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条 »论坛首页 »法华论坛  »论题组:502  2018.12.29 19:09:25  法华微信 注册
 “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高引用指数段落,忽略的表述〖iamfisher〗(9.26 18:41) (5352)
 普成正觉〖iamfisher〗(10.8 13:56) (5083)
 二佛别业〖iamfisher〗(10.16 18:52) (5361)
 如来智慧即是心的智慧〖常青〗(11.12 10:06) (6097)
 分开“思维“与”智慧“的界限在哪里?〖iamfisher〗(11.16 11:05) (11.16 11:43) (7894)
 我原意表达的不是否定思维〖常青〗(11.17 7:49) (9324)
 前闻、中思、后修 ~~~ 思维...地处核心、十字路口〖iamfisher〗(11.29 10:14) (11.29 10:34) (9916)
 微信图片分享〖法华微信〗(12.28 13:37) (12.29 18:44) (5875)
 回复:三皈五戒是佛陀对学佛人(在家或出家)的基础要求〖法华微信〗(12.29 18:53) (6669)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 主题索引
“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高引用指数段落,忽略的表述
读《华严经 如来出现品》80卷本:


  “复次,佛子!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佛子!譬如有大经卷,量等三千大千世界,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中事,一切皆尽。所谓:书写大铁围山中事,量等大铁围山;书写大地中事,量等大地;书写中千世界中事,量等中千世界;书写小千世界中事,量等小千世界;如是,若四天下,若大海,若须弥山,若地天宫殿,若欲界空居天宫殿,若色界宫殿,若无色界宫殿,一一书写,其量悉等。此大经卷虽复量等大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尘中;如一微尘,一切微尘皆亦如是。时,有一人智慧明达,具足成就清净天眼,见此经卷在微尘内,于诸众生无少利益,即作是念:‘我当以精进力,破彼微尘,出此经卷,令得饶益一切众生。’作是念已,即起方便,破彼微尘,出此大经,令诸众生普得饶益。如于一尘,一切微尘应知悉然。佛子!如来智慧亦复如是,无量无碍,普能利益一切众生,具足在于众生身中;但诸凡愚妄想执着,不知不觉,不得利益。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着,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即教彼众生修习圣道,令离妄想;离妄想已,证得如来无量智慧,利益安乐一切众生。佛子!是为如来心第十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忽略上下文,只看这一段的譬喻。这个譬喻说,设有大经卷详尽记录大千世界中的事情,其体量就相等大千世界。记录中千世界中的事情,就和中千世界体量相等。如此,乃至小千世界及任意一级区域中事,都与任一区域体量等同。而且,该大经卷不仅可大,还可小,任意最小区域也能放置大经卷。

这个譬喻要讲的意思是什么?

俺的理解:
一,任一范围事物的复杂度,其表示等同于该事物本身(即:自身)。
二、任一局部或局域整体,都可化约表示(即:固点)。
三、“可大可小”意味着什么?

第一个,字面上容易理解。要理解和表述大千世界,最佳表述为等量之自身。
第二个,比较晦涩。化约为固点,即不可能有二维的面积或三维的体积。数学上这一点还容易理解。固点的正面表述,无实体---这一点,难。无自性,大约就是如此做等价表达。
第三个,这个问题,来自《大集经》阅读的启迪。先说这么多。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18.9.26 18:41:08    

(502-1)  显示次数:5352(3243+2109)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 主题索引
普成正觉

佛子。諸菩薩摩訶薩。應云何知如來應正等覺成正覺。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如來成正覺。於一切義。無所觀察。於法平等。無所疑惑。無二無相。無行無止。無量無際。遠離二邊。住於中道。出過一切文字言說。知一切眾生。心念所行。根性欲樂。煩惱染習。舉要言之。於一念中。悉知三世一切諸法。佛子。譬如大海。普能印現四天下中。一切眾生。色身形像。是故共說。以為大海。諸佛菩提。亦復如是。普現一切眾生心念。根性樂欲。而無所現。是故說名諸佛菩提。佛子。諸佛菩提。一切文字所不能宣。一切音聲所不能及。一切言語所不能說。但隨所應方便開示。佛子。如來應正等覺。成正覺時。得一切眾生量等身。得一切法量等身。得一切剎量等身。得一切三世量等身。得一切佛量等身。得一切語言量等身。得真如量等身。得法界量等身。得虛空界量等身。得無礙界量等身。得一切願量等身。得一切行量等身。得寂滅涅槃界量等身。佛子。如所得身。言語及心。亦復如是。得如是等無量無數。清淨三輪。佛子。如來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眾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謂無性。無何等性。所謂無相性。無盡性。無生性。無滅性。無我性。無非我性。無眾生性。無非眾生性。無菩提性。無法界性。無虛空性。亦復無有成正覺性。知一切法。皆無性故。得一切智。大悲相續。救度眾生。佛子。譬如虛空。一切世界。若成若壞。常無增減。何以故。虛空無生故。諸佛菩提。亦復如是。若成正覺。不成正覺。亦無增減。何以故。菩提無相無非相。無一無種種故。

佛子。假使有人。能化作恒河沙等心。一一心復化作恒河沙等佛。皆無色無形無相。如是盡恒河沙等劫。無有休息。

佛子。於汝意云何。彼人化心。化作如來。凡有幾何。

如來性起妙德菩薩言。如我解於仁所說義。化與不化。等無有別。云何問言凡有幾何。

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佛子。如汝所說。設一切眾生。於一念中。悉成正覺。與不成正覺。等無有異。何以故。菩提無相故。若無有相。則無增無減。佛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成等正覺。同於菩提。一相無相。如來成正覺時。以一相方便。入善覺智三昧。入已於一成正覺廣大身。現一切眾生數等身。住於身中。如一成正覺廣大身。一切成正覺廣大身。悉亦如是。佛子。如來有如是等無量成正覺門。是故應知。如來所現身無有量。以無量故。說如來身。為無量界。等眾生界。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如來身一毛孔中。有一切眾生數等諸佛身。何以故。如來成正覺身。究竟無生滅故。如一毛孔。遍法界。一切毛孔。悉亦如是。當知無有少許處空無佛身。何以故。如來成正覺。無處不至故。隨其所能。隨其勢力。於道場菩提樹下師子座上。以種種身。成等正覺。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何以故。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如自心。一切眾生心。亦復如是。悉有如來成等正覺。廣大周遍。無處不有。不離不斷。無有休息。入不思議方便法門。佛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如來成正覺。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二》
如是法,如是喻。以上法喻,难以为人理解的长行:
“如來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眾生入涅槃。皆同一性。”

赞叹!三时非实有,不可分别。一心一切心,以无心故。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18.10.8 13:56:44    

(502-5)  显示次数:5083(3426+1657)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6 主题索引
二佛别业

弥勒经游意

隋 吉藏撰


  第三辨始终时节。如贤劫等经云。有三世劫。劫有千佛。过去庄严劫千佛。现在贤劫千佛。未来星宿劫千佛。此三千佛。往昔同修行胜因故。次第致果。在乎三劫。又贤劫佛千独为一类。然贤劫千佛中。前四佛已过。今弥勒是第五佛。当出世兴也。出世有前有后故。今具叙之。大论迦旃延子云。过三阿僧祇劫。是时菩萨百劫修行三十二相业自在迟速。迟则百劫。疾则九十一劫也。五华散供养佛故。后九十一劫当作佛。但直明之。应百劫满足作佛。精进苦行故。超逾九劫。余九十一劫也。若不超者。应在弥勒后成佛故。经中往往云。弥勒发心行道在释迦前。但不精进苦行故。成佛处后。故弥勒自念言。我千阿僧祇劫。生在兜率陀天。说法度诸天。不能暂舍身种种苦行也。释迦精进苦行故。超之九劫。得成佛也。如大经中闻罗刹说偈超十二劫。大论云超九劫。不同者。诸师释云。小劫超十二劫。大劫超九劫。三劫各超三劫。故九劫也。

  问。大经云何得师偈超十二劫。大论名为九劫耶。若大经云。雪菩萨。闻罗刹为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故。超十二劫。大论云。广解弗沙佛出世时节。不定说时节久远。但彼佛有二弟子。一者名释迦。二者名弥勒。弗沙佛。观释迦菩萨心未纯熟。所化弟子心已纯熟。所以尔者。释迦心自利为傍。化他为正。又弥勒心已纯熟。而所化弟子心未纯熟。所以尔者。自行为正。化他为傍故也。是时弗沙佛。作如是思惟。一人之心易可化度。众人心难调伏。故弗沙佛。欲使释迦疾得成佛。则雪山于宝窟中。入大光明三昧。是时释迦菩萨化外道仙人。上采名华。仍见弗沙佛化生宝窟中身放光明。菩萨见佛。心大欢喜。便先翘一脚立。叉手向佛。一心观佛。目不曾眴。七日七夜。以偈赞佛。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界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七夜谛观于佛。目未曾眴。于是得超九大劫。于贤劫中成佛也。有人言。今超者相好业中超有种智曰超。今谓不然。超非超者并然后熟。波若业超。若得波若则万事进也。但此九十一劫。佛出世不同。如释论第九卷云。前九十劫中。有三佛出世。后十劫中。有千佛。九十劫中初劫有毗婆尸佛。秦言种种见也。第三十二劫中有二佛。一名尸弃佛。秦言火。亦云顶髻。二鞞怒婆附佛。秦云一切胜也。第九十一劫。劫初有四佛。一名迦罗鸠餐陀佛。亦名𤘽楼孙佛。大论不见翻。昆仑三藏冠顶亦云帽佛。佛生时如珠有出也。二名迦那含牟尼佛。秦云金仙人。又云屈仙人。三名迦叶佛。四名释迦牟尼佛。法四佛足前三佛。则是七佛。其前三佛在九十劫中佛也。初佛寿命八万岁。第二佛寿命七万岁。第三佛寿命六万岁。余有四佛。在第九十一劫。劫号为贤劫。初人寿命数千万岁。渐减渐减。五百万岁时。有转轮圣王。即出行化。从尔后。稍稍减也。贤劫经云。至四万岁时。有第四𤘽那提佛。亦云𤘽楼孙佛。出世五浊。经六万岁。至三万岁时。有第五𤘽那含牟尼佛。出世五浊。经云四万岁也。二万岁时。有第六迦叶佛出世。寿命二万岁。迦叶佛后渐渐减人命至千二百岁时。释迦始上兜率天。于天数四千岁。则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人寿命百岁时。从兜率下。阎浮提作佛。正法五百岁。像法千年。过千五百岁。则释迦法灭尽。别经云末法一万年也。唯有辟支佛。行佛也。人命稍稍传促至十岁时。三灾竞起。土地雕荒。诸恶人死尽。国界空疏。相见则相杀。时有仙人出世。名郭相。亦云郭智。劝戒云莫相杀因缘渐渐促短。劝须修善行慈之相。恶人等。改往修来。因缘经故。即复所生子。寿二十岁。如是子复生子。子孙寿四十岁。传增至百岁一万三万六万岁时。有转轮圣王。出世行化。王王相次。经第七时。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弥勒佛出兴世。于时安乐人民炽盛时下生也。大贤劫经云。慈氏佛光照四十里。梵志种。父名梵摩。母字梵经。大弥勒经意云。父是因缘有人主之德。故言修梵摩。此云善德。亦云善净。母名梵摩拔提。此云德主。亦云净主也。贤劫经云。子曰德力。多闻侍者曰海氏。智慧弟子慧光。神通弟子曰坚精进。佛在世时。人寿八万四千岁。正法八万岁。舍利共兴一大寺弘法也。师子佛光照四十里。君子种。父名勇师子。母名江音。子名大力。多闻侍者名善乐。神足弟子名雨氏。智慧弟子名智积。佛在世时。人寿七万岁。三会说法。正法亿岁。舍利流八方上下也。从𤘽楼秦佛。至九十九佛。共出前半劫。后楼至如来。独用半劫。楼至佛灭后。更六十二劫中。空过无有佛出世。过尔与后。第六十三劫中。有一佛。号为净光称王如来。出世寿命十小劫。化众生。过此佛后。复三百劫。空无有佛出也。此虽有千佛。前后合言三千佛也。

自行自利与化他利他,二佛别别业。
“一人之心易可化度。众人心难调伏。”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弥勒菩萨久已证得无生法忍,何故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佛告阿难:“菩萨有二种庄严、二种摄取,所谓摄取众生、庄严众生,摄取佛国、庄严佛国弥勒菩萨于过去世修菩萨行,常乐摄取佛国、庄严佛国我于往昔修菩萨行,常乐摄取众生、庄严众生。然彼弥勒修菩萨行经四十劫,我时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由我勇猛精进力故,便超九劫,于贤劫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难!我以十法得证菩提。云何为十?一者能施所爱之物,二者能施所爱之妻,三者能施所爱之子,四者能施所爱之头,五者能施所爱之眼,六者能施所爱王位,七者能施所爱珍宝,八者能施所爱血肉,九者能施所爱骨髓,十者能施所爱支分。是名为十。我行此法,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难!复有十法能证菩提。云何为十?一者获戒功德,二者成就忍力,三者发起精进,四者得诸禅定,五者有大智慧,六者于诸众生常不舍离,七者于诸众生起平等心,八者于诸空法而常修习,九者善能成就真实空性,十者善能成就无相无愿。是名为十。我行此法,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难!弥勒菩萨往昔行菩萨道时,不能舍施手足头目,但以善巧方便安乐之道,积集无上正等菩提。”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弥勒往昔行菩萨道时,但以善巧方便安乐之道而能积集无上菩提?

  佛告阿难:“弥勒往昔行菩萨道,昼夜六时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顶礼,于诸佛前说是偈言:

“‘我今归命礼,  十方一切佛,
  菩萨声闻众,  大仙天眼者。
  亦礼菩提心,  远离诸恶道,
  能得生天上,  乃至证涅槃。
  若我作少罪,  随心之所生,
  今对诸佛前,  忏悔令除灭。
  我今身口意,  所集诸功德,
  愿作菩提因,  当成无上道。
  十方国土中,  供养如来者,
  及佛无上智,  我今尽随喜。
  有罪悉忏悔,  是福皆随喜,
  我今礼诸佛,  愿成无上智。
  十方大菩萨,  证于十地者,
  我今稽首礼,  愿速证菩提。
  得证菩提已,  摧伏于魔军,
  转清净法轮,  饶益众生类。
  常愿住世间,  无量俱胝劫,
  击于大法鼓,  度脱苦众生。
  我没于欲泥,  贪绳之所系,
  种种多缠缚,  愿佛垂观察。
  众生虽垢重,  诸佛不厌舍,
  愿以大慈悲,  度脱生死海。
  现在诸世尊,  过去未来佛,
  所行菩萨道,  我今愿修学。
  具足波罗蜜,  成就六神通,
  度脱诸众生,  证于无上道。
  了知诸法空,  无相无自性,
  无住无表示,  不生亦不灭。
  又如大仙尊,  善了于无我,
  无补特伽罗,  乃至无寿者。
  于诸布施事,  不执我我所,
  为安乐众生,  施与无悭吝。
  愿我所施物,  不假功用生,
  观察了知空,  具施波罗蜜。
  持戒无缺减,  得佛净尸罗,
  以无所住故,  具戒波罗蜜。
  忍辱如四大,  不生分别心,
  以无瞋恚故,  具忍波罗蜜。
  愿以身心力,  发起大精进,
  坚固无懈怠,  具勤波罗蜜。
  以如幻如化,  及勇猛精进,
  金刚等三昧,  具禅波罗蜜。
  愿证三明智,  入于三脱门,
  了三世平等,  具慧波罗蜜。
  诸佛妙色身,  光明大威德,
  菩萨精进行,  愿我皆圆满。’
  弥勒名称者,  勤修如是行,
  具六波罗蜜,  安住于十地。”

  佛告阿难:“弥勒菩萨安住如是善巧方便,积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难!我昔求道受苦无量,乃能积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乃往古昔时有太子名见一切义,端正殊妙诸相具足,见者欢喜。出游园苑,见一病人受诸重苦,生悲愍心便问之言:‘汝今此病岂无有药能疗治耶?’尔时病人即以偈颂白太子言:

“‘我病药难求,  世间不可得,
  国王亦无有,  何况病恼者。
  通达于诸论,  善说医方者,
  虽欲为疗治,  其药难可得。’

  “尔时太子复以偈颂告病人言:

“‘金银摩尼珠,  乃至于象马,
  所求皆当说,  为汝除忧恼。’

  “尔时病人复以偈颂白太子言:

“‘若饮太子血,  我必得安乐。
  愿生欢喜心,  施我无忧恼。’

  “尔时太子复以偈颂告病人言:

“‘我为诸众生,  坠堕无间狱,
  多劫犹能忍,  何况于身血!’

  “尔时太子即取利刀刺身出血,令彼病人随意所用,不生一念悔恨之心。阿难当知,尔时太子见一切义者岂异人乎?今我身是。四大海水犹可测量,我于往昔行菩萨道舍已身血不可称计。”

  佛告阿难:“乃往古昔时有太子名曰妙花,端正殊胜诸相具足,见者欢喜。从园苑出,见一病人身体羸瘦,生悲愍心便问之言:‘汝今此病岂无有药能疗治耶?’尔时病人即以偈颂白太子言:

“‘世虽有良医,  无药疗我病,
  唯愿生慈愍,  为我除忧恼。’

  “尔时太子即以偈颂告病人言:

“‘我为利世间,  一切咸施与,
  身分及珍宝,  须者皆当说。’

  “尔时病人复以偈颂白太子言:

“‘譬如大药王,  随意疗众病,
  亦如日月光,  普照诸世间。
  若能出身髓,  遍涂于我身,
  是病乃消除,  长夜得安乐。’

  “尔时太子复以偈颂告病人言:

“‘若有诸众生,  碎我身出髓,
  为利于世间,  心不生忧恼。’

  “尔时太子即自碎身取其骨髓,与彼病人随意所用,不生一念悔恨之心。阿难当知,尔时妙花太子岂异人乎?今我身是。四大海水犹可测量,我于往昔行菩萨道舍身骨髓不可称计。”

  佛告阿难:“乃往古昔时有国王名为月光,端正殊妙诸相具足,见者欢喜。从园苑出,见一盲人贫穷乞丐,生悲愍心便问之言:‘汝何所须,我当施汝。或饮食衣服庄严资具、金银摩尼及诸珍宝,随汝所欲皆当与之。’尔时盲人即以偈颂而白王言:

“‘大王犹日月,  光明照世间,
  具足胜功德,  不久生天上。
  一切净妙色,  我今悉不见,
  愿王起慈悲,  施我所爱眼。’

  “尔时大王即以偈颂告盲人言:

“‘汝速来取眼,  令汝得安乐。
  愿我当来世,  得佛清净眼。
  我行菩萨道,  一切皆当舍,
  若我不施汝,  是则违本愿。’

  “尔时月光王即取利刀自挑其眼,与彼盲人随意所用,不生一念悔恨之心。阿难当知,尔时月光王者岂异人乎?即我身是。须弥山王犹可度量,我于往昔行菩萨道舍所爱眼不可称计。阿难!弥勒菩萨往修行菩萨道时,作是愿言:‘若有众生薄淫怒痴成就十善,我于尔时乃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难!于当来世有诸众生,薄淫怒痴成就十善,弥勒菩萨当尔之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由彼菩萨本愿力故。”

  佛告阿难:“我于往昔行菩萨道,作如是言:‘愿我当于五浊恶世贪瞋垢重,诸恶众生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乃至眷属不相和睦,我于尔时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难!以是愿故,我今所入城邑聚落,多有众生毁骂于我,以断常法招集众会。若行乞食坌以尘土,和诸杂毒与我令食,或以女人诽谤于我。阿难!我于今者以本愿力,为如是等诸恶众生,起大悲心而为说法。”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应、正等觉能作难作、能忍难忍,不调伏者悉令调伏,荷担如是罪垢众生而为说法。”

  佛告阿难:“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何以故?如来大悲之所摄故。”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我闻如来坚固誓愿,身毛皆竖。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受持?”

  佛告阿难:“是经名为‘弥勒所问’,亦名‘往昔本愿因缘’,以是名字汝当受持。”

  佛说是经已,弥勒菩萨、尊者阿难,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大宝积经卷第一百一十一

摄取庄严众生、摄取庄严佛国,二佛别业。
大事因缘,如此如此。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18.10.16 18:52:38    

(502-6)  显示次数:5361(3572+1789)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7 主题索引
如来智慧即是心的智慧
大地众生各个无缺。小中现大,大中现小,都是此心的妙用,心的智慧却非第六识的思维分别所能达到,逻辑推理都受约束于最基本的认知方法,佛经中纵有百千亿的譬喻也只是沧海一滴的描述。心的智慧犹如大宝藏,不能返本溯源,就只能妄自追逐心的尘相影子,转清净妙用而妄成生死轮回。

常青  2018.11.12 10:06:46    来自:深圳  

(502-7)  显示次数:6097(4746+1351)     查看常青的所有文章 给常青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7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8 主题索引
分开“思维“与”智慧“的界限在哪里?
华严经里,不大找得到鼓励不思维进而得智慧的意思,将两者切开的讲法很少。

华严经,虽尽说些法界大菩萨境界,但传到人间来的这些说法包括各类譬喻在内,基本是针对大地凡夫(菩萨机)众生讲的。佛自己用不着这些法教导。经以大量譬喻说法,因大地众生慧解或不足以现观法界而设。

某些传统,定义“喻”就是智慧的某个层面。喻智慧,是凡夫接近法界观的多角度旋转门。或许对于圣者来说,因机设喻就是智慧的表现。大地众生,因喻义而分别相似实相,亦是闻思修慧之所须?

《观经》有“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这些话甚至都不是譬喻。流传下来,也是对大地凡夫众生讲的。“汝等心想佛时”,如果分割“众生心想”与“佛心”有界限,那么诸佛如来要入众生心想可就难办了;大众心想佛时也就没啥作用了。难不成这道限制门是单向的?比如,只在佛陀这一“侧”free_gate?

思维入妄想陷阱,与不思入沉没陷阱,二边。法界分割无实,二边不成。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发布于:2018.11.16 11:05:38    修改于:2018.11.16 11:43:14  
iamfisher  2018.11.16 11:05:38    

(502-8)  显示次数:7894(6286+1608)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8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9 主题索引
我原意表达的不是否定思维
而是说如果仅仅靠思维去揣测如来智慧这个途径是不够的。法华经中不是说,纵是满世界如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齐公一心思维如来智慧,莫能知少分,这里也并不是否定思维不是如来智慧。比如心识的功能中,第六识只是其中的一种,你却不能问第六识和心识界限在哪里。再举个例子,比如做菜做饭,你没有原材料,纵有锅、铲子和灶台能做出饭来吗,但并不是说做菜就不需要锅、铲子。。。第六识也是如此。若不在第七、八识的功能基础上,第六识去分别思维什么呢?所以要认识心识的全貌。

常青  2018.11.17 7:49:30    来自:深圳  

(502-9)  显示次数:9324(7854+1470)     查看常青的所有文章 给常青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9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0 主题索引
前闻、中思、后修 ~~~ 思维...地处核心、十字路口
哈哈,抬杠最烧脑。如果“修”有烧脑效果...,抬杠的烧脑效率也挺高的。

之前读到一段释迦佛自述,拿自己做例子强调佛智不可比。

他讲:我没得成佛时,自认为(菩萨位之)智慧没有谁能比,自认为禅观没谁能比,自认为论细微灭心没谁比得上。我已现身成就释迦佛,再自己回头较量菩萨时的所知。譬如一位菩萨具有的智慧,而今已成佛具有的智慧。又如,十方佛土所有菩萨智慧全都加在一起。十方佛土所有菩萨的智慧,还比不上一方佛一小微尘所知。

至于为什么佛智菩萨智不可比,并没有明显的解释。虽然如此,佛陀 talk 表达的内容,仍然在思维可以理解的范畴内。

以我的理解,在这时,思维本身并没有影响对这一言说内容的理解、接受,也并没有因为思维增加额外的多少扭曲。我思维这一言说内容并不比完全不思维这一内容更增加扭曲或能所对立。无论佛陀是如何言语强调佛智怎么不可思议,但既然是在言说的层面表达,佛陀必然已动到言说思维的层面。细微灭心与言说施设,并未冲突。这意味着,二者对立不成。

细微灭心,粗暴直接的定义:灭除细微能所二元对立(最根本的二元对立表现为:阿陀那、阿陀那识 这一组对立;阿赖耶、阿赖耶识 这一组对立)。菩萨位未能圆满灭心,二元对立微细心行决定。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发布于:2018.11.29 10:14:44    修改于:2018.11.29 10:34:04  
iamfisher  2018.11.29 10:14:44    

(502-10)  显示次数:9916(8146+1770)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0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1 主题索引
微信图片分享
微信图片代理:


德宇(孤城打牌):那个文章写的是皈依三宝是必备程序,这个我个人就有些迷了,感觉有些程式化,说不上来,就是感觉怪怪的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jsRgRnw7e8DBDBzHWa5R0cfbmLRBwjjtM5RDiauibZHiaBWMicFrSzA8e1N6icFY15RMZokB0RJ2OIldLSiaalicibHjmw/0
可在隐身新窗口直接加载上述微信源图片。

来自: 微信用户
发往: 微信公号 法华(fahua-com) oFDO2jutfYAF_-XHQw92-K5A1x-4

法华微信:传扬佛教经论,探讨佛法义理,交流修学经验。已与法华论坛(1999年建立)互通,免注册参与讨论。回复[查询]佛典,点⊕分享精华,回复help获取帮助。

发布于:2018.12.28 13:37:55    修改于:2018.12.29 18:44:13  
法华微信  2018.12.28 13:37:55    来自:fahua-com  

(502-11)  显示次数:5875(4567+1308)     查看法华微信的所有文章 给法华微信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法华微信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2 主题索引
回复:三皈五戒是佛陀对学佛人(在家或出家)的基础要求
三皈依,对应的有三不皈依:

皈依佛,对应的是不皈依天魔外道。
皈依法,对应的是不皈依外道教法。
皈依僧,对应的是不皈依外道徒众。

德宇,你可以多多了解,为什么要佛陀制定三皈五戒?三皈五戒又是如何保护学佛人的。


德宇(孤城打牌):那个文章写的是皈依三宝是必备程序,这个我个人就有些迷了,感觉有些程式化,说不上来,就是感觉怪怪的

法华微信:传扬佛教经论,探讨佛法义理,交流修学经验。已与法华论坛(1999年建立)互通,免注册参与讨论。回复[查询]佛典,点⊕分享精华,回复help获取帮助。

法华微信  2018.12.29 18:53:43    来自:fahua-com  

(502-12)  显示次数:6669(4792+1877)     查看法华微信的所有文章 给法华微信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2 主题索引


转向网页顶端

微信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微信»发现»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火凤凰心境一如??白云

◇    程序占用服务器时间 USR + SYS 总计 0.01 秒    ◇   



转向网页顶端

妙法莲华 法华论坛 www.fahua.com  WiseForum1.0  Since1999.6