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条 »论坛首页 »法华论坛  »论题组:484  »上层 »主题组:17  2017.4.2 16:31:41   法华微信 注册
 鱼兄也只能看懂一半就对了,毕竟我的目的不是说是非。〖正益〗(3.19 8:43) (8833)
 强大的大众心理与口头习惯〖iamfisher〗(3.19 23:34) (9696)
 鱼兄说的是,有些习惯性的说法确实跟原本的意思有细微差异。〖正益〗(3.20 14:21) (4.2 16:29) (10581)
 。。。〖iamfisher〗(3.22 22:25) (3.22 23:54) (11418)
 先补一点资料〖正益〗(3.23 14:28) (3.23 17:24) (11513)
 争取化繁为简吧,不然的话,确实容易扯起来没完。〖正益〗(3.23 23:58) (4.2 16:31) (11493)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7 主题索引
鱼兄也只能看懂一半就对了,毕竟我的目的不是说是非。
鱼兄也只能看懂一半就对了,毕竟我的目的不是说是非。

我想说的重点是:有明师指点很重要。

说大道理很容易,我这个勉强算是实战经验吧。

当然,我也承认,借机释放了一些情绪。

有些情绪不释放的话,我的“人格分裂”恐怕是好不了了。^_^

人一生的经历,概括起来就是:缘会即现,缘灭即散。因缘到了,不想经历也得经历,因缘尽了,想留也留不住。见多识广也好,阅历简单也好,实在都是各人的因缘,谈不上绝对的好与坏。若能把多看世态炎凉得来的那份睿智、简单生活养成的那份单纯安静用在学佛上,就都是觉悟的助缘。
——希阿荣博堪布

正益  2017.3.19 8:43:21    

(484-17)  显示次数:8833(8061+772)     查看正益的所有文章 给正益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7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8 主题索引
强大的大众心理与口头习惯
有一位熟悉的法师在口头开示中,随口说“这些皈依我的弟子”,又随即改口说“也不能说是皈依我的,而应该说是皈依僧团”,又加以解释说“皈依师是为居士皈依做郑重证明的,并不能说皈依僧宝的仅是皈依这个师,而是僧团”。

口头习惯,体现出来的是大众心理习惯。人们潜意识中认为皈依僧伽,就是皈依为自己摩顶作三皈依的这位师父。大众习惯很强大,上面说的法师随口说的“皈依我的弟子”就是这样一种强大习惯的语言表现。这不单是法师这边的口头禅,更有弟子们默认心理的强大习惯。

其实,皈依三宝都类似,经常是个体对象化的三皈依。而其实,无论佛宝、法宝、僧宝,以个体对象化方式皈依都是不究竟的。

有人只皈依某一个佛,有人只皈依某一部类经,有人只皈依某个小团体。而这并不符合三皈依的本来施设。入手时或许可以,后面需要调整。

诸佛无量,法味重重,僧团无尽无住。究竟上,与佛不二,心外无法,身行清净,与三宝不二不别,是究竟皈依。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17.3.19 23:34:23    

(484-18)  显示次数:9696(8934+762)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8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9 主题索引
鱼兄说的是,有些习惯性的说法确实跟原本的意思有细微差异。
鱼兄说的是,有些习惯性的说法确实跟原本的意思有细微差异。

某藏地堪布讲解戒律的时候,涉及到“僧宝”的一段原文是:“出家僧众是一切四众弟子的主要的道友,而并非他们的导师,只有佛宝与自己的上师方能作为导师。”

《广论》里的原文是:“僧是归依正行助伴”,某藏地堪布的解释是:“僧伽是所皈依的修行助伴。”

《普贤上师言教》里对共同皈依的解释是:“共同乘皈依法:诚信佛为本师,法为道,僧众乃为修道之助伴,以此方式而皈依。”

顺便说一句,A上师曾经说过:“某堪布讲课讲的很深。”所以,有时候我会引用这位堪布的开示多一些,但我并不是这位堪布的弟子。

不太清楚汉藏两地对“僧宝”解释上的这种差异是因何而来的。我个人还是以藏地的讲法来理解。

某堪布的书里对于如何成立为上师是这样解释的:“判定上师的标准,不是凭自己主观的认知,换言之,并非随自己认为某人是否为上师,就如此成立。客观的标准是:下至以依止心在某人面前听过佛法,则不论你承认与否,此人就是你的上师。虽然有依止心,但没有得过法,或者无依止心,只是听过几句,都不能成立为上师。”

最近,某位仁波切的传法通过腾讯直播,前边讲的是显宗的论典,后面传了皈依、菩萨戒和一些密法前行之类的口传。我到场晚了,不知道开场的时候有没有讲过什么。总之,讲完论典之后,仁波切说:“想离开的可以走了,想留下来观察的可以留下来,但是得不到(传承)。”传了皈依,传菩萨戒之前,又大致重复了一遍之前的话。口传之前,又讲了一遍。

所以,这位仁波切的做法和某堪布的解释是一致的。

所以,作为在家人我对法师的出家身份是该恭敬尊重,但是另一方面,我跟法师的关系属于道友,而不是上师与弟子。

之所以把所有名字都略去,是因为我主要还是想通过对具体现象的描述,来反思在“皈依三宝”、“如何依止善知识”这样的基础问题上,是不是还有很多可以品味、深究的地方。包括参考《广论》里有关“如何依止善知识”的内容,加上这些实际的经历,这些文字也算是间接的、部分的描述了自己对上师升起信心的过程吧。

人一生的经历,概括起来就是:缘会即现,缘灭即散。因缘到了,不想经历也得经历,因缘尽了,想留也留不住。见多识广也好,阅历简单也好,实在都是各人的因缘,谈不上绝对的好与坏。若能把多看世态炎凉得来的那份睿智、简单生活养成的那份单纯安静用在学佛上,就都是觉悟的助缘。
——希阿荣博堪布

发布于:2017.3.20 14:21:53    修改于:2017.4.2 16:29:58  
正益  2017.3.20 14:21:53    

(484-19)  显示次数:10581(9788+793)     查看正益的所有文章 给正益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9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0 主题索引
。。。
佛陀说,他自己亦在僧数。
僧团、僧团,诸佛自己亦是僧团的成员,佛教上师也不例外。

任何一个团体都在变化流淌,有来有去,就没断绝。
僧团如此,诸佛亦如此,诸位善知识如此,乃至佛法亦如此。

无论是人能弘法,还是法能弘人,不管这两句到底哪一句对,佛法都不离人当下身心。佛法既然不离善知识,又何尝能离开你我而说有佛法佛法?

谁也不是天生佛陀,连佛都不能说是,更不要说任何一位僧团成员了。
不是天生的,那么就是学来的。
只要是学来的,就有个还不是佛、还不是僧的时候。
佛涅磐后,皈依谁?上师还是懵懂小孩时,皈依谁?
难题两条。怎么回事?

皈依的是个别个体,那当然流动变动相很大了。
如果日常观修皈依时不个别对象化,甚至远离二元相对相,虽然有佛入涅盘、僧团变动不居,然而诸佛无尽法门无量僧伽不断,三宝始终在。三宝常住,不可攀缘,亦未断绝,不可得取相。你我身心也一样,变化不居,了不可得。皆不可取。

停留在过去事,不能自己清理,就空耗心力。这一关虽不容易,除了持续猛力无我的心行操作,要过去大概也没有更好的方法了?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发布于:2017.3.22 22:25:11    修改于:2017.3.22 23:54:56  
iamfisher  2017.3.22 22:25:11    

(484-20)  显示次数:11418(10654+764)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0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1 主题索引
先补一点资料
三归
 (术语)又曰三归依,三归戒:一、归依佛,归依佛宝以为师者。二、归依法,归依法宝
以为药者。三、归依僧,归依僧宝以为友者。此三归由师受之谓之三归戒。三归戒有二称:
一、翻邪三归,二、重受三归,翻从来之邪信而初入佛道受三归者,谓之翻邪三归,由是每
受五戒八戒等辄先受三归者,谓之重受三归。观无量寿经曰:“受持归,具足众戒。”释氏
要览上曰:“五分律云:佛于鹿苑度五俱邻,人间已有六罗汉,故次为耶舍父母最先授三归
依也。”而受之之意,于显教,一为表自之信心,一为乞三宝之加被。若约密教之意则表自
己之信心,皆归入依合于三宝乞我与三宝入我我入也。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三宝差别
p0187
显扬六卷十六页云:差别者:谓由六种因故,三宝差别;应知。一、由相故。二、由业故。
三、由信解故。四、由行故。五、由随念故。六、由生福故。由相故差别者:自证觉相、是
佛宝;证觉果相、是法宝;由随他教、正修行相,是僧宝。由业故差别者:转正说业、是佛
宝;烦恼苦断所缘境业、是法宝;增勤勇业、是僧宝。由信解故差别者:谓于佛宝,应亲近
敬事。于正法宝,应信敬作证。于诸僧宝,应同法共住敬信亲近。由行故差别者:谓于佛宝,
应起延请迎接承事供养行。于正法宝,应起如理方便修习行。于诸僧宝,应起互共受用财法
行。由随念故差别者:于三宝所,应各起别行随念。如经中说:此薄伽梵如来应正等觉,乃
至广说。由生福故差别者:谓于佛宝,依一有情,生最胜福。于正法宝,依增上法,生最胜
福。于诸僧宝,依多有情,生最胜福。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三宝差别
p0194
瑜伽六十四卷二页云:复次由六种相,佛法僧宝,差别应知。一、由相故。二、由业故。三、
信解故。四、修行故。五、随念故。六、生福故。云何相故三宝差别?谓自然觉悟相、是佛
宝;觉悟果相、是法宝;随他所教正修行相,是僧宝。云何业故三宝差别?谓转正教业、是
佛宝;舍烦恼苦所缘境业、是法宝;勇猛增长业、是僧宝。云何信解故三宝差别?谓于佛宝,
应树亲近承事信解;于法宝所,应树希求证得信解;于僧宝所,应树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
云何修行故三宝差别?谓于佛宝,应修供养承事正行;于法宝所,应修瑜伽方便正行;于僧
宝所,应修共受财法正行。云何随念故三宝差别?应以余相随念佛宝,应以余相随念法宝,
应以余相随念僧宝。谓是世尊,乃至广说。云何生福故三宝差别?谓于佛宝,依一有情,生
最胜福;于法宝所,即依此法,生最胜福;于僧宝所,依多有情,生最胜福。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依止
 (术语)依赖止住有力有德之处,而不离也。法华经方便品曰:“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
见。”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依止,栖止
依靠师长。 《佛学词典》

FROM:【藏传佛教辞典(中华佛典宝库编)】


大善知识
 (术语)伟大之善知识。善知识者,如言善友。知识者我能知彼之义也。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三种善知识
 (名数)一外护善知识。令我不缺乏怖畏,得安稳修道者。二同行善知识,与我同道,得
互相切磋策发者。三教授善知识,宣传圣言训诫我令去恶赴善者。见止观四。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三善知识
三种善知识,即教授善知识、同行善知识、外护善知识。教授善知识就是教授我们知识的老
师;同行善知识就是和我一同修行及互相策励的同学或朋友;外护善知识就是给予我修道时
费用的施主。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人一生的经历,概括起来就是:缘会即现,缘灭即散。因缘到了,不想经历也得经历,因缘尽了,想留也留不住。见多识广也好,阅历简单也好,实在都是各人的因缘,谈不上绝对的好与坏。若能把多看世态炎凉得来的那份睿智、简单生活养成的那份单纯安静用在学佛上,就都是觉悟的助缘。
——希阿荣博堪布

发布于:2017.3.23 14:28:32    修改于:2017.3.23 17:24:11  
正益  2017.3.23 14:28:32    

(484-21)  显示次数:11513(10770+743)     查看正益的所有文章 给正益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2 主题索引
争取化繁为简吧,不然的话,确实容易扯起来没完。
本来是看到鱼兄文章一些片段有感而发的,没想到引申出来别的话题。原本倒也没有讨论谁对谁错的想法,查了一些资料先发了帖子了,那些部分我就跳过不谈了。

争取化繁为简吧,不然的话,确实容易扯起来没完。

“佛涅磐后,皈依谁?上师还是懵懂小孩时,皈依谁?”

鱼兄这两个问题,我大致的抄书吧。

佛虽涅槃,但佛陀的法身、化身,以及其他世界的法报化三身仍在度化众生;
佛陀安住于法身境界中一刹那也没有变动过;
佛塔、佛像、佛舍利等仍在世间代表佛陀;
佛陀也会示现佛经文字度化众生。

另外,“皈依”和“依止”两个词的大致区别发在资料那篇里,就不重复了。“皈依”的是三宝,具体修学的时候“依止”的是“善知识”。所以,上师还是懵懂小孩时,也要依止善知识(上师)。

人一生的经历,概括起来就是:缘会即现,缘灭即散。因缘到了,不想经历也得经历,因缘尽了,想留也留不住。见多识广也好,阅历简单也好,实在都是各人的因缘,谈不上绝对的好与坏。若能把多看世态炎凉得来的那份睿智、简单生活养成的那份单纯安静用在学佛上,就都是觉悟的助缘。
——希阿荣博堪布

发布于:2017.3.23 23:58:13    修改于:2017.4.2 16:31:41  
正益  2017.3.23 23:58:13    

(484-22)  显示次数:11493(10757+736)     查看正益的所有文章 给正益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2 主题索引


转向网页顶端

微信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微信»发现»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火凤凰心境一如??白云

◇    程序占用服务器时间 USR + SYS 总计 0.01 秒    ◇   



转向网页顶端

妙法莲华 法华论坛 www.fahua.com  WiseForum1.0  Since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