痒、思想、生死、识>。。。

————基本无异议。

++++++ 有一个说法很有趣(每个个体都“单一”地被无限包围)。http://www.safayin.com/showtopic.aspx?topicid=55&postid=8682#8682
如果是这样,“1个心识,又1个心识”在“这种直观”上就成了伪命题。“识外识”的问题。


4、胜义善巧 ,这一小节说,知道上述心意识秘密的法住智菩萨不为究竟。心意识如实不见,超越一切粗重/广大/无量/细微/极细微,一切法空无二不可得,是为“胜义善巧”。
————无异议,这里包含了对阿赖耶阿陀那识的强烈否定,而不是“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的意思。特别是,如果把“依”字解为“唯一依靠”的话,本经文字中无论如何也找不出这样的理解。而且胜义善巧菩萨在此是“如实不见”,不是“不知道”,嘿嘿,说明离开这些瀑布般的执着,智慧并未停歇。
+++++++ 法界的活跃是什么?和法界的寂静是什么样的关系?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13.7.7 22:31:48    

(310-21)  显示次数:405(363+42)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2 主题索引
这就到了寂觉之诤。
此诤历时其实不算很久,大致是近代以来,南北传重新大规模接触碰撞后,才又炒热起来。印顺法师对此有些影响比较广的著述。

但这个问题,在俺这低水平看来,真正是无谓之诤。从什么时候,寂与觉成了互相矛盾甚至互相排斥的两端了?从无明执我开始。所谓寂,在隐含执我的前提下,被暗暗扭曲成我不动,或者干脆我消失了所以没有什么能动的。而所谓觉,则被暗暗扭曲成我觉我能动,是种主体行为,其实这跟西哲所云“我思故我在”同出一辙。从而,在这样的扭曲下,寂与觉不能并立。

然而寂与觉都是用于描述实相的,实相无我执,超越个体与局部视角,无有割裂的余地。实相下,既然主体都没有就根本谈不到个体或者局部的动,而法界无外无对比,则更谈不到全体的动,故法尔本寂。虽然本寂,却智慧圆照,并非无知:凡夫执为个体尚且有觉知,超越个体并不排斥个体的实相岂会成为木石?故法尔本觉。寂觉根本不二,手心手背而已,从何诤起?


所以麻子觉得,寂觉之争,实在是佛门里最无厘头的争论了。
费力在这个点上死争的人,对佛法无益有害对众生无益有害,纯系脑子坏了,猪头之争!嘿嘿,俺麻子修行不力,实在有点不够众生平等,似乎对猪的智慧有些看不大起,罪过罪过。

发布于:2013.7.7 23:02:53    修改于:2013.7.8 9:32:55  
林广  2013.7.7 23:02:53    

(310-22)  显示次数:447(401+46)     查看林广的所有文章 给林广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3 主题索引
麻爷也把前辈们比得太不堪了!
不管怎麽说,当年那些或许各有所偏的辩论再怎麽让人觉得无厘头,也胜过后来网络习见的斗閒气辩论太多了。而且那个年代的论者,纵使见解荒谬,但是透过可观的文采,反而词锋毫不见损。比起现在,很多感觉蛮有见识的网友却往往词不达意,支离漫漶不一而足,徒然令人更觉无奈了!

诶!那什麽……!贫僧道号菟燮,和无遮那边的任何人都无关哟!

法师上下  2013.7.8 2:52:31    来自:+++  

(310-23)  显示次数:485(443+42)     查看法师上下的所有文章 给法师上下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4 主题索引
不堪倒是不至于,但俺确实有点春秋责贤者了。
这样的争论如果发生在俺们这些平头小小佛门学人之间,倒也是普通,没甚么值得一提。但发生在诸位巨德之间,则会给广大学人平添无数困惑,给外道平添若干借口,给教内平添无数诤纷,实在是害处甚大,所以俺或许把话说得重了点。不过既然巨德,肩负重任,也应当行事谨慎,多多瞻前顾后吧。

发布于:2013.7.8 9:08:04    修改于:2013.7.8 9:10:13  
林广  2013.7.8 9:08:04    

(310-24)  显示次数:506(463+43)     查看林广的所有文章 给林广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6 主题索引
还有一个非常碍眼的地方---
这个地方您可以贴出经文来,我们这里也可以继续讨论吗。嘻嘻。

不在书里也没关系呀。

林广  2013.6.18 9:12:55    

(310-6)  显示次数:281(241+40)     查看林广的所有文章 给林广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7 主题索引
两译的系统性差别(?):有分别意识 vs 无分别意识
系统性的差别?

http://fahua.com/cgi-bin/forum/wiser.cgi?kd=2009&rn=&on=241&om=265&ot=147

http://fahua.com/cgi-bin/forum/wiser.cgi?kd=2009&rn=&on=241&om=265&ot=148


(微信图片限制外部引用,微信上传的图片可以鼠标单独在新窗口打开,另外我用了一个香港的网页代理调用避开腾讯的限制,但可能图片显示速度比较慢)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13.6.18 10:34:17    

(310-7)  显示次数:341(288+53)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7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8 主题索引
看不到。。。。。5555(内空)

林广  2013.6.18 10:39:57    

(310-8)  显示次数:365(323+42)     查看林广的所有文章 给林广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8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9 主题索引
腾讯对外部调用图片大概有资源限制,加载外部图片比较慢,等一等就出来了。
下面两个图片的网址必须单独复制Ctrl+C,再单独打开一个浏览器窗口(Ctrl+N),Ctrl+V打开网址,才能正常显示:
http://mmsns.qpic.cn/mmsns/nG4C2G3icok3A0a5XGW98zpkWmAzYI3FctbjVu8eJhsFx2S6zMkGe2A/0
http://mmsns.qpic.cn/mmsns/nG4C2G3icok3A0a5XGW98zpkWmAzYI3FcoLeCibgJrwVWYk7IdzDWQrw/0

如果是chrome/firefox浏览器 ,上面链接鼠标右键选择在新的隐身窗口打开,速度很快。

下面是网页代理调用的两个图片地址,加载比较慢,等个5-10秒应该可以是显示出来的:



其实我的网页代理速度不慢,就是腾讯限制了资源调用的读取速度。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发布于:2013.6.18 10:47:40    修改于:2013.6.18 10:50:14  
iamfisher  2013.6.18 10:47:40    

(310-9)  显示次数:414(365+49)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9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0 主题索引
果然看到了。回复。。。。
“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与“不分别相言说戏论”两个说法,其实都是指对名相概念的演绎,特别是指离开直接“受”的名相分别。

分别是说对概念的分别,不分别是说,这里没有直接的身受可分别,而是浮在上面的概念里。留支的中文比较差。。。。

——————
“分别意识”与“无分别意识”,前者指其对基于眼识的分别,后者指此分别当事人不自知!
相信原文里两个意思都是说明白的。。。。。。翻译到这样子,也没办法。

事实上,眼识升起时必有一分意识伴随这事,很多人确实是不知道,知道的人中间很多也是从经文上知道的,自己并不能直接观察到。

发布于:2013.6.18 11:01:59    修改于:2013.6.18 11:41:24  
林广  2013.6.18 11:01:59    

(310-10)  显示次数:450(410+40)     查看林广的所有文章 给林广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0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1 主题索引
分辨心意识相,对咱实属不易
确实俺看不到“眼识升起时必有一分意识伴随这事”过程。汗。。


“分别意识”与“无分别意识”,前者指其对基于眼识的分别,后者指此分别当事人不自知!
相信原文里两个意思都是说明白的。。。。。。翻译到这样子,也没办法。

这段话看起来一下子就明白了。但转了几圈后才真的明白,前一个是中间隐藏所缘眼识,后一个是“无法分别”(类似说潜意识的潜行不觉)。


“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与“不分别相言说戏论”两个说法,其实都是指对名相概念的演绎,特别是指离开直接“受”的名相分别。

分别是说对概念的分别,不分别是说,这里没有直接的身受可分别,而是浮在上面的概念里。留支的中文比较差。。。。

这是说对意识对概念的分别揣摩,没有身触缘身受的比如痛痒直接(类似坐在德国指挥中心的美军无人机操纵人员远程操控在非洲执行反恐投弹任务),这样说可以理解接受。但是,这样用语完全倒了个的翻译,实在真是折磨人。

-----------------

又,开篇选读:

。。。离诸分别及不分别种种分别。

http://mmsns.qpic.cn/mmsns/G50Up2bEp2ediaWEwC87icvGc68Qg7eRGTDZLzy96q3OW7bcU8qWuFibw/0

汉语当中,“不分别”的不,是“主动”的意味(与“不作分别”基本同义),而“无分别”的无,是“中性陈述或非主动”的意味。“无分别”,除“没有分别”之外,还可有“无法分别”的意思。但“无法分别”换做“不法分别”意思就完全不同。

开篇当中,奘本“离诸分别及不分别种种分别”,流支直接译做“离诸一切分别”。

微信查了下两译本。
奘本“不分别”只有这一处,“无分别”有十处。
而流本“不分别”有四处,“无分别”有十四处。

看来,“无分别”用的很多,而“不分别”用的比较少。

奘本开篇第一章的“不分别”确实特别。流本的四处“不分别”,其中三处都可替代为“不作分别”,只有上面提到的“依于不分别相言语戏论”有些特别,介于“不可分别”“不作分别”两可之间。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发布于:2013.6.18 19:52:07    修改于:2013.6.18 20:01:28  
iamfisher  2013.6.18 19:52:07    

(310-11)  显示次数:498(452+46)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5 主题索引
渔夫居常想必皆用流刺网捞鱼,纤毫不肯放过!
我个人认为,如渔夫兄所检出的两处差异,要嘛是流支所持译本原来有误,要嘛就是他老人家把自己的兜圈子想法和进去译本裡头,变成必须照广兄回覆您的解释去阐读,才说得通。不过,“无分别意识即共眼识一时俱生”较好理解,因为常人真的无从感知(分别)俱生意识;但是“不分别相言语戏论”一句,援前例将“分别”训为感官体验,固然合理许多,可绕脖子感一毫未减!

洒家意思是,天竺原版,此处当以奘本为正,这当然还有别的教证根据。唐译《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这段,在《瑜伽‧摄决择分》及世亲《摄论释》裡都有引用,《瑜伽论》就不说了,本为玄奘所译嘛!世亲《摄论释》,除了玄奘译本,早先还有真谛与笈多译本在,自然都有这段经文段落,译文也都与玄奘译本相仿,显出流支的两个否定语式──“不分别相言语戏论”及“无分别意识”──极可能是打一部不大正确的文本而来,如果他翻译忠实的话。以下简单列出这两处文句在四个译本上的译法:


唐译《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
a. 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
b. 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

魏译《深密解脱经‧圣者广慧菩萨问品》:
a. 不分别相言语戏论熏集 [习] 而取(按:熏集,或本作熏习。)
b. 无分别意识即共眼识一时俱生

真谛译《摄大乘论释‧众名章》:
a. 相名分别言说习气
b. 与眼识同一时共境有分别意识起

达摩笈多等译 《摄大乘论释论‧众名章》:
a. 相名分别世俗戏论等熏习取
b. 同时共境界有分别意识生

~~~~~~~~~~~~~~~~~~~~~~~~~~~~~~~~~~~~~~~~

又渔夫兄另一问题,关于本经〈序品〉“离诸分别及不分别种种分别”,其实本是频见于大乘经中的概念,大约就是《金刚经》“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或是《维摩经》“无见无不见”──这类双离二边的意思,并不特别。仁兄研经太专,一时失念,才想不起来。看来这效应来自于慕圣兄的神经太大条,脑波辐射广,以后得同他隔远点儿才成。

法师上下  2013.6.20 7:09:09    来自:+++  

(310-15)  显示次数:528(488+40)     查看法师上下的所有文章 给法师上下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5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6 主题索引
谢谢考证。
当初读经的时候,还真想四个版本齐用。但一方面另两个版本不完整,另一方面四本齐读也实在麻烦,所以一偷懒就只用两个本子了。

留支版本在文字质量上实在差一截。但留版译文保留了很多瑜伽行派的理解,而不是唯识派的理解,这点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林广  2013.6.20 10:38:15    

(310-16)  显示次数:551(506+45)     查看林广的所有文章 给林广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3 主题索引
剩下的那些,不从经文上知道,
能够直接观察到的,“眼识升起必有一份意识伴随”的,纵不是明心见性的善知识,也是离“临门一脚”不远了吧:)
想起原来在这里和十方还有您一起讨论那个“荔枝”的故事:比如一个新鲜的荔枝剥了皮,放在嘴里。。。。
这个比喻不好,郁闷,当时在荔枝上琢磨了好久。。。。哈哈

常青  2013.6.19 10:00:03    来自:深圳  

(310-13)  显示次数:470(430+40)     查看常青的所有文章 给常青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7 主题索引
止观所缘 vs 阿赖耶识所缘相(小大/无量/微细/极微细)
初,仍是流支本:若一境界现起,一识身起。... 若二三四五境界现前,五识身现起。...

五识身。此身,若是身根可以直接理解其含义,若为眼耳如何是身?依《瑜伽师地》注解,五识身,此身为体义、依义、聚义。

或加意识为六识身,然依注释“眼等利钝 识明昧故。又同时依。必俱有故。非如意等。由是五识用眼等根,标别其名。”。故说“五识身相应地、意地”。
______________

以上是背景。以下是《瑜伽师地》引文...

复次阿赖耶识,当言于欲界中,缘狭小执受境;于色界中,缘广大执受境;于无色界空无边处识无边处,缘无量执受境;于无所有处,缘微细执受境;于非想非非想处,缘极微细执受境。
如是(了别二种所缘故,于所缘境微细了别故,相似了别故,刹那了别故,)了别狭小执受所缘故,了别广大执受所缘故,了别无量执受所缘故,了别微细执受所缘故,了别极微细执受所缘故。应知建立阿赖耶识所缘转相。

__________________

阿赖耶识所缘,小大、有量无量、粗细相。
止观所缘,亦依心本堪能,与之相符。若非如此,煮砂终不成饭。

http://mmsns.qpic.cn/mmsns/qHNZOicJJFIVPgAeS0zicLkTfgOicZYkumDpSJxAGfAIibZiap6Vcrky5VA/0


读古大论总觉得要么读不完,要么只是读完按部就班修不完。

中论本颂就像心经一样,篇幅不长。也大概是篇幅较短,才得以广为流传。
但短篇幅的经论,要读懂还想明白并且能落实到修上,岂是一个难字可表述?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发布于:2013.6.21 11:16:34    修改于:2013.6.21 11:28:30  
iamfisher  2013.6.21 11:16:34    

(310-17)  显示次数:493(450+43)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7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8 主题索引
顺着继续翻了翻《瑜伽师地论》:别样的“极微”
问:欲色二界实物有色,何差别耶。
答:色界诸色清净最胜能发光明,又极微细;下地诸根所不行故。。。

复次色蕴略由六相应知:一、自相,二、共相,三、能依所依相属相,四、受用相,五、业相,六、微细相。。。。。微细相者:谓极微相。。。复次微细性略有三种:一、损减微细性,二、种类微细性,三、心自在转微细性。。。心自在转微细性者:谓色无色二界诸色。【如经说:有等心诸天,曾于人中如是如是资熏磨莹其心;随此修力,住一毛端空量地处,展转更互不相妨碍】。。。

————————————————

问:如是所说五相极微。复有五眼:所谓肉眼、天眼、圣慧眼、法眼、佛眼;当言几眼用几极微为所行境。
  答:当言除肉眼、天眼,所余眼用一切极微为所行境。何以故:以彼天眼,唯取聚色中表上下前后两边,若明若闇;必不能取极微处所;由极微体以慧分析而建立故。

————————————————

  问:何故说极微,无生无灭耶。
  答:由诸聚色最初生时,全分而生;最后灭时不至极微位,中间尽灭犹如水滴。
  复由五相,应知名不如理思议极微:谓于色聚中有诸极微自性而住,应知名初不如理思议极微;或谓极微有生有灭,或谓极微与余极微或合或散,或谓众色于极微量积集而住,或谓极微能生别异众多色聚,应知名后不如正理思议极微。故应方便以如理思,思议极微,断此五种非理思议。


引自:
http://chatz.fjnet.com/zhongjian/203/2.%E6%91%84%E5%86%B3%E6%8B%A9%E5%88%86/01%E4%BA%94%E8%AF%86%E8%BA%AB%E7%9B%B8%E5%BA%94%E5%9C%B0%E6%84%8F%E5%9C%B0/04.htm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13.6.21 11:41:34    

(310-18)  显示次数:511(468+43)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8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5 主题索引
归拢到此论题组:[依虚妄因缘执著名相。是故见他力因缘]
转:
http://fahua.com/cgi-bin/forum/wisdom.cgi?kd=2009&rn=1406&on=243&om=265&ot=189

林广:
所以在解深密的经文里,没有“清净依他起”这样的东西。
依他起就是遍计执上继续追随割裂的产物。


转:凡夫依他起相
http://fahua.com/cgi-bin/forum/wiser.cgi?kd=2009&rn=&on=243&om=265&ot=188


---------
转:流支译本《深密解脱经》:如实知诸法 即舍染法相

流支本与奘本,在此段翻译差别明显。

『功德林。依虚妄因缘执著名相。是故见他力因缘』 遍计执着导致无明缘起流转,这点《选读》明确指出此[见]是“凡夫之见”(注:流支本三相品“譬如有人眼中有翳,见毛轮绳及胡麻子青黄赤白等相现前,因缘之相亦复如是”,显然是指眼中有翳的凡夫见诸因缘相现前)。但在奘本翻译『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执以为缘故。依他起相而可了知』却没那么清楚,因为奘本用的是“可了知”,后人理解为只有佛菩萨[可了知],而对[虚妄分别相导致因缘自他对立]却未能有明显关注。

另外一个问题是,有人将因缘相认作与遍计虚妄无关的某种神圣相。《选读》强调指出,因缘相是虚妄分别相基础上的进一步纠缠/积集/流转,并不神圣,恰恰就是无明染污相。

下面的偈语,流支本是“如实知诸法 即舍染法相”,有“知即得”的意味,简洁利落。而奘本译作“若不了知无相法 杂染相法不能断”虽含义一样,但后世人对此理解为『了知[遍计执相无]』而对[相名虚妄分别导致十二因缘流转执取]极为忽视。


上略。。常常时恒恒时。无如是等一切宝体。

功德林。即彼他力因缘相中。彼虚妄分别名字章句。常常时恒恒时。无如是等虚妄分别名字章句体相。应知!

功德林。而依名相因缘分别因缘相。应知!

功德林。依虚妄因缘执著名相。是故见他力因缘。

功德林。依他力因缘执着虚妄分别之相。第一义相。

功德林。菩萨于彼因缘相中如实能知。是知虚妄分别之相。菩萨尔时名为能知诸法无相。

功德林。菩萨若知因缘法相。如实知诸因缘法已。能如实知诸法染相。能如实知染相法已。能知第一义相。能如实知第一义相已。能如实知清净法相。

功德林。菩萨若于他力因缘法中。能如实知无相之法。如实知已远离染法。离染法已得证一切清净法相。

功德林。菩萨如实能知虚妄法相。能知他力因缘法相。能知第一义相无相。如实能知染相净相。离染法相证净法相。

功德林。菩萨摩诃萨应当如是善知诸法。是故佛说菩萨摩诃萨善知诸法。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如实知诸法  即舍染法相
  舍染法相已  证于清净法
  不观有为过  懈怠放逸害
  诸法常不动  离相名菩萨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发布于:2013.7.8 11:04:03    修改于:2013.7.8 11:18:13  
iamfisher  2013.7.8 11:04:03    

(310-25)  显示次数:315(273+42)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5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6 主题索引
菩提流支译《入楞伽经》:如来常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第一品,第一个问题。

大慧菩萨摩诃萨,先受楞伽王所请..念..知..观察..为彼大众..,问佛:“如来何因何缘何事呵呵大笑?”

佛赞大慧悲悯众生而应机启问,此楞伽王曾于过去诸佛前提出两个问题,今天又于释迦佛前启问,亦此二问于一切将来佛。

入楞伽经开篇的问题,就由楞伽王提出:什么是法,什么是非法;舍法,舍非法是何义?

--------------------------------

http://www2.fodian.net/BaoKu/FoJingWenInfo.aspx?ID=T0671



(上略。。。)

  尔时罗婆那十头罗刹楞伽王,见分别心过,而不住于分别心中。以过去世善根力故,如实觉知一切诸论,如实能见诸法实相,不随他教善自思惟觉知诸法,能离一切邪见觉知,善能修行如实行法,于自身中能现一切种种色像,而得究竟大方便解。善知一切诸地上上自体相貌,乐观心.意.意识自体,见于三界相续身断,离诸外道常见,因智如实善知如来之藏。善住佛地内心实智,闻虚空中及自身中出于妙声,而作是言:“善哉,善哉!楞伽王!诸修行者悉应如汝之所修学。”复作是言:“善哉!楞伽王!诸佛如来法及非法如汝所见,若不如汝之所见者名为断见。楞伽王!汝应远离心意识,如实修行诸法实相;汝今应当修行内法,莫着外义邪见之相。楞伽王!汝莫修行声闻缘觉诸外道等修行境界,汝不应住一切外道诸余三昧,汝不应乐一切外道种种戏论,汝不应住一切外道围陀邪见,汝不应着王位放逸自在力中,汝不应着禅定神通自在力中。楞伽王!如此等事,皆是如实修行者行,能降一切外道邪论,能破一切虚妄邪见,能转一切见我见过,能转一切微细识行修大乘行。楞伽王!汝应内身入如来地修如实行,如是修行者,得转上上清净之法。楞伽王!汝莫舍汝所证之道,善修三昧三摩跋提,莫着声闻缘觉外道三昧境界以为胜乐,如毛道凡夫外道修行者,汝莫分别。楞伽王!外道着我见,有我相故虚妄分别,外道见有四大之相,而着色.声.香.味.触.法以为实有,声闻缘觉见无明缘行以为实有,起执着心离如实空,虚妄分别专著有法,而堕能见所见心中。楞伽王!此胜道法,能令众生内身觉观,能令众生得胜大乘能生三有。楞伽王!此入大乘行,能破众生种种翳瞙、种种识波,不堕外道诸见行中。楞伽王!此是入大乘行,非入外道行,外道行者依于内身有我而行,见识色二法以为实故见有生灭。善哉!楞伽王!思惟此义,如汝思惟即是见佛。”
  
  尔时罗婆那楞伽王复作是念:“我应问佛,如实行法,转于一切诸外道行,内心修行所观境界,离于应佛所作应事更有胜法。所谓如实修行者证于法时,所得三昧究竟之乐,若得彼乐是则名为如实修行者,是故我应问大慈悲如来世尊。如来能烧烦恼薪尽,及诸佛子亦能烧尽,如来能知一切众生心使烦恼,如来遍至一切智处,如来如实善能知解是相非相。我今应以妙神通力见于如来,见如来已,未得者得、已得者不退,得无分别三昧三摩跋提,得增长满足如来行处。”
  
  尔时世尊如实照知楞伽王应证无生法忍时至,怜愍十头罗刹王故,所隐宫殿还复如本,身于种种宝网庄严山城中现。
  
  尔时十头罗刹楞伽王,见诸宫殿还复如本,一一山中处处皆见有佛.世尊.应.正遍知,三十二相妙庄严身而在山中,自见己身遍诸佛前;又见一切诸佛国土,及诸国王念身无常,由贪王位妻子眷属,五欲相缚无解脱期,便舍国土宫殿妻妾象马珍宝施佛及僧,入于山林出家学道;又见佛子在山林中勇猛精进,投身饿虎师子罗刹以求佛道;又见佛子在林树下读诵经典为人演说以求佛道;又见菩萨念苦众生坐于道场菩提树下思惟佛道;又见一一佛前皆有圣者大慧菩萨说于内身修行境界;亦见一切夜叉眷属围绕而说名字章句。
  
  尔时世尊智慧观察现在大众,非肉眼观,如师子王奋迅视眄,呵呵大笑,顶上肉髻放无量光,肩胁腰髀胸卐德处及诸毛孔,皆放一切无量光明,如空中虹、如日千光,如劫尽时大火炽然猛炎之相,帝释梵王四天王等,于虚空中观察如来,见佛坐于须弥相对楞伽山顶上呵呵大笑。尔时菩萨众、帝释梵天四天王等作是思惟:“何因何缘如来.应.正遍知,于一切法中而得自在,未曾如是呵呵大笑,复于自身出无量光默然而住,专念内身智慧境界不以为胜,如师子视观楞伽王念如实行?”
  
  尔时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先受楞伽罗婆那王所启请已,念楞伽王,知诸一切大菩萨众心行之法,观察未来一切众生,心皆乐于名字说法,心迷生疑如说而取,著于一切声闻缘觉外道之行;诸佛世尊离诸一切心识之行能笑大笑,为彼大众断于疑心。而问佛言:“如来何因何缘何事呵呵大笑?”
  
  佛告圣者大慧菩萨:“善哉!善哉!善哉大慧!复善哉大慧!汝能观察世间妄想分别之心邪见颠倒,汝实能知三世之事而问此事,如汝所问,智者之问亦复如是,为自利利他故。大慧!此楞伽王曾问过去一切诸佛.应.正遍知如是二法,今复现在亦欲问我如是二法。此二法者,一切声闻缘觉外道,未尝知此二法之相。大慧!此十头罗刹亦问未来一切诸佛如此二法。”
  
  尔时如来知而故问罗婆那王而作是言:“楞伽王!汝欲问我,随汝疑心今悉可问,我悉能答,断汝疑心令得欢喜。楞伽王!汝断虚妄分别之心,得地对治方便观察,如实智慧能入内身如实之相三昧乐行三昧,佛即摄取汝身善住奢摩他乐境界中,过诸声闻缘觉三昧不净之垢,能住不动.善慧.法云等地,善知如实无我之法,大宝莲花王座上而坐,得无量三昧而受佛职。楞伽王!汝当不久自见己身亦在如是莲花王座上而坐,法尔住持,无量莲花王眷属、无量菩萨眷属,各各皆坐莲花王座,而自围绕迭相瞻视,各各不久皆得住彼不可思议境界。所谓起一行方便行住诸地中,能见不可思议境界,见如来地无量无边种种法相,一切声闻缘觉、四天王帝释梵王等所未曾见。”
  
  尔时楞伽王闻佛世尊听己问已,彼于无垢无量光明大宝莲花众宝庄严山上,无量天女而自围绕,现于无量种种异花、种种异香、散香涂香,宝幢幡盖、宝冠璎珞庄严身具;复现世间未曾闻见种种胜妙庄严之具;复现无量种种乐器,过诸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陀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所有乐具;复随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所有乐具皆悉化作;复随十方诸佛国土,所有种种胜妙乐具皆悉化作,化作无量大宝罗网,遍覆一切诸佛菩萨大众之上;复竖无量种种宝幢。罗婆那王作如是等变化事已,身升虚空高七多罗树,住虚空中,雨种种伎乐、雨种种花,雨种种香、雨种种衣,满虚空中如澍大雨,以用供养佛及佛子,雨供养已从上而下,于虚空中即坐第二电光明大宝莲花王种种宝山上。
  
  尔时如来见其坐已发于微笑,听楞伽王问二种法。时楞伽王白佛言:“世尊!此二种法我已曾问过去诸佛应正遍知,彼佛世尊已为我说。世尊!我今现在依名字章句亦问如来,如来毕竟应为我说。世尊!应化化佛说此二法非根本如来。世尊!根本如来修集三昧乐境界者,不说心识外诸境界。善哉世尊!如来自身于一切法而得自在,惟愿世尊.应.正遍知说此二法,一切佛子及我己身亦愿欲闻。”
  
  尔时世尊知而即告楞伽王言:“楞伽王!汝问此二法。”
  
  尔时夜叉王更着种种金冠璎珞金庄严具而作是言:“如来常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世尊!云何言二法舍?世尊!何者是法?何者非法?世尊!舍法云何有二?以堕分别相中。虚妄分别是有无法,无大有大。世尊!阿梨耶识知名识相,所有体相如虚空中有毛轮住,不净尽智所知境界。世尊!法若如是,云何而舍?”
  
  佛告楞伽王:“楞伽王!汝不见瓶等无常败坏之法,毛道凡夫分别境界差别之相。楞伽王!何故不如是取?有法非法差别之相,依毛道凡夫分别心有,非圣证智以为可见。楞伽王!且置瓶等种种相事,毛道凡夫心谓为有,非谓圣人以为有法。楞伽王!譬如一火炎烧宫殿园林草木,见种种火光明色炎各各差别,依种种薪草木长短,分别见有胜负之相,此中何故不如是知有法非法差别之相?楞伽王!非但火炎依一相续身中见有种种诸相差别。楞伽王!如一种子一相续生牙茎枝叶华果树林种种异相,如是内外所生诸法,无明及行、阴界入等一切诸法,三界所生皆有差别;现乐形相言语去来胜智异相,一相境界而取于相,见下中上胜相染净善不善相。楞伽王!非但种种法中见差别相,觉如实道者内证行中亦有见于种种异相,何况法非法无分别种种差别相。楞伽王!有法非法种种差别相。
  
  “楞伽王!何者为法?所谓一切外道声闻缘觉毛道凡夫分别之见,从因实物以为根本生种种法,如是等法应舍应离,莫取于相而生分别,见自心法以为。楞伽王!无瓶实法而毛道凡夫虚妄分别,法本无相,如实知观名舍诸法。
  
  “楞伽王!何等为非法?所谓无有身相,唯自心灭妄想分别,而诸凡夫见实法非实法,菩萨如实见如是舍非法。复次,楞伽王!何者复为非法?所谓兔马驴驼角、石女儿等无身无相,而毛道凡夫取以为无,为世间义说于名字,非取相如彼瓶等法可舍,智者不取如是虚妄分别,兔角等名字法亦是可舍,是故舍法及非法。楞伽王!汝今问我法及非法云何舍?我已说竟。
  
  “楞伽王!汝言:‘我于过去应正遍知已问此法,彼诸如来已为我说。’楞伽王!汝言过去者即分别相,未来现在分别亦尔。楞伽王!我说真如法体是如实者亦是分别,如分别色为实际,为证实智乐修行无相智慧,是故莫分别如来为智身智体,心中莫分别,意中莫取我人命等。云何不分别?意识中取种种境界,如色形相如是莫取,莫分别可分别。
  
  “复次,楞伽王!譬如壁上画种种相,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楞伽王!一切众生犹如草木无业无行。楞伽王!一切法非法无闻无说。楞伽王!一切世间法皆如幻,而诸外道凡夫不知。楞伽王!若能如是见如实见者名为正见,若异见者名为邪见,若分别者名为取二。楞伽王!譬如镜中像自见像,譬如水中影自见影,如月灯光在屋室中影自见影,如空中响声自出声取以为声,若如是取法与非法,皆是虚妄妄想分别;是故不知法及非法,增长虚妄不得寂灭。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为如来藏,入自内身智慧境界,得无生法忍三昧。”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发布于:2013.7.22 17:56:20    修改于:2013.7.22 18:23:27  
iamfisher  2013.7.22 17:56:20    

(310-26)  显示次数:352(313+39)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7 主题索引
此两问在《金刚般若经》并无详解
比较了几个译本。求那跋陀罗译四卷本没有这一品。实叉难陀7卷本有这一品,但此两问译得似乎不如流支本流畅清楚。

流支译法《入楞伽经》和《深密解脱经》,翻译文句保持一种一贯性。也许是之前读深密时,对流支的译本有所熟悉的缘故。

按照此前对《解深密经》的阅读,流支本非常清楚地翻译出“虚妄分别相”“他力因缘相”之间彼此纠缠彼此缠绕的关系。

此处读《入楞伽经》开篇二问,上面佛陀已有清晰讲解。按我个人的阅读理解,此二问正相应于“法:他力因缘相”、“非法:虚妄分别相”。法与非法,均应舍之。

其中,于自力他力因缘相“法”不能如实知而虚妄分别,即前面《观待与割裂》所着重强调显示的“依他起因缘相与虚妄遍计相彼此缠绕,不得真实解脱。


前面,空中说法已经就此作出回应,楞伽王内心相应而摄取法音:


尔时罗婆那十头罗刹楞伽王,见分别心过,而不住于分别心中。以过去世善根力故,如实觉知一切诸论,如实能见诸法实相,不随他教善自思惟觉知诸法,能离一切邪见觉知,善能修行如实行法,于自身中能现一切种种色像,而得究竟大方便解。善知一切诸地上上自体相貌,乐观心.意.意识自体,见于三界相续身断,离诸外道常见,因智如实善知如来之藏。善住佛地内心实智,闻虚空中及自身中出于妙声,而作是言:“善哉,善哉!楞伽王!诸修行者悉应如汝之所修学。”

复作是言:“善哉!楞伽王!诸佛如来法及非法如汝所见,若不如汝之所见者名为断见。

楞伽王!汝应远离心意识,如实修行诸法实相;汝今应当修行内法,莫着外义邪见之相。

楞伽王!汝莫修行声闻缘觉诸外道等修行境界,汝不应住一切外道诸余三昧,汝不应乐一切外道种种戏论,汝不应住一切外道围陀邪见,汝不应着王位放逸自在力中,汝不应着禅定神通自在力中。

楞伽王!如此等事,皆是如实修行者行,能降一切外道邪论,能破一切虚妄邪见,能转一切见我见过,能转一切微细识行修大乘行。

楞伽王!汝应内身入如来地修如实行,如是修行者,得转上上清净之法。

楞伽王!汝莫舍汝所证之道,善修三昧三摩跋提,莫着声闻缘觉外道三昧境界以为胜乐,如毛道凡夫外道修行者,汝莫分别。

楞伽王!外道着我见,有我相故虚妄分别,外道见有四大之相,而着色.声.香.味.触.法以为实有声闻缘觉见无明缘行以为实有,起执着心离如实空虚妄分别专著有法,而堕能见所见心中。

楞伽王!此胜道法,能令众生内身觉观,能令众生得胜大乘能生三有。

楞伽王!此入大乘行,能破众生种种翳瞙、种种识波,不堕外道诸见行中。

楞伽王!此是入大乘行,非入外道行,外道行者依于内身有我而行,见识色二法以为实故见有生灭

善哉!楞伽王!思惟此义,如汝思惟即是见佛。”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13.7.22 18:17:43    

(310-27)  显示次数:381(333+48)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7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4 主题索引
希望继续看到你找出的“触眼”地方。。。
需要补丁咱们就补。。。。。

林广  2013.6.20 3:17:40    

(310-14)  显示次数:255(216+39)     查看林广的所有文章 给林广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4 主题索引


转向网页顶端

微信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微信»发现»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张彦梅(当宣)小波

◇    程序占用服务器时间 USR + SYS 总计 0 秒    ◇   



转向网页顶端

妙法莲华 法华论坛 www.fahua.com  WiseForum1.0  Since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