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条 »论坛首页 »法华论坛归档2   »论题组:3274  »上层 »主题组:2  2005.6.30 18:10:26   法华微信 注册
 威慑下的“善”行正是人的悲哀(内空)〖寓寓〗(6.28 11:53) (845)
 “自由”的娱乐圈也没有呈现更多的喜悦〖敬礼般若波罗蜜〗(6.28 13:14) (6.28 13:17) (915)
 并不都如此〖片上〗(6.30 17:52) (6.30 18:10) (1006)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 主题索引
威慑下的“善”行正是人的悲哀(内空)

寓寓  2005.6.28 11:53:39    QQ:287736902  

(3274-2)  显示次数:845(701+144)     查看寓寓的所有文章 给寓寓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 主题索引
“自由”的娱乐圈也没有呈现更多的喜悦
问题并不在这里,善友!

若以色观我,以音声寻我,彼生履邪思,不能当见我。
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发布于:2005.6.28 13:14:41    修改于:2005.6.28 13:17:58  
敬礼般若波罗蜜  2005.6.28 13:14:41    

(3274-3)  显示次数:915(743+172)     查看敬礼般若波罗蜜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 主题索引
并不都如此
之前在一个台湾佛教论坛读到两位前辈的贴子(繁体文部分为转引):

戒律的用途並非是讓你安分守己,而是要你確實的按照實例在生活中觀察,以便了解生滅間相互介入的關係,才能以所得來止息生滅,大乘沒有這個部分,難怪你會以為戒律就像法律一般,
從三學我們可以知道,戒律是由一般思惟的觀察學起,由於戒律是以事實上發生的事例所制定,也是最常會被介入的生滅關係,這是基本觀察學習的範圍,每個人都一樣,確立了戒學的觀念,再藉禪定來輔助觀察所得的戒學,完成意學的動作,經由這樣子來徹底學習生滅關係的止息,從而散發於外的表現,就是清淨的律儀,這也就是為什麼經部中記載,佛陀要俗人判斷正法僧要「查其戒行」了,正確的戒律是完全配合經部的完整學習,所以正法僧的外在行為表現,才會有戒律的軌跡可循,如果外在行為的不如法如律,解釋為我們不了解的上根人行為,那只是自欺欺人而已,說穿了就是因為沒有正確戒律的瘸腿學習,造成了糟糕的外在,卻要勉強自己去相信這樣的上根人,其實大可不必。
佛陀所留下的確實是教訓而不是神話的開示,佛陀曾經告訴御馬師,不能接受調御的人,佛陀對他是不教不誡,甚至是不說話,在止息的學習道路上,等於殺死了這個人。從這一小段,明顯的我們可以看出教導訓誡與說話的師生關係,佛陀甚至會對弟子們殷殷的叮囑,這樣一位樸實偉大的導師,不必要去神話他,弄出一些距離,那是宗教的手段而已。

害怕因果業報?很大乘的說法,在增上戒學的確有提到「見微細罪則生怖畏,受持學戒」,這是對生滅介入關係的細微觀察,即使是一絲絲的生滅介入,也是形成「有」的條件,破壞掉止息生滅的解脫,這種畏怖的細心覺察,就是止息增上的動力,而不是低階的害怕因果業報。
人的心行隨著生滅像向日葵般像著太陽生長,就會生生不息的結生與死滅,這種渾噩不明生滅的何所來,就是所謂的無明,也就是所謂的「苦」的源頭,對於不想學習佛陀止息生滅教導的人,執意想流轉於生死的人,不太容易理解。
在沒有法義與戒律實例的觀察下,說穿了大部分都是覺照幻象,並沒有做到緣自覺知的真正止息,一旦生病老弱失去了完整的禪定力,下場就是尋求他力的庇祐,或者是完全失去信心,這點歷代全部由禪宗轉淨土的淨土宗師們,做了很好的證明,修習了一輩子唯識的玄奘,最後也求生淨土,不久前現代禪的李先生也做了同樣的轉換,證明了他們沒有得到止息的「緣自覺知」。
原始佛教並不是害怕業報而持戒,喜歡淪落在生滅中的人才會有黑業的顧忌,原始佛教會害怕細微戒而不是業,基本上生滅無法止息才是止息生滅的修學者該擔心的事,細微的戒律所代表的生滅介入事實,足以造成結生。

对此我亦有相同的体会。阿含和律藏经文素朴平易,以一种直接清楚又朴实深刻的方式,展现释迦牟尼佛当初的教导;大乘经义理广大无边无际,内容玄妙,但如同天边的彩云,看起来美妙优雅令人着迷,却遥不可及用处非常有限。这或许就是我读大乘经当下感觉不错而转瞬即忘的原因。“在没有法义与戒律实例的观察下,说穿了大部分都是觉照幻象,并没有做到缘自觉知的真正止息,一旦生病老弱失去了完整的禅定力,下场就是寻求他力的庇祐,或者是完全失去信心。”这种例子确实不少。有人学密多年,因身体动了一次手术,而对弥陀净土产生强烈的愿望;佛学哲理渊博,修行法门体验深刻,并熟悉世界其他宗教经典的张澄基先生,早年学密,晚年经过几近半世纪“学佛”生涯后回顾,心中充满怅惘,他在《净土今说》流露了这样的观点:

世事失败的人,可以在佛法中找到希望和慰藉;在菩提道上努力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得到成就的,为数甚稀,在佛法中失败的,只有净土才能给予最后的希望和凭杖。

此多少检证了古德说的:“唯净土法门,是修行径路。”不知该可喜还是可悲。

----------------------------------------------
画师酒后应回首 世相无常画有常

发布于:2005.6.30 17:52:13    修改于:2005.6.30 18:10:26  
片上  2005.6.30 17:52:13    来自:人间  

(3274-5)  显示次数:1006(766+240)     查看片上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 主题索引


转向网页顶端

微信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微信»发现»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心

◇    程序占用服务器时间 USR + SYS 总计 0 秒    ◇   



转向网页顶端

妙法莲华 法华论坛 www.fahua.com  WiseForum1.0  Since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