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条 »论坛首页 »法华论坛归档2   »论题组:3285  »上层 »主题组:20  2005.7.15 11:36:24   法华微信 注册
 闲聊:变通(吃饭的问题)〖蒙山城〗(7.9 21:44) (1078)
 闲聊:五净肉(之一 变通)〖蒙山城〗(7.9 22:01) (1101)
 闲聊:五净肉(之二 欺骗自己)〖蒙山城〗(7.9 22:17) (1357)
 蒙山兄,我觉得:〖云起〗(7.9 22:38) (1482)
 云起兄,你教诲的对〖蒙山城〗(7.9 22:55) (1678)
 蒙山兄太谦虚了〖云起〗(7.12 21:08) (1877)
 喜欢?缘?〖蒙山城〗(7.13 23:00) (7.13 23:00) (1879)
 食三净肉,据信乃佛于声闻部律藏中所开许〖iamfisher〗(7.10 10:43) (7.10 11:04) (1602)
 矛盾中的不矛盾〖蒙山城〗(7.10 12:09) (1720)
 并非矛盾不矛盾的问题,坦白说只不过认为您是在口头禅罢了〖iamfisher〗(7.10 17:24) (2012)
 布施与教育〖蒙山城〗(7.10 22:37) (2133)
 法布施本身就是三种布施中的一种〖iamfisher〗(7.11 9:28) (7.11 9:29) (2392)
 在谈:布施、教育、大德、悟。〖蒙山城〗(7.11 13:05) (2584)
 敬礼文殊师利菩萨!〖iamfisher〗(7.12 11:30) (2799)
 闲聊:空与实〖蒙山城〗(7.12 22:10) (2936)
 师兄能“抛开自己情感,真确的认识这人”吗?(内空)〖西风胖马〗(7.12 23:24) (3081)
 我只是闲聊,但我希望我能正确的认识一个人,但我办不到(内空)〖蒙山城〗(7.12 23:46) (3126)
 素食问题...〖片上〗(7.11 17:57) (1110)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0 主题索引
闲聊:变通(吃饭的问题)
我不懂佛法,对佛教的事,几乎不知道,我只有自己读金刚后的感觉,与凭自己想象胡诌的;请各位大德,不要笑话我,谢谢!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吃饭的方法分:有心与无心,不论什么,只要我们能吃的,我们要有心的索取,是一种罪过,我们化缘,得到无心的施舍,不论是荤与素,都可以吃;
佛法进入中国,不能吃肉,中国佛告诉我们吃饭方法分有情与无情,

:缮:

蒙山城  2005.7.9 21:44:50    

(3285-20)  显示次数:1078(912+166)     查看蒙山城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0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1 主题索引
闲聊:五净肉(之一 变通)
刚信仰佛法的人,经不住肉的诱惑,想吃肉,便问禅师,我能吃肉吗?禅师一见他开始戒不了,便变通的说,肉不能吃,但五净肉能吃,这人找到理由,便放心的吃起来。

:缮:

蒙山城  2005.7.9 22:01:50    

(3285-21)  显示次数:1101(970+131)     查看蒙山城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2 主题索引
闲聊:五净肉(之二 欺骗自己)
人在做一件事时,一定会给自己找个合适理由,我觉得五净肉的事就是这样的。
我认为,既然佛规定我们不吃肉,为何有五净肉之说,难道五净肉不是肉吗?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吃的都是死的,但我们是否想一想,因为我们的吃,才给他们提供了市场,我有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吃肉是直接杀生,吃五净肉是间接杀生,或者说,是变相的杀生。

:缮:

蒙山城  2005.7.9 22:17:16    

(3285-22)  显示次数:1357(1182+175)     查看蒙山城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3 主题索引
蒙山兄,我觉得:
先不用管别人如何变通,自己能够有正见并逐步做到做好是第一重要的。再说啦,咱们中国人“变通”的本事天下一流,要管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解决问题的,不如以自己努力和行动感化教育别人来的实在,你说对吧?

云起  2005.7.9 22:38:54    来自:北京朝阳区  

(3285-23)  显示次数:1482(1384+98)     查看云起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4 主题索引
云起兄,你教诲的对
云起兄,我只是好玩,佛门有不可说之说。
我的意思是教大德批评我,我想从中多了解佛门,没想到你教诲我,让我心感惭愧。
谢谢你。

:缮:

蒙山城  2005.7.9 22:55:38    

(3285-24)  显示次数:1678(1558+120)     查看蒙山城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2 主题索引
蒙山兄太谦虚了
咱们都是凡人,有什么问题可以平等交流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谦虚是蒙山兄的一大优点,也是能够接受佛法的前提,佛法真是百千万劫难遇的好法,如果没有一定的福报,就是摆在面前也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咱们能够学习佛法都是有福气之人^_^。蒙山兄另一优点是熟读了金刚经,金刚经中有大智慧,咱们中国佛教的六祖就是在五祖给他讲金刚经时开悟的,六祖虽然不识字,但他天资聪明。六祖的聪明智慧没有几个人比得了,所以咱们得学习和了解其他佛教知识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金刚经,一步一步前进。我以前也是在看过金刚经、坛经、楞严经后到寺庙找法师们讨论,结果遭到法师们的喝斥,说我没有基本的佛教知识。我回家后就加紧补课,现在已经有了一点进步,愿意把我的一点经验和师兄分享,我这里还有一些我补课时的基本佛教知识读本,如果师兄愿意,也愿意和师兄分享。
祝师兄工作和学佛都有进步!

云起  2005.7.12 21:08:47    来自:北京朝阳区  

(3285-52)  显示次数:1877(1737+140)     查看云起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9 主题索引
喜欢?缘?
我认为:平等是交流的前提,但在交流中,我们也一定认识到平等中存在着差别;
是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我们不光容纳别人的优点,也要改正自己的缺点;所以,我没有优点,只是试着了解别人;
我曾想到寺庙找法师们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但后来我得知,人都在世俗中生活,有谁有平等心?再说,我细细的一想,我读经卷,是自己喜欢,何必一定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呢?
假如有机缘的话,我愿意分享你的快乐与经验。
谢谢你。有缘在谈。

:缮:

发布于:2005.7.13 23:00:10    修改于:2005.7.13 23:00:45  
蒙山城  2005.7.13 23:00:10    

(3285-59)  显示次数:1879(1775+104)     查看蒙山城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9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8 主题索引
食三净肉,据信乃佛于声闻部律藏中所开许
不食肉,在中国汉地,系肇始于南北朝时大宏佛法的梁武帝,后僧伽等四众随方从之,成为汉地大乘佛法的优良传统。断肉的依据,是入楞伽、梵网等经。

入楞伽经中,演法处乃lanka(今斯里兰卡)号称难上之山者,劝请佛陀宣说大乘佛子不应食肉道理之请法者,是游化十方的大慧菩提萨埵摩诃萨埵;闻法大众中,有很多罗刹。此时六圆满将究竟、法会将告一段落。这时正值诸听法之罗刹鬼思欲血肉饮食之时,大慧菩萨摩诃萨了知众闻法罗刹鬼心中之念,为欲劝发菩提心故,为欲护持诸罗刹鬼安住正念故,而劝请调御丈夫之佛世尊演说血肉饮食之过患。故此应知,入楞伽经为欲调伏众大力罗刹之贪嗔心,为演说血肉饮食的过患(罗刹直接血肉饮食,人类烹煮后食用,二者对比后,更可以明白此处劝断肉食之应机之义)。

梵网经,按照汉地诸大德历来所说,属于顿立菩萨戒,其所立之菩萨戒,为顿根利机堪能守持。其断肉之义,和其他诸戒一样较为严厉。若大乘佛子如法纳受梵网菩萨戒,则当谨慎守持。我们未受持者理应赞叹,若不能做到也堪惭愧,没有必要挂在口上随意评论。

不管是入楞伽经、梵网经,佛陀并未有否定取消声闻部所制之戒律(到今天南传佛法地区仍然是食用三净肉的,历来纵使诸大阿罗汉也未有否定“可食三净肉”之事)的意思。佛教中大小诸乘戒律,有相应的开遮不同。谨慎对待是应有之义,随意评论没有什么好处,更没有什么值得随喜赞叹的。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发布于:2005.7.10 10:43:05    修改于:2005.7.10 11:04:31  
iamfisher  2005.7.10 10:43:05    QQ:12205397  

(3285-28)  显示次数:1602(1421+181)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8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2 主题索引
矛盾中的不矛盾
每部经卷都有每部经卷的特点,假如我们把所有的经卷都放在一起,细细的计较,那么肯定有矛盾的,假如我们把所有的经卷都放下,细细的品品,就觉得其道理就不矛盾了;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故事,六道轮回的法理,是站在不同的角度,讲述不同的道理,假如我们站在同一角度,细细的计较,也许理解起来就比较费劲?

:缮:

蒙山城  2005.7.10 12:09:48    

(3285-32)  显示次数:1720(1609+111)     查看蒙山城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4 主题索引
并非矛盾不矛盾的问题,坦白说只不过认为您是在口头禅罢了
以前看到您随意评论,说“法师如何执着”、“菩萨如何没执着”。当然,可以为你找寻你说过的这话在某种条件下成立的情况,不是绝对不可以;但恐只能是害了你。

================================================
http://bbs.jcedu.org/dispbbs.asp?BoardID=3&id=4742&replyID=28384&star=3&skin=

六、皈依的学处

  2、奉行学处

...

  2、奉行学处
  奉行学处,是敬佛、敬法、敬僧。
  首先是敬佛,包括一切泥塑木雕的佛像,我们都应视为佛宝一般恭敬,切勿妄加评论。凡夫往往看到什么都想“发表高见”,甚至对佛像也不例外。这个问题看来很小,其实不然。须知,当我们评论佛像时,将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佛菩萨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失去对佛菩萨的清净心,进入染污的凡夫心状态。由此,将直接影响到我们对佛法的接受。
  关于这个问题,阿底峡尊者处理得极为善巧。《菩提道次第论》记载,有人携一文殊像请尊者过目:您看这尊像到底好不好?阿底峡尊者立即将文殊像高举顶戴,答说:文殊像没有不好的,只是这尊像的做工有欠缺。从这个回答上,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尊者对于佛像的恭敬之心。
  既然佛像都是好的,那么我们对所供之像不必进行选择吗?对于某些年久破损或做工质地简陋的造像又该如何处理呢?这也是信众们经常问起的问题。供养佛像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生起恭敬心。如法、庄严的佛像,对生起清净心有极大作用,为修道助缘。所以,恭请佛像作为日常礼拜供养,应尽己所能选择如法、庄严、质地精良的造像。若所供佛像年久破损,当以恭敬心作妥善处理,于高处焚化后将香灰置于净地。若以虔诚心做这一切,并非对佛像不敬。因为凡夫是很着相的,尤其是尚未信佛者,往往会以世俗眼光看待佛像。为避免使佛菩萨形象受到影响,避免他人造作口业,我们可以本着恭敬心对破损、脏污的造像进行处理。
  同时,切勿将佛像作为装饰品、工艺品而随处摆放,这恰是现代人极易违犯的问题之一。佛像,不仅作为佛菩萨的象征为信徒供奉,本身也往往是佛教艺术精品。但不少人只看到艺术,却忽略了佛像最重要的内涵和作用。随着现代工艺的发达,佛菩萨造像成了工艺品的重要题材,数量大大增加。得到一尊佛像不再是难事,因而不少人将之作为点缀居室的装饰品。这样做,非但不能起到供佛的效果,反而存在诸多问题:不仅摆放处所多不如法,更严重的是,一旦习惯性地将佛像视为工艺品,今后很难对佛像生起真正的恭敬心和清静心。
  还应注意的是,不能以买卖佛像谋利。或许不少人感到疑惑:现在很多寺院也在流通佛像,是否如法呢?关于这个问题,应以发心作为考量标准。所谓买卖,是指商人将佛像、佛经作为货物进行贸易并谋利,这是绝对错误的。如果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佛法而非赢利,那么,流通佛像与不能买卖佛像并不存在本质矛盾。在这个问题上,一方面是以发心来衡量,一方面是从效果来考察。凡夫心非常微妙,容易得到的往往不加珍视,花钱请到的却恭恭敬敬。我觉得,对于佛像和佛经的普及,关键不是在采取赠送或流通的方式,而在于我们的自身的发心,更在于实际操作中的效果。若发心正确且不以赢利为目的,即使流通也无妨。但若发心不正,即使采取赠送方式,一样是不如法的。
  敬佛,并非佛菩萨需要我们恭敬,因为诸佛世尊已彻底断除我相,毁誉不动如须弥。既然如此,为什么敬佛,乃至将佛像视为佛菩萨的真身那样恭敬?或许在某些人的眼中,这么做无异自欺欺人,明明是泥塑木雕,为何看作真身并虔诚礼拜?须知,敬佛正是我们自身修行的需求,通过恭敬达到净化内心的效果。当我们处于极度恭敬中,心必是清净无染的,是与法相应的。这种恭敬,本身就是极好的修行。
  其次,应恭敬法,恭敬佛经等一切法宝。我们要象敬佛那样,将经典视为佛的法身。切勿将佛经当作普通书籍那样随意放置,尤其是不洁处,也不要将其他物品(包括佛像、念珠等法物)置于经书上。不少信徒对佛像非常恭敬,却不懂得珍视法宝。须知,诸佛世尊皆因法而解脱,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宝又以法为尊,这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藏传佛教在这方面非常重视,每拿到一本佛经,先高举头上顶戴受持。这决非可有可无的形式主义,事实上,通过对佛经的恭敬,能有效强化我们对法的信心,从而依教奉行。因为信心也需要因缘的滋润,需要通过一些外在形式来唤醒它、加强它。
  有一分恭敬,得一分佛法受益。学佛如此,任何世间法的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对传业师长不恭敬,对所学知识不重视,是不可能学有所成的。所以,从修行意义上说,恭敬佛经的意义极为重大。这不仅影响到我们今生对法的受持,还将影响到未来的法缘。若不恭敬法和法师,是坏智慧之因,会使我们将来无缘亲近佛法,乃至投生于不闻佛法的边地。
  敬法,根本在于依教奉行。《普贤行愿品》告诉我们:“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从利益众生到不离菩提心,都是行佛所行,是对佛陀教导的切身实践,也是对三宝恩德的最好回报。《金刚经》也告诉我们:“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此处虽然较量的是福德,但也充分说明,依教奉行远胜于世间一切善行。
  对法的恭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修学并实践佛法。如此,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才是真正的佛子所为。
  第三是恭敬僧宝。佛法能够在世间得以流传,正是因为有僧宝这一重要桥梁。僧宝是佛法的实践者,也是正法的住持者。我们应时常忆念僧宝恩德,因为他们对佛法的住持和弘扬,我们才有机会亲近僧团、听闻正法、走向解脱。同时,在家居士也有责任护持僧团发展,或随缘乐助寺院建设,或以饮食、衣服、卧具、汤药行四事供养,或身体力行地参与各项弘法活动。
  特别应当注意的是,皈依僧是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宝,故应对所有僧众一视同仁地恭敬,切忌以凡夫心妄加批判,说僧过恶,造作极大罪业。尽管现实中的僧团也是由不同素质的人组成,未必尽如人意。但作为佛弟子,尤其是在家居士,除了在抉择善知识、依止师时需要仔细考量,对于其他僧人决不可妄加评论。
  恭敬僧宝的意义,还在于帮助我们培植出家解脱之因,使未来能早日成为真正的僧宝。象佛陀那样,以出家相证菩提,得自在,度众生。
  敬佛、敬法、敬僧,是每个佛弟子必须做到的。不仅要发自内心地恭敬,更要将这分恭敬体现于一言一行中。切勿象某些好高骛远的学人那样,知道些禅宗皮毛,开口便是不著相。作为凡夫,如果不把佛法放在心上,那佛法还能对他产生作用吗?虽然众生本具佛陀那样的品质和智慧,但现有心行基础仍是凡夫心。若欲转变这一生命状态,必须从恭敬外在三宝开始,逐步成就内在三宝。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5.7.10 17:24:01    QQ:12205397  

(3285-34)  显示次数:2012(1846+166)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5 主题索引
布施与教育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金刚经
我不懂佛法,但我读过金刚,我不知我读后的感觉怎么样,在次我写出,请大家指点,谢谢。
这一段的主要意思,我个人是这样看的,是一种比较,用布施的福德来衬托传经的功德,使世人明白教育的重要性,
传经有两种意思,一是:教育,二是:发扬佛法,实际上是一种意思。
下面我胡诌几句

舍财能赢一世名,
传经却含世世功.
财救一世百万人,
经度万世数不清

:缮:

蒙山城  2005.7.10 22:37:49    

(3285-35)  显示次数:2133(2033+100)     查看蒙山城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5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8 主题索引
法布施本身就是三种布施中的一种
在较量身财布施和法布施的功德差别时,佛常强调法布施更有功德。

但也有例外。比如有菩萨以头目脑髓做身命布施,另有一人有口无心念诵一句金刚经后我行我素(比如,继续随意评论佛法),两者相比,谁的功德更多?

历来的大德,对此较量功德做过简别。历来大德的结论,后者不但没有任何功德只是造作罪业而已,虽然读经毕竟种了解脱的远因但其利益在短期内难以显现,而随意评谤佛法的业力更强、业报更先显现、自身解脱遥遥无期、利益他人无从谈起。

“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允为魔说。”
这让人难堪,你可以考虑不接受它,但拒绝接受是无效的。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发布于:2005.7.11 9:28:38    修改于:2005.7.11 9:29:53  
iamfisher  2005.7.11 9:28:38    QQ:12205397  

(3285-38)  显示次数:2392(2243+149)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8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9 主题索引
在谈:布施、教育、大德、悟。
(1)不论任何布施,都分两大类,有三种意思,一类是:有心的,一类是:无心的。我在次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有心的人,过多想着自己,无心的人,过多的想着别人。在扯远点,一个不想自己的人,一切因果在他的面前,也显得苍白无力,即使他下地狱,他也想着下地狱为众生,那么,人间、地狱在他的面前不是一样吗?

(2)我记得我们讨论的是教育与发扬佛法(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并不是学习(不是有口无心念诵一句金刚经)。即使现在教育也是人类第一件大事。-----身财布施与教育是不能相同并论,一个是福德,一个是功德。

(3)我们是不能与历来的大德,道理我也不讲了,我唯一在次能说的是:佛说,众生平等,我想,历来的大德不是大德,而是佛。

(4)最后我借题发挥,人只能受持读诵,不能为人演说(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只能以经解经,不能自想、自悟,有自己的观点。应该有观点的是佛(大德)。-------人信仰佛,但不能忘记自己人的身份;

:缮:

蒙山城  2005.7.11 13:05:36    

(3285-39)  显示次数:2584(2427+157)     查看蒙山城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9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0 主题索引
敬礼文殊师利菩萨!
(1)不论任何布施,都分两大类,有三种意思,一类是:有心的,一类是:无心的。我在次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有心的人,过多想着自己,无心的人,过多的想着别人。在扯远点,一个不想自己的人,一切因果在他的面前,也显得苍白无力,即使他下地狱,他也想着下地狱为众生,那么,人间、地狱在他的面前不是一样吗?
〉〉〉三轮体空的布施,乃至离相的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以般若摄持。金刚经是这么说的: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而“修持一切善法”,则“速得无上菩提”。你说,心里想着别人(的苦),想帮助别人胜过考虑自己(的苦),当然很好,应该随喜。但,这“有缘慈”是与世间慈悲共的,金刚经宣说“离四相”则是出世间的“无缘慈”,是三轮体空的"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悲”与“智”,均不堕一边。于第一义“廓然无凡圣”,而行持善法也不舍。

(2)我记得我们讨论的是教育与发扬佛法(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并不是学习(不是有口无心念诵一句金刚经)。即使现在教育也是人类第一件大事。-----身财布施与教育是不能相同并论,一个是福德,一个是功德。
〉〉〉你这个角度当然没有什么问题。但还有更深一层,所谓功德,仅是假名安立,实相当中并无“功德”可言。抛弃对“有功德”的执著本身,但仍然恭敬持诵解说金刚经,佛说这样持诵解说金刚经 其福德与功德将多到不可思议。为什么多?佛在金刚经中说,因为“所谓福德性,即非福德性,是名福德性”、“以 福德无 故 福德无尽”。简言之,离四相而不废修持一切善法,则一切世间出世间的福德从无为法界中涌出,量等河沙,周遍法界。此福德,当体即为空性。此福德,义等虚空藏三摩地,如此行持者 则等同于持一切经教的虚空藏菩萨摩诃萨(菩提萨埵 摩诃萨埵),其福德无边无尽。

(3)我们是不能与历来的大德,道理我也不讲了,我唯一在次能说的是:佛说,众生平等,我想,历来的大德不是大德,而是佛。
〉〉〉众生平等,《大方广佛华严经》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教言。历来的大德是人,不需要人为拔高,卑劣慢是七慢当中常常令我们难以察觉的一种---卑劣慢看起来甚至很像谦虚。虽然,我们确实要脚踏实地,努力避免过慢等。

(4)最后我借题发挥,人只能受持读诵,不能为人演说(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只能以经解经,不能自想、自悟,有自己的观点。
〉〉〉抱歉,不清楚你这两句要表达的内涵。教证二门,是一体二面的。不管是受持读诵还是为人演说或者实修,都是佛陀所赞扬的,确实,要尽量避免随意解释,但也并不是说不能有自己的观点,更不是自己想了些什么就大错特错。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如理分辨。

应该有观点的是佛(大德)。
〉〉〉佛陀在很多部经典中明说,佛陀自证道乃至般涅磐之间,从未有要说法的凡俗分别念。金刚经说“若谓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义”。佛陀恒住金刚三摩地,任何四魔难以动摇。最极清净法界等流之智慧,离诸分别,影现于有缘众生前,千江有水千江月;内,现为佛陀身语意三身佛,外,现为经律论三藏法;皈依佛陀勤修佛法的大小乘之圣僧伽众、和合僧,则以“闻思修”行持“戒定慧”三学,自利利他。合起来,即为佛法僧三宝。我等有缘众生前,外显为化相三宝。若能努力修学,则内结为自性三宝,成为如幻菩提之资粮。

-------人信仰佛,但不能忘记自己人的身份;
〉〉〉佛是人。是累劫积累福慧二资粮、圆满成就,而示现成佛的人。金刚经曰:“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养育者”、“无意生”、“无补特伽罗”----一切法相,我、人、众生、...、功德,乃至佛、菩提等,均如幻如梦不可得。“以不可得故”,《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此一句道破。此即为实相、般若波罗蜜。


===================================================
顺带说一声,您曾经两次在帖中“顶礼iamfisher”,我在此回答:我表示惭愧但拒绝接受,以后请千万不要顶礼我这样的凡人,恕不复告,拜托!

如果您愿意,您可以敬信顶礼过去七佛之师文殊师利菩萨。三宝是我们恭敬顶礼的共同对象。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05.7.12 11:30:15    QQ:12205397  

(3285-50)  显示次数:2799(2646+153)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0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5 主题索引
闲聊:空与实
我认为:佛法是以善法为根本,不是善法就不是真正的佛法,善法的的最高境界是:自然的流露,下意识实行善法,也是无为法另一种说法,(心不动而身以为)。
我认为:最高境界的无为法是离四相的另一种名称,。
我认为:佛法的最高境界,不是空,而是实,就如我们见到一位人,我们可以根据我们自己的喜怒悲乐,来评价这人,因而根据我们心中不同的虚妄,任意丑化与美化这人,而最高境界是:抛开自己情感,真确的认识这人。(比喻的不恰当)
我也套一句金刚语:所谓的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为佛法,----我们什么都不执着,为什么抱着佛法不放。(金刚经说“若谓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义”。)
我认为:人佛同根,差别在心。

:缮:

蒙山城  2005.7.12 22:10:13    

(3285-55)  显示次数:2936(2813+123)     查看蒙山城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5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7 主题索引
师兄能“抛开自己情感,真确的认识这人”吗?(内空)

古道西风胖马,断肠人在天涯。

西风胖马  2005.7.12 23:24:37    来自:天涯  

(3285-57)  显示次数:3081(2977+104)     查看西风胖马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7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8 主题索引
我只是闲聊,但我希望我能正确的认识一个人,但我办不到(内空)

:缮:

蒙山城  2005.7.12 23:46:04    

(3285-58)  显示次数:3126(3013+113)     查看蒙山城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8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47 主题索引
素食问题...
抛开教派立场,这几组讨论相当不错:

佛陀赞叹素食吗?(1)
http://www.oba.org.tw/modules.php?name=Forums&file=viewtopic&t=364
佛陀赞叹素食吗?(2)
http://www.oba.org.tw/modules.php?name=Forums&file=viewtopic&t=404
佛陀赞叹素食吗?(3)
http://www.oba.org.tw/modules.php?name=Forums&file=viewtopic&t=419

----------------------------------------------
画师酒后应回首 世相无常画有常

片上  2005.7.11 17:57:44    来自:人间  

(3285-47)  显示次数:1110(961+149)     查看片上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47 主题索引


转向网页顶端

微信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微信»发现»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心

◇    程序占用服务器时间 USR + SYS 总计 0.01 秒    ◇   



转向网页顶端

妙法莲华 法华论坛 www.fahua.com  WiseForum1.0  Since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