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条 »论坛首页 »法华论坛 »展开论题组:477 »展开上一层主题组3 »展开主题组:4 2016.11.3 13:27:04  法华微信 注册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
  净慧法师网络问答录
第七十三问:“常有人说行菩萨道,何为行菩萨道,世人如何成就菩萨道呢?”您可以释解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在此世间,行菩萨道,既是从初发菩提心,直至成佛的全部过程,具体对菩萨行人心愿的延续;又是依菩萨心行法要,具体对菩萨行人心法的规范。行菩萨道,有别于修解脱道。行菩萨道为解脱生死仍示现生死,岀离世间又积极入世化度有缘。修解脱道为声闻缘觉解脱世间生死,而不能解脱世间生灭法则。二者关系,略讲有四;一是大乘法与小乘法;二是依先后次序证得;三是三乘归一权实法;四是以出世间智摄世间智。
菩萨行人当修十种法,方可成就菩萨道;一是善知依法门修行,以法门为进山取宝的路径;法门为佛接引众生的法宝,可三世传承相继。大乘法难闻难信,甚难得法得受持;救世良药珍稀有,疗众烦恼最适疾。无量财富皆依法,相续佛缘那由他;能灭三界一切苦,行持可入涅槃城。
二是如法忏悔,依戒严身,禅定心空可空诸过失,能灭毁犯禁戒诸重罪。无生法忍得在行,诸法无来心不动;法空亦得无灭忍,诸法无去不扰心。意空根尘因缘忍,因缘和合无自性;性空妙有无住忍,无异心念可相续。
三是大开智慧,化解烦恼,善除身心障碍,能大精进禅行。佛恩法缘常忆念,众生菩提不忘失;都摄六根念相继,法尘不入了因缘。载法大器得法体,勇健无畏有大力;独处寂静身安稳,远离尘染自净心。
四是随顺因缘,恒顺众生,有善和亲近力,能让大众信伏。亲师求法不求名,大辨义理莫求胜;心常恭敬善知识,降伏骄慢不轻仁。精进禅行求法利,示现正法莫自显;教人善法重义理,弘法利生莫为利。
五是乐说无碍,法施众生,明示宗门传承,延续古佛家风。精进禅行守正法,护持正法久住世;自开智慧加能力,增益前辈古德功。常行善法怀平等,大德随顺赞善人;净行不见世间过,法相有染莫分别。
六是依过去世佛缘,冥中自得加持力,保持善根坚固,永不散失。他人缺失不可比,不以为愚藏潜能;和合敬法学长处,慈心化度嗔怒人。世法自显因缘相,戒法如事理圆融;切莫执着单一事,大观无上菩提义。
七是根契大乘,闻法受化,不由他教,自能修六度万行。法施不懈予众人,化导世心入悲悯;不私议论他毁禁,示现正戒愿自悔。显大威德四摄法,善巧四两拨千斤;心有灵犀观利钝,深达法义教上根。
八是示现凡夫,普通一员,拙象示予众人,大行可舍定观。慈心柔软有妙方,喜舍入药悲悯汤;德才化入善根力,技能利世含济度。一切众生皆不舍,创造机缘种善根;福慧化作方便力,皆尽全力兴法风。
九是信仰坚固,不可摧毁,行持佛法得证悟,道心永不退转。无数示现生死中,初心不改不厌离;供养十方无量佛,菩提大心得加被。无量慈心续三世,明了诸佛行因地;信解行证微妙法,佛性圆通大智慧。
十是旷劫修种种行,皆利三界众生,明心世与出世,真我善养佛性。本愿坚固得大成,不退初心为有情;受持诸佛因地愿,阿僧衹劫当践行。大欲世间勤精进,出世无欲唯净行;深心佛道在当下,一念真诚乐寂静。
若世间人有如此行作者,必是在行菩萨道,应是遵佛累嘱,乘愿再来人。若人在说行菩萨道,身心未实修菩萨行,为发心尚未具足,离菩萨道尚远。故此,修菩萨行在具足菩萨愿心,行菩萨道在具足菩萨法心,修菩萨行与行菩萨道,共为成就究竟菩提因缘。空言为菩萨假名,践行入菩萨实义;假名菩萨只言说,实义菩萨是真干。千万别摆花架子,装腔作势放一边;证得十分露一点,此时无言胜有言。2016/3

第七十四问:“有一疑问,佛经中说,有人以满世界财宝供养众生,不如闻方等经名,或一句一偈所得功德,差别在哪里呢?无量财宝布施,还抵不过佛经中的一句话吗?”请给予释解。佛教方等经典有无量义,可为世间稀有之法宝,法运流转稀有之事项,殊胜道业稀有之相洽,万法兴世稀有之乘积。在本师释迦牟尼佛,示现大般涅槃后,戒法住世时代,尚有以虚空藏菩萨为上首的八万菩萨,当依佛慧命之法身大士相,顺从时宜,护持方等经典与见闻、读诵、书写、流传、受持、解说之人,大力增益福寿,威势护佑修行,避除人身灾祸,保持安稳清净。闻方等经,略讲有十种功德;一是禅行中能破魔蕴境界,歇转狂心;二是行持中能破外道律法,弃转染心;三是法事中能破身心烦恼,消转垢心;四是认知中能破邪见系缚,解转欲心;五是善恶中能破三恶道苦,化转贪心;六是苦乐中能破生死罗网,生涅槃心;七是发心中能植菩提种子,增长大心;八是因缘中能修菩萨行,六度法心;九是弘法中能讲三乘圆融,无为净心;十是成就中能趣佛道圣果,功德具心。故此应知,佛经中说,有人以满世界财宝供养众生,不如闻方等经名,或一句一偈所得功德,确实如此,真实不虚。
财宝布施与闻方等经功德,本质差别在于心性不同、愿求不同。心性不同,发心财宝布施的性质,为世俗善行之首,得人天福报,既可当世成就慈善家,又可后世人天富贵;但利益终有了尽之时。发心闻方等经的性质,为世间开慧之首,得无量法益,既可当世成就圣道,又可世世妙乐无限;且殊胜无有穷尽之期。愿求不同,财宝布施的愿求,为救济灾祸疾苦的贫困人群,使之得以活命、恢复健康、富足生活、身心欲乐等;但不能使之解脱生死轮回、生灭无常、烦恼绑缚、因果报应等。闻方等经的愿求,为济度无明疾苦的贫法人群,使之得以离苦得乐、解脱生死、真常永生、胜妙无限等;还可以自利利他、长养慧命、植诸善根、续佛三乘等。若具体讲,财宝布施不能改变心恶之人恶行,愁闷之人忧苦,尘缘之人缠缚,难度之人执着,无智之人愚痴,有漏之人欲习,凡行之人放逸,犯戒之人失道,凡夫之人嗔怨,烦恼之人无明。闻方等经能转化心恶之人放下恶行,止恶向善;忧苦之人心开意解,离苦得乐;缠缚之人淡化尘缘,解脱自在;难度之人心空执着,得度证圣;愚痴之人智开慧行,说法论道;有漏之人弃舍欲习,证得无漏;凡行之人耻于放逸,精进圣行;犯戒之人忏悔失道,恢复道心;凡夫之人了去嗔怨,智同圣慧;烦恼之人自破无明,心明佛境。
佛经中的一句一偈,皆为法典律仪,含藏大妙义理;润化心田无声,导引修行证悟。无量财宝有形,法藏皆可化现;愚者累劫沉睡,一句可醒梦人。财宝布施世善,佛无二语彼岸;功德无法比拟,法眼放量达观。真实不可相抵,比喻洽闻殚见;显示方等殊胜,莫恋红尘世间。总之,财宝布施只能利用身外之物,以物济人,只结善缘;又人生人灭,缘起缘落,身命空苦,世法无常。闻方等经为得法财,招进心宝,真常不坏,福满无尽;还可成就佛道,法性遍满,众生世界,器物世间,一切皆为法身妙明中物,济养利乐一切众生,觉悟法化一切有情。2016/3

第七十五问:“见闻佛教典故中,有一磨砖成镜,比喻枯坐不能成佛;是不是修行人不需要静坐,就可成就道业呢?”能否给予详解。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在修学净土宗的一些人中,特别是在家二众,受三皈五戒后,皈依师告知,“回家好好念佛去吧!”很少有人依止明师,得受传承,了知如何静坐念佛,受持具足戒律,都摄六根净尘,达心净念相继。故在领悟法理上,观念狭隘,认知肤浅,习惯于在取舍之间选择,不此及彼;取彼后便以因为果,不求甚解了义,不知扩展思路,不能多维考量,不善举一反三,多问几个为什么,悟得圆融通达;结果舍此失彼,只结善缘,只种善根,人天福报。
在佛教典故中,确有磨砖不能成镜,比喻枯坐不能成佛之说;即马祖道一禅师,一人草庵精进禅行;怀让禅师见其如此避世苦修、精进禅行之人,必是可度之人,也是可成大器之人;才师如匠心,点拨反观,洞见真如,传佛家业。若是马祖道一禅师,不能如此精进禅行,只随众一句佛号,散腿无坐,散意无收,五蕴不净,尘缘未了,怀让禅师还去点拨一二吗?二人还有师徒缘份吗?还能成就禅门一代宗师吗?还会现世如此佛教典故吗?当然都不可能!这里,应知为什么枯坐不能成佛。坐禅是人进入修行状态的基础,离开坐禅难成道,枯坐也不能成道。二者相互关系,即修行人除坐禅外,还有如何具足受戒、守戒、持戒、得戒等,还有如何去除妄想、染习、烦恼、业障等,还有如何破除魔境、解脱根尘、化转因缘、梵行无漏等;还有如何善行世间、入定智观、愿心菩提、弘法利生等,万种功行具足,证悟智慧圆通,往来世间无碍,方能成就佛道。若只禅坐,不加功行,未立德被,法执空相,禅如枯木,缘木求鱼,掘地观天,不能证道。如一小学生,喜爱学画,非常刻苦用功,展志舒意尚可,但终究一事无成,难成大家;若遇明师教授技艺、指导功程、神来之笔、鬼斧神工,加上自我才智专一、努力研习、师生道交、意境升华等,可少费太多周折、少走太多弯路,成名成家是很容易的事。
对于修行人需不需要静坐,其他宗门古今皆无争议;只有净土宗近些年来略有论争。特别是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宗门传承间断。教法逐渐恢复后,宗门传承却一时难以恢复如古。有宗门传承的出家二众锐减,而净土宗四众弟子剧增;加之受寺庙商业化、僧人职业化等不良世风影响,难免有人疑惑。于出家二众中,大部分皆依宗门传承修行;而于在家二众中,少部分能依宗门传承修行。面对如此状况,知其因缘,应在劫数,适其善根,择法自行。即学佛人能否静坐念佛,完全是个人愿行之事,他人绝无任何责难之意,更无与谁有为师之心;只是随缘方便,结合讲法解义,略示一二,仅供参学。有如遇迷路人,可顺手指方向,以破迷津;也可作向导引路,趋吉避险;皆随顺迷路人意愿而行,无有强予。但对能依宗门传承精进禅行者,则有义务弘传正法,大解教义法理,示范世间正行,促其速成道业。2016/3

第七十六问:“在此五浊恶世,救度众生苦厄,唯有佛菩萨;而声闻缘觉则不能,为什么?参学多年,所疑不能尽解,总觉得意犹未尽,理未至竟。”能否给予方便释解,我等愿闻。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在娑婆世界中,有佛清净国土,为报身佛与诸菩萨所住;只是众生根障业重,不可得见。还有五浊垢土,是佛依愿为业重众生所安立,净法与垢法同时存在,圣性与自性同时住世;不同星球与不同众生,有不同自然法则,又有不同因缘法则,还有自然与因缘和合法则,还有自然与自然、因缘与因缘对立统一法则等,总称为生灭法则。依如来界性,五浊垢土为三界,界性五浊与众生五蕴和合而生众生苦厄。在净法与垢法同时存在中,有佛法三乘与众生三毒相应。在圣性与自性同时住世中,有如来佛性与众生自性平等。在贤劫中,三界法则与法界,依如来界性而生灭,具有客观性,不随主观意志更改,可随因缘善根调剂,为不可思议。至于三界诸天与法界众生,所依不同法则与生灭规律,容易参学,故而不讲。
佛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十八不共法。化身与垢土法性相应,无来无去,非有非无,不垢不净;依神通自在力,超越自然法则;依无缘大慈力,超越因缘法则;依诸法不共力,一切法则无碍。示现身依愿力,入不同法界度脱众生,出离垢土入净土。入人法界,说三乘八万四千法门,权实方便,将功德力含于法门中;并依功德力护念加持修行众生,劝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唯以一乘法而入中道,到达彼岸。若再深解,是佛法性一切平等,无有异相,远离染法,随顺因缘,广大无边,无我我所,无有高下,真实存在,神力无尽,常住不坏,光明清净,威神不变,才妙有诸法;娑婆世界依佛法性而得安立,一切法界因缘皆依佛法性而得显现,一切修行法门皆依佛法性而得成就,一切证道圣人皆依佛法性而得安乐。还有,超过一切语言思维境界,世间一切事项无法比喻,出一切有为法,为不可言说,唯证悟心明觉观。
诸菩萨证有十种神通自在,仗佛威神化度十方众生。菩萨依无分别智为体,天性清净通达法界,无一切颠倒而见实相,空一切名相而入寂灭,入第一义谛无有烦恼染垢障碍,与世间法相应可入世,而受持念佛不失菩提;与出世间法相合可化众生,而柔和法润声闻缘觉不着其乐。菩萨行人在世间,依天性清净,无修无不修,无行无不行,无道无不道,无心无心法,无业无果报,无苦无乐想,无垢无秽浊,无执无分别,示范、奉行、弘传、护持正法,解脱众生烦恼,灭除众生苦厄。若再深解,诸菩萨可自利利他;以无明解脱、灭一切智障、漏根尽除、慈悲遍满、喜舍尽善、无为自在、成就常乐我净的佛道为自利;以无量化身示现生死至未来际,以弘法利生无穷无尽,以解脱众生烦恼住清净处无有间断,以佛三乘法化度众生,以大智破除众生妄见邪心痴迷疑惑,以大悲拔济恶道众生离苦得乐,以大喜化转嫉妒怨恨邪行坏法众生止恶,以大舍教化下劣贪乐微疑细障二乘出世不作思量分别,及众善奉行为利他。
声闻缘觉为自利,也只能依二乘法教化众生自利,而不能利他。二乘人,是以远离世间颠倒、出离恶道苦受、解脱生死轮回、证入有余涅槃为自利。二乘人,圣性三界清净,彼岸智慧不通达,以烦恼障不觉如来界性清净圆融,以智障疑惑佛性真实存在而妙有一切,以声闻障于生死中生厌离、畏惧、疲惫、极苦心,以缘觉障于教化众生自利中得少功德为足心,而不能利他。具体地讲,声闻缘觉有四种惑未破,尚未真正自利,何来利他。一是生缘惑,五蕴与无明同住,一切行生诸业;行业是缘五蕴生,还是缘无明生,而疑惑不清。二是生因惑,无明住处,诸行则有业生;行业因无明生而无明无体,因五蕴生而五蕴无作,而疑惑不清。三是有有惑,是缘无明住处所生诸业,而因无明住处五蕴已得无漏,无漏何处所生行业,而疑惑不清。四是无有惑,无明住时一切烦恼住于何处,若住五蕴中,烦恼为外来;若住无明中,烦恼为无有;念念微细生灭堕落,不能觉知,而疑惑不清。若再深解,声闻缘觉五蕴不空,微细妄起虚幻,有四种难未解,尚未真正自救,何来救他。一是烦恼难,三界内方便生死,生死烦恼,缘于无明,无明如何破解。二是业习难,三界内因缘生死,无明成就业习,无业习则无命,业命无法破解。三是生报难,三界内生死有报,皆由因果律法,法则无法破解。四是过失难,三界内染净同住,诸行难免过失,无过失则无行,行失无法破解。
如此讲法,虽尽所能,仍是法音寡闻,证悟有限,知见浅薄,不能尽解,还请开士往参大智,以求斧正鄙解。2016/3

第七十七问:“读诵受持方等经典,等于值遇十方三世诸佛,能灭破戒五逆、诽谤正法重业,不明白其法理是什么?”可以给予讲解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有善因缘,喜乐佛法,忆念不断,见闻常新,为读诵方等经典。深植善根,受教奉行,依法持戒,禅行道业,为受持方等经典。方等经典为过去佛所说,现在佛今说,未来佛当说;法流一脉相承,方等三世大音,万劫难得值遇,十方词曲同工。世有见字如面,法妙诵持相等,佛授机宜如此,明义解理自行。关键在于身心,心必真信,信必实行,行必果敢,敢必不惑;入佛性海,法润肺腑,灌顶开智,应感道交。千万不要疑虑重重,文过饰非,在灵不灵、准不准上绕圈子,错过机缘,失于当代,悔在后世。
能灭破戒五逆、诽谤正法重业的法理,根本在于方等经典,为过去佛法舍利,现在佛法性身,未来佛慧命身;等于过去佛法住世,现在佛性住世,未来佛慧住世,功德力不增不减。对修行人而言,可从四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受教续根;二是忏悔续缘;三是善行续功;四是赞佛续德。
受教续根,为破戒五逆、诽谤正法重业,是于过去世中,所造作邪恶业习,在过去佛所善根已断。今世有善缘诵持方等经典,忆念方等经典中过去佛名号,仗其功德力,可灭除业习,续接已断善根;如人儿时,不懂世事,童口无忌,浑噩恶搞;长大成人后,受师僧父母教诲,面貌一新,德才兼备,还能将现实与儿时相提并论吗?儿时造作可喻破戒五逆、诽谤正法重业,师僧父母教诲可喻诵持方等经典。
忏悔续缘,为破戒五逆、诽谤正法重业,是现在世中,所造作邪恶罪业,在不知不觉中于现在佛所善缘已断。在善友劝告下,见闻能诵,诵后能持方等经典,称念现在佛名号,自知忏悔罪业,可续接已断善缘;如人年轻时,易于冲动,桀骜不驯,胡乱妄行;逐渐成熟后,在师长父母诫勉下,痛改前非,重新做人,还能将现实与年青时混为一谈吗?年青时造作可喻破戒五逆、诽谤正法重业,师长父母诫勉可喻诵持方等经典。
善行续功,为诵持方等经典后,生欢喜心,顺受佛教,守持戒律,禅行正法;自我醒悟,无智即是烦恼,不持即是犯戒,非法即是逆罪,迷理即是谤法。信心生起,了义化灭烦恼,明心化灭犯戒,正行化灭逆罪,解理化灭谤法。自知广修六度,奉行众善,不令生恶,可续接已断善功;如人壮年时,贪求安逸,酒色财气都好,赌毒戏乐沾边;在法度规矩约束下,改为洁身自好,乐善助人,还能将今天与昨天同日而语吗?壮年时造作可喻破戒五逆、诽谤正法重业,法度规矩约束可喻诵持方等经典。
赞佛续德,为诵持方等经典后,在善根、善缘、善功已续的基础上,以赞佛功德,心法光明生起,诵持等于见佛,善行等于佛事,说义等于法事,正修等于僧事。灭除往昔诸重业,如炎日化雪,消融于无形,可续接已断善德;如人老年时,经历了人生四季中的冷暖,七情六欲中的苦乐,吉凶祸福中的得失;在时光岁月恩泽下,一切看破放下,心智归于平淡,还能将智者老成与痴顽不肖整齐划一吗?痴顽不肖可喻破戒五逆、诽谤正法重业,时光岁月恩泽可喻诵持方等经典。
在此世间,欲求解脱成道,须值遇三种明师;一是值遇佛住世,依佛为师;或读诵受持方等经典,大精进禅行,可速究竟解脱,成就菩萨道。二是值遇菩萨应世,为大善知识,依戒为师;或诵持方等经典与正法修行相结合,可速次第解脱,往生净土。三是值遇声闻缘觉现世,为善知识,依戒为师;或诵持经典与依法持戒修行相结合,可速方便解脱,成就道果。否则,多是在修人天善道,难得生死解脱。2016/3

第七十八问:“学佛人中,有邪见诽谤三宝之人,也有破戒造作恶业之人;他们能消受得了十方供养或天地恩赐之物吗?”请您能予解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学佛人含出家在家四众,四众修为参差不齐,受持戒律也有不同;还有因缘善根差别,更有证悟道果次第。加之时代环境影响,众生染垢业习加重;学佛人中有名有实,佛子魔民混杂一处。故有邪见诽谤三宝之人,也有破戒造作恶业之人,不足为怪。佛有不说四众过戒,我辈自当守持顺从;但应分明开遮秩序,只为辩清义理无过。否则眉毛胡子不分,善恶正邪淆为一团;以示正听实是理解,方显佛法智慧高端。
十方供养是佛财,一切庙产皆僧物,统为众生血汗钱,分文因果重如山。可为伽蓝作道场,维修塔寺佛事办,利养僧尼勤精进,扶危济困种悲田。故此应知,佛财神圣不可侵夺,僧物贵重不可乱用,血汗如命不可践踏,因果计算不可巧取。古今天地护法明见,校量功德册记善恶,损益祸福如影随形,丝毫不爽千真万确。分清佛财,明辨因果,不但告之四众醒悟,还对大众有益;特别是侵吞庙产、假冒僧尼、盗取寺物、损害常住,更应幡然悔悟。
天地恩赐属自然,劳作创造之物产,生存环境加空间,深究细琢不简单。万事因缘有主宰,一切神力在里边,合理利用不过度,身外皆非所有权。故此应知,日月运转时空不歇,空气流水如法润泽,生灭规律调控物种,适者生存皆依法则。金银财宝交换中介,食品衣物解决饱暖,切莫以为该为我用,天地有本大帐偿还。特别是在家人,对此难以理解;怎么我用自己劳动所得还有因果吗?只能反问,各自理解去吧!难道生老病死、三灾八难、空苦无常、六道轮回,不是因果吗!
佛法中确有,具足受比丘戒、菩萨戒的人,若破毁重戒,不得受一切施主供养,不得在国王地上行,不得饮国王水等。义在告诫学佛人,应正见赞叹三宝,严格守持戒律等;同时告诫邪见诽谤三宝与破戒作恶之人,及早醒悔,以免加重业报与加速堕落等。因为,佛法中还有,一切施主供养畜生得百种福报,供养一阐提得千种福报等,何况供养感化学佛人中邪见破戒者。所以,施应心无分别供养,善行皆为福田;受应生忏改正了业,恶行皆为苦受。
在此世间,有四种人,能消除一切供养与天地恩赐之物,所带的一切业力;一是十方诸佛示现之人;二是菩萨乘愿再来之人;三是证悟道果的辟支佛之人;四证悟道果的阿罗汉之人。佛法中有,一句了义语,可销万两金。而其他凡夫之人则不能消除一切供养与天地恩赐之物,所带的一切业力;何况邪见诽谤三宝与破戒造作恶业之人!其中法理在于,诸佛菩萨有无边功德,于世承传弘扬大乘正法,救度无量六道烦恼众生,化度无量声闻缘觉证得彼岸。辟支佛、阿罗汉三界了脱生死,定慧十足,戒行圆满,教化众生无量善行,超出生灭规律限制。其他凡夫之人,无有道力化业力,只能随业力而转。十方供养中所带业力,在于施主的愿求心非常大,求当官发财、除病去疾、生儿育女、趋吉避凶等;还在于广种福田施一得万报,投入德本利息特别高,本金加息等于身命财,种植福田必然得回报等;业力与利息,除佛菩萨承载大部外,剩余少分谁受供养谁承担,这就是与众生所结善缘。还有天地恩赐之物,一切皆有神力主宰,利用天地恩赐之物后,不能善行增益神力,不能念佛诵经感恩善神,神力便损害利用者,恶神便会降灾落难;如各种祸乱饥荒、瘟疫恶疾等。还有法则不饶人,升清降浊,轻起重沉,光明黒暗,善腾恶堕,感召法界,随业而去,天地无情,人身无奈,主观意志受规律控制;如自去天堂地狱、饿鬼畜生等。其他凡夫之人皆如此,何况邪见诽谤三宝与破戒造作恶业之人,除堕无间地狱受报后,还要披毛戴角,万倍偿还所欠业债;再去以各种身像、方式、方法、时间,万倍偿还因缘债。缘不可断,帐不可赖,天经地义,理所应该;六道轮回,三世因果,时空变換,和合自然。
讲到这里,有人要问,学佛中的凡夫之人如何能消十方供养或天地恩赐之物所带业力呢?其实,四圣道之人,也不是一世成就;而是因地善行积累,道次渐增,戒行不堕,累劫修行,方证道果,圆满菩提。凡夫之人在渐修中,戒律不可失,法门不可失,善缘应增长,善根应增长;还有,唯能诵持大乘经典,所得功德为不可思议,速增道力,化转业力。2016/3

第七十九问:“释迦牟尼佛一生都做些什么?创立佛教对人的生命有何意义,其作用在何处,又如何体现呢?”如此疑问,各种理论解答很多,但又感觉未及实相,能否将您的认知为释解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疑有千种问,解有万种答;不破文字相,仍在思维转。佛已涅槃行,世人觉悟少;解疑皆方便,说义谁能了。虽义理难尽,世仍须有说,可依佛大日慧炬,点亮众人心灯,又相传相续;但又应知,一切万法无相,名相言说有法;法离文字言说,文字言说无法。菩提亦无名相,文字言说菩提;菩提中无文字,言说中无菩提。第一义谛中道,皆为不可思议;世法方便随顺,接受交流义理。语言文字说法,表示无上菩提;告众生有佛性,运用思维工具。
释迦牟尼佛本无行,示现世间广修诸行;本无一法可说,又方便广说诸法;如一宝珠置于泥中,由于本性净洁,五浊垢泥不能污染,方显弥足珍贵,世间稀有罕见,价值可济无量众生贫疾,值遇获福万世享用不尽。释迦牟尼佛一生,四维七步而行,示现世间无上独尊;不处宫中娱乐,示现欲度众生因缘;岀离宫中而走,示现岀离三界无嗔爱;剃除须发弃舍宝物,示现远离烦恼无贪著;身披袈裟为沙门,示现调伏众生坏自高心;六年苦行受饮食,示现调伏外道顺世俗;常住山林坐褥草,示现少欲知足坏骄慢;证得无上菩提道,示现了知一切法正等觉为佛;三十二相庄严身,示现为一切众生最上福田;身有老病相入般涅槃,示现坏贪身贪寿贪欲我执。
创立佛教,应从宇宙生命现象为缘起。十法界生命现象,生存环境、存在方式、生灭法则、享乐程度、相貌体形、能量智慧等,差距甚大,不成比例。差距在哪里,就一个字,差在德上。佛德在于福慧圆满,福德具高能量,慧德具高智慧。福慧为功,功在佛性具足。佛性具足成就法身、报身、化身,三身具足四智,为高能量高粥$U$U匈N篮OH%U%U@%Uπ校蛏凭咦恪7ㄐ苑ㄉ恚宋蚍ㄏ啵謇肀橹堋Sㄉ恚ο稚贫瘢弥诨铩P榭辗ㄉ恚ㄉ砦薇撸豢啥攘俊1ㄉ硪婪ㄐ远〕志煌粒硪婪ㄐ远钣檬健F腥掠敕鸬孪啾龋罹嘣诜ㄐ陨砩胁辉猜幸荒钗廾魑雌啤I旁稻踔掠肫腥孪啾龋罹嘣谖粗しㄐ曰砉τ茫荒苋缱岳5磺腥颂熘谏杂凶孕裕敕鹦韵嗤W孕允且磺猩窒蟮谋驹煞ㄐ栽灯鸲廾鳎廾魅胛逶潭诒巫孕裕ㄐ杂胛逶袒ザ秃希秃嫌诓煌窒笾校熳髡慈旧贫褚迪埃芤迪傲Ω姓俨煌翁宥凡幌ⅲ游奘冀倮矗轿拗战偃ァH颂熘谏孕裕皇巧硇某撩晕逵葱蓿孕性熳鞫裥卸槁湮炊龋涝滔案姓俨煌ń缟硐啵遄嵌袷赖叩苟嗍芪奁凇9蚀朔鹈踔谏杞倘思枚龋婪鸸Φ铝嫌谏硇淖粤Γ嗟乱栽龈;郏竟敢迪埃榷竦烙诶肟嗟美郑唤倘颂熘谏奚品ㄓ谒内小⑹蛟担牙肓缆只兀狈⑵刑嵝模韧蛐校税丁
佛教的作用,略讲有二;其一在救度众生慧命,出离世间,增长功德,永享极乐。其二在救度众生奉行诸善,和平和睦,转化恶缘,解脱生死。特别是佛教揭示的因果规律,善恶有报,世人生起敬畏心,自觉约束身心言行。作用体现在德上,圣德体现在证得道果品位上,四向辟支佛,四果阿罗汉;天德体现在道法自然善业上,天仙神通逍遥,天人无比快乐;人德体现在中庸之道善行上,古今圣贤仁者,慈善君子智士。四不善道,昔于人道时,言行严重失德,身心染垢恶行,不受善法约束,色受想行识五蕴炽盛,财色名食睡五欲十足,贪嗔痴慢疑五毒俱全,杀盗淫妄酒五种恶行,冥中魔法长期摄受,业习牵引苦受恶报。佛法在世间,护持有德,防止失德。
受语言文字相的障碍,又受思维知见的局限,无法将悟知中的实相境界让人一目了然,更无法将佛法无量义理的真如让谁豁然了悟;只能掘冰山微小一块为角,破万卷书中一本小序为题,学人自愧,羞涩供养。2016/3

第八十问:“学佛人应念佛、禅行外,还应如何修身心、讲诚信、无怨敌、得富贵呢?”愿您为其解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学佛人于禅行中自能念佛,念佛中不碍行住坐卧诸事。修身心、讲诚信、无怨敌、得富贵,不是修行之外的事,而是应该具备的基本功。但是,学佛人与平常人的基本功,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处;既有衡量标准的差别,又有功德妙用的不同。于出家二众,益修清净梵行,少省烦恼干扰;益得拥护赞叹,少了猜忌抵毁;益于四众和敬,少分有说是非;益利佛事兴隆,少去道场荒废。于在家二众,益摆脱红尘诱惑,少欲知足增雅志;益有善友常共事,少疑人事养公心;益众团结成合力,少恶因缘减内耗;益善行种悲福田,少疲奔命好修道。修身心、讲诚信、无怨敌、得富贵,看似平常,实为重要,是学佛人一生修行过程中的组成部分,也是做人德行的基本要约;若修为不好时,可损毁修行、道业、善缘、诸事,为行不如法,心不如戒,事项不圆融,功德有缺失处,不可不慎,不可不修。
修身心,首先应平静心态,端正言行,淡化俗念,放下名相;远离是非,不生烦恼,都摄六根,精进禅行。然后须做到,值遇逆缘不暴燥,会见恶友不嗔恨,闻说是非不痴行,受到毁辱不恶口。还须做到,安住慈悲行愿,坚固菩提道心,放大胸怀眼量,平等一切众生。还须做到,喜闻大乘经论,欢欣正法修行,精勤忘记疲倦,不染世俗清净。还须做到,礼敬供养诸佛,请佛长久住世,印制流通经典,赞叹佛像庄严。
讲诚信,首先应诚恳待人,浩养道德,常说如语,做事无欺;讲究信义,直心为人,言真做到,一诺千金。然后须做到,言行相符不诳语,表里如一不奸诈,信守承诺不失约,诚实做人不欺瞒。还须做到,善友众前磊落,光明不覆诸恶,承认忏悔过失,厚德推功揽过。还须做到,常闻知识讲法,顺受择善而行,不求过失于人,切忌功高我慢。还须做到,辩法为明义理,相左求同存异,千万不起恶心,引咎自责罪己。
无怨敌,首先应淡化名利,不计得失,看破荣辱,心无怨恨;逆缘可亲,化解仇恨,容让取智,仁者无敌。然后须做到,欺辱言谢善知识,揭露己过大善人,伤害侵损我感恩,亲近善友无谄心。还须做到,拥护他人成功,赞叹同修法胜,好事予他不争,一切心无嫉妒。还须做到,欢喜人获名誉,抬举德者贵重,勤劳不贪利益,自醒智慧心语。还须做到,常行换位思考,改换心态慧观,菩萨行人谦卑,切莫狂傲轻毁。
得富贵,首先应积德行善,端正良心,孝行养家,才能报国;重道轻术,公平正取,以仁为富,受敬得贵。然后须做到,勤俭养德不纵欲,和气生财用技能,平等正义酬合理,扶危济困施贫人。还须做到,供养三宝得福,怜悯残弱悲田,不能轻起心慢,慈善事业助人。还须做到,面带笑容奉献,恵施服务爱心,众皆拥赞口碑,聚义笼财资本。还须做到,恪守生财之道,轻道重术有损,善恶法无空过,奉献不求报果。
只有如此行作,才能为当今后世常修身心、真讲诚信、素无怨敌、大得富贵。因为,大乘佛法的核心,依三德为重,菩萨行人在世间,应遵教奉行;佛救护众生如一子想为恩德,菩萨行人则以大愿力为固本;佛化度众生断除一切烦恼惑业净尽无余为断德,菩萨行人则以大悲心为上首;佛解脱众生依平等智照了诸法圆融无碍为智德,菩萨行人则以大智慧为方便。菩萨行人融会贯通三德修行中,修持广大正行,重于菩提愿力;践习甚深中观,重于空观智慧;弘法利生事项,重于所具悲心。菩提愿力通过广大正行才能显现,形成一体。甚深中观义理为佛教纲领,一切义理含空观智慧。弘法利生事项圆成所具悲心,为行菩萨道。所以,如此行作为最上,以空实一相而得成。2016/3

第八十一问:“学佛人应如何修行,才能救度亲人眷属,降伏烦恼魔障,命终时佛菩萨接引呢?”请您为其释解。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云云总总诸法,义皆归为空理;万万行行因果,律入无二法门。亲亲近近眷属,总关故旧缘份;浩浩荡荡法流,向往一乘性海。见闻三乘法中,多含其义;古今圣贤说法,尽示其理。只能综合法要,略解一二。
救度亲人眷属,首先必须自度,然后才能度人。在自度中,除依法持戒修行外,应发菩提愿心,成就菩萨道,不受父母肉身,而得菩萨化身。依菩萨化身,入世出世无碍,以自在方便智慧,才能救度无始劫来亲人眷属,利乐有情众生,免受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若自身未度,依佛法去超度亲人眷属,只能暂时善生人天,不为了义救度。自度从何处入手,可速成就道业,略讲有八法;一是以香花灯果等供养佛舍利塔,等于值佛住世供养功德,得佛光冥中照触,化掉无量业力;再供养礼拜寺庙中诸佛形像,增长自身福报,益于修行道业。二是守持戒律清净行,不造作任何新业,不轻举妄动一切不善,不损害他人一切利益,减少一切尘缘烦恼干扰。三是维修造立塔寺诸佛菩萨形像,见修塔造庙处,随愿供养财物身力等,护法生欢喜心,所作事业顺畅,所求易得满足。四是对佛法净信不疑,听闻释解大乘法义,得诸佛菩萨加持力,倍増净行信心,免去惑乱扰动。五是直心是道场,诚实善良为人处事,与人和睦相处,不说离间语言、他人过失等,得人拥赞,少逆因缘。六是正信与法,正见与人,度脱外道邪众归于正解脱,化转邪见众生归于正知见,俱得身心清净。七是身行正法,护持正法,自能精进禅行,亦教他人不放逸,末法时代唯正法修行人,方能解脱。八是能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亦教他人诵持大乘经典,救度有缘,利乐有情,离苦得乐。
降伏烦恼魔障,首先降伏其身,然后降伏其心。若六根放逸不得都摄,则必心猿意马。伏魔从何处着眼,方速清净身心,略讲有八法;一是身心常行精进不懈怠,每日禅行四小时以上为正常,八小时以上为精进,十二小时以上为大精进。二是意念佛号不间断,专一其心不分散,行住坐卧忆禅联,睡梦之中不舍念,可达净念相继。三是了知法性平等,法则没有亲疏,规律不分远近,梵行则入净土,贪染自留垢界。四是一切善行功德,普皆回向法界众生,功德在性不在相,愿一切众生得安乐。五是帮他善行,助人成功;不可见同修法胜道高而心生嫉妒,为其设置障碍,或增添烦恼。六是喜乐为人说法,有一说一,知二说二,不夸大其辞,也不藏头说尾,或说一半留一半,让人疑惑不解。七是亲近善知识,供养释解大乘经典法师,其法师如黑夜中高举火炬为众生引路,供养功德如供养十方诸佛。八是常习定观,开心智慧,空掉一切烦恼,不住一切魔障,去除一切染垢,化转一切业习。
命终时佛菩萨接引,首先离诸缠缚,然后心生净念。若诸恶因缘缠缚,为业债尚未还清,佛菩萨无法接引。若心识不能净念,为自功德力不足,助念功德难具。净念如何生起,方速往生净土,略讲有八法;一是严持别解脱戒,防身口意造作恶业;严持菩萨戒或密乘戒,由定力入静虑律仪,由慧力入无漏律仪。二是见闻甚深教义法理,应谦下求学证悟,不以一己知见妄测,特别是对大乘经典与大乘法师不生毁谤。三是以平常心为道,以一切智心护持初学者,谆谆善诱,博文以礼,不妄尊大。四是以平等心为德,以平等慈相待与人,尊重贫贱,敬仰有德,不以财物貌相而生差别。五是他人有求尽力满足,用人力物力帮助解决困苦,给予时不见他人过失,但非助纣为虐。六是对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诸法深义,当智信慧解,或求师释理,不可妄自菲薄,或逆反生毁。七是于寺庙诸佛菩萨像前,施经幡供袈裟,装饰殿堂,净洁环境等,清净庄严道场。八是死亡关头无所畏惧,心无所恋,一切空寂,一句佛号清净,十念契入接引莲台。
所行诸法皆为功,由平常时日积月累,年修世行而成德。德感十方诸佛护念,德化十方众生度脱。若只一句口头禅,我法第一,神气十足,“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将一无事处,一无所成,一世空过,岂不悲哉!2016/3

第八十二问:“修行人如何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呢?”您能为其决定解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修行人愿求往生极乐世界,涵盖诸宗法要,非一净土法门。在诸经典中,多有佛说修行人如何决定往生极乐世界,而且非常全面系统,非一《阿弥陀经》。赞叹弘传净土法门,诸宗法师各有所论,可谓殊途同归,方便接引不同善缘善根众生,非一净宗法师。决定说者,须明知如来常住不灭,通达三藏诸法秘要,圆融三乘一门义理,了知众生皆有佛性,能破诸魔律法怖畏,能伏外道邪见戏论,能入世间而不染尘缘,能弘法利生而空名相;否则,皆为方便说,或为随顺说。决定说度其发菩提心者,方便说度其声闻缘觉者,随顺说度其凡夫初学者;根基不同,说法不同。
在此世间的修行人中,有四种人,可决定往生极乐世界。一是证得无来无去者;为往来世间常行菩萨道,受佛嘱累翻译、流布、释解、护持大乘经典,接引有缘众生等;如宣化法师,圆寂时“我从空中来,我回空中去”的证悟境界,可为无来无去之人的写真。宣化法师昔缘为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名为示现声闻身,实为卢舍那佛身边大菩萨示现,品位与观世音菩萨等相同;所释经解法,真实可信,义理不虚,可度人于彼岸。二是三称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者;为往昔佛为授无余记众生,来此末法时代护持正法住世,维修守护佛舍利塔,建立寺庙诸佛菩萨形像,拥护赞叹方等经典,弘法布道,善化一方,矢志不移等;如本焕长老,二十多年冤狱而不改其志,佛门泰斗受敬而不逸其行,示范苦修入道而发慈悲心,一生事迹感人肺腑而安守本份;所论教义法理,堪称佛门巨匠,德业巍崇,金光燿目,世稀楷模。三是专一其心十念往生者;为世间诸漏已尽,诸事已办,梵行已立,无复烦恼,发菩提心的大阿罗汉与辟支佛;如古今高僧大德圆寂荼毗后,留有较大较多及多彩舍利者。舍利为功德所成就,由戒定慧熏修而证得。如此高僧大德,多有修头陀行,住山洞茅蓬与闭关静修,以及长期精进禅行、夜不倒单等苦行过程,道心坚固不可催,境界高深不可测,不为名相邪论所扰,利乐众生愿心不为魔事所动。四是世间诸漏已尽十念往生者;为圆成阿罗汉与辟支佛道,发菩提心后,求速往生极乐世界,而生边地之人。诸漏已尽,心识清净无染,可不受世间法则调控;发菩提心,可与佛菩萨愿心契合,心识十念之间可入莲台。如此行人,临命终前有预知了脱时日、观见佛菩萨前来接引等瑞相,还有命终后彩云悬空、香气弥漫宅舍内外等吉祥。如此行人,具足大因缘、大善根,愿心猛利,严持戒律,依法禅行,大善世间与他人。
在此世间的修行人中,有圆融修行四种法者,可决定往生极乐世界;一是闻阿弥陀佛圣号净信不疑,一心称念名号,愿生极乐净土;净信为不夹杂妄心,信念力坚定不移;一心为非三心二意,非似信似不信;愿生为誓愿力生起而至高无上,在发愿至往生全过程中始终不渝;佛愿力与自愿力和合,如母忆子,如子忆母。二是严持戒律,业习清净,无诸恶业;严持戒律为身心能受、能守、能持,具足戒仪所生功德;业习清净为心识无染垢妄念,言行无诸不善而无烦恼障碍;无诸恶业为能修一切善法,今昔无十恶五逆等重大罪业;佛净土众生福报与自福报相符,佛菩萨接引时,无烦恼为障,无业习为碍。三是发无上菩提心,修菩萨行,一切善根普皆回向;无上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是净法长养之良田,是成就无上菩提之根本;修菩萨行为以六度万行为首,平等济度一切众生;善根回向为一切善行功德与法界众生同享,无我无私而安守自性功德;佛净土众生慈悲心与自慈悲心等同,怨亲平等,无相差别。四是得一念净心,生一念净念,乃至十念念佛名号;一念净心为当下一念清净,则为念念清净无染无杂,非以一时冥空为净心;一念净念为临命终时清净心念生起,一念生万念念佛名号,意无念心自念,非以一时意念为净念;十念念佛为命终后十念佛名号间,心识轻盈腾空,被接引莲台摄入;佛净土众生清净心与自清净心同一,适应莲花化生清净体,当入阿惟越致清净行。
法师讲法,皆依佛经;只不过是用证悟智慧,结合修证过程观知法理,与悟知佛经文字间隐含的实义,融合在一起,随顺世人接受能力,再用语言文字表示出来,形成法理知见,提供有缘参修。吾亦如是,不越轨制。2016/3

第八十三问:“有人告诉我念佛消灾,又有人告诉我诵持大乘经典消灾,还有人告诉我请僧人办法会消灾,我应相信谁呢?”您是怎么认知的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一般看来,若人相信佛有神力能消灾,就不须诵持大乘经典消灾;若人相信法有神力能消灾,就不须请僧人办法会消灾;若人相信僧有神力能消灾,就不须念佛诵经消灾;即求其一就可以,何必去求其三呢?若求其三都可以,何必又说求其一则可呢?
其实,佛法僧三宝一相,佛即是法,法即是僧,僧即是佛。佛即是法,佛为说法主,又为法中王,一切法为佛法性成立,一切大乘经典为佛法宝;法为佛功德之妙有,又为佛功德之妙用,三世诸佛法脉相承,法流相续,皆一合相。法即是僧,十方诸佛因地皆依法为僧,僧依法持戒修行,僧依所证功德成就法藏,法藏又一门超出成就诸佛,法成就众僧慧命,僧载法又显诸法,合二为一。僧即是佛,僧作法事即为佛事,佛事由法而真实灵应,法事由僧而兴隆教化,僧事由佛而济度众生,佛为僧所依止处,法为僧真常圣道,僧为佛法而庄严法界,三位一体。
佛法僧三宝,佛自说三,人见有三。佛法僧三宝一相,为佛境界;而于人所见,佛为形像住世,法为经典传承,僧为人出家相;又怎么让人相信三宝一相呢?还是不是三宝一相呢?佛自说三,为佛顺应三界自然法则与因缘法则,适应众生三乘根基,而说万善因缘与三宝三乘。佛为众生皈依处无生父母,大乘经典为荷载众生法船,僧为无为相皆为一空。故佛为方便接引众生,以一说三,一相三宝。人见有三,有自性见与名相见二种;自性见为内见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因无明故,虽暂时不可见,但却真实存在,若有三皈之日,当有自皈之时;所以,虽人见有三,仍为三宝一相。名相见为外见佛法僧三名三相;在三名三相中,特别是众僧相,有破戒僧、凡夫僧、清净僧的不同,还有声闻、缘觉、菩萨僧品位的差别,更有魔子魔民混淆众僧里面,无法见三宝一相。实际心应平等,离相差别,从正面来理解,众僧穿的佛衣、念的佛号,诵的佛经,办的佛事,可为僧宝庄严,众生眼目,摄诸邪见,救护散心,断三恶道,开菩提门,证得圣贤,趣入一乘,无二无三,仍为三宝一相;至于谁是什么僧,不须心去分别,著相分别易生邪见,徒增业报;如一官员,代表国家行使权力时,只要符合大众利益,众人应服从国家号令,知其是代表国家的官员则可,不去分别这名官员是不是贪官、 脏官。
若求消灾,须仗佛威神,才有法僧神力,是佛神力赋于法僧之中,故念佛名号、诵持经典、请僧法会,皆可消灾。但是,消灾又不能完全依靠佛法僧神力,还须依自心善力;即佛法僧神力与自心善力和合,形成转化解脱力,方为了义消灾;否则为权宜消灾,或为应求消灾。了义消灾,为众生求出三界火宅烦恼大灾,依戒为师,依法为母,依僧为净,依善为行,四力合一而达彼岸。权宜消灾,为众生求离生死轮回大灾,修行苦集灭道,明心十二因缘,离苦而取果位,得乐三界无上,四力合一而入涅槃。应求消灾,为众生有求消灾免难、趋吉避凶、增福延寿、万事如意等,四力合一而有求必应,获重罪轻罚;还有众生愿求人天善福,修行善法,热心慈善,供养三宝,信受佛法,四力合一而得满愿,可享天福快乐;即迷盲众生,若自警醒,心念善力,自生敬畏,如法求消灾,虽定业难免,但可坏恶缘,不再生灾祸,迷悟相伴行,明暗难离分,迷暗为过程,悟明须功夫。
如此答复,明其所问之义,解其所含法理,明其其然,解其所以然。若更多善缘人见闻后,如蒙不弃,可取所需,可舍所弃,可为借鉴,可为抛砖;当感足慰,谢有知音,法缘殊胜,同沐佛恩。2016/3

第八十四问:“见一文章,大意为‘佛不诳语,对末法时代早有预言,几乎每位信佛人都知道;可有部分人坚决否认;认为不是佛法末法,而是人心末法,佛法根本不存在末法。这种公然否认佛的预言,否认佛经论述的说法,是不是魔子魔民在坏法乱教呢?当下佛门乱象,无不证明存在末法时代,谁是魔子魔民,难道不一目了然吗?佛法非外人能破,唯内人能坏,我等莫不痛心疾首,大家也莫无动于衷,谁都不能否认佛法存在末法时代。’阅后深感疑惑,恳求法师能给予明示,以息争论。”您认同这种观点吗?能否为其一解,让众人也普获法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不修证悟易着相,依文解义笑大方,古今明师受冤屈,缘故结论太匆忙。如同庸医误诊断,不明实症便开方,表里不分未辨证,施治病人欠妥当。佛说正法、像法、末法时代,是依据佛法发展运势,在不同阶段中所显现象,存在的相对差别而区分,千真万确,毋容置疑。但这仅是表象,尚未见到佛法运动规律的本质。末法时代,不是佛法末法,而是人心末法,佛法根本不存在末法。这是从佛法运动规律的本质而说法,不是公然否认佛的预言,也不是否认佛经的论述,更不是魔子魔民在坏法乱教。二者的关系,是现象与本质的辩证统一,相互义理高度一致,不存在任何矛盾之处;只是由误解误判,引发人为辩争而已。
正法、像法、末法时代,为佛教发展的不同法运时期。在《大乘同性经》中云,以教行证之具足或不具足,配于正像末三时之说,“谓如来灭度后,教法住世,依教法修行,即能证果,称为正法。虽有教法及修行者,多不能证果,称为像法。教法垂世,人虽有秉教,而不能修行证果,称为末法。”即有教有禅行,持戒得坚固,有果位得证,名为正法时;有教有修行,禅定得坚固,少果位得证,名为像法时;唯有其教法,念佛得坚固,而持戒禅行者少,鲜果位得证,或无果位得证,名为末法时。末法之时,称为末世;末世之中,佛教正法衰颓而僧风浊乱,人法讹替,或凭真以构伪,或饰虚以诈真;或以实相法为虚假,或以邪为正论说;或拿着真话当假话听,或拿着假义当真义讲。但是,在《大集月藏经》等诸大乘经典中还有记述,结合众生因缘;即有正法住世,共五千年时间,为修行可证得圣果时期,只是有多、少、较少之分。故尚有正法中兴相对鼎盛时期一千年,有人行持正法。于后一千五百年中,为像法相对鼎盛时期;其中前八百年中,少有人行持正法;后七百年中,非常少有人行持正法。然后正法隐没,转入末法时期,再无人依正法修行。故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而得度生死。”佛法至七千五百年后,相继经律论逐渐灭失,当律藏戒经灭去时,出家人只披袈裟,现岀家相,既不持戒,也不禅行,由六字弘名转为四字弘名,只结法缘,只种善根,如何能证得果位,何况在家人乎!从中可以显示岀,正法、像法、末法时代,教法如常,而能否持戒禅行,证不证果,才是关键;关键在人,根在人心。
在佛法住世的一万二千年时间内,佛护念力,法加持力,僧解脱力,善神护佑力,无增无减,始终如一;不为正法、像法、末法时代而发生变化,若人依正法心态修行,末法时代无末法,照样证圣道得解脱;若人依末法心态修行,正法时代无正法,照样不证圣道,不得解脱。佛法住世,为佛法性身住世,法性真空,无诸差别,法门功德力不弱化,佛号功德力不衰减,一切平等如常;故佛法法性等无差别,根本不存在末法。而随众生与佛善法因缘转薄,善法根基转浅,不善业习加重,不善造作增加等;皆为众生心念衰颓浊乱,不能依正法修行,不能持正戒行作;若追根溯源,透过现象看本质,实为人心末法。
时至当下,佛教已经历五个五百年过程,末世风气弥漫,斗争言论坚固,四众相互损减,有身着袈裟而毁破禁戒与行不如法者,还有假冒僧尼行骗等,众生自不求解脱,多失证道之心。但这并不可怕,还会公开向大众坦言末法,相信有无量清净开士,莫不痛心疾首,也不会无动于衷,定能共同抵御末法现象,防范魔法侵袭身心,守护佛正法眼, 推动正法中兴。因为,末法时代佛教中仍有正法正戒具足,善行中仍有慈悲喜舍具足,禅行中仍有定慧解脱具足,诸声闻众中仍有解脱知见具足,佛教正法炽然住世,等于佛法解脱力坚固。所以,应明确告知大众,我等虽值末法,佛法一样度人,禅行一定证道。
如此明示实相后,魔子魔民一定害怕,恐惧大众心灵醒悟,进行竭力诋毁攻击,妄执文字与末法现象,蛊惑人心。因为,魔子魔民最忌讳有正法住世,最气愤还有正法修行人;所以,四众皆有责任义务,明了教义,遍知法理,用身心正修、正语、正见、正智行持正法;同时,应依智慧把握人生机缘,把握正法住世机遇,持戒禅行道业,证果而得解脱。2016/4

第八十五问:“对佛法实际修、行、证的人非常稀有;佛教沦为‘求名闻利养’、‘求平安无灾无病’乃至‘求升官发财’的法门;正如一副对联:‘经忏可赎罪,难道阎王怕和尚?捐财能超生,岂非菩萨是贪官!’;最为痛心的是:‘无庙不设功德箱,无寺不受香火钱’,名寺的高额门票致使无钱信徒常常临其门而难以拜佛礼敬;随佛所教的三乘菩提变成了‘交易’。以上是‘佛教世俗化’在世间的现状。其次,‘佛教世俗化’,还表现为:以佛教作为‘心灵港湾’‘心理按摩’等寄托;倡导‘人间佛法’,曲解‘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之真义,重视色身之利养,轻视佛法‘出世间’之意旨。这些都是佛教本来意义的沦落;远离了解脱道与菩提道。复次,‘佛教世俗化’,还表现为:‘佛学研究’代替实际修行,深入经藏不是寻求如何出离生死苦海,如何走上成佛的道路;而是为了举证某一论点。最后,如《楞严经》所说:‘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各种邪教打着佛教的旗帜,大行贪欲之邪法,又如《楞严经》所说:天魔及眷属常以‘世界末日’、‘天灾人祸’等言论笼罩愚迷众生。”对此疑者甚多,请为其开示一下,好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如此认知佛法,是观察佛教所显现象形成的观点,不是观察因缘所成知见;是学术讨论名相所表示的辩争,不是禅修密行所悟境界;是世俗世论心态所呈现的误解,不是因果因缘所有实相;是我法执著尘入所对应的限量,不是一切皆空所具无为。虽对佛法稀有真修实证者,但仍有正法传承人;虽佛教中有求名闻利养者,但仍有清净梵行人;虽信众中有求平安无灾无病愿,但仍为随顺世俗正求吉祥;虽大众中有求升官发财心,但仍为善法可成就富贵。可回应一副对联;经忏可赎罪,因为阎王敬功德!捐财能超生,缘为菩萨明因果!横批当为;僧办佛事!请僧人诵经悔业生功德,回向亡人追福报;善财供养三宝种福田是因,离苦得乐当然为果;法会庄严佛道场,三乘菩提当最上。还有,庙若不设功德箱,信众则必失福田;寺若不受香火钱,大众则必失法缘。那样才最为痛心,不仅是佛门灾难;人类文明心相连,将失慧炬震动天。高额门票变交易,地方人为绑佛教;招财进宝为旅游,背黑锅者吃瓜落儿。无钱信徒难礼佛,人潮涌动多观光;佛教蒙冤世俗化,编辑舆论成现状。这么讲法,不含被承包的寺庙,搞商业运作的法会,职业化假冒的僧尼,劫取十方佛财等诸事。
倡导人间佛教,是弘传佛教文化,是倡导人类文明,讲法对象为普通大众;还是与其他宗教信众心灵沟通的渠道,还是佛法在世间的重要基础,还是与出世间法相辅相成的一个方面。在佛教四众中,对人间佛教的主流认知,为随顺方便,语言文字意全面而如来实义不究竟,理悟即佛、名字即佛知一切法而法不了义;但各顺缘方便,相互不争论、不诋毁、不否认、不轻慢;皆知非法师之过,而末法时代众生因缘善根如此。若明其教义法理实相后,倡导人间佛教,不碍四众依法持戒清修而梵行,不碍精进禅行证悟出世间法而证道,不碍次第证得出世间智而觉有情,还为佛教正法中兴创立了良好氛围,还为佛教深入人心创造了有利条件,还为佛教与其他宗教和睦相处创建了往来桥梁。若不顾众生因缘善根,将教义变成纯而又纯而又束之高阁,只重出世间行持与传承,而忽略世间行作与普及,会被孤立于普通大众之外,对佛教普度众生的宗旨百害而无一利。故将人间佛教,盲目地定性为世俗化、曲解出世间法义、重利养而轻佛法、佛教本义的沦落、远离解脱道与菩提道等,适用依据、评判标准、观察角度、所下结论等,有点不高端、缺权威、失公允、少度量,应再慎独斟酌为妥。
佛教参学,属多闻方式之一,是理入佛门的一种方便,还是择法辩法的一种契机,还是增益智慧的一种捷径。依照佛门传统,古今皆鼓励参学,拥赞深入经藏。佛教方便法中,有理入与行入不同途径,如何选择理入与行入,应根据个人因缘而定,各有优势,各有缺失;二者互不否定,互不排斥,最后还是殊途同归,达到相互融通。佛学研究一词,多为世论而用,也多是专家学者研究佛教与佛法的重要手段,然后以文化方式加以论述,形成多种流派与各自观点,品评其中义理;再以相对思维,论证其思想是先进还是落后,衡量其是否有益于社会发展,或为形成某一理论提供举证,或为解释某一社会现象提供依据等。当下在四众中,确有相当数量的人,学佛仍然停留在多闻上,而缺少无漏学的实际修行;但这并不是佛教世俗化的表现,也不能成为佛教世俗化的凭证。如何评判由佛教产生的一些现象,当有四依法,还有三法印与实相印,方为确切无误,世人信伏。
至于“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之说,实为以一切言行方式评判佛法的人,不正则邪,“离佛一字,即为魔说,”只能依法自我印证,或由明师依实相法印证。还有“各种邪教打着佛教的旗帜,大行贪欲之邪法”之说,可为“正教不兴,邪教肆虐”,为邪教提供了可乘之机,大行贪欲即坏佛法,又坏世风;邪法既坏正法,又坏世法,给人类带来无量灾祸,且后患无穷;为佛教信众所呵责,也为大众所不受,还为国法所不准。还有“天魔及眷属常以‘世界末日’、‘天灾人祸’等言论笼罩愚迷众生”之说,会给世人造成心理恐慌,破坏正常生活秩序,人为造作多种灾祸,助推思想发生混乱等,为佛教戒律所禁止;在弘法利生中,只讲因果法,不说恐吓法,才为如戒法。但如此之说,与佛教世俗化无关,只能为众生业习感召,当正法中兴时,自然化解,佛风如初,世风如常。
另外,佛教属于全人类共同财富,信众遍及全世界各族人群中,在发展中有地域的不平衡性,还有不同民族的多样性,还有不同历史阶段的差异性,还有不同业习因缘众生的特殊性;故不能以一地域、一民族、一阶段、一众生,所显示的各种现象、言行、因缘、知见,为唯一标准,来衡量佛教的一切法。因为证悟不同,则必知见不同;所以在诸法中,还是摄心为上。2016/4

第八十六问:“现代人太现实了,不但‘为物’,还有‘主意’,什么都不信,什么都不怕,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做;有的人做事,不知敬畏,胡作非为,无法无天,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罔顾廉耻,低级下流,肮脏龌龊等,反应在社会各个角落,让人触目惊心,不知学佛人如何面对这种状况呢?”大众疑惑,信众难解,不知您如何认知此类事项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在现代一些人中,“唯科技至上”、“唯自我至上”、“唯金钱至上”、“唯权势至上”等价值观念,已经占据了不同人群的心灵。在这种扭曲观念的引导下,物质利益便高于一切,成为决定一切的目标与目的;人心变得狭隘自私,思维变得工具模式,追寻变得肆无忌惮,情感变得淡薄脆弱,道德变得滑落缺失,处事变得不守秩序,言行变得失去约束,生活变得规矩错乱。这是在缺乏信仰的心态下,人生理念对一切失去了敬畏之心。做人若心怀敬畏,才能有所敬畏;否则,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能做得出来,多么不知羞耻的事都会在世界上发生。故人应敬畏自然,敬畏道德、敬畏生命、敬畏规则、敬畏传统、敬畏历史、敬畏民心、敬畏信仰、敬畏因果、敬畏善法。社会学家依传统文化,对此多有论述;还有一些民间老话,古今流传不衰;如“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人可欺,天不可欺”,“人在做,天在看”等。故在这里,仅依佛法,稍加释解。
在佛法中,有世人“怖心难生,善根难发”之论。怖心难生,是由无始劫来无明烦恼、无量业习,作用于身口意,形成惑乱狂心、颠倒知见、远离善法、恶业成障;但见现世利益得失、名闻荣辱、事业兴衰、个人进退,不见后世因果报应、六道轮回、恶趣剧苦、天理昭彰。故有经云,“勿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刹那造罪,殃堕无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壮色不停,犹如奔马。人命无常,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善根难发,善即顺理之义,止息己恶,不恼于他;行修圣德,利益一切。善根为产生一切善法的根本,无贪、无嗔、无痴为善根之体。所谓难发,是由根尘扰动、因缘缠绕、心猿意马、不知惭愧,表现在言行上,形成不识诸佛、不知感恩、不行善业、不省己过;只贪今世身心欲乐、随心所意、盛年放逸、不知止足,尽为后世种诸恶因,如杀盗淫妄、嗔痴慢疑、奸诈谄曲、悭吝嫉妒等,为满足私欲所求,无所不用其极。佛法不离世间法,可见世心难怀敬畏。
当世人不知敬畏时,除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外,还对佛法产生巨大损害。知廉耻是做人的道德底线,知敬畏是思维的言行准则;知廉耻才能知敬畏,有底线才能有言行准则。有道德才能有社会公德、规矩秩序、正信观念、法度正义等,有准则才能有明确方向、理想目标、辨别标准、人生定位等。不知敬畏,在诸习气中,以慢习为最;其表现为“老子天下第一”,“独往独来最自由,信仰什么归什么管,就是什么的奴隶”等。有了这些杂陈观念,便是五蕴炽盛,六贼当家,不知怖畏,容易沦为断灭善根;还有知见颠倒,信受邪法,诽谤三宝,诋毁正法与法师;还有诸世戏论,亲近恶友,广行非法,自受魔法调控而不醒;还有自以为是,轻慢他人,一贯正确,听不进任何人的好言相劝。由于心不能发露诸恶,身不能忏悔众业,业习越积越重,今世有诸烦恼,后世当自堕落。又由恶多善少,福薄业重,于现世中,横遭灾祸苦厄报应。言行造作上虽不知敬畏,而当自我孤寂思量时,一定会感到心多恶念,身多恶缘,夜多恶梦,事多恶险。
世人有没有敬畏心,说到底是一人之事,不是众人的事。若人只见众人有没有敬畏心,不自观己身,一味抱怨社会,就是自寻烦恼。自己若有敬畏心,一切罪业无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有敬心善力实,心解法业习开,戒定慧罪亦灭,信力足则福多;有畏心知忏悔,惧恶业自离苦,怖业因有善果,自醒悟诸障除。可讲得再直白一点,管好身口意,别去随众流,大梦独自觉,平生应己明。人生疯狂一次可以,不可一世疯狂;人生无所畏一次可以,不可一切事都无所畏。人生无敬畏是心有缺欠,为一世及世世贫困;人生有敬畏是心有满足,为一世及世世富贵;贫困是缺欠善行的能力,富贵是能满足他人的需求。人生一种性格、一种心态、一种能力、一种智慧,决定着命运。人若不能自生敬畏心,谁都无法强人生心;佛教也只能教化众人生心,讲教义知因缘,讲法理明因果,有缘者受教,明理者警醒。2016/4

第八十七问:“在诸疑中,选择了十疑;‘1、住有是常见,住无是断见,住中间未究竟,该当如何?2、无心可见,无意可思,无路可走,无法无门,怎办?3、前有悬崖峭壁,后有狼豺虎豹,两边烈火焚烧,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当下如何转身?4、心本清净,其身作么?若无此身,我在何处?5、自性本净,污染的是啥?6、反闻闻自性,反闻个什么?7、无声时怎么反闻?8、道中无宝,心中无草。甚解甚解!9、我问释迦牟尼佛,有人说,佛迷了就成了众生。请问佛陀,您还能迷吗?如果佛不能迷,那么众生本来是佛的说法正确吗?如果本来就是佛,那么佛如何成为众生的?10、拿起什么?放下何物?’”请您给予方便解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这不是简单的疑问,也不需要依文解义式的回答;否则,皆为头上安头,嘴上加嘴。而是禅者智见境界,境中起疑,幻立话头,解须明心,答其见性。语默动静,色声味触,尽是禅心,何觅名相。但解答尚须语言文字义,以传心印,“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还应明示,如此见地,五蕴区宇未破,心法光明未起,所见虚妄不真,自性寂然不觉。况胜境不作圣解,入中道而空二边,又无中道名相,方破定性相有而明第一义谛。
1、住有是常见,住无是断见,住中间未究竟,该当如何?
答:一切法不离自性,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禅者一切无住,便是降伏其心。无住为离执,降伏为空相。住有为世间诸有,二十五有,有我有法;常见为凡见,是名执相执,我执法执,执一切有为常住。住无为一切空无,生灭如物,无因无果,善无善报,恶无恶应;断见为边见邪见,一灭一切即灭,一空一切即空,唯哲学物性,否认心性真常。住中间而无中间可住,中道无中道名相,离常见断见者可证入;未究竟为义理不达彼岸,徘徊在自性有无境界,理在分辨,实未证得。该当如何,当依体起用,依大空观,禅行正定,观空空执,五蕴皆空;依慧大见,则无我见,以除有见,渐去边见。
2、无心可见,无意可思,无路可走,无法无门,怎办?
答:此地风光,易见枯木,生起一念,不离一念。无心可见,则应不以意见心,不以我生心,不以法转心,不舍精进禅心。无意可思,则应受不求足,想岂可妄,行当正觉,识起净念。无法无门,则应知法无定,无门三乘,直心无虑,冥宇立破。怎办?当头棒喝,别以修为修装蒜!
3、前有悬崖峭壁,后有狼豺虎豹,两边烈火焚烧,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当下如何转身?
答:无转身处自转身,苦恶相逼生道心,无路无门开心径,清净念佛自腾空。悬崖峭壁恶道苦,狼豺虎豹因果真,烈火纷烧无常身,上天入地皆由善。当下如何转身?觉此境时心多苦,恶逆缘生烦恼邻,观音无畏十四种,诵持合修心则安。绝处逢生路回转,登高一望三界天,火宅一切皆嬉戏,看破放下自坦然。若依世间法而论,天下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只有过不去坎的人;天下没有真正绝境的事,只有迷执绝境的心;天大的事,过了明天就是小事,过了一年就是故事,过了十年就是往事,过了百年就是幻事。
4、心本清净,其身作么?若无此身,我在何处?
答:大佛顶首有楞严,十方诸佛同音声,一巾六结心本净,解缚不离身六根。心本清净有五蕴,其身作么业感召,若无此身为中阴,我在何处六道轮。如此问义,若是凡夫,妄心不净,理在假定,空无实义;若是声闻,不忘本心,自知身修,何须多问;若是缘觉,独观自心,智觉因缘,当空有身;菩萨行人,随缘行道,不住我所,谁在何处。
5、自性本净,污染的是啥?
答:自性本清净,当依法性存在;法性依心为用,心依五蕴为体;五蕴自感无明,无明生五浊;浊生世间自然因缘法,六根对六尘,识入十八界;财色名食睡伴贪嗔痴慢疑,行十不善业为污染。污染的是五蕴,污业随蕴识轮转,染习入蕴宇贮存。
6、反闻闻自性,反闻个什么?
答:楞严有云,“大众与阿难,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反闻时六根不动,思维不起,内观净念,佛号流出,绵密不断,无声识觉,自性圆通,实为心声。
7、无声时怎么反闻?
答:有声能闻为耳功用,无声能闻为心识妙用;六根功用静极时生定,定三昧中心念无声闻妙音,一句佛号满娑婆;即内无身心,外无世界;境如人自说自闻,反闻即内心自闻。
8、道中无宝,心中无草。甚解甚解!
答:道有多义,可为承载一切,万有之本,万法之源,万众之性;无形无象,无大无小,无所不包,恒古不变。而在禅者行道证道境界中,心行平等观,觉空无差别;不生宝名,不生宝相,亦无宝形,亦无宝象。故心清净,妄习不生,无有杂念,杂念为草。若识生宝与物差别相,则不为悟道境界,如心有草,为习执垢染。
9、我问释迦牟尼佛,有人说,佛迷了就成了众生。请问佛陀,您还能迷吗?如果佛不能迷,那么众生本来是佛的说法正确吗?如果本来就是佛,那么佛如何成为众生的?
答:一念觉即佛,为净心一念正觉,明了见佛性;又常觉不迷,妙有为真,功德圆满即佛。一念迷即众生,为当下一念妄执,无明遮蔽自性;又常迷不觉,诸有为真,功德不足即众生。佛为无上正等正觉,菩萨距佛觉尚有六十品阶。众生本来是佛,为众生自性与佛性相等,而非名相与佛相等,更非功德与佛相等。佛如何成为众生,在十法界中,佛为一法界,也为法界中觉了的一众生;虽众生名相千差万别,功德量无法比拟,但佛性与众生自性平等无二,佛可化入十法界中示现诸众生相,而又无来无去。
10、拿起什么?放下何物?
答:世有拿得起、放得下的俗话,比喻人生一种良好心态;有多种含义,如拿得起的是人生大事,放得下的是荣辱得失;拿得起的是道义担当,放得下的是恩怨情仇;拿得起的是一种自信,放得下的是一种度量;拿得起的是无畏智慧,放得下的是机缘选择。在佛法中,也有多种含义,如拿得起的是信解行证,放得下的是名相执著;拿得起的是普度誓愿,放得下的是生死烦恼;拿得起的是精勤道业,放得下的是空苦无常;拿得起的是慈悲喜舍,放得下的是顺逆因缘。拿得起、放得下的前提,是想得开;想得开是德行、是智慧。
在具体践行中,不论是对世人还是对修行人而言,想得开时很难,拿得起时真难,放得下时更难。2016/4

证悟为本  2016.11.3 13:25:41    

(477-4)  显示次数:6379(5481+898)     查看证悟为本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网页顶端

提示  单击主页面文件夹图标 显示本讨论组主题和全部跟随主题

微信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微信»发现»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杜可心

◇    程序占用服务器时间 USR + SYS 总计 0 秒    ◇   
妙法莲华 法华论坛 www.fahua.com  WiseForum1.0  Since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