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条 »论坛首页 »法华论坛归档2   »论题组:3280  »上层 »主题组:2  2005.7.4 12:00:17   法华微信 注册
 〖片上〗(7.2 8:30) (1176)
 经文网上找了一下〖慕圣〗(7.2 10:34) (1525)
 冒名顶替,盛名所累〖片上〗(7.2 14:31) (7.2 14:37) (1733)
 关于这个〖慕圣〗(7.2 14:57) (1984)
 〖片上〗(7.3 16:39) (2265)
 多谢师兄指教〖慕圣〗(7.3 18:05) (2291)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 主题索引
“楞伽经授记龙树菩萨登欢喜地往生极乐世界”
请问哪个版本的《楞伽经》授记龙树菩萨登欢喜地往生极乐世界?能否把经文贴出来?

----------------------------------------------
画师酒后应回首 世相无常画有常

片上  2005.7.2 8:30:22    来自:人间  

(3280-2)  显示次数:1176(974+202)     查看片上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4 主题索引
经文网上找了一下
在《净土十要》问答撷录里找到的如下:
见入楞伽经中,授记龙树偈云,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上为入楞伽经
楞伽经中找到的如下:
大慧汝谛听 有人持此法 于南天国中 有大德比丘 名龙树菩萨
能破有无见 为人说我乘 大乘无上法 证得欢喜地 往生安乐国

慕圣  2005.7.2 10:34:34    QQ:54232962  

(3280-4)  显示次数:1525(1242+283)     查看慕圣的所有文章 给慕圣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7 主题索引
冒名顶替,盛名所累
【龙树(梵Na^ga^rjuna,藏Klu-sgrub;约150~250)】
印度大乘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论师,也是中观学派(空宗)的奠基者。梵名意译又作︰龙猛、龙胜。音译亦有︰那伽阏剌树那、那伽夷离淳那、那伽曷树那、那伽阿顺那等名。……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龙树Na^ga^rjuna学被称为中观派Ma^dhyamika,……
关于龙树的传记,首先要辨别的是:龙树或译作龙猛、龙胜。然『楞伽经』所说:「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的龙树,梵语Na^ga^hvaya,应译为「龙叫」、「龙名」。月称Candraki^rti 的『入中论』,为了证明龙树的胜德,引了『楞伽经』说;又引『大云经』说:「此离车子,一切有情乐见童子,于我灭度后满四百年,转为苾刍,其名曰龙,广弘我教法,后于极净光世界成佛」,这也是龙名。依多氏『印度佛教史』说:南方的龙叫(或「龙名」)阿阇黎,真实的名字就是如来贤Tatha^gata-bhadra,弘扬唯识中道,是龙树的弟子。这位如来贤阿阇黎,绝对不是龙树;思想(其实是如来藏说)与龙树不同,也不可能是龙树的弟子。……
——印度佛教思想史

求那跋陀罗译本楞伽经没那个“授记”。龙树在《十住毗婆沙论》认为“易行道”是儜弱怯劣无有大心者的方便法门,而他本人却被别人“授记”登欢喜地往生极乐世界。很搞笑。
 
问曰。是阿惟越致菩萨初事如先说。至阿惟越致地者。行诸难行久乃可得。或堕声闻辟支佛地。若尔者是大衰患。如助道法中说:
若堕声闻地  及辟支佛地
是名菩萨死  则失一切利
若堕于地狱  不生如是畏
若堕二乘地  则为大怖畏
堕于地狱中  毕竟得至佛
若堕二乘地  毕竟遮佛道
佛自于经中  解说如是事
如人贪寿者  斩首则大畏
菩萨亦如是  若于声闻地
及辟支佛地  应生大怖畏 
是故若诸佛所说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愿为说之。答曰。如汝所说是儜弱怯劣无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干之言也。何以故。若人发愿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得阿惟越致。于其中间应不惜身命。昼夜精进如救头燃。如助道中说:
菩萨未得至  阿惟越致地
应常勤精进  犹如救头燃
荷负于重担  为求菩提故
常应勤精进  不生懈怠心
若求声闻乘  辟支佛乘者
但为成己利  常应勤精进
何况于菩萨  自度亦度彼
于此二乘人  亿倍应精进 
行大乘者佛如是说。发愿求佛道。重于举三千大千世界。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难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干之说。汝若必欲闻此方便今当说之。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五易行品第九

不知那些以为要登初地入八地似乎较不为难证得的大修行者有无“神通”或“智慧”发现“Na^ga^rjuna”与“Na^ga^hvaya”的不同?

----------------------------------------------
画师酒后应回首 世相无常画有常

发布于:2005.7.2 14:31:56    修改于:2005.7.2 14:37:01  
片上  2005.7.2 14:31:56    来自:人间  

(3280-7)  显示次数:1733(1496+237)     查看片上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7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9 主题索引
关于这个
对文中“龙树在《十住毗婆沙论》认为“易行道”是儜弱怯劣无有大心者的方便法门,而他本人却被别人“授记”登欢喜地往生极乐世界。很搞笑。”这段我觉得不太在理,往生一说其实不仅是为劣心众生而言,如普贤劝归则是华严海众同归极乐,那龙树菩萨就算是十地菩萨往生西方也是应理的,如文殊菩萨发愿也是发愿临终时候面见阿弥陀佛的,而且我觉得里边说的儜弱怯劣是就事论事,而非带有褒贬含义,事实来说我们确实是儜弱怯劣,大心众生确实能有力量行难行道,但既然有船坐了,又何必费力去走路呢?所以易行道不仅是儜弱怯劣该走的路,也是大心众生的好帮手。
至于求那跋陀罗译本没有授记一事我觉得也不妨碍其他译本有授记一说,而印度佛教思想史一书给我的信任感还不太足,不知道这书是谁写的,希望师兄说明,或许能增强我对此书的信心

慕圣  2005.7.2 14:57:35    QQ:54232962  

(3280-9)  显示次数:1984(1782+202)     查看慕圣的所有文章 给慕圣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9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1 主题索引
/// 对文中“龙树在《十住毗婆沙论》认为“易行道”是儜弱怯劣无有大心者的方便法门,而他本人却被别人“授记”登欢喜地往生极乐世界。很搞笑。”这段我觉得不太在理,往生一说其实不仅是为劣心众生而言,如普贤劝归则是华严海众同归极乐,那龙树菩萨就算是十地菩萨往生西方也是应理的,如文殊菩萨发愿也是发愿临终时候面见阿弥陀佛的。 ///

龙树是著名的大论师,他何苦说一些自相矛盾的话反驳自己?“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我认为这句经文搞笑。大乘菩萨道的十个修行阶位虽然不同经论有不同的描述内容,但无疑的,凡夫菩萨从发菩提心开始,就是在践行“难行道”。难行与易行分属两道。从《十住毗婆沙论》看,“证得欢喜地”已走在“难行道”上,菩萨若得初地,即具有七相,其一是“能堪受者,能为难事修集无量福德善根,于无量恒河沙劫往来生死,教坚心难化恶众生,心不退没。”“如得初果者,如人得须陀洹道,善闭三恶道门,见法入法得法,住坚牢法不可倾动,究竟至涅槃。”而要求往生净土属“易行道”,往生后,按龙树这里的说法,只是至阿惟越致(不退转);《阿弥陀经》也说:“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往生后还得修行。既然龙树已“证得欢喜地”,为何不“能为难事修集无量福德善根,于无量恒河沙劫往来生死,教坚心难化恶众生”?反而抛下苦难众生“往生安乐国”?至于说什么“先要求生西方,到了西方之后再回来(度众生)”,不过是祖师的发挥而已,并未见经文明证。而且,往生某佛国须自力与他力相结合才行,如果龙树往生了,在他这一边而言,岂不如他说的“儜弱怯劣无有大心”?别忘了他此时已达初地,其中有一特征是:“菩萨得初地无诸怖畏故心多欢喜。”

/// 而且我觉得里边说的儜弱怯劣是就事论事,而非带有褒贬含义,事实来说我们确实是儜弱怯劣,大心众生确实能有力量行难行道,但既然有船坐了,又何必费力去走路呢?所以易行道不仅是儜弱怯劣该走的路,也是大心众生的好帮手。 ///

我现在也是就事论事。说“儜弱怯劣”,我没他心通不知龙树是否带有贬义,但可以肯定的,“儜弱怯劣”不是一个褒义词。众生个性不一,不要滥用“我们”这个词,就我个人来说,我从没担心过沦落恶道,也从没向往过弥陀净土。“但既然有船坐了,又何必费力去走路呢?”不知您有没有读过本行经(本生谈),有没有定义过菩萨道,有没有理解般若经不断重复的“若菩萨摩诃萨以应一切智智心,大悲为上首”?如果事情真的简单,怎么太虚大师、赵朴初老学佛多年反而发愿去走“难行道”?

/// 至于求那跋陀罗译本没有授记一事我觉得也不妨碍其他译本有授记一说 ///

向来流通较广的楞伽经是求那跋陀罗译本,我读的也是这个译本,在书本的前言中看到编者介绍此译本是三种汉译本中最接近佛法的,我才有写了上贴那句话。

/// 而印度佛教思想史一书给我的信任感还不太足,不知道这书是谁写的,希望师兄说明,或许能增强我对此书的信心。 ///

我这里感到奇怪的是:既然您也知道就事论事,《印度佛教思想史》是什么人写的还会左右您的信心?我引用该书文段只为说明“Na^ga^rjuna”与“Na^ga^hvaya”的不同,汉译本入楞伽经中说的“龙树”,可能是译者的错译,也可能是流传过程中的误抄或有意的修改。如果您不同意我上述看法,可以引梵文原典入楞伽经来反驳我,而不牵涉另外的人。我所知道《印度佛教思想史》的作者不仅年青时在普陀山慧济寺阅藏,后来还曾从日本请回一部《大正藏》,并用近乎半世纪的时间研读其中中国译传的印度佛教经典,大概他就是从中发现“Na^ga^rjuna”与“Na^ga^hvaya”的不同。顺便推介一下《大正藏》:
日本的《大正新修大藏经》,是日本大正时代,高楠顺次郎(1866~1945)博士与渡边海旭(1872~1933)博士监修,小野玄妙博士(1883~1939)为编辑主任,集多位佛教学者的努力,经十三年的悠长岁月完成。这部大藏经,全书一百卷,她除严密博涉的校订,周到清新的编纂外,并对检梵文、巴利文原典,在每页下的校勘栏中标注出专有名词的梵、巴语。并包含了部分新发现的资料。虽然还不能说她完美无缺,但她是自古以来卷帙最庞大的善本大藏经,因而受到佛学界普遍的尊重,是现代学术界最受欢迎的中文大藏经。

----------------------------------------------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一入初地品第二

……
问曰。初地何故名为欢喜。答曰。

如得于初果  究竟至涅槃
菩萨得是地  心常多欢喜
自然得增长  诸佛如来种
是故如此人  得名贤善者 

如得初果者。如人得须陀洹道。善闭三恶道门。见法入法得法。住坚牢法不可倾动。究竟至涅槃。断见谛所断法故心大欢喜。设使睡眠懒惰不至二十九有。如以一毛为百分。以一分毛分取大海水若二三渧。苦已灭者如大海水。余未灭者如二三渧。心大欢喜。菩萨如是得初地已。名生如来家。一切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天王梵王沙门婆罗门一切声闻辟支佛等所共供养恭敬。何以故。是家无有过咎故。转世间道入出世间道。但乐敬佛得四功德处得六波罗蜜果报滋味。不断诸佛种故心大欢喜。是菩萨所有余苦如二三水渧。虽百千亿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无始生死苦。如二三水渧。所可灭苦如大海水。是故此地名为欢喜。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二地相品第三

问曰。得初地菩萨有何相貌。答曰。

菩萨在初地  多所能堪受
不好于诤讼  其心多喜悦
常乐于清净  悲心愍众生
无有嗔恚心  多行是七事 

菩萨若得初地。即有是七相。能堪受者。能为难事修集无量福德善根。于无量恒河沙劫往来生死。教坚心难化恶众生。心不退没。能堪受如是等事故名为堪忍。无诤讼者。虽能成大事而不与人诤竞。共相违返。喜者。能令身得柔软心得安隐。悦者于转上法中心得踊悦。清净者。离诸烦恼垢浊。有人言。信解名为清净。有人言。坚固信名为清净。是清净心于佛法僧宝。于苦集灭道谛。于六波罗蜜。于菩萨十地。于空无相无作法。略而言之。一切深经诸菩萨及其所行一切佛法。悉皆心信清净。悲者。于众生怜愍救护。是悲渐渐增长而成大悲。有人言。在菩萨心名为悲。悲及众生名为大悲。大悲以十因缘生。如第三地中广说。不嗔者是菩萨结未断故名为行善心少于嗔恨。如是菩萨在于初地。心不畏没故名为能有堪忍。乐寂灭故名为不好诤讼。得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悲故名为心多喜。离诸烦恼垢浊故于佛法僧宝诸菩萨所心常清净。心安隐无患故名为心悦。深愍众生故名为悲。心常乐慈行故名为不嗔。是名菩萨在初地相貌。问曰。何故不说菩萨于初地中有此七事而言多。答曰。是菩萨漏未尽故。或时懈怠于此事中暂有废退。以其多行故说为多。于初地中已得是法。后诸地中转转增益。问曰。初欢喜地菩萨在此地中名多欢喜。为得诸功德故欢喜为地。法应欢喜。以何而欢喜。答曰。

常念于诸佛  及诸佛大法
必定希有行  是故多欢喜 

如是等欢喜因缘故。菩萨在初地中心多欢喜。念诸佛者。念然灯等过去诸佛阿弥陀等现在诸佛弥勒等将来诸佛。常念如是诸佛世尊如现在前。三界第一无能胜者。是故多欢喜。念诸佛大法者。略说诸佛四十不共法。一自在飞行随意。二自在变化无边。三自在所闻无碍。四自在以无量种门知一切众生心。如是等法后当广说。念必定诸菩萨者。若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入法位得无生法忍。千万亿数魔之军众不能坏乱。得大悲心成大人法。不惜身命为得菩提勤行精进。是念必定菩萨。念希有行者。念必定菩萨第一希有行令心欢喜。一切凡夫所不能及。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行。开示佛法无碍解脱及萨婆若智。又念十地诸所行法。名为心多欢喜。是故菩萨得入初地名为欢喜。问曰。有凡夫人未发无上道心。或有发心者未得欢喜地。是人念诸佛及诸佛大法。念必定菩萨及希有行亦得欢喜。得初地菩萨欢喜。与此人有何差别。答曰。

菩萨得初地  其心多欢喜
诸佛无量德  我亦定当得 

得初地必定菩萨念诸佛有无量功德。我当必得如是之事。何以故。我以得此初地入必定中。余者无有是心。是故初地菩萨多生欢喜。余者不尔。何以故。余者虽念诸佛。不能作是念。我必当作佛。譬如转轮圣子生是转轮王家。成就转轮王相。念过去转轮王功德尊贵。作是念。我今亦有是相。亦当得是豪富尊贵。心大欢喜。若无转轮王相者无如是喜。必定菩萨若念诸佛及诸佛大功德威仪尊贵。我有是相必当作佛。即大欢喜。余者无有是事。定心者深入佛法心不可动。复次菩萨在初地念诸佛时。作是思惟。我亦不久当作利益诸世间者及念佛法。我亦当得相好严身成就佛不共法。随诸众生所种善根心力大小而为说法。又我已得善法滋味。不久当如必定菩萨游诸神通。又念必定菩萨所行之道。一切世间所不能信。我亦当行。如是念已心多欢喜。余者不尔。何以故。是菩萨入初地故。其心决定愿不移动求所应求。譬如香象所作唯有香象能作。余兽不能。是故汝所说者。是事不然。复次菩萨得初地无诸怖畏故心多欢喜。若怖畏者心则不喜。问曰。菩萨无何等怖畏。答曰。

无有不活畏  死畏恶道畏
大众威德畏  恶名毁呰畏
系闭桎梏畏  拷掠刑戮畏
无我我所故  何有是诸畏 

问曰。菩萨何故住初地无不活畏。答曰。有大威德故。能堪受故。大智慧故。知止足故。作是念。我多修福德。有福之人衣服饮食。所须之物自然即至。如昔劫初大人群臣士民请以为王。若薄福德者。虽生王家以身力自营。衣食尚不充足。何况国土。菩萨作是念。我多修福德。如劫初王自然登位。我亦如是。亦当复得如是事故。不应有不活畏。复次人虽薄福有堪受力。勤修方便能生衣食。如经说。以三因缘得有财物。一者现世自作方便。二者他力作与。三者福德因缘。我能堪受难成之事。现世亦有方便力故。不应有不活畏。有智之人少设方便能得自活。能求佛道智慧分今已有之。是智慧利能得自活也。不应有不活畏。复次菩萨作是念。我住世间。世间有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如是八事何得无也。不应以不得故有不活畏。复次是菩萨以知足故好丑美恶随得而安。不应有不活畏。若不知足者。设得满世间财物。意犹不足。如说。

若有贫穷者  但求于衣食
既得衣食已  复求美好者
既得美好者  复求于尊贵
既得尊贵已  求王一切地
设得尽王地  复求为天王
世间贪欲者  不可以财满 

若知足之人。得少财物。今世后世能成其利。是菩萨乐布施故。具足智慧故。多能发起不贪善根。若不乐施若多作众恶。以悭贪愚痴因缘故。增益悭贪不善根。无厌足法属于悭贪。是故菩萨多发不贪善根故知足。知足故无不活畏。复次无死畏者。多作福德故。念念死故。不得免故。无始世界习受死法故。多修习空故。菩萨作是念。若人不修福德则畏于死。自恐后世堕恶道故。我多集诸福德。死便生于胜处。是故不应畏死。如说。

待死如爱客  去如至大会
多集福德故  舍命时无畏 

复作是念。死名随所受身。末后心灭为死。若心灭为死者。心念念灭故皆应是死。若畏死者心念念灭皆应有畏。非但畏末后心灭。亦应当畏前心尽灭。何以故。前后心灭无有差别故。若谓畏堕恶道故畏末后心灭者。福德之人不应畏堕恶道。如先说。我当受念念灭故。于末后心灭。不应有死畏。复作是念。我于无始世界往来生死受无量无边阿僧祇死法。无有处所能免死者。佛说生死无始。若人于一劫中死已积骨高于雪山。如是诸死不为自利不为利他。我今发无上道愿。为欲自利亦为利他故。勤心行道有大利故。云何惊畏。如是菩萨即舍死畏。复次作是念。今此死法必当应受无有免者。何以故。劫初诸大王。顶生喜见照明王等有三十二大人相庄严其身。七宝导从天人敬爱。王四天下常行十善道。是诸大王皆归于死。复有蛇提罗诸小转轮王。自以威力王阎浮提。身色端正犹如天人。于色声香味触自恣无乏。所向皆伏无有退却善通射术。是诸王等霸王天下人民眷属皆不免死。又诸仙圣迦叶憍瞿摩等行诸苦行得五神通。造作经书皆不免死。又诸佛辟支佛阿罗汉。心得自在离垢得道。皆为死法之所磨灭。一切众生无能过者。我发无上道心不应畏死。又为破死畏故。发心精进自除死畏亦除于他。是故发心行道。云何于死而生惊畏。菩萨如是思惟无常即除死畏。复次菩萨常修习空法故。不应畏死。如说。

离死者无死  离死无死者
因死有死者  因死者有死
死成成死者  死先未成时
无有决定相  无死无成者
离死有死者  死者应自成
而实离于死  无有死者成
而世间分别  是死是死者
不知死去来  是故终不免
以是等因缘  观于诸法相
其心无有异  终不畏于死 

无恶道畏者。菩萨常修福德故。不畏堕恶道。作是念。罪人堕恶道。非是福德者。我乃至一念中。不令诸恶得入。而于身口意常起清净业。是故我得无量无边功德成就。如是大功德聚。云何畏堕恶道。复次菩萨一发心为利安一切众生故。大慈悲所护故。住四功德处。得无量功德。度一切恶道。何以故。是心胜一切声闻辟支佛。如净毗尼经中。迦叶白佛言。希有世尊。善说菩萨以是萨婆若多心能胜一切声闻辟支佛。我成就如是大功德。住如是大法。云何当畏堕于恶道。复作是念。我无始已来。往来生死堕诸恶道受无量苦。不为自利亦不利他。我今发无上大愿。为欲自利亦为利他。先来堕恶道无所利益。今为利益众生故。设堕恶道不应有畏。复次实行菩萨发如是心。假令我于阿鼻地狱一劫受苦然后得出。能令一人生一善心。积集如是无量善心。堪任受化令发三乘。如是教恒河沙等众生声闻乘。恒河沙等众生辟支佛乘。恒河沙等众生发大乘。然后我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尚不应退没。何况我今修集无量无边功德远离恶道。菩萨如是思惟。何得有恶道畏。复次如叫唤地狱经中说。菩萨答魔言。

我以布施故  堕在叫唤狱
所受我施者  皆生于天上
若尔犹尚应  常行于布施
众生在天上  我受叫唤苦 

菩萨如是等种种因缘。能遮恶道畏。无有大众畏者。成就闻慧思慧修慧故。又离诸论过咎故。是菩萨建立语端所说无失。能以因缘譬喻结句不多不少无有疑惑。言无非义无有谄诳。质直柔和种种庄严。易解易持义趣次序。能显己事能破他论离四邪因具四大因。如是等庄严言辞。大众中说无有所畏。无恶名畏呵骂畏者。不贪利养故。身口意行清净故。无有系闭桎梏考掠畏者。无有罪故。慈愍一切众生故。忍受一切众苦恼故。依止业果报故。我先自作今还受报。是菩萨以如是等因缘故。无有不活等畏。复次乐观一切法无我。是故无一切怖畏。一切怖畏皆从我见生。我见皆是诸衰忧苦之根本。是菩萨利智慧故。如实深入诸法实相故则无有我。我无故何从有怖畏。问曰。是菩萨云何无有我心。答曰。乐空法故。菩萨观身离我我所故。如说。

我心因我所  我所因我生
是故我我所  二性俱是空
我则是主义  我所是主物
若无有主者  主所物亦无
若无主所物  则亦无有主
我即是我见  我物我所见
实观故无我  我无无非我
因受生受者  无受无受者
离受者无受  云何因受成
若受者成受  受则为不成
以受不成故  不能成受者
以受者空故  不得言是我
以受是空故  不得言我所
是故我非我  亦我亦非我
非我非无我  是皆为邪论
我所非我所  亦我非我所
非我非我所  是亦为邪论 

菩萨如是常乐修空无我故。离诸怖畏。所以者何。空无我法能离诸怖畏。故菩萨在欢喜地。有如是等相貌。

----------------------------------------------
画师酒后应回首 世相无常画有常

片上  2005.7.3 16:39:43    来自:人间  

(3280-11)  显示次数:2265(2031+234)     查看片上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2 主题索引
多谢师兄指教
多谢师兄指教,师兄所说自有师兄的道理,不过我还是保留自己的看法,因为我个人是发愿往生的,对于净土也比较相信,至于龙树菩萨的往生这点我还是相信龙树菩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师兄相信不往生也不妨,希望我们都能最终成就佛果

慕圣  2005.7.3 18:05:35    QQ:54232962  

(3280-12)  显示次数:2291(2066+225)     查看慕圣的所有文章 给慕圣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2 主题索引


转向网页顶端

微信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微信»发现»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AAA?久经堂药浴??云南?邢大运觊(史)?Lumières ??

◇    程序占用服务器时间 USR + SYS 总计 0.01 秒    ◇   



转向网页顶端

妙法莲华 法华论坛 www.fahua.com  WiseForum1.0  Since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