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条 »论坛首页 »法华论坛·2003~2006   »论题组:3417  »上层 »主题组:52  2005.10.11 11:36:37   法华微信 注册
 “了别识”大致清楚了,〖荒山〗(9.28 19:56) (9.28 20:19) (296)
 这个…〖十方〗(9.28 23:03) (301)
 识支与识〖十方〗(9.28 23:11) (314)
 这几句应该没有误解.〖林广〗(9.29 3:05) (304)
 再探一探:〖十方〗(9.29 9:58) (9.29 10:01) (319)
 补:〖十方〗(9.29 10:20) (329)
 那是后来的目标......〖林广〗(9.29 10:54) (357)
 麻叔已是很委婉,〖十方〗(9.29 11:51) (366)
 如果林广兄被蜇了一下〖西风胖马〗(9.29 12:31) (382)
 为什么麻子不往那些方向说....〖林广〗(9.29 10:44) (9.29 10:49) (334)
 看来这种探于实践并无多大意义,也就没有必要纠缠了,〖十方〗(9.29 11:49) (343)
 谢谢麻叔出来作个小结。〖荒山〗(9.29 10:56) (312)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2 主题索引
“了别识”大致清楚了,
这个“了别识”不是功能,不是唯能无所的能。它特别的地方是它的能所对立的程度要比第八识强的多,但比第六识弱一级。由于这个特点,它和十二因缘里的识正好对应,所以麻叔拿“了别识”来解释十二因缘里的识。在1-8识里并没有一个广义的识是象“了别识”这样子的。我的理解是,第八识的能所对立极弱,是与十二因缘里无明对应的,是与根身具起的,是在行之前。根身动了就有了行,而“了别”是在此之后发生的,因而有了这个“了别识”。这之后才有了名色,也就是思维意识。

我的另一个发现是“唯识无境”或“唯了别识无境”与“唯能无所”不能对等。“唯识无境”的识是广义的识,而“唯能无所”的能只能和特定的识,比如“证空之识”的识相对应。“即心即佛”的心,“唯能无所”的能,“证空之识”的识,我想在究竟义上同义的。当然,心,能,识,这三个字到底指什么,是要看在不同的语境下的能所强弱的程度。它们本身是可以指能所很强的东西,也可以指无能所的第一义。不论是说“即心即佛”,“唯能无所”,还是“唯识无境”,它们共同的地方是它们所指示的方向。

发布于:2005.9.28 19:56:46    修改于:2005.9.28 20:19:11  
荒山  2005.9.28 19:56:46    

(3417-52)  显示次数:296(269+27)     查看荒山的所有文章 给荒山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4 主题索引
这个…
恐怕混淆得有点利害呢,我觉得多深入了解一些可能会更好。

十方  2005.9.28 23:03:53    来自:云南昆明  

(3417-54)  显示次数:301(287+14)     查看十方的所有文章 给十方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5 主题索引
识支与识
十二因缘与五位百法虽然在名相上有一些交叉,但毕竟是不同体系,个人认为还是暂时分开领会为益。

十方  2005.9.28 23:11:59    来自:云南昆明  

(3417-55)  显示次数:314(298+16)     查看十方的所有文章 给十方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5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6 主题索引
这几句应该没有误解.
这个“了别识”......特别的地方是它的能所对立的程度要比第八识强的多,但比第六识弱一级。由于这个特点,它和十二因缘里的识正好对应,所以麻叔拿“了别识”来解释十二因缘里的识。在1-8识里并没有一个广义的识是象“了别识”这样子的。我的理解是,第八识的能所对立极弱,是与十二因缘里无明对应的,是与根身具起的,是在行之前。根身动了就有了行,而“了别”是在此之后发生的,因而有了这个“了别识”。这之后才有了名色,也就是思维意识。

-------上面这样的一段可以说就是麻子的基本意思,用粗细程度把这地方
划分了一下.特别是麻子想说清楚,这识支处的分别比一般意识的分别来得弱,而名色支的分别刚好是一般意识的边界.麻子所以这样表述只是为了
禅修实践的方便.另一方面,将工具零部件分门别类的事先贤大德早就做
得很仔细了.虽然还可以继续仔细下去,因为分割可以是没有穷尽的,但是
继续细分门类对我们今天修学解脱有多大的直接帮助呢?我们对现有的分
类还搞不清楚呢.十方兄是有意识地想在这方面向深处探究,荒山兄大致
是兴致所到吧.嘻嘻.都好.

林广  2005.9.29 3:05:57    

(3417-56)  显示次数:304(286+18)     查看林广的所有文章 给林广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7 主题索引
再探一探:
  识在行后,暂时不去管它,而行的发生和发展,以粗略的观察,我认为,行的第一个动作是作意,就是说,行总是从作意开始的。

  这种作意可以区分成三种:1、当前作意;2、隐式作意;3、定式作意。造这些词是为了便于展开分析,其中,1当前作意是某一具有反差效果的事件(包括主观事件)发生时可以为思维心察觉得到、凡夫可以意识得到的作意,比如上述夜行遇到陌生人的事件;2隐式作意是事件的发生激活了作意但当时(或永远)并没有意识到,比如打字的时候抓一抓发痒的鼻子;3定式作意是不需要即时作意,即不需要即时作意就可以完成行,这并不是一贯的不需要,而是这种作意在早先经历中(幼年或前生)已经固定,此时作意泛化为习惯(串习),比如刷牙洗脸骑自行车等。

  作意居五遍行之首,有了作意就一定产生后果,即便这种后果是隐蔽的。把作意认定为行的前导,是因为作意具有明显的指向性,这跟行的性质是吻合的。上述三种注意方式,始终伴随着我们,是一种背景式的影响,它们按1-3其分布范围由窄至广,当前作意直接引发了名色及其后续,隐性作意间接诱发(催眠术跟此有关),而此二种作意都以定式作意为平台,也就是我们惯常化了的习气如贪嗔痴等,由于这种作意倾向违背了诸法实相,在无明自性见的暗示中割裂了万法,其后果投射在我/非我对立的识支上,而这一程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思维行为的“颠扑不破”的基础。这些被泛化的作意倾向几乎是不学而会的,但外境以及后支的变化与诱导可以强化/弱化它,所以通过熏习和一定的方法,可以由浅入深切入到行的这个发生机制,起到修改的作用,比如那个竹篾公案,学人在用心体验的时候,名色支几然无用,而那人在吃荔枝的刹那,被善知识逼到行,逼到作意,逼到定式作意上,瓦解了后续的妄执,于是善知识在核实他不是耽误在荔枝味道上之后肯定了他,若否则此时行支已经完成,蜕变为受支,乃至爱支。

  上述观点,不甚成熟,抑或有误,恳请麻叔矫妄。

发布于:2005.9.29 9:58:35    修改于:2005.9.29 10:01:50  
十方  2005.9.29 9:58:35    来自:云南昆明  

(3417-57)  显示次数:319(301+18)     查看十方的所有文章 给十方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7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8 主题索引
补:
  对行的观察,并不是为了铲灭它,而是使其摆脱自性见的错误引导,与无明脱钩,我注意到渔兄的引贴中有“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的字眼,可见作意也有好坏之分。

十方  2005.9.29 10:20:10    来自:云南昆明  

(3417-58)  显示次数:329(315+14)     查看十方的所有文章 给十方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8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60 主题索引
那是后来的目标......
前期的目标是用12支来判断自己禅修的基本方向对不对!!!!
禅定有点基础了后,才谈得到学习如理正观破除自性执.

林广  2005.9.29 10:54:22    

(3417-60)  显示次数:357(337+20)     查看林广的所有文章 给林广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60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63 主题索引
麻叔已是很委婉,
后学除了自警,就是感激了。

十方  2005.9.29 11:51:35    来自:云南昆明  

(3417-63)  显示次数:366(352+14)     查看十方的所有文章 给十方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6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64 主题索引
如果林广兄被蜇了一下
我赞赏林广兄这句话-----
“实践的事,才是学佛人真正应该做的.”

哈哈,几时师兄被蝎子蜇了一下,还会委婉吗?

得罪了。http://61.154.9.224:8010/user/hhn/shuilian.mp3

南无阿弥陀佛!

古道西风胖马,断肠人在天涯。

西风胖马  2005.9.29 12:31:57    来自:天涯  

(3417-64)  显示次数:382(363+19)     查看西风胖马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6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9 主题索引
为什么麻子不往那些方向说....
比如做意,其粗细所覆盖的范围很大.努力去读书是做意来的,骑自行车
保持平衡的动作也是做意来的.但这两个从粗细差距太大,前者在12支里
不知道要转多少圈才形成,后者还没到名色支.

从用功夫的角度看问题,学人禅修必然需要经常自我判断自己禅坐的状
态,是进还是退.判据是什么?显现在禅定里面的各种相不是好用的标准.
同名的相,类似做意,可以覆盖相当宽的粗细心态.比如见光明,各种情况
差太多了.在用功方面判断的比较正确的判据是粗细,细比粗好.然而,怎
么判断粗细?能切身实用而不需要每次都去请教行家的判断就是看自己
能把心态调整到那一支上.这样,12支里面前几支就够成了把尺子,非常
有用.而其他的分类方法就未必有这个实用价值.
所以,真想禅修,想学点唯心识定的,12支的知识与体会是非常需要的.

对分类的理论,麻子不是很有兴趣,虽然也经常陪人说说.实践的事,才是
学佛人真正应该做的.所以,对实践有意义的事,一般我会比较多嘴些.

发布于:2005.9.29 10:44:23    修改于:2005.9.29 10:49:28  
林广  2005.9.29 10:44:23    

(3417-59)  显示次数:334(315+19)     查看林广的所有文章 给林广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9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62 主题索引
看来这种探于实践并无多大意义,也就没有必要纠缠了,
  感谢麻叔的指点,粗细,十二支,这些关键词是学人需要认真入手的地方,至于那些可能引起干扰的联想先停下来吧。

十方  2005.9.29 11:49:36    来自:云南昆明  

(3417-62)  显示次数:343(326+17)     查看十方的所有文章 给十方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6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61 主题索引
谢谢麻叔出来作个小结。
唯识的理论和名相让我头大,嘻嘻,还是不钻进去为好。

荒山  2005.9.29 10:56:35    

(3417-61)  显示次数:312(297+15)     查看荒山的所有文章 给荒山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61 主题索引


转向网页顶端

微信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微信»发现»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青石快乐心139大道至简一心?

◇    程序占用服务器时间 USR + SYS 总计 0.01 秒    ◇   



转向网页顶端

妙法莲华 法华论坛 www.fahua.com  WiseForum1.0  Since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